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据信息论文范文

数据信息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据信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据信息论文

第1篇:数据信息论文范文

1.1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考虑到专业领域、工作年限、职称、学历等各方面因素,确定专家人选。护理管理专家:要求从事护理管理工作10年以上,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力资源管理专家:要求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5年以上,中级及以上职称,本科及以上学历;信息技术专家:要求从事信息技术工作5年以上,中级及以上职称,本科及以上学历。应邀专家共23名,包含北京市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护理管理专家17名,人力资源管理专家3名,信息技术专家3名,均为中级以上职称,年龄34~53岁,平均(45.32±10.63)岁,从事相关工作13~30年,平均(21.71±6.38)年。

在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框架的基础上,初步设计第1轮专家咨询问卷。经研究小组成员的阅读、修改、完善,对指标体系结构层次的合理性、完备性,指标条目的归类、独立性、表述等做出评定[10],根据其意见对问卷进行修改,最终形成第1轮专家咨询问卷。主要涉及组织运行效率、人力资源效率和服务质量效率3个维度,每个维度设有二级和三级指标。问卷内容包括:前言、主体、专家一般情况调查表3个部分。其中将主体部分评价指标雏形认同性,按照李克特量表法(Lik-ert量表法)进行赋值(5非常同意;4同意;3不一定;2不同意;1非常不同意)。请专家采用主观赋值法,对每个指标相对该层总指标的重要程度按照百分制确定权重,每个指标的后方及咨询问卷底部附有专家意见栏,以备专家填写修改意见和添加其他内容。

本研究进行了2轮咨询,各选择23名专家,均采用电子邮件方式发放问卷,在发放前通过电话或面谈,向专家简要介绍本课题的研究背景,说明研究目的、任务及医院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并请专家在规定时间内,将问卷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收回。回收第1轮问卷后进行汇总与统计分析,根据结果修改、增加或删除相应内容。第2轮咨询问卷是根据第1轮咨询专家的意见修改形成的,最终确立护理质量评价指标集框架。

1.2护理质量评价体系的组织与实施

在护理质量评价指标集框架的基础上,医院确定了护理质量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形成了《护理质量与管理评价》实施指南。运用医院数据中心决策支持平台,提取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数据,结合护理部的日常现场评价和医院医务社会工作部提供的患者满意度结果,与质量评价指标阈值进行比较分析。每月、半年和年度对各护理单元开展质量评价,护理部每季度召开质量分析报告会,对临床护理单元的质量与医院护理管理做出综合评价。对于质量存在较大差距的护理单元,护理部进行护士长反馈面谈,分析存在的质量问题并进行持续质量追踪。同时,质量评价结果用于护理绩效薪酬分配、优秀团队评选、护士长考评等。

2结果

2.1专家积极系数和权威程度

本研究2轮咨询各发放问卷23份,各回收有效问卷23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专家积极系数用问卷回收率来表示,计算方法为参与咨询的专家数占全部专家人数之比[11],得出本研究2轮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均为1,提示本研究专家积极性较高。专家权威程度多用专家判断依据和熟悉程度的算术平均值表示[11],本研究2轮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43、0.857,说明本研究所邀请的专家整体来说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对本研究问题的把握性较大,预测结果可靠性好。

2.2协调系数

协调系数反映所有专家对所有条目意见的一致性程度[11]。本研究2轮咨询后,数据录入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专家协调系数分别为0.637、0.642,P值均<0.01,说明本次研究专家基本形成共识,结果可取。

2.3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包括的关键指标

经过2轮咨询,最终形成涵盖三级结构的评价指标,其中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8项,三级指标33项(表1)。

2.4护理质量评价体系的应用效果

基于医院数据中心决策支持平台的护理质量评价体系,以护理单元为基本单位,每月完成信息数据调取和现场质量评价1次,评价结果以持续质量改进为核心,以改善患者结局为主要内容,并非简单计算平均值,而是以岗位系数、病重程度、护理难度等作为调节变量。2年来患者满意度提升11%,护士离职率下降2.14%,给药准确率上升14.5%,抗生素滴注速度准确率上升53.5%,血气标本按时送检率上升26.7%,痰培养标本按时送检率上升34.3%,不良事件发生例数下降28.5%,平均住院日下降0.99d,说明该指标体系对提高医院服务质量和保证患者安全起到了推动作用。由于信息技术的助力提取了多个客观指标数据,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措施落实率、抗生素给药时间正确执行率、手术准时开台率等,使得护理质量评价体系更加客观、实际、可行。

3讨论

3.1信息数据平台为护理质量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本研究确定的33项三级评价指标中,19项均可采取客观评价指标方法。如针对手消毒液领取与使用数量差额、每日护患比、一级患者比例、生命体征监测观察时间、抗生素给药时间点与输注速度、痰培养标本60min内送达例次、血气标本15min内送达例次、不良事件上报例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措施执行例数等指标,其数据由移动护理、电子病历、实验室信息、医嘱处理、输血管理、医院感染管理、手术麻醉、病案管理、护理管理等系统集成的中心数据平台提供,数据贯穿患者的整个诊疗过程,实现临床护理过程管理中某一特定主题从不同维度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如从工作量、人力配备、时间、患者视角、医嘱执行等维度,满足了护理核心业务的快速、客观评价需求,确保护理质量评价结果真实、可靠、及时、规范。信息数据平台是联系医疗护理业务之间的纽带,在护理质量评价过程中全方位地提供技术支持。

3.2信息数据平台为护理质量提供全程监控闭环管理

传统的质量评价方法受到现场评价方式的制约,无法实现大数据采集和多点布控。信息数据中心决策支持平台既可根据不同的时间或区域范围进行统计计算,也可采集同一时间点不同区域或同一区域不同时间点的数据信息,实现了护理质量全过程管理,尤其是关键事件的闭环管理。如输血过程质量评价,通过医院输血系统、移动护理系统、电子病历系统的对接,实现输血申请、取血、输血前核对、输血中观察和输血过程记录等关键环节的信息采集;标本采集过程质量评价,通过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实验室信息系统、移动护理系统的对接,实现标本医嘱执行、留取、送检(呼叫外送中心、外送收取标本、检验科签收、上机检验)、报告、危机值处理等关键环节信息采集。

3.3信息数据平台为护理质量管理提高效率

持续质量改进的有效方法是将传统的终末质量控制转化为实时跟踪质量控制[12]。强大的信息数据中心决策支持平台将护理行为全过程实时进行后台记录,质控人员可随时对科室质量进行数据调取和查阅。利用护理管理系统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块,护理管理者可随时查阅各病区患者动态和护士在岗、调配情况,实时生成预警信息报告,对护患比和护士管理患者分配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不良事件管理系统和移动护理系统实现了对压疮高风险患者医嘱及护理预防措施落实情况、护理文书书写、健康指导落实情况的质量控制,护理管理者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和移动护理系统跟踪高危患者,使护理过程实时处于受控状态,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护士满意度数据来源于办公自动化系统,护士匿名参与调查,系统直接生成满意度数据,用于质量评价。

3.4信息数据平台为护理质量精细化管理提供数据基础

护理质量是医院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管理的核心和关键。科学的质量评价不仅有利于维护患者的利益,还有利于护理质量改进目标和方案的制订[13]。本质量评价体系的应用,使得护理管理者可以直观掌握各病区护理质量的现状,通过数据分布与趋势分析结果,进行自身历史性、阶段性质量纵向变化趋势的比较;也可根据病房在质量排序位点,与标杆质量水平进行横向比较,找出自身存在的质量缺陷。解决问题才是质量管理的根本。护理部将信息化质量评价体系与全面质量管理工具的应用同步实施,如每季度运用查检表进行数据整理和粗略分析,运用柏拉图确定关键项目,运用鱼骨图寻找根本原因等,同时43名基层护理管理者分别运用品管圈,结合指标评价数据自发开展质量改善项目,使护理质量管理达到了用数据说话的目的[14]。信息化质量评价体系使管理者对质量的动态观察和分析控制成为可能,实现了质量管理信息传递和记录的可追溯性。

