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子产品开发范文

电子产品开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子产品开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子产品开发

第1篇:电子产品开发范文

关键词:大创视角 创新创业 课程群 转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a)-0162-03

近年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风起云涌,方兴未艾。高校普遍以此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即以大创视角看问题,并不断选择、利用和创造新形式,实现课程体系向大创转型。笔者学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从2015年开始进行的“电子产品开发课程群”建设,就是其中一例。“电子产品开发课程群”,指的是以“电子产品开发”课程为主,“电子产品制作实践”“PCB板图设计及制作实践”“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3门课程为辅,共同组成的一个系统(以下称一主三辅),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功能。下面具体加以介绍。

1 根据

1.1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高技术支柱产业,对于促进社会就业、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维护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是,目前该产业在用人需求上形成反差:能力不强的人不需要,有能力的人招不进来。这既反映出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滞后,又向它提出培养合格人才的要求。因此,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该把满足电子信息产业人才需求(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作为自己的本职任务和首要目的,课程改革应为突破口。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其最主要、明显的特征就是会进行电子产品开发。建设“电子产品开发课程群”,就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之一。

1.2 国务院的要求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在第二章(主要任务和措施)第三节(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要求,“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1]这是我们建设“电子产品开发课程群”的法律依据之一。

1.3 课程改革的要求

课程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内容,是教育目标实现的基本手段和评价的基本标准,是教师实施教学策略的基本凭借,是“融合”工作的基本依托。同时,课程又是社会进步的反映与促进,是联系教师与学生的中介。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工作,一直在不断进行之中,只是内容因时而异、因事而异罢了。

过去,我们的有关课程或缺少东西,或分散无序,学生学习后,不得要领,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不大,教师也没有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现在,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势所趋,将课程体系向大创转型,建设“电子产品开发课程群”为其做法之一。

1.4 广大师生员工的要求

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广大师生员工迫切希望搞好创新创业教育,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献力,为本校振兴出力,为自身发展助力。特别是学生,连续多年的“就业难”使他们倍感压力,非常希望成为创新创业人才。以课程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成为他们的由衷的愿望之一。

2 条件

2.1 学校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

前面讲过,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是广大师生员工的要求,首先包括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他们既然要求你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也必然会大力支持,进而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可以说,领导一重视,问题就解决。各有关部门的情况,也是如此。

2.1 有关课程的教学经验

(1)直接经验。我们在组建“电子产品开发课程群”之前,一主三辅4门课程都讲过,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教学经验。由此产生的真知,既是以往教师认识的结晶,又为他们应对新形势增添把握。

(2)间接经验。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开阔我们的视野,广泛地占有材料,我们还必须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为此,我们从网上下载许多资料,并到兄弟单位实地取经。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消化和再创造,突破了生命、精力、实践条件等限制、提高了教学效率。

(3)学生的支持。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希望自己成为创新创业人才,怎能不支持“电子产品开发课程群”建设呢!如果教师讲授得法,效果还是不错的。

3 内容

3.1 方法

建设“电子产品开发课程群”,是系统思维的运用,是在教育目标的召唤下,把相关专业课程组建成一个系统并加以对待。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的要求,做到向大创转型。

仅有一门专业课是不成系统的,几门课程俱备就成系统了么?也不尽然。机械凑合、无序运行也不行。比如说,一主三辅4门课程都有了,但不分先后,随便安排,也不能称为系统,效果也不会很好。例如,先学“电子产品开发”,再去学“PCB板图设计及制作实践”,该打的基础没有打,使“电子产品开发”课成为“夹生饭”,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会得到提高。因此,必须把它们加以整合,组建成一个系统(课程群)。

这个系统,从结构上看,是各M成要素联系而成的整体;从功能上看,“系统整体具有一种新的东西、新的质。它是各个要素分别存在时所没有的,也是构成系统的全部要素机械凑合起来所形成不了的”。[2]它不是靠各要素单打独斗,而是用集体的力量实现教育目标。如果要素联系得当,必收1+1>2之效。

3.1.1 结构与功能

(1)结构:首先,做到要素充足完好。要素充足:根据这个原理,学校增设了“电子产品制作实践”课程,为学生对电工电子焊接工艺等技能的掌握创造条件。这样,要素共有“电子产品制作实践”“PCB板图设计及制作实践”“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和“电子产品开发”4门课程。学生学习这些课程后,知识更加全面,基础更加牢固,能力更加提高。这种组合,优点在对比中体现,详见表1。

其次,使要素联系方式合理,形成合力。主要是要素的时间安排,即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循序渐进,直奔主题:第1学期,学习“电子产品制作实践”,解决入门与兴趣问题,奠定了今后课程学习与实践的基础;第4学期,学习“PCB板图设计及制作实践”解决工具问题,为所学知识的具体运用提供帮助;第5学期,学习“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学会软件设计仿真与调试,解决控制问题,具备了驾驭电子产品设计的能力;第6学期,学习“电子产品开发”,解决“综合”问题,直接设计出电子产品,完成创新创业人才形成的最后冲刺。

(2)功能:通过“电子产品开发课程群”的建设并向大创转型,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电子产品设计的能力,在动口、动脑、动笔、动手中,闪现创新的火花;引导学生将成果目标化、作品化、市场化,完成创业的预演。一句话,实现了既定的教育目标,在出成果的同时出人才。

3.1.2 整体性和层次性

(1)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看,课程体系整体上向大创转型,各要素也必须协同跟进,步调一致,不可有动有静,文齐武不齐。

(2)从部分之间的关系看,各要素的排列像国务院文件要求的那样“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不可排列无序,本末倒置。

在这里必须说明一点,“电子产品开发课程群”,顾名思义,是讲如何设计电子产品的,学好了便可进行电子产品开发及相关工作,可以说是本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形成的最后一关。但万丈高楼平地起,必须在学好其他课程后,才能涉足于此。

3.2 步E

建设“电子产品开发课程群”,从步骤上看,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3步,是系统开放性的具体体现。

第一步:事前,做好计划安排,为课程群建设做好准备。特别要注意将课程安排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使“电子产品开发课程群”建设,一开始便有了合法性和可行性。这时,还要做好诸如教材选定等其他准备工作。

第二步:事中,即备课、讲课、批改作业、复习、考试等教学环节的运行。在其中,备课和讲课、批改作业是主要环节,所以予以重点研究。

(1)备课,就是写好教案讲稿,搞好教学设计。教案作为课堂教学的具体计划,是在一系列充分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制订出来的。只有在教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深入钻研教材,全面地了解学生;恰当地确定要求,灵活地选择教法,认真地备课,熟悉教案,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随机应变,因势利导,从而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教案不仅要指明教什么,教给谁,还要指出为什么教和怎样教,而课文里是没有的。教案能起备忘录的作用,它可以作为检查教学的依据,也可以为总结经验提供材料[3]。

①在“备教材”上下功夫。教师在“备教材”过程中要着重解决好这样几个问题:确定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明确教材的体系和内容的主次;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抓住关键。同时,对教材进行扬弃和加工创造。即便是自己编写的教材,也是如此。电子产品走进千家万户,应用各行各业,备教材时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紧贴学生的实际,将生活中鲜活的素材,纳入教学案例之中,让学生感到先进、真实、生动、有用,更加愿意学习,更加喜欢设计。备课时,还要注意课程群的完整性,相关性,互相照应,协调一致。并且,课程之间的主辅关系,也不是绝对的,上一个矛盾解决之后,下一个就为主了。

②在“备学生”上做文章。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钻研教材,更要重视对学生的了解,最大限度地做到因材施教。我们的学生缺点是自由散漫,习惯不好,不善自学,但优点是独立性强,思想活跃,爱好动手。那就得对症下药,扬长避短,多在实践类课上精心安排。

③在“备教法”上显特色,将在“讲课”中详谈。

(2)讲课。

①不拘一格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法、发现法、问题法、讨论法、观察法、实验法等,哪一种或哪几种管用,就用哪一种或哪几种。

②时刻用创新创业教育的观点审视一切,将学科竞赛、生产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载体,融入创新创业的要求。

③做好课件,不断更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带来便利,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

④多让学生自己提出选题,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教师看其有创意后辅导他们解决问题。

⑤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搞好实践教学。结合投影仪、机房、实验室等,采取创设教学情境和让学生动口、动脑、动笔、动手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将创造性的选题变为现实,把独立性强、思想活跃、爱好动手的优点,发挥到极致。

(3)及时批改作业,重视反馈。教师对学生作业要及时收、及时批、及时讲,保护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同时,要根据作业暴露的信息,及时调整下一步工作。

第三步:事后,总结经验,做出评价。总结经验,使经验上升为理论,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正确的得以坚持,错误的不致重犯,收事半功倍之效;做出评价,以教育目标为准绳,以教学效果为依据,衡量“电子产品开发课程群”的建设与教育目标的差距。与目标相符的,制定下一步打算。有距离的,找出原因,制定解决办法。问题解决之后,才能进入下一步。

4 效果

学生在经过课程群的学习后,创新创业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见表2)

教学效果典型例证是,所设计制作的“多功能仰卧起坐计数器”“开水速冷机”“智能药盒”等,先后获批实用新型专利。毕业生持此求职,障碍较少,也能将其成果与所在单位的技术融合,实现转化。

5 结语

建设“电子产品开发课程群”,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属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还不是全部质变,而后者恰恰是我们所追求的。因此,应该在建设“电子产品开发课程群”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拿出更为有力的措施,如巩固“电子产品开发课程群”,条件具备后再建立几个课程群,最后使整个专业课程都向创新创业教育转型。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内发〔2015〕36号)[R].2015.

