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十二经络养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养生 经络
养生,又称摄生、保生,即保养生命之意。养生就是根据人类生命的发展规律,采取各种方法保养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以达到防病延衰的一种健身益寿活动。在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中,经络学说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国传统养生家们也十分重视经络对人体的作用。《内经》早就指出:“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 调虚实,不可不通”。既然经脉已被提高到能决人死生,调理人体虚实的重要地位,那么它在养生保健上的重要意义当然不言而喻了。本文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1 经络运行气血是养生之基础
气血是构成人体的两大类基本物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正如《内经》所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气为阳,血为阴,两者不可分离,气血和则百病消,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人因病而衰。故明代《景岳全书》曰:“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人生所赖,惟斯而已。” 中医称人有“精气神”三宝,养生,主要养的就是人的“精气神”;而《内经》同时又说“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可见, 气血与健康长寿的关系非常密切。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但脾胃所化生的气血必须依靠经络运行气血的功能才能被输送到人体各部。《灵枢·本藏》篇中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营卫生会》篇也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灵枢·营气》篇更明确地指出了十二经脉是气血流注的主干,它们内溉脏腑,外濡腠理,循环往复,如环无端。经别则协助经脉将气血渗灌到脏腑、五官九窍。络脉、经筋、皮部则将气血分流到肌肉、骨骼、皮肤。奇经八脉对气血运行起着溢蓄和调节作用,从而使得气血周流上下内外而营养全身。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在气血的温养濡润后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使人体处于“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经络通过运行气血,实现其协调阴阳的作用,保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活动的有序进行,为人体的健康长寿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2 经络与脏腑的密切关系是养生之关键
《内经》把人体看做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使人体的功能活动保持相对的稳定,并与外部环境保持统一和平衡。而脏腑之间和人体各部位之间的功能联系及其动态平衡的保持则是通过经络实现的。《素问·调经论》曰:“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灵枢·玉版》说“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王冰注:“隧,潜道也。经脉伏行而不见,故谓之经隧焉。”强调经络是脏腑协调的主要通道。《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类经》七卷第三中有“经脉者,脏腑之枝叶;脏腑者,经脉之根本”。经络把人体脏腑、形体诸窍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灵枢·经脉》中则详细论述了十二经分别属、络相应脏腑,以及其它脏腑和五官之间的联系,强调了经络与脏腑间的密切相关性。以心为例,心为人体的最高司令官,主神明,心神如君主一样至高无上,人体的一切生命现象都围绕它进行活动。如同《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灵枢·邪客》篇:“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从养生方面来说,可以说心为养生之大主,“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但从经络系统的角度而言,心发挥君主之官的作用、体现养生之大主的作用则是通过经络与其它脏腑器官的联系体现出来的。据《灵枢·经脉》篇记载,手少阴心经“复从心系却上肺”;手太阳小肠经“络心,抵胃属小肠”;足太阴脾经“其之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足少阴肾经“从肺出络心”。另外,心包乃心之外卫,代君行令,代心受邪,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手少阳三焦经“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通过经脉的沟通联络,使得心与脾、胃、肾、膀胱、小肠、肺、三焦等脏腑发生了联系。此外,手少阴心经还“起于心中,出属心系”,通过心系加强与其它脏腑的联系。心系[1]是指心与肺、脾、肝、肾相联系的脉络。《类经》七卷第二注:“心当五椎之下,其系有五,上系连肺,肺下系心,心下三系连脾、肝、肾,故心通五脏之气而为之主也。”心的君主地位还通过经别的联系体现出来,足三阳经别进入体内后,均联系同名经脉属络的脏腑,然后上行到心。其中,足阳明经别“上通于心”;足少阳经别“上贯心”;足太阳经别“当心入散”。足三阴经别中,足太阴合足阳明,足厥阴合足少阳,足少阴合于足太阳经别,也上达于心。此外,手少阴经别“入于心中”,手太阳经别“内注于手少阴心经”。心通过经脉、心系、经别,联系其它脏腑,从而为脏腑之主,行君主之令,调节人体的生命活动,发挥养生之大主的作用。由于经络和脏腑密切相关,协同合一,共同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通过调理经络可以达到调理脏腑的功能,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大家好!
很高兴从今天开始,和大家一起在这里,在这个栏目中,来谈有关经络穴位的预防、保健及养生。
