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特殊教育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特殊教育班级管理的特殊性
面对特殊儿童来说,想要做好对他们的班级管理工作并非易事,尤其是以下几个方面,作为特殊教育班主任的我们一定要予以注意:
1.沟通更困难沟通是人与人交流的基本途径,然而由于特殊儿童的特殊性,原本普通的沟通变得不再普通。以聋哑儿童为例,他们因为无法正常的听和说,所以我们只能通过手语来进行沟通,所以手语是一名特殊教育班主任所必须要具备的技能。相比于聋哑儿童而言,智障儿童的沟通更加困难,因为智力方面的缺陷,许多智障儿童无法正常的交流,这种交流困难是无法借助手语等其他途径来予以完成,教师只能一遍一遍的说,一遍一遍的做,来让智障儿童去尽可能的理解,以完成与他们的沟通,做到倾听他们的诉求,实现对他们的教育。
2.心理更脆弱人的心理健康会对人的成长产生非常关键的影响作用,儿童因为心智尚未成熟,所以他们很容易因为自信心不足,而引起自卑心理。特殊儿童因为身体上的欠缺,使得他们更容易自卑,总觉得“低人一等”,据调查,98%的特殊儿童都存在自卑心理,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因为自卑他们心理非常脆弱,所以教师必须要格外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可能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有可能给孩子们带来错误的暗示,勾起他们敏感的神经,对他们的心理造成打击。
3.责任更重大相对于普通班级管理工作来说,特殊教育的班级管理工作其责任更为重大,其程度无法相互比较。因为儿童在心理、生理上尚未成熟,因此他们缺乏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特殊儿童因为其特殊性,自我保护能力更差,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他们对于危险的判断极为滞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班主任没有照顾好,那么特殊儿童很有可能出现危险。所以,在特殊教育班级管理中,教师一定要做到全方位管理和照顾,确保每一个儿童都能够在自己的照顾下安全的学习、玩耍,为特殊教育的有效展开提供基础保障。
二、特殊教育班主任管理工作开展对策
基于特殊儿童的特殊性,作为班主任的我们想要确保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是重中之重。
1.加强家庭了解,深入掌握学生情况每一个特殊儿童都有着其不同的家庭和遭遇,作为特殊教育班主任的我们,想要班级管理工作,就必须要熟悉掌握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在这一前提下,我们有必要做好对特殊儿童的家庭情况了解,了解特殊儿童形成的模式(天生还是非天生),家庭成员是否健康,家庭氛围状态等,然后通过对所获得信息的综合分析,来制定出符合特殊儿童实际情况的管理对策,以确保管理工作能够有的放矢的展开,为其有效性提供保证。
2.心贴心的交流,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对于特殊儿童而言,想要做好对他们的管理工作,就必须要先建立起与他们之间的信任状态,基于这点认识,班级管理者一定要与特殊儿童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让他们能够放下心中的防备,能够将我们视为如同家人一般的存在,让他们能够信任我们,在我们面前无所顾忌的展现自己的天性。因为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实掌握他们的心理状态,才能找到他们所需要的教育模式,才能找到适合他们的管理模式,在为班级管理工作效果带来帮助的同时,也为特殊教育效果的提升打下基础。在这一环节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多与家长沟通,多关心儿童的生活来让他们感受到来自于班主任的关爱,为实现心贴心的交流创造条件。
3.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健全人格德育作为我国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其在特殊教育当中也非常的重要。对于聋哑类非智力缺陷特殊儿童,做好他们的德育教育,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摆脱自卑心理,树立起自信心,这会对特殊儿童以后的生活、学习、工作都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于智力缺陷特殊儿童,做好对他们的德育教育,能够教会他们辨别基本是非,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以此来帮助他们学会规避危险,同时也避免他们给其他人带来危险。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班主任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其可以通过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多渗透德育工作,让儿童能够在日常的班级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完成德育教育,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发挥自我模范作用,通过自己良好的生活态度、行为模式来带给学生触动,让他们从内心当中想要成为一个班主任一样的人,以此来实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
4.倾听内在诉求,做好学生尊严保护学会倾听是一名合格特殊教育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于特殊儿童而言,他们因为自身的特殊性、心智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影响,使得很多时候他们无法规范、正确的表达出自己内在的诉求,一旦他们的诉求不被满足,他们就会出现发脾气、哭闹等行为,这种行为的出现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一定要学会倾听他们的内在需求,然而有的放矢的展开特殊教育工作,以确保他们的需求能够被满足。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时候他们的诉求并非合理,这时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一定要发挥出自己的专业性,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实现对他们的引导,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诉求是错误的,并能够从心里改变这种诉求。切忌当他们出现不合理诉求时,对他们进行责怪、批评或是冷处理,以避免特殊儿童的尊严能够受到保护,为他们健全人格的构建提供支持。
5.加强自信建立,培养学生积极态度对于特殊儿童来说,做好对他们自信心的建立,培养他们的积极态度,对于实现特殊教育班级管理工作来说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班主任可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多给学生以鼓励,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然后恰当地将其放大,在帮助该学生建立自信的同时,也带给其他学生积极的影响,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态度,为特殊教育效果的提升打下基础。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其因为受教育儿童的特殊性,而变得充满挑战,但其又因为特殊性而让特殊教育工作者变得骄傲与自豪,每当特殊儿童发生进步后,教师所感受的是无比的骄傲与自豪。从我国当前的特殊教育水平来看,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面对庞大的特殊儿童而言,仍然任重而道远。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坚守在这里,为我们的每一个天使插上理想的翅膀,让他们能够在美丽的天空翱翔。
作者:谢红 单位:浙江省台州天台县教育局教研室
参考文献:
[1]吴桂琴.特殊教育学校班主任的工作方法[J].教师博览,2014,(10):77-78.
[2]韩媛.浅谈如何做好特殊教育学校班级管理工作[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286.
[3]蒋慧.“五心”伴我行,特教注真情[N].学知报,2011-08-29(G08).
