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伤感爱情诗词范文

伤感爱情诗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伤感爱情诗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伤感爱情诗词

第1篇:伤感爱情诗词范文

一、意象的古典美

《断章》中出现了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如桥、楼、月等。这些意象融合了传统意象的丰富内涵,造就出优美的意境,呈现古典美。

1.桥美

《断章》中的桥是小桥,架于涓涓细流之上,只容二、三人通过的小桥合乎该诗的逻辑推理,因为能让楼上看风景的人注意到“你”,足见你与桥的比例适中,在桥上能突显你的存在,所以桥的规模不能大,“小”桥最宜。而且原本是“你”远眺的一个凭借的“桥”又成为了楼上人看的风景,由主动变为被动,带有一丝幽怨气。诗中的这座小桥既立在深邃的古典诗韵长河中,又嵌在楼上之人的心中。

2.楼美

古诗词中的“楼”多是愁思的寄托处,比如:“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无言独上西楼”等。无论是失意才子还是落魄君主,他们心中的不快都要依托小楼来抒解,使小楼浸染忧愁之气。本诗中的“楼”为看风景的人欣赏“你”提供了一个场所,这种情愫与古诗词中多愁善感的“楼”的意蕴一脉相承。3.月美

本诗用“明月”装饰窗子,勾勒出一幅柔美的月照小窗图。月又给人无尽的遐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古代诗人凝望明月,畅想着人与宇宙的关系。同样,小窗内的“你”仰望月亮也会有丰富的想象与思考。洒满大地的月光带着丝丝冷意,有种凄美感。古诗有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作中的月亮通常与思乡、孤独、离别联系起来,成为凄美的月亮。本诗“人生是别人的风景和装饰”的表达略显伤感,诗中的月亮也含有古典意象的凄冷意蕴。简言之,《断章》中的明月是集阴柔、理性和凄冷于一体的美丽意象。

二、多解的主题

诗歌虽短,解读却多,包括“主智说”“爱情说”和“热爱生活说”等。

1.主智说

以往很多评论者都将《断章》界定为哲理诗。哲理诗与主智诗还是有区别的:哲理诗以诗象寓理,所寓之哲理为诗本体,诗歌则成为超越的对象和舍弃的形式;主智诗立足“智性”世界,智性既是诗歌表现的对象,也是诗歌本体。哲理诗中的哲理是外在和抽象的;主智诗中的智性是具体可感的。《断章》采撷了“看”这一日常生活现象,将智性思考穿透于象征性意象中,在智性的探求中获得诗美,提炼诗情。因此,我认为将《断章》归于主智诗更切近于这首诗的本位。

相对关联说。

这一说法应是最接近诗人创作原义的。卞之琳在《关于〈色目集〉》中称:“正如在《断章》里的那一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其实也包括前一句,’都传达出了“相对”这一智性思考:在宇宙与人生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相互关联的。第一节中,“你”由看风景的主体完成了向楼上“看风景人”的风景这一客体的转换;第二节中,“你”是被明月装饰窗子的客体完成了向装饰“别人”的梦的主体存在的转换。《断章》在主客置的两次互换中一一“看”与“被看”、“被装饰”与“装饰”的转换,充分体现出了诗人对“相对”这一命题所做的智性思考的深入性。

“装饰”悲哀说。

李健吾认为《断章》“寓有无限的悲哀”,全诗着重在“装饰”二字,他在《色目集――卞之琳先生》中如此说:“还有比这再悲哀的,我们诗人对于人生的解释都是装饰:‘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心如此,生活中各个存在只是互相陪衬、互相“装饰”的关系,这样诗中显然就传达出了一种无限而又无奈的悲哀情怀。诗人阿垅在《人生与诗》中评价说:“多绝望的诗!多绝望的哲学!”甚至称《断章》为“婴粟花”,显然,他认为《断章》中所传达的悲哀程度远胜于李健吾所认为的。

