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设计艺术范文

设计艺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设计艺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设计艺术范文

关键词设计艺术工业设计社会文化

“设计不是一种职业,它是一种态度和观念,一种规划(计划)的态度观点。”——莫合力纳吉(LaszloMoholy-Nagy)。“设计是包含规划的行动,为了控制它的结果,它是很难的智力工作并要求谨慎的关键的决策。它不重视把外形摆在最优先地位,而是把与之有关的各方面后果结合起来考虑,包括考虑经济、社会、文化效果。”——利特(德国乌尔姆造型学院)。设计从根本意义上讲是社会和文化思想的反映,因此设计艺术从某种角度上说,是一种对社会的理想。讨论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先要看看人们对社会的理想模式,或要求、或幻象、或期望、或责任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设计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21世纪的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设计的观念不断地发展,探索未知,为后工业社会寻找新的造型语言和艺术理念,就是说设计已经不再只是用自己的方法去研究世界,更重要的是设计研究科学的双重性的调和,即科技给人和人生存方式的影响及科技给社会带来的污染和危急。设计的观念决定了设计艺术发展方向,本文即从以下角度探讨了设计艺术在未来的发展态势。

1设计艺术的发展必须适应科技的变革

人类的价值和思维方法的改变都是漫长的,但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发展思路与政策必然会极大地影响其发展。控制人口的增长和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我国必须坚持的基本国策。丹麦的设计师福林特(NielsPeterFlint)的设计观念能给予我们许多启示,他怀疑西方的物质享乐和消费注意价值观,主张从工业文明的物质享乐转变为非物质的过程,强调服务和无处不在的信息交换,他甚至向往东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现在他正专心于“衍续”(sustainable)产品和建筑的观念设计研究,并开设了一家以自己的名字(flint)命名的商店,专门出售“衍续”产品。

可以看出,工业设计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处理好设计观念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因此,设计与社会经济形成互动的关系是设计艺术发展的大趋势。

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讲,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实质。英国的工业化开始发生于18世纪,西欧、北美的工业化都始于19世纪,到本世纪中叶进入成熟的高度工业化阶段;而其他一些地区,工业化的进程大都始于20世纪;对于广大发展中的国家来说,则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因此工业化是一个世界化的进程,而且至今这个进程还远没有达到终点。工业化带来的是工业文化和工业文明,其本质是追求物质化。西方在达到高度工业化的过程中,一方面生活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另一方面也目睹了工业化带来的一切负作用。西方的许多学者提出,从工业化的物质文明向非物质文明转变的关键因素是信息技术。21世纪的设计观念是,从有形的设计向无形的设计转变;从物质的设计向非物质的设计转变;从产品的设计向服务的设计转变;从实物产品的设计向虚拟产品的设计转变。

人类社会发展是呈现螺旋式的上升,后现代主义提出的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这一问题将在信息时代的设计中得以解答。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信息产业在经济生活中占的比重日益增大,从事具体的工业生产的人数在逐步减少,而从事信息业和服务业的人数在迅速增加。人们的需求重点从物质领域向精神领域转移。我们的社会从过去的“硬件社会”向今天的“软件社会”转化,人类已步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

新的技术又一次彻底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工业时代生产规模的庞大、集中、标准化向后工业时代的小型、灵活、多样化发展。产品的个性化和文化特色成为生产的重点设计的含义发生了质的变化,两种文化之间的对立走向融合,使得传统的功能主义的设计思想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产品设计中,产品的形式与功能已没有必然的联系。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单纯的科技主义文化已不能满足人类的精神文化需求。设计已变成了一种融合科技与艺术的综合学科。新的设计形态已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设计的产品也成了一种时时变化着的东西,通过这种产品设计师与顾客进行互动式的交流。例如多媒体设计、虚拟空间的设计和网页设计,它们的传统形式已不复存在,纸张、油墨、装订线已变成了各种电子线路,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已不像一份报纸、一本书那样摆在我们面前纹丝不动,而是在屏幕上闪烁着各种光芒,变换着各种造型,每当你按下一个按钮,将会出现一幅新的场景与新的文字,它们将按照你的要求,提供给你不同的功能:查寻资料、浏览网站、了解产品、发送文件。在这里,任何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和衡量标准都显得毫无意义,设计师同时也是艺术家,它将充满感性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合理的生存空间,在更高层次上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设计艺术的发展必须符合社会文化背景

设计离不开庞大的哲学思想,离不开悠远的民族传统,因为那是孕育它的土壤。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要素。每一个中国人所受的教育均以这三种为基础。倘若对这些基本思想缺乏深入了解,但却试图透过设计来传递这种思想概念,结果就会如同水中捞月一般。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概念上,东西方的哲学体系有基本的差异。在西方而言,特别是自文艺复兴时期起,人类已被视为大自然的主宰,甚至可以控制大自然,因而导致后来兴起的工业革命,以及各种卓越的科技发明。可是,在东方来说,人类往往视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并且不断努力寻求与大自然的协调。我们这个以西方为主导,竞争激烈的消费社会,往往欠缺安稳;而东方哲学体系所灌输的和平安静思想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例如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空间构成的意识、生命力的节奏与韵律、线面的有机结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这种种充满活力的造型,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而它们恰恰是承载东方文明的载体。这些造型不是单纯的再现已知事物,也不是纯粹的主观的幻想,而是以科学思维所不能替代的直观感受在未知的人类的精神世界和外部世界中的探险。它记载了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岁月里为了生存的勇敢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深刻的审美观和哲学观,因而这些造型是富有生命力的、是永恒的,是整个人类的精神财富。

先进世界资讯发达,社会及文化发展渐成一体化。当代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必然立足于本土文化和思想基础,将精髓融汇于现代思潮中,丰富我们的生活,成为一个多极化的现代国际文化体系。

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体制的逐步瓦解,经济发展的中心从西方向东方转移,已有学者预言21世纪将是亚洲的世纪,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东方文化价值观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把握住历史的契机,站在新的高度对中国传统哲学观、美学观的再认识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道路。

设计是文化的设计,而不仅仅是流行的色彩与块面的罗列与拼凑。对西方现代设计思想的借鉴是在传统审美基础之上进行的。在设计实践中对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构图原理和平面化特征以及画面中各元素之间力的平衡的研究是发展中国设计重要内容之一。在传统绘画的构成中讲究“经营位置”,也就是说在平面化的效果中注重各部分的和谐与完整,各种元素之间力的关系力求达到平衡,即各种元素的力度包容在整幅画面中,“内容即使繁杂,也统一于意境”。同时,对传统构图中的“立与破”的辩证关系和传统笔墨效果的吸收与借鉴也是重要的课题。

3设计在未来的挑战之一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从长远角度看,最好的生态产品将会成功并控制市场。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问题困扰着我们。自然资源迅速减少,环境污染公害增加,这些不稳定因素导致西方工业经济衰退。保存资源、保护环境和生态要求成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探索新方法解决垃圾处理,以减少污染,节约原料;改善产品结构,使其可修理;使用无废料的太阳能;节约用水设计等。

格鲁斯(JochenGros)于1975年提出“有意义的功能”理论,设法跳出自然科学思想的目的理性,倾向于人文科学思想方法,尤其是知觉心理学,它在德国首先提出再生循环处理设计思想,这种设计思想即生态设计。

在工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中心主义的过度扩张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在探索的过程中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认为当代的发展不应该损害后代的发展权利和机会。目前,追求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在全球获得广泛的共识,许多国家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计划,《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就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与农业和工业经济相比,知识经济是以科技和信息作为经济发展的原材料,是建立在人类智力或智能充分发掘与利用基础之上的,不会对自然资源采取掠夺式的开采和应用,进而产生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相反,它要利用科技手段去保护和改造自然环境以维护生态平衡,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使自然环境更有利于增进人类的健康发展,从而使现代人类社会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变革是持续不断的,设计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们要探讨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必须明白设计是一个边缘学科这一本质,在人类科学与文化都在进步与革新的时代,对于作为艺术与科学、物质与精神、人与环境和谐之纽带的设计艺术,变是永远不变的原则。

