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微课程本科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职本科;岗位实习;教学;创新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制定了课程从简单的营销岗位认识实习、普通的营销员岗位实习,到比较复杂的营销经理岗位实习等多层次的实践环节。以顶岗实习为切入点的“三明治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了传统的“先学后做”模式,尝试“做中学、学中做”。下面基于课程的设计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谈谈高职本科岗位实习课程教学创新。
1 高职本科岗位实习课程设计理念
高职本科岗位实习课程是实现理论到实践、积累工作经验的关键课程,是将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行实践体验的重要课程。课程依据学校的办学定位而设置,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听取行业协会、机电企业营销专家意见,遵循基于工作过程的开发与设计理念。
1.1 以能力为本位,实现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对无锡地区的市场和企业进行深入的调研,与企业共同商定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符合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体现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1.2 以企业为平台,实现“做中学”。以企业真实的职场环境、真实的营销岗位、真实的职责任务为基础,构建开放型的教学平台。通过企业和学校共同“指导―监控―反馈―提高”,完成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深化理论。
1.3 以共赢为基础,实现三方利益。学生到企业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是完全真实的,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企业引入良性竞争机制,储备所需人才;学校促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同时赢得社会声誉。
2 高职本科岗位实习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在高职本科岗位实习的教学过程中,突破原有的模式,教师的理论教学转变为企业的实践教学,学生在学校学习转变为学生在社会实习。教学设计充分利用企业平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现“做中学、学中做”,为实践课程教学提供了新的模式。
2.1 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地点与工作地点一体化。学生以企业为学习平台,企业的工作环境就是学生的学习环境。
2.2 项目任务真实化。以企业的真实岗位为导向,实现项目式教学。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所有教学过程都在企业中进行,根据企业的真实需要,同时依据本专业的特点,和企业共同确定顶岗实习的岗位种类,并为每个岗位设计了相应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使得每个岗位形成了一个学习项目,使学生岗位的实践与项目的完成合为一体。以企业的实际操作为原则,实现工作任务与学习任务相一致。在这门实践课程中每个项目都是真实的岗位,根据每个项目的目标,参照企业的实际要求,根据工作流程,企业和学校为每个岗位设置了真实的职责和任务,把项目分解为真实的工作内容,学生明晰了每个项目的工作步骤,更好地完成了项目的目标。
2.3 实践指导导师化。充分利用企业兼职教师与校内专职教师在各自领域的专业特长和优势,实行双导师制。企业的指导教师主要负责操作指导,学校的指导教师主要负责理论课程的教学指导和心理指导。
3 高职本科岗位实习课程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高职本科岗位实习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他方”为主的思想。在此课程中,实习企业和学生真正成为了教学的主体,企业身份双重化,企业既提供实践岗位,也提供教学指导;学生身份双重化,学生既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也是岗位的工作主体。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突破纯粹理论教学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实际操作为主的“做”的理念,辅助企业的专业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共同完成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完成了“做中学、学中做”。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顶岗学习的过程中成为实践者、创造者,使企业成为合作者、指导者。具体的教学方法运用如下:
3.1 “现场教学+企业实践”法。学生在企业的真实岗位中完成该课程的学习任务,通过对企业业务人员的观摩,了解该岗位的礼仪规范和工作内容;在亲身的实习工作中,熟悉岗位所需的业务要求;在教师的现场教学指导下,经过自己的反复实践,熟练掌握业务操作流程和业务技能,具备岗位所需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从而实现了“做中学”的教学模式。
3.2 “底薪保证+提成激励”法。学生的实习岗位都是企业真实需要的,企业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报酬。对企业来说,为学生支付的报酬即是成本,企业必然会考虑成本与收益的问题,按照员工标准来要求学生,要求学生为企业创造价值;对于学生来说,报酬是对其劳动付出的回报,是对其积极表现的激励。报酬的基本结构为底薪加提成,底薪标准保证学生基本生活和学生的实习质量,提成则是对业绩突出学生的特殊奖励,也是同学间形成有序竞争的良性机制。
3.3 “实时指导+定期座谈”法。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企业和学校共同配合。企业指导教师作为公司的业务骨干具有丰富的销售经验,能够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及时纠正,为学生进行实时指导。企业也定期举行座谈会,通报学生的工作情况,使学生在交流反馈中进一步提高业务技能。学校指导教师通过电话、短信、面谈、座谈、现场指导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随时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进行工作指导。
3.4 “双导师制+双评价制”法。学校和企业都为学生配备了指导教师,企业的指导教师为相关岗位的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经理、主管和资深业务骨干,采用一对一指导方式,负责对学生的工作进行实时指导,并考核学生的态度、表现和工作业绩。学校也配备了具有深厚专业基础和教学经验的指导教师,每人指导学生3~5名,负责追踪学生的思想动态,评阅学生的实习周记、专题报告和实结。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 微生物学 教学改革
微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其理论研究与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工业发酵、环境保护、食品卫生、医学保健等方面[1],其实验性和应用性很强。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其教育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相对其他高校不具有竞争优势,如何利用本地资源结合微生物学科更好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笔者认为,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科发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新学科知识和提高学生实验技能,是教师面临的旨在提高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任务。曾有一些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索,也取得了宝贵经验[2]-[4],但教学改革因地制宜,寻找适合本校人才培养模式才是重要的改革渠道。
1.理论课教学改革
微生物的特征体现在其个体微小、肉眼难以观察,并且有特殊的生活规律,单凭想象学生难以理解,理论课就显得枯燥无味,使学生产生厌学情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化抽象为直观,化静为动,大量的图片及动画让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和一定的学习兴趣。由于多媒体的信息量大,往往形成“填鸭式”教学,时间长了学生就会跟不上课程进度,形成已学内容记不了,新学内容看不懂的被动学习现象,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对理论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可尝试采取以下措施。