2.爱情说

将《断章》作为一首爱情诗来解读也是非常多的。秀实即认为《断章》“无疑是一首极之卓越的情诗”;陈远征认定“这首诗是一首情诗,或者说是想写的一首情诗中的片段”。爱情说中主要有两种观点。

两相思慕说。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如果你看的“风景”即是“楼上人”,在明月照窗之时,如果进入了“别人的梦”的“你”也正梦着别人,那么都将对方当作风景来欣赏的、都进入了对方的梦的“你”和“楼上人”显然是两相思慕、互相爱恋的。

单恋说。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如果“你”是无意的,且所看的风景并非是“楼上人”;“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相较于你的无意,“楼上人”却是有心。“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再一次于无意之中闯入了“别人的梦”中。这正是“‘人’对‘情’的无奈,及‘情’对‘人’的捉弄”。

第2篇:伤感爱情诗词范文

关键词:形式美 语言美 音乐美 意境美 情感美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就是五颜六色,沉淀着,招摇着,渲染着,一首词,就是一支曲,缠绵着,飘浮着,萦绕着。一首令,就是一支萧,陶醉着,期待着,飞翔着。脍炙人口的诗篇佳句,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走进古诗词,如同漫步于古诗苑中,体会着中华诗文的灿烂辉煌,含英咀华,如同接受着一次次美的洗礼,使心灵净化;走进古诗词,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能够熏陶情操,增长知识,发展智力;走进古诗词,还可以更深地感受文学形象,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一,形式美

诗词之美首先美在形式,我国古典诗词特点是语言精练、词句优美,韵体和谐,句式整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短短几行就能生动地表达出深厚的情感,而且含蕴无穷,意味深长,百读不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抑扬顿挫的韵律仿佛骏马在草原上漫步,加上整齐的句式,更便于记忆和传诵,因而虽流传千古而不衰。

二、语言美

古典诗词是语言的艺术,是最美的语言。诗词语言是精练的,王安石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个“绿”字呈现出一片春天;诗词语言是含蓄的,辛弃疾的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作者在赏心亭上,不时地看自己的佩刀,拍打栏杆,他自己不说,但他那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落寞却让我们感同身受;诗歌语言是形象的,李白说“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愁,是个概念辞,无法定量。但在诗人的眼中,愁却能催人生长白发,愁就像三千丈的白发那么长。诗词的语言是生动的,贾岛“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噪”衬“静”,以“鸣”衬“幽”,使“静”的特点更为突出,更为鲜明。诗词语言是空灵的,杜甫的“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以有形表现无形,有限表现无限,瞬间表现永恒,语不接而意接;诗词的语言是传神的, 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 一“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字面上看似写月动,实际上是写云飘,再仔细一捉摸,又是写风:风吹云浮,云移月露。

三、音乐美。

《诗经》三百篇,其中《风》是各国的地方乐歌,《雅》是周朝京畿一带的乐歌,《颂》是专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曲,都能够演唱。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就是专用的合乐歌词,唐诗宋词就发展到了以曲谱为依据进行歌词创作。元明以后的散曲和剧曲更加发展了唱词的创作形式,“元曲四大家”,其实就是四大戏曲家,作品中音乐的成分不亚于文学的成分。从诗词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看,诗词与音乐密不可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长短快慢的节律,强弱变化的节拍,强弱周期性地运动变化读来有一种匀称整齐之美。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更是一首语言优美自然,声韵和谐流荡的绝唱。我国的古典诗词中,音乐与文学高度完美结合的精品不胜枚举。将音乐美与文学艺术美紧密结合,将无比生动的音乐形象、变化多端的音乐情节,极其细致地描摹出来,从而把读者带入“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美妙境界。

