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研究性学习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 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
2001年9月——2002年1月,我们召开了多次课题组会议,对在高二年级文科班中再深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实验工作进行可行性论证,经过论证,我们认为是可行的,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高二年级文科班的学生素质较好。近几年来,我校文科高考成绩年年再创新高,在全市多次摘取文科桂冠,使我校文科类学生英才济济,汇聚一堂,高二年级文科班的学生素质较好为全校所公认。2、高考改革的趋势。2000年广东省高考(3+X+1)文理综合试题第十九题(上海市中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题)是典型的研究性学习的考题;2001年高考上海卷第37题(老山汉墓走出西域美女题)亦属研究性学习的考题,这两题的出台代表了高考改革的方向,它表明研究性学习的考题在高考中开始出现,紧跟高考改革的方向,是高二年级文科班历史教学的任务。3、高二年级文科班的历史课是我们课题组成员杨柳、周雪红老师任教,这对于研究工作的进行较为便利。4、班主任支持。这几个班的班主任都较为支持,使得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实验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二、对学生进行组织动员工作
考虑到高二年级没有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时,我们只能利用历史课及一些班会课时间进行动员。首先,请教科所苏敏老师作专题报告(2002年1月),向同学们介绍了国际国内研究性学习的最新动态,以及柳州市几所中学研究性学习的发展情况,使同学们对研究性学习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其次,请周梅莉老师进行具体的指导,使同学们明确研究性学习不仅是高考改革的方向,而且能够锻炼大家的学习、工作能力,是高中阶段不可多得的一次锻炼机会。最后,杨柳、周雪红老师利用本班历史课时间向同学们介绍了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法及研究程序,布置了研究性学习的具体任务。考虑到高二年级没有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时,这一任务只能利用寒假时间进行,所以,我们把研究性学习的任务以寒假作业(作业全文另存)的方式布置下去,要求学生在放假前将研究性学习的准备工作做好,放假时进行研究,开学后再整理研究成果。
三、组建课题组,制定研究方案
在将寒假作业布置下去后,我们着手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准备工作——组建课题组,制定研究方案。首先,我们组织学生组成课题组,规定1——5人一组,在自愿的基础上选举产生组长,由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分工以及与指导老师的联络等,并负责将研究课题和本组成员名单交给老师。小组成员共同制定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既分工负责,又相互配合,体现全体成员分工与合作的统一。其次,为了把握研究方向,保证进度和质量,我们要求学生制定研究方案,其内容包括课题的名称,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方法和时间进程,小组成员的分工,预期的研究成果及表现形式等,并规定了研究方案交给老师的时间。最后,进行开题论证工作,研究方案交上来后,我们组织了开题评审会,对每个组的“课题研究方案”进行开题评审(开题评审会记录另存)。为此,我们制订了详细的评分细则,内容有课题组所选(拟)课题的意义、课题组所选(拟)课题的可行性、课题组所选(拟)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的恰当程度、课题组对所选(拟)课题的设想的合理程度、课题组成员陈述课题及回答问题的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等几项,依据这一评分细则对学生的课题进行了评分,好的研究方案建议学生保留,不合格的课题要重新准备后再通过开题评审,在此基础上,开始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阶段。该文章由diyifanWEN.COM(第一§范┆文网)整理;
四、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阶段
在组建课题组,制定研究方案并通过开题论证之后,我们开始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阶段。这一阶段,由于没有课时,我们要求学生用寒假时间自主进行研究,我们教师着手进行指导工作。我们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我们首先指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进行分工合作,由小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相配合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其次,我们给学生讲解了进行资料收集工作的方法:1、通过媒体搜集资料。我们指导学生通过媒体搜集资料,如互联网、图书馆、音像制品、电视、报刊、广播等媒体,都是较好的搜集资料的媒体。2、实地考察。我们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由同学们亲自到现场勘察,采集相关素材,并提出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带照相机、摄像机进行摄影摄像,并将资料输入计算机。由于没有课时,只能在假期进行这一工作,所以我们提出必须要在家长陪同下前往并注意安全问题。3、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到相关部门(如旅游局、旅行社、博物馆等单位)搜集相关资料。其实,搜集资料的途径很多,可谓条条道路通罗马,除上面的途径外,还可借助父母的关系,找到调查对象进行座谈;借助社会关系,访问不同层面的调查对象等等。在搜集到相关资料后,一定要注意原始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图像等)的保存,有条件的同学最好将资料输入计算机保存。
五、研究成果展示
2002年3月,寒假结束了,同学们带着原始资料回到了校园,我们首先指导他们进行资料的整理工作。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形式多种多样,不仅有文字资料,还有数据资料、图片资料、音像资料、软件资料等。我们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搜集到的资料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和提炼,确定总结的内容,选择最合适、最能反映研究成果的形式,得出研究成果。同学们有的写出了研究论文,有的写出了调查报告,有的整理出颇有分量的研究笔记,还有的提交了大量的相片、软件等,取得成果共记42项(大量成果另存,成果一览表附后)。我们指导他们在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将所得成果输入电脑制作成PowerPoint课件, 我们选取了一部分优秀成果,在2002年6月进行了研究成果展示,黄明旻、张超、杨秋慧、胡宾等同学展示了他们制作的课件,对此,我们还进行了现场摄影、摄像(相片、录像带另存),这次展示,取得了圆满成功。
我校历史组“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组建三年了,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实验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通过这一阶段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当然,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钻研,还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到兄弟学校学习,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以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水平。
⒈结题报告的一般格式
研究性学习的结题报告形式多样,有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等,但基本格式大同小异,一般由标题、摘要、研究背景、正文、参考文献等部分组成。
⒈⒈标题
标题是课题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在整篇论文中起“画龙点睛”作用。标题名称要注意以下几点:⑴引人注目。题目要新颖,醒目得体,能准确表达研究内容,恰如其分地反映课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切忌“体会” 、“浅谈” 、“管见”之类用语,否则显得肤浅、俗气。⑵简练明了。标题字数要少,直奔主题,使人一目了然。若标题偏长,可增设副标题。⑶便于分类。标题要表明研究的主要变量,能看出研究内容的学科范围和课题类型。
⒈⒉摘要
摘要是课题研究的内容提要和研究成果的简短总结,能直接说明研究的问题、方法、过程和主要结论。使读者看了摘要后能了解结题报告的概况,以决定是否值得阅读全文。摘要撰写要短小精悍、准确完整、严谨流畅,一般不要越过300字。
⒈⒊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又称提出问题、前言、引言,这是研究报告的开头部分 ,其重点是提出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说。引言的逻辑结构为:阐述问题的前后联系提出研究问题形成研究假说。其主要内容:⑴介绍研究背景和目的,阐述前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尚未解决的问题及研究进展。⑵简介本课题的研究方法。⑶概述本课题研究成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⒈⒋正文
正文是研究者表达研究成果和研究过程的主体部分,在研究报告中占绝大部分篇幅。要求详细阐述本课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过程,说明产生结果的条件及相关因素,对一些不容易了解的地方要给予明确的解释。正文主要包括方法、结果和讨论三部分。
⒈⒋⒈方法
研究方法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对课题出现的主要概念的定义与阐述。②研究对象的条件、数量、取样方式及研究的时间安排。③各变量间的关系分析。④研究的操作设计与研究成效的比较方式。这部分内容与方案设计中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基本相同,其实就是将设计方案在研究实施中的调整说明[2]。
我国高中学生的压力源主要来自于学习、父母、老师和同伴、环境、自我发展和时间六方面,其中学习压力是中学生的主要压力源。而高中生的升学压力要比高中生大,这是因为高中毕业面临的升学和择业更为迫切。
在社会中还存在不少高中生由于学习压力无法得到调节而酿成悲剧。一幕幕扣人心酿成悲剧,一幕幕扣人心弦的画面,种种悲剧也给许许多多的家长心灵造成难以抹去的伤痛。所以为了进一步了解学习压力给学生带来的影响.
