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红色文化传播范文

红色文化传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红色文化传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红色文化传播

第1篇:红色文化传播范文

经选拔产生的4支学校代表队及12名个人优秀选手在同一赛场上进行技能角逐、风采展示。这同时也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小讲解员声情并茂的现场讲解,配以最后一役纪念馆与胜利广场近百张的图片展示,令这堂爱国主义教育课充满了吸引力和感染力。

加强培训 组建“闪闪红星”团队

高邮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国家级抗战纪念遗址的最后一役纪念馆是当地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开馆以来吸引了大量的中小学生、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前来参观。

为更好地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在去年2所学校试点开展义务讲解活动的基础上,今年年初,由高邮市文明办牵头,最后一役纪念馆先后与第一小学、实验小学、城北小学、南海中学、赞化学校等8所学校签订了共建协议,决定每年共同培养一批小义务讲解员,为全市各中小学校及纪念馆参观群众提供免费讲解服务。

通过自愿报名及学校推荐,纪念馆从8所学校中选出了首批120名小义务讲解员,对他们进行了外在形体与礼仪、语言表达、讲解员基本素质、讲解技巧等方面的培训。

志愿服务 绽放“闪闪红星”光彩

春节期间,120名小讲解员正式上岗。统一的马甲、热情洋溢的讲解、丰富的肢体语言……小讲解员们刚一亮相就获得了“满堂彩”,甚至有慕名而来的游客,通过预约服务的形式特邀小讲解员进行讲解。

“3・5”学雷锋日,“闪闪红星”小讲解员志愿服务队以独立团队的面貌第一次出现在全市性的志愿服务活动现场。清明前夕,结合全市青少年缅怀革命先烈主题活动,小讲解员们为全市广大中小学生提供义务讲解近百场,受教育青少年达一万多人次,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更好的传播与弘扬。

展示风采 提升“闪闪红星”内涵

为促进小讲解员不断提升讲解水平,5月上旬,高邮市文明办、民政局、教育局共同启动了“闪闪红星”小讲解员讲解技能比赛活动。经过初赛选拔,来自8所学校的20多位优秀小讲解员在同一个平台上竞相展示风采。通过参加这一赛事,小志愿者们进一步提升了业务技能,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强化机制 打造“闪闪红星”品牌

以最后一役纪念馆为龙头,高邮整合城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积极拓展“闪闪红星”志愿服务分队,已在吴登云纪念馆、华中雪枫大学、盂城驿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泛建立“闪闪红星”小分队,小讲解员人数已达200多人。遍及城乡的小讲解员们积极传播高邮红色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第2篇:红色文化传播范文

关键词:中国红歌会;和谐社会;媒体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265-01

中国红歌会自2006年推出以来,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四届,作为一个全民的歌唱比赛,其涉及面之广,参与人数之众,节目收视率之高以及所引起的社会反响之大,都可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中国红歌会作为江西电视台推出的一档品牌栏目,为中国的红色文化传播树立了一个典范,在全国掀起了红色文化的新浪潮。

中国红歌会之所以在观众口中获得良好口碑,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它的“平民化”。中国红歌会作为一个全民的歌唱比赛,不同与其他的选秀节目,其是以广大群众为中心,以红歌为精神内涵,只要你对红歌的热爱,就可以报名参加,没有年龄、性别和职业等方面的限制,不设任何门槛。上至八十岁的老翁,下至两三岁的孩童,只要你喜欢唱红歌,就能在红歌舞台上一展歌喉。

例如去年参加中国红歌会的选手杨保全,就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伯伯,而且还是个七十高龄的老人,但其不仅跻身2009年中国红歌会的十强,还拥有众多的“粉丝”,受到广大观众的热捧,被亲切的称为“保全大叔”。还有今年的参赛选手伊恩,作为一名外国友人,就是凭借着对中国红歌的热爱,一路高歌,挺进2010年中国红歌会十强。所以说借助于江西电视台这个媒体,不仅造就出一举成名的“平民偶像”,为平民观众提供了娱乐的盛宴,而且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心理需要。这种心理需要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有着必然的联系的。

什么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之间、党群之间、干群之间、邻里之间都要和谐。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我们党对和谐社会标准的一个理性认定。

本人认为要构建和谐社会主要从两方面入手:首先,要民主,所谓民主就是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民主的国家首要职能是保护言论和宗教自由等基本人权,保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利,保护人们组织和充份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机会。以中国红歌会来说,民主就很好地融入在其中,打破由专家评定的传统,改由观众选举,观众网站投票方式,蕴涵着对和谐社会最应具有的民主精神的渴望。本人认为节目之所以吸引观众,不仅仅是因为参赛选手的水平,还在于提供了一个民主投票的平台,一位新闻学家曾说过:一方面,现在的中国人已经接受了具有普世价值的游戏规则(民主和平等),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中国人又很少有机会用投票方式进行选择,而中国红歌会观众投票的方式为国人在生活中践行普世价值规则提供一种可能性。

其次,要公平,所谓公平就是人类的公平或公正,通常应用于收入和其他生活机会方面的分配。但在现实社会中,要实现公平是何其之难,不公平的现象比比皆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研究报告《走向更加公正的社会》计算,如果将城乡贫困人口、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失业和下岗职工、残疾人、灾难中的求助者、农民工等各类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口加总,再扣除彼此重叠的部分,中国的弱势群体大约有l亿人。不仅如此,看病难、上学难、打官司难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遇见的事。中国红歌会零门槛的开放式“海选”,就体现出了一种公平竞争的精神。只要你喜欢唱歌,只要你会唱红歌,你都可以参加。开放式海选,打破了由精英长期主导的选秀规则,废弃掉以往看出身、学历、专业等的参与门槛,而变成只要愿意并敢于参与就可以参加,上自老人,下至孩童,人人皆可,全民参与。所以,中国红歌会不仅代表了一种“平民”倾向,还代表了一种平等参与的精神。

