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的基本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强调教育的整体性,尊重教育的整体性规律
“高素养教育”的前置修饰定语“生命”强调生命的整体性,认为人的生命是一个整体,学生是完整的人。教师要爱护和尊重学生,把其看作完整的人,强调从人的整体性出发来施教、育人,尊重教育的整体性规律,坚决反对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在教育过程中,强调教师预设的教育目标与实施过程、实施结果的统一,兼顾学生身体、心理、社会文化各个层面,兼顾德、智、体、美各个方面,不可偏废或忽视任何一方。对于未成年人而言,其发展既包括生理的成长、心理的成长,又包括社会文化理解与运用能力的成长(共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学生发展的整体性。生命高素养教育就是协调三者整体发展,最终目的是将学生培育成“身心健全、志存高远与自强不息并进、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兼备、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均强”的人,这是一个整体性目标,各个方面协同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各学科教学之中落实生命高素养教育,进行整体育人,就需要教师整体把握学科教材、学科思想方法等,切实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切忌出现过度重视“知识与技能”目标,而忽视或者泛化“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做法,应该切实促进三维目标之间的融合。生命高素养教育要使学生学到知识、练就技能,同时学会学习,养成良好品德,进一步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
二、强调教育的差异性,尊重教育的差异性规律
由于每个学生拥有不同的先天遗传基因,受到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影响,使得他们在兴趣、爱好、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也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这就形成了学生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从学习心理学角度来看,即使处于同一年龄段,不同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也存在差异。实际上,正因为学生与学生之间有差异,才使得每个学生成为独特的个体;正因为学生与学生之间有差异,才使得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优势与潜能。生命个体的差异,使我们所面对的教育个体存在差异。教育就是要尊重学生间的差异,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各自的优势与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以自己特长服务社会,成就人生,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生命高素养教育所倡导所尊重的教育差异性规律。一定要让教师们相信,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并开发。
尊重教育的差异性规律,就必须强调和正视学生间的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实现个性化发展。作为教师,必须直面学生之间的差距,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开拓空间,让不同的学生分别具有与众不同的能力。如在数学学习中,有的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有的学生习惯于抽象思维,有的学生擅长计算,有的学生擅长证明,这使得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此,教师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发展学生的优势,提高其核心素养。在施教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之间的关系。“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处处都想拔尖的人成不了材”,毕竟每个人都是依靠一份特长服务社会的,因此,一定要做好“扬长”教育。
三、强调教育的养成性,尊重教育的养成性规律
“素养”,指素质的养成过程,“养”字在这里带有“动词”的作用,不能仅仅当成一个名词使用。“养”,从生命刚孕育时开始,贯穿个体成长的始终,渗透着终身教育的思想。从这一角度来说,“养”就是一个不断给予、不断内化、不断凝聚、不断外显并践行的过程;它是浑然一体的整体阶段,没有单独阶段可以存在。“养”的过程性正好和生命的持续发展相对应,和生命整体进程共呼吸。生命高素养教育倡导中小学教育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细微处着力,利用一切时机教育学生。学校环境的熏陶,学生行为的训练、雕琢,来不得急躁与粗放。良好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日之功,而是需要等待、磨砺与锤炼。教育是“慢”艺术,不是吃快餐,需要教师有耐心,培育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兼备的学生。生命高素养教育重视学生生命成长的阶段性、持续性、渐变性等特征,注重“素养”的养成性,倡导注重过程的教育,摒弃功利教育思想下的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荀子・劝学》中说:“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教育也是如此。譬如数学思想的感悟和经验的积累仅仅依赖教师的讲授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依靠学生亲自参与其中的数学活动,依靠学生的独立思考,这是注重过程的教育,不是只看结果的教育。再譬如数学中“问题解决”目标的实现,需要学生具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同样需要教师设计合理的问题串来实现以上“四能”的提升。
四、强调教育的主体性,尊重教育的主体性规律
每个学生都有专属于自己的躯体、感官、大脑、思想、行为方式等,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的。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读书、思考、学习,而只能让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学习,自己去观察、实验、分析、归纳、总结。学生既不是教师的“四肢”,可以任由教师随意支配;也不是“泥土”或“石膏”,可以任由教师捏塑。生命高素养教育强调教育的主体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在弗莱雷看来,人的主体意识有三个层次:神秘意识、幼稚意识、批判意识;批判意识是人最高层次的主体意识,因为具有批判意识的人对问题理解更深刻,更有自信心、责任感,接受能力更强。生命高素养教育回归生命本体,就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实现主体性的回归,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离不开实践活动,使主体发展与实践活动两者结合起来;毕竟实践是我们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批判性实践则是最根本的动力,在教学中也应该如此。
生命高素养教育让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生命高素养教育不仅教给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是主张学生中心论,也并不意味着低估教师的主导作用。实际上,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更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加强;离开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不可能自发形成,甚至可能迷失方向,尤其是当成功与失败并存、机遇与陷阱同在时。
五、强调教育的开放性,尊重教育的开放性规律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互联网使得信息资源更加充足,人们的社交关系更加开放,甚至于学生的书本知识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来获得,强调时时学习,处处学习。在这样一个资源开放、学习过程开放、学习评价开放的数字化时代,不能关起门来办教育,而是要利用一切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生命高素养教育强调教育的开放性,尊重教育的开放性规律,倡导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课本内、课堂内和学校内,而是引领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密切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三者形成合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此外,生命高素养教育倡导借助一切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有效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三者相结合的教育网络,以及学校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给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让学生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接受开放的信息,形成开放的视野,培育开放的心态,学会鉴别,学会欣赏,尽早认识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生命高素养教育倡导“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理念。在空间上,譬如在公共汽车上、地铁里、影院中、校园里、商场中等,都可借助现代通讯手段,实现处处学习。在课堂上,出现了新的教学形式,如翻转课堂等,给传统的教育、采取传统教学手段的教师带来很大的冲击,正如英特尔全球教育总监Brian Gonzalez所说:“颠倒的课堂,是指教育者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教室外,让大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以便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
知识目标: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
2、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对图片的观看、实物的观察,培养和训练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大量的图片、实物,体验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发奋学习、将来报效祖国的美好愿望。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观察课件上的植物,注意一下它们的形态生活环境。
2、列举周围见到的植物
3、拓展反思:观看碟片:恐龙生活的年代。恐龙时代的森林中的树木与现在森林中的树木基本一样吗?它们现在还存在吗?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掌握藻类植物生存环境及基本特征
1、自学教材P78-79,结合彩图及课件,思考教材P79的讨论题
2、小组讨论,交流“观察与思考”中讨论题。
3、结合课件及彩图,归纳藻类植物主要特征。
4、拓展反思:“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指的是哪类植物?
