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本科市场营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c)-0232-01
1 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培养,首先要确立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目标,将人才培养类型相对划分为应用型和研究型,根据培养人才类型确立具有差异化的培养目标,并实施相应的教学组织。在培养学生基本的综合学术素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各种实践技能、判断能力及决策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市场营销专业的概况,了解市场营销专业的性质、特点,所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体系构成,所学习的社会实践类课程与实习类课程的特色和要求;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毕业的条件,撰写毕业论文的要求和条件;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前景,毕业后的深造方向,营销专业学生应具有的分析企业营销实际问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本科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最终应达到以下培养目标:基础扎实、专业面宽;掌握市场营销管理理论的分析原理和方法;掌握计算机辅助管理技术;具有良好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市场营销管理和综合管理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开拓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成为营销领域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2 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建成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知识结构、学术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学风严谨、教风优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团队职称结构层次较高。高级职称比例相对稳定,中级职称比例逐年提高;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逐年提高,其余教师全部具有硕士学位或研究生学历。团队成员的年龄实现老、中、青的合理配置,梯层式结构显现团队建设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市场营销教学团队应依据发展需要,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全面提升教学团队素质,完成更多高水平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
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大学访问学习,到国内知名大企业实习,实现教师百分之百具有企业实践经历。鼓励团队成员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刊物上,参加各种市场营销相关的教学研究会议。了解专业现状和动态,实时跟踪专业前沿,掌握专业发展趋势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
3 青年教师培养目标
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对青年教师严格要求、科学管理、重点培养。
3.1 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以提升教师学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
支持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一方面可以完成在职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将学科中的最新知识应用到教学工作中。
3.2 加强青年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的培训和管理
实施以老带新制度,在教学方法、教学途径、教材编写、教案制作、论文写作、课题申报等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及时反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意见,使青年教师尽快掌握教学规律。
3.3 定期进行团队内青年教师的研讨与交流,成员之间互通有无、相互帮助,实现资源共享,形成民主、宽松的团队氛围和学术氛围,提高市场营销教学团队的竞争力与凝聚力,增强团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4 支持青年教师独立申报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以科研促进教学
鼓励青年教师多出成果,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与教学课题、出版高水平著作、发表高水平论文的青年教师给予奖励。
3.5 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
为青年教师开阔视野,了解前沿学术动向、学习先进教学方法提供平台,使整个市场营销教学团队的水平能够稳定在市场营销学术领域的前列。
4 教学体系建设目标
4.1 课程体系建设
形成基于人才培养的课程特色,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合理的课程体系应以《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客户关系管理》、《营销策划与案例》等课程为龙头,主要涵盖本科市场营销专业的《企业管理》、《品牌管理学》、《广告学》、《企业形象设计》、《国际市场营销》、《零售业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服务营销》、《物流管理》、《国际贸易》、《商务谈判》等核心专业课程。
4.2 专业教材建设
以精品教材为重点,加强精品教材建设。加大对重要专业课建设的投入,采取措施提升课程教材建设质量。定期对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研究论证,每两年完成一次教学计划修订工作。进一步完善课程教材,根据学科专业发展及时更新已有教材。尽量使用国家教育委员会认可的市场营销专业优秀教材,或者各高等院校自己组织编写的优秀教材,或者译成中文的国外知名大学使用的优秀教材。
4.3 实验与实践教学
强化案例教学,注重实验与实践等应用型课程。让学生全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围绕提高实际操作水平,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着重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验课中,通过营销专业软件的开发,开设企业经营模拟和营销沙盘模拟实践性课程。高校还应与企业合作建设与市场营销相关的实践教学基地。
4.4 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百分之百使用多媒体教学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大视频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比例,这样会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提高课堂知识传授效率,有效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营销领域知识动态。充分运用快捷的网络平台,实现教师与学生网上辅导和学习的互动。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成果,科研成果全部在教学中应用,实现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有机互补。加大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培养学生分析实际营销问题的技巧与能力。
参考文献
[1]马鸿飞.营销策划[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孟韬.市场营销策划[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3]张鸿.营销策划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4]张海.营销策划原理与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孟韬,等.营销策划方法、技巧与文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6]叶万春.营销策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7]郭国庆,等.市场营销学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目前,我国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材建设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行业支持力度不够,教材内容有待丰富
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是以培养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为中心,注重理论创新、注重服务一线、注重开放式教学的教育,其生命力在于不断满足社会特别是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紧密依托行业或企业是市场营销专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发达国家本科教育的成功经验。目前,我国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材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仅仅系列教材就有很多种。而这些教材的编写人员大多数为高校教师,一般都是先对现有理论进行阐述和归纳总结,然后简单罗列一些营销小案例,缺乏对现实市场的调查研究和深入了解,也缺乏对当今市场上各行各业的营销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细致分析,甚至根本不想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认真分析当前企业市场营销的方案和策略。这样,编出的教材很难及时吸纳各行业的成功营销经验,往往缺乏对职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科学分析,缺少科学的课程理论支持,造成体系不系统、与市场脱节、缺乏针对性等问题。