要构建和谐社会,大众传媒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传媒应该是民主法治的推动者、公平正义和诚信友爱的体现者、安定有序氛围的营造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观念的传播者。

中国红歌会是江西卫视2006年为纪念70周年首创推出的大型电视活动。什么是红歌?“红歌会”评委之一,我国著名作家阎肃,曾给红歌下过过这样的定义:“首先,它是在漫长的历史环境中诞生的,与我们民族‘起成长的、融化在人们生命血脉里的歌曲,其次,就是建国前后表现在旋律上追随着我们发展脚步的歌曲,第三就那些时代烙印并不浓的健康向上、启人心智、净化心灵的歌曲。”从红歌的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红歌会的参赛歌曲都应该是积极向上的,且很大一部分是爱国的歌曲,这些对打造安宁稳定的和谐社会都是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一些红歌逐渐被人们淡忘,特别是对于九零后的孩子们,他们对红歌、红色文化的知之甚少。作为祖国的明天,有必要对这些孩子们进行红色文化的熏陶,让他们对我们的党,对我们的祖国的历史更加深刻地认识,更加的热爱我们的国家。媒体这时候担当了一个红色文化传播的传播途径,把红色的旋律深深的印在观众们的脑海里。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媒体理性积极的参与。媒体应该把重点更多地投向为时代做出贡献、为社会一点一滴的进步付出努力的平凡的劳动人民,从他们身上发掘出高尚的人格和情操,去寻找那些真正能打动我们内心世界的人物和故事,从而引发人们的感动,提升每个人的精神境界。正如中国红歌会一样,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不忘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海波.“中国红歌会”传播效果分析[J].金卡工程,2009(13).

第3篇:红色文化传播范文

红色旅游促进和我国对红色文化的传扬,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红色非物质遗产进行保护的行为,是国家大力倡议和支持的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和富民工程。红色旅游人力资源是红色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主要传播者,也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红色旅游人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对红色旅游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和组织作用,是红色旅游活动的维护者和组织者。红色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就是通过对既定的人力资源采取学习、教育、培训、管理的手段,进而实现对其的利用、塑造目的的过程。开发红色旅游人力资源是开展红色旅游的前提条件。如何促进红色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是本篇文章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二、红色旅游人力资源的基本概述

1.红色旅游人力资源的概念。

笔者对各个研究学家所给出的红色旅游人力资源概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其基本概念可以概括为红色旅游资源人力资源就是指对红色旅游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能够对红色文化进行传播的,并能够提供红色旅游发展所需要的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人类的总和。相关的研究学者将红色旅游人力资源分为三类:核心人员,科研教育人员和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开发不同于我们平常提到的人力资源管理,二者之间具有本质的区别,当前所涉及到的红色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特征的边缘学科,主要是在宏观上对现有的和潜在的人力资源通过培训与开发、职业生涯规划、组织发展等途径和培训、教育、就业与使用、学习、规划与配置等手段,对其所具有的潜能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开发,比如说对人力资源的智力、体力、应急能力以及其他综合素质进行开发,来实现人力资源各方面素质的提升,并达到对人力资源进行发掘和利用的目的。与人力资源管理相比,人力资源的开发更倾向于长线回报的投资。除此之外,对红色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应该按照红色旅游行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来进行,以实现红色旅游行业获得更广阔的发展前景。红色旅游行业在传统旅游行业的基础上,又添加了政治性、文化性等特征,比普通的旅游行业具有更强的广泛性和包容性,为了更全面的体现红色旅游的这些特点,更好的促进红色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参考旅游行业的基本构成要素可以将红色旅游人力资源划分为现实和潜在两大类,具体划分的化可以分为五种:核心型人力资源、支撑型人力资源、依托型人力资源、支持型人力资源以及后备型人力资源。

2.红色旅游人力资源的特征。红色旅游行业的人力资源不仅应该具备普通旅游行业人力资源的各种特征,还应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2.1群众性。

红色年代离我们并不遥远,红色旅游资源就在我们身边,革命与建设正在进行中。红色地区仍然存在一些建在的革命前辈以及一些革命的参与者和见证人。国家对红色文化的倡导以及红色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为红色旅游文化的开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为红色旅游人力资源的发展和培养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一定的开发条件,为红色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和群众基础。

2.2政治性。

红色旅游是红色工程的一部分,属于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和富民工程的一部分,是为了响应国家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的策略而开展的,具有一定的政治性色彩。在这一工程开展的过程中,红色旅游人力资源不仅承担了推动者、组织者、建设者和维护者的作用,还起到了红色文化传播载体的作用。红色旅游人力资源所具有的政治特征要求在对红色旅游人力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应该首先对人力资源以及其他相关人员进行一定的具有政治性质的思想教育,建立与之匹配的道德情怀。

2.3较强的知识性。

红色旅游人力资源不仅要具有普通旅游行业人力资源所具有的管理、营销等知识和技能,还应该熟练的掌握红色地区的革命历史、建设历程、革命事迹等,并对革命精神具有一定高度的领悟。实际环境中,应该将这些知识点作为基础,运用一定的手段使其丰富化,并具有一定的渲染色彩,来感染参观红色文化的人们,促进其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对革命精神的领悟。红色旅游人力资源与其他行业的人力资源相比,需要强的知识性和技术性才能够完成任务。

2.4高度的兼容性。

中国在长达数十年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培养了不同专业,拥有不同技术的具有多样性的人才队伍。在政府对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的倡导下,以及红色旅游文化对其他行业的促进下,这些具有高技能、高学历的人才能够在对其本行业进行服务的同时,也能够在红色旅游行业中发挥其聪明才智,为红色旅游行业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红色旅游人力资源多具有的高度兼容性不仅能够促进红色旅游行业的发展,还促进了红色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2.5创新性。