[4]杨瑛.如何做好特教学校的班主任工作[J].贵州教育,2015,(13):22-23.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把有效作为一种坚实的追求,让无效或者低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真实、有效。我针对聋生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和努力。
一、教师不仅要备好课,还要写好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听一个历史教师上课时没有记录一个字,因为那节课精彩得很。课后,他问老师备课花费了多少时间。老师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间接地说:“我这堂课直接时间是15分钟,但是我一辈子都在备这堂课。”
用一生的时间备课。达到这种备课境界的老师怎能不优秀呢?我想:只要我们努力着,实践着,我们也会走进“用一辈子去备课”的那种境界。其实,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做到:学生缺少什么给什么,不懂什么讲什么,不会什么教什么,以学定教。
教师还要有反思的习惯,从反思身边最熟悉的教育现象做起,关注身边最平常的教育小事,反思教育教学中的困惑与得失。“每天从问题出发,把自己的行动拿出来研究,再把研究的成果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刚开始(反思、研究)“同样很累,但这种累解决着以前工作中的问题,它正在促进我的成长,它能让我体验到快乐,并看到希望,我不断感觉到因为自己教育智慧和能力的不断提升,我的工作变得越来越从容,也越来越轻松了”。
处在新课改下的特教教师,要具备很强的课堂调控能力,去驾驭课堂,驾驭学生的学情,驾驭学生的思维活动——用一辈子去备课、去反思。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
研究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教师若能运用各种手段、方式和方法来调动聋生,感染聋生,创造出教学的生动氛围,使教学进入较高的境界,那么教学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控制力和感染力,才能使聋生自觉培养起语文学习兴趣、自觉调动起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针对于教材的特点,我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教学环节设计,指导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朗读、讨论、交流、表演、辩论等形式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投入课堂,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活泼、有趣、富有活力。学生喜欢新奇的事物,形象思维比较发达,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比较适宜的多媒体课件实物、图片辅助教学,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他们的思维,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本领
苏格拉底曾说:“教育是把我们的内心调动出来的工具和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教师可利用评书、读书、藏书等活动让学生口、手、脑动起来。
一个失败的老师只能用一种方法教育一百个学生,但一个成功的老师可以用一百种方法教育同一个学生。教师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本领为目标,通过学生喜欢的活动改变其消极的心态,让教育不再常态化。
四、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有效教学,对于教师来说,意味着精神享受,意味着尊严的获得与提升,意味着生命价值的实现,而对于聋生来说,其意味着智力的愉悦、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净化和道德的升华。教师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学生自主学习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有:①问题的预设必须紧扣教材内容,目标的提出以老师为主;②要求学生探究的问题指向要明确,紧扣教学内容,题目力求通俗,让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能够一目了然;③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④教师的引导需适当,逐步实现从“扶”到“引”,由“引”到“放”,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对接从实践能力方面来说,我们应当找到他们之间的相似点,尽管语文同汉语言文学有着很多不一样,但是,从最本质上来说,语言教育是一个大的方面,他包含着汉语言文学,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具有着相同的地方,在实践方面,教师要将这些相似的地方重点找到,以教学实践的方式,来给学生掌握,对于聋哑学生,更应该加强实践方面的锻炼,让他们仔细品读文学,文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诗词歌赋,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探索和运用,这对学好文学和语文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写作方面,可以多学几种文体表现形式,培养他们自己写诗歌,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适当的加大汉语言文学的实践性活动,对于学生对文学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文学对一些孩子来说,是神秘而又陌生的。他们总觉的文学披着一层面纱,保持神秘感,所以,有着了解它的欲望。急切地想要去探索,去了解,去认识,所以将这两个方面进行对接,是有好处的。
二、实现多媒体技术或者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对接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校都引入了计算机技术,各种各样的新型教学形式出现在每个学校,更加广泛的教学活动也逐渐出现了,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语文教育提上了日程,实现计算机技术的对接,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将汉语言文学中的一些好的素材应用到语文教育中,或者是从汉语言文学中寻找更多语文知识,内容上涉及到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地方非常少,而在高等学府这方面的内容则是重点,很显然,在这2个不同的教育阶段,汉语言文学出现了一个断层的现象,这是极为不好的,所以,文学教育应该从小学就让孩子们认识,并去不断了解,文学要从娃娃抓起,而不是,等孩子长大了,才涉及这些方面。那样,确实是有些晚了。每个阶段都有学生该做的事情,教育应该不分年龄,不分时间,比如我们采用信息技术的时候,主要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为老师提供一个更加便利的教学模式,增强课本的科学性。老师在课前将一些重要的政治新闻进行搜集整理,用于课堂中的内容扩展。课后师生之间还可以进行交流,这些都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来实现。在这个整体的过程里,学生的各个方面的能力,包括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三、实现人文关怀方面的对接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
主要对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然,还要考虑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这是对接的主要体现者。人文关怀是汉语言文学同语文教育的重点,这属于文学化的东西,文学一旦走入智障学生的心灵世界,将会让他们感受到人文的关怀,是上帝眷顾的孩子们。应该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被关怀,在这里,健康快乐的成长。教师要多一份关爱,给这些需要被关怀的孩子们。带有一定的情感的语文和汉语言文学能够陶冶孩子们的心理,让他们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通过一些方法增加教学的人文化,活跃课堂气氛,教学上的互动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主动去学习知识,主动去探求知识。在教学中运用游戏,学生在游戏中,身心都能够得到充分的释放,展开丰富的想象,缓解紧张的情绪。学生在游戏和活动中不断学习新知识,这样的环境下,能够使学习效果加倍。采用游戏化的方式进行中学地理课堂的安排,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让中学生在玩中获得了快乐的感受,学习情绪也逐步在提高,课堂教学成绩稳步提升。教师在课上也要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一些智障名人的先进事迹,比如体操运动员桑兰,她在第四届美国友好运动会上,在跳马项目的比赛中,不幸受到了伤害,造成了造成颈椎骨折,胸部以下高位截瘫,虽然遭遇很悲惨,她可能再也不能进人比赛了,不过,她并不气馁,凭着自己的那股顽强意志,继续读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进入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特约记者。同学们,桑兰之所有有这么大的动力,有那么坚强的意志,就是因为她有着远大的理想,为了那个理想,她不断地努力奋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作为你们,要比桑兰幸运好几倍,没有什么理由让你们放弃学习,放弃对未来的向往,所以,你们要用正常人的心理来对待自己,不能觉得自己和普通人有差距,就不去拼搏。相反地,你们更应该赶超那些人,做一个让世人发现你是最强的强者。战胜一切遇到的困难,成就最好的自己。
四、总结
当今社会已进入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知识的积累与变迁日益加快的信息时代。这样,人们生存与发展必需的知识范围被急剧扩大了,个体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具有社会性、创造性和整合性。因而,现今的学校已不在局限于担负继承人类科学文化遗产的使命,而是希望成为引起社会变革的一种力量,完成一种新文化的建构。
于是,学校首先要考虑的,已不再仅仅是将为个体提供哪些系统的人类科学文化的遗产,更要考虑的是个体将如何面对生存及其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来自社会的各种问题的挑战。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能做的一切,就是设法为个体能够解决无法预见的问题作准备,培养他们在飞速发展的社会变革中探索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儿童能力发展在个体社会化进程中三个主要领域:个人能力的成长;社会参与能力的成长;处理环境的各种要求和作用能力的成长的整合角度来看,我们教育的价值功能并不是使个体完成(也无法完成)全部的系统的人类文化遗产的积累,而是力图使个体形成全面的和基础的素质结构,以便将来能在社会的科学技术与政治情报的激流中不断地自我扩充知识内容,调整科学文化结构,改变和提高自己的生存质量。
