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三国演义读书心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当我读了这本书后,学到了许多道理,也明白了许多人生哲理。
《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关羽。关于字云长。三国中比较出名的一位武将。在历史上立了不少功绩。但是,最令人敬佩的是他那讲义气的精神,无论谁帮过他,他都一定回报。在生活中,有很多人帮助过我,我汇报人家了吗?
我喜欢关于那种讲义气的精神,更喜欢刘备那种求贤若渴的品质。要是刘备没有那一分诚心,我估计诸葛亮也不会帮他,刘备也不可能当上皇上,最多在家喝喝茶。可以说,刘备的天下几乎都是诸葛亮打来的,那诸葛亮为什么心甘情愿帮助刘备打天下呢?那是出于对刘备的爱贤的心的诚恳及感激。我想起了我们班的个别班长,尽心尽力为班级做了不少好事,也是老师的得力助手,班级的同学及老师都很信任他,老师很放心地把事情交给他去办。他自然也就尽心尽力去办好每一件事情。
《三国演义》教会我许多做人的道理以及许许多多人生的哲理,让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
关键词:初中生 课外阅读 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课外名著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对7-9年级学生,要求更为明确:“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但据调查研究,目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对尚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更是如此。因此,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初中生好读书、读好书的关键。笔者结合多年来语文教学经验,就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进行如下尝试。
一、课内课外超链接,一石激起千层浪
1、巧借课文,以点带面
叶圣陶曾说过,课外阅读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推荐初中生阅读的《水浒传》、《三国演义》、《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童年》等文学名著大多与教材有所链接。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挖掘兴趣点,适时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名著。如教学《杨修之死》时,我不仅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品析了杨修锋芒毕露、恃才放旷的性格,曹操心胸狭窄、阴险奸诈的本性,杨修之死的原因。还向学生提出“曹操真是个小人吗?为什么他能够成为当时实力最强大的军阀呢?请同学们到《三国演义》中去寻找答案吧!”以此激发学生探索三国历史、认识三国人物、阅读《三国演义》的浓厚兴趣。课后,学生中很快掀起了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热潮。
2、名著导读课,抛砖为引玉
人教版7-9年语文课本每册都安排有《名著导读》,由此我在教学实践中专门开设了名著导读课,形式上可以由教师介绍名著精彩片段,也可以请学生来谈读经典名著的心得,还可借用多媒体抛砖引玉。目的只有一个:向学生推荐名著,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如在教学《十则》后,在名著导读课上,我先播放了百家讲坛中《于丹心得》之《人生百年,孰能无憾》,学生们顿时被其精彩的内容深深地吸引。我抓住时机对同学们说:《论语》这一经典博大而精深,富含生活的哲理,能给人智慧和启迪。同学们不妨课外去读一读《于丹心得》这本书,肯定会获益匪浅。
二、营造班级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环境造就人,耳濡目染的力量是巨大的,班级中浓浓的书香氛围毫无疑问会对每一位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产生很强的感染激发作用。我每接手一个班级,都会从以下几方面去营造阅读的氛围。
1、精心打造教室图书角
在教室里设置一个图书角,图书角只摆放报纸杂志,一般来说,《贵州教育报》、《黔西南日报》、《兴仁报》、《初中辅导》、《读者》、《课堂内外》是必备,另外学生还可推荐报刊。报刊由语文课代表专门负责购买、更换,经费源于班费。课余饭后,图书角往往是人气最旺之地。假以时日,那些原来不爱看书的学生也慢慢成为图书角的常客。
2、创建班级图书库
创建的纸质书库办法就是在做好学生及家长的思想工作的基础上,对学生家中的适合初中生阅读的藏书进行登记造册,作为班级图书馆的备借图书,并公诸于众。学生想借书时,向语文科代表申请,由课代表出面向该书所有者收取,然后借出,并做好登记。要求借书人按时归还,并保证书的完好无损。书非借不爱读,很多的学生往往对家中藏书束之高阁,而对在班级书库中所借之书看得津津有味。经过一段时间,班级学生的课外阅读蔚然成风,学生的读书热情倍增。
三、开展系列竞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竞赛是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之一,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经常在班上开展一些竞赛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阅读,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1、开展箴言积累竞赛
