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就业证明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xxx:
贵院_______届______________专业毕业生______________,
自20____年____月____日起在我单位______________部门任______________职务。
特此证明。
单位(盖章)
二0_____年___月___日
附:单位性质:政府机关( )、国有企业( )、私营企业( )、民营企业( )、三资企业( )、其他( ) 请在对应处括号内打“√”
单位名称:
单位地址:
单位电话: (固定电话)
单位联系人:
单位联系人职务:
收集就业证明要求
收集就业证明等相关材料,就业证明材料上需体现:
1、 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名称全称;
2、 毕业生的就业单位性质;
3、 毕业生的就业单位联系固定电话;
4、 毕业生的就业单位详细工作地址;
5、 毕业生的就业单位联系人(人事部或部门领导、同事姓名和职务);
我带弟弟到省立医院检查,当确诊痴呆症后,我就到处寻医问药。可忙活了好几个月,花了好几千,弟弟的病没见减轻,反而更严重了。看着以泪洗面的母亲和弟妹,我强忍着泪水,发誓无论想啥法子,花多少钱,也得治好弟弟的痴呆症,好让年轻守寡、苦苦拉扯我们姐弟二人长大的老母亲过个幸福的晚年。今年春节,同学聚会,我把弟弟得痴呆症的情况告诉了老同学们,并请他们多方打听,看哪里有治疗痴呆症的良药。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后,我收到一个从南京邮来的快件,打开一看,是老同学邮来的“双益平”。在医生指导下一天2次,每次2片,用温开水让他服下。大概一个月后他就会给母亲端水洗脚,洗完后又给母亲搓上点香油按摩脚。看着好几个月没给自己洗脚的儿子,又能给自己洗脚了,我母亲激动地流下了眼泪。这次不是难过,而是高兴。看着全家人又回到以往那欢乐的生活,我打心里感谢我的老同学,更感谢研制、生产“双益平”良药的厂家。
山东李本秀
痴呆症早期症状表现大致相同,家人会感到老人变得和过去大不一样,总是有些“怪”。常见的早期信号有:
1.近记忆减退或丧失 经常爱忘事,特别是近期发生的事回忆不起来。常常记不住自己家的电话号码和门牌号码。
2.语言障碍 常词不达意,说的话很怪,甚至叫不出常用物品的名字。
3.行为怪癖 可能经常主动做些事,但总是做不到点子上;或整天无所事事;或行为反常。
4.辨认能力下降 常不知道是什么时间,经常迷路。
5.情绪和人格改变 变得性格怪异,喜怒无常,固执多疑。
6.判断和思维能力下降 不能进行简单的计算,理解能力下降等等。
如果发现上述现象,一定要重视,及时就医。
2、居住地住址证明包括房屋租赁合同、房屋产权证明文件、购房合同或者房屋出租人、用人单位、就读学校出具的住宿证明等;就业证明包括工商营业执照、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出具的劳动关系证明或者其他能够证明有合法稳定就业的材料等;就读证明包括学生证、就读学校出具的其他能够证明连续就读的材料等。
3、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和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等,可以由其监护人、近亲属代为申领居住证。监护人、近亲属代为办理的,应当提供委托人、代办人的合法有效身份证件。
4、申请人及相关证明材料出具人应当对本条规定的证明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A、户口迁入学校:(户口和档案托管)
就业单位:
国企:“甲方意见”毕业生本人签字;“乙方意见”栏盖就业单位章或空;“用人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档案接收部门)意见”栏盖主管局章。户口和档案派至用人单位主管局
私企、民企:“甲方意见”毕业生本人签字;“乙方意见”栏盖就业单位章;“用人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档案接收部门)意见”栏盖当地人才市场章。户口和档案挂靠当地人才市场
未就业:档案和户口派回生源地
B、户口在生源地:(户籍不能托管,只能进行档案托管)
就业单位:
国企:“甲方意见”毕业生本人签字;“乙方意见”栏盖就业单位章或空;“用人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档案接收部门)意见”栏盖主管局章。档案派至用人单位主管局
私企、民企:“甲方意见”毕业生本人签字;“乙方意见”栏盖就业单位章;“用人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档案接收部门)意见”栏盖当地人才市场章。档案挂靠当地人才市场
未就业:档案派回原籍
C、户口和档案没要求:
“甲方意见”毕业生本人签字;“乙方意见”栏盖就业单位章;户口和档案派回生源地
备注:外省就业与省内就业一样
2、就业证明函下载与填写(尽量使用就业协议书)
下载网址:/NewsView.asp_ID=169&SortID=51
填写要求:毕业生信息、就业单位信息填写完整,盖就业单位人事部门章,毕业生本人在确认信息栏签名,交辅导员
备注:属于对户口和档案没有要求,档案和户口派回生源地
3、生源地有变更:
生源地有变更的同学,务必提供原户籍所在地派出所“户口迁出证明”和现户籍所在地“户籍证明”(随就业协议书一并至辅导员处)
4、就业协议书(证明函)收取时间:
关键词:产业发展;生态文明;财政政策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8.061
产业作为联系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一条重要纽带,其发展以生态环境为赖以存在的基础并从生态环境中获取能源与资源,同时产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又排向周围环境,因而产业结构的变迁必然对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和突破口之一。