一、自我减压法:
面对学习和工作力而产生的种种心理上的问题,可借助以下方法自我调解。
1、不要把目标定得高于自己能力所及。
2、有效地分配时间,将学习任务或工作任务按轻重缓急编定先后次序,然后依次逐步完成,阶段性的成果可减低同时展开多份任务而又无法完成所带来的压力。
3、课余时应做适量运动,既可强健身体,亦可减压,或可在教室做一些简单的伸展运动,减轻肌肉疲劳。
4、遇到困扰或情绪低落时,可与家人或朋友倾诉,通过与同学,同事的沟通获得支持和关怀,亦可发泄情绪,以下提供两种心理宣泄FLASH,可点击下载
5、即使再忙,也要有必要而充分的睡眠,这对松弛绷紧的神经至关紧要,对于处在身体发育时期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6、如果实在感觉压力太大,无法应承致使情绪低落,不妨去听听CD,看看电视剧,或者到酒吧去坐一坐,哪怕偶尔“疯狂”消费一把也可以。当然这是一种矫枉过正的办法,不可频频使用,更不能成为你懒惰涣散的借口。
7、养成持之以恒,平衡有序的生活习惯,不要做“书呆子”,别放弃享受美食,享受户外活动或发展个人兴趣所带来的乐趣。
二、病症的心理调适
如果面对学习压力造成的种种生理上的不适,可借助以下办法使之得以缓解。
1、头痛:以拇指轻按太阳穴,眉头及耳背等部位,再以画圆法轻轻按压。
2、肌肉痛楚(如肩部及腰部不适):可做一些简单的伸展动作,坐直身子,放松肩部,两手放背后,十指互扣然后用力向后拉,如此这般重复多次。
3、胃痛:因耽误进餐时间引起胃痛,可喝一点温牛奶,这个时候千万不要求助于茶或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1、制定有效的课题实施方案。
20*年8月,各课题实验学校就课题研究制定了方案,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建立了各具特色的课题管理模式。组建了一支实验队伍,要求课题组成员热情高,干劲足,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有利于经验的总结,有利于教研成果的推广。
2、学习有指导性的教育教学理论。
转变教育观念是进行课题实验的前提。我们组织实验教师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九年义务课程标准》,组织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撰写心得体会。采取了“课内与课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由指定的教师进行授课,主要讲述探究性学习课程的性质、目的要求、如何选题、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聘请指导老师、撰写报告等,并指导学生选题和开展课题研究。没有固定课时安排,但每学期每位语文教师必须完成1—2个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方案或教案,以及开展探究的结果报告或情况报告。其目的是使更多的教师参与和关注探究性学习,使探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渗透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不仅是学习方式,而且是一种深层次的教学理念。树立二种观念,实现三种转变。首先应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其次应变“教案”为“学案”、变“教本”为“学本”、变“教学”为“学教”。
3、研究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区学生实际,构建了“自主预习——导入激趣——自主探究——合作互动——质疑问难——拓展迁移”的自主、合作、探究性的课堂教学模式框架。营造乐学氛围,激发探究兴趣。教师要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减轻学生学习上的负担,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发挥。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提供充足时机,引导自学探究。让学生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学习主动权,在主动探究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新知,培养创新能力。同时注重疏导点拨,学会合作探究。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小组合作、全班合作。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让学生在争辩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质疑解惑中明晰努力方向,强化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课堂注重激励评价,引导深入探究。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并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让学生牢记探究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同时,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探究的机会,培养出有思维有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4、探究有价值的教学方法
经过广大语文教师的精心探索,我区在实施语文探究性学习课题方面摸索出多种探究性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1)问题探究法。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针对文本的特点及学生的自身经验,发现问题,采用类比生疑法、联想生疑法,异同对比法、借果推因生疑法等,自己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或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探究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探求过程中要总结规律、培养技能。
(2)情境探究法。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情境,创造一种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的、和谐的、平等的氛围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兴趣提高和知识的掌握。
(3)自主探究法。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去探究。强化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让学生这个阅读主体独立领受和驾驭文本。
(4)合作探究法。合作探究如果用在刀刃上,能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如在教学重点难点处,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或全班集体合作探究,对阅读写作等整体性的学习内容,组织整节课探究学习……这样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实现个性差异互补,使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在探究中提高,就能产生1+1>2的效果。
(5)想像探究法。对于一些寓言、神话及有想象空间的小说、戏剧等,将学生语文学习由探究现实存在的问题引向探究虚构虚拟假设存在的问题。
(6)纵横探究法。既从课文间的联系从纵向横向两方面进行问题探究,获取知识。
(7)接受式探究法。根据文本需要,让学生对个人、学校、社会等现有资料或现有资源中直接搜集或询问得来。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又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8)发现式探究法。在发现式的探究学习中,没有现成的信息可以直接搜集到,而必须由探究者对文本经过阅读、分析、解读、研讨等活动过程,通过知识间的链接来获得认识成果。
还有一些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如口语交际课的情境探究法——它要求教师要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情境,创造一种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的、和谐的、平等的情感化学习氛围,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课堂充满着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写作课的合作探究法——将探究性学习引入作文评改课堂,全班学生按优、中、差均匀搭配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人,确定一名学生作记录人,小组集体讨论评改分配的作文,评改内容按照本次作文要求(包括作文是否说了真话、抒了真情以及在拟题、审题、立意、构思、谋篇布局、写法、语言等方面的优点、不足、修改意见),然后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评改情况,小作者根据小组评改的意见写出二稿,组长根据小组成员在本次作文的表现,给每个人评定等级,并负责把集体讨论的内容、素材、初稿、修改意见、二稿等材料按顺序装订好,交教师审阅或各小组交换评改;活动课的体验探究法——如学生在综合性探究学习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了成功,也体验了挫折。探究过程中的挫折、错误、弯路甚至失败,对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对此,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有所收获的喜悦和兴奋。
