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全球生态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气候变暖 ; 林业生态建设 ; 必要性 ; 策略研究
【前言】: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了全世界共同面对的环境问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加,温室效应也逐渐明显,对环境的变化造成明显的影响,比如海平面上升,气候干旱等等,这些变化无疑是我们人类造成的,这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必然会对我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恶劣的影响,对于我国也是这样。森林有“地球之肺”的美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进化空气,吸收二氧化碳,减轻温室效应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主题,浅析气候变化与我国的林业建设研究。
1、全球气候变化与我国气候现状分析
全球气候的首要问题就是气候变暖,主要原因就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加,造成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淹没、气候干旱、气候异常等环境问题。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是由于工业社会的发展,经济进步,人口增长,废气排放过多等原因。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气候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等。整体而言,我国大面积地区气候温和、雨水充足,比较有利于林业的建设。气候变暖对我国的气候变化也造成巨大影响。而且我国经济发展较快,而忽略了生态文明的建设,人口增加,造成环境进一步恶化,所以建设生态文明,研究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势在必行,对人民健康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必要性
森林历来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肺”,它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主成部分,成为了科学家和学者研究的对象,这正是因为森林对缓解气候变化,减轻温室效应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1森林具有与生俱来的固碳潜力
森林的独特性在于,它是在光合作用的影响下,吸收二氧化碳,而产生氧气的特殊生态系统。曾经有科学研究发现,每一立方米的树木,就会吸收1.83吨的二氧化碳,从这个方面来说,每扩建一立方米的森林,就会减少那么多的二氧化碳,在现今社会减少排放是一方面,吸收二氧化碳是另一重要方面,扩建树林就是固碳,就是等同于减少排放。
2.2森林能够很好的缓解全球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排放了大量的废气,其中包括很多的二氧化碳。森林能够大量的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空气中的热量,减轻温室效应,森林是陆地上重要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之肺”。所以森林的生态建设能够很好的缓解全变暖现状,从而回复其后的正常化。
2.3森林的生态建设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森林是整个生态系统不能或缺的部分,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乱砍乱伐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造成我国森林大面积被破坏。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政策是可持续发展,在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同时保持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森林不在于它的绿化和美观,而在于它可以维持生态平衡,提高居住水平,有利于人民健康,提高国家的环境承载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总之,我们必须给予我国的林业生态建设高度的重视,积极研究林业生态建设,并提出合理的建设策略,下面我将对此现状提出我的策略研究。
3、我国的林业生态建设的策略研究
3.1分区治理,分类策划,统筹兼顾,因地制宜
在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地形特征而采取不同的策略,分类指导,因地制宜。首先对于山区和丘陵地带的林业,主要是采取保护的措施,减少乱砍乱伐的现象,对于一些荒山要根据气候特征,大量的种植合理的树木,扩增森林的面积覆盖面。对于平原地区,要切实贯彻退耕还林政策,鼓励农民发展林业,种植果树,发展立体农业等等。对于沙漠地区要加强研究,种植合理的树木,比如胡杨、白杨,在沿海地区保护和扩建红树林。在城市建设中要加强绿化,在道路两边多种树,科学指导,提高绿化的层次和水平,发展森林公园等等,在城乡交界的地方,要植树造林,形成合理的城市森林生态圈。
