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音乐课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着力课内,努力提高艺术教学效益。
我从新课程理念中领会出:开设音乐课的目的不仅要教学生唱儿歌,识音符,更重要的是启迪智慧,陶治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于是我对我的音乐课进行了大胆地改革,现将其总结如下:
一、优化的音乐课教学,必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及教材特点,对教学内容艺术化组合,再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情境,唤回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并使情境直接诉诸于儿童的感官,使他们由“近”感到“真”,由“真”感到“亲”的目的,从而引发共鸣,使其身临其境。如:在教《国旗、国旗真美丽》一课时,我制作了动画升旗课件,让小朋友回到生活情境中,且与他们思维,想象力相协调,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以至积极用音乐艺术倾叶自己的感受,释放自己的情感。
二、优化的音乐课教学得讲究艺术学习法。
音乐的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艺术,要想方设法使它更加地艺术化,情趣化,才能达到最佳地艺术化。如在教学《小星星亮晶晶》时,我让小朋友,欣赏我自制的“夜空”图,把大家带到如梦如真的情境中,让大家自然地释放情趣,引出歌曲的范唱,用师的“心声”去把学生带到音乐的“真”中来,从而达到让学生学习唱的目的。
三、优化的音乐课堂还得沟通学生的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汲取音乐素质的不竭之源。
本月参加网上银行系统信息安全培训,完成数据迁移、集群监控概述分布式应用场景内容管理及实时数据服务、数据恢复等视频学习,学习疫情下宏观经济形式与对策分析。
有关监管报送系统项目,交流本月监管报送项目阶段进展情况以及后续工作内容进程的安排,主要学习信用证中涉及报表内容以及对监管报送中的信贷、授信、对公客户信息、企业征信、贸易融资等状况报表的影响,关于取数规则以及数据架构的深入学习。后期与业务部门进行了国内信用证、二代支付、核心系统需求的评审会讨论,提出业务系统中主要涉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需求、确认解决方案。
参加支付清算系统安全防护培训,加强信息安全意识。整理部分贷款账户明细表,测试二代证信系统对私对公查询流程确认,指出当前需解决问题。
关键词:钢琴基础;现状总结;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251-01
本人对国内的二十二所高校音乐专业的钢琴基础课程现状调研发现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核体系等诸多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已越来越突出的显现出来,现状总结如下:
(1)教学形式单一。两级分化情况比较严重,有的院校只是一对一或一对二上小课,有的院校对于钢琴基础课只是利用数码钢琴教室一对多上大课。
(2)考核内容与打分标准不细致,大多数学院的钢琴基础课考试不考基本功,直至期末只是准备一首乐曲,考风可促进教风与学风,这是不争的事实。
(3)教学设备及硬件设施制约钢琴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发展。很多院校没有建立数码钢琴教室,也没有足够的琴房满足学生的练琴需要。
(4)教师及学生的认知程度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对钢琴基础课程不够重视,双方在思想上都不够重视这门课程,积极性都不高涨。
(5)教学形式具有的激励性质较薄弱。不管是大课还是小课都有对学生激励的作用,但是很多院校使这一功能微乎其微,不能够充分发挥钢琴基础课程也能进行表演与实践这一特点。
本人根据目前音乐院校的钢琴基础课现状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出具体的对策,构建更科学的课程体系,以突出高等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特点。
一、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教学形式可以有小课(1-2人)、小组课(3-5人)、大课(10-20人)的多种上课方式、多种授课方式可以有机并存。笔者通过调研分析适合目前我国高校钢琴基础课上课方式是实行大课小课相结合的方式。这样即节省了课时,避免老师的重复工作量,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达到钢琴基础课教学质量提高的最大化。
二、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教材的选择要有针对性
(一)拓宽选材范围
目前全国各个院校钢琴基础课现有的教材内容不够丰富,作品涵盖时期偏于狭窄;其实可以选择库普兰具有装饰性旋律的作品、斯卡拉帝的单乐章奏鸣曲、19世纪民族乐派的作品、二十世纪各种风格、流派的钢琴作品以及中国民族钢琴作品、美国黑人钢琴流行音乐作品,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充实键盘作品教学内容。
(二)教材的选择要有针对性
学习钢琴基础课的学生专业不同决定了使用的教材、曲目的选择应有区别及侧重。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接触各个时期重要作曲家的音乐风格,增强学生的艺术文化的底蕴,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
钢琴演奏的技艺性特别强,而每个学生掌握演奏技艺的能力各有差异。同时,艺术有其本身的特点,在艺术见解,艺术趣味、音乐处理或弹奏等方面,允许百花齐放,可以有一个相当大的变化范围和幅度。乐曲的处理只要不违背音乐的性质,这样或那样的设计都是被允许的。教师对不同的学生不仅可以用不同的教材来进行教学,即使用相同的教材,也必须根据学生的情况和特点,有不同的要求和处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且理论联系实际,实现音色与技术的完美统一。创造出自己别具一格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逐步向全面的方向发展。?