于是,我们的学科教育已经开始大大地超越了经验与技能传递的范围。学生在取得经验认知的同时,探求社会发展的科学方法,形成社会认识的正确价值观念,提高社会活动的参与意识与能力,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业已成为社会对个体全面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这样,我们就有理由认为,小学的数学教育,其学习的认知对象(数学知识)不仅仅是目的——掌握这些事实并能运用,同时也是——发展科学地对社会探求的意识、价值、方法和情感的过程。这就是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全部本质内涵。
从这个本质出发,我们不难概括出小学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的四个基本特征,即:“注重社会实践”、“培养科学精神”、“发展创造潜能”、“加强情感体验”。
一、注重社会实践
长期以来,我们的小学数学教育追求的是个体智力的优异性和学问的卓越性。因而教育的价值似乎就在于更快更多地完成人类科学文化遗产的积累。于是,我们自上而下地人为地从文化中编选主题、语言和材料,学生则被动地面对和自己生活相割裂的生疏的学术性文化——社会精英们谙熟的知识与经验。学生通过教师的语言、技术和观念地传授,努力的将这些文化堆积起来。这样,教育就成为一种游离于社会现实的封闭的自我积累与发展过程。学生只需要掌握这些知识并储存起来,并不需要了解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了解知识对社会的发展和自我适应的价值。这种认知的积累好比在个体与社会之间砌一堵墙,知识砖块叠砌越高,个体与社会的割裂似乎就越严重。学生即便有了丰富的知识,却因为各知识都随相应不同的传递通道而存入大脑不同的“储蓄箱”中,而存储的知识又是面对着教师人为编制的与“储蓄箱”中相应的知识对应的各种特定的问题情景,因而无法在自我反思、探究、融合与重组中建构新的文化,也就难以面对来自复杂社会各种无法预见问题的挑战。要知道,教育的价值在于使知识社会化、使个体社会化。“注重社会实践”,就是要使小学数学教育成为开放的在对社会探求活动中自我积累的完善过程,让学生在获得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了解知识的发展与其社会的价值,认识知识探索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在社会活动中进行决策和参与改造的基本能力。通常地看,在教育中它常表现出这样几个特征:
1.对学习对象赋以更多更强的社会性与现实性
即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要通过一切可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社会性问题,渗透知识的价值及其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并不失时机地融合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使学生能更全面地了解社会。
在这里,教育中抓住这么几个变量似乎尤为重要:
第一,发展,即知识本身在社会发展中的轨迹,从发展中认识社会。
第二,价值,即知识本身在社会发展中所体现的价值,从价值中认识知识。
第三,方法,即从知识的发生与发展中探求知识,掌握认识的一般方法。
例如:我们在教学“圆的认识”这节课时,适时地将知识放在“为什么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是圆形的”这一实践背景下,利用简单的知识历史归纳“圆”的物理特征和几何特征甚至美学特征。这样,学生不仅能独立概括出“圆”的基本特征,而且了解了知识在社会生活中所体现的价值。
2.将认知过程与对社会的探求过程联系起来
即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合理地运用材料的呈现方式,引起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提高他们关心社会的意识和参与社会的兴趣。其价值的功能就在于在关注和参与中获得更多的科学的价值、思想、方法与技术。
在这里,教育中抓住这么几个变量似乎尤为重要:
第一,联系,即加强学习内容与社会现实的联系。
第二,关注,即关注知识本身内涵同时关注知识的社会性价值。
第三,技术,即将数学认识方法当作科学技术来认识与掌握。
例如:我们在教学四年级“负整数认识”这节课时(上海版),有意将学习材料放在“不能适应社会需要”这一背景下呈现给学生,以此作为探究知识的起点,因而不仅认识了知识的本质,而且强化了知识的社会性。
二、培养科学精神
作为一个现代社会成员所必须具有的科学教养,其核心就是必须具有科学精神,包括科学的意识态度,科学的价值规范,科学的行为方式等等。它是个体面对生存和适应社会所必备的素质之一。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生在数学教育中所面临的已不再仅仅是一个个需要设法认知的事实,而更重要的是一个个需要设法解决的问题,即不仅是将学习看作是一个知识的认识过程(复制),更是看作一个科学的探索过程(创建)。对教师来说他们关注的将不再仅仅是如何将知识通过自己的观念及恰当的方法演绎出来转化为学生的认识结构,更为关注的是如何将知识合理的组织而转化为学生需要探究的关乎他们生活的问题。通常地看,在教育中它常表现出这样几个特征:
1.在学习中渗透更多的科学意识
即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能自觉地将一个个知识当作一个个科学的问题来对待。因为意识是有目的行为的基础,科学意识就是指个体在行为前能自觉地反映那些科学的态度、价值、规范和技术。
在这儿,教育中抓住这么几个变量似乎尤为重要:
第一,目标,即在学习时能明确与学习对象相关的科学知识并渗透在学习目标之中。
第二,强化,即在学习时能不断利用对学习对象的科学的探求来强化学生的科学意识。
例如:我们曾按逻辑与非逻辑两大系列,从低年级开始,分阶段分梯度地编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目标体系,在学生对知识认知的过程中逐渐培养探索活动的科学意识。
2.将学习更多地看作是获得问题的解决
即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将知识的认知掌握看作是问题的解决。因为科学的方法论是科学精神的核心,个体要能在这急剧变革的社会中获得高质量的生存与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改变这种“储蓄式教育”被动的和单纯的知识储存,而是利用科学探究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去发现,去创造,去改变。
在这儿,教育中抓住这么几个变量似乎尤为重要:
第一,问题,即将学习对象看作是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需要掌握的事实。
第二,独立,即将学习看作是学生独立探索和解决的问题的过程,而不是再现教师思维并复制文化的过程。
第三,调控,即学习中教师调控由关注知识传递的速度及学生再现的可靠性程度向更多地关注学生探索的态度与方法及其过程转化。
例如:我们在教学一年级“米尺认识”这节课时,就从“比较长短”开始,一直到“国际统一长度单位(米)”的认识,安排了一个符合学生实际的完整的事件情节,在其中设计了一整套的问题展现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地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去探究、去解决,并在不断地自我尝试与调整中获得一些科学的认识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注重科学技术在数学学习中的渗透
即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不断地渗透科学技术及其价值与思想。因为教育要始终跟上日益发展与变革的科学技术是不可能的,而个体不掌握全新的科学技术就不能适应发展。因此,教育必须承担培养个体在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价值、思想、规范等基础上独立掌握并创造技术能力的使命。尤其是在当前学科教育内容的昔时性和分科性的前提下显的更为重要。
在这里,教育中抓住这么几个变量似乎尤为重要:
第一,了解,即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常常是跨学科的,综合的和指向未来的。
第二,认识,即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发展来认识科学与技术的价值。
第三,想象,即积极倡导对未来科学技术的预测和想象。
例如:我们在教学中归纳诸如"S=vt"这些数学关系时,不是简单地将它当作一个数学模型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将它们置于科学与技术发展的背景下。这样,学生不仅能认识并掌握这些数学模型,而且能适时地了解这些数学模型的建构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价值。
三、发展创造潜能
社会离开了创造,单凭已有文化的传递与复制就根本谈不上发展,而社会的创造最终就是人的创造。要开发个体内在的创造潜能,就必须抓住个体创造性的个性特征与色彩。因为不同的个体其创造的领域和程度都具有明显的个体性。但创造对每个正常的人来说又都是可能的。这也是我们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策略之一。通常看,在教育中它常表现出这样几个特征:
1.在学习中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安全感
即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能尽量给学生造成一种宽容与理解的气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在探究未知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平等性,自己所有学习行为都能得到教师的理解与尊重,自己所有的成就感都能获得自我满足。从而使学生各自的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
在这里,教育中抓住这么几个变量似乎尤为重要:
第一,尊重,即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一切想法和做法,学生矛盾的对立面只能是知识的未知而不是教师的已知。反对挑剔和讽刺。
第二,理解,即对学生在学习中一切想法和做法教师都要尽一切可能地帮助其理解,故倡导鼓励式评价,避免消极式评价,杜绝谴责式评价。
例如:学习中我们要求学生进行回答问题或板演等行为时,其目的应由“暴露出缺陷与错误”向“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现自己思想、方法的机会”转变。这样,在这种自由和宽容的氛围中,学生展现思想和方法的时、空和容量都将大大地增加。
2.学习中倡导心理表达的自由和开放
个体能量的充分释放就是心理表达的充分自由,在学习中,应能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想,表露自己情感,表达自己观点,表现自己欲望等自由。因而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必须倡导“三不注重”,即一不注重学生思维程序和教师思维程序的完满一致性,允许学生思维暂时性地跳开或中断;二不注重个别回答对全体认识的代表性,不以个体的回答代替全体的理解;三不注重个体行为相对课堂纪律的严肃性,容忍个别学生因一时的“顿悟”与“发现”而出现的短暂的“忘乎所以”。
在这里,教育中抓住这么几个变量似乎尤为重要:
第一,宽容,即宽容学生为解决问题所取的一切想法和做法。
第二,充足,即将问题展现给学生时,给学生充足的思考、讨论和回答的时间。
第三,自由,即鼓励自由奔放和新颖的想象,允许暂时性的思考目标的转移。
3.注重不同学习模式的目标价值
即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采用不同的学习模式,其目标价值不在于展现不同的学习过程,而是作为一种手段,在于展现不同的启智学生独创性地探索知识的过程。因为数学学习的最根本价值不仅仅在于掌握,更在于发现与创造。所以应从不同的学习模式表现不同的学习形式向不同的学习模式表现不同的探究过程的目标转化。
在这里,教育中抓住这么几个变量似乎尤为重要:
第一,探究,即任何材料的展现、演示实验,都不仅仅是为了验证事实,而是在于提供探究的途径与方法。
第二,过程,即学习不仅仅是指向结果而获得结论,更重要的是指向过程而获得方法。
例如:我们在准备四年级“三角形内角和”这节课时,采用了这样的学习程序:
A:教师提出要解决的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什么特征?
