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题研究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世界其他教育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都是逐渐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英语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来辅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中,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所产生的促进和变革作用,对学校和教师实施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成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素养之一。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小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地与小学英语教学进行整合——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新的课程观让我们重新审视延续多年的教学观、质量观、发展观、人才观,深刻影响着教师长期习惯的教学行为。同时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对学校教育教学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宏观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微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终都在因之而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体现了在保证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必将成为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课题的研究,我们力求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共同推进,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师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真正掌握最先进的教育技术,促进教与学的革命。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目的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方向,怎样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有效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是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其应用价值是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与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同时也让教师能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英语学习更贴近生活。
教师要改变以课件制作、电脑辅助教学即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整合的片面的教学观念,努力贯穿开放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寻求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相结合的切入点,从而实现人与机、人与人、课程与信息的高度交互,并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现,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真正还给学生,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自主式地学习,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资源中自由发展。
三、课题研究组织分工
负责人:
成员:小学一级教师(英语)
小学高级教师(语文)
小学高级教师(语文)
学一级教师(数学)
小学一级教师(语文)
小学一级教师(数学)
小学一级教师(数学)
小学一级教师(语文)
分工安排:
课题总负责:
制定课题方案:课题组全体成员,
资料搜集整理:课题组全体成员
阶段总结:
最终成果总结:课题组全体成员
四、课题研究方法步骤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课题组成员带领教师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加强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会反思、学会批判,在实践中边学习边总结,一方面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把全新的课堂带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学习相关理论,确定研究课题,组建课题组,制订相应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明确分工。了解国内外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整合教学研究的现状,进而认识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2、实施阶段。在保定市现代教育技术“xx”课题研究的成果上,集中精力同时开展课题的研究工作。分别在2个年级实施课程计划及学期方案。分析总结阶段性教学成果写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有效整合研究的相关论文。通过课堂教学、问卷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再次分析、总结教学成果,调整原教学计划,写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相关论文。
3、总结阶段。⑴系统整理过程资料,总结研究经验、成果,形成论文。⑵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⑶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并申请结项。
五、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经过一年的认真学习,努力实践,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
1、师生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有效的发展提高,会应用计算机等工具进行信息收集、处理,绝大多数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将计算机作为自己教和学生学的工具,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2、教师通过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了新的变化,学生的主体特征凸现,动手欲望加大,创新意识增强,达到较之以往更高的学习水平。
3、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初步构建了符合我校学情的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4、通过课题研究,锻炼了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学校涌现出了一批信息技术运用比较熟练的师生群体,如在我镇总校担任现代教育技术组长的张海迁老师等,有在安新县文体教育局举办的文字录入比赛中获奖的杨子轩季明伟等学生。
5、通过课题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加强,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逐步形成。广大教师认真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心得体会,撰写的论文分别在各级各类杂志上发表或评比中获奖。
6、课题研究的开展,促进了教师改变长期习惯的教学行为,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让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有效保证了学校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
六、课题研究的特色及价值
从宏观上讲,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改革。从微观上看,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可为我们教与学构建新的平台。因为网络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的超文本性可实现课堂的高效能管理,多媒体的外部刺激多样性容易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化学习氛围。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英语课程的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是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力求凸现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显著特点,在互动化、网络化、情境化方面下功夫。从目前情况看,要真正把计算机网络技术融合到小学英语的教学中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改革任务。我们首先狠抓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立足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其次是培养骨干,建设队伍;再则就是选择带头教师,力争以点带面。在实验中,我们力求突出信息技术的特点,围绕教学内容的难点,寻找整合实验的关键点。
七、我们的反思
1.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必须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必须要以实现课程改革目标为目的。也就是说,整合是在课改的大前提和大背景下进行的。
2.要有全体师生的高素养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很大程度取决于师生的信息素养,因此,要从教师培训机制、学校课程设置、人员经费投入等方面进行改革,切实扭转不利局面,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提供保障。
3.要有智能便捷的新平台
对每一个教师而言,在保持和发扬朗读、演讲、板书、绘画等传统的教学基本功的基础上,应当随着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学习新的技能和方法。如搜集、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有效整合课程要素、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等等。
八、未来的打算
我校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们还决心在下阶段进一步深化研究。学校的校园整体改造已正式启动,在不久的将来,当新的“三机一幕”进入教室后,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将会向更高层次开展。
1、加快校园网络环境的建设。
在校园整体改造中,学校将建成一流的网络设施,学校将继续投入较大的人力和物力来建设学校的网络环境。除了硬件建设外,学校将完善已经建立的小学英语教学资源库,开发学校网络教学平台。
2、加强对教师网络信息技术的培训
首先是积极、认真参加上级培训,加强管理,加强考核;其次是继续进行校级培训,要求四十周岁以下的老师都要较为熟练的掌握信息技术,坚持每年进行电教使用的活动,并不断丰富内容。
3、继续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利用网络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将研究课所探索的教学模式不断扩大,应用于平时的常规课教学,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网络环境下得到进一步的开展。
