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爱国主题思政实践报告范文

爱国主题思政实践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爱国主题思政实践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爱国主题思政实践报告

第1篇:爱国主题思政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中国梦;思想政治课程;大学生;高校

一、“中国梦”与高校思政课教育结合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党的党的十会议报告明确指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中国梦”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继承和补充、创新和发展,将其与思政课程结合,不仅能够端正大学生认知,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扫清多元化思想冲击的负面影响;还能引导大学生将个人与“中国梦”相联系,融会贯通,促使其在对“中国梦”的不懈追求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2.有助于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全球化思维融合,形形的外来思想扑面而来,各种观点广泛散布,真假莫辨,极易造成大学生信仰迷失,对周围事物产生怀疑、抗拒态度,以非主流自居。“中国梦”与思政课的有效衔接,则能及时、正确地指导大学生把握国情,准确地理解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进而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感,加深对执政党的认知、信任和理解。

3.有助于大学生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增进国家民族认同感

大学生是最具活力的一代,站在历史与未来、理想与现实的交叉点上,只有具有战略思维和眼光,立足中国看世界,透过世界看中国,才能完成民族复兴征程上的接力,才能自觉担负起时代的使命。因而将“中国梦”与思政课交叉教育,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整体复兴,认同国家的改革转型,还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中国梦”指引下高校思政课教育的实施路径

1.将“中国梦”与专业课程教学结合,加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

作为高等教育基础工作之一的思政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人才培养的方向与目标,长期以来,深受我党及政府的重视,并在历年教育改革实践中,反复强调要进一步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与素质,为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中国梦”理念渗入思政课教育,对实现这一目标助益良多。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以“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标准要求大学生,将“中国梦”思想教育与课程教育统一起来:第一,在思政课教材中填充“中国梦”的内容,加入“中国梦”战略思想的专门章节,将其融入思政课各个方面。例如,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课中解析“中国梦”的内涵特征和重大意义;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课中加入“中国梦”的理想信念阐述;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课中引入“中国梦”的历史渊源和内容发展概述;在“基本原理概论”一课中论述“中国梦”的基本原理等,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国梦”的理念内涵。第二,要积极响应国家“终身教育”理念,坚持继续学习,提高自身思想政治觉悟。比如,建立健全教师学习制度,促其完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以加强教师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强化其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中国梦”理念思想的拓展做好外延储备。

2.发挥党团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为中国梦汇聚青春力量

高校党委和团委应充分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和组织作用,将“中国梦”思想融入校园思政宣传工作中,设计和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让大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和认同“中国梦”。首先,要汇聚高校各种资源,组织和编写资料,让“中国梦”教育在学校广泛生根,为“中国梦”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其次,要协调和发动党支部、工会、团委、社团等各方力量,以“中国梦”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育实践活动,借助具体活动的实效性促使学生体会“中国梦”内涵的重要性。比如,可联合党支部、团支部共同组织开展“我的大学与我的中国梦”活动,向大学生宣传“中国梦”的精神与内涵;条件允许的高校还可组织“我的梦・中国梦”校级宣讲团,按照年级、班级、专业的不同划分不同宣讲主题,在院系、班级中开展宣讲活动。

三、结语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各大高校要把“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当中,并将其作为一项政治任蘸屠史使命来完成,进行科学化、体系化的“中国梦”教育实践和实践教育,促其对中国梦的实践由被动变成主动。

参考文献:

[1]陈俊.“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15,25(6):126-128.

第2篇:爱国主题思政实践报告范文

一、主题:了解民生,服务社会

二、对象:全院高职XX级、高职XX级各专业学生

三、途径:开展社会调查。

四、组织形式:以个人或小分队活动为主要形式,按照就近、就地的原则,开展实践活动。

五、活动要求:

1、安全第一原则

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各系要提前认真做好活动期间的安全教育和纪律教育,切实提高广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不鼓励学生到未知危险的山区等地进行实践活动。活动之前要求学生签订《XX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个人责任书》(责任书见附件)。学生在实践活动时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要注意活动期间个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严防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做到文明实践,平安返校。

2、科学可行、以人为本原则

实践活动要做到目的明确,内容积极向上,学生可自主联系相关思政课老师,寻求指导。各系积极整合各种资源,在实践各环节为学生提供政策和经验上的指导,为学生顺利开展实践活动提供帮助。

3、合理安排原则

各实践小组应做到实践有目的、有计划,充分准备,恰当分配任务,活动中指定专人作好纪录,对收集的问卷、调查资料等作好整理分析工作。

4、加强宣传,扩大影响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强对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报道,重点突出特色活动、实际效果、先进典型和社会反响等。同时重视媒体效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与媒体联系,力争获得媒体的关注与支持,增强我院社会实践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六、总结与评优:

1、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个人或小组于下学期开学两周内交一份调查报告和实践地接收证明到本系(实践地接收证明样本、调查报告格式和暑期实践报告撰写见附件)。

2、各系认真进行总结,每个系于下学期开学两周内均需交一份社会实践总结。同时附5张以上数码照片(照片要求从不同角度反映社会实践的内容及特点,并配有照片注释)。

3、思政课部将召开全院暑期社会实践总结会,会上请各系推荐优秀团队和个人代表进行经验交流。总结会上同时进行优秀指导老师、优秀社会实践团队及个人的表彰工作,并组织部分获奖者赴韶山、南岳忠烈祠、屈子祠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实地社会调查活动。

