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荷花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高年级音乐合唱教学设计需要全面优化,精心设计合唱教学环节、精选合唱伴奏方式、介入合唱竞赛机制等能够激活合唱教学气氛,提升学生参与合唱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合唱意识和技能的大幅度提升,全面塑造学生音乐素质。
[关键词]
小学音乐;高年级;合唱;设计优化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有明确规定和要求: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出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小学高年级音乐教学强化合唱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歌唱热情,对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也有重要帮助。
一、优化合唱教学环节,明确合唱学习目标
合唱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要对合唱歌曲内涵有深刻理解,还要求学生有合唱参与主动性。教师要对合唱教学环境进行多元优化,以提升合唱教学品质。首先,教师不妨组织学生欣赏优秀合唱作品,让学生充分感受合唱歌曲的魅力,通过欣赏优秀合唱歌曲,可以训练学生敏锐的听觉,学生听懂了,才会喜欢合唱这种学习形式。其次,教师不妨利用多媒体创设丰富的视觉环境,精美的图片、生动的动画、形象的视频等,都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合唱学习的自觉性。学习歌曲《手拉手,保护地球》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并引导学生对歌词展开认知学习,让学生说出保护地球的想法,然后播放歌曲,展开二声部学习。为提升学生合唱的学习热情,教师给学生展示了群星《地球大合唱》视频材料,特别是对其中的二声部进行重点欣赏。学生认真观看合唱视频片段,大多能够跟随多媒体开始哼唱。视频观看后,教师组织学生谈观赏体验,并对学习合唱提出自己的建议。学生快速展开讨论,并给出不少学习建议。教师利用优秀合唱歌曲视频为学生打开了眼界,学生通过观看合唱视频,有了很多独特的学习设想。教师组织学生展开献计献策活动,给学生参与合唱互动演绎提供重要机会,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合唱歌曲教学环境得以优化,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为顺利展开合唱教学提供重要条件。
二、精选合唱伴奏方式,激发学生合唱兴趣
合唱歌曲可以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审美体验,有效激活学生的感知思维。为提升学生参与合唱歌曲的训练热情,教师还要在合唱伴奏上有些创新设计。首先,根据学校现有学习条件,结合学生学习认知特点,教师不妨选择电子琴、钢琴作为伴奏手段,利用电子琴丰富的音质、钢琴极具穿透性的声音,给学生带来重要视觉听觉冲击,激发学生参与合唱歌曲的积极性。其次,利用多媒体播放合唱伴奏也是不错的选择,多媒体操作性很强,可以任意调整伴奏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在学唱马来西亚民歌《哈罗,哈罗》时,教师先给学生介绍马来西亚美丽的风光和风土人情,以及马来西亚丰富的民歌资源,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哈罗,哈罗》,让学生关注合唱歌曲中“哈罗,哈罗”的即时衔接。为提升歌唱演唱气氛,教师在组织学生合唱学习时,让学生利用拍手等动作,为合唱进行辅助伴奏。教师演唱歌曲,学生模仿马来西亚人在适合的地方喊“哈罗,哈罗,我的朋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合唱训练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击打桌子等方式进行伴奏,学生参与热情极高,合唱效果非常显著。《哈罗,哈罗》这首民歌还不是典型的合唱歌曲,但适时添加邀请声,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加上多种形式的伴奏介入,让这首民歌带有很强的热度。学生在具体演唱伴奏时,大多被其歌曲外的气氛所打动,甚至有手舞足蹈的冲动。如此教学,学生不仅获得了合唱能力的提升,也培养了合唱演绎的热情,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奠定基础。
三、引入合唱竞赛机制,提升合唱展示品质
【关键词】教学设计;多元化;多样化;教学目标
“人们普遍认为教学是一门艺术,让学生和教师都沉浸在艺术的境界之中,就必须要求教师努力追求各个教学环节中的艺术,尤其是教师那循循善诱,独具一格的评价语言。”这句话很有道理,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而课堂教学效果如何,除教师本身的素质外,则取决于教学设计的优劣,教学中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构思和安排是否达到最优化。结合我自己的教学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坚持教学目标多元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双方积极活动的准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以下问题:①使学生学到哪些知识?②巩固哪些知识?③要结合哪些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内容?④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技能?⑤使学生受到哪些思想教育?纠正哪些错误的观点?教学目标要定得恰如其分,提法过高、过低或模糊不清,都不便于执行和落实。
当然,并非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要包括上述的各方面,但必须有所依据,例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学目标可确定为:①在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的基础上,能利用电子排布式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②利用原子结构理论解释电离能、电负性的变化,并进一步解释元素的性质;③运用“位、构、性”三者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④能运用元素周期表预测元素的性质和用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应自觉地坚持教学目标多元化,让化学教学围绕提高公民素质的总体目标运作。
二、坚持教学过程的科学化
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指以最少时间和精力,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达到这一点,要求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精心搞好以下四个设计。
(1)课堂教学结构设计。课的开始,要的是应该向学生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使他们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课的中心部分是的核心,课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这部分,所以课的开始和课的结尾都要紧密围绕课的中心来进行。在课的结尾部分,要使学生对所学到知识得以归纳、概括,重点强化,加深理解和记忆,便于使本节课和下节课更好地衔接起来。
