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脑病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只可爱的熊猫,举着三炷香。2006年底,曾经憨态可掬的“国宝”一夜之间成了广大电脑用户谈之色变的主角――因为这一形象已经有了新的含义:“熊猫烧香”病毒(Worm.WhBoy.cw)。
这种病毒及其变种把感染的程序文件图标统统改成熊猫举着三根香的模样,还可以盗取用户账号、密码,并且破坏文件系统等。到2007年2月,已有上百万个人用户、网吧及企业局域网用户遭受感染和破坏。
2月12日,湖北省公安厅宣布,已经成功侦破“熊猫烧香”病毒案,并抓获六名犯罪嫌疑人。但截至《财经》发稿,新的变种仍在出现,“熊猫烧香”仍然余烟缭绕。
其实何止“熊猫烧香”,如今电脑病毒已是一个进化得无比复杂和庞大的家族。它们是一个个程序,但可以自我复制,并且在电脑主人不注意或者未经许可的情况下,感染其他程序,进而自动寻找下一个宿主。因其病理学特征与在人体上肆虐的生物病毒一样,故而名之为“电脑病毒”。
大约20年前,当时更多地作为技术炫耀而产生的电脑病毒,如今却在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整个行业,乃至整个世界,并俨然已经形成一个自成一体的“黑色产业”。
“幽灵”兴起
早在1972年,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大卫杰洛德(David Gerrold),就在一本小说中虚构了一种像真正的病毒一样运行的电脑程序“病毒”(Virus),并且引入了另外一种叫做“疫苗”(Vaccine)的程序与之相抗衡。
1982年,风靡一时的漫画书《X战警》(X-MEN)中,更是首次出现了“电脑病毒”(computer virus)这个名词。
但直到1983年,当时还在美国南加州大学攻读电子工程的弗雷德科恩(Fred Cohen)在其博士论文里,才给出了电脑病毒的第一个学术定义,这也是今天公认的标准。
不过,这一论文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似乎只有他和很少一部分人认为这种可以自我复制的程序,日后会成为电脑世界的大患。
一般认为,早在1981年,在苹果电脑上就诞生了首个电脑病毒。这个病毒完全是一个美国高中生的恶作剧:病毒被附着在游戏上,游戏一旦启动50次后,就会出现黑屏,并且显示一首作者自创的诗歌。和早期其他病毒一样,这看上去更像技术爱好者的“行为主义”艺术,并不会对被感染的电脑造成实质性损害。
第一个针对个人电脑(PC)的病毒,是1986年一对巴基斯坦兄弟巴斯特(Basit)和阿姆贾德(Amjad)出于防止盗版的目的所写的C-BRAIN病毒。这段写在软盘启动扇区中的病毒,被称为“巴基斯坦”病毒。
一开始,电脑病毒被很多人看成仅仅是一种“创造性的娱乐”,并没有太多的恶意成分。但很快就显示出了其另一面――巨大的破坏性。
1988年,让人们至今记忆犹新的“黑色星期五”病毒(实际上叫耶路撒冷病毒)爆发。它可以感染所有后缀为.省略的可执行文件,并在每个是星期五的13号删除所有运行中的程序。
在这一年,中国也出现了“小球”病毒。
弗雷德科恩目前是美国纽黑文大学教授,还担任其创立的专业信息安全机构Fred Cohen & Associates的CEO。他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电脑病毒具有如此巨大的潜在破坏性,其实并不奇怪。由于个人电脑操作系统本身存在的漏洞,加之用户缺乏对系统文件有效的控制,病毒可以改写系统文件甚至操作系统本身。即便是安全系数较高的UNIX系统,在他看来,一个软件高手八个小时内就可以编制一个可以攻破它的病毒。
在上世纪80年代,电脑主要为DOS操作系统时期,病毒主要依存于.EXE、COM等可执行文件。进入90年代,微软公司的视窗(WINDOWS)逐渐成为个人电脑的标准操作系统之后,通过文档文件传播的宏病毒和专门针对32位文件的32位病毒也随之出现。
其中,最著名的32位病毒是台湾青年陈盈豪于1998年编写的CIH病毒。它在每个月26日发作,将用户的硬盘格式化,甚至还可能破坏主板BIOS内的资料,导致电脑无法开启。
互联网的兴起以及逐渐普及,则成为下一个转折点,通过网络传播的第二代病毒开始出现。其本质与基于文件的第一代病毒有很大差异,它的传播基于网络、邮件和浏览器,蠕虫(worm)和木马(Trojan horse)无疑更是网络病毒中的代表。
与通常需要依附在某个程序上不同,蠕虫是一段独立的代码,它像寄生虫一样生存在宿主计算机内部。它的“头部”是一段用以取得系统许可的密码或ID,可以利用宿主计算机的资源对自身进行改写,把其数据加到自己身上,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大,并控制计算机上可以传输文件或信息的功能,而后继续沿着网络传播。蠕虫病毒一旦进入计算机网络中,就可能造成系统瘫痪、网络中断。
“木马病毒”是一些表面上看似有用的电脑软件,实际上却是危害计算机安全并导致严重破坏的程序。它可以成为别人控制这台计算机的“后门”,从而窃取用户的信息。
进化之路
目前已成长为电脑大国的中国,也成为电脑病毒的“主战场”之一。
根据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的统计,截至2006年5月,感染病毒的电脑比例约为74%,比高峰时下降了14个百分点。但分析人士指出,随着电脑总量的迅速增加,以及互联网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普及,电脑病毒尤其是通过网络传播的新型病毒的危害却更加严峻。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上半年,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已经接近1.4亿,上网电脑总量也接近了6000万台。与上一年同期相比,这两个数字都保持了两成以上的增速。这无疑为网络传播病毒的滋生和迅速蔓延提供了难得的温床。
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CNCERT/CC)抽样监测结果显示,2006年,中国大陆地区约4.5万个IP 地址的主机被植入“木马”,与2005年同期相比增长一倍。
单纯从技术而言,自电脑病毒上世纪80年代被创造出来后,其本身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进步。科恩对《财经》记者指出,“在最近这15年里,病毒制造者从他们的知识上和技术上都没有明显的进步。”
但他也承认,从传播方式和手段上说,电脑病毒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
以“熊猫烧香”病毒为例,北京盼达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楷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熊猫烧香”确实没有太多技术创意,之所以能够造成如此大的破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感染了多个访问量高的大型门户网站和论坛,并通过这些网站大面积传播,造成了此次大规模的爆发。
“它主要是利用了这个特殊的位置,而没有革命性的技术。”金楷强调。