1.1跟进时代前沿,突出教学重点。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微生物学知识的不断更新,使模式化的课本讲授跟不上时展步伐,经典的科学性成果是学生学好微生物学的基本前提,但是前沿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微生物学科在科学研究和应用上层层出新。教师在授课时应结合最新研究成果和学科动态展现微生物学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当前的研究热点,激发学习兴趣。例如讲到病毒一章时,可结合由病毒引发的流行病如禽流感等,其危害人类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引导学生,让学生有意识地了解病毒的侵染机制,学习之后印象深刻记得牢;教师将课题研究融会到课堂知识中讲解中,让学生感觉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应用性和贴近性,增强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热情。
1.2结合专业需求,完善教学内容。
微生物学是基础专业课,针对不同专业开设的微生物学教程,教师可根据专业方向侧重对学生毕业的实际应用授课。由于微生物学科发展迅速,新领域不断开拓,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在社会上的需求,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发展方向,教师应完善教学内容。例如制药工程专业在大二上学期涉及微生物学,作为工科专业主要在实际应用上发展,如通过微生物发酵制备抗生素,利用基因工程菌生产靶向药物攻克病灶等;而生物技术专业则主要是往上游研究技术上发展,当然其涉及的范围较广,因此教师教授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还应结合社会生产实际和学生专业给予适当的补充和引导,更好地让学生准确定位,有目的地学习。
1.3满足学生欲望,改进教学方法。
多媒体和板书结合不失为有效增强教学效果的方法[5],可将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板书则可转移学生的视觉疲劳,避免多媒体信息量过大而来不及记笔记,取得良好效果。但是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单方面传授势必忽视学生对所学知识吸收效果的反馈,因此结合采取启发式、讨论式等互动性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增进师生和生生间的交流,还能使学生针对问题积极思考。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不拘于定势,力求增强其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和评价会促进学生对课程的热爱,并积极配合教学,达到双赢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2.实验课教学改革
学习微生物学除了掌握好理论知识外,其实验操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实验课作为理论课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索研究能力。微生物学实验在仅有的实验课时和实验设备中并不能满足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另外,实验主要由教师讲解、示范,加上学生基础较差,容易形成依赖,且形成的实验小组分工不明确导致个别小组成员只看不做,甚至连实验结果和分析都是抄袭,学生形成被动实验,没有积极性,达不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因此,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资源,教师应利用实验内容综合改进实验教学,真正提高学生的操作及创新思维能力。
2.1注重实验预习,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实验课前做好预习,才能有目的地进行实验,教师布置预习往往在实验前并没有检查预习效果,有的学生只是随意抄写实验目的和原理,并没有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实验意义,应付式地完成导致实验过程中手忙脚乱,不知从何下手,继而草草了之,达不到实验目的,得到的实验结果不尽如人意,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实验前的预习功课是必要的,而且应当由教师监督检查,可针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问学生,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一些验证性实验例如革兰氏染色、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染色后预期实验效果是什么,为何产生区别,从而逐一地让学生深刻理解革兰氏染色原理,强化理论知识的记忆与应用。在熟悉实验背景的情况下学生会积极探求自己的验证结果是否与预期一致,从而激起欲望学习如何正确操作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对于综合设计性实验可引导学生查阅文献,并设计方案,再由教师指导,针对不同小组的方案进行讨论式引导,如材料的选择、路线设计、结果处理、注意事项等是否考虑周全,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与开拓思维,进而积极投入实验。
2.2优化实验内容和方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中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较多,往往学生照搬实验步骤,对于实验条件有所变动时也不能寻找另外的途径解决,实验中遇到问题无法处理,依赖性强,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一些基础性实验由于课时安排断续连接,让学生对于已经做过的实验记忆不强,导致下一实验被动。因此,对于基础性实验如培养基的制备、消毒与灭菌、微生物的接种、平板分离技术、微生物形态观察、活菌计数等可以形成连续性实验的,安排约一周的时间完成,一旦完成实验学生就容易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这使学生对基本实验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整体把握微生物的基本实验操作,为综合性实验研究打下基础;也可形成设计性实验,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开发创新思维。如对产某种酶菌株的筛选,学生可在基础性实验上自行设计不同的方案和路线完成选题实验。
另外,教师还应根据实验条件在操作中指导学生实验试剂和步骤运用的灵活性,注重实验过程,指导学生操作的规范性,微生物的培养常常因操作不当或细节疏忽造成污染,必要的演示可以防止学生习惯性操作错误的发生,如在超净台的接种演示、划线分离示范等;根据学生课程设置,避免完全重复实验,如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在其他实验课程中已学习,对其构造和原理等方面可安排学生在该实验中复习和相互交流。由于一些微生物极其微小,教师应着重强调油镜的使用及规范操作,并通过观察结果评价学生是否真正掌握。
2.3完善实验结果剖析,提高学生反思分析能力。
每次实验完成得到的实验结果各不相同,并不是要求每次都取得好结果,对于实验结果注重的是分析原因,无论成功与否,都应强调实验过程的重要性,结果代表的是实验操作的效益性。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结果反思实验中成功或失败可能的原因,根据实验报告反馈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再讲解剖析,比如可采取多媒体展示一些成功实验图片或结果,或通过视频播放规范实验操作,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分析情况,让学生从本质上透彻了解实验操作的重要性,有意识地避免在今后实验中犯类似错误;对实验后思考题要求学生认真分析解答,通过问题深刻理解该实验原理和意义,可以由教师引导,相互讨论,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4改进实验考核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微生物学的学习不仅在于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其实践性很强,实验技术已渗透到其他相关学科[6]。常规的微生物学考核并没有将学生的实验独立出来考核,而是与理论考试一起形成笔试,占有的比例较小,有的学生善于动手,勇于发散思考,而此种考核方式不能选拔出实验技能强的人才,会导致学生学习实践兴趣下降;对于实验的考核只通过实验报告也不能真正检测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微生物学的考核可分为平时成绩、理论成绩、实验成绩三部分,实验成绩包括平时的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中的结果分析是考核重点,以此限制学生相互抄袭现象的发生,提高学生独立科研、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积极探索,勇于实践。
3.结语
微生物学内容覆盖广,技术发展快。教学改革应是随着时展而发展的,改革的核心是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采用实现高素质、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新理念新手段,实行常教常新,不断完善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针对地方本身具有丰富的特色生物资源,有待专业人才的开采与利用,这就使得地方高校肩负起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教学的不断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软实力,是衡量教学成果的重要砝码,微生物课程作为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现代化科技发展需求的一个重要人才培养平台,教师应积极探索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复兴的机遇、挑战和趋势[J].微生物学报,2010,50(1):1-6.