四、意境美

意境是指客观事物与诗词作家思想感情的和谐统一,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真实生活,却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诗中的“意”包括作者的“情”和“理”,诗中的“境”指事物的“形”与“神”。 白居易《长恨歌》“梨花一枝春带雨” 把杨贵妃比做一朵带着春雨的梨花,使高雅的玉容变成绝俗的梨花,满面的泪水化成了寂寞的春雨,凄冷中糅合了清艳,卓越的风姿中夹带着伤感,妩媚中吐露出芳洁。这是诗词以物拟人的造境之美。再如如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表面上看是在咏歌洞庭湖的阔大气象。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真正的目的并非在而是借此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垂青援引,因为通过“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已将自己不甘寂寞、希望引荐的意图含蓄道出。这是诗词含蓄的意境美。诗词的意境还有多种,“联想性意境”“ 感悟性意境”“ 实感性意境”等等,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五、情感美

诗词的本质是抒情的,所谓“诗言志”、“词缘情”。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自古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李白的《静夜思》和孟郊的《游子吟》何以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深爱人们喜爱?就是因为李白抒发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怀乡之情和孟郊抒发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思念慈母的游子情怀积淀了人类的普遍情感。在我国古代数量繁富的诗歌遗产中,爱情诗占了很大的比重。如汉乐府诗歌《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读了这首诗,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直爽、活泼而深情的女子活脱脱地站在我们面前。她对爱情的追求是那么至死不渝,纯洁热烈;誓言是那么干脆利落,不假雕饰。这种纯属真情的自然流露,让人感到痛快淋漓,并深受感染。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是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的结晶,品读古诗词可以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从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进而增强学生对文化遗产的继承,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3篇:伤感爱情诗词范文

【关键词】思想激情;情感体验;内心世界

Abstract:Rationalized passion is the most essential character in the prose poem. Therefore, this thesis analyze Yangchaodong's personal emotional experience in Yangchaodong's prose poem. In order that we can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about Yangchaodong's inner world. The thesis intends to reveal Yangchaodong’s distinctive thought and experience for the realistic life.

Key words:rationalized;passionemotional;experienceinner world

“散文诗是以抒情见长的文体。‘为情而造文’,可谓是散文诗的主要艺术特征之一。这也就是说,作者胸中有了一种强烈的感情触动,才去创作散文诗的。为此,散文诗的取材立意有其特殊的规律。它不必从人物出发,也不必拘泥于情节的发展,有所感才是取材立意的出发点,而思想激情正是创作散文诗的灵魂。可以说没有思想激情也就没有散文诗。”[1](P235)这段关于散文诗艺术特征的论述,把“思想激情”作为散文诗创作的灵魂,可谓是切中肯絮的批语。在整体阅读杨朝东先生的散文诗时,我的脑海里面闪过的便是“没有思想激情也就没有散文诗”这个精辟的论断。事实上,“思想激情”正是支撑他进行爱情散文诗创作的内在要素和不竭动力。

一、独特的思想激情表达

正是凭着这种饱满的、充沛的思想激情,杨朝东先生有意识地在自己的作品中构筑起了个人的“文学领地”。那些瑰丽而优美的幻想、浪漫的情怀,以及富于表现力的艺术形式,不仅透露出他厚重的生活阅历和生命体验,而且饱含着作者极富个性特征的主观色彩。其间,不仅流露出作者对美好爱情的倾诉与咏叹,同时也寄寓了作者对有情世间的一种洞见、一种观察。《石恋》《谁的流水》《想你在春天》《遥望与抒情》等散文诗组章都是以刻写人类真挚美好的感情作为出发点,作者试图通过描摹和赞美自然景物时,传递出了内心中的一种意愿与梦想,从而表达其对现实人生的独特感悟与思考。在他的笔下,对自然的诗意描摹其实浸润着他对美好情感的那种刻骨铭心的诗性体验:

……把我粉碎吧!躺在城市的边缘,我已闻到了食味飘飘的香甜;把我粉碎吧!我飘飞的身影,已站成了大街小巷一尊一尊的石林,我粉碎的美丽,已在混凝土的结构中,一点一点站成了高楼大厦,刺破白云。

你来吧!月光挂在你的窗前,已被风雨浸泡长大。你来吧,我们一起站在月光下,慢慢去畅饮爱的情话。

就这样,让酒和诗歌结伴,让破碎的石头和柔软的爱情,在暗夜的缠绵中,擦出火花一串。就这样站在暗夜,谁会看见月光、风光、火光与石头会同时灿烂?