显然,虽然技术上没有革命性的突破,但电脑病毒本身也在不断进化,以便更好地适应新的传播途径,以及生存环境。
金山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反病毒实验室主管戴光剑告诉《财经》记者,“熊猫烧香”病毒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出现了120多个变种。这种“自我更新机制”使得不少反病毒软件都难以一一应对。
除了自我更新,病毒还通过欺骗、伪装等手段来增加其生存能力。一些论坛上的帖子,会要求打算浏览特定图片的用户点击下载一个压缩包;但这些貌似图片的东西,其实是“灰鸽子病毒”,用户一旦中毒,释放“灰鸽子”的人就可以远程控制这台计算机。这种社会工程学类型的攻击方式,也会出现在游戏外挂、QQ等即时通信工具上。
在戴光剑看来,目前很多病毒都已经发展到了“混合型”的阶段,无论是在传播渠道还是制作水平上。
“熊猫烧香”就集合了多种不同的传播方式,包括U盘传染、文件感染、局域网感染等。它不仅可以实现多重目的,而且可以不断自我更新,这让反病毒软件难以锁定它的特征。
更重要的是,病毒制造和传播现在越来越容易,它已经不再是只有技术高手才能涉足的“禁地”了。
目前在黑客中间颇为流行的Rootkit,为网络攻击者提供了从获得网络上传输的用户名和密码,到安装“木马”程序、为攻击者提供后门,以至隐藏攻击者目录和进程的程序,甚至日志清理程序等一整套技术。
这些未知的病毒,很难通过以病毒特征为主要手段的常规方式加以预防。虽然众多厂商已经推出了实时扫描用户电脑等服务,但由于会对电脑本身的运行速度造成影响,所以,还无法取代传统的杀毒手段。
黑色产业
在科恩看来,对于电脑病毒,也许最严峻的挑战还不是因传播方式变化而带来的质变,而是传播目的所发生的变化。
他对《财经》记者指出,当病毒从破坏文件系统演化到窃取商业信息以后,实质上“就已经从一个技术游戏变成了一个犯罪工具”。
如今,越来越多的新病毒被设计用来传播间谍软件、制造垃圾邮件、实施“钓鱼”欺诈等。现在病毒制造者是出于个人的私利,而不是技术探索目的,来编写病毒。
“现在病毒爆发同以往最大的变化,是病毒制造者从单纯的炫耀技术,转变成以获利为目的;前者希望病毒尽量被更多的人知道,但后者希望最大程度地隐蔽病毒,以更多地获利。”金楷说。
金山反病毒实验室主管戴光剑则对《财经》记者透露,在业界,一个可以被控制的电脑被叫做“肉鸡”。在国内可以卖到0.5元到1元人民币一只,这样的“肉鸡”可以使用几天;如果可以使用半个月以上,则可以卖到几十元一只。对于病毒制造者和“经纪人”而言,如果控制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台这样的“肉鸡”,盈利空间是可以想象的。
这样的“肉鸡”构成的“僵尸网络”(BotNet)既可以用来对企业网络实施集中攻击,还可以发送垃圾邮件,以及点击广告等。
CNCERT/CC抽样监测发现,中国大陆地区约有1000多万个IP地址的主机被植入僵尸程序;境外约1.6万个IP对中国境内的僵尸主机实施控制,这些IP主要位于美国、韩国和中国台湾等。
“熊猫烧香”病毒可以实现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盗取用户账号和密码,从而窃取用户的虚拟财产;而一旦盗取了诸如装备、点卡等虚拟财产,就可以通过很多网上交易平成“销赃”,并从中获利。
据悉,2006年金山截获的各类病毒中,专门盗取网银/网游等网络财产和QQ号的“木马”占了51%。病毒的绝大多数变化都围绕此中心展开,已成为众多网民面临的第一大威胁。
北京江民新科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严绍文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强调,金钱诱惑往往比个人爱好更持久、更有吸引力,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现在病毒遍地开花的严峻局面。
与此同时,部分杀毒软件厂商,到底在这个“黑色产业”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电脑病毒市场上是否也在真实演绎着另类“无间道”,这或许仍然是个谜团。
长期以来,不少网络用户一直在指责某些杀毒软件厂商实际上在暗地参与制造以及传播新的电脑病毒,从而维持公众对于病毒的“恐慌心态”,以便从中获利。
毕竟,根据上海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iResearch)的研究,与电脑病毒的斗争也意味着一个同样庞大的市场。据其预测,到2007年,网络版和单机版杀毒软件的市场规模有望超过30亿元人民币。
但无论如何,电脑病毒的威胁都将长期存在。
一种悲观的理论是,电脑病毒将与电脑同在,就像人类永远无法彻底消除生物病毒这个幽灵一样。
不过,这个令上百万企业、网吧、局域网用户遭受感染和破坏的“年度第一大病毒”,给人们造成的阴影并不会在短时间内消除,一是今后有可能再度爆发变种病毒,二是让人们看到网络时代电脑安全系统的脆弱。更为重要的是,黑客通过 “熊猫烧香”盗窃各种游戏和QQ帐号牟利的事实表明,制作、传播电脑病毒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商业链条。而一旦有了经济利益的强力驱动,黑客制作传播病毒的积极性将更高,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也将更大。
“黑客经济”浮出水面
1月31日,在瑞星的《2006年度中国大陆地区电脑病毒疫情&互联网安全报告》中显示,2006年截获的新病毒超过23万个,数量几乎相当于过往数十年计算机历史上产生的病毒数量总和。而且如此多的新病毒的突出特点是,90%以上带有明显的利益特征,有窃取个人资料、各种账号密码等行为。且在2006年危害性最强的十大病毒中,九个属于盗窃为目的病毒,最为著名的就是“熊猫烧香”。
而在此前,炫耀技术一直是病毒编写者的根本初衷。1999年4月26日,是中国计算机用户的病毒启蒙教育的开始,这天CIH病毒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发作,后来的调查表明,在这次CIH病毒发作中受到损害的计算机总量估计为36万台,造成的直接、间接经济损失超过10亿元。CIH病毒的编写者是台湾的陈盈豪(CIH就是陈盈豪名字的缩写),这个看起来胆小并且羸弱的男生因为相貌实在乏善可陈被女友抛弃,但陈盈豪竟然因CIH病毒而得到女孩子的青睐,这也是病毒制造者与其他领域的破坏者不同的地方――病毒制造者往往能得到人们的尊重,而炫耀技术从而赢得人们的尊重和崇拜也是病毒编写者的根本初衷。
事实上,“我爱你”、“冲击波”、“震荡波”等闻名遐尔的电脑病毒都没有什么经济目的,纯粹是黑客炫耀技术,在网络世界赢得尊重的“武器”。
但现在的病毒作者已和上世纪90年代的不同,他们不再以炫耀技术为目的,而是带有明确商业目的。
“电脑上传统的‘冲击波’、‘CIH’等病毒已经退居二线,而一系列包括盗号木马、僵尸网络、间谍软件、流氓软件、网络诈骗、垃圾邮件等网络威胁成为新的隐患。”这些病毒直接以经济利益为驱动,感染范围较小、对电脑系统本身的攻击趋弱,但是对用户的信息安全影响却更加直接、威胁更大。互联网研究与咨询机构iResearch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因为担心交易安全问题,有56.1%的网民拒绝使用网上银行,而只有33.2%的网民是因为“不知道如何使用”而拒绝使用网上银行。
