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经济发展论文范文

农村经济发展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经济发展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第1篇:农村经济发展论文范文

凯里市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是以苗族为主的聚居城市,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是巴拉河国家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区所在地,其苗寨农家风情游发展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丰富的农业资源、旅游资源,便利的交通条件,优越的区位优势等为观光立架西瓜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礼品西瓜以其形体美观小巧、肉质细嫩、汁味甜、品质极佳、生育期短、携带方便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适合现代家庭消费和市场发展的要求。城郊农家乐的迅速发展,为农村带来了无限商机,也为礼品西瓜提供了一个新的消费市场,两者的有机结合为双方发展起到了互助的推动作用,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一种新途径。

1立架礼品西瓜生产概况

2007年,贵州省凯里市三棵树镇巴拉河国家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区梦里水乡苗寨休闲娱乐山庄种植了礼西瓜,面积7344m2,每公顷产量为32175kg,总产量2.36万kg;每公顷产值8.04万元,总产值5.9万元礼品西瓜种植有红小玉、黄小玉、金福、小凤仙、礼品3号5个早熟西瓜品种.通过增施有机肥、地膜覆盖、立架引蔓、网袋吊瓜等栽培技术,西瓜产量、产值得到了很大提高。

2西瓜上架促进苗寨农家乐风情游发展的原因分析

2.1种植新颖,吸引游人观光立架礼品西瓜与人们常见的爬地西瓜不同,西瓜悬浮于空中,能够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开阔眼界,实现观赏品尝的需心。前来游玩的城市游人90%以上是第1次见到吊挂悬空的西瓜,对他们很有吸引力。新颖的栽培方式能吸引更多的游人来欣赏苗寨风情和观赏园风光。

2.2提高景区知名度观光立架礼西瓜与旅游业相结合、交叉后形成了一种新兴产业,其发展打破了产业界限,既能提高当地礼品西瓜知名度,打响礼品西瓜旅游品牌,促进产品销售,拓展产品增值空间。实现产品增效;并能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拉动当地餐饮、娱乐等服务业的必兴旺发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又能为苗寨农家乐推波助澜现在到巴拉拉河游玩的游客80%以上都知道梦里水乡苗寨休闲山庄有礼品西瓜,到山庄游玩的每个游人都会带上几个礼品西瓜给家人或朋友品尝,既提高了苗寨的知名度,又实现子西瓜的增效。

2.3增长农业科学知识苗寨种植礼品西瓜其销售是以游人采摘为主的方式进行,因参与性较强而深受旅游者欢迎,既有成人,也有少年儿童,特别受中小学生喜爱,礼品西瓜集中住7~8月成熟,正好是学生放暑假之时,而多数学生都喜欢到时大自然中去一边游玩,一边了解各种自然知识,礼品西瓜恰好迎合学生的这种要求,是中小学生在游玩中得到农业启蒙教育和普及现代农业知识的好地方,这种种植与观赏采摘的方式,即可提高游人的农业知识,又能使其欣赏苗情苗寨。

2.4减少成本,促进鲜食消费礼品西瓜的生产可就近销售、减少运输成本和中间环节,提高瓜农的经济收入,又能直接与消费者见面,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安全、新鲜的西瓜,供游客观光、采摘、食用和作为旅游馈赠礼品送给亲朋好友。在亲朋好友之间,以西瓜为载体,间接的为苗寨作了宣传,为提高苗寨的知名度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2篇:农村经济发展论文范文

首先,应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我省的山区县中,从事农业,种植业的人占了大多数,他们有着丰富的农业生产知识和生产经验,农产品不仅是他们生产和生活的的主源,也是城镇居民生活和农产品加工生产的基本物质来源。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发展农业生产,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因此,我们要加强农业在山区经济经济发展的根本作用,巩固其地位。

