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李绅的诗范文

李绅的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李绅的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李绅的诗范文

    ②、书记员宣布仲裁庭纪律。

    ③、首席仲裁员宣布开庭并依次核对当事人、人的身份以及人的权限是否明确,告知当事人在审理中的权利和义务。

    ④、首席仲裁员公布仲裁员、书记员名单,询问当事人对本庭组成人员有无申请回避的要求。

    ⑤、首席仲裁员宣布案由。

    (2)庭审调查庭审调查,先按申诉方、后被诉方的顺序听取申诉方的申诉和被诉方的答辩,如有第三人,接着由第三人陈述。在申诉、答辩的基础上,对需要进一步了解的问题进行当庭调查。调查的顺序一般是:

    ①、询问当事人及第三人,以及他们的人;当事人、第三人、人可以提出证据。

    ②、如有证人出庭,仍按申诉方、被诉方的顺序,由证人提供证言。证人提供证言后,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加人有权向证人发问,证人有义务对证言加以解释和补充。 在证人不出庭的情况下,由仲裁庭如实宣布书面证词。

    ③、出示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对当事人提供和仲裁庭收集的与该案有直接关系的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 除法律规定不准公开外,都应当庭出示。

    ④、宣读鉴定结论。鉴定人出庭的由鉴定人宣读。经仲裁庭许可,当事人可以向鉴定人发问。鉴定人未出庭的,由仲裁庭宣读。

    ⑤、宣读勘验笔录。

    ⑥、听取申诉方、被诉方的最后陈述。

    (3)仲裁庭调解

第2篇:李绅的诗范文

选材要求典型

制作任何一部片子,都是从考虑“拍什么”开始的。多年来,各条战线制作的党史文献纪录片已蔚然大观、浩如烟海,如今我们想在党史片的海洋中再投入一粒石子,素材必须要选好。

立足淄博革命时期的党史轶事,选取典型素材,突出“淄博个性”。我们要做的不是“大党史”,而是一部红色方志,所以在选材上不求去反映波澜壮阔的大革命全局,而侧重于反映大时代中淄博革命先辈的行动。为此,淄博市委组织部、淄博市委党史委和淄博市电视台工作人员多次召开会议,研讨拍摄素材,最终选取了50个题材,涉及淄博党的历史上的众多重要机构、重要事件和著名人物,时间跨度为从1922年大革命时期到2012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地点上涵盖淄博市五区三县。这些机构、事件和人物都曾在淄博本土产生过深远影响,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也是淄博群众耳熟能详的。

挖掘历史往事的当代意义。记录过去的历史,既是对过往时间长河的追思,也是对今日社会生活的烛照。所以无论我们反映的内容有多古老,都始终不能忽略挖掘历史轶事的当代价值。在策划这部系列片的内容时,我们更侧重于反映淄博人的革命故事,让那些尚在世的淄博先辈讲述他们对历史的贡献,展示淄博人的革命精神风貌。孙玉祥老人是原鲁中军区二团侦查员,17岁参军入伍,后跟随部队入东北作战,参加过解放北平战役。他讲起这段历史来神采奕奕、精神抖擞,我们有时让他歇一歇,他每次都“哦”一声,接着又讲下去。后来他讲完了,紧紧握着我们的手说:“谢谢你呀年轻人,感谢你们还没有忘记我们。”那一瞬间我们心里有一种沉重的感觉:一个民族是不能没有历史、不能忘怀历史的,从人们渐渐淡忘的回忆中挖掘集体足迹,对于患上集体健忘症的我们来说,不也是一种当代意义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啊。

史事务求真实

真实是党史系列片最基本的属性。要保证真实,需从拍摄内容、采访对象和历史考证上下功夫。

拍摄内容要真实。作为史实纪录片,内容的真实性是第一要素,这一点如确保不了,其他方面下再多功夫也没有用。为了保证内容的真实,我们拍摄所依托的材料都是经过多次修改、考证,由党史委公开出版发行过,经受过时间考验的。而且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我们对素材又进行了大量筛选,凡是事件虽有记录,但细节多有争议的,慎选;凡是找不到亲历者或间接见证者的,慎选。

