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雷锋故事简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例1.(2012年四川省南充市)学校团委会决定举行“五四”青年节文艺汇演活动,假如你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为该次活动写几句简短的开场白。(要求至少用上一种修辞手法,内容里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解析】
开场白,原指戏曲或某些文艺演出开场时引入主题的道白,现比喻文章或讲话等开始的部分。中考考查的范围包括演讲、会议、报告、仪式、比赛、庆典等比较正式的集体活动。拟写开场白一要紧扣题目所给的情境,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切入,分析各要素的内在特点、意义,解决“说什么”的问题;二是对照命题要求以及开场白的特点,将初步构思好的句子加以整理,解决好“怎么说”的问题;三是符合开场白格式,围绕主题,能正确运用一种修辞手法,语句通顺即可。
【参考答案】
当五月的花香飘满整个校园,当青春的日子如风如梦,微风轻启,你张开了沉睡的眼睛;细雨迷朦,你挥动着轻盈的翅膀,是你,点亮了我们渴望的眼睛,绘成了五月里色彩斑斓的梦。这梦里,有翠楼上的凝妆远望,有淡淡风中的柳絮池塘,有胡天明月下的羌笛声声,有大漠长河的思念遥遥。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一起感受着文艺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
二、拟写借条
例2.(2012年安徽省)为了以实际行动美化环境,九(1)班参加了植树活动。班级向学校总务处借了36把铁锹,8个水桶。请你以班委会的名义给学校总务处写一张借条。
【解析】
借条格式大体上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第一行中间写“借条”,表明这是一张借条。 2.第二行开头空两格开始写正文:向谁借,借什么东西,数量多少(数字要大写),还要写明物品什么时候归还。3.最后,写上借东西人的单位、姓名和借东西的日期。
【参考答案】
三、写颁奖词
例3.(2012年四川省资阳市)请你用简短的语言介绍一位你熟知的雷锋式的先进人物,并为他写一段颁奖词(颁奖词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
例:⑴人物事迹:阿里木10年前来到贵州省毕节市,以烤羊肉串为生。毕节有不少穷孩子上不起学,阿里木便决定用烤羊肉串挣来的钱资助贫困学生。8年来,阿里木把卖出30多万串羊肉串攒下的10多万元钱,全部捐献出来资助了上百名贫困学生。很多网友被他的故事所感动,亲切地称他为“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⑵颁奖词:快乐的阿里木,在烟火缭绕的街市上,大声放歌。苦难没有冷却他的热心,声誉不能改变他的信念。一个人最朴素的恻隐,在人群中激荡起向善的涟漪。
⑴人物事迹:_____________
⑵颁奖词:_______________
【解析】
颁奖词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⑴大笔写意,突出感动点。指从大处着眼,抓住人物最主要的令人钦敬的事迹,简要概述,突出人物的感动点,进而勾勒出丰满的人物形象,达到以情感人的艺术效果。⑵纵深开掘,彰显典型性。这是颁奖词写作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人物的典型事迹,引出对人物精神的评价,彰显其典型性。因此,在颁奖词中,要体现出人物的闪光心灵、人格魅力,或人物的坚强意志、思想品质等。⑶综合表达,事、理、情融合。颁奖词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议论、抒情。这三种表达方式要求综合运用。将人物事迹、精神以及对人物的赞美之情有机融合在一起,做到水融,自然成趣。
【参考答案】
⑴杭州的一名普通客车司机吴斌驾驶着由无锡开往杭州的长途客车,正平稳地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突然车外飞来一铁块穿透挡风玻璃后,击中了他的腹部。为防止客车失控,吴师傅忍着极度疼痛,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一系列制动程序:扶稳方向盘,手动刹车,打开汽车双闪灯,将车安全地停靠路边,并提醒车上的乘客不要随意下车。短短二十几秒的时间,保证了车上24位乘客安全无恙。三天后,吴师傅却因伤势过重,离开了我们。
⑵平凡的职业,高尚的生命。危急关头,强忍剧痛。你用生命中的最后1分16秒完美地诠释了作为一名普通司机的责任与担当,你用生命为我们树立了坚守岗位、舍己为人的光辉榜样。吴斌——你是当之无愧的平民英雄。
四、写倡议书
例4. (2012年江苏省盐城市)学校团委打算向全校师生发出弘扬美德的倡议,请你为下面尚未完稿的倡议书补上两条具体内容。
倡议书
全校师生:
拾金不昧、扶助弱小、舍己为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弘扬美德,传承文明,营造校园新风,特向大家发出如下倡议:
一、走上街头,深入社区,宣传弘扬美德的重要意义。
二、__________________。
三、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同学们,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让美德之花开遍校园内外、大江南北。
盐海中学团委会
2012年6月16日
【解析】
写好倡议书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写清背景原因和目的。倡议书的发出贵在引起广泛的响应,只有交待清楚倡议活动的原因,以及当时的各种背景事实,并申明倡议的目的,人们才会理解和信服,才会有自觉的行动。二是写明倡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倡议的内容一定要具体化。开展怎样的活动,都做哪些事情,具体要求是什么?它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倡议的具体内容一般是分条开列的,清晰明确。
【参考答案】
①奉献爱心,扶危济困,尽力帮助贫困失学儿童重返课堂。
②尊老爱幼,从我做起,积极参加社区公益活动。
五、拟写标语
例5.(2012年山东省日照市)今年是雷锋同志牺牲50周年,纪念“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49周年。学校团委开展了“雷锋在我心,助人我先行”活动,请为本次活动写一则宣传标语。
【解析】
标语要注意以下几点:1.句式工整,语言简洁,多用对偶句,文字越简洁越好。2.语言通俗,措辞生动,应尽可能地做到通俗易懂、鲜明准确、亲切感人、生动活泼。避免使用华丽的辞藻,尤其要避免用多义词。3.巧用修辞,妙达情意。一般来说,常用于标语中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比拟、排比、反复等,有时也可以用夸张、设问、反问等。4.健康积极,亲切友善。具有低级趣味的标语,在考试中是难以得分的。所以,我们在拟写标语时,一定要做到积极健康、亲切友善,为大多数人所喜闻乐见。