谈到经络和穴位,肯定有许多朋友都会感到神秘而好奇。在几千年的中医学历史中,经络穴位的针灸和按摩作为一门奇特而便捷的保健养生方法,与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经络穴位就是我们随身携带的医药箱。从今天开始,我将带领大家找到打开药箱的钥匙,寻找出养生的健康密码。
古人对穴位的命名,取义广泛。所谓上观天文,下晓地理,中悟人事,适天者以生,顺地者以长。顺应天地,人适得生长,其理至朴、至简却至真。
穴者,决也,乃地之水决出地面涌出之处也。在人,穴乃气血输注之隙也。
在中医学领域,阴平阳秘即是健康平和的状态,如果这种平和的状态被打破,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生病”。
督脉中的督字,原意是指统领、统帅的意思,主人体的阳气,为阳脉之海;任脉,任字,原意是指孕育、任养的意思。主人体的阴气,为阴脉之海。如果阴阳交接,顺畅平和,人体就会健康。如果不通或不足,那么阴阳不接,就会百病丛生。武侠作品中经常提及的小周天的打通,就指的是任督二脉的相通。
针灸中“灸”指的是艾灸;“针”,指的是针刺,它的目的是调整虚实,主要是通过传导感应而实现的,而针刺感应是在经络中传导的。经络在针灸的刺激下,可起到双向调节作用,也就是说,针刺同一个穴位,既可以使功能亢进的产生抑制作用,又可以使功能抑制的产生兴奋作用,最终使之向着有利于机体恢复的方向转化。如:针刺足三里时,对胃弛缓者可使其收缩加强,而对胃紧张者则可使之和缓,这种影响对病人更为明显。
经络就像是人体四通八达的网络,在正常情况下能运行气血,协调阴阳,传递信息到人体各部。当发生气血不和及阴阳失衡等病症时,也是通过经络将疾病的信息反应出来。针灸是通过激发经络本身的功能,疏通经气的传导,使机体阴阳处于平衡状态,如《灵枢》所言:“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
经络课堂篇
四海
1.何谓四海
它是指人体气血营卫产生、分化和汇聚的四个重要部位。“海”,《说文解字》:“天池也,以纳百川者。”按经络理论,人身十二经脉主运行气血,就像大地上的河流,比拟为“十二经水”。水归于大海,十二经脉气血也归于人身的“四海”。
2.四海是指哪四个
四海是指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它强调了水谷、气、血、脑髓在人体的重要作用,指出了四海是全身精神、气血的化生和汇聚之处。十二经脉通于四海,由四海起总领的作用。四海之间又相互配合,水谷之海是化生血气的本源,其上部为气海,主一身之气;下部为血海,主一身之血;血气之精华上聚于髓海,是为“精明之府”和“元神之府”。
脑为髓海,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视听嗅言、肢体运用等皆归于脑的生理功能,即头脑是精神的最高主宰,是神气的本源。与头脑直接相关的经脉是督脉和足太阳,再扩大为手足三阳,阳气即以髓海为依归。髓海失调,就会产生有余和不足,而出现相应疾病。
膻中为气海,膻中指胸中而言,位近心肺,属于上焦,为宗气所聚之处。宗气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而行气血。心肺二脏正常功能的发挥与宗气的盛衰有关。
胃为水谷之海,指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化其精微以出于中焦,是营卫、气血的本源,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故又称胃为“五脏六腑之海”,为足阳明经所属。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
冲脉为血海和十二经之海,与任、督同起于胞中,冲脉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容纳、调节十二经脉之气血。
从上述可知,四海各有其功能特点,又相互配合,共同主持全身的气血、津液、精神,对人体生命活动极为重要。
本草篇
常用中药:川贝母
川贝母是润肺止咳的名贵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疗效显著,驰名中外。川贝母不仅具有良好的止咳化痰功效,而且能养肺阴、宣肺、润肺而清肺热,是一味治疗久咳痰喘的良药。如秋梨膏、川贝枇杷露、养阴清肺丸等均含有百合、陈皮、川贝等。下面介绍几道“治”咳药膳。
1.贝母米粥
原料 大米60克,贝母5~10克,白糖适量。
制作 先用大米煮粥,待八九成熟时,加入贝母粉末,再煮至熟。服用时加入适量白糖。
功效 具有润肺养胃,化痰止咳等作用,适于病弱老年人服用。
2.川贝酿梨(补肺阴药膳方)
原料 川贝母12克,雪梨六个,糯米100克,冬瓜条100克,冰糖180克,白矾适量。
制作 ①将糯米淘洗干净,蒸成米饭;冬瓜条切成黄豆大颗粒;川贝母打碎;白矾溶化成水。
②将六个雪梨去皮后,均由蒂把处刀切下一块为盖,用小刀挖出梨核,再把它们浸没在白矾水内,以防变色,然后将梨在沸水中烫一下,捞出放入凉水中冲凉,再捞出放入碗内;将糯米饭、冬瓜条和适量冰糖搅拌匀后,和川贝母都分成六等份,分别装入六个雪梨中,盖好蒂把,装入碗内,然后上笼,沸水蒸约50分钟即成。
③将锅内加清水300克,置武火上烧沸后,放入剩余冰糖,溶化收浓汁,待梨出笼时,逐个浇在雪梨上。
用法 服用时,每次食用雪梨一个,早晚各服一次。
功效 润肺消痰,降火除热。适用于肺痨咳嗽、干咳、咯血等症。
3.川贝母蜜枣瘦肉汤
原料 排骨320克,川贝母80克,蜜枣10粒,姜两片,热水1500毫升,调味料、盐适量。
制作 ①将川贝母泡水约10分钟,将蜜枣冲洗好备用。
②将排骨洗净后氽烫,再捞出备用。
③将所有材料放入炖盅里,加入热水,放入蒸笼或蒸锅中炖1.5小时,再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 止咳,清肺,纤体,润肺止咳。
健康密码篇
天突穴治咳嗽
俗话说:女人的美丽要由内而外。松筋疗法正是达到这一需求的完美疗法。它通过内在的经络气血调节,使机体从根本上得以改善。十二经脉气血调畅,我们全身的脏腑、组织、器官都得到充分的濡养,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功能正常。相应的我们的肌肤就会有足够的营养,血液循环得以改善,就会恢复以往嫩白与光泽,避免肌肉松弛:气血顺畅则津液充足,疏布于肌肤,就会减少皱纹;通过松筋手法操作,还可以加速机体的新陈代谢,排出体内多余水分与毒素,促进脂肪重新分布,而达到减肥、塑身等目的。可见,松筋疗法是美容养颜、养生保健的重要疗法。
什么是松筋疗法
松筋疗法是以经络理论为基础,选用牛角等松筋工具,再配合独特的松筋手法将阻碍经络气血运行的“筋结”予以疏通,使机体恢复正常生理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目的的一种传统疗法。
什么是筋结
由于长期姿势不良、运动不足、肌肉缺乏锻炼、乳酸堆积、工作劳损或撞击淤伤、风寒湿侵人等,使局部气血循环不好。而且,在肌组织中,受到主动收缩力或被动牵拉力时,其应力点基本在肌的起止点(即肌在骨骼上的附着点)处,慢慢地肌肉就变成了硬块组织或呈现条索状态,中医学称之为“筋结”。这里也正是劳损并引起关节痹痛的重要部位。而在该部位的附属组织更首当其冲,是劳损最早发生的部位,筋结点反复损伤,尤其有“横络”形成时,则称之为“筋结病灶点”。