学习任务二:掌握苔藓植物生存环境及基本特征
1、自学教材P80-81,结合彩图及课件,思考教材P81讨论题。
2、小组讨论,交流“观察与思考”中讨论题
3、结合课件及彩图归纳苔藓植物主要特征。
4、拓展反思:为何根据苔藓植物分辨方向和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学习任务三:掌握蕨类植物生存环境及基本特征
1、自学教材P81-82,归纳蕨类植物基本特征
2、展示自学成果小组代表复述蕨类植物基本特征
3、拓展反思:肾蕨为何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长势越来越差?
三、系统总结
四、诊断评价
1、与苔藓植物相比,蕨类植物事应陆地生活的能力较强,原因是()
A、全身都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B、有茎、叶分化,能密集生长
C、根、茎、叶具有疏输导组织D、叶片下面能产生大量孢子
2、紫菜是一种含有碘的藻类植物,生活环境是()
A、陆地B、森林C、江河D、海洋
3、将一定量的二氧化硫通种植以下四种植物的密集环境中,那种植物最先死亡()
A、藻类植物B、苔藓植物C、蕨类植物D、种子植物
4、在树林中迷失了方向,看到树干的一面长满了苔藓,而对面没有。据此可判断生长苔藓的一面是()
A、南B、北C、东D、西
5、在潮湿的树林里发现一株植物,有根、有茎、有叶,叶背面有小隆起,这一植物属于()
A、蕨类植物B、藻类植物C、种子植物D、苔藓植物
6、燃烧用煤主要由古代哪一类植物遗体埋在地下形成()
A、蕨类植物B、苔藓植物C、藻类植物D、松柏类植物
7、“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出自抗金英雄岳飞的《满江红》。生长在水田、池塘中的满江红属于植物,是一种优良的
8、肾蕨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结果肾蕨长势越来越差,分析这种情况的原因?
【关键词】高中生物知识网络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一、构建知识网络
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抓住生命基本特征这根主线,理清每个章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把所学内容有机地与人类的生产实践、日常生活相结合,此外,还要密切关注生物科技的最新发展动态。
1.1把握知识的纵向衔接,使知识连成一片
生物知识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例如在生命基础课的中,了解生命的物质基础为掌握生命的结构基础作了铺垫,而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的结构基础又给理解细胞的分裂打下了伏笔;又如遗传和变异这一章,不知道分离规律的实质根本无法继续学习自由组合规律。
1.2关注知识的横向联系,使知识更加系统化、立体化
生物学科中的章节之间既有递进关系也有并列关系,内容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因此,我们要牢牢抓住生命的基本特征这根主线,丰富知识的内涵,扩大知识的外延,把生物知识汇成一张完整的网络。
二、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及时留住学生
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厌倦,最终失去听众。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2.1巧用比喻化疑难
细胞膜的结构像花生糕:花生米像蛋白质分子,爆米花像磷脂分子,花生米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或贯穿于其中。糖类和ATP比喻成家里的粮食和口袋里的现金。高温和低温对酶的影响比喻成人死了和睡着了。
2.2妙用诗词添兴趣
例如,物质出入细胞膜有两种方式:自由扩散,可形象地表述为“飞流直下三千尺”,“飞流”表明不需要能量,“直下”表明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且不需要载体;主动运输:可形象地表述为“逆水行舟用力撑”,“逆水”表示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行舟”表示需要载体,“用力撑”表示需要能量。再如讲到生物的保护色时,引用杨万里的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3口诀谐音助记忆
如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记成“携一两本淡色书来”。有丝分裂时期特点记成“间期复制、前期三体、中期排队、后期分家”。原核生物:一(衣原体)支(支原体)细(细菌)线(放线菌)蓝(蓝藻)子。
2.4用科幻法展开联想的翅膀
如:光反应式ADP+PiATP若能科学利用意义更大。如果我们能制造模拟绿叶的绿色衣服穿在我们身上,通过特殊的导管把绿叶光合作用制造的ATP运到我们的体内,那么,我们一个月只需要吃几顿饭就足以维持我们身体生长的需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就让绿色衣服来尽情制造吧!非洲难民再也不必为粮食太少而发愁,人类从此再也没有粮食危机了!
