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习心理范文

学习心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习心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习心理

第1篇:学习心理范文

一、学习困难生的一般心理特征

1.自尊心与自卑感交织在一起

学习困难生与一般学生相比,具有更强烈的自尊心, 希望别人能理解、尊重他们,、表现为爱面子、爱虚荣、爱逞能。但是由于基础差,意志力薄弱,学习目标往往会以失败告终。想得到别人尊重,又常常不能如愿,这样自尊心很容易丢失,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认为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别人,严重者会对自己失去信心。这时强烈的自尊心往往表现为:漠视一切,孤芳自赏。

2.好胜心与失败感交织在一起

学习困难生也有一定的求知欲、好奇心、好胜心,他们同样渴望成功带来的喜悦,力图摆脱学习上的困境,想获取知识财富,希望增长自己的能力。但有的由于注意品质差,理解能力不强,加之学习习惯不良;有的虽然智力发展水平好,但由于老师在教学上往往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他们的这些愿望得不到实现,导致失败的体验太多,心头蒙上沮丧、气馁、羞愧的阴影。

3.注意力差和意志薄弱双重不利因素同存

学习困难生注意力差常常表现出容易分心、抗干扰能力比较低等现象。学习时,周围一些细微的异常声音都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上课45分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强度较弱。学习困难生意志薄弱主要是指为实现学习目标和克服学习困难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性差。譬如:某次考试之后,某学生得分很低,他羞愧难当,决心发奋学习,迎头赶上,下一次一定要考多少分。可是过不多长时间,又一如既往,整天优哉游哉起来。

4.情感复杂多变

学习困难生渴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关爱帮助,以及公正平等的待遇和重视,渴望与同学、老师友好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渴望对仟个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可是往往由于学校、家庭、社会对学习困难生的偏见和批评太多,学习困难生自身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以及兴趣水平低下、不专一等,原因,这些愿望常常都难以达到,反而造成他们经常处于多疑、恐惧、悲观的消极情绪之中不能自拔。严重的继而发生情感扭曲,走向两个极端:一是表现为对现实态度冷漠,事不关己,无所谓,自我封闭,拒绝一切的沟通;二是表现为逆反对立的变态心理,处处与老师作对,时时与同学为难。

二、学习困难生心理疏导的五种策略

1.改变单纯以分数定好坏的考核评价方法,用言语淡化分数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学习困难生在作业本或试卷上看到不理想的分数时,

沮丧的心情自不待言。教师对他们的评价不要仅仅给他们一个冷冰冰的分数,不做全方位、整体性的评价,只做单项的、局部评价,这样就能给学习困难生在错误的海洋中找到一个成功的小岛。例如:教师可以在作业本上写:“书写较清楚”,“X题做得好”,“第一步做对了,这一点很重要,再仔细考虑一下第二步如何做?”等等。帮助分析试卷时可以说:“你的思路是对的,你考虑到这句要用一般过去时,你再想想如果有助动词的情况是怎样的?”如果学生不懂,他可能会再提问,这样,他既没有产生完全成功的错觉,也没有感到完全失败。

2.从众多缺点中选择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加以解决

学习困难生往往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些教师平时不加强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不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如上课做小动作,作业脏乱差,抄袭作业等等,等到学生得了低分,便新账旧账一起算:“你上课总是东张西望,从不做笔记,作业这么差,考试从不复习……”实践表明,诸如此类的数落收效甚微。因此,教师此时应以冷静的态度去分析学生的缺点,进而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

学习困难生的缺点往往较多,很多缺点又都是相互依存。比如:小学基础差,对学习没兴趣,作业错误多,知识上漏洞大,注意力不集中,纪律性比较差……一环套一环。此时,教师应耐心地找他们谈心,让他们开口说话,听取他们的意见,从众多缺点中选择一个最重要、最不能原谅的问题加以解决,其余问题以后再说,做到不同的阶段有所侧重。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急于求成,可能最终一个问题也解决不了。

3.鼓励和表扬是学习困难生与困难搏斗的立足点

鼓励和表扬是对学习困难生正面教育的重要手段。当学生在面对一个个学习上的“堡垒”时,他们想退缩,想逃避,这时需要教师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用热情的语言、生动的事例鼓励他们去战胜困难。在对学习困难生进行评价时,用表扬代替批评,对他们更有特殊的意义。学生每取得一点进步,都要克服许多困难,而学习困难生要付出的劳动更多。因此对他们的点滴进步,教师应感到高兴,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这种表扬不一定是一种多么高的评价,在人们看来无足轻重,但它却能给学习困难生莫大的鞭策,使他们能重整旗鼓,继续向无知和无能发起进攻。

4.慎重使用“批评”手段,就事论事,将人和事分开

批评是一种“否定”的评价形式,使用不当,容易损伤学习困难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学习困难生得了一个低分,教师如果要采取批评的方式,首先要消除他们心中的误解。他们往往会认为教师对他们的个人评价是:你的分数低,代表你无能,老师不喜欢你。基于这种误解,他们会疏远老师,在心里筑起一道防范的篱笆。因此,教师在批评学习困难生时,要就事论事,不应该说一些侮辱人格的话,如:“你太笨了”,“真没用”,“你差得没治了”等,而只要指出他们读、写、算、思路中的具体错误就足够厂,使他们明白学习的评价和人格的评价是两码事。批评得当有助于学习困难生改正缺点,端正学习态度,树立上进心。

第2篇:学习心理范文

经历了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等内容的学习。经过一天的学习,使自己提高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现对这次心理健康学习谈一点自己肤浅的体会。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是人的各种行为的准则,是个体进行的社会活动思想基础”。从这个定义上我们就不难看出认知对于人的心理的影响。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是自主的,可以对自己未来进行选择。正是因为有了自由和自主,人才可以尝试消除种种条件的限制,去发展自我,实现自我,提高生命的质量。