你来吧,在石头的根部,有一条爱的小溪不知为谁歌唱?……(《石恋》)

全诗处处含情,层层递进而又回环往复。纷繁的意象、情感的流变、思想的激情,再加上那种一咏三叹的节奏感,处处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气息。《石恋》的每一章节,都镌刻在作者的心底,这是对美好爱情矢志不渝的追逐。白云、月光、酒、石头、小溪这些驳杂的意象,一经诗人的点染,便被赋予了一种主观的情感体验,进而拥有了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力量。在我看来,杨朝东先生之所以反复抒写其对美好情感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其实完全可以看作是对日常平庸生活的一种拒绝、一种反叛,甚至是一种挑战。这种拒绝日常平庸生活的方式无疑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疏离,从迷于表面的诗意洞穿了生活的本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生活在别处”的生活方式与生命选择,目的是为自身寻找一方可以安生立命的净土。这种有意识地与现实社会保持距离,进而把精神的目光投向高远的天空的选择,是需要背负着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压力的。换言之,“生活在别处”的选择就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泅渡或者救赎,它让我们卑微的生活变得高贵起来,它让我们平庸的生活处处映射出诗意的阳光。那浓烈而炙热的情感,深沉的思绪和悲悯的情怀,不仅挖掘出了自然景物内在的诗意,而且涌动着生命的激情。从这个角度上说,杨朝东先生在自我的文学领地里,建构了一个诗意栖居在大地上的精神游牧之地。

二、丰富细腻的情感抒发

在《春天的情事》一诗中,作者试图将温柔细腻的笔触深入到人类心底最柔软的部分,以爱情的名义审视生活:

……你在海边,读着滴入海心的月,就像读着忧伤一串,破碎的梦里,爱,找到了昨日回家的方向。

哦,忧伤就是这样的美吗?雪花一样飘来,冷了思念,化了情怀。你在冷冷的黑夜,学会守护心的疼痛,学会了痛苦要用痛苦来打磨苦难的爱。

心,才会慢慢平静,水,才会潺潺而来!

哦,忧伤就是这样的愁么?愁丝袅绕愁节,愁闷点燃愁思。点点滴滴,伤了我的心,痛了你的怀。

在这月明的夜晚,谁会告诉你什么?夜,已经很深了,月,已经睡着,只有星星,还在同草们聊着情话。

我来了,忧伤还在星空里徘徊,流水还在流水中哀叹。我不知,你的忧伤,要忧伤到何时,才能停此一切伤感?爱的梦里,谁能找出答案?……(《春天的情事》)

情感作为人类最为隐秘幽微的心灵体验和精神体验,以一种无形的方式存在于人类的内心世界。这组诗所表现出的满腔愁绪,像悠悠的流水一样绵远悠长。这种浪漫而又唯美、沉静而又忧伤的文学表达,是从骨子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和迸发出来的,无矫揉造作的成分。这首诗所营造出的那种酣畅绵密的诗歌图景,充满了对现世的幸福生活的憧憬。这种“以景抒情,融情入景”的写作其实是继承古典诗词写作的余。值得注意的是,杨朝东先生的诗歌叙述,不仅受益于古典文学的滋养与熏陶,更重要的是其作品无论从手法上,还是表现形式上都延续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抒情文学的传统。换言之,他的写作无疑是对20世纪80年代文学最美好的致敬和怀念。那种温婉轻捷、低吟浅唱的情感抒发,是对爱情世界进行本真的、全息式的扫描。这样的写作,不仅深刻地揭示了爱情世界的丰富性和神秘性,而且有意无意地承担了对爱情本身这一宏阔意象的修复。实际上,在一个灵魂缺席和精神沦丧的时代里,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与向往或许仅仅存留在那些古老而又忧伤的神话或异域的传说中。“爱情”这一美好意象渐渐褪去了那层神圣的光环,不再被悬置在人类精神生活的头顶,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正因如此,杨朝东先生以爱情为题材写下的这些或悲伤或激越的诗歌作品,本身就是对爱情最大的尊重和珍视。质言之,他的写作已不仅仅停留在抒发个人的文学趣味或情感体验,更多的可以看做是对人间真情的呐喊与哀婉。