2.5用比较法综合复习
课本中有2个“基本”、3个“基础”、4种能源极易混淆,如何区分它们呢?我把它们找出来,排在一起,加以比较,学生一目了然。2个基本是: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3个基础是: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的基础;4种能源是:主要能源-糖类,储备能源-脂肪,直接能源-ATP,最终能源-光能。
2.6理论知识实际化
讲无氧呼吸时,我从长跑、做泡菜、制酒等方面发挥:①长跑后我们总感到腰酸背痛,为什么呢?因为长跑时氧气供应不足,我们的体细胞会进行少量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组织里乳酸积累过多会使人腰酸背疼。②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可进行乳酸发酵产生乳酸。适当的酸味正是我们所喜欢的,这就是泡菜比新鲜蔬菜保存时间长不易腐败、味美可口的原因。③制酒时为什么要密封?因为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制酒时若密封不严,酒曲就会进行有氧呼吸降低酒精产量;如果酒曲不纯,混有乳酸菌,则制酒的同时产生乳酸,降低酒精质量。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质量
利用科学技术可以将画面形象直观地演示出来,让学生对于课本的知识了解得更加直观。比如,我在以往讲解《细胞的分裂与分化》的时候,必须要带上几幅细胞分裂的图例,用很长时间才能把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给学生讲解明白。有时候,由于光线的原因,后排许多学生看不清楚,导致他们逐渐对生物失去了兴趣。无形中不但浪费了许多时间,还耽误了课时,效果十分差。然而,利用多媒体技术,我可以将细胞分裂的过程做成flash,用十几秒的时间就可以形象地把细胞分裂过程表现出来,之后只需要我简单讲解,学生们就可以理解得很彻底。利用多媒体,我可以把复杂的理论变得直观化,因为学生们喜欢看形象的演示,而不是老师冗长而抽象的讲解,所以我提倡老师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广泛地应用多媒体技术。
四、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加快,需要的是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点。生物是一门能够拓展思维的课程,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按照课本去按部就班地给学生灌输理论,这样只会禁锢学生的思想。作为理科学生,我们需要的是拓展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将自己的能力去毫无限制地释放出来。在如今的考试中,试题越来越开放,许多都不是课本上的死知识,而是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因此,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中就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发现新的结论。我经常在课下给他们布置一些小实验,比如,让学生们分组去记录几种种子的胚芽形成过程,然后对比分析,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们在课下都为自己的实验做了相应的记录,并且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寻找答案,都做了详细的记录,这对于他们的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都是一个良好的锻炼过程,创新能力也因此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1]毛方潮.提升高中生物课的趣味性.学园.2010
课程名称:生理学
教师姓名:
本次课标题:第1章 绪论
学时:2
授课对象:
授课日期:
授课地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兴奋性的概念及其衡量指标,阈值的概念,内环境的概念及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正反馈和负反馈的生理意义;熟悉生命的基本特征,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了解人体机能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刺激的种类及三要素,可兴奋组织的概念,人体与外环境的关系,能力目标:清楚本课程所授知识的范畴,能根据需要选取适当的参考资料;能分析刺激与反应的关系;能理解人体与内外环境适应的关系;能初步辨别机体活动调节的类型
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重点:
兴奋性的概念及其衡量指标,阈值的概念,内环境的概念及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正反馈和负反馈的生理意义。
难点:
内环境稳态、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概念及意义。
处理方法:
举例说明概念后,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内环境稳态及正反馈、负反馈的意义。
训练任务及案例
内环境稳态
教学资源
教材:生理学
习题:云课堂生理学习题
多媒体课件:云课堂
作业
云课堂生理学习题第一章
名词解释:内环境、兴奋性、阈值
简答题:何为负反馈?举例说明负反馈的调节过程及意义。
课后记
本学期的第一次课,介绍了该课程相关信息,如课时、章节内容、考试分值分配等。了解学生之前的学习基础,相当多学生强调是文科生,对生物等自然科学不甚了解。本章重点内容较多,需要理解。讲解过程中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引导同学们去理解。利用云课堂的随堂测验检验本次课的学习效果,对错题率高的题型集中讲解。介绍云课堂,指导下载并学会使用.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时间分配
第1章 绪论
第一节概述
一、生理学研究的内容和任务
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动物实验
1、急性动物实验
2、慢性动物试验
(二)人体实验
三、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第二节生命的基本特征
一、新陈代谢
二、兴奋性
(一)概念
(二)衡量指标——阈强度(阈值)
(三)刺激引起兴奋的三要素
三、适应性
四、生殖
第三节人体与环境
一、人体与外环境
二、内环境与稳态
第四节人体机能的调节
一、人体机能的调节方式