在教室后的班级文化墙上开设一个专栏,每天由值日生推荐板书自己认为最好的经典箴言,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爱人者人恒爱之,恨人者人恒恨之”、“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等,同时,要求全班学生人手一本箴言积累册,每天都将张贴栏中的箴言摘抄下来。当一轮展示完毕,由全班学生打分。取其平均分作为学生语文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依据。这种竞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也促使他们在阅读中要用心品读,提高阅读的品质。此外,全班学生每天都能摘抄一条箴言,日积月累,这也是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2、举办故事演讲比赛
初中生很喜欢听故事,也很喜欢讲故事。为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每学期都会在班上举办一次讲故事比赛或演讲赛。七年级举办讲故事比赛,八、九年级举办演讲比赛。全班学生既是参赛选手,又是比赛评委,取其平均分作为学生语文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依据。这种竞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进行广泛阅读的兴趣。
3、开展读书征文比赛
读写结合,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也能很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每年暑假,我班都会开展各种读书征文比赛。既可以是老师根据教材推荐书目的读书征文竞赛,如“《名人传》读书征文比赛”、“《三国演义》读书征文竞赛”等,也可以根据上级要求的读书征文比赛,如“《我是五好小公民》读书征文赛”、“‘祖国好?家乡美’读书征文大赛”等。学生在比赛中获奖,获得了课外阅读的成就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便更为浓厚。
总之,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身体力行,勇于创新,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措施,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内驱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使之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文化品位,为推进素质教育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一、四大名著阅读状况分析
(一)名著“寂寞”
在四大名著中,对其一无所知的学生人数比例分别是:《三国演义》7.4%;《水浒传》7.4%;《西游记》7.6%;《红楼梦》竟达16.7%。
虽然大部分同学知道四大名著,但“知梗概”的远多于“知全文”:《三国演义》“知梗概”占72.9%,“知全文”19.4%;《水浒传》“知梗概”占73.1%,“知全文”19.5%;《西游记》“知梗概”占30.6%,“知全文”61.8%;《红楼梦》“知梗概”60.7%,“知全文”22.6%。
“知道四部小说”的信息来源,“听来的”和“来自影视媒介”的占了绝大部分:《三国演义》86.8%,《水浒传》84.1%,《西游记》86.7%,《红楼梦》74.8%。
不少同学阅读名著方式是“看连环画”:《三国演义》7.1%,《水浒传》7.2%,《西游记》13.3%,《红楼梦》3.4%。阅读原著的同学却少得可怜:《三国演义》13.29%,《水浒传》7.4%,《西游记》5.8%,《红楼梦》4.5%。
不知名著,已经令人遗憾;知名著却知“梗概”,就难免有些尴尬了;而 “知梗概”,却是绝大部分来自 “快餐”式的图文加工品,这就让语文教师感到无奈了。 “知识爆炸”时代,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通过阅读名著夯实文化“底子”的意义,却被人们忽略了。于是,名著寂寞了!
(二)看热闹
知道四大名著的学生中,喜欢故事情节的占绝大部分:《三国演义》50.9%,《水浒传》49.7%,《西游记》67.9%,《红楼梦》38.8%。喜欢艺术技巧的很少:《三国演义》6.4%,《水浒传》5.9%,《西游记》6.3%,《红楼梦》13.9%。
这一组数据表明,高中生欣赏名著的水平仍然停留在“故事”的浅层次上。情节曲折、生动固然吸引人,但四大名著可看的东西远远不只这些!高中学生对名著的欣赏只是 “看热闹”,水准明显偏低。在这个问题上,为师者应该负很大一部分责任。毕竟,“知道名著”的学生中,喜欢名著的人数占了大多数。这是值得欣慰的“大多数”,说明名著对学生还有一定的“亲和力”。老师是否充分利用、发挥了这种“亲和力”呢?
(三)雾里看花
同学们对名著的“主要体会”是怎样的呢?体会深刻:《三国演义》18.4%,《水浒传》16.6%,《西游记》43.0%,《红楼梦》19.6%。体会一般:《三国演义》57.2%,《水浒传》61.6%,《西游记》42.4%,《红楼梦》41.4%。没有体会:《三国演义》17.5%,《水浒传》14.4%,《西游记》7.0%,《红楼梦》23.4%。
