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安全工程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核安全工程;人才培养;高校
2010年,南华大学发挥自身几十年为我国核工业事业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的优势和特色,凭借扎实的专业建设基础,积极申报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核安全工程,并获得教育部批准设置。2010年即从新生中通过转专业的方式转入一个自然班开始培养工作,该专业2011年获批湖南省特色建设本科专业,2012年获批湖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修订后,原“核安全工程”与“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调整为“辐射防护与核安全”。2013年经湖南省教育厅批准,南华大学以“核安全工程(专业方向)”继续招收本科学生,也是迄今唯一批准设置该专业的高校。本文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阐述南华大学核安全工程专业建设,以期为核安全领域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核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考
随着我国环境压力日益突出,核能作为一种几乎是零排放的清洁能源,在我国的能源结构调整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我国核电建设的安全、高效发展,国家环保部核安全局已在国内实施注册核安全工程师制度。为了适应核安全人才的强大的需求现状,南华大学于2007年率先在安全工程专业下设置了核电安全工程和铀矿冶安全工程两个专业方向,并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1]。为了制定核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学科建设团队首先以需求为导向,先后调研了中核福清核电站、中核三门核电站、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二二厂)、中核锦原铀业有限公司等十多个核工业企事业单位,获得了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秦山核电有限公司、西安中核蓝天铀业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信函回执反馈意见,并利用南华大学为中核集团开办的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班学生来校学习的机会,分企业类别(核电企业、研究院所、铀矿冶企业、核燃料加工企业、核废物处理企业等)召开学员座谈会,听取意见与建议。同时,组织南华大学相关专业(特别是核类专业)教师多次研讨核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最终确定以“核安全工程师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办学宗旨,主要参照国家《注册核安全工程师》、《注册安全评价师》和《安全工程专业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条件》的知识要求,根据“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原则制定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分别于2012年和2014年进行了两次修改。
二、核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各个高等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和服务对象所确定对所培养人才的特殊要求。培养目标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满足国家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实现学校培养目标。南华大学核安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为: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现代化核工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好的人文知识和文化素质,掌握安全科学与工程、核与辐射安全、安全应急管理和职业健康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专门从事核安全与辐射防护工程设计、研究、检测、评价、监察和管理等工作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工程技术人才。为了实现这一专业培养目标,南华大学提出了核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本专业学生在学习工程专业基础、人文社科知识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安全科学和核物理基础理论、核与辐射安全工程技术及安全应急管理相关课程,接受校内外实践环节、专业相关课程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的基本训练,具备注册核安全工程师所需的基础知识、专业能力和素质,具备服务于核工业各个领域的核与辐射安全研究、设计与监管的技能,并具有在核与辐射安全行政管理、核环境与核安全中介等机构中工作的能力。
三、核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
南华大学核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重在体现核工业对核安全工程师基础知识、专业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注册核安全工程师的核安全综合知识、核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核安全案例分析、核安全专业实务四大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为导向,建立适应核安全工程领域专业人才需求的课程体系。整个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性教学和第二课堂,共计183学分。核心知识领域有工程理化基础、原子核物理、安全人机工程、事故致因理论、安全应急管理及其系统方法、核与辐射安全。核心课程包括“原子核物理”、“安全学原理”、“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系统工程”“、核与辐射安全”、“防火防爆技术”、“安全检测及监控技术”、“核电安全工程”、“核通风与空气净化”、“锅炉压力容器安全工程”、“铀矿开采安全技术”。实践性教学环节有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安全评价课程设计、核安全设施课程设计、辐射防护课程设计、核通风与防护课程设计、防火防爆课程设计。第二课堂包括各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社会调查报告、各类竞赛活动获奖、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全校性的素质选修课程等。
