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畜牧行业调研报告范文

畜牧行业调研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畜牧行业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畜牧行业调研报告

第1篇:畜牧行业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畜禽屠宰;管理;地方性法规;调研;行业现状

畜禽屠宰作为从养殖到餐桌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动物源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为切实做好生猪屠宰监督管理工作,1997年国务院施行《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并分别于2008年、2011年、2016年进行了修订[1]。近年来,广西按照《生猪屠宰管理条例》规定要求,严格执行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取得了良好成效。然而,牛、羊、鸡、鸭、鹅等畜禽屠宰目前仍无专门法规予以规范,致使广西地区屠宰行业未形成健康有序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这进一步加大了屠宰行业的监督管理难度,容易导致一些卫生条件差、质量无法保障的肉品进入流通环节,既增加了食品卫生安全风险隐患,也制约了行业的健康发展。从广西畜禽行业发展需求和趋势看,唯有加快出台符合区情、覆盖全面的畜禽屠宰管理法规,建立健全畜禽屠宰行业监管体系,才能更高质量地推动屠宰行业发展。为此,广西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组成了专门课题组,深入南宁、柳州、北海等主要市、县(市、区),开展《广西壮族自治区畜禽屠宰管理条例》(以下称《条例》)前期立法专题调研,为制定出台《条例》做好前期准备。

1畜禽屠宰基本情况

1.1家畜屠宰行业现状。1.1.1生猪屠宰行业。截至2017年底,广西生猪屠宰场(点)达1054个,其中大部分是乡镇屠宰场(点),普遍存在规模小、布局散、设施设备老旧、环境脏乱差、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2018年以来,经过清理整顿,一批不符合设立条件的生猪屠宰场(点)被关闭。截至目前,广西共有生猪屠宰企业186个(61%为2000年后建立),生产设备整体实现了机械化,但是多数企业的生产工艺有待优化改进,设施设备有待升级完善。2017—2019年,广西屠宰生猪进入大型生猪屠宰企业(年屠宰量15万头以上)的占比仅为4.10%~5.91%,其余均进入中小屠宰场(点),全区落后产能比重仍然过大(表1)。2020年,广西全面开展生猪屠宰标准化创建工作。截至目前,全区共有22家生猪屠宰企业申报了自治区级标准化示范厂(已通过18家)。1.1.2牛羊屠宰行业。由于缺乏相应的法规支撑,目前广西地区仅对生猪实施定点屠宰管理,而牛羊屠宰管理工作推进较为缓慢,专业化屠宰企业仅有3个。部分生猪屠宰企业虽然配套了牛羊屠宰生产线,但屠宰工艺落后,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低。以肉牛为例,2019年,全区牛肉产量为12.4万t,而屠宰企业统计上报的屠宰量仅为18.9万头,牛肉产量约为4万t,占比32.3%。此外,部分屠宰企业虽然建立了专业化的活羊屠宰线,但由于无法实施定点集中屠宰管理,企业“吃不饱”的情况较突出,多数生产线处于闲置状态。1.2家禽屠宰行业现状。由表2可知,广西禽类屠宰企业统计的屠宰量远低于家禽出栏量。目前广西禽类屠宰企业共有14个,部分大型家禽企业设施设备先进、自动化程度高,但因受制于本地区现宰现煮的消费观念,以及市场规模的约束,屠宰产能利用率不高,且主要以订单式生产,集中供应大型客户,而普通禽肉消费仍以现场屠宰加工为主。

2有关思考

2.1积极推动地方性配套法规出台。建议废止《广西壮族自治区家畜屠宰管理条例》,特别是屠宰管理职能由商务部门划转至农业农村部门后,迫切需要对屠宰行业规划、发展以及建设肉品品质监管体系等方面进行谋划,出台地方性法规指导、推动相关工作开展。要切实部署做好前期调研、资料整理、立法报告等工作,同时注重把条款设置同各方意见紧密结合起来。一是注重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组织畜禽屠宰法规草案座谈会、论证会时,积极听取人大代表有关立法议案建议,确保制定的法规能更好地集中民智、体现民意、贴近民生。二是强化专家顾问评估论证。聘任区内外相关行业专家作为立法顾问,让其参与编制立法规划、计划和法规草案的修改论证等工作。三是扩大征求意见的广度。通过书面征求意见、问卷调查、网络调查等方式,畅通立法机关与社会各界交流渠道,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畜禽屠宰立法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开门立法,确保《广西壮族自治区畜禽屠宰管理条例》制定出台后“立得住、行得通、管得下、用得好”,真正为广西屠宰行业发展和畜禽屠宰监管工作提供法规政策支持,切实保障肉类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卫生安全。2.2注重通过建立规模化、健全制度推动行业发展。近年来,广西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模式得到长足发展,但牛羊规模养殖专业化程度相对较低,仍以农村散养或者小规模饲养为主。养殖规模小而散,“牛羊经纪人收购—单体(小群体)屠宰加工—生鲜牛羊肉上市”的模式仍是主流,牛羊屠宰行业发展外力受限较大,无法形成产业集中优势。牛羊产业集约化水平低的现状急需通过地方性法规引导转变。如,广西优质活禽主要在两广地区销售,当地消费者对于活鸡、活鸭喜欢“现场挑、立即宰、当日煮”,对于冰鲜家禽肉品品质认可度低。活禽纳入定点或者集中屠宰,对于区内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提出了较大挑战。要综合考虑牛羊家禽养殖规模、产业布局等因素,研究制定符合广西实际的牛、羊、家禽屠宰模式。一是通过出台地方性法规,实行牛羊定点屠宰制度,可在现有的生猪定点屠宰企业配套建立相应的生产线,充分利用现有产能,提高牛羊屠宰专业化水平[2]。同时,在桂西、桂南和桂中地区大力发展牛羊规模化产业,推行“集中收购+定点屠宰”模式,推动定点屠宰落实。二是在农村地区可实行“自宰自食”制度,而在大中城市主城区开展家禽集中屠宰或活禽代宰工作。三是积极学习外省先进经验,如广东省实施“家禽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的方案,要求活禽批发市场代宰家禽当天屠宰、当天上市、当天售完,并普及共患病防控及生鲜家禽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形成禽类消费新观念[3-4]。2.3进一步明确屠宰管理工作职责。由于缺乏明确规定和依据,从畜禽屠宰的产地准出、屠宰过程管控、市场准入,到畜禽屠宰后进入市场前的“最后一公里”,各有关部门的管理权力和监管责任没有理清理顺,导致出现“空白地带”。如,畜牧兽医主管部门与市场监部门在农贸市场等地的活禽宰杀究竟属于屠宰还是市场加工、应该由谁监管等问题存有争议[5]。设置相关条款落实好各方工作责任。进一步明确畜禽屠宰的属地管理责任,必须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展监督管理工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加强和市场监管、商务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例如建立监管信息平台共享、风险物质检测结果通报、联合惩戒等工作机制,形成畜禽产品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2.4着力提高基层监管效能。受机构改革影响,畜牧兽医部门基层监管力量严重不足,编制、人员、经费得不到落实,尤其是屠宰企业驻场官方兽医缺口较大[6-7]。当前,全区生猪屠宰企业186个,配备驻场官方兽医1113人、协检员218人,平均每个企业落实官方兽医、协检员7.16人,仅能基本保障生猪屠宰检疫工作。如果牛、羊、家禽也被纳入定点或集中屠宰,基层兽医人员不足的问题将进一步凸显。要设立专门法规条款,进一步明确屠宰管理队伍建设要求,按照“建机制、补短板、强能力”的思路,稳定、保障机构编制、人员数量、经费来源等环节。一是明确落实屠宰企业主体责任,督促屠宰企业做好生产安全、品质管控、动物防疫、自主承诺等重点工作,如,设置专门条款要求屠宰企业开展细菌、寄生虫、重金属等风险物质检测,保障肉品品质安全。二是建立起由市县乡三级部门联动监管的工作机制,通过实施飞行检查、黑白名单、分级管理等制度,切实缓解基层人员不足和能力不够的问题,确保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三是明确畜禽屠宰监督执法的主体和职能,特别是清晰界定违法行为,严格制定处罚标准,实现执法必依、执法必严。四是在一些屠宰重点环节,理顺工作机制,如研究制定肉品品质检验制度和屠宰检疫制度的有效衔接,降低岗位人员数量需求,优化工作模式,减少工作环节,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强化肉品品质质量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生猪屠宰管理条例[J].广西畜牧兽医,2016,32(4):210-213.

[2]何述辉,陈波,舒念辉,等.关于地方畜禽屠宰立法的思考[J].中国动物检疫,2018,35(7):51-53.

[3]广东省家禽经营管理办法[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15,40(1):53-55.

[4]刘倩,牟婵,万思敬.山东省青岛市畜禽屠宰管理现状[J].中国动物检疫,2018,35(1):46-49.

[5]冉元智.重庆市家禽屠宰调研报告[J].今日畜牧兽医,2018(2):73-74.

[6]雍长福.生猪屠宰检疫检验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12):50-51.