在我国,自2005年以来,计算机病毒作者常常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标,之前出现的网银大盗、证券大盗、游戏大盗、QQ大盗等都是如此。
2006年还诞生了第一个勒索型病毒,病毒控制者会通过远程操作方式将个人用户单机文件加密,而后通过各种联络手段找到被感染用户,要求其交出一定赎资换取破解密码。这其实已经和勒索犯罪没有了任何区别。
一偷二骗三劫持四流氓
目前整个网络威胁的发展呈现出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病毒、黑客和流氓软件紧密结合,拥有明确的利益目的,并且已经形成了清晰的“产业链条”。他们的手段可以总结为“一偷二骗三劫持四流氓”,有的是自己盗窃有价虚拟财产牟利,有的是为幕后的买家服务,而这些买家往往是正规的商业公司和一些互联网企业。
“黑客经济”产业链最为明显的就是“偷”,以近两年大量出项的恶性木马病毒――“盗号木马”为典型代表,它们在后台运行,没有任何提示信息,一般用户根本察觉不到机器已经中毒。这些木马偷偷记录用户的输入信息,比如QQ密码、网络游戏账号、网上银行卡账号等,并将这些信息直接发送到黑客手中,给用户带来直接经济损失。例如2005年6月,浙江金华警方破获一起“黑客窃取网游密码案”,单单一个黑客就窃取网游账号6万多个,价值上百万元。
其次是“骗”,就是黑客会先设立一个“钓鱼网站”,然后大量发送垃圾邮件、手机短信等,以“免费软件、手机彩铃”等为诱饵欺骗用户登录,用户“上钩”之后就会中毒,或被欺骗进行网络购物或泄漏银行卡密码等个人信息。
“劫持”是指黑客利用病毒控制用户的电脑,并将这些电脑变成自己胡作非为的工具。2005年后大量出现的“波特”类病毒是其中的代表。波特类病毒感染计算机之后会在这些机器上开置后门,接受黑客的远程控制。被安装了后门的计算机被称为“肉鸡”,由许多“肉鸡”组成的计算机网络被称为“僵尸网络”。 黑客往往不直接控制僵尸网络,而是将僵尸网络租给有需要的其他组织或个人来收集用户信息、散播垃圾邮件、对竞争对手网站进行攻击等。2005年1月10日,唐山警方抓获黑客徐某,他操纵6万多台中毒电脑(僵尸网络)攻击一个音乐网站;而国内某黑客团伙则自称控制着数十万台电脑,可以在24小时之内为雇主网站带来上百万点击,或者让竞争对手的网站瘫痪。
“流氓”则是指为广大网民所深恶痛绝的流氓软件。2005年底至2006年10月,包含间谍软件、恶意插件和浏览器劫持在内的流氓软件大行其道,它们侵入用户电脑安装插件和后门程序,窃取个人信息、欺骗或强制用户浏览某些网站和广告。而一些正规商业公司和互联网企业,成为黑客和流氓软件的主要推动力。3721、淘宝、易趣、千橡等知名互联网企业都牵涉其中,利用流氓软件抢夺用户资源,提高广告点击率。国内某知名网站利用流氓插件,强制用户的电脑弹出窗口,一年之内使自己的流量上升600%。
在“熊猫烧香”一案中,据湖北省公安厅介绍,李俊以自己出售和由他人代卖的方式,每次要价500――1000元不等,将该病毒销售给120余人,非法获利10万余元。经病毒购买者进一步传播,该病毒的各种变种在网上大面积传播,通过入侵可盗取证券、银行、信用卡的账号,其非法所得通过购买网络货币,完成“漂白”的洗钱过程;而通过病毒盗取的游戏账号、虚拟钱币,则通过中间批发商直接变现,再进入传统销售渠道。另一部分非法收入则是通过入侵网站,勒索网站收取佣金。病毒的制作、销售、传播整个过程都有明确的经济目的。
“黑客经济”考验中国法律
我国已成为电脑病毒大国。根据英国索福斯计算机安全公司近日的报告显示,在2006年发现的20.76万种不同病毒中,“产自”美国和中国的计算机病毒占到病毒总数的近2/3。 另据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的报告,仅2006年6月3日至9月19日,就发现较大规模僵尸网络59个,平均每天发现3万个受黑客控制的“僵尸”计算机。显然,日益猖獗的电脑病毒对我国法律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第285、286和287条对网络犯罪作了初步界定,但我国缺乏健全的网络犯罪法律体系,对网络犯罪的打击也很被动。相关法律往往过于概括与宏观,可操作性不强,难以对网络犯罪形成真正的制度化打击与防范,网络犯罪在法律适用上还有很大的难度。比如说,目前除了网络涉黄、网络赌博有相关的管理条例,网络欺诈和偷盗都没有明确的法令细则。因此,国家有必要进一步细化相关法律,严格界定“流氓软件”等的内涵及外延,并对制造传播病毒的人员给予严惩。
同时由于网络是无边界的,而法律是有边界的,用刑法惩治黑客往往会碰到一些操作性的难题,因为行为地和结果地从来没有象网络犯罪这样可以截然分开,比如你电脑被装上的“流氓软件”,可能是你不慎上一外国网站而被强行安装的,怎么办?如何对远在天涯海角的人进行呢?这中间涉及的两国间法律差异以及管辖问题及嫌疑人引渡等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我可真是个名副其实的“电脑病毒”,不怕告诉你,我的技术那是极为高超的,已经把电脑“毒”坏过好几回了。我的爸妈很“支持”我上网,因为他们三天两头不回家;时间更是对我“宠爱有加”,把足足两个月送给了我,实在感谢,感谢。在一切条件的驱使下,唉……只好加入“战争”,和电脑“干”起来。
哎呀!把别人害了,在玩游戏时,不小心把别人害了,连忙说对不起,对不起,而别人不领情,把我“踢”了,一气之下,我开启外挂,侵入房间,反而把他“踢”了。这下,他在电脑上都气得冒火了,而我急忙弄出一幅嘲笑了不起的样子。谁让他惹急了“电脑病毒”,太岁头上都敢动土,还得了。
哎!这键怎么不灵了,啊!不会吧,这盘本来赢的,嗨,电脑键盘又坏了,别这样,老兄,你的“脸”怎么变色了,电脑又坏了,今天又没有什么可享受的了,又是一个无事无聊之日,我该如何度过?看电视,不好看;写作业,太烦了;玩游戏,太幼稚。什么都不想干,电脑,电脑,快好吧!看来乞求上天也不管用。
答:从理论上来说,这种“使电脑丧失一切信息”是可能存在的,比如有的病毒会对硬盘做格式化等破坏,但这种情况非常少见。一般来说,如果要彻底删除所有信息(不可恢复),需要的时间很长,硬盘也会一直嘎吱响,很容易被用户感知到;如果只是一般删除,文件都是可以修复的。
从消息本身来看,它应该是则谣言,而且是很老的谣言,它曾经包括“如果收到《汶川速递》”、“如果收到《 2012 年度工资调整方案》”等版本,有时候还会加上“公安网监紧急通知”等开头。一张图片就会造成这种破坏后果,是不可信的,图片也只是普通的数据文件。在微博上,有一些认证的公安微博已经对这则消息进行了辟谣。
病毒的种类很多,分类方法也有很多,按照病毒的特性来分,包括系统病毒、蠕虫病毒、木马病毒、脚本病毒、宏病毒、后门病毒、玩笑病毒等十余种,比如曾经肆虐网络的“熊猫烧香”就属于多次变种的蠕虫病毒。不同病毒的破坏性也不一样,有些仅是减少了磁盘可用空间,有些可以导致程序出错,严重的能让系统崩溃。有一种本身携带病毒的EXE文件,它的下载链接伪装成图片,但并不是图片,用户接收图片时可留意。
对于普通电脑用户来说,如果想防范电脑病毒,建议加装防火墙、杀毒软件,并及时更新软件;对于来路不明的U盘、移动硬盘可以查杀后再使用;不要打开陌生人或者陌生网站推送的可疑文件;下载文件时,尽量上知名的大网站,少上不知名的小网站;同时,要对重要文件做好备份工作。如果发现电脑中病毒了,要第一时间断电断网,然后开机杀毒,如果自己不能清除病毒,可以寻求专业人员帮助。
专家:北京邮电大学灾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副教授 张茹
文/洪广玉
公布PM2.5利于治理大气污染