3.5信息数据平台为护理质量评价与绩效管理搭建桥梁

护理质量的行为主体是护理人员,护理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和科学管理,结合绩效杠杆,可明显提高护理工作综合管理质量和水平,激发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护理质量[15]。我院自2011年开展护士岗位管理,实施院科两级绩效评价,并将以信息数据平台为支撑的护理质量评价结果作为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部应用评价结果来判断护理单元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人力资源的有效性,用于护理岗位和护理团队绩效评价,每月、每半年、每年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发放绩效奖励,并将绩效结果用于对护理人员的选拔、培训、职业生涯规划,因此,信息数据平台为护理质量评价与绩效管理搭建桥梁提供了可能。

第2篇:数据信息论文范文

关键词基础地理信息系统

1引言

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GPS技术给传统的大地测量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数字摄影测量技术使传统的航测技术产生了根本的变革。以GIS、GPS、RS为代表的3S的技术给测绘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国家测绘局以发展数字化测绘技术为起点,以推广3S技术应用为龙头,先后在四川、北京、黑龙江、陕西、湖北、广东、海南等地建立七个数字化测绘技术生产示范基地,并将发展地理信息产业确定为测绘行业的发展方向和归宿,1995年底,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正式成立,同时在原来技术工作的基础上,开始筹建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

广西地区的GIS技术应用属全国较早的省份之一,北海市规划局、北海市土地局、南宁市土地局、柳州市规划局等均已建立或正在建设自己的地理信息系统。在测绘系统,3S技术应用起步虽然较晚,但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进步很快。以广西测绘局为代表的数字化测绘生产技术已基本形成生产规模,GPS应用技术已比较成熟,广西综合区情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进展顺利,其它专题GIS技术开发与应用正在起步,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将在今后几年的1:5万、1:1万地形图更新建库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

测绘技术的发展,给测绘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测绘行业管理、技术管理、生产管理、测绘产品(成果、资料)管理及对外提供服务等,无论从哪方面来说,传统的管理方法均不能满足现代技术发展的需要。形势的发展对基础地理信息提出了迫切要求[liu1][1]。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及GIS技术,建设广西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必须提到议事日程。本文就有关问题提出作者的初步见解,以期抛砖引玉,引起讨论,推动此项工作的健康而又快速地发展。

2广西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

一个省级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不是简单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而是基础测绘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必须有相应的行政管理体系与技术标准体系与之配套。因此,广西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由计算机硬件及网络环境、软件环境、技术标准体系、管理体系、数据库等构成。

2.1计算机硬件及网络环境

广西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将以广西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作为网络中心,其它各测绘院、机关、测绘管理处、质量检查站等为网络节点,构成一个C/S网络结构。硬件以微机为主,网络中心使用部分服务器及工作站,设备包括绘图仪、扫描仪、打印机、光盘机、磁带机、数字化仪等。

2.2软件环境

系统软件采用技术成熟、应用广泛的软件,如UNIX、WINDOS95、WINDOWSNT及数据库管理软件。基础软件平台应选择国产软件,这对于将来的应用开发、数据安全及促进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在目前国产软件暂时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可先使用成熟的商业软件(如ARC/INFO,GENAMAP等),但需要保证数据将来能移植到国产软件平台。应用软件(数据采集、数据处理软件、图形图像处理等)宜采用成熟的国产化软件,如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的数字摄影测量系统Virtuozo及测量平差软件包、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的微机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国产矢量化软件GEOSCAN、MAPVECTOR等;部分应用软件自己开发,但要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开发现象。

2.3技术标准体系

系统应具有统一完整的技术体系,如数据采集标准、数据交换标准、数据建库标准、数据质量检查与控制标准、数据更新标准、数据使用标准等。技术标准应采用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当没有国标和行标时,可按国标和行标的建标指导原则建立自己的标准。此外,还应有一批训练有素的技术干部作为系统的支撑。

2.4管理体系

严格地说,广西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是为满足现代基础测绘管理需要而建立的一套现代化的测绘管理系统,因此必须根据现代计算机网络及办公自动化的特点,建立一套新的管理体系,包括测绘行业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成果管理、数据安全管理、数据版权管理等。

2.5数据库

数据库是系统的核心。广西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部分包括:

管理数据库:行政办公、人事档案管理、财务管理、测绘行业管理、质量监督管理、测绘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等数据。

技术数据库:所有的技术标准、设计书、技术文档说明等。

1/25万数据库:是全国1/25万数据库的分库,包括地形、地名、数字高程模型、景观影象四个部分。

1/5万数据库。

1/1万数据库及基础数字地面高程模型。

1/5千数据库(重点地区)。

数字正射影像库。

大地测量成果数据库。

地名数据库。

境界数据库:包括国界、省界、地区界、市界、县界、乡界、村界、屯界等。

其它专题数据库:如综合区情地理信息系统(9202)专题等。

3广西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针

广西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拟本着“总体设计、急用优先、重点优先、成熟优先、分步实施”的方针,综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办公信息系统(OIS)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技术手段,进行系统建设。同时,系统的建设要高起点并切合实际,以保证系统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及良好的可扩展性。因此,该系统建设强调以下三个原则:

3.1实用性

确立以满足现代测绘管理工作为主要目标的思路。从实际出发,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为主,这样容易见效益,也使得系统自身能获得滚动发展和不断完善、扩充、更新的能力。

3.2先进性

当前,国内外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已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因此,本系统的建设在技术方案、系统设计、运行管理等方面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系统的开发建设应采用软件工程学所倡导的开发模式及最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系统的设计应采用可视化技术、数据流与控制流集成化、软件功能部件化等最新分析设计方法,同时,考虑到系统的发展完善,系统的软硬件配置将具有一定时期的先进性;另外对系统的运行管理要有较高的要求,以保证系统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较长的生命周期。

3.3可扩展性

根据客观情况,广西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将是一个不断完善、逐步提高的长期发展过程,这样就要求系统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

事实上,广西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广西测绘局全局的数字化测绘生产已基本形成规模,计算机的使用已比较普遍,局属各单位基本上都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网,各级领导对此已有一定的认识,1996年成立的广西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已经从整体上考虑这方面的有关问题。只要领导重视,各方面共同努力,此项工作会取得较快的进展。

4须重点考虑的几个问题

广西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在技术方面已基本成熟,只要遵循上述提出的“总体设计、急用优先、重点优先、成熟优先、分步实施”的建设方针,系统建设工作可顺利开展。在实施过程中,须重点考虑如下几个主要问题:

4.1经费投入问题

系统建设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一方面,广西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属于基础测绘项目,部分经费可从基础测绘经费中投入。另一方面,系统建设工作属科研项目,应投入部分科研经费。部分专题数据库建库经费可从专题经费中解决(如9202工程)。类似如地名数据库、境界数据库这样的专题建设费用可联合其它有关部门共同解决。

4.2管理问题

现代技术发展给测绘管理工作提出的挑战是不可避免的,与其被动地接受,不如主动地迎接。广西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必定给测绘局乃至测绘系统的行政管理、生产、质量管理、测绘成果管理等带来重大变化。如测绘成果提供方式由现在的模拟产品方式向数字化产品方式过渡,再如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将使现在航测生产方法彻底改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模拟测绘产品与数字化测绘产品并存等等,其中有一系列问题需要研究和探讨。

4.3人才问题

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离不开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测绘行业过去一段时期人才流失比较严重。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一方面可锻炼和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可吸引人才,给技术人才以用武之地。

4.4数据版权问题

模拟的测绘产品版权问题较好解决。受法律不健全、法制观念淡薄等客观条件的影响,数字化测绘产品的版权问题亟待解决,因为数字化产品一经提供,可以轻而易举地进行复制。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法律外,还需要制定一系列的管理规章制度,如“权威数据审查制度”,当项目设计者提交设计成果时,同时应提交所使用的基础数据的来源证明,以限制数据的非法使用。