【参考答案】
①继承优良传统,弘扬雷锋精神。
②学雷锋、树新风、争当校园文明使者。
六、写自荐语
例6.(2012年辽宁省朝阳市)“减负”后,你校创办晨曦文学社,你积极参与。文学社将招聘栏目编辑,请你从青春风铃、诗意生活和百家争鸣等栏目中任选一个,向王老师自荐。
要求:①重点述说自己的愿望和能力,或者说说自己做好栏目的初步设想;②50字左右;③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解析】
自荐语,重在“自我介绍”,目的在于让人知晓,让人喜欢。解答此题,首先有称呼,有问候,有自我介绍;有自己的愿望和能力或做好栏目的初步设想。其次写出自己对栏目的认识和独创方法以及自己的能力。最后表述时语句可长短结合,但一定要饱含感情。
【参考答案】
王老师,您好!我是X班XX,我想应聘“诗意生活”栏目编辑。读小学时,我就爱读诗、写诗,到了初中,读、写的就更多了,同学们都叫我“小诗人”。如果我能被聘为“诗意生活”栏目编辑,我一定会努力把这个栏目办好。
七、编写短信
例7.(2012年江苏省泰州市)晓华家种有数亩农田,父母利用农闲去了邻近城市务工,根据你从上图中了解到的物候现象和泰州天气预报信息,请以晓华的身份给他们发送一条提醒短信。
【解析】
首先仔细观察试题中提供的图片,从图片中读出信息,即3天天气不错,让外出务工的爸妈回来收割小麦。写作时必须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能善于运用新颖的形式、别致的话语、巧妙的修辞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意,努力做到主题与创新的有机结合,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一、非主谓句的性质
按照一般的理解,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或短语加上特定语气、语调构成,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凡是符合这些条件的语言单位都应该是句子。但就这一点,语法界对其有不同意见。有人着眼内部构造,认为这是一种“畸零、破碎的句子”;有人着眼交际职能,认为这是一种“不能自足”的句子;也有人综合两方面的特征,认为这是一种“由特殊体式构成的有独特表达作用的句子”。这样的观点或多或少都隐含了这样的意思:一个完整的句子必须同时具备主语和谓语,非主谓句不具备这点,因此不算真正的句子,只能看作特殊的结构。
非主谓句的定名,本质是按句法结构而作的分类,与“主谓句”相对而言,因此有人认为它不符合语法规范而只能是特殊的结构。但是,若按句子的语用功能来分类,它与主谓句并无差别,都是句子,都是语言交际的单位。非主谓句尽管分不出主语和谓语,但它同样是由词或短语加上特定语气、语调构成的,也同样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因此它当然是句子。
在交际中,尤其是口语中,非主谓句使用广泛,常用于书名、篇名,也常用于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简短对话、呼吁等。这说明它能独立表达意义,并且表达的意思是我们每个人都懂的。因此,说它“畸形”、破碎”或“不能自足”是不准确的,非主谓句理所应当是句子。
我们在认识非主谓句的时候,要注意将它与主谓句区分开来。非主谓句有两类:一种是没有主语的,叫无主句;一种是由一个词或作用相当于一个词的短语构成,这个词或短语无法判断其为句子的主语还是谓语,这种句子叫独词句。
1.无主句
无主句并不是省略了主语,而是不需补出,或无法补出主语,它不需要特定的语言环境就能表达完整而明确的意思。它不同于主谓句中省略或隐含主语的句子。试比较:
①刮风了!
②还是从《红高粱》说起。
③明明是努力钻研了,他却始终没有做出什么成绩。
④问:昨天看电影了吗?
答:看了。
①②是无主句,而③④是不完全的主谓句。二者的区别在于不完全主谓句的主语是确定的,是可以补出来的。无主句以没有主语的形式出现,它是根本没有主语的。如果有人一定要给它补上一个主语,那么所补的主语也是不确定的,或者根本补不出主语。如②可以补成“我还是从《红高粱》说起”,也可补成“还是让我从《红高粱》说起”。①怎么补主语呢?补成“天刮风了”?这样的句子显然是不符合我们的汉语习惯的。所以,人们主张“省略的说法不宜滥用,特别是不能因为一个句子意义上不能自足就主观地说它省略了什么成分”,认为这样的句子应归入非主谓句。
而③可以根据后半句补出主语“他”,④可以根据语境看出隐含主语是“我”,符合“省略的成分应该是可以补出来”的原则,所以这类句子很明显是主谓句。
2.独词句
独词句既不同于主谓句的主语,也不同于主谓句的谓语。它同样可以表达完整、确定的意思。如:
①火!
②注意!
③多么壮观的景色!
独词句和无主句一样,没有省略什么,也补不出确定的主语或谓语。它所表达的意思也是有限的,只出现于一定的交际场合。常用于咏叹事物的属性、提醒出现某种紧急情况或用于呼语、称呼、感叹语、敬语等等。
二、非主谓句的使用范围及分类
非主谓句简短、灵活、使用方便,虽然对语境的选择性较强,但表达上却有独到的作用。因此,比起书面语来,非主谓句更适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说话和行动掺合的场合中,连用几个非主谓句是常见的。赵元任先生指出:“整句(即主谓句)只是在连续的有意经营的话语中才是主要的句型。在日常生活中,零句(即非主谓句)占优势。”以下是一些生活中非主谓句运用的例子:
1.说明某种自然现象或某种事实,多由动宾短语带语气助词“了”构成,常用于口语中,如:“下雪了。”“放假了。”“熄灯了。”
2.用于号召、宣传、动员,多见于标题、口号,一般都用于比较庄重的场合。如:“以实际行动迎接百年校庆!”“向雷锋同志学习!”
3.说明人们公认的道理,大都是格言警句和谚语之类,这样的非主谓句简练而富有哲理,如:“吃一堑,长一智。”“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做到老。”
4.表示事物的呈现或突然发现的事物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如:“蛇!”“一架敌机!”
这类句子常出现在口语中,因为突况紧急,为了急于告诉别人引起注意,也来不及组织一个结构完备的句子,故用一个极简短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用最快的语速说出来。
5.表示呼唤或称呼。如:“老爷……”“师傅!”“祥林嫂!”等都是名词性非主谓句,用以引起被唤者的注意。
6.表达某种情绪。如:“好!”“对!”“多脏啊!”
这类非主谓句多用于口语,能表达赞叹、喜悦、紧张、厌恶等各种各样的情绪。
7.表示某种希求。如:“快!”“别紧张!”“静一点!”
这类非主谓句多用于对话,但听话者不一定有应对语。
8.表示祝颂、尊敬、谦让等礼貌行为,广泛运用于人与人间的礼貌交际。这样的“礼貌语言”中的动词都已虚化,已成为惯用的客套话。如用于书信末尾的“敬礼!”,道别时的“再见!”等。
9.表示赞叹、招呼或应答。如:“喔唷!”“咳!”“喂!”