第2篇:电子产品开发范文

关键词:4s店;自驾游;市场开发;产品设计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1年10月18日

自驾游是自驾车旅游的简称,是指旅游者自行驾驶汽车完成部分或全部的旅游行程。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它始于上世纪的欧美发达国家,由人们最初的周末驾车出游“Sunday-drive”发展到后来的“Drive Travel”。随着旅游的不断发展,自驾游以其“自由”、“灵活”、“个性”、“时尚”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青睐。近年来,由于私家汽车的普及,自驾游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对于4s店来说,如何抓住现有的市场机遇发挥行业优势,实现企业跨越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我国自驾游市场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势头强劲,潜在商机巨大。自驾游作为一种全新的、个性化的旅游出行方式,已越来越受到广大游客的喜爱。特别是在道路交通建设日趋完善、驾照持有人数快速增长、有车族群愈加壮大的背景下,已成为继组团游、自由行之后全新的旅游出行方式之一。据国家旅游局统计资料表明:2006年国庆节期间,旅行社团队游客占旅游总人数的26%,而自驾游已占到60%。随着自驾游的盛行,沿途的汽车保养、餐饮、住宿、纪念品商店,以及新兴的自驾游旅游服务公司已初步形成了一条产业。

以山东临沂为例,2009年开始,临沂市成为全国私家车增长最快的城市,游客自驾车游览活动因此火暴。2010年这个市自驾车旅游人数达1,004.2万人,占一日游游客总人数的54.58%;全年一日游人数1,839.97万人,占总旅游人数的60.59%,同比增长26.89%。由此可见,自驾车旅游市场的前景极具诱惑力。

(二)政策与基础条件滞后。与私家车急剧增多的现状不相配套的是,目前没有对自驾车运营商的资质认证制定具体的标准和规范,对自驾车运营商的权利和义务也没有做出相关规定。同时,目前也没有部门来审查运营商的资质。游客的利益、旅游质量以及出行安全没有明确的保障。

1、组织机构和市场运作不规范。自驾游市场火暴,参与人众多,组织形式呈现多样化,很多没有旅游从业资格的车商、俱乐部等都在搞自驾车旅游,但目前还没有一个专门针对自驾游的旅游合同,游客辨别能力弱,导致游客和组织机构在责任和义务的划分上存在纠纷。与美国相比,我国汽车俱乐部虽会员多于美国,但并未发展到会员可在几乎每一个城镇找到其服务机构。

2、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建设滞后。自驾游市场呈现快速发展的同时,过渡地带尤其是目的地相关的基础配套设施缺乏,远不能满足自驾游游客的基本需求,无法有效提高游客体验的质量,主要表现为:

(1)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大部分公路主干线和景区内道路标识系统建设不足,旅游咨询服务点缺少,景区内缺乏专用的自驾车游道,交通信息滞后导致许多自驾车旅游走错路或者找不到旅游目的地。公路主干线和主要景区周边还没有适合自驾车旅游住宿要求的旅馆等等。

(2)停车场、加油站及车辆检修和维护等补给设施难以满足需求。消费者在景区景点难以找到一个安全宽敞的停车场所,且加油站服务不能满足多元化需求,而车辆检修和维护部门在我国景区更是少见;高速公路沿线普遍缺乏专门的休息区和安全的临时停车位,长途开车的疲劳得不到缓解。

(3)自驾游相关的旅游信息不全面,信息网络化滞后。各景区旅游手册局限于本景区,不能有效满足自驾游旅游者对综合旅游信息的需求。同时,酒店网络预订、在线咨询服务和地区的综合交通、路况、气象等自驾游信息不足,严重地影响了对自己设计线路的自驾游者的需求及旅游期望值。

3、安全保障体系薄弱。国内公共安全救援组织与能力都不足,无法适应自驾车旅游发展对安全上的需要,加上旅游地居民素质低造成的劫车敲诈行为和露营被盗、被伤事件也不在少数。目前,国内的景区安全救援能力与相关建设也十分薄弱,自驾车旅游者在景区内如遇到异常天气、突发疾病、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时往往难以得到及时救助。

(三)行业经营长期缺乏产业引导和规范。由于对自驾游“随走随玩”理解上的局限性,自驾游不需要事先安排和周密策划,从而使市场进入壁垒低,自驾车旅游运营主体混乱,造成了整个市场处于诸侯割据的混乱状态,导致产品价格不统一,营销机制不健全,销售系统和信息系统不完善,沿途服务网点匮乏,运营商的连锁服务也没有建立。

二、基于4s店平台的自驾游经营优势

(一)经营车辆,具备组织自驾游资质。4s店作为一个集汽车销售及售后服务为主的企业,拥有大量经营车辆,便于自驾游者租用,同时在相关专业人才的指导下自驾游者能有效取得驾驶资格,避免了大多旅行社只能为自驾游者提供订房、订餐及汽车维修等基本服务不能提供车辆让游客自己驾驶的服务弊端。

(二)掌握自驾游客源,易于宣传组织。自驾游参与者多为有车族,4s店作为专业性汽车服务机构掌握较为丰富的车主信息,在分析客户消费习性的基础上,便于针对性宣传、组织自驾游。

(三)汽车专业知识丰富,服务范围广。自驾游活动是对驾车技能的一种考验,参加者驾驶水平参差不齐,危险系数很高,路上突发事件难以预料,如交通事故、车辆故障等,不仅会影响到整个团队的行程,同时也有很大的安全责任风险。4s店作为专业性汽车服务机构以其广泛的服务半径和丰富的汽车专业知识,能够很好地满足自驾游者的需求,提高自驾游的安全感。

(四)组织成本低,自驾游者易于接受。4s店组织的自驾游是其营销上的扩展,其目的在于增加客户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进而宣传自己、树立企业形象。组织自驾游的费用以买车的利润足以支付,其组织成本低,有车族易于接受。

三、4s店开发自驾游市场的意义

(一)宣传企业品牌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4s店通过组织自驾游活动,大力宣传企业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在有限市场份额的基础上为现有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水准使其成为企业的忠诚客户,提高老客户带新客户的积极性,同时增加潜在客户对该企业品牌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促进其购买并形成口碑传播,增强市场的渗透力和竞争力。

(二)开拓汽车后市场,促进4s店发展。自驾游中涉及的汽车租赁、保险、维修、道路救援等服务属于汽车后市场业务方面的拓展,从而进一步构建汽车后市场服务价值链,实现4s店可持续发展。

(三)方便自驾游者,完善自驾游市场。使许多无车族也有机会参与自驾游,满足客户对自驾游中高层次的需求,引导自驾游消费,进一步规范自驾游市场管理,丰富自驾游组织形式。

四、关于4s店自驾游市场开发与产品设计的几点建议

4s店的汽车销售呈现良性增长势头,但国内自驾游仍处于初级阶段,表现为规模小、随机性大、自驾游线路不成熟、服务不配套等。旅游专家指出,目前自驾游还基本处于自发的集散型出行方式,但这恰好蕴涵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商业前景。4s店在有车族信息上抢占先锋,如能把握先机,将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建立相关合作伙伴,实现共赢

1、4s店之间业务上相互合作。由于区域间限制,服务水平,标准不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驾游的发展,跨区域4s之间开展合作,可实现自驾游服务方面优势互补。如,在汽车租赁、维修、保养等方面进行区域间合作,对自驾游车辆进行优惠,满足客户自驾游需求提高对汽车服务的满意率。

2、积极与汽车俱乐部、旅行社合作。旅行社在旅游资源上占优势,对自驾游线路设计与活动策划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汽车俱乐部在汽车组织上占有优势,4s店与其合作有利于提高自驾游的参与率和提高服务质量。