其次,要认清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马克思辩证主义认为影响事物发展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是影响事物发展的主因,外因是影响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影响我省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也如此。总的来说,影响这些地区发展的内因有:当地人们思想观念守旧,缺乏创新意识,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等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外因有: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健全,工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等也影响了当地的发展环境,尤其是投资环境。只有认清这些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才能使山区经济工作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进行,只有排除掉这些因素,山区农村经济才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因此,认清影响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对山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今年三月,我在省十六个贫困县之一的揭西县作社会调查后认为,该县有很多经验值得其它山区县借鉴。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县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该县为了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定期召开农村经济会议,探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领导还亲临农村指导农业生产,并实行领导扶贫挂钩责任制。这些措施,取得了成效,它使农民的生产劳动不但有了指南,也加深了他们依靠农业脱贫致富的信心。二是因地制宜,合理生产。该县针对各个镇的不同实际,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如有些镇主要产茶叶,有些镇主要产水果,有些镇主要产养殖业,有些是产农产品加工业等,这些发展路子使该县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了合理分工,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三是创办农业生产示范基地。该县先后建了十几个农业生产示范基地,有水果基地,有茶叶基地,有蔬菜基地等,为了提高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他们还聘用了华农,中大等高校专家作为指导,这些基地的创办,给该县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辐射作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四是加强对农村干部队伍的培养。该县针对农村干部队伍素质整体不高的问题,加强了对干部队伍的培养,如举行党员培训班,对党员理论知识的学习,举办经济知识培训班,增强党员的经济意识和经济发展观念。这些措施,使党员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五是大力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建设。自省两大会战以来,该县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指示,通知精神,较为圆满的完成任务,目前,该县各镇都有公路,大部地区可通汽车。六是,该县为了提高农民的科技生产知识,举办了培训班,还发送大量科技书籍到农村,这些都增强了农民的生产知识。七是该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事实证明,农产品加工,使该县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最后是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由于地处山区,农民思想守旧,封建在所难免,该县为了做好此项工作,经常利用广播电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仅如此,还经常派宣传队到农村进行宣传,给农民解答问题,这些举措,使农民的思想观念有了一定的解放。该县的以上成功经验,我觉得值得其它山区县学习。

广东山区经济的发展,必将有力的促进全省经济的发展和广东基本实现现代化。我们应一如既往的支持山区经济,尤其是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十分愿意能与各位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第3篇:农村经济发展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从中国农村土地的流失、农民对土地的投入、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中国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健康状况处于土地资源浪费严重、人力资源发展潜力十分有限的“阴阳两虚”状态。

随着经济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仅有天赋要素、技术和偏好社会经济发展3大基本资源要素远远不够。(新)制度经济学家研究证明。制度是经济理论的第4大柱石,制度对经济行为的影响十分重要,土地、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资源只有有了合理的制度才能得以发挥功能。制度是社会经济、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土地、劳动和资本3大最基本的资源要素,更离不开与其相关的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制度资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村经济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率仍然很大,人口压力将继续加大与中国农村可利用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不断减少的矛盾。面临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农产品价格、质量的竞争必定更加激烈,而目前的中国农村经济生产投入大、产出小,科技含量低,资源利用率和转化率不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徘徊不前,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农民增收困难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等诸多问题越来越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中国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农村土地流失严重

研究者对24个省市区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各类开发区已达5658个,其中,经国务院批准的只有232家,省级政府批准的1019家。据统计,各类开发区面积为360万hm2,超过了现有城镇建设315万hm2的用地总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在《聚焦失地农民》一文中透露,1987~2001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约226万hm2,其中70%以上是征地。这是依法审批的占用数,不包括突破指标、违法征地和一些乡村擅自卖地部分。卫星遥感资料表明,违法占地数量占一般占用地总量的20%~30%,有的地方多达80%l4J。土地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具有资源与资产双重特性,又具有保值和增值等多种功能。同时土地又是农民谋生致富不可缺少的最有价值的资本,土地对农民来说是一种社会保障。2000年以来。全国共发现土地违法行为4.69万件,涉及耕地面积15318hm2。其中。立案查处3.39万件,涉及耕地面积13583hm2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采取各种政策加快城乡统筹进程,农村很多地方都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如果真是按照国家规定的法律程序发展城乡统筹,将对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许多乡镇、村以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为幌子,打着“要想富,先通路”的口号,不经过法定程序乱毁、乱占农田(其中有许多是属于基本保护农田)。如果这些乱占耕地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农村土地资源将会急剧萎缩,将严重影响到农业的良性发展,可能制约整个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近几年农民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和撂荒现象突出

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民在土地投入方面就出现物质、劳动投入显著递减,重近期效益轻远期效益,重局部投入轻整体改造,重经验轻科技等问题。农民为了提高产量,常常做出不利于土地持续利用的事情,如增施农药、化肥和增加灌溉面积一般都会提高土地的短期产出,但不合理的使用也会造成土壤板结和污染或土壤侵蚀和盐碱化等损害土地长期生产力的现象。另外,由于农民承包集体所有制的耕地,只享有使用权。有人担心政策改变,出现了粗放经营和掠夺经营的情况。这样必将造成土地抗灾能力下降,土地效益越来越低。近年来,农村土地撂荒现象非常严重,主要表现为隐性撂荒和显性撂荒2种。隐性撂荒突出表现为减少生产投入、降低复种指数、不求致富但求自足等粗放耕作现象抬头;显性撂荒则主要表现为劳弱户、举家外出户、土地承包纠纷及前些年的“开发区热”、“基础投资热”、“房地产热”带来的积弊,“包而不种、代而不耕、占而不用”等显性撂荒现象不断出现。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据统计,近年来全区共有撂荒土地2170hm2,占耕地总面积的7.29%,其中有的村社土地撂荒率竟高达40%以上。

