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力衰竭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一般资料
本文共选取被确诊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68例,男38例,女30例;年龄41~74岁,平均年龄(60.3±1.3)岁;患者均经临床B超、心电图检查确诊。临床症状表现为发作时呼吸不畅,呼吸困难,入院时面色惨白,出现不同程度的烦躁和大汗,咳粉红色泡沫痰。
1.2方法
1.2.1抢救措施
①吸氧:为患者提供高流量吸氧,在吸氧过程中采用抗泡沫剂将肺泡内泡沫清除。②吗啡:起到一定的镇静效果,同时减轻心脏负荷,舒张小血管。③使用利尿剂:发挥拓展静脉、利尿的功效,减轻肺水肿症状。④使用血管扩张剂。⑤使用洋地黄制剂。⑥氨茶碱:发挥正性肌力、解除支气管痉挛、利尿、扩张血管的作用。
1.2.2护理措施
1.2.2.1心理护理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患病突然,变化迅速,病情危急,使得患者高度恐惧,产生紧张甚至消极悲观的情绪,不配合相关治疗和护理。护理人员应留意观察患者,适当抚慰,如果患者出现不良情绪,护理人员积极主动与其进行交流沟通,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构建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医患关系。护理人员在抢救过程中不得慌乱,沉稳操作,降低患者和家属的紧张情绪。
1.2.2.2吸氧和心电监护
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心电监护和持续高流量吸氧。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心功能损伤严重,使得组织严重缺氧,如果患者血氧饱和度低于95%时立即提供高流量鼻导管吸氧(6~8L/min)。病情严重的患者给予面罩加压给氧,给氧时留意乙醇湿化情况,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应该降低乙醇浓度。如果患者同时出现氧气和二氧化碳时,需要进行低流量持续给氧。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心律失常并发症,遵照医嘱进行全方位心电监护,动态监测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种心律失常现象。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危急,变化多端,需要进行动态监测,有助于治愈急性心力衰竭。
1.2.2.3用药护理
①吗啡:采用时需要留意患者是否出现血压骤降、恶心、心动缓慢、呼吸不畅等。有颅内出血、呼吸衰竭、神志模糊、慢性肺疾病、休克、低血压患者不得使用。②氨茶碱:室性心律失常、休克、低血压、猝死等均为不良反应,在这种情况下静脉注射必须缓慢,将0.25g氨茶碱溶入到40mL质量浓度为0.5g/mL的葡萄糖液中,并必须将静脉推注时间控制在15min内;氨茶碱具有增加心肌耗氧量的作用,因此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者不能使用,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者使用时需要减轻剂量。
1.2.2.4与日常活动指导
大多数患者都是急诊住院,病情危急,发病时尽量卧床,采取半卧位缓解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尽力帮助患者清洁皮肤、进食服药、洗漱、排便、日常护理,并与家属一同帮助患者翻身,避免出现并发症;危急症状逐渐消失后鼓励患者进行适当锻炼。住院治疗过程中必须食入刺激性小、易消化的食物,不得摄入钠盐,预防低钠血症的出现。
1.2.2.5出院指导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大多数都还需要做好出院指导,指导内容包括药物、运动、饮食等方面,引导患者及家属了解有关发作诱发因素,避免急性心力衰竭复发。
2结果
68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62例抢救成功,6例死亡,抢救成功率为91.18%。同时,68例研究对象中30例非常满意,16例比较满意,14例满意,不满意8例,护理服务满意度为88.23%。
3讨论
论文关键词:冠心病患者,心力衰竭,预见性护理
心力衰竭患者大多由于心脏本身疾病、劳累、感染导致心排血量明显下降,以致不能满足组织器官代谢的需要,从而表现出心悸、气短、呼吸困难和淤血、肿胀等一些列症状。目前发病率占心脏病的20%,但死亡率高达40%。因此,其预见性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对150例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我院从2005―2009年收住心力衰竭的患者150例。男性81例,女性71例,年龄58―70岁,平均年龄64岁,其中心力衰竭61例,左心衰竭58例,全心衰竭33例。
2 病情观察
2.1症状观察 150例患者有61例明显表现出疲乏、头晕、失眠、严重的呼吸困难、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左心衰的症状。58例患者均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肝脾肿大、尿少、双下肢浮肿等右心衰竭症状。另外33例患者均有上述左心衰竭的症状。
2.2诱因分析 发生心衰的患者有诱因者达90%,如能及时识别这些诱因,及早加以预防控制,可减少心衰的发生,延缓病情的发展,改善预后。
2.2.1 感染 体力劳动与情绪激动,冠脉供血不足,心率增快或心律不齐,肺栓塞,均有可能发生心力衰竭。如不及时控制肺部感染,很有可能导致肺水肿而发生死亡。
2.2.2 钠盐摄入过多,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平衡失调,停用洋地黄使用过量,均有可能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另外,治疗配合不当,如亲属不能细心照料,漏服药和中断用药,体力活动未限制,这些因素也可能诱发心力衰竭。
3 护理对策
3.1一般护理 缓解呼吸困难,帮助患者采取半卧位及氧气吸入。氧流量2―4L/min,肺源性心脏病者1―2L/min,心衰I°和心衰II°患者增加卧床休息时间,减少活动中国。心衰III°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作肢体的被动运动,防止静脉血栓的形成。当病情好转恢复起床活动时,活动应循序渐进护理论文护理论文,如果出现胸闷、心悸、气短、心率加快等不能耐受征象时,应立即卧床休息,并抬高床头。