3、车友会之家,常规会员网络联谊活动。车友会是当前最常见的自驾游组织,大多由汽车商组织,一般同一车型成立一个车友会,其真正目的是为销售汽车服务、扩大汽车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巩固汽车的品牌价值。而4s店本着双赢互利的原则,与广大车友会开展自驾游合作,将其自驾游业务收入囊中。

4、同政府相关部门合作,确保自驾游安全。重点检查自驾游沿线的道路标示标牌、加油站、休息站、公共卫生的基础设施设备,同时对可能引发重大旅游投诉的,要及时上报政府督促相关部门采取补救措施或做好应急预案,保障自驾游客的安全出行。

(二)抢占先机,迅速组建自驾游经营机构。目前,在全国范围内,4s店已经经营自驾车旅游项目的几乎没有。面对日益膨胀的自驾游市场需求,4s店在做好简单的市场调研以及项目启动前期准备工作以后,要抢占先机、果断组建自驾游俱乐部,俱乐部级别可为4s店的一级部门。确定部门的分期经营目标,配备管理人员,可以从产品开发、宣传与市场推广、活动策划与执行等几个方面组建俱乐部二级机构。

(三)多渠道宣传、市场推广和会员招募

1、以报纸合作为核心,充分结合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推广。活动之前通过与报纸合作,以专题形式进行重点宣传,再结合网络媒体,平面媒体等进一步扩大传播覆盖面,增加活动曝光率,吸引客户参与。活动中通过“汽车之家”专业网站和法制晚报等平面媒体进行现场报道,引发公众更多关注。

2、成立俱乐部,建立会员制。俱乐部在开发产品的同时,应重点加强宣传广告投入,利用网络、当地电视台、报刊适时宣传。制作俱乐部宣传册,针对目标市场发放。尤其以网络宣传为重点,组建自驾游俱乐部网站,全方位宣传推介俱乐部和网上销售公司产品。开辟“自驾游论坛”、“自驾游活动回顾”、“汽车养护论坛”等与消费者互动的网络平台。

(四)多元化、全方位的自驾游产品设计

1、汽车租赁与游客搭配。自驾游目标市场为所有自驾游爱好者,包括有车爱好者与无车爱好者。采取汽车租赁和与有车客人自愿搭配两种办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并吸纳无车自驾游爱好者。汽车租赁业务也包含在4s店的服务范围之中,这为高质量的汽车租赁服务提供了保障。

2、汽车的保养、装潢及维修。与有实力的汽车保养公司合作,提供各种优惠、便捷的优质服务,服务贯穿自驾游前后的车况检测、维修、零部件更换等跟踪服务以及自驾游之外的保养、装潢并对会员实行价格优惠。

3、汽车保险、年检服务。本着一切为会员服务的原则,对于自驾游俱乐部会员,可以单个也可以团体交由俱乐部办理各种汽车保险的购买以及汽车年检服务。汽车年检服务可作为俱乐部的一种劳务服务行为,第一,需要俱乐部与主管车辆年检的交警部门保持紧密联系;第二,本着一切为会员服务的原则优惠收取服务费。

4、汽车知识、自驾游知识宣传教育。通过两个渠道为会员宣讲汽车知识、自驾游知识,一是利用俱乐部网站的汽车论坛和自驾游论坛;二是在自驾游过程中或会员常规活动中以书面小宣传册、举办讲座的形式为会员知识充电。以优质服务取得客户的信任,不断保持和扩大俱乐部会员队伍。

五、结语

自驾游在我国的发展尚未达到成熟,4s店作为专业性汽车服务机构在自驾游市场开发及产品设计上以其独到的优势进行了一些探索,在促进企业本身发展的同时也有助于自驾游市场的完善,但由于自驾游涉及交通、通信、住宿、保险、旅游等众多部门,需要政府及相关企业的通力合作,才能实现自驾游市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网.山东临沂七家景区被评为省级自驾游示范点,2011.2.27.

第3篇:电子产品开发范文

关键词:复杂工作流;协同设计;不变量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3-0251-03

机载电子产品研发过程涉及多个学科、专业领域,有多个体系贯穿其中。以机载计算机研制过程为例,其研制过程涉及的学科包括计算机学科、微电子学科、结构力学、热力学、电磁学等;涉及的设计专业包括机载计算机总体和模块、机载总线与交换网络、机电控制、机载专用软件、机载专用集成电路、PCB、机箱结构等;涉及的体系包括机载计算机设计技术体系、项目管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适航认证体系等。其中,产品设计的技术体系又可以分出若干分支,除了产品功能设计的技术方法体系外,产品的五性设计、需求管理、配置管理、仿真验证和试验管理等也具有一定的逻辑完整性,构成设计体系的一些分支体系。

多个学科/专业和多重体系的叠加作用,使得机载电子产品研发过程的相对复杂。只有对这个复杂过程进行多体系、多视角的梳理与解构,才能实现机载电子产品研发过程复杂工作流的结构表达。

1 复杂工作流

1.1 机载电子产品研制过程

通用机载电子产品开发过程模型将机载电子产品开发过程要求,包括设计方法和技术体系要求、设计保证技术要求、项目(型号)管理要求、质量保证体系要求、适航支持过程要求等落实在产品开发生命周期活动中。该模型将机载电子产品开发生命周期划分为项目启动、产品需求定义、产品初步设计、产品详细设计、产品实现、产品验证与确认(最终产品验证及确认)和项目结项等若干阶段。

其中,产品开发的计划过程在项目启动阶段和产品需求定义阶段实施;产品的设计、验证和确认过程,以及安全性评估、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分析与评估、质量保证过程、适航支持过程等过程在产品需求定义、产品初步设计、产品详细设计、产品实现、产品验证与确认各阶段分布实施;构型管理过程贯穿产品开发生命周期,如图1所示。

1.2 复杂性分析

一个流程的复杂性通常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流程的体量庞大,节点众多;流程节点间的关系复杂;流程的控制类型复杂。由图1的模型可以看出,机载电子产品研制过程的流程复杂性,多体现在流程体量庞大和流程节点间的复杂关系方面。

机载电子产品研制过程组织方式主要是逐层分解、顺序执行、问题返回,工作流形式基本是串行,以及在串行基础上的一些简单条件分支;但由于研制过程的试探性,使得产品研制的工作流节点之间存在反复迭代关系;而除了简单的顺序、分支和迭代关系外,研制过程中还涉及多部门协同和资源约束关系,因此,产品研制的工作流节点之间还存在着并行触发和资源等待关系;此外,产品研制过程中,一部分流程节点会构成相对独立的子流程,如一些辅助任务流程等,这些子流程与主流程之间存在流程嵌套调用关系。上述种种表明,机载电子产品研制流程节点间的关系是复杂的。

1.3 工作流分析

工作流是一种反映业务过程的计算机化模型[1],是为了在先进计算机支持下实现业务过程集成与过程自动化而建立的可由工作流管理系统执行的业务模型。在复杂性分析中,明确了机载电子产品研制过程主要由一系列的研制活动以及这些活动之间的顺序、分支、递归、协同、排斥和制约等关系组成,因此,使用工作流模型[2]来梳理机载电子产品的开发过程,进而建立该过程的可执行模型是合适的。

机载电子产品的开发过程是一个多体系流程的协同过程,有主任务流程、辅任务流程和临时指派任务;有强制性流程、提示性流程和条件触发性流程。其中,所谓主任务流程,是指能够被严格规范的研发流程,以研制阶段的里程碑和重要结果文件作为规范要点;所谓辅任务流程,是指那些以主流程的节点到达或流出为触发条件的流程,如部分质量监督流程、协同工作流程、试验检验流程、仿真验证流程、适航认证流程等。

因此,分析机载电子产品开发过程的工作流结构,将复杂流程通过结构分解化繁为简,是机载电子产品研制过程的多体系复杂工作流建模与实现的关键所在。

2多体系复杂工作流的分解

机载电子产品的研发流程是复杂的,但是,通过对流程的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这种复杂性可以被分解,从而被简化。

2.1 复杂流程的结构分解

处理复杂流程的有效方法就是“分解”――对复杂流程进行分层分块分解。将整个流程分解为若干子流程块,这些子流程块之间的关系构成一个层次的流程表述;而每个子流程块,又可分解为若干更低层次的子流程块,最终实现复杂流程的层次分解。

首先,引入流程块的概念,一个流程块可定义为一组流程节点和子流程块的集合,这些流程块之间,以及流程块对流程节点(单向)的流程关系限制为简单的顺序和分支关系。一个流程块,如果仅由流程节点组成,则称该流程块为末级流程块。

