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平凡的世界路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该书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获中国第三届茅盾
(来源:文章屋网 )
父亲最高兴的一天
路 遥
我在地区中师毕业后,回到县城的一所小学教书。除了教书,我还捎带保管学校唯一的一台收录机。放寒假时,学校让我把宝贝带回家去保管。
转眼到了大年三十。
父亲舒服地吐着烟雾,对我说:“把你那个唱歌匣匣拿出来,咱今晚好好听一听。”他安逸地仰靠在铺盖卷上,一副养尊处优的架势。我赶忙取出收录机,放他老人家爱听的韩起祥说书。韩起祥说到热闹处,父亲情绪高涨到极点。他竟然也用陕北土话,跟着老韩嚷嚷起来,手舞足蹈,又说又唱。
看着父亲得意忘形地又说又唱,我说:“爸,干脆让我把你的声音也录下来。”
他突然惊慌起来,像小孩子一样红着脸问我:“我说什么?”
我忍不住笑了,说:“比如说你这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
“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提起那些年头,真叫人没法说……冬天的时候,公社把各大队抽来的民工都集中到寺佛村,像兵一样分成班、排、连,白天大干,晚上夜战,连轴转。大年三十早晨,我跑回家,你们母子几个围着一床烂被子,坐在炕上哭鼻子。大家都穷得叮当响,过年要甚没甚,旁人家孬好都还割了几斤肉,咱们家我没回来,连一点肉皮皮都没有。我转身就往县城跑。我当时想,就是抢也要抢回几斤肉来。我进了县城,副食门市部的门关得死死的。唉,过年,人家早下班了。
我长叹了一口气,抱住头,蹲在门市部前面的石台子上,真想放开声哭一场。我来到后门,门也关着,不过听见里面有人咳嗽。我突然冒出个好主意。我想,如果我说我是县委书记的亲戚,门市的人还敢不卖给我肉吗?我不知道书记的大号,只知道姓冯。我硬着头皮敲开后门。门开了一条缝,露出一颗胖头。我对他说,冯书记让你们割几斤肉。胖头起先根本不相信我是冯书记的亲戚。他打量我半天,后来大概又有点相信了。
他说一斤八毛钱。我说,那就割五斤吧。我原来只想割上两斤肉,够你们母子几个吃一顿就行了。余下两块多钱,给你妈买一条羊肚子毛巾,再给你们几个娃娃买些鞭炮。吃肉放炮,这才算过年呀。可是,一个县委书记的亲戚走一回后门,怎能只割两斤肉呢?我咬咬牙,把四块钱都破费了。那个胖干部好像还在嘲笑冯书记的这个穷酸亲戚。不管怎样,我总算割到了肉。
在街上,一个叫化子拦住我的路。我一看,这不是叫化子,是高家村的高五,和我一块当民工的。他老婆有病,他已经累得只剩下一把干骨头。高五穿一身开花棉花,腰里束一根烂麻绳,当街拦住我,问我在什么地方割了这么一块好肉。我撒谎说,肉是从一个外地人手里买的,人家早走了。高五一脸哭相对我说,前几天公家卖肉时,他手里一分钱也没有。直到今天早上,他才向别人央告着借了几个钱,可现在又连一点肉都买不到了。他说,大人怎样都可以,可娃娃们不行呀,大哭小叫的……他可怜巴巴地问能不能给他分一点。说实话,我可怜他,但又舍不得这么肥的肉。我对他说,这肉是高价买的。他忙问多少钱一斤。我随口说一块六毛钱一斤。不料,高五说,一块六就一块六,你给我分上两斤。我当时想,一斤肉白挣八毛钱。拿这钱,我就可以给你妈和你们几个娃娃买点过年的东西。我对他说,那好,咱俩一劈两半。可怜的高五一脸愁相变成笑脸。
就这样,高五拿了两斤半肉,把四块钱塞到我手里,笑呵呵地走了。好,我来时拿四块钱,现在还是四块钱,可手里却提了两斤半的一条子肥肉。这肉等于是我在路上白捡的。好运气。
我马上到铺子里给你妈买了一条新毛巾,给你们几个娃娃买了几串鞭炮。还剩下七毛钱,又给你们几个馋嘴买了几颗洋糖……我一路小跑往家里赶,一路跑,一路咧开嘴笑。如果不是一天没吃饭,肚子饿得直叫唤,我说不定还会高兴得唱它一段小曲……
“你不是叫我说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吗?真的,这辈子没有哪一天比过这一天。高兴什么?高兴你妈和你们几个娃娃过这个年总算能吃一顿肉了。而且,你妈有了新毛巾,你们几个娃娃也能放鞭炮、吃洋糖了……”
我“啪”一声关了收录机,一个人来到院子里。远远近近的爆竹声此起彼伏,空气里弥漫着和平的硝烟。此刻,这一切给我的心灵带来无限温馨和慰藉。
(本文有删节)
这个故事讲得几乎看不到“技巧”,却一气呵成――父亲苦于大年三十全家人没有肉吃,跑到县城的副食门市部却发现已经关门,灵机一动冒充县委书记的亲戚买到了五斤肉,回家路上遇到了比他更苦的工友高五,父亲高价卖给了高五一半肉,拿着赚来的钱给母亲买了新毛巾、给几个孩子买了鞭炮和糖……这就是父亲人生中最高兴的一天。