多用采访对象的口述。能找到亲身经历者的素材,他们的口述都会占成片的大部分篇幅。而通过亲历者的讲述,我们也可以更真实地了解当年发生的故事。沂源县东里镇东里村的翟作东老人是日本轰炸东里店事件的亲历者。1939年6月7日, 日军出动15架飞机轰炸东里店,4000多间房屋化为灰烬,300多人被炸死,翟作东老人的父亲就死在了这场轰炸当中。70多年过去了,当年还是孩子的翟作东如今已经两鬓斑白,曾经家破人亡、火海漫天的景象,支离破碎地印刻在他的脑海里。当年过耄耋的他将这些残存的记忆碎片拼接在一起讲述出来的时候,泣不成声,哭得像个孩子。哭过之后,翟作东擦干眼泪说:“我一辈子都生活在东里店,我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里曾经发生的事情。”讲述东里往事,让人们记住侵略者的罪行,在他看来是历史交给他的使命。也许有人会怀疑,他讲的都是真的吗?很遗憾,我们的节目不能对此给出一个科学的认证。但是我相信老人流下的泪水是真的,所以淄博大地曾经付出的血的代价也是不容怀疑的。

考证好每一处遗迹。在拍摄淄博国民促进会议遗址的时候,我们偶遇一个年至耄耋的老大爷。他告诉我们说:“小伙子,遗址不在景德东(书上记载的遗址),应该在西冶街中段。”老大爷的随口一说,却让我们心惊不已。如果连地方都弄错了,那是对历史最大的不负责任。我们急忙联系党史委人员,并走访了很多老乡,通过求证对比,最终确定了老大爷的话的真实性。党史书上的记载竟然存在错误,而这错误竟然是作者和读者都认可的,这让我们感到意外。此后,我们又格外加强了对于遗迹的考证工作,片中所涉及的每处遗迹,我们都联合党史委进行了再确认,在实地拍摄时也总是不忘向当地老乡调查取证。

采访力求深入

追寻一段往事,如果仅仅按照书本上有的去说,那我们制作的片子就显得不必要。要拍片,就要拍出新的东西,为“大党史”拾遗补缺。所以,我们把制作过程中的采访定位为深度采访,采访对象要广泛,采访内容要细致。

广泛寻找历史见证者。淄博的历史一定要有淄博的印记,只有在淄博群众内心深处扎根的记忆才最能代表淄博的历史个性,所以我们在淄博当地以及那些在外地的退休淄博老干部中广泛寻找历史见证人。找历史见证人是制片工作的一个难点,为此我们付出了极大努力。首先,我们根据党史委历年来的记录,请党史委工作人员帮忙寻找。每个区域在党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党史委都掌握着详细的资料;很多革命前辈或者他们的后代,在党史委那里都有记录。由他们来找可以提高寻访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事半功倍。其次,在采访中顺藤摸瓜,随机寻访。我们在采访拍摄对象时,一边听他们讲述自身见闻,一边适时提问:“当时还有谁?”“现在还能找到那个人吗?”通过这种方法很可能找到党史委遗漏的见证人或者他们的后人。我们在沂源拍摄南麻战役时,就是通过这种方法找到了当时鲁村镇组织民兵支援前线的老书记。

深入挖掘亲历者的回忆。“老人家,我们想听听当年您的故事。”“好,我给你们讲讲。”随着这样的开场白,很多老人打开了他们的记忆闸门,也打开了话匣子。这时候我们要做的首先就是倾听。采访中我们发现他们给你讲的唯一动力就是你想听,你想怎么听决定了他们会怎么讲,你听得是否仔细决定了他们讲得是否全面认真。其次,我们还需要有技巧地对他们进行引导。采访时,有些亲历者不愿重提往事,战争的创伤对人的心理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我们需要学会引导,掌握问话技巧,才可能让这部分被采访者打开记忆的闸门。在面对面的采访中,作为采访人一定要让采访对象觉得你是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让他有安全感,不惧摄像机的存在。所以在每次开机前,我们都会预留一部分时间跟采访对象交流,让他们放松下来,慢慢地沉浸到往事中去。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会设置一些感叹词和简单的问答语,以此与被采访者形成互动、产生共鸣。

第3篇:李绅的诗范文

物理世界里面有什么?物理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的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物理学的研究对象非常丰富,包括声、光、热、力、电等自然现象,大至日、月、星辰,小到分子、原子、电子:不但研究固体、液体、气体等实物,还要研究电场、磁场等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