这种分层分块、逐层细化的分解方法简化了流程块之间的流程关系,但限制了复杂流程关系的表达。因此,除了简单的顺序、分支关系外,需补充建立流程节点对流程块的调用、触发关系,以及流程节点之间的协同工作机制,如表1所述。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流程块概念的引入和流程块之间的流程关系的简化,建立了复杂流程分层分块的结构化方法,将“大”流程分解为“小”流程,每层每块都是“小”流程,但组合起来是“大”流程。同时,通过流程节点的调用、触发关系的补充定义,以及流程节点之间的协同工作机制建立,使得这种复杂流程的解构不会破坏流程内容的表达。

2.2 机载电子产品研制过程的流程分解

运用多体系复杂工作流的结构化方法分析机载电子产品的研制过程,可以得到支持复杂流程分解的所谓“不变量”。

流程分解中,识别子流程块的标准是“业务完整性”和“稳定性”。所谓完整性,是指该子流程块应完成一个有明确意义的业务或业务过程;所谓稳定性,是指该子流程块所反映的业务或业务过程整体上相对稳定,内容也许会有演变,但整个业务是“不变量”。

以机载计算机研制过程为例,研制阶段划分(产品研发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或军机K/F/C/S/D/P阶段)、专业划分(计算机总体设计、机箱结构设计等)、交付物定义(需求规范、设计说明等)应识别为研制过程的“不变量”。

根据“不变量”的划分,机载计算机研制过程的分解策略为:

1)根据产品研发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进行流程第1个层次的分解;

2)根据专业划分进行流程的第2个层次的分解;

3)围绕项目交付物进行流程第3个层次的分解;

4)经过三个层次分解后,得到的子流程块在很多情况下已经是可指派任务,此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一个层次的流程块是否需要进一步分解(该流程块的业务是否可由一个角色完成;该流程块的业务是否产生一个项目交付物或一个明确定义的中间结果;该流程块的业务是否依赖一个明确定义的信息化支撑环境)。WBS分解的末节点,应该是不可再分的原子任务项,通常对应一个直接的输出物。

经过上述方法对业务流程进行分解后,就形成了业务流程的WBS分解结果。一般的业务流程经过WBS分解后,会形成3-4级的层次结构,如图2所示。这只是流程梳理的基础,流程梳理还包括其他的组成要素。

3机载电子产品研制过程的工作流梳理

机载电子产品研制过程的流程梳理内容包括承担研制任务的人员组织/角色分工、研制流程、数据流转、操作规程、设计辅助工具以及设计过程所应遵循的规范、参考的知识、可重用的实例等。所以应基于流程分解产生的WBS分解结构从角色、工具、知识、数据、流程图五个方面阐述流程梳理方案。

3.1 角色

经过WBS分解后,最低层中的每一个流程块的业务都应该是可指派给某个角色来完成的,所以梳理角色信息十分重要。内容包括:角色编号、角色名称、所属机构代码、能力要求、工作范围等。

3.2 工具

机载电子产品研制的管理和设计生产过程已离不开信息化工具的支持。因此,流程梳理的内容也应包括相关工具的梳理。建立工具列表,说明每一项工具的专业属性、用途、供应商、版本、部署方式、系统集成需求等相关信息。

3.3 知识

流程梳理的内容应包括每个WBS流程节点相关知识[2]的梳理。内容包括:知识名称、知识来源、被引用工作项(即在WBS中哪一个节点中)等信息。

3.4 数据

数据流[3]是机载电子产品研制过程中的重要内容,需梳理任务流中每一个任务节点的输入/输出数据,说明这些数据的类型/格式、数据来源、需要用到的系统或工具。

3.5 流程图

依据WBS分解结果及角色、工具、知识、数据的梳理结果,可绘制对应的流程图。

流程图的组成要素主要包括节点、顺序和控制。其中,节点是一个个可执行的、具体的任务单元,若将一个项目的执行过程视为复杂任务[4],则WBS分解的最低层的任务就是整个项目过程的任务节点;顺序,就是节点的执行顺序,受一个节点的入口/出口条件、节点任务的触发条件及任务节点间转换规则影响;而控制,就是根据控制条件进行的任务节点间的转移和切换。

除了节点、顺序和控制外,添加每个任务节点承担者的角色、所需的系统或工具、涉及的参考知识以及该节点的输出输入数据,即可形成包含每个流程要素的完整流程图。所以,绘制流程图时,包含的对象如图7所示。

经过各要素的梳理,就形成了机载电子产品研制过程的工作流梳理结果。WBS分解将整个研发过程按层次分解,最终分解为若干可执行任务项;角色、工具、知识、数据四个要素的流程描述则说明了任务的责任方/参与角色、所使用的工具名称、支撑知识/实例和标准/规范、入口/出口条件和输入/输出数据;最后,形成各个层次任务的流程图,将机载电子产品研制过程体现在流程图中。这样一来,就完成了机载电子产品研制过程工作流全方位的流程梳理。

4 结束语

一个体量庞大的复杂工作流建模,如果没有很好地识别其内在结构,通过层次化、结构化将流程化繁为简,对于工作流模型的表达和测试来说,是灾难性的。本文通过复杂流程的结构、不变量、层次分解形式等的讨论,建立了复杂流程的结构化方法。进而,探讨了机载电子产品研制过程的多体系复杂工作流梳理和表达,为机载电子产品开发过程模型的实现探寻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海波. 工作流模型复杂控制结构构造方法[J].计算机科学,2012,39(11).

[2] 张超. 飞机设计中的知识辅助技术研究[J].航空计算技术,2011(4).

第4篇:电子产品开发范文

随着Proteu的功能日益强大,Proteu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各类电子产品的设计和设计工作中,深受电子产品开发机构的信赖和喜爱。目前很多知名电子产品公司都在使用Proteu软件设计电子产品,利用Proteu开发研制而成的应用比较广泛的电子产品主要由“微电脑防盗报警器”、“自动开盖垃圾桶”、“LED汉字显示器”等,已经广泛的应用到人们的生产及生活当中。根据电子产品设计实践证明,利用Proteu这种电子产品开发软件能够快速的完成电子线路的设计,而且能够利用设计的电子线路完成电子产品使用的模拟仿真,极大地提高了电子产品的设计效率。由于电子产品设计程序复杂,要求内容精细,一个不小心可能会导致整个设计线路必须从新开始,但是利用Proteu则大大的缩短了研发周期,有效的降低了电子产品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未来的人类社会中对于电子产品的应用将会变得越来越广泛,而且电子产品也会变得越来越智能化。很多智能化的电子产品的核心机构和部件就是MUC,智能化电子产品近些年发展迅猛,正在逐步的走进人们的生活当中。笔者将主要根据Proteu在智能化电子产品的设计研发中的应用为例,对仿真技术下电子产品设计提供更加广阔的思路。

在智能化电子产品的设计过程中,传统方式主要将该设计工作氛围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电子产品的硬件设计,硬件设计中主要包含电子产品的原理图设计以及电路板的制作,这是构成电子产品的基础部分;其次就是电子产品的软件设计部分,主要包括电子线路的调试以及语言汇编及其调试;最后就是电子产品的整机调试,通过软硬件结合调试的方式对所设计的硬件及软件部分结合的效果进行测试。传统电子产品的开发简单来说就是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要完成原理图设计,之后设计PCB电路板,之后就是PCB制板,然后制作实物的物理样本,完成电子产品的软件设计之后在对整机进行调试,如果调试合格则研制成功,调试不合格的将从原理图从新开始设计工作。

根据电子产品的智能化程度其设计时间也是各不相同的,比较简单的通常需要一天的时间就能够完成电路的设计部分;但是PCB制板的时间比较长,大概需要半个月的时间才能够完成制板工作;之后就是进行物理制板,这个部分时间大约需要两天;软件设计工作也需要大概一天的时间;电子产品的系统测试大概需要一天的时间。由此可见完成一个较为简单的电子产品的设计大概需要3周的时间。而且在电子产品的设计工作中,电路设计细节与软件设计细节要求都比较严格,在设计阶段不能够及时的发现其中所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重复几次上述设计过程之后才能够达到最初的设计目的,因此传统方式下电子产品的设计周期很长,无形中也增加了电子产品的设计成本。

通过Proteu能够实现对产品设计过程的仿真,利用Proteu进行系统设计步骤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原理图设计与软件设计同时展开,完成之后进行电子产品整体的系统仿真,之后就是完成PCB电路板的设计,然后在制作物理样本。利用Proteu软件进行仿真设计主要是在软件中进行电路设计,设计完成之后就能够进行实体运行仿真,不符合设计要求或不能够达到预期目的则对原理图进行修改。在Proteu软件中庞大的数据库极大地简化了设计过程,有效的降低了电子产品的生产周期,极大地节约了生产升本。利用Proteu软件进行电路板的设计工作主要是完成电子产品中的布线,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RAES。实际产品的制作是在原理图设计完成之后进行的,由于在实物制作之前已经完成了软件调试工作,所以说在装配阶段工作精细的话必然能够有效的保证电子产品的可用性。由此可见利用Proteu是多么的高效、高质。