不难看出,名著在学生面前实际上是“无名”的。四大名著是古典文学的四朵奇葩,但在中学生审美世界里,只是四朵消了颜色、散了芬芳的“无名花”!尽管有些同学也读了原著,却体会一般,甚至没有体会,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交流心得体会时吱吱唔唔,哼哼哈哈,说不出所以然来。尽管大部分中学生能列举小说中5位人物姓名,但分析人物形象,绝大多数学生不能胜任,分析的结果有的只是“贴标签”,甚至有些人物形象张冠李戴,令人啼笑皆非。
(四)“动力”不足
阅读名著是否能提高语文成绩?对这个问题,44.1%的同学说不清(认为“与成绩有关”的占24.5%,“与成绩无关”的占21.9%)。阅读名著与成绩关系真的微妙难说吗?这表明学生阅读名著的动力不足。实际上,那些语文成绩能保持稳定良好的同学大多读过原著,且都有较广泛的阅读面。应当想办法使学生阅读名著变得“有效”,增加学生阅读名著的动力。在中、高考的试卷中设置适量的名著类试题,也不失为一个较现实的办法。当然,可喜是今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中已经很好的关注这个问题,话题作文中两组人物中“曹操”“宋江”“薛宝钗”等均是四大名著中人物。这个高考指挥棒对中学语文教学无疑起推动作用。
二、古典诗歌阅读状况分析
(一)读过篇数和背诵篇数
读过篇目不少于16篇的学生为38.6%,不少于80篇的为39.9%,不少于160篇的有21.4%。能背诵篇目不少于24篇的为69.6%,不少于120篇的有25.1%,不少于240篇的仅5.3%。
【简评】仅5.3%的人达到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可见学生阅读量和记忆量之低。
(二)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兴趣状况:(1)喜欢39.3%;(2)不喜欢6.5%;(3)谈不上喜欢与否54.2%;对古典诗歌的体会:(1)体会深刻22.7%;(2)体会一般68.8%;(3)没有体会8.4%。
对唐诗宋词元曲的了解:(1)很熟悉8.9%;(2)了解一些79.6%;(3)不熟悉11.5%。
对李白、杜甫的了解:(1)很熟悉26.2%;(2)了解一些66.9%;(3)不熟悉6.54%。
【简评】许多同学在古典诗歌面前,或熟视无睹,或敬而远之,或望而却步,或茫然不知所云,或胡乱曲解诗意……甚至有6.54%的学生连李白、杜甫都不知道。这些现象的根源,就是没有形成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得不到美感,当然就不会乐在其中了。
(三)与语文成绩关系
(1)认为与成绩有关的,占67.1%;(2)认为与成绩无关的,为9.4%;(3)请不清楚的,占23.5%。
简评:中学语文教师几乎没有不重视古典诗歌教学的,原因是中、高考那分值不低的试题。于是普遍存在只“治标”不“治本”的现象。治标者的拿手戏就是模仿中、高考题型,编选大量标准化试题将学生捺入题海泡浸。这对于培养真正意义的审美素质毫无裨益,反而降低了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阅读兴趣。新编高中语文课本有多个诗歌单元,我们应充分利用课本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学生品味古典诗词的能力,提升素质,才能真正应对考试。
三、问题与建议
结合座谈和访问的印象,本人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引起注意:
(一)狭隘的学习功利主义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学习辅导书”就成了学生课外书的代名词,家长、学生、学校都不约而同地“爱”上了一本又一本的辅导资料书。不少家长推崇“非辅导不看,非习题不做,非英语不听”的三不规则。毕业班学生为攀登升学的金字塔,一头扎进题山题海,更与经典无缘。尽管高二学生大多数都知道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是什么,但真正读过的没有几个。为什么不读?回答很简单:“因为我们还在分数的压力下苦苦挣扎,哪里还有时间去看这些与考试无多大关系的书呢?”
(二)图视 “驱逐”文字
图视类传媒高速发展:各类影碟铺天盖地,互联网与数码影像接踵而至,再接着是摄影图片类书籍及卡通画异军突起……校园周围小书店及市区几家书店这两年最热销的是文娱和足球类画报、绘画本中外名著、卡通等等,而文学名著销量一直不太好。图视传媒的好处显而易见,但也要警惕“读图时代的阅读危机”。今天的学生大多通过影视录像了解古典名著的原因很简单:读文学作品吃力。然而学生一旦养成阅读图视作品的习惯,今后进入大学、进入社会后也很难改变。
(三)敬畏“经典”与否认“经典”
在繁重的学习负担下,长篇的语言和结构因素成了学生“亲近名著”的又一个障碍。许多学生表示,有时也翻翻名著,只觉眼花缭乱,没看出什么又放下了。一些学生说,现在大部分名著已拍成电视剧或电影,看过后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也没有耐心再去看原著。有的学生说自己也知道母语作品重要,但不如影视、数码影像的虚拟世界吸引人。言语之间,他们对名著不敢亵慢,只是“敬而远之”。
另一方面,对名著“不喜欢”的同学也大有人在(《三国演义》6.4%,《水浒传》5.3%,《西游记》5.6%,《红楼梦》14.6%)。这些学生否认“经典”,认为名著部头巨大,情节冗长,描写拖沓,节奏缓慢,书中所写时代距今遥远,时代背景、人物关系难理解,不如读现代武侠、言情、侦探推理小说以及卡通连环画来得轻松。他们对名著了解的微乎其微,却对一个个大碗明星的生肖、爱好甚至婚变的次数能娓娓而谈,如数家珍。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是否应该自问:怎样才能带领学生进入古典文学的殿堂,领略其中的奥妙,使他们读古典文学也会产生像读流行书、畅销书一样的审美愉悦?