四、核安全工程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南华大学核安全工程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多年的积累与沉淀。学校合并前的原中南工学院和原核工业第六研究所隶属于原核工业部,有多年从事核工程与核技术、铀矿开采等方面教学研究工作积累;学校现有核反应堆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核物理、辐射防护、采矿工程、放射医学等多个涉核专业。核类学科专业建设为我校核安全工程师资队伍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此,核安全工程师资队伍建设围绕组建“核电安全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和“铀矿冶安全专业课程教学团队”两个核心教学团队开展工作。教学团队成员由校内教师和校外实习基地研究人员或工程师组成。对校内教师鼓励中青年骨干去企业锻炼或攻读博士学位及出国进修学习,派出年轻教师参加注册核安全工程师的培训和考试,重视“传帮带”“、老带新”的措施落实到位。校外教师,我们主要聘请有一定工作经验或成绩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既是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教师,有时也被请进校园课堂给学生讲课。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得核安全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五、核安全工程专业的实验室建设
专业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实验室建设是专业建设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南华大学核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思路是:充分利用学校相关专业的已有资源,重点建设特色实验项目。经过几年的建设,现已建有辐射安全监测实验室、核通风与空气净化实验室、核应急救援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有:用于核环境安全监测分析的EQF3220结合态/未结合态氡子体及氡/钍测量仪、用于核通风与空气净化实验的粒子图像速度分析系统(PIV)、APS-3321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以及正在建设的环境模拟风洞实验室。
六、核安全工程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纽带[2]。核安全工程实习基地建设时采用两条途径,一是充分利用南华大学现有实践教学资源。学校已有的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南华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省“十二五”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尾矿库退役治理技术中心研究生实践中心”和“核测控与核安全防护基地”,都已经成为了核安全工程的实习基地。另一条途径是新建校外基地。由于核安全工程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为此,我们以国家核电产业链为导向,补充完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先后与中核韶关锦原铀业有限公司、中核通辽铀业有限公司、中核二七二铀业有限公司、中核四四有限公司、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我们与这些基地间采取顶班替岗、校企科研协同、为企业选拔后备人才等多种互惠的合作模式,基地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这些基地在满足了学生认识实习1周、生产实习4周和毕业实习2周的要求的基础上,我们还在开展部分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在基地完成的教学改革。南华大学核安全工程是目前唯一批准设置的本科专业(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没有现存的参照模式。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在培养目标与要求、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后,还需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知识点要求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与实践,也希望各相关用人单位提出宝贵的意见与建议。
作者:刘迎云 蒋复量 王淑云 单位:南华大学
参考文献:
由于监测县(市)的实验室条件所限,部分监测指标无法开展,水样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安排测试,保证水样检测数据的可靠性、可比性及项目的完整性。
2结果
2.1单项指标合格率塔城地区共上报228份水样,各监测县(市)均有部分单项指标超标,超标率最高为托里县(8.59%),额敏县最低,各监测县(市)单项指标超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45076,P<0.05)。单项指标以总大肠菌群超标最多共83份,超标率36.40%;其次是耐热大肠菌群55份,超标率24.12%;菌落总数48份,超标率21.05%,见表1。
2.2水质监测各项指标检测情况228份水样,共测7752项次,总超标率5.77%;除消毒指标外,微生物指标超标率较高,其次是感官指标;毒理学指标和一般化学指标较低,见表2。
2.3枯水期和丰水期监测情况监测枯水期和丰水期水样各114份,共检测570项次,枯水期水质检测指标超标数和超标率分别为139份,24.39%,丰水期为166份,29.12%,枯水期和丰水期除消毒指标外,毒理学指标超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059,P<0.05),即丰水期高于枯水期,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7059,P>0.05),见表3。
2.4出厂水和末梢水水质检测结果抽检出厂水和末梢水水样各114份,共检测570项次,检出出厂水水样不合格140份,超标率24.56%,末梢水165份,超标率28.95%。除消毒指标外,出厂水和末梢水微生物学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254,P<0.05),即末梢水超标率高于出厂水,见表4。
3讨论
凌源市位于辽宁省西部,因十年九旱的极度缺水状况,是辽宁省最早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地区之一,工程的水源主要取自地下。建设初期,普遍采用由深井潜水泵直接完成从提水到加压入户,即所谓一次加压到户的供水方式(见图1),管理使用都很方便。后来,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降,原来采用井泵直供方法建设的供水系统只能逐步退出,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地下水位的下降,更有深井涌水量变小的困惑。在地下水位下降的初期,通常采用增加深井泵扬程,即换泵的办法就能很好的解决继续供水问题;当水位再度下降,深井涌水量亦随之减少时,继续增加泵机组的扬程或对井体加深改造以及另打深井等办法均已不再奏效。经过多次抽水试验分析,采取了井池联合集蓄供水的方法,即在井口附近建设一座地下式蓄水池,将机井的小流量地下水连续不断地抽至蓄水池中积蓄,再定时由二次加压泵供水到户,基本可以满足居民日常吃水需求。但在经历了较短时间的运行后,又出现了泵机组频繁发生故障的问题,即使不断维修和加装备用机组,也依然如故,而且故障愈来愈大,问题愈来愈多,直到完全瘫痪停供,严重降低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尤其是贫困贫水地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实效。同样的情况导致了当地多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年搁置没法用的局面。
2改进方式与效果