我们采用牛角棒松筋,不仅对有形的“筋结”能够达到力度渗透到病灶,而且还可以通过对经络及腧穴的松筋作用,来打开阻碍气血运行、阻碍运动功能的无形的“筋结”。使肌肉迅速恢复柔软弹性,气血运行顺畅肌肉功能正常,肌肉与骨骼维持正常发展,充分帮助软组织恢复正常功能,使脏腑功能维持健康,自然满足筋柔骨正保养诉求。因此,松筋疗法是现代人们所喜爱的经络保健手法之
松筋的工具
双爪牛角棒:适用于腿部、臀部及手足末梢部位。
中牛角:适用于躯体的部位。
小牛角:适合身体大部分浅层松筋。
头脸部、眼部、耳穴专用松筋牛角棒。
松筋的原理
经络理论
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它沟通五脏六腑,沟通机体的上下、内外。我们人体的经络系统像一张网一样,网络全身,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经络通行气血,在生理上有联系各组织器官抗御病邪和保护机体的作用,学习者正确识别身体正面经络与穴位,是脏腑养生的保养重要前提之一。
经筋理论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经筋为病,多为转筋、筋痛、痹证等。
经筋与骨骼肌《说文解字》:“筋者,肉之力也。”《灵枢・经脉》:“骨为干,筋为刚。”骨骼肌都附着于骨骼上,其越过一个或多个关节,当肌肉收缩时,则牵引远端的肢体沿关节的某个运动轴活动而产生运动。其肌腱均附着于关节周围,正如《素问・五脏生成篇》:“诸筋者皆属于节”。其肌腹由肌纤维组成,维持着肌肉的外形,居两关节之间,可见筋就是骨骼肌。骨骼肌的附属组织还有筋膜、滑液囊、腱滑液鞘、滑车、籽骨。这也都属于经筋范畴。
经筋与韧带《素问・痿论》:“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者也。”束者约束也,束骨即指骨的关节连结问题,涉及的是韧带。骨与骨之间借纤维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组织相连结,形成不动、微动和可动关节。关节的辅助结构,如骨间的纤维结缔组织、关节滑膜皱襞、韧带、关节盂缘等均属于经筋范畴。
松筋的基本手法
圆拨法:在经脉或筋结处作螺旋状操作。
点拨法:在穴位或筋结处作点按手法。
划拨法:在经脉或筋结处作“z”字形划动。
刮法:用牛角钝面刮痧。
松筋操作要领
局部松筋
用松筋棒的钝角,作用于经络循行路线上或病损局部。每个部位反复操作5―7次,以局部泛红、有微热及酸胀感为度。操作时手法要均匀、柔和,力度由轻到重。面部及皮肤浅薄处手法要轻,以免伤及皮肤。肌肉丰厚处可稍用力操作,以局部产生酸、胀、热感为宜。
相关穴位松筋
用松筋棒的钝角,垂直作用于所选腧穴处皮肤,进行各种松筋法的操作。一般要求力度由轻到重,部位由浅到深,手法要柔和、渗透,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100次,至局部有微微的酸胀感为度,每组穴位操作2~3分钟为宜。
反射区松筋
耳部反射区操作时,以一只手抵住耳郭的背面,将相应的耳穴突显出来,另一只手持松筋棒由轻到重地进行点压,直到耳穴局部有明显的酸、热、胀的感觉,每个穴位点1-2分钟,点压之后,还可以配合全耳部的揉搓按摩,至耳部温热为度。
足部反射区以松筋棒的尖端或钝端在各反射区上进行点拨或刮拭的松筋操作。一只手握足部,另一只手握松筋棒由轻到重地点拨或刮拭,直到反射区局部有明显的酸、胀、热感。每个穴位点1-2分钟,点压之后,还可以配合全足部的揉搓按摩,至足部温热为度。
松筋操作的注意事顷
松筋操作前要在局部涂些介质,如凡士林霜等。以免伤及皮肤,又利于松筋手法的顺利操作,提高疗效。
忌空腹及饱腹后进行松筋,以饭后2小时为宜。
养生、保健的功能是经络系统发出指令性信息,通过神经系统对组织的错码信息及时纠正、校对、沟通、传递,从而使机体因某种原因产生的病变能快速、超正常有序化还原成常态组织。体育运动对肌肉和器官的强健过程是治标的过程,需要以逐渐的、缓慢的方式经络系统才能感知而确认。经络是个指令性的文件设计图(属于中医称的本),实际上是个软件系统,人体似建筑物(属于中医称的标),是硬件系统,它执行着各种指令,软件决定了机体的硬件主要性能和基本功能。经络是神经组织的能量在异地聚集,投射在体内或体表的反映体,是生物场。经络系统内的原始信息、遗传密码是一个标准参照物,神经系统的每一个末梢均与组织和器官接触,感知它们的变化,彼此保持一种沟通状态。
【关键词】 养生 保健 反映体 经络
中国古代养生、保健的核心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构成。从古至今,中医有三个任务:第一,养生;第二,保健;第三,才是治病。中医认为,上医是养生的医生,医未病之病;中医以保健为主,医欲病之病;下医才是医已病之病。
体育运动与中医养生、保健两者间在作用机理上不能等同而论。体育运动是以身体练习为唯一的基本手段,主张肌肉运动,中医的养生、保健基础是经络学说,只要精神体健康了,肉体就必然健康。
中医养生、保健主要是通过经络系统对机体产生效应,利用意念、导引等方法进行修炼,养生术、保健的实质是神经系统与神经能异地投映体之间的纠错与校对关系。
1 经络是神经系统的能量投射反映体
现代物理学认为任何物质都是由“实物”和“场”两种形态组成,缺一不可,实物和场是物质存在的两种形式,场物质运动形态是抽象的、非直观的[1]。20世纪80年代,西方一些理论生物学家认为生物界除遗传程序之外,还有另一个因素在有机体中起作用,他们把这一因素看作是一种形态发生:即产生形态的场。罗伯特·谢尔德雷克认为,生物界有形态场,它由已经存在过的生物体给出。他坚持认为,生物场具有它们自身的实在性,尽管它们并不带有任何形式的能量,但它们存在于受其影响的有机体之外[2]。
对于生物场或形态发生场等假说来讲,最值得借鉴的理论是说明生命的存在除众多的形态和结构之外,还有另一个因素在有机体中起作用。利用上述假说来解释中国古代经络学说中的疑问会提高理解度。
生物体内存有生物场,神经系统可以在神经分布密集的器官以外某些部位影射构建一个生物场——经络。经络是神经系统构成的能量场在异地的投射体,以能量场的形式存在,肉眼无法看到。人体内的神经组织是一特殊群体,它将神经组织的功能能量集聚成功能团,以一种特定方式在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部位聚集成半虚有状态,这样就构成了神经功能能量间接地投射反映在人体的表面附近,是神经异地聚合能的能量场,它是神经组织功能能量场的所在地,也就是中医中所说的经络[3]。
每一实物结构对应着一个场结构,它就是实物和场的双重构造原理[4],经络是以场的形式存在,它的物质基础来源于神经系统,存在于体内的没有解剖结构,却有其生理功能的物质就是经络。以神经组织为物质基础,其自身能量聚集成投影反射团,而构成一种独特的能量场,类似于电影机(神经组织)的胶片(功能)与投影在银幕上的影像(能量场)一样[5]。
人体全身大多数穴位或其附近都有神经干或较大分支通过,穴位处从表皮到肌肉各层组织中都具有丰富多样的神经末梢、神经丛和神经束。有人观察,在十二经脉和任脉的324个穴位,有脑神经或脊神经支配的共323穴,经络的循行分布大部分和周围神经分布基本一致,各种器官上的神经集聚的能量投射到身体的体表附近,神经的能量场在其附近投射出经络,构成了经络系统。