四、建立完善考核体系
通过建立钢琴基础课曲库,并按照相应的程度把曲库中作品划分成不同等级划出具体的分数段、制定考试打分标准、具体打分方式、核分制度等方面完善现有的考核体系。通过成绩考核,进一步调动学生对钢琴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教师可以较为全面的了解学生对钢琴的实际学习掌握情况;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案,制定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新措施。
综上所述,通过对高等院校音乐表演专业钢琴基础课现状进行总结研究,就要构建高等院校音乐专业钢琴基础课程体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笔者相信,高等院校音乐表演专业钢琴基础课将在艺术教育这个领域中逐渐成为一颗闪耀的恒星,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为[1]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B006;[2]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GJXH C 110278。
舞蹈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舞蹈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常常反省日常的音乐课堂教学存在什么问题,经过不断地实践探究,我发现许多音乐课堂教学往往片面地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其它方面素养的培育。
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
我想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这一尴尬大家可能都曾遇到过。
究其原因,自然很多。
“我喜欢流行音乐,书上的歌曲太老土。”“音乐课纪律太吵,我不喜欢。”有的同学干脆说:“我唱歌不好听,所以不喜欢唱歌。”很多学校到了期中考试,音乐课干脆变成了语文、数学课……总之,原因很多,但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凡事都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
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客观原因固然存在,但从主观方面来看,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是否思考过在目前现有的条件下,如何努力争取上好每节音乐课,也让学生真诚地说一句“我喜欢音乐课”呢?郭声健教授在《音乐教育论》这本书中提到,学科综合是解决音乐课堂教学片面强调知识技能传授的最佳途径。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要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在教学中,学科综合应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的有机联系,在综合过程中对不同艺术门类的表现形式进行比较,拓展学生艺术视野,深化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
音乐与舞蹈密不可分,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舞蹈艺术元素,会给音乐课堂教学增添新的活力,舞蹈能够帮助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丰富情感,帮助学生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从而实现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的目标。
因此,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舞蹈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审美能力及人格的完善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二、立论依据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早在1900年,瑞士的达尔克洛兹提出的“体态律动学”就是把音乐与身体的感应和运动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节奏的因素,向学生介绍音乐、语言、舞蹈和表演,使他们能够掌握一种音乐和表演的即兴性,并且带有一种自己的独特的创造性。
达尔克洛兹认为,学生身体的各部分都是他们进行体态律动训练的工具。
他把孩子们的身体形象的比作一个管弦乐队,身体的各部分代表乐队中的各种不同乐器。
手指、脚趾、手、手臂、脚、足跟等就好比是乐队中的小提琴、大提琴、长笛、单簧管、小号等乐器,可以分开独奏也可以一起合奏。
经过训练,孩子们都可以指出哪种工具表达哪种节奏效果最好。
在我国,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知识体系的不断进步,教育工作同样面临着不进则退的两难局面。
早在几千年前中国人就懂得:社会的发展应“不法先王之法”因为 “事异时移”,而墨守成规的 “守法弗变则悖”。
那么今天,同样面临着知识更迭大潮的冲击和严峻的社会形势,音乐教育如何发展、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在传承保持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汲取外来艺术的滋养,更是值得每一个音乐教育者深入研究的课题。
当前,由于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目前社会上用人制度相对的不成熟,客观上造成了各学校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学校要创牌子,升学率必须抓上去,主课成绩就必须提高。
于是出现了学校教师和家长都去抓学生主课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生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丰富自己的音乐素养。
音乐课成了其它主课的“附属品”。
同时学校对音乐教育的投入与学生素质增长的需求相比也明显滞后。
然而“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音乐的重要性在于音乐不仅可以陶冶情操丰富生活,更重要的是音乐渗透在生活的各个角落,是很多知识的载体。
它可以潜移默化的活跃思维开发智力,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健康的发展。
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
如何努力争取上好每节音乐课,是我们每一个音乐教师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一下子给音教园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从《课程标准》新理念的确立,到教材内容的重新选编;从教学方法、手段的革新,到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都围绕着激发兴趣轰轰烈烈地展开着,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收获。
在艺术教育中,音乐和舞蹈在艺术教育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两者在艺术教育中也是不可分离的,舞蹈是看得见的音乐,音乐是看得见舞蹈。
舞蹈这种直观性的艺术,非常符合孩子们的天真活泼、好动好奇、模仿性强等生理心理特点。
《乐记,师乙篇》记载:“故歌之为言也……磋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说的是唱歌到激动时,不知不觉手也舞起来,脚也跳起来了。
由此可见,舞蹈是唱歌时感情的升华。
舞蹈是以发展学生音乐能力为主的一种活动,音乐是它的灵魂,中学生在伴随音乐进行舞蹈的过程中,表现具有一定形象、一定意境、并唤起好奇心与联想,从中学到一定的音乐知识,它是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和喜爱的活动。