第3篇:数据信息论文范文

信息管理论文2600字(一):“大数据”时代下医院病案信息管理论文

医院病案记载着各个时间段的患者诊疗状况以及疾病演变状况,其中关键的病案信息包含患者家族史、患者本身的病史、医院诊疗过程、病情检查与病情诊断得出的报告等。

由此可见,医院病案信息牵涉各项日常的医院业务,有关部门对此有必要予以全方位的信息审核、信息收集以及档案存储。但从现状来看,当前仍有某些医院并没能全面关注综合性的病案信息管理,而与之有关的病案管理措施也没能真正实现健全。在此前提下,医院应当尝试在现阶段的病案管理中全面使用大数据模式,以此来全面保障病案信息管理的成效性。

医院对于病案信息管理运用大数据手段的重要意义

第一是提升医院当前利用各类病案信息的整体水准。大数据手段在客观上有助于实现多层次的数据与信息整合,从而显著提升了利用医院病案的水准。医院在全面集成当前现有的病案信息基础上,应当能够妥善划分各项相应的患者信息,确保将其分成收费信息、患者检查信息、患者诊疗信息、门诊信息、报告与检验信息等。在划分上述各类信息以后,运用大数据手段还能创建针对各个患者的识别身份编码,以便于实现多层次的信息关联集成。

第二是全面支撑医疗决策。医院由于具备了大数据手段作为管理病案信息的必要辅助,因此针对实时性的病案信息都能着眼于精确进行搜集。在决策系统的全面支撑下,有关科室就能全面明晰现阶段的患者病情种类、院内患者分布与其他相关要素。相比于传统模式,大数据手段更加有助于汇总信息以及统计信息,对于某些潜在误差也能予以彻底杜绝。除此以外,医院针对当前入院的各科室危重患者应当予以侧重关注,以便于提供日常各项医疗决策必需的信息支撑。

第三是拉近护患关系并且突显以患者为本的宗旨。在集成病案信息的基础上,医护人员针对当前阶段的各项患者信息都能予以全方位的精确掌握,上述措施有助于增强现有的患者满意度,拉近护患关系。例如近些年来,患者已经能够凭借电脑或者手机等工具来随时查找个人诊疗信息,对于实时性的自身健康状态也能全面加以了解。在某些情形下,患者一旦表现为某些危重病情,临床医师对其就要及时进行处理,全面保障患者健康并且提升患者生活水准。

医院当前病案信息管理现状

目前各地已有较多医院正在尝试引进病案信息的大数据管理模式,并且逐步将大数据手段渗透于管理医院病案信息的各个流程中。但是不应忽视,各地医院在现阶段仍然表现为相对较低的病案管理综合水准。探究其中根源,就在于医院及其有关部门针对病案管理仍然欠缺必要的关注度,同时也没能着眼于引进大数据手段作为其中必要的辅助与支撑。

此外,多數医院并没能设置独立性的病案管理专门科室,医院现存的病案管理部门体现为较强的附属性特征。作为管理医院病案信息的专门人员来讲,上述人员本身应当具备优良的病案管理水准。与此同时,上述人员也要掌握涉及到大数据的有关常识,并且将其灵活适用于当前的医院病案管理。但是截至目前,负责管理医院病案信息的专门人员仍然表现为滞后性的专业素养,甚至没能熟悉日常性的病案信息汇总、信息分析以及信息处理操作。除此以外,医院部门针对此类管理人员也没能给予专门性的管理技能培训,甚至聘用某些兼职人员代替专职性的病案管理人员。

探求改进举措

增设专门的病案信息管理机构

医院如果要着眼于优化病案管理的综合效果,那么关键在于设置专门的病案管理部门,有关领导对此也要引发更多的关注。近些年以来,各地医院都在致力于建成病案管理的专门委员会,在此前提下助推信息化的医院建设。与此同时,医院还需结合自身的真实状况来增设病案信息的新科室,确保该科室在整个医院体系内占据独立的位置并且拥有独立职能。

通过运用上述的改进举措,病案管理机构就能全面突显其具备的价值与意义,确保该科室能够覆盖于医院临床管理、制定病案管理规划以及收集病案信息等领域。每隔相应的时间段,管理委员会针对当前的医院病案信息要予以全方位的归纳汇总,此举措有助于保障病案管理能够达到的综合水准。

运用信息化手段来辅助管理

在目前阶段中,各地医院已经能够凭借信息化技术来显著增强病案管理的实效性,在这其中包含自动式的条码识别、微缩光盘技术、数字化的病案管理与其他相关技术。医院通过灵活使用上述大数据手段,就能够着眼于挖掘深层次的患者病案信息,确保现有的病案信息符合准确性与真实性的基本要求。近些年各地医院都在致力于创建资源共享的病案管理网络,在此前提下诞生了新型的电子病案。此外,医院在存储各类患者病案时,也能够借助大数据手段予以完成。这是由于运用电子化存储的方式有助于在线查询各项病案信息,从而服务于现阶段的临床治疗优化与完善。针对出院后的患者来讲,运用大数据手段就能打印并且查询患者现有的各项病历信息。数字化管理应当能够覆盖于医院当前的各项日常管理工作,此项举措在根本上保障了病案信息共享,同时也便于利用与存储病案信息。

全面提升人员素养

从目前现状来看,各地医院针对自身保存的患者病案都给予了更多关注,同时也认识到了病案具备的价值。在此基础上,作为管理医院病案的专门人员而言,应当全面提升自身具备的综合素养,针对医学统计学、外语、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的有关知识都要予以相应的掌握。

因此可见,病案管理人员是否拥有优良的专业素养,在根本上关乎病案信息管理的整体效果。病案信息管理牵涉多领域以及多层次的学科与专业,因此作为管理人员而言,上述人员应当能够精确检索各项信息,以便于实现全方位的信息获取。在此前提下,医院针对各类临床信息应当予以全方位的传递,确保病案信息能够体现其应有的临床价值、科研教学价值以及其他价值。在目前阶段中,医院针对原有的病案管理思路应当予以相应转变,确保将病案管理的侧重点全面落实于分析收集以及汇总各类病案信息。

结束语

医院病案信息在医院现有的管理系统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这是由于病案信息记载着全过程的医疗信息。与此同时,医院如果要给出相应的医疗决策,那么也必须凭借病案信息予以完成。

截至目前,医院及其有关部门正在逐步意识到医院病案管理与大数据手段相互融合的必要性,对于医院当前的各项管理举措也能够予以相应的优化。因此在病案信息管理的有关实践中,医院针对信息化手段有必要着眼于灵活加以运用,在此前提下服务于病案信息管理实效性的提升。

信息管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过程中档案价值重新发现论文

【摘要】基于信息与知识、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之间的关系,分析在知识管理过程中档案价值的新特征。档案价值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将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显现化,通过知识管理对档案信息进一步挖掘使档案更好地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关键词】信息管理;知识管理;价值特征

一、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

对于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信息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入手。有关知识与信息之间的关系有很多种观点。一种观点持有者们认为,信息存在于自然环境、人类社交活动以及人们思维之中,而知识的存在局限在人们的社交活动范围之中,因而信息包涵了知识。另一种观点持有者认为,信息是可编码化的知识或显性可视的知识,而知识除了显性之外,还包涵隐性知识,即存在于人类大脑之中、不可编码化的知识,因而知识包涵了信息。对于以上两方观点,有学者认为,从本质上来说,信息是一种具有物质属性并以物质存在的方式反映呈现给大众,这种物象化及其存在方式可以广泛地包含人类活动及其成果。而知识是人们对这种反映的一种主观性的认识结果,是一种智力成果。因而,就信息与知识两者之间的关系而言,信息是具有知识属性的,并以知识成果作为其具体的表现形式。知识管理这一概念最早是在企业管理中被提出来的,知识管理的概念可能会因为其所涉及的学科领域的差异而存在各种不同的版本,但是知识管理的目标大抵是相同的,即知识管理想要实现的是在最恰当的时间将信息传递给最需要的人,以便于此人可以利用这一信息做出最恰当的决策并付诸实践活动。然而档案又是如何与知识管理存在联系的呢?档案根据其定义我们可以了解到,其最明显的特征为原始记录性。档案的这种原始记录性的特征奠定了档案不可动摇的地位,也是将档案区别于图书、信息等的重要凭证。因此档案凭借其固有的原始记录性的根本属性无可厚非的可称其是信息的最根本来源。知识是我们依靠自身主观能动性对信息进行筛选的结果,故档案也可以称为是知识的源头。