(2)问题设计。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叠起。如在《盐类的水解》这节课中,首先设疑:"盐溶液是显中性还是显碱性或显酸性?为什么?"接着通过实验演示说明现象,最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问题情境对于学生来说,是引发认知冲突的条件,对于教师来说,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手段。问题情境的创设针对化学学科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及学生的认知水平。
(3)课堂练习和作业设计。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布置适当数量的考查学生最基本最主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各种类型的习题,以便打好基础还要注意布置综合性和灵活性的习题,并加强解题指导,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课外作业题的综合性、题型的多样性、例题的灵活性及答案的隐蔽性等都要比课堂练习高一些。这样经过相当时间的培养、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4)板书设计。板书是教师教学思维的文字表达形式,它既可以弥补语言难以表达的不足,如化学用语,又可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板书设计要体现以下原则:①体现教学目标性,能揭示一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是一堂课的精髓;②体现教授的系统性,能形成完整的知识链;③体现教学的全过程,成为上课的注意中心。
三、坚持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如何让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如何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分层教学”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其关键在于设计一份切实可行的教案。针对初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要实现教学目的,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适应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敢于正视每个学生的差异,勇敢的打破传统的教案设计方法,能够为学生“量体裁衣”式地制定教学计划,实施教学方案。那么如何设计切实可行的教案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兼顾每个学生呢?让每位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在每一节课内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渐渐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呢?
首先: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简明扼要,教学重点要突出,教学难点要有突破策略。这就要求老师要仔细研读新课改,钻研考纲,认真组织语言使其简洁精练、明白易懂。
其次:教案的导入要紧密联系生活,要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案的设计中,我们要注重化学学科本身的特点,紧密联系生活。很多化学知识都源于生活,所以设计教案时,要关注每个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置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如讲解“化学式”概念时,首先在黑板上画一只放有水的烧杯,问:如何表示杯里的物质?不论成绩好的还是差的他们都有表示其次:教学程序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应根据备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学生层次的划分把握好授课的起点,处理好知识的衔接过程,减少教学的坡度;教学过程要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宗旨,让所有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如:课堂提问,技能训练,应注意层次和梯度。为了能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要精心设计思考题、探究题。可用具有梯度的问题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竞赛,抢答等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和认知水平,有意识的将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应将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好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优待学得差的学生回答,适中的问题回答的机会让给较好学生回答。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均等参与课堂活动,便于激活课堂。如在讲物质的分类时我设计了如下三个层次的问题:
(1)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在哪?
(2)单质是由同种物质组成的吗?
(3)单质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对吗?
(4)化合物是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吗?
(5)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对吗?
(1)划分混合物和纯净物的依据是什么?
(2)划分单质和化合物的依据是什么?
(3)水由什么微粒构成?
(1)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2)单质一定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吗?
(3)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吗?
(4)单质由什么微粒构成?
(5)化合物由什么微粒构成?
(6)水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吗?为什么?
由于各层次学生要求不一,因此在教案设计上要充分体现以学、议为主,教师要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激趣、引思、并注意指导、精讲,调节并控制好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做好分类指导。
又如:(1)如何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
(2)如何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变质?
(3)如何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杂质(碳酸钠)?
(4)为什么可用这些方法?