3.2加强林业生态建设的文化体系
要加我国的林业生态建设,必须要加强对文化体系的构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的素质是不相符合的,要积极开展森林生态建设的文化宣传教育,普及环境变化的现状和森林的重要作用,促进人们形成热爱森林,保护森林,植树造林的意识。要加强科研,开发新的产品,提高创新能力,开发新的设备和技术。
结束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前提下的重要要求,生态是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生态和谐发展,则人们也能安居乐业,必定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森林是“地球之肺”,本文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浅谈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研究,希望可以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和方法借鉴。
【参考文献】:
[1]胡海清,魏书精,魏书威,气候变暖背景下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灾害学》 . 2012
关键词:森林培育;生态环境;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对于人们日常的生活质量和城市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人们对于经济的需求,大量利用于自然资源,造成资源的短缺和大气污染等一系列的问题,严重的造成生态平衡的失稳状态。随着目前环境问题的不断涌现,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同时也意识到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只有合理管理和规划环境,才能确保生态环境的稳定进步,实现现代化的建设目标。
1森林培育和生态建设的概念
1.1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由于关乎人们日常的生活水平,所以对于其建设必须要有一定的水平,通过利用各种措施,实现生态环境的建设,利用生态系统以及水土保持、农林业发展等现代化手段,对于脆弱的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和保护工作。增加对于森林苗木的种植,有效地恢复自然生态环境。
1.2森林培育
森林培育主要是对于林区苗木种植的管理手段,通过选择种植地和苗木树,有效地进行种植和栽培,通过现代化技术合理地观测和调控树木生长,控制森林种植的整个环节。
2生态环境建设所面临的现状
2.1水土流失问题
由于树木被砍伐严重,在植被覆盖率很低的地方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现象,我国的生态环境中水土流失就是非常严重的一个问题,由于各地区的地质条件和环境不相同,对于水土流失的影响比较大,并且还在日益增长。
2.2土地荒漠化问题
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和部分地区都存在土地荒漠化的问题,这也是生态环境中比较突出的一个典型案例,荒漠化的土地没有充分的水源和土质,植物存活率很低,随着荒漠化的扩大严重影响了环境,并且还容易伴随沙尘天气的产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困扰。
2.3耕地资源降低问题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耕地,耕地的资源在不断减少,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也影响了耕地质量,阻碍了我国农业发展,使我国农民的切身利益和生态环境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困扰。
2.4生物多样性减少问题
随着人们不断地砍伐和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大减少了全球绿地面积,没有全面认识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带来的危害,严重损害了生态系统,生物的种类也在人们的肆意开采中不断减少。
3森林培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
3.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不断地加强植树造林计划来有效地治理水土流失,这对于保护森林的水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树木根茎的生长,可以有效地降低雨雪或者暴雨洪水现象对于土地的冲击力度,增强水分的保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3.2防风固沙,遏制土地荒漠化
通过荒漠地区的树木种植形成森林状态,可以有效降低风速的力度,改变风向,有效地阻止风沙对于土地的伤害,利用树叶对于风沙中砂砾的阻挡,降低对于大气的污染和人类的影响。通过逐渐转变,将荒漠地变成可以种植的农业用地。
3.3防灾减灾,确保农业稳产高产