七、参考选题:本次暑期社会实践可以围绕以下选题开展,也可另拟选题。

1. 城市弱势群体生活状况调查

2. 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情况调查

3. 农民工返乡创业情况调查

4. 农村居民健康情况调查

5. 农村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建设及运行情况调查

6. 农村合作医疗情况的实施及农民满意度调查

7. 同学家乡所在地科技、文化、教育、农村建设等方面的调查

8. 结合专业所学知识开展暑期实践活动

9. 赴上海世博园考察参观活动

10. 城镇化的调查和分析

11. 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调查研究

12. 城市中农民工现状调查

13. 公民的环境生态保护意识问题

14.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问题

15. 大学生就业心理趋向调查

16. 网络社会中人们交往关系的变化与伦理道德的新课题研究

17. 开展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

18. 家乡之最调查

19. 家乡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

20. 调查湖南人才市场动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21. 家乡普法宣传调查

附件1:XX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个人责任书

附件2:实践地接收证明(样本)

附件3:调查报告格式

附件4:暑期实践报告撰写

第3篇:爱国主题思政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

Abstract: in the new period, the new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external demand, makes the education teaching work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ust go the way of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continuous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education teaching work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ut forward four kinds of method of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innov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ducation courses; Teaching mode; innovation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职院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通过思政课教学,逐步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责任意识,指引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因此,其课堂教学模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有效传播。

一、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对象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多元化

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青年学生接触各种思想的途径越来越多,他们面临的选择和困惑也更多,再加上社会上一些负面信息的影响,收入差距的逐步扩大,现象的屡屡曝光,使得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由单纯的集体主义高于一切变为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并存,他们提倡在不损害集体利益的前提下保障个人利益的实现,但有些人会片面强调个人利益,这就会导致个人主义的价值观。由原来的无私奉献变为奉献与索取并存,人们的精神境界也就出现了分层,由单纯的精神追求变得更加现实,出现了一部分人为了索取而不择手段的现象,现实主义与拜金主义并存。

(二)教学模式陈旧,缺乏实效性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思政课仍采用“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则充当说书先生和幻灯片放映员的角色,照本宣科,缺乏新意,有的教师只注重理论阐释,忽视联系实际,课堂缺乏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教学效果也不佳。这种单向的被动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影响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生处在这种被动式的教学过程当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调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之上,在不断改进和完善讲授式教学的同时,努力探索运用参与式、研究式、体验式、实践式等多元化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把双向互动交流和“寓教于乐”等方式方法运用到思政课教学中。

(三)教材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可接受性不强

目前使用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材,虽然理论阐述透彻,逻辑结构严谨,但“理论叙述过多,事例有限,给人枯燥乏味的感觉,不容易读下去,并且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不够紧密,有空洞之感”。导致学生对教师所讲授内容不感兴趣,缺乏认同感,完全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必须紧密结合时展要求及大学生实际,不断增添“与时俱进”的教学新内容,通过讲授发生在身边的典型人物和事迹,让学生了解到当今社会发展的方向及时代精神的主题。

(四)对思政课重视程度不够

思政课在大学课程设置中,不论是课时、教师配备还是教科研方面与专业课程相比,都处于劣势地位,每周课时只有两节,教师也大多是行政兼课,专业教师相对较少,对课程教学研究不足,更谈不上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当然,这和社会在某一阶段对人才的需求有关,片面地强调专业技能的重要性。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人们越来越发现,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团队精神和他的专业知识技能是同等重要的,因此,必须给予思政课以足够重视。

二、思政课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方法

(一)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法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在思政课教学中可开发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建立教学互动网站,迅捷、方便、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掌握真实思想动态,排解学生头脑中可能存在的消极和偏激情绪。思政课教师也可开通自己的网络博客,课上课下随时互动,对学生比较关注的国内外社会热点问题和发生在身边的事件进行评论,也给学生发表言论的权利,让学生相互发表对此类事件的见解,形成互动与交流,使思政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融为一体,这样既可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又可在无形中逐步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此种教学形式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增强教学的效果。

(二)课堂辩论教学法

由教师提前为学生选好题,以辩论的形式,将学生分成正反两个小组,由学生课下搜集相关资料,推选小组代表,在课堂上进行辩论探讨,最后由老师对正反双方辩论的过程进行分析、点价和总结,这样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和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说服力、感染力,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生还由原来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索知识,通过这种自主思考及合作研讨的方式,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了对教材的超越。

(三)合作探究式教学法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师生间彼此的认同非常重要,教师不能一味地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学生可以对教师的观点进行质疑,共同探究。两者是一种平等的互为主体的关系,甚至某些时候在某个领域内学生还充当了老师的角色。通过师生间的这种友好合作,共同探究的方法,达到师生间思想的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育的目的。

(四)社会实践教学法

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和锻炼,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知与行的统一。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时候,应更多地让学生付诸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比如: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时候,完全可以将学生带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学生亲眼看、亲耳听,切身体会和感受。组织爱心援助队,深入敬老院和社区,帮助那些弱势群体,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理解奉献的真正内涵。也可以邀请新时期的劳动模范和各个领域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走进课堂,给学生作报告。这对于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培养品格、树立理想、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总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只有坚持开拓、创新的精神,以改革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方式,才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最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并终身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蒋桂平,王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7,12(6):53-54.