二、知识管理的档案价值

当今由于知识管理层次的不断深入,档案的使用价值呈现出来了新特征,因此对于知识管理中档案价值的重新发现,笔者认为是必要的。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档案是一种直接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显性知识,是知识的来源,因此档案也是知识管理的核心部分。

(一)从理论基础角度分析。理論基础角度主要可以从档案后保管范式与档案双元价值理论两个方面。档案后保管范式包括新来源观、宏观价值鉴定论、知识服务三个方面。1.新来源观。新来源观就是对于文件的来源问题进行一种全新的认识,传统意义上,我们是在文件转化为档案之后才开始对档案进行管理,而新来源观理论则强调对于文件的管理工作应该从文件形成之初就着手开始进行,从开始形成时就开始对其管理,即强调的是一种“前端控制”“全过程管理”,通过这种管理方式可以方便人们从文件形成之初的背景,文件形成过程的结构层次以及文件未来可能会涉及的研究发展的方向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2.宏观价值鉴定论。宏观价值鉴定论强调的是对于档案价值的鉴定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其本身形成部门、机关所产生的价值作用上来判断是否对其进行保存,而应将价值的鉴定提升到对整个社会层级上来。使更广大的人群可以受益,进而实现档案的第二价值,这也正是谢伦伯格所强调的档案双元价值理论中的第二价值。3.知识服务。知识服务顾名思义主,要是将档案信息上升为知识层次对其进行管理,这一理论主要表现在传统档案保管员身份的变化上,可以说档案保管员的工作并非只局限于对档案的排列、档案、上架等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在知识服务中档案保管员的工作主要是将档案中的文字信息加工、提炼出有价值的部分,对这些有价值的部分进行整理,使有价值的信息可以提供给人们利用,即提高了档案信息的质量,也节省了档案利用者筛选档案的时间。以上就是档案后保管范式中所包括的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档案后保管范式是在电子文件不断产生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将档案价值鉴定工作与知识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肯定了档案价值在知识管理中的地位。4.档案双元价值理论主要指档案的工具价值与档案的信息价值。工具价值所指的就是档案产生之初所赋予的价值。正如一个事物的产生是有其原因的,并能在其产生的基础上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为社会提供利用服务。信息价值主要是依据信息接收者,即知识主题与知识客体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一种价值关系。这种价值的实现是需要一定的载体对信息进行传递实现的。知识主体的不同对知识的需求自然就会不尽相同。主体带着目的和需求查询接受信息,并且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素养,知识储备的不同,对同一信息的理解也是大相径庭的。正如每个人读研究生的目的是不同,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也是不同的,所以对待同样的问题我们会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会根据自身的经验分析理解所获取的信息。

(二)从实际理论角度分析。实践基础主要表现在公共档案管提供利用的层面上,主要包括知识获取、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三个方面。1.知识获取是实践的前提保障工作。正所谓没有原材料我们就无法进行生产加工一样。所以要想使公共档案真正体现价值,首先我们需要获取到一定的知识。知识管理权主要指的不再是对纸质文件的有序化整理过程,而是对文件上所反映出来的知识内容进行整理加工,对文件上面的信息进行分析,挖掘出更有价值的部分,对其进行管理。2.知识服务体现在政府信息公开这一层面上,档案馆作为政府信息公开查询的场所,具有提供知识服务的合法地位,同时主动提供信息查询等方面的服务也是其应当履行的义务,满足公众的需求是其应当做的。同样也是公共档案管发展的动力所在。在知识服务提供利用方面,公共档案馆可以借鉴公共图书馆的成功措施,如举办展览,提供远程服务,提供电子化检索平台等等。公共档案馆通过提供新的利用服务方式可以吸引更多的公众,进而实现其公共服务的价值。

三、知识管理中档案价值实现的特征

传统档案管理活动中只有有价值的文件才可以转换成档案进行管理、保存。而在知识管理活动过程中,档案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时同等重要的。档案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隐性知识层面,档案的使用价值主要体现在显性知识层面。因此对于知识管理中档案的这种价值与实用价值并重的条件下,档案价值也呈现出了新的特征。

(一)集成化与灵活性。传统的档案价值体现在主题对客体的需要,对主体需要的档案进行归档保存以实现其价值。而知识管理中更加注重的则是知识,并且这一管理从文件形成之初就需要开始着手进行了,体现在外在内在结合的全过程中,在整个过程中因可能涉及的不同人提出的不同要求,故灵活性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多元化与共享性。公众对于档案的利用可能是间接的,而公众对于知识的获取则不同,这是一种主动性的活动。正如约翰奈斯比特曾经提到的“我们淹没在信心之中,但我们仍处于知识的饥渴中”。作为知识个体的人因其自身处于不断发展中,所以人作为知识个体是渴望获得知识的。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则强调的是,将档案中的知识以一种共享的方式传播开来,呈现在公众面前,以便于公众根据自身的需要获取知识。这种共享性是多元化的,可以是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方式。正如我们需要完成一项工作可能一份文件就包括了我们所需要获取的全部信息,也有可能我们需要通过搜集不同文件中的部分信息,进行整合后的信息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个体的需求可能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元化的。

(三)显性化与增值型。知识管理需要的是主体通过交流的方式将隐形的知识显性化,知识管理中侧重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投入管理、技术管理三个方面,这三点主要是依据企业知识管理所提出的。而当前就档案而言为了实现档案的价值应更加趋于主动性。主动性主要指主动提供服务,知识管理重视的是个体之间,个体与组织之间的知识共享过程,进一步促进知识创新以实现档案信息的增值型。

四、档案价值在知识链中的体现

(一)知识获取。知识获取包括信息采集與信息创造两个方面。采集的过程我们强调的是对于信息的获取要注重其完整性与信息的可靠性。创造则更加侧重于,将隐形信息显性化的过程。档案室信息是一种外在存在形式,因此可以说档案室信息的承载体,也就是知识获取的主要来源,对于有价值的信息获取应该对其加以记录以便日后更多人利用。

(二)知识开发。知识开发的过程是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处理,存储整合的过程。使信息有序化、体系化。这种信息开发的过程要遵守信息本身的客观性原则,知识开发者不可以根据个人的主观意识对信息进行任意的更改,要保持信息的原貌。知识开发就是档案工具价值和信息价值转换的过程。

(三)知识利用。知识获取与知识开发的过程都是为了知识最终能被有效地利用,利用过程中的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信息传播、信心交流、信息之间的转移,到最后的信息共享过程都是档案价值实现的体现。

(四)知识评估。知识评估就是对知识的有用性进行评估。同样也是对于档案价值重新进行鉴定的过程。评估的标准主要是以下三种:对无用的知识进行删除,对有用的知识加以保护,对可用的知识进行创新,其中重点在于知识的创新。在利用过程中将知识显性化,并通过人们之间的交流共享实现知识创新,知识创新实现了价值链的进一步循环。

第4篇:数据信息论文范文

网络信息资源是指计算机或信息终端等以通信为手段通过网络再现出来的集声音、文字、图像于一体的各类信息资源的总和,其实质是电子出版的高级形式,大数据的到来构成了网络信息资源的多个来源,特征如表2所示。由于我国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相对较晚,虽着手进行资源调优,但在挖掘有效的网络信息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数据结构的处理不健全、缺乏深层挖掘研究、度量模型的不健全或缺失等。

