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三历史必修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老师遇到的问题
首先,由于全国卷考试内容涵盖了高中历史必修三册和高中历史选修四册,涵盖的内容广且量大,并且是第一年使用全国卷,没有经验可循,很多老师是认真的完成了全部的课本教学,致使新课占用时间多,没有合理安排一轮复习时间,导致二轮复习时间很紧张。在艺体生的复习方面,这一问题尤其突出。
其次,因为全国卷分为一卷和二卷,其难度是不同的,对于四川省在使用全国卷时,其难度如何?并没有明确规定。所以,很多老师对于二轮的复习资料无法合理取舍。
再次,正是因为全国卷的难易程度无法正确估量,所以,很多老师还存有这样的疑问:对于二轮复习应该怎样过知识?是对重难点、延伸加做题讲题就可以吗?
第四,对于很好的把握历史框架,构建完成的知识体系是在高三一轮复习时还是二轮复习时?或者是贯穿整个高三复习?
(二)建议与对策
首先,任课老师可以在高二下期必修一、二、三新课程都结束以后,适当的逐步开展一轮复习,复习时可以将选修内容按时间段穿插到一轮复习之中,这样既可以缩短新课课时,又可以为二轮复习争取时间,同时,为保证复习中的提升,复习时可以选用高考5十3历年真题进行训练。
其次,二轮复习时主要应该是对已有的基础知识进行综合概括,把握总的历史时代背景,在此基础上突破重点和难点。二轮复习资料中可多选用材料分析题,尤其是考察大的时代背景的题型,很适合训练综合知识。
再次,对于构建知识体系,这个问题目前是最让高三老师头疼的,因为复习过程中,发现学生根本没有知识体系的概念,一轮复习的知识点完全联系不起来,在做题时已掌握的知识完全用不上。所以,在一轮复习至三轮复习时,老师应针对学生情况,适时的帮助学生或者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二、在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学生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一)学生遇到的问题
复习知识时遇到的问题。首先,因为高中历史必修课是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三大专题来设置课程的,其历史时间是零散的,所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具体时间记忆不清,对历史时间的延续性把握不住。其次,很多学生在复习时还停留在一轮复习阶段,对于历史知识点的记忆是零碎混乱的,没有框架和体系。再次,在知识的梳理上,学生们对老师过分依赖,不爱动手动脑。第四,很多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如不总结已经做错的题和复习过的知识;不及时的翻阅课本;不背诵重知识点。
做训练题时遇到的问题。首先,很多学生都有的通病就是在做题时喜欢做选择题,材料题随便写写,然后就对答案。其次,有些学生做题时不注重审题,不研究问题,看一遍题目就开始答题,往往准确率很低。再次,学生们做选择题时,遇到有关联词的题目,如只有……才……等,不能准确的把握住题意,而此类题型在高考题中又比较常见。第四,大部分学生看不懂文言文题,或者害怕做文言文题,而文言文材料题又是高考的常见题型。
(二)建议与对策
复习知识时的建议与对策。首先,对于历史时间,任课老师应该从高一开始要提醒学生记忆,使学生养成看到历史事件自然反映出历史时间的好习惯。此外,在高三一轮复习时更要求学生必须背诵时间点。其次,老师在复习时应该帮助学生构建较完整的历史时间段的知识体系,并要求他们要自己动手且要不断的复习知识体系。再次,教师在复习时可以适当的提问学生,或抽查作业,督促他们动手动脑。第四,对于高考真题或大型考试,必须要求学生总结做错的题目,可以把错题抄写在作业本上,老师按时查阅批注。此外,一定要求并z查学生重点知识点的背诵。
[关键词]历史教学高考备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112
细节一:通读教材
历史一轮复习历时6个月之久,这一过程如何复习、怎样展开,各学校在大方向的把握上是大体一致的,所以笔者不再多加赘述。但是笔者认为在一轮复习中,“通读教材”这一细节工作尤为重要。所以“通读教材”就成为我们历史组一轮复习中的一个重要工作。其具体实施办法是这样的:通读范围是3本必修加选修二,按次序通读。通读时间是每天早自习5分钟阅读加上每节晚自习的10分钟阅读,每周总计50分钟的阅读时间。早自习由班主任监督,晚自习由任课教师监督。阅读方式是学生大声齐读。阅读细节是通篇阅读,从教材正文到书下注释,从知识链接到历史回顾,只要是有字的地方通通阅读。整个一轮复习中,通读教材一直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通过阅读学生了解了教材的所有细节点,虽然会有遗忘,但是通过做题也能勾起对相关知识的回忆点,觉得很有效果。这更加坚定了我们实施通读教材这一细节工作的决心。
细节二:我们的小考制度
