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

第1篇: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和消息,可以说如今大学生已经成为心理弱势群体。根据相关部门调查,2005年前半年内。有25名北京的大学生是属于非正常死亡,自杀身亡的就有10人。2003年,卫生部和北京心理危机研究所数据消息,全国有大约3000千万的青少年有不同的心理问题,而在这问题中,自杀已成为首要问题。由于心理问题导致的刑事犯罪也在大幅的上升,其中大学生占到17%。通过这些数据不难看出,当今大学生面临着重大的心理健康问题,希望可以通过社会的呼吁以及重视,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自我实现的原因

1.感觉自身能力不足

由于自身的不自信,从而怀疑自己的各种能力,导致不能实事求是地完成自我评价。正是由于这种过低的自我评价使自己的潜能与才干不能有效的发挥,使大学生不能在学习中或者工作上取得满意的成果,从而引发自己内心的冲突和严重的情感挫败感。而导致自身不自信的原因是因为在这个强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了大学生强烈的成才意识。因为过高的期望值设计了较高的理想目标,可现实与理想是存在差距的,正是因为这种差距使大学生产生了不自信的心理。

2.不能实事求的实现自我

由于知识的增加和社会阅历的增强,大学生开始有了强烈的自尊心。但也正因此出现了一些因为自尊心所引发的问题,比如自尊心过胜。导致这种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大学生长期处在学校简单的环境中,使其人生观、价值观并不是十分的完善。这种不完善导致了大学生理论多于实际,缺乏对各个方面的现实态度。而在自尊心过胜和理论多于实际的情况下使现在的大学生不能实事求是的分析问题,从而阻碍了自我人生价值目标的实现。

三、针对上述问题的相关对策

1.调整好健康的心理状态

健康不止是身体没有疾病和残缺,还应该是心理的完整。认知能力的正常就是一种良好的表现,大学生在学习和解决问题时应该有良好的思维能力、极强的专注力、长久的记忆力和灵敏的观察力。在这之外大学生还要正确的面对现实,处理好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积极的情绪能让大学生处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中。自身会合理的处理消极情绪,能控制协调好消极和积极所带来的影响。在这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影响下也会使自身的品质随之提升,在实现自我价值中可以解决各种困难和不良事物所带来的影响。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获得,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有以效的控制和调节不良情绪的发生,可以长久的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正是这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以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变得更加和谐。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开阔自身眼界与知识,使其能对社会现状实进行了解,以此来纠正自己不现实的理想,使大学生能够更加适应社会,在面对各种复杂状况时,有良好的心态去应对。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不仅可以使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可以完善自身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可以促进自我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第2篇: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笔者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在某高校发放了1000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调查表》,回收967份,其中大一学生336人,大二学生230人,大三学生241人,大四学生160人。通过调查研究,笔者得出三个结论:第一,76.47%的学生认为应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13.84%的学生认为开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无关紧要,10.79%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同时,有92.20%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笔者认为,大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第二,大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需要是不同的。79.88%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注重激发人的潜力,72.87%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技巧,65.79%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帮助大学生调节情绪和排解压力。笔者发现,当前大学生希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解决他们自身的心理问题。第三,超过70%的学生不喜欢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也不喜欢课后作业以及道德说教。通过了解大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喜欢教学活动、心理测验、拓展训练、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比较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现阶段,大学生比较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落后、教学方法死板、教学评价不合理,所以改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势在必行。

二、改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具体措施

1.确立合适的课程改革目标

目前,高校教师都意识到了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但是怎么改、向哪儿改,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因此,要想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就必须先确立一个明确的改革目标。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教育的重点放在矫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上,这样的教学目标会给大学生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改革后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以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以及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为主,激发大学生的潜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太宽泛,内容涉及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每个人都有独特性,宽泛的教学内容无法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要求,所以教师要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3.改革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学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主,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便于教师管理,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长此以往,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影响到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改革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4.学校应采取的措施

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采取积极措施来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首先,学校要大力培养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建设一支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同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术交流活动,鼓励教师多与行业内的精英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其次,学校要建设专业的心理辅导室等设施,收集各种有关心理健康教学的资源,以便开展教学活动。

三、结语

第3篇: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一)在体育锻炼中能够形成一定的社会交往面,从而有利人们改善其人际关系。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越来越高,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相应地,人们的社会联系面也越来越窄,必要的人际交往也日益淡漠,然而在社会化进程日益加剧的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必须具有与人协作的能力。早在十几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说明现代人的综合素质中就提出了与人沟通与协作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和发展了人们与他人协作与配合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和发展人们的心理素质,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

(二)通过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地疗治学生的心理疾病。

体育锻炼在现代心理学界已被公认为是一种较好的心理治疗手段,特别是对精神分裂症、神经官能症等病症具有很好的疗效。尽管在目前来看,心理上疾病的产生原因以及为什么体育锻炼有利于治疗心理疾病还没有十分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在大量治疗实践中已证明体育锻炼是一种疗效很好的治疗手段,并在国内外开始流行。但是,笔者必须指出只有科学的体育锻炼才可能有利于心理疾病的治疗。

(三)通过体育锻炼有助于大学生在人格方面的健康发展。

大学生通过体育锻炼,除了培养和发展其上述能力外,还能使其性格得到磨练,使其变得更加乐观、开朗、刚毅和坚强。在体育锻炼中,促进大学生学会对自身动机以及需要进行合理地控制,从而促进其个性倾向性向着成熟方向发展,使其克服孤僻,在运动中学会淡忘痛苦与烦恼,学会人际关系的有效协调,扩大自己的社会交往面,从而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世界著名学者麦亦尼在其著作中提出:游戏和运动对人们具有巨大的乐观、保持友谊、消除紧张、启发独创等心理保健价值。

(四)通过体育锻炼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人们在所有的行为活动中,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行为结果的好坏,所以良好的意志品质对大学生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而笔者认为,大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可以通过大量的体育锻炼而形成。体育锻炼的基本特点就是要求人们在锻炼过程中需要克服大量的来自主客观的障碍与困难,所以体育锻炼是培养和发展大学生意志品质的重要手段。

二、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一)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强化学生的自我认识。

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有的特点,所以要有针对性地对待每个学生,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自身的特长与优势,以及自身的不足之处,能够客观恰当地评价自己的性格与能力,还能使自身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从而使运动成绩得到有效提高,也使体育锻炼效果得到明显提升,同时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自身价值所在,从而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