第2篇:畜牧行业调研报告范文

关于县基层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X县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农业增效三大主题,紧扣“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不断加强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广泛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和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工作,在加快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持续快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加强X县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发挥基层人才队伍在促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对我县基层农业技术队伍建设状况进行了调研。

一、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现状

近年来,X县不断加强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目前主要有4支技术人才队伍。

一是政府专业技术人才队伍。X县共有农业专业技术类事业单位X个,分别是X、X等,专业技术人员X人,涉及农业、林业、畜牧等。按行业分,农业X人,林业X人,畜牧X人。按职称分,高级X人,中级X人,初级X人。

二是农业龙头企业及合作社人才队伍。X县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X个,其中农业X个,林业X个,畜牧X个。农业合作经济组织X个,其中农业X个,林业X个,畜牧X个,蔬菜X个,共有专业技术人员X人。

三是高校专家教授队伍。X县与X大学等X个高校保持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合作教授X人,其中,农业X个,林业X个,畜牧X个。按职称分:教授X人,副教授X人,讲师X人。

四是农民自身队伍。现有懂技术、善经营、精管理、富经验的本地“土专家”“田秀才”X人,职业农民X人。

二、主要做法

一是注重组织领导,精心谋划部署。领导重视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关键和前提。为加强全县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建立X县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把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列为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工作重点,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判人才机构、人才资源、人才利用等重要事项,围绕工作内容、工作环节、工作重心等方面研究部署工作计划和工作任务,建立了科学的用人机制,使此项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

二是注重自身建设,不断完善机构队伍。近年来,X县立足当地农业资源和特色产业,不断完善机构建设,适应新时代对农业农村工作的新形势,先后成立了县X站、县农业科研中心等农技推广机构,为壮大基层农技人员队伍奠定了基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工作环境较为艰苦,不受毕业生青睐的工作,为破解这个难题,X县主动出击,通过到定向招聘、绿色通道、快速补充紧缺人才等方式,不断充实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近年来共引进专业技术人员X人,其中研究生学历X人,高级职称X人。在补充人员力量的同时,突出提高技术人员整体素质,在实施专业技术人员再教育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并重,将专业技术人员送出去“取经”,沉下来锻炼,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并通过省、市技能大赛舞台来检验水平,让专业技术人员在一线战场上得到历练。

三是注重发挥社会组织作用,不断吸引技术人才。近年来,X县持续落实农业优惠政策,加大社会农业组织建设,培育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力量,吸引了大量的农业技术人才成为农业现代化推进的建设者,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人才格局。如:位于X乡的X农资公司在短短3年时间内,延伸服务链条,从单一的销售业务逐步发展为集农资销售、技术服务、农产品销售、技能培训为一体的现代农业连锁企业,与该公司长期合作农业教授X人,高级职称人才X人,常驻专家X人,为提升科级含量、发展壮大当地农业产业发挥了巨大作用,真正成为了当地的“农民之友”“致富之源”。

四是注重发挥政府职能,不断增强队伍建设。X县以职业农民培育为重要抓手,以将农民就地转化成技术员为目标,不断壮大农业技术人才队伍。近三年,举办开展各类培训班XX余期次,培训农民XX人次,其中农业类X次,林业类X次,畜牧类X次。其中,参训龙头企业X家,农民专业合作社X家,种养大户X户。按照贴近主导产业、贴近农时季节、贴近服务对象的原则,选取X栽植、蔬菜种植、X养殖技术为培训内容,采取集中培训与入户指导相结合、传统教学与现代媒体教学相结合、农业专家培训与种田能手示范相结合等培训模式,认定职业农民XX人。通过培训,传统农民就地转化为农技推广员,大大提高了“职业农民”的造血功能,壮大了技术人员队伍。

五是注重搭建沟通平台,不断加强人才交流。为解决农业专家匮乏问题,X县积极与高校加强技术合作,采取“合作社(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基地+农户”模式,利用合作社(龙头企业)的资金、人员、资源优势,通过“引进来”的方式,建立农技推广服务专家库和科研示范基地,为农户提供农资、培训和技术服务。目前,专家库涵盖农、林、畜、果、菜五大产业,吸纳专家X人,其中教授职称X人,高级职称X人。我们还将干部职工、种养殖能手、社会技术人员“送出去”,到高校和其他科研示范基地“取经”,学习引进最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技术水平。

三、取得成效

经过不懈努力,X县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近年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广大农村培养了一批致富带头人和技术能手,这些人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一)技术推广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生产水平大幅提高。X县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人才作用,利用农技队伍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扎实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如X镇的X合作社通过引进滴管、测土配肥、病虫害防治等现代化管理技术,X作物种植规模从X亩发展到现在XX亩,实现了规模化种植,效益3年内翻了2番。农业技术人才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推动作用,该合作社通过邀请X大学教授现地指导、选派技术员到山东等地学习,在生产过程中推广生物物理防治病虫害、田间土肥水管理等技术,在品种选育上引进了X、X等X个新品种,X品质和产量得到极大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入社种植户人均种植面积X亩,年人均收入X元,已形成了该村的主导产业和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

(二)人才队伍逐渐壮大,农业产业化水平极大提高。通过人才队伍建设,X县县、乡、村三级的农业技术人才队伍体系不断扩充,中、高级职称人才大幅增加,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种植结构不断调整,科学种养殖和管理技术全面推广,土地生产效率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有效提高,20X年全县新发展X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X亩,X畜禽养殖数量达到XX头(只、羽),年增长量达到X%。

(三)人才带动作用明显发挥,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X县突出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并重的原则,加强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建设,在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同时,增强管理能力,积极掌握市场经济规律,将生产力转化为经济效益,以实实在在的收益激发周边群众学技术、学管理的欲望,带动更多的群众一起生产、一起致富,种养殖大户、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农业园区不断发展壮大。例如,X镇X村养殖户X通过参加养殖技术培训,发展X养殖,在专家的指导下,养殖规模逐年扩大,从最初的X只达到现在的XX只,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达到XXX元。

四、存在问题

近年来,X县致力于人才强农、科技兴农、技术富农,在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上狠下功夫,使全县农村看到了希望、农业看到了前景、农民尝到了甜头,但与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人才总量仍然不足,还满足不了农业蓬勃发展的需求。二是实践水平需要提高,学历和专业技术职称较高,但实践技术操作水平偏低的现象,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不足。三是经费投入还需加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X县还存在农业创新方面经费投入不够,技术人员研发创新能力不足,制约农业高质量发展。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X县将积极探索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建设高素质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全县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可靠人才保障。

(一)加强人才队伍自身建设。一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积极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的再教育工作,为技术干部创造学习提高的机会,打造施展才华的平台,不断增强专业技术人员的服务水平。二是积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队伍。继续加强培育农村乡土人才,健全乡土人才评聘机制,将农村中更多的“种养大户”、“ 流通大户”、“土专家”、“ 田秀才”等人才吸纳进来。三是加快农民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继续加大职业农民、农民技术员培育力度,扎实开展培训工作,认真做好资格认定,确保农民技术人才队伍逐年发展壮大。

第3篇:畜牧行业调研报告范文

一、工作实绩

(一)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情况

1、积极投入春防工作:在市防指办的统一部署和安排下,积极投入全市重大动物疫病春季强制免疫工作,制定集中免疫、督导和监测方案,配合县区畜牧兽医局做好了应急预案和应急反应的技术处理工作,并多次参与春防督察和验收工作。

2、科学制定疫病监测方案:根据省动物疫控中心下达的监测方案,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全市动物重大疫病监测方案,把监测任务量化、细化到各县区。要求县区每月及时准确的报送监测结果,并按时向省疫控中心报送《日常监测月报表》、《半年报表》等各类监测报表。截至5月底,牲畜口蹄疫监测了33个场(户、屠宰场),抽检血清样品476份,410份抗体水平合格;高致病性禽流感监测了25个场(户、交易中心),抽检血清722份,568份抗体水平合格;猪瘟监测了26个场(户),抽检血清403份,363份抗体水平合格;鸡新城疫监测了49个场(户、交易中心),抽检血清759份,655份抗体水平合格;猪甲型h1n1流感观察了27个场,750头,未发现临床疑似症状;家畜布病监测了46个场(户),抽检了459份血清,未发现阳性病例;牛结核病监测了19个场(户),抽检210头,未发现阳性病例。

3、积极开展春防免疫抗体监测工作:按照省防指办的要求,4月份完成强制免疫工作,5月份组织开展免疫抗体监测工作。我中心组织技术骨干奔赴县区,深入养殖场户一线,全市共采集28个畜禽养殖场、8个散养户、3个交易市场血清849份,分别检测了禽流感(h5)、新城疫、口蹄疫(o型)、猪瘟四种疫病的免疫抗体水平。经检测,达到规定效价水平的血清802份,总体合格率为94.46%,较去年同期提高4个百分点,其中禽流感抗体合格率为98.11%,鸡新城疫抗体合格率为98.83%,口蹄疫抗体合格率为91.67%,猪瘟合格率为90.59%,并将监测结果内部通报全市。

4、按时完成送样工作:按照省动物疫控中心的要求,上半年共送检血样423份,其中用于检测禽流感的血清50份、检测新城疫的血清50份、检测口蹄疫的血清168份、检测猪蓝耳病的血清70份、检测猪瘟的血清85份,按质按量的完成了送样任务。

5、动物疫情网络传送工作进入常态化:我中心安排专人负责此项工作,使该项工作制度化,每月初督促县区及时准确的填报《无疫情月报》和《疫情月报》,保障疫情网络的畅通,为疫病的监测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认真做好了《全国兽医实验室管理系统》和《全国牲畜二维耳标追溯系统》的维护和填报工作。

(二)狠抓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实施工作:按照市农委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我中心于5月中旬组织有关专家,对全市-中央扩大内需投资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实地专项检查。目前除了蒙城县仍有4个乡镇畜牧兽医站未建成外,全市共建成78个乡镇畜牧兽医站(中心站),总面积9968平方米,到位仪器设备3129台(套),累计完成中央投资650万元,地方配套283.3万元。三县一区的县级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新(改)建土建工程已完工,仪器设备正待省里统一招标采购。