再进一步从个体发展的角度展开之前,我们不妨接受中国古人的一个经典的论断:“人之初,性本善”。这也许能解释人类社会几千年来对于至善至美的不懈追求,这种源自人类自身最深层次的追求是人类成长,进步的基本动力。把古人的这种普适的哲学的观点放在今天的心理学上面来讲就是: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即自我实现)是指向健康的向上的,而不是指向破坏和毁灭的。

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的器官。而不是过去人们所普遍认为的“心脏是心理的器官”。但对于更多的认识目前我们大多还只停留在一个描述性的阶段。大脑是一个如此复杂而精准的构造,以至于现在的科学还不能完全了解它的工作原理的细节。脑机能定位尝试了解大脑的不同区域对不同心理活动产生及发展的分工情况,并已经取得很大成果。这是对古代人类迷信的认为灵魂是脱离肉体独立存在的否定。进而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是可以想控制身体其他部位一样,控制我们的心理活动(当然这种控制并不是绝对的控制)。这给“人拥有自主的意识”以科学的依据。人也就可以通过控制自己的心理,进而掌握生命的主动权,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

第3篇:学习心理范文

关键词: 心理健康 教育方法 关注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诸多诱惑之下,心理健康问题呈现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普遍反映在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上,以致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不易。我根据平时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对如何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总结汇报。

一、教师要关注自身心理健康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培养祖国未来和希望的重任。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尤其教师的心理素质健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当今这个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压力过大,难免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比如:负面情绪、暴力倾向、悲观消极等问题。

缺乏积极的生活态度,没有清晰的人生目标,整天浑浑噩噩,无所适从,如果长期得不到正确的心理疏导,就很容易患上心理疾病。一些教师经常抱怨学生不听话,工作压力大,福利待遇低等,这种工作态度肯定会影响教学质量,影响教学积极性。有的教师甚至把因生活琐事产生的不良情绪带到课堂中,对学生发无明火,甚至体罚学生,这样肯定会给学生的心灵留下不可抹去的阴影,同样对教学工作产生不利的影响。教师的任务是培养人才,如果自身的心理都不健康,那么怎么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一个成功的教师,除具有专业的知识外,还要有健康的身心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他们心中的老师是完美的、没有一点瑕疵的。老师要运用学到的健康心理知识,做到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还要做到在爱好和兴趣中学会自我放松。例如:1.发泄法,当自己心情不好时,发泄出来,如果是男人就可以打拳击、听些带摇滚的音乐,如果是女人就可以去购物。2.转移法,把家打扫得干干净净,看到家人和自己住在既干净又温馨的家里,这也是一种享受。3.多和朋友们一起聊天、爬山。4.回归童年法,和小孩子们做一些游戏,如踢键子、老鹰抓小鸡等。

为了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从自身出发,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二、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影响以后的人生道路。学习是学生的任务,也是学生的责任,学生的身心发展趋向是通过学习构建的,所以加强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心理活动一方面受家长和教师心理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已有心理知识的影响。他们面临过高的期望和过低的自我实现,接连的失败和巨大的成功共生的时代,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低谷之间的落差、责备批评与夸奖之间的距离等,都是决定学生心理是否健康的因素,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健康教育方法,还要做到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做到具体问题对症解决,达到理想效果。

三、教师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学会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和终极策略

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教育学生,使之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技能培训课之解开困扰谜团中,我们学到了关于“内在父母”、“内在儿童”、“内在成人”的含义、教师现实中普遍存在学生心理不健康的问题和具体体现。主要体现在:逆反心理比较严重,与其难沟通;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弱,不能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学习比较被动,不是我要学而是要我学;自控能力比较差,管不住自己。这些知识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只要运用得恰到好处,就可以作为参考帮助解决教师现实中的问题,对教学起到关键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掌握好自己和学生之间情绪上的变化问题,遇到问题首先要控制住情绪,做到遇事不慌不乱,沉着冷静,用理性的态度解决问题。在和学生沟通时,要注意学生情绪方面的变化和心态上的变化。

1.弱化学生“内在小孩”的自我状态

教师要不断创新心理健康知识,和实际遇到的问题做到有机结合,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有效方法。如用唱歌、跑步等方法转移自己的不好情绪,给学生提供发泄不好情绪的平台,使其感到放松、自由;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犯了错要让其承担这件事自然产生的结果,使其主动思考,调节行为,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2.强化学生“内在父母”的自我状态

师生共同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时,可以交换位置,站在对方的位置感受彼此。这种互换位置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父母”行为,达到使学生敢于承担责任,关爱他人的效果。

3.激发学生“内在成人”的自我状态

学生自身出现问题时,教师可以请他们从可行性方面依次对这些问题做出的解决方法进行判断,从而做出最佳的选择。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内在成人”的经验,拓宽他们的思维方式,引导他们在出现问题时能够主动解决问题。

总之,学生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只有同时打造师生心理健康,才能建设美好的未来,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教师要不断提升个人品质,不断强化心理健康知识的创新,运用到实践中,才能做到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教育。遇到工作和生活中不理想之处,要以遇事不惊的态度面对,学生要以身心健康的教师为学习榜样,加强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提高发展适应能力,成为全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齐小艳,李韦茜.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打造学科健康课堂[J].青春岁月,2014(22).