我们坚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在各位专家的引领下,在兄弟学校的帮助下,我们的思路一定会越来越清晰,我们南地小学的科研之路也一定会越走越宽广。以上就是我们要报告的情况。
课题研究报告
高三英语备课组
一、研究背景
考试改革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部分指出要"着重考察综合素质和能力"(教育部,2010).《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育部,2003).概要写作题型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英语阅读能力,观察分析能力,逻辑思考能力,概括能力等,考察的正是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本文拟从近年来高考出现的新题型进行分析,特别是对山东,浙江等几个课改试验区的设计,采用的新题型的背景和意义进行初步研究,着重从加强听力训练,依然重视阅读教学,重新审视口语教学等三个方面简要阐述了自己的看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些初步思考与建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作为一种选拔人才最好的手段,是我国影响最大的选拔性考试。为了提高英语的教学质量,我国在不断强化和改革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以改善其不合理的地方。浙江省于2014年提出的新高考改革方案在很多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尤其对英语教学,不仅可以进行提前考,而且三年两次机会。因此对面临此次改革的第一届高考生来说,研究他们的英语学习观念和英语学习动机是很有意义的。通过研究他们,才能让学校和教师了解,从而更好地迎接这次挑战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浙江省余姚中学的高一学生进行了学习观念和学习动机的调查。调查发现,即使英语高考有变化,但是教师和学校没有变化,以至于学生有心无力,其学习观念,学习动机也就没有多大的变化。通过进一步的访谈发现,高考新方案出台已有大半年,可是学校及教师没有很深刻的认识到这次改革方案的变化,并且没有很及时地提出相对应的措施,仍然按以往的教学进行教学。通过调查,发现新的英语高考改革方案对学生英语学习存在积极的反拨作用,主要表现在学生对英语感兴趣,增加了学习时间,学习策略上也有一定的积极性。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合理布置作业难度,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及集体备课,集体研究式教学。
二、概念界定
1.题型和命题形式的变化:阅读理解分为两节,增加了“七选五”任务型阅读理解题。浙江卷增加读后续写和概要写作。
2. 更加突出能力立意:阅读理解部分的事实细节题减少,推理判断题的量居高不下,增加了难度较大的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和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的题目。对考生校验语篇中语言知识错误的能力要求提高。
3.融文化意识的考查于阅读之中:尤其在2020年的完形填空中,试题不仅考查考生在具体的语篇中正确理解词汇的意义和灵活运用词汇能力的同时,还考查考生文化意识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2020年全国I卷高考英语测试“是一次让考试成为考生运用知识、根植文化、体味生活、培养素养、净化心灵、引领价值取向的人生历程。今年高考英语根据26个省市需要分别命制了全国I、IIIII卷供不同的省市使用,但试题力求平稳、难易度适中,其语言材料语境真实,语言地道,素材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时代感强,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融知识性、教育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试题覆盖面广,又重点突出。
英语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和核心内容,强化高考考试内容的育人导向。坚持在试题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理念,考查综合素养。在命题中注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增强题型的考核功能,创设新题型,尤其是开放性试题,在确保高考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同时,确保国家教育考试的科学性、导向性和规范性。
三、理论依据
1、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在论述人的全面发展时指出:要使人的“一切天赋(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充分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人的身体和精神、生理和心理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重要内容。如何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已成为世界关注的人才培养方面的前沿课题。
2、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为指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灌输者;要求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
3、核心素养理论。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与经济变革,全球许多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都在思考如何培养未来的公民,以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21世纪的工作与生活。为此,他们基于对未来公民形象的追问,提出了21世纪技能、21世纪核心素养、关键素养、综合能力、共通能力、核心素养等理念。这些理念甚至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制定教育政策、开展教育改革的基础。
4.以新方略教材为蓝本,夯实基础知识,对照《考纲》和《考试说明》,全面排查和梳理知识点,帮助学生全面且系统地掌握高中所学英语基础知识,让学生温故而知新,查缺补漏,通过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扩展,归类辨析。抓好词汇,语法教学,加强听力训练,提高学生语篇阅读能力,培养其正确的应试技巧,进一步落实规范答题,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总之,通过高考模拟调适心态,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应试策略。力争通过高考复习使尽可能多的学生达到高考能力要求,信心十足地走进考场。
四、课题假设
英语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和核心内容,强高考考试内容的育人导向。坚持在试题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理念,考查综合素养。在命题中注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增强题型的考核功能,创设新题型,尤其是开放性试题,在确保高考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同时,确保国家教育考试的科学性、导向性和规范性。
五、研究目标
近五年全国高考英语新课标卷命题分析及备考启示
本文就2020年全国高考英语新课标卷的命题立意、考查内容、考试情况、考生答题情况、存在问题等做深入的分析,以便从中探索规律、得到启示、进而有效地搞好复习备考工作。
六、研究内容
高考试题作为考试内容的载体和呈现形式,蕴含并集中体现了学校的育人导向,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追求,对国家人才培养有着战略性、基础性和全局性的意义。
1. 对近五年高考真题研究。
2. 本文就2015-2020年全国高考英语新课标卷的命题立意、考查内容、考试情况、考生答题情况、存在问题等做深入的分析。
3. 分析高考新变化,新亮点。
4. 制定模拟试卷,预测2021高考题目。
七、研究方法
1、文献法
阅读新课程改革、学科核心素养等相关的教育文献资料,提高新课程教育改革的理论素养,提高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水平。
学习关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案例,方法与策略。
2、调查法
通过调查,了解英语学科教学的现状,及尝试迷你试卷带来的成效。从而不断完善培育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与策略。
3、统计数据法
以真题搜集的方式来研究,对每个题型做出数据统计。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性,而且班级人数较多,如果按着中等的学生上课,优等生没有动力,冒不了尖,而差生最基本的知识也掌握不了,给以后的学习和相关科目的学习带来困难,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如何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差等生"吃得了", 这就决定了现行的教育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此我们必须摸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实施分层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能力,而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能以培养数学家、培养少数精英为目的,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设置不同层次的目标,使学生能由被动变主动,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对优等生我们应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下等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
二、课题的涵义及研究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的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能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分层就是要最大限度的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条件和全新的学习机会。"
原苏联心理学家科鲁捷茨基对儿童的研究实验表明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所以只要能把成绩和个性指标相近的学生分在一个层内,把教学目标分层化解于教学内容的安排,作业练习的布置,思想感情的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之中。学生们将在原有的程度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日常的教学让我们发现:一个新的知识点在新授之前,肯定有一部分基础好的学生就已经掌握不少有关它的知识,有一部分学生只知道它的某一个或少数几个方面,也有一部分学生可能一点也不知道。那么在无形中学生就已经被分了类,为了让他们在原有的起点上逐步提高,教师应尽可能的通过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程度,在内心进行分类。这时候我们可以给知识丰富的学生一个机会,让他来当小老师讲解,其他学生可以作相应的补充,同时也给不了解新知识的同学一个好的学习机会。充分调动这三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教师在这里的作用是调控,也就是如何把新知识讲得更加完整而有深度,我们可以通过向讲解的学生提问题来突出教学重点。新授的同一个知识点,不同的学生可能有着不同的理解,当然在运用上也就存在着差异。有的学生能利用新授知识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有的学生能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主动构建一个自己的知识体系,来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也有一部分学生能够将课堂知识拓展到课外,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此时,全班的学生又因知识的掌握程度再一次进行分层,因此作为教师要精心设计新知识的巩固与拓展,让优秀生进一步加深知识的理解,让中等生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让后进生对新知识有充分的巩固。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内容和活动方式,允许学生在一定限度内选择不同的学习进度、学习方式学习,教师进行分层施教、分类指导。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在原有分班体系不打乱的前提下如何分层备课,分层上课,分层作业和分层辅导,实施分层后的教学班级与不实施分层班的教学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比较。