第4篇:爱国主题思政实践报告范文

一、健全机制,做实德育常规工作

一是健全网络,优化管理。2014年8月我市教育局为更好的与省厅接轨特成立了思政体卫科具体负责学校德育工作。并配备了业务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年轻管理团队于下属单位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在全市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和规模较大的完全小学设立德育办公室,配备主管德育副校长或德育主任,在学校内部形成了以德育办为龙头,团委(少先队)、学生会、班主任,思品教师为主力的学校德育工作网络,促进了德育工作层层落实。其次是抓管理,规范行为。先后出台了《定州市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定州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学校常规管理的实施意见》和《定州市教育局关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并在教育教学考评中加大学校德育工作的权重,努力推进学校德育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实效化。

二是配强队伍,突出根本。首先,坚持择优聘用。各级各类学校因校制宜制订班主任的任职条件和任职目标,由教师自主报名应聘,校务会择优聘用。其次,加强教育培训。以市继续教育管理中心和市教研室为基地每年对新任班主任进行一次培训。各学校把班主任培训纳入校本培训范畴,采取校际交流、网络研修、老带新等多种形式培训,提高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第三,发挥激励作用。市教育局制定班主任工作激励办法,每年组织开展先进班集体、优秀班主任和德育先进工作者的评选表彰活动,实行优秀班主任在晋级、提升上优先政策,激励广大班主任爱岗敬业,岗位求为。第四,举办班主任基本功比赛。在全市范围内举办了班主任基本功比赛,教师们踊跃报名,认真准备。比赛设置了预赛和决赛,预赛分为7个赛区,决赛为每赛区选出的第一名参加的全市决赛,决赛全程录像,并聘请资深专业评委进行评判和点评。最后选出小学、初中、高中组各一名优秀班主任上报省厅思政体卫处参加高一级比赛。

三是抓实常规,夯实基础。

首先,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走复兴路  圆中国梦”读书教育活动。全市共有近12万名中小学生参加,有67个集体、220名教师、220名学生获得了各级奖励,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其中流驼庄小学孙雨桐同学在全国春苗网知识竞赛中荣获特等奖,并代表我市学生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会议。定州市教育局荣获 “全国组织特等奖”。

其次,加强德育基地建设,拓宽德育教育渠道。我市十分注重发挥德育基地的育人功能,经过几年的辛勤打造,逐渐形成了以定州博物馆、张寒晖文化广场、西城乡北疃烈士陵园、留早镇西南合清风店战役烈士陵园为主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清明节到来之际,我市教育局联合市委宣传部、团市委、关工委、文体局等部门在清风店烈士陵园、北疃烈士陵园、东马家寨烈士陵园以及永安公墓分别举办了爱国主义报告会。来自我市部分中小学的学生为革命先烈扫墓,敬献花篮,参观陵园纪念馆。通过聆听爱国主义报告,使全体同学和教师受到了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纷纷表示要以先辈精神为力量,努力学习和工作,为祖国奉献自己的青春。同时,有的学校在祭扫烈士墓活动中,还举行了新团员入团、新队员入队宣誓仪式。大家一致表示,一定要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热爱祖国,努力学习,用优异的成绩回报先烈,回报祖国。

第三,积极开展争当“文明环保小天使”活动。积极配合我市开展的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和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活动,从去年9月起,市教育局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中联合开展了以“小手拉大手、共建美丽定州”为主题的争当“文明环保小天使”活动。该活动主要有三项内容,一是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组织集体宣誓、签名,开展“我和父母有个约定”活动;二是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同践行“文明环保十一条”,开展系列环保志愿活动;三是每天为学校和家庭清洁做一件事情,开展文明行为劝诫监督行动和与父母共同参与志愿清理环境卫生活动。目前,此项活动还在进行中。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推进家乡文化进校园活动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本着“一流的学校靠文化,二流的学校靠管理”的理念,市教育局把每年的3月份定为“学校德育常规管理月”。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学校要全面落实课程计划,开足开全课程,对音、体、美、写字、信息技术等课程必须保证教学时间和质量。课程表编排做到科学、合理、规范、实用,严格按照课程表上下课,做到执行课程表不占、不挤、不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教职工要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核心内容,积极开展“修师德、强师能、铸师魂、争名师”和“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等活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使教职工爱岗敬业,服从领导,听从指挥,遵规守纪,出满勤,干满点,比奉献,比贡献。同时,为表彰先进,激励后进,在教师队伍中深入开展了“百名师德标兵”、“百名教学能手”、“十佳小学校长”、“十佳幼儿园园长”的评选活动,并在全市教师节大会上进行了表彰奖励;号召全体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养成教育实施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务实的作风,通过班级目标的确定来定位学校养成教育目标,着重从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读书、写字、听讲、回答问题等)的培养入手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人文关怀”,增加其特色与活力,强化校园文化的内涵深度。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形成“以重大节日为契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以科技、文娱、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校园文化活动新格局。各学校根据自身特点也相应制订了常规管理月实施方案。

10月份以来我市开始推广“家乡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为此项活动先后召开主题会议、制定方案、成立筹备委员会领导小组、下发文件。依托定州市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剖析“家乡文化进校园”活动的积极意义,为活动的开展创设条件,大胆设想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力求在全市掀起“爱我家乡、爱我祖国”的热潮。

三、开展家庭教育,提升家校共育水平

第5篇:爱国主题思政实践报告范文

“三生教育”是云南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创新教育发展理念,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破解教育发展难题,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传统教育为现代教育的创造性探索和有益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三生教育”在内容内涵、科学体系、功能作用上是相互联系的。