(二)理论依据
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审美为核心,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的实践活动。
随着人才竞争日趋激烈,音乐教育日益走向综合,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素质。
而舞蹈作为一门综合艺术,集美术、音乐、表演、服饰、文学等一身,被人们称之为看得见的音乐,流动的音乐。
舞蹈是人类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
舞蹈也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音乐艺术和舞蹈艺术从感知方式的角度划分,前者属于听觉艺术,后者属于视觉艺术。
然而二者又相互结合,水融。
舞蹈借助于节奏,通过人体动作表现情感。
而人通过欣赏舞蹈画面或亲身参与舞蹈实践表演,则更进一步加深对音乐情感意境的理解。
三、研究内容
1、用舞蹈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
2、用各类的舞蹈律动学习歌曲。
3、用形象的舞蹈动作帮助学生记忆歌词。
4、用即兴的舞蹈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搜集、利用相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为课题研究走捷径、求实效。
2、行动研究法。
强调规范性系统性,创设音乐学习的情境,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所描绘的世界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获得审美体验,加强舞蹈成品赏析,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3、调查研究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问答的方式,收集各研究阶段的学生反映。
4、个案分析与经验总结法。
不断反思自己的典型课例及相关教学细节,从中发掘和提炼有效的实施举措。
注意收集积累和总结课题研究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通过撰写论文、教学反思等形式,进行总结和提炼。
5、考核法。
采用公开课形式进行,检查各研究阶段取得的效果。
五、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20**年12月-20**年1月):规划设计阶段。
主要工作:确定实验对象为七年级学生;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对目标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确定学习的歌曲和舞蹈;设计课题研究计划、方案,确定研究目标、内容、措施、方法等。
第二阶段(20**年2月—20**年5月):开题研究阶段。
主要工作:
1、对研究方案进行学习,明确此次微型课题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目的。
2、分别制定整体方案和阶段性方案。
根据自己的研究工作,定期汇总,定期考核。
3、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问答的形式,摸清七年级学生的音乐水平和对音乐的理解;统计调查问卷;根据摸底调查结果。
分析学生的整体音乐水平,并对阶段性实施方案进行细化;按阶段性方案开展研究工作。
4、收集网络视频资料;整理收集到的资料;按阶段性计划,汇总资料,整理实施过程资料。
5、撰写阶段性考核总结。
第三阶段(20**年6月):研究深化阶段。
主要工作: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做好结题工作。
六、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创新点
沃尔特.特里说:“通过舞蹈训练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改进动作协调性,提高动作的韵律感、节奏感,增强学生的模仿能力,培养正确的基本姿态。
在情感方面,舞蹈对学生适应团体活动、接受领导,遵守纪律都有帮助,对学生个人言行举止、表情达意,也有助益。
跳舞除了身体和感情并用,显然还要精神集中。
如果身体按照规定的形式舞动,一定要提高警觉,训练有素敏捷过人。”众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因为接受舞蹈教育而进入一种良性循环:思想活跃、动作敏捷、成绩优良。
中小学音乐课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重视学生的体验,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的需要为基础,以学生的审美发展为中心,以学生主动探索为特征,促进学生主动和谐的发展。
舞蹈是艺术的一种形式,它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高级情感服务的,它通过以术来表现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情调,展示生命的内在活力。
它既可以美化学生的形体气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愉悦学生身心健康,更能增进学生的合作体验,拓展学生的想象创新。
从学生的实际和需求出发,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进行教学,才能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使学生在终身的工作和学习中变的更富有情趣,更富创造性。
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实施音舞结合之教学,加深“舞与唱”、“舞与乐”、“舞与说”等内容的教学,通过动作探索练习和音乐即兴练习,有益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因此,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舞蹈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审美能力及人格的完善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在于研究的角度新颖,研究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从自身的音乐课堂出发,以学生为本,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挖掘出音乐课堂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丰富自己的音乐课堂,让学生从中受益。
七、研究保障
1、专业支持:研究者有较为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十多年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并为了保证本课题研究的顺利进展,与本校及所在县区同专业的同仁进行了交流与探讨,邀请了前辈进行专业指导。
关键词: 音乐教学 题目 活动 课堂反馈
为走出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让音乐课真正成为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乐园,许多教师在新课程的指引下,逐渐走出一条适合自己风格的好路子,全国各地的“优质课”、“展示课”等频频“露脸”,给我们这些还在新课程路上摸索的教师以很好的启发。我们感到非常欣慰。然而,就是那些丰富多彩的课堂形式和变幻莫测的教学方法,像是施了“障眼法”,又让很多音乐教师无所适从,盲目随从,结果遮蔽了音乐课本来的目的,使许多音乐课脱离了主题,脱离了音乐。
我一直认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不是光靠上好一节公开课而得名的,保证好每一堂音乐课的质量才是好教师的根本。所以我认为真正的好老师是把平时的课都当成公开课思考。虽然他不一定用尽所有的现代技术手段,但每堂课设定的目标要完成好,方式可以多样,但目的只有一个,即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学到了什么,在学习过程中他快乐吗?