(二)老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努力创造学生间互相了解和互相协作的机会。

在当前高校的体育课教学内容中涉及到大量的需要多人协同合作才能顺利完成的体育项目,如跆拳道、舞蹈、球类等等。在体育教学中,师生间、学生间往往都是利用身体动作、表情、手势等等方式进行交流,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进行着间接的或直接的交流与接触,不经意间产生亲近感,以及安全感与自信心。老师在活动开始前,要合理分析学生的技术水平,尽可能让技术水平相差不多的学生进行搭配,或者女生由男生带,或者技术水平低的学生由技术水平高的学生带。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间交换搭当,使其交往面得到一定的扩大,从而认识和交往到更多朋友。

(三)努力使学生通过体育学习而获得对自身情绪进行调节的方法与手段。

在体育锻炼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既深刻又强烈,在忧伤与憧憬、欢乐与痛苦、挫折与时取、失败与成功的情感交织中,可以促进学生在调节自我情感方面的能力发展,从而促进学生情感更加成熟。鼓励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去渲泄自己的不良情绪、释放生活学习中的压力。

(四)老师在体育教学中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优良品质。

第4篇: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1.1在教育内容上具有相同点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交叉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简要来说主要有政治理论教育、主旋律教育、三观教育和精神文明教育等健康人格教育。思想政治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另外,教育重点放在了完整的人格的塑造,通过教育,学生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理想上的追求,他们的形成法律意识、时代意识与自我意识等,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在人际交往上能较为成熟,大学毕业学会求职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学会如何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当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及时的进行调适的方,把异常的心理因素去掉,形成正确的心理现象,侧重点烛对学生的性格塑造,形成良好的物我发展能力,能适应当今的生活,在就业方面有自己的爱好与主见。心理健康教育的政治倾向没有那么强烈,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上也有人生观、世界观等思想问题与发展问题的咨询与指导,也具有少许的政治因素。另外心理健康教育能对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等各个方面具有间接性的教育与指导,从心理教育上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方面的良良性变化。

1.2具有互补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能功上的差异也造成了他们之间具有互补性的一面。从心理、思想、行为三者相互的关系及其相互转换来看,心理状态健康与稳定能形成良好的思想觉悟,开始优良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是思想政治的基础,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具有很好的帮助。思想政治教育虽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德育水平,让学生形成鲜明的思想觉悟与高尚的道德品质,但是,学生的良好思想政治品质提高了,也会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反过来,虽然心理健康重在育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但是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有助于学生较快的提高思想政治水平。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

育结合的必要性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二者必须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共同发挥教育的功能,所以,对二者进行整合是必然的,使之发挥最佳的育人功能。

2.1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支持

目前大学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能力,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够的,其实,这是一种教育的缺失。思想政治教育让教育本身的内容形成学生内在的品德和自觉行为,不是那么简单的,如果借助心理活动的调解,才会更有效的完成道德内化所需要的心理素质或心理要素的培育。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功能,所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心理教育的补充,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成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

2.2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帮助扩充

我们以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只是重视学生对自然的认识、社会的认识、国家的认识,重视当自己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发生冲的时候如何去处理。但是很少让学生认识自己、如何处理自己与别人的关系、如何学会正确的生活等方面关注不够。随着时代的变化,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处于不稳定的时期,他们的的社会心理问题也变得非常严重,需要要良好的心理品质以适应变化较快的社。产生这种心理变动的因素是思想方面的起到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时,要结合心理健康的内容进行教育,内定与目标要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目标,这时,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就得到了发挥,势弥补了了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进面使得思想教育目标更容易实现,并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生活化,于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综合素质。

2.3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

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大系统分支出来的,以前并没有受到重视,但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少,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教育活动,教育目标与内容也相对独立,但是,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可能单独的来完成,他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与参与。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构特点上看,心理机能的正常发挥受到人的本身内在的思想意识的影响,如果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不高,势必会对心理健康有很坏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实现个体、群体心理健康的手段与途径,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引导,有了思想政治教育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才能顺利进行。

3心理性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模式

3.1在理论层面上的整合

以科学的系统论为理论指导,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大学生的这两种教育属于不同的学科体系,但都是思想教育的大范围之内,所以,我们可以把二者看作是一个大的整体来进行融合教育,在体质各自独立的基础上又体现其互补性,使二者协调发展,而不是把任其中一个牺牲掉。其次,把大学生的生活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平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就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而教学,这是教学的生活化,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陶行知先生就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也就是指学生的生活对受到的教育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3.2在实践层面上的整合

第5篇: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结合

据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中有20%左右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而能主动到心理咨询门诊咨询的学生却只有l%~2%,与有20%左右的学生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相比较,相差甚远,因此说,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原理与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性教育、咨询性教育和良好行为的训练。思想政治教育,是依据党的教育方针,为实现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政治目标,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其思想,进而指导其社会行为。两者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是相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机制和情绪、意志、性格等方面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两者都是为了塑造大学生完整、高尚的人格,使他们成为适应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合格人才。事实上,大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反映出来的许多问题,往往与其心理素质特点有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非常必要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可行性

从我国高校的现状来看,并不是所有高校都配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大多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的老师以及各级学生工作干部与全校学生进沟通的。在工作中,培育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培育其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也没有截然分开。实践也证明,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可以变“等学生上门咨询为“主动登门诊疗,既可以提高心理素质培育的效果,又可以提高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培育的效果。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可行的。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关键是找准结合点,把握结合度

1、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一般解决心理层面的问题,如心理负担、心理障碍、心理疾患等。心理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思想政治问题的解决。但如果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停留在解决心理问题的层面上,不能在更高层次上给大学生以引导,指明方向,其效果也只能是暂时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品质起着正确的导向作用,可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在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责任感。

2、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关键是要把握好结合度。对心理、精神问题的研究,离不开社会的、政治的、思想认识方面的研究和指导。对因这两方面因素交织而产生的问题,可以从心理方面切入。把心理问题的解决与思想认识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同时。也必须看到,大学生中确实存在着非思想性、非政治性、非道德性的纯心理的问题。对此,应从心理的特有规律出发去观察、分析症状。对症下药。不宜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甚至造成心态的进一步扭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患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要给予热情、细致的关心,了解他们致病的原因,主动与心理咨询机构联系,反映情况,配合心理治疗,在灌输正确思想的同时,有的放矢,帮助他们排除致病因素,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的措施