(一)“三生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内容内涵上是一致的

从各自的内容内涵来看,我们发现指导思想是“三生教育”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三生教育”的目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三生教育”的重点,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三生教育”的为切入点,因此两者在内容内涵上是一致的。“三生教育”是以指导思想为理论指导的,它的哲学基础是关于人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三生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教育,关注个体生命、生存、生活的问题,使人在教育活动中初步领悟生命,勇于生存,学会生活,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三生教育”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这三观又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并把它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了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具有强大的感召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的目标,也为“三生教育”指明了方向。“三生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必不可少。“三生教育”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自己的教学重点,就要帮助学生树立这“两种精神”,不应该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民族精神教育和时代精神教育,而是要把“两种精神”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追求,引导学生形成爱国爱家、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勇于创新的道德品质。“三生教育”是一种人生的教育,主动追求生命、生存、生活的真、善、美。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基本道德准则。“三生教育”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切入点,融理想教育和现实教育于一体,使学生在正确荣辱观的指引下追求人生的真、善、美。

(二)“三生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科学体系上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内容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2008年云南省响应党的号召,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率先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三生教育”,由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个部分组成的。三个部分相辅相成,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础、是关键,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三生教育”是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来的,他们在科学体系上是一脉相承的,同时“三生教育”又结合了本省的省情,创造性地探索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

(三)“三生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功能作用上是相同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它的功能作用表现为彰显的生命力,坚定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激发创新意识,树立道德规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凝聚民族向心力,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为“中国梦”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三生教育”通过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教会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三生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功能作用上是相同的。

二、用“三生教育”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

十七大报告深刻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积极地探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云南省推行的“三生教育”为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和有效的途径。

(一)“三生教育”必须坚持把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运用指导思想引领当今社会的主流思想,有利于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形态。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开展“三生教育”,就必须把指导思想作为理论武器,必须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其哲学基础,学会运用马克思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教会大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现象中认清本质,明辨是非,教会大学生运用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生命、学会生存、快乐生活,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三生教育”必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我国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追求和奋斗的旗帜。共同理想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能够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是全体人民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三生教育”必须坚持的目标。在“三生教育”过程中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渗透到生命、生存和生活教育的全过程中去,使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教育大学生热爱国家、热爱社会和热爱人民,知道自己肩上承担的责任,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以实际行动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三生教育”必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优秀品质和优良道德的沉淀和结晶,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在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又适应新时代的变化而形成的,是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是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激发社会活力的强大精神动力。在“三生教育”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运用图片和一些爱国主义题材的教学影片,使大学生认识到国家处在危急关头,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社会都应该体现出这种中国精神,甚至不惜牺牲生命,从而认识到生命的价值;运用鲜活的实例告诉大学生,当宝贵的生命受到考验和威胁时,正是因为这种不朽的中国精神,我们国家才能一次又一次地战胜各种困难和灾难,取得抗击非典的胜利,战胜“5.12”大地震,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从而认识到生命的珍贵,理解生存的意义。

(四)“三生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取向,是民族精神、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为我们确定了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的基本衡量标准。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和希望,教育作为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手段,在“三生教育”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有利于教会大学生明是非、辨善恶、识美丑,旗帜鲜明地坚持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反对骄奢逸、腐败没落的社会风气;教会大学生知荣辱,有利于他们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积极地坚持和提倡“八荣”,反对和抵制“八耻”,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大力弘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的言行,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自觉地追求人生的真、善、美。

三、结语

第6篇:爱国主题思政实践报告范文

十八报告中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湖南作为湘湖文化的发源地,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中伴有重要角色[3]。岳麓书院作为湖南文化的代表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培养了一代代杰出的人物,孕育了湖南特色的文化,激励着一代代湖南人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长江后浪推前浪。

在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氛围下,一些教育工作者对“科教新国”的认识产生了偏颇,导致教育越来越走向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造成了现今社会一方面理科知识明显过剩,一方面人文素养严重不足。当代大学生迫切需要中国的传统文化来滋润心灵、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信意识和精神力量[4]。

二、充分发挥岳麓书院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阵地作用,加强德育工作,促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

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培养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必然要求[5]。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方面注重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内涵,继承和发扬“传道济民、爱国务实、经世致用、兼容并蓄”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注意将“博学、睿思、勤勉、致知”的湖大精神融入团员青年的思想和意识当中,通过一系列特色主题活动的开展,使优秀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传统转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塑造出更加适应时代需求的先进青年文化,让传统文化在育人方面发挥了新的积极作用。

1.融入课堂教学。

通过文化传承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弘扬岳麓书院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做到让其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学生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开设专门的课程,鼓励引导大家积极参加相关课程的学习,通过课程让学生感受岳麓书院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生涯规划,让大家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此外,还可以推出课外国学课堂、国学讲座、经典诵读等相关教学活动。随着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被社会关注,以及新课程的推进演化,学校在相关课程的建设与开发上应投入更多的力量,让传统文化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新形势背景下的育人工程。

2.融入社会实践。

挖掘传统文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支持、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活动。包括论坛、讲座、征文比赛、校史知识竞赛等多个项目;打造三下乡、文化考察调研、志愿服务活动等品牌活动。使活动形式更加多样化,不局限于原有种类,实现在活动策划上的创新;更有利于活动效果的最大化,同时扩大了参与性,增强活动可持续性。其中岳麓书院义务导游活动是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一直以来坚持的传统活动,节假期间,游客成千上万,岳麓书院的专职导游并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次类活动既能缓解书院的紧张局面,方便了游客,又能让同学们提升社会实践能力,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岳麓书院这个千年学府的许多典故和底蕴。