最典型的事例是从大脑的解剖形态上看,两侧半球之间有大脑纵裂将其分开,正好将球形体分成左右两半,脑纵裂似太极图阴阳之间的“S”形界线。两半球中间的胼胝体连合纤维能将一侧皮层活动向另一侧转送,使大脑左右半球互相联通[6],连结体处也许反映了阴阳鱼的眼部,阴阳在此处相通、相连。大脑的形态结构与太极图有相似之处,养生术修炼时在腹部丹田处,能看到太极图[7]。束景南先生认真考察中医学和气功学的有关记载,揭示出太极图最早是人体气功功能态下内景感受(或内视)记录的丹象[8]。丹田穴是第二大脑,它全息复制、缩影着彼此的功能。
我们可以再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功能能量场与大脑之间的关系。放大镜是脑,太阳光是脑的功能,纸是机体的组织,光的聚焦点是脑神经能异地聚合场的功能能量场——经络,它具有功能,放大镜和聚焦点之间依据太阳光(气功修炼水平——意念)的强弱而使纸燃烧程度不同[6]。没有阳光,放大镜不会产生功能。
2 反映体的相互关系
反映体是独立存在的,是与神经系统相互依存一阴一阳的两个对立整体。从阴阳学说的整体关系来看,阴为神经系统,阳为神经能异地聚合场——经络。
经络是神经组织的能量在异地聚集,投射在体内或体表的反映体,是神经能异地聚合的场所,类似飞机的航线,航线就是虚拟的、以生物场方式存在的经络。中国古代养生术修炼时内视所见的景象即是经络,而经络就是神经系统能量场的异地投射反映体,内视最典型的例子是所见到体内下丹田处有一个太极图的景象,它是神经系统中的大脑解剖结构反映体[8]。
任何实物都在跟周围物质交换递传中存在,无机物周围有引力场、电磁场、辐射场等,同样,生命信息仅用化学的结构信息来表达是不够的,有机物、生命体、人体周围也在跟周围空间交换递传中存在着场。植物存在辐射,昆虫的辐射比植物大3~5倍,最强大的是人体的神经细胞辐射,这种情况就可能像放大镜和光的聚焦点一样,形成神经辐射能量场。
神经组织有一个神经异地聚合能的投射场,这个投影团与神经系统相互吸引,彼此通过特殊的信息方式进行沟通,它具有神经系统的功能,在神经组织信息的影响下,承担着一些特殊的作用。经络的功能基础表现于神经系统内,神经组织功能能量的存在是维持聚合能聚散的条件,神经细胞死亡,功能能量停止,神经异地聚合能也必然散离,它存在于活性神经组织存活期间。
3 校对和更正是核心问题
3.1 信息之间纠错和校对经络是个指令性的文件设计图,实际上像(是)个软件系统,人体是实物,属于硬件系统,它执行着各种指令,软件决定了机体的硬件主要性能和基本功能,但又如同一个建筑物一样,设计图和实物还是有区别的。
神经系统的每一个末梢均与组织和器官接触,感知它们的变化,最终反馈给经络系统,彼此保持一种沟通状态,将经络系统内的原始信息、遗传密码作为一个参照物。校对主要是用于经络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对比,需要通过用原始设计图作相应比对,如果感知、发现神经所分布的器官出现错误,就要进行纠错和更正。
神经系统通过对全身组织和器官的支配,掌握机体各种情况,如同真实建筑物,它是按照经络内人类遗传密码的设计图描绘和设计出来的一个实体建筑物,两者之间虽然有差异,但实体建筑物是按照设计图的理念和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的。当机体组织病变时,神经系统接受遗传密码反馈指令,发出信息去调节、校对、纠正,参照设计图所对应的组织或器官进行对照修复。
调意(意念)的结果是激活神经能异地聚合场中的遗传密码,作用于神经存在的相应组织,使异常组织有序化。意念是经络与机体之间的信息沟通,直接影响纠错效果,意念具有使机体内与人类遗传密码不吻合的组织还原转变之功能,从而达到异常组织有序化。
3.2 养生、保健促进机体组织有序化神经系统的信息与神经能异地聚合体之间相互覆盖错码信息,及时纠正、校对、沟通、传递控制系统与受控制系统的输出变量,从而具有养生、保健的功效。经络系统发挥功能的几个设想条件;①意念(阴阳沟通)。②机体内环境的影响(中药等作用)。③外环境改变(生物场、磁场等诱导)。④外部物理条件的变化(按摩、针灸等)。
中国古代养生、保健针对的是人体的精神领域,讲究修身养性,养生是在意念调节下,使能量场中遗传密码影响机体,按照能量场中的遗传指令不断纠错或覆盖,通过神经系统从而促进有机体组织的有序化,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生物体可以产生电变化,神经异地聚合能同样也可产生电变化,经络发挥功能时即是产生“气”,但经络之功能通过多种途径激活。机体的初始遗传程序、有序化信息存在于经络系统内,意念行走经络之中向机体传递信息,可波及于穴位周围组织或器官,促使病变的部位有复原之功能。经络和神经是阴阳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兴奋,另一个方面就要抑制,经络的神经异地聚合能在神经系统意识朦胧和关注(将脑的全面兴奋集中某一点上,实质也是一种抑制)两种状态下发挥自身作用,使经络进行某种特殊的过程来校正机体,从而使机体因某种原因产生病变的组织能快速、超正常有序化还原成常态组织,始终保持机体正常状态,而不出现紊乱现象。机体这个复印件始终通过设计图输入的内容不断强化,维持彼此的一致性,通过意念使神经异地聚合能与神经组织沟通,校正彼此的差异,任何一方都可通过正常的密码信息校对另一方的错误,从而达到健身的作用。
经络内储存有遗传密码,它的功能之一是保持机体组织结构的原始化状态,维持有序化过程,又受组织、器官神经分布的制约,同时神经系统掌握的各种获得性信息也融入经络系统之中,是一个双向选择。经络系统的初始遗传程序、有序化信息可滞留在神经系统内,组织和神经系统的信息可作用于经络,有双向促使病变的组织复原之功能。
体育运动对肌肉和器官的强健过程,针对的是标,经络才是本,治标的过程对经络系统暂时没有改变 ,需要在逐渐的、缓慢的发展过程中对经络系统产生作用,它不具有指令性,而只有建议性,因此,回馈的信息处于被动地位,需要经络长期地感知而确认。
参考文献
[1]李志超,祝总禳.千古之谜·经络物理研究[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112.
[2]赵 泓.生命新科学——形态发生场假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0:76.
[3]王洪彬,吕强国.脑神经组织是丹田穴物质基础的臆测[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21(1):76.
[4]北京气功研究会.气功新功法功理详解[J].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267.
[5]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解剖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251.
[6]王洪彬.脑的解剖结构与太极图关系之假说[J].时珍国医国药, 2006,17(5):862.
[7]束景南.太易图与太极图[J].东南文化,1994,11(1):78.