3.2饮食护理 应给低热量、低钠、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及蛋白质不胀气饮食,如水果、蔬菜、牛奶、瘦肉、鱼等。根据血钾水平调整饮食中钾的含量,保持大便通畅,用力排便时,可增加心脏负荷和诱发心律失常,饮食可增加粗纤维食物。必要时,给缓泻剂或肛塞开塞露,避免用力并增加心电监护。
4 药物治疗的观察及护理
4.1洋地黄药物 可增加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增加心排血量,其治疗和中毒量很接近,且用药的个体差异较大。护士要严格掌握用药剂量、方法、时间,用药前后监测心率、心律。给药前询问患者有无恶心、呕吐、乏力、色视等听心率、心律,若心率过快、过慢,节律变为不规则或规则心律突然变为规则,为洋地黄中毒表现。应立即做心电图检查,并报告医师处理,不宜与奎尼丁、心痛定、抗甲状腺药物合用,以免增加毒性,定期测定血中地高辛浓度,静脉推注速度要慢。
4.2利尿药物 能抑制钠水的重吸收,使体内过多液体排出,减轻或消除水肿,减少回心血量,改善心功能。用药期间要观察利尿剂不良反映,查血电解质注意脉搏和血压变化,及时发现低钠、低钾、低镁的临床表现,报告医师处理。
4.3血管扩张药物可减轻心脏前后复合,改善心功能。用硝普钠时须用微量泵,且避光,严格控制输入速度、浓度并监测血压及心率,避免低血压发生。
5加强健康宣教及出院指导 使患者全面了解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护理的有关内容。强调合理用药,合理饮食,劳逸结合的重要性,保持情绪与健康的关系。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刺激,气候变化时要注意增减衣服,以免冷刺激引发心脏病的发生。
【摘要】急性呼吸衰竭(ARF)是新生儿科的危重病症,也是新生儿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临床上需采取迅速而有效的方法缓解缺氧,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于2004年1月~2005年10月采用具有调节吸入氧浓度、流量及加温湿化等功能装置的呼吸机改良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辅助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36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应用改良鼻塞CPAP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36例,男26例,女10例,均为出生30分钟~21天的新生儿,其中早产儿28例,足月儿8例,体重1000~1500g5例,~2500g24例,>2500g7例,均符合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
1.2方法利用呼吸机根据胎龄、体重选用合适的硅橡胶鼻塞经双鼻孔正压给氧,空气和氧气经过空氧混合仪混合,经过流量仪和加温湿化器,通过连接管道输送给患儿。呼出管道插入水封瓶内,其插入液平面的深度即为所需的压力(cmH2O)、气流量为4~5L/min,在使用过程中通过调节加温湿化器,使吸入气体温度达到35℃~36℃,湿度达到饱和。根据原发病不同,肺部病变的轻重程度及血气的变化调节FiO2和压力。应用时间48~168小时,平均70±4小时。
1.3结果本组36例患儿因病情过重经气管插管后直接使用呼吸机治疗4例,自动出院2例,死亡2例,其余28例全部治愈,总治愈率为77.8%。
二、护理
2.1保持正压的持续性有效而持续的压力是治疗成功的关键。首先应避免患儿哭闹及鼻塞脱出,使患儿安静以保证气道密闭,保持有效压力。可根据医嘱使用镇静剂,各项护理操作集中进行,减少一切不必要的操作,同时加强鼻塞的固定,可用3m弹性敷料,松紧要适宜,防止过紧压迫鼻中隔处引起局部皮肤坏死,过松则导致鼻塞脱出。
2.2加强呼吸道的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尽量保持颈部轻度仰伸位,每2小时翻身、拍背1次,拍背时由外侧向內侧,由上而下。在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下吸痰,动作要轻柔、敏捷,同时观察痰液的颜色、性质及量。若痰液较少可适当减少吸痰次数;痰液多而粘稠时报告医师,根据医嘱加用抗生素雾化吸入并增加翻身、拍背、吸痰次数,以达到彻底吸痰的目的。
2.3加强病情的观察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有无紫绀、呼气性、吸气性三凹征,患儿哭声、反应、血气分析等情况,发现异常时报告医师并根据病情随时调节压力及吸入氧浓度。若调整后症状无好转,发绀加重,频繁出现呼吸暂停应及时行气管插管后改用机械通气辅助呼吸。
2.4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使用心电监护仪连续监测,密切观察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血压变化。根据血氧饱和度调节吸入氧浓度及压力,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85%~95%,<85%时逐渐加大氧流量。在氧流量达6~7L/min时,SPO2仍<85%,经血气分析检查提示低氧高碳酸血症时,逐渐增加水封瓶液面下管道的深度,但不超过10cmH2O。
2.5加强管道的管理硅橡胶管进入水封瓶处要固定好,不能随意移动,不可进入过深,更不能堵塞鼻塞后段硅橡胶管,造成气道压力升高,甚至造成气胸,压力一般维持在6~8cmH2O。贮水器内的水应及时倾倒以免进入鼻腔,发生水中毒及酸碱平衡失调。水封瓶、湿化器内的灭菌注射用水每日更换,CPAP管道及鼻塞每天更换消毒。
2.6保证营养及热量的供给按医嘱给予全静脉营养治疗,选择较粗的颈外、肘部、手足背等处静脉进行留置针留置,使用输液泵控制补液速度。在输液过程中防止药液外渗引起局部皮肤坏死,同时密切监测血糖情况,维持血糖在2.2~7.0mmol/L范围内。
2.7保暖及基础护理早产儿及体温不稳定的足月儿可置于远红外抢救辐射床上,先将远红外辐射床温调至适宜温度,把体温探头固定于患儿腹部,探头金属面贴紧皮肤,根据皮肤温度调节辐射热量。同时加强各项基础护理,尤其重视加强口腔护理,每日用4%苏打水清洁口腔两次,防止致病菌繁殖。
2.8并发症的防治我们选用的鼻塞为硅橡胶管所制,质地柔软,根据患儿体重及鼻孔大小选用合适的鼻塞,一般不会发生损伤。腹胀在CPAP使用中较为常见,在进行CPAP治疗时应常规置胃管行胃肠减压,最好不要经口喂食,以免引起吸入性肺炎,同时应控制FiO2避免氧中毒。
三、讨论