森林的培育可以有效地确保树木的成活率,根据实际的地区需要种植绿地,可以有效地缓解地区周边的温度,起到冬暖夏凉的效果。并且随着苗木的大量种植可以有效地增加森林中空气的湿度,调节气候,起到防旱防涝的效果,有助于周边地区的农作物生长和产量。
3.4缓解全球温室效应
全球现在正在不断地生成温室效应,这对于人类的危害很大,林木的种植可以吸收空气中的CO2,释放O2,随着CO2的减少,温室效应也相应得到改善。目前人们对于森林的保护和种植越来越关注,已经在不断地加强绿地区域的建设,扩大森林的覆盖率,根据资料显示,全球的生态环境通过植树造林的深入已不断地优化,对于生态环境的建设至关重要。
4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对于人类的生活环境影响很大,为了实现现代化的森林建设就需要加强对于森林的培育养护工作。通过森林培育净化空气质量,减少水土的流失,为人类的生活提供更舒适、更健康、更安全的自然环境。所以森林培育在生态环境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确保森林苗木的成活率,直接关系着生态环境改善的质量。我们需要结合现代化的发展,设计合理的森林培育计划,确保计划的顺利开展实施,不断地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杰.浅析森林培育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J].农技服务,2016(6)
基于移民、牧民访谈和问卷调查,对青海三江源泽库县生态移民的生活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移民对草地资源依赖性变化,以了解生态移民政策的成效与不足,并探讨现有政策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对三江源生态补偿政策和制度的制定完善提供参考和研究基础。研究结果显示:生态移民家庭经济收入有所提高,畜牧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下降,生态补偿、务工、经商对于家庭收入的作用已明显显现。移民家庭从事畜牧业降为20.1%,务工家庭增加到37%,30.5%的移民参加过技能培训,但能源使用经济负担有所增加。53.90%的牧民愿意移民,但对移民后就业及生活设施建设仍有较大顾虑。总体而言,生态移民生活整体情况有所改观,移民后草地资源不再是家庭主要收入的基础。政府应完善技能培训体系,加快后续产业培育,重视生态移民工程前期规划,加大生态补偿资金支持力度。
关键词 三江源;生态移民;现状;草地资源;泽库县;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 X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3)03-0077-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3.012
满足人类各种需要,提供足够新鲜的水,是今后全球优先考虑的一件大事。本书主要研讨水源不足,究竟是由于气候变化导致天然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作用的变化,还是由于人口迅速增长和水的加速消耗?本文将水领域分作21个生态系统,包括陆地的盐水和淡水以及宏广和深海的大洋,由著名的生态学家,对每一生态系统2025年的状态与可能条件作出预测。本书主编为英国Newcasde大学的Nichoe―as V.C.Polunin教授,参与论述的有英、美、德、澳、加拿大、新西兰、瑞士、南非、俄、印度、挪威、荷兰、丹麦、智利等国(注:惜无中国学者)共有103人之多,全书482页,引用文献从364―472页共有107页之多。
本书共有23章,各篇章的内容为:1,导言:气候、人类、海洋、渔业及水环境生态系统。包括气候变化的复杂性与后果、人类与水及海洋渔业和全球水资源贫乏等问题。关于水的生态系统分为7个部分共2l章。第一部分为流水,含第2~4章。2,河川与大江趋势的生态发展;3,地下水生态系统:人类活动与未来管理;4,平原洪水:警戒生态系统。第二部分为静水,含第5―7章。5,小于500平方公里的小湖与池沼的未来;6,大于500平方公里的大湖的环保趋势与未来情况;7,盐湖:价值、警示与未来。第三部分为鲜水湿地,包含第8一10章。8,冷湿寒带泥炭湿地之未来;9,温带湿地:人类改造与经济状态;10,热带湿地的现状与未来。第四部分为海岸湿地,包含第11~13章。11,盐沼;12,红树生态系统;13,河口海口的未来环境情况。第五部分为岩石海岸,包含第14~16章。14,岩石湖汐区的未来;15,海草林生态系统;16,追踪现今珊瑚礁情况。第六部分为沙地海岸,包含第17―19章。17,论述不久将来的沙地海岸;18,海草生态系统;19,大陆架生态系统。第七部分为广大海洋系统,含第20~22章。20,付热带海洋生态系统;21,极区冰边海洋系统;22,海底深渊生态系统。
本书最后为第23章,在分析比较上述7类生态的基础上,综合地提出地球水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与全球预想,就气候变化与人口增长二个主要方面,对发达地区与发展地区进行民意调查,认为应该有所区分和侧重,期望2025年达到较良好的状态。
本书内容十分新颖和丰富,涉及许多学科、许多领域和各项政策,值得各方面有关人士阅读和参考。
[关键词]:湿地景观; 生态性 ;可持续 ;廊道及堤岸景观设计 ;植物设计; 城市 建设
[引言]: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泽地等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还包括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净化水质、降解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具有丰富的经济与社会价值。