二、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旨在对初中语文自主、合作、探究主题活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进行研究,探索科学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途径,以加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创新精神的培养。
1、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初中生自主合作探究主题活动教育的主要特点及有效途径。
2、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要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探究之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探索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和能力的途径,高效地达成学习目标。
3、构建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知识体系,形成实施自主探究教育的能力,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成效
四年来,我们在课堂教学、综合性学习活动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通过研究,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增强了。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已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开展研究后,在教学中注重创设自主探究的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学生进入“求通而未通,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到积极参与,主动探究。
2、自主合作探究意识明显增强。
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各种自主探究地学习实践活动中,课前预习已不必由教师作专门的指导,只须按照掌握的预习方法进行就行了。有些学生还超前预习;在学习中主动出主意、想办法,解决疑难问题;在许多公众场合,一些以前躲于人后、怕抛头露面、羞于启齿的学生也开始有了探究的欲望、交往的愿望、展示自我的渴望。课外阅读更是深入学生的心,大语文学习观已渗入到每位学生的心坎。
3、自主探究能力明显提高。
学生在学期初能认真分析自己的学习实际,确立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明确学习目的、内容和高度,并据此制定出自己的学习计划,探索自己的学习进程和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各种学法的尝试和探索,并及时作出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现状,反思现状,总结经验教训,进行学法的改进,学习状态的调整,使自己始终处于一种学习的兴奋状态,努力实现现代语文教育的鼻祖叶圣陶先生曾说:“尝谓老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老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
4、自主探究习惯初步养成。
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教学主张,在课题研究中,学生已初步养成了自主预习、复习的习惯,乐思善辩的习惯,勤翻工具书的习惯,博览群书、广泛摄取信息的习惯,自疑解疑的习惯。
5、自主探究教育观念深入师心,加快了语文课堂教学素质化进程。
几年来的实践许多教师觉得最大收获是教育观念的自我转变。如今我区初步探索出了几种比较成熟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如探究式、讨论式、情境式。
6、提高了教科研能力。
教科研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捷径。从前“教科研”充满了神秘、神圣,觉得遥不可及,可亲密接触之后,才发现科研就在我们身边,科研是为了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初步知道了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方法,自觉自愿投入学习中,知识面大大加宽,分析处理信息能力大大加强,还撰写了有价值的心得和教案。参与科题研究的教师有200多项成果在市级以上获奖或发表,可谓成果颇丰。
四、思索与反思
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我们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和解决。
1、新的教学方式,旧的评价标准。
探究性学习课程的评价强调过程性评价。关注过程的评价,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开设探究性学习课程的作用和积极效果还受到很大制约。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家长、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学校对老师教学的评价,学校、老师、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的观念还没有根本改变。探究性学习课程的评价,没有真正纳入学生整体评价体系中。评价观念不从根本上改变,就会导致学生只重结果,忽视过程,就不可能促使学生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精神,反而易于形成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和习惯,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限制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2、教学相长,教师滞后。
探究性学习课程倡导的是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给教师的教学机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的反馈要有恰当的反应、判断和处理能力。由于对学生探究反馈结果的不确定性,对教师的备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把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主战场放在学科教学中,探究性学习课程的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3、缺乏整合,有待提高。
在学生探究活动上,教师的讲授多,学生思考探讨形式大于收获。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死记硬背多、鼓励创新少。学习方式依然单一,阻碍个体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在阅读上,学生读书缺乏自己的感悟和探究。在课堂探究时,学生缺乏充分的读书时间,小组合作探究流于形式,学生未能真正产生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导致探究不够深入。还有在写作上,拟题和指导构思没有给学生的自由写作、自由表达、自由探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写作题目没有特色,构思内容过于狭窄,且忽视了学生在修改环节上的个性化表达和探究创造。如何处理好课堂气氛活跃与“知识目标”落实之间的矛盾;怎样引导学生走出校外进行有效的大语文探究;如何建立全面评价教师、学生的体系等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
1 现代中医对热毒致中风病机的认识
近年来,“热毒致中风”理论在中风发病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医脑病研究所所长王永炎院士指出:毒邪致病是中风病情险恶,难以治愈的关键。