(1)、(2)、(3)、(4)题是有梯度的四个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不同层次的问题,每个学生都能感知自己就是课堂的主人。
当然老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及时、合理公正的评价。例如成绩不好的学生能够回答出三星、四星的难题要及时给予高度表扬和激励。除教师课上表扬激励外,评价的方法有多种,如学生互评、作业评价、测试后评价等,教案中要采取哪种评价方法取绝于各层次的学生,其目的是促进各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随时都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对成绩不好的学生要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唤起他们对化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学习化学的自信心;对较好的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好学生要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已。正如一位德国教育家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最后,分层练习是分层教案中的核心环节,其意义在于强化各层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矫正,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反馈教学信息,对各层学生进行补偿评价和发展训练,达到逐层落实目标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备课时,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可分基础题;略有提高题;灵活、综合性题。使得作业的量和难度让每个学生体会到 “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的成功感。如根据化学式进行计算的习题我作了如下设计:
三个层次的题目都能激发学生思考探究,温故知新。
【关键词】化学;合作学习;设计
教育理论认为:“人的创造性或称创造力,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依据和能动力量,它由个体的创造精神(创造意识)、创造能力(思维的敏感力、流畅力、灵活力等)、创造人格(好奇心、挑战心、冒险心、独立性、坚韧性、求异性等)等多方面心理因素构成,是主体最本质、最能动的身心力量。”中学化学的课堂教学如何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造人格,是我们中学化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在课堂上由谁提出问题
当前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中,学生参与的各项教学活动出于教师的精心设计,预先设计好活动的方式和结果,尤其是活动的环节。例如,目前多见的“体现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模式,一般都是“问题讨论课”。
我们是否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多提问,多回答,等于多思考?这关键在于课堂上由谁提出问题,问题意识,应当是创新意识的基础,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却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合作学习课堂教学强调“自主学习原则”,将传统讲授教学为主的课堂设计改革为以小组活动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要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教学设计始于学生个体的鉴别需求――是什么与应该是什么之间的差距。不同的学生在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中,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准备进行信息的收集、鉴别、分类、处理的,组员之间存在知识意义建构思维角度的差异。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产生定义不良问题或定义不精确问题,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小组成员之间就会产生“对话”,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群体所共享,学生得以在真实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直接经验,在自主地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从事问题领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与创造态度探究的思维定势。
二、课外作业内容是什么
在当今教学中,课外作业的内容似乎已成为固定的套路,即做习题。作业的目的定位在知识的巩固与应用训练,大量的重复的训练题,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在教学环节――预习课堂教学练习复习训练中,学生在练习和复习训练当中时间分配所占的比例最大,一般达到学科学习时间的50%以上,而预习所占的时间最少,甚至不花时间。就化学学科而言,新课前只需要花上十几分钟就算完成预习任务了,而且不少的学生认为已经“看懂了”。可是为什么会出现很多学生“看懂了”、上课又“听懂了”却在“练习”和“复习”当中,很多习题不会做呢?遗憾的是,教师们普遍对这个问题的实质没有去做认真的分析,就试图去解决这个问题,因此,结果是普遍选择了“题海战术”。
合作学习教学设计力求解决这样的问题:“预习”的作业也编成常规选择题填空题等习题?我认为,教师需要对作业题的类型及功能进行研究,尤其是对能有效引导学生预习的作业设计。
预习是一种课前自学,基本过程是:阅读――摘记――质疑――求解。从信息学角度看这个问题,我认为吸收信息和加工信息两个步骤如果没有很好完成,就不能很好地应用信息。在教学的“预习”和“课堂教学”两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信息吸收和信息加工能力有着广阔的空间,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在“预习”时进行知识重组,所达到的学习效果将事半功倍。预习是让学生体验知识探究的过程,新信息的吸纳会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新旧知识的碰撞、融合、重组,会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所以,合作学习教学设计,把预习这一教学环节作为课外作业进行设计,目的是改变现行教学训练习题的单一性,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知识网络由谁做
传统的课堂教学,因为以知识传授为主要教学任务,所以教师的课堂设计都是以“线形结构”、“阶梯式递进”对知识进行陈述,力求对知识内容作详尽的分析,尤其重视将问题细化,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问题。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只能将知识堆砌,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而章节复习课中,教师又代替学生做知识网络,形式上看,学生接受了“一张网”,但实际上,并不能摸清“脉络”关系。例如,碳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换关系。
这样的结构在书市上出售的众多参考书中都可以看到,学生在大脑中先入为主地接受了这张“网”以后,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很难再激起学生从其他角度设计知识网络的思维热情。学生会觉得有现成的,拿来即用,产生一种依赖性,阻碍了创新意识的形成,学生使用这张“网”的功能亦开发不够。很多学生只利用了其知识有序记忆的功能,却忽略了其网络形成的综合思维训练。
我们是否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呢?我认为,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自己是否已经对“网络”功能有所研究。