[2]崔恒林,董英,姜松.微生物学课程教研活动探索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2012(1):135-138.
[3]陈吉刚.微生物学合作式教学改革的探讨和思考[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9,22(2):84-87.
[4]裴国凤,李晓华,阎春兰等.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微生物实验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1):123-125.
[关键词] 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改革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9.036
动画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动画专业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专业,目前分为二维动画、三维动画以及网络动画等不同的应用方向。三维动画课程在动画专业学生培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为此,本文对该课程教学改革特别是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三维动画课程存在着的问题及措施进行探讨。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现状
笔者组织人员对全国8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发了400份调查问卷,收回356份,作废3份。从调查问卷的结果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三维动画课程存在着开设院校较多、学生报考率较高、就业率较高、设备较好以及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的现状。
(一)大部分院校都开设了动画专业或者方向课程
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到,8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有近6所院校都开设动画专业或者方向课程,除了传统的动画专业以外,还有诸如计算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等专业也都纷纷开设了三维动画方向课程。
(二)动画专业的学生报考率较高,三维动画方面学生就业率较高
由于动画市场的巨大潜力,吸引了不少企业开始投入相关的动画创作计划,由此拉动了专业人才需求。从调查问卷分析统计得出,动画专业的学生报考率较高。从就业方向上来看,三维动画方面的学生就业率偏高,多数在影视动画公司、广告公司、电视台就职。
(三)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三维动画课程教学配置了良好的硬件设备
各高校在开设了动画专业后,纷纷采购动画专业所需要的硬件设备,拥有动态捕捉仪以及渲染集群等高端三维动画硬件设施,这些设备都价格不菲。但是,因为动画专业的发展潜力较好,所以开设了三维动画课程的应用型本科高校都不遗余力,建立了高配置的图形工作站、计算机机房。
(四)国家政策支持动画产业发展
从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力度来看,动画课程教学发展是有潜力的。自2005年6月完善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到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家对动画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支持。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来看,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有着良好的发展环境、专业硬件设施、生源和就业率。但是,也仍然存在着部分问题,比如师资力量薄弱、三维动画设备空置以及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等现象。
(一)师资力量薄弱,书籍较少
三维动画是一个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专业,多数本科院校由于名额编制的限制,师资不能得到及时的补充,所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都是偏向于基础理论和艺术修养的人才。在选用教材上,也大多是些三维基础操作的书籍,很少有结合三维动画流程制作从理论到实践做详细介绍的优秀教材。
(二)课程设置有问题
因为三维动画方面的书籍较少,师资力量薄弱,所以很多高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上都偏向于基础理论和艺术修养的课程,三维动画教学课程较少,而且各大高校由于人才编制等原因,能够担任三维动画主干课程教学方面的教师人数较少,导致课程设置头轻脚重。
(三)三维动画设备空置
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虽然配置了良好的硬件设备,但是很多是以动画的名义申报经费引进设备,但却把设备配套给了其他专业使用,这样就使得动画专业所需要的设备得不到合理的利用。另一方面,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力量薄弱,高校与外界企业没有实质性的合作。所以,往往会导致一些昂贵的设备诸如动态捕捉仪、渲染集群等出现闲置,浪费了资源。
(四)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
高校培养的三维动画人才欠缺对三维技术中的实际操作能力,不能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三维动画作品的创作,要求创作者不单纯是一个美术设计人才和技术人才,同时还要熟悉市场。例如作者最初设计角色造型的时候,不仅要赋予它们性格、生命和情感,还要了解和熟悉动画衍生产品的玩具、文具等日常用品能否占领市场。此外,目前我国现有的数字艺术培养机构定位不准,培养的都是以低端制作人员和高端理论研究人员为主,人才结构失衡。而“在三维动画创作发达的国家,高境界的三维动画人才绝对是那种能把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他们同时拥有技术和艺术学位。相比之下,国内人才的发展就显得不够全面”,[1]往往只偏向一边,有的只掌握一些通用的工具和长时间所积累的一些对应经验,而缺乏更高层次的技术开发和创新整合能力。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在师资、课程设置、设备空置和人才这些上面都存在了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要解决的是师资和校企合作。而要引进师资,就必须要健全激励机制。所以,笔者提出三点改革意见:一是健全激励机制;二是加强校企合作;三是向国外和企业寻求师资力量。
(一)健全激励机制
双因素理论是赫茨伯格提出的激励理论。“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只有激励因素如工作富有成就感,工作本身带有挑战性,工作的成绩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如公司的政策、行政管理、监督、工作条件、薪水、地位、安全以及各种人事关系的处理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2]
对于我们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改革解决师资问题而言,我们要根据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区别设置健全我们的激励机制,吸引并且留住这些三维动画的人才。而不是一味的以高薪或者福利等传统的激励手段。
(二)加强校企合作,解决设备设施空置问题
设备设施空置,除了师资方面的原因,还有缺少校企合作项目这一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的动画教育中存在的最普遍的问题就是校企合作。业内人士认为在这一方面做的比较典型的就是德国,在这个问题上他们处理得比较好。我们国家近几年也有所好转,认识到校企合作能够促进行业的发展,但是和国外比起来还是有很大的一段差距。虽然现在也有部分院校和企业之间建立起了相应的合作,但是并不能进入到深层次,因为企业是以生产为目的,而学校是以教学为宗旨的,所以两者的结合在一定层面上还存在着冲突。
加强校企合作,要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整个培训过程是在工厂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进行,并且这种教育模式又以企业培训为主,企业中的实践和在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尤其是三维动画制作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采用两种形式。一是由政府作为中间机构,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和动画企业之间起到桥梁作用进行校企合作;二是政府给学校划拨资金,鼓励学校建立校办工厂,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进行市场化运作,开发动画片,进行校企一体化合作。