(三)年度考评及调研等工作:一是3月份组织开展了市、县(区)两级动物疫控中心工作考核和上报工作,蒙城县动物疫控中心被推荐评为省级先进动物疫控中心。二是3月份组织开展了我市肉羊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工作,4月份开展了奶牛规模化养殖情况的调查工作,并形成调研报告,将有关情况汇报给省级畜牧技术推广部门,为下一步工作提供参考。三是按照省农委《关于加强上海世界博览会期间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的通知》精神,积极开展了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专项活动,加强了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四是积极配合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了《畜牧法》贯彻落实情况的专项执法检查。

(四)畜牧技术推广工作

1、大力推广 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我中心下发了《关于推广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的指导意见》(亳疫控20__7号),要求在 全市范围内推广发酵床生态养猪,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是用锯末、秸秆、稻壳、米糠等农林业生产下脚料配以专门的微生物制剂来垫圈养猪,又称为“自然养猪法”、“零排放养猪法”。猪在垫料上生活,垫料里有益微生物能够迅速降解猪粪尿;同时,有益微生物的发酵产生热量,能有效的杀死有害病菌,不需要冲洗猪舍,少用消毒药,从而减少了废弃物的排出,饲养几批猪出栏后,垫料清出圈舍就是有机肥,做到了无污染、零排放,较好地解决了规模养猪场以及农村养猪户的环境污染问题。要求每县、区选择条件较好的3-5家养猪场、规模养猪大户进行示范推广,全市新增10家发酵床生态养猪场,推广生物发酵猪舍㎡。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6家利用了生物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推广生物发酵床面积达1200多㎡,效果比较明显。

2、积极组织开展畜牧科技进万家活动:按照省活动办的实施方案,我中心负责起草下发了全市的畜牧科技进万家活动的实施方案,并动员组织了全市124名畜牧专业技术人员,帮扶633个养殖场(户),重点推广“三大集成八项技术”即:生猪标准化生态养殖集成技术、奶牛快繁双增集成技术和种草养畜集成技术。生猪标准化生态养殖集成技术主要包括种猪生产性能测定技术、生猪人工授精技术、生猪发酵床养殖技术和母猪繁殖障碍防治技术。奶牛快繁双增集成技术主要包括奶牛细 管冻精冷配技术和奶牛日粮科学配制技术。种草养畜集成技术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青贮技术和种草养畜技术。《实施方案》要求每名技术人员全年累计入户帮扶时间不少于60天。采取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指导及现场观摩等方式,其根本目的是培育一批具有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带动能力强的科技示范场和技术能人,并带动广大养殖场户发展畜牧规模生产。近期,我们将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督导。

3、积极开展奶(肉)牛良种补贴项目实施工作:元月份,我中心在利辛县、蒙城县、谯城区三个项目县共选择71个改良设施齐全、人员素质较高、技术水平较高的品种改良站点,开展了国家奶(肉)牛良种补贴项目实施工作。截至6月中旬,全市共发放肉乳兼用西门塔尔牛冻精细管28000支,已使用18040支,配种母牛10010头,妊娠9648头,受惠农户7602户;发放荷斯坦奶牛冻精细管6400支,已使用4435支,配种母牛3142头,妊娠2732头,受惠农户307户。该项工作我们近期也开展了专项自查,形成了专项督查材料。

4、做好畜牧业公共信息的录入和更新工作。目前完成了畜牧技术支撑机构信息、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信息、养殖合作社信息、大型规模养殖场信息、大型养殖小区信息、专家库信息的采集并录入上报工作。为我市畜牧行业的发展提供了电子信息服务。

二、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以化验室为主抓手的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一是仪器设备配备不完善,仅局限在常规化验和检测工作;二是检测工作经费较紧张;三是防疫物资储备少。

2、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一是人手少,知识更新的慢,全方位的服务理念没有形成;二是没有技术推广经费,仍靠行政手段来推动工作,不能采取“技物结合”的方式,去引导示范和推广。

三、下半年工作计划

1、继续开展畜禽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强力推进我市动物疫病防控与监测工作的全面展开,尤其夏季猪高热病的防控,为畜牧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2、继续做好秋季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和抗体监测工作。

3、开展疯牛病、家畜布病和奶牛结核病的集中检测工作。

4、全面深入推进畜牧科技进万家活动的开展,以此活动为主抓手,重点开展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同时,做好活动的督查和年度的总结考评工作。

第4篇:畜牧行业调研报告范文

一、安哥拉农业投资环境与中国对安农业投资现状

(一)安哥拉农业投资环境

1. 农业自然资源丰富

安哥拉可耕地面积约3500万公顷,殖民时期耕地面积达850万公顷,现有耕地仅350万公顷,地域广大,土地肥沃,河流密布,且温光充足,雨水充沛,是世界上最适宜发展农业的地区之一,具有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和良好的自然条件。此外,安哥拉还有广阔的牧场,牧场及割草地2900万公顷,自然条件适宜畜牧业生产。由于濒临大西洋,渔业资源丰富,安哥拉渔场自然条件良好,可全年作业。所以,无论是发展种植业、畜牧业,还是渔业,还是农产品加工,安哥拉都具备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

2. 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安哥拉发展农业还有巨大的市场空间。首先,安哥拉本国粮油类作物严重供不应求,主要依赖从国外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急需发展农业生产填补国内供应不足;同时,安哥拉人口年均增长率2.9%,新生儿死亡率、预期寿命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人口增长潜力较大,膳食结构不断优化,对粮食的需求还将刚性增长;另外,非洲中南部地区是全球粮食最紧缺的地区,周边国家对粮食需求数量巨大。此外,安哥拉是传统的牧业国家,但同其它非洲国家相比,存在养殖规模小、养殖方式落后以及个体生产水平低等问题,所生产的畜产品远远满足不了国内市场需求,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的畜产品,因此迫切需要推动畜牧养殖业发展以增强国内市场供给。

3. 农业投资政策优惠

2002年2月实现和平后,安哥拉对恢复农业、消除贫困、实现粮食自给的愿望十分强烈,安哥拉政府已经开始认识到其农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推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通过扩大对农业公共投资,恢复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开发农牧业资源,争取在2至3年内实现主要农产品自给。目前,通过国际援助来逐渐修复被毁坏的公路和铁路,修建水利工程,增加对工具、种子、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的投入,大幅度增加播种面积,提高农产品产量。

安哥拉政府制定了《私人投资基本法》、《私人投资促进法》和《私人投资税收和关税鼓励法》三项法律,根据这些法律,安哥拉政府给予外国投资者国民待遇,政府保证外国投资者对投资的所有权和自由支配权,并享受给予本国投资者一样的税收鼓励政策和必要便利。

农牧业是安哥拉政府鼓励外商开展投资的优先领域。对生产型项目的投资给予财政税收鼓励,如免除投资项目中购置不动产的转让税、从收益的第二年起,5年内减收工业税的50%、免除投资项目专用设备和原料的进口关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政府可提供一定的优惠贷款,鼓励在水利系统管理、维修、农业发展方案的制订、农业机械化和技术指导、家禽养殖企业化、牛羊养殖等领域进行投资。对农村种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是:进口设备和原材料免征关税;前三年免征工业税;生产所得再投入时,免征所得税。投资额少于25万美元不被视为外国投资,投资额多于5000万美元,其特殊优惠条件可订立合同加以确定。

安哥拉已着手制定旨在实现农业发展的“农业发展基本法”、“土地法”、“林业法”等法律法规,鼓励私人投资。2000年5月,安哥拉政府通过了“2000-2001年农业生产纲要”,决心努力振兴农业经济。根据纲要,将在全国发展100万个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实体和6000个中小型农业企业。政府将选派520名农业技术人员在全国成立52个农业发展推广站,帮助农业企业发展生产。安哥拉政府2004年制定的《农村发展年度计划》用于发展农业和教育,该计划从2005年开始执行,5年一期,计划5年共投入2.09亿美元,通过农业贷款的形式向农民提供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资助农业的发展。该计划实施的第一年里资助了80万家庭,其中已有1.5万户开始受益,而且将逐渐增加资助的农户数量,最终达到150万户。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加大,每年花上亿元用于进口国外种子,无偿或有偿分配给农民,为农民提供生产要素,包括:锄头、斧头、锉刀、镰刀、水泵、发电机、碾磨机、耕畜、各类种子和肥料。在农业生产技术上对农民进行资助。

(二)中国对安哥拉农业投资现状

自1983年1月12日建交以来,中国和安哥拉政府友好合作关系持续发展,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保持着良好的协调与配合,各领域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农业合作稳步推进。尤其是安哥拉2002年内战结束以来,国内政局日趋稳定,从而也为海外企业创造了较为稳定的投资环境。中国除政府加大援助力度外,大型国有企业、农垦企业、相关科研院所、私营企业也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农业是改善安哥拉人民生活和促进安哥拉国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抓住安哥拉农业恢复性发展的良好时机,利用自身在农业灌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成熟技术和经验,纷纷前往安哥拉开展农业投资。到目前为止,中国在安哥拉的许多农业投资项目已取得明显成效,得到安哥拉政府的充分肯定,对安哥拉农业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树立起中国与安哥拉农业合作的良好形象。