红色旅游行业与普通的旅游行业相同,都是将游客作为其重点服务的对象,按照旅游经济发展的规律,针对游客对具有新、奇、特、异等特点事物的追求,在正确政治方向的引导下,向游客提供具有新、奇、特、异等特点的倡议和功能产品,以达到增加红色旅游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目的。想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应该要求红色旅游人力资源以及其他的相关人员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三、目前我国红色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红色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文章提到过,红色旅游人力资源具体可以划分为五部分,我们主要这几个层面的角度出发对红色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进行研究。

1.1从核心层、支撑层的角度出发

红色旅游人力资源的培训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红色旅游行业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红色旅游作为文化旅游中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其调查研究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全国承接红色旅游的旅行社已经超过两万家,星级饭店大约10000家。红色景区当地也设立了接近200万家,红色旅游的相关就业人员大约在8000万人左右。这些数据表明了红色旅游行业的发展速度好使比较快的,为红色旅游的继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而且还为红色旅游人力资源支撑层中培育核心型人力资源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人力条件。红色旅游人力资源在培训工作中主要呈现了范围广、参与人数多、培训形式多样化、培训涉及的知识面广、参与培训层次高、激励性强等特点。

1.2站在支持层角度上看

关于红色旅游的研究社团、文化艺术团体的活动也比较的频繁,为红色旅游行业的发展营造出比较和谐的环境,为红色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从08年至今,各种以红色旅游和弘扬红色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社团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出现,为红色旅游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我国存在各种形式的红色文化研究会,红色文化国际交流会,红色社区等团体,这些团体不断的走向专业化,这些团体通过方式比如说举办学术研讨会等形式吸引了大量的红色文化爱好者和崇拜者,向其传输了大量的红色知识,为红色旅游提高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1.3如果站在后备层的角度

全国范围内各大旅游院校对红色旅游人力资源的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每年各大院校都为红色旅游人力资源输送了大量的人才,正在源源不断的为红色旅游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后备型人力资源。尤其是近年来学校、各个学院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开展的各种形式的活动都为红色旅游储备了一定的后备人才。比如说每年吉林师范大学都会开展为其一个月的红色文化节,以征稿或者主题晚会的形式面向全校的师生进行了红色文化的宣传。或者部分重点大学也通过硕博论文的选题等形式培育了高级红色旅游研究和开发、管理的后备型人才,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红色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统一的开发规划。

相关人员缺少对红色旅游人力资源信息进行分析,因而缺少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的统一的规划,又由于在人才招聘过程中,在人才的选择、培训、开发过程中都缺少一套完善的管理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力资源开发,也影响了红色旅游的发展。

2.2缺少合理的培训系统。

由于红色旅游文化发展的比较快,没有对红色旅游专业进行明确的定位。导致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出现了重培训轻开发;重视技能提升,忽略道德教育;重视实践培训,忽视理论培训等现象。这些问题大大抑制了红色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导致人力资源结构上不合理,管理、技术、服务等人员在人数、年龄等比例上都存在一定的不合理,尤其缺少高学历,国际化人才。

四、如何促进红色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

1.优化红色旅游人力资源的构成结构。

首先应该制定一个全国范围内的统一的红色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在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之后,对全国红区的实际需要进行分析总结,制定合理科学的人才开发规划;其次,逐步对规划进行完善。合理的规划出人才开发的轻重点,实现技能与德育的双向发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应该重视短期培训,还应该对其进行长期的开发。同时加强对开发过程各个环节的管理;再其次,建设红色旅游人力资源数据可和信息平台,对红区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包括红区的革命事迹、红色文化等,会同当地的教育部门等其他部门,建立人才数据库和信息平台,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现代化。

2.提高红色旅游人力资源的培训质量。

首先,促进人力资源培训的规范化,坚持以人为本,参考市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培训的中心,不断对人资开发过程进行改革,培养更多优质的人才;其次,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培训的首要地位。红色旅游具有一定的政治性,这就要求人资应该具有合格的职业道德,政治思想等;再其次,在培训过程中,不断对培训的内容和方法进行适当的创新,使之符合红色旅游的发展要求,对培训内容进行实时更新,着重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以及应急能力,培训手段应该区域多样化,促进人才对培训内容的掌握;建立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将培训情况也作为考核的一部分,提高培训的质量。

3.建立专业化的人资培训基地,加大对国际型旅游人才的培养力度。

设立专门的旅游教育机构,定期开展国际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为培养国际性旅游人才提供平台。

五、结语

第4篇:红色文化传播范文

丝绸之路生态文化研究,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着重要的理论依据。研究丝绸之路生态文化中的生态产品和生态技术的创新,将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手段、途径、工具和方法。研究生态文化中生态制度的创新,将为人们提供行为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保护环境,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研究

(一)构建丝绸之路文化贸易的发展战略把握文化产业全球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扩大文化产品与服务进入国际市场,是实施丝绸之路文化走出去、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区域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重要手段。通过整合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民俗、文脉、生态资源等,着力解决主要制约因素,构建起提升丝绸之路文化贸易的发展战略。

(二)构建丝绸之路生态文化体系生态文化本身是一个系统,主要包括生态知识、生态精神、生态产品、生态产业和生态制度等五个方面。丝绸之路生态文化体系的建设,既要大力普及生态知识,也要培养弘扬丝绸之路生态精神,又要注意发展生态产品、生态技术、生态产业以及加强完善生态制度。丝绸之路生态文化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是丝绸之路文化、经济发展的保证。

(三)开发丝绸之路生态产品基于生态文化的视角,分析开展丝绸之路生态文化产品开发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丝绸之路生态文化产品的价值提升,从文化价值、产业价值、品牌价值、市场价值、生态价值五大价值的维度进行分析,以期实现丝绸之路生态文化产业在十后的跨越式发展。丝绸之路生态文化产品开发,以文化生产力、文化传播力、文化影响力、文化保障力、文化创新力、文化核心力等六个方面为主。