(四)家庭普遍缺少浓厚的文化气氛
父母的文化层次较低,是农村家庭文化意识淡薄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学生档案资料统计,父母务农的占45%,职工13.3%,半农半商的11.67%,个体经营的占12.52%,其余有少量的干部、教师。父母是文盲初小、高小文化的占多数,少数是初高中文化程度,因此在营造家庭文化氛围方面几乎无能为力。多数父母虽然重视儿女的读书,但仅限于关心学习成绩,看重分数,因此反对儿女看课外书,认为这些“闲书”会影响学习,有的父母则忙于生计而放任不管。
多数学生家庭中最有文化气息的活动仅限于看电视。调查中,回答“经常看影视片”的学生占了大多数。近半数的学生是在没有任何一本课外书和报刊杂志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他们从小学到高中唯一的“文学读物”就是一本语文书。
语文素质是要从小培养熏陶的,在这样缺乏文化氛围中读到高中的学生,要在高三一年中突然提高语文素质是不太可能的,即使在高中三年中要大踏步提高也是要付出相当艰辛劳动的。
课外阅读历来被不少人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君不见父母谈“课外书”色变,不少班主任(非语文老师)明确规定“不准把课外书带回课室,一经发现,全部没收,还要在班上检讨……”
一个人在中学阶段没有阅读十本八本中外名著,背诵200首以上的古典诗词,那实在是整个人生的一大憾事!学生对古典文学的“远离”,必然导致精神“钙质”的缺少和欣赏层次的低下,导致“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浅薄。这种“后天不足”对一生的成长都会造成难以弥补的缺陷。这是有识之士的共同的看法,也是实际生活业已证明了的事实。
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中学生课外阅读近乎空白的情况呢?本人认为:
第一,学校、家长和社会都要达成这样的共识;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最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素质。要培养良好的素质,不读书怎么行?我国当代语文学家刘国正先生说过:“书是知识的宝库,智慧的海洋,奋斗的向导,成功的阶梯,学文,学做人,求大发展,大成就,离开读书,不过是缘木求鱼。”而读古典文学应是读之基本!
活动目的:1汇报展示读书的收获,创新表达对作品的理解。
2渲染一种全民读书的氛围。
活动准备:
1老师做发动工作,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2招聘活动主持人两名,由主持人全权负责读书报告会活动的安排
3各学习小组选出一名选手代表本组汇报读书心得,展示读书成果。
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致开幕词,读书报告会开始。
二、八位选手依次出场汇报读书成果,每位选手汇报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汇报读某部名著的心得体会。第二部分:观众提问。选手回答阐述自己的看法。双边互动。第三部分:个性创新展示。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三、宣布选手名次,报告会结束。
这次读书报告会举办的很成功,有如下几个亮点:
一、学生自主。“我的地盘我做主”这堂综合性的学习活动课从筹备到进行全部是由学生自主参与的。真正体现了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实质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过程和实践探索过程”。整堂课程老师一言未发。而活动进行的有条不紊,精彩纷呈。在准备期间老师只做了一个活动的倡导者,一个热情的支持者,一个朋友般的督促者。在活动课上,老师仅做一个积极的旁观者。学生的精彩表现让老师感到惊喜:给孩子多大天,孩子就有多大的精彩来展示!
二、学生合作。每位选手的个性创新展示,几乎都是小组合作的结晶。用个性新颖而又恰当的方式来全新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有孟颖同学“爱的教育”小品表演,有高杰同学的对联,有郭洪志同学的“狼图腾”双簧表演。在这次活动中,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运用的充分而又精彩,是小组合作让读书报告会活动精彩纷呈!
三、学生质疑。读书报告会中双边互动活动几乎普及到了每位学生。而学生问的问题品味高,很有深度和价值,例如朱华清汇报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心得后,学生提的问题有十多个。例:“你怎样看待保尔这个人的?”;“从中,你学到了什么?”;“看完这本书对你有什么启发?”;“书中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等等问题,刘坚在汇报完《三国演义》读书心得后,回答的问题有20多个。学生的提问好,让人感动于他们大胆的质疑,积极动脑积极参与的那份精神与热情。
四、学生创新。这次读书报告会的最大亮点莫过于学生的个性创新展示,及展现了学生对作品的独特理解与创新诠释,又体现了学生大方大胆,勇于创新,敢于表现的优秀素质。让读书报告会迭起:有刘坚的三国演义歇后语集锦。有刘珊自己谱曲自己填词自己演唱的个性创作,大方之至颇有明星表演之风范。有朱华清的诗歌创作,让我们体会到钢铁般的一直之伟大;有孟颖的小品表演让我们明白什么叫爱国;有刘琦的西游记现代版小品,让我们在笑声中体会到唐僧的执著;有郭洪志,刘玉广的双簧表演,诙谐搞笑而又耐人深思••••••我参与。我创新。我成功。我快乐。是创新让这次读书报告会让人铭记一生,让读书报告会充满生命力。是创新让这堂活动课“开放而有活力”。
五、学生积累。这次读书报告会让学生获益匪浅,收获多多。丰富了学生的文学积累,极大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入了一针高效兴奋剂。提供了一种强烈持久的动力。达到了“渲染全民读书的氛围”这个预期的目标。这堂活动课让学生们打开眼界,接触到这么多文学名著。而且又以那么活泼创新的方式呈现唐人过目不忘,真好比是吃了一桌色香味俱全的文化大餐。在丰富学生文学积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语文之路中。这次读书报告会无疑是一道靓丽风景,起到了它良好而又持久的激励作用。
很多人想知道初中生适合读哪些书,最适合初中生读的30本书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2021全国初中生暑假必读30本书的书单,欢迎大家来阅读。
初中生必读的30本书的书单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鲁滨逊漂流记》
3.《格列佛游记》
4.《繁星.春水》
5.《朝花夕拾》
6.《西游记》
7.《水浒传》
8.《骆驼祥子》
9.《名人传》
10.《童年》
11.《围城》
12.《家》
13.《子夜》
14.《三国演义》
15.《水浒传》
16.《呐喊》
17.《女神》
18.《芙蓉镇》
19.《堂吉珂德》
20.《欧也妮.葛朗台》
21.《巴黎圣母院》
22.《泰戈尔诗选》
23.《歌德谈话录》
24.《复活》
25.《哈姆雷特》
26.《朱自清散文精选》