北京了35个点,对于拥有500多万辆机动车的大城市来说,交通站和区域站的数据对公众可以有参考,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有利于找到大气污染扩散规律,制定相应的治理方案。 马军 北京读者
白炽灯淘汰是大势所趋
白炽灯的淘汰是大势所趋,这是一种“减法”,需要我们坚决按照路线图执行。厂家应及时做好产业转型,消费者也应做好消费转型。做好淘汰白炽灯的“减法”,同样需要做好“加法”,也就是国家要做好财政补贴。
北京读者 伊文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脑电图
[中图分类号] R5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5(b)-0166-02
病毒性脑炎可散发于全年各季节,年龄分布亦无明显集中,临床症状较复杂,脑电图的诊断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病毒性脑炎发病率呈现增加的趋势,得到临床的普遍重视。文献报道[1],肠道病毒、腮腺病毒等多种病毒均可引发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脑炎为神经系统的常见疾病,可以引发患者脑膜和脑实质的损害。临床多应用脑电图检查病毒性脑炎,脑电图可提高检查的准确性[2]。为了探讨有关病毒性脑炎的脑电图改变及协助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并观察愈后提供一定的依据,现将该科2009年2月―2013年12月来所检查的50例病毒性脑炎患者脑电图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院进行治疗的50例病毒性脑炎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为5~60岁,平均年龄为(36.67±3.59)岁,其中2~10岁患者15例,11~20岁患者10例,21~30岁患者5例,31~40岁患者5例,41岁以上患者15例。病毒性脑炎患者一般急性起病,以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嗜睡。其中意识障碍,精神异常15例,抽搐及失语10例。脑电图描记于发病相隔时间4~10 d。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均符合病毒性脑炎诊断标准。
1.2 方法
采用四川智能ZN7A00数字化脑电监护分析仪,按国际10/20系统放置16个头皮电极,2个耳电极,单双级导联,进行脑电图检查,检查时大多数患者均在清醒状态下进行,仅有少数患者处于睡眠状态,每次扫描时间保证在30 min~1 h,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复查。同时对患者进行脑脊液和头颅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均进行头颅CT检查,部分患者需进行CT增强扫描。CT检查表现为急性炎症,特点为脑水肿,颞叶、额叶和顶叶,大脑半球发生低密度变化。脑脊液的生化检查应按照标准进行操作。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脑电图检查结果
广泛轻度异常32例,广泛中度异常16例,广泛高度异常2例。在50例异常脑电图主要表现a波逐渐减少,频率减慢,以4~7次/s θ为基本节律,慢波首先出现前额,顶,中央,最后扩展到其他区域,呈广泛性慢波节律,1~3次/s δ波弥漫性出现,在此背景上有局灶性加重。
2.2 脑电图检查结果和脑脊液检查结果对比
脑电图检查异常患者数较脑脊液检查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脑电图检查结果和脑脊液检查结果对比[n(%)]
■
注:与脑脊液检查相比,P
2.3 脑电图检查结果和头颅影像学检查结果对比
脑电图检查异常患者数较脑脊液检查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脑电图检查结果和头颅影像学检查结果对比[n(%)]
■
注:与头颅相比影像学检查相比,P
3 讨论
病毒性脑炎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呈现增加趋势,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对患者的大脑、小脑及脑膜均有损害,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断应根据临床特征,流行病检查结果和实验检查结果相结合[3]。患者临床表现为头晕恶心、头痛、身体不适等表现多为轻度,患者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抽搐等多为中重度[4]。临床病毒性脑炎检查可以同脑电图、脑脊液、头颅影像学检查,其中脑脊液检查对患者产生创伤,患者及家属的接受度较低,增加诊断难度;头颅影像学检查患者阳性率较低。脑电图检查具有诊断率高,无创特点,广泛应用于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断。文献报道[5],脑脊液检查可以通过生化检查,细菌培养等方法将病毒性脑炎同其他脑炎的区分,头颅影像学检查可以判断是否存在脑积水并诊断是否存在颅内病变。研究显示,患者经脑电图检查阳性率较CT检查明显提高;不同的发病天数,脑电图的检出率较脑脊液检查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脑电图在诊断病毒性脑炎中具有较高阳性率,该文对住院患者50例。经作脑电图检查均为异常,住院期间经抗病毒,抗惊厥和脱水治疗,确诊为本病。脑电图异常程度有轻有重,分布情况主要呈弥漫性出现,病毒性脑炎脑电图可表现为弥漫性改变,部分弥漫性异常背景上有局灶性活动,病变也可累及脑膜、大脑、脑干、小脑和脊髓。可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大脑机能减退,生物电失常,致使临床症状表现复杂多样[6-8]。且易与一些疾病相混淆。如精神障碍的脑电图,轻者多为弥漫性低至中波幅θ波,较重者多为弥漫中部至高波幅δ活动,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易误诊为精神病,癔病等,脑电图是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癫痫脑电图多表现为阵发中至高波幅θ波或δ波伴阵发高波幅尖波.棘波放电,这种表现虽非其特征,但弥漫性异常脑电图可作为其它癫痫相鉴别的参考[9]。脑电图异常表现与病情轻重及患病时间也有相应关系,病情轻患病时间短,脑电图异常表现轻,病情重患病时间长,脑电图异常表现重,这表明脑电图的程度与病情轻重,意识状态,不同的病期有关[10]。
该研究显示,广泛轻度异常32例,广泛中度异常16例,广泛高度异常2例,在50例异常脑电图主要表现a波逐渐减少,频率减慢,以4~7次/s θ为基本节律,慢波首先出现前额,顶,中央,最后扩展到其他区域,呈广泛性慢波节律,1~3次/s δ波弥漫性出现,在此背景上有局灶性加重;脑电图检查异常患者数较脑脊液检查明显提高(P