1.双边合作基础良好

2002年安哥拉内战结束后,百废待兴,中国一些有实力的企业积极“走出去”参与安哥拉的战后重建,在石油、建筑、电信和农业等多个领域展开合作,推动中安经济合作蓬勃发展。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中国从安进口182.22亿美元,同比增长51.8%;向安出口16.85亿美元,同比增长45.44%。中国与安哥拉双边贸易迅猛发展,经济合作进一步推进,安哥拉已成为中国在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

近年来,在农业领域,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安哥拉农业的支持力度。在加强原有合作领域和合作项目的同时,分别于2009年、2011年派出了高级农业专家组,协助安哥拉农业部科学制定农业发展规划,为安哥拉粮食生产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另外,还加大了对安哥拉农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提供巨额优惠贷款,改善生产条件,发展粮食生产,符合安哥拉的现实需求,得到了安哥拉政府的高度赞赏。安哥拉政府陆续出台了鼓励投资农业和欢迎外资来安开发农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也为中安两国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2. 中国对安哥拉农业技术领先,适应性好

农业是中国的基础产业和优势产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农业发展上的成功对非洲各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特别是水稻、玉米、蔬菜、水产、畜禽等农业技术与应用方面,我国对安哥拉农业技术的整体比较优势明显,技术应用适应性强。例如,玉米是安哥拉主要粮食作物,每年需要大量进口满足国内需求;当地玉米生产以小农户为主,由于缺少品种、技术投入,玉米单产水平很低,增产潜力很大;中国在玉米生产上有较为先进的适宜小农户的技术,开展玉米技术合作与示范有较强的技术基础。此外,在安大多数中国公司都建有面积为几亩到几百亩大小不等的农场,进行农作物种植(以蔬菜为主),呈现出良好的技术适应性。

3. 中国对安哥拉农业投资兴趣浓厚,开发效果明显

许多中国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户对投资安哥拉农业充满信心,对农业开发前景十分看好。不少在安从事建筑等其他行业的企业都开始投资农业,如中信建设正在规划设计,在马兰热和威热分别建设10000、5000公顷的农场,中水电筹划在Caxito开办农场;国内不少企业也前来安哥拉考察,2009年9月湖北种子集团、博林国际公司派出考察组,在安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考察,已向安官方提交了项目报告书,拟在安哥拉建设2万公顷的农场①;新疆建设兵团在首都附近投资兴建了三个现代化农场,其中蔬菜种植已经成熟,已成为罗安达最大的蔬菜供应基地,水稻进入规模化种植阶段,正在开展水利等配套设施建设。

由于安哥拉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农业气候资源好,运用中国成熟的农业管理经验和耕种技术,产量大幅度提高,加上目前安哥拉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物产短缺,一般农产品供不应求。因此,中国在安农业投资都获得较高回报率,安哥拉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热点。投资高速增长对语言人才需求暴增,近几年国内学葡萄牙语(安哥拉官方语言)的本科生比建筑博士的薪酬还要高。

二、中国对安哥拉农业投资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基础设施差,农业生产缺乏有效保障

安哥拉相当部分地区交通设施很差,通行很困难,部分地区的地雷风险更加剧了对社会和经济影响,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增长。尽管安哥拉境内水资源丰富,但水利设施差,不能得到有效利用。葡萄牙殖民时期修建的水利设施,内战期间惨遭破坏,基本不能使用。和平后修建的水利设施不仅数量少,也缺乏合理的维修、保养和使用,有效利用率不高。农耕地开垦后绝大多数未经整理或整理质量很差,种植过程中只用不养,地方水土流失严重。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差,农耕地缺乏有效改造,农业生产缺乏有效保障和持续发展,只能靠天生产,遇旱、涝灾害就会造成严重减产。

(二)生产方式原始,农业生产投入严重不足

安哥拉农业生产属于简单原始的小农经济的耕作方式,土地烧荒后进行耕作,多靠锄头和铲子,没有农业机械。播种采用撒播方式,没有田间管理。农业中用来耕作的役畜少,农机具非常缺乏,播种、种植、收获全部依靠人工。安哥拉农户种植使用的种子往往是自留或串换的地方老品种,长期不提纯复壮,混杂、退化严重,生产潜力逐年衰减,加之粗放栽培,产量不可能得到很大提高。同时,安哥拉基本不生产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农业生产资料主要依靠进口,不仅市场供应量少,而且价格十分昂贵。绝大多数农户买不到,也买不起化肥、农药,又没有积造、堆制、使用农家肥的习惯。因此,粮食生产中除农场和极少数农户使用少量肥料、农药外,基本不使用肥料和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农作物处于自然生长状态,限制了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三)技术力量薄弱,农业生产缺乏技术支撑

安哥拉高温高湿的自然环境,使得农业生产中农作物病、虫、草害发生严重,却没有专门研究单位、科技人员对病、虫、草害进行针对性研究和预测预报,同时也严重缺少有效的化学防治药物和防治技术。农业生产实践中,根本没有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因此,病、虫和草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由于农业教育薄弱,专业技术人员少,缺少健全的推广机构,已设立的机构之间又缺乏合作与交流,很少对种植农户进行直接技术培训和示范。因此,农业种植者素质差,缺乏农作物栽培技术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有效指导,农业生产严重缺乏技术支撑。

(四)农业有效劳动力数量少,素质差

安哥拉1800万人口中,农村人口占65-70%,看起来似乎农业劳动力很丰富,但大量农民依附于石油产业,宁愿居住于大城市周边生存,也不愿到农村种地,造成有效劳动力数量缺乏,而且农民素质很低,40%-60%的农民是文盲,40岁以上的几乎都是文盲。农民对农业的基本生产技术知之甚少,在广大的农村,主要栽培农作物以木薯为主,农业生产基本上仍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例如玉米种植并不进行规范化生产,仅凭个人的经验,玉米种植的行距、株距用脚丈量。作物种植没有田间管理,对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只是依靠传统的经验,撒一些草木灰在上面,没有轮作、套种等概念。

(五)安全形势比较严峻

华人在安哥拉投资农业,尤其是生产性开发,其人生安全、财产安全,是投资者最担心的事,何况生产中还要进行清除战乱留下的地雷等危险性工作和遭遇各种地方病魔的侵袭。尽管安哥拉政府不断完善该国的宏观经济环境,但鉴于安哥拉国内贫富差距大、经济基础设施落后,以及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低下,安哥拉极具风险的投资环境一直是阻碍其吸引更多外资的一大障碍。再加上安哥拉国内局势不稳,极其容易滋生犯罪团伙猖獗发展的土壤,包括前不久从安哥拉押解回国的37名中国籍犯罪嫌疑人。此外,由于文化差异,劳资冲突时有发生,危及中方人员安全。

三、中国对安哥拉农业投资的对策建议

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巨大。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国情,地貌、气候、文化等差异巨大,在中国证明是成功的农业技术在其他国家并不一定就能成功,简单复制实不可取。农业投资既要考虑安哥拉的发展现状和实际需求,技术标准不能过于超前,但也要结合国际农业发展趋势适当超前,以引领该国农业技术发展,切实解决安哥拉的农业发展问题。

(一)定向育种,开展技术培训与咨询服务

农作物育种受气候、地理、生态、种植技术等条件影响很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品种具有不同的生长特性和优势。在所在国开展系统的品种筛选试验,进行育种技术研发,将当地经过长期物种进化和自然选择遗留下来的优异种质资源与我国的特异种质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可以创造出更适合所在环境的新品种。利用安哥拉优质农作物种质资源,分别在两国建立专业化的育种基地,运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和国内成熟的常规育种技术,开展农作物育种研究,培育出适合安哥拉或两国兼用型的优质、高产、多抗农作物新品种。

同时,针对安哥拉国情,采取多种形式,对农业生产者和农村劳动力进行农作物栽培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技能;广泛开展优良品种、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的生产示范,改变目前传统的种植观念、种植方式、种植技术和种植行为,不断提高农作物总体生产水平;提供农业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

(二)农业生产资料开发

在安哥拉目前农业生产中,农作物病虫害十分严重,由于绝大多数生产者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知道怎么防治和怎样进行农作物的田间管理,加上农业生产资料的奇缺和价格昂贵,因而生产者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很少使用农药、肥料等生产资料,造成粮食产量巨大损失,也限制了单产的提高,成为了阻碍粮食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引进我国已有的符合环保要求的农业生产资料产品运用于农业生产,或者按照环保要求在安哥拉建立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企业生产安方农业所需产品,不仅有利于安哥拉农业的发展,也有利我国农业生产资料生产、经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②。

(三)农副产品加工合作

安哥拉不仅农产品品种多,而且有的农产品具有独特性。加强农产品加工领域的合作,不仅可延长农业生产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产品生产者收入,而且也可利用他们的独特产品满足我们国内需要和丰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还可利用发展起来的农产品资源开发人类发展的必须产品。如安哥拉目前种植面积居第二、总产量居第一的木薯就是开发生物能源的好原料③。

(四)发展畜牧养殖业

根据安哥拉畜牧产品生产时间长、成本高、加工落后,价格不具有市场竞争优势,长期依赖进口满足国内需求等问题,在畜牧养殖业投资方面,可以进行种公牛养殖合作,通过引进世界优秀肉用和乳肉兼用牛波罗门、西门塔尔种公牛在安哥拉国内饲养并生产牛冷冻,解决发展肉牛产业种源短缺问题,并大力推广短期育肥技术,按肉牛育肥阶段营养需求实施补饲,改善养殖环境,加强高温季节饲养管理,从而提高肉牛养殖经济效益,推动其畜牧养殖业发展,增强市场供给。