3农户经营的土地分散和细碎

我国不但存在非常大的人口压力,而且耕地资源也异常紧张,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弊端日益突显出来。农户经营土地的分散化和细碎化是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徘徊不前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如1999年,全国户均耕地面积只有0.53lml2,却被分成了6.06块L1,土地的细碎化程度可见一斑。李功奎等曾指出20世纪80年代初的推行,在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也由于土地的平均分配,农户经营的土地进一步呈现分散化、细碎化的特征。2003年中国农户家庭平均土地经营规模为0.5,户均拥有地块为5.722块,平均每块面积约为0.09hm2,在有些地方,农地细碎化现象更加突出。土地的分散化和细碎化经营使农户无法取得规模经济效应,经营成本较高,也使得田埂、土埂等边界面积较多,使本来就异常紧张的耕地资源变得更加紧张。另外,由于土地的分散化和细碎化经营,土地的灌溉效率、施肥效率、收割效率等和日常管理的效率相对低下,进一步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时导致农产品生产成本升高,降低农业的产出水平。因此,农村经济发展的牵引力不足又进一步减缓了其机体的自我修复速度,也进一步减弱了农村经济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4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资源相对缺乏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制度安排禁锢了农村资源的有效流动,它对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极为不利,在经营目标和经营方式上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和农业本身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双层经营体制中的集体组织和农户之间的关系是非市场化的,不是靠市场经济中的利益关系自愿形成的结合,而是靠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与行政隶属关系强行结合在一起,农民没有退出的权利,限制了土地的流动,土地流转始终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和政策保障;另一方面,集体经济组织难以成为具有明确法人地位的市场主体。现行双层经营体制中的集体经济组织往往与村委会在组织上和功能上相重叠,追求获取经济利益、发展公益事业、安排就业等多重目标,具有明显的“政社合一”的复合性特征。由于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这些弊端,导致农民没有自己的利益代言人,没有自我防御能力,在与强势征地主体的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土地等资源流失严重。同时土地流转制度还缺乏创新,致使愿意种地人不能取得种地的规模经济效应,而不愿种地的人则将土地撂荒,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户籍制度的制约作用也很明显,主要表现在使农民的利益受到巨大损失,如农民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福利,不能享受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成果;严格限制了农民的就业选择空间,限制了农民既有的人力资本价值充分实现的可能性;阻碍农民素质的提高,导致其“能力”或人力资本的贫困;阻碍农民进城创业;现行户籍管理制度既阻碍农村人口流入现有城市,又不能在现有的农村建造新的城市,使已经存在的人I=1流动的积极作用被抑制,出现农民“离土不离乡”的状态l14J,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出台虽然在法律上肯定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地位,但是农村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承包权的三权分离使得其流转而产生的利益分配并不能处于平等互利状态。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颁布与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用益物权,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但是农村土地市场发育并不健全,相应的价格机制并不完善,农民进城并不一定能够真正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并未建立,另外有些地方虽然逐步开展保险活动,但是其保险人员并不是建立在农民自愿买保险的基础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农民对政府的信任感。

5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不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力度较小

从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来看,有学者根据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近几年的数据进行分析,认为其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与名义GDP增长率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15,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只是看到事物发展的一面,并没有进一步发掘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的深层次矛盾。因为从1994~2004年农村转移劳动力增长率与该期间GDP增长率的数据来看(表1),中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增长率与实际GDP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但是如果从二者增长速度的相对矩(d=IS—YI/S)来看,可明显地看出其波动幅度变化比较大。这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并不稳定。

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与之相关的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会根据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做出与之相适应的调整,正如宏观经济学中的自动稳定器,能够在社会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社会经济紧缩时期自动减轻萧条。

表119942004年农村转移劳动力增长率与GIP增长率比较

从中国农村劳动力总体质量来看,1995~2005年,我国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程度总体上是在缓慢提高,但提高的幅度很小,小学文化程度及以下的仍然占有很大比重,超过50%,而高中及以上的所占比重很小,不到10%,说明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仍然很低(表2)。

表21995—2005年中国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程度比例

这使得: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功率大打折扣。②土地流转的规模、时间也受到很大的影响,难以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产生规模经济。这也是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两栖”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从2004年外出农民工的性别构成来看,在这些青壮年当中以男性为主,占66.3%,女性占33.7%。这对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第4篇:农村经济发展论文范文