一、题目不要太大,主题明确是关键
衡量一堂好课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主题是否鲜明。而当今我们许多音乐老师为了突出音乐课的分量,往往在题目上下功夫,题目取材太大,这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有一节公开课题目是《江南风韵》,开头用白居易的《忆江南》导入,效果很好,然后引出华彦钧的《二泉映月》,大家都以为还在谱上,但是紧接着又引出刘天华的《良宵》。并且让学生比较这两首二胡曲的风格与区别。听得所有老师一头雾水,时间已经过去一大半,到底是上二胡还是《江南音乐》?大家都不得而知。虽然这两曲也跟江南曲调有联系,但用《江南风韵》为题,显然有点过了。即是江南风韵就应该让学生明确什么样的音乐具有江南音乐风格。我们可以为学生选播几首江南曲调,如《紫竹调》、江苏的《茉莉花》等。通过欣赏让学生有个初步印象,再介绍教学目标中需要教授的乐曲,这样更能显示江南音乐的多样性,仅仅欣赏几首二胡曲就用《江南风韵》为题,显然是不妥的。但是在下面再加个小标题――二胡魅力,就要好很多了。学生更好理解并学习起来有方向了。
其实,新课程引导我们要做实实在在的教育。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实惠是我们一定要记住的教学原则。千方百计在题目上下功夫,而不去钻研教材,不明确教材目标,盲目选题。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我们都要引以为戒。
二、活动不要太多,紧扣音乐是良训
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音乐课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关于这点,不少专家也特别提到,所谓音乐课首先要以音乐为主线,每一个环节的设计也都不能脱离音乐而独立存在。试想一堂音乐课都已经跟音乐审美脱轨了,那还算是节好的“音乐课”吗?
前不久,听了一节初中的音乐公开课――《赛龙舟》,教学目标是以赛龙舟为导引来了解相关民歌特点等。教学中,老师为了烘托气氛,让学生上台锻炼怎么敲锣鼓节奏,我认为这是有必要的,因为中国传统鼓点节奏是我国民间音乐的特点,也是了解中国民歌的一个切入点。教师还让学生分成各个小组商量如何控制赛龙舟的节奏等,到这儿,大家还认为这可以当成是一个加强节奏教学的辅助手段。但是后来把长凳子排成两排来模拟船只,让两排学生坐上去跟着锣鼓的节奏赛龙舟却是环节上的多余了。虽然课堂气氛相当活跃,但很多学生碍于老师的面子,勉强作样划几下,根本就顾不上真正的节奏了。这种偏离主题的做法不可取,我们所追求的音乐元素已经被热闹的活动所掩盖。所以,这种课看起来很热闹,新课程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理念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也达到了。试问:学生都掌握了哪些音乐知识?仅仅是节奏就够了吗?赛龙舟跟音乐相关的东西挖掘出来了吗?民歌的特点在哪呢?整堂课我们很少听到音乐声,倒是活动不断,让人有种在上体育课的感觉。我们认为,音乐课中所有的活动都要为音乐主题服务,而这个主题的核心就是要以音乐为基本的审美。所以,我们认为音乐课中的活动是为了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是画龙点睛之笔,绝不可滥用。
当然,我们近几年听到的音乐公开课许多还不光有铺天盖地的活动模式,还有把音乐课上成文学课、政治课、环保课,等等。这些带着“创新、个性、时尚”的“新课模式”,我们不用也罢,再好听的音乐课都得跟音乐有关,所以,上好音乐课,紧扣音乐是良训。
三、课堂反馈不疏忽,教学效果最重要
怎样才能判断一堂课教学效果的好与差呢?我想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在课堂结束前检测教学的目标达成情况。近十多年来我听了无数节公开课,但课堂的结束处,也就是反馈部分尽是让学生去创作歌词,为歌词重新谱曲等,好像不这样做课就不完整,很多人固执地认为,检测课堂效果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创作,虽然大部分学生都不会。但有些老师不管,认为自己的公开课有这个环节就是理念较新的好课。我认为,课堂反馈的方式有很多。前不久有幸听到过这样一节课,题目是很多人都作为公开课上过的《茉莉花》。教学过程跟许多人一样,很流畅但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教师的反馈环节深深吸引了我,她在多媒体课件上设置了许多张形态各异的茉莉花的小图标。每点开一个图标就是一个问题或节目。如:(1)你能说出我国的《茉莉花》曲调大致有多少种?最有名的是什么地方的茉莉花曲调?(2)肯尼金的《茉莉花》更注重了音乐的什么元素呢?(3)《茉莉花》曲调跟我们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有什么密切的联系呢?(4)你觉得哪些歌曲特点接近我们江苏的《茉莉花》,又有哪些接近东北的《茉莉花》呢?……所有这些问题的设置都跟课堂教学目标紧密相连,而这种未知式的选择问答也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这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我们何不尝试呢?
一、音乐教学要重视结课的作用