水泵机组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的重要设施,如何以工程建设的良好配合来保障机组长久运行,少出故障,延长整个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寿命,就需要建设有效的工程结构,提高系统的可靠性,降低系统故障的发生率。因此,以工程配合的方法来提高农村饮水安全系统的长久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分析当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出现的问题:①为了保障水质不受污染和便于日常管理维护,泵机组均不安装在蓄水池上方,而是在旁边紧贴蓄水池单独建一座地下泵室,利用蓄水池中的静压水头起到自然充泵和加压的双重作用。②由于地区可挖开的土层较薄,为节省工程投资,建设的地下泵室普遍较浅。建设初期,通常以泵体蜗室的上平面略低于蓄水池的经常高水位,即所谓“淹泵”位置为限,基本实现自动充泵启动。实际运行中,尤其是地下水位再度下降涌水量变少时,却时常因蓄水池内的经常高水位常低于“淹泵”水位而形成无水启动的状态,从而造成水泵干磨损坏。在前述工程运行中,水泵机组出现故障,多因泵室建设时挖深较浅,预留的水头富裕量低所致,当蓄水池内水位稍有降低,水泵即不能得到充分灌水,底阀也常因卡阻而导致引水泄漏,不能正常启泵。针对这种情况,采取了如下两种做法:其一是降低泵室的深度。在改造或新建泵室时,首先要考虑可能发生的水位自然下降等因素,确定蓄水池中的经常高水位。根据经常高水位确定泵机组的位置,也就是要使泵机组的蜗室上平面低于经常高水位至少0.5m以下,如果岩层较低,开挖容易,还可再适当降低泵室深度,作为“淹泵”灌水的富裕量。按照当地的经验,一般最深为使水泵蜗室上平面低于蓄水池经常高水位1m左右,同时还要考虑当地冬天冰冻需要增加的保暖厚度。这样,基本可使泵长期处于“淹泵”状态,保证水泵能随时 启动而不会干磨,满足当地的供水需求。其二是采用前置水箱结构。对于有些乡镇村组,由于所在地岩层较高,开挖岩石的工程投资较大,而且工程早已建完,改造过程还要涉及相关的拆迁重建等诸多因素,不便于采取加深泵室的改造方法。针对这种情况,采取在不降低泵室的前提下,在泵前安装一个密闭的充水水箱,水箱内的经常高水位高于泵蜗室的上平面约150mm左右,通过负压作用,保证水泵借助于密闭水箱而长期处于“淹泵“状态,使水泵能随时启动。比较这二种方式,前者的土建工程量相对较大,工程投资相对较高,但不需要对设备系统增加改造;而后者毋须做土建工程,只对设备系统进行改造,需要掌握水泵机组的一些特性,较前者略显复杂,但工程投资低。经过实际比较,只要因地制宜,二者均很实用,在当地和附近地区都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应用。
3典型案例分析
以凌源市松岭子镇某村为例,因滴水贵如油而导致村民间借水还水的现状已为时多年。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打饮水井,但随着地区水环境的变化,却经历了从井泵直供、增加井深和换深井泵、增建蓄水池和地下泵室及2次异位再建等多种措施,终因地下泵室“相对变浅”而致泵机组频繁故障,最长的一次有一年多无法使用,导致村民多次上访,基层干部苦不堪言。针对这种现状,在遍历微机变频给水、机组软启动以及自动化检测等先进技术改造仍不完全奏效的过程后,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分析和研究。对于这种贫水地区的农村供水系统,若不从结构配合上彻底解决,就不能从实质上解决村民饮水问题。后经多次试验,采用了前置引水箱的办法,利用现状泵室,在离心泵前端安装引水箱,使普通离心泵变成了可自吸的水泵,从而解决了水泵的稳定运行问题也即全村的饮水问题。
4经验和建议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是涉及千家万户的大事,不仅要提供良好的水源,更要有可靠可行的组成结构与之配合。从对凌源地区各种做法的比较和实际应用看,采取合适深度的泵室或前置水箱均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对于土层较厚的地区,一般采用加深泵室的方法;而土层较浅的地区,通常采取加前置水箱的方法,应用效果是比较理想的,值得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推广,保证机组稳定运行,延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使用寿命。
5结语
1.1施工进度
朝阳县二十家子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根据工程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工程施工于2009年4月开工,11月16日竣工通水,具体安排如下:水源工程4月19日—5月10日;管沟开挖、管网安装、管沟回填4月19日—5月30日;泵房、办公楼及院墙4月21日—10月15日;输配电及机泵安装4月6日—6月1日;管网打压试验及验收10月15—11月15;正式供水11月16。
1.2施工技术要求
1.2.1水源井工程在打井前,对井址应进行物探找水,根据探测结果,确定是否需钻井,钻井深度、孔径及壁管、滤水管及成井工艺满足设计要求,要打完整井并做抽水试验[3]。
1.2.2管网施工管网开挖安装按设计管线方向先放线,后开挖,沟底要平直,开挖深度必须保证埋管后管顶距地面1.5m以上,以防冻涨。管道连接,管材为PVC塑料管采用工程胶承插连接,PE管用管件件螺纹连接,进户立管采用弯头、管箍、内接、闸阀、水嘴、水表等丝扣缠麻连接。管道回填,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回填厚度大约30cm的松土,避免回填砖头、石块、瓦块等硬质物质,防止砸破管身,等打压试水管道没有漏水问题后在进行回填完。
1.2.3土建工程施工时除应满足设计本身的要求外,还要按专项施工验收规范要求施工[4]。
1.2.4输配电工程工程按“电气装置安装工程与验收”规范进行。施工中要按照设计要求和国家有关规定施工,施工单位不得擅自改变,如需要改变时,需和设计部门取得商议,经同意后方可变更,施工单位要精心组织,优质施工,争取创建优质工程。
1.2.5管路通过特殊地形的处理本次设计涉及管路跨越军用光缆和公路,军用光缆为光缆,距地面1.5m,而设计管路沟需开挖1.7m深,为了保证光缆在供水运行时不受影响,保证埋管顶部与光缆底部距离≥50cm,底坡坡比≤1∶100。当管路沟开挖到光缆保护区位置时应提前通知其管理部门,由朝阳县水利局人饮处及二十家子政府共同和光缆管理部门协商,管路沟开挖时光缆管理部门必须在场,人工试探开挖,避免破坏光缆。跨公路问题可由朝阳县水利局人饮处及二十家子政府和交通部门协商,开挖回填后恢复原路面。本次设计不涉及管路跨越较深沟壑,实际坡度较大的也可根据地形按管路顶距地面1.5m的要求沿坡挖填[5]。
2工程管理
2.1建设期管理
2.1.1组织管理为了加强二十家子镇供水工程建设期间的管理,县政府成立了二十家子镇供水工程指挥部,由副县长任总指挥,成员单位有水利局、财政局、发改委、国土局、建设局、农电局、卫生局、交通局、林业局、物价局和二十家子镇,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二十家子镇政府,二十家子镇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各成员单位职责是:水利局负责工程规划、设计及施工技术指导工作;财政局负责资金配套及划拨工作;发改委负责项目立项工作;国土局负责办理建设用地的征占地手续;建设局负责小城镇规划工作;农电局负责输配电工作;卫生局负责水质检测化验工作;交通局负责管道跨路工作;林业局负责办理占用林地等相关手续;物价局负责用水核价工作;二十家子镇政府负责整个工程实施及后期管理工作[6]。
2.1.2资金管理
2.1.2.1建设期资金管理为确保工程资金规范使用,要建立资金监管制度,加强建设资金管理,建立资金专账,实行县级报账制,专款专用,封闭运行等措施;及时拨付资金以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
2.1.2.2资金筹措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及2009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本着谁受益谁投资国家按比例给予一定扶持的原则,该项工程总投资483.07万元。
2.1.3质量与进度管理
2.1.3.1严格工程建设程序成立项目建设管理机构,承担起工程建设任务。打井工程实行招投标,择优确定施工队伍。对工程主要材料,实行集中统一招标采购,其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质量标准。同时要选择有一定资质的监理机构,对工程实施全程监理[7]。