2.相关课程的教材内容重叠
相关课程的教材内容重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现有出版的各类市场营销专业教材没有进行科学的专业细分。现有市场营销专业的教材有的只是名称进行了专业细分,如旅游营销、汽车营销、服务营销和房地产营销等,但内容却重复交叉。有些作者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为了使内容更加完整从而具备通用性,往往把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再次论述一遍,实际上根本没有必要。因为学生在学习这些专业知识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的营销理论基础。第二,缺乏沟通衔接,相关课程的教材内容自成体系。虽然一些出版社也出版发行一些系列教材,但是,这些系列教材常常是将不同课程的教材进行简单的组合,没有对系列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总体规划,各教材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造成内容重叠,没有真正显示出系列教材应有的特征。市场营销专业各门课程教材的编写又是各自为政,作者通常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想法编写教材,造成教材缺乏明显的专业特征,教学中常会发现一门专业在同一学期中的平行课程或不同学期的先后课程教材中内容重复率太高,先后课程的衔接性差,有些课程之间甚至存在着明显的内容脱节,因而在进行具体的专业课教学时,就会出现内容上的重复。加之任课教师对其理解的深浅和角度的不同,导致一方面由于重复讲述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另一方面由于表述上的不一致增加学生学习的障碍。因此,制定统一的、规范的市场营销专业教材建设标准迫在眉睫。
二、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教材建设思路
1.整合课程内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市场营销专业根据“专门人才”基本定位向“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基本定位的转移进行课程整合,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第一,对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进行整合。市场营销专业界定课程内容可以采用科学合理的“倒推法”。首先,以专业职责和综合能力来确定专业必修课,然后围绕专项知识和技能界定专业课内容,以实现专项知识和技能培训为目标;其次,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确定与其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即确定专业基础课及专业选修课内容;最后,以专业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共同需要的知识确定基础课教学内容。课程按知识的相关程度划分为若干模块,专业知识提前渗透,实践教学相对独立,与理论教学平行并进,课程之间教学内容应有机衔接、灵活配合。市场营销专业必修课应高度重视对学生营销策划和消费者行为的分析及市场开发、推销技巧、市场调研、客户关系管理等能力的培养,体现本科教育专门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专业选修课着重培养学生的电子商务、网络知识、会计核算知识、证券投资、电子商务、商务谈判等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通过对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整合,由浅入深地构建起以市场营销专业知识为中心、多重素质相互渗透、互动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此外,市场营销专业在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整合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在教学过程中将本科教育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证书相结合,将《全国营销员资格证书》《外销员资格证书》《报关员资格证书》等相关资格证书考试课程纳入课程体系。
第二,对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进行整合,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以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渗透和互动为切入点,用理论课程来指导实践课程的开展,用实践课程来验证理论课程的内容。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整合,能够减少课程之间的脱节、分割和拼凑的状况,有利于构建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实践环节,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市场营销专业应积极与相关对口单位进行联系,多建实习基地,与省内外的企业联合,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实战训练。
通过一年左右的时间,让参加训练学生的五分之一达到初级营销主管业务水平,三分之一的学生达到合格营销售货水平,其余的学生就业不存在障碍。为了达到训练目的,针对训练内容采取一定的措施,主要有:确定训练基地;每月邀请三家公司到学校召开销售工作会议;邀请一家公司的内勤到中心工作,使受训人员感受内勤的工作程序、内容和方法;根据递进原则,让受训学生直接参与营销工作。通过对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整合推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建设,做好市场营销专业教材建设工作。
2.“双师”参与、行业支持保证市场营销专业教材建设的应用型
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要学有所用,能够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基于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必须使理论教学与实际紧密结合,使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紧密结合,使学校教师与工程一线人员紧密结合,教材建设也应通过校企合作来体现其特色,教材内容要尽量反映市场要求。而这样的教材单靠教师是很难完成的,只有教师与市场一线的专家紧密协作才能完成。因为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和知识结构只有企业最清楚,企业参与教材建设非常重要。由地区行业专家与教师共同完成、由“双师”参与编写的教材能使教材体现实用性、先进性、及时性,反映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需求水平。这里所谓的“双师”是指教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如高级营销策划师、经济师、注册会计师、证券分析师、资产评估师、高级培训师等,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材建设必须由“双师”参与,共同完成。每年寒暑假,专任教师抽出一定时间深入企业,了解行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熟悉市场发展情况和基本发展趋势,了解广告公司、市场调研机构、物流公司等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各类运行规则及具体的操作规范,熟悉所任课程专业学生就业的基本工作职责,为编写实用型教材和实践课程教材收集翔实的资料。在教材编写的具体操作中可由专业教师任主编,企业集团董事或市场策划人员任主审,或由企业一线人员提供市场操作信息与心得,教师整理、归纳,再由企业人员审核。由“双师”撰写提纲并亲自参与编写的教材具有很强的专业特色,这也是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材建设的发展之路。
3.以本科教材评价指标体系规范和推动市场营销专业教材建设
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材要与实践紧密结合,强调实用性而非理论的系统性,突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而非理论研究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根据此类教材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教材评价指标体系,规范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材建设工作。
第一,在教材编写中“产学结合”的测评。本科院校教材的开发应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适时、适度地反映就业市场形势,在教材的编写中融入足够的实训内容,保证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未来工作岗位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道路”的理念。
第二,在教材编着者的组织上“双师型”的测评。在教材编着者的组织选择上,注重行业专家与教师的结合,适当选择行业专家一起参与教材的编写,从而保证教材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反映出企业实践经验,准确实用。通过校企合作开发教材,还能够密切校企关系,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促进教师向“双师型”发展。
第三,教材编写中实现学生“双证制”内容的测评。“双证制”是本科教育的特色所在,它的实施要求学生不仅要获得学历证书,而且要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技能等级证书,即要求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高新技术和基本技能。本科教材的编写与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鉴定标准应建立有效衔接,在促进本科院校学生在专业技能考核与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和社会化技能证书考试接轨方面发挥作用。
4.立体化是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材建设的发展方向