(一)、丰富情感,升华音乐主题结课可以将本课的主体内容加以“画龙点睛”,总结归纳,梳理或浓缩,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再次出现波澜,使音乐主题得到升华。
(二)、承前启后,系统单元内容新教材改变了以往的以课时结构、知识结构为编写框架的陈旧模式,以单元结构编排内容。在内容的安排上,同一单元的每一课时之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通过结课,总结了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又为新课创设教学意境,埋下伏笔。使同一单元的每节课内容衔接自然、过渡完美;使同一单元的内容系统化,有同一主题。
(三)、指导实践,培养综合能力
新课结束后,以本课学习为基础,向学生推荐相关的音乐作品、介绍相关的音像资料及音乐电视节目给学生,或布置点课外创作。指导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外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四)、质疑问难,发展学生智力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结课时结合教材内容提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课后观察思考探讨,既可以扩大知识视野,又发展了他们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观察力。
二、重视研究音乐课堂教学结课的方法
(一)、转换角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一般我们教师总习惯于在结课时,自己洋洋洒洒地高谈阔论,学生却听得满头雾水。其实,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我们完全可以转换角色,由学生替代老师来完成。例如:可采取师生互动的总结形式,引导学生开展总结学习心得;师生评价与反思等活动。课堂气氛会更活跃,学生会更积极地参与。
(二)、情感体验――诱发学生的审美渴望
1、语言,升华音乐主题
如在结束《让世界充满爱》的教学后,课堂小结可以深情地说:“同学们,《让世界充满爱》这节课结束了,但“爱”却是永无止境的,请你记住:“爱”就在我们身边,“爱心”需要每个人的奉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播放歌曲《爱的奉献》,同学们手拉手恋恋不舍地离开音乐教室。显然,这种情境和气氛的感染力与熏陶作用是巨大的,“爱心”主题此时已得到了升华。当学生们走出音乐教室的瞬间,仍感受到音乐课堂的余韵。当他们以美好的心情回味着音乐课时,他们已经产生了对音乐课的新的期待,对音乐审美的新的渴望。
2、歌、乐曲,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学习了第15册第3单元的《梨元金曲》后,结课时,我是这样安排的:“京剧是中国的国粹,百年的文化积淀在新时期需要我们年轻一代去传承和欣赏,最后,还是请同学们跟着录音演唱《唱脸谱》,同时也为京剧的美好明天而歌唱!”此时,课堂弥漫着浓郁的艺术气息,充满音乐表现与创造,学生产生对音乐的新的审美渴望。
3、律动,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13册第六单元《荧屏乐声》的结课可以这样设计:教师用动听的语言说:“从最早的无声电影到如今的高科技立体声环绕,电影的表现手法不断在完善和丰富,音乐与电影的结合也越发紧密了。我们需要激动人心的画面,同样需要感人肺腑的音乐,电影音乐的很多功能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探讨。最后,让我们在电影《浪漫樱花》的主题歌中期待以后的交流。”然后,要求学生起立,伴着电影画面,和着节奏击掌或自由舞动,让电影音乐的独特魅力由始自终地感染学生。
(三)、延伸开拓――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走出课堂就没有问题了。其实,这是片面的教学观。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体现“大课堂”教学观。一堂课结束时,有意识地给学生留下“言尽而意无穷”的意境,让学生去思考,或者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去寻找,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欲望。
2、学科综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合是音乐教育体现其艺术性,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的过程与方法。将绘画、文学等渗透到中学音乐教学课外实践活动中,体现音乐教学中的学科综合原则,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理解音乐,能够激发学生尊重艺术的情感,促进学生理解多元文化,提高音乐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在结课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围绕所学内容进行一些以音乐为主体的学科综合实践活动。
3、实践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打击乐;训练