一、补足气血
《黄帝内经》说;“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阳气旺盛,百病不侵。你身体正气充足,生命力旺盛,抵抗力强,疾病就找不上你。如果患了病,只要提升正气,就能很快治愈。中医还说:“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血和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物质,能为全身各脏腑组织的活动提供营养和滋润。如气血虚,就会面色唇甲淡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心悸失眠,舌质淡嫩,脉细弱。老年人常有这种气血虚的表现,百病就会由此而生。此时,就要补气血,如以气虚为主者,或因气虚而累及血虚者,当补气;若以血不足为主者则当补血。如何补足气血?我按北京一位中医师的处方自制了固元膏,配方如下:阿胶半斤、红枣去核1斤、核桃仁1斤、黑芝麻1斤、冰糖半斤。用打碎机打成粉状,放入大盆,再倒入绍兴黄酒2斤,搅拌均匀,盖好盖子,然后放入锅内隔水蒸,大火烧开后用小火蒸1个半小时。等凉后装入瓶。可以补血补肾,减缓衰老,早、晚各一勺。有时我还根据自己的体质,用人参(夏天用西洋参)、枸杞泡水当茶喝,可补气滋肾,养生效果很好。
二、祛除湿寒
温度适宜是地球上生物存在的决定性条件。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相对恒定的规律,人的理想体温是36.5℃,低于这个温度,身体将会不适,体温下降1度,免疫力减退30%;反之,人体在对抗某些疾病时产生免疫反应,体温会上升,上升1度,免疫力会增强5~6倍。早晨起床2小时后自己量体温,正常人腋窝的温度是36.5℃-37.2℃。而导致体温降低的就是寒和湿,病从寒中来,在冬天以及淋雨、涉水、汗出吹风、贪凉露宿、过吃生冷食物,都可被寒邪侵袭。寒邪侵人人体之后,易伤阳气,血液就会运行不畅,淤塞不通,不通则痛,四肢的关节痛、心痛、胃痛、腹痛、头痛等,都与寒有直接的关系。当体温偏低、血液循环偏慢时,饮食中的水分及潮湿环境侵入人体内的水分就不能很快被利用,就会形成水湿内停,如四肢酸痛、胸闷、胃脘胀、大便溏泻、下肢水肿、湿疹等。停到哪里,哪里就患病。我是阳虚体质,上述毛病时有发生。如何提高体温祛除湿寒呢?一是食疗,薏米加红豆煮粥食,既祛湿,又健脾胃。千万不能加大米,因稻子长在水里,有湿气。体内有寒,还可加几片性温驱寒的生姜和红糖。二是冬天忌吃性寒的食物,如香蕉、西瓜、甜瓜、甘蔗、猕猴桃、柚子、芒果、草莓、梨、柿子、莲子心、慈菇、苦瓜、马齿苋、竹笋、紫菜、菜瓜、水牛肉、鸭肉、甲鱼等。我早晚喜欢吃面食,因小麦属凉性,就学北方人一样同时生吃性温的大葱、大蒜,起到中和、平衡的作用。三是泡热水澡,这是提高体温、促进血液循环的有效办法。可惜现在的人都用淋浴,只能洗净体表的污垢,而起不到健身的作用。要浸泡在42℃的水(最好加点盐)里,泡10~15分钟,至身体微微出汗,可使全身血液循环加快,改善心脑等器官的供血,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能及时排出体内的寒湿和废物,疏通经络。但心脏病患者不能洗太久。还可以用温热的水泡手和脚,温暖身体末端也能使全身升暖,清早泡能使人神清气爽,晚上泡能安神益睡眠。四是通过运动提高体温。日常生活中活动身体的机会太少,是体温下降、血液循环不好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应该养成定时定量运动的习惯,比如散步、打太极拳、打球等,可以使肌肉得到锻炼,使糖、脂肪酸和氧气一起燃烧而产生热量。
气血调和,拉伸关节——第一式:两手托天理三焦;舒缓颈肩,促进协调——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运化血液——第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预防劳损,祛病延年——第四式……
8个方面,教你轻松防治前列腺疾病;11种前列腺疾病的保健方案,未病先防,提高生活质量;7种运动方案,动起来,赶跑疾病困扰;男人一定要常吃的9种食物,吃掉疾病并不难;4种保健按摩法,教你自己袪病养生的法宝;偏方不要多,6个民间小偏方,小病在家就能治;9个两性保健要点,提高指数。
《养阳补阴养生五禽戏》:缓解肌肉与关节,调节阴阳平衡,锻炼身心,康复保健最有效,外动内静,每一戏可独立练习,恢复年轻态,健身养生、防病治病最得意。
人体所呈现的种种问题、不平衡,必须趁早保养调理,因为问题不解决,将导致原本只是经络体表的表症,却因延迟变成脏腑病变里症。
“经络松筋健康美容术”最精湛奥秘之所在;它可通过筋结硬块疏通,达到筋膜重整,解除压力和酸痛,使肌肉与骨骼系统平衡和谐,让身体功能重新整合的生理与心理治疗术。
《拉筋活血养生易筋经》血液顺畅,免疫力就无敌了——韦驮献杵第一势、让你的肩关节再也不酸疼——韦驮献杵第二势、全面发动五脏之气——韦驮献杵第三势、教你真的年轻10岁的秘密——摘星换斗势、肌肉的力量,减少骨折风险——倒拽九牛尾势……
本书系统阐述了针灸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法。全书分为上下2篇,包括经络系统的构成、分布,十二经脉流注关系、循行、主治和奇经八脉的循行起止与主治;十四经脉、经外奇穴共200多个腧穴的定位、刺灸方法和主治;呼吸、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70种病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疗。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实用性强。
本书是作者近二十年来潜心研究刮痧理论,充分挖掘刮痧的底蕴和潜力,广泛临床实践的结晶,体现了作者对传统医学的深厚情感与智慧,融会中西医理,汇集了众多的临床经验,使传统医学领域里的明珠——刮痧,绽放出奇异的光彩,从诊断、治疗、预防保健、美容美体等方面全方位的为我们的健康服务。在形式上,本套书采用细节图解的方式,对每种刮拭方法都进行了详细的图示,图片清晰精美,无论是刮拭部位、刮拭方向、刮拭步骤、刮拭手法都一目了然,真正可以做到一学就会,一用见效,操作简便。
如需选购,请汇款至:北京市宣武区
广安门内大街319号B座22E
邮编:100053
1中医学和武学的文化交融
1.1中医学和武学在理论上的契合
中医起源于远古时期,是中国人民通过各种手段长期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武术经过长期的发展,最终成为人与人之间搏斗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医和武术都经受着传统哲学以及儒释道等主流文化的影响,并从中汲取营养,总结经验,建立起联系密切的理论体系。
在天人合一整体观的思想指导下,中医把人看成一个内外一体、五脏相应、六腑相通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讲究从整体出发,辨证施治,调人治病。而武术在修炼过程中也是讲究内外合一、内壮外强、内意气外形力的技击整体,讲究“踢打摔拿靠”的全息技法,以及“头肩肘手胯膝足”无所不练、无所不用的整体技击部位。此为中医学和武学在天人合一整体思维观上的契合。