2.1.3.2规范工程施工工程开工后,要严格按照水利工程基本建设程序进行管理,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制管理。
2.2建后运行管理
工程竣工后,本着“谁受益、谁建设,谁投资、谁管理”的原则,明晰工程产权,落实管理主体,制定工程管理、维修、水费计收、水源保护等管理制度,由县物价部门统一确定水价,确保项目良性运行,保证工程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建议成立供水公司,编制为副科级事业单位,人员由管水员2名、维修人员2名、电工1名组成,建议从水利局干部职工中抽调。
3水源保护措施
根据朝阳县卫生部门饮用水水质检测和2009年朝阳县环境监测站的监测报告分析,二十家子镇水源水质和供水水质均达到生活饮用水标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设置和污染防治已纳入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水污染防治规划。该地区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设置和污染防治已纳入有关流域、区域、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水污染防治规划。从解决二十家子镇水资源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出发点,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信息手段,为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又能让百姓吃上放心水,对水源保护采取如下措施。
3.1加强统管职能
在全镇范围内建立统一、高效、协调的水资源保护管理体制。积极推进水务改革,实行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应用新工艺和新技术,提高节水、用水效率,实现对水资源优化调度和高效利用。
3.2饮用水源保护
在各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内,禁止利用渗坑、渗井、裂隙、溶洞等排放污水和其他有害废弃物;禁止利用透水层孔隙、裂隙、溶洞及废弃矿坑储存石油、天然气、放射性物质、有毒有害化工原料、农药等;实行人工回灌地下水时不得污染当地地下水源。在饮用水地下水源各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内,一级保护区内:禁止建设与取水设施无关的建筑物;禁止从事农牧业活动;禁止倾倒、堆放工业废渣及城市垃圾、粪便和其他有害废弃物;禁止输送污水的渠道、管道及输油管道通过本区;禁止建设油库;禁止建立墓地。二级保护区内:对于潜水含水层地下水水源地,禁止建设化工、电镀、皮革、造纸、制浆、冶炼、放射性、印染、染料、炼焦、炼油及其他有严重污染的企业,已建成的要限期治理,转产或搬迁;禁止设置城市垃圾、粪便和易溶、有毒有害废弃物堆放场和转运站,已有的上述场站要限期搬迁;禁止利用未经净化的污水灌溉农田,已有的污灌农田要限期改用清水灌溉;化工原料、矿物油类及有毒有害矿产品的堆放场所必须有防雨、防渗措施。对于承压含水层地下水水源地,禁止承压水和潜水的混合开采,作好潜水的止水措施。准保护区内:禁止建设城市垃圾、粪便和易溶、有毒有害废弃物的堆放场站,因特殊需要设立转运站的,必须经有关部门批准,并采取防渗漏措施;当补给源为地表水体时,该地表水体水质不应低于《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不得使用不符合《GB5084—8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污水进行灌溉,合理使用化肥。保护水源林,禁止毁林开荒,禁止非更新砍伐水源林。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县级环境保护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作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污染防治工作并根据当地人民政府颁布的地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采取措施,开展饮用水源保护的科学技术研究,推广使用先进的水污染防治和水源保护实用技术,鼓励清洁生产。因突发性事故造成或可能造成饮用水水源污染时,事故责任者应立即采取措施消除污染并报告当地乡镇供水、卫生防疫、环境保护、水利、地质矿产等部门和本单位主管部门。由环境保护部门根据当地人民政府的要求组织有关部门调查处理,必要时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后采取强制性措施以减轻损失。
3.3技术服务
临夏县位于甘肃省中南部,总面积 1212.4km2,辖25个乡(镇),全县总人口 38.12 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5.61万人,占总人口的 94%。从 1992 年开始,临夏县依托县域丰富的水资源,精心实施了南区农村供水,西南片、西北片、北塬、尹集农村饮水安全等自流式集中供水工程,解决了全县 7 万户、32 万人的饮水问题,全县农村自来水管网覆盖率达98%,入户率达 95%,全县初步形成了四大片集中供水的格局,农村自来水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临夏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由临夏县水电局饮水安全办公室实施,完成后移交县农村自来水管理总站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收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过程中,管理单位提前就位、强化建后管理。入户规划及实施由县水电局技术人员和县自来水总站技术人员共同完成,使建后管理单位县农村自来水总站提前熟悉工程建设中管网布置、入户明细。水厂净水设备试运行期间,自来水总站派驻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试运行值班,为工程建后管理打好基础。为了加强供水管理,保障群众正常生活用水,促进供水事业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临夏县设立了临夏县农村自来水管理总站,统一负责全县农村自来水的管理,总站内设6 个股室,下设 5 个配水厂、16 个分站,形成1 个管理总站、21 个管理分站(厂)的二级管理体制。现有各类工作人员 252 人,其中财政全额拨款人员 114 人,单位自收自支人员 138 人。总站负责单位财产、物资管理、各类统计报表、各种财务报表的编报及农村自来水水费成本核算、全县农村供水工程主干管道的大型维护、抢修、全县水厂和用户水质的定期检测化验、供水调度、水费收缴工作的稽查、督促各分站厂及时完成维修、水表的检定等工作。各分站按照总站划分的管理区域,每月按时完成区域内自来水用户每月水费的收缴,及时完成水费进帐,定期巡逻、检修区域内主支管网和各种井类建筑物,及时维护好、保养好区域内各种供水设施和设备。各配水厂在搞好上述分站工作的同时,定期巡逻取水管网及水源地,搞好水源地安全防护和水源检测工作,定期检修水厂供水设施和设备,及时维护好、保养好供水设备。按照《临夏县农村自来水管理办法》,每两个月收一次水费,抄表到户,及时向总站上缴水费,并建立了奖惩机制,对超额完成水费收缴任务的进行奖励,完不成任务的予以罚款处理,有力的推进了水费征收工作。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临夏县饮水安全工程在县自来水总站的统一管理下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管理体系,也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管理水平有力较大提高,但是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用水户自觉交纳水费的意识不强,甚至故意拖欠水费,而抄表收费员工资低,工作量大,收费困难。