一、打击乐进音乐课堂的重要性
根据现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形式,单一课型和占主体地位,也就是说,现在的音乐课主要以歌唱课和欣赏课为主,部分时候会穿插一些乐理课,由于教具、学校以及学生的经济条件的限制,导致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不但没有打击乐的训练,甚至乐器的训练课都很不少出现,就算教材上有打击乐以及其他乐器的教学训练指导,由于没有教具,导致许多音乐教师根本就忽略不讲。这就使得打击乐在学生和老师的面前觉得“不重要”。然而,打击乐训练真的在小学音乐中就不重要吗?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打击乐的训练对小学音乐的学习有很多作用:
(一)打击乐有助于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小学生活泼好动,精力旺盛,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很难在一节课中一直保持良好的状态。因此,音乐课中引入打击乐器能让学生,有助于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打击乐有助于创建丰富多彩的音乐课堂打击乐的巧妙运用,为孩子们带来了更多的乐趣,也为我们的音乐课堂增添了新的色彩,使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我们的打击乐为孩子营造一个,生动、活泼、团结、协作的音乐氛围。
(三)打击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节奏感:打击乐形式多样,种类繁多,音色独特,演奏方法简单易学,当学生对节奏感兴趣时,就可以有意识地用各类新学的打击乐器,如碰铃、小鼓、串铃等,敲敲打打,边唱边打,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好创造,好参与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音乐教师在音乐课上,有计划有目的,科学地运用打击乐器,创设自由、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设计丰富多彩的打击乐活动,可在“玩中学,学中玩”的轻松氛围里,培养培养学生节奏感。
(四)打击乐更简单易学,给予学生成就感:打击乐的学习主要靠膀臂的力量,较之其他弦乐和吹奏乐的学习难度相对不高。另外,打击乐依靠节奏来表现音乐,表现的内容相对单一,因而学习的时间也相对要少。从学习难度和花费的时间来看,打击乐非常适合大多数学生练习。使更多的学生具有学习乐器的成就感,从而提升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进行打击乐训练
通过上文的所述,我们发现打击乐对于小学音乐课堂来说是,如此的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训练学生学习打击乐呢?
(一)培养聆听习惯
打击乐形式多样、种类繁多、音色独特丰富,在学生仔细聆听的过程中,既可以感受乐器的各种美妙的声音,又能培养学生安静聆听的习惯。但是,枯燥的聆听是会使学生对音乐失去兴趣,如何让学生对音乐教学有兴趣,需要我们利用一些有趣的游戏或教学设计。例如,听音色猜乐器。这种方法看似简单,但其实非常有效。可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安静聆听的习惯。
(二)观察乐器特点
通过对乐器直观的观察,找出其特点。观察的形状和材质,结合自己所听到的声音,可以加深学生对打击乐的认识。老师有步骤地引导下,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可以自己发现乐器的特点,加深对乐器的认识,也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三)体验参与乐趣
只有在参与体验中体会到参与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孩子好玩,好动是天性,只让他们安静的聆听,仔细的观察是不够的,让他们亲身参与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环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形成持久的音乐学习追求。将乐器发到学生手里,让他们亲自尝试找出演奏方法,并将自己找到的演奏方法与,同学和老师交流,总结之后互相学习。
(四)培养正确的演奏方法
在学生体验试着演奏乐器的时候,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己探索演奏方法,并将结果与大家交流讨论,这时可能会出现多种演奏方法,只靠学生独立去思考总结和选择是不够的,这时候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应该充分发挥出来,要对结果作出准确的判断,让学生学习正确的演奏方法。
三、结语