立体化教材就是通过提供多种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需要,满足教育市场需求,提高教学和学习质量。立体化教材建设既可优化教学资源的配置,使优秀的教学资源充分共享,又能打破传统的单一的纸质教材一统天下的模式以及过分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弊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营销专业的课堂教学已经不再是向学生讲授知识的唯一方式,教学场所已经从课堂教学向行业市场、模拟实验室、工商企业等实践场所延伸,尤其是本科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组织模式正按照多种方式呈现并向立体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市场营销;毕业论文;本科生
[DOI]10.13939/ki.zgsc.2016.05.138
毕业论文是本科学生毕业前要完成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是对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一次综合考核,写好毕业论文具有重要意义,毕业论文不该沦为一种形式。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很多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的总体质量和水平不容乐观,对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改革已经十分迫切和必要。
1 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视程度不够。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通常安排在毕业前的第七个学期末或第八个学期初,这个时段正好与学生寻境、业务找就业单位时间相冲突,面对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将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寻找工作或者考研、考公务员等各类考试中,对于需要进行市场调研才能完成的毕业论文重视不够,有些学生甚至从网上全盘下载,敷衍了事。尤其是已经签订就业协议或者已经在岗实习这部分学生刚刚参加工作,对工作流程等还不是很熟悉,工作比较忙,资料收集也有一定的困难,一些学生认为工作已经落实了,对毕业论文的撰写就放松了要求,不能及时与指导教师沟通汇报,造成了专业毕业论文整体质量偏低。
通过调查显示,有57.1%的学生写毕业论文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顺利毕业,拿到文凭。大学文凭不仅是学校对学生四年来学习成果的一个肯定,也是决定学生自己能否顺利就业的一个敲门砖;而写作动机是综合运用大学所学知识和锻炼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分别占到20%,这部分人可能会选择继续深造;剩余2.9%的学生对自己写毕业论文的动机不明确。
(2)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水平偏低。市场营销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对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外,更看重对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且在培养方案中也没有安排相关写作课程,这就使得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缺失。同时,市场及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英语、计算机能力比较看重,因此,学生将大部分时间与精力用于考取各种资格或等级证书上,平时对于写作并无过多重视,在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从近几年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论文辅导过程看,许多学生对毕业论文感到无从下手,论文选题陈旧或多人类似,有些选题脱离所学专业或准备从事的岗位。学生缺乏查阅、检索等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运用不当,尤其不重视实际调研,很少有第一手资料,很多同学直接从网络上复制粘贴,抄袭现象严重,导致论文结构内容雷同。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写摘要和提炼关键词,多数学生不会写文献综述,因为担心论文,而导致写作口语化严重,语言表达不通顺,缺乏专业的、规范的学术用语。
(3)对毕业论文过程管控不够严格。虽然学校有明确的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组织管理办法,但面对的是全校所有专业,所以并不够具体细致,市场营销专业虽然近两年也有公布关于毕业论文写作规范的指导意见,但是形同虚设,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第7学期确定指导教师后,毕业论文选题、拟定提纲和撰稿环节缺乏系统地监督和管理,只是规定了提交终稿和答辩的时间。由于一些学生毕业实习结束后不能按照学校要求准时返校,论文指导多是通过电话、邮件等形式,所以毕业论文指导过程难以监控。一些学生和老师并没有认真对待毕业论文的写作与辅导过程,严格执行管理办法,敷衍了事。在论文最终的答辩和评定成绩环节,鉴于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不及格会导致学生不能毕业,进而影响其就业,所以老师在评定论文时感觉很为难,常常不自觉地对学生“开绿灯”,这也造成学生“重就业、轻设计”的错误心理。
(4)毕业论文安排时间不尽合理。一般学校要求在第7学期末安排毕业论文工作,分配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后,学生就放假回家了。第8学期的前8周是毕业实习,学生在校外实习过程中,一来适应工作没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来撰写论文,二来无法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源,很多学生苦于无法查找资料而难以完成论文。脱离学校,和论文指导教师多是电话、邮件等非面对面的沟通,一些学生缺乏自觉性,老师也很难监督论文写作过程。再返回学校已经是第8学期的第9周,距离论文答辩只有一个半月的时间,这时候做论文十分匆忙紧张,论文质量自然难以保证。调查显示,有13%的学生认为把毕业论文放在第6学期更合适,有65.2%的学生认为把毕业论文放在第7学期更合适,简言之,多数学生希望把毕业论文的时间提前,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找工作上。
2 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改革的思路
(1)端正思想,引起重视。采取课堂、讲座、毕业生经验分享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毕业论文工作重要性的宣传,使每个毕业生正确理解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及其内涵。在专业教学环节,专业老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和毕业就业方向等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发展方向逐渐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并且能应用到最后的毕业论文中,这样就能使学生对毕业论文引起重视,产生兴趣,而且有利于今后的就业。
(2)培养写作能力,提高学术素养。首先使全体专业老师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和作业要求方面更加紧密地结合毕业论文的要求,让学生在平时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并开始思考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通过学年论文、实习报告、课程设计等环节,加强对学生选题、语言运用、写作规范等基本学术素养的培养。提前介入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教育,将毕业论文涉及的规范、内容和格式要求等以专题讲座、宣传资料等形式介绍给学生,而且要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通过调查显示,92.8%的同学认为毕业论文写作前,专业老师有必要举办“毕业生论文写作指导”培训,这样可以提高毕业生的论文写作能力。说明绝大多数同学已经意识到了自身的写作能力欠佳,并有改进的意愿。
(3)加强管理,规范论文指导过程。切实做好毕业论文阶段的教学管理工作,从选题、拟定提纲、开题、下达任务书、教师指导、初稿检查、实施进度、答辩评审、总结归档等各环节的管理工作都要引起足够重视,制定出明确的规范标准和要求,对毕业论文指导过程的管理应该具有系统性与严谨性。同时,将毕业论文的相关管理办法或指导意见传达到每一位老师和同学,使每个毕业生和指导教师都明确毕业论文的工作进度、纪律、内容要求、评分标准及答辩要求,真正提高认识,实现专业技能和毕业论文成果的有效结合。校外做论文的学生应该有指导过程记录,并严格履行论文辅导的时间和次数要求。学生最终的毕业论文成绩应由指导教师成绩和答辩成绩两部分构成,并严格按照成绩评定标准考核,不得对已就业的学生无原则亮绿色。
(4)调整毕业论文写作时间,提前安排指导工作。为了解决学生就业与毕业论文写作在时间上的冲突,可以将毕业论文撰写的时间调整一下,提前到第6学期末或第7学期初来安排毕业论文工作。这样学生就有更充裕的时间来查阅文献、收集资料,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在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可以和指导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很多问题更容易得到解决。同时还可以带题参加毕业实习,在工作的同时调查研究,收集资料,使毕业论文更加理论结合实际,避免内容过于空泛。通过调查显示,52.2%的学生花费两个月的时间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约17.4%的学生认为三个月才能完成。可以看出对待毕业论文,大部分学生还是认为毕业论文的任务重,工作量大,应该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提前更早的安排毕业论文工作对于学生和指导老师在时间和心理上都是更好的选择。
3 结 论
综上所述,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思维严谨性、语言表达逻辑性和解决问题创新性的过程,是一个专业知识凝练、升华和发展的过程。写作能力的提升不但有利于学生做好岗位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创作过程中获得的隐性知识和思维方式会使学生终生受益。因此,应该不断探索和改革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二君.关于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与体会[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4).