1.1粗放型的农业发展方式没有得到有效转变农业发展我国到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精细化的家庭耕种,不能够形成规模效应,不能够形成产业化,经济效应难以获得突破性的发展,造成了高成本低效益的难题。大部分农村还是处于家庭化种植状态,并且这种生产方式效益极其低下,导致了农民收入很低,农村发展缓慢。农民思想意识僵化,只是按照老规矩办事,不能接受先进的生产理念,这样就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1.2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我们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生产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并且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波助澜之下,一些由于短视造成的问题日趋严重。其一,农村建设缺少规划,随意性很强,发展方向模糊,造成了土地利用率比较低,浪费比较严重,土管所以及当地党政领导严重失职。其二,农业种植环境日趋恶劣,工业化的无序发展,造成了地下水开采比较严重,水位不断下降,农业用水得不到有效保障,甚至生活用水也出现了困难。其三,毁林现象比较严重,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很多树木被砍伐一空,种植短期高利作物,造成了农村环境不断恶化,风沙进一步加大。其四,农村成为了高污染企业的转移阵地,一些企业废水直接排入低下深井,农村地下水遭到严重污染。一些企业的废气排放没有任何处理措施,一些养殖性产业造成的地标污染也日趋严重。

1.3农民收入进入一个迟滞期,小康奋斗目标任务艰巨“十二五”时期,我们的任务很繁重,困难比较大。在当前,由于农村发展进入了瓶颈,相对于工业发展的成就来说,农业的发展我国大多还是小农经济,农民收入比较低,城乡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可以说当前依赖农业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低迷,粮食作物价格受大环境的影响,价格偏低,而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以及农业机械所使用的燃油价格不低,农民的实际收入下滑。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放缓,工资性收入增速降低,就业的机构性矛盾突出,转移难度较大。另外政策性的补贴增速下降,对农业收入提高的作用降低。

1.4城市的带动作用不强,城镇化质量不高农村的城镇化是农村发展我国的必由之路,但是在城镇化的过程中,速度虽然比较快,但是缺少含金量,城市没有起到应有的带动作用,反而对农村人口形成了很强的迁徙式掠夺,农民进入大城市打工的人数随着季节在流动,农村在城市的发展中获益不多,城市的公共服务向乡村的拓展不够,城镇化的成果没能够更多地惠及村民。农村的学校建设和合作医疗以及一些公共设施还不是很健全。影响了城镇化的广度和深度。

2农村经济发展的举措

2.1进行科学规划,做好协调发展我国农村地区广阔而复杂,各个地方有各个地方的实际,因此经济的发展就不能搞一刀切。我们要因地制宜,对地区发展做出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发展我国规划,从而达到地区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发展的过程中还要发挥城市的带动作用,将农村经济的发展放到大的区域经济发展中,通过城市服务和配套设施的延伸,让农村分享城市发展的成果。通过区域内资源的配置,让城镇找到自己发展的道路。通过城市的技术支持,让农村获得发展的技术支持。让农村小城镇成为城市发展的配套工厂,给城市提供粮棉、蔬菜及相关加工产品,让农村成为城市产业链的延伸。这样做到城乡一体化,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我国的良好局面。

2.2转变生产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解决的途径就是转变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转变。比如通过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手段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来实现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为了加快这种转变,我们的农村在发展我国思路上,应该求新求变,加大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实现农民收入的多元化,加快农村合作组织的建设,探索土地流转的有效方式和途径,探索农业机械化的增长方法,加大补贴的力度。对于土地流转,要通过农业机械化来进行,可以组建农业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入股,将入股的土地连成片,实现规模化种植;将农业机械扩大,实现统一作业,统一经营。政府也要加大对合作农业的扶持力度,提供政策、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做好分流农民的就业工作,保障农民的收入,巩固土地流转的成果。

2.3完善土地流转制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土地流转是现代农业的关键,因此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日常管理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相关部门要根据实际制定完善切实可行的土地流转制度,做到有序流转、科学流转,从而实现农业结构的调整,这样在土地上才能形成利用的优势,才能吸引更多的资金和技术进入农村,才能向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转变,进而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在科学的土地流转基础上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扶持,完善信息服务,引导农村经济实体结合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延伸农村优势产业,利用便利的资源和材料,形成骨干企业,打造农村产业品牌。

第5篇:农村经济发展论文范文

当前,农村金融正处于改革创新阶段,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从农村金融发展的总体态势看,其发展的水平并不高。目前,农村的大部分贷款集中流向于第二三产业,真正投入到农业发展上的贷款很少,这就致使农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从而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从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现状看,其规模与数量都无法满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与此同时,金融机制不够完善,其缓慢的发展速度致使农村金融的优势作用无法实现。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入发展,其创新性成果推进了农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二、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

(一)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二者之间所存在的关系

在深入研究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二者之间关系前,有必要明确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从而才能够从整体上掌握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作用。基于此,本文采用线型回归分析法,从农副业、种植业以及农民收入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当前,金融机构在进行农业贷款时,除农副影响值为正以外,对农业以及农民收入总量的影响都为负值,而农村乡镇企业贷款对农村经济的增长影响很大,因此,金融机构所进行的农业贷款在农业经济中的影响作用并不大。这就充分说明当前农村金融的发展滞后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因而无法发挥自身的作用,因此,深入分析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的关系,是当前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也只有正确的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将农村金融的发展推上崭新的高度。