中风病的发生,因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志相激,跌仆努力等因素引起,其中情志因素占非常重要的地位。中风病的发生,可因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志相激、跌仆努力等因素引起,其中情志因素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朱丹溪说:“五脏各有火,五志激之,其火随起”即不良的情志刺激,可导致脏腑功能失常,火热内生。如情志内伤,肝郁化火;劳心太过,暗耗心阴,日久使心阳相对亢盛而发为心火。肝火、心火相激相助,加之中风患者多为年老体衰,肝肾阴亏之人,火无所制,导致火热内炽。火热煎熬熏蒸,炼血为瘀;与血相搏,结而留络为瘀;伤津耗液,阴伤血滞为瘀;损络迫血,血妄离经为瘀。火热一样可炼液为痰,津液为之痰聚。形成痰、瘀、热同病。龚居中在《红炉点雪》中说:“火为痰之本,痰为火之标。”王清任亦说:“血得热则煎熬成块。”
火热、痰瘀胶结,伏于体内,若不能及时、不断地清除于体外,即可成热毒。火热、痰浊、瘀血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构成热毒犯脑的病理基础,形成脑络损伤的恶性循环状态。可见,热毒是中风病发病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现代不少医家通过广泛实践,对中风病因病机发病机制,中医证候特点等都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和认识。刘卫红认为,中风病虽与外来毒邪无明显关系,但其发病后所形成的内毒却直接影响着疾病的病理变化,预后和转归。内生毒邪具有毒性火热,毒性猛烈,依附性以及败坏形体,易攻脏腑等特点。毒邪致病力强,给机体造成危害重,且内毒一旦形成,便迅速加重病情,是产生变证及危害症状的重要原因。毒邪致病的症状多属火热,火可生毒,毒具火性,毒与火密切相关。内毒的最大特点就是败坏形体,损伤脏腑经络。中风病毒邪除损伤脑络外,同时侵犯其它多个脏腑,如毒人于心则致昏迷,人于肠腑则大便干结。因此,内毒在中风病急性期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2 清热解毒法在临床的应用
以清热解毒法治疗中风临床报道较多,如鲍益铭用黄连解毒汤治疗脑血管病45例,总有效率62.2%。其作用机理重在祛除热毒病邪。黄连解毒汤集苦寒于一方,正是针对热毒病邪而设,疗效显著,反证了中风病中毒邪的存在。张建平,王心光亦将黄连解毒汤用于中风急性期的抢救,临床取得满意的疗效。林亚明更强调了出血性中风的内毒致病因素,他认为出血性中风病发后,瘀血、痰浊、热邪偏盛,雍滞体内不得外泄,则化毒邪。内毒具有毒性猛烈,善变,易攻脏腑而多属火热之特点。能导致脏腑功能失常或损害脏腑器官,尤其是损坏脑质,甚至导致死亡。林亚明在临床上用解毒法治疗出血性中风,取得良好的疗效。
现代医学在对脑血管的研究中,尤其是近年来分子基因技术的发展,逐渐认识到出血性中风病发生与免疫炎症机制息息相关,存在着自由基,兴奋性氨基酸,一氧化氮,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物质过度产生,直接或间接转化为毒性物质,损伤组织细胞。上述诸方面的变化,具体反映了热毒内生,引起脑受损的生物学基础,表现出类似中医“热毒”症候,可归于中医“毒邪”范畴。
目前,中风的“内生毒邪”的论断,临床病案报道较多,但实验研究不多,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3 高血压脑出血与白细胞趋化相关性研究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均有明显变化,如脑出血后血浆和脑脊液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增高,病变局部白细胞浸润。近年来,特别随着对脑出血损伤机理的研究深入,白细胞的损伤作用倍受关注。出血后白细胞在脑组织中聚集并释放出某些炎性物质,导致出血周围组织产生缺血和炎症反应,参与水肿形成和发展。这种继发于脑出血的炎性过程是出血性脑损伤的重要部分,对损伤的最终范围和程度有很大影响。深入了解这种炎症反应的发病机理,时间过程,影响因素和病理作用,有助于为治疗急性脑出血损伤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摘要】 目的 研究中药制剂怡欣乐口服液(YXL)的安全性评价和升高外周白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 按照新药审批办法有关规定,分别运用小鼠和大鼠进行了YXL急性和长期毒性实验;分别采用环磷酰胺、苯中毒及60Co-γ辐射等因素诱发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低下运动模型,观察YXL对模型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的影响。结果 以最大浓度、最大体积的YXL给小鼠口服灌胃,每天1次,最大耐受量为35.6g/kg。大鼠给药60天后,高剂量组白蛋白,高、中剂量组总胆红素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高、中剂量组的总胆固醇有下降趋势,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停止给药15天,各项指标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给予YXL 3g/kg、2g/kg和1g/kg 3个剂量的药物干预后,3个给药剂量均能提高以上3种诱因所致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低下。结论 YXL以灌胃给药测得最大耐受量为35.6g/kg,接近临床剂量的200倍;长期毒性的各项指标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 YXL具有明显升高血白细胞作用。本实验YXL临床运用提供了安全性评价依据和药效学方面的实验依据。
【关键词】 怡欣乐口服液;安全性;白细胞;大鼠;小鼠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safety of YXL oral liquid and to study its mechanism in increasing the WBC in peripheral blood.Method According to the regulation for new drug application, mice and rats were applied for the acute and long term toxic experiment; dynamic low peripheral blood WBC in mouse and rat model were build up by toxic treatment of cyclophosphamide, benzene, and the 60Co-γray irradiation, then the effect on WBC in peripheral blood were observed.Result YXL oral liquid was feed to the mice by gastric perfusion with the maximum concentration and volume, once a day, maximally tolerated dose is 35.6 g/kg. The albumin in the high dosage group and the total bilirubin in the high and medium dosage decreased obviously in rat after the drug was feed for 60 days, which had obvious difference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total cholesterol in the high and medium had the trend of decrease, but didn’t have obvious difference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treatment of all three different dosage, YXL 3 g/kg,2 g/kg and 1 g/kg could improve the low WBC in peripheral blood of the 3 mouse models.Conclusion The maximum tolerance dosage of YXL oral liquid by gastric perfusion is 35. 6 g/kg, which was about 200 times than the clinical dosage. All the indexes for the long term toxicity are in the normal range which had no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YXL has an obvious effect in increasing the amount of WBC. This research provided 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the safety evaluation and pharmacodynamics i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YXL.