(2)临夏县南区农村供水工程,西南片、西北片、北塬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均为自流式集中供水工程,主管线都在山梁上,管线长,供水范围广,管网运行缺乏自控装置,一旦破裂,不能及时发现而造成严重的次生灾害、经济损失和水源浪费。
(3)供水工程运行管理、维修成本大,水费收入低,管理单位自收自支的企业员工数量较大,维修经费无法保障。
(4)虽然建立了县级水质化验室,但缺乏专业人员,没能有效发挥水质化验室的作用。
(5)宣传不到位,执法力度不严,时常有破坏供水设施和水源地保护范围内开采砂石的现象发生,并无法制止。
3 具体的措施和建议
3.1 加强舆论宣传
实行刷卡收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人饮工程的管理不仅依靠执法单位管理,还要得到群众的大力支持才能管好。有的群众认识不到收费和工程良好运行之间的关系,首先需要我们的管理队伍深入到群众中做大量的宣传工作,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宣传教育,包括开会、家访、宣传栏以及宣传册的印发等,讲清楚实行有偿供水、以水养水的大道理,让群众认识到只有按时缴纳水费,才能保证足够的维修资金维护管网的正常运行,提高群众的缴费意识。其次通过正在实施的安全饮水项目,给收益区群众安装刷卡智能水表,让群众养成提前缴费吃水和节约用水的习惯。并通过项目资金、政府投资、群众集资等方式,将刷卡式智能水表推广到全县的所有用户,实现刷卡收费。这样即可让群众自觉缴费,避免到用户家中收费而产生的各种矛盾,减轻了收费人员的工作量,减少了开支。
3.2 建设自动化控制系统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现科学管理临夏县农村供水工程规模大,覆盖面积广,环境地形复杂,为了及时、准确地调度、分析、解决工程安全运行管理问题,合理调配有限的水资源,减少工程运行事故的发生,减少水损,降低工程运行成本,建设农村供水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科学管理非常必要。伴随自动化技术、系统控制设备和机电仪表设备的发展,水源地无线视频监控、水厂自动化、管网自动化、水质检测自动化技术逐步成熟,电脑应用日益普及,这标志着自动化控制在国内,尤其是集中供水项目上已具备较好的技术环境。通过整个供水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建设,将管网终端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无线通信装置传输到监控中心,记录压力、流量、水位的分时数据,整理成数据库资料。通过软件分析采集数据,根据分析结果发送控制信号,可以实时、准确、全面反映供水设备的运行状态,并对超限参数提示并报警,也可以实时掌握供水管网漏损情况,自动关闭控制阀,减少水损,达到科学管理的目的。北塬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013 年动工建设,主、干管线均有自动控制系统,2014 年 10 月完工后即可实现数据传输和自动控制。而南区农村供水工程,西南片、西北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建设则急需国家大力支持,通过改造和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标准,在“十三五”规划中予以解决。
3.3 设立维修养护基金
确保工程正常运行考虑折旧费用和大修费用,核算成本水价,适当提高水价,在保证自来水管理总站企业工人工资和各项开支的前提下,提留一定比例的维修养护基金,县上也要多方面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维修养护基金足额到位,确保工程正常运行。
3.4 加强人员培训
健全规章制度,搞好水质化验工作县财政拿出一定的培训费,抽调一些文化程度好,有事业心的干部职工进行水质化验方面的技术培训,建设一支专业的水质检验检测队伍。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水质化验制度,严格落实水质化验制度,做得检验检测有记录,要详实、及时提供准确数据,让群众吃上放心水。
3.5 加强执法力度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大特征是按照社会的需求来开展,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结合自身条件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因此,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能沿袭传统的“学历”培养模式,而要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以能力为核心,面向市场、面向应用,科学、合理地构建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从而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应用型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做到企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对接,从而提高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设置安全工程专业开设的课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做好调研工作,切实将企业需求的课程纳入其中,将就业行业所需技能纳入实训环节
只有将企业需求的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将就业行业所需技能纳入实训环节,才能真正做到企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零对接,才能真正培养出能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来分析、解决工业生产中各种安全问题的高素质人才。
(二)设置的课程行业背景明显,体现行业特点
目前,企业迫切需要既懂生产又懂安全、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安全管理与安全技术并重型的安全工程人才。[2]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依托行业办学。只有依托行业办学,设置的课程才有针对性,才能培养出安全管理能力出众、安全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人才。在实习、实训方面也更容易争得行业内相关企业的支持。
(三)注意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的联合培养
专业素质主要由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决定,非专业素质主要由学生的思想品德、敬业精神、沟通协调能力等决定。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安全工作者是安全生产的保障者、创造者,要在“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保护他人不受伤害”的“四不伤害”原则下开展工作。要实现“四不伤害”,不仅安全工作者本身要具备安全生产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通过安全工作者的宣传、教育和帮助使他人也掌握安全生产的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安全工作者具有组织、协调的能力,这些就是非专业素质的体现。
(四)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机结合
目前,由于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错位的原因,除了高校理论课程设置不合理、没能按照市场需求进行设置外,实践环节弱化也是一个重要方面,结果造成高校毕业生“理论知识用不上,实践基本不会”的尴尬局面。因此,在构建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时必须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进行有机结合。