第4篇:学习心理范文

一、后进生厌学的成因

1.厌学心理的行为表现。

(1)消极。后进生最常见的心理表现是消极,例如:①懒惰,什么事都打不起精神,不愿积极参加学习活动,学习任务不能按要求完成;②马虎应付,把学习当做负担,被动学习,缺乏主动性;③学习方面缺乏独立性、自主学习精神,依赖老师,等老师讲评。

(2)厌倦。这是一种最严重的厌学心理,表现为:①厌恶,一提物理就呈现出对抗状态;②疲乏,迫于外界压力学习物理,使部分后进生感到疲乏。

(3)畏难情绪。经常表现为:①恐惧,学习中,心理常处于紧张状态,如害怕做实验等;②回避,有些学生因为认定物理难学,往往非常回避物理学习。

(4)自卑。自卑心理对学习是有很大影响的,经常会:①灰心丧气,对学好物理缺乏勇气和信心;②意志薄弱,偶受挫折,学习上便时紧时松;③自暴自弃,一次次的失败致使部分后进生放弃物理学习。

2.厌学心理的形成原因。

(1)缺乏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后进生因为对物理知识缺乏兴趣而不愿学习物理。

(2)思维定势。后进生由于不断遭受挫折和失败,因此形成物理难学的思维定势。

(3)缺乏动力,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奋斗目标,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在物理学习中缺乏内部动力,这是后进生形成厌学心理的重要原因。

(4)教学原因。陈旧的教学方法,落后的实验条件,粗暴的批评和处罚,是后进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另一重要原因。

二、物理教学中转化后进生的体会

1.明确学习目的和目标。

后进生的成绩之所以“差”,并非智力先天不足,思维迟钝,相反,有些后进生的智商很高,大多是因为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短期和远期学习目标,受社会或家庭影响,认为读书无用,于是对学习提不起兴趣。针对这些情况,应适时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变工作。笔者以学生的父母不管什么身份都要努力做好工作养家为例,引导学生认识到人在学生时代的首要任务是好好学习,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目标,端正学习态度。

2.激发兴趣。

当代教育心理家布鲁纳在回答教师“怎样教”这个问题时指出:“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某些物理概念、规律抽象模糊,只有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才能真正学好物理。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是学生初二刚接触物理学时,根据本校学生实际,利用身边的物品,自制小实验,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物理学科在实际中的应用极广泛,学好物理对今后学习、工作、生活极重要。

教学中,一些新奇的实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用纸杯能烧开水吗?往两气球中间吹气,两气球会分开吗?等等现象明显、直观的演示实验吸引学生,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见解,教师在关键处点拨指导。出人意料的结果使学生感到惊奇,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

3.发现闪光点,树立自信心。

后进生在班级里往往受到师生的“另眼相看”,甚至被认为“无药可救”、“一无是处”。其实教师只要善于发现后进生的点滴进步,并及时加以表扬,如“写字好看多了”、“某某同学这节课很认真思考”。利用后进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布置做器材等任务,激发其上进心,后进生就能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树立学习自信心。

4.倾注爱心,获取认同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教师的心应该充满对每一个曾与之打交道的孩子的爱,尽管这些孩子的品质有可能已经非常败坏,尽管他可能给老师带来许多不愉快的事情,教师要以自己美好的感情教育他……”后进生时常受到学生甚至老师的挖苦、打击,常会感到孤立、无助,所以他们比一般学生更需要温暖和爱护,否则他们要么自暴自弃、放任自流,要么形成反叛心理,总以异于常人之举,如奇装异服、大声叫喊引起别人的注意。教师必须以崇高的爱心和高度的耐心温暖、呵护后进生,在思想、学习、生活上关心他们,真正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满腔热情地与他们交朋友,使他们对老师有认同感。学生对老师有了认同感,对物理学科自然更用心。

5.培养坚强意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坚强的意志是学习者必备的心理条件。在培养意志方面,要帮助后进生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教学中可进行个别谈心,了解情况,对症下药,多督促他们学习;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应多鼓励,引导他们多看书、多提问、多做练习,鼓起勇气,克服困难。

很多后进生从小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堂上不能集中精神,作业拖拉,不能按时按质完成,没有进行有效的复习,考试作弊等。这些都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不利于后进生提高成绩,因此,教学中要慢慢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要教育后进生勇于战胜困难,从而树立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稳步提高物理成绩。

6.加强学法指导。

不想学和学不得法是后进生学习差的两个原因,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要始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免形成恶性循环:不学――不会――越不学――越不会――越不学。因此,在教学中既要设法引导不学的后进生学习,又要对学不得法的后进生加强学法指导,使后进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做到:一要指导后进生学会看书,在课前预习时教师先分发导学案,要求学生解决学案问题,教师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做好学情分析,以指导备课;课堂教学中,可以重点提问后进生,并及时表扬,促进后进生认真听讲。二要帮助后进生正确理解、记忆物理概念及规律。例如,在教学“光的反射定律”时,教师在帮助后进生记忆时,可以概括成“三线共面,二线分居,二角相等”。又如阿基米德定律的内容较长,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即使记住了,也不一定能理解其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将此定律剖析为两层含义:第一层讲物体受到浮力及浮力的方向,第二层讲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以上这两种记忆方法,可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快速又牢固地掌握物理概念及定律。三是农村学校寄宿生多,都有晚自修,可利用自修时间进行个别辅导。对后进生的作业要坚持面批,指明错处错因,详细讲解,使后进生彻底理解每个知识点,从而自主学习。这是帮助后进生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教师要持之以恒,不厌其烦。

7.让后进生充分参与教学。

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常会养成不好的习惯,即对学习活动提不起兴趣,因此,教师要设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如让他们帮助拿实验器材,课后制作一个小器材班级演示,帮助出一二期科学知识的班刊或手抄报,教师做演示实验时有意识地请他们当助手、分发学习材料等。后进生很珍惜每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8.联系实际。

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较广泛。有的后进生成绩虽差,但可能是生活中的能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理论联系实际,多举例,就能使后进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改变观念,活跃思维,体现物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9.学会学习,及时补缺补漏。

第5篇:学习心理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习心理;培养

大学生学习心理,是指在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认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注意力、学习行为方式等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高职院校许多学生都认为自己是高考的失利者,一些学生存在不良的学习心理,已经影响到了其自身的学习质量。

一、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动力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成绩普遍相对较差,没有明确的学习方向,缺少学习的内在驱动力量,缺乏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甚至厌倦学习,逃避学习。想象中的大学生活和现在的大学生活有很大的差距,从内心深处感到失望,自己以前的那种理想没有得到实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使学习生活过得没有新意缺少激情,这是失去动力的最大原因。其次,大部分学生不熟悉自己专业情况,学习兴趣不够浓厚,这也造成其学习动力不强,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