三、课题研究实施方法
1.学生分层
本年级共有十个教学班,初一入学时有五个英语特色班和五个普通班。特色班的学生基础,学习习惯等较普通班的学生好些,因此我们在原有班级的体系不打乱的情况下,将10个班级分为两层--一类班、二类班(各五个)。选择(1)(4)(5)(6)(9)作为实验班,其他五个班级作为对比班。并把实验班里的学生分为A组(竞赛组),B组(提高组),C组(基础组)。教师的分组要根据半年多来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合理划分。各组里的人员可根据每次大考情况滚动,以调动他们的竞争意识和积极性。
2.分层备课
教师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对A、B、C三组的同学提出不同的要求,这必须在教案中有所体现,对A组的同学必须有适当的提高题和补充内容。这部分内容由孙雅萍老师负责提出,并交由张静、宁志卓三人共同讨论确定,对于C组同学至少应掌握到什么程度由宁志卓老师提出并提交孙雅萍、张静三人共同讨论确定。
3.分层授课
两类班级在授课时要有所区别,一类班的授课可直接切入主题,放开了,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速度也可稍快些,每节课讨论、独立探索的时间可长些。二类班授课注重复习引入,慢慢过渡到新课,侧重基础知识的讲、练,另外对于同一个实验班级,如何对A、B、C组的同学授课,实现备课中的目标,这是我们感觉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我们准备在授课时按备课中的要求先达到C组的目标(A、B当然要达到了)。然后让C组同学练习巩固,再让B组同学达到B组目标(A组当然达到了)。然后让B组同学练习巩固。最后再对A组同学提出更高的目标。
4.分层作业
对三个组同学的作业要有所不同。
C组侧重必须的基础题,让他们做熟。B组除了必须完成C组的外,侧重中等难度题,有一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题,A组同学C组题可少做或不做,侧重中等题加一、二道综合知识运用题,注重做考察能力题,尤其在新课结束进入全面复习阶段。
5.分层辅导
小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课程要以探究为核心”。但在目前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对科学课兴趣不大,科学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存在被动应付现象,多数教师也因怕准备实验麻烦,将科学课上成教师说实验、说现象,学生抄答案、对实验现象、死记硬背,致使探究成为一句空话,科学教学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观察实验教学法是当前科学教学中值得提倡的一种方法,它符合人们的认识过程,有助于完成教学中培养能力的目的。笔者在科学课的教学中运用观察实验这一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教育改革为课题提供了空间。教育改革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素质教育的实施为非应试科目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要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培养具有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学生,尤其在科学教学中,可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使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所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是很重要的。
2.教学原则和方法为课题提供了依据。教学原则要求形象直观与抽象概括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小学科学本身就是实验性学科,在此基础上经教师指导升华为理性知识,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的实验能力得到提高。
观察法是由调查者直接或利用仪器来观察,记录现场对象或被调查事物的行为、活动、反应和感受,以获取所需要信息的资料采集方法。实验法是指从影响调查对象或调查目的的诸因素中,选出一个或几个因素进行实验,在其余诸因素不发生变化的条件下,了解某个实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和训练,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能力、初步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实验设计能力,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设想,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用观察实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用趣味性的科学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实实在在的物体为学生创设观察的平台,加强直观教学,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
2.对观察实验内容的教材处理。要进行探究的实验内容,尽量挑选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并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本着就地取材的原则进行。
3.教师要转变固有的教学方式,创设环境,营造氛围。在探究活动中以指导为主,让学生手、眼、脑并用,学会探究。同时,教师本人要多学习,多研究,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4.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活动中学会如何分工,如何进行观察实验方案的设计,如何进行材料搜集和验证,如何表达和交流等。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观察研究法,对比实验法,行动探究法,个案发展观察法,调查测查法。
六、课题研究实施过程
本实验确定实验周期为四年,从小学三年级始至六年级结束,既从2008年至2012年。
1.准备阶段(2008年9月~10月)。从2008年9月,我们进入准备阶段。撰写课题实施的方案,确定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策略,明确课题研究的人员及分工。收集相关资料,建立研究档案(案例、反思、学生作品),进行研究。
2.实施阶段(2008年11月~2012年6月)。这一过程是最难的。它需要的是长久的坚持精神和无私的奉献精神,需要耐心和意志,更需要组内成员的相互合作和支撑。2008年9月~10月我们完成理论学习、策略及切入点的研究,尝试实践、摸底。我们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参加了省、市有关新课程内容的培训,积极认真地参加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
但是许多实验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前段实验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实验技能和观察习惯,动手能力有了大大的提高。典型实验是: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制作电磁铁、物体的热胀冷缩、热传导等。通过这些典型实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及实验能力和组织能力。
实施阶段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针对教材内容制定观察实验计划,做到实验内容观察内容早计划、早准备,避免实验课无米下锅。
(2)有现成实验器材的,课堂上尽量做到让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分组实验,合作探究。无实验器材的发动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学具,教师自制教具给学生提供探究条件。
(3)属于观察类的要准备充足观察材料,也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探究。
(4)注重请专家指导,注重反思交流研究情况,注重调整研究方法,形成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深入研究,解决问题,注重收集研究资料总结研究情况,以论文形式汇报阶段性研究成果。
3.总结阶段(2012年6月)。课题组成员分析课题实施过程,整理课题研究的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总结课题研究成果,请专家鉴定和课题验收。
七、课题取得的效果
1.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学生的科技小制作、科学小发明作品多次获市级奖励。学生的科学小论文多篇在《今日安丘》《当代小学生》《红领巾报》等刊物发表。
2.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探究能力。他们学会了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和利用资料。学生在全市举行的实验操作竞赛中多人获奖,学校获优秀组织单位。
小学生良好习惯尤其是学习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由于我校是寄宿制学校,因此,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就担负起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任。
“十一五”期间,我校申报了省教育厅规划课题“农村小学生‘好学’‘会学’养成教育研究”。研究的主要目标是着力研究农村寄宿制学校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养成途径和方法。
二、研究的成果与成效
(一)研究成果
1.初步探索出激发农村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品质的方法与途径。
(1)构建“生本课堂”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在体验成功中激发学习兴趣。我校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因此有充裕的时间指导学生预习。教师改变了以往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探索出“预习—展示—交流—指导——反馈”,以自主学习为主的“生本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过程是:
课前预习:利用新课前一天晚自习,让学生按预习导航的问题自学课本、合作交流,也可多方搜集资料。此时,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尤其加强对学困生的指导,为学习新课奠定基础。
课上展示:
第一步:利用1—2分钟进行预习检测,由学生汇报预习成果。
第二步:课堂展示。通过课堂讨论、问答、学生讲解等形式引导学生展示预习中的收获、体会和困惑,学生尝试讲道理、理思路。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和教材的关键处重点讲解,以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反馈:目的在于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结果,对学生掌握知识进行反馈、检查。通过反馈,检测当堂巩固程度,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辅导。