景观设计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湿地景观概念界定既要遵从景观生态学理论,又要遵从湿地系统自身特性。由于湿地存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其景观研究的时空尺度不仅包括自然生态过程而且包括人类影响的社会经济过程。因而湿地景观研究不仅重视湿地不同尺度生态单元之间的水平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研究,而且重视湿地生态单元与周围其它空间单元的作用关系研究。
下面以土人在云南昆明禄劝县掌鸠河城区的景观设计为例,讨论湿地景观在现代城市环境中的应用。
1.基地原状:
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基地地形复杂,地貌千姿百态,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6度,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人文资源丰富多样。该方案范围为掌鸠河禄劝县城段,全长6.2公里。依据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东侧扩展20米,西侧扩展以城市红线为准。途径南区郊野段,北区城市段,及城市公园。设计内容:河道南北堤岸,岸上带状绿地,核心城市滨河公园。
对比项目原状可发现有5大明显问题: 1.人与河关系逐渐疏远,人与人之间缺乏交流,景观层次差;2.河流自然功能丧失,生态安全性差的问题;3.河流水质污染严重;4.现有河道南北关系脱节的问题;5.河流及县城文化缺失。
2.廊道及堤岸设计:
河流生态系统是流域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在景观生态学中,把与河流联系紧密的河岸带和洪泛区这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包括陆地、植物、动物及其内部的河流网络,称作河流廊道。它是景观中最重要的廊道类型,特别是它为人类及其动植物提供赖以生存的水源以及在矿物养分的输送和某些生物种类迁移方面有廊道类型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河流廊道重要的生态功能包括物质的传输、污染物的净化,并且是动植物迁移、传播的通道和水生、陆生动植物的栖息地等。基地为“石与火”生态廊道景观规划设计方案,设计理念:一条“石”之廊道-构筑生态大堤,一条“火”之廊道-点燃足下文化。
3河道植物设计
1.种植适宜性分析
现有规划建筑紧邻河道,打断了自然山体与水体的联系,应通过植物界面软化建筑体量。2)城中段河岸黄土,植被斑驳,绿化效果较差;城郊段现状树长势较好,形成宜人的景观空间。3)现状沿河没有形成良好的亲水界面,植物应结合场地节点带状种植,突出种植的变化,强化设计的主题。3)现状种植没有突出绿廊,也没有突出整条河流的重点节点。
3.设计原则
以乡土植物为主;植物种类的选择依据《禄劝县志》中对现状植被种类及生长状态的分析与研究,主要运用适应性强,观赏效果好,有季相变化的当地乡土植物品种,构成富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观,以实现对当地生态环境最小程度的干扰,构成四季有景的绿色空间体系。
维持山水格局的连续性,适当点缀外来植物,营造连续的绿廊。在对禄劝当地植物进行取样的同时,以昆明世博会为契机,从中适当选择适合禄劝气候的花卉,增加植物多样性,丰富景观效果。
植物种植充分利用现状地形;公园定义为湿地公园,景观中充分利用场地高差形成的梯度,使之形成丰富多样的植物景观,注重生态性,适当增加湿地以增强生物多性。
4.结语
湿地景观是一门自身科学体系尚待完善的学科。本文通过分析云南昆明禄劝县掌鸠河城区的景观设计,只能对其做简要的分析,但是,无论从学科发展还是从管理角度,湿地景观研究都是湿地学科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与传统的湿地生态系统研究相比,湿地景观研究有其自己独特的方法体系和内容体系。纵观国内外湿地景观研究现状,湿地景观作为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体现的是从景观尺度,对湿地景观类型与特征、结构与格局、生态过程与功能等进行深入研究,开展湿地保护与利用、功能恢复与建设、保护与管理等方面的综合研究。
【参考文献】:
[1]刘红玉.《中国湿地资源特征、现状与生态安全》 资源科学, 2005.
[2]孙广友.《中国湿地科学的进展与展望. 地球科学进展》 2000.
[3]崔保山, 杨志峰.《湿地学》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4]左平, 宋长春, 钦佩. 《从第七届国际湿地会议看全球湿地研究热点及进展》 湿地科学, 2005.
[5]杨帆, 赵冬至, 马小峰 等. 《RS和GIS技术在湿地景观生态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07-279.
[6]邬建国. 《景观生态学: 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7]利顶, 刘洋, 吕一河 等. 《景观生态学中的格局分析:现状、困境与未来. 生态学报》 2008.
[8]刘红玉, 张世奎, 吕宪国. 《三江平原流域湿地景观结构特征及其50年时空变化》. 地理学报, 2004.
[9]刘红玉, 李玉凤, 曹晓. 郝敬峰,胡俊纳,郑 《我国湿地景观研究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 地理学报, 2009.