这类句子由叹词构成,多用于口语和对话,可以表达多种情感。
除了这些,我们还可以发现,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使用非主谓句的情况。市面的牌匾、广告,街头的路牌、标语,报刊的名称,医院走廊的“静”字,剧场入口的“欢迎”,等等。这些大量运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形形的组合和单词,在特定的情境中都成了信息的载体,传递了一个确定无疑的信息,而且,语意重点突出,简洁、灵活、醒目,远非主谓句可比。
近年来,非主谓句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语境的限制有所突破,开始更多的出现在书面文字中,进一步提高了非主谓句的使用价值。
1.常用于剧本或文学作品中,简单的交代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以及渲染气氛。如:
①1949年春天。上海外滩。
②郭沫若《屈原》:东皇太庙之正殿。
③蓝天。白云。金色的沙滩。白色的太阳。宋愚把电报交给石萍看:“看来非回去不可了。”(《孟伟哉小说选》)
①②是点明事件的事件发生的事件和地点,③则通过几个非主谓句来描写环境,从反面衬托离愁别绪。
2.在作品中一段文字的开头,常用非主谓句作提示、导语。如:
①吕叔湘《错字小议》:天天看书看报,天天看见错别字。
②朱光潜《对于古松的三种态度》:对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
③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当大地刚刚从薄明的晨曦中苏醒过来的时候,在肃穆的清凉的果树园子里,便飘荡着清朗的笑声。
这类非主谓句往往摆出客观的、公认的、常见的事实、道理或情况,多用于文章的开端或段落的开头。
3.在文学作品中常用名词性偏正短语构成的非主谓句来强调事物的某种属性或作者的某种感情。如:“伟大的党!”“多么壮丽的山河啊!”。
4.在描写性文字如小说、故事、曲艺作品中常用拟声词模拟某种声音,如:“砰!”“哗哗!”
以上是从非主谓句出现的环境及使用范围来看非主谓句的广泛存在的。若从结构划分,可分为名词非主谓句、动词非主谓句、形容词非主谓句和叹词、拟声词非主谓句等。不管是按使用范围还是语法结构来划分,非主谓句都有其独特的使用价值,这种特殊的句子已经被人们广泛接受并大量运用于生活中。
三、非主谓句的修辞效果
一切句子的产生,都是语用需要而促成的。非主谓句能够被人们接受并广泛运用于生活中,说明它有其独特的语用价值。在某些特殊语境中往往需要使用非主谓句,并且会产生很好的修辞效果。
1.简洁而凝练
非主谓句应用广泛,古代章回小说目录或当代文学作品篇名中多用非主谓句,如《红楼梦》中“撕扇子作千金一笑”“情中情因情感妹妹”“识分定情悟梨香院”等篇名便是运用了非主谓句,以达到言简意赅而引人遐想的目的。
生活中的俗语,表达效果十分凝炼,有些也就是用非主谓句来表达的。比如“金乡邻,银亲眷。”“苦泉羊,洛水浆。”这两个俗语都是非主谓句,用简单的字语来表达深层内涵,我们必须透过想象才能理解它所表达的丰富而深刻的意义。前一句俗语的意义是:邻居比亲戚更可贵,后一句俗语的意思是:苦泉饮羊,羊肥美,洛水灌田,如灌浆。
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口语化的非主谓句,如“下雨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等。非主谓句能够得到人们的广泛运用正是因为非主谓句的使用能够使语言表达变得简洁而凝炼。
2.含蓄而内涵深远
在语言的运用中,连续使用几个名词性非主谓句,有时可以达到把事物聚焦的目的,使语言产生含蓄的弹性美。例如众口称赞的元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有名的元曲全篇用彼此独立的几个名词性非主谓句作为分句形式,产生意象的组合,再把这些对象交给读者以引起更深的思考和想象,这就会使不同人对这幅“秋思图”作出不同联想。古诗词中不乏像这样的非主谓句的运用,能够产生含蓄的修辞效果。
一、内容要真实
文章要真,首先要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只有写熟悉的事物,才能真实动人。真实,用以做人,人才有人格;用以作文,文才有文品。有的学生觉得自己的所见所闻平凡,不值一写,就凭空编造,编造出来的东西经不起调查核对,因为本来就是子虚乌有,这类文章的情节常常漏洞百出。其实,增强文章思想性的正确途径是从真实的生活出发,以小见大,深入发掘,于细微处见精神。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因为真实而具有生命力。
艺术的真实不仅源于生活的真实,而且源于对生活真实的符合情理的描写。要写人和事物的特征,切忌进行一般化的描写,一般化的描写常常会成为俗套,显得不真实。有的学生写到人物外貌,总是“中等身材”“苹果似的脸蛋”,千人一面。我们看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如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这一描写,活脱脱勾勒出一个与众不同的“祥林嫂”。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给学生带来快乐,带来无限的乐趣。因此,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让丰富多彩的生活成为学生永不枯竭的习作源泉。如组织课外读书活动,在活动中体验读书的乐趣;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学雷锋做好事活动,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参观访问活动,春游秋游活动,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小型的体育竞赛活动,写字比赛,诗歌朗诵比赛,作文竞赛,讲故事比赛,文艺表演,各种种养活动……学校或者班级每学期有计划地开展,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凭借这些实践活动和亲身体验,让学生深刻感知生动鲜明的形象。以活动为媒介,指导学生练笔,描述欢乐的场面,表达喜悦的心情,在习作中记下一件件他们难以忘怀的,绚丽多彩的童年生活、童年趣事。
二、感情要真挚
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说得好“夺人心者,莫先乎情”,读者如果能够成为你感情上的俘虏,你的文章必定是上乘之作。文章要以情动人,首先必须做到“未曾动笔先有情”。这就要求作者平时要热爱生活,积蓄情感。如果经常到生活的百花园中去观察、寻觅、吮吸、采撷,那么生活中的一个个动情点会使你胸中涌起难以抑制的感情,使你觉得不吐不快。这就是《文心雕龙》中说的:“情动而言行,理发而文现,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先有情有理,然后有文,这才是写作。
平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充满探究的目光去观察充满泥土气息的,独特的生活故事,搜集写作素材,然后指导学生用写日记的形式,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为习作积累更多的素材。教学时,结合读写训练重点,指导学生练写简短的记人叙事状物的习作,回味劳动的乐趣。
这些习作题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为他们所喜闻乐见,加上学生在生活中有感悟体验,有独特感受,学生表达欲望强烈,写出的习作,有的叙事抒情,有的借物喻理,有的借物喻人。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习作时就会得心应手,写出的习作就会与众不同。
其次,要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抒写出来。冰心说:“你的感情只要有一点儿不真实,读者一下子就会念出来。所以,要对读者真实,首先要对自己真实,要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抒写出来。”只有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抒写出来,才有可能与读者进行情与情的交流,心与心的撞击。“以无情之语而欲动人之情,难矣”!由作者直接抒发的感情,对于读者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是很有裨益的。要抒真情,还可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熔铸到自己所发表的见解,所叙述的事件及所描绘的人物景象中去,即“融情于议,寓情于景”,才能使文章有血有肉,富有感染力。
三、感受要独特
改革开放后,农村和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新的变化,也是学生取之不尽的习作材料。作为农村小学的习作教学,也应该结合农村学生实际,努力开发习作源泉。很多新鲜事物,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发现。
教师平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搜集、发掘农村中的新气象、新变化;引导学生发现乡村中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新风尚。如家乡的变化,乔迁新居,新建的楼房,新修的公路,新建的桥梁,新的文化娱乐场所,婚事新办,家中添了新家具,新买的电器,家中买了新汽车,开发区新工厂,种养新的品种,以及大自然的新变化等。指导学生平时细致观察,亲自参与体验,再指导学生练笔。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就会产生写好习作的强烈欲望。
这样教学,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活动与习作紧密结合,为学生习作创造了条件,拓展了习作空间。学生亲自参与活动,有切身的体验,有独特的感受,学生习作的质量自然会提高。
关键词:兴趣;积累;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1-186-01
农村地区的小学生,往往受家庭条件、生活条件、教育条件的限制,再加上自身不注意语言的积累,导致学生语言匮乏、表达欠缺,作文无话可说、无话可写或者是有话说不出。在教学中,我一直想办法改善这种状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培养写作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乐于表达。怎样让学生乐于写作,而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呢?