狠抓基础早已经成为所有学校历史备考中的共识。狠抓基础的最有效办法就是让学生记忆知识点,这也是所有历史教师的共识。我们学校的学生尤其是平行班的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很差,如果不考、不批、不罚,就几乎没有学生背,这样一来,想抓牢基础那都是空话。为了能把抓基础的工作做实做牢做出效果,我们历史组从进入高三以来,无论是一轮复习还是现在的二轮复习,或者是剩下的64天,都在坚持小考制度。具体实施办法是这样的:每班绘制当月小考满分一览表并张贴在墙上,每名学生准备一个小考本。教师在讲正课前利用3到5分钟对上节课讲述的重点知识点进行小考,一般都是5到10道小题,要求学生闭答在小考本上,一次一页,考完即收,收完课下教师及时进行批改,并利用当天的自习课给学生做出及时的反馈。每次得满分的学生记在满分一览表上,不得满分的学生给予相应的罚写处罚,考得特别不好的学生课后单独到办公室背。这样一个月下来,统计满分前10名,计入班级的整体考核。为了得到满分,学生已经习惯在课前把知识点背好。半年下来,学生用完的小考本已经有5本之多,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也有了很大的起色。
细节三:我们的错题反思
进入高三以来,学生做过的题可以说浩如烟海,做错的题也是数不胜数。但有一些学生做同一道题做错了,再做还错。针对这种状况,必须进行有效的错题反思,这也是我们所有高三历史教师的共识。我们的错题反思是这样进行的:要求学生准备一本错题反思本。一本分成5部分,分别是时间错题、关键字错题、问法错题、纯材料错题、大题。要求学生把做错的题分类记入错题本,并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上对该题的解析。教师每周收一次错题本,以监督学生对错题进行及时总结。每月要求学生翻看自己的错题本,并统计自己错的题哪种类型错得多。这样学生就能发现自己在哪类题型上是薄弱的,可以有针对性地练习相关的题,也可以在以后的做题中注意同类题的做法,吸取教训,减少错误率。同时每个月我们会把学生集中错的题重新组卷,再让学生做,这样保证做过的题不易再错,也就保证了多做题的意义。
细节四:攻克历史时间
针对体艺生历史知识储备的严重不足而言,他们学习起来更为困难;又因课外勤奋不够,没有合理安排时间及时巩固,更加不能把握历史整体框架和历史基本线索,所学的知识是零散的、无序的。因此,老师在每一章节复习时都要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整合以理清线索。如,必修二专题七“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节,教材做了这样的安排:第一标题是“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第二标题是“农业全盘集体化”,第三标题是“斯大林模式”。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线索,在复习时,我会对本节知识结构做如下的调整:①利用课题揭示“斯大林模式”的含义;②介绍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③让学生找出斯大林模式确立的标志;④理解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在工业化之路和农业全盘集体化中形成;⑤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征;⑥评价斯大林模式。通过整合,本节课各知识点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帮助体艺生更好地把握线索,理解知识。对于和这两处内容不论是三本必修还是人物选修都进行了详细学习,在复习时也可将同一历史事件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角度将三本必修的内容一次性透彻复习。这样做是为了让教学内容紧凑清晰,不致以被割裂开;可以节省重复学习的时间,减少了学生的烦躁心情,有利于体艺班学生迅速掌握基本内容、寻清线索。
二、课堂留出一定的复习巩固时间,让学生胸有成竹
针对体艺生课外复习巩固的自觉性不够和对知识需要内化的特点,老师要当堂留出适当的时间针对重难点知识让学生进行巩固,时间大致可在5~10分钟左右。如,学习必修一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时必然要碰到对英、法、美、德四国近代政体的对比,这个问题既是本专题的重点内容,也是本专题的难点,因此在课堂上,我先留5分钟时间让体艺生照着表格进行记忆,再留3分钟时间让学生同桌之间进行提问抽查,最后让学生对于自己还没掌握的知识用红笔进行标注,便于课后进行巩固复习。课堂上留5~10分钟让学生自行消化是必要的,这有助于学生趁热打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巩固学生的基础,让学生体验到课堂上学有所成,愉悦的情绪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激励他们继续努力。
三、加强解题指导,让学生应试心中有方法
那么在高三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整合教材的能力呢?