(五)建立农业综合开发园区

安哥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及区位优势,为我国在安哥拉建立农业综合开发园区,建设农产品出口基地创造了有利条件。安哥拉土地肥沃,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好,劳动力成本低廉,历史上是农产品出口国,其周边国家对粮食需求数量巨大。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目前非洲约有2800万人面临严重粮食短缺,非洲常年粮食缺口在20%以上,年进口粮食耗资达80亿美元。因此,我国政府应抓住机遇,鼓励国内企业进入安哥拉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建立粮食、畜牧、蔬菜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比较理性的切入点是购买或租用当地成熟的农场,建立适度规模化的农业综合开发园区,利用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初级农产品转化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形成完善的农产品产业链与商品流通机制,构建农产品种植、加工、养殖、消费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体系。

注释:

① 资料来源于中国援助安哥拉高级农业专家组调研报告。

第5篇:畜牧行业调研报告范文

一是积极争项跑资。准确把准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有的放矢地筛选、开发、包装一批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和民生工程项目,加大争跑力度,力争大项目挤进国家投资计划的“笼子”。加强招商落地项目管理,强化对“零税收、低税负”企业的分析监控,合理确定税收增长目标,实现招商企业发展与税收增长的良性互动。二是加大资产处置力度。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处置的原则,对闲置和优质国有资产分批进行处置,引进资金雄厚、实力强的大企业实施开发,使处置、建设、销售、商业运营每个环节都能产生税收,为县级财力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三是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利用国家信贷政策,发挥县级投融资平台的作用,积极争取信贷资金,有效缓解园区和城市基础建设资金瓶颈问题。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完善金融保障机制,努力为企业发展融入更多的流动资金。加大土地储备和优质资产收购工作力度,通过资产经营为城市建设注入活力。

(二)强化税收征管,促进财政增收

一是强化收入均衡入库。加强财税银之间的联系,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及时沟通信息,有效解决收入征管方面出现的问题。加强对收入入库的过程监控和时点控制,做到均衡分解收入任务、均衡分配征管力量,实现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确保财政收入均衡入库。二是构建综合治税大格局。搭建综合治税信息平台,实现涉税信息采集渠道畅通、比对数据在线共享、重点税源实时监控。对煤炭、煤化工等重点纳税行业,要结合产销量、用电量、用水量、排污量等要素完善税负评估系统,挖掘税源潜力。对餐饮娱乐、房屋租赁、专业市场等征管薄弱行业,要定期开展专项清理,不断提高税收收入占比。三是严格非税收入管理,积极运用非税收入网上征缴系统,进一步规范非税收入票据的管理,建立各执收单位使用非税收入票据的动态管理系统。加大国有资产收益、资产处置收入等收缴管理力度,努力实现应收尽收。

(三)加大“三农”投入,促进农村发展

一是提升农业综合效益。统筹整合资金,支持“后吨粮市”建设和“棉麦双丰”工程,提升种植效益。进一步加大投入,扶持发展畜牧、蔬菜、果品、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二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乡镇政府所在地、新农村新民居示范村和四条国、省干道沿线村为重点,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全县整体形象。推进幸福乡村示范点建设,逐步扩大示范辐射效应。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支持农村公益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大力促进农民增收。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现代物流网络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落实惠农补贴政策,完善“一折通”发放模式,加强补贴资金发放管理,确保党的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四)加大民生投入,促进社会和谐

一是扩大民生保障范围。认真落实民生保障扩面政策,努力实现城乡低保、城乡养老、医疗救助、贫困学生补助、农村就业培训、农村危房改造等“六个全覆盖”。推行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二是提高民生保障标准。积极落实民生保障提标政策,确保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10%,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标准月人均分别增加15元和12元,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80元,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标准提高到30元。三是加快民生工程建设。大力支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校安工程、食品药品检验中心、标准化卫生室、养老机构、文化休闲中心、保障性住房等重点民生工程建设,让人民群众更加直接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五)深化财政改革,促进规范管理

一是细化部门预算管理。进一步推进绩效评价工作,建立健全规范、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着重选取公众普遍关注、社会影响深远的重大民生项目开展重点评价,逐步形成财政资金事前确定绩效目标、事中加强监督管理、事后实施绩效评价的全过程跟踪问效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二是深化国库收付改革。逐步将预算内非部门预算资金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提高财政资金支付效率;推进和完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系统建设,确保财政资金收付的真实性、合规性。全面推行公务卡管理制度,确保厉行节约措施落到实处。三是创新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建立健全以配置标准为核心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标准体系,完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预算管理,从严控制新增资产数量和经费,健全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的机制,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及处置活动。

(六)加强财政监督,促进依法理财

一是健全财政监督机制。建立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健全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相互制衡、相互协调的财政运行机制,促进财政监督与管理的进一步融合。二是强化专项资金监督检查。加强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类专项资金的监督,重点检查专项资金申请、拨付、管理、使用过程中的违纪违规问题,以及项目绩效目标落实情况。三是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进一步完善财政部门内部监督检查制度,规范财政资金分配程序及拨付渠道,加强财政资金审批、拨付、使用等各环节的监督检查,强化自我约束,规范行政行为。

第6篇:畜牧行业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 工程管护;现状;问题;对策;江西贵溪

中图分类号 F32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4-0345-01

为了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运行管护,使建成项目长期发挥最大效益,贵溪市农发办组织有关人员对全市土地治理项目的运行管护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具体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1 项目建设情况

贵溪市自2002年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以来,土地治理项目完成投资5 352.4万元,改造中低产田4 893.33 hm2,项目区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路沟渠桥涵闸相配套、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新格局。但由于管护工作没有跟上,严重影响了项目效益的发挥。

2 项目运行管护的现状

2.1 项目运行管护的总体情况

提出“人员、组织、制度、经费”四落实的管护工作基本要求,制定了《贵溪市农业综合开发建成项目运行管护办法》,并就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和运行管护与项目区乡镇签订了责任状,项目区乡镇又与项目区村签订责任状,落实了管护内容、管护人员和管护责任,保证了项目区工程的持续良好运行。

2.2 项目运行管护的主要形式

在组织领导上,采取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方式。县级由农发办牵头,成立有关部门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工程管护小组。各项目乡镇相应成立了工程管护小组,由分管领导任组长,水利、农技、林业等部门人员为成员。村级由村长负责,每个村民小组配备2名管护人员。近年来,对管护机制进行了改革:一是将资产移交给乡镇,再由乡镇向受益村逐项办理资产移交;二是将资产使用权、维护权一并过渡给集体和农户,每年按工程使用情况收取承包费用[1-2]。

2.3 项目运行管护的主要措施

2.3.1 明确产权,健全制度。对一个村受益的工程,由乡镇政府将产权移交给受益村,由受益村负责工程运行管护;对跨村工程,则由乡镇政府将产权移交给乡镇水利站,由乡镇水利站负责工程运行管护。同时制定了工程使用、管理、维护等制度和管护人员考核奖惩制度。

2.3.2 强化领导,建立队伍。成立了管护领导机构,定期检查督促,及时解决管护中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项目村成立了由老党员、老干部和有较高威望的群众组成的管护队伍,定期不定期的对工程进行查看和维护。

2.3.3 明确责任,落实经费。一是泵站运行管护。泵站指定专人管理和维修。在农田需水时,能够立即抽水,出现小的故障能当日排除。二是水利配套工程及林网管护。水利配套设施,即桥涵闸渠等工程完工后,由管护小组指定专人管护,对人为损毁的工程由责任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修复和完善[3]。农田林网,植于大沟、干渠边的,由管护小组统一管护;植于农户田头、地边的,由农户自行管护。工程维修和管护经费,一部分由农业综合开发管护资金负担;一部分由受益村或村民小组负担;一部分采取工程有偿使用,收取的费用用于工程管护和维修。

3 存在的问题

3.1 产权难以界定

农业开发不仅资金构成复杂,而且受建设、使用、管理及其他方面的因素影响,使农业综合开发产权界定困难。工程产权不明确导致工程的管护存在“群众不愿管”、“村里无钱管”、“乡镇无权管”的现象。

3.2 产权制度改革难度大

对公益性较强的工程,如电灌站,在进行承包、拍卖等产权制度改革时难度较大。因为产权归属个人后,在用水时不利于乡(镇)村的统一调度和统一管理。同时由于产权变更给个人,会出现随意提高收费标准、增加农民负担的现象。再者随着农村人口流动性的增加,还会出现延误工程使用的黄金时间、错过农时的现象。

3.3 管护资金来源不足

由于政府对项目后期管护的资金投入力度不足,村集体又没有资金积累,使建成项目的管护缺乏一定的资金支持。

3.4 管护工作不平衡

水田多的地区管护较好,旱地多的地区管护较差;村组干部责任心强的地区管护工作做得较好,责任心差的地区管护较差;工程设施发挥作用好的地区管护较好,发挥作用差的地区管护较差。

4 对策

4.1 完善管护办法,落实专项管护经费

实行专门管理与群众管理结合、归口管理与行业管理结合、行政管理与经济管理结合、岗位职责管理与承包管理结合。将管理费用纳入工程运行成本,由受益人分担[4];新建工程坚持建设与管理同步规划、同步实施。逐年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管护资金的比例,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4.2 明晰项目产权,确定管护主体

根据实物的运营作用及实物形态,进行分类分级,明确产权主体[5]。如固定渠、田间林网等分散型基础设施应明确为集体资产;排灌站、干支渠等大中型基础设施,应明确为国有资产;在产权的管理上,属于国有资产的,由县级农业综合开发职能部门委托乡镇人民政府进行管理;属于集体资产的,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管理。

4.3 创新管理机制,加强管护监督

对项目区的小型水利设施和建筑物,由受益者进行管护维修;对主要建筑物和大型设施,从受益者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管护维修;各级产权管理人员必须明确责任,人为造成农业综合开发资产流失的,要明确追究责任人的责任[6]。

4.4 加大管护宣传,做到建管并重

采取多种形式向农民进行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的宣传和教育,增强群众的管护意识以及管护农业开发资产的自觉性,在项目区形成一个建设工程、使用工程、爱护工程的良好风气[7]。

5 参考文献

[1] 王鸣鹤.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管护情况调研报告[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1(12):25-27.