精气神学说是对中医和武术影响最大的中国古典哲学之一。在中医中,精气神是人之三宝,精和气是人体生命的动力,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者。精气可以相互生化,而神则是由精气化生而来。精可以化气,气可以生精,精气生化而生神、养神,而神又有统领精和气的作用。张介宾在《类经》中指明:“虽神由精气而生,然所以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则 又在吾心之神。”而在武术的修炼中,讲究内外双修,即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肉,因此,精气神也是武术内修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是武术修炼的三个不同的阶段,精足、气盛、神明是武术人追求的高级境界。此为中医学和武学在精气神学说上的契合。
在中医中,阴阳用以解释人体生命的特征和现象,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在武术的修习中,阴阳也是用以解释人体的阴阳二气、人体结构、动作结构、运动规律、技击原理等。因此中医学和武学在阴阳学说上是相互契合的。
五行学说同阴阳学说同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以及生克规律来认识事物、解释世界和探索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中医学中,五行学说用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在武术中,五行学说的运用在心意六合拳、形意拳、少林五行拳和太乙五行拳中达到极致,讲究五行生五拳,五拳配五脏,外练五行以生克变化、克敌制胜,内练五行以濡养五脏,壮内强外。可以看出,其中的五拳配五脏以及练五拳养五脏的理论是在中医五行配五脏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因此,中医学和武学在五行学说的理论上是完全相同的。
在中医经络学说中,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有路径之意,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为经络系统的主干;络脉是有网络之意,是为经脉别出的分支,较为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其功能是沟通表里,联系脏腑,行气血,养脏腑,传导感应,调节脏腑机能,以及保卫机体。经络不但是营养脏腑、四肢百骸的气血运行通道,同时也是信息能量交换的通道。而在武术的修习中,特别是在内功的修习中,也正是以疏通经络为主,调整气血的运行,以达到强筋壮骨的目的。武术内功中的打通任督二脉、奇经八脉、十二经脉等循经导络的基本理论是对中医经络学的直接借鉴,所以说武学和中医学在经络学说的基本理论上是完全一致的。
1.2中医学和武学在实践上的交融
中医学和武学在实践上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医骨伤、针灸推拿、养生等都是中医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导引、吐纳、行气、服气、武术修炼等都是中医骨伤、针灸推拿、养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中医骨伤、针灸推拿中的手法、技法的来源,离不开导引、吐纳、行气、服气、武术等内容特别是武术内容的支撑。在临床实践中,正骨、针灸、推拿过程中的劲力、感知力和耐力的展现更是离不开武术功力的支撑。传统中医养生的手段和方法从总体上来讲不外乎四个方面,即饮食养生、起居养生、药膳养生和传统运动养生,传统运动养生是根本。
在武术的修习中,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观贯穿始终,崇尚力发全身的“整劲”,追求“身上无处不弹簧,无点不打人”的浑圆之力;外练“明劲、暗劲、化劲”的三个阶段,又要求配合“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三个内练阶段;同时又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来指导动作的变化规律和生克关系,以在外练五体的同时濡养五脏;而中医经络学说则是武术内功实践中打通任督二脉、奇经八脉、十二经脉等循经导络的理论指导。因此,习武之人喜欢中医,懂一些中医的基本理论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许多武术家们研习中医,并且悬壶济世者也大有人在,单从近现代来看,就有黄飞鸿、杜心武、孙禄堂、王子平、万籁声、郑怀贤、吕紫剑等等。在中国武术史上,武术的传承机构、武馆同时也是医馆的记载也颇多,最著名的的就是少林寺,许多武功造诣颇深的高僧同时也是医术高明的大医家。
1.3武学在中医学影响下价值功能的丰富和转化
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武术套路、武术功法和对抗格斗三种运动形式。从传统武术的本质来讲,这三种运动形式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她们共同构建了传统武术“打练结合”、“练养一体”的特性。也正是传统武术的这一特性,使传统武术由初始单纯的“技击”属性而转变成以“技击”功能为主、兼具“健身”、“强身”、“修身”、“养性”、“医疗”、“养生”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特别属性。这一特别属性使武术的价值功能得到丰富和转化,而传统武术这一价值功能的丰富和转化直接得益于武术功法也即是武术内功的产生。武术内功的产生是武术在传统哲学以及儒道佛等主流文化的影响下借鉴中医基础理论、融合导弓I、吐纳、行气、服气、食气等中医传统养生实践的结果。
武术内功的产生首先丰富了武术练习的内容和形式,同时也丰富了中医传统养生功法和中医伤科、中医针灸推拿功法的内容和形式。由于受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导和影响,所以武术内功不但可以为武术的技击本质服务,还可以为传统医学的技术实践服务,并为人民大众提供健身、强身、治病、养生的技术和方法。所以说,武术内功的产生,也拓展了武术的习练群体,使武术的价值功能得到了丰富和转化。
1.4传统武术桩功在武术功能丰富和转化过程中的角色和地位
在武术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武术桩功的产生是伴随着武术内功的产生而产生的。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检验,越发显现出其特殊的作用,因此不断的被加以强调、重视和改进。长期以来,她已经成为传统武术的入门功法,同时又是提高其技术、技法、功力,从而达到武学大成的必修功法。从传统武术桩功的概念来看:广义的桩功泛指各种武术内功的锻炼功法,它是采用或静、或动、或站、或坐、或卧的各种身体姿势或组合套式,精神内敛,调节意、气,锻炼人体运动时意、气、力、形四者一动俱动、一到俱到、一止俱止的能力,从而达到内壮外强、内外合一以及激发人体潜能的效果。狭义的桩功是武术内功中静功的站功,即采用武术中的某些步型保持静站姿势,以求得腿力充沛’下盘稳固,犹如桩之栽于地中的效果,并且通过精神内敛,意念、气血的调节,达到以意领气、以气运身、以身发力、内壮外强、内外合一以及激发人体潜能的效果?9]。一般来讲,我们通常所说的桩功多是指狭义的桩功。在武术功能丰富和转化的过程中,传统武术桩功伴随着武术的发展而发展,并影响着武术的发展和衍变。由于武术的本质属性是技击,因此,随着武术的发展,武术内功的静站式功法也即是狭义的桩功成为武术内功的主要练习形式。