1、统一思想认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结合。对此,存在不同认识,有的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有自身的独立性和特殊性,与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必然的联系:有的把火学生心理问题与思想认识问题等同起来。主张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或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大学生心理上存在的诸多问题,是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发展中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对这一类问题。我们必须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把两者真正结合进行,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把握大学生的心理态势,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奠定基础。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应变能力不强,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经济上攀比引起心理失衡,性心理适应不良等。①环境应变问题主要在新生中表现突出。从中学到大学,环境发生了改变,离开了长期依赖的家长和老师,部分学生失去了在家独住一间房和看电视、上厕所、洗澡等不用出家门的优越条件,面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导致出现了适应困难,感到压抑、焦虑,甚至出现种种神经衰弱症状。这类问题,在学生走上实习岗位时也会有所表现。②自我认识失调,主要是指一些大学生在中学时是学习尖子,老师表扬,家长、邻居、亲友夸奖,同学羡慕,常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自我感觉良好,但到了大学,这种优越感消失了,面对众多比自己强的同学,加上自身学习方法不适应,学习上一有波动就出现自信心下降,甚至产生自卑感、失落感。③人际关系障碍主要是指由于沟通不良、性格缺陷、缺乏社交基本态度与技能等导致人际关系不协调,甚至引发人际冲突的状态,而陷入孤独、逃避、自我防御的境地。④经济上攀比引起的心理失衡主要在贫困生中表现突出。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在吃、穿、用等方面差异很大,需要用钱和家庭无支付能力的矛盾冲突导致一些贫困生心理失衡。⑤性心理适应不良主要指由于缺乏科学的性知识,性冲动与性压抑的矛盾冲突导致性心理失常以及恋爱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据此,应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相应措施。(3)分面、线、点施教。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落到实处。面上教育,就是针对全校学生开展心理卫生宣传普及活动,结合实际适量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让所有学生了解心理卫生的基本知识、心理健康的标准,掌握维护和增进健康的一些基本方法和途径;认清心理咨询的性质、任务和服务范围等。宣传普及活动可采取多种形式,如通过广播、校报、墙报等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举办心理卫生知识的专题讲座;定期进行心理卫生方面的集体公开咨询活动等。通过活动,使学生建立自我心理和精神保健的概念,当产生心理问题时有接受咨询的要求,能自觉调节、保持心理健康,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线上教育,就是通过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开办热线电话、组织心理测试等活动,在积累学生个性资料的基础上分类处理,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跟踪把握学生心理波动变化轨迹。建立动态的。思想心理模型,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更为科学、扎实。点上教育,就是个别的心理咨询活动。它要求心理咨询员认真听取前来咨询学生的讲述,准确地认同其内心体验,积极响应其讲述内容,推动其从不同角度审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障碍与挫折,并通过适时的自我披露相关经历增进与前来咨询学生的情感联系,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别谈心活动溶为一体。

4、实施家校沟通,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与配合.绝大多数家长虽然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但往往偏重孩子的身体健康,忽视其政治、思想、道德、心理诸方面的健康。从而使得一些政治上无所追求、思想上不求进取、道德上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心理上有轻度障碍的大学生发生问题不能及时发现。更得不到及时教育与治疗,给社会、学校、家庭都会留下一定的隐患。实施。家校沟通,就能达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佳。

5、建设一支训练有素、务实敬业的教师队伍,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直接同学生接触,对学生中各种问题最了解。给他们补充心理学、心理医学及心理咨询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然后以他们为主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有机结合.同时,应适量从心理学,心理医学方面转调一些人员充实这支教师队伍,对他们补充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样,逐步培养、建设一支既掌握大学生思想认识发展规律,又掌握心理咨询基本知识技能。务实敬业的教师队伍,进而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6、摆正位置,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形成良性循环.在医治大学生心理精神疾病的同时,有责任向学生指出更高的目标,培养他们确立更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责任感对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具有导向作用,能在更高的层次上引导学生,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削弱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心理健康教育为辅助。两者的位置不能颠倒。只有这样,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卢法规.当代大学生的危机[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2]杜文东.陈力.医学心理学(修订本)[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8

[3]周晓虹.大学教育与管理心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第6篇: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曾在美国哈佛大学专攻心理学的岳晓东博士提出心理健康与咨询中的“灰色区”概念,认为心理正常的“白色”和心理不正常的“黑色”之间存在一个“灰色区”,且世间很多人都散落在这一“灰色”区域内,表现为心理不平衡、情绪障碍、焦虑心理和变态人格等。成教大学生是一个构成复杂的群体,一些人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心理困惑和心理不适。

1.破茧成蝶的学习心理和得过且过的混文凭心理相互影响。成教大学生生源复杂,有的是为圆大学梦的成年人,有一些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继续深造的“专升本”学生,还有一部分是追求“一专多能”的第二学历的学生。他们大多内心深处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渴望自己的价值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当然,成教大学生中也有部分人存在得过且过的混文凭心理。这部分人学习无动力,有的是奉父母之命不得不学习;有的是为了寻找出路和谋求职业,才不得不选择成人教育这条出路。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行为自由散漫,缺课逃课现象相当普遍,考试舞弊现象泛滥,对学校的认同感不强。总之,“学”与“混”的心理矛盾在成人大学生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2.归属感差,自卑心理重。社会心理学家菲斯汀格指出,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心理学家柯里也指出,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就是自我评价的一面镜子。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成人大学生总觉得低人一等,自我价值否定性倾向明显。首先,成人大学生或者是“老大不小”上大学缺乏年龄优势,或者是高考失利,失败的阴影总是笼罩心头,接受成人教育只不过是无缘普通教育之后的无奈选择。其次,“成教大学生不如正规大学生、成人教育文凭不如正规文凭含金量高”的社会舆论消极影响也容易使成教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学校对普通大学生和成人大学生实行两条线管理,用人单位对成人教育毕业生则另眼相看。一些学生在这种观念影响下长期压抑自己,“危机感”强烈,很难在家庭、学校、社会找到归属感,容易产生的偏激情绪,甚至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