一、师生共同构建网络,系统化整合历史知识
在实际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教授人民版历史教材的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感觉到:人教版的历史教材比较容易学习掌握,其主要原因在于其编写体例顺应了历史学科内在的规律,即系统性、结构性。整个历史教材就是一个大系统,而这个历史大系统按时间顺序分为若干个历史时期(即若干个中系统),每个历史时期的历史按政治、经济、民族、对外关系、思想文化的类别分别展开,各自成为一个小系统,五个小系统共同组成一个中系统。这种编写历史教材的思路可以借鉴并推广到采用人民版历史教材的高三复习过程中,为了在有限的复习时间里提高复习效率,教师先把主体的框架结构搭建好,由学生用框架结构作为牵引,带着去梳理整合教材并完善知识结构,逐步形成高中历史知识网络体系。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对整本教材从总体上的宏观把握。主要是掌握大的历史分期的阶段特征及时间。下面以人民版教材必修二为例:
近代的兴起(19世纪60、70年代)
(一)时期
1.近代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
2.近代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1912年―1919年)
(二)时期
1.近代民族工业短暂的发展(1927年―1936年)
2.近代的萎缩(1937年―1949年)
步骤二:对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历史从经济基础、政治建筑、思想建筑、国际关系的角度概括各方面的阶段特征,构建一个中系统,以反映这一历史时期的整体概况。比如: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时期的中国(1912年―1919年)
1.经济基础: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2.政治建筑:“中华民国”的建立
3.思想文化:
开始传入中国
步骤三:对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历史,把第二步中从经济基础、政治建筑、思想建筑、国际关系各方面概括的阶段特征(即中系统)对照整合教材,抓住重大历史事件按背景或原因、内容或过程、评价的思路展开梳理教材,形成一个小系统。比如:近代民族工业
1.资本主义的兴起:背景;过程
2.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3.近代民族工业的评价:性质;特点;地位
步骤四:把上面第三步形成的每一个小系统(即具体的知识点)对照教材,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与网络,但要注意突出主干知识,避免面面俱到,过于繁琐。
比如: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过程
1.西方列强的入侵2.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3.基本完成:①标志;②影响
经过上述四步骤的构建,由整体到局部,把历史教材的内容作了一个重新的整合,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基础知识记忆的有效率就会比以前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便于从总体上抓住每个历史时期的宏观特征。伴随着这种知识体系构建过程不断地重复刺激引导,高三学生也就逐渐掌握了基本的整合知识体系的技能。
二、学生自主整合教材,教师指导构建历史专题知识网络
第二轮的高三历史专题复习,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引导学生把同属于同一个问题类别而又分散在教材各章节上的高考主干知识组织串联在一起,并且对教材的内容作一个有效的知识整合,从而形成一个历史知识小专题。但学生自己不会选择合适的专题,而且那些需要对教材进行分、整合的知识点,学生也不懂怎么做,这就需要教师的适时指导。比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一)概况
1.根本原因
2.世界市场体系的概念
(二)形成过程
雏形初步形成最终形成全球化
然后让学生根据知识框架去整合教材,在这个整合过程中学生可以分组自由讨论,师生之间也可以互动交流,然后提交教师进行检测,教师发现问题后及时点拨指导学生,最后教师带着学生再次充实完善,以利于整合教材,最终形成专题知识网络。比如以(人民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的第一阶段为例: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1500年前后):
1.形成原因:①经济根源;②政治动力;③技术条件
2.具体概况:①主导国家;②方式;③表现;④标志
3.影响:①对西方;②对当地;②对世界
经过两轮复习中整合教材的训练,学生也充分认识到了这种方法技巧在复习巩固教材主干知识时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使学生在头脑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结构化、系统化的思维模式。
一、认真研究高考,准确把握高考动向
高考的动向是高三各科教学的方向和指导。每年高考总会有一定的调整,所以只要高考还存在,研究高考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首先是研究前两年高考试卷,主要是广东、宁夏和江苏卷,从中解读课改区高考试题的难度和能力要求、高考试题的出法、问法和试题回答的要求等。其次是研究去年和今年的考试说明,解读考试说明中高考能力要求、考试内容和试卷形式等的变化,从能力、内容的变化中分析命题意图、教育理念和主流思想等。
二、制订教学计划,实现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每一个学年、每一个学期、每一个月、每一星期的教学都要事先有个统筹安排,做到有的放矢、胸有成竹。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在高二升高三的暑假就认真制订了系统、详密的复习计划和教学方案,统筹安排整个一年的教学任务、内容。当然计划并非一成不变,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充实,不断完善,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适当地作出调整。比如,我们除制订学期计划外,还要不定期地召开高三年级组会,统一协调各科复习进度及注意事项,同时还要每周召开一次备课组会探讨疑难问题和教学进度。
三、注重自身学习,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教师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在培训方面,我们积极参加省市区教研室组织的各种高三历史教学培训和研讨会,并通过各种方式与奋战在高三教学第一线的同行进行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在教学之余,阅读与教学相关的新的教学理论,积极听取教学方面的经验,借鉴同行的成功教学范例,在加强听课的同时,积极探索适合自身教学的教学方式。