2相关概念

本节以“文献”为例,介绍大数据时代下网络信息资源所呈现的社团模式及其概念。定义1.文献网络信息资源(LNIR)LNIR=<ArtID,ArtN,AutN[],Abst,Keys[],Clc,Doc>,其中,ArtID是文献编号,具有唯一值;ArtN是文献名字;AutN[]是文献作者及其相关信息,可具有多个值;Abst为文献摘要;Keys[]为文献关键词,可具有多个值;Clc为文献的中图分类号;Doc为文献的标识码。定义2.作者社团(LNIRAS)设LNIRi与LNIRj组成一个作者社团当且仅当(LNIRi.ArtID≠LNIRj.ArtID)∩(LNIRi.AutN[]∩LNIRj.AutN[]≠NULL)。定义3.关键词社团(LNIRK)设LNIRi与LNIRj组成一个关键词社团当且仅当(LNIRi.ArtID≠LNIRj.ArtID)∩(LNIRi.Keys[]∩LNIRj.Keys≠NULL)。定义4.主题社团(LNIRAN)设LNIRi与LNIRj组成一个主题社团当且仅当(LNIRi.ArtID≠LNIRj.ArtID)∩(Compare(LNIRi.ArtN.getString(),LNIRj.ArtN.getString())≠NULL)。定义5.分类号社团(LNIRCL)设LNIRi与LNIRj组成一个分类号社团当且仅当(LNIRi.ArtID≠LNIRj.ArtID)∩(LNIRi.Clc.trimNums()=LNIRj.Clc.trimNums())。

3网络信息资源社团及模型

由于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资源的急剧暴增,使得网络信息资源的价值密度备受关注。将网络信息资源分类整理,不仅信息量过于庞大,而且由于学科之间的交织或科研需要,各个分类之间也是紧密联系的。现本文就文献网络信息资源所形成的模型做简要介绍。假设有5篇文献,根据定义1,设这5篇文献如图1所示;可分别形成作者社团(见定义2)、关键词社团(见定义3)、主题社团(见定义4)、分类号社团(见定义5)。本节列举作者社团与关键词社团,其中,设作者社团的度为1,即可以形成以1个或以上的作者为中心的社团;设关键词的社团为2,即可以形成2个或以上的关键词为中心的社团。图2列举了图1中A1、A2、k1、k2、k3形成的社团如图2所示。由图1可得,作者社团有:LNIRAS(A1,A2)={LNIR1,LNIR4};LNIRAS(A1)={LNIR1,LNIR2,LNIR4};LNIRAS(A2)={LNIR1,LNIR3,LNIR4,LNIR5};关键词社团有:LNIRK(k1,k2,k3)={LNIR1};LNIRK(k1,k2)={LNIR1};LNIRK(k2,k3)={LNIR1,LNIR5};LNIRK(k1,k3)={LNIR1,LNIR3}。由此可以清晰得看出各个网络资源及其之间的关系,为海量数据的挖掘提供了便利。

4结语

第5篇:数据信息论文范文

由于冶金测控仪表的数据结构复杂,数据属性较多,维修成本较高,本文基于冶金数据的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微粒群优化的冶金测控仪表数据通信仿真系统。冶金测控仪表数据通信仿真系统包括数据收集模块、子站通信模块以及主站分析模块。系统主要对冶金测控仪表总实时运行的不同类型正常和非正常的数据进行收集,统一成固定格式的数据集,保存到相应的大型数据库中。数据收集的内容有冶金测控仪表数据、自动存储运行数据、相关传感器优化的不同仪表接口数据,这些数据主要通过二次设备自动化转置的传感器采集得到。冶金测控仪表的子站通信模块,该模块具有重要的价值,是底层通信设备同上层监控设备的纽带,具有服务器性能,该模块基于UDP/TCP报文通信机制完成上下层数据通信。分析模块是数据通信的核心运算模块,通过基于微粒群优化的数据通信同NRF算法,实现对海量数据中故障进行准确报警,通过优化模型获取冶金测控仪表现场数据。

二、硬件设计

1.测控仪表硬件结构

由于每个检测仪表特别是处于工控机的里层检测仪表信息储存量和信息传输量较高,并且需要无线通信功能模块,因此本文系统中的测控仪表是以功能强大的新型单片机C8051F005作为控制核芯片。该芯片的模拟前端采用8通道模拟多路器、可编程的增益放大器、12位A-D变换器等构成,控制芯片通过这些模拟前端实现桶NRF401无线收发器间的数据通信,并且通过P1启动报警驱动,完成系统的报警功能,采用P2启动键盘矩阵,完成相关参数的设置。

2.仪表显示接口设计

系统的显示接口采用AT89C2051芯片,该芯片通过串口(RXD,TXD)、显示接口以及RS232c接口实现同模拟量输入通道、输入设置、输出控制、报警指示的数据交互,其中输出控制以及报警指示电路应采用5根I/O线,其余的8根I/O线实现数据的显示、输入设置和模拟量采入等性能。通过模拟串口以及串口复用技术完成数字和光柱显示的动态扫描,双64段光柱和8位8段LED数码管显示都使用164输出接口。

3.通信模块设计

通信控制模块的底层控制器同上方操作员站通过40芯的ZIF连接器交换信息,故障数据的分析也是采用该种形式传输数据,并包含Flash存储器保存相关的数据信息,采用天线插口获取的外部环境信息可通过GSM射频部分传递到GSM基带处理器中的复合式EMI滤波器消除电磁干扰,再通过40芯的ZIF连接器同上层控制模块进行数据传递,电源ASIC为GSM基带处理器提供电源。GSM基带处理器中包含两个输入端、两个输出端以及一个接地端,滤波电容C1~C4同共模电感L能够避免出现共模干扰,通过GSM网络确保故障能够及时传输到相应的控制终端中。

三、软件设计

1.检测软件设计

基于微粒群优化的冶金测控仪表数据通信仿真系统基于VisualStudio2005和Matlab进行开发。Matlab具有强大的Simulink动态仿真环境,可以实现可视化建模和多工作环境间文件互用和数据交换。用户可以在Matlab和Simulink两种环境下对自己的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和修改。软件通过分层次的规划方法进行设计,上层模块通过调用下层模块中接口函数实现相应的功能。从上到下包括3个层次:

1)底层数据控制模块,该模块可同不同硬件进行数据通信,主要有仪表数据收集、FPGA数据通信以及模拟电压数据收集等。

2)检测功能模块,对冶金测控仪表的响应时间参数、电流参数、电压参数等一些附加电参数进行检测。

3)结果显示界面,用于向用户呈现仪表数据通信结果以及完成相关参数的设置,实现人机交互,提供人机交互途径。显示界面可提供数据报表显示和打印功能,并且将检测数据导到Excel表格,实现对不同待测仪表、不同检测条件得到的参数进行对比分析。

2.冶金测控仪表故障的检测

本文通过微粒群优化的目标函数全面分析了仪表的损耗、故障次数以及维修次数等因素,确保冶金测控仪表的严重故障能够被及时检测出,冶金测控仪表中存在故障时通过报警模块进行报警,否则通过评估模型和故障数据智能分析模型中的粒子群优化函数实现对系统故障的准确判断,系统中的自动化数据装置采集传感器环境优化的数据,如果存在危险信息则通过报警模块进行报警,否则通过故障数据智能分析模块进行分析,再通过报警模块进行报警。