(一)神经调节
1、反射与反射弧
2、反射的种类
(二)体液调节
1、全身性体液调节
2、局部性体液调节
3、神经-体液调节
(三)自身调节
二、人体机能的调控模式
(一)反馈控制系统
1、正反馈
例子:血液凝固、排尿、排便、分娩反射
2、负反馈
减压反射
(二)前馈控制系统
(三)非自动控制系统
简述生理学的概念与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从高中生物知识引出生命基本特征,详细解释兴奋性、阈值的概念,举例分析刺激的三要素
引导学生讨论人体的内环境,利用案例说明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举例说明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及其特点,分析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举例说明负反馈、正反馈,引导学生讨论两者的区别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讲授
举例
讨论
讲授
举例
讨论
讲述
举例
讲述
演示
讨论
讲授
案例讨论
比较
举例
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
15分钟
15分钟
15分钟
15分钟
关键词:园林;排水工程;施工技术
一、园林排水的基本特征与排水工程的构成
1. 园林排水的基本特征
园林环境与城市其他环境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其排水工程与城市其他的排水系统之间也有一定的不同之处。其中,园林排水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其排水类型、方式、基本构成极其建筑等几个方面,基本特征分析如下,即:
第一,园林排水的地形变化较大,比较适合进行地形排水;
第二,园林排水与园林用水点分散的给水特征并不一样,园林排水其管网布置比较集中,且排水管网通常集中于人流和建筑物较为集中的区域。例如:茶餐厅、娱乐场、游泳池等区域。而在林地、草地等区域通常是通过明渠排水的方式进行的;
第三,园林排水中的管网系统内部具有较多的雨水;
第四,园林排水中具有较少的污水、废水和雨水;
第五,园林排水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会被重复使用。
2. 排水工程的构成
园林排水工程主要的构成部分有:雨水、废水、污水的收集与排送,污水废水的处理、加工与排放等相关的操作环节。在具体分析的过程中,从排水工程设施的层面进行分析,降排水工程划分为两个部分,即:其一,以排水工程主体部分为核心的排水管渠,主要的作用是采取合理的方式对污水、雨水与废水进行排放;其二,对污水废水进行有效处理的设施。从排水工程的基本种类进行分析,将其划分为雨水排水系统与废水污水排水系统两大部分。
二、园林排水的基本形式及应用范围
园林排水设施较为繁多,其所处环境中的自然景观通常会与人工情境相结合。并且,园林排水拥有其自身的特色与形式,其基本形式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
1. 地面排水方式
园林排水主要是通过其地形对自然降水(雨水和雪水)排除,这种方式在专业化领域中称之为地面排水形式。在我国,大部分公园绿地能够的都是这种排水方式,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以地面排水方式为核心管道排水在其中起到辅的作用。最为典型的实例是,我国上海复兴岛公园采用的就是这种操作形式。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主要是将地面排水方式与浅明沟排水形式相结合,该方式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给人们带来一定的便利条件,且经济实惠。
2. 管道排水方式
该方式主要的作用是,通过相关的排水设备对管道中的雨水、污水和废水进行全面的处理,这种排水方式主要是对日常生活与生产中的脏水和污水进行汇集,最终通过集中的方式进行排放处理。
上述分析了公园绿地通常采用的地面排水方式,对其中的雨水、脏水和废水进行全面的处理。但是,对于一些建筑较为局限的区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可以设置暗渠或者开浅渠排水的方式对其中的污废水和污水进行有效的处理。这些管渠主要是按照分散性原则与直接性原则全面进行操作处理。
3. 地面排水与管道排水相结合的操作方式
第三种排水方式主要是将上述两种方式相结合,该操作方式又被专业领域称为暗沟排水。暗沟在其专业领域中又被称作是盲沟,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地下排水渠道,主要的作用是对地下水进行有效的排除,进而促使地下水位得以降低。在一些要求排水良好的活动场地,例如:体育场、儿童游戏场以及开展游园活动的相关区域,这些地方所采用的都是这种排水方式。暗沟排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主要优势之处体现在,材料的获取较为便利,可以全面有效的对废物进行加工与再利用。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无需检查井或雨水井之类的排水构筑物,地面不留下任何的痕迹,进而有效的维持绿地以及其他活动场地的完整性,适用于公园草坪的排水操作。
根据上述简要的分析可知,地面排水方式、管道排水方式以及地面排水与管道排水两者相结合的排水方式,是基本的园林排水方式。其中,地面排水方式是专业领域中最为经济、应用最广的一种排水方式。
三、园林污水基本施工技术的处理方式
园林中的废水、污水是城市污水中的一部分,但这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差一定。园林污水总量较少,其性质与城市污水相比较为简单。通常情况下,园林污水废水主要有餐饮业的污水排放与厕所等设备产生的污水所构成的;在动物园或带有动物展览区的公园里,还有部分动物粪便及清扫禽兽笼舍的脏水。由于园林污水性质简单、排入量少,其处理方法也相对简单些。
1. 污水处理方式
对于园林污水基本施工技术的主要处理主要有以下五种,即:一是,采用除油池对污水进行初步处理;二是,通过化粪池将污水进行除污处理;三是,利用沉淀池设备对园林污水处理;四是,通过过滤池对污水进行全面的处理;五是,采用生物净化池对园林污水进行处理。
2. 污水的排放技术的处理方式
净化污水根据其性质,分别处理。如饮食部门的污水含有较多油脂,可设带有沉淀池的隔油井,经沉淀隔油后,排人就近的水体。这些肥水可以养鱼,也可以供给水生生物施肥,水体中就可广种藻类、荷花、水浮莲等水生植物。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放出大量的氧,溶解在水中,为污水的净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粪便污水处理则应采用化粪池。污水在化粪池经过沉淀、发酵、沉渣、液体再发酵澄清后,污水可排入城市污水管网,也可作园林树木的灌溉用水。少量的可排入偏僻的或不进行水上活动的园内水体。水体应种植水生植物及养鱼。对化粪池中的沉渣污泥,应根据气侯条件每三个月至一年清理一次。这些污泥是很好的肥料。