作者简介:
关键词:宝应 有机农业 发展 对策
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土壤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有机食品也逐渐被认识并日益受到消费者亲睐。宝应县作为全国首家“国家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形成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有机农业的较为典型的经验。研究表明,宝应有基础、有条件,也有市场前景推动有机农业产业化开发。
1 国内外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
1.1 国内外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有机农业于20世纪20年源于德国和瑞士,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罗代尔(Rodale)建立“罗代尔农场”,成为世界上最早的规模化有机农场。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纷纷建立有机农场,有机食品市场初步形成。进入21世纪,不少发展中国家加入有机食品生产和出口的行列。根据最近FiBL和iFOAM对160个国家进行调查(数据截止2010年),全球有机农业土地为3700万公顷(包括转换期土地),有机认证的土地面积占全球所有农业用地面积的0.9%,有机认证面积最大的国家依次为澳大利亚、阿根廷和美国[1]。
国内有机农业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业大学和原国家环保局(现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相继开始有机食品的科研工作;截止2011年11月,我国已颁发有机产品认证8655张,获得认证的有机生产面积达200万公顷,有机转换面积44万公顷,80个单位通过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考核。
1.2 有机食品市场前景分析 在欧美等发达地区,有机产品的需求正持续增长。根据“有机观察”的数据,2010年全球有机食品和饮料销售额达到590亿美元,是2010年的3倍以上(2010年为179亿美元)[3]。对有机产品的需求集中在北美和欧洲,构成了全球有机消费的96%。发达国家销售的有机食品,近60%是从发展中国家进口,有机食品正成为发展中国家出口创汇的新兴产业。
随着国内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逐步认知和亲睐,国内市场潜力巨大,2010年,国内市场额达13亿美元。消费有机食品已成为未来国际国内市场的趋势,有机食品市场前景广阔。
2 宝应县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2.1 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2.1.1 组织网络机构健全。成立有机食品发展领导小组,组建有机食品办公室,列入政府职能序列。县人大、政协定期审议、调研有机农业工作情况。相关部门和各镇分别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形成了县、镇、部门联动的组织网络。
2.1.2 规划和标准体系较为完善。2003年,宝应率先在全国编制、评审和实施《有机食品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建设运西、东荡、中部三大有机产业园区。同时,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研究制定出有机稻米、有机藕、有机蟹、有机鸭和有机专用肥五大省级标准。
2.1.3 技术服务和政策配套体系基本形成。组建县生态办、部门、镇和基地四级有机食品生产技术服务体系。成立有机种植、有机畜禽养殖、有机水产养殖、动植物病虫害防治、灌排水系和生产资料供应等六个服务小组,编印《有机食品生产指南》,指导基地有机食品生产。出台《关于加快国家有机食品基地县建设、打造“生态宝应”的工作意见》,设立50万元生态基金和200万元有机食品基地建设风险基金,完善土地流转、减免税收、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
2.1.4 有机农业发展初具规模。延伸有机产业链条,打造有机生产、加工、检测、集散和观光五大基地。建成有机农业园区22个,总面积10.8万亩,拥有有机食品品牌35个,涵盖稻米、荷藕、畜禽、瓜果、水产5大类12个品种;建成江苏省首个有机农业开发区——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并获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成国家级有机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与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合作筹建“中国有机产品交易中心”;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通过国家认监委组织的评审。有机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宝应农业的产业升级,也带动了旅游、观光、休闲等三产的发展,通过发展湿地生态观光和有机农业休闲旅游,2011年实现旅游收入12亿元。
2.1.5 有机农业成为招商引资载体。编制30多个有机招商项目,在县网站上。以中国宝应荷藕节和国内相关经贸洽谈活动为平台,开展对外推介,寻求对外合作,先后有国内外多批客商来宝考察洽谈,宝泰米业、兴泰农牧等一批企业相继落户。
2.2 优势与困难
关键词: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现状;发展趋势
一、当前现代艺术设计的现状
1、重复性较强
现代艺术设计最初起源于欧洲国家,形成目的主要在于满足社会工业的发展需求以及利用艺术设计改变国民现状,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始引进现代艺术设计,至今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以及成长。但从当前发展现状看来,由于市场发展的商业化以及对利益的过度重视,导致产生了许多的平庸之作,其主要是对国外流行作品进行抄袭以及复制,从而设计出具有较强重复性的作品,这对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而言并未具有实质的意义。为获取一时的艺术效应,多数人在形式以及技法方面过于追求视觉刺激,并且盲目追随国际潮流,在设计过程中反而忽视了自我个性以及民族性。当前正是工业化逐渐转为信息化的重要阶段,从长远看来,现代艺术设计应充分具备自我个性,如此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占有稳固地位[1]。另外,作为艺术设计的内在发展动力,设计师的创造力显得尤为重要,而设计师自身对艺术资源的接收以及转换能力决定了其创造的源泉。全球一体化实现了全球资源的共享,而作为现代艺术设计师,必须将传统文化与全球资源进行有效的结合,并根据国家以及地区的实际情况,将某些设计因素与民族审美进行结合,从而形成具有独特性的设计体系,这也是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