(二)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的关系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的关系集中表现在前者对后者增长机制的影响上。农村金融的创新与发展,有效的提升了金融系统的效率,从而优化了金融资源的配置,这样就使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得到了提升,进而推进了农业经济的增长。在农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农村的金融市场在竞争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金融行业的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得到完善,金融的功能逐渐丰富化,在此过程中,就会增加自身的吸储能力。而储蓄率的提升就会使储蓄份额不断加大,这就带动了农村投资的发展,进而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增长。但是,农村金融的发展也会导致储蓄率的下降,农村金融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使资本的流动性变强,进而金融风险得到分散,而储户能够根据自己所需随着在金融机构取得现金,这就使储蓄率下降。利率是影响储蓄率的原因之一,而由于利率是根据金融市场的发展而变化的,所以,储蓄率的升降是非固定性的,但是无论储蓄率升降,都能够充分的证明农村金融的发展影响到了储蓄率,从而影响到了农业经济的增长。农村金融的发展还通过“转化率”的方式影响到了农业经济的增长。金融储蓄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向金融投资转化,当金融发展水平得到提升时,其投资的转化率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这是金融体系自身所具备的功能。具体转化过程为:金融体系首先通过吸储的方式,实现成本积累,通过支付信息成本来实现对所吸储蓄的控制,这样实现投资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就获得了利润。而在所获得资源中,存在着一部分无法控制的资源,这部分资源无法通过投资的方式进行利润的转化,因而便以存贷差的方式转入金融机构以及证券商。在整个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中,金融的运作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从而通过成本的降低,在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使农村金融走向了市场化的道路,这就为提高农业经济水平奠定了基础。

三、结论

第6篇:农村经济发展论文范文

(1)参与农业生产的主体素质有待提高。

一是虽然我国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但是农村由于师资水平、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人口大多转移到城市,导致农村人口在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普遍欠缺。二是我国建国后,实行的计划经济也并没有根除小农经济意识,接着是制度,更加加深了农民的分散经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

(2)现阶段农产品买方市场逐步形成。

一个健康的市场,必须能够通过价格信号,反应各个生产要素的贡献大小,从而依据其进行生产经营活动。90年代以来,随着粮食生产的连年丰收,主要粮食作物的阶段性买方市场逐步形成。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农民的生产大多转化为自己性的生产,生产活动不再具有市场性,这样也造成由市场经济自身催生经济组织形式的发展薄弱。

(3)政府行为的失当。

一方面表现为,政府行为过渡介入。为发展农村经济,政府介入过多,介入过大,导致农村经济组织发展违背自身原则,行为与功能扭曲,往往追求组织效益,忽视农民自身收入的提高,导致虚假繁荣,不能科学持续发展。另一个方面变现为,政府行为缺失,涉及农村经济组织的部门过多,如农委、科协、农技站等等,形成多头管理,无自身利益时,又往往不作为或乱作为。

(4)法律制度有待完善。

各种经济组织的活动,必须依据一定的法律来调节,组织内部以及组织之间的经济利益。而各种农村经济组织形式还缺少相关的法律进行调节。其自身的经济活动必然受到限制,经济组织的进一步发展也必然受到制约。

(5)相关农村经济组织建设研究不足。

对农村基于土地流转的经济组织建设研究才起步,没有形成适合我国的经济组织理论体系。往往是借鉴西方国家的农村经济组织研究方法,忽视了我国土地集体所有这一本质特征,理论已经滞后于实践的发展。

2基于土地流转的农村经济组织形式

(1)家庭经济。

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家庭经济不同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现代家庭经济虽然也是由家庭血缘和婚姻为纽带,但是更主要的是以共同的家庭利益,以家庭作为一个生产主体,进行生产组织,利益分配的经济组织。它既是我国原有的小农经济的体现,也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按家庭范围内生产要素的重组。是我国现在农村经济组织的基本模式。它经营组织相对灵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中,实现自我发展。如:现在的家庭农场,当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农业生产也将不断专业化、集约化,通过土地流转,生产要素就会逐步向优势家庭集中,必然加速了其他农户的转变,并使他们逐步转换职业与身份,逐步向第二、三产业转移。通过这种生产要素的逐步集中,逐步形成了家庭农场。

(2)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通过合作经济,能够降低交易费用。多个农民的多次买卖行为,通过合作经济组织,转化为一次,随着交易规模的上升,交易次数的下降,必然带来交易费用的降低。一是合作领域深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将不再局限于生产领域,逐步向加工、流通领域拓展。通过农民合作兴办不同类型的产前、产后企业,实现农产品价值进一步增值、农业增效、农民进一步增收。二是合作方式紧密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将逐步建立现代利益分配体系。农产品产前、产后的增值利润。要按照一定比例向农民返还,实行二次分配。按照土地流转的方式,相对应的现代企业管理方式,也将逐步在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实施。三是合作组织实体化。一般的、松散的技术合作或互助合作组织在搞好自我服务、满足自身农业生产基木需要以外,将会进一步实体化,增强合作组织内部的经济实力,扩大盈利性经营范围,提高经营效率和竞争力,以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要求。