四、实验分析

通过实验验证本文系统的有效性,实验数据来自于某冶金测控仪表数据库,采集其中的1000个样本数据,分别采用传统系统和本文系统对该实验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本文系统下的仪表数据通信效率高于传统系统,并且本文系统下的数据通信效率具有平稳性,传统系统的数据通信效率随着样本数量的增加出现明显的波动,说明本文系统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在不同干扰环境下本文系统的数据通信效率优于传统系统,并且在干扰或恶劣的冶金测控仪表数据通信中,本文系统下的数及通信效率呈现显著的优越性,说明相比传统系统本文系统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能,能够确保数据的准确通信,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随着检测样本数量的增加,传统系统和本文系统下的冶金测控仪表数据通信时间和通信误差都不断增加,而通信效率逐渐降低,并且本文系统下的冶金测控仪表数据通信指标始终优于传统系统,说明本文系统确保冶金测控仪表的数据通信的高效运行,具有较强的优越性。

五、结束语

第6篇:数据信息论文范文

1.1可用性网络信息安全和保密技术的可用性是指经授权许可的用户可以根据需求,使用网络信息,即网络信息服务在需要的情况下,允许授权的用户进行信息使用,或当网络信息系统部分受到影响时,仍可以为授权用户提供有效的服务,可用性是网络信息系统向授权用户提供安全保护的一项措施。

1.2可靠性网络信息安全和保密技术的可靠性是指网络信息系统能在设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完成规定的任务,从而保证网络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1.3保密性网络信息安全和保密技术的保密性是指网络信息不被非授权用户使用、修改等操作,保密性是防止信息资源泄露给非授权用户,保证信息资源只能为授权用户使用。

2网络信息安全和保密层次结构

2.1物理安全网络信息安全和保密的物理安全是指在物理介质层上对网络信息进行安全保护,物理安全是网络信息安全的基本保护层,是整个网络信息安全和保密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2安全服务安全服务是指应用程序层对信息资源进行分析,从而保证信息资源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然后对信息资源进行保密,防止各种攻击手段和安全威胁,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信息资源。安全服务的内容有安全连接、安全协议、安全机制等。

2.3安全控制安全控制是指对网络信息系统的信息传输、储存等操作进行管理控制,确保在传输、储存过程中,信息资源不被删除、更改,安全控制的重点是在网络信息处理过程中,对信息进行安全保护。

3网络信息安全和保密的威胁来源

3.1恶意攻击恶意攻击是指人为恶意的攻击网络信息系统,造成信息丢失、篡改等现象,恶意攻击可以分为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两种情况,主动攻击是指利用各种手段有选择性的修改、删除、添加、伪造信息;被动攻击是指在保证网络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情况下,窃取、、破译、截获信息资源。人为恶意攻击的危害性非常大,对网络信息系统的运行有很大的影响。

3.2安全缺陷网络信息系统是由多个技术领域组成的,有计算机系统和通信线路中存在安全缺陷,从而为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留下一定的隐患。由于计算机的硬件很容易受到人为破坏,而软件资源很容易受到病毒的干扰和破坏,而通信线路容易受到攻击,因此,网络信息系统具有一定的安全缺陷。

3.3软件漏洞网络信息系统由软件和硬件组成,由于软件程序的编程方式多种多样,导致网络信息系统的软件很容易留下一些安全漏洞,如操作系统的安全漏洞、数据库的安全漏洞、IP协议的安全漏洞、网络软件和网络服务的漏洞、口令设置漏洞等,这些安全漏洞对网络信息的安全状态有很大的影响。

4提高网络信息安全和保密的措施

4.1采用安全性高的系统和数据加密技术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从高到低可以分为A级、B3级、B2级、B1级、C2级、C1级、D1级等,常用的网络信息系统为C2级操作系统,对于极端重要的系统可以选择B级操作系统,对于保密要求高的信息,要将传统的信息加密技术和新型的信息隐藏技术结合起来,从而保证信息在传输、储存过程的安全,利用隐藏技术、数据嵌入、数字水印、指纹等手段,能将机密的信息隐藏在普通的文件中,然后利用网路进行传递,确保信息保密的可靠性,从而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

4.2安装防病毒软件和防火墙要在主机上安装防病毒软件,对病毒进行定时检测,主动截杀病毒,对系统进行检测,这样不但能有效的减少病毒对网络信息系统的危害,还能有效的对文件、邮件等进行监控。防火墙是由软件和硬件组成而成的,它能在内部网和外部网中间建立一个安全网管,对数据包进行过滤,控制网络信息的流向,隐藏内部IP地址,防火墙还能对系统进行网络安全隔离,对外网用户的非法访问进行控制,有效的防治外部的拒绝服务攻击。防火墙不但能防止外部的恶意攻击,还能屏蔽网络内部的不良行为,防止其将保密信息泄露出去。

4.3安装入侵检测系统和网络诱骗系统入侵检测系统是保证网络信息系统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入侵检测系统由软件和硬件共同组成,完善的入侵检测系统能对内部攻击和外部攻击进行防护,有效的弥补防火墙静态防御不足的问题,入侵检测系统能在网络信息系统受到危害前,进行拦截和报警,能及时的消除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网络诱骗系统是指构建一个和真实网络信息系统相同的系统,诱骗入侵者进行攻击,从而检测出入侵者攻击的重点,然后对其进行重点保护,同时收集入侵者的相关信息,分析入侵者的目的及入侵手段,为入侵者的恶意破坏行为提供有效的证据。

5结语

第7篇:数据信息论文范文

就如同在信息时代信息研究的重要性一样,研究大数据时代的大数据特征也具有重要性。大数据产生和发展的特点可以归纳为“4V”,即Volume(海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特征一是数据量大。进入Web2.0时代后,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大量信息,因此,大数据的起始计量单位不仅仅是人们现在熟知的G、T,还可能是P(1P=1024T)、E(1E=1024P)或Z(1Z=1024E)这些数量级。特征二是速度快,时效性强。要快速有效地从实时的、动态的数据里挖掘有用的信息是大数据的特点。特征三是数据类型多种多样。随着当下流行的社交网络的应用,用户生成内容如各种音频、文本信息、视频、图片等非结构化数据出现了,多样性的数据要求对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的方法也要多元化。特征四是数据价值密度低、精确性不够。如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的广泛应用,信息量变大,但价值密度较低,这就需要相关的专家找出更好的技术算法去快速完成信息价值的增值。

2大数据背景下国内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现状

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和利用水平先进的国家相比,由于我国互联网起步较晚,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内容还不够系统,一般是从理论上研究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体系结构、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内容。信息资源作为信息时代的战略资源,发达国家对于大数据的研究极为重视。2012年,美国政府五大部门耗资2亿美元,开始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的项目,用来提升美国的教育、科研以及国家安全能力,并大力发展与大数据相关的数据采集、整合、储存、分析和利用等技术研究,从中可以看出美国已经把大数据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从大数据时代的现状来看,我国也不屈居于后,是顺应时展潮流的,邬贺铨院士就曾表示:“我国将产生全球最大量的数据,要重视大数据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工信部于2012年2月的物联网“十二五”规划上也指出,在此期间,中国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经济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亟须采用包括物联网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家居生活智能化水平。作为4项关键技术创新工程之一的信息处理技术被提了出来,涵盖了海量数据存储、图像视频智能分析、数据挖掘等信息处理技术都是大数据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对于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利用一直沿用其他国家的方法和技术,自主创新度不高。我国在大数据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也非常多,尤其是大数据安全管理能力、大数据存储及处理能力、大数据应用能力等方面。技术上,我国目前主要围绕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高水准方面研究,包括搜索引擎技术、元数据、专业指引库技术。但现今,我国很难提出符合系统要求的切实可行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建设方案,许多研究成果的理论性较强,但实践可操作性不足。