综上所述,病毒性脑炎的脑电图分析具有方便易操作,无副作用级并发症,检出率高等特点,可以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检查手段。脑电图检查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治疗效果及预后评价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莉.55例病毒性脑炎脑电图诊断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2,19(9):1533-1534.
[2] 张军利,田莹.60例小儿病毒性脑炎脑电图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 8(29):179-180.
[3] 夏瑛瑛.64例病毒性脑炎患者临床和脑电图分析[J].吉林医学,2013, 34(2):288.
[4] 邹华芳.7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临床和脑电图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6):8-9.
[5] 文芳,向军,邹婷,等.75例病毒性脑炎患者的脑电图与经卢多普勒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19(20):3168-3171.
[6] 张称心,吴金霞.100例病毒性脑炎脑电图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10):92.
[7] 黄友卫.脑电图在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及预后评估[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11):92-94.
[8] 黎惠贞.脑电图在病毒性脑炎诊断及判断预后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2,18(33):5-6.
[9] 许琪,樊欢.小儿病毒性脑炎脑电图分析[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11, 18(1):18-19.
【摘要】目的 探讨脑电图与脑脊液在小儿病毒性脑炎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 通过对98例病毒性脑炎患儿脑电图与脑脊液检查的对比分析。结果 脑电图异常91例(92.9% ),其中轻度异常34例(37.4% ),中度异常56例(61.5% ),重度异常8例(8.8% )。脑脊液异常57例(58.2%),其中脑脊液压力增高28例(49.1%),白细胞增高42例(73.7%),蛋白轻微增高12例(21.1%)。经统计学处理,脑电图异常率与脑脊液异常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脑脊液;脑电图;诊断
病毒性脑炎是儿科临床比较常见的由各种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1]。如果诊治不及时,对儿童的智力及生长发育影响极大,致残率较高,极易遗留后遗症。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早期往往不典型,易误诊漏诊,而出现典型的中枢神经系统表现后又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脑电图(EEG)与脑脊液是其最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本文对98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早期的脑电图与脑脊液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旨在探讨其在小儿病毒性脑炎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一2010年我院收治的98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6例,女32例,年龄8个月一12岁,全部病例均符合《实用儿科学》第7版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2]。发病天数1-7 d,平均3 d。病前或发病同时有上呼吸道感染史63例,有恶心、呕吐59例,98例均有发热,有头痛92例,意识障碍2例。
1.1 脑电图检查:全部病例就诊后1~2 h检查。脑电图诊断标准:参照福山幸夫标准[3]:(1)轻度异常:a波频率变慢,波幅降低,节律性减弱,6-7 Hz θ波活动增多;(2)中度异常:a波节律解体,4-7 Hz,30一150μV之θ波活动呈广泛性、弥漫性出现,部分杂以少量2-3 Hz δ波活动及少量局限性棘波尖波、棘(尖)一慢复合波;(3)重度异常:α波活动消失,θ、δ波活动呈广泛性、弥漫性出现而成为主体活动。广泛持续性1-3 Hz中或高波幅多形性δ波活动,部分出现爆发性棘波、尖波、棘(尖)一慢复合波。
1.2 脑脊液检查:全部病例入院后立即做腰穿脑脊液检测:脑脊液异常标准:(1)压力不同程度增高;(2)白细胞>8×10~6/L淋巴为主;(3)蛋白轻度增高。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脑电图异常91例(92.9% ),其中轻度异常34例(37.4% ),中度异常56例(61.5% ),重度异常8例(8.8% )。脑脊液异常57例(58.2%),其中脑脊液压力增高28例(49.1%),白细胞增高42例(73.7%),蛋白轻微增高12例(21.1%)。经统计学处理,脑电图异常率与脑脊液异常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3 讨论
病毒性脑膜炎是小儿神经系统常见病,多种病毒可引起本病,该病临床表现形式多样化,症状复杂多变,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特征。对于典型病例临床早期诊断较容易,而对于不典型病例诊断则较为困难。通过本文98例病脑脑电图、脑脊液检查结果的总结分析,可以得出在患儿发病早期,脑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脑脊液,差异具有显著性。脑电图还具有以下优势:①无刺激,无创伤,价位低,易于接受,患儿的依从性好,可反复进行;②仪器比较普及操作简单,易于掌握,便于基层使用;③灵敏性高,不易漏诊,适于疾病初查[4]。值得一提的是,本组病例中有2例脑电图正常,但脑脊液是异常的。所以诊断病毒性脑炎仍需综合考虑,特别是在门诊筛查时,不能仅凭脑电图正常而排除。脑电图与脑脊液检查两者都是诊断病毒性脑炎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在基层医院更是如此。
参考文献
[1] 王慕逖.儿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98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59~761
[3] 福山幸夫.小儿实用脑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21-124.