四、整合教材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拓展知识点
高三历史教学应注重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应将学生已有的知识融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将学生零星的、孤立的知识与历史发展主线相结合,逐渐形成知识体系网络。通常的做法是,将同一模块内的专题重新整合,或者将同一版本内的不同模块之间内的专题重新整合。比如,将人教版必修1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人民版必修第一册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结合起来,就可以弥补专题八在知识完整性上的不足。让学生完整清晰地把握1848年诞生,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为科学;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开始了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终于从理论变为现实;1949年中国终于取得的伟大胜利和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这样一条完整的线索。在学生具备基本历史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拓展相关历史知识与史实,讲清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探求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鼓励学生把握由“知”到“识”的飞跃,让学生自己去探求、去挖掘。
五、了解学生情况,培养学生能力
不根据本校学生情况进行的教学肯定是空对空的教学,教学效果不会很理想。由于现在所教高三不是我从高一一直带上来的,刚开始进行教学工作时就存在对学生的基础和能力了解较少、师生关系需要重新建立等一系列新问题。为尽快改变这种状况,我在坚持常规教学的同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了解,通过多种渠道掌握了学生的基础和能力情况,这将为进一步开展教学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滴三总复习是学生成绩提升空间最大的时期,当然也是学生最艰苦的时期,在各门学科压力都越来越大的时候,我们需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表扬、多鼓励,绝不轻易批评任何一个学生,用心去关怀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让他们知道不管有多么艰难,老师也不会放弃任何人,不管有多么辛苦,老师也会和他们并肩作战,从而让他们树立信心。
1、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应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将知识点串成一条线,在线条的基础上,建立知识面,最后构建知识体系。广东高考《经济生活》一共有82个考点,分布在生产活动的四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中。《政治生活》一共有51个考点,分布在行为主体国家、公民、政府、人大、党、政协、民族与宗教、国际社会中。《哲学生活》一共有77个考点,分布在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和哲学一般理论知识中。《文化生活》一共有42个知识点,分布在文化与社会、文化与人、文化与文化、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下面以《经济生活》为例构建知识体系:(见下图)
2、抓住核心概念,突出重点知识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时间紧,任务重,知识点讲解不可能像一轮复习一样,面面俱到。因此在二轮复习时要抓住核心概念,突出重点知识。综观近三年广东高考试题,《经济生活》主要涉及价格、消费、财政、收入分配公平、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观等考点。《政治生活》关于公民、政府、人大、党等行为主体的考查。《文化生活》涉及文化的作用、文化的特点、文化交流、文化创新、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等知识。《哲学生活》覆盖了哲学的四大部分,即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其中,近三年广东高考出现频率较高的是《经济生活》第四单元,《政治生活》第二单元,《文化生活》第二单元,《哲学生活》第二、第三单元。(见下表)
3、整合模块知识、关注知识渗透
近三年广东高考试题的主观题均有两道大题,每道题目涉及两个必修模块知识。2010年高考和2011年高考中,第一道大题考查《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知识。第二道大题考查《文化生活》和《哲学生活》知识。并且是经济部分的材料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文化部分的材料用《哲学生活》知识分析。2012年高考实行《经济生活》与《哲学生活》组合,《政治生活》与《文化生活》组合。经济部分的材料用《哲学生活》分析,文化部分的材料用《政治生活》分析。可见模块之间的知识渗透与整合非常重要。
在二轮复习时要整合模块知识,关注知识渗透。《经济生活》中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发挥财政作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在《政治生活》中就是政府履行职能,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经济生活》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在《哲学生活》中就是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政治生活》中完善四大政治制度,在《哲学生活》中就是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文化生活》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政治生活》中就是政府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生活》中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在《哲学生活》中就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政治生活》中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党以人为本,在《哲学生活》中就是人民群众的观点,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应站在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上。