2.学习态度不端正,注意力不集中

对高职院校学生调查发现: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随便迟到、旷课;课堂上看小说、杂志,或戴着耳机听音乐或干脆睡大觉混日子,或者做一些与上课无关的事情;课后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或宿舍玩牌下棋之中,没有学习的抱负和希望,求知上进性不足,把主要精力放在娱乐等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上;考试总是抱着侥幸心理,希望老师降低要求,或划出考试要点。

3.没有明确学习计划,学习效率低

合理的学习计划是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是提高学习效率、实现学习目标的保证,每一个想把学习搞上去的学生,要拿出的第一个实际行动,就是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当订完学习计划后,心里有了底,会感到学习目标的实现只是个时间问题了。目前大部分高职生都是按照老师的教学进度学习,甚至根本就没有认真听老师的授课,更别说按照自身学习情况而制定可行、高效的学习计划了,而缺乏计划性的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一旦坐下来,还要为该干什么事考虑半天,因此白白浪费了很多时间。

二、高职院校学生健康学习心理的培养

1.做好职业规划,明确学习目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帮助大学生在了解自我和对环境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为个人走向职业成功提供最有效率的途径,也是避免目前中国所学专业和就业不对口造成教育资源浪费的可行性方法。针对大一新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引导同学们尽快摆脱高考成功后的无目标状态,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职业,高职院校学生才能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确定学习目标,把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前沿信息,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沟通、表达、专业技能等相关能力。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他们成为学习型个人,自觉地进行终身学习。

2.转变传统学习观念,把知识与素质提高相结合

首先,传统的教育以传授知识为核心,大学学习是“自学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的自主性学习,因此应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念,树立新的学习观,树立大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的观念,正确的学习观对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次,高职院校更要树立以培养创造力、动手力为核心的新的人才观。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理论知识、环境适应、社会交际、语言表达和动手能力,其中动手能力更是高职院校学生的特色技能。而且他们正处于质疑、求索和发现的时代,是一个实现创造和发展创造力的阶段,其创造思维的发展,独立人格的确立,以及个体的自我发现,构成了大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3.激发学习动力,掌握学习方法

目标是激发学习动力的最有效因素,学生进入大学,等于眼前的理想实现了,新的理想目标又等待着自己去确立,这种新目标的确立要根据大学的学习规律,结合自己的实际,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来完成,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还可以使用如教师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专业前沿信息等内容、通过赏识教育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及时反馈等方法。学习方法不当也会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对高职院校的学生也显得非常重要。主要有:主动学习为主,老师辅导为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科学用脑,睡眠时间要充足;善于积累和总结愉快的学习体验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用丰富的知识启迪智慧等。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其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点。其中“专心学业――专心修成德能兼备之才”的学风,是引领大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奉献国家、服务社会的本领保证。我们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创新教育教学手段,组织学生开展与学科相关的学术、科技活动,不定期地举行大学生辩论赛、演讲比赛、读书活动等。并加强制度建设,保证国家奖学金的公平竞争,校内奖学金的及时到位,实行分类详细的“综合测评”,覆盖学习、纪律以至劳动等各个方面,明确规定了奖罚制度,也是学生在校表现最重要的参考标准,这些措施非常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全校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

三、结论

学习心理状态是学生搞好学习的载体、前提和保障。我们必须对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心理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培养起健康的学习心理,明确学习目标,转变学习观念,激发学习动力,掌握学习方法,营造学习氛围,加强学习心理辅导,才能保证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顺利而健康地进行,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当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风华.大学生学习心理障碍成因初探[J].潍坊学院学报,2008(1).

[2]李小倩,李晓娜.大学生学习心理障碍剖析及对策叨.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4).

[3]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6.

第6篇:学习心理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生;学习心理;策略

作为一名班主任及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面对着一届又一届新鲜的学生,越来越感觉随着招生制度的改革,随着学校每年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的不断增加,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目的、学习动力、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等方面会面临新的环境,产生新的问题。针对目前我们学院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学习心理问题,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现实,提高学习动机的水平,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技术型和实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不良学习心理的主要表现

1.1 学习目的不明确

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我们发现,我们的学生被问及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和计划时,总是会茫然和不知所措。一些学生入学后没有了学习理想,对学习生活以及未来没有明确的定位,有的学生把学习目标定位太低,只求考试过关,如期毕业。从而出现了很多不良的现象,比如有的学生没有理想和抱负,更加没有上进的愿望,对于学习成绩无所谓,不及格也不觉得有任何不妥,没有任何的学习压力;有的缺乏自信心,觉得自身与本科院校的学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有自暴自弃的心理;有的对学习态度冷漠、厌倦、缺乏兴趣。

1.2 学习适应性不强

随着教学改革地不断推进,我们的课程教学已经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教学的教学模式,我们更多的是将被动、机械地学习转化成主动、灵活的学习模式。而我们中的很多学生习惯了中学灌输、接受式的教学方式以后,无法适应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因此,很多学生表现出种种不适应,有的对学习环境怨气较多;有的哀叹学校、院系和专业;有的指责教育教学条件不够如意;有的抱怨师生、同学关系的冷漠和冲突等。

1.3 学习焦虑

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适当的焦虑是必要的,但严重的学习焦虑对学习则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很多高职学生因为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没有信心而导致长期受到不安、忧虑的心理困扰。高职生严重的学习焦虑表现为:学习压力大,精神长期高度紧张,思维迟钝,记忆力下降,注意力涣散,情绪焦躁,寝食难安,神情恍惚,郁郁寡欢,特别是考试前,这部分学生表现得更为明显,甚至引发失眠、多汗、尿频、腹泻、神经衰弱、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衰退等症状。我所担任班主任的班级中,曾有一名学生因为产生严重的学习焦虑而无法正常学习,甚至丧失了正常的情绪体验,只能退学回家治疗。