关键词:生活游戏为本;幼儿园;课堂教学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开始转向对精神与知识的追求,对孩子的教育也更加重视。幼儿园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得到了充分有效的发展。然而从目前的幼儿园教育来看,已经不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必须实行强有力的教学改革。幼儿普遍存在着游戏、娱乐的天性,因此,当前的幼儿园课程教学可以将生活游戏作为重点,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一、“生活游戏为本”的幼儿园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我国幼儿园教学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保障儿童健康地生活与愉快地玩耍。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他强调的是教育的生活性。幼儿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对生活的认知与感悟。2~6岁的儿童还未形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缺乏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且在情绪上不容易受自我的控制,因此,要根据儿童这一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对儿童施以以生活、游戏为主的课堂教学。幼儿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游戏来完成的,这是儿童的天性决定的。“生活游戏为本”的幼儿园课堂教学将游戏与生活相结合,具有独特性与开放性,能够有效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这也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目标。
二、“生活游戏为本”的幼儿园课程教学策略
1.设置游戏化、生活化的课程目标
在进行“生活游戏为本”的幼儿园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爱好,制订出科学、合理的课堂目标。幼儿善于将他们的各种兴趣爱好毫无保留地展现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对幼儿的活动进行密切关注,从中发现儿童的兴趣、爱好,作为课堂目标的一个参考。比如,幼儿喜欢玩拼图的游戏,教师可以根据这一兴趣爱好,制作不同形状的卡片,让幼儿拼接到一起,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教会幼儿对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的认识,并让幼儿观察这些形状各自有什么特点,使幼儿在生活中也能准确判断出事物的形状。对于幼儿的教学来说,主要是能够通过各种游戏活动提升幼儿对生活的认识与理解,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使其形成一定的感知能力,这比学习本身更重要。
2.加强对儿童自主能力的锻炼
相对于高年级的教学来说,幼儿园课堂教学更加开放、自由,目前的幼儿园教育已经脱离了传统的集体化教育模式,拥有了更多丰富的课堂形式,为幼儿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这一阶段的幼儿拥有极强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充满了新奇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索能力,给幼儿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真实体验,让幼儿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按照自己的思想参与各种游戏活动,将幼儿作为课堂教学以及游戏的主体,教师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即可。
3.促进游戏、生活与课程的融合
幼儿园课堂教学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个环节、多种方式相互渗透、相互联系。从幼儿的发展特点来看,一方面,幼儿的注意力较为分散,容易走神,思维跳跃度大;另一方面,幼儿爱游戏的心理使幼儿比较活跃,因此,只有将生活经验、娱乐游戏与课堂充分融合,才能保证课堂的生机与活力,使幼儿能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得到有益的锻炼。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开展找朋友的游戏活动,将大小写的1~10数字制作成卡片发给每一个幼儿,让幼儿根据自己所得的数字去找对应的朋友,这一方面能够加强幼儿对数字的认识,另一方面使幼儿乐于参与到游戏中,并增加了幼儿之间的交流机会,建立友谊,让幼儿懂得什么是朋友,学会与朋友交流、分享等。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具有无限的优越性,使儿童在课堂中游戏,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增强对生活的认识,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新时期,幼儿园的课堂教育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尤其是“生活游戏为本”幼儿教育理念的提出,为幼儿园的课堂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我们应该牢牢把握住当前的发展机遇,对幼儿园的课堂教学进行不断地尝试与探索,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合理调整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幼儿的自主发展,并给予适当的引导,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电子技术;教学改革;能力;创新;理实一体化
《电子技术》课程是电工及相关专业中的一门相当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内容抽象,概念众多,而且与实践结合紧密,因此,无论是学好还是教好这门课都有一定难度。对学生来讲,学好这门课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和能力;对于教师来讲,教好这门课更需要丰富的经验和技巧。同时,随着电工专业及电子技术本身的发展,电子技术在电工专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因此,通过教学改革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成效,对于整个专业的学习意义重大。笔者从事多年的《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为了提高课程成效不断探索,下面谈谈笔者的经验与看法。
以能力为本位
能力是指人能胜任某项工作任务的内在条件,是对知识和技术掌握程度的综合体现。“能力本位”突出能力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根本性地位,以能力培养为基准来选择相应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的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中职毕业生应具有较高的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岗位适应能力。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因而职业教育体系中的课程也必须充分适应这一教育要求,即所有的课程设置都是为了培养必要的能力而服务的。
根据《电子技术》课程基础的教学大纲,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晶体二极管、三极管、晶闸管、集成电路等电子元器件的构造特性和有关参数,理解常用电子线路的工作原理,掌握典型电子电路的分析方法,具备应用常见电子电路的能力”等。同以前的教学大纲相比,新大纲突出了对电子电路的分析和应用。
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首先,教师应当在课程开始时向学生灌输适应《电子技术》课程的工程思维,即“近似观点”。在讲授中,可与电工专业另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电工基础》课程进行比较。在《电工基础》课程的整个理论体系非常严谨,电路计算要求非常精确,而《电子技术》课程由于受到电子元件分散性等因素的影响,精确计算不可能,也毫无必要,因此要求学生从学习这门课开始就要建立工程思维,计算中树立“近似观点”,防止学生钻牛角尖,而应引导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电子线路的分析和应用上。例如,很多教科书将硅二极管的死区电压确定为0.5V,正常导通压降确定为0.7V,其实,根据电子元件的分散性特征,这样做毫无必要,教师仅仅需要使学生明确死区电压与正常导通压降是两个概念,而在实际计算中可统一采用0.7V(锗管0.3V),即可以将二极管的伏安特性用下面的折线模型(见图1)来近似代替。这样,内容很直观,学生学起来很轻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电子技术》课程抽象难懂的问题,显著地提高学习效率。也就是说,《电子技术》课程重在分析,重在应用。
其次,对于《电子技术》课程中基础性的重要知识点要讲深、讲透。例如,PN结的单向导电性,只要学生充分掌握这项知识点,则后继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和可控硅的结构和特性相对就容易理解。同样,对于三极管在三个工作区的参数变化特征这一知识点同样在后继的电路分析中要反复用到,如在共发射极基本放大电路、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和串联型稳压电路的分析中都将应用此知识点。总之,对于《电子技术》课程中基础性的重要知识点,教师要讲深、讲透,不断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程度,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分析电子电路时得心应手。