B:学生对问题按自己已有的价值、经验、技能等展开自主的探究操作;
C:学生表述自己的发现过程和结论;
D:教师讨论式的操作演示;
E:学生尝试其他发现方法,调整自己的认识过程;
F:师生讨论,评价过程、方法与结论。
这样,学生不仅能获得所要学习的知识,而且同时获得了认知的一般方法。
四、加强情感体验
良好的情感品质是个体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个体的情感素质则是个体在社会中获得成功的基本要素。个体在学习中能否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不仅仅是能否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使学习目标获得最大可能实现的问题,更是关系到个体能否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从而影响个体人格健康发展的问题,尤其是数学学习面对的是枯燥的、抽象的不带有任何物质的和能量特征的符号,学习很容易成为一种“外加指令”的、“完成任务”的和“强记死背”的被动性信号输入活动。因此,我们不仅要将小学数学教育看作是科学知识的教育,同时也应看作是人格发展的教育。这就是和非素质教育下的小学数学教育的本质区别之一。通常地看,在教育中它常表现出这样几个特征:
1.注重学生在探究学习活动中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
即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特别关注学生被激发起的求知冲动以及平衡这种冲动的欲望满足的成功体验。于是,我们小学数学学习就不能简单地被封闭在“知”与“不知”的动态平衡上,而应开放到整个个体充分活动的“问题”与“解决”的空间上,使他们在一次一次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一次次的良好的情感体验。而刺激则来自于个体探究对好奇性的满足;操作对动手欲的满足;发现对求知欲的满足;解决对表现欲的满足,也包括合作对个体融合与欢快情绪的刺激;成功对个体喜悦与轻松心境的刺激;如此等等,从而表现出对学习热情的关注,强烈的兴趣,积极的态度,持久的探索等良好的情感素质。在这里,抓住这么几个变量似乎尤为重要:
第一,体验,即尽可能的将每一次的学习设计成学生能获得积极良好情感体验的活动过程;
第二,个性,即尽可能的设计不同的活动而使不同个体的价值都能在获得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得到体现。
第三,满足,即在学习中尊重学生在获得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一切可能的满足。
例如:学习中可以经常采用“合作型”的组织结构与“聚合型”的学习模式。前者指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可以是聚块状的,抑或是平面辐射状的等等,目的是加强学习中的合作与互动。而后者指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可以是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模式的,抑或是独立探究与操作模式的等等,目的是使个体能在真正自我特征基础上进行探究而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与满足。
2.关注学生学习中的兴趣情绪状态
即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教师尤为关注的是怎样使学习成为学生在情绪状态下兴趣的刺激源,并能有意识地不断地强化这些刺激,使之成为有行为倾向的兴趣。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学习中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在群体中受到赞扬与尊重的欲望,从而避免因在群体中受到多次的失败与谴责而产生焦虑情绪,甚至采用某种防御机制而回避真实情感,引起人格混乱。在这里,教育中抓住这么几个变量似乎尤为重要:
第一,特征,即在学习中尽可能地针对不同的个体特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对象,并采用个性特征为参照的发展性的描述性的评价方式,使所有个体都能感受到成功。
第二,展现,即尽可能地将学生不同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充分地展现给群体,满足个体期望的在群体中获得尊重的欲望。
关键词:语言;中西方;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398-01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众多的英语语言现象中,英语谚语有着鲜明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了解并掌握一些英语谚语,也能够一定程度上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在这一部分的语言教学中,作者经常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为学生进行文化差异的对比,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使学生理解中西方不同的历史背景
英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进行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国家,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英国进行了“羊吃人”的圈地运动,阶级压迫严重,因而英语谚语中有很多反映了被压迫、被剥削阶级不满的声音,如:
The king and pope,the lion and wolf.国王、教皇都是狮子豺狼。
The pleasure of the mighty are the tears of the poor.豪富出,穷人泪成河。
同时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加快,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使人们认识到了商品贸易的重要性。不少人开始崇拜金钱,唯利是图。英语谚语在这些方面也有贴切的反映,例如:
Money can buy the devil himself.金钱能买通鬼神。
Money is the best lawyer.金钱是最出色的律师。
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文艺复兴”运动后,人们的思想获得了很大的解放,认识到了自由、平等、教育等的重要性。英语有很多谚语反映了这一方面,如:
Better be a free bird than a captive king.宁做自由鸟,不做囚中王。
Freedom and liberty are better worth than all the gold of the world.自由和解放胜过世上所有黄金。
而在中国,由于经历了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其腐朽在中国表现得淋漓尽致,统治阶级如狼似虎,使人民受尽了剥削压迫之苦。汉语谚语对这些历史背景有很多的映射,例如:
衙门自古向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另一方面,人民也不甘惨遭压迫而奋力抗争,因此产生了与之相关的谚语,如: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手提三尺龙泉剑,不斩奸邪誓不休。
二、使学生理解中西方的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这里举“对狗不同的态度”这一视角,说明这一问题。狗在汉语文化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例如“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饲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似乎狗的“地位”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sick as a dog(病的厉害),dog tired(累极了)等等。
三、使学生理解中西方的的差异
英国人大都信奉基督教,人们信奉上帝、天堂、魔鬼、地狱等说法,因而英语中有许多反映这些的谚语,比如:
Better go to heaven in rags than to the hell in embroidery.宁穿破衣进天国,不着锦衣下地狱。
God on his tongue,and the devil in his heart.舌尖上挂着上帝,心理窝藏着魔鬼。
在基督教中人们相信耶酥是星期五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因此基督教徒中流行如下谚语:
Friday is an unhealthy day.星期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
与英语国家不同,中国流行的是佛教,汉语中许多谚语映射出佛教的思想: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四、使学生了解中西方人心理素质的差异
由于各民族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不同,各自独特的心理素质也不尽相同。心理素质差异是区分民族的重要标志。不同民族心理素质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色。作为文化特色的一个缩影,从谚语中可以看出不同民族的不同的心理素质。如:An Englishman is never happy but when he is miserable,a Scotchman never at home but when he is abroad,and an Irishman never at peace but when he is fighting(英格兰人在艰难困苦时反倒高兴,苏格兰人在国外时才觉得自在,爱尔兰人则只有战斗时才心平气和),此谚语不无幽默地道出了英国三个民族的不同性格。
1.中国特殊教育发展面临的六大转变
2.美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发展与评介
3.陕西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4.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现状研究
5.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研究
6.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的调查研究
7.国外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和使用及其对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启示
8.安徽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
9.特殊教育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10.论特殊教育从人文关怀到行动支持走向
11.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及其启示
12.从政策解读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建构
13.特殊教育最佳实践方式及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14.医教结合: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径——实施背景、内涵与积极作用的探析