参考文献

1V.C奥尔德里奇.艺术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第2篇:设计艺术范文

关键词:舞台美术;设计;艺术

一、现阶段舞台美术设计艺术的现状

根据笔者调查走访了解,我们接受过舞美专业训练过的人都会欣赏舞美艺术,能够很快的感悟到舞美艺术中蕴含的美,同时还能读懂舞美艺术。但是这部分人都不会在社会生活中自觉主动的去设计舞美艺术,把这种艺术偏颇地理解为技术,换言之也就是将舞美艺术理解为舞台技术了。我们的舞美设计大师在创作舞美艺术作品的时候,在一般情况下会根据剧作家的舞台提示和剧本要求,以及舞台设计总导演的整体规划,要明确舞美的舞美设计要表现什么,使用什么方法,使用怎样的材料或者手段怎样表现,以达到预期的目的,这才是舞台的设计技术。如果在设计只运用应试的手段使用一些方式来指导舞台美术,那么这样的设计师只能叫做艺匠,从本质上来说他们使用的是技术而不是艺术。现阶段我们的舞台美术的教育的艺术设计是十分片面的。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大家要过河,但是只有一条木船,于是大家一拥而上全部坐在了船上,他们在过河的路途中有个掉落于河水,也可能船由于太重沉于河中,这样的过河代价太大。不如我们我们改变思维,可以另外找几条空船,或者将现有的人分成若干小组,分批过河,也可以放弃过河等等。这里就说明了技术和艺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不是将艺术和技术区别对待而是将二者分开分析。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技术,那么艺术的成分或相对减少。反之,如果自己具有雄厚的基础,过硬的基本功和高超的设计水平和舞台美术设计的技术,那么要提高舞台美术的艺术设计也是轻而易举的。

二、舞台美术设计艺术的拓展空间

1、拓展舞台自身的空间

在现实生活中舞美所说的舞台美术设计艺术已经从单一化转为复杂化,舞台美术设计艺术的模式从平面化转化为立体化。例如在舞台美术设计艺术转台的艺术设计,升降台的运用艺术设计,多台阶营造的艺术设计,多表演区营造的艺术设计诸如此类,使我们的舞台呈现出一个大千世界,具有多姿多彩的艺术设计特点,多层面的艺术设计特点,多角度的艺术设计特点,多方位的艺术设计特点,这样在很大的程度上拓展了舞台自身的空间。

2、由舞台拓展向观众席

许多知名的舞美设计大师会想尽一切办法,富有开创性地将舞台拓展向观众席。例如在生活中我们会看到一种凸字形状的舞台,这样搭建的舞台将突出的部分伸向观众;有的设计大师们还将舞台设计在中央,四周都是观众,这样就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起到了很好的展示效果。

3、把舞台拓展到剧场之外

许多舞美设计还大胆的把舞台拓展到剧场之外,例如音乐情景剧《狮子王》,还真在剧场之外设置了许多的狮笼,营造出一个广阔的“动物世界”。听说还有一部外国戏剧,观众接到戏票后,立刻赶到剧场去看演出,结果呢?是找不到剧场。七拐八拐下,终于拐进一个居民区,眼前突然出现二战时的德国纳粹分子正端着枪站在身边,并正在毒打游击队员。观众禁不住吓出一身又一身冷汗的时候,却被告知演出已经开始了——原来是正在看戏,舞台就比正的设计在居民区里!

4、异地同台,时空交错

在实际的舞台美术设计中,一些优秀的舞美设计者,利用追光的先进艺术设计,以及最优化的投影灯光设计,还有最先进的新媒体新技术的三维动画设计等设计,营造一种将不同地方的情景再现在当前,这样的舞美设计的时空交错,这样先进的舞美设计做到了坐一处而观四海的效果。例如2016年的春节晚会的设计就是一种最为时尚的异地同台,时空交错的舞美设计,将不同地方的春节晚会,出现在同一屏幕,让大家一饱眼福,突出了舞美设计中的无限性。

三、舞台美术设计艺术的色彩设计

舞美设计是一个十分艰巨而复杂的设计,要想自己的舞台美术设计取得良好的效果,其中的色彩设计是不可缺少的一项设计。古人经常说,“看剧先看色”,可以见得色彩的设计会有效地烘托舞台场景,营造一种和谐的舞台氛围,这样注重色彩设计的舞台艺术设计会直接击中观众的视觉。在舞美设计的色彩设计中要强调颜色与内容的视觉美感的搭配,还用注意不同颜色之间的色彩配合和有机组合。要想舞美设计先声夺人,这样舞美设计中的颜色设计的基本要求要汲取。因此,在舞台设计中,要想实现舞台华丽多姿必须关注颜色的设计。正确的颜色设计可以充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对舞台剧产生直观深刻地印象。但是,不恰当的舞台美术中的色彩设计与运用,会分散观众注意力,甚至对舞台剧表演内容本身也产生负面影响。舞台美术设计在色彩运用中要把握以下三个原则:一是色彩要与舞台剧相协调一致原则,即色彩的选择要与剧中人物形象,舞台整体环境相互协调,相得益彰。二是色彩要凸显舞台剧主旋律原则。每一种舞台剧都会有一个主题思想,要运用恰当的色彩表现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内在心理变化情况,进而彰显整部舞台剧的主旋律。笔者认为是做好舞台美术设计中色彩运用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总之,在舞美设计中舞美总结舞美设计中的经验,指导舞美设计,运用自己坚实的基本功,以及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灵活多变地设计舞台美术,用过硬的技术支撑巧妙的艺术,然后用艺术包装技术,那么一件件成功的作品就会受到观众的青睐。

作者:许曼 单位:新沂市柳琴剧团

参考文献

[1]王天慧.谈新世纪舞台美术发展趋势[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1(1).

[2]毛乐乐.新形势下舞台美术设计的新思路[J].大众文艺,2014(2).

[3]林晨曦.感知舞台美术空间的重构[J].艺苑,2013(6).

[4]李东.浅谈舞台美术的发展趋势和产生趋势的结点[J].戏剧文学,2010(11).

[5]陈耀华.浅谈舞台美术的变迁[J].戏剧文学,2010(12).

第3篇:设计艺术范文

[摘 要]设计中所面临的各种因素,如人机操作、使用物的功能与结构、形态的人文特征等等,都反映了人—物、物—人交流的途径与方式。而设计的核心是“人”。以前的人机界面是研究人一机矛盾,适用于物、理分析而缺乏创新分析,相对研究人—物—环境—信息关系的“设计艺术”则显得较为片面。所以探讨设计界面,即人—物、物—人界面是有意义的。

一、设计界面的涵义

界面的说法以往常见的是在人机工程学中。“人机界面”是指人机间相互施加影响的区域,凡参与人机信息交流的一切领域都属于人机界面。“而设计艺术是研究人一物关系的学科,对象物所代表的不是简单的机器与设备,而是有广度与深度的物;这里的人也不是“生物人”,不能单纯地以人的生理特征进行分析。“人的尺度,既应有作为自然人的尺度,还应有作为社会人的尺度;既研究生理、心理、环境等对人的影响和效能,也研究人的文化、审美、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要求和变化”。

设计的界面存在于人一物信息交流,甚至可以说,存在人物信息交流的一切领域都属于设计界面,它的内涵要素是极为广泛的。可将设计界面定义为设计中所面对、所分析的一切信息交互的总和,它反映着人一物之间的关系。