(四)拓宽丝绸之路生态产业建设通过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民族文化传承、古籍整理出版、红色文化弘扬、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节庆赛事会展举办等,拓宽丝绸之路生态产业建设,打造丝绸之路生态文化发展带。根据丝绸之路文化资源特色,在沿线的中心城市或重要文化所在地区建设文化产业,开发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产业基地,培育特色文化产业集群;衍生新的生态文化要素,例如与文化艺术业、出版印刷业、信息产业、动漫业、影视业等产业的对接。

(五)提升丝绸之路生态文化对外传播丝绸之路自古以来,是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名片之一。名片上书写着它的精神、环境、资源、文化、历史、经济和人民。将这些要素融合,并合理的构建起文化生态环境,构造起能被世界认可的现代丝绸之路生态文化品牌,提升丝绸之路生态文化对外传播的影响力。

三、结语

丝绸之路文化贸易战略与生态文化建设研究,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是文化产品交易主体与其生存和发展的内外环境之间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动态平衡系统。丝绸之路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通过生态平衡的自我调节机制来实现。重点研究文化产业生态结构平衡、文化产品交易主体结构平衡、文化产业生态内部制度环境平衡、文化产业生态外部环境平衡等四个方面。建议兴建集丝绸文化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消费于一体的生态文化产业园,建立具有特色的丝绸之路生态文化产业带,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丝绸之路生态文化产业群。

第5篇:红色文化传播范文

【关键词】B2C电子商务 文化产业

一、四川B2C电子商务发展概况

现代社会中,人们通过网络从事着各种社会活动,其中包括依托网络为平台的商务类应用。根据CNNIC的《中国B2C垂直商品网络购物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B2C网购用户数量达到9936万人,占整体网购用户的61.9%。亚马逊卓越,京东商城,唯品会等都是其代表性网上商店。B2C提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保障,同时还保有价格优势,其发展前景较为乐观。

四川本土的B2C电子商务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百货商场型:以淘四川,米米乐为代表,涵盖家电,服装,食品,图书等日常生活产品。

(二)垂直商店型:包括了旅游类的途风网;农副产品和食品类的成农网B2C和通吃网;电影票服务类的OK 蓉;家居类的倍安心商城和富森美家居网上商城;图书杂志类的杂志铺;外贸服饰类的米兰网;保健品类的康途网。

(三)团购型:商家给出低于零售价格的团购折扣和单独购买得不到的优质服务,如成都团购网,成都美团网等。

(四)地方特色购物型:如富乐网购涵盖了绵阳所辖地区的特色产业;为宜宾本地人购物提供便利的宜宾聚商城。

由此可见,四川本土的B2C模式的电子商务已具备一定的发展模式。

二、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四川拥有着丰富文化资源,如新石器时代文化,三国文化,道教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红色文化,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蜀绣,年画,川剧,竹纸制作,漆艺等。这些都是资源上的绝对优势,有着不可替代性。

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存储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作为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依托的是四川独有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资源。近几年里,文化素养,文化个性,文化意识,审美意识等都或多或少地融入到了当地政府的决策,企业的发展,产品的研发和销售模式中。目前,四川省已形成了五大特色文化产业现象:

(一)企业化运作艺术产业,如成都原创音乐剧《金沙》;

(二)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企业,如送仙桥古玩艺术城、四川精彩无限音像娱乐有限公司等;

(三)文化旅游产业,如三星堆古遗址区、武侯祠及“锦里”古街、杜甫草堂等;

四)地域民族特色与节庆文化产业,如阿坝州“藏羌文化走廊”及“九寨天堂”等;

(五)动漫游戏产业,如四川“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及新创办的“动漫游戏体验第一城”、“动漫游戏工作者论坛”等。

由此可见,四川的文化产业发展有着独有的地方特色,相信四川文化产业在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都将起到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三、B2C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四川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化在四川已经有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方向和基础。而在B2C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四川文化产业又怎样呢?调查了四川本土大大小小的B2C购物网站得出以下结果:

(一)淘四川购物网的涉及面较广,涵盖四川各地区的食品,古玩,特产,旅游,文化传承等。这一网站对四川特色文化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使购物者能够很容易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特色产品。

(二)成农网的B2C商城有一个频道以销售四川特色的农副产品为主。

由此可见,淘四川对于四川文化的涵盖面较广,包括了峨眉茶道,四川民族服饰,书法绘画,四川传统手工艺品等。通过网上购物对四川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对外交流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大部分的四川本土B2C购物平台并不涉及到四川的特色文化产品,加之网站建设的不完善,使得四川特色文化很难在B2C电子商务环境下有很好的传播和发展。

四、B2C电子商务环境下四川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展望

文化产业化的目的是在保护文化的前提下,文化资源经过生产转化、管理经营和入市融资,尽快融入文化生产、文化产品消费和公共文化活动之中,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达到文化和商业的融合,以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以经济传承和弘扬文化。四川在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如何将这些文化成果和文化创意转化为实际应用,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这需要政府的资金投入,产品的文化价值体现,以及推广文化产品的平台。

各种文化活动的举办,书籍报纸以及电视新闻广告都不如网络这个无限的平台。B2C电子商务模式是这一平台中极其重要的信息传播手段。但就四川而言,对于B2C电子商务的建设还处在相对保守的发展阶段,已建成的大部分B2C电子商务网站对于四川文化元素的利用率相当的低。这不仅不利于四川特色文化产品的推广,也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资源。如果能够整合和推广这些纷繁复杂的文化资源和由其衍生出来的文化产品,打造有四川特色的B2C电子商务平台,必定能促进四川文化产业的发展,并对四川省文化传播以及经济的发展都将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启宇,刘红红.广东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学术研究, 2007(6).

[2]龙文,杨峰,王东伟.以电子商务助推广州文化产业发展. 广东商学院学报,2008(2).