[2] 蒙海波,江跃华.荔波农发工程管护四到位[N].经济信息时报,2008-10-22(3).

[3] 张苏林.产权管理是农业综合开发的薄弱环节[J].中国财政,2004(8):41-42.

[4] 李红征,傅友谊,孙志岩.草原建设亟待明晰产权[J].吉林畜牧兽医,2005(7):24.

[5] 王晓光.浅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土地整治项目后期管护工作现状及建议[J].新疆农业科技,2012(2):3.

第7篇:畜牧行业调研报告范文

为了适应学校的教学计划,本人作周庄镇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报告,涉及周庄镇的自然环境、农业产业结构及其调整。

一、自然环境

周庄镇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中东部,地处红石山南麓,并与五个乡镇毗邻。周庄镇山岭占55%,属丘陵地区。有净肠河、玉带河、乌江河、万泉河、燕子河5条主要河流蜿蜒流过。煤炭、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丰富。

全镇辖24个行政村,含61个自然村;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7公里,总面积约56平方公里;耕地4.7万余亩,人口37600,其中非农业人口占3600人。

与大多数乡镇相同,周庄镇建国前交通极不方便,没有公路。建国后,道路建设发展很快。镇与村、村与村通过规划,已形成交通网。贯穿全境的宝李路经多次修整并有县乡公路升级为升级公路,更名南石线S329。过境平临高速长9.4公里,并设有上下口。村村通工程加强了各自然村的联系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周庄全镇以农业为主。建国前因陈旧生产关系的束缚,农业生产水平低且作物单一,复种指数较低,种子劣,生产技术落后,商品生产率低,可以说是农业衰败,广大农民在饥饿中挣扎。

建国后,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变,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农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至七八十年代部分农业政策的调整,农业生产出现了了生机勃勃的好势头。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诸多新矛盾、新问题。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需要。镇政府落实中央政策,结合本镇特点,为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在多方面付诸努力。

(一)抓实传统产业。坚定不移地抓好粮烟生产,壮大畜牧业、林业和副业,保持农业农村经济繁荣,稳定农民收入

粮食生产方面,积极进行农作物良种推广和农业技术的改革。豫麦、郑麦、周麦等多个小麦优良品种以高产、稳产、抗病旱、穗粒大的特点使亩产达500多公斤;玉米新品种使得亩产在700公斤左右;2003年政府出资引进9408红薯新品种并在全镇推广种植,亩产超过4000公斤。种植方法在传统的小麦玉米两年三熟的熟制下,进行新的作物组合,完成冬小麦、西瓜、白菜一年三种三熟的试验并积极推广。这些保持了粮食产量的稳定和增长。

林业方面,切实履行中央的退耕还林政策,组织进行荒山绿化工作,倡导和先行植树造林活动,拍卖或承包宜林荒山荒滩等四荒。其中的通道绿化尤为瞩目,走在镇的主要道路上,满眼尽是绿色,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畜牧业方面,猪牛羊鸡是农户家庭饲养的主要牲畜禽。政府鼓励群众发展养殖并重视品种改良,多次引进猪和鸡的良种,有力地提升了群众的积极性并推进了畜牧的发展。各自然村出现了许多养殖专业户,并形成了十多个大型养猪厂和5000只以上养鸡场11个。近年来肉兔、长毛兔的养殖也有了飞速发展。

副业上,有农副加工、高中档家具制作、包工建筑、运输、收购、修理等。由于形式多样,这一部分也难于统计。但副业项目逐渐增多,从事人员的年收入也不断上升。渔业方面本镇的大面积水面较少,难以天然繁殖,适合发展坑塘养殖,这个方面正在逐渐被重视起来。

(二)做大特色产业。立足资源优势,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丘陵的周庄,最不乏石原材料。产青石故名的青石山,成为石材料加工的基地。周庄镇自1985年筹建第一座建材厂起,先后扩建和建立多个石材加工厂,总雇用职工200余人。

煤炭又是周庄的一大丰富的矿产资源。周庄煤矿1985年4月筹建,占地15.4亩,当时投资28万元,职工68人,正式投产后年产煤1.1万吨,产值660000元。后经扩建和技术革新,产煤量有了新突破。

而与煤炭相关的加工厂如洗煤厂、选煤厂也兴建起来。位于南王村南王洗煤厂总投资3000万,2005年10月建成并完成机器设备的安装继而开工投产。

另外,木器加工,钢模板出租业已形成很大的规模。

(三)发展非农产业

镇政府一方面解放思想从思想上跳出农字,从非农领域寻找突破口,发展劳务输出等非农产业,最直接、最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认识到劳动力作为商品的特殊性,把劳务输出作为一大产业发展壮大,凸显打工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效益。这方面,政府还组织集中对剩余劳动力进行培训,以提高务工人员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增加他们的收入。

同时,镇政府依法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引导土地适当集中,以满足部分家庭举家务工担心土地闲置荒废的需要。

三、农业结构调整的成效

据2007年资料显示,镇政府在过去的一年里,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使农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全镇共发放种粮直补125218.68元,综合直补495885.67元,直补资金1667799.98元,农机具补贴13万余元。

《1》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粮食总产28762吨,同比增长10.4%,良种覆盖率达100%,粮食品质大大提高。

《2》食用菌种植、蔬菜种植优势明显。食用菌种植量达到1000万袋。蔬菜种植面积稳中有升。

《3》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新增养殖园区2个,全镇生猪存栏45810头,家禽存栏342994只,牛存栏12169头,羊存栏14920只,新增出栏肉鸡345734只。

《4》林业生产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镇完成绿色通道25.8公里,完善农田林网15800多亩,完成了补植补造任务路、沟、河、渠119条,植树总量达25万株,林业育苗100亩,林木覆盖率达13.6%。

《5》劳务经济蓬勃发展。加大了劳动力转移及培训力度,培训劳动力5098人,劳动力转移13314人,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6》加工业凸显特色。王子孟石材加工厂已发展到3个,年加工产值达到30万元,产品销往周边各地;余官营木器加工年加工量超过万件,产品销到洛阳、开封;马起营村出租钢模板已发展到70余户,年收入达到150万元。

《7》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建设稳步推进。

四、对结果的分析

周庄镇是一个农业大镇。对于这样一个面积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占到4.7万亩的乡镇,完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势必是艰巨的。从历史到现状的对比,不难发现政府工作的成效是显著的。而这些,得益于一个良好的有战斗力的干部队伍,他们始终对时局现状和肩上的担子保持清醒的认识,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在前列,做到不唱高调;不搞形式;不徒虚名。常严以律己;常深入实际;常调查研究;常从严管理得益于全体工作人员的良好的工作作风,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不等不靠,不拖不沿也在于广大群众对政府工作的配合,主动寻求自身发展增加收入之路。

当然还有一些很突出的问题:农业产业化特色还不够鲜明,所占比重小,缺乏一批真正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增加收入的渠道相对狭窄。这也是由于本地区农业经济所占比重大,产业结构调整面临挑战,同时广大群众有某些意识上的局限性,而且这些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

五、体会

农业结构调整应该有成功的范例。调查一个成功的地方并得出经验是一种手段,而总结一个还存在问题的地方并找出发展方向也不失为方法。毕竟,能够顺利完成调整的还在少数。如果所有的调整都是易得的,那么这将不成为机遇。这次调整无疑会面对矛盾的层次深,调整的要求高,调整的难度大的问题。

因此就需要我们在事实就是的基础上,寻找调整的新思路。新思路我自然是没本事想出那么多了。不过我认真看过别人的思路,还是很认同的:

跳出农业抓农业。农业问题已远不是农业自身的问题,制约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而解决这一问题也需要从更高的层面、更大的范围予以解决。比如,制约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农民劳均耕地资源少,规模狭小,生产易趋同。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创造条件加快我国农村城市化和农村工业化的进程。

把农业当作战略产业来抓。首先,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来抓。许多产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我们一方面要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加大力度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又要采取有力的措施更切实有效地确保粮食、棉花等大宗农产品的基本自给,避免其生产的大起大落。大宗农产品的国内需求到什么时候都必须立足国内予以解决。其次,把农业作为广大农民致富的产业来抓。在短时期内,众多农民的致富还只能主要依靠农业以及与农业相关的生产经营行业,这就要求我们下大力气把农业做大抓好。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有优势,应该予以挖掘和发挥。

宏观上科学布局。调整农业结构要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依据地方不同的自然资源秉赋、技术水平以及品种优势和发展基础,通过规划和引导,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化生产、加工、销售基地,以形成宏观上科学、合理、高效的农业结构布局。