2Proteu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Proteu软件的功能强大,在电子产品设计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以下笔者将以纯水机的整个设计研发过程为例,就Proteu在电子产品设计中的应用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电子产品设计人员的工作能够有所帮助,进一步提升我国电子产品研制行业的水平。

2.1原理图设计操作简便

Proteu软件的操作时极为便捷的,利用Proteu能够在同一窗口中完成电子线路的设计和仿真工作。通过Proteu软件中的编辑区完成对所设计的电子产品的线路设计,还能通过预览模式对所设计的电路进行预览和仿真。整个设计工作只要通过鼠标就能够完成,极大地简化了电子产品的设计过程。

2.2电子产品程序设计

利用Proteu中的ISIS编辑区完成软件程序的编辑工作,并且能够将编辑完成的内容进行汇编形成目标代码,这一整套的操作在Proteu软件中都有特定按钮来完成操作。对于存在问题的编程Proteu软件还能够自动生成错误报告,错误报告中也能够对错误源给出查找范围。

2.3Proteu的仿真以及调试

在上述步骤完成之后,对所要调试的内容进行加载,首先要在Proteu软件中调出“Editcomponent”对话框,然后在对话框中输入本次调试工作所要调试的目标文件,并在Proteu软件中设置好晶振频率,之后点击仿真按钮便开始进行仿真。利用Proteu软件中的仿真功能不但能够完成交互式的实验,而且能够实现实时仿真的功能。而且在仿真过程中能够根据现实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对其进行调试,例如纯水机的仿真操作中,可以在满水或者强冲等多种模式下对纯水机的操作进行模拟,仿真效果极为真实。

2.4利用Proteu完成电路板的设计

在Proteu软件中具有高级布线的功能,通过ARES能够实现对电路板的布线摆放及软件更改等多种功能。Proteu电路板设计功能十分人性化,不但能够简单的实现撤销及自动布置的功能,还能够根据设计者的设计思路有设计者手动操作完成电路板中线路的布射。在电路板设计完成之后能够通过3D视图的效果对所设计的电路板进行全方位的观察,更加优化的电路板设计的过程及电路板设计的作用。

2.5制板过程

在完成上述的前期设计及仿真工作之后,就要进行电子产品设计的第五项工作,就是完成PCB的制板。

2.6物理样品的制作完成

物理样品的制作完成是电子产品设计工作完成的最后一步,安装并且将样本调试成功之后样本就能够应用在电子产品当中。通过物理样本制作完成之后的样式与Proteus的3D模拟效果进行比对我们可以发现Proteus的3D展示与设备完全一致。只要样本的制作过程中能够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正确的安装,将焊接点牢固的焊接就能够顺利的完成制作过程。

3结束语

第5篇:电子产品开发范文

1.1品牌价值要求

对许多公司而言,对外宣传本公司产品的环保性能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环保性能宣传是基于坚实的科学依据,或者能够被第三方机构所认证,或者能够解决消费者、分析师及非政府组织所关心的环境问题,就有很大机会提升产品销售量、公司股票价格和品牌价值。但是,如果环保性能宣传未能达到上述三个标准之一,该公司的环保性能宣传就会有可能被指责为“滥用绿色”,即做出一些没有坚实依据的环保性能宣传或者利用环保营销策略来掩盖产品的其他问题。最简单的解决办法似乎是不做任何的环保性能宣传,但由于投资者对产品的期望不断上升、非政府组织对产品的审查越来越严格、竞争对手造成的压力持续增加,不做任何环保性能宣传行为本身就会损坏公司的品牌价值。

1.2能耗、有害物质相关法规要求

环境立法的引入或许是让各大公司启动生态设计最直接的驱动因素,北美、欧洲和亚洲地区的部分环境立法情况。与此同时,行业协会和非政府组织也在引入一些标准、政策等,用以影响政府机构的立法框架。

1.3成本及供应链管理要求

通过立法可以迫使各大公司开始重视生态设计,但若生态设计被采纳的话,也会给公司带来明显的成本优势。因为从生态设计的角度来看,减少材料和能源的使用可以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当产品的环境影响涉及到由供应商设计和制造的子系统时,就提供了使供应商也参与生态设计的良好机会,产生一个更为精简、更具成本效益的供应链。例如,创维集团召集国内500多家零部件供应商,要求签订“绿色供应链协定”,推行零铅工程,确保出口欧洲的产品达到要求。同时,创维集团针对内销的产品也积极实行生态设计理念,研制和生产“绿色电视”,满足和优于国家标准,为国内消费者和环境提供绿色保护。最终效果是导致供应商也不得不参与生态设计,降低创维集团产品制造成本。

1.4产品技术创新要求

当公司在考虑产品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时,经常会发现很多创新的机遇。如Dyson公司开发的电子干手器采用高效电子泵迫使空气通过特殊设计的小孔,当顾客慢慢将手从干燥腔移出来的时候,手上的水就会被通过特殊设计小孔的空气切断,通过用这种方法吹掉顾客手上的水分而不是通过传统的蒸干手段,Dyson公司开发的干手器可以缩短约77%的干手时间和约80%的干手能耗。

2生态设计实施面临的挑战

迄今为止,很多公司仅仅专注于报告产品的环保性能和评估产品是否符合相关的环境保护法规,而将生态设计作为常规设计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还面临很多挑战,主要有:有限的产品开发时间、与产品设计较差的融合度、日益复杂与快速发展的法规和产品开发人员的要求未被考虑。

2.1有限的产品开发时间

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只是设计者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考虑的诸多因素之一。设计者不断努力平衡各种相互冲突的项目,如性能、成本、与相关法规的符合度和交货时间等,若考虑生态设计就增加了设计者需要平衡的因素,导致仅有一小部分时间和精力花能够在生态设计上。

2.2与产品开发较差的融合度

虽然很多公司聘请环保专家来评估产品的环境性能,但如果环保专家不和设计团队经常接触的话,他们的分析结果就会被忽略,一是因为环保专家的分析结果不能转换为被设计者理解且对设计者有用的信息,二是公司很少会跟踪环保专家的分析结果是否能带来设计的改进。

2.3日益复杂与快速发展的法规

产品相关的法规、标准日益复杂,而且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如欧盟《用能产品生态设计框架指令(ErP)》指令。欧盟ErP指令设置了产品生态设计目标框架,但是受影响的产品范围在不断扩大,且每一类产品的实施措施设置的时间越来越苛刻。

2.4产品开发人员的要求未被考虑

提升产品的环境性能需要首先理解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何时何地会对环境造成何种影响,然而大部分设计者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导致生态设计无法执行。而且因为无法获取产品生产和使用的相关信息而导致在产品开发的初期阶段无法进行详细的生态设计分析。

3电子产品生态设计的要素分析

五个可以帮助电子产品设计师、产品开发管理人员及环境专家实施生态设计的要素。

3.1在设计过程的早期考虑产品对环境的影响

大约80%的产品整体环境影响已经在早期概念设计阶段结束时确定下来。因为此时设计者通常选择了材料和制造工艺,并定义了产品生命周期,这些约束不仅解决了最后的经济成本,同时也解决了许多环境成本,如电子产品若采用无铅焊锡制程,产品内印制电路板大约可削减90%以上含铅零件。在早期的概念设计阶段评估产品的环境性能,确定不同项目的相对环境成本,使得在重大项目经费花销前变更设计,并且可以避免昂贵且费时的重新设计。

3.2不精确的数据可以指导正确的决策

很多工程师和设计者由于习惯了通过物理测量获取精确的数据,对具有10%或者更大误差范围的生态设计数据感到无法下手,然而,重要的是要意识到不精确的生态设计数据并不影响良好的决策,尤其是当一个特定的生命阶段对产品环境影响占主导地位的时候。例如,当选择电子产品外壳封装材料时,含有较大能源和含有较小能源的物质之间的差异因子往往会达到或者超过1000,但这仍然可以得出明确的区别。当材料所含能源对比差异很小时,其他阶段如材料的再循环、材料的耐用性等因素在做决策时的分量就越重。

3.3考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

产品的环境性能往往与用户与产品的交互方式、产品的维护方式、产品的使用环境等有关,文献提到的思想可以指导设计者优化产品的生态设计。体现该思想的一个方法是,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考虑产品生命周期所有阶段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如材料、制造、运输、使用和处理等阶段,这会使得设计者尽最大的努力改善能源需求最大或者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阶段的环境可持续性。