第6篇:红色文化传播范文

“走出去”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strength)

1.区位优势。秦皇岛依山(燕山)傍海(渤海),地处河北省东北部,东临辽宁省葫芦岛市,西接京津,位于最具发展潜力的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地带,是连接东北与华北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交通便捷,通讯发达,良好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环境有利于秦皇岛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品牌的对外交流。

2.文化资源优势。秦皇岛拥有众多良好的文化资源,曾被评选为“中国特色休闲城市”,是我国唯一以皇帝名号命名的城市,景区众多。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多、种类全,如伯夷叔齐故事、昌黎皮影、抚宁抬皇杠、孟姜女庙会以及卢龙粉条加工技术、昌黎剪纸等传统手工技艺。它们彰显了历史的久远和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走出国门,吸引了世人的眼球,有益于增强我市的文化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劣势分析(weakness)

1.文化产品类型单一。秦皇岛主要是旅游城市,但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过分依赖海滨,项目单一,差异化和特色化程度较低,同时产品转化水平不高,缺乏娱乐参与性和知识性,产品档次较低,趋同现象较为严重,由此带来的一个明显弊端就是淡旺季明显,旺季主要集中在5—10月,其余时间游客较少,包括山海关和北戴河等主要区域,沿途店铺在冬季也基本处于停业状态。而其他文化产品则存在开发不足、利用不力、宣传不到位等问题。

2.高水平文化人才缺乏。人才资本是文化发展的最核心要素,但是目前来看,秦皇岛市仍缺乏高水平的文化领军人物和文化创意人才,本地高校中与文化发展、文化产业等相关的专业设置基本没有。

(三)机遇分析(opportunity)

1.良好的政策环境。文化“走出去”战略已成为提升国家和地区文化国际影响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国家和河北省先后出台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和若干意见,党的十和秦皇岛市委第十一次党代会均明确提出加大文化“走出去”步伐,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要求。

2.经济的飞速发展。去年秦皇岛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39.2亿元,全部财政收入194.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1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315元,人均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均居全省前列,并先后摘取中国最佳休闲城市、中国最佳和谐发展城市、中国十大最具成长力创新型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五连冠”和城市公共休闲服务与管理示范城市等桂冠。这些均为秦皇岛市的文化“走出去”战略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和经济保障。

(四)面临的挑战(threat)

1.文化品牌形象不突出。由于区域间竞争激烈,因此具有本地特色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但秦皇岛市的文化产业项目虽然数量众多,却基本上停留在重复建设、盲目跟从阶段,属于自己的特色品牌的项目较少。

2.文化品牌由资源型向创意型转化。虽然在创意文化品牌方面,秦皇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和广州、深圳、海南等文化产业发达城市相比,差距依然十分明显,今后应加大文化品牌的自主创新和宣传力度,形成产业链条。

“走出去”的发展对策

1. 以特色品牌项目为源头,以政府引导与监督为主,以民间企业和民间资本为主体,走出一条适合我市地域特征、特色鲜明、可持续的文化“走出去”道路。例如,以北戴河、山海关为核心,优先打造品牌产品,实现以点带面、辐射全局的效果,典型例子为,秦皇岛市花巨资打造的山海关古城保护工程和金梦海湾工程,其中,金梦海湾工程是市政府直接督导的项目,而山海关古城保护工程,有政府投资区域,主要负责历史文物的修缮和修复,也有市场投资区域,主要进行古城中商贸娱乐设施的开发,实现了政府和民间资本的结合。

2.实现文化创新与品牌推广相结合,既要建立不同层次、文化背景的文化品牌项目,又要突出文化特色,注重品牌效应和品牌推广。推广和传播是提升品牌的有效方法,例如,抚宁鼓吹乐、昌黎民歌、乐亭和青龙等地的红色文化等,利用各种交易会、展览会、展销会、推介会、专业论坛等方式进行展示,以增进社会的认同和了解,在原有基础上仍有进一步提升其影响力的空间。

3. 将高校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文化品牌的塑造和联动效应。我市高校应适当培养跨学科、专业性强的文化传播与文化输出人才,培养一批有国际文化视野的跨文化传播与交流人员,制作一批突出秦皇岛市文化的书籍及宣传资料等,加大外界对秦皇岛市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4.重视海外人士的文化传播作用。经常听取海外人士对我市品牌文化的想法和建议,利用留学生和工作人员的文化宣传与传播便利,加强对其文化交流与宣传,以此为纽带扩大我市文化影响与输出。例如燕山大学经常组织留学生外出旅游、参观,了解中国文化,感悟秦皇岛市文化精神,他们对集发观光园、老龙头、董家口长城等都有极深极好的印象,可以通过对他们的走访,了解他们对于秦皇岛市文化的感受和需求,进而提升我们的文化层次并扩大国际影响力。

为了从根本上突破文化发展的瓶颈,应重新审视资源,对其进行合理整合,在科学的分析和规划下,将城市、资源、品牌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的步伐。(作者供图)

(本文为2 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实施河北文化‘走出去’工程体系研究”[201303386];2013年秦皇岛市社科联项目“秦皇岛市文化‘走出去’模式及策略研究” [20130615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史云: 《秦皇岛文化旅游竞争力提升研究》,《中外企业家》,2010.6。

②李翠霞等: 《秦皇岛市俄罗斯入境旅游市场SWOT分析及对策》,《改革与开放》,2010.8。

第7篇:红色文化传播范文

【关键词】三明市本土文化资源、旅游工艺品、开发与设计

一、三明市旅游工艺品市场现状

旅游工艺品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购买方面的需求。对于特色文化的消费是吸引消费购买旅游工艺品的重要因素。三明市拥有国家级、省级旅游景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极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资源,消费者对于旅游工艺品的需求有着非常的潜力。但是通过对三明市各旅游景点的调查发现三明市的旅游工艺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品种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

三明市各旅游景点出售产品多以当地的农产品为主,如笋干、莲子、茶叶、肉铺干等。销售的工艺品数量偏少且品种单一、零散无序,没有当地的文化特色。如永安的竹制品、明溪宝剑宝扇,虽是当地的特色,但是产品种类单一,类似的产品在其他城市的旅游工艺品市场上同样可以轻而易举的找到。因此,旅游工艺品的同质化严重影响了旅游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二)制作粗糙,缺乏文化内涵