[Key words] Yixinle oral liquid;safety;white blood cell;rat;mouse
YXL是由我们在补肾填精,养心安神治法指导下,选用西洋参、冬虫夏草、阿胶、何首乌等药物,采用现代制药技术研制而成的中药复方制剂。为了研究YXL在用药安全性评价和升高外周白细胞方面的机制,我们按新药审批办法有关规定,进行了YXL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及升高外周白细胞方面实验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YXL毒理学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1.1.1.1 药物及试剂 YXL,由总医院药剂科制剂中心提供(每1ml相当于生药1g),批号:080618;环磷酰胺(CTX),粉针剂,200mg/瓶,上海华联制药有限公司产品,批号:070318;苯,纯度为99.5%,北京北化精细化学品有限责任公司,批号:080618。
1.1.1.2 仪器 血液分析仪,MZK-5108K,日本光电工业株式会社产品;60Co远距离治疗机,型号:GWXJ80,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产品。
1.1.1.3 动物 昆明种小鼠,SPF级,各半,体重(20±2) g,Wisar大白鼠,SPF级各半,体重(100±10) g,由总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粤检证字第2006B020号。
1.1.1.4 统计方法 实验数据应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F检验。各组间均值比较采用q检验。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显著性水准及结果判断按通用的假设检验标准。
1.1.2 方法
1.1.2.1 小鼠急性毒性试验 取小鼠20只,各半,于实验前一天隔夜禁食不禁水,在(20±2)°C的条件下, ig给药。药物浓度为1g/ml(最大浓度), ig体积为0.5ml/20g体重(最大体积),观察7天。
1.1.2.2 大鼠长期毒性试验 取大鼠80只,按体重随机分组,分为空白对照组、YXL的低、中、高剂量组(为临床的20、40、60倍), ig给药,每天1次,连续60天。最后1次给药24h后,每组取12只大鼠的血液做血液学(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C,白细胞分类DC)和血液生物化学(尿素WB,肌酐GREA,葡萄糖GLU,总蛋白TP,总胆红素T-BIC,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P,碱性磷酸酶ALT,总胆固醇T-CHO)。取出心、肝、脾、肺、肾、胃、肾上腺、胸腺、子宫、,精密称重,计算脏器系数和病理检查。15天后,剩余的8只大鼠进行同样实验。
1.2 结果
1.2.1 YXL小鼠急性毒性试验 药物浓度为1g/ml(最大浓度), ig体积为0.5ml/20g体重(最大体积),给小鼠灌以YXL 20min后,小鼠略微不适,表现为腹胀、弓背、安静不动等现象, 3 h后恢复正常;在观察期间,全部小鼠存活,剖检,肉眼观察主要脏器,未见心、肝、脾、肺、肾等主要脏器组织明显异常。YXL以灌胃给药测得最大耐受量为45.6g/kg,接近临床剂量的200倍。
1.2.2 YXL大鼠长期毒性试验
1.2.2.1 YXL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大鼠在实验期间活动、饮食、体重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
1.2.2.2 YXL对大鼠外周血象的影响 连续ig给药60天及停止给药15天检测血液学(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C,白细胞分类DC)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
1.2.2.3 YXL对大鼠血液生化学的影响 连续ig给药60天,尿素、肌酐、葡萄糖、总蛋白、天门冬氨酸转换酶、丙氨酸氨基转换酶、碱性磷酸酶、总胆固醇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高剂量组白蛋白,高、中剂量组的总胆红素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高、中剂量组的总胆固醇虽有下降趋势,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提示:长期服用YXL,对其白蛋白、总胆固醇的代谢有一定作用,停止给药15天检测血液生化学各项指标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
1.2.2.4 YXL对大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连续ig给药60天,每组股动脉放血处死12只,剖检,仔细观察是否有肉眼可见病变,并迅速摘取心、肝、脾、肺、肾、胃、胸腺、肾上腺、子宫、称重,并折算成100 g体重脏器重量(脏器系数)。结果:仅高剂量组肝脏的脏器系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停药15天,脏器的脏器系数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
1.2.2.5 组织学形态检查 光镜检查大鼠的心、肝、脾、肺、肾、胃、胸腺、肾上腺、子宫、各个脏器未见异常。
2 YXL升高外周血白细胞研究
2.1 材料 药物及试剂、仪器、动物均与毒理学研究介绍一致。
2.2 方法与结果
2.2.1 YXL升高环磷酰胺诱发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低下作用[1,2] 实验设5组,每组12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YXL 1.0g/kg组;2.0g/kg组;4.0g/kg组(分别简称为YXL 1、2、3组)。各组均ig给药,1次/d,共13天。YXL 1.0g/kg、2.0g/kg和4.0g/kg 3个剂量组分别以临床成人日剂量(0.10g/kg)的10倍(1.0g/kg)、20倍(2.0g/kg)及40倍(4.0g/kg)。于给药第7天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ip环磷酰胺100mg/kg 1次,于第10、13天给药后1h(即ip CTX后第3、6天),尾静脉取血,测定白细胞总数。研究数据均以(x±s)表示,采用组间t测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给环磷酰胺后第3天,YXL 1.0g/kg、2.0g/kg及4.0g/kg组白细胞总数均明显升高见表1。表明YXL具有升高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诱发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低下作用。表1 YXL升高环磷酰胺诱发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低下作用注:与模型组比较,*P
2.2.2 YXL升高苯中毒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作用[3] 实验前预选小鼠尾部取血,测定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取WBC总数值在(10~12)×109/L的小鼠供实验造模之用。小鼠sc 99.5%苯5ml/kg染毒,1次/d,连续5天,取血测定小鼠WBC总数,当小鼠WBC总数降至50%~60%时,被认为造型成功。然后,按小鼠WBC总数均分为4组,每组12只鼠,分别为:苯染毒模型组;YXL 1.0g/kg组;YXL 2.0g/kg组; YXL 4.0g/kg组。各组小鼠继续sc苯染毒5天(共染毒10天),于第7次染毒同时,YXL各组分别每天ig给药1次,连续15天。于第8、15天给药后1h取血测定WBC总数。研究数据均以(x±s)表示,采用组间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与模型组比较,YXL ig 8天2.0g/kg、4.0g/kg,ig 15天1.0g/kg、2.0g/kg和4.0g/kg组均能明显升高苯中毒小鼠所致外周WBC低下作用。表明YXL具有升高苯中毒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低下作用。
2.2.3 YXL升高60Co-γ辐射诱发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低下作用[4] 实验前所有实验鼠尾部取血,测定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筛选WBC总数值在(10~12)×109/L的小鼠供实验造型之用。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60Co-γ损伤模型组;YXL 1.0g/kg组;YXL 2.0g/kg组;YXL 4.0g/kg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给予1次 60Co-γ全身照射,剂量480Rad/8min(59Rad/min),距离为80cm。照射后当天ig给予YXL,1次/d,连续21天,每周称重1次,调节剂量。各组均于照射7、14、21天给药后1h尾静脉取血测定白细胞总数。研究数据均以(x±s)表示,采用组间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照射(给药)7天,YXL 4.0g/kg组白细胞总数明显升高;给药14天,4.0g/kg及2.0g/kg组白细胞总数明显升高;给药21天,4.0g/kg、2.0g/kg及1.0g/kg组白细胞总数均明显升高。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慢性疲劳综合征属于“虚劳”病范畴,而且慢性疲劳综合征更是亚健康状态的典型临床表现之一,研发中药新药制剂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YXL临床上用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同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联勤部卫生部医院制剂批准文号。本实验结果显示,YXL的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实验,以最大浓度、最大体积的YXL给小鼠口服灌胃,1次/d,最大耐受量为45.6g/kg。给药60天后,高剂量组白蛋白,高、中剂量组总胆红素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高、中剂量组的总胆固醇有下降趋势,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停止给药15天,各项指标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为YXL临床应用提供了毒理学依据。
环磷酰胺是临床常用的化疗药,但其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也对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其中主要有骨髓抑制和免疫功能低下,造成白细胞减少症。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YXL具有升高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诱发小鼠白细胞低下作用。据资料报道[5],苯可能直接抑制造血细胞核的分裂,从而影响骨髓的造血功能,对机体造血器官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可使外周血白细胞显著降低。本实验通过苯中毒引起白细胞数降低的小鼠动物模型,证明YXL具有明显的升高白细胞的作用。60Co-γ照射后对正常组织可产生电离辐射损伤,造血系统是电离辐射主要靶器官之一,敏感性高,辐射后容易导致骨髓功能损害,表现为外周血全血象减少,严重者可致骨髓干细胞或基质细胞受损,发生辐射损伤后再障。本研究还表明,YXL对60Co-γ辐射诱发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低下均有明显升高作用。以上三类白细胞减少动物模型实验表明,YXL具有明显升高白细胞减少症模型小鼠白细胞数的作用,为YXL临床推广应用于白细胞减少症提供了实验依据。造血系统的各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的,药物对于造血系统的作用也可能是多环节和多途径的,YXL进一步的药效与机制探索还在进行中,期待新的发现。
参考文献
1 沈海中,刁东海,赵文明,等.MPS对环磷酰胺作用的小鼠白细胞的影响.首都医学院学报,1994,15(2):103-105.