3.学习、生活、工作压力大,焦虑、恐惧时有发生。成教大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不扎实,入学门槛相对较低,在校学习时间短。2007年,教育部发文,要求各成人高校在分省计划编制过程中,要体现成人高等教育为在职从业人员服务、以业余学习为主的特点,尽可能减小全日制脱产学习的在校生规模。但是,成教大学生啃的却是普通本、专科生教材,学习任务重,学习难度大,心理压力可想而知。一些成人大学生肩负着更多的家庭、社会、工作的责任,工作、生活、学习的多个角色甚至是多种压力使他们更容易产生心理困惑和思想迷茫。此外,成教大学生同样面临着交友、恋爱、婚姻的选择,面临经济拮据的窘境,遭遇价值观念的冲突,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成教大学生比普通大学生要面对更多的学习、就业困难,遭遇更多的挫折与失败的考验,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如果调整不当,极易产生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然而,一些普通高校对成人教育认识不够,投入精力明显不足,对成人大学生心理健康关注程度普遍偏低。

1.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成教大学生学习任务重,学习时间短,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一些人认为专业教学是硬道理,至于心理健康教育则可有可无,于是,心理健康教育无法纳入课程体系,而是以一些板报、标语的宣传替代了事。个别高校在成教大学生中也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课时少得可怜,教师只能作一些基本的理论传授和简单的心理测试,根本无法进行系统的心理素质训练,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性与可操作性特点也无从体现,“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引起学生相应的心理体验,达到促进心理健康的目的”当然很难达到。

2.心理咨询边缘化。一般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室,但成教大学生很难享受这些资源,因为成教大学生的面授时间一般安排在寒暑假或节假日,而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在这些时间不开放,各高校函授站(点)则没有条件设立心理咨询机构。理论界对成教大学生心理咨询的研究边缘化。目前,研究高校心理咨询的理论成果不少,但这些研究主要是针对高校普通大学生而言的,专门关注成教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几乎没有。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文献标题为《成人教育心理咨询》学术论文,检索时间是1987~2008年,没有任何相关记录;再检索标题为《成人心理咨询》的内容,结果只查到2条相关记录。尽管很多成人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年龄相仿,但经历不同,学习环境不一样,甚至前途也会有很多差别,因此心理反映和心理咨询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如果套用普通大学生的心理咨询的方法恐怕收效不会明显。

3.日常管理程序化。当前,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大多实行二级管理模式,即成人教育学院或继续教育学院主要负责招生、学籍、教学计划制订、教学站(点)审核等工作,各院(系)主要负责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安排、学员的日常管理,其他相关部门负责后勤、党团等工作,分工协作是这一管理模式的最大特点。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经常碰到的是分工容易协作难的尴尬局面。一些高校的教务、党、团、学工部门很少参与成人教育管理,教师往往临时聘请,没有专职的学生工作队伍,学生中党团组织不健全,计财部门只管收费,后勤部门会因宿舍紧张而安排成教大学生临时租住在校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当然难觅成教大学生的踪影,成教大学生似乎总是高校的一个匆匆过客。这主要是因为一些人认为普通高等教育是主打产业,成人教育只是学校创收以改善教学条件的手段;或者认为成教大学生有工作单位的关心,学校不应过多操心。于是,报到缴费上课—考试毕业成了成人大学生活的全部流程,程序化的管理非但无法抚平成教大学生昔日的失落感,而且由于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较而催生了新的落差感,甚至由于这种落差而逆反、怨恨、自暴自弃。

成人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健康的心理是合格人才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因此,高校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关注成教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帮助他们调整心理不适,化解心理矛盾,排解心理压力,预防心理疾病。

1.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构建心理健康的平台。“所谓‘教书育人’,‘育人’是目的,‘教书’只是手段,而要‘育人’,首先必须‘育心’。这样看来,教育教学过程应该是个‘育心’的过程,即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1]。对于成教大学生而言,“育心”的工作显得艰巨而迫切。第一,迫切需要专门的成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乏针对性强的教材,成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举步维艰。因此,根据成教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编写出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是当务之急。第二,迫切期待心理健康教育能走入成教大学生的课堂,保证课时,注重实效。该课程一方面为成教学生提供关于心理卫生与保健方面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结合成教大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心理测量、角色扮演、行为矫正等方法,进行必要的心理素质训练,达到促进心理健康的目的。第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各科教师应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2.利用网络心理咨询,关注成教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心理问题。网络心理咨询是在吸取传统心理咨询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借助现代网络技术,通过在线即时服务、BBS论坛、E-mail邮件等形式进行的心理咨询。网络心理咨询具有开放性,成教大学生不会因为时空的限制而吃“闭门羹”;网络具有隐蔽性,来询者可以逃脱熟人的眼光,倾诉平时难以启齿的问题,释放心中的压抑、苦闷,在咨询人员的帮助下走出心理困惑,克服心理障碍。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网络成了成教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新渠道,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当然也应做到网上。值得一提的是,笔者曾在所教成教大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听说过网络心理咨询”的不到被调查者的15%,一些学生错误地将网络心理咨询等同于网络聊天。在了解了网络心理咨询的相关情况后,近40%的学生表示,“如果有心理帮助的需要会考虑网络心理咨询”,但他们对于咨询的效果表示“没有明确把握,试试看再说”。这说明相对于传统心理咨询而言,网络心理咨询的诸多优点使它更容易为成教大学生所接受,因此,对于这一全新的事物,我们一方面要适当宣传,避免误解;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心理咨询网站的维护和管理,咨询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利用网络这一平台达到“助人自助,化痛为通”的目的。

3.实施人本化的管理。俗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学校的各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协作精神,像对待普通大学生一样关心和爱护成教学生。如财务部门体谅部分学生的经济困难,在当前成教大学生无法享受国家助学贷款的情况下缓收或减免特困学生的学费;任课教师注重与学生的课后交流,学生辅导员经常深入学生当中;就业部门尝试为成教大学生构筑就业的平台,用真挚的爱心和无私奉献精神为学生排忧解难,抚平他们的自卑感,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学工部和团委既要健全成教大学生的班级管理制度,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又要吸引和组织成教大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同时可将校园文化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使他们在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陶冶情操,发挥特长,展现自我,树立自信,克服自卑,优化心境,让成教大学生学会“用勇气去改变一切可以改变的,用平静去接受一切不可以改变的,用理智去区分可以改变与不可以改变的”[2],成为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第7篇: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1.2004年,我校曾作过“职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我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心理卫生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团体施测,结果发现我校学生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这九个因子上与正常青少年相比均有显著的差异(p