首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作文主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年级特点。比如一年级的小学生,认字不多,会写的字更是有限,就不要求学生写的多规范,而是乐于说话、表达。利用口语交际课设计一些主题,像“我的爸爸妈妈”、“我最喜欢的玩具”、“动画片真好看”等等。表达的形式要多样,可以是说一说、夸一夸,还可以画一画,然后配上简短的文字。我特别鼓励孩子画这种画,孩子们从简单的一幅画配几个字,再到配一句话、一段话,最后慢慢的具有情节性。我班一个叫小洁的孩子在一年级时画了整整一本的画,而且还具有故事情节,可以称得上是连环画了,虽然内容和情节天马行空,配的字有汉字、有拼音,但是充满想象力和童真童趣。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乐于表达、敢于表达。
其次要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学生有东西可写。好多时候学生不会写作文是因为没有东西可写,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八单元的作文要求写班级联欢会或者是学校的一次活动,写的时候要把场景写具体、写清楚。但是好多学校由于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场地的限制、学习任务的压力等等方面的原因,很少开展活动,导致学生没有可写的素材。没有参加过活动,学生又从何写起呢,对此我感受特别深刻。我曾经教一个班级,当布置这个主题时,学生是咬着笔杆苦思冥想不知写啥,写出来也是干干巴巴的。面对这种情况,我借助时间临近新年这一契机,在班级开展了一次新年联欢会。鲜艳的彩旗、各色的气球把教室装扮的喜气洋洋,同学们唱歌、跳舞、演小品、说相声,表演的节目丰富多彩,特别开心。当活动过后再写作文,每个学生都是洋洋洒洒,收不住笔,场面描写非常到位,气氛烘托的特别热烈,表达着自己真实的经历,表达着自己的真情实感。所以要多开展活动,比如“雷锋精神在闪烁”助人活动、“庆六一文艺汇演”、“诗歌献给党”朗诵活动、“走进我的家乡”综合性活动、“教师节献诗”活动……让学生的生活丰富起来,让学生的写作素材丰富起来,然后让学生借助活动契机来表达,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来提高写作能力。
二、引导观察,积累素材
学生无话可说的原因还在于不善于观察生活,不用心体验生活。其实“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其实,生活在大自然中,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每天都有着不同的经历,每天都有着很多可写的事物。每天从旭日东升彩霞满天,到夕阳西坠炊烟袅袅;每天从和家人同学相处,到课堂的听课回答;日常的间操课、值日,每天的上学放学……都是很好的素材呀。尤其是农村的孩子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资源:春天小草发芽杏花满山,河水融化流水潺潺;夏天绿树成荫虫鸣蛙叫;秋天五谷丰登瓜果飘香,大人们丰收着、喜悦着;冬天天寒地冻白雪皑皑,却可以堆雪人打雪仗……这乡村风光、朝霞夕阳、日常生活、与家人师生的温馨相处等等都是写作的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眼睛观察,用内心感受,用日记记录,来丰富写作的素材,也丰富自己的人生。
三、广泛阅读,提高表达能力
“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阅读得其方,写作的能力亦随即而增长。”(叶圣陶)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内化,增加阅读量,读写结合,已读促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策略。首先是凭借教材,随文吸取。教材上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要指导学生阅读这些课文,要重视设计词语搭配,随文填空、仿写句段、熟读背诵等多种练习,让学生理解和内化运用学过的妙语佳句、彦语格言、精彩片段。还要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教学中,利用每天30分钟的读书时光,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和唐诗宋词,进行经典诵读,让经典浸润学生的人生;读《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让优秀童话陪伴学生成长;读朱自清的散文,读沈石溪的动物小说,让好书为学生奠基,为学生的写作打下基础。
学生的阅读还离不开老师的引领。教师要推荐适合孩子看的读物,最好师生共读,如《百合花盛开的原野》、《草房子》等都特别好,可以和学生共读、相互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想的更多、更高,提高学生的能力。要读思结合,读写结合。读书要摘抄,摘抄积累好词、好句、好段甚至好的文章;读书还要写读后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这样读思结合、读写结合,阅读和写作能力才能共同进步。
四、方法指导,提高能力
你在麻木中生,在麻木中死,你一辈子都沉浸在麻木与病痛中,我不禁为你叹息,为你感到悲哀。这文章本来就是一剂良药,直达精神,直达人心,而不会像那人血馒头一样,是愚昧的人们所信奉的毫无用处的神药。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药》读后感,请您阅读。
《药》读后感1《药》这篇文章不长,花不了多少功夫便读完了,可在第一遍读完后,却并不有什么感受,似乎是一个平淡毫无一点起伏的故事,看完了,便过了。可再倒回去仔细看,其实在文章中是有妙处的。
整篇文章是在悲伤中发生的,小栓一直是病的,一直没有一定活力,仿佛从出生便是一副虚弱的模样,最后死,也是理所当然。这不免有些遗憾,照我所盼,倘若有段小栓健康的描写或是回忆,可能在被人血馒头无用治疗离去后,更能对他有可怜吧。而他一直是在生重病,看起来无法挽救了,这个“药”有没有耽误了他,好像也不重要,便也没有了读完心中为迷信偏方的反感了。
可那位献出人血的烈士,虽没有提起姓名,虽无一点正面的描写,却也让人记住了。在牢中,不畏各种痛苦,还宣扬革命主张,甚至气疯了别人,便看出了那人的无畏与坚强。可鲁迅先生终究没有一处对他的介绍,仅仅写了他被处死,虽然他只是“药”的来历的一个小插曲,却从中看出了对待革命者的残忍,而且不知姓名,不知已经死去了多少革命者?几句短短的描写,也透出了当时的社会。
让我觉得最难忘,也是最怪异的,便是它的结尾。这么巧,两个人物的墓只隔了一条小路。可就是这条小路,分开了“罪人”与穷人。可又有什么区别呢?都一样的是被欺压,一样可怜。但那束小花,可能是全文中唯一一点彩色的安慰吧。最令我不理解的,便是那只乌鸦,乌鸦静静地站在枝头,没有一点动作。虽然知道不可能有灵魂附在乌鸦身上,可不免有意思盼望,希望能神奇的发生,也算是革命者的纪念,可那铜丝般的枯草,铁铸般的乌鸦,却是冰冷的,生硬的。这个比喻太妙,使那本就悲凉的气氛再抹上了一层凝重,僵持着。