贵州地处我国西南,幅员面积17.6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地貌以高原、山地居多,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且全省土地上有85%的喀斯特分布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各种资源都处于相对贫瘠的状态,保护生态环境与建设生态文明的任务艰巨。与此同时,贵州长期以来处于“欠发达、欠开发”状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地区生产总值位居全国后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连续多年全国倒数第一。为“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辩证统一,贵州在全国率先做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决策,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区域发展战略进行整体推进,试图通过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从工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直接迈人生态现代化阶段,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多年的探索实践中,贵州坚持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优势,坚定不移地选择发展生态文明的产业!
1.贵州生态文明的产业发展现状
贵州坚持把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扩大工业经济总量,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优势产业,提高附加值,延长产业链,不断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1.1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蓬勃成长
贵州充分发挥发展山地特色农业的优势和潜力,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基本自给条件下,坚持把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山地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主攻方向,优化粮经作物面积比例和各类农产品种类结构,大力推进以生态畜牧业、蔬菜、茶叶、马铃薯、精品水果、中药材、大鲵和特色杂粮为重点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茶叶、辣椒、火龙果、薏仁米生产规模排名全国前列,产业市场优势不断增强。2013年,贵州启动创建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逐步搭建完善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培育壮大与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发展的平台载体。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生态、安全、健康”的贵州特色优势农产品形象,全力打造“生态贵州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省份”品牌,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定认证。
1.2生态工业增量提质发展速度加快
贵州“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特色轻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基地。组织实施《贵州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着力壮大经济总量、培育重点产业、调整经济结构、推动集约发展、推进科技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截至2013年底,电力、煤炭、化工、冶金、有色金属产业呈现平稳健康发展态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持续推进,整体发展水平明显提高;装备制造业、民族医药和特色食品产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建材、烟酒、新兴产业连续三年呈现总体高速发展态势,其中,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为主要内容的新兴产业年均保持30%以上的增速,已经成为推动贵州工业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目前,贵州着力抓好烟、酒、茶、食品、中药材“五张名片”发展,扩大白酒品牌效应,大力打造烟草、绿色食品、产业品牌及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大数据及信息产业,打造五个产业链层次,重点加快三大运营商、富士康数据中心以及“7+N”云应用平台建设。大力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以生态文明国际论坛为契机,开展节能环保产业招商,进一步强化节能降耗,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1.3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绿色服务贡献日渐突出