2 陈书明,聂向庭,刘桂林,等.鹿茸醇提物对白细胞减少动物模型影响初探.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1999,16(4):32-34.
3 张强,林立,张凯,等.Ge-132对人工诱导小白鼠苯中毒造血功能影响的初步研究.济宁医学院学报,2000,23(1):42-43.
关键词:居民;中老年;高血压;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182-001
近30年的研究显示,我国人群心血管病(主要是高血压、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提前,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深入研究中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的相关影响因素,阐明各因素对高血压的作用,有助于识别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对开展中老年人群高血压的防治工作有重要意义。为了探讨保定社区中老年人群高血压的流行现状和行为习惯等影响因素,以便帮助社区机构根据其流行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基层防治对策,达到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目的。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于2014年11月按照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河北省保定市红阳小区的居民进行调查,在该小区随机抽取70个住户,每户中所有年龄为45岁及以上、精神状况正常、愿意配合调查的成年人均作为调查对象。
1.2调查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自行编制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情况、高血压患病状况以及相关行为习惯。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采用入户问卷调查的方式指导调查对象匿名填写问卷,现场发放并回收,共收回有效问卷172份。
1.3统计分析
应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双录入方式录入调查数据,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相关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x2检验,P
2.结果
2.1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共172人,其中高血压患者为57人,该社区高血压现患率为33.14%。其中男性80人(46.51%),女性92人(53.49%);年龄45-86岁,平均年龄(65.87±11.32)岁。
2.2饮食习惯与高血压
经常吸烟和饮酒的中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高于相关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该社区高血压现患率为33.14%,高于赖丽芳等人(24.9%)的研究结果。可见该社区中老年人群的高血压现患率较高,应当引起社区卫生部门的注意,防治中老年人群高血压病的恶化。
经常吸烟和饮酒的中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高,这与国内既往其他研究者的结论相一致。有研究表明,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在被人体吸收后会显著地影响机体心血管的功能与结构。与此同时,吸烟还会使机体甘油三酯与总胆固醇处于异常状态,从而降低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从而有引发高血压的风险。
【关键词】 hiv1; hiv血清阴性; t淋巴细胞亚群
study on the expression and activation of t lymphocyte subsets in highly exposed hiv1 but persistently seronegative individuals by sexual transmission wang yueyun1,2, wang xiaohui3, cheng jinquan3, peng ji4, chen lin3, shi xiangdong3, nie shaofa1. 1.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and statistics,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tongji medical colleg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30, china; 2.medical college of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434000, china; 3.shenzhe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shenzhen 518020, china; 4.shenzhen municipal chronic disease hospital, shenzhen 51802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distribution and immune activation status of t lymphocyte subsets in highly exposed hiv1 and persistently seronegative (heps) individuals, and explore the immunologic mechanism of nonsusceptibility to hiv1 by sexual transmission in heps individuals. methods fresh peripheral venous blood was collected from 37 heps, 65 hiv1infected individuals and 128 healthy controls. four colors flow cytometry was used to detect the distribution of t lymphocyte subsets and expression of hladr, cd38 on cd4+ t cells. results cd4+ counts, cd4/cd8 ratio were higher in heps individuals and healthy controls than those in hiv1infected individuals (p<0.001), but cd8+ count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two groups than those in hiv1infected individuals (p<0.001); percentages of cd38+/cd4+, hladr+ cd38+/cd4+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heps and healthy controls than those in hiv1infected individuals (p<0.001). meanwhile, the percentage of hladr+ cd38+/cd4+ in heps individuals was lower than that in healthy controls (p<0.05). the percentage of hladr+/cd4+ in heps individual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hiv1infected individuals and healthy controls (p<0.001). conclusions the expression of activation antigen marker hladr on cd4+ t cells is at a low level, which probably is correlated with nonsusceptibility to hiv1 in heps individuals by sexual transmission.