15.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研究可视化分析
16.特殊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与应用现状调查研究
17.信息化视角下的特殊教育发展对策探究
18.宁夏特殊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19.中国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状况及地区比较——基于2001-2010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相关数据
20.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压力、应对方式及职业倦怠
21.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22.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23.中美特殊教育教师政策比较研究
24.新疆特殊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25.医教结合:现阶段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对路莎一文的商榷
26.国内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研究现状与趋势
27.融合教育理念下的特殊教育财政:历史、现状及未来
28.“复合型”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基于复合型的内涵分析
29.融合教育背景下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
30.上海市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的现状与发展
31.西方特殊教育研究进展述评
32.美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发展现状及启示
33.特殊教育应是国家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优先保障的领域
34.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模式新探
35.中国残疾人特殊教育制度转型——福利政策体系化与福利提供优质化
36.特殊教育教师工作家庭冲突对工作投入的影响:情绪智力的调节作用
37.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的比较研究
38.新疆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39.医教结合:特殊教育中似热实冷话题之冷思考
40.积极心理学视角的特殊教育教师情绪劳动策略研究
41.医教结合: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径——理论依据、相关概念的探析
42.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
43.美国特殊教育师资问题及对我国的启示
44.普通幼儿园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在园生存现状
45.中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调查
46.吉林省特殊教育信息化现状与对策
47.多元文化视野下少数民族特殊教育发展的思考
48.云南省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现状调查研究
49.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述评
50.特殊教育学科体系探析
51.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实训师资队伍建设探析
52.提高特殊教育发展水平的政策建议
53.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队伍结构及需求情况调查
54.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范式转变
55.上海市学前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调查研究
56.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研究
57.特殊教育设施布局需求分析与发展规划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58.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标准及发展模式的研究述评
59.浙江省学前特殊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60.韩国特殊教育现状的研究
61.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特殊教育的政策与实践走向
62.特殊教育立法问题研究——人文关怀的视角
63.多学科合作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兼论“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发展政策
64.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65.美国特殊教育教师任职标准的演变和特点分析
66.中国特殊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与前沿主题——基于近十年《中国特殊教育》刊载文献可视化分析
67.台湾地区特殊教育及对大陆特殊教育发展的启示
68.中国特殊教育的投入与产出:基于面板数据的潜变量增长模型分析
69.山东省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70.澳大利亚特殊教育师资与中国特殊教育师资的比较研究
71.改革开放30年北京市特殊教育发展及现状研究
72.美国特殊教育立法中非歧视性评估原则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73.关于特殊教育教师流失问题的思考
74.美国特殊教育就业转衔服务解读及启示
75.隔离与融合:特殊教育范式的变迁与分析
76.四川省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状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77.台湾地区特殊教育法律的特点及启示
78.试论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中的几个争议问题
79.医教结合是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80.美国特殊教育立法中的家长参与
81.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82.特殊教育的循证实践取向
83.我国特殊教育法律体系的现状与发展
84.特殊教育学校经费投入与支出状况分析及政策建议
85.国内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述评
86.新疆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87.关于四川、重庆等地特殊教育师资现状的调查
88.河南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
89.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转向及其改革逻辑与重点领域
90.近年来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研究的热点领域与知识基础——基于CSSCI学术期刊1998-2013年文献的计量分析
91.社会支持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职业枯竭与职业承诺之间的调节作用
92.韩国特殊教育法的演变及特殊教育发展历程
93.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职能的转变
94.质的研究范式与特殊教育研究:基于方法论的反思与倡议
95.美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及启示——基于美国学科教师专业标准
96.改革开放30年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及政策建议
97.教育技术学范畴下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研究
98.当代日本的特殊教育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1 特殊教育学校校本研修的内容
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校本研修的内容包括理论学习、课堂实践、教学研究、基本功训练和论文写作与答辩等内容。
1.1 理论学习。根据听障、视障、智障等不同专业,学习并掌握相关特殊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法律法规。每一名教师都要制定一份三年的专业成长规划;针对新入职教师,还应制定“青年教师三年校本研修计划”:第一年,系统学习手势语、手指语、盲文,熟悉盲、聋、智障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特殊教育课堂教学常规;第二年,熟悉各科教材、教法,能基本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第三年,传承和发扬骨干教师的优良传统,能独立承担并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1.2 课堂实践。特殊教育的课堂实践是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包括听课、上课、评课等环节。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赛教和学科教研活动,并组织学科组长和学科组成员对每一节课进行现场点评。全体教师要积极参与,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1.3 教学研究。教学研究包括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改革研究和教育专题研究等。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催化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应制定相关的教科研管理和奖励制度,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科研课题,通过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教科研水平的提高。
1.4 基本功训练。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基本功包括手势语、盲文、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计算机操作和多媒体运用等。基本功训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校本研修中,青年教师基本功的学习与考评一般都穿插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因此,教研组在特教教师基本功培训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5 课题研究。课题研究的过程包括选题、收集资料、制定和实施研究方案、收集和分析数据、撰写论文、总结成果等,这是特殊学校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必需具备的能力。