以创新为手段
(一)引入“积木式”的思维方法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根据《电子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教师可采用一些新手段和新方法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曾经有过家电维修方面的经验,发现很多维修老师傅从来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电子技术》课程的理论,却能熟练地解决一些复杂的电子设备(如彩电、录像机等)的疑难故障,而有的学生《电子技术》课程学了一年,却不能修理简单的电子设备。这除了因为老师傅实践经验丰富以外,笔者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常用的电子单元电路非常熟悉。受此启发,同时结合《电子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再复杂的电子线路也是由基本的单元电路像“积木”一样拼成的,笔者深入研究教材,根据电路的重要性和实用性,结合专业特点确定了16个基本单元电路,具体包括如下内容:(1)共发射极基本放大电路;(2)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3)甲乙类互补对称OCL电路;(4)带调零电位器的长尾式差动放大电路;(5)反相比例运算放大电路;(6)同相比例运算放大电路;(7)反相加法运算电路;(8)差动输入式减法运算电路;(9)单相桥式整流电流;(10)串联型稳压电路;(11)三端集成稳压电路;(12)三相桥式整流电路;(13)三相半控桥电路;(14)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15)四位左移(右移)寄存器电路;(16)三位异步二进制加法电路。
然后,笔者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这16个基本单元电路,要求学生对这些基本单元电路不但要理解,而且要熟练记忆。当所有的电路讲授完毕后,笔者再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分析一些比较复杂的实用电子电路,让学生在复杂电路中“寻找”基本单元电路,使学生能够将基本单元电路像“积木”一样进行“拼装”或组合。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增强了学生分析复杂电子电路的信心,显著提高了学生对于《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应用口诀帮助学生对重点内容进行记忆和掌握
在《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内容尽管有一定的理解,但在实际应用中经常出错,因此,笔者总结了一些简单的口诀帮助学生记忆,获得了一定成效。例如,对于单相桥式整流电路,有的学生在电子实习中经常将二极管极性接反,造成通电后将二极管烧毁的结果。对此,笔者根据单相桥式整流电路的特征提出了两句口诀:(1)交流端正负相连;(2)负负得正,正正得负。
其中,第一句口诀表示两个交流端肯定是相邻两只二极管的正极与负极相连,第二句口诀表示输出端的正端由相邻两只二极管的负极相连得到,而输出端的负端由相邻两只二极管的正极相连得到。学生通过记忆这两句口诀,提高了记忆效果,减少了出错率。同样,对于数字电路中的触发器电路,由于触发器种类繁多,功能复杂,学生普遍反应较难全面掌握,对此,笔者采用了三句口诀:(1)R端永远是置0端,S端永远是置1端;(2)RS与JK相反;(3)上面有“帽子”时低电平有效,无“帽子”时高电平有效。结合这三句口诀,再结合具体触发器的符号就可以轻松地写出常用触发器的工作状态。例如确定JK触发器的工作状态,逻辑符号如下:
根据上述口诀,J为置1端,K为置0端,而且高电平有效(J、K上面无“帽子”),就可轻松地写出J、K触发器的逻辑功能。
(1)J=0,K=0(即J端和K端均无效时),触发器保持原状态不变(Qn+1=Qn)
(2)J=0,K=1时(K端有效),触发器置0(Qn+1=0);
(3)J=1,K=0时(J端有效),触发器置1(Qn+1=1);
论文摘要:21世纪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世纪,同时也是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世纪,世界各国的竞争表现为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的竞争,国家迫切需要各种创新人才。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人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让学生“百花齐放”,成为时代需要的人才。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之一,其基本内涵是:“人类社会的任何活动都要以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为目的,它强调人是自然、社会、自身的主体”。现代教育对“以人为本”赋予了新的内容,就是面对学生这一特定的群体,教师如何把社会发展过程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有能力继承传统的科学,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现代科学和未来科学,在不断延续人类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自身健康成长,这也是教育的根本所在。要实现这一历史使命,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认识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它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的知识、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在教学中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研究差异,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引导学生学习。既关注那些可能成为“家”的少数学生,更要关心那些成为“匠”的多数学生。实现教育面前无差生,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育人之本
教育的真谛绝不是捧上一张张令人满意的成绩单,而应是捧出一个个鲜明而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的使命就是让每个生命成为他自己。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对学生采取同一评价标准和整体划一的评价方式,以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观点,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的“学生观”,就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的基本看法。面对社会的飞速发展,如果我们仍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教鞭下,教师是教书的机器,学生是学习的机器,教师看重的是学生的分数,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那就是应该视为教育上的失误。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于20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向传统的评价学生能力的观念提出了挑战,对西方乃至世界各国的教育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1983年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指出了多元智力理论。他打破传统的将智力看做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能力的认识,而认为人的智力是由九个方面组成: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存在智力。
多元智力理论拓宽了智力的范围,学生智力的不同主要是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所致,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学校里不存在所谓的“差生”,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独特性意味着差异性,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该把它视为一种财富来珍惜和开发。
这样的“学生观”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如果我们都用这样的“学生观”去看待学生,就会对每一个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