呼吸衰竭的特征是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及时有效地改善气体交换,增加氧供,缓解低氧血症是逆转病情的主要手段。本组36例均在普通氧疗方法不能加以改善后应用改良鼻塞CPAP,与简易CPAP相比多了空气压缩机的氧气调节装置,减少了吸入高氧的时间,降低了因吸入纯氧导致新生儿氧中毒、慢性肺支气管纤维化、早产儿视网膜症的发生。连接的加温湿化装置可使吸入气体经加温湿化处理后提供适宜的温湿度,可减少呼吸道水分的丢失及每日输液量,从而减轻心脏负荷;适当的湿度可保护呼吸道黏膜及纤毛运动,有利于痰液的排出,维持呼吸道畅通。与单纯使用呼吸机相比,避免了气管插管,保护了气道完整及气道防御机制,增加了患儿的舒适感,改善肺泡气体交换而减慢心率,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总之,改良鼻塞CPAP为新生儿呼衰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83.
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5例心力衰竭患儿的临床资料,给予患儿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正性肌力药物治疗,最后监测患儿血浆内纳肽与心力衰竭治疗的变化。结果:35例心力衰竭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43%,无效率为8.57%。治疗后,患儿的血浆内纳肽与心功能明显优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小儿; 心力衰竭; 急诊抢救
中图分类号 R72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4-0151-02
doi:10.14033/ki.cfmr.2015.14.078
心力衰竭是一种临床综合征,此疾病起病快、发展迅速,若不及时抢救将会危及患者生命。医务人员需要掌握心力衰竭的发病诱因和发病症状,在第一时间采取积极的抢救措施,才能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心力衰竭是儿科的危重病急症,病死率相当高[1]。为了分析小儿心力衰竭的急诊抢救效果,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5例心力衰竭患儿,采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正性肌力药物等治疗,疗效显著,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5例心力衰竭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23例,年龄1~10岁,平均(5.73±1.72)岁。心功能Ⅰ级22例、Ⅱ级9例、Ⅲ级4例。所有患儿均进行胸片、心电图、血常规、肝胆肾心功能等检查。另外进行彩超检查观察,分别监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BNP浓度、短轴缩短率(FS)等。患儿的临床症状大多表现为:咳嗽高热、气促喘息、恶心呕吐、轻度昏迷、发绀、腹胀、四肢无力、心律紊乱等。
1.2 方法
1.2.1 病因治疗 本研究中,心力衰竭患儿的病因各不相同,最关键的治疗措施在于合理去除病因。给予所有患儿镇静、抗炎、平喘吸氧等治疗措施。针对重症肺炎并心力衰竭患儿给予抗病毒、抗生素治疗。针对中毒所致的患儿,应该彻底清除其胃内残毒;给予肺水肿患儿机械呼吸治疗等。
1.2.2 心力衰竭治疗 经过病因治疗后,为了控制患儿肺动脉高压,可以给予患儿以下的药物治疗,利尿剂:小儿的利尿剂为0.5~1.00 mg/(kg・次),以减轻患儿心脏前负荷、改善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达到缓解体、肺循环淤血的良好效果。正性肌力药:年龄小于2岁的患儿剂量为0.03~0.04 mg,年龄大于2岁的患儿剂量为0.02~0.03 mg。给予患儿适量的正性肌力药治疗,有利于增加体、肺循环血管阻力,提高流动力学效应。硝普钠:患儿的剂量为0.5~0.8 μg/(kg・min),并逐渐增加剂量,以减轻体、肺循环血管阻力,增加心排出量。所有患儿采取综合抢救措施,对酸碱、水电解质平衡作出全方位的监测,并适当补充钾和氯。特别是针对药物治疗无效心力衰竭急性心功能失代偿的患儿,需要给予及时的机械循环支持治疗,比如:体外膜肺氧合、心室辅助装置、主动脉内气囊泵等。注意观察患儿的呼吸频率、节律、血压、心率、心电图、肤色、体温以及肺部音等方面的变化。
1.3 疗效判定标准
(1)治愈:患儿咳嗽、高热、气促、喘息、呕吐、昏迷、发绀腹胀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HR≤100次/min;(2)显效:患儿上述不良症状出现明显的改善,HR≥110次/min;
(3)有效:患儿上述不良症状均有所改善,HR≥120次/min;(4)无效:患儿上述不良症状均没有改变,患儿的体征没有好转,甚至出现加重的现象[2]。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患儿治疗效果
35例心力衰竭患儿中,治愈27例(77.14%)、显效4例(11.43%)、有效1例(2.86%)、无效有3例(8.57%),总有效率为91.43%。
2.2 患儿治疗前后血浆水平及功能变化比较
治疗后,患儿的血浆内纳肽与心功能明显优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患儿治疗前后血浆水平及功能变化比较
时间 BNP(mg/L) LVEF(%) FS(%)
治疗前(n=35) 348±175 52±16 30±10
治疗后(n=35) 80±35 70±14 45±13
3 讨论
小儿心力衰竭由于各种疾病导致其心泵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最关键的治疗措施在于及时纠正心力衰竭[2-3]。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治疗小儿心力衰竭的临床方法不断更新。在本研究中,给予患儿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正性肌力药物治疗,总有效率为91.43%,无效率为8.57%,在临床中减少了病死率的发生。
在临床治疗中,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发生很大的转变,传统治疗中大多以增加心肌收缩力为主,采取强心剂、利尿剂、扩血管等药物治疗[4-5]。目前,利尿剂、肾素血管紧张素阻断剂、受体阻断剂在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6-7]。本研究中采取正性肌力药物及血管扩张剂治疗,科学降低患儿肺动脉压,提高治疗总有效率。