关键词:“双创”时代;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
1前言
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属于管理类专业人才,是社会人才需求最多的专业性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在双创时代,要求各大高校能够完善和改进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以此培养出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出众的人才。
2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概念
应用型本科指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符合时展的需求,也是对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结合的深层次探索。应用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研究性人才不同的是,应用型人才一方面需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与素养,另一方面能够有效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时,必须遵循本科专业院校的教育目标和教育需求作为指导原则,并且强调职业性与岗位性,保证所培养出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知识涵盖范围广泛,做到既专又精[1]。
3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3.1更新教育理念,融合双创观念
市场营销学的本职要求,可以说与双创理念具有极大相似性。市场营销活动是企业为满足客户要求而组织的一种活动;而双创理念是探究新的需求,创造需求为归宿的一种思想。针对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结构来讲,双创理念可以指导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不管是在教师队伍建设,还是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资源建设、体系评价等等方面,双创理念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2构建创新创业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双创时代的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教育,本身具有学科优势。在构建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新能力,并且基于本科教育规范要求,在培养学生基本专业知识的情况下,着重提升学生的能力素养与实践操作,实现专业实践和创业实践、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的合理融合,高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具体来讲,针对不同年级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教育要求和课程体系也具有一定差异性。在大一阶段,首先要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可以采取营销协会、创新创业社团、创新教育等等活动,以此来启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热情。在大二阶段,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组织学生走入企业中参观与实习,加强对市场行业和发展的了解,着重指导学生的职业发展、就业指导等内容。在大三阶段,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比赛,比如说创新创业比赛、营销比赛、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等,巩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在大四阶段,利用创新实习基地实施创业实践活动,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营造良好氛围[2]。
3.3双师型课程教师队伍与外来师资互补
对于教师来讲,除了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之外,还需要具有实战经验与职业技能。只有教师具备高尚的职业素养、团结协作的创新能力,才能够对学生做到有效指导。各所高校可以采取学业与职业结合的导师制度,由具有较高能力素养和丰富的营销经验的校内外人士担任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营销比赛,进入社会企业进行实习等等行为,给予学生就业或者创业正确的指导。
3.4重视实践
对于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来讲,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是双创时代的基本需求,并且也是学科本身优势的一种表现。对于市场营销活动本身来讲,就是基于理论知识展开的实践活动行为。如果学生具备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或者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时,做到沉着冷静,独立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3]。因此,在培养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过程中,学校可以在教学方式、培养措施、保障机制等等方面,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市场营销知识体系满足企业需求,为日后走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3.5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各所高校有必要建立健全完善可行的实践教学管理条例,在实践教学质量得到保证的基础上,使各个教学系部具有实施和管理实践教学的权限,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以此保证实践教学符合社会企业需求。对于评价形式和评价内容来讲,着重关注过程的考核,不能将结果作为考评的唯一标准,实现对学生的客观、准确的考评。
4总结
总而言之,双创时代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除了需要完善课程教育体系,并且需要在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上继续调整和创新,并且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此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作者:欧阳明辉 单位:宁夏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颜军梅,彭光辉,黄镇宇.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江汉大学文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3,(18):112-113.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实验课;教学改革
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广泛,是一种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在金融、房地产、外贸等行业实用性都很强。在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企业单位如果没有专业的市场营销人才,那么企业发展将举步维艰。专业的市场营销人才是在不断市场实践中锻炼产生的,单靠课本知识是无法将学到知识与企业有效衔接。目前,各大企业都缺少应用型营销人才,面对这种情况,各高校营销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模式将进一步调整,帮助学生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自己的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以便营销专业学生日后更加顺利的融入社会。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验课教学现状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习环境和社会的工作环境有明显差异,学校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而企业需要的人才是业务能力优秀,并具备相应的综合素质,两者之间的差异性,直接导致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实验课的教育质量。目前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内容仍是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进而出现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社会型人才需求的情况。专业实验课程得不到重视,学生缺少实践机会,实践的目的注重理论与企业实际情况的结合,但是个人与市场营销行业之间的协调发展缺失,是应用型高校需要转变的关键性话题。
二、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实验课存在的问题
(一)营销专业实验课教学方法仍需调整
传统的市场营销教学方法过于注重理知识讲解,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并不能对营销理论的实际应用进行全方位理解,进而影响应用型人才的综合培养。现有的市场营销实验课分为两种,一种是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模式,另一种是进行案例模拟,目的都是培养学生营销实际操作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上述两种教学模式之间的关联性相对较低,以案例分析教学模式为例,在选择案例和专题时,许多高校仍是以著名的企业作为分析对象。学生并不能讲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营销有效融合,直接影响市场营销专业实验课的课改工作落实。
(二)缺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
部分应用型高校在对市场营销专业实验课进行改革与全面落实的过程中,其教改工作的开展,并没有从社会人才需求的角度进行细致性调整,进而影响市场营销专业实验课的社会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现有的市场营销专业教育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缺少相应的实践活动,这是制约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首先,现有的市场营销专业教育者主要以理论教育为核心,即便是对营销理论、营销方案、市场推广等方面进行讲解,其侧重点也是对模式应用、应用效果以及企业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客观阐述,缺少带入性,严重影响市场营销理论的创新设计与应用,反而降低了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效果。其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育工作缺少实践活动,是因为部分应用应用型高校在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并没有对思想观念以及活动中所隐藏的实践价值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出现市场营销专业教育工作缺失的情况,直接影响市场营销模式创新、思维转变的有效传播与落实。最后,市场营销专业本身以观念、理论为主,而社会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实,是指部分应用应用型高校的教改工作,并没有从市场需求、社会型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专项设计,直接影响市场营销专业实验课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1]。
三、优化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改的对策
(一)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
应用型高校在注重实验课教学模式创新的过程中,需要从教学方式创新的角度,实现市场营销策略的拓展。在对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实验课教改工作进行落实的过程中,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完善,市场营销教师在授课前,要对本节课的授课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营销知识侧重点以及学生的就业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采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融合的方式,提高市场营销课堂的教学效果。市场营销专业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市场营销教师要对整体的教学大纲有一定的把握,根据教学大纲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保证课堂的教学目标可以顺利完成。例如,可以将微格教育融入到市场营销专业课中,教师将课堂实践分化,以10-15分钟的时间,实现市场营销专业实验课改革效果的全面优化。最后,市场营销基本知识的教学,部分教师将市场营销课定义为活动课,对市场营销的基础知识认识不足,为了让学生意识到市场营销教学的重要性,可以加强对市场营销基础知识的讲解,培养学生的市场营销观念,并利用“营销”模拟的方式,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在此基础上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文化修养、身体素质等方面的综合培养,是实现实用型、社会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性工作[2]。
(二)以技能大赛实现实验课改革
教育课程的改革,其根本目标是帮助学生快速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所以,技能大赛的网络搭建是市场营销专业实验课的核心内容,以此实现技术的创新教育。例如,在市场营销专业实验课的课程设计中,营销理论的基础性知识为前提,引导学生的自主创新应用,是技能大赛实现教学转型的关键性工作,社会性的统一应用需要创新以及研究,所以,技能大赛的内容设计应该以创新为主,并从企业对市场营销人员方面的需求入手,对技能大赛进行调整,以此实现市场营销专业实验课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最后,社会性与实践性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市场营销专业实验课教育的内容创新,是将专业技能的社会应用、实践创新完美融合,并利用技能大赛的应用,实现市场营销专业实验课课程教育改革的创新[3]。
四、结语
应用型高校在注重市场营销专业实验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市场营销专业特性、学生主体需求、市场对市场营销技能型等方面的多元化发展,注重技能大赛、教学模式转型以及增强学生的实践机会,是应用型高校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性工作。最后,虽然本次对市场营销专业实验课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并不全面,但是,注重育人理念转变、教学模式调整以及实践教育应用,对应用型高校的教学质量有指向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吴萍.互联网时代高校市场营销实践教学路径优化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11):48-51.