这种教学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学习为先导,以展示交流为核心,以教师引导为辅线的教学流程。
(2)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激发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每学年假期,我们通过深入各村屯开办家长学校,开展家长与孩子共读一本书活动,并写下心得,开学评选“读书模范家庭”。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书法、朗读、速算等竞赛活动,评价展示学习成果。
2.总结出适合农村小学生的学习方法,使之“会学”。
教师在“农村小学生‘好学’‘会学’的养成教育研究”课题的带动下不断探索,总结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1)五画预习法。一年级实验教师结合孩子年龄小、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的特点,注重了低起点和细节的要求,整理出适合低段学生使用的“五画”阅读法。“一画,用数字标出文中的自然段;二画,用“”画出需要写的生字;三画,用“”画出需要认识的字;四画,画出喜欢的词句;五画,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五画”阅读法浅显易懂,便于操作,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量。
(2)阅读感悟随笔法。年级实验教师根据高段学生已有一定阅读能力的状况,侧重指导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并将阅读、摘抄、写作相结合,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写出自己的读书感悟、生活随笔,使学生养成了“不动笔不读书”的好习惯。学生在阅读、写作能力上都有了很大提升。
(3)数学预习方法。把第二天课堂上将要学习的内容先从头到尾地看一遍;在新出现的概念下作记号,看教科书是怎样解释这些概念的;认真看新公式、定理是怎样证明出来的,在证明的过程中,有没有用到过去学过的知识,有哪些;多看几遍书上是怎样解答例题的;把课本合上,看看自己能否将公式、定理证明出来,能否把例题做出来,将自己的解答过程和教科书对照一下,看看是否一样?不一样的话,区别在哪里,错在哪里;预习的内容里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应该仔细思考,经过独立思考仍无法弄清楚时,把这个问题记在教科书或笔记本里,上课时看看老师讲到没有,如没有直接向老师请教。
(二)研究成效
1.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通过研究,教师对于教育科研的重要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普遍增强,涌现出一批科研骨干,推动了学校的发展。
2.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课题实验促进了学生的成长,他们的学习兴趣更浓了,学习态度端正了,学习方法更科学了,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好学”“会学”的养成教育使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极大的提高。
3.提高了整体办学水平。
“农村小学生‘好学’‘会学’养成教育研究”使我校学生学习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师们具备了很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家校形成合力,共同教育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控能力差,好习惯不能长久,反复现象严重。
2.受不良家庭因素的影响,家校不能很好的形成长久合力。
四、努力方向
1.深化课题成果,推进学校人文环境建设,凸显办学理念,形成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特色。
1.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断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长期以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受“一杯水”和“一桶水”的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困守“学生绕着教师转;教师讲为主,学生被动听;教学重结果,轻过程;只顾求同,忽视存异”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不会带领学生寻找“水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有的甚至是无效的。
2.落实新的学习方式的变革,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呼唤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求,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3.推动校本教研,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为新课程改革提供师资保证的需要。课题研究是校本教研的最佳载体。教师在研究中加强理论学习,听取讲座,搜集资料,开展研究,归纳总结,提炼成果,可以全方位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业务素质,从而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新课程改革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证。
二、研究目标
1.建构新课程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
2.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3.培养一支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又善于开展教学实践的教师队伍。
三、理论依据
1.“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辩证统一的教学观。
2.“学会学习”的学习观。
3.“独立性与依赖性相统一”的心理观。
4.“教学需要模式,但不能模式化”的模式观。
四、研究内容
1.有效定标的问题。重点研究怎样确定合理明确的学习目标,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导向成功。
2.有效自学的问题。重点研究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空里,最大限度地开展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达到使学生主动发展之目的。
3.有效导学的问题。重点研究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方式方法和教师怎样发挥“导”的作用,使全体学生都能共同提高。
4.有效训练的问题。重点研究学生的训练怎样做到扎实有效,拓展延伸,达到举一反三之功效。
需要突破的研究难点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整合,如何培养学生的有效学习能力,教师如何有效参与等。
五、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每个学期,开展3―5节的课例研讨,邀请上级的教研员和兄弟学校的学科带头人、县级骨干教师参加研讨,进行评议,提出改进意见。
2.个案研究法。每个学期,通过校本教研这一平台,安排8―10次的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及时了解课题研究的进程、成效、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办法等。
3.比较研究法。在学年末,对课题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全面评定,并把实验班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对比班学生学业成绩进行比较。
六、研究步骤及过程概述
1.准备阶段(2014.8―2014.9):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申报研究课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确定实验班与对比班;组织学习教育理论,提高教师研究能力。课题组于2014年8月份安排了集中理论学习,学习了新课程理论、模式建构理论和教育科研理论。
2.实施阶段(2014.10―2015.6):开展课题研究,通过专题研讨、课例研究、案例分析、课题展示暨公开教学等活动,完成所有研究内容。
(1)开展了4次“有效教学”的专题研讨活动,时间分别是2014年10月21日、2014年12月16日、2015年3月17日、2015年6月2日。
(2)开展了8节课题教学课例研究12场次的案例分析。
在研讨中,执教者都能围绕有效定标、有效自学、有效导学和有效训练等方面来开展教学活动,努力做到定标――合理明确,导向成功,自学――自主探究,主动发展,导学――合作交流,共同提高,训练――扎实有效,拓展延伸,课堂教学效率有了显著提高,参与者也都能根据所开展的课例,结合自己的所学、所思,针对“有效教学”和课堂教学模式等方面的问题提出看法和建议,取得了较好的研讨效果。
(3)开展了课题研究展示暨公开教学活动。2015年6月2日上午,参与的老师首先观摩了施晓梅老师执教的高一年数学观摩课《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然后开展说课、反思、评课等活动。本次活动针对本学科特点,充分展示了课题研究成果,评课时大家畅所欲言,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共有近20名教师参加。
3.总结阶段(2015.7―2015.8):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分析总结研究成果。召开总结会,形成结题报告,接受结题验收。
七、研究成果
1.获取了“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
经过一年的研究,课题组成功建构了“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比较完整地提出了该模式的基本理论,具体介绍如下。
(1)理论依据。一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辩证统一的教学观;二是“学会学习”的学习观;三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相统一”的心理观;四是“教学需要模式,但不能模式化”的模式观。
(2)教学目标。以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实现以“讲”为主向以“导”为主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3)实现条件。一是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为主,“导”为主线。二是教师要树立“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的意识,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充分相信学生能自学,积极引导学生自学。三是教师要设计要求明确的自学提纲,提供必备的参考资料、学习辅助工具等。四是教师要重视自学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法的指导。
(4)操作程序及策略。“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自学为教学的基本形式,以相对稳定而又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有效定标―有效自学―有效导学―有效训练”四个阶段为教学基本程序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其图示如下:
①有效定标――合理明确,导向成功。
A.确立目标。教学目标一般由三个维度构成:一是知识与能力,二是过程与方法,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把握“课标”、“教材”和“学生”这三把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向“师生共同制定教学目标”乃至“学生自定学习目标”过渡。确定教学目标时,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另一方面,要适宜。学习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目标的表达要简单、明了。