4、注重答题规范、提高答题技能
一、实施兴趣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点教学是相对于知识点教学而言的。知识点教学的最大优势在于有利于学生去构建学科知识的框架,这对于基础知识、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来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精神和独立研究的能力。但是对于薄弱学生来说,弊大于利。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按部就班,一环套一环,教学程序基本不变,又由于学生知识基础和行为习惯、学习习惯较差,现行教材难度较大,造成学生在学习上面临很大的压力,学生一旦跟不上教学的节拍,就有可能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造成厌学甚至是放弃学习。
兴趣点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用兴趣作为载体去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学习。与知识点教学相比较,它的教学出发点、关注点不同,所针对的教学对象也不一样。兴趣点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兴趣点主要是指能让学生受到激励、留下深刻印象、引发学习动力的刺激,比如历史故事、中外名人、经典典故、科技发展等。在这方面,有着丰富史料的历史学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主动学习。
二、精心设计教学兴趣点,激发学生思维,增强课堂活力
布鲁纳说:“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之知道这门学科值得学习。”能让学生对所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积极投入、主动思考。因此兴趣教学的关键是做好课程的引领,其难点就是如何做好知识与兴趣的完美结合。
例如,在讲“宗法制和分封制”这一内容时,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打出了一幅祠堂的照片,然后问学生这个建筑物叫什么·有什么用·由于城市学生对祠堂不了解,因此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当学生的答案被逐一否定之后,课堂出现了短暂的平静,学生都瞪着眼睛看着笔者,期待答案的出现。此时学生的兴趣已经被调动起来,于是笔者告诉学生这个建筑物叫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它的主要用途是“崇宗祀祖”;此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作为活动处所;同时,族亲们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聚会场所。经过这一番讲解,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于是学生带着浓浓的兴趣,开始了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学习。
三、大胆整合教材,改变教材顺序,帮助学生建立容易掌握的知识体系
现在我们使用的岳麓版教材按照专题的体系进行教学。这种体系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要求比较高。学生要想掌握好知识点,就必须对历史知识体系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而笔者所教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达不到这样的标准,因此在学习中就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尤其是在高三的复习过程中,单纯按照必修一、二、三的顺序,很难使学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因此,在高三复习时,笔者尝试进行了改革,按照有利于学生学习、先易后难的原则,对教材的顺序进行相应的调整。
四、实施兴趣教学可以增强教师人格魅力,改善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
新课程强调教师应由主讲转为主导,学生应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因此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地位就要发生一定的变化,教师在历史课堂中应扮演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学生在历史课堂中应占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创造机会,在抓住教学重点的前提下,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质疑、探索,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根据情境,开拓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知识,促使学生参与到历史课堂学习中去。这样学生既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也参与了学习的每个环节,这样获取的知识才是真正掌握的知识,既不容易遗忘,也容易和其他的知识融会贯通,学习才成为一个充满乐趣的事情。
世界四大文化圈包括“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圈(英美文化圈)”,“欧洲大陆文化圈”,“东方文化圈”和“印度文化圈”.处于不同文化圈的国家文化背景差异较大,因此,教育的内容、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也存在较大差异.例如,美国的传统文化主张民主、自由,而我国的教育文化强调尊师重教,这必然导致这两个国家在具体的教育上存在差异.我们选取与我国内地处于共同文化圈的国家或地区为对象,在控制“文化”这一变量的情况下,探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的结构和内容设置.