二、设计界面的存在

美国学者赫伯特.A.西蒙提出:设计是人工物的内部环境(人工物自身的物质和组织)和外部环境(人工物的工作或使用环境)的接合。所以设计是把握人工物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接合的学科,这种接合是围绕人来进行的。“人”是设计界面的一个方面,是认识的主体和设计服务的对象,而作为对象的“物”则是设计界面的另一个方面。它是包含着对象实体、环境及信息的综合体,就如我们看见一件产品、一栋建筑,它带给人的不仅有使用的功能、材料的质地,也包含着对传统思考、文化理喻、科学观念等的认知。“任何一件作品的内容,都必须超出作品中所包含的那些个别物体的表象。”分析“物”也就分析了设计界面存在的多样性。

为了便于认识和分析设计界面,可将设计界面分类为:

1)功能性设计界面接受物的功能信息,操纵与控制物,同时也包括与生产的接口,即材料运用、科学技术的应用等等。这一界面反映着设计与人造物的协调作用。

2)情感性设计界面即物要传递感受给人,取得与人的感情共鸣。这种感受的信息传达存在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情感把握在于深入目标对象的使用者的感情,而不是个人的情感抒发。设计师“投入热情,不投入感情”,避免个人的任何主观臆断与个性的自由发挥。这—界面反映着设计与人的关系。

3)环境性设计界面外部环境因素对人的信息传递。任何一件或一个产品或平面视觉传达作品或室内外环境作品都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环境的物理条件与精神氛围是不可忽缺的界面因素。

应该说,设计界面是以功能性界面为基础,以环境性界面为前提,以情感性界面为重心而构成的,它们之间形成有机和系统的联系。

三、设计界面存在的方法论意义

当机械大工业发展起来的时候,如何有效操纵和控制产品或机械的问题导致了人机工程学。二战后,随着体力的简单劳动转向脑力的复杂劳动,人体工学也进一步地扩大到人的思维能力的设计方面,“使设计能够支持、解放、扩展人的脑力劳动”。在目前的知识经济时代,在满足了物质需求的情况下,人们追求自身个性的发展和情感诉求,设计必须要着重对人的情感需求进行考虑。设计因素复杂化导致设计评价标准困难化。一个个性化的设计作品能否被消费者所认同?新产品开发能不能被市场所接受?在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实力还并不强大,设计开发失利承受力还不很强的情况下,如何系统地、有根据地认识、评价设计,使其符合市场,就需要对设计因素再认识。利用界面分析法,正是使设计因素条理化,避免将人作为“生物人”的片面和走出笼统地说“设计=科学十艺术”的简单误区。

现代的人机工程学和消费心理学为设计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它们的成功就在于实验、调查和数理表述,是较为可系的。同样对设计艺术而言,进行设计界面的分析,也要有生理学、心理学、文化学、生物学、技术学学科基础。从理论上来说,它要直接建立在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基础之上。相对于机械、电子设计和人机设计,以往人机界面设计把握了技术科学的认识和手段,忽视了人文科学观念与思想。它的界面设计只能存在于局部的思考范围内,只成为一个设计的阶段。

有人以功能论来评判设计。“功能决定形态”曾是20世纪上半叶的设计格言,它的提法是片面的。这是因为:第一,功能不是单一的,它包括使用功能、审美功能、社会功能、环境功能等。“过分追求单一的功能会导致将许多重要内容(装饰性、民族性、中间性)被排斥掉”。而且“有些内容并不是‘功能’的概念所能包括了的,更何况物质和精神的内容也并不是时时处处等质等量的融洽在一个统一体中,随产品的不同、时期的不同,它们各自的主次地位也随之变化”。在现今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情感因素越来越成为设计的主要方面。物质意义上的功能在保持其基础地位的情况下,却日益不能代表情感诉求的表述;第二,按“形态服从功能”而设计的产品,对于不熟悉它的使用者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产品要为人们所理解,必须要借助公认的信码,即符号系统;第三,满足同一功能的产品形态本来就不是唯一的,象汽车等成熟的产品,年度换型计划等措施成为商品经济中日益不可避免的现象。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出现设计的专业需求,而这时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已能满足,简单地以物质性功能来决定设计是不恰当的。

相反,设计界面体现了人一物交流信息的本质,也是设计艺术的内涵,它包括了设计的方方面面,明确了设计的目标与程序。

四、设计界面的分析

按照设计界面的三类划分,有助于考察设计界面的多种因素。当然,应该说设计界面的划分是不可能完全绝对的,三类界面之间有涵义上也可能交互与重叠,如宗教文化是一种环境性因素,但它带给信仰者的往往更多的却是宗教的情感因素。在这里环境性和情感性是不好区分的,但这并不妨碍不同分类之间所存在的实质性的差异。

1 功能性界面

对功能性界面来说,它实现的是使用性内容,任何‘件产品或内外环境或平面视觉传达作品,其存

在的价值首要的是在于使用性,由使用性牵涉到多种功能因素的分析及实现功能的技术方法与材料运用。在这一方面,分析思维作为一种理性思维而存在。如果作为一种处理方式来设计产品,则这种产品会使多种特征性(如民族性、纯粹性)因素中性化,如果去除产品商标,就很难认出是哪国的或哪个公司的产品。当然,这方面也说明了产品中存在着共同性因素,它使全人类能做出同样的反应。人的感觉和判断能力有着国际性的、客观性的特征。

功能性界面设计要建立在符号学的基础上。国际符号学会对符号学所下定义是:符号是关于信号标志系统(即通过某种渠道传递信息的系统)的理论,它研究自然符号系统和人造符号系统的特征。广义的说,能够代表其他事物的东西都是符号,如字母、数字、仪式、意识、动作等,最复杂的一种符号系统可能就是语言。设计功能界面,不可避免地要让使用者明白功能操作。每一操作对人来说应是符合思维逻辑的,是人性的,而对机械、电子来说则应是准确的、确定无疑的,这双方的信息传递是功能界面的核心内涵。

2 情感性界面

一个家庭装饰要赋予人家居的温馨,一副平面作品要以情动人,一件宗教器具要体现信仰者的虔诚。其实任何一件产品或作品只有与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才能为人所接受,“敝帚自珍”正体现着人的感情寄托,也体现着设计作品的魅力所在。

现代符号学的发展也日益这一领域开拓,以努力使这种不确定性得到压缩,部分加强理性化成分。符号学逐渐应用于民俗学、神话学、宗教学、广告学等领域,如日本符号学界把符号学用于认识论研究,考察认识知觉、认识过程的符号学问题。同时,符号学还用于分析利用人体感官进行的交际,并将音乐、舞蹈、服装、装饰等都作为符号系统加以分析研究,这都为设计艺术提供了宝贵与有借鉴价值的情感界面设计方法与技术手段。

3 环境性界面

任何的设计都要与环境因素相联系,它包括社会、政治和文化等综合领域。处于外界环境之中,“是以社会群体而不是以个体为基础的”,所以环境性因素一般处于非受控与难以预见的变化状态。

联系到设计的历史,我们可以利用艺术社会学的观点去认识各时期的设计潮流。18世纪起,西方一批美学家已注意到艺术创造与审美趣味深受地理、气候、民族、历史条件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指出:“文学艺术是人的创造物,原则上是由创造它的人所处的环境条件决定。”法国文艺理论家丹纳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无论是工艺美术运动、包豪斯现代主义或20世纪80年代的反设计,现代的多元化,“游牧主义”(Nemadism)都反映着环境因素的影响。

环境性界面设计所涵盖的因素是极为广泛的,它包括有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科技、民族等,这方面的界面设计正体现了设计艺术的社会性。

以上说明了设计艺术界面存在的特征因素,说明在理性与非理性上都存在明确、合理、有规则、有根据的认识方法与手段。

成功的作品都是完善地处理了这三个界面的结晶。如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扩建工程,功能性处理得很好,没有屈从于形式而损害功能;但同时又通过新材料及形式反映新的时代性特征及美学倾向,这是环境性界面处理的典范;人们观看卢浮宫,不是回到古代,而是以新的价值观去重新审视、欣赏,它的三角形外观符合了人们的心理期望,这是情感性界面处理的极致。