27.《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
28.《契柯夫短篇小说精选》
29.《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
30.《普希金诗选》
教育推荐初中生必读书目有哪些初一年级:
1.西游记/(明)吴承恩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2.安徒生童话选集/(丹麦)安徒生著;叶君健译.--译林出版社
3.童年/(俄)高尔基著;刘辽逸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4.格兰特船长的女儿/(法)凡尔纳著;范希衡译.--中国青年出版社
5.水浒传/(明)施耐庵,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6.《鲁滨逊漂流记》
7.《格列佛游记》
初二年级:
1.骆驼祥子/老舍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著;梅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3.福尔摩斯探案/(英)柯南道尔著;丁钟华译.--群众出版社
4.居里夫人传/(法)艾里.居里著;左明彻译.--商务印书馆
5.唐诗三百首/(清)蘅塘退士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6.《繁星.春水》
初三年级:
1.三国演义/(明)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2.宋词选/胡云翼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3.阿Q正传//鲁迅选集/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4.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
5.红楼梦/(清)曹雪芹,高鄂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6.《朝花夕拾》
7.《名人传》
十个最有效的读书方法和技巧读书不二法
一段时间内专心致志地只读一本书。清朝政治家就是这样读书的:“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书集,不当东翻西阅。”这种读书方法,最适合那些想练好基本功,打下扎实治学功底的读书人。
波浪渐进法
一次读一本书,但不强求一气呵成,可以过一段时间再读。时间不充裕,或读一些“难啃”的大部头时,不妨采取这种方法。
比较品读法
此法是说一次读几本书,用比较对照的方法读书。写《魏书》的史学家夏侯谌听别人称赞陈寿写的《三国志》,心里不大服气,便找来细读,这才知道《三国志》却比自己《魏书》好,于是当即烧掉了自己的书稿。搞研究或者做论文时,用这种方法可以让你大受裨益。
垂直阅读法
看书一目十行,从上往下读,像下楼梯一样。因为有些书含金量太少,只用浏览。更快的方法也称之为“跳读“,就是抓住文章梗概,剪除背景、补叙等内容,跳过去不读。垂直阅读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用于读一般的小说或快速浏览资料都不错。
字斟句酌法
此法讲究读书要一字一句,细细品读。好的作品信息量大,含金量高,大段速读难免消化不良,必须边读边思考。散文家秦牧,读书先是“鲸吞“,大体看一遍,然后是”牛嚼“,像牛反刍一样,仔细研究品味。用眼睛来读书只有眼见,用心去读书才有心得。字斟句酌法特别适合读经典。
精华提炼法
对于一些作品,不仅要精读,还要总结归纳,提炼出其中的精华。历史学家就特别擅长做读书卡片。他读书时,见到有用的句子就抄在一张卡片上。他读了几十年书,做了几十万张卡片。读完一本书,如果真能够提炼出几句有用的话来,就算没有白读。
高山仰止法
以欣赏的眼光读书,读出乐趣。如宋代诗人尤袤所言:“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读一本高尚的书,就是与一位高尚的人士对话,态度越虔诚,收获就越大。这种方法最适合读哲学与军事经典,如《易经》、《孙子兵法》。
居高临下法
此法是说要站高一层,像老师审查学生作业一样去读书。我认识的几位编辑,通常都是用这种方法读那些热门的“畅销书”。如果对那些“乱花迷人眼”的书不加批判地去接受,就会像叔本华所说的那样:“思想被别人用襟带牵着走。”
多维研读法
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读一本书。数学家华罗庚发明了“猜读法”----从猜谜的角度去读书,看了书名后先闭目静思,想象书中的结构与内容,然后再读。如果作者写的和自己猜的一样,就可以速读。这不仅大大节约了时间,还可以锻炼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举一反三法
如何把书读活?“我思故我在,我用故我能。”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新课程改革相整合的优势
将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课程相整合。就是以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语文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从语文学科或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还应安排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其他信息手段获取信息,学会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来分析、处理信息,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务。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
信息技术时代。语文教学必然有新的特点。
阅读:中国阅读学会会长曾祥芹教授从未来教育的角度,分别从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这三个层面上提出了阅读的三种方法:精读、略读和快读,信息时代的阅读应高度重视略读和快读。
写作:随着电子系统交换信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写作教学将面临变革:文学的地位会降低,实用文体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文体,组织和改编有关信息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写作能力。
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技能将被视为获得并保持职业的主要技能之一,越想获得高职位,越得学会如何与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种族的人进行交际。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可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整合,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①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案例更加有效,过程更加符合人类本身的思维规律,使略读和快读得以经济、高效地实现;