2 影响学生学习心理因素分析

2.1 社会环境影响

目前社会上还存在着鄙视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认为高职教育是三流的教育,甚至误解职校是收容差生的阵地。在传统观念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下,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成了人们瞩目的焦点,他们往往拿高职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对他们吹毛求疵。这种外界环境的偏见.造成了高职学生入学后强烈的失落感及自卑感,他们放任自流。对学习不热情,甚至是反感。尤其是随目前,就业问题已严峻地摆在每位毕业生眼前,而用人单位重视名牌院校的心理更使高职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受挫。他们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下,对学习和未来焦虑不安、担忧惧怕。思想压力过大后,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厌倦和排斥学习。

2.2 专业因素

这里的专业因素主要包括三点,一是专业兴趣,二是专业的就业前景,三是专业认知。首先,专业兴趣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我们了解到,由于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认识不足,对未来的职业定向不明,导致他们难以建立起明确坚定的专业目标,缺乏应有的专业学习热情和兴趣,进而表现出被动、消极的学习情绪。其次,专业的就业前景也制约和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当学生发现由于受专业瓶颈及学历瓶颈的双重制约,未来就业的不确定性增大时,这极易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弱化其学习动机。再次,对专业的狭隘浅薄理解,导致他们对专业的矮化认识,从而不能对自己所学专业和未来就业给予积极正确的定位,导致专业与理想职业的心理落差大,进而影响了专业信心,弱化了学习动机。

2.3 自身因素

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转型时期,这个时期正处于心智、体能快速成长期,对外界反应极其敏感。有的学生进人职业院校后,觉得低人一等,出现自我认知失调、社交不适、情绪失衡等心理不稳定现象。同时,他们脱离了封闭式的中学学习阶段,进入了相对自我管理、相对社会化服务的新的高等教育阶段,新的认知和原有认知在思想中产生矛盾和冲突,当无法调和时,将会产生心理问题。有些大学生存在争强好胜、急躁冲动、敏感多虑、孤僻拘谨、消极悲观等性格缺陷,这些学生在学习上往往过于自信或自卑,过分看重成败得失,做事急于求成,适应环境能力差,遇到困难怨天尤人或自轻自贱,也容易引发强烈的内心冲突。

3 几点建议和策略

3.1 改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师水平、教学设备、学习风气、校园文化等都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校应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实际需要,为学生开设有价值的专业课程,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精心设计教案,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切忌对他们放任自流。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另外,还要注意校园活动的开展和校园文化建设,更要注意跟高职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交流沟通,通过举办各种报告会,强化他们对高职教育的认同感.意识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坚定专业学习的信念.缓解他们内心对未来的迷茫、担忧,使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将学习压力转化为学习动力。

3.2 加强心理辅导,转变不良学习心理

学习心理辅导要以学生身心发展和教学的基本规律为基础,把辅导融入学科课程教学之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要加强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适应高职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能力;要采取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学习心理辅导,如开设学习心理辅导讲座。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团体学习心理辅导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7篇:学习心理范文

【中图分类号】 R 395.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9-0869-02

【关键词】 外语课程;学习障碍;焦虑;学生

焦虑是大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重要的情感障碍,外语学习者在把握听、说、读写能力过程中有时会产生焦虑心理。笔者通过分析大学生外语学习成效与焦虑关系和外语学习焦虑的成因,以期对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有所启示。

1 外语学习焦虑的定义

焦虑是变态情绪之一,又称心理异常,是指个体由于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或者不能克服障碍,使其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而形成的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感的情绪状态[1]。一般行为焦虑指人们在一定压力或自尊心受到威胁的状态下所产生的一种类似担忧和恐惧的反应,是一种自我贬低、自我怀疑的认知。

外语学习焦虑不同于一般的行为焦虑,是一种特别情景下的焦虑,与语言的运用有直接关系,是学生在外语学习中的一种独特的现象。它产生于外语学习的过程中,表现为学生对自己外语交际能力的过低评价等。国外学者对外语学习焦虑进行了较深入研究,将外语学习焦虑看作是一种与课堂语言学习有关的,在该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显著的自我知觉、信念和情感情结[1-3];也有将语言焦虑定义为与语境(包括说、听和学习) 有着特殊关系的紧张和畏惧感[4]。

2 外语学习焦虑的种类

研究者根据语言焦虑者的特性,把焦虑分成3种类型: (1)性格或气质型焦虑(trait anxiety),是个性的反映,也是个体特有的一种较为持久的焦虑倾向,多见于性格内向、过于敏感的学生。一般来说,女性的焦虑水平高于男性。性格型焦虑已被证明会破坏认知功能,中断记忆,导致逃避行为。(2)情景型焦虑(situation specific anxiety), 是由具体情景或事件而激发的焦虑心情(如公开发言、即兴演讲、考试等) 。(3)一次型或状态型焦虑(state anxiety),是指在某一特定时刻产生的焦虑情绪,如在考试之前或诸如此类状态下等。一般来讲,如果学习者具有高度的性格焦虑,也容易产生状态型焦虑。它是气质型焦虑与情景型焦虑结合的产物。

Horwitz等[1]在1986年首先把外语学习焦虑作为语言学习过程中独立的、不同于其他焦虑感的现象进行了研究。他们将外语学习焦虑分成3个组成部分:一是交际畏惧(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即学生有成熟的构思和想法,但没有足够的词汇来表达而造成的受挫感与恐惧。当学生感到既不能用外语自由地表达自己,又不能听懂别人说的外语时,就产生交际畏惧,即交际回避或交际退缩。交际畏惧普遍存在于外语课堂中,严重影响学生对外语的掌握。二是对考试的焦虑(test anxiety),考试焦虑就是教师在对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考察评估时学生产生的焦虑,是学生害怕失败而产生的焦虑。三是否定评价恐惧(f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主要来源于学生的不自信,他们担心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害怕听到别人对自己不良的评价。