2.为了深入地了解职校生的心理现状,我校在2006年又作了《职校生心理现状研究与对策》的课题研究,从职校生的常见心理疾病入手,进行了卫生、品德、人际交往、个别差异、就业、审美教育、网络、影视文化等几个方面的心理现状调查。调查发现,心理健康存在轻度问题的学生共127人,占有效调查总人数的27.4%;心理健康存在中度问题的学生共11人,占有效调查总人数的2.4%;没有发现心理健康存在严重问题的学生。

二、我校04~06年开展心育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面对我校学生心理健康不容乐观的状况,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我校积极探索了五条适合职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具体是:(1)建立用于个别辅导的心理咨询室;(2)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3)多途径宣传心理健康教育;(4)开展相关的心育活动;(5)邀请专家讲座。经过三年的探索,我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

1.丰硕的科研成果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题《职校生心理现状研究与对策》获浙江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优秀教科研成果三等奖,义乌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一等奖;课题《职校生心理现状研究与对策主题报告》获金华第三届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已申报省第三届教育教学成果奖;我校教师根据自己的实践撰写的大量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每年都在在省、地、市各项论文评比中获奖。近三年,我校教师的《师范大学生人际关系控制源因素的调查研究》等7篇科研论文在浙江省心理教育学术论文评比中分获一、二、三等奖;《职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等5篇科研论文获金华中职学校第六届教学论文评比一、二、三等奖;《职校生人际交往现状的研究与对策》等6篇论文获市级奖项;《职校生网络心理现状调查与研究》等于《职业技术教育》等刊物上。

2.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2008年金华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到我校随机抽取了部分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显示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问题检出率低于全国常摸,我校近三年无重大心理行为问题发生,如:自杀、刑事犯罪等。

3.学校学风、校风的转变

(1)个人言行举止文明规范。在我校,学生说脏话的现象逐渐减少;学生穿着打扮得体大方,符合中学生形象;能够尊重老师,对同学也能友好相待,和睦相处;举止文明,基本无不良习惯。而且96%家长的反馈说自己的子女在言行举止上有了明显进步。

(2)个人思想品行健康向上。暂差生的思想与以前大不一样,能够处处为老师同学着想,能够为班级出谋划策,懂得为班级争光。他们逐渐减少了自私狭隘、自高自大、粗暴无礼等不良思想和行为。

(3)带动了学校文明校风的形成。由于暂差生转化工作落到了实处,使得小的方面是暂差生个人得到了转化和进步,大的方面是学校的总体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整个学校的文明程度和学习氛围都发挥到了极致。正因如此,我校于当年荣获了“义乌市四星级校园”和“义乌市绿色学校”两项瞩目的成绩。

4.流生减少学习氛围渐浓

我校前几年的流生人数较多,而现在流生人数大大减少,这正说明了暂差生的转化是较成功的。

他们能够安分守己,不再惹是生非,安心于学习,安心于技能的训练,在此基础上学校的学习氛围渐浓。

三、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建立心育组织网络,校长、书记亲自“挂帅”

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书记担任副组长,政教主任、团委书记、政教员、心育教师、班主任代表为组员。这样,由上而下形成了一套规范的管理体系,保证心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006年,我校率先成立了义乌市第一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义乌国际商贸学校“心育”中心,由专、兼职心理辅导老师组成,全面具体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育中心与学校其他部门有机整合,相辅相成,建立起“教学、政教、心理辅导”的“三合一”预防机制。

2.心理健康教育场所齐全,硬件设施、经费有保障

(1)建立心理咨询室――谈心坊,为学生排忧解愁。我校谈心坊位置隐蔽,室内环境温馨、简洁大方、舒适实用,充分体现了专业化、标准化、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谈心坊是和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绝佳场所。周一至周四每天中午和晚上都有辅导教师值班,值班表贴于谈心坊门口,便于学生有选择性地前来咨询。(2)有专门开展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心理活动室,活动室布置一新,环境幽雅,各班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在此教室开展,保证了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效果,真正意义上为学生提供了放松心

情的缓冲地带。(3)学校成立以个体修养与心理健康教育类图书资料为主的专用心理阅览室,放置有关帮助和提高学生心理品质方面的书籍,主要包括各种报刊、杂志和书籍,为教师提供有关心理教育方面的资料。周一至周四每天中午和下午课外活动时间老师和同学们可以到这里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学习方法策略、心身调节技术等书籍资料,从中得到帮助和启示。(4)我校还投资近万元购买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和《学生心理档案管理》软件,我校今后的心理测试可以在校园网上操作,既科学系统又方便省时,这成为我校心理健康档案建设中的又一特点。

3.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渠道之一

我校高一各班每周都有一节心理辅导课,充分使心理辅导活动课得到课时保证,高二、高三年级是不定期地进行专题专项心理讲座。目前,我校共有九位C证老师参与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教学,他们努力设计好每一堂心理辅导课,尽量做到以活动为主,以学生的体验为主,真正做到全体学生参与。学生在热烈有趣的活动中行为得到训练,情感得到体验,同时他们在活动中相互合作,相互沟通,增进了学生间的人际信任和合作观念,使课堂环境更加融洽,团体辅导效果更加明显。为了提高辅导教师的上课水平,我校心育中心每两周召开一次辅导教师交流会,每次开会分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都亲自参加,在交流会中大家就某一个辅导主题展开热烈讨论,对活动课过程中以及学生个别咨询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互相交流意见和看法。这样教师开设团体心理活动课和个别心理辅导的能力都不断得到提高。我校心理辅导教师多次在省、地、市开设示范课,如:全省“百课万人”创新观摩课、浙江省职教教研基地“服务周”示范课等。

4.充分利用多种媒介

学校心育中心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站、校报、橱窗、板报、校园网、周一升旗仪式的“国旗下的讲话”等宣传媒介,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广大学生的兴趣,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5.师资培训,不断提高心育人员的心育技巧、策略

我校师资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参与性;我校除了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以外,目前我校持有心理健康教师上岗资格C证的教师共有28人,B证4人,还有2位教师正在接受A证培训(义乌共5人)。我校鼓励广大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接受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6.专家指导

我们聘请义乌市和金华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负责人担任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督导人员,指导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我们也请省内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到我校进行专题讲座,普及心育知识。周红五教授曾到我校作了名为《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的专题讲座等。