2 特殊教育学校校本研修的方法
2.1 理论学习。方法一:学校分期布置学习任务,让教师学习各自专业的理论,以自学为主。要求做学习笔记,写学习心得,定期进行考核和检查。方法二:根据学校校本研修实际和教改课改的情况,采取自荐与聘任相结合,发挥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各学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带头示范作用,通过讲座或示范课的形式向同行传授课堂教学经验、展示教学基本功与教学技能,促进全体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方法三:开展“一人学习,众人受益”式研修。要求外出学习、考察培训的骨干教师,必须写出学习汇报材料,同时制作成幻灯片,利用校本研修时间对全员教师进行二次培训,产生“一人学习,众人受益”的效应。
2.2 课堂实践。方法一:坚持集体备课制度。集体备课是一项重要的、长期的教研制度。尤其是近年来,电子教案的使用,为教师集体备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二次备课更是教师个性教学的体现。方法二:发挥优秀教师引领作用。特殊教育学校要坚持做好“青蓝工程”,让每位教龄在三年以下的教师寻找一名师傅“结对子”,并签订师徒协议,定期组织汇报课,以这些特定形式将老教师对新教师的传、帮、带落到实处。从而有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2.3 教学研究。方法一:开展大教研活动。大教研活动包括集体备课、个人授课、现场说课、全校反馈、积极修改等环节。它可以使教师的教学能力突飞猛进、迅速的成长起来。是打造骨干教师的一个比较有效的途径。方法二:开展校园网络学术论坛活动。利用校园网络平台,让教师们积极在网上发表教学反思、教学经验论文等,达到资源共享;学校可以筛选出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文章推荐到特殊教育期刊上发表,促使教师的科研水平、专业技术能力等的显著提高。
2.4 基本功训练。基本功的训练是提高新教师素质的重要方法。学校每学期应制定一定的学习任务,研修教师自己进行练习,学校在一定的时间进行考核。实行基本功过关制度,教师的每一项基本功都要达到一定的标准。
2.5 课题研究。方法一:专家引领。针对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普遍出现的疑难和困惑,定期不定期地邀请国内知名特教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实践指导等活动,进行“现场诊断,临床会诊”,帮助教师解答疑难。方法二:实践提升。随着特殊教育课程改革步伐的迈进,国内许多特殊教育学校开始试用普校教材,与聋校教材相比,知识和信息量增大了、广泛了,教育资源丰富了,但针对特殊学生,教育的难度也加大了。教师该如何根据特殊学生特点把握好教材的程度呢?学校可以分教研组设立运用教材课题,让教师们边探索运用边总结经验,撰写科研论文,以培养和提升教师课题研究能力。
3 特殊教育学校校本研修的层次
3.1 抓紧新教师培训,做好入职第一步。对于处在步入特教岗位初期的新教师,应主要进行进入职业角色、熟悉特教岗位工作方面的岗位培训。培训内容为特殊学生心理学、教育学等业务理论知识以及中国手语、中国盲文等基本功训练,同时要为每个新教师安排一名指导教师手把手的进行指导。学期末对每名新入职教师进行业务理论以及基本功考核,同时要求他们为全校老师上一节课堂教学汇报课。这些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为新教师的顺利上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2 搞好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打造教师队伍中坚力量。对于处于职业成熟期的教师,主要进行胜任职业角色方面的培训,赋予他们一定的课题研究任务或培养新教师任务,促使其摸索和积累一定工作经验,提高职业能力,并取得一定成绩。
3.3 塑造专家型教师队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对于处于职业高原期的教师,学校应多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向前迈进,渡过教师成长过程中比较困惑、痛苦的阶段。以寻求新的生长点后取得新的发展和新的成绩,实现生命历程质的飞跃。
4 特殊教育学校校本研修的管理模式
4.1 规范校本研修的层级管理。校本研修工作必须有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管理场”,使所需管理的项目(包括人员、课题、时间、信息等)一进入这个“场”,就能运转自如,“低耗高效”。为此,学校应构建校本研修组织系统,形成校本研修网络,有利于校本研修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校级领导是校本研修的决策层,把握校本研修的方向,并提供人、财、物、时等方面的支持;各职能部门是执行层,具体组织和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并通过管理扩大参与面,提高研修水平;教研组是基础层,在教研组长的带动下,参加到校本研修和教科研活动中。
4.2 做好校本研修组织制度管理。学校应建立健全的一整套的校本研修组织管理制度,包括校本研修方案审查制度、校本研修过程指导制度、校本研修档案管理制度、校本研修评价激励机制等,使校本研修工作形成长效管理机制,以保障校本研修真正落到实处。
4.3 注重校本研修的资料管理。学校应要求教师严格按管理制度完成好自己的各项工作,注意做好教学档案和个人档案资料的积累工作,做到有计划、有总结、有反馈、有整改、有实效。学校可将校本研修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教案、教学反思、典型案例、教育故事、心得体会等整理成册,让大家共享、共勉,给教师成就感。
关键词:大同市;特殊教育;残疾儿童;体育教学
一、引言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事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体育教育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定》提出特殊体育教育的目的是“使残疾人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具备较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初步掌握补偿自身缺陷的基本锻炼方法,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1]。本论文通过对大同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大同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阻碍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建议。
二、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对象以大同市最大的特殊教育学校——大同市特殊教育学校和大同市城区培智学校为调查学校。其中,共调查体育教师6名,大同市特殊教育学校3名、大同市城区培智学校3名。由于体育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残疾种类及等级。为了研究的顺利开展,本文研究的学生群体主要为听力与语言障碍的学生共170名。其中大同市特殊教育学校聋哑学生130名、大同市城区培智学校聋哑学生40名。2)研究方法。①文献资料法。根据课题的需要,通过中国知网、山西大同大学图书馆、大同市特殊教育学校藏书馆、大同市图书大厦等查阅了三十余篇相关文献,获得了有价值的理论质材。②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课题内容的需要,结合专家学者意见,设计了先关问卷,并邀请有关教授、领导对问卷内容进行了审查、修改。调查问卷信度检验采用重测信度检验方法,求得r=0.8241,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共发放教师问卷6份,学生问卷170份。③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2007,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师资力量现状分析
1)师资现状参加本次调查的大同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共6名。从年龄的分布上看,出现了断层现象。而且大部分教师的学历都在中专水平,只有两名教师是大专。可见大同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的文化程度有待提高。2)体育教师工作内容及工作量从调查结果中可以得出,被调查的两所学校,体育教师的工作内容都非常复杂,既包括早操、课间操、活动课等课余体育活动的安排和执行;也包括一些后勤工作,如查宿舍、查校园出入人口等,进一步加重了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因此,大同市特殊教育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性质多样化,工作内容丰富,对教师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有较高的要求。
2、残疾学生体育学习情况
1)残疾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通过调查,学生体育爱好集中在游戏、跳绳、羽毛球和篮球这四项体育运动中。因为游戏、跳绳和羽毛球没有太多的身体接触、运动量小,学生没有太多的心理抵触,并且这三项运动没有性别特征的差异,男女学生都可以参加。选择篮球的比重也在这些体育运动中较大,对于其他的运动项目,一方面因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异,另一方面因为场地器材有限阻碍了学生对其他运动项目的了解和认识。2)残疾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动机大同市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中参与体育学习的动机是能够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占到84.2%;为了促进人际交往的有74.3%;有72.4%为学生是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为了调试身心的占到59.9%;为了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占52%,为了促进身体康复的占到32.9%。由此可知,绝大部分的学生参与体育运动都有明确的动机和目标。3)残疾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态度绝大部分残疾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态度是认真的,对学习的性质认识水平较高,学习所带来的身体愉悦感使得这类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轻松,成绩提高更加快;反之,学习态度消极的学生由于不理解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会对学习过程产生厌恶感,因此会感到巨大的学习压力,不利于学习进度的正常进行并严重影响学习效果。