物理学的发展对人类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引起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影响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17、18世纪,由于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和热力学的发展。推动了世界上第一台动力机械――蒸汽机的发明:对蒸汽机的深入研究,又促进了内燃机、蒸汽轮机的发明。在此基础上。又发明了火车、汽车、轮船、飞机……引起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化时代。

第二阶段:到了19世纪,在法拉第等科学家的电磁理论的推动下,人们成功地制造出了发电机、电动机、用电器等设备,引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人了工业电气化时代。试想,如果没有电,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

第三阶段:20世纪以来,由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人们对原子、原子核结构的认识日益深入。促进了半导体技术、激光技术、红外遥感技术、超导技术、纳米技术、信息技术等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现代通信、自动化、空间科学等高新技术的时代。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一场伟大的革命。我们的生活也在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可以说。物理学是现代技术的重要基础,物理学对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物理学这么重要。能起这么大的作用,是不是物理很神秘?很难学?其实不然,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日常生活与物理息息相关。我们的生活中“物理的影子”无处不在。

汽车已经成为我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图1所示的几个图片,大家应该比较熟悉。图1A显示乘车要系安全带。图1B显示高速公路上不同车辆限速不同。图1C提醒雨雪天气要谨慎慢行。图1D显示转弯路段路面内低外高,图1E提醒汽车转弯要减速。可是,乘车时为什么要系上安全带?高速公路上为什么要限速?雨雪天为什么要减速慢行?转弯处的路面为什么要修成倾斜(内侧稍低,外侧稍高)的?汽车转弯时为什么要限速?这些都是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学习力学知识后,你就会知道。

再请看图2所示的四个图片。

图2A显示的是一个小实验。让两张纸自由下垂,然后在两张纸的中间向下吹气,你猜一猜两张纸片是会分开还是并拢?

图2B显示的也是一个小实验。在一个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先用手指托着乒乓球,然后对准漏斗细管向下用力吹气。松手后乒乓球会掉下来吗?

图2C显示的是一架正在起飞的飞机。

图2D显示的是车站站台上的黄色安全线。

这四个图片之间有什么关联吗?图2A、图2B中的器材在生活中是很容易找到的。做这样的实验并不难,关键是你是否做了。实验隐藏的规律是否找到!大家可以试一试。这两个实验的结果出乎预料。令人称奇。而实验所揭示的物理规律能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如,可解释飞机为什么能升空。人为什么要站在站台上黄色的安全线之外。还能解释打乒乓球时上旋球和下旋球落点位置怎样变化,旋转前进的足球为什么路径会发生弯曲而形成“香蕉球”等。唐代诗人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利用这两个实验所揭示的物理规律,可以说明屋顶茅草被卷走的真正原因。利用这两个实验所揭示的物理规律。还可以制成喷雾器、水流抽气机、汽油发动机的雾化器等。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每天我们都要借助眼睛获取大量信息。然而由于用眼不当或生理变化等原因。有的人会近视。有的人会远视。为了能看得清楚,就需要配戴眼镜。如图3所示是两副镜架相同的眼镜。你能区分出哪副是老花镜,哪副是近视镜吗?你知道眼镜的度数是怎么算出来的吗?你知道近视眼与远视眼的成因吗?你知道哪种眼镜能做放大镜使用吗?你知道老花镜什么时候成放大的像、什么时候成缩小的像吗?学习光学的知识后。这些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第4篇:李绅的诗范文

2、除了郁金以外,将所有香料混在一起,并用筛子筛过。

3、将上述原料磨碎,辗成粉末,拌匀,使之充分混合即成。

4、炒锅用小火烧热,放入郁金,以木勺边搅拌边炒。待颜色变成橘色,加入其他的辛香料,约炒5分钟。

第5篇:李绅的诗范文

去年国庆黄金周,我游览了神往已久的石林。

石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是世界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我和爸爸妈妈跟随导游姐姐来到了景区内,我一下子被这神奇的美景吸引住了,望着这茫茫石海,我情不自禁的问导游姐姐:“这鬼斧神工的石林是从哪里来的啊?”导游姐姐讲:传说,有一位大力神拿着神奇的鞭子,本来要赶这群千姿百态的石头去堵波涛滚滚的洪水,可是,不知是神鞭失灵了,还是这群有灵性的石头恋上了这方水土、这方人,便匆匆的在这里安了“家”,可真有趣。