3.融入校园文化生活。

围绕“继承”与“弘扬”之间的关系,以青年志愿者与团队力量为整体支撑,着力构建校园文化建设常态化机制。发挥学生组织、团队的创造力,鼓励他们努力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转化为具体行动,通过书法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以实际成果展示青年学子的才华。千年湖湘文化“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是传统文化育人项目的直接精神动力;通过活动的开展,积极培养大学生树立“自我奉献,自我实现”的思想观念;促进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着力打造项目文化品牌[6]。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是广大党员、学生干部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

4.融入理论研究。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岳麓书院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高校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深入挖掘岳麓书院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效果。通过课题申报、思政研究等形式提升高校本校的理论研究水平,为高校做好德育教育做出贡献。

5.融入网络思政教育。

网络作为新时代人们交际交往的又一种方式方法,甚至可以说是人们生活中,特别是大学生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拓新形式,广泛利用BBS、微博、微信、专兼职团干博客、QQ群、电子杂志等新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此外,充分利用网上媒体的优势,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中来,从而达到了相互交流,扩大传统文化影响力的目的。相信借助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然能够跟得上时代的要求,更好的服务大学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的为社会提供更好的人才,促进社会更好的发展。

三、总结

第7篇:爱国主题思政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人文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述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1―0025―0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问题一直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关注的永恒主题。人文关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理念在十七大报告中被明确提出来以后,国内学术界也加大了对人文关怀理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研究。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主要集中在人文关怀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人文关怀的必要性;人文关怀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现状、原因、解决对策这几方面。

一、相关内涵的厘定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及内容体系建构

对于人文关怀的内涵,虽然理论界仍存在较大分歧,但是在较大范围内已有一定共识。多数学者如杨怀中、张弘政、张敏、王欢、刘天宇等认为人文关怀坚持以“以人为本”为核心,注重人的价值和主体意识,满足人的需求,尊重人的尊严等。

学者张敏认为“人文关怀是指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其核心是强调人的道德价值和尊严,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和权益,从而推动思想启蒙和人类的共同解放,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学者王欢、刘天宇认为人文关怀的核心应是重视人性、肯定人的价值。学者史佩宇提出思政教育意义上的人文关怀“首先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表现为对人的人格尊严及价值需求的一种关心和尊重,不断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及主动性,从而使人都能实现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另外,学者伍揆祁在与上述学者有相似见解的同时对人文关怀还有其独特的看法,他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论》中指出,人文关怀更侧重于实践,是实现人文精神的一种方式和途径。

思政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建构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学者是王东莉和伍揆祁,他们二位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做出了详尽的阐述。前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应从关心人的需求、满足人的需要,提升精神品位、丰富心灵世界,唤醒主体意识、塑造独立人格,培养伦理情操、完善道德境界,建构精神家园、引导终极关怀等几个层面来全面推进人的发展”。后者认为要“尊重人的价值、满足人的需要、唤醒主体意识、培养德性伦理、提升文化品位、丰富心灵世界、导引终极关怀”。总之,思政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应注重个体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同时体现以人为本,突显人的价值,满足人自身全面发展的要求,使人达到自由全面发展,为我国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合格的“四有新人”。

(二)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内涵

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内涵,多数学者的见解基本一致,认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是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而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是其现实活动功能和期望功能的吻合程度。如有学者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运作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与出现正向结果的效能属性”。学者林琳提出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通过相应的教育方式、手段,对受教育者所实施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所达到的实际效果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效果相契合的程度”。学者沈壮海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结果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有效性,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研究的三个基本方面”。

二、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加强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坚持贯彻人文关怀的理念,是社会发展和思政教育学科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提高的关键,因此必须加强人文关怀理念的贯彻实施。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论述,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人的本性的需要。哲学认为内因决定外因,“人的本性需要得到人的承认与尊重,需要得到人的挖掘与激励。正是由于人的本性决定着思想政治工作要注入人文关怀”。人文关怀的核心就是尊重人、关心人、满足人的需求,而大学生思政教育是培养人成为“四有新人”的教育,二者具有内在的联系,在本质上有很高的契合度。

二是时代进步的需要。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化步伐加快,后现代主义、新自由主义等各种西方社会思潮泛滥,人才竞争日益激烈,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只有坚持人文关怀理念,高校思政教育才能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抓住人的本质,实现人的发展,才能提高自身的实效性,突显自身的价值,才能符合我国发展的要求。学者韩华强调:“在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中,在综合国力竞争、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尽管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很多,但缺乏人文关怀无疑是重要的一个,加强人文关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创新基点。”

三是思政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实际调查可以得知,思政教育理论空洞,忽视学生的自身需求,导致学生的反感,严重影响了思政教育的发展。加强人文关怀理念的贯彻实施有利于将重心转移到关注学生自身全面发展方面,有利于使思政教育贴近学生实际,从而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人文关怀是思政教育摆脱低效的内在诉求,是思想政治教育良性运行的必要支撑。”

由此可见,学者们对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加强人文关怀的必要性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都做出了相应的论述,加强人文关怀不仅是时展的要求,更是大学生思政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不理想的状况下,我们应该更清醒地认识到人文关怀对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性,应该把人文关怀理念贯彻落实到实处。