3大数据背景下国内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内容

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三次革命的信息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大数据背景下,无论是政治、商业或是其他各个领域,都面临着怎样迅速理解、如何运用大数据,进而研究、组建有效的大数据时代信息管理模式的挑战。面临这一现状,大数据背景下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必须依靠强大的信息储存、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能力,尤其是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框架,才能合理利用数据,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发挥其实践价值。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应用于各行各业,与信息技术发展紧密相关。学界对其管理方法和技术应用进行了研究,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方法有技术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四大类,按其管理范围,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方法分为网络信息资源的宏观管理方法和微观管理方法。未来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应以网格技术为基础平台,围绕知识发现和信息开发利用等目标,进一步解决信息整序、数据挖掘、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和信息资源的知识管理等问题。网格技术有信息集成功能,能将各种资源联结起来,可把全球信息资源有机结合以实现个性化、专门化服务。信息网格可应用在信息资源整合方面,是传统的信息资源管理技术和理念在网格时代的具体呈现方式,进而达到推陈出新和迅速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水平的效果。

3.1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产生的数据量理应非常庞大。但是据调查,截止到2010年,产生的新数据量为250PB,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只有日本的60%,美国的7%。当前我国网络信息资源收集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多渠道、多方法来尽可能收集更多的数据。瑞士达沃斯论坛在2012年的《大数据大影响》报告指出,数据就像货币或黄金一样,已成为一种新的经济资产类别。鉴于网络信息资源的分布特点,以万维网形式存在的网络信息资源检索工具已经被广泛地普及。比如搜索引擎和各种数字图书馆,除此之外,有偿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信息网站也逐渐为网民所认知和接受,从而能够实现大数据时代原始数据量的积累,进而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这一过程。

3.2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

网络信息资源整合首先要面对用户提出的有关各载体、各渠道的网络信息资源的查询与使用的问题,要充分了解各类信息资源的情况、查询技巧,努力掌握对用户提供参考咨询服务的各种技巧。其次,网络信息资源整合并不是简单地累加网络信息资源,而是需要经过专业技术的再加工,通过对网络信息的分类、鉴别后优化重组而成,因此对工作者的信息素养有很高的要求。

3.3网络信息资源的储存

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数据库技术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领域。它是实现资源共享、节省开支和提高系统反应能力、工作质量以及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技术保证。近年来我国自主研发的数据库包括:重庆维普公司出版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集团公司建成的“万方数据库”以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推出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数据库”等标志着我国的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工作迈向了新阶段。但从全球范围看,我国数据库的数量只是全球数据库总量的1/10,容量约是世界总量的1/100,产值只有世界总量的1/1000。除此之外,在开发数据库时,应该按照特定学科、用户以及专题的要求,确定开发的重点,开发对象应该是具有实用价值的资源,最后建成满足目标用户需求的序列化网络信息系统、专题信息产品全文、题录型或文摘型数据库。

3.4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

信息孤岛效应是我国城市发展的一个瓶颈,各级政府与部门间不愿公开、分享信息,这就造成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孤岛,无法实现信息资源的价值。关于这一现状,有些政府部门也有明确的认识,开始积极寻找解决方案。在美国的引领下,全世界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在互联网上开放共享本国的公共信息。我国也会随着信息开放这个趋势,由政府带头,面向全社会开放公共信息,逐渐消除各部门、各领域广泛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促进信息的公开与自由流动。例如,原来一些政府部门不愿公开自己的数据,但现在开始寻找数据交换伙伴,因为他们逐渐意识到消除数据孤岛已经成为一种发展潮流,无论是对自身还是对其他共享者而言,都是有利的。同时,随着各方面政策的引导,打破数据壁垒对大数据的共享是有力的支持。

3.5网络信息资源安全与产权保护

第8篇:数据信息论文范文

数据综合管制系统结合既定轨道中心网络进行无线结构改造,有关创新设备与数据传输通道的编排工作也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相比之下,创新调试设备与车载VOBC之间的信息交流潜质更是全面卓越。按照轨旁中心网络与数据同步规范体系观察,有关系统架构与综合宽带信道开始独辟蹊径,学会运用灵活光纤进行主体空间节点衔接。因为目前既有设备主要由车站联锁区域控制媒介以及无线接收终端构成,而多点交织与系统调试功能便也在应景旅途中得到适当强化。中心网络在适应CBTC数列、信道同步追踪要求基础上,结合创新业务进行稳定传输,涉及异化与独立局域网络规整工作,在深刻验证承载ATS与联锁信号前提下,根据车辆-轨道计算机监控设备体系,主动执行综合数据的收集与管理职务。关于车辆-轨道无线信号优质化匹配工作,是为地铁专属CBTC系统开创适应基础的必要流程,在充分认证WLAN、IEEE标准之后,争取为落实交互式网络空间改造工作铺垫延展渠道。因为整体通信系统主要运用接口服务终端、车载网络单元进行科学整编,有关列车设备和地面综合规范技术便也受到严密注视。至于接口服务装置则运用区域控制ZC、中心协调端口进行网络沿线设置,确保ATS服务器与ZC控制终端的合理交接能力。CBTC属于先进城市交通轨道布置的重要疏通媒介,后期实用价值较为深厚,能够满足中国交通事业长期可持续发展优势标准。为了科学调试列车信号搭接动力需求,有关城轨交互式沟通机制要建设完备,这是目前轨道信息灵活应用的必要技术指标。城市轨道交通的列控技术在我国设计经验已经足够丰厚,相信后期节点布局优势将更加无可限量。

2轨旁骨干网技术方案制定与对比分析

运用实际轨道交通与通信协调动机进行严密规范,涉及特定应用环境与中心网络的交织化整编工作可以具体围绕两类组网技术进行科学延续,包括以太网与综合业务传送平台。结合CBTC网络开发环境特征认证,轨旁中心格局掌控能力应该联合多重业务疏导潜质与信息传输媒介稳定功效进行同步开发、设计。

2.1节点独立传输功能

工业以太网体系建设工作主要依靠民用CSMA进行多路检测,并且依据多重业务数据执行无序状态下的信息传输工作,确保任何数据的综合调控绩效。CBTC系统在适应多元空间信息调试标准过程中,会面临数据识别、接收压力,如果任何细节工作处理不当,安全隐患危机便可瞬间释放。而MSTP技术按照各类虚容装置进行物理层障碍清除,并借此稳固业务数据的独立传输潜质,确保混乱空间效应下也不会滋生各类调停障碍,相对于传统工业以太网来讲,开发前景实在大有可观。

2.2故障调试潜能保障

传统工业以太网在进行环形网络架构梳理环节中,根据传输媒介故障隐患进行网络节点质量鉴定,如若产生2处以上不良反应结果,则整个布局任务失败。而MSTP则广泛适应多类型组网要求,同时提供2纤复用段保护措施,确保在不同媒介故障空间之内进行有序矫正。这类技术主张全面遵守国际规整要求,尤其在现下电信网络架构广布的阶段流程中,涉及既定产品成熟、可靠地位已经得到广泛认可。按照工业以太网与国家通用技术要领的矛盾状况进行相关鉴别,设备生产技能指标便由此得到全新定义。在这种流程标准下,CBTC系统显然适应了综合业务传送平台规整动力要求,并且在DCS轨旁中心网操作媒介中灌输灵活适应潜质。

2.3多基站小区制系统规整

此类无线网络覆盖方案结合既定地铁系统布置要求进行中心集群式交换装置、调度媒介梳理,根据现下沿线与车辆段规范条件进行基站调度系统搭建。其中必要技术问题就是基站在实施有线传输通道连接环节中,有关中继器与同轴电缆的场强覆盖潜力指标的鉴定,进而稳固地下各站交流功能。不同站点在信道设置上共预留8个调试空间,尽管此类方案管控要领较为复杂,但是内部系统扩充容量与切换性能毕竟广占优势,因此后期多元改造活动已经势在必行。上述各类布置方案普遍存在优劣势迹象,尤其在落实单独建网工程中存在必要疏通限制状况。因为现在大多数地铁管理系统应用2.4G免费频段进行空间扩张,特定信号发射装置如若应用相同频段进行应对,会令整个地铁空间管理效应失去平衡管制能力,最终影响类车的调度应用前景;另外,技术人员在深刻考虑泄漏电缆安装工序基础上,仍旧无法摆脱成本归控因素。因此,在落实整体布局方案过程中,有必要联合多种调试技术进行现场规模调整,争取巩固覆盖空间的贮存功效,满足内部成本的有机搭配要求。这是现如今地铁管制工作的必要动机原理,应该按照CBTC系统细致延展标准进行逐层应对。