3 外语学习焦虑的外在表现

3.1 课堂焦虑 典型交际恐惧性焦虑的行为模式是回避(avoidance)或者退缩(withdrawl),表现为课堂退缩性问题行为。如在课堂中过分拘谨、不敢正视对方、心慌脸红等;有的由于多次受挫,如长时间发不出或者发错某些音,从而产生心理障碍。外语课堂在教学形式上重在培养学习者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课堂上以互动交流为主导。学习者课堂焦虑通常表现为:身体出现头痛、腹痛、肌肉抽动等不适症状;站起来回答问题时手掌出汗、身体有“僵硬”的感觉;不能正常发出语言节奏、声音变调或者根本不说话;还有的学生表现为一些形象保护行为,有意装出粗心的样子摆弄头发或衣物,低头回避教师的视线。

3.2 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大学生学习外语最常见的一种现象,多表现为考试前六神无主、失眠或熬夜;考试时头脑发懵、精神无法集中、看错题或漏题。尤其是在听力考试中,常常不知所措、紧张、手心冒汗或者手脚冰凉。当发现考试时间不多或不够时更是心慌意乱,甚至放弃。

4 学习成效和外语学习焦虑的关系

有学者对大学生外语学习者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结果表明,焦虑存在于相当一部分学生中,学习成效和外语学习焦虑间存在着持续的负相关[4-6]。笔者采用“外语课堂焦虑量表”(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 Scale, FLCAS),对安徽理工大学2005级非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156名(男生121名,女生35名;年龄19~21岁,英语学习时间大部分为8 a)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考试成绩与焦虑呈负相关(r=-1.96,P<0.05。由表1可见,外语课堂焦虑与听力成绩、口语成绩、阅读成绩、写作成绩之间均呈负相关。在听力环境下,焦虑会产生神经干扰, 破坏大脑前叶保持记忆工作的能力,焦虑的学生不易把听力材料中的信息储存在大脑的短时记忆中;同时,测试结果还显示,外语口语表达能力与焦虑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

5 引起学习焦虑的主要因素

5.1 教师 教师的态度是导致学习者焦虑的重要因素。好的语言教师不对学习者增加压力,信任学习者,使得学习者也信任自己;而差的语言教师则非常严历,甚至讽刺挖苦,其结果难免令学习者在课堂比较紧张,由此产生焦虑与心理障碍。过于严厉的纠错会使学生感到紧张不安,如果教师在全体同学面前对某位学生进行严厉的纠错或以其弱点为题进行教训,往往会使学生产生严重的焦虑和挫败感。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形式也会产生焦虑。

5.2 学习者自身 焦虑与情感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学习者的自尊、自我评价等与焦虑有着密切的关系。

自尊心(指个人对自己价值和能力的认识) 的强弱与焦虑程度的高低有密切关系。一般认为,成功的语言学习者比失败者自尊心更强。自尊心强的学习者,尤其是有过成功经历的学习者,因其自信有能力排除障碍, 能有效地克服焦虑;相反,自尊心较弱的学生往往显得害怕和胆怯,对成功的期待值偏低,产生抑制心理,在课堂活动中常因信心不足而不能有效地克服焦虑。过低的自我评价也是引起焦虑的重要原因。如果学生一开始就认为自己学习外语的能力低下的话,最有可能引起语言学习焦虑。另外,交际畏惧和社会评价焦虑也会引起语言学习焦虑。

5.3 测试 有的学生对某些考试表现出极度的焦虑。很多学生担心测试成绩不理想会对不起父母和教师,从而产生焦虑情绪。更多的学生担心考试通不过,面对测试时显得紧张、焦虑、缺乏自信。在外语考试中,越是涉及到对学生成绩的评价,考试的内容越不熟悉,学生就越容易焦虑。由课堂上测试引起的焦虑,则主要反映在课堂上学生不得不当众用外语表达。许多研究表明,如果必须当众用外语演讲或做报告时,尤其是毫无准备的演讲或报告时,绝大多数学生会表现出焦虑不安。

6 外语学习焦虑的缓解策略

根据引起焦虑的原因,应在教与学2个环节上采用相应的缓解策略。首先,教师应尽量帮助学生做好心理分析和知识准备,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缓解学生在测试中的焦虑情绪,并注意激发、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追求成功的动机;其次,要使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努力克服并改正在外语学习中的语言焦虑、考试焦虑、语言交际畏惧等一切不利于外语学习的焦虑情绪,使学生在外语学习中产生更加积极的自主学习动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给予鼓励,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上课应改变简单、生硬、不耐烦的态度,让学生愿意表现自己,诚恳地接受教师的评价;绝不应讽刺、挖苦、嘲笑学生,以至学生丧失自信,不愿积极发言,不主动参与课内活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的反应如果不是简单的对或错、是与否的评价,而是让学生从中获得信息,享受学习的乐趣,学生产生焦虑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少。

由于考试焦虑直接影响考试结果,存在考试焦虑的学生会因为以前失败的经历而惧怕考试。对于存在考试焦虑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上循序渐进的提问,降低任务的难度,放宽任务完成的时间以降低学生的焦虑水平。正面鼓励和及时的表扬有助于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建立,减少失败的经历带来的负面影响。

课堂焦虑与学习内容的难度关系很大。课堂提问如果难度过大,超出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和思维能力,学生只好望而却步,甚至放弃思考;提问如果模棱两可,漫无目的,主旨不明,可能导致学生思考困难而不愿发言。所以,教师应把握好教材,控制难度,对学生学习做出正确的评价,既要满足学生的探索心理,又要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学生往往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经历的情感和感受当作评估自己的标准,当感觉自己是群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时,学生就会产生有价值的感觉。在教学方法上,应有意识地采用启发式、激励式、诱导式等教学方法,对消除学生课堂退缩大有裨益。

7 参考文献

[1] HORWITZ EK, HORWITZ MB, CCPE J.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 Mod Lang J, 1986,70(2):125-132.

[2] YOUNG DJ. Creating a low-anxiety classroom environment: What does language anxiety reasearch suggest? Mod Lang J, 1991,75(4):427-439.

[3] GARDNER RC, SMYTHE PC , CLMENT R , et al.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 social psychol perspective. Can Mod Lang Rev, 1976, 32(2):198-213.