目前,我国在物理教育比较研究方面的研究很多,主要集中于对高中物理课程的内容选入原则和知识点删减方面的研究;对课程设置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比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与我国的异同,且多是两个国家之间的比较.相对来说,以文化传统为背景的研究相对较少.本项研究选取东方文化圈内比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日本、台湾、香港和中国内地)的高中物理课程进行比较研究,为我国高中物理课程的设置提出一些参考.
课程设置包括宏观的课程结构设置和微观的课程内容设置,我们先对比几个国家或地区的课程结构,再比较具体的课程内容.
1课程结构的比较
1.1研究材料
课程结构的比较基于以下研究材料:
中国内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
香港: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课程发展议会,《物理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2007;
台湾:台湾教育部《普通高级中学课程纲要》中华民国99年5月(公元2010年5月);
日本:日本文部科学省《中学校学习指导要领》平成22年11月(公元2010年11月).
1.2课程结构
为了清楚地展示各个国家或地区高中物理课程的结构,以下先列表(表1)进行整体的呈现,然后再对每个国家或者地区的课程结构进行详细的说明.
1.2.1中国内地
根据我国《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我国内地的高中物理课程由12个模块构成(课程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每个模块占2学分.其中物理1和物理2为共同必修模块,其余皆为选修模块.学生在高一完成共同必修模块的学习后,可获4学分,接着必须再选择学习一个模块,以便完成6个必修学分的学习任务.此后,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潜力以及今后的职业需求等继续学习若干选修模块.
1.2.2香港
香港高中的课程体系比较灵活,设置了4个核心科目和20多个选修科目及应用学习课程.学生必修的4个核心科目是中国语文、英国语文、数学和通识教育,此外,学生还应该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从不同的学习领域选择两至三个选修科目.在科学教育学习领域提供的选修科目有:生物科、化学科、物理科和科学科.其中,物理科目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或工作打好基础.科学科有两种模式:综合科学科和组合科.综合科学科是为在科学教育学习领域中修读一科的学生设计的,旨在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在科学各范畴获得全面而均衡的学习经历;组合科学科是为选修两科的学生设计的,其科目组合包括:组合科学科(物理、化学)+生物科;组合科学科(化学、生物)+物理科;组合科学科(生物、物理)+化学科.
1.2.3台湾
台湾的物理课程共分为必修和选修部分,必修包括基础物理一、基础物理二A和基础物理二B,学生至少选一门.高一开设基础物理一,高二开设基础物理二A和基础物理二B,高三开设物理选修课程.其中,基础物理二A和基础物理二B都是以高一教材为基础,介绍力学方面的知识.基础物理二A包含于基础物理二B,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力学认识物理学的基本精神及架构.基础物理二B是深入探索力学的部分,培养学生定量分析能力,奠定学生研习高三选修物理的基础.
1.2.4日本
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颁布的《中学校学习指导要领》,所有高一学生必须从理科基础、理科综合A以及理科综合B中至少选修一门.有志于报考理工科类大学的高二和高三的学生还必须选修物理Ⅰ、化学Ⅰ、生物Ⅰ、地理Ⅰ中的两科,以及物理Ⅱ、化学Ⅱ、生物Ⅱ、地理Ⅱ中的两科.所以,物理Ⅰ和物理Ⅱ是作为高二和高三学生的选修课,主要面向对理科感兴趣的学生(如图3).