武术桩功的发展使武术“内外兼修”之“内修”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出来,从而出现对内修极为重视的内家拳法,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受桩功影响最深的当属近代武术家王芗斋先生创立的意拳。意拳的训练没有套路,只有站桩、试力、发力、推手和散手,用王芗斋先生的话说就是“万法皆得于站桩”要知拳真髓,首有站、桩起。“由此后期意拳的发展不单单是健身和技击,还能通过不同的桩式和不同的意念以及不同意守部位来辅助治疗多种身体的慢性疾病。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武术桩功在武术功能丰富和发展的过裎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不可或缺的作用,她是武学和中医学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中间桥梁,她既是武术功力提升、人体潜能开发的途径,同时也是中医养生和辅助治疗某些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从武术的角度看,她具有内外双修的技击价值和民族特性,从中医学的角度看她具有健身、强身、防病、治病的医疗价值。因此,无论是在武术内功中,还是在中医传统养生功中,传统武术粧功都可以说是精髓部分。
2中医学视角下传统武术桩功的医学价值
2.1中医学视角下传统武术桩功的“治未病”价值
“治未病”理念最早见于我国的医学古典《黄帝内经》,它既是传统的、先进的医学预防思想,又是现代、全新的预防医学课题。在中医领域中,“预防为主、防重于治”是众多医家的一贯主张,因此有“上工治未病”的说法。在古代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利用中医气功、导引、吐纳来进行积极的健身锻炼是极其重要的手段,《素问·移精变气论》中记载:“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其中的“动作”就是指古代的导引可以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擎天地,把握阴阳,呼气,独立守神,筋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其中的“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正是传统武术桩功的雏形,这也可以说是远古时期上古之人利用桩功来健身、养生、延年的写照。
武术功法运动即武术内功,是武术在中医学的影响下,结合导引、吐纳等传统养生方法形成的重要运动形式之一。传统武术桩功是武术功法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动形式特别,健身价值独特。从广义上看,桩功是一种静止或缓慢柔和的运动,从狭义上看桩功是一种静止的各种站立式的运动。但无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其外在的表现都不是绝对的。外在静止的桩功有着丰富的内动,这种内动包括内在的意动、气动和全身肌肉的“蠕动”,也即是意拳站桩里所说的在不动中的“微动”,在微动中的“速动”,所以静止的桩功,静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外在柔和缓慢的桩功有着安然的内静,这种内静包括神定、意专、气静,也即是武术练习中要求的“形动而神不动、意不乱、气不喘”,所以运动的桩功,动是相对的也不是绝对的。也正是传统武术桩功这种特殊运动模式,即相对“静”或“动”,才使其在锻炼过程中既能达到外调身形、又能达到内调意气的独特健身效果。这样“练养结合而不伤”,“气以直养而无害”,同时又有利于开发人体的潜能。所以说,运动形式的特别,决定了传统武术桩功和中医养生功法具有相似的健身防病价值。
在中医理论和实践中,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形体官窍、经络皮部、五脏六腑、奇恒之府都通过经络相连、气血相通。它们互为表里,彼此所主,又分属五行,并通过五行的生克变化规律相互影响,紧密联系。所以通过传统武术桩功这种内外兼修的练习,外练筋、骨、皮、肉可以舒经活络,通达脏腑气血,颐养元神,达到练外以壮内的奇特效果;内练精、气、神、意可以濡养脏腑气血,通达形体官窍,强筋壮骨,达到练内以强外的独特功能,从而达到内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提高、内壮外强的全身锻炼效果。因此,中医学的整体观原理和传统武术桩功中的内外兼修原理也决定了传统武术桩功具有健身防病的“治未病”价值。
2.2中医学视角下传统武术桩功的“治未病”价值
《黄帝内经》是记载导引、养生功法能够治病的最早的古典医籍,据不完全统计,《黄帝内经》中涉及导引法达14处之多,其中《素问》5处,《灵柩》9处。治疗范围由单纯治疗关节痛发展到能治疗19种病症,包括内、外两科和急慢性两大类疾病。
传统武术桩功是武术内功和中医导引养生中的精髓部分,因此,她既有健身、技击的价值,同时也具有“治已病”的医疗价值。由于传统武术桩功的锻炼具有能波及到身体各处的独特作用,因此,它对全身几乎各处的病变都能有一定的缓解和医疗作用。中医学受整体思维观的影响,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强调从整体出发,把握全局,讲究“调人治病”。而传统武术桩功内外兼修的整体锻炼原则刚好和中医学的治病原则和出发点相契合,在锻炼过程中外调“引体令柔”内调“导气令和”,从整体上调整人体阴阳的动态平衡,促使人体机能向健康的方向发展,能通过扶植正气,而祛除邪气,因而使其具有了能够“调人治病”的可能。
在传统武术粧功治疗各系统疾病的过程中,由于其涉及的范围较广,病种较多,因而在治疗不同的疾病时,内在和外在的要求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其相同点有:心理上“排除杂念、神意内敛、抱圆守一”的要求,呼吸上“腹式呼吸、气息绵绵、若有若无”的要求,是进行气机调节、祛除疾病的内调基础。身形上,“屈膝下蹲、头顶项竖、命门后顶、脊柱竖直、两臂不过曲也不过直”的要求,“肌肉松而不懈、紧而不僵、松紧适度和用意不用力”的要求,是调整形体肢节、疏通经络的外调基础。不同点有:心理上“意守病罩、气贯痛点、意念假借、引浊外放”的要求,是进行气机调节、祛除不同疾病的内调基础。身形上,“姿势高低、动作各异”,是调整形体肢节、疏通经络、内合意气、治疗不同疾病的外调基础。因此,有了以上丰富的内调和外调基础,才使得传统武术桩功具有能够治疗全身多个系统、多种疾病的医疗价值。
3结论
(1)中医学和武学在基本理论上是相合契合的,包括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精气神”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等;中医学和武学在实践上也是相通的,特别是在古代“医中寓武,武中存医”,没有严格的分界线,在实践过程中相互弥补,相互为用,相辅相承;传统武术在中医学的影响下价值和功能进一步得到丰富和转化,而传统武术桩功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不可或缺的作用,她在中医传统养生功和武术内功中都可以说是精髓部分。
夏季养心