贵州坚持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与把服务业培育成主导产业作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和有效缓解环境与发展矛盾、实现综合实力整体跃升的有效途径。近年来,贵州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位居全国前列,生态旅游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等快速发展,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与物流服务业等平稳发展,生产业成为重要支撑和推动力量,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新兴行业发展起步,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以生态旅游业为例,贵州围绕打造全国重要旅游目的地和建设旅游强省,加快提升旅游产业素质,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进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建设,着力建设100个重点旅游景区。目前贵州已建成国家5A级景区4个,国家4A级景区60个,“爽爽的贵阳”、“梵天净土”等精品旅游品牌知名度加快提升,“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的形象标识深入人心。近年来,贵州旅游总收入、接待总人数大幅增长,据统计公报,2015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7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7.1%,实现旅游总收人3513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分别比全国同期高7、8个百分点,旅游产业逐步成为贵州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2.贵州促进生态文明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
贵州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推进产业发展的生态化转型取得显著成效,离不开系列财税政策的引导、扶持与促进作用。
2.1加大对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扶持力度
近年来,贵州省财政把发展现代农业特别是山地特色优势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任务,把茶产业和精品果业作为财政资金支持的主导产业来扶持。2008-2013年,中央财政共下达贵州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13.9亿元,贵州整合资金53.3亿元,支持“十二五”茶产业规划重点县茶园基地建设,茶园面积从2007年141万亩增长到611万亩,位居全国第一。同时,安排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用于精品果业发展,重点支持火龙果、蓝莓、猕猴桃、核桃等品种,罗甸县已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标准化程度最高的连片火龙果基地。为强化财政资金扶持能力,贵州逐步逐年增大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专项资金规模,并从2012年起省级专项设立财政现代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资金,集中支持茶叶、核桃和中药材产业发展,配合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大力支持茶叶、中药材、核桃、精品果业及草地生态畜牧业等为主的现代山地特色优势农业发展。
2.2重点支持工业平台建设与节能减排
坚持推进新型工业化、人文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化同步”发展,突出工业园区发展工业的主战场、主阵地,积极支持贵安新区等产业发展平台,加大财力、人力、物力倾斜力度,引导工业集聚集约发展。《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开发区工业园区健康快速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省级财政逐年增加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各级政府要按照“整合存量、优化增量”的原则,加大对开发区、工业园区的投入。同时,贵州坚持生态文明引领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积极构建贵州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重点支持以“七朵云+N”为重点的大数据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发展的生态化转型。贵州省财政厅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工业清洁生产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省财政加大对清洁生产的支持力度,整合与统筹安排工业和信息化、环境保护、中小企业发展节能减排等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升级项目实施、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和服务体系项目建设、大宗工业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化利用和产业园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鼓励有条件的市县设立清洁生产发展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对无特殊原因拒绝、拖延或没有在规定时限内完成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工作的单位,按规定停止享受工业和信息化专项、环境保护专项等财政性补助资金项目支持。
2.3加快推进服务业转型升级发展