二、我国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随着国家对安全生产的重视,高校开办安全工程专业的热情逐渐高涨。从2000~2007年就有60所大专院校开办了安全工程本科专业,达到了2000年以前总校数的2倍。[3]目前,开办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院校已达130余所。虽然各高校开办安全工程专业的热情很高,但很多高校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还不够成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课程设置统一性差
对50所院校安全工程专业开设的专业课进行了统计分析,[4]在统计的安全心理学、安全工程学、安全系统工程等17门课程中,只有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管理学等三门课程的开设比例达到了50%,开设比例最小的安全心理学只有9.26%。
(二)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划分混乱
对于同一门课程,有的院校将其划分为专业基础课,有的院校却将其设置成专业课。开课学期设置也不统一,没有根据专业学习的需要进行设置。
(三)非专业素质类课程少
各高校的课程设置均以工程技术类课程为主,对心理学、人文因素、社会科学等用于非专业素质培养的课程设置较少。
(四)实践环节不够重视
实践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环节,而且是对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实战性演习。[5]安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验、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各高校的课程体系对各种类型的实习和设计均进行了设置,但仍有一些高校的课程体系中缺少了课程实验这一内容。
三、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计
(一)课程设置的总体思路
为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实现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企业需求相辅相成,应按照如下思路设置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1.按照专业学习的需要设置相关学科基础课程;2.按照服务专业课学习的需要设置专业基础课程;3.按照社会及行业的需求设置专业方向课程;4.按照岗位技能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设置实训内容。
(二)课程体系框架
人才培养的教育内容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通识教育内容基本是国家规定的,综合教育内容可以由各高校灵活安排,构建课程体系框架则只能从专业教育方面来进行。[6]本文从相关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实训课程四方面构建了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图1只以矿业和化工两个行业为例,进行了专业方向课的设置)。
(三)课程体系优化设计的基本要求
图1提供的是课程体系构建的框架,高校可以结合具体行业的实际情况,结合图1所示的课程体系构建框架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优化课程体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每门专业方向课的内容应该与行业、企业的需求相对接。为实现这一目的,应该在开展调研工作的基础上,组织校企专家共同开发、论证专业方向课,具体程序如图2所示。2.实训课程的内容应该在实际走访调研、分析典型工作岗位从业人员应具备的技能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各实训环节的安排可以根据课程开设计划灵活地进行,但应注意理论课程与课程实验的有机结合。3.在相关学科基础课方面,应注意心理学、人文因素、社会科学等用于非专业素质培养的课程设置,专业方向课的开发、设置程序应确保学生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协调发展。4.应加强研讨课的开设比例,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5.具有相同行业背景的高校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应该加强沟通和协调,以实现课程设置的统一性、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划分的一致性。
四、结论
1.1管理模式
加强工程建后管理是保证农村饮水工程良性运行和农民长期受益的重要措施。积极探索建后管理新模式,建立健全“建得成、用得起、管得好、长受益”长效机制,根据投资渠道、工程规模等确定管理责任,明晰产权,建立健全管理机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投资为主兴建的联村集中供水工程,由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组建农村供水管理站,实行“三级”管理制:第一级为水厂厂区工程及入村总水表以上管网,产权归国家所有,由供水管理站负责管理;第二级为村内入户水表以上户外管网,产权归集体所有,由村集体或用水者协会管理;第三级为入户水表(含水表以下供水设施,产权归农户,由农户负责养护维修。2政府投资为主兴建的单村集中供水工程,产权归国家所有,由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委托村集体管理,由村民议事会指定专人,或工程受益范围内的群众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负责水费的征收和工程管理。3私人投资或股份制形式兴建饮水工程,产权归投资者,由投资者负责工程的运行管理。
1.2保障措施
在建后运行管理上,石家庄市不断制定和完善工程运行管理规章制度,使农村饮水工程建后运行有章可循,有法可依。2007年,以市水利局红头文件的形式下发了《关于启用“工程交付管理使用卡”的通知》,全市统一制定了“使用卡”,工程完工后,履行工程交接手续,填写工程交付管理使用卡,县水务局和管理使用单位各执1份,使工程能及时交接并发挥作用。2011年,市水务局牵头市发改委、卫生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与管理的通知》,2012年市水务局通过对所辖18县(市、区的调研,起草了《石家庄市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办法》,并征求市发改委、公安局、财政局、物价局、供电局、环保局、卫生局等部门意见,以市政府办公厅石政办发[2012]20号文下发各县(市、区。
2建后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无偿供水和不按成本收取水费导致了农民群众节水意识的淡薄,造成了个别农村饮水工程基本处于无偿服务,对工程正常运转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原因分析:一是喝“福利水”“大锅水”的现象还普遍存在。部分村委干部将“村集体统一垫付水费,让群众免费吃水”作为竞选村干部的条件。二是农民的承受能力有限。问题村经济条件落后,农民收入普遍偏低,因此农民的承受能力也相应较弱。三是水价计价方式的不合理。部分工程对农村群众生活用水实行不区分用水量的计价方式,不但不能按成本收费,而且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加剧了供需矛盾。2水质检测和监测不到位。一是保供水,重建设,轻检测的思想普遍存在;二是水质检测、监测工作繁琐,费用高,水质检测经费不足。3各县(市、区尚未建立农村饮水工程维修基金专户,工程日常维护和大修资金没有保障,导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无法长期发挥效益。由于国家投资有限,投入的资金只用于工程建设,没有多余资金用于日后工程维护;再加上各县经济状况不同,上级政府也没有明文规定市、县级财政必须提出部分维修基金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所收的水费也仅仅只够维持工程正常运行。4大部分工程管理人员素质较低,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无法胜任日常的工程维护,水质检测、监测等管理工作。