(3)农业企业是我国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发展的高级形式。

随着土地流转的进一步深入,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必然带来现代农业企业。现代农业企业是指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从事商品性农业生产以及与农产品生产经营直接相关的经济组织。农业企业化,必将农业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或半自给自足的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方式,向高度商品化的市场生产方式、经营方式转变。使农民从传统的农业生产者向具有市场意识、风险意识、投资意识、科技意识的农业企业家方向转变,从而解决农业生产过度分散化和非组织化问题的过程。农业产业化的微观基础和表现形式是农业企业化,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就是农业企业化的过程。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促进了市场对农业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靠社会力量,运用市场手段发展农业企业,实现企业主导,有利于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解决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有利于解决农产品加工率低、销路差、效益低的问题,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在企业化的低级阶段,社会分工由垂直型向水平型转变,在企业化的高级阶段,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逐渐形成垄断性的农业企业集团、农业产业集群。企业化的充分发展将直接导致农业现代化,农业企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高级阶段。

3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发展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1)加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各种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面临各种风险与挑战。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改革与发展的减震器必须发挥保障,兜底作用,提供必须的生活、生产保障。为农村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并进一步降低其成长中面临的风险。

(2)实事求是,灵活多样。

我国各地的经济、风俗习惯和自然条件各不相同。在发展农村经济组织的时候,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各地实际条件,实事求是,尊重农民自身意愿,可以是家庭经济、也可以是合作经济组织,不管什么组织形式,只要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都可以进行尝试探索。在具体实践中,要围绕当地自身资源优势、通过典范带动,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3)不断健全自我发展机制。

第7篇:农村经济发展论文范文

在实际的畜牧业发展中,不难发现伴随着畜牧业的发展,我国农村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提升,并且农民的平均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增加。随着对农村畜牧业发展与投资力度的增强,促使我国政府对农牧业的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建设力度也在加强,尤其是开始实行政府拨款予以产业的扶持与建设。我国现阶段对畜牧业的发展,缺乏资金与技术的投入,如果不予以扶持,只凭借农村自身的发展对其进行建设与发展,很难有所成绩。因为其会受到经济基础薄弱与技术引不进来的影响,而限制农村的畜牧业发展。这样一来,就不会带动经济收益的提升。

畜牧业的不断发展,能够将信息全球化同经济全球化相接壤,能够将社会中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多元的信息传播到农村的建设中去,能够开阔眼界的同时,带给农村建设以新的发展视角。比如,在实际的畜牧业发展中,政府的干预,会将许多优秀的专业性人才引入农村的畜牧业发展中去,能够将先进的科学饲养标准与方法授予当地的饲养人员。在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畜牧业已经成为其经济收益的支柱性产业。以湖南省的畜牧业建设为例,其在畜牧业的总产值上予以连年增长的趋势,并且带动了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此同时,畜牧业的发展与经营,亦成为我国农村农民在增收方面的主要收益来源。

畜牧业的新发展,成为了农村农民在收入与经营上多元化的主要展现,这样一来,就能够同社会的多元发展相适应,并能够丰富农民的收入形式。由于受到经济多样性发展的影响,政府会予以一定的政策优惠,并对农村在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予以强化,提高农民生产与作业的积极性。强化农村对畜牧业中人才的培养与引进,能够带动与指引农村在畜牧业领域的建设,并通过畜牧业企业增多的形式,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入到农村的建设中去。

由于畜牧业的深入发展,并且带动相关产业与之同步发展,促使农村在经济收入方面予以量化的增长,并推动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农民在正常的生产作业中,能够扩大畜牧业的生产作业规模,并取得一定的规模效益,促使经济收益上能够得以飞速提升。与此同时,也对农民原来单一的收入予以多元素的融入,对农民的增收也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性影响。

2结语

第8篇:农村经济发展论文范文

1.1农村负债现象频繁,资金不足

许多乡村集体经济收入都比较偏低,不能保证村部的正常支出,如果自身想要发展经济,就只能借债。现在许多乡村建造桥梁、修筑公路、建设公共基础设施、治理环境等等,这都需要花很多钱。即使政府部门也投资了基金实施惠民工程,但是这些远远满足不了许多乡村资金需要“,债务累累”现象还是很普遍的。追其主要原因,是农村财务管理存在很多不足,同时政府在资金的调转上也存在监管不到位的现象。