2、缺乏艺术性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现代艺术设计方式的多样化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不仅引发了设计理念以及思想的转变,还借助现代科技措施拓展了艺术的表现空间。计算机技术对现代艺术设计有着巨大的贡献,其最大的优点就是为设计人员提供了极大的便捷,有效减少了设计时间,同时,计算机中的组合灵活性还能够呈现出一些特殊的现象,对开发设计人员的创作思路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现代艺术设计也有着不利的影响。因为电脑的便利性,促使设计群体变得更加广泛,一些设计师对若干个电脑软件的操作技术进行了掌握就能够进行设计。当今的广告设计,由于对经济利益的过于看重,对艺术的质量没有重视,导致他们在电脑制作设计时缺乏美感,或者是存在着抄袭其他设计师的作品现象,这就是艺术语言匮乏所造成的问题[2]。因此,电脑设计的关键并不是如何熟练的运用电脑设计软件,而是要通过电脑的操作来体现设计创意,来体现视觉艺术语言。电脑设计软件仅仅是一种实施设计的手段而已,视觉艺术才是设计的灵魂。
二、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
1、与全球化的整合
随着改革开发政策的实施,我国与全球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就为我国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作为现代艺术产业,也同样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中国现代设计如何与国际化接轨,如何在全球性的竞争中取得更好的发展,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一个课题。中国现代艺术发展离不开对国际最新科技资源的了解,因此,我们需要站在世界的高度,来对我国的本土文化加以审视,促使我国本土文化能够逐渐与全球化结合起来,以适应时代的变化与发展趋势。
2、绿色环保设计
在21世纪的世界艺术设计中,绿色环保是其中的一大主题,它从产品制造业,到产品包装以及销售等各环节,再扩大到全社会的绿色服务等领域。在以往的设计中,人类创造现代生活的同时,也促使资源的消耗,造成了能源的消耗,是地球的生态平衡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工业设计中,因为过度的商业化,许多设计都在鼓励人们进行无节制消耗,这就遭到了大家的一致批评[3]。因此,设计师就需要对设计的职责与作用进行重新的思考。进行绿色设计,主要是为了对传统的产品设计中的不足进行克服,要使所设计出来的作品一方面能够满足人们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能够保护社会生态环境,满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结语
综上,在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中,存在着重复新较强的特点,存在着缺乏艺术性的特征,这就制约了我国现代艺术的进一步发展。而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我国现代艺术设计必将进入与全球化整合的发展趋势,也必将会进入绿色环保设计的发展趋势,会在满足人们需求的情况下,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来进行设计。
参考文献
[1]杨天明,薛立克.浅谈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美术大观,2007,03:96-97.
[2]熊莎.试论全球化背景下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模式[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102-103.
褐色经济悄然逝去 绿色经济时代到来
褐色经济是指建立在对资源环境过度消耗基础上、忽视生态保护的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Dennis表示,“上个世纪以来,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全球不断变化,人类在享受丰硕物质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能源危机、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地球的安全,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弊端日益显现,且难以为继。”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环境危机、能源资源危机以及世界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危机呈爆发式加剧态势,使得长期存在的各类社会问题凸显,深刻影响着世界的稳步发展。2008年以来,为应对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与环境问题,绿色发展理念从环境发展经济学的专业领域中脱颖而出,并且逐步得到完善,成为世界经济秩序重构和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
褐色经济悄然逝去,绿色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在于转变褐色经济的发展模式,而绿色经济这种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的经济形式,正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
绿色发展成果喜人 国际合作需要加强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发展绿色经济制定为国策,奋力推行。但是何为绿色经济呢?