在合作学习课堂教学设计中,提倡“创造性学习原则”,对传统教学的“小跨步”知识分解教学形式改革为“单元整体输入”教学形式,学生在进行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要认真分析新旧知识的内在的联系,敢于除旧布新,敢于自我发现。知识网络的建构,首先需要学生敢于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表达出来,对知识进行重组,才能体现人的独立性、求异性和综合思维的特点,我们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对知识网络进行设计,追求的是“知识网络”功能的开发利用,通过学科知识建构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四、测验的功能如何应用
测验是一种常用的教学过程中的阶段性评价手段,在目前的教学中,其最常用的功能就是教师用以评价学生的认知水平。就教师评价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存在着这样的三种评价水平:①以分数的高低论学生知识的掌握水平,这是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思维定势;②以试题中不同类型题目的正确率判定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这是大部分教师的思维定势;③从学生试题解析的过程评价学生知识的掌握水平和思维状态,这是少部分教师能达到的评价水平。但是,测验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却很少有人开发利用。
合作学习教学设计将教师测试结果讲评改变为学生在测试后的小组自评讨论,要求学生从知识理解记忆、知识综合应用、思维水平、方法技巧等方面进行反省评价,引导学生善于倾听,积极评价、正确选择自我矫正。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不但要培养他们愿学、乐学,还要培养他们会学。会不会学,不是定义在老师教给什么方法,学生就会用什么方法,而是学生自己能选择学习方法,具有学习策略。具有学习策略的学生,具有条件选择的能力,何时何地使用何种知识,自觉地运用认知策略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就能自我评价,自我调控。
加涅提出:“为学习设计教学”,合作学习的教学特征是以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为教学过程的归宿,而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认知心理学认为,能创造性进行学习的学生,习得的知识归结为“四化”:结构化、自动化、策略化和条件化。合作学习教学设计的以上四点思考,正是期望实现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2016年9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在此背景下,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开展了主题为“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研究”教学研讨活动,笔者执教了“铁及其化合物的应用”这一示范课,受到了与会专家和教师的好评。
1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内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认为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5个维度,全面展现了学生通过化学课程学习形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2]。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是指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结果的改进、教学评价的设计等一系列教学环节均以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作为衡量准则,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淦犯瘛>咛謇此担?教学目标源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内容基于真实情境、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方法)有利于素养的内化,关注“教、学、评”一致性,有效开展化学日常学习评价,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2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程序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程序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2.1 解构核心素养目标
在此次深化课程改革中,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统领课程标准研制与修订的灵魂,教学目标的确定理应依据学科核心素养。相对于三维目标,核心素养的超越更多体现在“操作性上”,因为素养是可测的、有阶段性的、有水平层次差异的。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时,需将对学生总体的素养期望具体化为课时教学目标,并以此来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活动方式。据此,“铁及其化合物的应用”教学目标定位如图1所示。
2.2 创设真实问题境脉
张华认为,素养是人在特定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态度解决问题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3]。离开情境谈素养,素养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未知”的、“原始”的、“实际”的问题情境,并以此为主线,将整个教学内容融合其中,从而统领整个教学过程,这就是“问题境脉”。它的核心内涵在于情境中蕴含的真实问题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载体,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激发、推动、维持、强化和调整学生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实践活动等,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地走向深入,建构有意义的知识体系[4]。
据此,“铁及其化合物的应用”以燕麦片含有铁粉引起大众惊慌这一新闻事件作为教学情境主体,以是否含有铁――为何添加铁――如何促吸收――能做质检员作为教学主线,将铁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相互转化、实际应用等内容融合其中。
2.3 诊断素养达成情况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将评价融入到平时的教学中,设计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任务(提问、实验探究、练习等活动),为学生提供解决真实情境下不同复杂程度化学问题的素养表现机会,获取与目标达成相关的学习信息,基于这些证据诊断学生的发展水平并做出反馈或进行指导。“铁及其化合物的应用”教学诊断任务如下:
通过对“燕麦片中是否含有铁粉”的实验探究和还原铁粉作用的判断与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对铁的性质认识水平;
通过对“Fe2+与Fe3+相互转化”条件探讨和实验方案设计,诊断并发展学生氧化还原反应认识结构化水平及科学探究水平;
通过对“补铁剂是否变质”的实验方案设计与操作,综合评价并巩固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3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实施
3.1 是否含有铁
[PPT]麦片中添加还原铁粉引起公众惊慌的新闻事件。
[教师]今年早些时候,有这样一则新闻引起公众惊慌:一些麦片中添加了还原铁粉。是否真的如此呢?
[实物展示]雀巢牌麦脆片配料表。
[教师]我从超市买了雀巢牌麦脆片,配料表显示添加了还原铁粉,请你根据已学知识设计简单实验判断麦脆片是否真的添加了还原铁粉?
[学生]利用铁具有铁磁性这一性质,如果有黑色粉末能被磁石吸引,可判断含有铁粉,我曾在网上看到过这一实验。
[教师]现场打磨麦脆片并装入保鲜袋。
[学生]上台做实验。
[教师]有没有观察到被磁铁吸引的黑色粉末?