【关键词】 毒消肝清颗粒;肝性脑病;脑电图
肝性脑病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以意识改变和昏迷为主要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综合病症〔1〕,治疗方法目前主要以病因和对症治疗为主。研究表明,毒消肝清颗粒是增液承气汤加味而得,用于肝性脑病肝肾阴虚腑实证的治疗,滋阴增液、泄热通便,具有清肠毒、降血氨、泻宿便、减少肠道内毒素吸收、护肝脑、防治肝性脑病的作用。本研究观察毒消肝清颗粒不同剂量对肝性脑病大鼠脑电图的影响,探讨其对肝性脑病的作用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
Wistar大鼠110只,雄性,体重240~260 g,许可证号SCXK(吉)2003007。经适应性饲养1w,随机分为空白组(A组,10只)、模型组(B组,20只)、拉克替醇组(C组,20只)、毒消肝清颗粒高(D组,20只)、中(E组,20只)、低(F组,20只)剂量组。
1.2 药物、试剂及仪器
硫代乙酰胺(分析纯,上海化学试剂公司产品,批号920903);20%乌拉坦(蒸馏水配制);毒消肝清颗粒由玄参、麦冬、生地、大黄、芒硝等组成,经水煎、醇提等工艺制成颗粒剂;拉克替醇(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脑电图机为NIHON KOHDEN MAF5型l6导脑电图机(日本)。
1.3 方法
1.3.1 模型制备
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隔日腹腔注射硫代乙酰胺注射液200 mg/kg,连续注射2次,制备肝性脑病模型〔2〕。
1.3.2 给药方法
造模成功后毒消肝清颗粒高、中、低3个剂量组(450、300、150 mg·kg-1·d-1),拉克替醇组(593 mg·kg-1·d-1),每天给予相应药物灌胃1次;模型对照组及空白组灌胃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给药2 w。给药期间大鼠自由给水和混合精饲料。从首次注射开始为防止低血糖等并发症,每隔8 h皮下注射3 ml 10%葡萄糖注射液,2 ml生理盐水和20 μmol/L KCl的等量混合液〔3〕。
1.3.3 脑电图检测
各组大鼠准确称重,20%乌拉坦麻醉,俯卧固定,安置额枕骨间电极,鼻根部及双耳分别接地线,用16导脑电图机测定,并用电脑描记脑电图,时间常数0.3 s,高频滤波100 Hz。固定,调试好仪器,安装电极,单极导联描记,于安静状态下进行描记,记录脑电图,连续观察10 min,观察振幅与频率。振幅为波顶到波底间的垂直高度,代表脑部电位活动的大小;频率为同一周期的脑电波在1 s内重复出现的次数。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运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处理,数据以x±s表示,采用成组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见表1。与A组比较,B组肝性脑病大鼠脑电图频率降低、波幅变小,脑电频率明显变慢,多以宽大的δ波为主,说明发生肝性脑病后脑电活动受到了不同的抑制。治疗2 w后,C、D、E、F组脑电图频率变快,与B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尤其高剂量组的脑电波接近A组,可见α波。表1 毒消肝清颗粒对肝性脑病大鼠脑电图的影响(略)
3 讨 论
肝性脑病主要由肠道的许多毒性代谢产物未经肝脏解毒和清除,经侧支进入人体循环,通过血脑屏障而至脑部,引起大脑功能紊乱。肝性脑病早期,脑电图基本节律变慢,但仍可见到α节律,有散在θ波,随着意识障碍加深,节律明显变慢,可出现δ节律〔4〕,脑电图改变远早于意识的变化,故脑电图对肝性脑病的早期诊断、预告昏迷来临及判断预后有很大帮助。肝性脑病的治疗目前多采用消除诱因,减少肠内毒物的生成和吸收,促进有毒物质的代谢清除,纠正氨基酸代谢紊乱等方法〔5〕。肝性脑病属于中医学“神昏”、“痴呆”、“厥逆”、“癫狂”等范畴,尤以肝肾阴虚多见。下法是祖国医学八法之一,是通过荡涤肠胃,将停留在肠胃的有害物质从下窍而出,以祛除病邪的一种方法,以通里攻下的方法可以有效的防治肝性脑病 。 毒消肝清颗粒用玄参滋补肝肾,生地清热养阴,麦冬甘寒,滋养肺胃,通过其滋补肝肾、增液泄热通便作用,大黄、芒硝为佐使药,清热解毒、逐瘀泻浊、通达腑气,实现“清肠毒,降血氨,减少肠道内毒素的吸收,降低肝损害,护肝脑”的治疗目的〔6〕。本研究表明,毒消肝清颗粒高、中剂量组对肝性脑病大鼠脑电图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更加深入验证了其对肝性脑病的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美华,贾 林,杜 洪,等.硫代乙酰胺致大鼠肝性脑病模型的量效关系〔J〕.广州医学院学报,2004;32(3):724.