【key words】 hiv1; hiv seronegativity; tlymphocyte subsets
我国新发现hiv感染人数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近几年艾滋病疫情每年以30%左右的幅度增长,阻止艾滋病在我国蔓延的形势十分严峻。传染病预防最有效的措施是对人群接种疫苗,但艾滋病疫苗研发虽然投入巨大,短期似乎看不到很大希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hiv对人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规律等问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了解[1]。近年来,由于艾滋病疫情控制效果远未达到预期目标,艾滋病疫苗研究亦未取得明显进展,一些学者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到两类特殊人群,一类人群是较高频率暴露于hiv但未感染,hiv抗体呈阴性反应,该类人群被称为hiv暴露后未感染者(hivexposed seronegative subjects,esns or es人群)[2]或hiv高暴露持续血清阴性者(highly exposed and persistently seronegative, heps人群)[3];另一类人群为感染hiv后长期不进展者(longterm noprogressors,ltnp)。目前,对hiv不易感性的影响因素和机理尚不明确,国内外对heps人群不易感hiv的研究并不多见。
经性接触传播是目前全球主要的hiv1感染传播途径。全球大约70%~80%感染者是通过性接触感染上hiv1,其中异性间性接触传播占70%以上,而男性同性恋性接触传播占5%~10%。近年来,随着我国hiv感染人群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传播的流行趋势的出现,性接触传播hiv起了较重要的影响作用。
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主要侵犯在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的cd4+ t淋巴细胞,引起其数量减少和功能缺陷,使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导致各种机会感染和肿瘤的发生,最后引发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4,5]。
cd8+ t细胞是特异性细胞免疫的效应细胞,通过分泌各种细胞因子,杀死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它是机体抗hiv最主要的免疫细胞,随着hiv病毒量的增加,cd8+ t细胞增加,cd4+ t细胞减少,引起cd4/cd8比例倒置。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分布在人体所有核细胞的表面,但由于该抗原首先在白细胞表面被发现,故被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hladr是hlaii类分子的重要抗原之一。正常情况下,hladr仅分布于b细胞、活化的t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等[6]。hladr在免疫应答中的主要作用是与t细胞表面的cd4分子和/或抗原结合,促进抗原传递,hladr表达是t细胞活化的标志[7]。
人的cd38分子是分子量为45kd的单链跨膜糖蛋白,胞外决定簇(羧基端)为功能区,是一种多功能酶,在细胞的信号转导中起作用,其细胞外功能区上点突变可抑制信号转导。在成人,cd38蛋白主要表达于大多数的nk细胞、t细胞、b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cd38分子通过对激活信号的转导,促进t细胞激活,因而,cd38分子可作为细胞活化的标志[8]。
hiv感染者免疫系统活化使得淋巴细胞表面标志活化的抗原表达发生改变,其中hladr的上调即为淋巴细胞活化的主要标志之一[9~11]。hiv1感染导致淋巴细胞活化使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活化标志物hladr、cd38等表达发生改变。其中hladr的增高与t细胞功能缺失相关,且随疾病进展呈线性增高[12]。cd4+ t细胞作为hiv感染的主要靶细胞,其活化性增加为hiv1的复制创造了有利的环境[9]。
本文将选择性传播途径heps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选择经性传播途径hiv+人群及无任何高危行为暴露的hc人群作为对照,了解经性传播途径heps人群淋巴细胞亚群表达及其免疫活化状态,探讨经性传播途径高暴露hiv不易感的免疫基础,对识别hiv1感染的高危人群,保护易感者,以及艾滋病的预防控制、临床治疗和疫苗研究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选择的37例经性传播途径高暴露hiv1持续血清阴性者来自于hiv1阳性感染者的配偶或固定性伴,在没有采取安全套保护措施发生性行为达半年以上,每周性行为频率约2~3次及以上,且最后一次无保护性性接触12周后,hiv抗体检测持续阴性,其中男性20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33.1±7.4)岁; hiv1阳性感染者65例,系经性传播途径感染hiv1,其中男性35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31.6±5.6)岁;128例健康对照人群无任何hiv1高危行为暴露史,并排除hiv、hbv、hcv及梅毒感染,其中男性69例,女性59例,平均年龄(30.9±6.2)岁;该三类人群在性别和年龄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均衡性较好。三类人群来自于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6年1月~2007年12月的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人群和常规健康体检人群,均填写知情同意书。
1.2 主要设备及试剂 主要实验设备及试剂均购自becton dickinson公司,包括流式细胞仪(facscalibur);edta抗凝管;鞘液(coulter sheath liquid);cd4绝对计数管;溶血素及下列各种抗体:cd4/cd8/cd3抗体,fitc标记的抗cd4、抗cd8,pe标记的抗cd38单抗及percp标记的抗cd3、apc标记的抗hladr单抗。
1.3 方法 cd4/cd8/cd3绝对值计数,依据1997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hiv感染者cd4+ t细胞检测指导方法[4]:采用微量全血直接双标记免疫荧光染色,edta(k3)抗凝管收集外周静脉血。加相应的荧光标记抗体各20 μl于50 μl全血中,室温避光孵育15 min。加入红细胞裂解液450 μl,震荡混匀后室温避光孵育15 min直接上机观察,应用bd公司multiset软件检测自动分析。
cd38+/cd4+、hladr+cd38+/cd4+细胞百分比分析:染色、溶血步骤同上,溶血孵育15 min后,800 r/min离心5 min,去上清,加入鞘液2 ml振荡、混匀,800 r/min离心5 min后去上清。加入鞘液500 μl后上机检测。以cd3percp、侧向散射光(ssc)确定t淋巴细胞群,以cd4apc区分出cd4+ t淋巴细胞和cd8+ t淋巴细胞。再以cd38+pe、hladr+apc进行分析。应用bd公司cellquest软件对进行检测与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cd3、cd4、cd8绝对数直接以均数±标准差表示;cd4/cd8比值、cd38+/cd4+、hladr+cd38+/cd4+等百分比经平方根反正弦变换后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三组人群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统计处理采用spss 13.0专业统计软件完成。
2 结果
2.1 不同人群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的比较 heps人群cd3绝对值计数与hiv+人群和hc人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hiv+人群cd3绝对值计数低于hc人群;heps人群和hc人群的cd4、cd4/cd8比值均高于hiv+人群,见表1。表1 不同人群组间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或比值的比较
2.2 不同人群组cd38+/cd4+、hladr+/cd4+、hladr+ cd38+/cd4+细胞百分比(%)比较 heps人群和hc人群的cd38+/cd4+百分比低于hiv+人群,但heps人群和hc人群的cd38+/cd4+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eps人群的hladr+/cd4+百分比低于hiv+人群和hc人群;heps人群和hc人群的hladr+ cd38+/cd4+百分比低于hiv+人群,同时heps人群的hladr+ cd38+/cd4+百分比低于hc人群,见表2。表2 不同人群组cd38+/cd4+、hladr+/cd4+、hladr+cd38+/cd4+细胞百分比(%)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heps人群和hc人群的cd4+ t细胞、cd4+/cd8+比值均高于hiv+人群(p<0.001),cd8+ t细胞低于hiv+人群(p<0.001);heps人群和hc人群的cd4+ t细胞、cd8+ t细胞和cd4/cd8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heps人群与hc人群比较,在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方面并无特别之处。
heps人群和hc人群的cd38+/cd4+、hladr+/cd4+、hladr+ cd38+/cd4+百分比均低于hiv+人群,机体感染hiv1后,cd4+ t细胞的活化性增加,与有关报道一致[9,10]。heps人群的hladr+/cd4+及hladr+ cd38+/cd4+百分比除了低于hiv+人群外,还低于hc人群,这也许意味着heps人群经性传播途径高暴露hiv1持续血清阴性,是和其hladr+/cd4+、hladr+ cd38+/cd4+的表达处于显著性低水平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对hiv1呈现不易感状态。关于heps人群hladr+/cd4+、hladr+ cd38+/cd4+的表达处于显著性低水平状态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将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本研究中经性传播途径高暴露hiv1持续血清阴性者,即heps人群对hiv1的不易感性可能与其t淋巴细胞表面标志活化抗原表达水平处于较稳定的低水平状态有关。
【参考文献】
[1] koff wc, johnson pr, watkins di, et al. hiv vaccine design: insights from live attenuated siv vaccines [j]. nat immunol, 2006,7(1):1923.