3结论与建议
A类结构的抗震验算,优先采用与抗震鉴定相同的简化方法,但应按加固后的实际情况,取相应的计算参数和构造影响系数“;JGJ116-2009”明确不同后续使用年限的抗震验算方法。对于后续使用年限50年的中小学校舍,结构材料性能设计指标、地震作用、地震作用效应调整、结构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均应按现行设计规范、规程的有关规定执行。对于后续年限少于50年的结构,按现行《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规定的A、B类建筑结构,其设计特征周期,原结构构件材料性能设计指标、地震作用效应调整等应按GB50023-2009规范规定采用,结构构件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应采用“抗震加固的承载力调整系数”替代。A类建筑,新增钢筋混凝土构件、砌体墙体仍按单构件对待“,抗震鉴定的承载力调整系数”加固后的构件仍应依据其原有构件按“GB50023-2009”规定采用。B类建筑,宜按现行国家GB50011-2010规范规定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值采用。对于加固的砌体块材、砂浆和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钢材的性能指标应符合GB50011-2010第3.9节第3.9.2条第3款的要求规定,其他各种加固材料和胶粘剂的性能指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范要求。
2中小学校舍几种结构类型建筑的加固
2.1多层砌体建筑的加固
适用条件是多层砌体的最大高度和层数符合“GB50023-2009”的第5.1.2、表5.2.1、第5.3.1、表5.3.1规定的要求,加固后的楼层、墙段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按“GB50011-2010”验算墙段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在“JGJ116-2009”第5.1.4、5.1.5条中的公式5.1.4、5.1.5-1、5.1.5-2中的BO、VRO皆为原先楼层或墙段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原有墙段的受剪承载力设计值,这些值均以“GBG50023-2009规范”的计算结果为依据,各种系数仍按“GBG50023-2009”规定取值计算,加固的ψ1、ψ2取值按“JGJ116-2009”第5.1.4、5.1.5条条文说明,满足相应条件均取1.0,那么公式5.1.4、5.1.5-1、5.1.5-2中只有“η”加固增强系数,按不同的加固方法计算出不同的增强系数,加固后验算的实际是鉴定计算的“接力”,基础数据来自鉴定计算。
2.1.1水泥砂浆和钢筋网砂浆面层加固
“JGJ116-2009”第5.3.7条强调了以下几点:①板墙与原有楼板,周边结构构件应采用短筋,拉结钢筋可靠连接;②板墙的钢筋应与原墙充分锚固;③板墙应有基础,条件允许时基础埋深同原有基础。第5.3.1、5.3.2这两条明确规定了这种加固的设计方法、构造要求;加固后的楼层抗震能力的增强系数计算公式5.3.2-1、5.3.2-2,以及加固的砖墙刚度提高系数计算公式5.3.2-3、5.3.2-4、5.3.2-5,如何施工见5.3.3条,具体做法见09SG619-1第44~57页。
2.1.2采用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
“JGJ116-2009”第5.3.7~5.3.9条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时,由于混凝土与砖砌体的弹性模量相差较大,混凝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因而其强度等级不宜过高,厚度也不宜过大,第5.3.7条强制性条文要求:①板墙与原有楼板,周边结构构件应采用短筋、拉结筋可靠连接;②板墙的钢筋应与原墙体充分锚固;③板墙应有基础,条件允许时基础埋深同原有基础。板墙加固后,楼层抗震能力的增强系数可按“JGJ116-2009”公式5.3.2-1计算,其中板墙加固墙段的增强系数,原有墙体的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为M2.5和M5.0时可取2.5;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为M10时可取0.8。其施工方法参照双层加固要求做即5.3.3条,板墙可支模浇筑或采用喷射混凝土,其具体做法可见09SG619-1第17~44页。
2.1.3增设抗震墙加固
“JGJ116-2009”第5.3.10~5.3.12条是增设砌体抗震墙加固设计的材料构造,连接做法,新老墙的连接,新墙基础要求经加固,横墙间距的体系影响系数应作相应改变,楼层抗震能力的增强系数按5.3.10公式计算。采用增设现浇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加固砌体房屋时,应符合“JGJ116-2009”5.3.12条规定,加固后楼层增强系数按5.3.10公式计算,其中增设墙段的厚度可按240计算,墙段的增强系数,厚墙体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高于M7.5时可取2.8,M10时可取2.5。
2.2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的加固
2.2.1一般规定
本节与GB50023-2009第6章有密切关系,钢筋混凝土房屋的加固,体系的选择和综合抗震能力验算是基本要求,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要从提高房屋的整体抗震能力出发,防止因加固不当而形成搂层刚度、承载力分布不均匀或形成短柱、短梁、强梁弱柱等新的薄弱环节。②在加固的总体决策上,应从房屋的实际情况出发,侧重于提高承载力或提高变形能力或二者兼有,必要时,也可采用增设抗震墙,改变结构体系集中加固,而不必对每根梁柱普遍加固。③加固结构体系的确定,应符合抗震鉴定结论而提出的方案,当改变原框架结构体系时,应注意计算楼型是否符合实际,整体影响系数和局部影响系数的取值方法应明确。④加固的抗震验算与砌体结构类似,也可采用与抗震鉴定同样的简化方法;此时,混凝土结构综合抗震能力应按加固后的结构状况,确定其地震作用,楼层屈服强度系数,体系影响系数和局部影响系数的取值。加固后的验算方法:采用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方法时,就是采用“GBG50023-2009”第6.2节第二级鉴定规定的方法,取典型的平面结构计算;但其中,结构的地震作用要根据加固后的实际情况按“JGJ116-2009”第3.0.4条规定计算;构件的抗震承载力除了按“GB50023-2009”附录C计算外,仍需按“JGJ116-2009”第六章规定考虑新增构件应变滞后和新旧构件协同工作的程度的影响,体系影响系数和局部构造影响系数也按本章的有关规定确定。
2.2.2加固方法:
“JGJ116-2009”第6.2.1条列举了结构体系和抗震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可供大家选择的有效加固方法。在加固之前,应尽可能的卸除加固构件相关部位的全部荷载(起码是局部停止使用)。原有的A类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属于单向框架时,需通过节点加固成双向框架,当节点加固程度较大,也可按GB50011-2010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墙体布置要求,增设一定数量的钢筋混凝土墙体并加固相关节点而改变结构体系,从而避免对所有的节点予以加固;对于B、C类混凝土框架结构,当时执行的GB50011已经明确规定设计为双向框架,一般不会出现单向框架。单跨框架对抗震不利是十分明确的,当鉴定报告结论明确要求加强时,可按本条规定选择增设墙体、翼墙、支撑或框架柱的方法;需注意增设墙、支撑、柱的最大间距,应按多道防线的设计原则,符合设计规范。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墙体布置最大间距的规定,且不得大于24m,框架—抗震结构的抗震墙之间楼、屋盖的长宽比见GB50011-2010第6.1.6表6.6.1;各种加固方法在“JGJ116-2009”第6.3节中有详细叙述。