贵州坚持把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重要手段。贵州省财政根据服务业发展需要逐步增加省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各市根据需要安排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引导资金,有条件的地方扩大资金规模。整合服务领域的财政扶持资金,综合运用贷款贴息、经费补助和奖励等多种方式,重点支持旅游等服务业发展,同时注重发挥财政资金对服务业发展的导向作用,扩大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规模。为支持市县现代服务业发展,从2014年起四年内通过省对下转移支付将各县按现代服务业指导目录内企业缴纳的营业税(“营改增”后同口径增值税)省级留成部分比上年增量的20%补助各地,由当地政府奖励给现代服务业企业;将地方服务业增加值、税收和就业等发展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各政府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分配的重要因素。为重点支持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贵州明确要求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各级政府视财力情况逐步加大对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和相关引导资金的投入,省有关部门在安排中央和省促进服务业发展、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节能减排、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其他与旅游业相关的专项资金时,加强对重点旅游景区的支持。在此基础上,各市州纷纷制定了旅游发展支持政策,如黔东南州、安顺市专门出台行动计划或实施意见,贵阳、遵义、六盘水、黔南搭建旅游投融资平台,铜仁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发行15亿元旅游债券等。
2.4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
近年来,按照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贵州省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积极发挥财政在促进科技创新、增强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据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贵州财政科技支出逐年增加,财政科技支出总额从2010年的16.66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44.34亿元,五年间增长了1.7倍。财政科技支出增长幅度逐年加大,且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收比如增幅,2014年财政科技投入较上年增长29.4%,比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高16个百分点。重点用于支持科技创新和重点平台建设,促进优质资本、项目、技术和人才向贵州集聚。2013年安排应用技术研究和开发资金5.1亿元、创业投资引导基金2亿元,安排4亿元设立省级技术成果转化和重点产业化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合计安排资金11.1亿元支持科技研发与科技产品产业化发展。建立健全人才发展投入机制,全面落实省、市、县三级分别按照不低于每年公共财政收入(不包括非税收入)3%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的规定,且省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规模逐年扩大。
2.5全力支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财政系统积极参与全省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实施,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全力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一是明晰事权,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原则,厘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边界,明确各自职责,合理划分各级财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支出责任,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主动性、积极性。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环保投入正常增长机制,确保环保投入增幅与经济增长速度相协调,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努力拓展中央对我省支持的领域和范围。三是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突出资金安排重点,强化资金使用合力,用有限的资金创造最大的业绩,如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农村沼气池改善农村用能结构。四是逐步构建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不断提高绿色采购比例,《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明确要求使用财政性资金的机关和组织应建立绿色采购制度,优先采购和使用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省、市州政府逐步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与资金、技术、实物补偿等方式,在全省水系、草海实施生态补偿,逐步对全省空气质量实行地区间生态补偿,并对生态保护区、流域上游地区和生态项目建设者、保护者、受损者提供经济补偿和经费支持。五是加强资金监管,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领域资金筹集、管理、分配、使用等各环节的监管力度,制定了包括《贵州省节能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系列制度措施。