脑钠肽作为心血管调节肽,具有排钠利尿、血管舒张、交感神经等特征,造成了机体抵御容量负荷过重及高血压的发生[8]。成人心力衰竭的脑钠肽水平会显著提高,可反映左室功能不全程度[9]。本研究中,患儿治疗后的血浆内纳肽与心功能明显优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心力衰竭患儿的抢救过程中应该遵循医生的指导,给予患儿合理药量,保持有序科学的抢救操作,以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杨文斌,陶艳,向汉林.16例心力衰竭患儿的急诊抢救[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4):116-117.
[2]陈树宝.小儿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医刊,2010,43(8):13-17.
[3]米文育,王伟红,陈皇珍.酚妥拉明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支气管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2014,9(4):494-496.
[4]朱桂萍.126例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并发心力衰竭的早期干预疗效[J].吉林医学,2014,35(19):4246-4247.
[5]梅忠卓.小儿重症心力衰竭的急救治疗探讨[J].中外医疗,2014,33(25):110-111.
[6]徐立军.小儿肺炎并心力衰竭8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0):44-45.
[7]杨文斌,陶艳,向汉林.16例心力衰竭患儿的急诊抢救[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4):116.
[8]蔡强,唐慧,易岂建.心力衰竭患儿血浆脑纳肽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23(6):460-461.
李新立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中华心血管病分会心力衰竭专业学组委员兼秘书,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高血压联盟常委、江苏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指导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近30名,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综述近200篇,国外SCI文章近20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及国际合作项目多项、江苏省卫生厅“十五”攻关一项、江苏省重大科技支撑项目一项、国家“973”子项目一项、卫生部行业专项基金一项。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急性心衰项目一项。2009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国际著名的心脏病学家哈佛大学医学院BraunwaldE教授提出了心血管事件链的概念,强调了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危险因素到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直至左室重构,心力衰竭这一连续的心血管事件的内在联系及发展趋势。这一理论先后被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学会(AHA)、欧洲心脏协会ESC以及中国慢性心衰指南所引用,把心力衰竭划分A、B、C、D四个阶段,因此心血管事件链的概念为慢性心衰从“防”到“治”提供了的新理念。
心力衰竭是一个进行性发生发展的过程,该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极其复杂,目前临床中以两个基本理论——内分泌失衡学说与心室重构学说的机制研究,确定了心衰治疗的基本药物。心室重构是心衰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改善心室重构对预防、控制心衰的发生、发展和改善心功能具有重要的价值。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交感神经系统(SNS)、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激活和心室重构可相互促进、加重心衰的发展。因此临床中使用ACEI、β受体阻滞剂、ARB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来治疗心衰,这几种药物联合使用,可以在强心、利尿、扩血管的同时起到一定的调节神经内分泌作用。
虽然对心力衰竭基本机制的了解和对心衰这一综合征的治疗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些进步使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改善,但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高得难以接受,而且,人群中心力衰竭的广泛流行并没有减弱的迹象,正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医学中心Greenberg教授所言:“一直以来,失代偿心衰的相关治疗进展蹒跚前行,成效不尽如人意……”,心衰的发生发展机制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从而发掘更多,更有效的抗心衰途径,在机制研究中推断治疗心衰新的靶点,因而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是心脏病学领域面临的主要课题。
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其理论深邃,在古代就有有关心力衰竭临床症状的描述,经过两千多年无数代医家的临床验证,中医药对心力衰竭有确切疗效。近年来,随着中医学术的发展尤其是中医络病理论的发展,在脉络学说指导下,探讨了慢性心衰的病机和治疗,提出心气虚乏是其发生的中医病机之本,络脉瘀阻是其中心环节,津液不循脉络运行渗出脉外而为水湿之邪发为水肿,瘀血水饮阻滞脉络,日久结聚成形导致心络“络息成积”是其发展加重的结果,这与西医学近年提出的早期神经内分泌激活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而导致心室重构的新概念相吻合。