1.3课程结构比较结论
综合以上的陈述和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国家或地区在课程结构设置上的一些共性与特点,归纳如下:
(1)从学习模式看,采用了必修加选修,重视不同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由分析可知,中国内地、台湾、日本都在高中设置了必修物理部分,在学习了必修部分后根据兴趣和发展需要选择性学习较深入的物理,可见这些地区都比较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而香港的高中物理只作为选修,仅按照学生兴趣来选择,这可能是因为香港受英国教育体制影响较多的因素.不管怎样,物理课程结构中设置的选修模式更符合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2)从课程类型看,主要有物理分科和科学综合两大类型
从前部分课程结构简介可知,中国内地和台湾的物理仍然以单独的学科存在,在香港和日本的课程中设有物理与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综合科,即科学.这是由于香港和日本的教育受发达国家影响较大,紧跟世界课程改革潮流,中国内地和台湾还相对较保守,仍以学科本位,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独立性.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科走向综合是发展趋势,因为不同学科间本身就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为的分为不同学科不利于学生对世界客观整体的认识.
(3)从选择自由度看,香港自由度最大
中国内地、台湾、日本的高中学生都会学习物理,学生在高一是共同必修或者必须选修物理相关的知识,高二、高三根据需要选择不同深度的物理,在这些地区学生完成高中学业后都会对物理有一定的了解.香港则不同,学生只需在“科学领域”选修一定学分,因此学生可以选择学习或不学物理,若选择学习物理,可以通过多种组合方式学习到不同层次的物理.在课程的选择上,香港赋予了学生极大的自由度,他们完全遵从学生的兴趣爱好或能力,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2课程内容标准的比较
2.1内容的呈现方式
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课标”内容的具体呈现方式有差别.中国内地是给出了内容目标和举例说明;香港是给出学生应该学习的知识点和学生经过学习后应该达到的水平;台湾的内容呈现方式是对知识点的说明,以及备注上课应注意的情况;日本以知识点和对知识点的说明来给出.(以“力的合成与分解”为例)
(1)就具体的内容数而言,中国内地的内容数最多,共111个,日本“课标”对内容的要求比较概括,所以知识点数目较少.其它国家或地区的总体知识点数目大致相当.主要原因是中国内地的课程是分模块教学,理科共7个模块,知识点给出较多.日本的高中物理课程是螺旋形课程,高一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高二、高三再加以扩充.日本“课标”中没有明确规定每一册的内容,仅仅给出了学生应该学的知识,因此日本“课标”中的内容数量较少.
(2)从内容的类型来看,力学内容所占的比例最多.其中,台湾力学比例最大,占48.42%,日本最小,也有27.59%;其次是电磁学与热学,其它内容所占比例很少.可见各个国家都比较重视力学的学习,因为力学是学习其他内容的基础,也是与生活联系最紧密的知识.
(3)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中国内地电磁学和近代物理所占比重较大,光学的内容比较少.电磁学分布在选修模块3-1,3-2以及3-4中,因此内容比较多.内地的教材不仅介绍了相对论,还介绍了量子论的相关知识,因此近代物理所占的比例较大.而在其他的国家或地区,量子论和相对论介绍得比较少,例如台湾“相对论”以附录的形式出现,香港的近代物理方面主要简要介绍宇宙、新材料等内容.
3分析与讨论
综合前面的内容,可以看出在东方文化圈内,各个国家或者地区的高中物理课程设置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特点.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课程结构的差异.我国内地的物理课程可选择的自由度还是比较小.我国内地的高中物理课程是高一为共同必修,高二才开始分流.不论学生的兴趣或者能力如何,在高一都必须学习同样的物理课程,而高一的物理课程是力学部分,相对较难,如果都以理科学生的要求教学,会让一些学生对物理产生畏惧感,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然而,为了与义务教育的物理课程衔接,高中很难设置科学课程,因此,可以考虑在高一设置多个层次的物理课程,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意愿选择相应的课程.
另外,我国内地和香港采用的是分模块课程,而日本和台湾采用螺旋形课程.分模块课程更容易让学生掌握学科的结构,而螺旋形课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布鲁纳的学习理论,通过设置螺旋形的课程,可以使学生的认知发展带有连续性,知识从“初级”到“高级”都是沿着基本观念上升的,这样既不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又与当代科学知识发展相联系.另外,分模块的选修模式可能使学生缺乏某一模块的物理知识.