②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更多更迅速的实现渠道和更多有效的交流方式;
③借助网络语音软件,可轻易实现“生生”、“师生”之间,学生与校外专家、学习伙伴之间的广泛交流;
④可为语文素质的根本因素——思维能力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新课程改革相整合
传统语文教学偏重系统和能力训练体系,注重传授语法词汇知识,语言教材中收录的少量文字只是作为传授知识的范文,现代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教学模式追求的是:
1、教学内容问题化。根据语文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2、教学过程探究化。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
3、教学活动网络化。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养成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4、教学结果创新化,网络只是环境,探究只是手段,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上述的改革,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
(二)这一模式的表现形态有:
1、课文精读:传统教学非常重视对课文的精读,在网络环境下同样不可忽视,因为精读可强化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在这种阅读中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深入思考。教师可提供相关资源供学生参考,可用心题当场进行阅读效果的检测。并进行即时评价。
2、主题性研读:主题式研读指的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文本。这种阅读主题丰富灵活,信息容量大,外延宽,传输路径具有辐射性。教师可提供经整理的大量资源,学生可从网上获取相关资源,可在论坛交流心得。
3、选择性阅读:学习主体在网上快速阅读,然后根据需要选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进行精读,这是一种由“面”及“点”的信息输入方式。选择性阅读的结果往往通过写作表现出来。这一符合现代语文教学观的良好设想如何落到实处呢?我的设想是每学期指定一本名著进行精读,要求学生按周次循序渐进阅读,并作好读书笔记。在此基础上,可以在教师个人主页分别建立了各部名著的研读网页。
如建立《三国演义》研读网页,内容可包括:《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全文,专家研究三国的论文,网上有关三国的精彩帖子,三国军事、文化、历史的相关资料,有关三国的壁纸、连环画、动画,相关网站的链接,还有供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的论坛。
又如建立《水浒传》研读网站,内容可包括:《水浒传》全文,《水浒传》电视剧本,大量研究水浒诸方面尤其是文学成就的论文,水浒连环画、年画、漫画,精选网友关于水浒诸方面的帖子,相关诗词、俗语、成语、歇后语,网上精彩水浒网站的链接,还有供学生交流的读书心得体会的水浒论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0042-01
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重要补充,有利于学生拓展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完善人格。当前,学生由于课业繁重,学习压力大,不太重视课外阅读,对课外阅读渐渐失去了兴趣,而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造成学生课外阅读量偏少,课外阅读质量不高。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引导对策。
一、把握课堂时间,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不只是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教师需要重点把握课堂时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以发挥学生主动性为主,避免照本宣科,在讲解课本内容的同时将学生的兴趣引向课外,引导学生自觉阅读课外读物。
例如,在教学《智取生辰纲》(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这一课时,笔者准备了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时运用情境重现、角色扮演、多媒体展示等方式,带动学生融入课堂,感受故事的情节。在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笔者抛出了问题:“吴用等人得到生辰纲后被官府抓住了吗?被判刑了吗?”学生纷纷猜测、讨论吴用的结局。笔者抓住时机,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延伸阅读,在下一堂课开始前以讲故事、提问等方式进行交流。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很好地把握了课堂的时间,把课文讲活了,而且留下了悬念,引起了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二、精选优秀书目,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初中生课业繁重,课外阅读时间、精力有限,在阅读书目的选择方面,也欠缺鉴别能力,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书目,让学生阅读有益的书籍。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挑选与课文有关、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作品,并在课堂上选择适当的时机对作品进行引入,让学生在课后通过自主阅读、查阅工具书、合作交流等方式,对作品进行初步阅读,在下一次授课时,教师再对作品进行详细解说,激发学生对作品进行更深层次阅读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出师表》(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时,笔者这样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师:同学们能想得起关于诸葛亮的哪几个故事呢?