五、设计界面的运用原则

1)合理性原则,即保证在系统设计基础上的合理与明确。

任何的设计都既要有定性也要有定量的分析,是理性与感性思维相结合。努力减少非理性因素,而以定量优化、提高为基础。设计不应人云亦云,一定要在正确、系统的事实和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严密地理论分析,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2)动态性原则,即要有四维空间或五维空间的运作观念。一件作品不仅是二维的平面或三绝的立体,也要有时间与空间的变换,情感与思维认识的演变等多维因素。

3)多样化原则,即设计因素多样化考虑。当前越来越多的专业调查人员与公司出现,为设计带来丰富的资料和依据。但是,如何获取有效信息,如何分析设计信息实际上是一个要有创造性思维与方法的过程体系。

4)交互性原则,即界面设计强调交互过程。一方面是物的信息传达,另一方面是人的接受与反馈,对任何物的信息都能动地认识与把握。

5)共通性原则,即把握三类界面的协调统一,功能、情感、环境不能孤立而存在。

六、设计界面的应用方法

设计界面所包含的因素是极为广泛的,但在运用中却只能有侧重、有强调的把握。设计因素虽多,但它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的结果是物化的形,但这个形却是代表了时代、民族等方面的意识,并最终反映出人的“美”的心理活动。

设计界面的运用,核心是设计分析。在一些国际性的大公司,如索尼、松下、柯尼卡等,都有许多的成功案例可为借鉴。如柯尼卡公司设计其相机时,首先不是去绘制“美”的形和考虑技术的进步,而是进行对象人的日常行为分析,作出故事版(STORY)。它先假定对象人的年龄为35岁,名:Xxxx,从而分析他的家庭、喜好与憎恶,分析他的日常行为,进而考察其人在什么场合需要僚机,从而为设计提供概念(CONCEPT)与目标(TARGET),进行设计。经过分析,设计师有了明确的概念与目标,并随信息的交互产生了创造力。

第4篇:设计艺术范文

关键词:标志设计;错视艺术;应用

一、错视艺术图形的应用概况

随着平面设计的不断发展,许多新的思维与创意方式流入到了设计当中,如何设计出一个好的标志,如何使标志具有非凡的艺术效果,成为了平面设计专业人所要研究的问题。因此,对于标志设计的新思路、新创意、新手法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错视艺术原理及艺术领域中视错视现象的分析,重点针对标志设计中的视错视图形作以论述阐述,使人们对错视艺术及错视艺术图形问题有一个更为系统与深刻的认识。本文旨在通过探索这种特殊的图形形式来丰富标志设计的视觉语言,同时,对于视错视的合理利用必然给予标志设计诸多灵感和启发。

纵观国内外的标志设计,没有那个国家与地区的设计是停滞不前的,所有的创意思想都在变化与创新,所以新的事物与思想总是会被人们探究的,也是人们所向往的。国内的标志设计过于格式化,流行的风格太过于统一化,一种流行元素会在整个标志设计中占有较大的比率时间,更新创意风格的速度较慢,很少从意向上来设计标识的内涵意义。

二、艺术图形如何在标志设计中应用

(一)什么是错视

错视是一种令人们感兴趣的视觉现象,因为错视不仅能够引起人们心理上的不安,也能给人们带来惊喜和快乐。

人们的眼睛之所以能够看到物体,是眼睛和大脑共同劳动的结果。人们的眼睛和照相机的构造非常的相似,但是,照相机仅仅是对物体直接的物理反应,而人眼的功能却不仅如此,还要将其所摄取的影响作为情报以某种信号的方式转送到大脑。根据最近生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眼睛所摄取的情报在转送到大脑途中,会因为情报信号的复杂程度而多少有所损耗和取舍,更重要的是情报转送到大脑之后是怎样进行处理的,至今仍有许多神秘的面纱没有揭开。错视,不仅仅是生理学者和心理学者研究的对象,对于艺术家和设计师来说错视是不容忽视的视觉现象。

(二)什么是错视艺术图形

看上去能使人的眼睛产生错视效果的图形都可归纳为错视艺术图形。

错视的种类有许多,大体分为以下几类:

自然界的错视、归纳的错视、双重个错视、反转的错视、限于平面可能的错视、回转的错视、透明的错视、深度空间的错视、间隔的错视、其他的错视等。

错视艺术与错视图形有许多许多,能用到标志设计当中的错视艺术大致有这几种:

1.归纳的错视

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上,任何物质都能均等地按照统一的方向接收自然的光照,但是其反射的方向却是不同的。在这种情况下去进行光照的方向以及光的接收量等的研究,其结果能成为我们了解物体形态特征的重要手段。在声音的场合下,即使是单独地使用也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比如,某种声音能使我们产生恐怖的心理作用,但是,在视觉的刺激的情况下,单纯的使用往往是难以产生理想的效果的。在感知物体的时候,各种各样的刺激必须建立在综合视觉作用的基础之上才能产生作用。所以,视觉同其他感觉相比较,同周围物体的关系便显得更加重要。平时,我们只要随意的看一下自己周围的环境,就会察觉所见物体在形态、尺寸、方向、明暗等方面所具有的差异,或者是说,人类自身对应如眼帘的物象,有从视觉要素的角度去追求表现形式的强烈倾向。

2.双重的错视

距离不同产生的错视在感知形态的时候如果视觉条件不好,就会产生用尽可能少的要素去构成形象的简洁化倾向,这就是在上面提到的人们在感知物体的时候,物的全体形象比局部更容易收到注视。在昏暗的地方,长时间经过的场合下,对象在运动的时候,从远处去注视时,视觉条件比较恶劣的场合确实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原因,在这里,我们以排除距离意外而所有条件都具备的条件为前提去论述其视觉的特征,这些现象,都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生活当中,在绘画展览一起其他何种展览的视觉环境中也都含有这些因素。在特殊的情况下,即使是在十分恶劣的视觉环境中,仅仅改变其观看的距离,即使是同一个形态也能够产生完全不同的视觉效果。像这样的造型形式,可以追溯到古代10世纪前后以及印刷技术还没有晋级的时代,那时候的书籍全靠手工书写,所以数量非常有限,书籍在当时属于贵重物品,因而,让书籍更加漂亮,对所有的拉丁文字都进行了特别的设计。另外,又与书籍没有普及,文盲比较多,为了让文字具有亲密感而且容易记忆,能够引起人们月读兴趣的设计是必要的所以许多文字造型采用了双重错视的视觉设计手法。

3.反转的错视

图形也背景能够相互反转的图像,是由两者之间的线决定的。一般情况下难以辨认的线,通过人们的视觉而能够明了地揭示其变化以及所构成的形象,这是因为一根线具有为两个图形同时服务的功能。在三维世界里,决定图形和背景关系的一般来说是有多种多样因素的,而这在平面上反转的知觉世界里几乎是不存在的,平面上制约判断的因素比较单一,就比较容易产生的错视的现象,这是因为,在平面上用轮廓线表示图形使之容易符号化。

4.限于平面可能的错视

;一般来说世界上有两种不可能实现的事情。第一,在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事,如,一个人横渡日本语澳大利亚之间的太平洋;第二,在理论上不可能实现的事,比如与2加3等于7相似的事。

5.回转的错视

回转的错视,主要是指物象随着自身上下回转、倾斜而引起人们视觉认知上发生困难、产生错视的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有些东西,即使是司空见惯的,如果将其倒起来观看,仍能够产生完全意想不到的视觉结果。印刷字体将其上下到过来看还能够勉强辨认,而在手写体的情况下一般是很难辨认的。

第5篇:设计艺术范文

Abstract: The college design art education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in this situation,teaching reforms of the design art are imperative . The article focuses on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highlighting the advantages and strengthening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 through the reform of design art courses.