2.2.3加固设计及施工
本节将从设计、材料、施工详细的介绍几种近年来成熟的加固补强的具体方法。
2.2.3.1增设抗震墙或翼墙
增设抗震墙的加固方法,通过改变结构体系实现多道设防,避免对梁、柱的普遍加固,设计按框架—抗震墙结构进行,为了使增设抗震墙加固有效,以下几点应注意:①墙体的最小厚度;②墙体的最小竖向和横向分布筋;③新增构件的应力滞后,在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时,新增混凝土和钢筋强度均应乘以折减系数;④加固后抗震墙之间楼、屋盖长宽比的局部影响系数应作相应改变。增设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或翼墙加方法的构造要求及加固后截面的抗震验算方法,地基承载力、复核梁跨度减小,以及确保新老构件连接的三种方法:锚筋连接、钢筋混凝土套连接、锚栓连接及施工要求见“JGJ116-2009”的第6.3.2、6.3.3条,施工加固可参见09SG619-1第94~99页。
2.2.3.2钢筋混凝土套加固
“JGJ116-2009”第6.3.7条强制性条文规定了采用钢筋混凝土套加固的基本要求,使用这种方法,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混凝土套的纵向钢筋要与其两端的原结构构件如楼盖、屋盖、基础和柱的上下等可靠的连接。②应考虑新增部分的应力滞后,作为整体构件验算承载力,新增的混凝土和钢筋的强度,均应乘以折减系数。A、B、C类建筑不同,采用钢筋混凝土套加固的设计要求不同;对新增的箍筋,应采取措施加强与原构件的拉接,如采用锚筋、锚栓、短筋焊接等方法。加固后的梁柱可作整体构件进行抗震验算,其现有的承载力,A、B类钢筋混凝土结构可按现行“GB50023-2009”规定的方法确定,C类钢筋混凝土结构可按现行GB50010-2010规定的方法确定。其中,新增钢筋混凝土的强度折减系数不宜大于0.85;当新增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比原框架柱高一个等级时,可直接按原强度等级计处而不再计入混凝土强度的折减系数。对于A、B类钢筋混凝土结构,按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验算时,梁柱箍筋、轴压比等的体系影响系数可取1.0。钢筋混凝土套的施工要求见“JGJ116-2009”第6.3.9条,施工详图可参见09SF619-1第91~99页。
2.2.3.3粘贴钢板加固
“JGJ116-2009”第6.3.10条是参照《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06)制定的,该条规定了采用粘贴钢板加固方法的要求,加固前应卸载,且应注意防火和防腐的要求。GB50367-2006规范中承载力计算公式是针对静载的,胶粘剂在拉压反复作用下的性能与荷载下有所区别,从偏于安全的角度,采用GB50367-2006的计算公式时,原有混凝土构件的抗震承载力与抗震鉴定时的取值相同,需取rRa(其值依据后续使用年限的不同而变,均小于1.0),而钢板部分的承载力的“抗震加固承载力调整系数”取1.0,例如斜截面受剪承载力验算公式为:V≤V0/rRa+VSP,式中V0/rRa为原有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抗震承载力,对于A、B类,可按“GB50023-2009”第6章的有关附录计算,即材料强度、计算公式与现行GB50010-2010规范不同。为了解决粘贴的钢板与原结构构件的有效粘接,宜采用膨胀栓压紧钢板使胶粘剂均匀。
2.2.3.4粘贴纤维布加固
“JGJ116-2009”第6.3.11同样来自GB50367-2006规范,但对采用粘贴纤维布加固梁柱时提出了一些要求,与粘钢一样,也提出了加固设计和施工要求,加固前应卸载,并强调对碳纤维的防火要求。GB50367-2006规范中的承载力计算公式也是针对荷载的,与粘钢加固一样,对原有混凝土构件的抗震承载力与抗震鉴定时的值相同,需取rRa(其值依据后续使用年限的不同而变,均小于1.0),碳纤维部分的承载力的抗震加固承载力调整系数取1.0。无论梁、柱原有混凝土构件抗震承载力与抗震鉴定时的取值相同,需取rRa(其值依据后续使用年限不同而变,均小于1.0);施工前应先卸载,具体做法详见09SG619-1第85、86页。
3结语
1园林工程安全施工的有效措施
为了确保园林工程的安全建设,首先要注意的安全因素就是环境。在园林建设的过程中,土建、装饰、机电、给水排水等行业的交叉作业很容易导致安全隐患的出现,此时在施工现场就一定要按照规定树立警示牌,给施工人员及时的安全提醒,还要注意施工机械的管理,尤其是在使用电力作业的时候,用电安全的注意事项是一定要重点确认的。与此同时,还要在施工人员之间树立安全施工的意识,避免出现施工人员由于安全意识薄弱而出现不戴安全帽等不规范施工行为,并使得施工人员能够认真落实自己的工作,肩负起应该承担的责任,确保园林工程的施工质量。其次,园林工程的安全检查部门也应该严格执行现场施工的安全管理条例,对于施工行为进行严格的约束,使得监管人员能够充分认识到园林工程安全施工建设的重要性,树立起正确的安全责任意识,积极地对园林工程的施工现场进行考察,及时地纠正不安全施工行为,提出改正措施,并且可以适当设立一些惩罚措施,注意对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确保每一个施工人员能够做到安全施工的所有的要求,肩负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2对于园林工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几点建议
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园林工程建设已经不单单是单纯的植树种草的建设,结合了土建、装饰以及休闲娱乐等行业的建设,行业的交叉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园林工程的内涵,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尤其是在生态保护不当的状况下。在园林工程设计施工期间,应当对于周边的特殊地势环境进行保护,尽可能地减少对当地地域环境的破坏,并且在园林建设施工期间,合理地规划建设时间,减少噪音污染对当地居民的身心健康的破坏。在施工期间,合理有效地利用建筑材料,尽量减少废物的产出,充分地提高建筑资源的利用率,对于施工期间产生的不可循环且不可降解的建筑垃圾,在处理的时候也一定要选择科学合理的方式,不能因为节约建筑成本而采取任何一种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害的处理办法,对此,当地的环境保护部门也要做好这方面的监督,及时地提醒建筑团队,并提供最科学的解决办法。园林工程的生态环境主要是靠植被来维护的,当加入了建筑之后,植被种植的面积有所缩小,生态建设的规划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在这样的状况之下,一定要做的就是合理地规划园林工程内的生态建设,对园林建设的地域进行重点考察,针对当地的地域特征以及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充分的了解,在这样的基础上规划园林建设。园林工程内的人文环境的建设也要依照当地的生态建设计划进行改变,减少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娱乐设施的出现,避免出现人类活动严重影响生态保护的现象出现。对于园林工程内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也要进行考察,园内的工作人员能够在丰富的专业知识的辅助下护理好园林工程内的植被,还要能够为园林生态环境的长远保护提出适当的发展建议。只有做到这些,园林工程中生态环境建设才能长远发展。
作者:陈传海单位:湖北省丹江口市园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