【关键词】档案档案;文化基本特征;建设途径
文化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而且是城市发展的历史标记,而文化对于档案来讲不仅是其价值核心,也是档案存在的重要基础。档案通过反映每一位公民的生活,反映社会的文明程度,而这一切的本质即是文化,因此通过档案文化建设,有利于更好的传承文明,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还能够更好的加快推动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水平,为中华民族的富强、昌盛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档案文化可以说是围绕档案和档案工作而形成的信息资源总和,不仅承载着历史,反映着现实,而且还对未来具有较好的启迪作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档案文化的基本特征
1.1客观实在性
档案一词起源于清朝初期,最初的意思与档案学中对档案一词的定义并不相同。在档案学中,将档案定义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历史记录。而文化活动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点不仅看出档案文化是客观存在的,是对客体实践活动的原始记录和原样保存,因此客观实在性成为档案文化的最基本特征。
1.2历史真实性
档案文化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进行的重要历史记录,其具有原始凭证价值和历史真实性。部分档案文化产品是在档案原始凭证基础上进行复制、仿制、选编等形成,虽然从表面上看其脱离了原始档案独立存在,但这些档案文化产品作为原始档案的衍生物和派生物,是对原始档案生命周期的延续,与原始档案一样具有较强的历史真实性。
1.3证据权威性
档案是对人类实践活动的真实记录,作为第一手记录材料,其不仅具有较强的证明作用,而且还具有证据的价值。由于档案自身的原始性,从而有效的提高了证据的价值。无论是原始档案还是档案文化产品,由于其证据价值被社会公众广泛认可,因此档案证据权威性特性较为明显。
1.4文化记忆性
首先,档案自身的记忆链条使人类记忆也具备了社会的属性。档案出现后,其通过对生物记忆的基本程序进行复制,并将其的扩展到个人和社会,从而使人类记忆具有较强的社会属性。其次,通过档案所形成的记忆来更好的对历史的连续性和间断性、社会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解释。档案自身具有的文化记忆性,有效的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管理和控制能力,从而使其在社会知识更新过程中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延续人类文明的传承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2档案文化建设的途径
2.1创新档案文化观念,为公众提供大量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档案作为历史发展的重要记录,将历史痕迹真实的记载下来,无论是个人、社会组织,还是国家机构在从事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形式的、有价值及有意义的社会记忆和历史记录都能够通过档案反映出来,这充分的说明了档案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由于档案真实的记录了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经济和政治等社会活动,这也决定了档案作为历史遗产及特殊文化信息的重要价值。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室作为档案保管的重要场所,可以说是文化的载体,其在档案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档案的各种文化属性也在不断丰富,特别是在当前社会文化建设的大环境下,档案的开发利用步伐也在不断加大,档案不仅更好的履行了保存社会记忆的核心责任,而且档案文化信息开发利用的力度也在不断增强。在这种新形势下,档案部门也为广大公众创造出了更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这对档案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充分理解档案文化的职能作用,积极研发多样化的档案文化产品
档案文化的主要职能作用是传承、传世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有价值的资料与信息,在悠长的人类发展过程中,将形成的档案资料完好、真实地保存下来,可作为国家及地区制定合理、正确的重大决策的有力依据,更是文化资源中的珍品。所以,我们应合理、科学地借助这类珍贵资源,借助图书出版、影视拍摄、图片展览等形式,加大档案文化建设力度,通过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与视听设备,为社会各界提供丰富的各类信息,切实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共建,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需求,为广大社会公众创造丰富的档案文化产品与服务。
2.3不断优化与丰富档案的类型
当前,我国档案馆保存的档案种类较为单一,很难满足社会公众及市民多角度、全方位对档案信息的需求。当实践特点出发,紧紧围绕改善的档案馆藏结构、丰富档案馆藏内容的工作目标,始终能够坚持“体现特色、完善结构、丰富馆藏、整合资源”的基本原则,不断探究加强档案信息建设的有效方案,创新档案管理工作思路,借助多种方式,大量收集并整理内容广泛、形式丰富、种类多样的能反映社会历史及文化特色的各种档案信息,不断增加馆藏档案的厚度,实现丰富档案资源结构、体现地方特色的目标。
3结语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档案作为真实的记录及重要的历史见证,能够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各项决策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档案文化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当前大力建设文化的新形势下,加快对档案文化建设的探索力度,因势利导,不断对档案工作进行创新,从而创造出更丰富的档案文化产品,为广大公众提供更优质的档案文化服务。
参考文献:
[1]王英玮,陆红.关于社会转型期我国档案文化建设与发展问题的思考[J].中国档案,2011.
[2]郑金月.文化自觉视野下的档案文化建设[J].档案学研究,2011.