B.明确目标。教师可以出示整体目标,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分步提出学习目标。目标可以出示在黑板上,也可以口头提出。让学生读一读,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为达到目标而积极探索,从而引导学生走向成功。
②有效自学――自主探究,主动发展。
A.自学提示。教师提供的自学提示要有弹性,设置的目标应让学生通过充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后才能解决,而不是在课本中就能找到现成的答案。
B.自主学习。这是学生按照教师的“自学提示”主动地感知、理解和分析教材的学习活动。独立自学要有三个保证:一是时间保证,二是参与保证,三是辅导保证。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激活已有的积累:激活内容,引导理解;激活感情,引导体会;激活方法,引导运用。还要教会学生学习,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常用的有效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③有效导学――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A.交流学情。让学生谈谈自学的收获,思维的经过,运用的方法等。其他学生要认真听,有不同见解可以补充。在交流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多作肯定性评价,多树立示范性榜样,多给予充分性表扬等。
B.评学释疑。教师要讲究行之有效的释疑方法,如引导学生联系课本有关知识释疑、联系生活实际释疑、展开讨论释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指点释疑、引导学生查找有关资料释疑、鼓励性释疑等。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寻求帮助,如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主动寻找资料、建立开放式的学习小组等。
④有效训练――扎实巩固,拓展延伸。
A.强调独立作业。作业内容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基础知识练习,也可以是延伸拓展性练习;可以是单项练习,也可以是综合运用练习等。作业设计要做到少而精,具备典型性、代表性,兼顾多种能力的培养,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作业时要强调独立性,真正让每个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B.重视评价小结。作业完成后,学生可在小组或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对练习结果及时评价并根据反馈信息,采取巩固性或补充性的教学方式。评价方式有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小结可以由师生共同总结,也可以由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教师再进行补充。这样,训练就能扎实有效。
2.构建了“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
新课程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程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以“有效定标―有效自学―有效导学―有效训练”为主要环节,结合学生和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可以适当地增删、整合和调整。课题组成员大胆开展教学模式研究,成功地构建了以下几种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
(1)“提纲导学,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是在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形成导学提纲,提供给学生学习或探究的基本模式,课堂基本流程为“导学(明确任务、自学提示)―自学(独立探索,合作探究)―评价(交流所学,释疑导学)―应用(练习实践、回顾总结)”四部分。
(2)高中数学操作活动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是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及教师提供的定向指导,通过动手操作获得探究数学问题、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分为导入(定向)―导学(操作、归纳)―应用(巩固)阶段。
(3)“问题―探究”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结构为五个环节,即“铺垫问题探究练习评价”。
(4)“创境―探新―运用―反思”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需按以下四步进行:创设思维意境―主动探索新知―应用与训练―回顾与反思。
此外,课题组还收集了一批课堂教学实例和典型案例。
3.变革了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
(1)自主、合作、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学习方式。一年来,课题组成员努力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趋向多样化。在课堂上出现了“自主定标”、“自主探究”、“同桌互助互学”、“小组合作学习”、“师生、生生互助互考互评”、“学生执教”、“模拟生活”等多种学习方式。学生有了充分自主活动的时空和交流的机会,他们或独立探索,或相互交流与研究,大胆发表见解。他们在课堂上不时地出现惊人的独到见解,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学习成了学生感到快乐的事情。
(2)学生学习成绩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学习成绩大幅度地提高。2015年6月,在泉州市期末质量检测中,实验班学生的及格率、优秀率都高出对比班(见附表一)。
(3)学生得到主动发展。通过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实验班学生对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对学习有信心,能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善于从课题质疑问难,学会先独立自学,独立思考,再跟别人交流学习,学会与同学相处,学会倾听,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看问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遇到困难,学会寻求帮助,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不断增强,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4.变革了教学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1)教师的教学方式得到明显改变。通过课题研究,教师观念、角色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师学会了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学会欣赏学生。在课堂上,教师时时处处尊重、呵护着学生,如“不要紧,请你坐下来想一想,相信你能提出更好的问题,想出更好的答案”等保护性语言给学生以人格的尊重与宽容,学生从中感受到了教师的真心与真诚,从而点燃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新的变化。教师注意从营造宽松、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入手,由“教师定标―师生共同定标―学生自主定标”循序渐进,留出充足的时空,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把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在组织学习、设置自学提示、释疑解难、总结提高等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上,实现以“讲”为主向以“导”为主的转变。教师真正扮演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2)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明显提升。课题组成员通过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素养有了显著提高,树立了新的教育观、教学观、模式观和学生观;端正了科研态度,掌握了教育教学规律,提高了教学设计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技能有了明显进步,他们重视二度设计,善于捕捉课堂生成的有利的教学资源并加以利用;能够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调控和驾驭课堂水平显著提高。课题组成员中1人被评为永春县高中数学名师,课题组其余成员也都成了学校的教学骨干。课题组成员在CN刊物上3篇,参加技能竞赛获县级以上表彰3人次(见附表二)。
八、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设想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课堂提问是老问题,从有教学开始,我们就开始用嘴,无论是最古老的教学模式,还是最现代的课堂,教师的嘴无一不成为课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也许这是老调,国内外就这一问题已取得相当的成绩,但,老调新弹的原因,是我们以一线教师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一问题,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教师嘴上的这一问,以一线教师的实践研究,从我们的高度来解决我们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学校工作的需要
朝阳七校新教师多,教师教学能力正在不断地进步当中,与学生一样,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头几年,往往是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水平进步最快的几年,我们需要抓住这一时机,在教师个人专业素质发展方面,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我们的新教师更快更好地进步起来。同时,我们的老教师虽然已工作多年,但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教育观念的快速更新,教育教学方法的不断进步,也在不停地考验着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教学功底,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师培训方面再做些工作。新教师的课堂教学如何才能更快速的成长起来,我们的教师如何进步得更快,我们很需要一个切实可行的平台,恰逢十一五课题立项期间,结合我校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工作,为教师发展搭建一个舞台,让教师的课堂精彩起来,也就会让学生的生命精彩起来,同样的,学校才有可能精彩起来。
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来说,因素有很多,而其中重要的,应该是教师的语言,无论是任何辅助工作,都是在教师语言的基本上进行的,而教师语言中,最重中之重的,应该是这一“问”,引入教学内容需要问,激发学生思考需要问,引发学生情感需要问,唤起学生共鸣也需要问,甚至在教学评价中也会用到问,有时是提问,有时是设问,有时是追问,等等等等,因此,从问入手,是打开优质课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是教师成长的一把扶梯,我们选择精彩一问,选择更精彩的课堂。
2、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
从理论角度: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现代认知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是要提出问题.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作答".问的艺术越高,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的效果就越好.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都应十分重视问的艺术.