课程内容的设置.从课程内容的类型上来看,我国内地力学与光学所占的比例较少,电磁学占的比例最大.我国课程的理念包括“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电磁学的内容很多与生活相关,有助于学生把课堂中学习的内容应用到生活中去,因此所占内容较多.从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看,其他国家或者地区都有有关资源环境、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的知识介绍,而我国内地这方面的内容很少,可以考虑增加这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新课标;高考文综;历史全国卷;试题分析
一、历史试题之分析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历史试题,沿袭了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的基本风格,强调考查主干知识,注重历史学科能力和历史素养,其主要特点如下:
1.试题稳中有变,坚持能力立意
历史试题在结构形式、试题内容、难易程度等方面基本保持稳定,但稳中有变,稳中求新,坚持能力立意。
在结构形式上,与去年一样,历史试题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必修85分,包括12个选择题共48分,两道材料题,其中40题25分,41题评述题12分;选修仍为四选一,15分。选择题仍以政治经济史内容为主,但今年的呈现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去年的求答词有很多类型,比如“原因是什么”“影响是什么”“表明了什么”,而今年的求答词多以“该材料反映”“这一论述反映了”“表明当时”等类似词语出现,也就是材料表明型选择题,从而增加了试题难度。
在试题内容上,注重对书本主干知识的考查,比如重农抑商政策、宋明理学、中国近代化、工业革命等都是历史课程的核心知识点。
在难易度方面,笔者认为所给材料比较常见,但阅读量比去年更少,难易度下降,考生相对去年会做得更快。其中,材料型选择题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并全面解读信息的能力,其目的毫无疑问是要回归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
2.渗透多元史观,突显学科素养
综观各地高考,笔者认为,新课标全国卷的历史试题在关注史学理念、学科素养方面走在课改的前沿。
试题贯穿着唯物史观,但更多的是渗透了当前盛行的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新史学研究理念。这些史学研究新理念其实就其内容来并不新颖,但它们使我们对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有了新的角度和侧重点,更加注重从历史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更加关注时代主题,从人类文明和世界发展等多角度、多层面的历史思考中以史为鉴,学以致用。25题从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中折射出新史学中社会史观;而40题从表面上考的是我们日常生活很常见的红绿灯发展历程,但实际上考查的却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新史学中的社会史观和现代化史观。
3.体现课改方向,重视探究学习
历史试题依据考纲和新课标的要求命制,体现新课改方向和创新的时代精神。今年的历史试题全都使用新材料、新情境来命题,没有一道题目是完全来自书本的。这种试题需要学生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独立思考并正确解读和评价历史。可能有些试题学生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比如28题关于清朝的内阁制的题目,学生可能会把它与关于军机处的题目混淆,因为它所描述的现象“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很像是对军机处的作用的描述,但如果学生真的这样认为的话,答案毫无疑问是错的!之所以采用新材料、新情境来命题,不仅是因为现在的教材是一种教材多个版本,更是因为高考现在考察的并非单纯考查知识记忆,更侧重考查基础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获取分析历史信息的能力。
此外,今年的历史试题继续强调在命题的开放性、答案的多元化,重视对探究能力的考查。如第41题,要求考生对“冲击—反应”模式发表自己的观点,史论结合。这不仅考查了学生对通史能力的掌握,有利于学生发挥个性,培养创新意识,又考查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基本方法,还考查了学生对新史观史学理论的了解,可谓一箭三雕。
二、历史试题之启示
1. 高考备考,须从高一开始抓起。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采用一些原始材料进行教学。可以从网上搜索史料,包括史书、视频、回忆录;也可以组织学生看历史专著或其片段,如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教师要将各个版本的历史教材根据新课标和考纲的要求综合起来有选择地讲述。
2.复习过程中强调主干知识,对历史概念要尽可能阐释清楚并加以相应的习题训练,但不要让学生记忆过细的知识。
3.强化训练的试题要对接高考,不要等到高三再进行。因为现在基础年级的很多教辅资料的练习和强化训练的练习的题目都是比较陈旧,跟不上新课程理念,不利于学生转变学习历史的观念,从而造成死记硬背的习惯而很难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