1 问题的背景
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现在和将来的持续关注重点,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的理念决定着相关专业课程教学成效、专业建设成败及人才培养的效果,也直接决定着大学生职业适应、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的水平。“市场营销学”是一门集成了商科等领域知识与技能的边缘性与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应用型本科专业群中除了市场营销专业之外,诸如工商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旅游管理、国际商务等多个管理类专业均开设本课程。有鉴于此,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具有十分突出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建立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体系方向的确立,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社会对高校培养的人才需求由单纯注重于精英型、研究型人才向较多地关注数量众多的应用型人才转变。全球化经济背景下,经济新常态要求摒弃资源粗放型的发展道路,通过创新创业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必须综合推进,融合创新创业的理念,全方位地审视人才培养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为依归,通过构建课程的生态平台,探索课程教学新模式。
2 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学”课程生态平台构建面临的障碍
2.1 教育教学理念落后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存在两种偏向:其一,以单纯的就业为学生成才导向。这表现为以企业或行业中某些与营销或销售工作初级岗位的技能相关的内容作为课堂教学或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忽视相关理论知识学习与逻辑思维分析能力的建设,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自学能力,无法独立拓展自身对营销知识的进一步感悟与高层次应用,使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的发展空间受限,难以实现职业的有效迁移。例如,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学”课程的任务之一是让学生能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制定营销战略,这是企业需要的极其重要的工作,也是企业期望其雇用的员工能掌握的技能,同时也是作为企业高层管理者或决策者必备的素质,但在企业入门级的岗位上并不作要求。如果仅仅以学生应聘企业相关初级岗位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来指导课程体系平台的搭建,就必然会不重视此类知识和技能,对学生的发展不利。其二,盲目模仿研究型大学的做法,以“学术型”为导向,满足于知识的传授与知识的生产,不注重知识的应用。在教学中只关注学生是否记住了理论知识,不关心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知识。这必然导致学生在工作中眼高手低,无法迅速适应企业工作要求,缺乏动手能力,难以胜任企业交付的任务。例如,在“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科知识的完整性,而不重视营销工作流程中知识如何应用,让学生在学习中有“空中楼阁”之感,不利于其掌握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
2.2 课程教学环节配置不合理
主要表现为重视理论知识教学环节,轻视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管在教学中大量地应用了案例分析法,但案例陈旧现象突出,更多地引用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的案例或国内大型企业的案例,教师自身也未必真正理解,学生对其案例背景不熟悉,也无从查找相关资料,其教学效果不佳。至于到企业现场的实习实践活动,由于时间有限、安全原因、企业保密因素,以及营销活动本身无法用实物直观呈现等原因,实践教学环节是课程建设中的老大难问题。
2.3 有企业行业实际营销经验的教师缺乏
绝大多数教师人生经历往往是从校门到校门,从没有到实际营销工作中实践过,缺乏对营销工作的真正感悟,教学上理论联系实际不强,尤其是缺乏行业背景,不具有国际视野,也无法应用营销知识解读现实中的营销现象,无法解答营销中的问题,也难以作出合理有效的营销策划方案,影响学生能力提高。
2.4 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应用不够
优质“市场营销学”专业课程教学数字化资源建设落后,缺乏优质“市场营销学”教学数字资源支撑体系,尤其是有行业、地方和学校特色的“市场营销学”教学课程资源更是不足,虚拟仿真实训水平不高;校园基础性教学数字化建设标准化不完备,制约了课程资源的共享;“市场营销学”专业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普遍不强直接影响到教学改革的进程。
2.5 合格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不足
由于商贸类,管理类职业的分布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实习实训无法批量化,标准化地进行,而是必须分散在各个不同企业和行业中完成,另外其工作更多与思维和工作流程有关,无法实境呈现,这导致专业课程校外实训实习的基地点多、面广,对实习实训的环境条件要求高,一般要求在比较知名正规的企业中实习为好,但这类企业却未必愿意接受学生的实习与实训;而校内的实习实训基地仿真度往往不高,实境实习的条件有限,以超市等零售业为主,大大限制了实习实训的内容与深度。
2.6 合适的教材难以采用
大部分“市场营销学”教材往往采用国外教材或使用国内知名院校编写的教材,有的采用自己本校编写的教材,其内容与体例千人一面,重视知识框架的完备,理论体系健全,但在案例与实训环节缺乏针对性与本地化,老师教起来感到内容空洞宽泛,学生学起来感到枯燥无趣,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2.7 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单一
考核方式刚性化包括考试成绩刚性化、考试目标刚性化、考试形式刚性化。考试成绩刚性化主要是将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课程达标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标准,一张卷子定终身。考试目标刚性化主要是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考试形式刚性化主要是以笔试为主。传统考试成绩评价方法考试无法全面动态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
3 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学”课程生态平台构建的内容
教师通过“市场营销学”课程来实施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获得市场营销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而企业通过聘用满足其需求的大学毕业生而间接获取该课程带来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市场营销学课程作为教育者―受教育者―企业的联结纽带而起作用,是教育生态中的消费对象。教育者、学生、企业构成了课程供需的生态圈。教育者是课程的供给者,学生在生态圈中扮演着双重角色,他们既是课程的需求者,同时学生不是盲目地接受知识输入,学生是有自主意识的参与者,具有自学、自我重构和创新知识的能力,他们能够通过业已取得的自学能力,利用外界环境与要素而获取知识、再生知识。因此,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还是知识的产出者。与此同时,企业是终级知识受益者,也同样具有知识生产的功效。教育者是以知识与经验作为课程形成的素材。市场营销学知识,从其本源讲,源自市场营销活动的实践,是由市场营销专业的理论家与实践者通过对营销实践的探究活动取得的。若将知识看作是课程产生依靠的“苗圃”,那么教育者就是以“解析者”的身份,将营销问题复原为知识状态,融合于知识“苗圃”之中。这样,由教育者、学生、企业、解析者,形成了自我循环的教育生态系统,达成了“市场营销学”课程的生态运动往复。
有鉴定于此,“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与实践要以教学等价的生态网络位状态为出发点,充分认识与提升受教育方在课程改革与实践中的价值。教学双方在同一生态圈中,生态价等效,相互依存,共同对课程成败产生作用。教学双方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交融关系。
过去,我们认为学生依附教师生存,所以在课程中,较多强调教师的引导效应,对课程自身建设的好坏和教师的表现好坏投入更多注意力,但恰恰没有认识到学生作为平等一员的地位,不重视学生对于教学者和课程成效好坏的意义。这样就要改变原来教师角色的定位,由知识单纯输出,转化为倾听、激发、共享,让学生成为主体,从而给予学生课程过程的参与感与考评权,提倡探究式和分享式课堂,完美受教育者评教机制,促进教学双方协同共进,在师生交互中追求课程质量。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内在动力、促使其学习能力上升。受教育者学习的过程不受教育者意识左右,是自我发展历程。但这个历程不是天然自我生长的进程,而是来自于教育者的工作的启迪与帮助。课程改革与实践的直接凭据是企业的需求,专业知识的框架内容要服务于企业与行业需要。从课程生态运行要求而言,课程改革与实践的成效不是取决于教育者输出知识量和受教育者接受和产生新知识量,而是取决于受教育者所具备的有效知识量。所以,生产并提供能够满足企业与行业需求的知识与技能,就成为课程改革与实践的不可回避的目标。“市场营销学”课程知识的选择和课程生态的建设是由教育者来实施的,由于企业与行业的多样性与繁复性,再加上教师囿于本学科本位的立场,使教师更依赖于本学科知识现有状况,对于课程生态的建设更多地围绕着本学科知识的发展趋势,不能真正做到以企业与行业需要为先导。尽管课程资源有了长足的发展,课程改革与实践也做了很多探索,但是,课程的开放性依然不够,教育者的视野局限性强的问题解决得不好,企业与行业的力量参与课程构建与评价的力度与进程有限。课程内部的有机联系和课程之间配合有待优化,课程要服从整体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体系。由于各校的历史,环境与资源不尽相同,课程改革与实践必定是本地化、校本化的取向,课程生态平台构建必定是以本校生态实际为基础。