芪苈强心胶囊以“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利水消肿”立法,以补虚为本,标本兼治,切中病机。方中黄芪、制附子为君药。黄芪益气利水以治心气虚乏之本,配伍附子,为补助元阳之主药,对于气虚阳弱而致虚汗不止者,可收补气温阳,固表止汗之功;人参、丹参、葶苈子三药针对气阳虚乏、络脉瘀阻、水湿停聚三大基本病理变化,共为臣药。人参,大补元气,可助心肺之气而通经活血;丹参,活血化瘀通络,葶苈子,苦降辛散,有泻肺行水,通利二便之功。香加皮、泽泻、红花、玉竹、陈皮等为佐药。香加皮,利水消肿,强心。泽泻,利水消肿。方中与葶苈子同用,渗利脏腑经络间痰饮、水湿,使邪有出路。红花,功能活血通络,化瘀止痛,佐助丹参行血和血,而通利脉络。玉竹养心阴以防利水伤正,陈皮畅气机以防壅补滞气。桂枝,辛温通络,化瘀通阳利水,兼引诸药入络,用为使药。
临床中,为探讨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的作用机制与作用靶点,进行了大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并与慢性心衰标化治疗药物(主要包括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RB、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进行了平行对照。实验证实:芪苈强心强心作用与地高辛相当,无洋地黄容易中毒的副作用;具有显著的利尿作用,无速尿容易引起利尿剂抵抗、电解质紊乱及加重神经内分泌激活的副作用;降低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优于雷米普利,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常见的副反应;降低脑钠肽(BNP)水平优于美托洛尔,无β受体阻滞剂常见的副作用;改善心肌细胞能量代谢,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和自噬,促进心肌细胞增殖分裂。据悉,芪苈强心胶囊的多篇研究论文被国际医学权威杂志《心血管药理杂志》、《细胞免疫杂志》、《高血压杂志》、《循证补充与替代医学》等收录,该药成为我国第一个经多家国际权威杂志认可的治疗慢性心衰的中成药。
一、甲状腺功能亢进与心脏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由于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过多,代谢亢进和β肾上腺素能神经兴奋导致高动力循环状态,最终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发生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简称甲亢性心脏病)。主要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律失常(特别是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多为病程较长的老年患者,以女性多见。如果甲亢得到及时治疗,甲状腺激素水平下降,大多数患者的心脏损害可得以改善,乃至恢复正常。
(一)诊断
1.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表现:神经精神症状如烦躁易怒,紧张焦虑,敏感好动;消化系统症状食欲亢进,排便次数增加,体重下降等;肌肉骨骼系统症状如甲亢性肌病、肌无力、周期性麻痹与肌萎缩等;通常有怕热、多汗症状;同时有甲状腺肿大,突眼,手抖等表现。
2.心血管系统的表现:患者出现心悸、气短、胸部不适等。体征包括:①窦性心动过速,心率加快,睡眠时心率仍快。②收缩压增高,脉压增大。③心律失常,以心房颤动多见,常在一次或多次短暂房颤发作后,出现持续性房颤。也可出现心房扑动及房室传导阻滞。④可出现心绞痛,其发生与心肌耗氧量加大,舒张期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及冠脉痉挛有关。⑤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在诱因作用下易发生心力衰竭。体征有:心脏听诊第一心音亢进,第二心音肺动脉瓣音增强,可闻及第三心音,偶闻及收缩期喀喇音及呼气时胸骨左缘第二肋间收缩期搔抓音,这是由于高动力心脏心包膜表面与正常胸膜的摩擦所致。合并二尖瓣脱垂时可出现二尖瓣脱垂的体征。
(二)治疗
1.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治疗 甲亢性心脏病治疗的关键是控制甲亢。
(1)抗甲状腺功能亢进药物:旨在减少甲状腺激素合成和抑制其效应。可用丙基硫氧嘧啶或甲巯咪唑(他巴唑)。一般初始剂量丙基硫氧嘧啶每日100-600 mg,他巴唑30-40 mg,分2-3次口服,直至症状缓解,T3、T4恢复正常时减量,最后减至最小维持量。疗程0.5-2年。
(2)放射性131I治疗。
(3)手术治疗。
2.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的治疗
(1)甲状腺毒血症的心血管症状的治疗:严重时可用普萘洛尔每日30-120 mg,3次/d口服,或用美托洛尔25-50 mg,2-3次/d,口服。
(2)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同非甲状腺功能亢时性心力衰竭的治疗,采用心力衰竭的标准治疗,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治疗,洋地黄用量视病情增减。
(3)甲亢房颤的治疗:甲亢控制后多数患者可恢复窦性心律。如甲亢控制后4个月,房颤持续存在时,应考虑电复律或药物复律。
(4)心律失常的治疗:甲亢也可出现其他心律失常,应给予相应治疗。
二、甲状腺功能减退与心脏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是指甲状腺功能减退并出现代谢下降的临床表现,甲状腺功能减退时患者出现脂代谢紊乱及心血管功能的异常。其结果发生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脏病(甲减性心脏病)又称黏液水肿性心脏病,是由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组织及心肌代谢率减低,导致心肌病与心包积液,临床表现心排血量降低,心脏扩大,心包积液,同时高脂血症和动脉硬化。本病继发于甲状腺、垂体或丘脑病变,也可发生在131I治疗或甲状腺切除术后。甲减性心脏病占甲减症的70%-80%,50岁以上女性多见。经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后,病情可好转,甚至恢复正常。 (一)诊断