关键词:设计艺术;教学改革;课程设置;实践能力

Key words: design art;teaching reform;curriculum arrange;practice ability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3-0226-01

1设计艺术教育现状

我国设计艺术教育起步较晚,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才引入“设计概念”,设计艺术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高等教育也快速的发展着,现今全国各类高校有近二千三百多少所,其中有一千多所院校设立了艺术设计及相关专业。然而,从表面上看设计艺术为市场、设计艺术教育培养人是一片繁荣。但从实质上去研究它,却存在着诸多问题,所以,在尊重学科特点的前提下,去决解设计教育问题,是教育者的使命,也是对社会的一份责任。

2设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是培养目标含混,课程内容相近雷同的问题。纵观全国各类高校的设计艺术课程内容没有本质的区别,多是类似、相近或是相同的,即使专业的艺术院校和综合院校的设计艺术专业也没有什么区别。二是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实践是设计艺术教育的质量保证,也是该学科的特点。所以,没离开了实践性,也就脱离了它的专业性。我国高校设计艺术专业普遍存在着封闭的教学方式,以课本理论为主导,进行脱离实际的教学方式。三是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①知识更新快于教材的更新;②缺少对学科特点的认识与研究。

3改革的途径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一,明确培养目标,按学科特点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决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它决定教学的目标,因而也决定着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所以培养目标的明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总体的发展及教学的整体的水平和质量。我国的设计艺术教育培养目标在各类院校中多是含混的。艺术院校、文科院校、理工科院校及高职高专等,相互之间没有实质的区别,近似或相同是普遍的现象,从长远角度看对设计艺术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与经济发展也是不协调的。所以各院校在制定培养目标与计划时,即不能盲从沿袭西方的设计艺术教育体系,又不能照搬照抄其它老牌院校的目标和计划。一定要客观、科学、理性的根据实际的情况、地域的特点,要制定行之有效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以培养什么样的人为终极目标。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前提下,要建立科学完整课程体系,为课程内容的科学合理设置明确清晰的方向,从学科和专业特点出发。笔者认为,从学科总的特点进行课程结构设置:基础教学必修,掌握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加设材料、结构、力学、工艺、管理、经营等课程,以扩大知识结构,适应专业的应用需求。专业课实行开放式、选修学分制的教学方式,避免专业方向的专一化、狭窄化的模式,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进行课程选修,让学生在专业领域有更广泛的了解和认识,使得各类知识是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的。

第二,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柳冠中(是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界著名的学者,也是现阶段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博士导师、政府津贴学者。)说:“全世界唯独咱们大陆是上课来学设计。国外讲课很少,就是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问题到底是什么,你提出解决方案来,你不是划标记,你给他做出来。而我们把绘图当作基本功,我们画得很好,但是很多做不了。”从柳先生的体现和国外情况看。我们的设计艺术教育上是纸上谈兵的,缺少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思维能力及全面素质的提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这一形式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实践教学是把理论教学的抽象性、虚拟性、单一性、封闭性等过程,加以验证、充实、理解与消化,也是课程整体的延续与深入。实践性教学是设计艺术学科的支撑点,也是平衡点,如果失去它,学科整体就会失去均衡关系,也就失去学科的方向与特色。实践性教学打破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它更能突出学科特色、凸现专业特点,发挥出专业的优势,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思维的扩展能力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解决教学实践问题:一是在课程的总体安排上加大实践课的学时量,合理进行总体的比例分配和比重,以确保实践课质量;二是在校内建立实践与实验并重教学中心,投入必要的设备和实践教学环境,配备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常态聘请有实战能力的设计师及有丰富工作经验工程师,作为实践教学的主干教师,以确保实践教学能良性的进行;三是建立广泛的校外实践基地,进行校企联合。可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和地域性的企业实力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性学习,以锻炼学生对实际项目的操作经验,掌握实际项目的过程。关键是在实践中锻炼了学生们在市场中对实际项目的工作经验,磨练检验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应变力、判断力、思辨力,进而锻炼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走向社会与就业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第6篇:设计艺术范文

关键词:设计艺术工业设计社会文化

“设计不是一种职业,它是一种态度和观念,一种规划(计划)的态度观点。”——莫合力纳吉(LaszloMoholy-Nagy)。“设计是包含规划的行动,为了控制它的结果,它是很难的智力工作并要求谨慎的关键的决策。它不重视把外形摆在最优先地位,而是把与之有关的各方面后果结合起来考虑,包括考虑经济、社会、文化效果。”——利特(德国乌尔姆造型学院)。设计从根本意义上讲是社会和文化思想的反映,因此设计艺术从某种角度上说,是一种对社会的理想。讨论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先要看看人们对社会的理想模式,或要求、或幻象、或期望、或责任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设计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21世纪的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设计的观念不断地发展,探索未知,为后工业社会寻找新的造型语言和艺术理念,就是说设计已经不再只是用自己的方法去研究世界,更重要的是设计研究科学的双重性的调和,即科技给人和人生存方式的影响及科技给社会带来的污染和危急。设计的观念决定了设计艺术发展方向,本文即从以下角度探讨了设计艺术在未来的发展态势。

1、设计艺术的发展必须适应科技的变革

人类的价值和思维方法的改变都是漫长的,但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发展思路与政策必然会极大地影响其发展。控制人口的增长和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我国必须坚持的基本国策。丹麦的设计师福林特(NielsPeterFlint)的设计观念能给予我们许多启示,他怀疑西方的物质享乐和消费注意价值观,主张从工业文明的物质享乐转变为非物质的过程,强调服务和无处不在的信息交换,他甚至向往东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现在他正专心于“衍续”(sustainable)产品和建筑的观念设计研究,并开设了一家以自己的名字(flint)命名的商店,专门出售“衍续”产品。

可以看出,工业设计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处理好设计观念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因此,设计与社会经济形成互动的关系是设计艺术发展的大趋势。

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讲,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实质。英国的工业化开始发生于18世纪,西欧、北美的工业化都始于19世纪,到本世纪中叶进入成熟的高度工业化阶段;而其他一些地区,工业化的进程大都始于20世纪;对于广大发展中的国家来说,则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因此工业化是一个世界化的进程,而且至今这个进程还远没有达到终点。工业化带来的是工业文化和工业文明,其本质是追求物质化。西方在达到高度工业化的过程中,一方面生活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另一方面也目睹了工业化带来的一切负作用。西方的许多学者提出,从工业化的物质文明向非物质文明转变的关键因素是信息技术。21世纪的设计观念是,从有形的设计向无形的设计转变;从物质的设计向非物质的设计转变;从产品的设计向服务的设计转变;从实物产品的设计向虚拟产品的设计转变。

人类社会发展是呈现螺旋式的上升,后现代主义提出的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这一问题将在信息时代的设计中得以解答。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信息产业在经济生活中占的比重日益增大,从事具体的工业生产的人数在逐步减少,而从事信息业和服务业的人数在迅速增加。人们的需求重点从物质领域向精神领域转移。我们的社会从过去的“硬件社会”向今天的“软件社会”转化,人类已步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

新的技术又一次彻底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工业时代生产规模的庞大、集中、标准化向后工业时代的小型、灵活、多样化发展。产品的个性化和文化特色成为生产的重点设计的含义发生了质的变化,两种文化之间的对立走向融合,使得传统的功能主义的设计思想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产品设计中,产品的形式与功能已没有必然的联系。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单纯的科技主义文化已不能满足人类的精神文化需求。设计已变成了一种融合科技与艺术的综合学科。新的设计形态已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设计的产品也成了一种时时变化着的东西,通过这种产品设计师与顾客进行互动式的交流。例如多媒体设计、虚拟空间的设计和网页设计,它们的传统形式已不复存在,纸张、油墨、装订线已变成了各种电子线路,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已不像一份报纸、一本书那样摆在我们面前纹丝不动,而是在屏幕上闪烁着各种光芒,变换着各种造型,每当你按下一个按钮,将会出现一幅新的场景与新的文字,它们将按照你的要求,提供给你不同的功能:查寻资料、浏览网站、了解产品、发送文件。在这里,任何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和衡量标准都显得毫无意义,设计师同时也是艺术家,它将充满感性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合理的生存空间,在更高层次上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设计艺术的发展必须符合社会文化背景