实施中突出重点。农业结构调整应重点抓好农产品的品种品质、贮运加工、生产的区域规模、销售的市场开拓和出口创汇。同时,也要着力推进以县城、中心镇为重点的农村城市化和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各种联合体形式并举的农村工业化。

第8篇:畜牧行业调研报告范文

傅家碾村原是成都市郊区标准的“养猪村”,村里百分之八九十的人家都靠养猪为生,“但是现在只有几家人在养了,多数人家的猪圈都空空如也,有些甚至已被拆除”。养猪户朱兵说:“2007年虽然生猪价涨了不少,但是猪崽和饲料也在涨价,让我们的养猪成本越来越高;而更让我们害怕的是近几年来猪经常发生一些莫名其妙的疾病,没病的要预防,有病的要打针,而且往往一死就是一大片,大家都死怕了,亏怕了。”

“涨价”已经成为2007年的热门词语,“猪肉涨价”更是屡屡被率先提及。生猪出栏数全国第一的四川,猪肉价格的表现就更令人关注,而且,四川还是全国重要的饲料生产基地。

多头拉高猪肉价格

2006年,四川省已拥有饲料企业1600家,年产量达700万吨,其中年产万吨以上的企业130家,工业饲料总产量420Z吨,产值108亿元。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四川饲料工业形成了刘永好领衔的“新希望”、刘汉元执掌的“通威”以及“泰国正大”等如林的强手;美国、韩国等国际著名饲料公司也纷纷“抢滩”四川,原因很简单:四川的生猪出栏数为中国第一。

2007年7月末,四川省仔猪每公斤飙升到22元(5月份时只有12元,去年则不超过6元),优质外血缘仔猪的价格还要高。成都市场上的猪肉,5月无骨猪后腿肉每公斤15~16元,8月达到了每公斤26元,涨幅高达60%。

在养猪生产的直接成本中,饲料成本占70%以上;而饲料成本中,玉米成本占40~50%,豆粕、棉粕和菜粕占30%左右,合计占饲料成本的70~80%左右。2007年5月,四川省的玉米价格为1650元/吨,同比上涨21.3%,小麦麸为1650元/吨,同比上涨10.9%,进口渔粉为8240元/吨,同比上涨34.2%;明,玉米价格更涨为1660~1700元/吨。

四川省一名饲料企业人员表示,饲料企业生产的浓缩饲料不是直接饲养猪的,农民要自己买玉米和麦麸来混合,所以猪肉涨价的“责任”更多还在后者。

生猪饲养重地的四川省内江市,其商务局在2007年明中公布的《关于生猪供销情况的调研报告》在四川省内极具代表性:

内江市猪肉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2005年以来生猪价格跌入谷底,养殖场(户)每养殖一头生猪亏损80~100元,严重挫伤了养猪积极性,一些地方出现大量宰杀母猪现象;二是2006年上半年价格回暖时,内江市又遭遇百年一遇的高温干旱,很多地方人畜饮水困难,青饲料严重短缺,无法扩大养殖规模;三是2005年内江市猪链球菌疫病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2006年4月以来,我国南方部分省区又爆发生猪蓝耳病等疫病。我省虽未发生重大疫病,但农民尤其是养殖大户的养猪信心不足。

此外,在猪源紧张的情况下,外省纷纷入川调购生猪和猪肉,直接拉动四川猪价上涨;而玉米价格上涨导致每出栏一头仅饲料一项就要增加成本40元左右;内江市虽是养殖大市,但生猪养殖量的80%以上是靠千家万户的农民分散饲养实现的。即使按当前价格测算,农民养殖一头生猪能赚200元左右,这10年难遇的“黄金行情”也只相当于农民外出务工一周的收入。

《报告》指出:“低下的养猪效益,对于青壮年农民尤其是掌握一技之长的劳动力,越来越缺乏吸引力;由于农民养猪的比较效益太低,养殖积极性严重下降。”

四川省彭州市养猪大户王万成认为:猪肉价格上涨,说到底还是猪源不够。成都市郊区傅家碾村的养猪户朱兵则强调:“相比较来说,让我们遭遇更大损失的是猪病,而政府和有关科技部门在这方面总是说得很少,做得更少。”

从1997年以来,10年间四川省的猪肉出现过4次大的涨跌。2006年4、5月肉价跌至最低时,毛猪最低卖到4.8元/公斤,而按养殖成本计算,毛猪卖7元/公斤才不至于亏本,即2006年初,养殖户卖一头100公斤左右的肥猪,就要亏200元。

2006年下半年,四川省生猪追肥阶段的全价料从1900元/吨涨到了2700元/吨,喂仔猪的全价料价格更高。“原料涨了,饲料不得不涨;买不起饲料,养猪的人也在减少。”其后果是饲料销量下滑,四川省五友农牧公司董事长贺明平在2007年7月表示,其公司在全国有3000多个直销网点,2007年除四川资阳地区,其他地方销量下滑了70%。

与此同时,由于价格过高,四川各地的猪肉销量也明显下滑,利润大减,成都一家屠场主表示,原来平均每天销售1350公斤左右猪货,利润在1200~1600元之间,现在每天只能销售500公斤左右,利润明显少了;市场上的猪肉摊贩更是销量减半“喊亏连天”。

四川省畜牧食品局生产科教处副处长富刚则表示,所谓猪肉涨价其实是在回归其正常价格,四川猪肉的大量外销,对农民的增收很有好处。

转变养殖方式的契机?

受猪肉、牛肉价格的拉动,2007年7月,四川的禽类价格同比上涨21.4%,鲜蛋价格同比上涨31.9%,水产品价格同比上涨13.7%。四川省餐馆食品的售价也随之上涨,不但以猪肉作为原材料的菜品提价了,一些不含猪肉的菜品也跟着涨价。

除去食品类价格外,2007年7月成都市各类商品价格与2006年同月相比,大都呈现不同程度的上涨。物价上涨压力已渗透百姓生活的更多领域。成都市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消费价格处张辉东指出,受物价涨价影响,成都市盲人按摩收费也由每小时15元涨至每小时20元。

有专家称,此轮猪肉价格猛跌猛涨,正是发展现代畜牧业、从散养走向集约化养殖的契机。有意见认为,真正引发问题的是传统、落后的生猪生产模式,并呼吁尽快改变,给养猪农户提供一个更可靠更长远的-保障。

四川的猪肉产业链包括了“饲料供应一良种供应一生猪养殖一生猪屠宰一猪肉分销一猪肉深加工”等环节,延续着千百年来“小农经济”的传统。即一头生猪从饲养到上市,要经过农户散养、市场收购、屠宰厂加工和批发零售等多个环节。这样的流程却把处于产业链最低端的养猪农户与市场割裂开来。现在,四川省已经有不少企业和农户开始新的探索,这对养猪农户来说是个好消息。

四川省彭州市漾阳镇党委书记罗贤良认为:“―方面,受猪瘟影响,农民养猪的风险太大;另一方面,对猪肉的需求增加导致价格上涨。这就需要政府采取措施,鼓励农民养猪。”

他建议一是鼓励发展大型养猪场,走规模化道路;二是建立养猪专业协会,加大对农民养猪和生产销售的培训;三是采用

“公司+养殖小区+农户”养殖模式,提高农户养猪抗风险能力,并希望上级政府能建立风险基金,帮助养猪大户抵抗风险。

在四川省资中县,已经出现了一种“寄养模式”试验。养猪户吴秀华的仔猪、饲料、保险等全部由资中县最大的肉联厂福元食品有限公司提供,猪养大后由福元公司收回,吴秀华的所得是每头猪大约50~60元的寄养费。目前这种模式受到了当地广大饲养户的欢迎,“主要是饲养户没有风险,只赚不亏”。

成都市将在全市生猪产业牵头县市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力争通过5年时间,在生猪产业发展区建设生猪养殖小区、养殖场1000个,把规模养殖比例提高到60%左右。

粮猪安天下

2005年,四川发生的猪链球菌感染,使206人染病,最终导致38人死亡。这使这个猪肉外调大省的养猪业几乎遭受灭顶之灾。

8月24日,农业部公布我国共有26个省份爆发“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共有病猪25.7万头,病死6.8万头,扑杀17.5万头。除了各种疫情,瘦肉精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使我国的饲料、食品行业受到―定的影响。

现在,“粮猪安天下”这句老话在四川省的畜牧系统不断被人提起。尽管目前四川猪肉价格非常可观,但是农民们并没有积极增加养猪存栏量,在资阳和简阳等地区,“仔猪价格高”、“饲料价格高”和“养殖风险大”等因素仍然让农民们担忧不已。

“政府应该帮助我们研究一下,为什么以前肉价低伤农,现在肉价高同样也伤农,我们到底该怎么办?”成都市郊区傅家碾村的养猪户朱兵说。

为此,四川省物价局于2007年8月宣布取消在生猪饲养、屠宰和销售环节收取的技术监督管理费、商业定点屠宰管理费、动物防疫耳标费、治安管理费、生猪生产技术改进费、产地出境检疫费、产地出境消毒费、重大疫病防治劳务费等9种收费项目,停止对农民在生猪(活猪)交易市场收取集贸市场管理费。

与此同时,中央政府及四川省18个市(州)和19个扩权强县试点县各级财政将筹集4.5亿余元,对四川省水稻、玉米、生猪三个品种的保费进行补贴。其中,生猪承保总量为1685万余头,占全省出栏数的18.13%。该保费补贴将由中央财政及试点地各级财政共同承担70%,农民或龙头企业承担30%。其中70%的保费补贴资金中,中央承担25%,省级承担25%,市县承担20%。按照上述分担原则,中央将下达四川省补贴资金1.6亿余元,四川省各级将筹集资金2.9亿余元。四川媒体称:此项政策实施后,试点品种一旦受灾,保险公司将对农户的损失进行全额赔付。