1.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症状:畏寒,乏力,食欲减退,便秘、皮肤干燥,毛发稀疏,体重增加,非凹陷性水肿,舌粗大,声音嘶哑、月经紊乱等。
2.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脏病的表现:本病常合并心包积液,但由于积液发生缓慢,很少出现心脏压塞。甲状腺功能减退常伴有脂质代谢的显著改变,易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但因代谢低心肌耗氧量减少,一般不发生心绞痛。在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后,可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体检心脏扩大,心音低钝,心率缓慢,但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者并不多见。
(二)治疗
1.对症治疗 出现相应症状时,可采取相关治疗措施。
2.替代治疗
(1)左旋甲状腺素(L-T4):初始剂量为25-50μg/d,每2-3个月增加12.5μg/d,长期维持用量1.4-1.6μg/(kg·d)(75-150μg/d)。
(2)甲状腺片:初始用量15-30 mg/d,视需要每数周增加10-20 mg/d,长期维持用量60-180 mg/d。
(3)L-三碘甲状腺原氨酸(L-T3):仅在黏液性水肿昏迷的严重患者才选用。成人起始量10-25μg/d,每l-2周增加10-25μg,维持量25-100μg/d。
本病替代治疗后心脏开始缩小,症状显著改善,心电图可恢复正常。心包积液多在2-4个月内消失。
3.病因治疗 应针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病因进行治疗。
4.注意事项
(1)替代治疗必须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用量,以避免可能发生的心绞痛或严重的充血性心力衰竭,TSH测定是评价治疗效果的最好生化指标。
(2)注意个体化原则,若有心悸,心动过速,失眠、畏热等甲亢症状时,提示可能过量,应减量和暂停使用。
(3)长期替代治疗的患者,应监测心电图、心功能等,防治发生心力衰竭与冠心病加重的可能。若有心力衰竭需用洋地黄时,甲状腺制剂应减量。
(4)对垂体性甲状腺功能减退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参 考 文 献
1.1一般资料54例患者男22例,女32例,年龄为15岁~74岁。原发病:狼疮性肾炎6例,鱼胆中毒4例,药物过敏性间质性肾炎4例,药物中毒9例,妊高征7例,急性肾炎3例,挤压综合征2例,大面积烧伤2例,一氧化碳中毒4例,产后大出血6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3例,孤立肾合并输尿管结石梗阻1例,甘露醇致急性肾衰竭2例,感染性休克1例。
1.2治疗方法①严格控制液体摄入量并积极治疗原发病和控制感染;②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并以高热量,低钠饮食;③血液透析:血透机为德国贝朗机、中空纤维透析器,膜面积1.1~1.2m;碳酸氢盐、透析液流量每分钟400~500ml。血管通路:①直接穿刺周围动脉和静脉22例。②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其中颈内静脉24例,股静脉8例。开始为诱导透析连续3天,透析血流量每分钟150~250ml,透析时间3~4.5小时直至各项指标达终止透析治疗指征。脱水量依病情而定。抗凝方法:低分子肝素,对活动性出血或高危出血患者予以无肝素透析或小剂量肝素法。
2结果
2.1急性肾衰竭痊愈42例,6例死亡。后者均系在少尿1周后入院并开始HD治疗。治疗期间发生出血8例次,低血压19例次,肾功能恢复并脱离透析时间5~16天,平均为7天,透析次数平均为5.8次。
2.2死亡原因出血3例,消化道出血2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例,因严重感染、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各1例。
3讨论
急性肾衰竭(acuterenalfailure,ARF)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在短时间内急骤恶化,肾小球滤过率迅速下降至正常的50%,可以出现血尿素氮及血肌酐迅速增高,患者可出现少尿甚至无尿,并可出现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全身各系统并发症。急性心力衰竭则是肾功能衰竭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其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其原因大都与钠、水潴留及高血压有关,此外与毒素滞留、电解质紊乱、酸中毒、贫血、心律失常等因素有关[1]。本组54例患者经积极治疗后治愈42例占77.8%,转为慢性6例占11.1%,其少尿期均>15天。死亡6例占11.1%,死亡率比文献报道的50%低,可能与本组危重病例少,早期透析有关。本组资料表明,对于急性肾衰竭,首先应明确诊断、达到透析标准时,及早充分的个体化血液透析,应用药物支持疗法积极治疗原发病对一些急性肾衰竭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血液透析患者治疗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延长患者的生命,更重要的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2]。我们进行的健康指导方法是采用一对一的个性化教育方法,以口头讲解与文字描述相结合,示教与指导相结合,提问与讲解相结合。同时护理人员应该进行正确及时的心理疏导,血管通路的护理,合理膳食,控制血压和体重,防止感染,按时行血液透析,加强对家属的宣教。影响肾功能恢复的因素有:肾功能受损程度、受损原因、救治的措施以及血液透析的处方。血液透析是救治急性肾衰竭的有效方法,故细致护理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通过血液透析治疗可使终末期肾衰竭患者生命得到延长,并有一定的生活质量。确保血液透析医疗安全、提高血液透析医疗质量,是血液透析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3]。因尿毒症毒素及肝素化均可导致出血或使出血加重的患者,在遇到透析后出血不减轻或加重,应在透析结束后加鱼精蛋白对抗肝素或使用体外肝素化。若仍不能控制出血或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应停止血液透析改用腹膜透析或其它血液净化疗法。血液透析终止的指征:对于少尿型急性肾衰竭患者,透析治疗可以每日最小排尿量达800ml作为终止的指标,因为排尿量达到这样的水平时,患者自身的肾功能通常足以使尿素清除率达到透析治疗所能达到的水平。急性肾衰竭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包括高龄、原有较严重的基础疾病、由某些严重外伤、感染所诱发的急性肾衰竭以及在此基础上并发MODS等均可以使病死率升高。对这类患者我们应该应给予高度重视,及时发现并处理诱发急性肾衰竭的潜在危险及并发症,及早预防MODS,以减少急性肾衰竭的病死率。