据说这部小说在正统文学史上没什么地位。部分原因可能是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一向在文艺界居于主流地位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开始受到严峻挑战。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文集中份量最重的一部长篇,全景式地描写了中国现代城乡生活,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平等人位代表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地交织,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黄土高原,自古以来就是一方苦难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路遥生于此,长于此。是这块贫瘠的土地造就了路遥的求索奋斗、不畏艰辛的性格,也正是那些挥不去的生活经历使得路遥那么地热爱生命,使得他立志要在40岁之前要完成一部巨著:为了纪念那片贫瘠的土地,为了纪念那个辉煌的年代,更为了纪念那里朴实无华生生奋斗的人民。
我很喜欢路遥对于这部小说的出发点――“平凡”二字。他的世界是平凡的,这只是黄土高原上几千几万座村落中的一座。但路遥却在平凡中看到了他的主人公的不平凡。比如说孙少平,他受过了高中教育,他经过自学达到可与大学生进行思想探讨的程度。作者赋予了这个人物各种优良的品质,包括并不好高骛远。在路遥的世界中出现的都是平凡的人物,这是在这些平凡的人物里他描写着人性中的善与美,丑与恶。在他的世界里,人的最大的优点就是认识到自己是平凡的。这点从孙少平身上得到最突出的体现,。当他得到调出煤矿来到城市的机会时,他选择的是煤矿。这不是又无他有多高的觉悟,而是他对自己工作过的地方的热情和眷恋。他选择了平凡。
路遥为我们讲述地不只是那个久远的年代,更是一种人生应有的信仰和追求,亘古不变。
这是一个喧嚣浮躁、道德危机的时代,每一个还拥有梦想并在追梦的人们都该再重温《平凡的世界》,它会让你懂得:尽管命运是那样的不公,尽管社会有那么多的不公,可只要你能够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终能获得最后的成功。每一个正在虚度生命的人们都该读《平凡的世界》,它会让你懂得珍惜。
路遥在教会我们忘我,忘我使生命永恒。人生容不得太多的自私,自私最终只会绝了自己。看风使舵,趋炎附势,均为自私使然。一生若只是这般地生活,终将无价值地葬入黄土。
路遥在教会我们要有独立的人格,尽管你可能会遭遇孤独。孤独是人生自我证明的必经之路,只要你认定了自己的理想,那么坦然面对孤独将是你勇往直前最后的支撑点。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曾经获得茅盾文学奖。作者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他们的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不忍释卷。这部小说被人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
《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把生活中的苦难、残酷和卑微非常逼真地描写了出来。这是路遥深入体验生活的结果。
当然许多作家都能够这样写,而能够把年轻人的贫穷和窘迫写得如此无辜、纯洁甚至可爱,这才是路遥的不同凡响之处。只有明白了作家对贫穷的诗意态度,我们才能理解路遥的作品。他特别想超越活着的本身,特别想超越这种卑微和辛酸去挖掘人生的诗意,而且这种诗意过去顽强地支撑他生存,也是他创作的通灵宝玉。
上高中时,我第一次读这部小说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我觉得这部小说就是写我自己家的事情,孙少安就是我的哥哥,而孙少平就是我自己。在小说中,孙少平是一个身处凡尘而思想绝尘的有知识、有理想、有道德感的好青年,是路遥心中具有崇高境界的人物。他做的都是平凡的事,但把平凡的事情坚持做好就不平凡。中国需要很多孙少平式的人来支撑。
同孙少平一样,我也出自农家,也对自己充满自信,孙少平支持我为理想而拼搏。每当我懈怠时,我就想起孙少平,想起孙少平为理想奋斗不息的精神。
平凡的语言、平凡的事情、平凡的人物,给了我不平凡的震撼,我与这部小说有很多共鸣之处。虽然我已读了好几遍,但再读时还会热泪盈眶。我会为文章里质朴的情感、纯洁的爱情、艰苦条件下人们斗天斗地的精神而感动。
感谢路遥,感谢《平凡的世界》,感谢他为农家子弟撑起一片蓝天。《平凡的世界》是以质朴的语言调制出的精神大餐,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链接
精彩书摘
今天想来,作为一个喜欢文学的年轻人,我当时怎么会有那样的狂热,想到的事情就要去实现。于是,在1989年的11月,我带着《平凡的世界》,独自去西安找路遥。
到西安后的第二天,我就迫不及待地去了陕西省作家协会,刚进大门,就被门卫喝住:“这娃你找谁?也不到门房登个记。”因经常来西安,我对当地方言也能说几句,就理直气壮地用西安话说:“登个啥记嘛,都是乡党,还怕我是个贼娃子?再说这穷衙门,有啥能让我看上眼呢。”门卫却不依不饶,非让我登记不可。
就在我俩纠缠时,不远处有人忽然说话了:“这娃,让你登记就是个规矩,与单位穷富有啥关系嘛。”我循声望去,不远处,一把破藤椅里正坐着一个虎背熊腰的人在那里微眯着眼,那人我好像在哪里见过,却一时想不起来。这时,听到门卫对我说:“还讲究你是西安人呢,连他都不认得,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大作家路遥,这下傻眼了吧?”