7.充分调动学生力量,加入学校心育工作行列,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我校于2007年5月成立了专门的学生社团组织――学生心理自助协会,由专职心理老师担任协会指导老师。心育中心定期对协会会员进行培训,在学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举办过心理健康的主题辩论赛、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心理自助协会还协助学校心育中心管理学校的心理阅览室。在学校各个班级,我们尝试采用“朋辈”心理辅导新模式,高一、高二各班级设立一名班级心理督察员,学校心育中心定期对心理督查员进行培训,使他们在班主任、心理自助协会与各班同学之间的信息沟通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一旦发现“异常”情况(重大心理变故与行为异常者),及时向学校有关部门和老师报告,从而使心育中心能够及时得到各班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的信息,使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学生班级、学生寝室,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发挥心理督察员在宣传、疏导和预警方面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8.在班级心理辅导过程中开展心理周记的实践活动

为了在学校班级工作中更好地推广、普及心理辅导,切实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周记活动,让学生把一周的学习、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把心理活动呈现出来,班主任先一一批阅,提出合理化建议,并于每周定时向学生传递上一周心理周记的反馈信息。对于一些反映问题严重或预示与较为严重心理问题的周记,班主任则要转介到学校的心育中心,由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帮助解决,或向班主任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和操作策略。这种师生心灵沟通的平台,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使教师切实抓住了学生心灵活动的脉搏,在心育层面上起到积极的作用。

9.打造我校心育工作之品牌工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

为提高广大师生的心理健康意识,营造校园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打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心理健康、参与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职校学生自主、自立、自信、自强的品格和良好心理素质,我校成功推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品牌工程――心理健康活动周。首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在尝试探索的基础上,向全校师生推出六项活动:心理健康常识手抄报展览、“美丽心灵,亮丽人生”主题班会、“我和父母心连心”的征文比赛、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趣味心理测验、精彩纷呈的心理健康主题辩论赛。2007年5月,我校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本次活动周以“健康之路,从心开始”为主题,分八个系列,为学生们提供了一顿丰富的心灵大餐。浙江部分省、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领导、周红五教授以及我市兄弟学校的领导、教师都来我校参加了这次活动的启动仪式,多家新闻媒体都对此次活动进行了相关报道。

10.心理健康教育的辐射和示范动能,尤其骨干教师带动全市范围的相关工作

(1)在扎实开展我校自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上,我校还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扩大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义乌电视台《生活之路》栏目于2005年曾对我校的专职心理老师作了专题报道,义乌教育网上也多次报道我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情况。我校还不断加强与教育主管部门和其他兄弟学校的联系,多次接待有关领导、教师到我校观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参观了我校心理辅导室,交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我校的骨干心理辅导老师也经常前赴兄弟学校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并承担我市班主任培训、新教师培训中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的培训任务。

(2)我校于2007年上半年加入了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事会常务理事单位,2007年11月参加了在我省湖州市举行的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事会首届年会,和全国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优秀的学校、老师学习、交流。

(3)2007年11月,我校被金华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金华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评为金华市首批优秀学校心理辅导室。我校是金华地区惟一获此殊荣的中等职业学校。

我们愿加倍努力把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搞得更加扎实、全面,真正为广大师生的心灵还原一片蓝色的天空。

第8篇: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当前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出现了一定的偏差,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学科建设滞后、理论基础薄弱,缺乏有效的心理健康评价标准构成了理论研究层面的原因;而心理测验工具的选择和使用不科学,心理测评的操作过程不规范,心理测评的评价指标混乱则构成 了实践操 作层 面的原因。

科学评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高校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然而,随着相关研究的日渐增多和深入,我们却发现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越来越令人困惑。大学生中究竟有多少人有心理不适,其主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研究者给出的答案差异极大,甚至相互对立、相互冲突。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而言,有的研究认为不足 10%,有的在20%~30%,有的则高达 60% ~70%¨’。这种研究上的分歧,事实上已经造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认识上的混乱,极大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及实践的发展。因此,及时对其进行反思与匡正,不仅是学术上的慎重选择,也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需要。

一、 问题与反思——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价混乱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是理论研究层面的问题;二是实践操作层面的问题。

1.理论研究层面的问题

(1)学科建设滞后,理论基础薄弱,基本概念曲解混乱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理论研究的不成熟。从目前心理学的发展看,心理学本身许多基本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善解决,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心理健康教育学则存在更多问题。由于学科建设滞后,理论水平偏低 ,导致心理健康研究中一些基本范畴,如心理健康、心理异常、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界定模糊,至今没有得到科学的诠释和规范使用。究竟心理健康(问题)的本质是什么,研究者的理解是不同的。即研究者不是在同一语境下理解心理健康 (问题)的,他们属于不同的话语群体。这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价混乱的根本原因。

“作为学术研究,概念的界定、辨析是最基本的工作。因为,概念不仅是思维的工具——有了概念才能作出判断、形成命题、进行论证 ,也是学术探索的成果——在对概念作出的界定和使用中包含着论者的学术主张,概念的演变往往标志着学术思想的演变。一切研究成果不但在概念中积累,而且理论也借概念和范畴而发展” 。可以说,基本概念的日臻完善准确,标志着相应学科的日益成熟;而概念界定模糊混乱甚至曲解,必将导致对事物本质认识的随意性,最终妨碍它的科学发展。因此,进行心理健康研究,首先必须科学界定心理健康等基本范畴,只有这样,研究者才能有共同的语境和论域,才能有效地开展对话和交流,才能避免一些争执和误解。

(2)缺乏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价标准体系

要评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首先必须要有区别与鉴定心理健康(或异常)的标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心理健康标准一直是国内学术界争论的焦点。目前,我国学者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准至少有六种:统计学标准、社会学标准、主观经验标准、生活适应标准、医学标准和心理学标准。由于研究者在研究中所采用的评价标准不同,研究结果出现相互矛盾、甚至相互冲突的现象也就成为必然。受多样化评价标准体系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也是纷繁多样,远未达成共识。究竟学生出现什么样的心理或行为可以界定为心理健康(或异常),研究者的认识是不同的。这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价混乱的又一重要原因。

2.实践操作层面的问题

(1)心理健康评价工具存在的问题

第一,心理测评工具的选择随意性强,差异大。目前评价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常用的测验工具主要是心理健康评定量表和与心理健康有关的人格量表。前者如症状自评量表 scL 0、抑郁自评量表 SDS、焦虑 自评量表 SAS等;后者如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 MMPI、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卡特尔 l6项人格 因素评定量表 16PF、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表UPI、心理健康测查表 PHI等。其中使用最多的是 sCL90.其次是 MMPI、EPQ、UPI等。