【论文关键词】急性肾衰竭;血液透析;疗效
【论文摘要】目的:观察急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治疗的疗效。方法:所有入选的急性肾衰竭患者54例均给予一周2次~3次,每次3~4.5h的血液透析治疗。结果:治愈42例占77.8%,转为慢性6例占11.1%,死亡6例占11.1%。结论:急性肾衰竭患者早期及时血液透析治疗,有利于减少严重并发症,促进肾功能的恢复,减少死亡率。
参考文献
[1]谢文卓.肾功能衰竭并发急性心力衰竭的抢救体会[J].广西医学,2006,28(6):851-852.
论文摘要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并发急性循环充血临床综合诊断方法,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分析整理32例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并发急性循环充血临床诊治资料。结果:急性循环充血发病急,症状严重,X线检查心、肺及胸膜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结论:明确该病的发展过程,分析临床症状,结合辅助检查,及时诊断,及早治疗,提高抢救成功率。
急性循环充血是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现将本院近6年来收治的32例患儿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32例为我院儿科2001年10月~2007年9月住院患儿,男21例,女11例,年龄4~14岁,平均8.1岁,其中4~10岁23例,10岁以上9例。均符合急性肾炎并发急性循环充血的诊断标准[1],其中有水肿32例,高血压20例,肉眼血尿24例,32例均有镜下血尿和蛋白尿。尿素氮升高18例,C3降低21 例,ASO升高22例,ESR增快22例。
临床表现:起病前出现发热、轻咳、鼻塞、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3~19天26例,脓疱疹6例,均有不同程度眼脸、颜面、双下肢、腹壁及全身浮肿等,入院时均表现不同程度尿量减少,浮肿加重,呼吸急促,烦躁不安,心率加快,伴咳嗽、唇发绀,其中13例患儿并有呼吸困难,双肺底闻及水泡音,伴肝大、压痛及颈静脉怒张。
辅助检查:①心脏X线改变:心脏均增大,其中轻度增大19例,中度增大8例,重度增大5例;心脏形态:以左室增大为主19例,双室增大8例,“普大”型5例。②肺部X线改变:两中下肺见片状、密度不均、边缘模糊之阴影,两肺野透亮度减低22例;肺门阴影明显增宽、增浓,以肺门为中心呈蝶翼状阴影,两肺野透亮度减低10例。③胸膜X线改变:两侧有少量积液,肋隔角变钝7例。
治疗原则:本组患儿均表现严重循环充血,其主要原因是水钠滞留、血容量增加,因此采取严格限制水钠入量,静脉注射呋噻米1~2mg/(kg·次),1~2次/日,严重肺水肿者加用硝普纳5~2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100ml中,1μg/(kg·分)速度静滴,同时严密监测血压,随时调节药液滴速,经积极治疗均获得明显疗效,心衰控制后按照急性肾炎治疗原则进行治疗。
结 果
32例患儿经治疗后均在24小时内循环充血症状得到明显控制,呼吸平稳,能平卧入睡,心率恢复正常范围,唇转红。住院16~28天,平均20天。出院时全部病例浮肿、肉眼血尿消失,血压恢复正常,尿常规检查正常9例,异常23例,尿蛋白(±~+),红细胞少许。
讨 论
小儿急性肾炎大多是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免疫性炎症改变,其病理改变为[2]毛细血管腔变窄或闭塞,导致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因而对水和各种溶质的排泄减少,发生水、钠潴留,导致细胞外液容量扩张。致使出现少尿、水肿、循环充血、高血压,严重者出现肺水肿、心力衰竭、胸腔积液、氮质血症以及心肺X线改变等各种症状。
急性肾炎并发急性循环充血是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急性肾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居首位[3]。重症患儿发生于病后数小时至1~2天,多在1周内发生,因发病急,或家长观察不仔细,常常以呼吸困难、烦躁伴咳嗽、咯血、唇发绀而就诊。由于本并发症发病率不高,临床医生往往因患者发病急,病情危重,心衰症状明显,有时未及时测血压、尿常规检查,而误诊为是心肺疾病;尤其是对不典型肾炎,临床只表现水肿、高血压,而尿改变轻微或尿常规检查正常的肾外症状性肾炎,缺乏警惕及认识,易造成误诊、误治。同时应重视心肺X线的检查。急性肾炎常常累及心肺与胸膜,出现循环充血时心肺的X线改变更明显,本组病例中均有心肺X 线改变,及心脏形态大小的改变,不同程度的肺瘀血和胸膜的改变,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的依据,也有利于临床判断病情变化。
近年来认识到[4]这类患儿心搏出量正常或增高,循环时间正常,动静脉血氧差不增大,颈静脉压增高,提示上述表现为循环充血,而非心肌泵功能衰竭。临床观察到急性肾炎时血压一般不高,正常心肌可以耐受这样的血压波动而不出现心力衰竭,因此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是循环血容量的急骤增加,而不是心肌病和高血压,早诊断,早治疗,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不影响心肌功能。
我们体会急性循环充血的治疗需分秒必争,本组病例经确诊后,及时给予利尿,降压、改善心功能等有效治疗措施,24小时之内循环充血能得到有效控制。因此,临床医师遇到类似病例,不能只凭个人经验轻易排除该病,一定要综合分析,结合辅助检查,及早确诊,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免误诊而延误治疗。
参考文献
1 王慕迪.儿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24-328.