旅游工艺品是旅游活动的延续,是一个地方文化与事物的缩影,是旅游活动的例证和物化,是旅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日后重温旅游经历的象征和载体。在三明市各旅游工艺品市场上很难找到具有三明市地方文化特色的工艺品。反而一些通过机器设备的简单加工过旅游工艺品充斥在市场上,水晶石、檀木手链、檀木扇子等一些产品冠以当地的文化或资源之名,虽然价格不会很高,但是由于制作不精致,缺乏独特的文化内涵,没有多大的纪念意义。因此,致使旅游消费者在购买时产生可买可不买的消费心理。此外,已开发的旅游工艺品也只是对于原有的文化符号的重现,缺乏创意。

二、基于三明市本土文化资源对旅游工艺品开发与设计的必要性

(一)传承文化,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提升旅游形象

从三明市的旅游工艺市场上开看,很难找得到三明市本土的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三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如丹霞地貌、喀斯特岩溶地貌、客家文化、朱子文化、红色文化等。但是这些资源都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在旅游工艺品市场上很难发现他们的缩影。一个好的旅游工艺品不仅仅起到纪念的作用,而且能够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通过对三明市的本土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与提炼,设计和开发旅游工艺品,有利于推进三明市的本土文化与旅游文化的相融合,提升旅游形象,促进三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二)整合本土文化资源,优化旅游工艺品的进一步开发

三明市虽拥有一批国家级、省级旅游景点及一批有特色的旅游资源,但是资源的丰富度不高且产品较为单一,大多旅游景点都是以观光为主,根本不能满足现代消费者的旅游需求。三明市需依托现有的高级别的旅游资源,大力整合区域内特色资源,将本土文化融入旅游工艺品中,是消费者在短暂的观光旅游活动后,能够回味三明市的风景名胜、风土人情。同时,通过对三明本土文化资源的整合,将优化旅游工艺品的进一步开发。

(三)塑造文化品牌,提高旅游工艺品的竞争力及价值量

整合三明市本土文化资源,对旅游工艺品开发与设计,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目的,必须注重对工艺品的品牌塑造。品牌一方面可以为工艺品打造知名度,另一方面提高工艺品的附加值。因此,对旅游工艺品及其相关元素进行组合,尊重旅游资源的“原始”的、自然的、历史的本真性,深度挖掘当地文化的核心价值,提高旅游工艺品的竞争力的同时提升其价值量,从而打造独具三明文化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品牌。

三、基于三明市本土文化资源的旅游工艺品开发与设计的途径

成功的旅游工艺品必须具有给予欣赏着精神上的高层次享受,这是旅游工艺品所必须具有的“生命”与“灵魂”,即丰富的精神内涵、文化底蕴。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旅游工艺品设计和开发的多样性,文化消费尤其是大众文化消费逐渐被提升为主要的消费形式。当今的人们对旅游的消费已不再局限于旅游产品最基本、最原始的功能,而是倾向于享受旅游产品的“文化色彩”、“情感色彩”,体现自己独特的修养情操,感受商品的附加值带来的情感满足及审美享受。因此,要深入挖掘三明市本土文化资源并对旅游工艺品进行创新性设计,通过文化的互动促进文化的消费。

(一)深入挖掘三明市本土文化资源,注重主题旅游工艺品的系列设计开发

旅游工艺品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文化的展现,旅游工艺品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就在于它的文化差异性。以三明市的朱子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为主题,对不同主题文化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日常器物等进行分析、提炼、概括、总结出典型的符号、情节等,使之成为旅游工艺品的设计元素。

(二)充分利用本土优势资源,突出地域特色

在旅游工艺品的设计与开发中,充分利用本土优势资源,就地取材,不仅可以大幅降低制作旅游工艺品的成本,而且这些本土资源本身的特性就能很好地体现出本地的特色,从而提高旅游工艺品的市场竞争力。

第8篇:红色文化传播范文

【关键词】对外汉语;文化信息;文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一、文化视域下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

语言与文化水融,汉语语言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它的理解和运用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在当前多元文化并存和全球化背景下,弘扬中国文化,不仅有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维护国家文化利益,也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

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教学正是促进汉语国际推广、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主要途径,它强调以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为前提,整合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以适应外国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创造汉语学习和文化理解的机会,进而促进语言文化传播,实现语言和文化共同发展。

二、汉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词汇是语言中最活泼、最具生命力、且最能体现时代和社会变化的一个要素,因而不仅受到文化的制约,而且词语中的文化信息也能生动地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在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时候,如果对中国的文化背景知识不甚了解,忽视了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讲授.那么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交际上的障碍.因此要想使学生顺利完成交际,就必须在教学中把语言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重视文化教学,让学生注意词语中文化信息差异对交际的影响。

1.色彩背后的涵义

色彩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在世界上有无数的色彩并各有其特点。不过,因为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历史背景和等的不同,两者之间有更多的不同之处。此外,它也被生动地反映在语言中,了解色彩的内涵是我们的基本研究之一。

颜色词的出现是语言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在中西方文化中红色是基本颜色,因为人类文化的一般特性,红色的象征意义在中西方中有很多相似之处。

红色象征着喜庆、欢乐和吉利。当然也有的国家把它视为暴力、血腥。

2.特色词语的不对应

英美人早上见面说Good morning和中国人早上见面说“你早”实际上是不一样的。汉语中,中性的抽象打招呼的话比较少。只要张口就讲比较具体的事。汉语中“你早”的意思是你起得比较早,而Good mornin则表示一种祝愿。

3.汉字本身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汉字蕴含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

例如“武”字,止戈为武,“武’‘的目的不是好勇斗狠,不是穷兵黩武,而是作为一种武力的震慑来制止战争。再如”谐“字,有人说人人都能说话,具有言论的自由,建言的权利,社会才是真正的和谐。