绿色经济最初是由经济学家皮尔斯在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提出的。2008年10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了绿色经济倡议,其目标和使命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使全球领导者以及经济、金融、贸易、环境等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者意识到环境投资对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减少贫困方面的贡献。
“我们看到,中国在践行绿色发展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努力。”Dennis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绿色经济,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关闭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生产企业,努力从源头上减少消耗;推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工程和重点企业节能,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采取多种措施推动节能增效。同时,加大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对火电厂进行大规模脱硫改造。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增加了大量森林碳汇,成果喜人。”
为了推行绿色发展,各国绞尽脑汁,创新技术。同时,人们还看到一种现象——污染转移。近年来,发达国家的高污染产业转移已是世人耳闻目睹的现实。面对这一现象,Dennis告诉记者,“绿色发展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一场革命,我们要解决问题,而非转移问题。问题转移,究其根源,是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资源不均等导致的。相较于处在较高发展阶段、条件好、技术成熟、具有独特优势的发达国家而言,发展中国家则囿于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局限,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面临很多实际困难。然而,占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成功发展绿色经济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所以,绿色发展应从全球视角着眼,淡化国别与地域之分,不断加强国际间合作,作为绿色发展同盟军的一员,各发展中国家彼此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互帮互助。”
创新绿色经济发展引擎
实现绿色发展,关键是创新。Dennis以手机报为例,从微观层面强调了创新在绿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手机报作为人们生活中的帮手,让我们真正做到了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中国移动拥有3500万收费手机报用户,累计发行份数近550亿份;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研究,相较于报纸,手机报节约用纸约15.7万吨,相当于少砍伐约260万棵20年以上的树木。手机报的诞生转变了相当数量读者的阅读习惯,所节省的自然资源也不言而喻。
关键词:生态建筑;可持续性;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U-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281-02
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以及全球能源危机的加剧,人们逐渐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对于建筑而言,生态建筑成为当前全球建筑的发展趋势。所谓生态建筑(Eco]ogical Ar-chitecture),简而言之就是在建筑设计中科学合理的运用了生态学原理,其是当前最具有前途、最具有魅力的建筑形式之一。生态建筑就是以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据,将生态学、建筑学以及现代高新技术运用到建筑中,并对建筑与其他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从而让建筑与自然环境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生态建筑不仅为利用天然条件与人工手段制造良好的富有生机的环境,同时还能对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掠夺性使用起到控制和减少的作用,从而平衡了向自然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关系。
一、生态建筑的起源与概念
在20世纪60年代建筑界提出了生态建筑这一新概念,生态建筑还可成为“自然建筑”、“绿色建筑”、“可持续性建筑等。其源于生态学,19世纪50年代中期,建筑师帕欧罗・索列瑞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并与建筑学的特点相结合,将生态学与建筑学合为整体,生态建筑学的概念就是从中而得。从总体看来,生态建筑所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据,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和方法,对建筑与其他领域的关系进行协调,使建筑与自然环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此外,建筑本身就具有较好的室内气候条件,以及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从而使人们学习、生活、工作等所需的舒适环境得以满足,人、建筑、自然环境三者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生态建筑不仅可以节能、节地、节水,还可以使生态环境得以改善、环境污染得以减少、建筑物使用寿命得以延长,为此,生态建筑的目标就是使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三者达到完整的统一,要让人类活动在自身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对环境的破坏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减少与控制,即要让建筑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生态建筑的概念较为广泛,所涉及到的内容较广,但总的可归纳为如下两点:一是回归大自然。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人们为了享受清新的空气、阳光,促进健康,让生活质量得以改善,为此,当前人们对大自然更加向往,更加希望拥有与大自然相协调的舒适的居住环境。二是人们在追求和享受优美环境的同时,从而也促进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丘吉尔也曾说过:“人塑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塑造人”,这也说明了这一点,建筑师不论是决策者,还是经营者,要想在实际工作中能很好的进行生态建筑这方面的探索,首先就需要具备生态的意识。因此,人与环境是互动的关系,只有人与环境这两方面的相互协调与相互促进,才能有序地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国内外生态建筑发展现状