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教授说;“人的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重要的是循循善诱,耐心地创造条件,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任何一个孩子都会有发展,这取决于教育方法如何。”小学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应尝试不断更新打击乐活动的教学方式,更进一步探究如何在打击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营造良好的音乐教学氛围,为他们获得良好的音乐素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时光如梭,一个学期转眼间就过去了,从我任教以来这已经是第八个学期了,在经历了班主任,科学教师等工作后,我开始了音乐教师的工作,上学期学校考虑到我在音乐方面有所特长,安排我任教4个班级的音乐课,本学期我所任教的班级由原来的低年4个班级增加到9个班级,既有低年又有高年,在总结上学期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听取了教导处领导们的指点,进一步丰富自己的音乐课堂。我喜欢做音乐教师,也许由于从小就学过电子琴,舞蹈,再加上在师范学校里,自己选修了音乐,学习过指挥,钢琴,声乐的缘故,使我更加热爱现在的工作岗位。音乐不仅能带给孩子们欢乐,也带给我快乐。我喜欢唱歌,喜欢和孩子们一起唱歌;我喜欢跳舞,喜欢和孩子们一起跳舞。下面我就这学期的工作情况的加以总结。
首先,在日常的...的教学方面,每节课前我都仔细、认真的备课,编排律动,到仓.找与教学有关的乐器,如:碰钟、木鱼、双响筒、三角铁……。当孩子们看到这些平时没有接触过的乐器后,课堂上的表现更加积极了,注意力更加.中了,情绪更加高涨了。音乐本来就是人们在高兴或伤感时用来抒发内心感受的最好方式,孩子们一天在学校中要学习各种文化课,大脑处于紧张状态,一节音乐课给了他们放松的空间,每当孩子们看到我走进教室的时候心情就格外的兴奋,笑容立刻挂在他们脸上。课前孩子们会将书中学过的歌曲边唱边跳,他们也会和邻近的同学一起舞蹈,带着笑容完成律动过程。舞蹈是人们高兴时表达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虽非专业舞蹈教师,但我在每节课中都带领学生根据欣赏音乐的节奏或是表演歌曲的歌词内容编排舞蹈动作,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提到了最高点,他们在音乐课堂上尽情的展现自我,从一张张可爱的脸上我看到了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
其次,在取得成绩方面,本学期我参加了由本溪市明山区实验小学主办的辽宁省双语课展示活动,在沈阳的两年大学经历就是为了弥补师范期间大学英语没能通过四级才继续学习的,这次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初次尝试双语课教学,我..了大量资料,因为音乐双语课是史无前例的,课前于主任帮我..有关双语课的资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一次又一次的示范课后,班主任任丽娟给我提出很多宝贵意见,杨苏老师帮我一次又一次的完善课件,邸主任、郑主任听过我很多节音乐课也给了我许多指导,带着试一试的心情我参加了校内双语课的选拔,得到了校领导和教研员的肯定。校领导的指导使我的双语课更加丰富,更加完善。作为唯一的一节音乐双语课,我参加了本次活到的展示,可是活动定在了周六举行,如果用本校的学生,会有许多困难,想到这校领导和我们一致认为用塔东小学的学生,不是自己平时所熟知的学生,这就更加考验我驾驭课堂的能力了。因为活动当天同一时间段内有多节课在展示,所以我以为不会有多少人能到我的教室听课,但当我走进教师的时候,看到了许多陌生的面孔,我对自己说“冷静,镇定,你一定没问题的。”课堂上每个环节都在我的掌控之中,虽然是初次合作,但课堂效果却格外的好。听课的老师们还以为是我们自己带来的学生,课后全国双语教育实验学校.事会侯玉林老师,给了我很多指导,他说:“我今天看到这个课表后就决定要来听你这节双语音乐课,首先,你的英语发音很标准,口语很好,.个课堂教学的设计、环节,课堂气氛做的都没上面问题,只是在音乐课堂既然要用双语教学,就要教给学生们,音乐方面的英语术语。如果在这方面日益加强我想你的音乐双语课将是非常的的出色的,如果有机会到本溪来,我一定会再去听听你的音乐双语课……”。听了侯玉林老师的话使我收到很多启发。如果将来学校在双语课方面有所尝试,我愿意将我的音乐双语课继续下去。
在其他方面,这学期我的办公室调.到了二年组,使我与一些以前不常接触的老师们,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虽然大家教授科目不同,但在很多方面同事们也给了我不少帮助,如:本学期我们全校教师都要为参加由教育局主办的建国60周年合唱活动准备练习合唱,由我负责女低声部的演唱,王晓玲老师和其他老师给了我许多帮助和指导。
以上是我在本学期取得的成绩与不足,我喜欢音乐教师的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把它做的更加出色,更加完善。
关键词:音乐 文化 教学方法
什么是音乐?音乐是什么?音乐能让浮躁的心安静下来,让人举止优雅文明。儿童天生喜欢亲近音乐,他们一边游戏一边快乐的歌唱,他们会自编出很多稀奇古怪的歌。挪威的让—罗尔·布约克沃尔德教授称儿童是“本能的缪斯”,“声响、运动、旋律,这些音乐的要素,远在出生之前就已经印入胎儿的感觉器官”中。我知道儿童是喜爱音乐的,喜欢“置于社会和文化语境中”的音乐。这样的音乐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我们该怎样通过音乐课来让学生了解音乐中的文化呢?