3.4材料和工艺选择对环境影响和生态设计至关重要

材料和工艺的选择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原因主要有:提取和加工原材料会造成重大环境影响;材料的选择将决定可行的制造工艺和相关的能源和材料效率;材料的质量将严重影响产品在运输和使用阶段消耗的能源和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材料的可回收/可重复利用特性将决定产品有毒物质含量和产品寿命终结时对环境的影响。很多都是直接和材料的特性有关,然而,不能仅仅根据产品所用材料的生态特性来选择所谓的生态材料,需要综合考虑材料的机械特性、物理特性、热特性和电气特性。

3.5设置生态设计目标、建立生态设计信息支撑系统

设置生态设计目标有两个作用,一是对外体现公司致力于长期改善产品的环境性能,二是建立了一个环保目标可设置在项目工程级别的框架。例如,在2010年飞利浦公司设置了一系列到2015年要完成的企业级环境目标,包括与2009年本公司电子产品相比能源利用效率提高50%等。然而,要实现所建立的目标需要公司实时跟踪与本公司产品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所以公司管理人员不仅仅要关注所设置的环境目标,还需要关注是否已经建立了相关信息系统来支持材料、工艺等决策的决定。

4总结

第6篇:电子产品开发范文

市场新挑战

伴随着消费电子产品在品种和数量上的激增,电子产业遇到两大挑战:第一,与面向企业机构的电子产品相比,消费电子产品的生产销售批量都非常大,因而产品成本控制就显得更为重要。第二,消费电子产品推出新款式、新型号的周期更短,面临的市场压力更大,而逐个产品单独开发的传统模式已经赶不上市场竞争的要求。

为了应对上面提到的第一个挑战,也就是降低操作系统的成本,制造商很容易想到的是Linux。然而,将Linux用于消费电子产品,又遇到了两个问题:第一,Linux的实时性如何保证;第二,Linux作为一种开放源代码的平台,其可靠性、应用开发规范和技术支持与服务都缺乏值得信赖的依靠。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往往会造成更大的成本和麻烦。

如果既能在操作系统及开发工具为Linux提供支持,又能解决Linux的实时性问题,这显然是众多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商的一大福音。风河系统(windRiver Systems)公司的VxWorks实时操作系统和Workbench集成化开发平台在业界享有盛誉,又将DSO(Device Software Optimization,设备软件优化)方法论并应用于Linux,推出了相应的开发平台Platform for Consumer Devices的Linux版,并且从FSMLabs购买了实时Linux技术,可以为客户提供完善的硬实时Linux解决方案。

消费电子的实时性需求

与PC基本上都运行同一种操作系统不同,消费电子产品中的操作系统可算是花样繁多,这是因为消费电子产品本身就是五花八门,不像PC那样具有标准化的硬件结构。

目前消费电子产品在结构上基本可以分为三类:低端产品通常基于ASIC或者SoC,采用廉价的处理器,配备的程序存储器容量通常在256KB~1MB的范围内,基本上都是由单一开发团队完成软件开发。例如,入门级的数码相机和喷墨打印机就是典型的低端产品。

中端产品的特征是程序存储器容量在1~2MB的范围内,常常需要多个软件开发团队协同工作。数码摄像机就属于这类产品。

高端产品的程序存储器容量可能达到32MB以上,也会采用性能更高的处理器,有较大规模的软件开发团队协作完成。智能手机和机顶盒显然都属于高端产品。

不同的产品类型对操作系统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低端产品在人机交互方面比较简单,通常只是通过几个按键来实现。当使用者按下这些按键后,一定会跟随着一系列的反应和处理动作,这些处理动作在发生的时间和顺序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例如,在数码相机上按下快门键,就会启动测光、聚焦、感光成像和图像存储等一系列动作,每个动作所用的时间都必须严格控制。再比如在喷墨打印机中,必须把图像数据转换成喷墨命令传递给控制马达,马达将喷头移动到指定的位置并精确地喷出墨水。喷墨打印机的打印速度是其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这就给时序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低端产品由于销售批量很大,需要严格控制成本,所以一般都采用性能不高的处理器,因而给软件的实时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端产品通常采用价格和性能都比较高的处理器,而且有时会配备协处理器。另外,像智能手机、机顶盒之类的设备,人机交互非常多。一般认为,电子器件的反应速度比人的动作快得多。高性能的处理器,加上动作较慢的人工操作,使有些人认为在高端消费电子产品对实时性的要求没有那么高,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高端消费电子产品在功能上常常覆盖了低端产品。例如,智能手机几乎都配有照相功能,而且还要通过无线网络来传送照片;机顶盒之中会有DSP部件,用来进行IP路由和视频解码。

一般来说,高端消费电子产品都需要与比较多样化的设备配合使用,无论从功能的多样性和实时性两方面看,都对操作系统的实时性提出了非常严苛的要求,同时也需要更多的中间件和服务支持。

让Linux的实时性由软变硬

由于采用不同的技术,各种操作系统的实时性也有所不同。操作系统可大致划分为实时操作系统(Real-time OS)和分时操作系统(Time-Sharing OS)两类。在一个分时操作系统中,计算机资源会被平均地分配给系统内所有的工作。分时系统的设计原则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处理器资源,尽量不让处理器处于空闲状态,而各项任务需要花多长时间来完成,这一点并不重要;而在一个实时操作系统之中,最关注的是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确定的任务。在许多应用系统中,在确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小小的误差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数码相机的曝光时间误差只是影响到照片的质量,而航空控制系统的时间误差可能会关系到乘客的生命安全。

可见,在实时操作系统中,系统必须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指定的应用,具有较强的“刚性”,而分时操作系统贝《注重将系统资源平均地分配给各个应用,不太在意各个应用的进度和完成时间。不过,就算是实时操作系统,其“刚性”和“柔性”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因而有了所谓的“硬实时(hard real-time)”和“软实时(soft real-time)”。硬实时系统有一个刚性的、不可改变的时间限制,它不允许任何超出时限的错误。超时错误会带来损害甚至导致系统失败、或者导致系统不能实现它的预期目标。软实时系统的时限相对比较灵活,它可以容忍偶然的超时错误,失败造成的后果并不严重,例如在网络中仅仅是轻微地降低了系统的吞吐量。

Linux本身原来并不是为了实时应用而设计的操作系统。为了在Linux系统中增加实时性,典型的方法是采用“架空”Linux kernel的方法,使得实时进程得以尽快的被执行。所以,这种系统中的实时任务其实并不是一个Linux的进程,而是一个Linux的可加载的Kernel模块(loadable kernelmodule),或者一个实时驱动程序的架构,算不上是真正的实时Linux。但由于出现得早,且其架构很符合自动控制的需求,因此使用者非常多。

风河系统公司从FSMLabs购买的硬实时Linux技术RTLinux是一个完整的版本,把Linux kernel、文件

系统和工具链,与RTCore硬实时执行技术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基于Linux的完整硬实时解决方案。测试验证表明,针对不同的测试基准,其性能可以达到软实时Linux系统的2~5倍。

简单地说,RTCore是一个为了达到实时性而进行的“中断抽象”。这种实时执行技术提供了一个硬件抽象层,可以管理系统中所有的硬件中断,处理所有的实时响应。当所有的实时请求都处理完后,才把非实时性的工作交给标准的Linux kernel。这种做法可以获得双重好处,一方面为应用提供了必须的硬实时能力,另一方面又不需要对标准Linux进行任何修改,从而可以保证对于第三方应用以及其他Linux进程的完全兼容。

以DSO方法实现全面提升

电子产品的开发普遍存在“继承性”,大多数新产品都是在上一代产品的基础上升级更新,增加新的功能特性,丢弃旧的功能。与传统市场相比,消费电子产品具有更强的时尚性,更新换代的周期可能缩短到几个月。相应地,消费电子产品开发的模式必须紧跟市场变化的节奏。传统上那种每个产品都从头开始开发,以及单个产品的开发团队独自工作的模式已经跟不上形势,只有在整个企业范围内实行标准化、系列化、组合式和迭代式的开发模式,尽可能增加软件模块的重复使用,才能降低开发成本、缩短产品上市时间,在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这种新的开发模式,就是如今设备软件开发领域常常提到的DSO(Device Software Optimization,设备软件优化)方法论,如图所示。