三、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1.从学生实际出发是备课之本。备课是教师教学的前期工作,这项准备工作关系到教师施教过程的质量。课备得好,讲课有条理,重点突出,难点容易突破,对问题解释清晰,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备课不仅要关注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还要充分了解学生、考虑学生需求。具体地说,就是以课堂作为教育背景,设计一个从人到物和谐发展、变化的可行性方案,重点关注的是人而不是物,物只是人在此背景下完成思维变化、发展的附属因素。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学习是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习取决于他本人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为他们呈现了什么内容。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要从学生倾向于“直接的形象思维和整体观察”的认知心理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认识事物、了解事物,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意识,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是认识世界、增长才干的过程。例如,生物课中的“细胞的分裂”就以橡皮泥做实验的形式进行,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理解了“一分为二”的分裂方式,进而发展到从抽象思维模式中理解细胞分裂的过程。这种能力的培养与“讲究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于学生的思维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设计中也要给予关注,什么时候强调形象思维、什么时候开发或强化抽象思维,在备课中都要有全面的安排。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少关注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过程,备课中教师并没有太多的考虑,只是理清如何把完整的理论知识讲给学生听,求的是自身清晰的思路,而学生感觉怎样、如何思维,是通过形象思维模式还是抽象思维模式获得知识,或通过学习学生思维能力要提高到何种程度则不尽然。因此,教师所讲并非学生能听、会想、能展。新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即备课时设计的教案、学案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技能,通过教和学的过程,实现学生素养的形成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全面贯彻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
2.学生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高是授课之本。新的教学理念强调,课堂上要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造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激活每一位学生的思维因子,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牵着学生走路的状况,尽量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独立思考,从多角度、多方向去分析问题,质疑问难,主动探索知识规律,从而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来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给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讨论、有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另一方面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特别是不同意见),不强求一致的标准答案,而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通过穿针引线、启发、点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自己来推导结论过程,领悟发现、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例如,“种子的结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描述出花生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学可采用实验的方式进行。课堂开始,通过学生介绍自带的种子,引出问题:这些种子外形不同,内部结构是否一样?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由教师演示玉米的胚乳被碘液染成蓝色的实验(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再经过学生动手实验、相互讨论、教师引导,结合教师展示出的种子结构图,找出胚轴、胚根、胚芽、子叶、种皮等各部分的位置,引导学生了解掌握各部分的功能,逐步发现花生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如小组实验应强弱搭配,实现合作学习,教师的重心应向能力弱的学生倾斜,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容易的题由他们展示;点评时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对他们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通过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使全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获得知识、构建知识,增长能力,这就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结果。
3.关注学生发展是评价之本。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评价可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基本技能及综合能力的提高程度,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是一个既古老又崭新的课题,按现代教学改革的理念,评价要“以学生发展”作为出发点,落脚点则是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教学评价形式多种多样,这里就笔试形式谈点看法。笔者认为:有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评价结果;有什么样的评价结果,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如要想评价学生的认知水平,命题就要侧重知识的再现(如概念、结构名称等),这类题目只能评价学生的记忆力,而评价其他能力的因素甚少;要想评价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命题时需侧重学生对事物的观察与判断、实验的操作与实践、对文字的描述与表达、对图文的理解与转换等(如综合性和开放性题目),并且对这类试题的评分没有刻板的标准,答案不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的,只要符合要求,具有一定的综合水平且言之有理即可。考生做这种试题不仅没有恐惧感、压抑感,而且充满着创造的激情和情趣,这不仅能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能较好地评价学生的知识迁移、知识拓展等应用能力,对学生个人成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示例1:酒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古人借“酒”表达情怀的诗句很多,请你写出一句带“酒”字的古诗句(前后要连贯) , 。
示例2:生物实验探究一般可分为五个步骤:①提出问题;②建立假设;③设计实验方案;④实验检验;⑤作出解释、交流和评价。有人以“绿豆种子的萌芽与哪些因素有关”为题进行了实验探究,以下是实验探究中的两步:
提出问题:干燥的绿豆种子不能发芽,浸没在水中的绿豆种子不能发芽,而潮湿的绿豆种子在合适的温度下却能发芽。那么,绿豆种子萌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建立假设:请围绕“绿豆种子萌芽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你的两个假设。
假设一:绿豆种子萌芽与温度高低有关;
假设二:
假设三:
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充分认识“能力”的多样性和具体表现形式,把握好学生通过相关的学习应提高的能力标准。只有这样,才利于把握现代教育的本质和评价的意义,落实“以学生发展”的理念,培养学生“终生发展”的能力。
总而言之,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备课、上课、评价都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在教案的设计、内容的导入、质疑的激发、知识的传授、疑难的化解、能力的评价等各方面都要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把握好实施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教师的努力,挖掘出每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在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过程中,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漆权.创新与创新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余伟.创新能力培养与应用[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8.