初中《科学》(浙教版)第六册第二章第一节《种群和群落》的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学会识别种群。
2.通过种群概念和种群特征的教学,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猜想、预测、计算(估算)、作图等能力。
3.引导学生根据当地近十年人口数量变化和2012年人口年龄结构,对未来的某些趋势作出预测,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畅谈感想,渗透和谐社会理念、计划生育国策的教育,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国家时政的意识,努力引导学生做一个自然的人、一个社会的人、一个和谐的人、一个发展的人。
教学重、难点:
种群、种群的特征。
设计意图:
教学初中《科学》(浙教版)第六册第二章第一节的
第1课时《种群》一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理解种群的概念(包括学会识别种群、了解种群的基本特征等),为后面学习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打下基础。笔者在设计这节课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智力发展等因素,试图通过种群概念和种群特征的教学,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猜想、预测、计算(估算)、作图等能力。同时,在种群特征的教学中,笔者以当地人口种群(这是学生较为熟悉和感兴趣的一个实例)作为研究对象,以影响种群数量(种群密度)的几个因素作为研究的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当地近十年人口数量变化和2012年人口年龄结构,帮助学生了解种群的几个重要特征,使他们对种群的概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在此设计中,笔者试图通过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对当地未来的某些趋势作出预测,并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畅谈感想,从而渗透和谐社会理念、计划生育国策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关注国家时政的意识,努力引导学生做一个社会的人、一个和谐的人、一个发展的人,这才是本课教学设计的根本意义所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生物多样性的视频资料)
提问:大自然中的生物纷繁复杂、种类繁多,我们要深入研究,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提出分类方法,同时复习林耐的生物分类法)
[设计意图:课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既能培养学生的分类意识,又为后面学习种群的概念埋下伏笔。]
二、新课教学,深入探究
1.物种的概念
设问:什么样的生物可以称为同一种生物呢?
(展示几种生物的图片)
提问:这里有同种生物吗?说出你的理由。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同一种生物,它们的形态、结构非常相似。
追问:青蛙与蟾蜍的形态、结构非常相似,它们是同一种生物吗?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同一种生物不但形态、结构相似,还能相互产生后代。
追问:马和驴不但形态、结构相似,还能相互产生后代,它们是同一种生物吗?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同一种生物不但形态、结构相似,能相互产生后代,且它们的后代还应具有繁殖能力。
[设计意图:教学层层推进,使学生深入理解什么是同一种生物,为后面学习种群的概念打好基础。]
2.种群的概念
(多媒体播放大自然中生物生活的情景)
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出大自然中生物生活的特点:大自然中,大多数生物喜欢以群体形式生活。
提出种群的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种群概念的三个注意点:
(1)一定区域内(即一定空间和时间内);
(2)同种生物个体(即一个物种);
(3)个体的总和(即一群个体)。
讨论:下列各项中所指的生物构成一个种群吗?为什么?
(1)一块地里所有的向日葵;
(2)一个池塘里所有的青蛙和蝌蚪;
(3)一个公园里的所有植物;
(4)慈溪市的所有人口。
小结: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一个种群所生活的区域可以是一块小小的地,也可以是一大片土地。一个种群里的生物个体,可以有大小之分、年龄之差、雌雄之别。
[设计意图:种群的概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了解种群的概念、学会识别种群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正是基于这种想法,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都把重心放在了引导学生了解种群的概念和学会识别种群上,而对后面的内容草草了之,甚至一笔带过。但笔者认为,这与课程标准提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尚有一段距离:其一,不了解种群的特征是无法真正理解种群的概念的,同时也无法真正理解一个地区的人口作为一个种群所具备的基本特征和人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所起的作用的;其二,上述内容的教学固然能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方面有所发展,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是有所欠缺的,学生很难通过上述活动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得到自身价值的体现和更高层次的发展,而后面种群特征的教学恰好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3.种群的特征
讲述:种群虽然是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体,但它并不等于许多生物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同种生物个体通过种内关系形成的有机统一体,是一个从生物个体到群体的飞跃,具有生物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
设问:那么,种群具有哪些特征呢?
(多媒体播放几个不同的生物种群)
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课件,感受种群的主要特征,同时讨论描述和研究种群的方法,引出种群密度的概念。
小结:如果某种生物对人类是有益的,人们总是希望它们越来越多;如果某种生物对人类是有害的,人们总想使它们变得越来越少。由此可见,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种群密度)的变化。
提问:什么叫种群密度呢?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析讨论,得出种群密度的概念:一定范围(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计算公式:种群密度=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
活动A:观察慈溪市近十年人口数量的变化
(注:慈溪市土地面积为1154平方千米)
(1)计算上表中各年份的(人口)种群密度;
(2)画出慈溪市人口密度随年份变化的曲线图;
(3)预测2015年12月慈溪市的人口密度。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画图、预测等活动,在促进学生对种群密度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与处理数据的能力。]
指出: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
猜想:种群的哪些因素会影响种群密度?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析讨论,得出影响种群密度的几个重要因素,如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活动B:观察2012年慈溪市人口年龄结构图
(1)查一查你在哪个年龄组,该组人
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是多少;
(2)预测将来20年内,慈溪市人口数
量变化及年龄结构特点;
(3)预测未来几十年内,慈溪市居民
在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可能会发生的变化;
(4)粗略计算10~14岁的男女性别比
例;
(5)根据计算结果,结合你的生活经
验,谈谈你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慈溪市人口年龄结构图,增
进学生对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的理解,同时渗透社会和谐、男女平等方面的教育,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时事政治的意识。值得一提的是,在让学生预测“未来几十年内,慈溪市居民在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可能会发生的变化”这个问题时,笔者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运用已学知识对该问题作出大胆预测,并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见解,使学生充分体会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体验到学习、交流的乐趣,体现自己在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的价值。可见,本活动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多个层面的发展。]
指出:自然界中的生物种群按性别比例分为三种类型:一是
雌雄相当型,即雌性和雄性个体数目大致相等,这种类型多见于高等动物;
二是雌多雄少型,即雌性个体明显多于雄性个体。这种类型常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及蜜蜂、海豹等群体动物;三是
雌少雄多型,即雄性个体明显多于雌性个体,这种类型较为罕见,如家白蚁等营社会性生活的动物就属这种类型。蜜蜂若只考虑其生殖能力方面,也可看做雌少雄多型。
讨论: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有时候会人为地控制生物的性别比例。为什么人工控制的种群一般雌性多于雄性?