我顾不得和门卫拌嘴了,赶忙在来客登记簿上胡乱写了个名字,就直奔那把破藤椅而去。到了路遥跟前后,立即握住他的手说:“路老师,我是专门来看您的。”路遥睁开惺忪的眼,懵懂地望着我,嘟囔道:“看我?我们认识吗?”他这一问让我顿时语塞。好在我早有准备,急慌慌从挎包掏出《平凡的世界》,语无伦次地问他:“您是怎么写成这么厚一部书的呢?”他被我的问话逗乐了,笑着说:“这有啥奇怪的,一笔一画,一个字一个字写的呀。”“我不是这意思,我是说,小说里的人物都是真实的吗?”他仍笑着说:“小说是虚构的,哪有真实的,当然是有生活原型的。”忽然,他反问我:“我说你到底找我有啥事?”
我被他给问住了,嚅嗫着说:“您的书我非常喜欢,就是想看看您本人。”
他“唉”了一声,苦笑道:“我有啥好看的,我就是普通人一个,和你一样,有鼻子有眼睛有耳朵,一天吃三顿饭,也放屁,也上茅房。只是特别爱抽烟,晚上睡觉可能要比别人晚一点。”说着,就掏出一盒“金丝猴”牌烟。趁他正往外掏烟的空隙,我赶紧拿出一盒“芒果”牌烟,快速抽出一根递给他,他接过一看,说:“这烟我还没抽过,尝尝是啥味道。”
他燃起那根烟,慢悠悠地吸起来,对我说:“其实,我不叫路遥,我的真名叫王卫国,18岁时还当过延川县的革委会副主任,不过一年后就被免职,这才决定写点东西。1971年,我写了一首8行诗《车过南京桥》,用了个‘缨依红’的笔名,拿到延川县文化馆投稿,有人建议我重起个笔名,我就改成了‘路遥’这个名字。我也是想通过改名,开始一个全新的生活。”
我很感激他能对我这个素味平生的陌生人说起自己的“隐私”。正当我沉浸在与他交流的美好氛围中时,有人喊他说有电话。他匆匆从那把破藤椅上站起,握了我的手说:“感谢你来看我,让我很高兴。但很抱歉,我还有事,以后有时间咱再聊。”说完,与我挥手道别。
直到这时,我才想起让他在《平凡的世界》签名的事。如果此时追上去,就显得有点不礼貌了,便安慰自己,以后有的是时间,再说凭着这一面之交,让他签个名应该不算啥问题。于是,带着惋惜悻悻地返回。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文本层次;语言特色;形象设计;文学意蕴
早在三国时期,经学家王弼在诠释《周易》的时候就曾提出了关于文本层次的观点,《周易略例》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尽管对于现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来说,这种观点有所偏颇,但王弼的先见对于理解文学作品的审美层次结构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波兰现象学家派理论家英伽登也曾提出,文本应有由表及里的四个层次:语音组合层次、意义单元层次、多重图式化面貌层次、再现客体层次。 概括起来,英伽登所说的文本层次就是“音、意、形”三方面,与王弼观点相似,于是我们分析文本时可以从三个层面着手: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
一、《平凡的世界》的语言特色
(一)朴实平淡而幽默诙谐
《平凡的世界》以陕北黄土高原为地域背景,描摹了各阶层普通民众的生活面貌,基于这一主题,路遥在语言应用方面不断地呈现出朴实平淡的特点。比如“她端着自己的饭菜,满脸不高兴地站在房檐下,显然是等待最后的一个姗姗来迟者――这必定是一个穷小子,他不仅吃这最差的主食,而且连五分钱的丙菜也买不起一份啊!” 这段话路遥没有运用任何华丽的辞藻,纯粹是用最简单的语言把高一(1)班的女值日生在等待同学来拿焦黑的高粱面馍时的不耐烦心理展现在读者面前,既详细地描绘一个具体的心理活动,又能够把女值日生焦躁的内心世界毫无保留地显现。
路遥的语言应用还体现幽默诙谐的特点。“他一个人坐在灶火圪崂拉风箱,饭还没熟,三个孩子像土匪一样扒在锅上,三下五除二就吃得差不多了。这时他也不由地想起了早年间太原钢厂的好吃好喝。顿顿白蒸馍大肉菜,喷鼻香!那时他一顿才吃三个白馍?真是不可思议!要是现在的话……” “土匪”是贬义词,指地方上的武装匪徒 ,而路遥却把孙玉亭的孩子比喻成“土匪”,表现了三个孩子极度饥饿的遭遇,进而讽刺了玉亭和他老婆贺凤英不会过光景的事实,此时,作者的幽默感和讽刺性便跃然纸上。
(二)充满地方特色
《平凡的世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最明显的是运用了大量的“信天游”。“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 ,充分体现了西北人民的精神、思想和感情。
“她耳边依稀又听见了那缠绵的信天游从远山飘来――正月里冻冰呀立春消,二月里鱼儿水上漂,水呀上漂来想起我的哥!想起我的哥哥,想起我的哥哥,想起我的哥哥呀你等一等我……” 这是描写田润叶在河岸上思念孙少安时从远处飘来的一段“信天游”,表达了润叶即将出嫁但仍挂念青梅竹马时纠结、无奈、矛盾、思念的复杂心情。若只用一段单一的叙述性文本来展现润叶的内心世界,那么难免会显得冗长、乏味,与“信天游”充满趣味性、朗朗上口、篇幅虽小但意味无穷的特点相比则显得暗淡。