[学生]有。
[教师]说明配料表中标注有还原铁粉没有问题。刚才实验我们是利用铁具有铁磁性这一特殊的物理性质,铁是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用量最大的一种金属元素,具有典型的金属通性,那它还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呢?
[学生]银白色金属光泽,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设计意图: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一个显著的特征是问题来源于真实情境、是原生态的。本节课以麦片中添加还原铁粉引起公众惊慌的新闻事件作为引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明白本节课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此外,这一环节让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判断“燕麦片是否真的含有铁”,目的在于诊断学生对铁的物理性质认识发展水平以及提升以下化学核心素养:素养3,依据证据推出合理的结论;素养4,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根据现象作出解释;素养5,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化学问题。
3.2 为何添加铁
[教师]很好,接下来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麦片中为何要添加还原铁?
[学生]补铁,血红蛋白中含有二价铁,还原铁粉吃下去后能和胃酸中的盐酸反应,生成二价铁。
[教师]还有其他作用吗?提示:铁露置在空气中最终会生成什么?形成铁锈的条件?从另一个角度说明铁还具有哪些作用?
[学生]吸收空气中的氧气和水。
[教师]正因为如此,还原铁粉又被称为“双吸收剂”,糕点中通常会放一小包黑色粉末,其实就是还原铁粉。通过刚才的问题我们发现,铁可被盐酸氧化到+2价,被氧气氧化到+3价,还有哪些物质分别可将铁氧化到+2价、+3价?请举例。
[学生]铁与稀硫酸、硫酸铜、硝酸银等反应生成二价铁,被氯气、溴、双氧水等物质氧化为三价铁。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概括,铁单质在什么条件下转化为+2价,什么条件下转化为+3价?
[学生]与弱氧化剂反应生成+2价铁,与强氧化剂反应生成+3价的铁。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一针见血。
设计意图:铁的化学性质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内容,本节课在此内容的处理上并不是简单罗列,而是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麦片中为何要添加还原铁”,目的在于诊断学生对铁的化学性质认知是处于识记水平还是应用水平。此外,“铁单质在什么条件下转化为+2价,什么条件下转化为+3价”这一评价任务的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氧化还原反应理论达到“结构化”水平,实现知识向素养转化。
3.3 如何促吸收
[过渡]还原铁粉易被氧化为Fe(Ⅲ),能否被人体直接吸收利用?
[学生]不能。
[追问]那怎么办?
[学生]将其转化。
[追问]从氧化还原的角度来看,从+3价转化为+2的铁化合价是降低的,需要加入哪类物质才能实现转化?
[学生]还原剂。
[教师]相反,从+2到+3则需要加入(停顿)……
[学生]氧化剂。
[教师]同学功底很扎实。
[过渡]当然,在研究相互转化时,你是如何判断+3价的铁已经转化为+2价的铁了呢?(停顿),这就涉及到+2价、+3价的铁的鉴别与检验的问题。请同学们根据已有的知识思考如何鉴别。
[学生] 1.颜色;2.加碱。
[教师]还有其他方法吗?请你们仔细阅读教材第75页的信息提示。
[学生]滴加KSCN。Fe3+为血红色,Fe2+无色。
[学生]动手实验――用KSCN检验Fe3+。
[教师]巡视,并提示轻轻振荡试管,注意观察颜色。有血红色吗?是血红色溶液还是沉淀?
[教师] Fe3+与KSCN反应非常灵敏,我们只需1滴KSCN就出现了血红色溶液,因此可以用来检验Fe3+的存在。
[过渡]已经知道+2价铁与+3价铁的鉴别,让我们把镜头重新切换到转化。除了氧气之外还有哪些物质能够实现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这是我们接下来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PPT]活动与探究
设计Fe2+和Fe3+相互转化的实验方案
试剂:FeSO4溶液、FeCl3溶液、KSCN溶液
氯水、双氧水(H+)
铁粉(铜粉)、KI溶液、淀粉溶液
[教师]凡事?A则立不预则废,动手实验之前需要先设计方案,小组展开讨论,请将设计好的方案填在教材第75页的表格中。如果方案设计完成,请将你的方案付诸实践。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动手实验。
[教师]我们先讨论+2价转化到+3价,哪个小组愿意分享你们的成果?请按照取样、操作、现象、结论这一思维程序进行描述。
[学生1]在试管中加入适量FeSO4溶液,滴入1滴KSCN溶液,溶液颜色未明显变化,再加入几滴双氧水或新制氯水,溶液变成血红色,说明双氧水或新制氯水能将Fe2+转化成Fe3+。
[学生2]在试管中加入适量FeSO4溶液,先加入几滴双氧水或新制氯水,再滴入1滴KSCN溶液,溶液变成血红色,说明双氧水或新制氯水能将Fe2+转化成Fe3+。
[教师]现在有两套方案,你认为哪一套更佳?