3.贵州促进生态文明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经验与启示
基于自然资源与环境容量具有较强的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性质,长期以来我国产业生态化主要是由政府推动。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遥遥领先,生态文明的产业发展成效显著,财政作在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值得借鉴。
3.1加大投入力度
充足的资金投入保障是产业生态化转型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针对茶叶、民族医药、文化旅游、大数据及信息产业等各类产业的培育与发展,贵州财政均设立了相应的专项资金并不断加大投入规模。其次,贵州坚持“资金集合、项目集中”,整合项目资金与集聚资源要素,集中加大对重点产业或重点领域的投入力度。最重要的是,各级政府以财政资金为“火种”,引导工商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到产业发展中,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进一步拓展与放大了产业发展投入力度。
3.2突出投入重点
贵州省财政实力有限,2013年全省可用财力不足四川的一半(49%),人均可用财力仅占人均财力的26.7%,有限的财政资源迫使贵州高度重视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突出支出重点的带动与支撑能力。为此,贵州突出抓好“有个100工程”,即100个产业园区、100个示范小城镇、100个城市综合体、100个旅游景区和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通过载体平台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坚持山地特色优势,突出茶产业和精品果业两大重点;生态工业发展重点抓好“五张名片”,即烟草、白酒、茶产品、特色食品、新医药,重点加快以“7+N”云应用为重点的大数据及信息产业;更加突出生态文化旅游在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地位,加大支持力度。
3.3创新投入方式
近年来,贵州努力解决资金投入重点不突出、零星分散、重行政手段和财政无偿投入、不同程度存在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不断探索与创新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方式,努力放大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能力。一是扩大因素法和竞争性立项等方式安排资金范围,积极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和带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支持产业与经济发展。如《贵州省节能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支持节能项目的资金主要采用项目补助、贴息或奖励的方式,以贷款贴息方式为主,每个项目只能选择一种支持方式。二是推进财政资金统筹整合,建立结余结转资金定期清理机制,加大资金统筹使用力度,将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资金逐步归并统一,整合部门资金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产业发展,集中财力办大事。通过资金安排与使用方式创新,财政对产业发展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3.4用好既有政策
西部大开发及国务院针对贵州出台了系列财政扶持政策与税收优惠政策,贵州不仅积极争取中央政府支持,而且充分用好用活这些政策,最大程度地发挥政策效益与作用。如为促进旅游业转型发展,贵州确定城市游客集散中心建设可参照城市公交站场、道路客运站场的相关政策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旅游演艺项目可参照文化产业税费优惠政策享受优惠;符合条件的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可享受民族贸易企业优惠政策;对旅游景区内的宗教寺庙、公园、名胜古迹自用的房产和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经批准开山整治和改造废弃土地用于开发旅游项目的,从土地使用的月份起免缴城镇土地使用税5年,第6年至第10年减半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100个旅游景区新建旅游项目减免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等等。
民以食为天,而粮食生产离不开充足的水源。粮农组织对93个发展中国家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许多国家的用水速度已经超过了水的再生速度,从而导致水资源的日益匮乏。资源短缺给粮食安全和人类生存带来危害。
水对保证人类健康至关重要,健康状况的改善则是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先决条件。世界银行官员克劳迪娅·萨多夫指出:“水问题是一个国家在实现经济增长方面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而联合国提供的有关数据却让人并不乐观: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目前全世界有11亿人得不到干净的水,每天大约有6000名儿童死于不卫生的水和不合格的卫生及清洁条件所引起的疾病,这相当于每天有20架大型客机坠毁。发展中国家中,不卫生的水和不清洁的环境成为人们患病的主要原因。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言人今年年初说:“全世界半数的学校缺乏安全的饮用水和清洁的厕所等最基本的卫生条件。”