2 梁扩寰,李绍白.肝脏病学〔M〕.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16.
3 张秋菊,程惠娟,王成永,等.大黄提取物对急性肝衰大鼠肝性脑病的防治作用〔J〕.中药材,2002;25(8):5735.
4 芮长玉,江 净.肝性脑病脑电图的临床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03;10(9):909.
利物浦大学有关专家曾对30位志愿者进行测试,发现受测者阅读辞藻丰富而又寓意深刻的大师级作品时,脑部的活动强度较大,也更为活跃,在扫描影像时可明显地出现更多的脑活动痕迹。与之相比,阅读一般作品时脑部活动并无什么特殊变化。负责该项研究的戴维斯教授指出,阅读莎士比亚等人的名著时,必须聚精会神,注意力高度集中,脑部更要格外“使劲运动”,方可得其要领,故在影像扫描时会出现脑部活动十分活跃的图像。
其实,阅读中国古典名著同样可以收到健脑防痴呆的效果。就拿《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小说名著来说,不但故事离奇曲折,场面广阔复杂,语言精炼,人物众多,内容丰富,而且其中蕴含着十分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果不积极开动脑筋和全神贯注地进行阅读,是很难得其要领的。
上述小说描写了众多的人物,有人统计,《水浒传》里描写了有名有姓的人物557人,加上有名无姓与无名无姓或并未出场者总共有787人;而《红楼梦》所刻画的人物更多,其中有名有姓或有称谓的732人,加上无名无姓的,共计975人。人物之间彼此关系错综复杂,主要人物各有其完整的生平经历,形象逼真,一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唯有精研细读,方能了解其人物经历与彼此关系,弄清楚故事的细节与原委。
古典小说中有许多主人公的成功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是很有启发借鉴意义的。例如老年朋友读读《三国演义》,可了解历史人物的是非成败与褒贬毁誉,有助于摒弃名利得失,使人胸境开阔,心理平衡。如能与二三老友同游,畅谈三国故事,纵论曲直短长,做到“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尽在笑谈中”,谁说这对健脑益智和预防老年痴呆没有帮助呢?
[关键词] 脑电图监测;病毒性脑炎;诊断;预后
[中图分类号] R512.3[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27-106-02
Application Value of EEG Monitoring in the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of Viral Encephalitis
YANG Yinghong
ECG Laboratory of People's Hospital of Fenghua City in Zhejiang Province,Fenghua 3155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EEG monitoring in the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of viral encephalitis. Methods All 78 case with viral encephalitis clinically diagnosed and with complete clinical data were taken 24h ambulatory EEG(AEEG) monitoring,and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EEG(REEG) group. Results Abnormality rate of REEG(51.28%) and the detection rate of epileptic discharge(25.00%)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AEEG(89.74%,68.57%),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1). AEEG monitoring 8 cases were normal and did not occur sequelae and death,EEG abnormal degree and prognosis were roughly parallel. The epileptic discharge occurred in 15 cases when awake,33 cases occurred during sleep of the 48 patients,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1).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REEG,AEEG on abnormal EEG monitoring in viral encephalitis is more sensitive and more accurate on prognosis,has a high consistency in clinical condition and prognosis and has a higher value.in judging the severity of disease and assess the prognosis.
[Key words] EEG monitoring;Viral encephalitis;Diagnosis;Prognosis
病毒性脑炎是临床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毒种类多,临床表现复杂,病情轻重不一,由于目前并无特异性病原学诊断方法,早期鉴别诊断非常困难,尤其以精神异常为首发症状时,易被误诊而延误治疗,导致死亡或神经系统后遗症[1]。尽管脑电图(EEG)并非特异性诊断指标,但其改变早于脑脊液、MRI和头颅CT的变化,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价值已得到大量研究充分验证[2,3]。但关于动态脑电图(AEEG)监测的报道仍然较少。为探讨AEEG监测在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应用价值,我院对临床资料完整并经临床确诊的78例病毒性脑炎患者进行24h AEEG监测,并与常规脑电图检查(REEG)进行对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者78例,均根据病史、体征、脑脊液、头部CT和/或MRI诊断,并排除结核性脑膜炎及化脓性脑膜炎。其中男40例,女38例;年龄6个月~52岁,其中婴儿(<1岁)5例,幼儿(1~2岁)6例,学龄前儿童(3~6岁)22例,学龄儿童(7~12岁)12例,少年(13~17岁)10例,成人(≥18岁)23例;起病至就诊时间2h~3d,其中24h内就诊31例,1~3d 就诊47例;伴有发热51例,头疼45例,嗜睡36例,呕吐48例,抽搐10例,意识障碍9例,偏瘫3例,脑膜刺激征阳性42例,病理反射阳性26例。外周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47例,分类淋巴细胞增高,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脑脊液检查60例,异常24例,主要是蛋白及细胞总数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脑脊液离心涂片检查未发现致病菌,脑脊液培养阴性;头颅CT检查50例,异常15例;MRI检查48例,异常25例。
1.2方法