4 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学”课程生态平台构建的措施
4.1 更新教育理念,融合双创观念
“市场营销学”课程本质的要求与创新创业理念同理同构。市场营销活动是企业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确定需求与满足需求的活动,而创新创业理念就是以寻找新的需求空白,创造需求为归宿的指导思想。从课程的知识体系内在逻辑而言,双创理念在课程教学生态平台构建中起着指南作用,是贯穿整个构建活动的红线,从课程体系布局、教学资源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加强、评价体系的再造等,均以双创理念为依归。
4.2 基于双创理念的市场营销教学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教学要真正有质量,必须依赖于完备严密高效的教学体系,要围绕人课程目标,运用周密的科学原理和方式,对课程活动各个环节进行顶层设计,建立起功能和比例最佳的教学体系,由课程驱动体系、方向体系、内涵体系、支持体系和服务监督体系五个要件构成。
4.3 完整的实践平台运作架构生态系统
由数字化系统与现实操作系统共同构成。其一,数字化课程教育云平台。其二,课程资源库(教材,电子课件,3D视频,flash课件,课程图片,经典案例,试题库,文献资料库),岗位技能库(单据技能,工作流程技能,岗位操作技能,经营分析技能),实验实训室(企业模拟软件,3D仿真软件,市场营销3D实验室,企业认知与博览中心),企业推演沙盘,跨专业实训,创新创业实践(企业原始教材,现场实景教学,学徒制学习过程,企业导师入驻,学生顶岗实习,创新创业平台,教师师资培训,企业培训基地,校企研发基地),职业资格认证。
4.4 双师型课程教师队伍与外来师资互补
教师要求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职业实战能力;要有持续的学习能力;团结协作的创新能力;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前瞻的科研能力。引入学业与职业导师制,选派有创业与实际经营经历和能力素养的校内外人士担任导师,以各种营销大赛、实习等为抓手,在校内外共同指导学生创业或就业。通过相关机制(包括物质、晋职、考核等)对参与者给予奖励。
4.5 广泛深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适应“互联网+”发展形势,构建信息化课程资源共享系统;应用信息技术改进传统课程教学,促使学生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养成;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标准落实;建立相关激励机制,推动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健全课程资源服务数字化体系。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市场营销 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兴起和发展,以及高校分类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一部分具有较长办学历史的老牌高校和一些新建本科院校站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队列,应用型大学阵营开始出现并在我国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中占有了较大的份额。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如何设计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对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应用型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现状
1.教学理念较多体现为以“学校自我”为中心。
教育教学理念是有关教学过程中谁是主体、为谁服务等一系列价值观问题的综合。高校的教育教学理念仍然坚持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未能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上来(王坤,蒋国平,2008)。高校作为服务性机构,应明确政府、企业和学生三个服务主体。而中国大学教育目前主要面向政府,为政府服务,为学生成长与成才的服务意识不强。在国外,大学教育过程中体现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虽然近些年来,较多的高校纷纷表明要走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的发展路径,但是也没有充分考虑到行业与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与需求,仍然在教学理念上较多体现为以“学校自我”为中心的思想。
2.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界定不科学。
从目前来看,各个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都体现为:宽口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李涛,张智利,2009)。什么样的知识面可谓宽口径,有哪些专业技能,技能水平达到何种程度等问题的界定本身就比较含糊。我并不认同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提出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说法。一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可能在仅有的四年培养期间内真正培养出合格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二是人才需求主体也并没有期望从高校获得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供给。我认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界定为:在能力上能够胜任基本工作岗位快速上岗的要求,在潜力上具备在3―5年以后成长为合格的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基本素质。因为对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能力的理解,人才需求主体与高校是不完全一致的,往往带有特定性和个性化的需求,切不可指望在学校教育期间完成所有的知识储备,这是有悖于终身教育的思想的。
3.课程体系设置不支持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要求。
应用型本科人才必定具有其应用领域的指向性和应用方向的契合性。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看,多数高校的学分数贴近教育部规定的上限,开设的课程数量较多,知识覆盖面很广,对于每个专业而言,每门课程似乎很有必要开设,难以舍弃,在执行过程中各课程老师又普遍觉得课时数不充分,从而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占据了大部分,挤占了学生课外的自我学习和参与实践的时间。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应用型高校对自身所培养人才的应用领域缺乏明确的指向性,同时在应用方向上也忽视了社会真实需求和学生自身发展的个性需求。
4.教学内容较多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密切联系应用实践的比重偏少。
在教学内容上,多数教材介绍的是繁杂系统的理论知识,囊括了理论的起源、发展、演变,缺乏必要的重点,即便国家级优秀教材和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也是如此,对于密切联系具体实际的基本技能和应用内容的讲解又不够深入。换句话说,课程导入的进程太慢,前期的铺垫占用了太多的时间,涉及关于实际应用与实践的某些实质性内容时,剩余的篇幅已经不多了,也只能是“点到为止”。
二、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内涵分析
应用型本科人才就是在本科教育模式下,培养能够适应经济技术发展的,符合行业发展和中高层次职业岗位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应界定为:能够针对经济建设过程,符合市场实际的既具有较为厚实的专业基础素养,又具有明显的行业或者职位群从业技能的专门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内涵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体现在与人才需求结构的切合。
我国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从来就未曾有过人才过剩的时候,一直处于“饥饿”状态。然而,在高等院校连续几年快速扩张之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貌似“饱和”。表象的矛盾背后,极容易看到的实质是这样一种情况:“质”的“饥饿”,“量”的“饱和”。应用型本科院校选择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思想是有其市场土壤的,但要在市场上真正确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主体角色,有必要重视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经济建设的人才需求结构相切合。
2.体现在行业和产业针对性。
任何应用总是有其特定的行业背景,行业的跨度和差异也导致了营销内容与手段的差别,在对应用型营销人才定义时,也就难以摆脱营销活动的行业领域界定。与此同时,行业门类的多样性和行业覆盖的市场广域性,有足够的空间支撑应用型本科院校群市场营销专业的发展。反之,任何一个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无法全面涉及各个行业门类,也无法全面覆盖整个行业市场,所以也只能是对某些行业提供本科层次的营销专门人才,由此可以认识到应用型的内涵体现在行业针对性。
另外,任何一个行业都是有深度的,四年的本科学习时间毕竟是有限的,难以培养出真正的行家高手。能将学生真正引入到某个行业内部,能支撑其发展并达到某个行业高度,那该校市场营销专业的社会影响力也就不言而喻了。
3.体现在职(岗)位技能专业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激烈的市场竞争不仅体现在规模上,而且越来越多地体现在速度上。能够全面承担每位员工不同职位技能训练的雇主,可谓凤毛麟角,多长时间能够胜任职位,已经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衡量标准。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内涵体现在职位技能水平上,即快速上岗能力。