一、探寻音乐中的文化痕迹
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幻想和追求。我们的音乐教材中有许多音乐作品,都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如彝族民间音乐:《彝家娃娃真幸福》、《阿西里西》、《赶圩归阿哩哩》,藏族民歌《我的家在日喀则》、《放牦牛的小卓玛》,台湾民谣《天黑黑》,通过这些音乐作品的学习或欣赏,让学生从中感悟到民族文化的情感表达,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但这仅仅是在音乐的表面上,我们还要对音乐背后的文化进行挖掘。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的收集、整理,让孩子们对民族音乐生成自己的体验与感受。汲取域外音乐的精髓。世界音乐是丰富多彩的,多彩的音乐交织出美好的童年。如:印度尼西亚歌曲《木瓜恰恰恰》、巴西儿歌《西伦达》、奥地利民歌《好月亮,你走的这样静悄悄》、日本歌曲《红蜻蜓》……为了让学生的音乐事业更开阔,可以从这些外国音乐中去细细体会。
二、寻觅文化中的音乐足迹
我们的音乐课不仅要教“文化中的音乐”,也要教“音乐中的文化”,更要“文化的”教音乐,我在十几年的小学音乐文化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几种方法:
1.拓展型。
这种方法在很多老师的课堂中都有所体现,我们在教唱一首歌曲时,常常会介绍与歌曲相关的文化背景,丰富学生学习内容,拓宽审美视野。如:在教授《红蜻蜓》这首歌曲时,我对歌曲的创作背景作了详细的介绍:红蜻蜓是日本作曲家,指挥家山田耕作38岁时创作的一首儿童歌曲,在日本是家喻户晓。它本来是一首描写少年儿童回忆自己幼年情景的儿童歌曲,后来大人们也喜听爱唱,也成了他们回忆童年生活的歌曲。回忆是十分美好的,这样美好的内容应当用什么样的音调来表现呢?歌曲优美动听,深情自然。
2.交融型。
例如:我在上公开课《彝家娃娃真幸福》时的教学片断——
学唱第一段歌词。(出示课件:《彝家娃娃真幸福》歌谱)师:彝家娃娃是什么打扮啊?他们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带着什么颜色的帽子?(教师清唱第一段)生回答,随老师按节奏朗读歌词。跟琴演唱,教师逐句教唱,分角色演唱。
师生表演——1、导入:小朋友们表演得真好!杨老师觉得你们可以去和彝族小朋友交朋友了。好!我们踏着歌声,快乐旅行团又出发啦!(播放歌曲学生唱唱跳跳。)你们真幸运,赶上了彝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火把节(播放火把节图片)。彝族每年都要过这个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到了这天,人们要穿上节日的盛装,点燃熊熊的火把,会聚到广场上围成一个圈唱歌又跳舞。请小朋友一起来感受一下火把节的热闹场面吧。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只有音乐和“文化”相互交融,才能给孩子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3.探究型。
例如:我在听张老师上的音乐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这是一首著名的波尔卡舞曲。张老师了解到语文课上学生学过《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就想用学科整合的方式来进行音乐教学。首先她整理了作曲家的有关音乐作品,通过“漫步音乐城”、“音乐风景线”、“视听街”、“金色大厅”等板块展现出来。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模仿、合作创编等活动,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圆舞曲和波尔卡的风格特点,学生一节课都带着好奇与兴奋,在音乐中大胆表现。
我们引导儿童关注文化音乐,儿童会惊喜地发现所有的小音符都有了生命的活力,音乐的学习变得有趣而主动。我们引导儿童关注音乐文化,使他们多了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窗口,他们会发现音乐文化视角世界多姿多彩、别有风味。他们的听觉更加敏感了,情感更加丰富了,音乐创造力也得到进一步加强,他们的视野开阔了,他们的底蕴丰厚了,他们的品位提高了。
音乐课堂既有德育的渗透又有美育的熏陶,既有音乐素养的培养又有文化素质的提升。音乐教学中给儿童最美的音乐,给儿童最有文化品位的音乐课堂,让我们用音乐文化伴着孩子们一路歌唱。
参考文献:
[1]杨国华.也谈学生数学学习潜能的发掘[J].江苏教育,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