除此之外,文中还有大量的陕北专有名词,如“圪崂”、“崖洼洼”;“脑畔”、“门楼”;“灶火旮旯”、“窑掌”、“脚地”等,无不体现陕北方言的特色。
二、《平凡的世界》所塑造的形象特点
孙少平是路遥在书中塑造的主人公之一,作者根据少平所处的环境的变化不断地改变这一形象,笔者认为,路遥塑造的这个形象是成功的:这是个假定与真实相统一的形象,又是个别与一般相统一的形象。
(一) 假定与真实相统一的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一方面是假定的,它不是生活本身,有的甚至与生活本身的逻辑也不一致;可另一方面,它又来自生活,它会使人联想起生活,使人感到比现实生活更加真实。” 所谓的“假定性”在于小说的人和事是作者塑造出来的,读者尽管可以找到相应的原型,但却不能小说完全对应,因为小说创造需要虚拟性和假定性的元素,否则只是简单地为生活记一笔流水账,写作者是要遭到责怪的。
虽然孙少平是一个被创造的角色,但是对于《平凡的世界》这部现实主义小说而言,他的形象是“合情合理”的,即符合客观规定性以及反映人们真切的感受和真挚的感情。在小说开篇,路遥就描写孙少平因为贫穷而内心极度自卑,每到用餐时间他都要等到其他同学领完各自的食物离开课室之后,才敢蹒跚而来,取走自己的几个黑面馍。这样的形象塑造符合穷人害怕被人歧视的心理事实,其真实性让读者为之动容,同时,作者在塑造自卑的少平时还寄寓无限的同情、怜爱和希望,使读者与之共鸣。
(二)个别与一般相统一的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作为艺术概括的方式,则始终不能摒弃个别,而且还要强化它、突出它、丰富它,是个别成为独特的‘这一个’;与此同时,这个‘个别’又与‘一般’相联系、相结合,个别与一般同步进行,最终达到个别与一般相统一的境地。” 孙少平既是孙少平本身,贫穷而无所畏惧、永不服输,同时,他又是千千万万个渴望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的农村青年的缩影。
三、丰富的哲学意蕴
笔者认为,路遥是一个认真对待生活的智者,他关注底层群众的生活和情感世界,渴望用笔触去填满人们心中关于“平凡”的空白,慢慢地实现对读者人生的启迪。
他在书中写道:“毋庸置疑,她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她的思想、气质、感情、优点和缺点、都是属于普通人的。但普通人和出类拔萃的人一样,也有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只不过不为大多数人了解罢了。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电影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 人们大都喜欢花费时间去议论公众人物的生活琐碎,却不愿意将目光投射于平凡的人群。路遥尖锐地抨击了人性的弱点,但没有引起人们的不满,反而引发了人们对自身的反省和无限思索,这无疑是《平凡的世界》给予读者最宝贵的财富。
四、结语
综上所述,《平凡的世界》在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都极具研究价值,我们不仅可以从中窥谈到文学理论的精髓,还可以通过文本分析深入了解小说的现实内涵.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现代汉语词典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3]路遥.平凡的世界 [M].北京: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关键词】 《路遥传》;语文学习;文学研究路数
《路遥传》是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延安大学文学院院长梁向阳教授撰写的最新力作。作者在文学传播和学术研究结合部用力,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深刻而厚重的路遥,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学学习和研究路数。
笔者读了《路遥传》,很长时间说不出话。震撼、敬佩的心情无以言表。书名叫《路遥传》,鲜明地呈现出了作者自己的学术观,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语文学习和文学研究的路数。下面笔者就将对这些文学研究路数进行阐述。
一、写作的角度比较新奇