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激烈的市场竞争必然会导致优胜劣汰。任何组织或团体中,最先出局的往往是最易被替代者,职位技能的专业性越强,则被替代的可能性就越小,同时也极易成为另外一个组织或团体的“猎物”,甚至悬以“高薪高职”。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内涵体现在职位技能专业性上,即生存与发展能力。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弹性设计的必要性分析
1.有必要考虑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需求。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内涵特质决定了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安排。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紧密联系社会需求,为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输送适用人才,这是重中之重。
然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内容与结构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当前,行业发展总是处于频繁的更替交错之中。新兴的行业不断出现,传统行业不得不沦为“夕阳产业”。行业的快速发展,热点的快速切换,对人才的知识结构与技能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有必要也有可能培养适应行业发展要求的,能够成为某些专业领域专家的中高等人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也是一个向市场输送人才的重要主体,应该在教育过程中充分体现服务于社会特别是服务于企业的培养功能。伴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和企业本身的发展,企业向社会提供的职业岗位(群)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应以职业岗位(群)为切入点,建立适应学生终身学习的平台,让学生拥有必需、够用、适用、实用的综合性科学和技能的组合。另外,在强调营销专业学生的综合管理知识和技能优势的基础上,还应突出学生某项营销职能的管理能力,这是学生进入企业的立足之本。
2.有必要考虑学生需求、兴趣和爱好。
学生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不可忽视的重要主体。学校虽然是教育培养体系设置的重要主体,但是在专业设置上,应该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需求、兴趣和爱好,同时留给学生更多选择余地。由于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和社会竞争的不断激烈,学生越来越希望能在本科学习期间得到更多方面的发展,如希望学习广泛的专业知识,希望有更多的接触社会的机会,这都需要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能够更加灵活。
不管是从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学生的需求、兴趣和爱好角度出发,学校不可能是教育培养体系设置的唯一主体,应该综合考虑学校自身、行业与企业需求和学生三个方面。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安排上,也有必要充分考虑学校自身、行业与企业需求和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等方面因素,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弹性的设计与安排,在整个高等教育过程中处理好三个主体之间的关系。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方案弹性设计的思路
1.进行营销专业行业或职位方向模块设计。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遵循“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原则,在完成了大类通选模块教学的基础上,结合行业发展态势;结合企业用人需求,特别是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结构;结合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选择专业方向模块。
人才培养方案弹性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于所提供的专业方向模块的设计。究竟设计哪些专业方向模块,应该加强对行业发展态势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研判。就市场营销专业而言,我校充分考虑了行业的需求,设计了房地产营销、汽车营销和会展策划三个专业方向;在学生修完了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以后,根据行业发展实际和学生自身的兴趣,选修不同的方向模块,对原来的教学班级重新划分,选修了一个方向模块,也就选修了这个方向模块所对应的课程群。这样的设计与安排,既考虑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行业专门人才需求,又考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求,在教育过程中一定程度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增强了学生的就业与发展能力,某种程度上加强了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
2.重视选修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必修课占有较高的比重,但是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应有一定比例的自,应适当增加专业选修课的比重。一方面与后来的专业方向模块选择相对应,另一方面,现在专业课程门类较多,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学生不可能兼有涉及。学生对于专业课程拥有一定的自,有利于个性的培养,也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开出的专业选修课中学时数应趋于短少,选修课程数应达到一定的量。专业选修课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对某些领域的认识,因此,学时数没有必要过多。当然,专业选修课的数量应该达到一定的量,否则学生的选择余地就小了,也就失去了选修课的本意。
3.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增加课程内容的开放性。
在信息快速发展时代,信息量和信息传递的速度较以前都有了质的飞跃,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因此,课程内容本身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不可能一本教材、一份教案用很多年。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安排,要强调教师的参与和学生的参与,当然也要从社会需求的视角来调整课程所讲授的知识内容与结构体系,单纯从某个方面去认识与界定,都是不完善的。如在安排学生做整周课程设计时,具体内容的安排就可以结合教师、学生和社会需求三个方面进行,而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不事先明确具体内容、目标与要求。现在企业用人的思路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比较多地采用临时用工,大学生兼职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学校可以主动联系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组织学生参与到企业的经营活动当中,使学生既增强感性认识,又得到实际的锻炼,更重要的是提早发现在应用上哪些方面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学习与提高。
我们有必要通过营销专题讲座的开设,介绍行业领域发展前沿问题、焦点和热点问题。热点和问题总是不断地切换的,课程内容因此也应该作相应的调整,但是总有一个滞后期。聘请行业内的专家,聘请高素质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校园,上课堂,开设专题讲座,可以进一步增强专业知识结构的新颖性、及时性与实战性。
4.引入“弹性课程表”设计。
也就是说在安排课表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程的需要和特点对原有的规定课时加以延长、合并、缩短或移至一个星期的其他时间里,从而保证每次活动能有效而且持续地进行。考虑到教学规律,建议弹性课程表只设计到教学周。如:在一个学期中既有理论教学环节,又有实践教学环节,实践环节可以占用其他课程教学时间,从而集中进行;或者根据所联系的实习基地的“用人”情况,调整教学安排。企业愿意使用在校大学生并不是经常的,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在这方面自然要留有可调整的接口,围绕“用人单位”的时间与内容安排进行。同时,还应考虑是否可以在学期中引入“机动教学周”来寻求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理调适。
五、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从专业方向模块、选修课、课程内容和课程表四个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弹性安排。但是,在弹性体系安排的同时,并不是对现有的课程体系的否定,也不是要求打破教学规律。而是通过“弹性”的设计,在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与规律,也就是说不影响高等教育管理基本的“刚性”要求前提下,更好地将应用型本科教育与区域行业发展态势、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王坤,蒋国平.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改革与建设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08,(14):224-225.