生A:草船借箭。
生B:还有三顾茅庐。
师:不错,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故事,那么同学们对于诸葛亮有多少了解呢?
生C:我还记得一句话是“既生瑜,何生亮”,是说周瑜跟诸葛亮的。
师:这是《三国演义》里周瑜说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为什么世上已有了他,老天还要生出一个诸葛亮呢,表明了他嫉妒诸葛亮的才华。周瑜和诸葛亮之间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同学们可以在课后通过阅读《三国演义》来了解。
通过以上方式,笔者将我国优秀文学作品引入课堂,为学生课外阅读指明方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
三、教给阅读方法,让学生自主进行课外阅读
没有正确的阅读方法,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会事倍功半。阅读方法有泛读、速读、精读等,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应选择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学生感到难以理解的部分,教师可以让学生参考课内阅读的方式,进行反复的精读;对于学生易于理解的读物,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泛读。在学生阅读完作品之后,教师要让学生写读书笔记与心得,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通过笔记的形式记下来。
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前,笔者先给学生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然后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要求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对那些难以理解的地方进行标注,通过各种方式查阅资料帮助理解,对于阅读过程中觉得特别欣赏的部分,可以抄在笔记中。同时,笔者引导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注重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写作目的,并注重融会贯通,将在课外阅读中收获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笔者还注意监督学生完成读书笔记和心得,以了解学生的阅读进度,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只有具备科学的阅读方法,才能使课外阅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通过这样的方式,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也能自主阅读,并且在阅读中真正地有所收益。
关键词:兴趣;重难点;自学能力;阅读容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181-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应当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当前我国的课程改革,强调“面向未来,增强课程现代意识,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一课程改革导向有力地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有着明显的优点:不仅能多渠道的刺激学生的感官,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而且能突破学生对学习时空的限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而内化学生素质,最大限度的优化语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成为了当务之急。
一、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宋学家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乌申斯基也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才可能思考、感知、意会,并进而创造。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下语文教学直观、形象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身临其境,产生激动人心的学习兴趣。在制作课件时,要根据教材、教师、学生情况,精心设计、制作,让课件展示能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海燕》一课时,我首先通过电脑向学生展示“海燕”图片及视频资料,并配以播音员朗读课文的动人声音,为学生创设一个多姿多彩的阅读世界,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要了解、探究海燕的欲望。接下来我适时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渲染整个海燕的生存氛围,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他们更加兴奋,再加上学生对作者背景的理解,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更加强烈。
二、运用信息技术优势,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育心里学告诉我们,从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如同时使用这两种传递知道的通道,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的却可达到65%。而信息技术经常是画音同步,比较直观、形象,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帮助理解、推动思维、丰富想象,对学生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发展都将起到巨大作用。
每篇文章都存在重难点,我们如何突破这些呢?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可改往日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打破封闭式的教学状态,以其鲜明的直观形象,加深学生对学习的内容的理解,以其多变的手段,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从而使教学得以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我们在教学古诗文的时候,诗歌中的意境很难言传,用图画或动画却可以很好的营造出来。如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通过动画来表现:茫茫无际的沙漠中远远地升起了一股笔直的浓烟,在蜿蜒曲折的黄河尽头落下了圆圆的夕阳。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借助课件,就会由纯文字的学习转化到生动的图文并茂的意境中来,较快较好地把握课文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从而进行语言、思维训练。又如,《蝙蝠和雷达》这篇说明文,其教学的重难点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是如何辨别障碍物和方向的。这一原理源于蝙蝠,用语言进行描述的话很难使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为此用FLASH动画,将“蝙蝠――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立即反射回来”这一原理直观地再现出来,就职有效地解决了重难点问题,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把握信息技术优势,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有特定历史背景,为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教师必须向学生介绍有关课文的背景相关资料。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由教师根据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相关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样学生无法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只能被动地接受有限的知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学生预习课文时,教师就要有目的地布置学生利用网络去查找有关资料,为课堂教学作好铺垫。例如:学习《背影》一文时,学生在课前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对作者朱自清先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生平,主要作品,业绩经历,在社会地地位影响如何?他在什么情况下写下如此深情的文章的?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这种探求知识的欲望使他们利用各种途径查询资料,如询问家长,翻阅书籍,上网搜寻。课堂交流时学生畅所欲言,围绕朱自清这个人物和《背影》这篇课文,个个都能说上几句。
这种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查阅资料勤于实践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开启学习和创造之门的钥匙,是学生终身学习的有效方法。
四、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合理加大阅读容量
我倍感惊诧,称赞我的竟是一个与自己萍水相逢的人。
“也不是啦,”我有点不好意思,莞尔而笑着说:“一年也就是两三次,只不过平时结交的人多了些。”
“你家在哪儿?”他略显激动,似乎有种相见恨晚的意思,禁不住问道,“你贵姓?”