三、人文关怀理念下思政教育实效性的现状

人文关怀理念下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在得到提高的同时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人文关怀理念的贯彻实施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人文关怀理念在绝大多数高校受到重视,大学生主体意识明显增强,思政教育得到绝大多数大学生的认可,大学生与思政教育者的关系得到明显改善等。对于存在的不足,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在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人文关怀缺失严重、人文关怀的理念在部分高校仍未得到高度重视、人文关怀理念重形式轻实践的情况严重等导致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不强。例如学者李自维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角度阐述这一问题,认为在教育思想上,仍然欠缺“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在教育目标上,体现“个性发展”的具体要求还严重不够;在教育内容上,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在教育方法上,没有完全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在教育环境上,没有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氛围。

对思政教育实效性不足的原因分析,绝大多数学者如林琳、李向军、史佩宇等认为目前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不理想是由于思政教育的价值定位、内容、教育教学方法等缺乏人文关怀造成的。李向军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定位、目标制定、内容设计和方法实施过程中缺乏人文关怀,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

四、人文关怀理念下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措施

在增强人文关怀理念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对策措施方面,目前学术界做出了较多研究论述。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

大学生在思政教育活动中居核心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充满人文关怀的大学生思政教育要“因材施教,给大学生创造一个自主的发展空间,让大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彰显能动性与创造性,使大学生形成独立和谐的人格”。

(二)提高教师人文素质

教师在思政教育活动中居主导地位,是大学生的领航员,全面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进行心理疏导,全面关怀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三)丰富教学内容及方法

完善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超越灌输式教育方法,坚持理论灌输与实践养成相结合。例如学者李向军提出“思政教育的人文关怀在教育内容上的体现就是要实现对人的现实生活的回归,关照人的生存状况,考虑人的生存境遇突出人格完善。根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从人的现状出发选择多样化的教育内容”。学者杨林指出“在方法上要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把人文关怀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将思政教育渗透到人文教育的全过程中去。在内容上要关注传统文化精神,加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注重培育学术文化”。

(四)优化思政教育人文环境

优化思政教育人文环境,积极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例如学者王利军提出“大学的人文环境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学生。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最重要的场所。……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使学生获得在课堂上得不到的更加广博的知识和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真正成为个性丰满、和谐发展的人”。

(五)拓展管理方式和方法

大学生思政教育是针对人的教育,除了刚性管理之外,必须有柔性管理,注重人文关怀,刚柔并济,建立健全人文关怀制度,坚持“柔性管理和感染熏陶相结合,丰富思政教育的管理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目的。

五、结束语

虽然国内学术界对人文关怀理念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对此问题的研究多集中在理论层面上,实证研究较为薄弱,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对策措施还不尽完善。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明确要求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如何,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与“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是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战略任务,人文关怀理念为新时期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构建了一个全新的视界,人文关怀是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重要突破口。因此,以人的尊严、需要、价值以及发展为核心的人文关怀,是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推动思政教育有效运行的必要支撑,学术界应当结合实际进一步地深入研究人文关怀理念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使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契合,使理论更好地为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伍揆祁.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2]刘川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4]王东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建构[J].教学与研究,2005(02).

[5]张敏.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6]陈士宏,王雅文.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03).

[7]宋劲松,王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研究综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05).

[8]韩华.人文关怀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山西师大学报,2008(06).

[9]王利军.注重人文关怀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8).

[10]李自维.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9(01).

[11]王薇.略论人文关怀视野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04).

[12]李向军.人文关怀视域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09).

[13]杨林.人文关怀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寻[J].社会科学论坛,2010(13).

[14]王欢,刘天宇.人文关怀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路径选择[J].新西部,2011(24).

[15]林琳.人文关怀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北方文学,2011(11).

第8篇:爱国主题思政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高职 思想政治理论课 “一体化”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C-0037-02

《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要求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然而,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许多高校并没有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纳入日常教学环节来组织实施,实效性不尽如人意。此外,实践教学资源不足,教学资源主体多元化、占有分散、活动要素交叉重复、信息资源利用率不高,也是实践教学实效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本文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基于资源整合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

一、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管理和运行长效机制

为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规划化和制度化,出台系列指导性文件,明确规定实践教学的组织领导机构、管理机构、各门课程实践教学的学时和学分、教学专项经费拨付、考核方法、教师工作量计算方法等;提出一整套包括课程目标、基本内容框架、实施体系、运作模式在内的实施方案;教学部门每学期结合不同课程制订较为科学、完整、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计划及指导手册,对实践教学的准备、实施、考核和总结等具体环节进行规范。通过科学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管理和运行长效机制,克服实践教学无章可循的问题,并形成了多方齐抓共管“大思政”工作局面,详见图1。

二、构建与专业实习实训相结合的“一体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一)“一体化”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长期以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三门思政必修课的实践教学内容缺少系统设计,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此,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按照“05方案”课程逻辑体系、主要知识点和资源整合原则,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三门课程“一体化”设计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即三门课程互通有无,相互协调,既能保持整体上的统一性,又各自具有独立性,共同服务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总体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体系。为体现高职院校特色和学生需求,经过优化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的教学内容共包括以下“四大模块”,详见表1。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各模块内容分阶段实施,各有所侧重。在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时,侧重开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以及社会公德文明等方面的体验及实践活动;在开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课程时,侧重依托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在学生顶岗实习时,侧重组织创业就业形势以及职业道德的体验及实践活动。

(二)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个性化设计。在强调实践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意识形态性的同时,以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为目标,切实贯彻“以生为本”和“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主动选择,对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对教育精神的主动内化,以及主动探究等形式来实现教育教学目的。首先,提供多种实践教学形式供学生选择,实现教学内容的主体选择。其次,引入多种自我教育方式,达到理解、消化和吸收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目的,实现教学过程的学生的主动参与。再次,创造各种条件和平台,使学生可以发挥个体特长,自主开展实践活动,实现实践教学活动的个性化设计。详见表2。