设计离不开庞大的哲学思想,离不开悠远的民族传统,因为那是孕育它的土壤。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要素。每一个中国人所受的教育均以这三种为基础。倘若对这些基本思想缺乏深入了解,但却试图透过设计来传递这种思想概念,结果就会如同水中捞月一般。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概念上,东西方的哲学体系有基本的差异。在西方而言,特别是自文艺复兴时期起,人类已被视为大自然的主宰,甚至可以控制大自然,因而导致后来兴起的工业革命,以及各种卓越的科技发明。可是,在东方来说,人类往往视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并且不断努力寻求与大自然的协调。我们这个以西方为主导,竞争激烈的消费社会,往往欠缺安稳;而东方哲学体系所灌输的和平安静思想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例如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空间构成的意识、生命力的节奏与韵律、线面的有机结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这种种充满活力的造型,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而它们恰恰是承载东方文明的载体。这些造型不是单纯的再现已知事物,也不是纯粹的主观的幻想,而是以科学思维所不能替代的直观感受在未知的人类的精神世界和外部世界中的探险。它记载了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岁月里为了生存的勇敢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深刻的审美观和哲学观,因而这些造型是富有生命力的、是永恒的,是整个人类的精神财富。

先进世界资讯发达,社会及文化发展渐成一体化。当代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必然立足于本土文化和思想基础,将精髓融汇于现代思潮中,丰富我们的生活,成为一个多极化的现代国际文化体系。

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体制的逐步瓦解,经济发展的中心从西方向东方转移,已有学者预言21世纪将是亚洲的世纪,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东方文化价值观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把握住历史的契机,站在新的高度对中国传统哲学观、美学观的再认识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道路。

设计是文化的设计,而不仅仅是流行的色彩与块面的罗列与拼凑。对西方现代设计思想的借鉴是在传统审美基础之上进行的。在设计实践中对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构图原理和平面化特征以及画面中各元素之间力的平衡的研究是发展中国设计重要内容之一。在传统绘画的构成中讲究“经营位置”,也就是说在平面化的效果中注重各部分的和谐与完整,各种元素之间力的关系力求达到平衡,即各种元素的力度包容在整幅画面中,“内容即使繁杂,也统一于意境”。同时,对传统构图中的“立与破”的辩证关系和传统笔墨效果的吸收与借鉴也是重要的课题。

3、设计在未来的挑战之一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从长远角度看,最好的生态产品将会成功并控制市场。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问题困扰着我们。自然资源迅速减少,环境污染公害增加,这些不稳定因素导致西方工业经济衰退。保存资源、保护环境和生态要求成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探索新方法解决垃圾处理,以减少污染,节约原料;改善产品结构,使其可修理;使用无废料的太阳能;节约用水设计等。

格鲁斯(JochenGros)于1975年提出“有意义的功能”理论,设法跳出自然科学思想的目的理性,倾向于人文科学思想方法,尤其是知觉心理学,它在德国首先提出再生循环处理设计思想,这种设计思想即生态设计。

在工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中心主义的过度扩张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在探索的过程中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认为当代的发展不应该损害后代的发展权利和机会。目前,追求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在全球获得广泛的共识,许多国家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计划,《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就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与农业和工业经济相比,知识经济是以科技和信息作为经济发展的原材料,是建立在人类智力或智能充分发掘与利用基础之上的,不会对自然资源采取掠夺式的开采和应用,进而产生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相反,它要利用科技手段去保护和改造自然环境以维护生态平衡,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使自然环境更有利于增进人类的健康发展,从而使现代人类社会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变革是持续不断的,设计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们要探讨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必须明白设计是一个边缘学科这一本质,在人类科学与文化都在进步与革新的时代,对于作为艺术与科学、物质与精神、人与环境和谐之纽带的设计艺术,变是永远不变的原则。

参考文献

1V.C奥尔德里奇.艺术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第7篇:设计艺术范文

服装设计并不是单纯的款式或是色彩上的创新,它还应该包括材料、结构、穿着状态等方面的巧思立意。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对服装材料材质美的挖掘和再创造。在服装设计过程中,从材料的再造、处理、搭配入手,并根据材料的手感、质地、图案等特点进行构思已经成为潮流。设计师们都明白选择适当的材料并对材料进行重新创造十分重要,对材料的再创造既可以把自己的设计思想与服装融为一体,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材质美来传达服装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这种设计思潮已经逐渐地被设计师们所接受,无论是创意时装,还是流行时装,不管是简约主义,还是装饰主义,几乎在各种服装的设计作品之中,都可以发现这种设计思潮的影响。

2服装材料的再造艺术

服装材料的再造,是指设计师按照自己的审美或设计需要,对服装材料经过再加工和再创造,以把现代艺术的抽象、空间、夸张、变形等艺术概念,融入服装材料之中,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服装材料的再造一般以对面料的创造为主,主要有褶饰、缝饰、编饰三种方式。

2.1褶饰设计

褶饰,是利用面料本身的特性,经过人们有意识的加工处理,使面料产生各种形式的褶纹再造方式。面料经过褶饰的处理之后,可以改变过去平庸、贫乏的面孔,制作的服装更具有生动感、韵律感和美感。面料褶纹的形成是受外力作用的结果,由于面料的受力方向、位置、大小等因素的不同,产生的褶纹也具有不同的状态。这些褶饰既可用于服装的局部,也可布满全身,都具有别样的风情韵致。较为常见的褶饰形式有叠褶、垂坠褶、波浪褶、抽褶、堆褶等等。

2.2缝饰设计

缝饰,是以服装面料为主体,在其反面或正面选用某种图案,通过手工或机器的缝合而改变面料表面纹理状态的再造方式。缝饰可以使面料表面形成各种凹凸起伏、柔软细腻、生动活泼的褶皱效果。其纹理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在服装上既可以局部,也可大面积使用。而且,图案的大小、连续还是交叉、缝线的手法是单一还是变换,都能使其风格各异、韵味不同。

2.2.1手工缝饰是用手针在面料的反面按照一定的距离将两点或多个点缝合连接,并隔一段距离再重复这样的缝合,这样的有规律的缝合重复到一定数量之后,面料的表面就会形成凹凸起伏的纹理。手工缝饰的方法简便,针法变化多端,具有十分丰富的表现力和强烈的视觉感染力。

2.2.2机器绗缝是使用绗缝机或是普通的缝纫机,在面料的表面按照设计好的图案进行缉缝而形成的纹理效果。运用绗缝机缉缝还可以在面料的反面附加一层海绵或是腈纶绵,以增加面料表面的立体感,同时还可以使面料变得柔和;运用缝纫机一方面可以在面料表面沿着折边缉缝,构成“起筋”效果。还可以将面料和里料缉缝在一起,利用面料的宽松余量构成面料的起伏效果。机器绗缝具有操作简单,现代感强的特点,很容易被服装消费者所接受。

2.3编饰设计

编饰是将面料折叠或剪切成布条或缠绕成绳状之后,再通过编织或编结等手段组成新的面料或直接构成服装的再造方式。编饰由于对材料的加工方法的不同,采用的编结的形式不同,因而在服装表面所形成的纹理存在着疏密、宽窄、凹凸、连续、规则与不规则等各种变化。利用编饰手段加工的面料制作的服装,能够非常轻松地创造特殊形式的质感和极有特色的局部细节。往往给人以稳定之中有变化,质朴当中透优雅的视觉感受。编饰的材料也极为广泛,既可选择梭织和针织面料,也可选用皮革、塑料、纸张、绳带等。在具体运用方面又有绳编、结编、带编、流苏等表现形式。