我心中闪过了对革命者的无限怀念与可怜。为了事业,牺牲了生命,死后也遭受不平,甚至灵魂无法显灵。也许是被抛入了地狱,永远不见天日。可正是他们的悲惨,才造就了现在的幸福。而这最伟大的,该被赞颂的人,却受如此大难,心中感情交杂,是伤心,是可怜……只有那朵看懂世事的小花,默默为英雄正名。
最后的镜头出现了,乌鸦飞走了。是不经意,还是显灵?我更愿意相信是后者,它给了我一丝安慰。可谁又说的清,这本就是让我们思考的。
《药》读后感2读完鲁迅先生的《药》以后,对中国旧农村里的广大农民有了一点见解。他们生活在一种似人非人的世界里,过着麻木不仁的生活。暂且说是麻木不仁吧,他们是无奈的,就连如何坠入这麻木不仁的圈套里的,他们也许也全然不知。可悲,真的可悲。但是他们却一直的这样生活,翻版着一个个前人的身影,一个个以前发生过的,却又在不断发生的故事。多么滑稽的事情啊,吃下那带着革命者一点刚劲滋味的血馒头,就能拯救一切?包括社会,人性,等等等等。
这个时候的农民除了干农活以外,干得多得也许就是整天的谈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但别忘了,一件小事可以成全一个人,也可以败坏一个人。说的没错,就在这谈论中,中国农民就消沉了,忘记了一些自己的责任,把自己真的就置身与天地山川之间,淡出了与命运的决斗擂台之上。悲!
毅然决然的以为自己对于农民就认识这些,肤浅了?我们常常把愚昧落后的帽子戴在他们头上。太重了,实在是太重了,他们负担不起,我们这个社会也负担不起,他们也许也不觉得了,不觉得痛,不觉得悲。他们变胆小了,他们变沉默了,他们越发的不知所措,也就不以为然,也就抿然众人了。
往事越千年,来到今天,又有了像陈奂生这样的中国农民。同样,在面对百转千回的社会时,他们同样得不知所措,不知道怎样适应当今的社会。面对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迫,他们不同于旧式中国农民,有了自己的精神追求,便又在我们的生活中茫茫碌碌,我们却又对他们“另眼相看”了,于是他们又是难堪,阿Q的复活者又层出不穷,让人玩味。
我全然不知是他们容不下这个世界,总给这个世界增添一种凝重;还是这个世界容不得他们,总给他们以难处的境地?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招惹谁了?他们完全有理由活得更洒脱些,但是他们却没有,依然执着于在世界的角落徘徊前进,他们或许已经习惯了,默许了。但是我们也开始关注他们了,的确,别忘了,只有他们,才是我们心中无法忘记的生命脊梁!
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
《药》读后感3读完鲁迅先生的《药》以后,使我知道当时的旧社会就是一个吃人的社会。那些人都生活在一种似人非人的世界里,但是他们却一直的这样生活,翻版着一个个前人的身影,一个个以前发生过的,却又在不断发生的故事,难道说吃下那带着革命者一点刚劲滋味的血馒头,就能拯救一切?或许在今天我们可以把病治好,但在没有现在医疗条件这么好的情况下,一个血馒头做了什么呢?小栓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
馒头是吃的东西,那蘸了革命烈士鲜血的馒头就成了仙药吗?可能现在看来那是盲目的的,不可理解的。可是在那个时候,时,虽然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可人民的思想还是没有解放。他们还深受封建思想的迫害。
夏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他代表的是广大群众的利益,而大众却不支持他。他讲革命道理,人们“感到气愤”;他挨牢头打,人们幸灾乐祸;他说阿义“可怜”,人们说他“疯了”,他被杀害,人们“潮加”一般地去看热闹。“华夏”本是一家人那!夏瑜应该依靠老栓却没有,老栓应该支持夏瑜却没有;流血的不知道为谁流血,吃血的不知道吃了谁的血。以互不关心为始,以同归为尽为终。鲁迅先生通过夏瑜这一角色,表达出同情。赞美,也表达出当时民众的落后愚昧,统治者的凶狠残忍。同时也一语双关地道出了失败的原因:没有获得群众的大力支持,但文中在清明节坟头出现的花环,说明革命者仍然在怀念他,革命火种还没有??———也不会被扑灭。它在黑暗中给人以希望。
有很多人说华老栓夫妇麻木但是爱子,我认为恐怕不是的,他在茶馆中忙碌了大半辈子,勤勤恳恳地劳动,为儿子治病而省吃俭用。为儿子治病掏出积攒多年的洋钱,就只换取了几个人血馒头,愚昧落后的表现!试想一下如果华家有好几个儿子,小栓生了病,那么华老栓还会如此尽力吗?恐怕不然,他费尽心思为儿子治病,恐怕是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道德吧!为了华氏的香火,他们不惜一功代价,甚至用别人儿子的命来“移植”,与其说华老栓夫妇所作所为是对儿子的爱,不如说是对华氏祖宗的“孝”,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身上还未散去的封建之气。
《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的是为谁,却还要因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可悲又可叹!
《药》读后感4鲁迅的《药》可谓是一针见血的反映了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下的人的思想面貌。故事中的老栓和华大妈为了救老栓的儿子小栓,在康大叔的”照顾“下。买了”人血馒头“,让小栓吃下。其实最使人感到愤怒的52是在获得”人血馒头“时那群人的围观,”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团,潮一般地向前赶;将到十字路口,便突然立住,成一个半圆“
这一段话,彻彻底底的反映了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下人的丑陋一面,这也就是鲁迅笔下的国民吧。他们没有面孔,没有腔调,始终在嘲笑与讥讽。他们在那个犯人被杀时,没有任何的同情,没有任何的动作,甚至,他们还有些藐视。
这种人,是我们整个社会所厌恶的,我曾经向别人打赌,说这种人会在社会上消失。但是,我输了。
20--年的12月,在雷锋的家乡望城县,一位年近90的老太太,心脏病发作,倒在了地上,很快,有很多人围了过来。一位小伙子准备上前时,被一位这中年人拦住,他劝小伙子”别去啦!现在骗人的多着呢,小心被她额上。“于是,小伙子离开了。接着有更多的人围了上来,然而他们却对躺在地上的老太太无动渝中。慢慢的,人越聚越多,但是人们没有去帮助那位老太太。
这时,一位拉着妈妈手的小学生也挤了进来”妈妈、妈妈,你看这个老婆婆,怎么趴地上了?快帮帮她吧!“母亲被小学生纠缠烦了,才拨打了120,等到120来到,警察冲散人群。老人早已断气了。
说真的,我不知道那些围观的人看到那一幕的感受,他们可能想上前去帮助那位老太太,但被吓住了;他们可能想让自己有爱心,但没有勇气。其实,我们的社会中,有很多人拥有爱心,他们都很踊跃地帮助别人。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随时随地地乐于助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去用一个善良的心来帮助别人;去用一个的虔诚心来助人为乐;去用一个真诚的心来散播你的爱心。
去让你的爱心像蒲公英般飞翔!