1.2农村经济管理人员普遍缺乏科学素养

由于义务教育的广泛提高,人们在想法,认知上有一定的改变,新一代的农村居民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对于土地的利用缺少热情。他们宁愿选择去城市工作或者做生意,也不愿意留在农村从事劳作,而剩余留守在农村的大多数是儿童,老年人,这就直接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素养低下。因为思想和知识技术的有限,他们只选用单一的务农方法,植物是否能够成活完全取决于天气这就是我们所听到的“靠天吃饭”现象的体现,这样粮食的年生产值不稳定,不能提前预测出其风险,这样就导致农业收入具有风险性。与此同时,对于土地的经管上不会运用科学的管理技术,土地资源不能充分被利用,以致可能破坏土地的生产能力。以上几点也是农村居民收入提高不上去的主要原因。

1.3没有完善的法规作保障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实质是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互换、分拨和消费实施组织,这样可以实现一系列工作的终极目标,其主要包含农村土地合同制,监督农民负担,农村财务审核等等。伴随农民素养的提升,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被突显出来,因为没有完善的法规作保障,使得管理人员在开展工作的时候没有凭证,各个环节上都会受到限制,这样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极其不利。

2浅析推进中国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合理化方案

2.1正确处理农村债务

由于农村经济管理的不科学性,且政府拨给的资金在调拨的环节上流失严重,这就直接导致了农村债台高筑的现象发生。农村经济管理的不科学性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上进行协调,严格把好费用支出,合理精简债务,强化监管三方面入手。经过简化部门,把多个单位进行整合成一个单位,这样大大的降低了费用的支出,与此同时,对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要与其他乡村攀比,不要盲目效仿,要结合自己村里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建设。要对自己的资金有合理的计划性使用,使用前要有精准的预算,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使公共管理经费可以得到合理的使用。另外,设立监管部门,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民主监督的财务管理方法,村集体资源,承包合同制的固定资产要定期进行审查,确保对村集体资产有清晰的了解,预防村集体资产不明消耗。对于借款程序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监督和控制,村级集体经济借贷行为,尽可能避免借外债。而国家的扶持资金,在下拨的过程中,各级部门严格做好监督管理工作,也可以采用将资金直接分配给村里的方法,这样有效减少了资金在调拨中间环节的流失。

2.2加强相关法规制度,落实职责

法规制度具有很大的规范性,是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实施的基础。它明确了各岗位的职责。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政策性的东西也比较多,比如对农村财务审计,村民的土地纠纷等。尽管中国已经了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可是在具体实施中仍旧存在很多不足,导致农村经济管理在具体的实施上面临很多管理困难,具体体现在管理人员在开展工作的时候没有依据。所以,为保证农村经济管理可以顺利的发展,政府各级部门应结合本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台相关的法规制度,落实各个环节中的职责,使管理人员可以顺利的开展工作,有一个科学的操作程序,这样国家政策才会得以落实。

2.3大力推行第三产业,扩大农产品的销售途径

在农村合理的发展第三产业,可弥补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提升农民的收入。同时第三产业也扩大农产品的销售途径,农民不必担忧产品剩余,价格跟不上去等问题,使农民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扩大生产上。同时在农村推行第三产业,农民除了以往的单一生产之外,也可以实施加工,销售,这样农民就可以在生产上获得一份利润,还可以从加工、销售上取得额外的利润,这样大大促进了农民扩大生产的积极性。

3结语

第9篇:农村经济发展论文范文

【关键词】小额信贷;农村经济;贫困

农村小额信贷是对我国农村信贷管理制度的重大创新,它适应我国小规模的家庭农业生产,为农户进入信贷市场提供了平等机会,是解决农民贷款难的有效途径。

一、概念界定

小额信贷最早是由孟加拉乡村银行经过十多年的摸索总结出的一种目前世界上最成功的扶贫模式。于1993年底由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将其作为一种扶贫方式引入中国。对于小额信贷的至今还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和界定,我国学者杜晓山(2003)认为,小额信贷是在一定区域内,在特殊的制度安排下,按特定目标向贫困人口直接提供贷款资金及综合技术服务的一种特殊的信贷方式。冯涓和邹帆(2009)则将小额信贷定义为,以农户自然人为贷款对象,基于农户的信誉,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一种不需要抵押、担保的贷款。由此可见,当前对小额信贷的定义基本上是大同小异的,“小额、贫困、信誉”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小额信贷对农村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也表明,其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在减轻贫困和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有不可替代的潜力。在我国小额信贷的实施过程中农民的信誉和偿还能力作为一种社会资本,替代了实物抵押成为发放信用贷款的重要依据。而信任关系需要借贷双方在长期的互动交往中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二、农村小额信贷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反贫困。当代冲突派社会学家认为,社会中的贫困现象主要是各种社会资源(特别是权力资源)分配不平等的结果。因此,反贫困的重点在于调整社会资源的分配,特别是权力资源的分配,通过各种组织与制度创新,增进穷人的权利,从而能有效地利用社会经济机会,维护和获取正当利益,摆脱其贫困状况。据银监会初步统计,截至2007年12月末,仅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农户贷款余额已经达到12260亿元。其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2038亿元,比2002年末增加1265亿元,增长164%;农户联保贷款余额达到1351亿元,比2002年末增加1124亿元,增长495%。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受惠农民超过3亿,已经成为支持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有效方式。在我国,小额信贷的实施实际上一种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它不仅使得流到城市的农村资金回流到农户手中,并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它解决了农户因缺少担保抵而难以获得商业贷款的问题,为农民开辟了通过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渠道,为农户提供了发展前景和财富增长的机会。可以说随着小额信贷有效、扩大的发放,它促进了单一救济扶贫向综合开发扶贫的转变。