采用秦皇岛康泰医学系统有限公司生产的CMS4000动态脑电监护仪,按照国际10~20系统安置头皮银电极,采用双极16导联描记,描记时间24h。采用盘状电极,涂以电极膏,用火棉胶吹干固定。首先在医生监视下行REEG描记30min,根据患者年龄、合作程度行睁闭眼反应、闪光诱发及3min过度换气诱发试验,以作自身对照。之后进行24h AEEG监测,时间为第1天的上午8时至第2天上午8时。记录24h后,在回放系统实时重放分析清醒、睡眠期及诱发试验的脑电图,并选择无干扰及异常的脑电波形打印。在首次检查14~80d内再次复查AEEG。REEG和AEEG诊断均参照黄远桂编著的《临床脑电图手册》[4],分为4级:正常、轻度异常、中度异常及重度异常。
1.3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REEG和AEEG脑电图异常率比较
REEG异常率为51.28%(40/78),其中痫样放电10例(25.00%),非特异性异常30例(75%);AEEG异常率为89.74%(70/78),其中痫样放电48例(68.57%),非特异性异常22例(31.43%)。REEG脑电图异常率和痫样放电检出率均明显低于AEE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7.75、39.63,P<0.01)。见表1。
表1 REEG和AEEG脑电图异常率比较
方法 例数正常 轻度异常中度异常 重度异常 异常率(%)
REEG 78 38 10 24 6 51.28
AEEG 78 8 24 36 10 89.74 a
注:a与REE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REEG和AEEG脑电图异常程度与预后的关系
AEEG脑电图正常8例未发生后遗症和死亡,脑电图的异常程度与预后大致平行;而REEG脑电图正常38例发生后遗症3例。见表2。
表2REEG和AEEG脑电图异常程度与预后的关系 [n(%)]
异常程度 方法 例数 后遗症 死亡
正常 REEG /AEEG38/8 3(7.89)/0 0/0
轻度异常 REEG /AEEG 10/24 1(10.00)/0 0/0
中度异常 REEG /AEEG 24/36 1(4.17)/3(8.33) 2(8.34)/0
重度异常 REEG /AEEG 6/102(33.33)/4(40.0)2(33.33)/4(40.00)
2.3AEEG监测表现
①痫样放电出现时间:AEEG监测48例痫样放电病例中,清醒时出现15例(31.25%),睡眠中出现33例(6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0,P<0.01)。②死亡患者表现:3例双前部导联高幅δ波双枕低电压,1例高幅棘慢波间断电静息逐渐延长,最后全部导联电静息临床死亡。③存活者表现:双侧弥漫高幅δ波49例,睡眠生理波消失44例(临床症状较重,预后好转者复查仍显示θ波背景节律),睡眠波存在5例(临床症状较重3例,复查转为正常,临床治愈)。阵发δ波5例,存在睡眠生理波(复查3例显示正常,临床治愈)。局灶δ波2例(左额、中央、顶1例;双额、颞1例),存在睡眠生理波。双侧弥漫高幅θ波18例,存在睡眠生理波。
3讨论
临床上由于病毒性疾病病原学检查的特殊困难性,病毒性脑炎的诊断至今尚无特异性指标,往往需要依靠辅助检查。EEG属神经细胞电生理检查,任何原因导致的脑神经元群异常放电均可引起EEG异常,能灵敏反映大脑功能的障碍程度,是一种较为准确和客观的预测脑损伤的指标[5];同时,EEG是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重复性强,易被患者接受。因此,EEG在病毒性脑炎的鉴别诊断和预后评估中具有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但临床许多医生发现并不是每一次检查脑电图都会异常,尤其是检查以精神症状为主的脑部疾病时,阳性率甚至低于50%[6]。本文资料显示,REEG检查脑电图异常率为51.28%。这是因为病毒性脑炎异常脑电波信号(阵发性慢波、痫样放电)的发放并不是持续的,而是阵发性的,呈非连续性的短暂爆发形式出现[7]。而由于REEG描记时间较短,很难捕捉到这种发作期的脑电图改变特别是睡眠生理波的变化,而这种改变恰恰是病毒性脑炎早期诊断、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
随着医学技术和医学工程的进步,AEEG监测的应用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AEEG监测时间更长,能记录到患者各种自然生活状态下的脑电活动,尤其是包括了痫样放电明显多于清醒时的自然睡眠状态,捕捉异常的脑电活动机会增大,提高了阵发性慢波及痫样放电的检出率,弥补了REEG监测时间短的缺陷。本文研究结果显示,AEEG脑电图异常率和痫样放电检出率均明显高于REE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这表明,相比REEG,AEEG在病毒性脑炎的辅助诊断方面更敏感。而分析两种方法脑电图异常程度与预后的关系,AEEG脑电图正常8例未发生后遗症和死亡,AEEG脑电图异常程度与预后大致平行,而REEG脑电图正常38例发生后遗症3例,一致性较差。这表明,在病毒性脑炎的预后评估准确性方面,AEEG优于REEG。
本研究还观察到,睡眠生理波不清楚占59.5%,提示睡眠节律紊乱是病毒性脑炎患者脑电图的重要特点。郭阳等[8]报道睡眠生理波不清楚常提示临床症状较重,恢复较慢,而睡眠波存在者即使临床症状较重,经及时治疗,病情亦可逆转。本研究支持这一观点。另外,本组死亡4例中有3例双前部导联高幅δ波双枕低电压,仅1例高幅棘慢波间断电静息,最后全部导联电静息临床死亡。与郑东等[9]的报道相符。这提示,依据AEEG能早期准确预测病毒性脑炎患者死亡。此外,本组AEEG监测均表现为θ波或δ波活动,病情轻者以θ波为主,重者出现δ波增多或局限性慢活动,且随病情好转亦随之恢复正常。因此,无论何种年龄,若AEEG出现弥漫性高中幅θ波或δ波,应高度怀疑病毒性脑炎,对表现为低波幅慢波活动者或δ波者,应进行积极治疗,以减少后遗症或死亡的发生。
综上所述,相比REEG,AEEG监测病毒性脑炎脑电图异常更敏感,预后评估更准确,与临床病情、预后有很高的一致性,对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及评估预后有较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英石. 病毒性脑炎伴精神行为异常51例临床分析[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26(4):638-639.
[2] 马烨,张晓琴. 脑电图、头颅CT改变在小儿病毒性脑炎诊断及预后中的评价[J]. 陕西医学杂志,2009,38(7):902-903.
[3] 姚盛钧,覃辉明. 动态脑电监护在病毒性脑炎中的临床价值[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2(16):64-65.
[4] 黄远佳,吴声伶,粟秀初. 临床脑电图学[M].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269.
[5] 黄友卫. 脑电图在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及预后评估[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11):92-93.
[6] 秦效彩,韩金燕. 168例癫痫患儿动态脑电图及常规脑电图监测分析[J]. 山东医药,2008,48(23):37-40.
[7] Hamon Juande MJT,Camara PA. Trypamosom iasia:Determination of groups of patients from clinical and electroephalo graphic data[J]. Neurophysiol Clin,1995,25(4):196-197.
[8] 郭阳,张辉,庄凤英,等. 动态脑电图和磁共振成像在病毒性脑炎中的应用[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2,31(4):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