[4] MACINTYRE PD. How does anxiety affect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 reply to Sparks and Ganschow. Mod Lang J, 1995,79(1):90-99.

[5] SPARKS RJ , GANSCHOW L. A strong inference approach to causal factors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 response to MacIntyre. Modern Lang J, 1995,79(2):235-244.

第8篇:学习心理范文

关键词:数学 心理误区 对策

引言

制约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数学学习的心理状况,数学学习心理的一些误区影响着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本文由此出发,探讨数学学习的心理误区及其对策。

1. 数学学习过程中常见的心理误区

1.1 失落心理

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只有成绩较好的学生才能够升入高一级学府。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同学尽管曾是佼佼者,进入高一级学府后却没有了原来的优势,成了一般的学生,因而他们的心理落差极大,有着严重的失落感,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这种失落感和心理压力得不到缓解,他们会对自己的能力持否定态度,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影响学习数学的自信。

1.2 浮躁心理

掌握数学知识需要进行适量的变式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从各个角度深入理解有关知识,才能切实把握概念的内涵、外延和命题的实质。当前,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着浮躁的心理,不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数学学习,不善于独立思考,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无法实现数学学习的有效迁移。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形成了对数学学习的烦乱情绪和畏惧心理。

1.3 急功近利心理

不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着急功近利的倾向,把学习数学仅仅看作是一项任务和一种压力,看作是考试、找工作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过分强调学习的技巧,不注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学习,不重视数学的应用,因而不能领会数学的真谛和奥妙,无法形成数学学习的持久兴趣,甚至萌生对数学学习的抵触情绪。这种功利性学习的动机过分强烈,常常导致数学学习效率的降低。

1.4 错误归因心理

当数学考试成绩较差时,部分学生不是冷静、客观地分析出现错误的内因,而是把问题盲目地归结为某些外因,例如归咎于任课教师,归咎于同学,甚至归咎于自己的命运,因而产生了数学学习的消极情绪。

1.5 僵化心理

对于数学学习来说,在深入理解基础知识,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要善于联想和想象,不断创新学习的方法,才能超越旧有的思维模式,推出新的学习策略和和方法。然而部分同学并不善于积累经验、总结方法,思维带有明显的惰性倾向,缺乏灵活性,形成了消极的思维定势。例如,在解数学题时,不善于把几何、代数、三角等知识融会贯通,不善于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习惯于孤立地思考问题。

2. 对策

2.1 运用“门槛效应”,克服失落心理

心理学中的“门槛效应”是指处理问题时先“得寸”而后“进尺”,往往有助于达到预定的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先谋求实现一个个小的目标,然后步步推进,才有望实现一个大的目标。

学生的数学学习任务很繁重,学习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可以运用“门槛效应”进行自我奖励,以感受成功的体验。众所周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身边的同学中其实不乏学习的榜样。对于这些榜样,运用“门槛效应”一个一个地去赶超,促使自己一点一点地进步,数学成绩就会逐步提高。

2.2 培养钻研精神,克服浮躁心理

社会转型时期,浮躁现象大量存在。“浮躁”是指不踏实、急于求成的现实体现和内心焦躁不安的心理体验的综合,它既是外在的客观现象,也是内在的心理表现。我们想学好数学,就需要培养钻研精神,克服浮躁心理。

为了实现有效的数学学习,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进行各种练习,深入钻研,适时进行归纳和小结。要善于提出问题,积极与教师同学互动交流,把自己的思维活动引向深入,从而发挥学习的潜能。

例如,2006 年上海数学高考题22题要求考生对该题(1)、(2)两问进行解答, 然后通过反思、类比、归纳、演绎等方式,对函数y=x+ 和y=x + (a>0)作出推广,得到一个新的模型:y=x + (a>0)(其中n为正整数)。此基础上,要求考生研究该模型,得出新的成果,进而利用自己研究的成果解决新问题(限于篇幅,原题及其详解从略)。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需要有很强的钻研精神,能进行深入的思考。对于这个问题,必须克服浮躁心理,从问题的横向联系及纵向发展上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获得正确的解答。

2.3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克服急功近利心理

我们知道,数学问题是数学生命之源泉,数学思想与方法是问题解决的技术与手段,数学知识则是认识的结果。如果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方法是数学的“行为规则”、知识是数学的“躯体”,那么数学思想无疑是数学的“灵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教育论文专辑中曾经报告过这样一个典型事例:在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以后,许多人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使用这个公式至多不超过一次。但这个公式中所蕴涵的分解组合的思想方法,却经常被使用在各类工作中,使人受益终生。这个简单的事例,生动地说明了加强数学思想方法学习的重要性。

世界著名教育家布鲁纳强调学习中的普遍迁移,认为这种迁移是“教育过程的核心”。所谓普遍迁移,是指所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对另一种学习内容的影响。大量的研究表明,加强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学习,有利于数学知识的普遍迁移。某种数学思想方法一旦被掌握,就形成为一种观念,深深扎根于我们的头脑之中。

2.4 分析问题的症结,克服错误的归因心理

归因是学生对他人或自己学习行为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和推测过程。美国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1957)认为每个人的行为都是有原因的。每个人在行为之后会致力于寻找行为的因果性解释。如果将行为的原因判断为外界力量,就是外部归因;如果判断为自身的因素,则为内部归因。罗特(J.Rotter,1996)称前者为外控特征的人,后者为内控特征的人。一般而言,内控的学生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对学习的态度更加积极,更有自信心和自我责任定向,不断给自己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喜欢向困难的任务挑战,在挫折面前更能坚持到底。内控的学生成就动机较低,缺乏自信,焦虑水平高,对学业缺乏兴趣,即使成功了,也常归于运气;不成功,更是认为运气差。

长期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将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而已形成的自我效能感又反过来影响以后成败的归因。因此正确归因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内部条件之一。

作为学生,应该努力正确归因,即寻求行为的正确原因(外因或内因)。克服错误归因心理,学会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善于找到问题症结所在。