从教学实践角度:许多教师尤其是新教师都会有这样的困惑:提出的问题不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有的时候学生回答不清楚,或是一个问题没问到关键,又问一许多问题来解释这一个问题,浪费大量课堂时间又让学生更迷糊等等等等,交流是教学的本质,而提问又是构成课堂语言相互作用的必要的组成部分,教师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提问的技巧。经过细致调查,发现相当多的教师在这一问题上有困惑,想研究,确实能够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策略有更好更快的发展。于是,我们决定将这一问题从实践中拿出来,再放回实践中去研究,把这一“问”做细,做透,从而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是要提出问题.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作答".问的艺术越高,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的效果就越好.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都应十分重视问的艺术.
许多教师尤其是新教师都会有这样的困惑:提出的问题不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有的时候学生回答不清楚,或是一个问题没问到关键,又问一许多问题来解释这一个问题,浪费大量课堂时间又让学生更迷糊等等等等,交流是教学的本质,而提问又是构成课堂语言相互作用的必要的组成部分,教师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提问的技巧。经过细致调查,发现相当多的教师在这一问题上有困惑,想研究,确实能够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策略有更好更快的发展。于是,我们决定将这一问题从实践中拿出来,再放回实践中去研究,把这一“问”做细,做透,从而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
从广义上讲,是研究教师课堂中的“问”怎样更精彩,更有效。
从一个一线操作者的角度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内容:1、积累课堂教学中的精彩一问,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2、分析课堂教学中的精彩一问: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爱答,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更有效,它究竟精彩在什么地方。3、反思课堂教学中的精彩一问:这个问题达到了什么效果,可以怎样改进能更精彩更有效。4、创造课堂教学中的精彩一问:如果要激发学生兴趣,我应该怎么问,如果有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我该怎样问等等。5、精彩一问的分类研究:如何提问,如何追问,如何反问等。6、精彩一问的辅助研究:配合精彩一问教师在语气、表情、体态等方面应起到什么样的辅助效果。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1、积累法:积累在听课、讲课、研究课的过程中发现的精彩一问,让教师们首先能够分辨精彩一问,激发教师研究精彩一问的热情和信心。2、个案分析法:反复推敲名师的示范课及课题组教师自己的研讨课,研究每一个问题的来龙去脉,研究为什么这样问好?能不能更好?
3、文献资料法:查找阅读相关文献,并把研究者的积累编辑成册,边积累边研究,为研究提供材料,为积累提高层次。
4、行动研究法:将积累和研究中的精彩一问应用到课堂,反思所应用的问题和方法,并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一问。
5、比较研究法:将同一时期不同教师的课做比较,寻找差距与不足,及同一教师不同时期的课做比较,证明研究的有效性,让教师更有动力和信心。
五、课题的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xx.9-xx.12)
建立方案,准备材料,学习相关理论,提高理论修养,明确人员分工,完成课题研究的各项物质准备。
(二)课题实施阶段(xx年.3-2010.6)
1、实施课题研究:
(1)课题组成员每人每周积累一个精彩的问题,要求有问题背影(提出过程)及入选原因(你为什么觉得这个问题好)
(2)每月四次集中研究,包括一次名师示范课研究讨,两次课题组成员课题课研讨,一次理论总结。
(3)每月将课题组成员积累的问题及研究过程中的成果装订成册,制成校刊,课题组成员人手一份,在第二个月对第一个月的精彩一问进行应用反思,并将反思内容以札记的形式书写于校刊笔记处。
(4)每学期将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进行小结,并形成自己的成果或论文。
(5)结合教学工作进行课题课展评工作。
2、做好反思总结工作,对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不断地调整。
(三)成果形成阶段(2010.9-2010.12)
1、将所积累的“精彩一问”进行筛选,分科分内容整理,集结成册,编著《精彩一问》
2、总结研究成果,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六、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研究能力和组成结构
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二十五位参与研究的教师中,80后就占到了十八位,年轻也许意味着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相对较弱,可是,这是一支有活力,有干劲,对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强烈渴望的队伍,他们可以更快地接受新事物,更快地进行学习,更新自己的观念,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进行双提升,而且,我们有像王金芝,齐艳丽,王晓斌这样的科研前辈,也有像潘明华老师这样的科研骨干,也有像孙晶,隋丽芳这样经验丰富的教学能手,这支队伍的科研能力会越来越强。
七、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本课题参加人员想要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愿望强烈,队伍年轻,同时校领导骨干教师的加入,保证了课题研究的科学性,提高了课题研究的质量。
2、本课题研究资料文献部分学校大力保障,积累部分获取难度不大,且教师积极性高。
3、所需实验仪器设备能够保障,录像刻录等设备齐全,技术有力。
4、虽然学校经济并不富裕,但能做到首先满足科研需要。
《学习型社区成人学习动力研究》经过充分准备,于2002年6月20日在北京正式开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谢国东,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坚出席了开题会并讲话,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教科院职成所、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崇文区教委等单位的课题组主要成员参加了开题会。课题主持人赖立作了开题报告,较为详尽地阐明了该课题的意义、目标、内容、方法、实施步骤,并提出具体要求,课题组成员认真进行了讨论和研究分工。大家一致表示,要以科学和创新精神,高质量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现将《学习型社区成人学习动力研究》课题实施方案报告如下: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21世纪终身学习已呈现全球化发展的趋势,终身学习将成为每个社会成员共有的一种生活方式,将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生存发展最基本权利,社会将尽其所能为其全体成员提供学习机会和条件。总书记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求。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最近,他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上明确提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为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1.社区教育正在成为我国成人教育新的增长点