3、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情况大同市两个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现状不容乐观。既没有建设标准的田径场地,篮球场地数量较少,羽毛球和足球场地没有建设,很难满足教学需要,阻碍了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场地建设质量也没有达到标准要求,田径场都是沙土和煤渣,篮球场地也是普通的水泥地面,对于残疾学生而言,在这样的场地上体育课、活动安全系数太低。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体育师资薄弱,教师数量少,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大同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师资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所学专业与职业技能要求不配套;学历主要以中专为主,职称以初级职称为主,有待于进一步从专业技能方面提升。2)学生学习体育动机明确,都是为了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增进人际关系、增加自信,锻炼身体、增进健康,娱乐身心、调节压力等。对残疾学生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不够重视。3)体育设施数量质量都无法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严重阻碍了运动项目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开展和普及;限制了残疾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形式,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2、建议
1)政府应该更加重视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建立特殊教育职业岗位的优惠政策,大量吸引学历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2)相关部门从管理角度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支持力度,健全管理制度。3)相关部门要重视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投入足够资金,进一步完善体育场地、设施器材。
作者:柴梓 邹淼 张博 单位:沈阳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参考文献:
[1]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定.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号,1998,12
[2]张志刚.长春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论文关键词]残疾人 西方特殊教育
现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概念是18世纪德国等西方国家在盲、聋哑、智力落后教育训练成功后,在19世纪初成立的异常儿童专门教育机构,出现了“特殊儿童”与“特殊儿童教育”。本文拟立足特殊教育之狭义上的残疾人教育,以历史分析的方法,揭示西方特殊教育的内涵。
一、西方特殊教育内涵的历史根源揭示
当前,对西方特殊教育的起源有一个似乎不证自明的结论,即特殊教育源于普通教育,认为是“特殊教育是普通教育无法发挥其完全功能的自然产物或教育进步的表征”。然而,通过对特殊教育产生的根源考察发现,特殊教育具有政治思想、医学/心理学和基督教的深厚始发性根源。从源头上看,特殊教育并不是教育派生体系,而是随着政治思想进步和基督教、医学/心理学发展,与普通教育 结合而理性化的产物。
(一)特殊教育源起于人性解放、人权崛起,具有体现残疾人的尊严、保障其平等权利的政治蕴涵
思想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人们把握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式。政治思想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象及其各种政治关系的思想反映。政治思想作为核心的上层建筑,构成了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特殊教育萌芽、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14~16世纪,自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思想运动以来,包括残疾人在内的人的权利、平等、自由、尊严、价值备受推崇,荷兰政治思想家格劳修斯提出与生俱来不可侵犯的自然权利,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人的生存权利和法律平等思想,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出“人生而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理论。在国家政治建设中,1775年美国《独立宣言》对“人生而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理论予以强调和保障;1874年法国《人权宣言》集中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人权理论。18世纪中叶,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欧洲开始了对残疾人的教育训练,一些卓越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哲学家、医生、教师,开始开辟特殊教育的新时代。卢梭在《爱弥儿》中,从他的自然人性的观点出发,以人生来自由、平等、“天赋人权”观念提出,教育要遵从儿童天性,适应儿童的发展,并论述了盲人与聋哑人感觉器官代偿问题。狄德罗还专门著述《供明眼人思考的谈盲人的书》和《供健全人参考的论聋哑人书简》,论述残疾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问题。裴斯泰洛齐还亲自创办了特殊教育机构。可以说,文艺复兴以来,平等、自由的人权思想,为残疾人获得平等社会地位奠定了基础。残疾人开始具有受教育的资格和权利。随着人权思想在国家政治地位中的凸显,1789年法国政府承认了莱佩的聋人教育机构,并予以国家意志保障。其后,18世纪,西欧各国在政治文明进程中,纷纷建立国家行为的特殊教育学校或对个体行为的特殊教育机构并予以国家承认。可见,特殊教育源起于人性解放、人权崛起,具有体现残疾人的尊严、保障其平等权利的政治蕴涵。
(二)特殊教育源起于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具有医学/心理学康复训练与缺陷补偿等属性特点的科学主义蕴涵
西方特殊教育的雏形出现在16世纪末的医学训练。医学解剖学的发展,以客观的生物学为依据,指出了残疾的原因与实质,为残疾人教育训练提供了依据。1614年,瑞士医学教授菲普拉特杰尔就曾对残疾作出分类。16世纪末荷兰人阿曼,在医生工作的基础上,对聋人开始语言训练,出版了《说话的聋人或先天聋人可会说话的途径》,1770年著述《关于言语的论文》对欧洲聋人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18世纪末法国精神病医生皮内尔,指出了智力落后的病态;依塔尔第一次用实践证明了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可能性,他对野男孩维克多,采用设计环境、感官训练、医教结合等方法进行训练,其成功经验成了19世纪前半叶整个智力落后教育的基础。1840年瑞士人古根比尔建立了第一所智力落后儿童学校;法国人谢根1846年发表了影响巨大的经典之作《智力不正常儿童的教育、卫生和道德训练》。洛克、孔狄亚克的感觉论提出让儿童学看、学听、学嗅、学尝、学触摸,为感觉训练奠定了基础。特别是洛克的认知理论和心理学观念改变了人们对残疾人的态度,残疾人获得了接受教育的理论基础。这时,特殊教育实质上是医学/心理学医疗训练的性质和意义,主要由医生实施对残疾儿童的分类,以医学/心理学的医疗手段为主,开展医疗训练。法国人谢根甚至把智力落后儿童教育学校命名为生理学学校,认为自己的教育训练是属于生理学的0。但医学/心理学的医疗训练毕竟具有了教育的雏形,鼓舞了医生、教师开展教育的热情,医学模式与思想深深影响着特殊教育发展,至今许多国家仍然使用医疗教育学的概念。
一战后,医疗康复的概念正式进入了特殊教育领域,力求以教育训练的手段使残疾人被损害的机能尽可能达到较好水平。特殊教育的着力点是关注残疾人病理学的根源、行为特点及其矫正补偿方法。其假设是,残疾是由个体生理、心理缺陷所致,而缺陷是能够测量和诊断的,采用医学训练是能够治疗和补偿的。可见,这种医学模式特殊教育以实证/经验主义为认识论基础,在西方科学文化中被广为重视,并迅速推广,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特殊教育源起于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具有医学/心理学康复训练与缺陷补偿等属性特点的科学主义蕴涵。
(三)特殊教育源起于基督教精神的发展,具有平等、博爱、仁慈的道德蕴涵
西方特殊教育与宗教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基督教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必然影响着特殊教育的产生。在欧洲中世纪以前,由于人们认识的局限,无法科学解释残疾问题。对残疾人的产生,多从先验的神性之学给予解释,’认为是报应、魔鬼、撒旦等。尽管在基督教早期,残疾人仍被拒绝成为教会成员,拒绝对基督教的信仰,拒绝参加教会庆典,拒绝向上帝赎罪。但到11世纪中叶通过对旧教会制度的改革,教会思想逐步深人社会,并影响了社会政治制度。残疾人的教会教育开始作为个例不断出现,在早期残障人教育中,教会人士扮演了重要角色。16世纪末,西班牙修道士德乐翁成功地以小班级的方式教会聋童说、读、写。法国人莱佩在1729年至1930年获得罗马天主教士的第一个学位,他相信高僧詹森的教义至上主义,认为救济人类需要上帝的恩惠,并于1771年创办世界第一个聋人公共教育机构。至今欧洲一些宗教举办的聋校还以《圣经》马太福音中耶稣治好聋哑病人的故事作为教育思想与方法的经典表述。