DSO方法论是总结过去25年来企业网络化和分布式计算领域逐渐积累起来的策略、方法和最佳实践,致力于优化设备软件的开发流程。DSO把过去多年的经验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并以此作为自己的支柱。第一,在整个产品开发项目生命周期中实现工具和流程的标准化;第二,采用集成化的开发和运行时环境,包括支持商业化的硬件、中间件、操作系统和开发框架;第三,吸收和利用由开放源代码社区产生的代码、工具和协议;第四,减少对私有技术的依赖,尽量采用符合业界标准的参考解决方案;第五,以工程项目和市场需求为依据,对开发人员进行灵活有效的管理,摆脱私有技术的锁定。

第7篇:电子产品开发范文

关键词:人才培养体系;电子技术;建筑行业;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训环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22-03

一、引言

教职成[2011]9号文《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以科学定位为立足点,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树立系统培养的理念,坚持就业导向,明确人才培养规格、梯次和结构,明确高等职业学校定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作为一所以建设类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我院以服务区域经济和建设行业发展需求为己任,探索“依托行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紧贴人才市场需求,铸造建筑特色的专业品牌。作为广东省第一大支柱产业,电子与信息技术产值连年提高,其中智能建筑电子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对楼宇智能化电子产品设计开发、生产、维修、技术服务人才的培养提出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以“工学结合”理念为指导,面向行业就业,对社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科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合理选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配备实践教学条件和教学团队,从而构建适合建筑行业需要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需要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市场调研出发,根据岗位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选择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做好准备。

1.专业定位。在建筑行业,一方面智能家居市场需求旺盛,产品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工程应用领域产品的技术性能尚处于开发改良阶段,调研表明毕业生主要去向在电子产品设计、样机制作、调试维修、生产线产品制程技术指导、质量成本控制等岗位。依据“工学结合”关于职业教育能力目标培养的理念,针对这些专业工作岗位,将其工作过程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主要包括:产品方案选择、电路原理设计、控制编程、电子线路制作、调试、测试、文件编写等。因此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要面向智能建筑电子产品设计与生产应用第一线,培养从事产品设计、生产、维修和技术服务工作,具有扎实的电子电路基础理论知识和分析能力,具有电子线路设计与产品制作工艺实践能力,能够胜任智能建筑电子产品的工程应用、安装调试、维修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采取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方面。作为建筑行业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我们采用“411”模式,即第1~4学期完成支撑专业核心能力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各专项技能的训练,第5学期通过生产实习、智能建筑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专业证书考证训练等综合课程形成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第6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完成职业素养的全面形成。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当中,从实际工作岗位出发,理论知识够用为度,重视理论前沿新知识的传授和技术的拓展,实践技能培养方面构建虚拟真实的岗位工作环境,通过真实项目设计教学内容,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使得电子产品的设计、制作、维修、技术服务等能力逐步形成。

三、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明确专业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后,我们重点从改革课程教学体系、设置实践教学环境、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根据专业设置,结合往届毕业生顶岗实习反馈信息,以及各类电子设计大赛和技能竞赛情况,我们认为需要提高学生在电子产品装配工艺、质量检测、成本控制方面的能力,加强PCB制造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了解SMT技术工艺,因此结合专业定位和企业岗位实际调研制订课程体系改革重点:在专业课程中设置针对电路分析、设计、PCB绘图、样机制作、编程与调试、测试测量等技能的教学,以及积累电子产品工艺的设计和管理经验,如电子产品表面贴装(SMT)工艺、PCB制板等内容。针对产品设计工作过程中软硬件设计、PCB绘图、样机制作、测试,将专业课程体系划分为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课程、专业核心能力平台课程、专业综合能力形成课程和专业知识技能拓展课程,共26门专业课程,其中4门集中实训课,占总学时60%以上。包括电路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C语言程序设计、检测与控制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课程,电子CAD、电子测量与仿真技术、单片机应用设计、电子基本技能实训、电子产品装配工艺实训、电子线路应用实训、单片机原理与接口实训等专业核心能力平台课程,以及生产实习、智能建筑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专业证书考试训练、顶岗实习等专业综合能力形成课程,在专业知识技能拓展方面开设电气控制与PLC应用、集成电路应用、高频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EDA技术、智能卡技术、VB程序设计、建筑设备智能控制等课程。在课程的微观教学设计上,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使学生在项目任务完成中形成能力,掌握知识。例如在《单片机应用设计》课程中从开发仿真到模仿真实产品项目开发,在电子产品开发的真实工作环境中学习单片机开发、测试工具设备、加工手段的选择和运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模拟企业真实项目任务开发的组织形式将学生分组,为学生分配角色,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2.实践教学环境构建。为满足教学体系中的实践环节,配置专业实践条件和环境,包括电子技术应用实训室、电子加工工艺实训室、电子创新设计实训室和电子材料室。电子加工工艺实训室主要承担表面贴装(SMT)加工工艺实训、PCB线路板制作工艺实训和电子线路应用实训。配备的设备有:数控电路板雕刻机、热转印线路板制作机、腐蚀机、沉铜器、手动焊锡膏丝印机、真空吸笔、再流焊机、放大镜和热风拆焊台等加工与返修设备。通过实践培养PCB板制作、SMT贴装等工艺技能,另外可满足教科研和学生课外兴趣制作项目中的电路板加工。电子创新设计实训室主要承担单片机原理与接口实训、电子线路应用实训、智能建筑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配备有计算机、单片机和FPGA实验箱、仿真软件(Proteus),可使电子产品创新设计过程中的测控应用电路设计和编程在计算机仿真软件环境中得以验证,从而加速产品开发和节省材料成本。同时可支撑电子测量与仿真技术、电子CAD、单片机应用设计、检测与控制技术、EDA技术、智能卡技术等课程。另外该实训室是教学科研项目设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职业技能大赛、科技文化创新活动、课外兴趣制作的主要平台。电子材料室主要支撑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开展的实训教学项目,储备电子元件材料,库存系列阻值的电阻、电容、二三极管、IC芯片、及各种接插件等。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主要特色是从人才培养模式出发,结合相关专业课程,以专业人才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工艺设计管理经验的积累为目的,为教学提供实践环境,注重在职业环境中培养学生道德素质,使学生在学习中完成角色的转变,以工学结合的模式为学生搭建通向企业职场的桥梁。

3.教学团队的建设。教学团队的建设是专业内涵建设的保证,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着力点。现阶段职业教育的模式要求教学团队成员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整合教学资源,深化专业与课程改革,加强“双师”素质的养成。因而我们注重教学团队在知识结构、工程项目实践以及教科研等方面的进修、培训、提高,为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优质教学团队。

以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通过科学的调研和专业定位,合理地选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课程体系、实训环境、教学团队三个方面构建了适于建筑行业发展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从岗位工作过程出发,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学生在各类电子设计竞赛中多次获奖,学生在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中通过率达到96.61%,毕业生的就业率逐年提高,2010、2011两年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Z].教职成2011]9号文,2011.

[2]贾雯杰.物联网与智能家居发展浅析[J].科技与生活,2010,(13).

第8篇:电子产品开发范文

Abstract: Based on the training target of major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focus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ree course modules such as professional qual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quality and post quality, this paper constructed the course system which was employment-oriented and took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as centre, and takes the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as the core, and discussed it from many aspects.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课程体系;职业素质;可持续发展素质;岗位素质

Key words: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ourse system; professional qual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quality; post quality

0 引言

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电子信息行业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所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由于电子信息行业覆盖领域宽、专业岗位多,不同岗位对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也不尽相同。如何使学生符合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是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几年来,我们不断加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探索和实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构建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1 课程体系构建

1.1 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本专业课程体系是在分析职业岗位群能力的基础上,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以及职业素质,再结合学生的能力、兴趣以及社会需求,选择不同的专业(或职业)方向进行专项的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学生的岗位素质。

本课程体系围绕职业素质、可持续发展素质和岗位素质进行构建,职业素质主要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专业外语、企业管理、职场文化等方面的职业通用能力;可持续发展素质培养学生本行业发展必须的专业理论运用能力。岗位素质培养学生特定岗位的适应能力。

在可持续发展素质培养阶段,不是针对某一职业岗位,而是针对电子企业相关职业群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较宽的择业范围,能胜任企业最普及、最基本的生产性岗位。在这一阶段,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以适应电子企业职业岗位的要求,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

在岗位素质培养阶段,我们根据电子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将本专业分成电子工艺设计、家用电子产品维修与电子产品开发三个专业方向。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未来职业需求自由选择职业方向。在这一阶段,针对不同岗位强化训练职业技能,使学生所掌握的技能和知识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毕业之前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增强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通过以上两个阶段的培养,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专业基本功扎实,专项技术应用能力较强。