路遥本身就是中国文坛不容忽视的文学现象,民众自发的而不是人造的、持续不断的路遥文学热使得路遥已经成为中国文坛深海里不折不扣的“航母”。要破解这个“巨无霸”,需要一定的文学体量。冰心散文奖获得者梁向阳既是全国著名散文作家,又是陕西学院派实力批评家。从这个意义上讲,《路遥传》写作实际上是强强结合,力上加力。而且,梁向阳教授没有从传统学理层面进行生硬刻板地解析路遥,而是通过发挥自己散文写作和学术评论两个领域的专长,学术与传播并行,为我们重现和还原了一个深刻厚重、可爱可敬的路遥。这种研究极富个性和开拓性,同时,更是极具有典范和推广意义的。我们说,真正的有价值的文学研究不仅在于阐释,更在于再造。梁向阳教授的《路遥传》正是这样的。
二、《路遥传》没有把路遥神话
梁向阳教授用大量珍贵的详实的史料告诉我们,“文学导师”路遥是人,不是神。路遥的成功除了具备雄厚的文学实力之外,更是遇到了他人生中的几个“贵人”“伯乐”,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如:原延川县革委会通讯组副组长曹谷溪带领路遥走进了文学门槛;原延川县委书记申易和原延安大学校长申沛昌,力排众议让其上延安大学;原《陕西文艺》编辑董墨、王丕祥和贺抒玉等,将路遥推介到了省级文学平台上;还有,“李若冰在他心里,就是他的精神支柱,是他的精神教父”;另外,路遥文学的第一个金娃娃《惊心动魄的一幕》被《当代》刊发(后获全国首届优秀中篇小说奖),路遥的名字开始响亮中国文坛。在路遥心目中,《当代》主编秦兆阳和柳青是他共同的文学教父;正是《人生》责任编辑王维玲先生《人生》续集的极力催促,才使得《平凡的世界》的产出成为可能。还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编辑叶咏梅女士让《平凡的世界》通过电波传到了千家万户。一个作家作品写得再好,天赋再高,如果没有伯乐发现,只能被生生埋没。路遥何其幸也!中国文学何其幸也!
三、倔犟的路遥最终是以文学的业绩得到了文坛和社会的公认
我们已经知道,“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路遥文学精神已经成为陕西乃至中国文坛重要的精神遗产,《路遥传》启发我们还应加上永不妥协的“硬汉子精神”,为作家争取到了应有的社会地位。那么路遥的文学魅力究竟何在?路遥的作品通俗易懂,读者读起来不费劲是它能广为流传的一个原因;此外,路遥诗意地处理了痛苦,放大了美和善,让读者通过小说故事感受到强大的正能量;再者,路遥深切地关注着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最终使他赢得了人民的喜爱。
四、路遥的作品是“污泥里生长出来的莲花”
从《路遥传》里我们可以看到,作家路遥的生活很困窘,但是精神永远保持着高贵。梁向阳教授写出了路遥的孤独、痛苦和精神上的煎熬,也给我们揭示了路遥文学世界的秘密。路遥出身底层,不甘屈服于命运,苦难伤害了他,最终却成就了他。可以说,没有路遥自己,就没有高家林;没有王天乐,就没有孙少平……“人可以被消灭,但永远不会被打败”“人生要有梦想,有梦想就有希望”“人可以忍受物质的困窘,但永远不能丢掉做人的尊严!”这种和海明威一样的“硬汉子”精神,支撑着路遥。
此外,作为蜚声全国的路遥研究专家,在《路遥传》里,梁向阳教授多次进行学术追寻,显示出一个学者应有的严谨治学态度和问题意识,从而使得这本人物传记多了学术品格。一是经过考证,梁向阳教授指出路遥确切地死于肝癌,病情的恶化与作家隐瞒早期肝病和讳疾忌医相关,平息了外界各种猜疑和争论;二是梁向阳教授告诉我们,路遥从事文学是在“”期间县革委会副主任被去掉之后,政治上无望不得已才选择了文学;三是梁向阳教授精警指出1981年第1期《延河》杂志“陕西青年作家专刊”对路遥作者简介部分有两处明显的错误,路遥七岁时被过继给伯父而不是叔父,路遥是1969年11月入党而不是专号上所说的1971年入党。四是通过读《路遥传》我们知道,《平凡的世界》小说的题目也是一波三折,从《走向大世界》,到《普通人的道路》,最后才定为《平凡的世界》。五是梁向阳教授指出,路遥和阎纲关于《人生》的通信发表后,“城乡交插地带”深入人心,成为研究路遥的一个关键词(《路遥传》P159)。另外,如同白描所说“要强的心性成全了路遥,也毁了路遥”(《路遥传》P240),梁向阳教授大胆判断:“倘若路遥有来世,在选择‘刘巧珍’还是‘黄亚萍’的问题上,还是会依然选择‘黄亚萍’,这是路遥的宿命”。
最后,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对路遥文学创作密码,梁向阳教授揭示了真谛:“路遥创作与一般作者相比,有质的不同,一般作者的创作,是先萌发灵感,再像滚雪球一样生发主题和故事框架,而路遥的创作是典型的意在笔先,先有明确的主题,后广泛搜罗资料,形成框架,捕获串联线索,激发创作灵感。这种倒置的创作方式,注定了他所赋予的使命感更为突出与沉重”。这个认识相当客观准确,为其他作家指明了写作路径。因此,倘若说《路遥传》还有什么美中不足的话,笔者以为作为全国著名的路遥研究权威,梁向阳教授没有对路遥本人以及路遥文学的高度以及文化意义进行自己的界定,包括路遥文学对中国文坛、世界文坛的贡献和意义的分析等。此外,有的地方没有放开写,未满足读者丰富的心理期待。
【参考文献】
[1] 梁向阳:路遥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1.