夏季节气(从立夏到立秋,即5月5日~8月7日)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无论是初夏、仲夏或是长夏,气温为一年中之最高,是三夏的共同特征。《黄帝内经》上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夏季3个月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火,心通于夏气,是说心脏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因为夏季属火,五脏对应的是心,此季节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人在与节气相交之时应顺之。所以,在整个夏季的养生中要注重对心脏的特别养护。
精神调养的重要性
中医认为“心在志为喜”,指心的生理功能与七情中的“喜”关系密切。喜即高兴愉快的情绪,对机体的精神状态是一种良好的刺激,有益于心脏,也有益于人体身心健康。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性格开朗、精神愉快、对人生充满乐观情绪的人多健康长寿,其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也明显降低;而情绪急躁、精神抑郁、对人生充满悲观情绪的人则体弱多病,其心血管(如冠心病、心肌梗塞等)的发病率也明显升高。善于调整情绪,使自己总是处于乐观愉快的心态,是养生保健的最好方法。
夏季当令,烈日酷暑,汗液外泄,汗为心之液,心气最易耗伤,故中医认为:“暑易伤气,暑易入心”。在炎热的夏天,尤其要更重视精神的调养,因为神气充足则人体的机能旺盛而协调,神气涣散则人体的一切机能遭到破坏。因此,夏季神气调养要做到神清气和,快乐欢畅,胸怀宽阔,使心神得养。
夏季养心计划
晚睡早起
夏季人体心火旺,肺气衰,昼长夜短,太阳升起得早,应晚睡早起,起床后散步于庭院,使体内之阳气充分宣泄于外。晚些入睡,以顺应自然阴气的不足,早些起床,以顺应阳气的充盛。由于夏天中午气温特别高,心经在中午13点开,要适当午睡,以恢复疲劳,保持充沛的精力,尤其是老年人、心脑血管病人。
多食辛温
夏季的饮食要多辛温,少苦寒,节冷饮。《千金要方》说“夏日宜省苦增辛,以养肺气”,心属火,火克金,所以食辛味,提升肺气。多食辛味食物以养肺气,以免心火过旺,所以常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在我国一些南方地区,不少人有食辣椒的习惯,这是因为吃辣可以促使人体排汗,在闷热的环境里增添凉爽舒适感。另外,吃辣还可帮助消化,增加食欲,增加体内发热量,从而防止在高温、高湿的时候,有的人出现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弱现象。
经常锻炼
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说明夏天的运动锻炼对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夏季经常参加锻炼,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实验观察发现,夏天经常参加锻炼比不坚持锻炼的人的心脏功能、肺活量、消化功能都要好,而且发病率也较低。
冬病夏治
经常按摩手臂上的心经和心包经。心经(极泉——少冲)即腋窝——手臂——小指, 心包经(天池——中冲)即旁——手臂——中指。冬病夏治,夏天做后背艾灸,或艾灸关元、神阙穴位,可起到壮阳、驱寒的作用,到了冬天不会怕冷、不易感冒。
米雪贝琳夏季养心推荐
芳疗养心精油:伊兰、橙花、薰衣草、德国洋甘菊、迷迭香等有机精油
米雪贝琳香韵14经套装:经络一通,全身轻松
香韵14经络结合舒压按摩手法及药用芳香精油特性,打通人体14条经络,刺激365个穴位,消除亚健康,使人体的经脉之气畅通无阻。顺任督二脉进入人体能量中心,补充正能量,消减负能量,调整人体的内部环境,净化身体,打散筋结、气结,排走毒素及坏死细胞。同时消除肩颈疲劳、腰酸背痛状况,强身健体,预防疾病,修正人体脊髓,辅助治疗慢性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提高人体免疫力,使人体达到气通、血通、经络通、大小便通。
米雪贝琳经络蝎尾刷套装:瞬间排毒,改善循环
把源自欧洲的芳香疗法融入中医辨证原理的综合预防保健养生疗法,是针对人体亚健康状况,运用精油及摩蝎刷进行香薰、经络穴位疏通、痧疗、反射区刺激、神经调节和肌肉放松的疗法。其奥秘就是通过刷拭来疏理脏腑,或是借由反射区的传导运行到各个脏腑,从而在瞬间排出毒素、改善循环,这一方法对改善身材、调节脏腑功能特别有效。
米雪贝琳养心套装:调解情绪,改善亚健康
可促进机体的血液循环,调节烦躁不安、神经紧张、心情烦闷等不良情绪,令脸部气色良好。改善无精打采、心神不宁、头痛、胸闷、心慌等亚健康现象,具有抗压舒缓、安抚情绪、解除忧虑沮丧之功效。
原来,春天是阳气萌生升发的季节。这时人体的阳气也顺应自然,有向上、向外升发的特点,表现为毛孔逐渐舒展,循环系统功能加强,代谢旺盛,生长迅速,所以春天养生保健就要顺应天时,顺应生理,务使肢体舒展、气血调畅。春天梳头,正是符合这一春季养生的要求,有着宣行郁滞、疏利气血、通达阳气的重要作用。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内外上下,脏腑器官的相互联系,气血输养,全靠经络这个“中间人”在起作用。经络遍布全身,无处不到,所以气血能通达全身,发挥其生理效应,营养组织器官,抗御外邪,保卫机体。人体中有十二脉、奇经八脉,这些经络或直接地汇集于头部,或间接地作用于头部,头顶正中央的“百会穴”就是因此而得名。所以,通过梳头结合气功按摩,内炼精神,激发元气;外导经络,疏通气血,可使精神脏腑得到修整,全身气血得以疏利,从而起到滋养和坚固头发、健脑聪耳、散风明目、防治头痛等作用。经常练习,可保持头脑清醒,心情舒畅,促进睡眠,增进食欲,保证头发乌黑,不白不落,不患感冒,无头风之虑。春日梳头有助于降低血压,预防脑溢血,防止大脑老化,有助于中风后遗症的康复。
早在隋代,医学家巢元方就曾明确指出,梳头有通肠血脉,祛散风湿,使发不白的作用。《圣济总录・神仙导引》也说:“梳欲得多,多则去风,血液不滞,发根常坚。”《延寿书》也说:“发多梳能明日祛风。”大文学家坡对梳头促进睡眠有深切体会,他说:“梳头百余下,散发卧,熟寝至天明。”
现代研究表明,头是五官和中枢神经所在,常练梳头,加强对颜面和头的摩擦,能疏通血脉,改善头部的血液循环,使头发得到滋养,光润乌黑,发根牢固,防止脱发。能明目聪耳,缓解头痛,预防感冒。有助于降低血压,预防脑溢血等疾病的发生,同时也可促进大脑和神经的血液供应,增强其机能,起到健脑提神,解除疲劳等作用,从而能够保持大脑清醒,防止大脑老化,延缓衰老。
梳头方法很多,这里要介绍的是梳头与气功按摩相结合的方法,也即所谓梳头功,其做法如下:
1 预备式。正身站立,两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两膝稍屈,百会顶天,头正项直,含胸拔背,沉肩垂手,两眼睁开,平视前方,全身放松,平定情绪,排除杂念,意守丹田。年老体弱或因病不能站立的,可改坐位,采用自然呼吸,鼻吸口呼,均匀和缓。
2 入静放松后,两手缓缓上提,两掌心轻按前额,稍用力向下,经鼻口轻擦至下颌,再转向头后颈部,往上轻轻擦过头顶,回到前额。依此共按擦36次,第一次用力宜轻,尔后逐渐加重。
3 两手十指屈成自然弓形,自前额发际开始,经头顶向后,至颈后为止,轻抓头皮,然后以头部前后正中线为中心,两手逐渐向两边移开,同时轻抓头皮,至两耳上部结束。依此共按擦36次,第一次用力宜轻,尔后逐渐加重。
4 十指仍保持屈弓,左右手各过头顶,分别自对侧耳上部发际开始,经头顶至两侧耳上部为止。轻抓头皮,然后以两耳经头顶的连线为中心,左手向前,右手向后,逐渐分开。同时轻抓头皮,至前后发际尽为止。依此共抓36次,开始用力宜轻,尔后逐渐加重。
5 恢复用手掌轻擦,两掌心贴头面,自前额开始,擦至下颌后,再翻向头后颈部,经头顶至前额止。依此共按擦36次,第一次用力稍重,尔后逐渐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