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为什么?试举一个既不造成环境污染,又能防治农业虫害的方法。
活动C:观察慈溪市近十年人口数量的变化
(1)分别计算2006年、2012年慈溪市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2)分析慈溪市近十年人口数量、出生率、死亡率等数据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和感想?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分析,鼓励学生畅谈感想,促进学生对出生率、死亡率等概念的理解,同时渗透计划生育国策的教育。这里应该强调的是,在我国的某些地区,男女平等的话题可能离学生很近,也许就在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估算自己年龄段的男女性别比例和分析各个年龄段男女性别比例的变化趋势及结合生活经验畅谈自己的感受,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2-06
作者简介:刘杰群(1978―),女,广东清远人,一级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初中生物高效课堂。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详述了“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并指出:“围绕着生物学重要概念来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1]广东省七年级生物学自2012年9月开始使用据此修订的教科书。面对新教材的启用、新课标的要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采取什么教学策略来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才有利于开展生物学重要概念的教学,才能促成学生对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建立、理解和应用呢?
1.借助前概念深入学习重要概念
前概念是学生在正式学习某个科学概念前业已形成的与公认的科学概念相悖的观念和理解。而“任何学习都是建立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的,是累积性的学习”[2],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了部分生物学科的相关知识,形成了一些前概念,且这些前概念并不都是错误的,有部分前概念是不够完整,或涵盖面较窄。教师在教授生物学时常会发现学生已经对某个概念形成了前概念,如能巧妙利用,能促进重要概念的教学和学习。
如“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学生已有的前概念是:有生命的物体就是生物。在此基础上,教师先引导学生结合人的生命活动特点进行思考:人有哪些生命的特征?学生就会联系自身特点展开思考:人要吃东西,会呼吸,会排便,会生长发育,能繁殖下一代……接著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尝试自行归纳出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最后,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逐一展示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来帮助学生巩固认识。经过这样的教学和学习,学生形成概念时就不会再受前概念的影响,而且印象深刻。
2.借助任务情境让学生开展重要概念学习
学习是学生的主动参与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创设具体情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主动建构知识。学生如果对所学的知识如能建构起灵活迁移与应用的知识经验,那么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就会很到位,这需要教师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性任务情境联合起来,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实验操作和合作来解决情境性问题,达成学习目标。
如“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功能及使用方法”和“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这两个重要概念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和材料,并布置任务“借助显微镜观察动、植物细胞并比较两者的区别”;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同学交流、讨论,就能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达到对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功能的掌握和理解,能正确制作临时装片,使用显微镜来观察和区别动、植物细胞。
3.借助问题定向指引学生学习重要概念
课堂教学中,学生面对一个问题情境,在问题的指引下,尝试解决问题,在思考问题、调用已有知识经验寻求问题解决方法、与同学的各种信息互动等过程中,会获得新的相关生物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就能形成新的知识概念和框架。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时,结合教材教学的需要,为学生提供相关的问题,定向指引学生深入学习,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要概念。
如学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重要概念时,教材中指出:绿色植物是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结合教材教师可以提出如下几个问题:①“工厂”需要哪些原料?②“工厂”的生产车间在哪里?③“工厂”的生产车间在什么条件下才会工作?④“工厂”的产品是什么?⑤“工厂”的产品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能定向指引学生去深入学习光合作用的实质。学生在逐一思考解答上述问题的过程中,会脑海里逐步形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就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知识概念和框架。
4.借助案例分析达成重要概念的学习
生物学教学中,引入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分析,能促使学生积极寻求各种方法和手段来分析案例、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能最有效地学习相关知识,达成重要概念的学习。此外,借助案例分析还能使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与生活情境相联系,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如学习《眼与视觉》时,教师指引学生认真阅读书本,了解眼与视觉的形成之后,再提供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身体健康的张同学最近看黑板总是觉得模糊不清,自我感觉是近视了,就借同桌的眼镜戴着看板书,果然能看到清晰的字体,但戴了一会儿又会觉得有点头晕”。学生就能依据案例尝试从眼球各结构及其功能来分析视物不清的原因,或从视觉在大脑的视觉中枢形成的角度来分析随意配戴他人的近视眼镜会诱发头晕等症状,还能从近视的成因及其预防方面给张同学提供良好建议。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深入浅出地构建和掌握 《眼与视觉》这一节课的重要概念。