(三)实践教学内容与专业实习实训集成设计,同时并重。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融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与专业实训有机结合,有针对性地在学生专业实训过程中设计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项目开展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职业场景中锻炼。

三、加强教学资源优化整合,形成多方合力育人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加强地域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构建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主动与当地的有关单位和机关、社区,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改革开放成就显著的小城镇、校友所在单位等社会资源以及大学生创业基地、就业基地、军民共建单位、科教合作单位等联系。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共建、双向受益、共同管理、服务社会和服务高校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学校利用其科研、人才优势为基地单位提供服务,基地为人才培养提供实习场地和环境,从而形成“互利互惠”的长期协作关系。

(二)构建专业实训基地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双基地”。为构建更多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把握大力推进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这一机遇,利用校企合作共建的专业实习基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专业实习实训全过程,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依托各专业实训基地,做到专业实训基地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双基地”同时建设、运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以企业为依托、与职业实践紧密结合的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这不仅满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需求,而且可以有效节省教学资源,提高办学效率。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每学期有计划地分批轮流安排各专业学生到基地参加实践活动,使实践活动规范化、常态化、科学化,使学生受锻炼,基地也从中受益,达到了双赢结果。

(三)加强学校横向管理机构资源的开发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拥有理论功底扎实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但经费资源、组织资源较少,而学生管理工作机构、就业以及后勤管理部门则拥有广泛的组织资源、充足的活动经费和丰富的校外资源。通过加强各部门相互之间的沟通协作,实现优势互补,最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整合。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涉及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力量过于单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也将辅导员、班主任及校外指导教师纳入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让他们参与具体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由学校给予一定的补助,以弥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织实践教学活动时数量不足的缺憾。

四、形成稳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构建考核评价体系时主要把握三个关键问题:一是可行性,二是方向性,三是整体性。当然,实践最后结果(调查报告、问卷分析、观察体会等)是最重要的,但实践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最好有量化的办法,以便于操作。为解决以上关键问题,形成一种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一方面必须丰富评价内容,至少要包括如下观测点:创新意识、团队协作、学习态度、交流能力及写作能力。评价内容注重将知识、能力、素质评价相结合,加大对学生思想道德养成方面的考查,如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责任意识、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团队合作能力等。学生在企业实训中的具体表现,包括实践教学的态度以及企业调研报告的完成情况等被纳入考核范围。另一方面,为使评价结果更加公正合理,除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外,还让辅导员和其他学生也参与进来,实现评价主体多样化。

除加强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外,加强对教师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也是提高实践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通过制定教师教学效果考核办法,把对教师的实践教学效果的考评纳入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范围之列,从而激发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参考文献】

[1]秦丽君,刘增安.高职“思政课”教学内容整合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6(20)

[2]王金全,邓永奎.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内容[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

【基金项目】2012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B333)

第9篇:爱国主题思政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 “95后”大学生 辅导员工作 新思路

自2013 年起,高校里开始出现“95 后”的身影,2014年9月我国高校迎来了一大批“95后”的新生。他们个性张扬,独立自主,勇于创新,富于挑战,同时畏惧现实交往,依赖网络,行为常带有功利性色彩。面对个性越来越鲜明的“95后”大学生,高校辅导员应充分了解和研究“95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性,构建有效的工作模式,创新工作思路。

一、“95后”大学生思想及行为的特点

1.价值取向多元,有爱国主义情怀,但理想信念薄弱。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国内外各种思潮纷至沓来,既有社会主义所提倡的核心价值观,又有西方所推崇的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对“95后”的价值取向产生多元化的影响。从“雅安地震”到“马航失联”,从“伦敦奥运会”到“韩国亚运会”,他们在面对各种灾害和国家重大事件时表现出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一种自然的情感流露。他们的理想信念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在各种思潮和价值观的冲击下,某些大学生表现出理想信念薄弱,缺乏理想抱负[1]。

2.富有自我意识,思想独立,但团队精神缺乏。

“95后”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享受着良好的教育,备受家庭成员关注,从小就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习惯自我思考和自我选择,关注自我发展,力求通过自身体验获得自我实现和满足。较强的自主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多以自我为中心,在考虑自身利益时往往忽视他人的感受。进入大学后不容易找准位置,不善于合作和分享,喜欢一个人独处或者独自一人完成任务,团队意识和观念较差。由于过于强调自我,忽视集体观念,班级矛盾和宿舍纠纷经常发生。

3.勇于竞争,但内心脆弱敏感,无法承受挫折。

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从小就被家庭和学校灌输了竞争意识的“95后”相对于以前的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认识更现实。他们认为竞争是生活的一部分,通过竞争充分展现自己的价值,锻炼自己的能力。他们大多没有经受过磨难,较少经历挫折和失败,一旦进入高校,在独自面对学校和社会的压力时,遇到困难缺乏克服的勇气,遇到挫折和失败就表现出垂头丧气,多选择逃避,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长期将不良情绪在心里自我堆积,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4.具有社交意识,但过于依赖网络,人际交往能力不足。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从小生活在网络时代的“95后”能熟练运用网络进行信息获取和沟通。他们通过QQ、微信、微博、人人等新媒体工具的使用,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与他人交流,并以此作为沟通的平台和人际交往的主要手段。“95后”大学生对网络的长期依赖性及在网络中的成就感和满足感逐渐造成他们现实感的缺失,在现实生活中缺乏交往能力,表现出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网络在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容易产生认知混乱的现象及人际交往能力的不足。