石林有许多数不胜数的景点:如大小石林、乃古石林、芝云洞、奇风洞等等。大石林的石头千奇百怪,有的像利剑一样刺破天空、有的像唐僧、有的像猪八戒、还有的像威武的将军,高高的耸立在石峰上、尤其是莲花峰上的那石头,像朵朵绽放的莲花。一座座石峰、一根根石柱似乎在争奇斗艳。行走在峰林间,穿梭在石洞里,我仿佛被带进了迷宫,如果没有导游姐姐引路,我们恐怕要迷失方向。

第6篇:李绅的诗范文

1、是《知足常乐》(又名:我和丈母娘的十年战争)中的角色。

2、《知足常乐》是都市情感剧,由单联全执导,归亚蕾、秦海璐、刘涛及冯一非领衔主演。该剧讲述了一个势利的丈母娘和她三个女儿及三个地位悬殊的女婿之间的故事。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李绅的诗范文

1、利率的合理区间是大于零小于平均利润率。

2、利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借贷资金额(本金)的比率。利率是决定企业资金成本高低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企业筹资、投资的决定性因素,对金融环境的研究必须注意利率现状及其变动趋势。

3、利率是指借款、存入或借入金额(称为本金总额)中每个期间到期的利息金额与票面价值的比率。借出或借入金额的总利息取决于本金总额、利率、复利频率、借出、存入或借入的时间长度。利率是借款人需向其所借金钱所支付的代价,亦是放款人延迟其消费,借给借款人所获得的回报。利率通常以一年期利息与本金的百分比计算。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李绅的诗范文

1、嫁妆是女子出嫁时,娘家准备的陪嫁至夫家的结婚用品及财产财物,如房子、车子、衣被、家具及其它用品。各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其所准备的嫁妆也会不同。

2、嫁妆多少依据女方家的实力地位而定,嫁妆的数额通常代表着女子的出身和地位,展现这个女子是名门贵女还是寒门贫女,古代大户人家嫁女,会赠送巨额嫁妆,以向男方家展示自己的实力雄厚。嫁妆穷富悬殊,厚薄不一,但是自古以来嫁妆都是远远比彩礼丰厚的,到了21世纪,在部分农村地区彩礼和嫁妆的分量出现颠覆性变化,但在较发达地区,嫁妆依然比彩礼丰厚很多,一般是陪嫁轿车和房子。

(来源:文章屋网 )

第9篇:李绅的诗范文

一、指导学生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探究海子的孤独悲情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一首充满着温情和热爱的诗,但细细品读此诗就能在这温情和热爱下,发掘出作者的孤独和悲凉。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材,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诗歌的第一句,作者充满了热烈的期望,满怀信心地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做一个平凡人做的平常的事:喂马,劈材,周游世界。并且用“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创设了一个开阔、浪漫、温暖的境界,散发出暖融融的、温馨的幸福气息。但是,诵读之下、羡慕与向往之余,又让人心生疑惑:“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那么今天呢?今天就不幸福吗?甚或今天的生活是不幸的呢?在此可引导学生品读分析“从明天起”这句话。“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可见作者对今天是不满意的,甚至说今天是不幸福的,所以才向往幸福,才热烈地期望从明天开始能够得到幸福、过得幸福;再则,“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明天就一定能幸福吗?仅仅是定了这样的一个目标,作了这样的一个决定就一定幸福在握吗?幸福不是超市里待售的物品,今晚决定了明天就可以买到。所以,指导学生反复地品读“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就可以探知作者在这样热烈的期望下,只是表达了一个苍白的愿望,表达了一个无法实现却又让人心生向往的心愿,可以在平实的语言下,读出作者深藏着的不幸与历经挣扎的悲痛。

诗歌的第二节第一、二两行,诗人表达了对尘世生活及其温情的向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积极、幸福、愉快的形象,好像一个抑制不住快乐的新郎,正在急忙地向亲人分发喜糖,让每个人都分享自己的幸福快乐,其实,这一虚构的场景遮盖不住今天的失落与悲凉。“从明天起”,为什么不可以从今天就开始呢?如果你感到幸福,任何时候你都能做一个幸福的人,为什么不今天就做一个幸福的人呢?从明天才开始做一个幸福的人,可见作者今天的不幸福。从明天起就能享受幸福,就能让大家分享幸福,可见诗人对幸福的强烈渴望和“做一个幸福的人”的心愿。