摘要:路遥作品往往表现的是现实世界(农村)的物质贫穷,让人物处在物质生活极度贫乏的的苦难之中,但他在其中也融入了人伦关系的温暖情愫,令严酷的现实人生多了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平凡的世界》向人们展示的家庭成员间的无私奉献精神和深切缠绵的亲情,就像黄土高原上绽放的美丽花朵,给人们带来爱的慰藉。
关键词:儒家文化 亲情 精神花朵 情感表达
路遥作品往往表现的是现实世界(农村)的物质贫穷,让人物处在物质生活极度贫乏的的苦难之中,但他在其中也融入了人伦关系的温暖情愫,令严酷的现实人生多了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作家向人们展示的乡情、亲情、友情、爱情以及人物品质等,真实、丰富、厚重又感人至深,尤其是人世间美好的亲情,就像黄土高原上绽放的美丽花朵,给人们带来爱的慰藉。这也是我们每次阅读《平凡的世界》总会被感动、被净化、被升华的原因。
传统道德和儒家文化对亲情尤为重视,提倡父父子子、长幼尊卑,提倡一个人对于其他家庭成员的责任和付出,认为亲情是家庭组成和维系的纽带。血浓于水,亲情维系起来的关系在农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经历什么风浪,亲情都是经得起考验的,是人最值得信赖的依托,父母儿女情、兄弟姐妹情……路遥的生活阅历从农村走向城市,作为黄土地成长起来的农民之子,他天然地接受了传统文化思想。他笔下的人际关系都是放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大背景下的,其作品中亲人间的无私情感流淌着传统文化的养分和精髓。
《平凡的世界》中,最能体现家庭亲情温暖的应该是孙玉厚老人的一家。孙玉厚的家庭生活是黄土高原上千千万万农民家庭传统生活的缩影和标本:主人孙玉厚上有八十多岁双目失明的老母亲,下有不争气的弟弟孙玉亭,还有孙少安、孙少平两个儿子和兰花、兰香两个女儿。亲情是联系每个家庭成员的纽带,也是每个人奋斗的力量源泉所在,孙家在物质生活极度贫乏的生存状况里,却充满着催人泪下的真挚情感,任何一位家庭成员都敢于并乐于为其他家庭成员牺牲、付出,勇于承担家庭的责任,尊长爱幼、父子情、兄弟情、兄妹情交织在一起,成为最能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的亲情。
孙玉厚自幼丧父,是他把弟弟拉址成人,不仅为弟弟找工作,还给弟弟娶媳妇。自己的家庭本来就是烂摊子一个,但当弟媳提出分家的时候,他又让出了祖居的窑洞,自己携母带子借居他家,前后一折腾,欠下了一河滩债务,使他许多年都翻不了身来。可是我们在玉厚老人身上看不到一丝悔意,听不到一句怨言:“他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活够了,从一下生到现在,五十二年,他没有过过几年好日子。他之所以还活着,不是指望自己今生一世享什么福,而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几个子女。只要儿女们能活得好一些,他受罪一辈子也心甘情愿。”。对王满银这个二流子,老人尽管气恨,但在王满银贩卖老鼠药被抓去劳改的当天,陪着劳改了一天且受尽屈辱的他,回家仍不忘叮嘱儿子为王满银“把家里的粮食准备一点,再腾出一床铺盖来”。
应该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和榜样,玉厚老人无私的爱换来的是儿女们爱的真情回馈,传统的家庭道德和亲情像火炬一样从一代人传到下一代。
孙少安,这家庭的支柱,小小的肩膀就挑起了家庭重担。作为长子,他上完高小就自动放弃难得的学业机会挑起不该挑的胆子,“与父亲共同支撑这个家庭”。对于家庭的责任,少安永远都是默默承担,他从不辜负亲人们的期望,对亲人们的爱总是无私无悔。结婚后,妻子秀莲把奶奶吃的白面摸摸给他吃,他为此一下子生气了,正像作者写到:“他与少平和父母弟妹生死与共,秀莲即使是因为爱他而伤害家里人,他也不能原谅……不,牺牲自己而全力支撑这个穷家,这是他多年来的一贯信念,已经成了他的生活哲学。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没有从无数艰辛与苦难之中垮下来,甚至因而感到自己活得还有点意思……”。办了砖场,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秀莲又提出与老人分家,少安的第一反应是宁愿与秀莲离婚也不会抛下这一大群家人。“更主要的是,他和一家老小的骨肉情感无法割舍。他们这个家也许和任何一个家庭不同。他们真正是风雨同舟从最困苦的岁月里一起熬过来的。”