[学生]方案1,先判别试剂中原先是否存在+3价铁。
[教师]下面我们来看Fe3+转化到Fe2+的相关方案。哪个小组愿意分享你们的成果?
[学生3]在试管中加入适量FeCl3溶液,滴入1滴KSCN溶液,溶液变成血红色,再加入铁粉或铜粉,溶液血红色变浅,说明铁粉或铜粉能将Fe3+转化成Fe2+。
[学生4]在试管中加入适量FeCl3溶液,滴入KI溶液,溶液颜色加深,再滴入淀粉溶液,溶液颜色变蓝,说明I-能将Fe3+转化成Fe2+。
[练习]书写相关离子方程式。
[过渡]如果是日常补铁,我们可以选择诸如添加铁的麦片进行食补;如果是轻度、中度缺铁性贫血呢,你会选择……
[学生]保健品、药品。
[教师]食物展示各种各样补铁剂(亮出说明书),说明书注意事项中有一条引起了我的兴趣:“本品不应与浓茶同服”。为什么一些补铁剂不能与浓茶同服呢,我们来做一个魔术。
[教师]擦亮你们的双眼,演示茶水―墨水―茶水实验。
[PPT]魔术解密:茶水里含有大量的单宁酸(鞣酸),当单宁酸遇到亚铁离子后立刻生成单宁酸亚铁,它的性质不稳定,很快被氧化生成单宁酸铁的络合物而呈蓝黑色,从而使茶水变成了“墨水”。维C具有还原性,将+3价的铁离子还原成+2价的亚铁离子,因此,溶液的蓝黑色又消失了,重新显现出茶水的颜色。
[教师]维C能够把+3价铁还原为+2价的铁,说明维C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还原性。
[教师]服用补铁剂时补充维C有利于促进铁的吸收利用。
设计意图:Fe(0)、Fe(Ⅱ)易被氧化为Fe(Ⅲ),如何促进铁的吸收利用,自然而然过渡到Fe2+和Fe3+相互转化。通过相关问题的探讨,强化“变化观念”这一核心素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强调要充分认识化学实验的独特价值,精心设计实验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据此,本课在教材“活动与探究”栏目基础上,增添了双氧水、铜粉、KI等试剂,完全由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动手操作实验,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成果分享、小结,增强了探究活动的开放性,体现了探究活动的本质特点,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此外,教师展示茶水―墨水―茶水魔术实验,阐述“补铁剂不能与茶水同服”的缘由,并提供解决方案,凸显了“Fe2+和Fe3+相互转化”的应用价值。
3.4 能做质检员
[过渡]作为质检人员,最关心的是药品是否含有铁以及含铁量是否达标。补铁剂中的铁应该是什么价态?
[学生] +2价。
[教师]你能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补铁剂中是否真的含有二价铁?
[学生]先加KSCN,再加氧化剂。
[学生]动手实验。
[教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汇报看到什么现象,有什么结论?
[学生]滴加KSCN溶液的颜色没有明显变化,再滴加酸化的H2O2后溶液变红色,说明朴雪口服液中含有Fe(Ⅱ)。
[设问]这瓶补铁剂有没有被氧化变质?
[学生]没有。
[追问]我这有一瓶?a铁剂露置空气一段时间,你如何设计实验证明它部分被氧化?
[学生]如果是部分被氧化,则需证明补铁剂既含Fe3+、又含Fe2+。取适量补铁剂,加KSCN溶液,若显血红色,则说明有Fe3+;另取部分补铁剂,滴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若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则说明含有Fe2+。
[追问]如果仅有蒸馏水、氯水、KSCN能完成上述实验吗?