[2] barassi c, lazzarin a, lopalco l. ccr5specific mucosal iga in saliva and genital fluids of hivexposed seronegative subjects [j]. blood, 2004,104(7):22052206.
[3] tang j, shelton b, makhatadze nj, et al. distribution of chenmokine receptor ccr2 and ccr5 genotypes and their relative contribution to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hiv1) seroconversion, early hiv1 rna concentration in plasm, and later disease progression [j]. j virol, 2002,76(2):662672.
[4] miedema f, tersmette m, van lier ra. aids pathogenesis: a dynamic interaction between hiv and the immune system [j]. immunol today, 1990,11(8):293297.
[5] 张景祥,徐振源,吴有炜,等. cd4细胞与艾滋病治疗免疫评价的研究 [j]. 疾病控制杂志, 2007,11(4)339341.
[6] benacerraf b. role of mhc gene products in immune regulation [j]. science, 1981,212(4500):12291238.
[7] fauci as, schnittman sm, poli g, et al. immunopathogenic mechanisms in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infection [j]. ann intern med, 1991,114(8):678693.
[8] mehta k, shahid u, malavasi f. human cd38, a cellsurface protein with multiple functions [j]. faseb j, 1996,10(12):14081417.
[9] mahalingam m, peakman m, davies et, et al. t cell activation and disease severity in hiv infection [j]. clin exp immunol, 1993,93(3):337343.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基础英语课程 应用
2007年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提出要大力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性学习是“学习者通过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培养研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基础英语课程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了赖以“生长”、“发展”的土壤。基础英语课程涉及社会、科学、历史、文化、教育、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容,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且蕴藏着丰富的有价值的研究的问题,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和大量的研究课题。笔者旨在探讨如何将研究性学习应用到基础英语课程中。
一、研究性学习方法的特征和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应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1]。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通过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培养研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习的内容包括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研究过程中与人交流和合作;如何表述或展示研究成果等等”。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让学生充分活动、充分参与的学习方式。活动能激发学生发展潜在能力,提供学生展现自己才智的机会和舞台,刺激学生产生新的需要,提高学生的思想与才智,评价学生的发展水平与阶段。研究性学习的首要特点就是自主性:自主选题、自主研究、自由创造。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锻炼解决问题和交往的能力、与他人共事的能力、管理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在基础英语课程中的实施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价阶段。准备阶段包括:动员、选题和分组;实施阶段包括:拟定方案、成员分工、信息收集、实施实验、分析综合讨论、撰写论文报告等;评价阶段:结题、交流、展示、汇报、考核和鉴定等。
1.准备阶段
主要使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特征和方式,明确基础英语课程的授课方式为研究性学习方式,认识到研究性学习和基础英语课程的密切联系。在老师的帮助下,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和知识基础,选择基础英语课程中的任意一个单元作为自己的研究性学习的载体。选择相同课题的学生,以自愿和适量为原则结成课题组,一般以4―6个学生为一组,每组由学生推选组长负责各项工作计划的安排和实施。
2.实施阶段
以基础英语课程的一个单元作为一个研究课题,负责该课题的小组自行决定研究的内容,研究的内容和单元内容相关是此次学习的唯一要求,在有条件完成的前提之下,研究什么、怎么研究由学生决定。教师不再是学生面前的权威,而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不再用命令的方式布置学习任务、填鸭的方式讲授内容,教师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课题的可行性、内容、方式提出想法,做为课题组的一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小组成员通过调查研究,汇总观点、信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讨论,形成研究报告。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探索讨论―调查研究―探索讨论―研究报告―问题反馈―反思巩固”等环节,有助于学生培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小组成员的相互协作、相互帮助,学生的团队意识也能得到培养。
3.评价阶段
组成评价小组,成员由课题小组成员、其他学生、任课教师、其他教师组成。课题小组展示研究成果,成果可以是文字、实物、幻灯片、短剧等多种形式。评价注重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的评价,重在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肯定,淡化研究性学习结果的评价。
三、案例分析
以基础英语3第三单元《一周中的三个星期天威力》为例。课文由爱伦・坡的小说节选改编而成,“一周出现三个星期天”是凯特嫁给罗伯特的条件。课文讲述了凯特的两个海员朋友如何帮助罗伯特解决一周出现三个星期天的难题。这是一个有趣又令人费解的内容。课题小组成员提出了各自的疑惑、兴趣、思考方向,包括一周中能否真正出现三个星期日,为什么;各地时间差异;中国每个城市的时间是否一致;夏至时间和冬至时间;我们现在的时间和美国纽约的时间;星期天的由来;我如何度过星期天;假设我是罗伯特,我怎么才能娶到凯特;课文中凯特的两个海员朋友如何帮助罗伯特解决一周出现三个星期天的难题。从问题中看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自学开始,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问题超越了课文内容本身,加深了学习的内容。课题小组成员对这些题目都感兴趣,决定完成这些课题。课题组成员通过网络、图书馆,收集资料。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分享各自的成果,对研究成果进行讨论、评价,形成小组共同的认识,写出小组报告。向全班展示小组报告,全班同学对内容进行讨论、评价。
四、结语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享受他人的成果、聚集资料和信息的过程,从而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也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适度的自我评价。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能更好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应用课本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程海东.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J].教学与管理,2001,(9).
[2]余清臣.研究性学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