一心追求生命价值的孙少平,无论是去县城求学,还是去黄原打工,最让他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家”。他对兄长、兄妹表现出来的亲情,在物质横流的今天,我们可能难以找到模板。高中毕业后,孙少平选择了当工人,他不想把家庭的重担扔给大哥。在兰香考上大学后,他又马上为兰香置办上学用的东西,并常常给她寄钱,供养她上大学。在到了铜城煤矿后,他把自己的工资寄给父亲,好让父亲买化肥和日常的油盐酱醋。他还有为父亲箍窑的梦想,并为此不断拼搏,付诸实施。对处于创业低潮的兄长,他也毫不犹豫地给予支持,且给与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给予了莫大的精神支持。连兄长孙少安这重亲情的小伙子也不得不对弟弟另眼相看。
小妹兰香也是孙家很懂得事理的孩子,亲情的光辉照耀在她身上,也在她的身上熠熠生辉。在家人因王满银劳改一事处于一片慌乱之际,兰香悄悄去喂猪,然后又捡了一些柴禾在灶旁。上大学时,她甚至出现在揽工汉的队伍中,利用课余时间去干拎泥包的脏活,尽管要忍受一些粗言俗语的伤害,但倔强的兰香就是以这种方式来回报亲情。
偶尔的矛盾冲突也不影响孙家的这份亲情。贺秀莲与孙少安父母的的冲突其实也只是源于亲人之间的爱:秀莲心疼自己的丈夫,所以把心中的天平偏向了少安,总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吃多一点或是多休息一下;少安爱自己父母和家人,哪怕是妻子给自己打了一碗稠一点的粥,他也是接受不了,所以他怪妻子不能理解自己,甚至为了一小块白馍和妻子闹翻;而孙玉厚夫妻俩又责怪起儿子,因为他们知道秀莲的做法只是太爱他们的儿子了。
可以说,《平凡的世界》中,孙玉厚一家从困难、艰难、缺吃少喝到兴旺发达,虽然发生过分家这个小波折,但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却是那么协调、和睦,体现了中国广大农民群众的亲情美。这种不要求家里给自己什么,只求自己给家里做什么的无私奉献精神和深切缠绵的亲情,正是路遥先生的人生理想和伦理观念的反映,是他真实的情感表达。
文学作品的作用何在?翻开《平凡的世界》,路遥的题记就是:“谨以此书,献给我生活的土地和岁月”。这是路遥的语言风格,情感表达也比较外露。康德说“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这种至真至纯至诚至美的亲情之美在《平凡的世界》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种情感像纽带一样维系着黄土地上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心灵世界,又像剂一样浸化着、消融着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隔阂。常言到:“亲情是一条永远剪不断的线。”人性的美好,亲情的美丽和生活的温暖,于物欲横流、亲情淡漠的今天看来更是弥足珍贵。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被利益或金钱所迷惑,但人性不可泯灭,人情世界的美好不能丧失。孙玉厚的一家,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农民家庭,家人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就是他们最大的财富。他们家那种儿孙满堂、其乐融融的亲情,不正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吗?愿亲情这朵最美丽最动人的精神花朵永远在黄土高原上尽情绽放,在中华民族中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路遥.路遥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于强.谈路遥作品《平凡的世界》情感因素.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9。
[3]陈思和主编.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4]宗元.三足鼎立的艺术奇观―路遥与贾平凹、实的平行比较.济宁师专学报,1997。
延安令人心驰神往、魂牵梦绕的去处太多了,好在大多数地方旅行社的日程里已有安排。但有两个地方我决计要独自去拜谒:一个是延安“四·八”烈士陵园,一个是延安大学路遥墓地。
旅行社通知早上6点半集合,而我要走完这两个地方,在6点半前赶回来,最迟也要凌晨4点出发。于是,我夜里3点半起床,4点钟便出了门。
原以为陕北的天亮得比兰州早,谁知道延安凌晨4点时天还没有亮。不要说出租车了,街上连一个行人都没有。延安大学在延安城的北面,而我住的宾馆在城西南的凤凰山下,相距四五公里远。公交车还没开,出租坐不上,又不能久等,我便撒开腿朝北一路狂奔。