1.2 课程体系开发 构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电子专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将课程体系分解为职业素质模块、可持续发展素质模块和岗位素质模块,岗位素质模块又细分为电子工艺设计、家用电子产品维修与电子产品开发三个专项拓展方向,经过全面的系统规划,形成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1.2.1 职业素质模块 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职业通用能力。基本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职业通用能力包括交流表达能力、革新创新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外语运用能力。

职业素质模块的课程体系见表1。基本素质和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设计、系统安排,将素质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除了开设相关的课程,还需要专业课程的全程渗透。我们在第一至第五学期开设了企业文化、企业运作、企业管理、创业讲座、职场文化等课程,使学生逐步实现向“职业人”的转化。

1.2.2 可持续发展素质模块 主要培养学生电子专业的理论运用能力。电子企业相关职业岗位群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从事该行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该模块课程开发紧扣此要求,注重学生专业基本功的训练。通过该模块课程的学习,学生的择业范围变宽了。电子产品装配、测试、基层生产管理和品质管理岗位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因此,可持续发展素质模块除了考虑岗位素质模块对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外,还兼顾电子产品装配等岗位能力的培养。

1.2.3 岗位素质模块 主要培养学生对电子企业特定岗位的适应能力。该模块课程设置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在前三个学期学完可持续发展素质模块课程以后,从第四学期开始,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某一个具体方向深入学习职业岗位所需的专项知识和技能。我们根据行业发展和本地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了电子工艺设计、家用电子产品维修与电子产品开发作为三个专项岗位拓展方向。

为使三个岗位拓展方向准确切合企业实际需求,我们反复征求企业意见,认真进行职业分析,以岗位所需的专项知识能力为依据构建岗位素质课程模块,见表1。

2 课程体系建设探讨

2.1 围绕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在定位好学校特色的基础上,确立与之相适应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据此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坚持因地制宜,有所侧重,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2.2 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 对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高技能人才面向的三个职业岗位的典型职业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分解成岗位工作职责,如将电子产品开发岗位的职业工作过程分解成技术论证、方案确定、方案实施等三项工作职责。在此基础上对每项工作职责进行分解,成为更为具体的工作任务,再根据具体的工作任务的特点和要求整合为开关电源设计、电子设计与制作等八门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基础、项目为载体的专业课程。

以职业岗位工作流程为向导,将课程设置为若干模块。它的主要特点,一是综合性较强,各模块涉及的专业面较广,突破了单一课程内容,各课程、学科互相交叉渗透,有助于发展学生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二是开放性较强,可及时删减陈旧、重复的课程或内容,吸收最新科研成果,始终保持课程的先进性和适应性。

几年来,我们按照高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总结、改进、实践的过程,我们将不断加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满足行业和企业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要,逐步实现学生的零距离就业。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田拥军,黄国庆.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夯基础、精专项”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19):104-105.

第9篇:电子产品开发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企业;校企合作;双赢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148-02

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职院校在专业改革、实训基地建设、课程改革、师资共享、顶岗实习等方面与企业实现了不同层面和深度的合作。同时,企业在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甚至可以说,高职教育要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教育凸显职业教育特色,其关键是企业特性。从学校、企业、社会都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发展离不开企业,企业的发展也可以依赖学校得到更好、更持续的发展。而专业核心课程作为支撑专业建设的重要支点,其改革和建设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企合作的形式和深度。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100所重点建设高职院校之一,最近几年陆续启动了《智能电子产品分析与实践》等多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改革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大成果。本文以《智能电子产品分析与实践》课程改革中充分发挥企业优势所取得的成果作一介绍。

为了更好适应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从2004年启动智能电子产品分析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训基地、考核方案、教学资源、师资团队等方面都进行了有效改革。逐步建设完成兼具地区特色性和全国普适性的课程,以该课程改革为基础,实现了科研项目、人才培养突破。并于2010年10月《智能电子产品分析与实践》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

一、与地区行业发展紧密联系,课程与相应岗位紧密对接

课程设计基于全国智能电子产品发展现状,紧密结合天津尤其滨海新区产业布局,课题团队成员深入企业调研、座谈,先后多次聘请教育专家、行业企业专家研讨。从各种信息反馈来看,课程领域的单片机技术已经有了飞速发展,近年兴起的智能家居、物联网等方向都需要智能产品作为其核心支撑技术,而天津地区随着国家战略地位的提升,从航空航天、影视产品、通信终端等重点产业更要智能产品开发技术作为其支撑。所以该课程的设置是必须的,作用是广泛的,同时考虑课程学习知识和技能的需要,设计了“一只闪烁灯流水灯速度可控流水灯电子钟设计与实现门禁系统多路数字电压表的设计”等6个项目,课程项目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知识积累和渐进提升的线索。更通过课程标准与企业用人岗位标准切实融合,实现课程建设与产业产品门类发展对接。

二、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课程灵感来源于企业也回归与企业

课程学习的最终意义在于所学知识与技能在工作中能为其所用,而工作场所是企业。所以企业最能直接获知其未来的员工需要学习内容。基于此,课程团队与天大银河科技有限公司、天津乐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天津亿创宏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等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在前期,与企业座谈、探究课程建设思路,如何设计项目?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需要掌握哪些岗位技能?等均融合了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的意见。在中期,课程学习载体选择天津市天大银河科技有限公司真实产品,如智能收费系统、门禁系统等,与天津启诚伟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单片机实训室,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设计实训项目、编写实训指书、承担个别项目授课任务。在后期,企业人员共同参与过程考核评价,融入企业评价体系,也有企业人员参与毕业设计课题选取与指导。遵循企业参与课程建设与实施全程的宗旨,课程设计思路从顶层勾画企业对员工培养思路,课程实施落实企业对员工能力培养过程,课程拓展指引企业对员工继续学习方向。近年来,通过该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好迎合了企业,能用得起来的人才,与企业岗位零距离过渡。很多学生也在企业中获得了较好的提升空间。

三、立足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借鉴企业评价体系

随着科学技术和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新经济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的并不是劳动技能的日益复杂化,而是劳动技能的简化和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升。这是和工业化所追求的岗位技能专门化、复杂化特征相反的一种趋势。也恰恰如此,课题团队多年的高职教学经历体会到,高职学生如果出现不能胜任岗位工作或被企业淘汰,绝大部分不是因为所掌握知识、技能因素,而是综合职业素质因素。

所以课程团队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中立足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引入企业文化。通过项目的设计、内容的序化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技能的学习要求。在项目教学中积极引入和借鉴企业评价体系,力求培养各种所需的社会和工作能力。通过教师、学生、环境形成互动情境,以技能培养为核心,引入团队与沟通,感受挫折、竞争、协作。比如,实施分组组织教学,引导组内合作学习、探讨,团队整体考核、组内成员互评等方式,培养团队合作与协作能力;采用报告、项目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与人沟通、自我展示的能力;日常行为、表现计入过程考核结果,有效完善了学生行为能力和基本素质。课程最后阶段设置开放课题部分,学生可选择在企业完成,现在可由教师或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指导完成。从培养的结果来看,取得了更好的学习效果,也更受企业欢迎,成为企业“用得上、留得住、有发展”的人才。

四、课程与企业岗位技能高度融合,塑造有用之才

高职教育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和普通教育划清界限;二是校企结合;三是培养敬业创新的优质人才。目前正处于如何培养敬业创新优质人才阶段,而智能电子产品分析与实践课程改革中提出如何培养一类胜任智能电子产品开发、调试等岗位的敬业创新优质人才问题,并通过知识学习、技能大赛、岗位技能高度融合解决了该问题。通过深入企业调研、与企业专家座谈,提炼企业岗位关键技能,联系学生“可能生活”和所面向职业的工作过程,分析岗位所需技能,通过项目涵盖,引入相关知识点学习,渐进发散与拓展,随着学生能力提升,引入电子技能大赛相关流程、赛题、项目等,强化学生产品设计、焊接、调试、装配等专业能力,只需适度提炼就能胜任甚至超越岗位技能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安排开放性课题探究,课程核心从“职业岗位”扩展到“职业生涯”,具有创造性技能,教育教学过程和内容无限延伸。课程学习效果和人才培养效果取得巨大突破。

近年来,通过该课程的学习,选拔和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他们学习完该课程后直接参加全国或天津市各类电子技能大赛均有较好成绩。近5年来有71人次在全国或天津市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并有15人被保送本科。如,200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电子产品设计及制作项目中3人分获一、二等奖;2010年天津市高职院校技能大赛电子设计项目中4人分获一、二等奖;2011年第十届全国电子设计大赛3人获国家二等奖,12人获天津市一、二、三等奖;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电子产品设计及制作项目中3人获得一等奖。上述大赛成绩足以体现智能电子产品分析与实践课程改革的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