2.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制度可以激励人、约束人、协调人,制度通过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使农村经济要素得到组织;在一定意义上,制度决定资源配置和资源升级。小额信贷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过程就是农民群体在制度引导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农村小额信贷的实施,改变了农村生产要素的组合,使农村经济在更有效率的基础上配置生产资源进而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数小额信贷用户为了保证按时还贷,培养了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生产计划的意识,并不断增强对市场的应变能力。

3.实现了农村信用资源到经济资本的转换。先生认为,我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其特点是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私人关系,相互之间通过这种关系叠加,构成一张张关系网络。因此,我国民间存在有相当多的信用资源。农户信用是农村小额信贷建立的基础,按农户信用等级确定贷款额度,使信用成为农户取得贷款的基本前提,不讲信用者必然受到贷款限制。并通过实施信用户贷款优先、利率优先、授信额度放宽等政策,鼓励了信用行为,使社会信用观念得到巩固和加强,降低了交易成本。

4.有利于缓解农民工的再就业压力。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农民工失业返乡的大潮。因为农民工本身文化层次低,技术含量不高,再加上返乡之后,面临、融资难等困劲,使得他们成为就业人员中的弱势群里。农村小额信贷给这些返乡农民工提供了资金支持和创业机会。

三、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中存在的问题

1.扶富不扶贫。从类型上来说,社会排斥可以分为显性社会排斥和隐性社会排斥。如果说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制度创新,为农民贷款难问题打开了新局面,使得缺乏抵押物和担保人的农民能平等进入信贷市场,体现了国家从制度安排上推动长期被排斥的农民群体融入主流社会。那么由于办理小额信贷机构的盈利性特点,在贷款对象选择上,往往选择信贷规模较大,还款风险相对较小的中等收入农户,出现了扶富不扶贫的和贷款集中于大户的倾向,则体现了贷款机构在执行规则过程中由于自身偏好和维护利益需要,而隐性的将农民群体中确实需要贷款但还款风险较高的农户排除在借贷范围之外的不平的现象。据有关专家分析,农村小额信贷可获得的覆盖面不超过25%,且获支持的也是以中等收入以上的农户为主,特别贫困的家庭不容易获得贷款,信贷的分配存在严重不平等。而这种不平等是隐性的。

2.交易成本高。格兰诺维特认为经济领域内发生交换行为的基础是双方建立一定程度的相互信任。如果信任感降低到最低程度,在每一次交易中,双方都必须在获得了必要的监督保证之后才能进行,那么交易成本就会大大提高,这时来源于关系网络的信任将会降低交易成本。小额信贷以农户的信誉为发放贷款的依据。但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土地本身的地质条件、天气的好坏、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市场的需求状况等。因此,一旦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发生了变化都将会使农户们无法按时归还贷款。另外,在广大农民群众中,不排除有部分农户信用观念淡薄,拖欠贷款不还,甚至逃废信用社债务。很多农户认为小额信用贷款是国家的政策性贷款,视同扶贫款、救济款。没有还款意识,或者还款意识不强,造成信用社的风险,大大提升了管理和交易成本。据统计,当前各农村信用社一般配备1~2名专职信贷人员,按我国目前乡镇平均规模,1名信贷员要负责200多户,甚至更多,有的信用社甚至还要雇佣额外人员,并且从贷款的调查到发放,需要多次跑村下乡,直接影响了农户小额信贷工作的开展。

3.农村金融市场不规范。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农村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农民生产实践活动中创造发展而来的,对农村社会经济及农民思想行为具有巨大影响。小额信贷在我国农村推广的过程中,农村文化中的小农意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金融的良性发展。

在农村小额信贷的发放过程中,由于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缺乏,一些重要基础工作往往由村组干部来执行,致使农村小额信贷在发放过程中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忽视了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作用,使农村小额信贷缺的发放过程缺乏必要的透明度。

参 考 文 献

[1]董少林.论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D].合肥:安徽大学.2004:4(48)

[2]李明贤,樊英.小额信贷在农村反贫困中的作用探讨[J].农村观察.

2009(1)

[3]余利民.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6(5)

[4]葛国威.农村小额信贷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江苏农村经济.2008(9)

[5]张钧.农村小额信贷的成本分析及政策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