社区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础。社区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回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建立学习型社会,满足人们终身学习需求的必然结果。2000年,教育部确定了北京等八个大中城市的城区作为社区教育实验区,启动了社区教育的改革实验。改革实验的重要方面之一就是社区教育以成人教育为重点,成人教育深入社区,正在从补偿性教育转变为发展性教育,沟通教育与社区的联系,以满足社区成员多样化学习需求。“九五”期间,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已经起步,出版了一批有学术质量的成果。厉以贤的《社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叶忠海的《社区教育学基础》、黄云龙的《社区教育的管理与评价》、马叔平等的《论社区教育发展模式》都从基本理论、战略规划、宏观管理等方面,概括了当前我国社区教育的新经验、新观点,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九五”课题《面向21世纪中国社区中的终身学习的调查与研究》,运用社区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理论,从未来社会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从未来社会人的生活基本单位——社区建设出发,以问卷调查为基础,分析社区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变动对终身学习的影响,探索实现终身学习目标的途径。
相比之下,社区教育在中、微观教学领域的研究略显滞后,与社区成员与日俱增的学习需求和积极性形成明显反差。如何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如何整合社区成人学习过程中内外各种因素,如何组织教学,设计课程,开发教材,都面临诸多挑战和困惑。因此,尤为迫切地需要深入实际,在社区教育情境中进行问题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回答社区成人终身学习的“应然”与“实然”。
2.成人学习心理研究是我国成人教育研究的薄弱之处
国际上心理学在人类动机研究领域颇为活跃,如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模型、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等,无疑为学习动机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国外对成人学习开展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相继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理论观点。我国台湾地区重视成人学习心理的实证研究并有丰厚的积累。国内则是进入80年代后才逐渐加以认识的,近年成人学习力求深入教育心理层面,但对许多问题的探索偏重于理论思辨,比如叶忠海主编的《职工教育心理学教程》,探讨职工学习心理基础和准备,以及职工教育中学与教的心理学问题。高志敏在《成人教育心理学》中,按照人的成年期发展,阐释成人学习的心理特点和一般规律。还有《青年学习心理学》、《成人学习理论》等都主要从基本理论和知识概念方面进行阐述和论证,这些有代表性的文献中不乏古今中外成人学习的理论精华,对于学科建设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成果。但由于成人学习者的复杂性和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性,目前鲜有量化分析的研究。近年来多元统计方法的发展及计算机技术介入研究,提高研究的科学性,但涉及成人学习者,针对群体学习心理的实证分析为数不多,几乎是空白。零星的研究成果,或主要针对成人学校的学员(比如电大、成职校),或以年龄、职业进行群体划分,且样本量一般比较小,在科学解释和理论推导上,略显分量不足。
有关研究表明,成人学习者具有独特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性,有丰富且个性化的学习经验。他们对参与社区教育的看法是什么,成人为什么学习,他们想不想,愿不愿,能不能,会不会学习,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多维度进行综合实证研究分析,才能找到答案。因此,从研究成人学习者独特的经历和体验入手,了解、掌握他们学习的意识、学习的观念、学习的态度、学习的准备、学习的基础以及学习的行为,对成人学习心理进行科学研究,有助于深化认识,克服社区教育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
社区教育实验本身是新生事物,尽管我们要学习国外的经验和理论,但中国社区教育的问题和规律,只有立足于本土去实践,去探索,才能获得真知灼见,才能有效掌握和解决。
本课题是一个有理论价值的应用课题,其创新意义表现为:
v本课题选择社区教育、社区文化、成人学习心理多视角探讨成人学习非智力因素的核心,揭示社区成人学习的一般心理特征以及相关因素,提升经验,阐释理论,研究选题角度较独特。
v究竟应该如何评价社区成人学习,目前国内尚无成熟的理论和现成的方法,本课题将在总结提升实践经验基础上,在评价方面作尝试性探索。
v本课题将涉及成人终身学习多方面的内外关系,也将涉及成人学习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力求从整体性、系统性和特色方面有所创新。
二、研究内容与目标
本课题作为社区教育的基础环节和前提条件之一,着眼于跨学科的综合实证研究。主要借鉴国内外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和成人学习理论及动机评价方法等研究成果作为理论基础,从调查研究入手,通过实地抽样,开展社区成人终身学习现状调查,重点了解社区成人学习的需求、动机、态度和行为特征,探讨社区成人学习的优势和资源,建立适应多样化需求的成人学习模式,为规划社区教育,推进学习型社区的发展提供依据,并对社区成人教育课程设置和教材开发提出积极建议。
课题重点研究的六个专题:
1.社区成人学习心理特点及其理论研究
2.社区成人学习需求及动力的调查与评价
3.成人参与社区教育的动机取向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4.建立社区成人学习的激励机制和终身学习的模式
5.以居住小区为单元的学习型社区发展思路与实验研究
6.社区终身学习发展趋势与构建学习型社区
课题确定的四个研究目标:
1.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社区成人终身学习现状进行描述,提供一个实证研究的统计分析结果和专题研究报告。
2.通过一定规模的社会调查,了解社区成员的教育需求和动机取向,对规划社区教育,设计课程和培训项目,编写教材提出研究建议。
3.结合实际,编订成人终身学习评价量表。
4.总结经验,从非智力因素的角度,探讨各种学习动力的培养和激发,并提出具体有效的途径和措施,建立社区成人终身学习模式和激励机制。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社区成人学习问题研究是一个介于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课题,既涉及社区发展和社会学习组织的建构,又关注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本课题研究设计打破以职业或年龄划分成人群体,概括群体学习一般特征的研究模式,从社区发展、社区文化(文化特质和心理归属)切入,探讨对成人学习理念、态度、需求的影响,旨在促进个人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持续改变,同时对社区发展的精神动力作出深入解释和理解,以期促进构建学习型社区的进一步研究。
本课题为应用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问卷法、统计法和比较法进行。在开展一定规模的社会问卷调查的同时,采用座谈和个别访谈,进行个案的质的研究,使调查真实、生动、丰富,提高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在研究方法上,强调理论探索与实证分析有机结合,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有机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有机结合,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理论问题在