采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必然得到不同的测量结果。相关研究显示:以 UPI和 SCL 9O对同一群体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发现 UPI的阳性检出率远远高于 SCL904 J。另一研究采用 SDS和 CES—D对同一组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发现SDS的抑郁症状检出率为 17.38%,远远低于 CES—D的检出率43.93% 。由于心理测评工具使用混乱,导致心理测评的结果相互矛盾。表面上看,这些研究似乎针对的是同一个问题,而实际上它们来源于不同的测评工具,其结果是不具备可比性的。只有采用标准化的测验工具,进行标准化的测量及评价 ,其研究成果才能与他人及文献进行比较 。

事实上,每一种心理测验工具都有自己特定的理论基础和适用范围。如果缺乏对其理论基础、测验内容及用途等的正确理解,必然会导致测验工具的滥用。以 scI9O为例自 1986年建立 中国常模后,sCL90得 到了广泛 的应用在所有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证研究中,运用 SCL90研究的文献占到70% ~80%。但由于缺乏对其理论、用途和内容的正确理解,近年来在该工具的使用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scL90是否适用于判断、比较大学生等正常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已受到质疑。研究者指出:scL90作为准则参照测验,其设计的初衷主要是用于衡量门诊及部分住院病人的 自觉症状和严重程度。它能较好地反映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及变化,但并不适于判断比较普通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研究显示:scLJ90用于正常人群心理健康测量时,其信 度高,但实证 效度差。相关研究 显示:以scL90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价,几乎所有的指标均高于常模。因此,以 scL90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评估工具是值得商榷的。

第二,测验工具本身不完善。心理测验工具是人们构建的结果,测量对象与工具之间并不具有同一性。理想的测验当然是包含所有能反映测量特质的行为,但事实上即使是再好的测验,也只能反映测评对象的部分属性,而且描述的只是现状,并不能揭示现象背后质的原因。因此 ,心理测验本身具有不完全、不稳定 、不精确的特点。

而在我国,心理测验存在更大问题。由于起步较晚,目前我国常用的测量工具多是从西方引进的。西方的量表产生于西方的文化土壤,其本身并不成熟,即使在解释其 自身的心理、行为上还存在许多问题 ,而在其他国家 ,则存在更大的局限性。相关研究显示:以 MMPI和 EPQ用于中国人样本 ,结果发现中国人测谎一项得分特别高。这一结果并不表明中国人更会 自我掩饰,研究发现 MMPI和 EPQ的测谎题对西方人可以起到测谎的作用,而对中国被试则是无效的,它只是另一项人格或临床的指标。在自我概念的跨文化研究中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Bond发现,中国人 自我概念的得分总是低于西方人0 ;White&Chan也发现,即使在 中国文化价值中较重视的一些因素,中国人自我概念得分仍低于西方人” 。研究者指出,这一结果并不意味着中国人自我概念差 ,它反映的只是一种文化的差异而已。

中西方文化有很大不同,许多西方量表并不适合中国人 ,对量表仅做一些语言上的修订便应用到临床和实践中是不科学的。“去文化”的研究范式必然导致不科学的研究结果。

(2)心理测验的操作过程不规范,缺乏标准化目前,评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本方法有心理测验法、观察法、会谈法、产品分析法等,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是心理测验法。而心理测验实质上是对行为样组的客观和标准化的测量。标准化是指测验的一致性,即测验的编制、实施记分及分数解释的程序的一致性,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所有被试的测量条件相同,所获得的测评结果具有可比性。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的实践情况看,心理测验的实施极其混乱,无论是测试环境、测试手段、操作技术、指导语还是研究取样等都缺乏标准化。

(3)心理测评结果的处理和解释存在问题

第一,心理测验的评价指标不统一。标准化测验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计分、评分的标准化。客观统一的评价标准,才能保证所有被试的测评结果具有可比性。而当前,在心理健康测评中,心理测验的评价标准极其混乱。以 scL-_90为例,该工具的阳性筛查标准就有多种:①因子分标准:有的以至少一项因子分兰1为标准,有的则以至少一项因子分 ≥2或 至3为标准;② 以总分或总均分(GSI)为标准:有 GSI至1.28(GSI室 X±1.96)或 GSI至 1.09(GSI至 X±1.50)几种 ;③复合标准:以总分或总均分和至少一项因子分超标为标准 :如 GSI 1.22或至少一项因子分 2。不同的评价标准必然会得出不同的测评结果。相关研究显示:以 SCL一90对大学生测量 ,如果以至少一项因子分至 1为筛查标准,则阳性检出率为 29.2%;以 GSI 1.09为标准,则阳性检出率为 16.6%;以 GSI至 1.22或至少一项因子分耋2为标准,则阳性检出率为 4.4%_I 。

第二,常模老化。常模是测验分数相互比较的标准,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常模过时、样组分布偏态、样组规模过小等都会影响测验结果的解释。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评定中使用的测验工具大多存在常模老化的问题。如scL—90、EPQ的常模修订于 1986年;MMPI、16PF的常模修订于 1988年。根据心理测验的理论要求,常模应在样本组和时间上有代表性,一般应每五年进行更新,及时修订常模对科学解释测验结果有重要意义。

二、应对与变革——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评定科学性的现实途径

1.夯实研究基础——加强理论研究,进一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学的学科发展

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自2O世纪 8O年代建立以来,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总体上看 ,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仍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尤其是,我们至今仍未形成适合本土的、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学学科体系,这已成为制约心理健康研究及实践最为重要的因素,所以,构建科学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学学科体系,建立必要的学术规范已势在必行。

所谓的学科体系,是指“学科研究对象的结构模式和反映研究对象各组成部分客观逻辑关系及其运动、变化、发展的系统理论” 。学科体系的形成不仅是学科独立的标志,而且也是学科领域 内相关研究科学化、专业化的必要保证。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所涉及的基本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研究对象的确立;二是研究方法的确立;三是理论体系的构建。

未来心理健康教育学的学科发展应注意遵循以下两条基本原则:“一是要有比较完善、严密的概念、术语和范畴体系。二是各概念系统、基本命题和框架结构之问必须按一定的逻辑构成有机整体,而不是机械堆积或拼凑而成。”我们认为,目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是,必须对一些基础性、关键性的问题展开全面探讨,如基本的范畴、术语,学科对象、学科性质、学科边界等,各学科积极参与,众多学者的积极讨论、交流,必将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学的科学发展。