5.借助课时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学习重要概念
课时学习目标是指在一节课的学习后,学生应该对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有具体且明确的表述。本人在2012―2013学年开展了七年级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的实践研究,先把每一节课中重要概念的下位概念逐一细化为课时学习目标,作为概念要点列出;再让学生上课时先认定当堂课的课时学习目标,并自行分析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最后让学生在目标的指引下有序地开展学习活动。这一策略的有效使用对学生把握概念、形成知识框架多有裨益。
生物的六大基本特征口诀:
共性六点最代谢一物结构特病毒三生育殖四应激五遗变异六适应
注解:生物体的基本特征有六点,最基本的是新陈代谢;生物都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但病毒无细胞结构;生物都具有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特点及应激性;生物都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及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的特性。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口诀:
大量元素:碳氢氧氮留磷盖美家CHONSPCaMgK
微量元素:铁猛碰新木桶FeMnBZnMoCu
蛋白质的主要功能口诀:
狗催运面条
注解:狗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催是催化作用(如酶);运是运输(如血红蛋白及载体);面是免疫(如抗体);条是调节(如生长激素和胰岛素)。
细胞结构的口诀:
膜有流动和选择线叶高基内质核中心液泡溶八器核膜仁液染色质
注解:细胞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及细胞核;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的特点;细胞质中含有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核糖体、内质网、中心体、液泡、溶酶体共细胞器;细胞核包括核膜、核仁、核液及染色质。
有丝分裂口诀:
有丝分裂分五段,间前中后末相连,间期首先作准备,染体复制在其间,
膜仁消失现两体,赤道板上排整齐,点裂数增均两极,两消两现新壁建。
原核生物的种类口诀:
蓝色细线织毛衣
注解:蓝藻、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
光合作用歌诀:
光合作用两反应,光暗交替同进行,光暗各分两步走,光为暗供氢补能,
色素吸光两用途,解水释氧暗供氢,ADP变ATP,光变不稳化学能,
光完成行暗反应,后还原来先固定,二氧化碳气孔入,C合C生,
C多步被还原,需酶需能还需氢,还原产物有机物,能量贮存在其中,
C离出再反应,循环往复永不停。
八种必需氨基酸口诀:
甲携来一本亮色书。
注解:甲硫氨酸、缬氨酸、赖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色氨酸、苏氨酸
动物的行为口诀:
先天,趋性本能非条件,后天,印随模仿加条件。
减数分裂歌诀:
性原细胞作准备,初母细胞先联会,排板以后同源分,从此染色不成对。
次母似与有丝同,排板接着点裂分,姐妹道别分两极,再次质缢分为二。
染色一复胞二裂,数目减半同源别,精质平分卵相异,往后把题迎刃解。
动物的个体发育歌诀
受精卵分动植极,胚胎发育四时期,卵裂囊胚原肠胚,组织器官分化期。
外胚表附神感器,内胚两腺两道皮,其余中胚不用记。
注解:外胚层分化为表皮及其附属结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内胚层分化为肝脏、胰腺、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其余的都由中胚层分化。
DNA的粗提取及鉴定实验过程口诀:
柠檬离下一水滤二钠三水四滤黏五钠六滤七酒析八胺沸浴鉴为蓝
注解:实验前制备鸡血细胞液加入柠檬酸钠溶液后离心取下层物质用于实验,第一步是加入蒸馏水过滤并取滤液实验;第二步加入2mol/l的NaCl溶液溶解核内DNA;第三步加蒸馏水稀释2mol/l的NaCl至0.14mol/l而析出DNA;第四步是滤取含DNA的黏稠物;第五步是用2mol/l的NaCl溶液使黏稠物再溶解;第六步过滤取滤液实验;第七步加入体积分数为95%的冷却的酒精析出DNA;第八步是加入二苯胺溶液并用沸水浴加热鉴定反应为蓝色。
生物的变异类型口诀:
因变等位本来源基因重组最丰富染体变异结构数组内不同组间同
注解:基因突变产生等位基因,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最丰富来源;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组组内的每条染色体形态、大小、功能各不相同,而染色体组与染色体组之间的形态、大小和数目相同。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基本观点口诀:
种群单位质频变突变重组原材料变异无向自选定物种形成必隔离
注解: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生物的变异没有方向性,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引起物种的形成,它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口诀:
鸟枪合成取目基目运结合靠质粒还需限制连接酶导入受体测表达
注解:第一步提取目的基因可采用“鸟枪法”和人工合成法,第二步是将目的基因与运载体质粒结合,以上步骤需要限制性内切酶作基因的剪刀和DNA连接酶作基因的针线;第三步是将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DNA导入受体细胞,第四步是目的基因在受体内的检测和表达。
分泌蛋白形成过程口诀:
四器一构共参与核糖合成内加运高基加工膜外排线粒供能才完成
注解:分泌蛋白形成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四种细胞器和细胞膜共同完成;分泌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并运输;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为成熟的蛋白质,细胞膜以外排的形式将蛋白质释放到细胞外;所需能量主要由线粒提供才能完成全过程。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歌诀:
淀粉消化始口腔,唾液肠胰葡萄糖;蛋白消化从胃始,胃胰肠液变氨基;
脂肪消化在小肠,胆汁乳化先帮忙,颗粒混进胰和肠,化成甘油脂肪酸;
口腔食道不吸收,胃吸酒水是少量,小肠吸收六营养,水无维生进大肠。
遗传图谱的判断口诀:
无中生有为隐性,生女患病为常隐,有中生无为显性,生女正常为常显。
母患子必患,女患父必患为伴X隐,父患女必患,子患母必患为伴X显。
DNA结构特点口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