《药》读后感5鲁迅先生最大的特质,是有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胸怀。看到受苦受难而永无了日,故有其“哀”;看到受苦受难而无长进,故有其“怒”。
馒头是吃的东西,那蘸了革命烈士鲜血的馒头就成了药了吗?现在看来恐怕是十分荒唐的,不可理解的。可是在那个时候,时,虽然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可人民的思想还是没有解放。
有很多人说华老栓夫妇麻木但是爱子,我认为恐怕不是的,他在茶馆中忙碌了大半辈子,勤勤恳恳地劳动,为儿子治病而省吃俭用。为儿子治病掏出积攒多年的洋钱,就只换取了几个人血馒头,愚昧落后的表现!
夏瑜是民主革命者,他代表的是广大群众的利益,而大众却不支持他。他讲革命道理,人们“感到气愤”;他挨牢头打,人们幸灾乐祸;他说阿义“可怜”,人们说他“疯了”,他被杀害,人们“潮加”一般地去看热闹。“华夏”本是一家人那!夏瑜应该依靠老栓却没有,老栓应该支持夏瑜却没有;流血的不知道为谁流血,吃血的不知道吃了谁的血。以互不关心为始,以同归为尽为终。
鲁迅先生通过夏瑜这一角色,表达出同情、赞美,也表达出当时民众的落后愚昧,统治者的凶狠残忍。同时也一语双关地道出了失败的原因:没有获得群众的大力支持,但文中在清明节坟头出现的花环,说明革命者仍然在怀念他,革命火种还没有??———也不会被扑灭。它在黑暗中给人以希望。
夏四奶奶是夏瑜的母亲,她“踌躇”,“羞愧”,但又“硬着头皮”去给儿子上坟,她感到羞愧,因为她认为儿子的光荣就义,英勇牺牲是有损祖颜的事。母亲对儿子不以为荣,反以为耻。不理解,不支持儿子,是一个做母亲的悲哀!她认为花环是儿子显灵,希望乌鸦飞到坟头,是一个封建迷信者的悲哀!
《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的是为谁,却还要因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
鲁迅先生用他的一支笔,将当时整个社会浓缩到简短的文字中,字里行间都射出残酷的社会现实!发人深省。
《药》读后感6《药》的故事开始于秋的后半夜:屋外是乌蓝的天,见不到阳光。
一些夜游的东西在四处游荡。此时屋内,一个中年男子忽然做起,接着擦着火柴,他的脸在火柴的光下忽明忽暗,甚是可怕。就在这时,里屋又传来一个老女人的声音,这声音不是少女声音的柔和,也不是青年声音的强壮有力,而有些异样。这个人走向一间黑的屋子,里面传来窸窸窣窣的怪声和人的咳嗽声。这就是故事的开端,开端就引人进入一种阴暗、怪异、恐怖的氛围中。
接着向下读,文章的环境描写穿插着诡异的色调。老栓走向刑场的路上吃了好几惊,若是普通祥和的氛围,人一样不会总吃惊,心态是很平和的。他看到有人从他前面走过,回头看自己的眼神像是见了食物,眼里闪出攫取的光。读者不禁会想,这哪里是人,分明是野兽。不!野兽不会有人的身躯,分明是鬼。紧接着,鲁迅就写到,老栓见许多古怪的人,鬼似的徘徊。
老栓接着走,看到了兵,衣服上有大白圈、暗红色镶边。这或许能与下面的鲜血馒头照应吧!不管怎样,它让我想起了死人用的花圈。老栓看到了一群人的后背,像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如鸭。画面此时定格了,读者不禁觉得文章更加古怪了。终于到了读者明白老栓意图的时候了。鲁迅是怎么写的呢?他先写的刽子手。一个浑身黑色、眼光如两把刀,手中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他不像是人,简直一个地狱使者。黑白红三色给读者超强的视觉冲击,尤其是滴血的鲜红馒头,再加上黑衣人,昏暗的天,鬼影似的行人,不得不使人心起寒意。老栓终于到家了。
读者的心似乎也该放下来了。可接下来。对烧馒头吃馒头的描写又让人心中一震。碧绿的荷叶包上鲜红的人血馒头。怎么想,怎么让人不敢恭维。平常都说红花绿叶美,可鲁迅笔下的鲜艳的红绿搭配着实让人吓了一跳。烧馒头的火焰是红黑色的。红色与黑色此时显得如此渗人,让我想到什么“黑风老妖喝人血”之类的故事。不一会儿,馒头弄好了。散发出一种奇怪的香味。香味到可以理解,革命者的鲜血嘛!可奇怪的香味就让人心生怪异。
红白馒头变得乌黑,打开它的心里窜出一道白气。如果这是个童话,我肯定会想,白气里说不定会窜出个妖怪,出来作恶;要不然就是一个神满足别人的一个愿望。不管怎样,这里的馒头窜出的气总让我觉得奇怪,和小栓一样,有种说不出的奇怪。迷信害人,神也不会可怜小栓。蘸了革命者鲜血的馒头也不能治肺结核。结局是悲凉的。故事的结尾,鲁迅安排小栓的母亲和革命者的母亲一同出现,多么戏剧性的一幕!鲁迅对死尸的描写很吓人:宛然阔人家里祝寿的馒头。又是馒头,尸体像馒头。读者八成在想,但愿自己在吃馒头时别想到这个比喻。
革命者的坟头开出了红白的花,圆圆的排成了一圈。这让华大妈和夏夫人都大吃一惊。这里或许是鲁迅对这个曾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的特殊关怀吧。“这花不像是自己开的”一句又营造出些灵异气氛。坟地周围是死一般的寂静,枯草如铜丝,还有令人倒胃口的乌鸦。这样的场景如同《父与子》的结尾对坟地的描写一般。但屠格涅夫一句“不管埋藏在坟里的是怎样地有罪,长开坟上的花朵却用它们天真的眼神安然的望着我们”。简洁的话语就让读者心生感动与温暖。但读《药》的结尾却没有这种感觉。鲁迅让两位母亲都悚然的回头,都害怕的回头,望着箭一般的乌鸦飞走,画面永远定格于此刻。两个肌肉紧绷的面颊,四只惊恐万分的眼睛,微张的嘴鲁迅的笔就在这种恐怖氛围中停止了。
《药》的文章底色就是灰暗的,诡异的。而且文章总在出其不意间出现恐怖景象。如黑衣人突然出现在老栓面前,突然拿出鲜血馒头。日本的恐怖片之所以吓人的原因之一就是出其不意:夏夜的凉风吹拂着小A,小A安稳地睡着。突然,一个鬼出现在窗外……我想有哪位导演再想拍恐怖片,可以看看《药》,相信定会从中找到灵感。我想《药》之所以把文章底色定成“鬼片”风格,是因为故事本身是悲凉的。
“绅士”一词源于17世纪中叶的西欧,是由充满侠气与英雄气概的“骑士”发展而来的,由此延伸出来的绅士风度是英国民族文化的外化,是以贵族精神为基础,掺杂了各阶层某些价值观念融合而成的一种全新的社会文化。传统文化与自我价值并存,追求品位与人性化的生活方式,即是英国中上层社会人们所追求的一种社会风尚。
英国人的翩翩风度,优雅气质得益于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所著的《教育漫话》一书的广泛传播。书中明确提出,绅士应具备“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四种精神品质,以及健康的身体。而这些的形成是英国父母从小悉心培养的结果,下面我们来看看英国父母手上有哪些育儿法宝?