互动中发展完善,实践问题在互动中得到解决。
调查设计
本课题重点选择北京、天津、上海及江苏省的社区教育实验区作为调查研究基地,选择典型社区成人教学项目学员为对象,同时兼顾社区成员中的一些边缘、弱势群体(包括流动人群、失业人群、老年和妇女人群),开展调查研究。
(一)调查工具
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共编制了三类工具:
1.社区居民终身学习需求及现状调查问卷(居民/学员卷)
内容主要包括:
u个人基本情况
v社区教育的意识与认同
w社区教育的参与与行动
x社区教育的评价
2.社区居民终身学习需求及现状调查问卷(干部/教师卷)
内容主要包括:
u个人基本情况
v社区教育的意识与认同
w社区教育的职业经历与态度
x社区教育的评价
3.社区教育基本情况调查表
(三)调查分工
u社区人口状况
v社区经济发展状况
w社区文化状况
x社区教育状况
y开展社区教育基本情况
z社区居民家庭学习情况
(二)调查方案
调查项目调查对象(样本)调查方式
社区居民调查非随机选择2000个居民做问卷目的性抽样问卷调查开放式访谈
社区教育工作者调查非随机选择200个社区教育工作者做问卷问卷调查座谈调查
社区教育学员调查目的性抽样开放式访谈典型调查
社区驻地单位调查选择有关部门、各类学校、单位、团体不同层次的代表进行座谈座谈调查北京地区选择西城区、朝阳区、崇文区
调查组组长:马成奎成员:陈丹辉、蒋莉、李俊、吴民
天津、上海、江苏地区各选择1-2个区
调查组组长:赖立成员:崔欣、常永才
四、研究实施方案
1.人员组成:
课题负责人
赖立女中央教科所成人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课题组成员
宣兆凯男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蒋莉女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所副研究员
陈丹辉女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所副研究员
李俊女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所助理研究员
马成奎男北京崇文区教委成人教育研究室高级教师
常永才男中央民族大学教育系副教授
吴民男北京《现代教育报》活动主管
钟志兵男北京《现代教育报》专题部主任
崔欣女中央教科所信息研究中心馆员
课题具体分工
赖立负责课题的总体设计和全面工作,承担课题研究总报告
子课题一:学习型社区成人学习心理特点及理论研究(李俊)
子课题二:成人参与社区教育的动机取向及相关因素分析(陈丹辉、赖立)
子课题三:我国社区成人学习需求及动力的调查与评价(常永才、蒋莉)
子课题四:建立社区成人学习的激励机制和终身学习的模式(马成奎)
子课题五:以居住小区为单元的学习型社区发展思路与实验研究(吴民、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快速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而课堂上前五分钟能否科学利用,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效果。作为教师,如何抓住课堂教学这个战场,怎样把握住教学的主动权,即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这个中心环节,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利用课前五分钟进行能力训练是一种用时不多,学生能力却能日有所增的有效活动,并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中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特别是在上写作课时,学生的畏难情绪较为普遍。语言表达分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高中生对口头表达的训练多能主动接受,为了能在语文课堂和写作之间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找到其中的“契合点”。研究者从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以“课前五分钟”活动的形式入手,旨在促进学生的听说能力,进而调动学生的表达能力。
基础的落实关键在于语文老师的教学和引导,如何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有序有效的课前五分钟活动,倡导的是大语文理念,契合的是新课程标准。在朗诵、演讲、辩论、主题创作、时事观点展示、才华展示、“兵教兵”一系列策略中,训练了学生的听读说写、阅读和思辨能力,揭开高效鲜活语文课堂的序幕,学生的语文观念及学习方法获得战略性的提高。
课堂前五分钟这一语文实践活动旨在训练学生的基本语文能力,是一种用时不多,学生能力却能在潜移默化中增长的有效活动,它以训练学生听、说、写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广阔的社会生活、学生的生活感想、阅读感受、语文基础知识为主要素材,以学生登台分享、整理讲稿为主要方式,形式多样,内容灵活。
为了确保“课堂五分钟”语文实践活动顺利有效实施,课题将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活动安排
所谓“课前五分钟”是指每天利用上课开始的五分钟时间,让学生分享与语文学科有关的观点和内容。
具体实施安排:
按班级学号顺序安排,由课代表提前一周通知下周做课前分享的同学;每个循环围绕一个主题或一项任务走上台发言。要求脱稿分享自己准备的内容,时间控制在3~4分钟;接着由其他学生和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内容、仪表仪态、声音语调等,作简短评价、补充。总计约5分钟。
二、活动内容
根据中学生特点和语文课程学习的需要,结合课本和社会热点,合理、科学地规划专题,形式多样地开展活动。如:
以摸底和熟悉活动为主。要求学生分享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选择必修板块名著导读内容,让学生利用课前时间,有序介绍章节内容、人物形象、精彩片段、个性解读等,师生共同赏读名著;结合语文课本模块,进行诗词赏读。诵读、赏析、评价、积累、背诵;选择中外优美的文学作品,朗读赏析,积累佳句和感悟,感受名家风范。围绕名家大家进行专题分享。可以每周一位作家,或一类作家为主,进行专题分享。如苏轼专题、鲁迅专题等。
三、有效性
为了真正将“课堂五分钟”落到实处,要求学生发言完毕,将发言材料整理公布在教师固定位置,以备同学们课余赏析。安排课代表每天张贴、收集,每个专题装订成册,教师归档整理。
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5年4月份)
1.搜集与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对课题进行论证,研究课题开展的方向。
2.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3.选择研究对象: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我所任教的班上所有学生。
(二)实验阶段(2015年5月―2015年10月)
1.开展“课前五分钟”活动,做好有关记录整理。
2.整理学生活动中的优秀案例、经验做法和心得体会等资料,根据研究报告调整和修改研究的方案。
(三)总结阶段(2015年12月)
1.收集和整理研究成果,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总结性评价。
2.形成比较可行而且易于操作的改善方案,能给其他教师提供参考和学习借鉴。
3.撰写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借助理论和他人的经验,指导实验研究。
2.调查法:用书面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召开有关学生座谈会进行调查。
3.个案法:对个别学生成绩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分析、研究。
4.总结法:注意积累资料,进行总结。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论文:《语文“课前五分钟”实践活动有效性研究》。
2.案例:学生“课前五分钟”讲稿(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