例如,已知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m,n是α,β之外的两条不同直线,给出四个判断:

(1)mn?摇?摇(2)αβ?摇?摇?摇(3)nβ?摇?摇?摇(4)mα

以其中三个论断作为条件,余下一个论断作为结论,写出你认为正确的一个命题:?摇?摇?摇 ?摇?摇。

不少学生一看到这个题目就胆怯,埋怨题目出得太深。究其原因,是他们没有掌握好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线线垂直的判定、性质等基础知识,缺乏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

找到了问题症结之所在,就要从加强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复习入手,在发展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方面多下功夫,任何错误的归因甚至怨天尤人都是无济于事的。

2.5 培养求异思维,克服僵化心理

要克服数学学习中的僵化心理和消极心理定势的影响,可以从培养求异思维能力入手。面对新的问题情境,要善于开拓思路,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不满足于一种解法和一种答案,而追求多思、多变、多法和多解。

例如,在三角函数的学习中,要进行公式串联和连续变换练习,通过寻找公式间的内在联系,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又有助于培养他们数学学习的能力。

结语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除去上述几种心理误区外,诸如自谅心理、迷惘心理、烦躁心理、厌学心理、焦虑心理和封闭心理等,都会阻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和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

克服上述种种学习心理的误区,需要采用正确的对策,包括积极寻求比较理智的人的帮助、听取心理健康讲座、浏览关于心理健康的文章、了解心理科学的基本知识等。只有掌握了心理调节的技术和自我防御的方法,才能防患于未然,营造数学学习的健康心理氛围。

参考文献:

[1]贺小意.高考对常见数学学习误区的考查[J].湖南教育,2006(5):21-22.

[2]宋乃庆,罗万春.创新学习误区析[J].人民教育,2002(1):32-33.

[3]郑晓玲等. 2006年高考数学试题评析[J].中国考试,2006(9):21-24.

[4]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第三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

第9篇:学习心理范文

关键字:学习心理 英语 学习兴趣 信心不足

英语课程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但是在实际高职英语教学课堂学习中,很多的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具有着一定的心理障碍,需要我们教师指点迷津和加以正确的引导,这样学生才会逐步脱离心理障碍,下面我就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怎样提高学生英语整体学习水平,说说自己的初步体会和认识:

一、挖掘学生潜能、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改变学生对英语学习方法不当的学习心理。

教学的基本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习知识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知识也在不断的前进和更新,社会也在不断前进,教学生会学习将使学生一辈子受益。遗忘是学习英语的一大障碍,保持是相对的,遗忘是绝对的,在英语学习中要想不遗忘是不可能的,因此要学会复习。课外及时复习与课堂教学要互相铺垫,养成复习的好习惯是每一位学生的基本功。在每一个单元学完之后,指导和带领学生复习并整理出该单元的单词及词组、重点项目、语法要点、日常交际用语等,及时地进行巩固和记忆。并且要学会在生活中应用,最好能够用所学词汇、交际用语、语法要点进行造句,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学习,进行一些连词成句、口头作文、扩句成文等练习,把学生潜能发挥到极致。

要使学生养成课后阅读课本的好习惯,使课本内容的全貌在课后反思和阅读阶段得到进一步的细化和吸收。只有挖掘学生潜能,教给学生多种多样的英语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不得法的学习心理在学习过程之中逐渐的被克服掉。

二、以趣激学,增强课堂趣味性,克服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的学习心理。

在英语课堂中,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不浓厚,如何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此我们英语教师应想方设法增强英语课堂的趣味性,采取多种有效的方法,克服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淡薄的学习心理,以趣激学,逐步使英语课堂教学能够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英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同时结合千变万化的英语教学方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但是不论教法怎么变化,一切教学活动必须把学生当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不能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变,提高教学效果这一中心不能变。例如在课堂上通过教学生唱英语歌曲这种形式可以有效地振奋学生精神,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活动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不同,英语教师可创造出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来增强英语课堂的趣味性,运用于教学过程之中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英语课课堂中,可以把趣味活动与词汇、句型、语法等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在授课、复习、练习等教学环节渗透,克服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淡薄的学习心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到轻松易学。

三、通过课堂激励评价,让学生产生自信心,克服英语学习过程中信心不足的学习心理。

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往往对学生学习评价就是考试与考查,而考试或考查的分数就成了学生学习成效的唯一评价依据。这种片面性的教学评价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学水平提高。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传统的课堂评价方式已远远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有必要对英语课堂的评价方式进行一定的反思,对过去片面、单一的课堂评价方式进行改进、改良,有人曾经说过,好学生是被夸出来的,因此我们英语教师要试探着积极的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去评价学生,让学生逐渐喜欢上英语课堂的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尽量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激励性的评价。

老师对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表扬和鼓励,这种直接的激励性评价,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对于他们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具有很直接的推动作用,英语教师通过激励评价,可以克服学生对英语学习信心不足的学习心理,使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和决心。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应体现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尤其是要显示出教师对学生的亲切的关怀,这种评价必须坚持正确的人性化价值取向。英语课上活动比较多,尤其是语言练习活动,为了使每个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语言活动之中来,教师就要对学生多鼓励,多采取激励手段,对学生犯的错误要注意方法巧妙地给予纠正,对学生的微小进步也可以及时地给予夸奖,逐步使学生树立起学好英语的信心。

课堂口头评价时,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体性的发挥,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现象十分普遍,往往会忽视学生的反思、比较、观察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评价时要善于抓住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优点加以表扬,使学生通过评价获得学习的积极体验,在评价的过程中注意营造民主、平等的评价氛围,同时注意评价语言还应该准确而得体,生动而实效。

总之,英语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以趣激学,增强课堂趣味性,克服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的学习心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课堂激励评价,让学生产生自信心,克服英语学习过程中信心不足的学习心理。在学习英语知识的过程中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努力挖掘学生潜能,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学,努力追求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英语的课堂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 徐柏青.《师生互动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N]. 学英语初中教师版,2009-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