5.富于创新精神,但辨识能力不足,考虑问题片面。

在素质教育的体制下,对学生的培养更注重智力与非智力的协调发展,“95后”这一代人不再传统和保守,他们广泛接受新鲜事物,乐于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思考和验证问题。通过探索和发现形成独立的见解和判断,但他们同时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大量未经过滤信息的获取,容易产生偏颇的理解。

6.目标明确,但行动力不足,功利行为增多。

“95后”目标意识强烈,有一定的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某些学生在入学前或入学初期都会制定自己的大学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但往往行动力不足,没有毅力实现目标,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和懈怠。很多时候把是否对自己有利作为行动的评判标准,参加社团活动和竞选干部的目的不在于锻炼自己,而是谋取更多的加分。在价值选择和价值实现上的功利性倾向致使“95后”大学生集体意识弱化和社会责任感淡薄。

二、目前辅导员工作的现状

1.管理理念成旧,不能满足个体发展。

我国某些辅导员仍以灌输和说教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这种家长式的管理模式过于强调辅导员的主导地位。“95后”大学生常常被要求按照规定参加各类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削弱,导致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影响。同时由于不了解“95后”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性,因而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类教育和引导。“95后”大学生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辅导员利用规章制度一味地进行约束式和灌输式的教育和管理,往往导致一部分学生感觉自身的自主性受到损害,继而引起逆反心理,最终造成“知行不一”的结果。传统教育和管理中的内容与社会脱节,不能兼顾每一个学生,导致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针对性和实效性出现偏差。

2.活动流于形式,不能贴近个人需求。

我国某些高校辅导员在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时,常以班级为单位,通过开展一些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但不可否认,有时候活动的开展过于流于形式,渗透不够。由于场地、经费等各种因素的限制,活动形式除了课堂教育,就是听报告、开大会,不能结合“95后”学生的特点开展特色教育。比如党的理论教育和学习,多是简单的课堂灌输,知识政策不能深入人心,不能贴近实际和社会需求。由于没有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长此以往这样的活动只会让学生感到厌倦,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活动常流于形式,导致部分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积极性不高,而隐匿于网络的虚幻世界里以求满足个人的内心需求。

3.专业化程度不高,教育不能形成合力。

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程度不高,某些辅导员不是教育学或者思政教育专业毕业,因此在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时往往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导致辅导员往往凭经验或感觉开展工作,无法在教育和管理水平上产生质的飞跃。同时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往往处于孤军奋战的状态,某些辅导员常常独自一人承担大量繁重的教育和管理的任务,而专业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较少参与。由于辅导员经验、精力和能力的有限,不能深入每位学生,在部分学生出现思想波动和心理问题时不能第一时间发现并及时解决。“95后”大学生对自我实现有较高的要求,如果教育不能形成合力,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失去应有的支撑,达不到较好的效果。

三、辅导员工作的新思路

1.转变学生管理理念,关注学生需求和个性发展。

辅导员作为学生教育和管理的骨干力量,在面对“95后”大学生开展工作时,要首先转变工作思路,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基础上,着眼于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新问题。“95后”大学生普遍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要求辅导员克服以往的灌输式的方式,改变居高临下的习惯,在教育和管理的过程中从“95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沟通、调研等方式,了解学生所关心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动掌握学生个体需求,进行定位和分类,继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工作,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对于学生的共性需求,可以采取集体教育和引导的办法加以解决,对不同层次和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要针对实际开展分层分类的教育。通过积极关注,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人翁意识,使他们减少功利,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增强教育的有效性。

2.开展特色班会活动,增强理想信念和学生团队意识。

班会主题教育活动是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的重要途径[2]。通过特色班会活动的开展贴近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增强理想信念和集体归属感。在班会活动中通过讨论、辩论、演讲、座谈、视频观看等形式,开展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和诚信、感恩的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参与其中,增强认识和辨别能力,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提高个人修养和道德水准。通过特色班会在学生中树立典型代表,通过朋辈效应让学生之间相互影响,让学生带动学生,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开展以挫折教育为主题的班会活动,结合学生实际,通过情境体验的方式开展抗压教育和训练,引导他们学会正确看待压力、应对挫折。同时辅导员还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让他们自主开展主题班会,通过有计划的引导,提高自主性,减少功利。在锻炼自理和自治能力的同时,营造优良班风,激发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从而营造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风貌。

3.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整合教育资源增强教育实效性。

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主要力量,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人格魅力往往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做好“95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高校辅导员一方面要加强自我教育,提高学历层次和科研学术的水平,另一方面要多进行社会实践和调研考察,探索和深入了解“95后”学生的特性和想法,顺应时代潮流,跟上时代节拍,在教育和管理中改进方法,提高质量。辅导员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满足学生的需求。通过转变思路,调整方法,摸索出适合“95后”大学生的管理和教育模式。要善于利用校园网络,宣传主流文化,进行价值观教育,在丰富学生的学习和业余生活的同时,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多方面整合教育资源,加强与政治理论课教师及各专业课教师的沟通,形成课程教育的合力。同时也要善于利用家庭、社会的资源,多方位全天候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3]。

“95后”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辅导员要正确面对“95后”学生的优点与缺点,坚持以人为本,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教育工作。在增强理想信念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应对挫折和辨识真伪的能力,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薛伟芳.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分析[J].安顺学院学报,2012(2):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