生活
教育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中国以小孩为中心的家庭教育不同,英国父母对小孩是严格的,以塑造他们良好的品行,养成高雅的礼仪习惯。
关心,却不娇宠
英国父母也有“子不教,父之过”的观念,因此他们认为父母应该为孩子日后的独立生活负责,现实原则是第一位的,而亲情是第二位,从小便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去训练孩子的独立能力,他们认为父母应该是孩子的道德教师,而不是孩子的保护神。关心却不娇宠与溺爱,所以,在英国的家庭里,孩子永远不是中心。
因此在生活中,英国父母对孩子是严格的,例如说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便放手让他们尝试着去做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如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裤、自己整理房间等为自我服务的事情。与中国父母娇宠孩子完全不同,英国拥有私家车的家庭很多,但孩子可没享到这个“福”,还是得自己背着书包徒步或乘坐校车去上学。中国父母习惯为宝宝“把屎,把尿”,在英国,这可是孩子自己的事情,1岁半以上的孩子就开始学习自己大小便了,对比之下,中国小孩可幸福多了。但正是这样的严格要求锻炼了英国孩子坚韧的性格。
孩子重要,父母也重要
在中国,不难看到不少宝宝刚出生的家庭,宝宝睡得充足,双亲天天顶着熊猫眼熬日子。英国父母可不会这样“委屈”自己,他们认为孩子重要,父母也一样。因此在宝宝4个月开始,便让他独自睡在自己的房间里,因为有专门的宝宝监视器,一个安在宝宝床头,一个安在妈妈床头,宝宝有什么状况,妈妈都能及时发现;同时他们开始培养宝宝正常的睡眠习惯,让他定时上床睡觉和整夜睡眠,为达此目的,他们会用各种方法引导宝宝,如:一到时间就给宝宝穿上睡衣,唱催眠曲,讲故事等。通过这些方法他们的正常作息才能得到保障,他们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工作,生活,和照顾家人。
吃饭严肃,不轻松
饭桌礼仪是非常重要的礼仪,一般来说一个人的修养与内涵完全可以通过一顿饭便能看清楚,中国是礼仪之邦,但在饭桌问题上,父母仍旧不得不迁就宝宝们,因为他们狠不下心。在英国,情况完全不同,英国父母在餐桌上不会对孩子迁就,他们认为迁就孩子,会让他们养成偏食挑食的习惯,影响孩子对营养全面而充分的摄入,而且迁就会使孩子变得任性 自私难接近。
在吃饭这事情上,英国小孩可“严谨”了,例如刀叉要使用正确,3岁以上的孩子在进餐时要是不慎弄脏了桌面,父母会让他道歉并立即找来抹布清理干净,吃完饭要对主人家说谢谢,并且要问父母是否能离开桌子等等;稍大一些的孩子还很乐意帮忙着在餐前摆好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杂事。中国父母会认为孩子这么小,这样做会否有点“残忍”,但恰恰是这些“残忍”才培养了英国小孩严谨的办事习惯,并懂得独立行事,为自己行为负责。
不爱“乖巧”,爱“顽皮”
顽皮在中国父母的眼里是一个责备意思的贬义词,称赞小孩的时候,他们都爱说:“这小孩真乖巧。”相反,英国父母却喜欢孩子的顽皮,甚至花钱来培养孩子的顽皮。
周末,父母很少呆在家里看电视,一般都是带孩子出去玩,去朋友家里吃饭,参加其它小朋友的生日Party,或者去游泳,去踢球。在英国,club很多,例如唱歌俱乐部,幼儿golf俱乐部,足协等等,因此英国的小孩子们几乎都是club动物,例如每个星期一次的网球club,两次游泳club,还有不定期的sports party,当然还有朋友们的生日parcy,实在不得了,英国小孩从小就能通过这些活动来认识很多的朋友,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在这样活跃的氛围里,要是你家孩子不顽皮,很“乖巧”,估计还真无法适应这样的生活呢。
再富,也得穷孩子
在英国,不论是富人家庭还是普通家庭,都会有意识地创造一些艰苦的环境,让孩子在艰难中磨练意志。在英国的公车上,大家都会为老人、残疾人和孕妇主动让座,唯独不给小孩让座,他们认为孩子是需要锻炼的,应该鼓励他们独立。
公学是英国的贵族学校,虽然学校里的学生都是富家子弟,但其生活环境相当艰苦,例如学校故意将伙食弄得很差,又缺少取暖设备,学生要坚持冷水浴,不准盖过暖的被子,冬天也要开窗就寝,以去除孩子的娇气,养成坚强的意志,这样的情况在中国的贵族学校几乎不可能出现。让孩子接受这样的磨练,是英国父母爱的体现,这样的爱强于对孩子过分的呵护。
思想
尊重孩子的价值观
成人的世界,对交换之间存在固有的定义,那便是等价,等价的评定标准是金钱,但小孩却有着不同于我们的独特的价值观。
汤姆兴高采烈地跑回家,手上拿着一张手工绘制的卡片,他跑到妈妈跟前:“妈妈,你看,卡片漂亮吗?”“漂亮,谁送的啊?”“不是别人送的,是我用妈妈送我的帽子和邻居艾米交换的。”汤姆的帽子可是大牌子,价格不菲哦,如此不等价的交换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如果此情形发生在中国,父母们的斥责可能会铺天盖地地向汤姆砸去,尽管不斥责也会进行一翻教育。奇怪的是汤姆妈妈不但没生气,反而说:“宝贝,这卡片真的很漂亮,一定是艾米很珍贵的东西对吗?”汤姆开心地告诉妈妈:“是呢!她很珍贵的东西呢,所以我才愿意拿我最珍贵的帽子和她交换。”
从价格上看,卡片与帽子之间根本无法划上等号,但在小孩的眼中,这些物件有着同样珍贵的意义与价值,英国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非常尊重孩子的童心与智慧,尊重孩子的选择,并且善意地给出点评与建议,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小孩的这种独特而善良的价值观,拥有这样价值观的孩子,才懂得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父母老去的时候,对他们尊敬和关爱。