3结语

第9篇:数据信息论文范文

关键词:信息熵;风险;检验;国际贸易

中图分类号:U6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6)11-0024-03

信息熵是20世纪就已经广泛应用的理论和方法,但用它来度量国际贸易中大宗商品的短重风险尚未发现有相关文献资料。本论文是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课题“基于承运船舶引起的重量鉴定风险(分析及控制)防范体系研究”(No.2015KJ67)的研究成果。该项目于2015年获得立项。

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建立一个基于信息熵的承运船舶短重风险度量模型,对基于承运船舶引起的短重风险进行分析,指导相关企业运用风险分析的基本原理,开展承运船舶风险分析,合理选择承运船舶,尽量避免因承运船舶选择不当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探索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承运船舶短重风险预警体系,对船舶重大短重风险隐患做到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从而形成一套体系完整、结构科学、应对有效的航运船舶风险防范体系,提高监管效率,提升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好的服务对外贸易的发展。

1 短重风险与风险度量

1.1 风险的概念

对“风险”这一概念,各界一直以来未达成一致,但普遍认可风险的定义包含了两个共同点:不确定性和损失。美国学者海恩斯在其1895年出版的著作《Risk as an Economic Factor》中,最早提出“风险”的概念。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富兰克・奈特(Frank Hyneman Knight)把风险与不确定性做了明确区分,指出风险的特征是概率估计的可靠性。1952年,美国学者格拉尔在其调查报告《费用控制的新时期――风险管理》中正式提出并使用“风险管理”一词。1964年,美国教授威廉姆斯和汉斯把人的主观因素引入对风险的分析上。此后,欧美各国对风险管理的研究逐步趋向系统化和专业化,使风险管理逐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009年11月,ISO各成员国的标准组织投票通过ISO 31000《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对“风险”的定义为:“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同年,我国了GB/T 23649―2009 《风险术语》,其中对“风险”定义为:“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其后果的组合”。

根据上述文献资料对风险的定义我们可以引申出短重风险的定义:

(1)承运船舶或其他状况的不确定性对货物重量的影响。

(2)货物短重发生的概率和其后果的组合。

1.2 承运船舶风险因子的构成

目前,对承运船舶的风险研究主要是安全性的研究,本论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水尺鉴重的实际情况,构建承运船舶短重风险度量制标。由承运船舶带来的短重风险主要有四个方面:船型、船舶的计量条件、船舶的计量资料以及其他因素。如图所示:

承运船舶短重风险是一个复杂系统,按照系统递阶分解原则,承运船舶短重风险度量指标体系也应该是一个分层的树状结构。即每层指标即是上层指标的子类指标,又是下层指标的父类指标。最上层的指标即为衡量承运船舶短重风险的指数。如表1所示:

2 熵与信息熵

“熵”(entropy)概念从首次提出到现在广泛应用已有160多年的历史。熵的概念和规律以及其他推论和有关定理构成了熵理论,熵定律普遍被认为是自然界的最高定律。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说:“熵理论对于整个自然科学来说是第一法则。”但是运用熵理论来度量承运船舶短重风险,尚未发现有任何文献报道。因此,本论文用信息熵的方法来度量承运船舶短重风险是一次创新和尝试。

2.1 熵

1865年鲁道夫・尤利乌斯・埃马努埃尔・克劳修斯(Rudolf Julius Emanuel Clausius)在他的论文《力学的热理论的主要方程之便于应用的形式》中首次提出了熵的概念,并将熵定义为“系统吸收的热量与恒温热源温度之比”,称为热力学熵或热温熵或Clausius熵,被用来度量系统中能量的衰竭程度,即热量不可转变为功的程度。

1877年,物理学家玻尔兹曼将热力学熵概念做了进一步推广和深入分析,并把熵定义为一种特殊状态的概率:原子聚集方式的数量。熵可以定义为玻尔兹曼常数乘以系统分子的状态数的对数值:

S=klnΩ;K是比例常数,现在称为玻尔兹曼常数。

2.2 信息熵

1948年,美国数学家、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Shannon)在题为“通讯的数学理论”的论文中指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并应用概率论知识和逻辑方法推导出了信息量的计算公式,称为信息熵或Shannon熵。信息熵建立了关于不确定性的一种定量化的度量,奠定了现代信息论的理论基础。熵在信息论中的定义如下:

(2)船舶的计量条件和船况越好,信息熵就越低;反之,信息熵就越高。所以,信息熵也可以说是船舶计量条件和船况有序化程度的一个度量。

2.3 基于信息熵的风U定量计算

假设某一承运船舶存在n种可能的不同风险指标,且Pi(i=1,2,…,n)表示每一种船舶风险指标出现的概率,当信息熵取得最大值时,对应的一组风险指标出现的概率占有绝对优势,在这个基础之上,就可以为信息熵表示各个风险因素的权值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当Pi相等时,熵值达到最大值,对应的风险因素对系承运船舶影响的不确定性越大。根据这个原理,可由信息熵来计算各个风险因素的权值。

假设一艘船具备如下4个风险指标①沙滩船,②使用设计图代替完工图,③水尺标记尺寸不符合要求,④船舶老旧。每一种风险因素都对短重有两种可能的影响:正相关和负相关,共有8种可能,不确定性为ln8。对每一种风险指标来说当两种可能性概率相同时,即Pi=0.5时熵最大。

根据风险因素的熵值计算公式我们可以推出两个结论:

(1)熵值越大,短重风险越高,规避风险的成本越高。

(2)船舶状态和计量条件越好,熵值就低,反之,船舶状态和计量条件越差,熵值就越高。

2.4 确定风险等级

根据前文计算出来的风险值,结合风险等级定义表定义风险所属范围,根据计算出来的风险值是否属于某风险区间来判断该部分风险范围及类别,例如某承运船舶短重风险值为0.6,则可将该船舶承运货物短重风险定义为较大,以此反映客观情况。

3 检验策略

3.1 检验策略

3.1.1 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采取不同的检验策略

对船舶进行评估并分级,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等三个步骤。

(1)对极高风险和高风险的船舶建议贸易商尽量避免租用这类船舶承运贵重散货。如果发现此类承运船舶,建议贸易双方更改计重方式。

(2)对于中风险承运船舶,建议贸易商投保短量险,减少因短重带来的损失。在对此类承运船舶实施重量检验是应提高警惕。

(3)对于低风险船舶贸易商可以放心租用。在实施重量检验是也要注意,特别是拼装船。

3.1.2 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风险预警体系

对于已发现的高风险船舶建立大数据档案并在检验检疫部门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同时,按照所运载货物的实际短重重量进行风险评估或分级,当遇到同一船舶再次进行水尺计重时,鉴定人员可以利用风险预警数据,在计算前重点核查档案中记录的问题是否得到了改正。这样一来既规避了潜在的风险,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3.1.3 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对船舶计量条件的审核

根据信息熵的原理,承运船舶的设计建造和计量条件越差信息熵越高,风险越高,规避风险所需的信息量也就越高。因此,在检验中应当尽可能多的收集资料和信息(如制表说明、船舶的总布置图等)来综合地进行判断。尤其是对于图表上所示的计算所需信息(如水尺标记位置、水舱高度等)应该与实际观测或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对比,这样就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而不至于造成工作上的失误。

参考文献:

[1]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31000:200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中文版 [S] .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21~2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23649―2009 风险术语 [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4~6.

[3] 李锐锋.试析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革命意义.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9,16(3):27~30.

[4] 王九云, 张秀.熵的定义式和系综概率分布函数关系的探讨[J]. 咸宁学院学报, 2005, 25(6),41.

[5] 刘连寿.理论物理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