[3]张向葵.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创新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37-01
一、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难以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1.传统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设计存在的缺陷
传统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设计大都受制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更加注重书本知识的灌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占据主导地位而且整个课堂也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更是成为传授知识的不二场所。大多数的教学设计虽然是经验积累,但是其中不乏流于形式,很多教师的教学设计几年不变,内容具有狭隘性。教师基本停留在传授知识的观念,并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是同一个教学方法。
2.新时期小学生发展的需求发生变化
新时期小学生的发展不再是单纯的注重课本知识的积累,现在开展的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如果仍然保持原来的教学设计方案,在内容方面就难以满足小学生的知识量的需求,因为现在的小学生一般都参加各类辅导班,加之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小学生自己接触到的社会知识也较之前有所增加。单纯的课本知识,要么是在辅导班已经有所教授,要么小学生对网络信息存在疑惑。这些都这必然要求,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设计,引导小学生正确运用网络,教师也需要不断通过网络学习获取更多更丰富的教学资料以充实课堂。
二、创新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本
1.将教学设计动态化,不断修正、改进和提高
语文课程教学设计需要突破针对一种的单一的教学内容,可以按照单元内容进行设计,以突破传统教案的狭隘性。另外,对于教学方法也要遵循小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进行准备,小学生好奇心强,喜动不好静,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方面可以多采用讨论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讲故事或者观看与所学知识相配套的动画,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新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一个随着教学大纲、教学实践、教学对象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创新,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教学方案确定之后,在教学实践总结的基础上需要不断进行修正、完善。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相长
创新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设计,应该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教师需要借助教材这一知识载体,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引导学生科学学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讨论法、表演法等。让同学们充分的预习所要学习的知识,在课堂上让同学们各抒己见或者情景模拟再现书本知识;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的认知情况,知识接受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方案,也有助于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3.教学设计要走进学生生活,联系实际
生硬的、枯燥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厌学”情绪,从而不利于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小学语文老师,只是带着学生们认识一下生字词,带领大家朗读课文,匆匆的结束一堂课,且布置的课后作业也是僵化形式的,诸如听写、背诵等硬性作业。这种教学设计是僵化教条式的,也是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而在创新语文课程教学设计时,应该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引进到课堂,让同学们用切身的感受去领悟所学知识,也能够帮助学生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4.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要针对小学生的特征实现一定的情感目标。小学教育的对象具有特殊性,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天真,原有知识储备不足、可塑性极强。需要将是非善恶等基本价值观念贯穿到教学实践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帮助小学生培养起基本的爱憎分明、文明礼貌、热爱祖国的情怀。这两个教学目标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知识层次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去深入了解和感悟情感;也只有情感体会加深才能培养起浓厚的求知欲望。所以,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都要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关键词:能力本位;导游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方 霞(1980―),女,汉族,湖南岳阳人,湖南省岳阳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旅游教研室主任,旅游管理讲师,旅游专业市级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学校教研教改。
一、“导游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
“导游基础”作为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其教学目的如下:一是服务于考证需要;二是服务于专业课程需要;三是不断满足旅游业岗位对导游员在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上的要求;四是充分考虑岗位转换和工作内涵变化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导游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我国各职业学校“导游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如下:①课程目标忽视技能;②课程内容庞杂琐碎,内容晦涩,覆盖历史、文学、建筑、民俗、风物特产、饮食、宗教、园林等学科;③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均较单一。
三、“导游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一)以能力为本位,设计课程思路
首先,根据旅游企业岗位工作调查,明确“导游”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基础知识、职业素质的要求,把工作岗位要求转换成课程教学目标;其次,了解为“导游”起支撑作用的工作内容是什么,从而选择具有可操作性、学生能够“做”的工作内容,结合课程内容体系和导游资格证考试要求,设计课程项目;再次,结合如何完成项目任务,设计教学方法、训练方法、课程评价方法,重点突出学生的项目成果评价;最后,创建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成果展示的课程平台,为学生学习导游基础课程提供条件保障。
(二)围绕培养导游岗位能力,全面推进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
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主题模块设计:
1)文化、民俗与宗教。
教学项目:中国历史文化、中国主要民族民俗、四大宗教;项目任务:旅游资源编写、民俗资料收集成果、宗教景点导游词设计与创作。
2)自然与人文景观。
教学项目:中国自然景观、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典园林;项目任务:本地自然旅游资源调查报告、故宫导游词创作编写、苏州园林特辑。
3)饮食与风物特产。
教学项目:中国饮食流派、著名工艺美术品;项目任务:风味流派资料成果展、特产展览及导游词设计。
4)湖南导游和综合实训
教学项目:各个地级市主要景点;项目任务:全省旅游线路设计与全省5A级旅游景点的模拟讲解。
2.改革“导游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过程
1)一条主线:以职业能力为主线。
以导游职业能力为主线,将“知识总结、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构建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与导游考证相结合,实践与职业岗位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与人文素质与创业特色课程(校园导游、洞庭湖君山农家乐旅游与管理)有机结合,全面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新理念。
2)两个特长:合格+专长+特长。
基础扎实、专业过硬、特长明显、情操高尚、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即思想情操高尚,内外关系和谐,塑造良好的旅游职业道德和健康人格,能力结构清晰,专业技能娴熟,突出职业标准和岗位内涵需要。