创造失败的机会
失败乃成功之母,此话不错,只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中
国父母很少给孩子们这些失败的机会,很多他们认为超出孩子能力范围的事情,都由父母来代劳。相反,英国父母非常乐意为孩子制造这些失败的机会。
中国父母都认为厨房是一个危险的地方,总是想方设法让孩子避开。但英国父母却乐意跟孩子分享这个神秘的角落。玛丽在厨房里洗碗,2岁的查理硬是拉着她的腿不愿意出去,见此状,玛丽索性把查理抱到洗碗池上让他学着洗碗,查理认认真真地干了起来,当然他除了把衣服裤子都弄湿,还打碎了一个碗外,确实没帮上什么忙。玛丽让他一次一次地尝试,直到他觉得洗碗并不是什么好玩的事情,并泪眼汪汪地向玛丽求助,玛丽才让他离开洗碗池。玛丽把他抱离洗碗池,并让他看着自己把碗洗好,随后拿玩具碗让查理再尝试。如此折腾,查理总算学会洗碗了。父母稍微少点耐心,都不可能花那么多时间教一个2岁的小孩洗碗,甚至还可能大发雷霆,把小孩大骂一顿。
又如哪个中国父母敢让小孩碰装满开水的壶?肯定都前叮嘱万叮嘱,“这玩意非常危险。”可是谁敢保证宝宝不在父母眼皮低下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所以与其选择逃避,英国父母会积极面对,把开水换成温水,教小宝宝正确拿水壶的方法,让他们知道,怎样会发生危险,并且教导他们具备躲开危险的能力。
英国父母给孩子的就是这些失败的机会,只有在失败中一次次地尝试,才能找到正确的方法,正确的方向,他们认为这不只是教孩子学习并掌握能力,同时也是教他一种人生态度。
真
在英国,每一个家庭都有一个naughty corner,可称为惩罚调皮小孩的角落,1岁前的宝宝虽然搞不懂对错的理由,但他们能听懂“YES OR NO”,能看懂鼓励与制止的动作,简单的NO或手势,他们会明白这件事情不能做。宝宝1岁的时候,父母会开始用简单易懂的语言,用宝宝能接受的方式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为什么不对,如果做错了,就得到“反思角落”去反思;当然如果宝宝听话,父母会鼓掌或亲孩子一下,告诉他:“你真是个好孩子”。
善
在不少中国人的童年记忆里,一定还记得那些被打下来的小鸟,被折腾的蚂蚁,当这些小生命成为中国小孩的时,英国小孩却接受着不同的教育。英国人看人,鲜少在意他的职业、性别、收入、教育、私生活,更多时候他们关心的是这人是不是Nice,因此他们从小就教育小孩要有一颗和善的心,要善待一切生命,包括动物、昆虫、植物等等。
英国孩子喜欢养宠物,小宠物死了,父母双方都会表现哀伤,甚至有些家庭会在附近的教堂为小动物举行简短的葬礼,这种对生命如此尊重的态度对小孩产生很大的影响,这让他们明白生命不分贵贱,都应好好爱惜,尊重每一个生命存在的价值。
美
热心助人是一种美德,尼克松曾经在他的回忆录中说:“一个绅士,就是要能够时刻想到别人、帮助别人。”这恰恰是英国父母教育孩子的重要原则。
在中国,要是看到5岁的小孩为女士们背着重重的背包,是比较难的,但在英国这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英国父母从小培养孩子服务他人的意识,如5岁的小孩要绅士一点,得为父母的女性朋友拿背包,这样的做法在英国父母看来,是值得引以为傲的。雷锋精神被慢慢忘却的今天,中国父母是否应该反思我们对下一代该如何进行教育?
学习
“只有喜欢、热爱你的专业,你才会不顾一切地投入精力,再辛苦也不痛苦。如果做你不喜欢的事情,不辛苦也痛苦。追求知识、提高能力没有不辛苦的,但辛苦不等于不快乐,更不等于痛苦。”英国某教授曾这样解释为何英国的教育如此强调启发兴趣。
国内学生老有厌学情绪,这在英国的中小学是不可思议的。在英国小学生看来,上学是一件好玩的事情。如一年级的学生要学习科学、地理等。这些听起来高深枯燥的课却趣味十足,如地理课,老师会从你身边的环境讲起,让孩子从生活渐渐亲近科学;与国内小学生那重重的鼓鼓的书包不同,英国小孩很少有课外作业,在学校里也有很多半游戏的课,如老师讲了一段历史故事,涉及到著名的家族,老师会让小朋友用废报纸来做这个家族的族徽。
英国学校也非常重视学生的成功感受和活动的空间,如学校墙报上粘贴学生作品,教材提纲用学生稚嫩的笔迹做封面等,以给学生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表现个性的舞台,给学生最广阔的天地。在英国,老师不会对学生严厉训斥,更多时候,他们会竖起大拇指对学生说:“very good”、“you arethe best”。
注重社会实践是英国教育的又一显著特色,英国学生校外课多,博物馆,公园,艺术馆,都是孩子常去上课与实践的地方。因此英国孩子从小便能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式感受人文思想的教育与影响。切身感受到的生动与现实,能激发他某一方面的兴趣和灵感,让他了解自身所爱,在以后选择成长方向上,不迷茫。
正是这样的发展空间,以及最大的自由度,英国学生能让思维往最极至中发展,英国教育想做到的就是告诉学生,你能成就极至――The best you can be!
隔代教育
与国内的老人家喜欢抢着照顾孩子不同,英国老人更主张小孩由年轻父母来带,首先他们认为老人应好好享受晚年,其次两代的教育观会有差异;再者老人不该夺去孩子的父爱和母爱。因此为了能更好地照看小孩,英国女人结婚后,一般都辞去工作,在家做全职母亲,直到孩子都长大(超过12岁)才重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