2 陈星.实用小儿肾脏病.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41-144.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肌病;效果
CRT是心脏再同步治疗的简称,其利用的是ICD技术,增强左心室的起搏,从而恢复室内运动、室间、房室的同步性,此方法是一种新的技术,基本都用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上,可以很明显地降低患者病死的情况。本次研究选择我院在2007年9月~2009年3月期间所收治的40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在对其进行CRT治疗以后,随访1~12个月,观察治疗效果如何,详细资料请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患者中,男性有26例,女性有14例,年龄在35岁~60岁之间,平均年龄是48岁。所有患者都符合下面这些标准:NYHA分级是3级、4级;患者左室射血的分数≤0.35,左室舒张末期的内径≥55mm,中度到重度得到二尖瓣反流;患者体表的心电图具有完全性的传递组织,磁共振血管造影的时限≥130ms;患者超声组织显像可以证明右室间和左室间的收缩活动确实不同步。本组全部患者的病史都在1年以上,曾经也用过药物进行治疗,但是效果都不明显,病症仍然发作。
1.2 方法 心动图检查:每位患者在进行手术之前以及手术后的1年内都使用多普勒及二维心动图来进行检查。使用超声诊断仪器测量好患者左室收缩末期的内径、收缩末期的容积[1]、舒张末期的内径、舒张末期的容积以及左房大小、射血分数;使用多普勒来测定患者右室间和左室间的收缩[2]时间差。在心尖四腔、心尖长轴、二腔心采集切面,然后对其进行下线分析,测量出磁共振血管造影的起点距离左室间第12节收缩的时间。
手术方法:在患者静脉地方置进右房、左室、右室电极导线,要先在左室放导线[3]。根据之前多普勒所显示的最后激动部位,从而选择出靶静脉,然后把左室的导线从静脉窦输送到心脏的后静脉或是侧后静脉,在此过程中如果出现了置进困难的问题,那么就在右房和右室分别的放进电极导线,其位置要在右室间和右心耳隔部。
起搏器优化:在患者做完手术的第6天,使用心动图来进行室间、房室延迟优化。使用搏器仪优化房室延迟,在优化房室的时候以间隔30ms来进行延迟,直到夺获不了心室。收集二尖瓣的血流图,将A、E峰分开,A峰没有切尾的现象。
2 结 果
对40例患者进行心脏再同步治疗以后,只有1例患者在置入搏器7个月以后因为贫血而死亡,剩下的39例患者都存活了下来。在对术后患者进行随访期间,患者的气促症状都有着明显的减轻,而且活动耐量也有所增加,在手术之前患者的心功能是Ⅲ级、Ⅳ级,而在手术以后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成了Ⅰ级到Ⅲ级。所有患者当中,有11例患者不再出现气促症状,同时也不再使用正性肌力类的药物。在手术以后对患者使用心电图进行检查,其磁共振血管造影的宽度和手术之前的宽度相比缩短了25ms到29ms,但是其差异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本组患者在实施心脏再同步治疗前后的组织多普勒比较如表1。
3 讨 论
CRT就是使用双心室起搏这样的方式来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治疗的,此技术在传统的起搏方法上加上了左室起搏,而对于患有心衰伴随着心室不同步的患者来说,此方法可以明显地改善其心脏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治疗及运动耐量。CRT的疗效如何受着很多因素的影响,为了能提高CRT的远期疗效,我们主要是在选取适合患者、手术中放置电极导线、手术以后设置起搏参数这几方面争取可以做到最合理。组织多普勒在引导CRT延迟参数、选择病例、评判治疗效果等一些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将组织多普勒来作为CRT的指导[4]。在选择病例的时候,考虑到发生缺血性心脏病的可能性,而在对患者进行起搏、电刺激的时候,如果局部有缺血的情况那么其反应也就不太明显,因此本次选择的患者都是扩张型心肌病。虽然说CRT可以改变患者心脏功能,但是在实际治疗过程中,还是有一小部分的患者没有任何疗效反应,那么怎样选择适合的患者来进行CRT治疗,这也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王吴祥,王建安.扩张型心肌病心电图表现的新老理念[J].心电学杂志 2011(4).
[2] 杜宗雷,王玉其,孙晓斐.左室收缩不同步在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预后价值[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