3服装材料的添加艺术

服装材料的添加,是指设计师按照服装设计效果的需要,在服装面料的正面或反面附加一些其他材料,使服装面料的外观视觉感受更加强烈,色彩和材质更加丰富,服装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服装材料的添加主要包括缀饰、绣饰、填充3种方式。

3.1缀饰设计

缀饰是在现有面料的表面,通过缝、贴、嵌、粘、热压、悬挂等方法,添加不同的材料使面料或服装表面出现变化的添加方式。缀饰可选择的材料有很多,如丝带、蕾丝、缎带、珠片、羽毛、毛皮、皮革、金属、花色面料、人造花等等。由于缀饰物在种类、大小、形状、质感、光感等方面均有不同,就使服装材料的缀饰效果千变万化,也使服装的设计语言变得丰富和充实。

3.2绣饰设计

绣饰是指利用电脑刺绣机、绣花机或曲缝机等,对服装面料进行再加工,从而改变面料原有的外观状态,使其变得更富于“表情”的添加方式。绣饰与传统的绣花手法相近,但表现形式和观念已大不相同。传统的绣花只是着眼于服装的局部装饰;而绣饰注重的则是对服装材料的全面改造。绣饰包括单纯的刺绣、平面贴补绣、立体贴补绣、贴补再刺绣等表现形式。

3.3填充设计

填充是指在面料和里料之间添加充填物或衬料,以使服装表面形成凹凸感,突出和强化服装的立体造型的添加方式。填充设计手法过去也在使用,但仅限于人体的肩部或是防寒服。现代服装材料的填充,已经超越了这一狭隘的设计观念,填充可以用于服装的各个部位,可以不受季节的限制,夏装、春秋装都可以使用。填充的填料可以包括许多,如棉絮、丝绵、羽绒、毛皮、泡沫塑料等等。

4服装材料的削减艺术

服装材料的削减,是指设计师根据设计效果的需要,对面料或制作好的服装进行挖空、减色或是切除等方面的处理,以便在拓宽服装形象的视觉空间的同时,为服装注入全新的情感内涵。削减的方法既有单纯的削减,也有在削减之后再用其他色彩或图案的面料再填补。削减从表面上看是在减少,但从设计创意角度看,却是在增加,是在增加服装款式的内涵,增添服装的视觉感染力。削减的形式也十分多样,常见的有镂空、抽纱、砂洗、残缺等方式。

4.1镂空设计

镂空是指借助一些工具在面料或是在制作好的服装上挖出若干个空洞,然后再填补或不填补的削减方式。镂空是一个“破坏”的过程,通过破坏使面料或是制作好的服装变得透漏。透漏出里面的内容,就能增加服装的层次和内容。镂空要选择质地密实、不损纱的面料,如棉布、的卡、牛仔布、皮革、人造革等。镂空形式又分全透露、半透露和不透露三种。全透露是让其自然透露着;半透露是把透明的纱料附贴在面料反面;不透露是把另一种颜色或花色的面料附贴在面料反面。

4.2抽纱设计

抽纱是指面料当中的部分纱线横向或纵向抽出,以造成若隐若现的朦胧效果的削减方式。抽纱最好选择质地粗糙的平纹面料。既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抽取,也可以无规律地抽取。

4.3做旧设计

做旧是指利用砂洗机或是其他辅助工具,对面料或是制作好的服装进行减色、磨损等处理的削减方式。做旧也是在增加面料的表现力,增加服装设计的内容。因为,一块全新的面料或是一件全新的服装,没有经过生活的磨砺,就会缺少生活的痕迹和生活的气息。做旧实际上就是设计师人为地为服装加入生活的意义和内涵,使服装具有了生活的体验和灵性。做旧既可以通过对其减色或磨损的处理,使其变得柔和自然,还可以仿照生活的某种特定情境,对其进行特殊处理,如火烧、烟熏、发霉、撕扯、污渍等效果。

4.4残缺设计

残缺是指利用残破面料设计服装,或是把制作完了的服装的某些部位故意剪破、去掉的削减方式。残破也是一种美,美就美在它的不完整和缺憾感。它能通过局部的不完整与整体完整的对比,给观众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但残破手段的运用一定要追求自然,残破的部位不宜太多和太过于零散。

5服装材料的组合艺术

服装材料的组合,是指设计师根据服饰整体设计效果的需要,对材料进行有目的的取舍和选择,以创造一种全新的着装状态或是营造一种特殊的情境效果。组合主要有相同材料组合、不同材料组合、同色材料组合、异色材料组合4种方式。

5.1相同材料组合设计

相同材料组合,是指把质地、色彩、风格一致的服装材料搭配在同一套服装之中,构成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的组合方式。相同材料的组合由于材料的各个方面都相互一致,很容易取得统一、稳定的服装效果。但其欠缺也显而易见,就是由于服装与服装之间、服装与服饰品之间的共性过强,势必容易造成鲜明的个性缺乏的弊端。因而,相同材料的组合,一定要努力寻求在形态上、在纹理上、在表现形式上、构成的状态上的变化和形成对比。否则,统一就容易构成单一和单调,就会缺乏生动感人的视觉效果。

5.2不同材料组合设计

不同材料组合,是指把质地、厚薄、粗细、色彩、风格等方面具有一定差异的材料搭配在一套服装之中,构成多样统一的视觉效果的组合方式。不同材料的组合由于材料的各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别,因而就要努力寻求统一,要找到能够起到决定因素的所在。也就是说,把不同的材料组合在一起,必须要让能起到主导作用的某一材料占有绝对大的面积,才能构成稳定的视觉效果。或者,要让质地接近或相同的材料在服装的不同部位多次出现,使不同的材料之间呈现一种内在联系或是建立一种秩序,也能使服装整体呈现和谐的效果。

5.3同色异料组合设计

同色异料组合,是指把色彩相同,而在质地、厚薄、粗细、风格等方面存有差异材料搭配在同一套服装上,构成统一而变化的视觉效果的组合方式。色彩相同是同色异料组合的基本特征,尽管同色材料组合的材料之间依然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但因为有了色彩相同的共性因素,材料的差异所形成的对比也会得到削弱。因而,这是一种很容易见效的组合搭配方式。

5.4异色异料组合设计

异色异料组合,是指把色彩不同,而在质地、厚薄、粗细、风格等方面存有差异的材料搭配在同一套服装上的组合方式。色彩和材料的各个方面都有差异,是异色异料组合的基本特征。因而,这样的组合方式就应该注意缩小相互间的差异,在无序当中寻找秩序,在差别当中寻找联系。建立异色异料之间的秩序和联系,有三种基本的方法:一是加大主要面料的面积;二是寻找与主要面料各方面都相近的面料,作为主要的搭配材料;三是把主要的面料隔开重复使用。

第8篇:设计艺术范文

随着城市与社会的发展,博物馆建筑建筑中一般适宜从地上转入地下的空间为展厅、展品库房、服务用房、设备机房、停车场等。尤其是作为博物馆主体的展示空间与收藏空间两大部分,在地下均有良好的适应性。

从建筑空间环境和使用特征角度看,地下空间具有温度稳定性、隔离性(防风尘、隔噪声、减震、遮光等)、防护性和抗震性等特征。同时,在地面空间紧缺的情况下,成为保护地面自然风貌和人文历史景观的有效手段。如果能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的优势,得到满意的建筑功能和环境质量的和谐统一,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对于博物馆建筑来说,其积极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城市中心区的博物馆建筑在树立自身形象的同时,还重视市民的参与性,体现在建筑空间与街道形态的融合与优化。由詹姆斯?斯特林设计的德国斯图加特美术新馆通过一条自东向西绕过建筑中央下沉陈列庭园的公共步行道,将建筑两侧有高差的道路联系起来。这条步行道结合直线与曲线的坡道在不断变化当中与下沉庭园的雕塑艺术品相遇,成为一条充满趣味的交通路线,使市民能够更多地感受到美术馆的艺术魅力。美术馆成功地将城市道路引入建筑内部,以完全开放的格局融入城市当中,成为城市景观的一个有机部分。该建筑的成功设计也为建筑师赢得了1981年的普利策奖。