好在还没有跑上几百米,一辆早行的小车从后面赶了上来。我报着试一试的想法招了招手,小车竟然停了下来。说了几句,开车的一个中年人就示意我上车,几分钟就将我送到了延大门口。当我要付车费时,他坚辞不收:“你这么早就去看路遥,就当我代表陕北人送送你吧。何况是顺道,还要什么钱呢?”那一刻,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延安人民的朴实和善良。
延安大学校园里静悄悄的,不见一个人影。凭着我事先的了解,路遥墓地在延大校园后面的文汇山上。可是,延大的后面整个都是连绵的山峦,哪一座是文汇山?我前看后看也不能断定,左转右转就是找不到上山的路。
很远的地方出现了一个人影,是一位早起的清洁工。她耐心而仔细地给我指明了路遥墓地的位置和上山的路。可见,在延安大学,路遥人人皆知。
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向上,就看见了一块1米多高的石头,上面刻有“文汇山”的字样。毫无疑问,这里离路遥墓地不远了。
果然,又转过了几个山包,路遥墓地便展现在眼前。
首先看见的是路遥的半身汉白玉雕塑。和我千百次见过的路遥照片、影像一样,雕塑的发式有力而倔强,神态庄严而凝重,目光刚毅而坚强。雕像前的黑色大理石基座上刻着“路遥之墓”四个字。四周有两组石桌、石凳,一组石桌上刻有“陕北的光荣,时代的骄傲”;另一组石桌上刻着“平凡的世界,辉煌的人生”。有些字迹已经不清晰了,我仔细擦拭了一阵才看清楚。雕塑后面是圆形的墓堆。墓堆后立有一面高大的石壁,上面镶嵌着一尊孺子牛的浮雕和路遥的名言:“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墓地四周种有枣树、松等,苍翠碧绿,精神抖擞。
拂晓的文汇山异常静谧,沉浸在陕北高原的安详中。除了风吹树叶发出的“沙沙”声和几只小鸟的鸣啁,就是我自己的呼吸声了。我在小石凳上坐了下来,默默地凝视着路遥的雕像。
我是通过《在困难的日子里》、《人生》、《平凡的世界》一步步知道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就不必说了,那种几亿人议论一部电影、几亿人收听一部小说的场景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恐怕是空前绝后的。单是《在困难的日子里》,就极大地震撼过我的心灵。路遥对于饥饿、寒冷的描写和对农村孩子初到城市里时自卑心理的刻画剖析电击般地触动过我。我在叹服一个大作家敏锐的嗅觉、犀利的眼光、超一流的描写能力、纵横捭阖的表现手法的同时,深深地为路遥悲惨的少年时代而叹息。这种叹息引发了我自己心底深处的某些隐痛,以致这部中篇小说使我几次都不忍卒读。
路遥首先是一位英雄,其次才是一个作家。他是用生命写作的人。为了写作,他放弃了健康、家庭,甚至放弃了生命。在明知道自己已身患绝症的情况下,他拼尽生命的最后力气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第三部。他本身就是一部大书、一座高山、一面丰碑。他已成了永恒,成了不朽。在中国,文人相轻的情况比比皆是,但在陕西乃至全国,我没有在任何一个作家的文稿、谈话中看见、听到过非议路遥的话,听到的只有赞誉、钦佩、惋惜和怀念。贾平凹说:“在陕西,有两个人会长久,那就是石鲁和路遥。”实说:“路遥获得了这个世界里数以亿计的普通人的尊敬和崇拜,这是路遥作为作家最难仿效的本领。”
路遥的作品感动、激励过无数个在社会底层拼搏、抗争的年轻人,他以自己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对社会生活的深切关注、对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对历史发展的深邃思考告诉世界,现实主义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任何形式的无病、矫揉造作、隔靴搔痒都是对文学的亵渎、对芸芸众生的漠视、对劳动人民的轻贱和对社会的不负责任。
路遥是新时期中国文学天幕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可惜可恶的病毒和超负荷的劳作让其过早地陨落了。所有知道他的人都为此痛彻心肺。我们的生活中太需要像路遥这样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对事业极度虔诚、执着挚爱的人了。他去世时才43岁,正是一个作家最灿烂的年华。如果他能活到今天,即便上苍让他再活10年,以他的严肃、认真、气魄、精神、热情和能力,他一定会完成他谋划了多年的鸿篇巨制《成吉思汗》,那将会是一种怎样的壮丽?
天已经完全放亮了。站在路遥墓地西望,能清清楚楚地看见山下的延安大学、蜿蜒而去的延河和逶迤无尽的山峰,这就是路遥生前无限眷恋的陕北高原。路遥的生、死、爱、憎、迷茫、痛苦、成功、喜悦,路遥笔下的生动鲜活、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生离死别,无不和这里的山山水水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