[2]李涛,张智利.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91-93.
【关键词】 新建本科 ;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不断好转,国民生产总值每年以高于7%的比例增长,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市场营销逐渐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培养造就高素质市场营销人才已经成为高校的责任与义务。高校只有针对人才需求的态势,深化专业教学改革,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的战略思想,才能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
一、明确定位是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的目标
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校对所培养人才基本规格的原则规定,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依据。合理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对于明确教学方向,建立教学制度,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组织和管理教学活动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在进行教学改革时首先应对用人单位进行走访,调查发现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一直比较抢手,但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和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就业并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用人单位大多反映这些毕业生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特色不强。所以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首先确定的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我们要解决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但学生就业难的矛盾,经过对等多家公司的走访我们发现,这些单位都倾向于实践能力强、动手操作能力较强,能够将所学的市场营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学生,而不是只知道一些理论不会应用的学生。同时,应根据属地特点,培养应适应本地区的需要,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的地方性。
二、课程合理设置是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的基础
课程设置能直接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要力求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和专业教育课。
加强通识教育。让学生不仅打好数学、英语的基础,也要打好社会科学基础,同时要打好工具性学科的基础,使学生具备发展知识、发展思维、发展创造能力所需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强调基础教学的重要,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质量,适应现代经济社会急剧变革时期的就业需求。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基本素质的培养。
加强专业教育。不同的部门,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岗位,对人才的知识和技能都有特殊的要求。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他们希望选择到既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通才,又具有一定功力、能够随时上岗的专才性的毕业生。因此,专业教育课形成多方向的专业课程结构,比如,市场营销专业课中设立市场营销策划、产品营销、服务营销、物流管理等多个方向备选,并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短期预测,及时调整专业方向,灵活而主动地适应社会对各种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积极探索最具使用价值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是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的核心
根据市场营销课程实用性较强的特点,在授课过程中,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应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段,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演示教学、情景教学、实验室教学、图式教学、微机训练、讨论训练、网上作业、思维辨析训练、通过角色扮演、现场演示、情景模拟等手段,营造真实的工作场景进行实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真实的环境中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在“做”中自主地学,通过实战让学生对将来职业生活有感性的认知和理解。鼓励学生自主提出新问题、探索新方法、拓展新应用的创新意识。
四、师资力量建设是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的保障
培养应用型人才对教师队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使教师即要有扎实的教学理论功底又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不断引导教师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不断接受新思想、新技术和新方法,探索自己所研究领域内更前沿的知识和独特的教学风格。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应具备“双师”资格。同时,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带动的方式,鼓励专业教师多参与企业的各种营销策划和咨询等工作,密切专业教师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联系,做到教学和实践的良好的互动。通过这些方式,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
五、考核监督是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效果的完善
考核是为了检验学生对实践教学活动的认知程度,评价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活动中所做的工作及其效果。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中,通过一些专业课程探索全新的考核模式。新的考核方式应该不同于传统的一次性闭卷考试,也有别于完全的开卷考试。它是即保留一部分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的传统的闭卷形式,又增加一部分以考查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为主的开放形式。不仅对改变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和课堂教学模式具有明确的导向性作用,而且能有效的防止在完全开卷考试中容易使学生产生轻视复习的偷懒心理。
参考文献:
[1]张文玲.高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方式的探讨[J].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食品工厂设计;食品科学与工程
食品工厂的特点是产品种类复杂、生产季节性强、卫生要求高,与一般工厂设计相比有其特殊的一面[1]。《食品工厂设计》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必修专业课。它涉及许多专业内容,包括食品工艺学、化学工程学、机械工程学、土建工程学、电气工程学、控制工程学、地质工程学、环境工程学等[2]。
1.《食品工厂设计》课程教学目的与内容
本课程在简要介绍基本建设程序和工厂设计内容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厂址选择和总平面设计,工厂工艺设计(产品方案及班产量、主要产品生产工艺流程、物料、设备、生产工艺布置、用水量、用汽量等),食品质量安全准入,辅助部门(原料接受站、研发中心、品控中心、仓库等),卫生及生活设施,公用系统设计(给排水、供电及自控、供汽、采暖与通风、制冷等),环境保护,设计概算与财务基础数据估算及财务分析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食品工厂设计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具备工厂设计的能力,熟悉食品工厂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为完成毕业设计及从事专业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2.《食品工厂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食品工厂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共计32学时,基本都是课堂讲授。该课程的成绩考核以开卷形式进行,实践教学即课程设计部分在毕业设计时进行。
3. 《食品工厂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办法
(1)课程教学模式
本课程教学采用课堂讲授形式,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上课比较枯燥。对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不够重视,没有工厂实践环节,导致学生动手设计能力较差。
今后,在教学中要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多引入食品工厂的图片和相关设计计算内容,让学生对食品工厂能有更直观的认识;通过深层次校企合作,安排学生进行食品工艺参观、车间布局等单元实训,使课程更生动,提高学生食品工厂工程设计的实践技能。
(2)课程教学内容
本课程现行的教学计划共32学时,内容包括基本建设程序和工厂设计、厂址选择和总平面设计、工厂工艺设计、食品质量安全准入、辅助部门、卫生及生活设施、公用系统设计、环境保护、设计概算与财务基础数据估算及财务分析等,内容繁多,这就导致上课时以知识转授为主,案例分析较少。从学生的期末考试试卷与毕业设计报告来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深入,对于食品工厂设计中涉及的多专业的内容不能做到很好的融会贯通,毕业设计中CAD图纸质量不高,不够规范,这反映出知识灌输式的讲授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果不佳。
教材建设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应随时间的变化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已受到广泛关注,国家也新出台了一些相关标准和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对选用教材中的内容进一步精选,对于学生容易掌握或理解的知识点进行简略讲解,甚至有些内容可以通过预习的形式让学生自学,提高教学效率。而对于教材中还没有或提到较少,但又比较实用的知识,以案例或者专题的形式引入到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使课程教学内容更加充实,这样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这个优化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和关联,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食品工厂设计》的框架知识结构体系,以便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随时对所学进行补充和完善。
(3)教师专业水平
虽然本人在进入高校工作前已有一些专业的工作经历,但是缺少实际食品工厂工作经历,专业水平有限。而《食品工厂设计》课程要求教师有良好的工程背景和食品工厂生产知识,并经历过大型现代化食品工厂设计历练[3]。因此作为任课教师,不仅要广泛阅读各类书籍,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个人专业水平;还要依托校外实训基地,主动对食品各行业中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深入考察、调研,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国农,于秋生.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