在西方,基督教是终其人一生和整个社会生活的坚固的精神模子。特殊教育是与基督教有着深厚的渊源的。首先,西方人认为上帝是至美、至善的终极存在。基督教本身就是认识世界的一种哲学思维,同科学一样是人们与世界交往的两大思维方式之一,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存。19世纪哲学家赫胥黎称宗教与科学是不可分的双生姊妹,牛顿认为世界的两本书是“自然之书”和《圣经》,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瞎子”。可见,科学与基督教是密切联系的,但它们分属于彼此不同的领域。科学认识只能限于现象世界,发现与回答“事实”,而基督教指向对人的终极存在的关切,给予和回答“意义”。正由于科学对解释人的终极存在的无能为力,而基督教以超自然、超自我的终极意识,使人超越理性和经验,凭借对上帝信仰获得终极关切。如同科学将理性内在于人性一样,基督教也将“上帝”内在于人性,最主要的就是给予道德的终极依据。康德阐发的道德律(实践理性),就将道德生活与上帝至善的终极存在的性质联系起来,认为“上帝的概念是一个从起源……属于道德学的概念”,“在道德上有必要假定上帝的存在”。涂尔干对道德机制的考察发现,对上帝的信仰,使得人们对世俗的东西和自我利益有疏离或放弃成为可能。为了维护共同的上帝,人们否定自我而关照他人,融人上帝信仰的群体,从而使人具有利他精神,这就具有了道德意义上的博爱、仁慈。可见,基督教孕育、增添着人们向善的人性光辉,从而也使得残疾人教育得以沐浴在人性光辉之中。其次,西方人认为上帝是最神圣的、至高无上且无所不能的。上帝创造了人类,人类皆是上帝的馈赠。人类对上帝既恐惧又敬畏,既热爱追求又保持距离,人既不敢僭越上帝,又不能放弃上帝。上帝的博爱、仁慈或惩罚是平等的,不会因人的社会地位不同和财富多寡而有所差别。也就是说,在上帝面前,没有只升天堂不入地狱的特权阶级,也没有只人地狱不升天堂的弱势群体。于是在唯一的上帝面前,给最底层社会群体的残疾人带来与优势群体一样的平等地位——无论贫富、强弱、智愚,都同等地受到上帝的庇护、享有平等的权利,即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费尔巴哈认为,“唯弱者乃需要宗教,唯愚者乃接受宗教”,这在一定意义上指出了基督教对弱势群体的庇护作用。基督教认为人人有原罪,不能自救,人人需要在上帝面前忏悔、救赎罪过。上帝拯救人类、怜悯人类,要求“爱上帝和爱人如己”(马太福音第二十二章三十七节),这里蕴含着博爱的基本教义,即人应当自我完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宽容忍耐。同时,还指出“人生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侍,是要服侍人”(马太福音第二十章二十八节),所以要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用对他人的爱和自身的修行,取得灵魂的最终解脱。看来,基督教在给予人精神安慰和庇护、促进社会整合的同时,也带来了平等、博爱、仁慈的精神因子。残疾人弱势群体正是籍着这些精神因子有了接受教育的可能。残疾人教育开始以传教士个人行为的个案出现。传教士一方面代替上帝向残疾人博爱施恩,救赎他们的罪过,另一方面把残疾人作为救赎自己罪过的途径,通过对残疾人的救济或恩惠拯救自己的灵魂。因此,特殊教育本身就是基督教精神的化身之一。同时,由于灵魂的畈依是漫长的,是某种彼岸的永恒的渴望。因此,博爱、仁慈作为人们灵魂皈依的自由之路也是漫长的。在16一19世纪漫长的历史时期一直是推动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当然,随着基督教的世俗化,平等、博爱、仁慈逐渐脱离基督教,开始成为抽象的精神存在,深深植根于人们的精神意识里,进入到社会伦理。特殊教育也开始了理性化进程,开始向社会主流教育转移、结合,在组织形态上、观念上、技术方法上日趋理性化,形成现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学校等教育机构。可见,特殊教育源起于基督教精神的发展,具有平等、博爱、仁慈的道德蕴涵。
基督教、医学/心理学、政治思想进步是西方特殊教育产生的三个起源,蕴含着丰富的特殊教育内涵。通过对西方特殊教育起源的历史考察发现,特殊教育中的康复训练、缺陷补偿、平等权利、博爱仁慈等核心价值,在漫长的特殊教育发展长河中积淀下来,传承下来,成为特殊教育传统的内在基因,体现出稳定性、内隐性、可传承性、难以改变性等特点,这已成为特殊教育内在的独特的精神气质,展现着特殊教育文化风貌,反映着特殊教育文化心理性格。
二、西方特殊教育内涵的发展过程分析
西方特殊教育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又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通过对特殊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加以联系和比较,能更清晰揭示其内涵。
(一)宗教/医学为主的前现代阶段、融入教育学体系的现代阶段、全纳教育的后现代阶段:特殊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
关于西方特殊教育发展历程阶段划分,有许多不同的标准。有的以人类历史阶段划分为古代特殊教育、现代特殊教育、当代特殊教育,有的以认识论为标准划分为医学/心理学视角的隔离制特殊教育,以社会学为视角的融合教育或全纳教育,等等。笔者认为划分特殊教育的阶段应以其核心的本体论视野来看,因为本体论是对事物存在的内在根据从概念上的精确描述。从本体论视野看,特殊教育存在与发展的本体内在根据主要有三个,即以宗教/医学为主要存在的内在根据,以教育学为主要存在的内在根据,以社会学为主要存在的内在根据。这样,特殊教育发展可描述为经历了两次转向、三个阶段。两次转向为:由宗教/医学向教育学转向,由教育学向社会学转向;同时,相应带来的三个阶段为:宗教/医学为主的前现代阶段,融入教育学体系的现代阶段,全纳教育的后现代阶段。这每一个阶段不同的本体存在的根据,反映出每个阶段的内涵和属性特点。在这里,三个阶段的划分不是时间和空间概念,而是思想认识的概念,体现的是特殊教育的本体存在根据,但由于思想的存在总是具有一定的传承、交叉,所以上述三个阶段往往也是存有相互交叉,同一时空内可能不同程度地同时存在,无法严格区分。
宗教/医学为主的前现代阶段。特殊教育表现为传教士个体自发行为的“传教士教育”或“教会教育”,以及医生自发的“医疗训练教育”。“传教士教育”或“教会教育”主要以教会教规为主要思想和方法,在提供宗教的精神慰藉和庇护同时,尝试用普通学校的方法教授聋人说话以及读、写、算等基本知识。学生不多且多来自收留的残疾人,也有贵族子弟。学生除学习外,有的还要从事教会的勤杂工作。这时的教育尚未形式化,没有专门的固定的场所和教育体系、机制。如西班牙修道士德乐翁曾在贵族家中教授聋儿。医生个人自发行为举办的特殊教育,多是在博爱思想影响下,结合自己的医学知识,对残疾缺陷进行医疗训练和康复等活动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感官训练,提高感官机能。这一阶段的特殊教育本体上是以宗教/医学为存在的内在根据。在认识论上,把残疾人看作为身体病态的弱势群体,并以教育帮助作为救赎残疾人以及自己原罪的途径。一是朴素的上帝博爱、仁慈的救赎观,将对残疾人弱势群体的博爱,作为渴望上帝宽容、接受上帝恩惠,救赎罪过,畈依灵魂的途径。二是基于科学(医学)/经验主义视角,认为残疾是身体的病态,是能通过医学来测量和诊断的,把对残疾人的医疗训练、康复补偿作为提高残疾人生存能力的根本。这一阶段的特殊教育多称为“医疗训练教育”、“教会教育”,不具备现代教育意义上的实质。在近代文艺复兴以来的科学主义思想影响下,一方面由于面向身体生理机能的“医疗训练教育”,无法对增强人的主体理性能力,如创造能力、实践与生产能力、认识能力等知识理性能力及道德、意志、审美等实践理性能力作出回答;另一方面,上帝、教会本身已成为批判的对象,于是宗教/医学为主的残疾人教育开始向教育学转移并媾和,为成为一个教育学概念设下了前提性的逻辑必然。
融人教育学体系的现代阶段。特殊教育秉承了博爱、平等、仁慈宗教精神和康复训练、缺陷补偿的理性精神,开始由宗教/医学向教育学转向,在与教育的媾和中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教育学概念,即教育的分支或属概念。特殊教育具有了完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形式,成为彻底的“显学”。还媾和了教育的功能特点和属性要求,具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外在工具价值和促进自身全面自由发展的内在价值,体现出社会化要求和个性化要求的特点。外在表现为国家行为的特殊学校教育形式不断确立,且不断以立法和制度的形式予以保障,对特殊教育做出了法律规定,体现了国家意志,明确了教师、管理、财政、教育机构等基本要素,划分有关权利和义务,指出各自的培养目标、指导思想、培养体系、发展格局和基本途径等,特殊教育有了自己的专业领域,并成为一种专业活动,理论与实践有了相对固定和完整的体系、范畴和基本根据,特殊教育开始成为一个日趋完整的学科体系,现代特殊教育正式诞生。这时,特殊教育在形式上和思想上与宗教、医学开始分离并转向教育领域,在办学主体上由个体自发转向国家意志。在认识论上,经验科学分化独立后,如心理学、生物学及其他与残疾人相关的病理学的进步为认识残疾人和进行科学主义的特殊教育提供了支持,特殊教育得以运用经验学科的新成果进行检验。从科学主义出发,秉承了残疾缺陷为病态的观念,更重视面向残疾人的残疾缺陷为本质的教育,并以盲、聋哑、智力落后、肢体残疾、问题行为矫正等更精细的分类、更专业化的学科理论建设、更相对分离的专门教育实践组织形态等,将残疾缺陷用社会分工分类的社会学方法予以常态化、体制化、社会化,从而也不断强化和夸大了他们的残疾缺陷,并视之为区别于健全人的本质不同。在安置形态上,注重采取隔离制特殊学校教育的做法进行特殊的有针对性的教育。从本体上看,现代特殊教育是以教育学为主要存在的内在根据,是教育领域的教育学概念,与普通教育相对立,具有现代教育的科学理性精神等功能属性。但正是由于教育属性功能的加入,同时带来了教育本身固有的社会分层机制,使得残疾人的社会分层分化加剧,从而产生社会歧视等效应。同时,面对工业大生产对教育培养人才的压力和教育对残疾人培养的某些无奈,以及残疾儿童培养难以适应大生产需要等实际,使得特殊教育面临着转向而与教育学分离的危机。
全纳教育的后现代阶段。特殊教育在教育理性带来知识经验体系、推动学科建设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其严重的社会不公平,加重了他们命运的不幸,带来了教育与学生现实生活和主流社会现实生活的隔离、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隔离。从后现代主义视角看,残疾人生存境遇的窘迫和局促及其生命意义的工具化、飘渺化、片面化,正是特殊教育追求理性化的恶果。这是一个现代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实质,是价值秩序的位移,即人的生命价值被实用价值的僭越;同时,也是以健全人为主导的社会群体的价值选择对残疾人弱势群体的压迫,是普通教育话语权对特殊教育地位的遮蔽。面对教育学对解决这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无能,特别是对回答平等问题、人的尊严问题、社会适应等问题的无能为力,逐渐受到人本主义的质疑和批判,于是特殊教育开始由教育学向社会学转向、求解。在与社会学的媾和中,特别是经过高涨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洗礼,于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形成了狂飙全球的全纳教育思潮,并迅速蔓延到整个教育领域。作为对现代特殊教育隔离制的回应,全纳教育以激扬高涨的后现代话语和思维,将残疾人的缺陷视为人的正常差异。反对基于残疾缺陷的医学/心理学的实证科学理性,反对隔离。在价值论上将博爱、仁慈、平等、人权、尊严、价值张扬到极致,高度彰显了人本主义的关怀。主张以社会学的视角,用民主、群体、合作的价值理念和方法论对残疾人进行教育,并提出构建全纳社区和全纳文化,通过社会资源和力量进行残疾人教育。从本体上看,全纳教育是力图将特殊教育作为一个社会学体系的概念,侧重用社会学的方法而不仅仅是教育学的方法解决残疾人的发展问题,体现了特殊教育的人文社会意蕴和价值属性特点。
(二)继承与超越:特殊教育发展赋予的新内涵
面向人的差异并正确理解和尊重、运用差异的内在蕴涵。由西方特殊教育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从前现代特殊教育阶段开始,人们从科学(医学)主义出发,认为残疾人是“身体病态”的;到现代阶段,以隔离制教育等体制化的做法进一步扩大了人的差异,把残疾人视为异质的“另一类人”;再到后现代的全纳教育阶段,将残疾看为是“正常的”,残疾人是人类正常差异中的“同质人”,特殊教育的发展始终围绕对残疾人的缺陷差异认识这一核心。由此可见,面向差异并正确理解和尊重、运用差异,是特殊教育内涵应有之义。正确理解残疾人的差异,就是既要坚持残疾人群体存在的差异为客观事实的科学理性态度,又要坚持残疾人类存在的共性是主体的人、目的的人、自由的人的人本精神,实现二者的统一。尊重运用残疾人的差异,就是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差异普遍存在的社会,并把残疾人差异的多样性作为促进他们之间、与健全人之间、与教师之间等进行合作、创造的重要源泉,特别是把促进他们超越自我、实现潜在价值与“新自我”作为教育的新视野、新命题。无论制度安排、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活动设计等,都体现和顺应这一特点。当前,全纳教育提出尊重人的差异和尊严,维护所有人的人权,正是尊重残疾人差异的一个进步表现。正确理解和尊重、运用残疾人的这些差异,始终是特殊教育变革紧紧把握的一个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