美国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位于一片新规划的金融行政中心,不久,博物馆的周围将会高楼林立。在摩天大楼包围的"混凝土峡谷"之中,博物馆应该发挥文化建筑的亲和力,创造迥异于周围冷漠的环境气氛。而且,博物馆在楼群包围的广场中,更应该是一座雕塑。这便是日本建筑师矶崎新对该博物馆的理解和定位。他把建筑分解成若干片段,围绕下沉式内院组织成封闭的格局。博物馆的入口便从这里到达。地上部分的3层为行政办公和图书馆,地下层是展览空间和地下供货层,还有3层地下停车场。博物馆在大尺度、大规模的都市空间中,为人们赢得一处宜人的具有文化氛围的休憩空间。

我国的上海博物馆新馆位于市中心的人民广场,与市政府办公楼相对,位置比较重要。建筑师邢同和根据建筑的空间环境、建筑气势和内外关系,积极利用地下空间配合城市中心广场的尺度。建筑地上部分主要是展示空间,地下是行政办公、库房、机房等辅助用房。地上和地下的面积基本相当。利用地下空间成功地塑博物馆建筑形象,其做法不失为一较好的例子。

1城市改造、更新和发展的需要

2保存地面原有历史环境的需要

3保存地面自然风貌的需要

4遗址展示和保护的需要

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的日本大阪飞鸟博物馆(HistoricalMuseum,Osaka,Japan,1994)位于大阪一处古墓冢众多的山林之中。为了尽量减少对已有环境构成的干扰,博物馆大部分形体隐埋于地下,而且使得参观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古代时期的风俗和祭祀观念。安藤采用抽象简洁的大台阶与景观塔为参观者提供观赏周围环境全景的场所。两者作为室外空间制高点形成对比,具有强烈的纪念性效果。博物馆室内具有典型古王陵风格?quot;锁孔形"展示空间暗示出遗址的存在。

转贴于

汉斯?霍莱因设计的法国火山学博物馆(VolcanosMuseum,France,)具有强烈的仪式性和象征性特征。博物馆位于在历史上曾有过火山活动的自然区域。建筑的大部分空间掩埋在地下,以保全基地周边可资料学考证的地理、地貌环境,使人清晰地观赏到历史上残留的自然火山现象的宏大场面。而且,通过地下洞穴的营造,人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火山现象与大地本身的密切关联。博物馆的核心是一个由地下千起的总高度近22m的圆锥体,锥体顶端被截成平顶。这个高大、单一、集中的窨既是博物馆的入口大厅,又是地下呈发散状自由布局的洞穴群的组织枢纽。锥体外表饰以当地黑色的火山岩;内侧嵌入金色的金属箔。这一空间从形式的运用到内外材质、色彩的转换都给人以炽热火山口的强烈空间意象。该主题的博物馆强调强大的自然力量和与人类的关系,通过自然现象使人类得到启示,从而了解自然规律。

1、环境意识的丰富多元

当代社会的环境意识正在不断加强,因此达到建筑与环境的充分融合是建筑师追求的目标。在城市中心区、历史文化地区、自然景区的博物馆以及遗址博物馆,它们的外部环境具有各自的秩序和特点。其中一部分博物馆是通过地下空间的利用,在环境中求得适合自身的存在方式。这种得体的、具有亲和力的表达方法已经得到人们广泛的接受和欢迎,并且为地区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做出贡献。

2、建筑设计手法的开拓创新

由于地下空间与室外地坪的特殊关系,博物馆建筑在功能布局、流线组织、空间构成以及与地上部分的衔接等方面都要有所考虑。为了打破地下空间在土壤包围中形成的封闭性特征,建筑师借助阳光、树木、流木等自然因素的引入,使空间更加生动并呈现出自由,开放的气氛。而且建筑师还利用地下空间的内在意义与特点,配合博物馆展览的主题渲染室内空间气氛。

3、地下空间优势互补利用

根据博物馆的功能特点,地下空间良好的热稳定性、安全性和防灾功能使得博物馆建筑在地下空间中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从而与现代建筑注重生态与节能的趋势相一致。

4、技术手段的完备及应用

在技术设备方面,地下空间的建造,使用与地上空间关注的问题有所不同。而且,博物馆对室内环境的要求较高,在良好的地下环境中,离不开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精良的设备支持。因此,在施工水平、技术设施等方面还需继续发展创新。

第9篇:设计艺术范文

关键词:对话课堂;话题设计;设计艺术

对话与任何一种课堂教学方式都有所不同,对话是教师与学生双方之间的活动,相较于其他的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变,对学生的临场发挥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对话的艺术性以及随机应变能力等多方面都有所考查。与此同时,在对话课堂的过程当中,学生的语言能力也能够得到有效的训练并且得到提高,也能够给学生带来与人交往交流的自信,从而有助于增强他们未来生活和工作的自信。因此,丰富的对话课堂的课题设计艺术对学生非常有利,有必要进行仔细研究。

一、对话课堂中的话题设计艺术的概念简述

1.对话课堂中的话题设计艺术

顾名思义,话题就是指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谈话内容,有各种各样的意见和想法,那么对话课堂也可以说是以对话为主要上课形式的课堂。而话题设计艺术则是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为学生所设计的对话课的课堂内容,教师通过对每一节课的不同内容设计相关的话题,确保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对话课堂的学习当中,因此,这种相对繁琐的对话设计也是一种授课的艺术。

2.同样的话题会有同样想法的学生,也会有不同想法的学生,他们对话题的认识以及辩论,就会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对话课堂的乐趣

另外,在进行话题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也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克服这些困难为学生进行话题的设计,从而确保话题的内容以及最终的结论都能够适当开启学生的思维以及与人对话的能力,因此,对话课堂中的话题设计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也是非常有技巧的。

二、对话课堂上话题设计艺术的重要性

话题是对话课堂的灵魂,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进步,学生的对话课堂内容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对话课堂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与人的交流,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提高与人交流的能力,教师对于不同话题的内容设计,也能帮助学生在以后不同社交场所应对自如地与人交流。与此同时,一个对话背景新颖、内容充实的话题也能够充分引起他人的共鸣,从而加深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这就是对话课堂真正的意义,不过这类课堂的授课方式着实为教师出了不小的难题。

三、如何进行对话课堂中的话题设计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建构“对话式”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话题的提出。对话教学往往是以话题为核心,抽丝剥茧,层层展开。适当话题的选择能围绕师生之间的对话寻找一个巧妙的切入点,从而叩开师生之间思想碰撞、灵魂激荡之门。话题型对话首先要选择对话的话题。一般来讲,话题选择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

重难点问题是指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必须加以重点解决的问题和学生理解上存在困难的问题。以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为中心来设计的话题,一般是以预设问题的形式出现,它起着导引对话的进行和推动对话进一步深入的关键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在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分析和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依之设计出逐层递进的对话话题。

2.教学中的疑点问题

疑点问题就是指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到迷惑不解的问题。在教学中,以疑点问题为对话话题,引导学生主动生疑、质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疑、解疑能力以及科学的探究和创造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建构意义。我在教学《梅兰芳》时就围绕疑点问题展开讨论:为什么说“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本学期上的《杨氏之子》,也是围绕“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展开讨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深刻了。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对话课堂上的话题设计艺术是专门为增强学生的课堂兴趣而设的话题方式。话题设计是对话教学课堂设计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话题,能够充分带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投入到对话课堂的学习中,与此同时,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也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活跃他们的大脑,提高他们与人对话交流的艺术,增强他们与人对话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伟.课堂对话的运作机理:基于话语分析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4(7):123-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