……其实,年轻的时候,谁懂爱情?

当我们踏入不惑之年,怀想爱情,爱呀,早以远去,我们只能品味,过去的那一往情深,那一帘幽梦。

仿佛世界停止了转动,仿佛阳光只能在梦中温暖,仿佛过去的一切,都在想你的梦里,一一浮现。

春天,无语;花朵,凋零。面对这一切,你总是默默的、默默的,不动嘴唇。我说,春天来了,你说一句温馨的话吧?你想了好久,终于说了句,“爱一个人,不能把他放在口上,要把他存放在心里”。我终于明白了,你对爱的理解很深,深得让我看不见底,就像我看不见你飘飞的长发。……(《想你在春天》)

《想你在春天》@组诗是一个长者以一种回望的姿态深味年轻时爱情的甜蜜与苦涩,以一种阅尽苦难人生的口吻道出对幸福的理解。这种极富个性的生活感受与生命体验,饱含着作者的主观情感色彩,其中所含蕴的为文观念,与王国维先生所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大抵是相同的。正如洪斌所指出的那样:“散文诗的感人诗情正是从富有个性的生活感受中生发出来的。假如没有作者富有个性的生活感受,也就不会有散文诗感人的诗情,也就写不出优美动人的散文诗,而只能写那种“为文而造情”的无病之作罢了。”[1](P235)

正如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生活方式一样,每一代人也有每一代人的爱情,表达的方式可能略有不同,但那种情感的共通性,即便历经岁月的流变和更迭,也不会有丝毫的褪色。爱情之所以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其意义正在于此。对爱情的吟咏,古往今来,不管是哲学家还是诗人,都在以其最为至诚的表达涵咏其对爱的理解。爱情迄今仍然被作家们乐此不疲的抒写,不仅表明了爱情对于生命抑或人生的巨大诱惑,同时也印证了“独特生活感受的感情是散文诗创作的命脉,也是散文诗艺术感染力的内在要素”。[1](P235)

三、结 语

从这个意义上说,杨朝东先生的诗歌写作,忠实于自我的内心,植根于对人类美好情感的描摹和抒写。事实上,他常常从爱情入笔,以其似水的柔情把自己对现实人生的理解深深地寄予在对美好的情感生活的憧憬与向往之中,表达出了一种令人感同身受的爱情经验。在他看来:无论现实与理想存在着多大的落差与对比,但真、善、美将永远存在,美好动人的爱情仍然是人类对自我最好的精神抚慰。因此,即便在某些诗歌中,那种忧伤的情绪不时在主宰着他,甚至一度让他陷入无边的彷徨之中,但由于诗人本身这种高洁的人格取向,对真与善、爱与美的这种精神向往很快就会将那种忧郁的情迅速绪驱逐出去,取而代之是一种达观的、向上的精神状态。从他全部的爱情诗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富于浪漫主义精神情调的诗人,爱情在他笔下,有时是虚写,有时是实写,有时是能指,有时是所指。以诗歌的名义,杨朝东不仅是对自己多愁善感的心灵世界作了一次最为温情的抚慰,同时也是对其个人的精神世界作了一次深深的打量。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