3)三大环节:课堂教学环节、能力训练环节、专业实践环节。
课堂教学环节,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贯穿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理念。
能力训练环节,在学校导游模拟实训室,开展情境性、体验性学习和能力训练;同时,结合景点调查、考察、参观、实地讲解等形式,达到熟练掌握导游基础知识并能对其进行运用的目的。
专业实践环节,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灵活应用导游基础知识和掌握导游基础技能。
4)“四段式”教学过程:课堂导学―情境体验―项目实践―总结提升。
(1)课堂导学。课堂教学,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的框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变“灌输”为“领悟”,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推荐相关书目和文章资料,加强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进一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思考。
(2)情境体验。在此基础上,创设工作情境,组织开展参观考察、模拟训练等体验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种旅游情境或事件,从而获得认知和情感的经验。
(3)项目实践。以“工作项目”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进行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实现理论内容与实际知识在实践教学中的一体化安排。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和知识要素来设计教学实训项目。项目力求切实可行,具备可操作性、科学合理性、代表性。项目设计采用分总式的教学方式,由小项目来带动整个章节的学习,通过项目训练提高能力。
(4)总结提升。经过以上三个环节后,最后通过综合项目实训――著名景点景区(如岳阳楼、君山、张谷英村)实地旅游考察与导游实训,以佛、古建筑、民俗、历史、地理及土特产知识的综合强化,加深印象和反馈(课外见习、调查、课内交流、综合报告),将所学的知识点、素质点和能力点进行总结提升。
(三)创新课程考核方案
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结果,设计考核方案。课程考核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全程化、项目式的考核方式。参照“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综合部分与素质部分的要求,实施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性项目式考核和学习过程的全程化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学生平时课堂参与状况,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教学、项目教学中的表现等);平时考核、项目考核、期末考试各占总分数的20%、50%、30%;并确立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包括课堂展现、笔试、口试、现场演示等。
全面推行能力本位课程教学,以“导游”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为主线,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充实课程的能力目标,改进教学项目和教学方法,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基础,遵循“教、学、做”一体化的职业教育理念,将会使该课程教学取得显著成效,相信无论是学生的导游证考试合格率,还是学生的技能比赛、技能抽测等,均将踏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作为一门数学专业课程,《常微分方程》的理论体系非常完善和严谨,在传统教学中常微分方程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推理严密繁杂,板书较多,经常出现教师说的急,写的多,擦的快的现象,学生往往目不暇接,还没有完全记下重点,也没有完全消化内容就进入了下一个内容板块,最后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教学效果不理想。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下面作者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W习实际,以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前提,拟对传统常微分方程教学作了一些教学探索,以期培养出一批理论基础扎实,又具有科学创新能力的合格优秀数学专业人才。
1 优选学生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信息载体,是教师实施组织教学活动及学生系统获得课程知识的基本工具[1]。通常人们指的教材主要是对教师备课而言的。事实上, 给学生选配一些参考书让他们从单纯的课堂中走出来是很必要的, 因为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从主动查阅文献开始。因此合理选配教科书和参考书,是教学改革中解决传统教学内容与新教学目标计划不适应这一矛盾的关键一环。
为了搞好教学改革的内涵建设,我们选用了王高雄等编著的“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常微分方程》(第三版)作为本课程的主要参考书目。此教材的编写高度重视启发学生的纵横思维,强调前沿理论知识与自然科学实际相结合的数学思维特点。其中第一章至第六章(带星号的除外)为必学内容,本着从特殊到一般的教学原则,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了优化处理。在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下,对课程中的一些学生的需求不大又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如解的延拓、解对初值的依赖和微分方程的稳定性理论等教师只需要采取略讲介绍的方式。而将核心重点放在变量分离法、常数变易法、解的存在唯一性定理、高阶线性常系数方程、常系数线性方程组、Lyapunov稳定性和奇点的分类等内容上。在教学中我们强调一些基本原理在后续课程和当代科学工程中的联系与应用,可以适当穿插一些其他领域有具体应用的实例如单摆方程、人口模型、捕鱼模型和探照灯反光镜模型[2]等,让学生知道这些基本原理的物理和生物背景后,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同时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对授课内容进行适当补充延伸以满足学生对知识发展的需求,如在讲授恰当方程时,带领学生复习《数学分析》中线性积分的一些性质,一起推导出恰当方程的线积分求解公式;在讲授线性微分方程时,通过和《高等代数》中线性方程组的性质作比较,让学生自己体会线性系统的共有特性[3]。同时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我们还选用了其他一些知名教材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资料。
2 渗透建模思想,培养学生能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在讲授中要重视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才能更好的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数学建模是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抽象简化,最后用数学的语言去近似的刻画解决现实现象,从而科学地指导社会生产和生活。为了开阔学生数学应用视野,教师要联系实际,在教学中适当引入动力系统中的数学建模内容,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将数学思想更好的应用到工程技术领域,培养了学生将常微分方程与计算机结合的数学建模能力,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模型的选取应融合经典性和实践性于一体。例如可以通过介绍自由落体运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常微分方程定解问题的概念 ;在讲一阶常微分方程求解时可以着重介绍生物种群模型,商品广告模型,追踪模型,人口增长模型等,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实际又应用于实际,会令用初等积分法求解常微分方程变得生动活泼,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多元考核方式, 加强过程管理
在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的同时,还必须有多元化的考核形式。传统关于常微分方程课程的考核,多采用单凭期末一次性考试的形式和内容来“一局定胜负”,通过突出重点、死记硬背来应试而教与学。这种考核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学习的主观过程,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常微分方程课程的考核可采取“N+2”的考核方式。其中“2”指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N”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知识体系划分进行的过程性考核,包括过程小测试、课程总结和课程小论文都可以作为过程考核评价模块,每个模块设定相应的比重,然后取其总评成绩。 这种彻底摒弃“一考定终身”的考核方式可以缓解教学分离的诸多矛盾,可以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有效监控,从而实现开放教育下学生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提高,最终达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