4.新年中讨吉利的汉字和汉字的谐音文化

喜,福。顺。财,贵等这都是人们喜欢和追求的。人们把喜字写成禧,喜喜(双喜),其中都有吉字,是为了表示重视和强调。在财,贵字中都有贝(钱)字。而且,春节贴“福”字倒着贴,取“福到了”之意。吃黏米年糕,取“年年增高”之意。年画上画个大胖小子抱个大鲤鱼,取年年有余之意。婚礼上讨喜庆的的汉字和汉字的谐音文化。中国人结婚要贴红双喜字。有人在新婚夫妇被褥下面放枣,栗子,花生等物,取“早立子”,“花着生”的意思。

5.汉字的避讳文化

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所谓避讳就是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在书面上不能写,口头上不能说。比如秦始皇姓赢,名政,于是“政”字不能说,与“政”同音的字也不能说,所以人们把“正月”(zhèngyuè)读成zhēngyuè。汉高祖刘邦因他的名字叫“邦”,所以秦朝时称“国家”为“邦家”,自汉朝改为“国家”,此词一直沿用至今。

6.春节、清明之类的词语本身就蕴含这丰富的传统文化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

三、文化视域下对外汉语教学的策略的思考

1.目标定位,构建体系

如果把历史、现状、未来作为思考路径,那么文化视域下对外汉语教学体系的构建。即以“培养语言能力为基础,以传播中国文化为旨归”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目标;以价值性、针对性、客观性、多元性为选择标准,以具有普遍意义的核心价值观、影响语言理解和运用的文化、中国基本国情文化、中国特色文化艺术为重点领域,以主题、经验、活动的组织来构建教学内容体系;以文化体验教学、文化对话教学、文化比较教学等策略来实施教学,实现文化的理解和融通。

2.文化融入,因材施教

母语文化对学习者的汉语文化语用能力高低影响较大。日韩学生在一些文化语用项目上表现明显好于西方学生。西方学生中,对汉语文化语用的理解和接受也有较大差别,意大利等国的学生表现出顽固的母语文化语用意识,汉语文化语用能力较低,而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留学生则表现出较高的汉语文化语用接受意识;

在汉语文化词语方面,虽然高级组学生对于汉语文化词语对语用影响的掌握程度好于中级组,但是在整体上两个水平阶段的学生的掌握程度都很差。调查表明,文化语用能力较低是影响中高级水平留学生语用能力的主要因素,而我们目前的文化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汉语文化语用能力方面的贡献还是有待补足的。因此,对此水平的留学生进行以汉语文化词语和汉语文化语用特点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语用专门教学。这不是单纯的文化教学或者语言技能训练,而是通过一些方法把汉语使用的文化背景和因此形成的语用特点结合起来,将文化导入和语用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即一种文化因素的讲解要辅助以与此种文化因素密切联系的语用特点的讲解,并就此展开操练。帮助学生了解常见的汉语文化特点以及这种文化特点导致的语言使用特点。

汉语作为来华留学生学习的目的语,它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内容。它要求我们的对外老师和留学生要按照一定的语言规则来教和学。因为这门学科不光要求我们讲授汉语言知识,它还要求我们要讲授与汉语言有关的文化知识。

为了我们能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做好中国汉语文化的传播,我们就要深入去了解、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教学,以及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在理清他们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我们再按照一定的方法和合适的内容去进行文化融入。

四、结语

学习一门语言其实就是指学习与这门语言相关的文化知识。同理,当我们讲授一门语言时其实就是在讲授这门语言所包含的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1]《汉字文化学概论》,王继洪,学林出版社,2006版

第9篇:红色文化传播范文

关键词:巴拿恰;商业步行街;新北川;羌文化

中图分类号:TU98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144-01

一、北川羌民俗特色商业街发展背景

(一)深厚的历史及文化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我国的民族历史上拥有特殊的地位。羌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汉族的前身“华夏族”渊源深厚,所以在研究其他像白族、彝族等民族的历史时都需要探索与羌族的关系。如今,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阿坝羌族自治州及相邻的北川县,羌笛的制作、羌歌羌舞、羌绣等都是羌族宝贵的文化及财富。

(二)巴拿恰商业步行街

新北川民俗商业步行街位于新北川县城市文化中心轴上,全长582米,宽130米,总建筑面积7.56万平方米,有27栋单体建筑,9座碉楼和1个大型广场,如今是新北川县城的标志性建筑,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步行街。

目前步行街具有包括购物、游览、娱乐、服务、民俗等方面的功能特征;街道空间的设计使得游人在其中行走时会感到轻松自如;特色的装饰在众多细节方面都体现出北川的地域特色,在实际的商业销售中加入了众多的传统民俗以及传统的娱乐项目等以此加强互动性。巴拿恰商业步行街中,“巴拿恰”是羌语,意思是商贸街,如今商业街作为传承和发展羌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一是要达到商业用途的目的,另一方面也作为羌族文化的展示街,将羌绣、羌族音乐、茶艺等文化形式传承下去。

二、巴拿恰商业街文化传播分析

(一)商业街现实与启发

巴拿恰以展示北川羌族原生态文化和特色产品为主,包括羌族服饰、羌绣、羌族音乐以及地方土特产等,打造旅游、购物、休闲、娱乐、美食集合型的旅游商业形态。以旅游的核心:吃、住、行、游、购、乐为发展要素,汇聚羌韵北川、魅力北川、创意北川、原味北川、海纳北川、动感北川、夜色北川、优游北川板块,极致地体现了羌族文化,在游客体验的过程中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古老的羌族文化,实现完美的体验。