[学生]加KSCN,用蒸馏水稀释,再加氯水观察颜色是否加深。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定性检测到补铁剂中的确含有二价铁,那如何定量检测铁元素的含量呢?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讲义上的相关内容,下周活动课时间有兴趣的同学我们一起去实验室做个检测。
设计实用性强、结果可靠稳定、实验材料简单易得的实验内容是关键。生物化学实验涉及的技术比较多,如提取、离心、破碎、沉淀、膜过滤、层析、电泳、干燥等。高职卫生院校的学生入学成绩较低,尚未完全摆脱高中时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为此,我们依据理论知识整合实验项目,且实验涉及内容不能太广泛,不同专业实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2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2.1课前讨论,课堂汇报
教师理论课讲解结束后,提前一周给学生布置实验任务,学生查找资料,分小组讨论,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对其实验方案进行指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学生需在课堂上展示小组设计方案,包括查找资料、讨论过程、实验准备情况、实验设计与思路、可行性等。在实验完成后,各小组还需对实验与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汇报,以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展示个人风采。
2.2实验前准备
每次实验前,开放实验室,给学生留出2~3天的时间,让学生在实验室准备实验所需试剂,调试所需仪器设备,遇到问题向教师及时请教。这样就能使学生了解生物化学实验全过程,巩固实验相关技能。
2.3学生参与评价
课堂上学生汇报后,让各小组互评,对实验设计、准备、结果进行打分,让学生看到别组实验的优劣及与自己小组的差距,相互学习,形成“比、学、赶、超”氛围,增加学生学习热情。
3教师给予充分指导
在实验准备和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给予相应指导,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探索,反对相互模仿、抄袭。如果实验结果不尽如人意,也不要指责学生,应教会其分析、总结。如果实验需用到较复杂的仪器设备,教师课前单独进行讲解和演示,以保证课堂进度。如果学生设计的方案过于繁琐,可让学生适当改动,也可让学生课余时间以兴趣小组形式操作一次,并与课堂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4评价方式多样化
传统的实验教学评价主要以教师评价学生操作过程和实验报告为主,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参与实验过程的情况。综合设计性实验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强化过程性评价。因此,在综合设计性实验中要加强过程性评价,注重合作讨论、实验设计、小组汇报等环节。
5小结
一、联系日常生活,体会化学就在身边
实践证明,在化学教学中,紧密联系日常生活中的生动事例,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例如,在讲《燃烧和灭火》这节内容时,让学生讨论在火灾中如何逃生?如何救火?煤气泄漏,油锅起火,应采取什么措施?夏天的夜晚,野外的“鬼火”是怎么回事?打雷放电的时候,为什么会有“天火”?煤矿井下、加油站、酒厂、面粉厂为什么要严禁烟火?这些问题都会引起学生的热烈讨论,就连那些调皮生、学困生也都会踊跃发言。
类似的像厨房中的化学:菜刀生锈,铁锅补铁,蜂窝煤的燃烧,火柴中的化学,面团的发酵,食物的腐烂等;古诗中的化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这些问题都会让学生感到身边处处皆化学,体现了化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二、联系社会实践,体会化学的重要
要打动学生的心,就要让学生了解在社会实践中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如在学习氢气性质时,我设计了如下题目:
1677年11月19日,在印度马德里斯海域,一阵飓风过后,海面燃起一片通天大火,使人们长期不解。请用学过的水、氢气的化学性质解释。
学生们兴趣高涨,积极、热烈讨论,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将知识掌握、记牢。
类似的,在讲完氮气的性质时,讨论食品充气包装的原理,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后,让学生讨论“死狗洞”的原理,在讲完酸碱盐后,讨论制作松花蛋时发生的几个主要化学反应。
通过这些题目的设计,寓教于乐,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结合社会热点,布置课外学习题目
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甚至于干活聊天都有机会学习到化学知识,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善于利用,都能调动学生兴趣,拓宽视野,增长知识。例如:针对天气预报中提出的“厄尔尼诺现象、暖冬效应”让学生讨论“什么是温室效应?其危害如何”?“二氧化碳的功过是非”等,针对当前的能源危机,讨论如何解决能源危机,有哪些新能源?针对环境污染问题,让学生讨论怎样消除“白色污染”?水污染的原因都有什么、怎样防止水体污染?这些问题只要学生在生活中稍加留意,就可以找到答案,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善于学习,生活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四、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家庭小实验、小制作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化学知识。结合实验探索,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例如讲完水的硬度这部分知识后,让学生讨论如何除去烧水用的铝壶或热水瓶内胆中的水垢,学生通过讨论、查资料,请教家人做多种尝试,既带动学生思考、学习,又促使学生动手。
类似的作业: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分常用的食盐和碱面?如何鉴别纯挣水和矿泉水?如何防止铁制品生锈?自制冰箱去味剂、防火剂、波尔多液、配制汽水、自制简易净水器、叶脉书签、酸碱指示剂、做氢气流吹肥皂泡等。通过实验,学以致用,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 苯酚 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指出,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有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实践创新。学科核心素养是通过某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而得到的观念、能力和品格。从学生核心素养到课程标准的转化需要学科核心素养这个桥梁。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指从化学学科的角度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化学知识、化学思维、化学观念为基础而形成的具有化学学科特征的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化学核心素养能够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一是化学观念,通过对化学学科发展中核心概念、原理、观念、规律等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形成从化学的视角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观点,如化学元素观、物质微粒观、化学能量观、化学史观、物质转化观、物质变化观等;二是化学思维和方法,这方面的核心素养表现为了解并掌握研究物质世界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如从宏观到微观、结构决定性质、物质变化守恒等,形成分析、判断、综合、抽象和推理等化学学科思维形式;三是实践创新,该方面的核心素养表现为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形成应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四是科学精神,这方面的核心素B表现为具有学习化学科学的好奇心,乐于探究物质世界的奥秘,正确认识科学和技术的本质,对与社会和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要将传统的“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观点。