第9篇:畜牧行业调研报告范文

(一)继续加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建设。一是各乡镇(场)、各部门要继续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总体要求,结合实际,进一步理顺应急管理体制,加强应急办事机构建设,建立强有力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针对人员变动情况,各乡镇(场)、社区、村要进一步明确兼职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的职责任务;企业、学校、幼儿园,特别是大中型企业、高危行业、学校要设置或明确应急管理领导机构,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县应急委成员单位要结合职能划分,明确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相关的科室履行应急管理的日常职能,并指定专人负责。县应急办要加大对应急机构建设的监督检查力度,督促、指导各乡镇、职能部门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确保应急机构稳定、人员到位,做到应急管理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二是注重加强应急工作的综合协调、快速反应、高效运转。各乡镇(场)、各部门要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协调联动机制,发挥各类专项应急指挥机构作用,形成有效处置突发事件的合力;要鼓励社会广泛参与,日常工作中充分调动发挥群众团体、社会组织及公民在突发事件预防、应对和处置等方面的作用;要不断完善监测预警网络,健全隐患排查监控机制,实现对各类隐患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要不断拓宽信息来源和报告渠道,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完善信息和舆论引导机制。三是各乡镇(场)、各部门要依据《突发事件应对法》,完善突发事件监测预警、物资储备、避难场所建设、信息、征用补偿、责任追究等各项配套制度措施;并抓好《突发事件应对法》、防灾减灾法律法规的宣传落实工作。年底前,县人民政府将组织相关部门依法进行监督检查。

(二)规范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加强应急演练。一是各乡镇(场)、各部门要进一步规范预案起草、审查、批准、报备、程序,明确各层面预案编制的进度,确定各级各类预案编制和修订责任人、时间表,规范编写要求,3月底前将规范预案工作情况书面报县应急办。特别是车站、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和交通、通信、供水、供电、供暖、供气等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单位的主管部门,要做好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编制和修订工作,强化预案之间的有机衔接,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各乡镇(场)、各部门要制定各类预案演练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跨部门、跨行业,群众参与度高、形式多样的综合应急演练。县应急办要根据我县实际,制定2—3次综合实战演练的具体科目,安排组织各乡镇,有关部门开展综合演练,切实提高现场处置和应急救援能力。各乡镇(场)、各行业主管部门在完成明确的具体演练科目外,要从实际出发,积极开展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的常态化演练,有计划地组织开展1一2次群众参与度高、应急联动性强、形式多样的应急演练;社区、村委会、企事业单位要组织群众进行1一2次应对突发事件的演习。各行业主管部门要指导学校、医院、商场、危化品企业、建筑施工、矿山等单位定期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应急演练。各组织单位要对演练文字、图象资料等整理归档,形成演练评估体系和评价标准,不断提高演练成效。县应急办要对重点单位的应急预案编制和演练工作情况进行指导和检查,对规模较大、组织较好的演练要组织有关人员观摩学习并推广经验。

(三)强化应急管理基础设施,筑牢风险防范的底线。各乡镇(场)、各部门要把强化应急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抵制各类风险隐患、战胜各类灾害、减少和降低生命财产损失的第一防线抓紧抓实。一是重点加大对电力、交通、通信、城建等各类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建设,做好灾害风险评估和预测预警工作。在县城要着力加强公共市政设施抗灾能力建设,提高学校、医院、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抗灾设防标准,合理规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县城建局今年要完成县城内各应急避难场所指示牌的安装,同时对符合条件的室内应急避难场所进行鉴定、登记,并树立醒目的指示牌。在农村要继续结合型城镇化、安民富民工程,大力推进农村防灾减灾工程。二是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建设。县安监部门要督促各类生产企业加大安全技术投入,推广应急技术、设备,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大力提高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城建、消防等部门要逐步加强城乡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水利、环境等部门要加强水库污染防治和水质安全预警监测工程建设。年内要杜绝自然灾害引发的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三是加强公共卫生保障体系建设。卫生等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治体系,提高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疫病监测、检测、处置能力。食品、药品监管理部门要健全食品、药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畜牧、农业、林业部门要做好重大动物疫情监测、外来动植物检验检疫、林业病虫害防治及应对处置能力建设。四是加强社会安全基础能力建设。部门要妥善解决群体性上访事件,教育部门要坚决防范校园安全稳定事件发生,公安部门要重拳打击暴力恐怖事件,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四)健全应急管理保障体系,提升应对处置能力。一是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各乡镇(场)、县应急委相关部门要继续按照“一队多用、一专多能、多灾种救援”的要求建设综合救援队伍,整合资源,加大装备投入,不断充实力量。同时,加强医疗救护、地震救援、森林灭火、矿山抢险、危化品处置、消防救援、交通应急保障等专业救援队伍和兼职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专兼职队伍联动和现场工作机制,定期组织开展集中训练和联合救援演练活动,提高各类应急队伍综合协同应对能力;大力发展志愿者队伍,提高社会参与度。乡镇、村(社区)要积极整合有相关救援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员,组织不少于20人的救援队伍,经常性进行拉练,有高危企业的乡镇要与专业救援队伍签订救援协议,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救援处置;要发挥应急管理专家组作用,年内就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深入开展、应急物资储备与调度机制开展专题检查、调研,形成可供决策参考的调研报告。二是加大应急管理资金投入力度。要将应急管理日常经费和突发事件处置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县应急办要积极协调,争取尽快设立县级应急储备金,不断健全长效规范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和拨付制度。逐步开辟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实行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加强各项应急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加快建立巨灾保险体系,鼓励单位和公民参加保险,有效分散灾害风险,减少群众损失。三是加强应急物资的储备和管理。各乡镇(场)、各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各类应急物资储备库,加强应急物资的动态监管,定期对现有的物资进行摸底普查,进一步优化储备布局和方式,合理确定储备品种规模,建立应急商品重点企业代储制度,保证及时补充和更。四是推进应急平台建设,提高应急决策指挥的有效性和针对性。2012年着力推动自治县应急平台二期建设,实现与区、州及相关部门应急平台的对接,提高自治县对突发事件现场情况的掌控能力。深化应急平台软件建设,进一步收集各类专题数据,通过软件实现预案管理、信息汇总、辅助决策、模拟演练、综合评估等业务功能。

(五)推动落实“十二五”应急体系建设,全面提升自治县应急管理水平。加强与区、州应急办的对接,加快组织实施自治县“十二五”应急体系规划编制工作,争取年内编制完毕。各行业部门要按照州、县“十二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建设任务,做好与本行业专项规划的衔接,已纳入行业规划的项目,积极申报立项,加快建设工作。要在应急平台、监测预警、基层能力、避难场所、物资保障等方面,进一步明确各任务的实施主体,按应急体系建设目标和任务要求,确定完成时限,逐年落实应急体系规划建设项目。

(六)抓好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全社会风险防范意识和灾害应对能力。要加强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将公共安全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针对教育的不同阶段,开设不同课程,编印各种简明手册、挂图,介绍普及应急知识,要利用电视台、广播、报纸、门户网站等各种闻媒体,宣传应急知识,推进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等应急知识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县应急办要联系信息化办公室建立完善应急管理网站,实行日更制度,进一步充实应急管理工作内容,提升应急管理网站的知名度和点击率,放大宣传平台的功效,扩大应急管理宣教培训覆盖面;各乡镇(场)、县直各行业主管部门年内至少开展2-3次应急管理知识日常普及宣传活动,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应急管理知识的社会普及率。县应急办要依托县党校、行政学院对各级干部开展不少于1次的应急管理专题培训;县安监局、经贸委、煤炭局等部门要指导、督促辖区企业加强应急管理培训,严格落实高危行业和领域生产人员的岗前、岗中教育培训制度,要将培训考核结果与上岗许可直接挂钩。年底,各乡镇(场)、各部门要将宣传、教育、培训开展情况汇总上报县应急办。

(七)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不断夯实基层工作。要建立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选择至少2个以上有一定基础的乡镇、学校、社区(村)、企业,配备必要人员、装备,加大相关基础设施投入,建成各类标准化的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逐步推动应急管理工作深入开展。在农村要结合型城镇化和安居富民工程加大农村应急管理示范点建设,充分发挥示范点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农村应急能力。各单位要实现有组织机构、有应急预案、有工作机制、有应急队伍、有应急保障、有科普宣传。县应急办要对基层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多指导、多投入,要定期督导检查,把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抓出成效,要发挥抓一个、成一个,成一个、带动一片的示范作用。年内,县人民政府将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监督检查,并适时召开全县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以点促面,提升全县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水平。

二、做好2012年应急管理工作的几点要求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形势和任务给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解放思想、敢于担当、扎扎实实把应急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各乡镇(场)、各部门要定期专题研究应急管理工作,解决工作开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县应急办要定期召开各专项指挥部办公室主任会议,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分析、研究、落实各项预防和应对措施,确保应急管理工作取得成效。

二是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各乡镇(场)、各部门要按照《突发事件应对法》和《自治县关于全面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进一步加快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的配备工作,加大应急管理资金投入,将应急管理日常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力量相结合的应急资金保障机制。要加大应急物资保障方面的投入,科学扩充应急物资储备种类,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征用、调用、补偿机制,细化补偿标准,加强对应急物资发放的监督,确保应急管理工作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