(二)文化营造

为了实现北川品牌文化旅游产业的效益最大化,采用科学化、网络化、规范化、集团化发展思路及方式,北川县文化旅游局整合文化及资产资源,整体包装打造“羌族特色文化产品商业街”,大力开发羌绣、文化创意作品等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同时建立了“北川文化旅游产品电子商务交易中心”,带动全县相关产业联动发展,推动北川文化产业、产品向海内外延伸辐射;另外还加快全县文化旅游园区重大项目建设,包括寻龙山扩建工程、云朵羌寨、西羌故园、古羌茶博园、玉皇山、小寨子沟自然景区、《大北川》实景演艺基地等配套设施建设,打造一批民族风情旅游文化集镇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接待站;开发九黄线、新老县城及唐家山堰塞湖、大禹故里和小寨子沟三条精品旅游线路;做好灾后新建的药王谷、北川新县城、维斯特农业产业园、吉娜羌寨等景区的A级景区申报工作;培育、开发一批体现北川古人类遗迹文化、羌族文化、大禹文化、红色文化、地震文化、宗教文化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树立新北川新形象。

三、巴拿恰商业街运营

(一)运营优势

巴拿恰商业街在全国招商,选择有实力、抗风险能力强的商家入街,商家之中,40%的商户是北川本地人,60%来自全国各地。在商家入驻巴拿恰商业步行街之后,根据收益定期进行评估,保证巴拿恰商业步行街能够持续有效地运营及发展。

在商业街的业态上,为达到巴拿恰商业街文化塑造,在实际运营过程中,政府对于羌族特色的项目和企业给予了免收税收的扶持政策。特色零售类型铺面的数量上占比27%,但其面积占比仅8%,而对于巴拿恰商业街而言,特色产品的销售是民俗特色的体现,也是区别于一般商业街的方式。

(二)效用不足

在巴拿恰商业街上存在较多雷同商店,缺乏差异化,少部分商店会现场展示特色产品的生产过程与传统工艺,这类店铺具有提升游客的参与性以及在商业街游玩过程中的享受性。

从商业业态结构可以看出,土特产的经营综合而言占据了整个商业步行街业态的一般,土特产所贩卖的基本为土特产食品和饰品两种类型,相对于街区较大的规模而言,如此单一的业态产业所占的份额太多,对于商家而言,互相的竞争过于激烈,对游人造成视觉的疲倦感,最终导致购买吸引力下降。

(三)提升效益

在商业项目概念中有两个概念是较为重要且在目前较为流行,集客与体验消费。集客,从主动方面来讲为集聚顾客所发生的行为;从被动方面而言是顾客的距离。无论主动或是被动均是有计划的吸引消费者满足其需求在商区消费金钱和时间,参与活动的行为特征。而体验消费则是表现为消费者不但重视商品或服务本身带给它的功能性,而且强调在消费过程中获得的心理与情趣方面的特定体验。购买的侧重点又实体转向虚拟化。由于这一消费模式的兴起,商业项目也朝着主体化、娱乐化与体验化的方向转变。

作为民族特色步行街,“体验”应成为最具顾客吸引力的商品,也是最能带动消费者潜在消费的要素,由此体验氛围的营造成为关键。就具体消费需求而言,常分为生理性需求与社会性需求两个类型,生理性需求如饭店、超市、酒水吧等满足人基本需求的门类;社会性需求如土特产、民族文化特色产业、创意产业等以消费内在文化,有助于提升街区品质的门类,也是“体验”商品重点打造的部分。就目前而言街区内部除去建筑部分的固有视觉羌式民族风格体验外,对于文化的渲染还是处于静态,店铺静态橱窗式的民族服饰、刺绣、特产、生活文化器具展示,也没有形成有效互动,造成展示文化最为有力的途径无法展开,缺乏吸引人气的氛围。店铺的消费行为也大多在店铺内部进行,与室外的联系较弱,应该使外在消费行为引领人群产生“从众”的心理效应,进而带动店铺内外及其整体街区活力的进一步提升,如酒水吧、奶茶店大多加大对外部的座椅设置,使得最能成为消费招牌,体验氛围的营造与改善是未来巴拿恰步行街经营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重要部分,重视起来则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消费体验,并且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四、商业步行街发展可行策略探析

(一)建立统一完善的管理体制

商业街的成败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巴拿恰商业街现在采用的物业管理制度的路子比较新,有探索的意义。在管理商业街中存在一些纠纷和矛盾,究其根源是建设时间上的局促性致使其没有指定一个统一完善的管理制度,而现阶段物业公司与政府部门间的配合较弱,对商家的约束力和管理并不到位。物业、公众应该更积极地参与到前期的商业街规划当中,从而避免规划时考虑的不充分,提高预见性。同样位于四川的宽窄巷子商业街在开街前期就制定了各项管理措施,其中宽窄巷子管理方对于立面的控制尤为严格。因为宽窄巷子定位于体现休闲文化,若是任由商家破坏原有的建筑立面,也将破坏商业街整体氛围。

(二)分段分街区定位

现有巴拿恰商业街给游客的感受较为分散,再加上副街部分商铺入驻率低、游客达到性差。基于此可采取分段分街区定位的手段改善这一情况,例如集中将餐饮业布置在西区北侧副街,一来可以靠餐饮的必要性带动副街的人气,二来可以使同样提供餐饮业的商铺聚集在一起,增强竞争,以服务和品质寻求市场认同。

(三)经营空间的弹性管理

在节假日中,商业街的人流量突增,部分商家乱搭乱建甚至占用主街中心部分进行经营活动。这种做法严重的损害了游客在商业街中的游览体验,从管理上应严格禁止对主街步行街道及公共空间的占用。但在实际走访中也发现了商铺的面宽较小,不符合南方地区开门做生意的习惯,而适当的让经营向外延伸也有助于提升商业步行街的参与性和生动性。因此在经营空间的管理上可以考虑弹性的手段,分时段允许商家在限定范围内摆摊至商铺门口。

(四)步行街的文化打造

商业步行街的文化塑造是其脱颖而出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巴拿恰处于少数民族地区,更应该体现其羌族文化特色。除了建筑上的羌族风貌外,更应该再文化“软件”上下功夫。加强对民俗街商业的扶持,突出每家店面的差异性,给予商家一定的自主设计商铺景观的权利。而整条商业街应该融合发展,打造“巴拿恰”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林冰凌.羌风新北川巴拿恰商业步行街区探析[J].山西建筑,2013(1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