对人类面对能源危机和生态危机,国际建筑界做出的积极回应就是生态建筑,生态建筑也是建筑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选择。生态建筑的核心思想是要使建筑寿命周期中对地球、对大自然的伤害尽可能的减少,尽可能的节地、节能,要使废弃物大大减少,能够循环使用的尽量的循环使用。世界各国已高度重视生态建筑的研究与实践,但各国发展的程度各有不同。
在对生态建筑的研究上,在国外,尤其是在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生态建筑已经历三、四十年的发展,这些国家都纷纷对生态建筑的设计目标、原则和方法进行了制订,并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生态建筑评估体系,且该系统日趋成熟。许多著名的建筑杂志都纷纷有了“生态建筑”专辑的出版,对生态建筑的设计思路与方法进行分析,例如,德国的著名建筑专业杂志《细节》,日本的《建筑与都市》、《新建筑》等,英国的《建筑评论》,以及法国的《技术与建筑》等,对生态建筑的作品都多次作了介绍。在生态建筑的发展上,欧美等发达国家,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些国家的建筑师和理论家们就已经开始像自然结构进行模仿,探索中,比较突出的如赖特的“有机建筑理论”,以及柯布西埃的“走向新建筑”运动等都具有生态建筑的思想。到了20世纪50年代国外的一些建筑师和理论家开始生态建筑的研究,在结合环境和气候,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在改造传统生态建筑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与国外相比,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研究起步较晚,近十年来才开始重视建筑生态化发展。为此,我国在生态建筑设计理论研究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只是关于生态建筑设计原则、设计理论框架、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或是介绍国外先进生态建筑个案等方面。近些年来陆续出现了部分“生态建筑”的著作或译著。关于生态建筑的文章在《世界建筑》、《建筑学报》、《建筑师》及部分院校学报也有不断的刊出。一些高等院校,结合了建筑与城市规划专业教学、科研工作,将生态建筑作为研究的方向,或作为课题组的研究课题,取得了一些成果。
三、生态建筑发展趋势及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当今,在生态建筑的研究和发展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生态建筑的技术和设计方法各国建筑师都在进行潜心研究,从建筑设计方面来看,当前生态建筑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一是将建筑融于自然。即在建筑中,将与环境相通的循环体系融入其中,这样在资源的使用上就更加经济、更加有效,从而让建筑变为生态系统的构成部分,在对自然景观、山石水体的破坏得以减少,建筑与绿化才能真正做到融入一体,通过高技术手段,使得能量循环利用得以实现。二是将自然引入建筑,通过高科技知识手段的应用,促进建筑的生态化,人工环境的自然化。在现代城市中对自然的引入,然后进行自然的再现,结合生态技术,在建筑内部引入植物、水体等自然景观。总之,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态意识的不断提高,在技术方面发展的基础上,生态建筑将以人文方面、精神方面的发展为重点研究对象,这不仅是生态建筑的根本所在,更是未来生态建筑的发展趋势。
21世纪的建筑发展方向以生态建筑为代表,在当今实现建筑的生态化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其重要性和迫切性就更加明显显。在发展中国家生态建筑的推行和发展上,还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尚未完全形成“以环境为中心”的设计观念,在环境方面由于受社会现状的影响,变成了恶性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日益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为此,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促使整个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来与之相适应。而这样的变化所带来的后果就是破坏了自然资源与生存环境,盲目的、不科学的环境、建筑随着经济发展而营造,这样的营造方式,就必然会使环境遭严重破坏、资源受到大量耗损,从而为下一步经济发展埋下隐患,成为一个恶性的循环链。例如,中国西部的荒漠化导致 的沙尘暴;七大水系出现的多次污染、水土流失等,让人们感受到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牺牲生态环境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同时,这也将人们严重滞后的生态观念充分暴露出来。
二是经济合理性问题还存在生态建筑之中。目前,相比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建筑生态技术和材料上。显得非常落后,致使建筑但造价过高,从而造成建筑业主对此都是望而却步。开发商也因投入成本高而回收速度缓慢,而不愿意冒险开发。
三是各国政府的相关政策没有做到位。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要发展生态建筑,首先要解决的是认识问题,在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上,将一套新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建立起来。
四、结束语
总之,在整个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筑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现实途径和理想选择就是要实现建筑的生态化。生态建筑是全球建筑的发展趋势,在我国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实现生态建筑,最终实现人、建筑、自然、社会的和谐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夏云,夏葵,施燕,生态与可持续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6)
[2]李华东,高技术生态建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9)
[3]吴清仁。吴善淦,生态建材与环保,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