2.优化研究队伍——提高研究人员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

心理测评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只有那些接受过专业训练且具备一定心理测量经验的人员,才能保证测评工作的科学性及测评结果的应用价值。由于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当前,高校从事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极其短缺且良莠不齐。有些人员的专业能力差,职业道德和知识产权的意识非常薄弱。所以,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建立相应的行业准入制度已势在必行。

3.提升研究水平——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评定工具的本土化建设

引进国外成熟的心理测量技术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一味地盲目照搬,缺乏批判力的移植复制,只能使我们离科学越来越远。正是出于对当前心理测评领域“过度西化”、严重忽视文化差异的“文化迟钝”、“文化色盲”现象的不满,学者们发出了心理测量本土化的呼声。

西方的心理测验,体现西方的世界观、价值观,当它用于本土社会时,它是有效的,而当它用于其他文化语境时,则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认识上的曲解和误读。要解决这一问题,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是}肖除文化差异 ;二是编制中国 自己的心理测验,其实质就是本土化问题 。本土化不是另起 “炉灶”,另建一套体系,也不是搞狭隘的民族主义,拒绝与世界学术对话,其最终的目标是以本土文化为依托,积极吸取和改造西方心理科学的合理成分并不断创新,在遵守基本学术规范的前提下,构建中国特色心理测验工具,并最终为世界心理学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当前 ,在这方面我们已陆续开展了一些研究,如针对一些高校滥用心理测验工具的现象,教育部组织专家编制了“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评价量表”,目前在积极推广中。

4.实施科学管理——推进心理测评的规范化、法制化建设

在发达国家,心理测量等行业管理已纳入法制化轨道,有严格的心理学准入制度,对心理测评人员的资格认定,测验的编制使用,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等都有严格规范。比如,美国心理学会(APA)与教育测量理事会(AERA)等共同制定了《教育与心理测验标准》,使美国的心理测评从混乱走向有序。我国目前尚缺乏这样一个标准。尽管中国心理学会早在 1992年就出台了《心理测验管理条例》和《心理测验者的道德准则试行条例》,对心理测验的控制和使用、从业人员的资格认定 、职业道德等做了规定,但实际上形同虚设 ,现阶段,我国的心理测验的使用还处在一个十分混乱的状态。可以说心理测评行业管理的瘫痪状态,法制化建设的滞后,是导致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价混乱的根源。所以,当前应尽快将心理测验纳入法制化轨道,并尽早出台行业标准。只有这样,我国的心理测评才能从混乱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获得健康 、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申继亮,彭华茂."-3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2002,(1):14~20.

[2]张志勇.情感教育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413~424.

[3]师晓宁,刘晓红,徐燕,等.心理测验在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价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4):281~283.

[4]王建中.UPI与 SCL一90对 同一群体的比较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3):1l7.

[5]刘贤辰,唐茂芹,陈琨 ,等.SDS和 cEs—D对大学生抑郁症状评价结果的比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1):19.

[6]解学慧.心理测量本身及其在应用中的问题 [J].心理科学,2007,(2):422~424.

[7]单茂洪.正确使用SCL一90、16PF量表测查心理健康水平[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2):81—82.

[8]王金道.SCL一90量表使用的现状及检测心理健康的异议[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51~52.

[9]张志勇,罗珊红.大学生 SCL一90测查结果的比较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2):77~78.

[10]Eysenek SBG,Chan J.A comparative study of personality in adults and children:Hong Kong VS England[J].Personality and Inpidual Differences,1982,(3):153~160.

[11]Bond MH.How language variation affects inter~cu1.tural differentiation of values by Hong Kong bilinguals[J].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3,(2):57~66.

[12]White,Chen J.A comparison of self—concept scoresof Chinese and White graduate students and professionals[J]. Journal of N on—White Concerns in Personnel and Guidance,1983,(4):138~141.ter,2000,(3):l~l1.

[13]毛富强,毛冠名,李 洁.研 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初步评价[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1):36—38.

第9篇: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我区在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全覆盖的基础上,依托村(社区)妇女儿童之家,进一步拓展社会家庭教育阵地,加强村(社区)家长学校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根据各村(社区)的特点,我们通过“假日讲堂”、“周末讲堂”、“小候鸟图书室”、“儿童快乐家园”等,开展常态化的指导服务,把家庭教育与丰富多彩的兴趣、文体活动结合起来,利用寒暑假、周末时间,开展 “亲子共读一本书”、“亲子一天游”、“妈妈,我向对您说”演讲比赛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尊老、爱幼、勤学、谦让等优秀品德的培养活动中,指导家长培养孩子学习、行为、思想等方面的好习惯。同时开展“家庭教育进社区”活动,举办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和报告会,组织开展优秀家庭教育论文征集、“优秀家风家训征集”等评选活动,深受家长欢迎。

人才队伍是家庭教育工作的有力支撑。作为区级层面,队伍力量比较薄弱,没有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可以借力。对此,我们一方面外请高层次的专家授课,并通过聘任心理咨询师、顾问、兼职讲师等方式建立关系,定期授课、答疑解惑。另一方面对内挖掘潜力,完善人才库建设,加强系统化培训和专题培训,培养“土专家”。如优秀家长队伍,爱心妈妈志愿者队伍,在组织专业化培训的同时,指导撰写亲子教育案例和心理咨询案例,通过家长论坛、观摩互评、专家点评提升后,到家长学校现身说法,以生动的故事、鲜活的实例启迪家长,一些课的欢迎程度不亚于外聘专家的课。比如我区大学生村官志愿者为家长和孩子演讲的《怀感恩之情,为感恩之行》,心理老师周有玉为参加中考学生的父母讲的心理辅导课程《助孩子放飞梦想》,都得到了家长们的广泛欢迎。

孩子是社会的未来,家庭的希望。如果孩子的身心不能健康成长,幸福家庭就无从谈起。下一步,我们将以我区新成立的“幸福家庭服务中心”为载体,重点实施“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引导父母教育自己的子女树立理想,勇于实践,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推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

1、成立青苹果之家。与区未成年人指导中心联合,在相关家长学校建立青苹果之家,购置未成年人心理辅导工具,打造宣传阵地,设置心灵热线,近距离与学生和家长沟通,为未成年人排解心理困惑,从而更好地调适亲子关系。

2、开展团体辅导。针对未成年人普遍存在的认知、情感和行为问题,在学校组织家长和学生开展团体授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生、让家长更好地理解学生,以丰富的形式,帮助父母和孩子得到精神体验,共同实现精神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