那么,作者追求的幸福是什么呢?“喂马,劈材,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作者向往的幸福只是一种普通平民过的普通平凡的生活,只是一种原始的淳朴的农村生活,这是多么简单的心愿啊!但在这个物质至上的社会,这种回归大自然的生活也是可望不可及的,犹如茫茫暗夜里的游子对着远方的灯火产生的一点遐想而已。

诗人不能做到“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诗人也不能从“做一个幸福的人”当中获得幸福,因为诗人挣脱不了今天的孤独、挣脱不了现实的惨淡。诗人在最后一节中对“陌生人”祝福,祝愿“陌生人”能够“有情人终成眷属”,“在尘世获得幸福”,这本是博大的胸怀,是对尘世凡民的矜悯,细读此句,仿佛施粥济贫的场景在目。但是,在这大慈大善之下,诗人掩饰不了心中覆盖生命的悲凉与巨大的绝望,诗人在祝愿世人都获得幸福之后,毅然决然地抛弃了自己强烈渴望的幸福,只用一句“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把自己彻底地扬弃在幸福之外。

在指导分析以上内容之后,可以再总结自己对这首诗总体的感受:作者是一个积极阳光的人,但是从“我只愿”三个字,就解读出了诗人对自身孤独命运的体认与自甘弃逐的心愿,看出作者内心无人理解的孤独和追求失败的悲伤。品读这样的诗歌,体悟这样的悲情,难免不泛起层层的泪光,因为,在这样单纯、明朗和温暖的词语下,我们感受到了作者深藏着的孤独和悲伤。

二、指导学生阅读《项脊轩志》,探究归有光的振兴悲情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同样,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也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对项脊轩的叙述和人物对话的描写获得自己对文章的思考和情感的挖掘。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归隆道曾在太仓项脊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又把书斋命名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文章被删掉的一节“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隆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与作者自谓项脊生、赋书斋为项脊轩的做法都表现了作者重振家业、光宗耀祖的抱负。但理想与现实之间不但有较远的距离,还有许多难以预料的崎岖和磨难。细读此文就可以品出作者在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来的无限酸楚与悲辛。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从作者的表述来看,项脊轩只是一个破败不堪、昏暗潮湿的陈年小屋。因为“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不谓不小;“尘泥渗漉”不谓不破;“雨泽下注”不谓不漏,即使“稍为修葺”也仅仅是“使不上漏”而已;“室始洞然”也仅仅是光线稍亮而已,要说这小屋子的条件如何好如何让人喜爱也未免自夸了些,所以从常人的角度,是不会喜欢这间小屋的。但作者字里行间却透出由衷的深情与怡然,“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我们从这里可以读出的不是闲逸之乐,也不是高雅之情,而是一个年轻的学子面对光明前景的奋发砥砺之志。能有这样一间属于自己的小屋,任满怀豪情的心在书海遨游,担起振兴家族的重任,作者在这里表现出的情感自然是昂扬奋发的。只是伴随这奋发图强、复兴家业的理想的竟然是家道逐渐的衰落。“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可以窥见归家家业的盛大,而“迨诸父异爨”表现出的分锅而食已知大家庭再难以维持,“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大家族不但分崩离析,由篱为墙的变化也表明了家族成员之间只能各自保全自己。家族的衰败与隔离伤害了归有光的家族自尊心,也激发了他重振家族的豪情。作者借祖母“竟日默默在此”的问话就表露了一个封建士子复兴家业、光宗耀祖的抱负。祖母的寥寥数语袒露了作者的心志,而祖母又持一象笏至并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也流露出封建家长对重振家业的无限希望。作者自己的抱负与志向不通过自己表露出来,而是通过祖母的言语表露出来,从中可见作者的用意:重振家业不只是我归有光的追求,而且是归家先辈给予的重任和期盼。文中“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一句,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一个成年男子,怎么会在书房里“长号”?是什么使作者在此痛哭流涕?结合前文可以揣摩,作者此时的痛哭自然不是因为过于思念祖母,而是功名未举,重振家业的梦想破灭后、那巨大的失败感使作者悲从中来、且不能克制自己而 “长号不自禁”。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