一是由“抽象知识”转向“具体情境”,注重营造学习情境的真实性。核心素养着力提高学生面对复杂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真实世界中的问题情境往往更加复杂多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抽象问题与真实情境相结合,为学生创设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机会。二是由“知识中心”转向“能力(素养)中心”,培养学生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学科知识在学生学习和成长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学习学科知识,学生的智能、品德、价值观都打上了学科的烙印,这个过程就是学科素养形成的过程。教师需要确立“通过知识获得教育”而不是“为了知识的教育”的教育思想。学科学习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形成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三是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是要把教学中心由“教”转向“学”。教师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上,从而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开展“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主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关注学生问题生成、实践、操作、思维转化、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教师是教学的具体实施者,促进教师理解核心素养是关键。教师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转化者的重要角色。为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渗透核心素养,需要加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现以《苯酚》一课为例,谈如何在有机化合物教学设计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
三、教材分析
《苯酚》安排在苏教版选修5专题四第二单元第2课时,与已学且具有相同官能团的《醇》安排在同一节,为结构、性质的对比学习提供了极佳的素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机物基团间的相互影响,进一步凸显“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核心化学思想,为后续的有机化学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方法。本节课主要认识醇和酚的异同点;了解酚的命名及物理性质;掌握酚的结构及化学性质;了解含酚废水的污染情况及含酚废水的处理;通过对乙醇与苯酚以及苯与苯酚化学性质存在差别的原因进行分析,感悟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认识苯酚的危害性及处理策略。
从我国中学环境教育的实践看,长期以来,中学的环境教育过于注重环境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环境价值的培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环境教育的效果。
其实,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化学教学在中学的环境教育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三门峡市开展的一项“中学化学教学对学生环境意识培养”的调查发现,随着年纪的增长,学生对有关环境的化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在同步增长。但同时,学生的环境意识普遍较弱,缺乏自觉的环境性,存在着严重的“知、能、行”脱节的现象。
为此,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不能局限于环境知识的传授,必须把培养学生的环境价值观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全部的教学设计,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目标来开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环境教育效果,而要是环境教育重要培养学生环境价值观的理念,在化学教学中得到应用,必须坚持“贴近性、直观性、参与性、示范性”四个设想。
1 坚持贴近性设想
所谓贴近性设想,就是指在化学教学中,环境教育的选题和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本土化。经验告诉我们,越是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越是容易引起心灵的共鸣。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总体上要立足于本市,围绕灵宝市的环境问题进行阐述和讲解。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比如,讲到水的污染时,可以结合灵宝水资源污染的情况,让学生了解灵宝是一个水质型缺水的城市,是由于矿山的开采,金矿石的氰化,造成了人为污染;在讲解二氧化硫形成酸雨时,让学生了解灵宝就是一个酸雨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了解酸雨对灵宝工农业生产和市民生活的危害,从而使学生有所触动。
2 坚持直观性设想
所谓直观性设想,就是指化学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形成,要体现直观性,要以具体的事实让学生了解,认识环境破坏的危害,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现在,一些教师为了应付中考中有关环境问题的试题,往往在环境教育中大量介绍化学原理,使环境理论化、抽象化、枯燥无味,弱化了环境教育的效果。我认为,在进行环境教育时,除了结合教学讲解一些相关的、简单的化学原理外,要少用文字叙述,多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手段,从图表、照片、录像资料、实物等为载体,以生动和真实的案例,向学生展示环境现象和环境问题。要通过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具体的、形象的感觉,达到深入人心的教育效果。
3 坚持参与性设想
所谓参与性设想,就是指要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在解决现实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建立环保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自由探究和行动,是环境教育的重要方式。结合化学教学中研究型课程的开展,对真实的环境问题进行探究,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环境教育的效率。可以本着“从可以解决的问题做起”的原则,引导学生发现在教室、学校、家庭、社区中存在的环境问题,运用学到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探究和解决。其中,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研究型课程,鼓励学生探究如何用最少的药品,获得最佳的效果,改善实验环境,减少化学废弃物的污染,就是非常具有操作性的选题。
4 坚持示范性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