“我家在周至尚村,免贵姓纪。”
他好像没听清楚。我似乎也受了感染,又补充道:“纪晓岚的纪。您贵姓?”
“我姓汪,大海的汪。”
就这样,我俩在攀谈中相识。
顿时,我才想起半小时以前,我站在三(5)班讲台上为100多名学生作宣传讲解时的情景。当时,我讲得格外投入,由学校的建筑环境、设备仪器、师资力量、专业设置、毕业安置一直讲到国家助学政策。可谓自信十足、言简意赅、慷慨激昂、表达流畅。正当我滔滔不绝地讲解最后一个问题时,蓦然之间,从门口进来了一位中等身材,略显肥胖的青年老师。他负责维持了一番课堂纪律,接着默默地在门口站了好几分钟,目不转睛地打量了我好一阵儿,我当时正在兴头上,不好中断,只好颔首向他示意。他刚听完这一问题,就独自静悄悄地离开了。
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一直在关注我。对他的称赞我打心眼里表示惊讶和兴奋。回想当初,我一直是一个不善言谈、笨嘴笨舌的人。正由于平素不苟言笑,因而朋友甚少。生活中,往往就是独自一人来来往往,生活索然无趣。为此,大病一场之后,我忽然茅塞顿开:人要活得快乐充实,没有朋友是万万不行的。因为朋友是一面镜子,他可以照见自己的是与非。而要建立朋友关系,第一要务就是要在交往中与人交流,要交流,就得“广见博识”,而要将“广见博识”与人分享,就非得有流利口才不行。
为了将自己练就成“铁齿铜牙”,我采取了如下举措,进行了大量投资。
第一、我征订了大半年《交际与口才》,随后又相继翻阅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名人传》、《傅雷家书》、《聊斋志异》、《三国演义》、《格林童话》、《二十五史》、《中国寓言故事》、《全传》等经典书籍,使自己的文学涵养与修为进一步得到提升,为练就流利的口才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第二、观赏了大量经典DVD影片。主要有《李小龙电影集》、《周星驰电影集》、《李连杰电影集》、《张艺谋电影集》等。另外,还看了好多贺岁片,如:《缴枪不杀》、《夜宴》、《云水谣》、《宝贝计划》、《落叶归根》、《伤城》、《谁是孩子他爸》、《别惹小孩》、《雀圣》、《恭贺新禧》、《男才女貌》、《满城尽带黄金甲》等,让我的视野更加开阔,见识增长了不少。
第三、用心观看了百家讲坛系列片。如:《于丹的〈论语〉心得》、《易中天品三国》、《于丹的〈庄子〉心得》等,他们都让我受益匪浅。这些精彩讲座给我指明了读书贵在思考与实践的法门。
第四、观赏了不少相声小品集萃。主要有:《马季相声集萃》、《姜昆相声集萃》、《冯巩相声集萃》、《赵本山小品集萃》、《潘长江小品集萃》、《陈佩斯小品集萃》、《高秀敏小品集萃》等,这些名家集萃让我的交际语言又多了份幽默诙谐。
第五、还观赏了大量经典DVD电视剧,主要有:《恰同学少年》、《小李飞刀》、《大明王朝》、《越王勾践》、《汉武大帝》、《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武则天》、《上海滩》、《大漠英雄铁木真》、《乾隆王朝》、《康熙王朝》、《贞观长歌》、《女人不哭》、《铁齿铜牙纪晓岚》等。这些电视剧佳作让我学会了顽强拼搏和永不放弃,同时也为我广泛交流提供了许多素材与话题。每每看完这些东西,我都习惯于将其事件、人物、情节、起因、过程、结果等重要环节简单罗列成一张草表,直到烂熟于胸为止。然后,我将脑海之中所积累和所存储的这些信息通过恰如其分的选择进行交流。
总之,强迫自己放胆去说,放胆去讲,不怕出错,不怕嘲弄,不怕议论。经过艰苦的锻炼之后,我的口才表达能力愈来愈好。以往,除了上课,工作之余几乎很少与人攀谈,更不用说高谈阔论了。如今截然相反,可以做到逢人即说、对答如流、不受羁绊。即可与领导谈论,也可与同时争辩,更可与学生戏谑。
总而言之,有声音的地方,就有我。现在人缘好了,工作也得心应手了,心情也分外舒畅了,精神也更加焕发了,浑身上下无不充满着青春与活力,成绩自然也彰现出来了。
2006年11月,我受班主任委托,充分利用班会和晚自习轮流给全校十七个班学生作了题为《怎样学习怎样生活怎样处世》的演讲。当时掌声四起,好评如潮,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欢迎和认可。自此,我被调入到了外联处工作,专门负责招生宣传和毕业安置工作。2007年3月,我又以单人招生超额完成14名学生的业绩而名列全校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