水资源不仅仅是一个环境和经济问题,同时也是社会和政治问题。由于生命之液枯竭,全球的“环境难民”数量不断增加。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全世界有3/4的农民和1/5的城市人口全年得不到足够的生活淡水,因水而被迫背井离乡的人已超过因战乱出逃的难民。目前,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生活在与邻国分享河流和湖泊水系的国家里,由于水资源供应不足和分配不均,一些地区已经出现紧张形势。水资源之争已成为地区或全球性冲突的潜在根源和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解决水资源缺乏的问题,是一场全球性的运动。寻找新水源、重新分配水资源、提高人们节水意识、开发循环利用新技术、增强国际合作等等至关重要的工作,都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参与。而保护水资源和整个环境保护工作是密不可分的。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今年3月14日警告说,全球变暖正在导致喜马拉雅冰川迅速后退,令数以亿计的依靠冰川融水的中国、印度和尼泊尔人面临水短缺的威胁。
本文从研究国内液态奶企业的发展背景入手,分析了现代渠道新格局:液态奶销售的主流渠道和新兴渠道的交叉混杂形成营销渠道的多元整合模式。液态奶企业传统的渠道模式已不再适应商业环境的急剧变化,因时而宜采取适宜的渠道模式是液态奶企业渠道管理的重点。多元整合的渠道模式运作是对传统模式的挑战与延续,特别是随着液态奶企业竞争的加剧,多元整合的渠道拓展模式对液态奶企业从粗放的开拓型向精细的管理型转变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是液态奶企业未来渠道模式的发展所在。
一、液态奶渠道多元整合模式
液态奶是指经80多度杀菌的巴氏奶以及140度uht超高温杀菌的无菌包装牛奶,前者常用玻璃瓶,塑料袋,屋顶型纸盒以及塑料瓶装,需冷藏保存,冷链运输。保质期从48小时至几十天不等。国内乳业公司习惯称之为“保鲜奶”。后者常称为常温奶,常用复合塑料袋,塑料瓶,利乐包装等,保质期在常温下可达几个月甚至一年等。液态奶按风味方面又可分为纯鲜、果味、果粒、可可味、甜牛奶、蔬菜汁等,从功能方面又可分为营养强化奶、免疫奶等。本文所指液态奶不包括含乳饮料、乳酸饮料等,它具有营养成分保持好、饮用方便、加工费用低、能耗少等优点。随着乳制品结构调整,其增长速度超过了其他奶类,目前液态奶市场仍然是一个零散性市场。
中国地域广阔,城乡经济差别大,商业结构不平衡的特性也决定了液态奶的营销渠道错综复杂性。液态奶产品客户众多,分布面广,如何有效地缩短与终端客户、最终消费者的距离以及更多更好地控制各类终端客户与消费者是液态奶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至今国内还未有占绝对优势的乳业厂家,只是一些凭借地理、奶源优势的区域品牌在区域内稍领。比如,在北方占有强势地位的伊利、蒙牛在华东已多年耕耘但难有作为,在华东的本地企业南京卫岗、温州均瑶、杭州燕牌则在各所在地较为知名。因此,液态奶的市场特性决定了影响消费者对液态奶购买的渠道的多样性,液态奶的渠道模式呈多元整合的态势:分销渠道模式内部多元整合、分销渠道模式与订奶模式以及电子商务订奶模式的多元整合模式、产品与渠道组合的多元整合模式。
1、 分销渠道模式
分销渠道模式是指液态奶生产企业通过经销商、批发商、零售商等商业渠道把液态奶传递给消费者的通路网络。常见表现形式为厂家直销、平台式销售、网络销售和农贸市场辐射式。液态奶生产厂家常根据自身实力、市场环境、商业格局、竞争状况等因地制宜地灵活选择复合或交叉的方式来运用上述模式,形成分销渠道的多元整合模式。四种模式的比较列表如表.1所示:
表.1 液态奶分销渠道模式比较表:
厂家直销 平台式销售 网络销售 农贸市场辐射式
优点 渠道最短,反应最迅速,服务最及时,价格最稳定,促销最到位,控制最有效 责任区域明确而严格,服务半径小,送货及时,服务周到,网络稳定,基础扎实受低价窜货影响小,精耕细作,深度分销 节省人力物力,销售面广、渗透力强,各级权利义务分明, 无规则自由流通,不受行政区域限制,经营灵活,薄利多销,品种繁多,配货方便,辐射力强。
缺点 局限于交通便利、消费集中的城市。会出现很多盲区,或人力、物力投入大,费用高,管理难度大 受区域市场的条件限制性较强,需要有较多的人员配合 易价格混乱与冲货,在竞争激烈时反应迟缓, 以松散形式关系为主体,没有固定网络和客户,易相互压价、冲货,服务意识差,是“坐商”
从四种渠道模式可看出,经销商、批发商主要起商品的传递作用,而终端客户是以上四种模式必须经历的阶段,它起着联结消费者的作用。目前很多液态奶厂家已逐渐开始重视终端客户的管理,“决胜终端”已成为愈来愈多企业的共识。终端客户又可分为零售终端与餐饮终端:
零售终端又可习惯分为四类:超市、卖场、便利店、食杂店。其中超市、卖场、便利店属于现代分销渠道,它们常配备冷风柜,是液态奶类冷链产品的主要销售通道,发展迅速。传统食杂店、餐饮、面包房、茶室等归类为传统分销渠道,食杂渠道类型根据区域特性又可分为:学校渠道、旅游渠道、交通渠道、菜场渠道等。该渠道也是液态奶常温产品销售的主要通道。具体见表2。液态奶生产厂家根据渠道客户特性注重不同产品的销售。如车站、码头、旅游景点注重小包装液态奶的销售,住宅区注重适合家庭消费的液态奶。学校区域注重低价即饮包装液态奶饮料,或者配备冰箱,保鲜奶的销售也是很好的据点。
餐饮渠道也属于现代分销渠道,可分为:酒楼、宾馆、娱乐场所等,近年来,随着喝奶意识的增强,液态奶在餐饮渠道销售增长迅速,该渠道的特点是不注重价格,而更注重产品的品牌、质量等。
表2 液态奶主要零售终端类型:
类型 主要特点 举例
超市 低成本、低毛利、高销量、敞开式自助服务,主要经营日常生活用品 宁波三江、杭州家友
卖场 一般营业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产品品种多,除日用品以外还有电器服装等,经常批零兼营 家乐福、麦德龙、乐购、好又多
便利店 一般营业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下,营业时间长,主要经营生活必需品,常分布于住宅区旁,相对零售价格较高 可的、快客、7-11
食杂店 小型的杂货商店,一般都是个体经营,方式灵活,分布数量巨大 分布于各地
2、直销渠道模式——订奶渠道
订奶渠道是指制造厂家通过奶站向消费者征订牛奶的通路。表现形式为:生产厂家奶站消费者。或生产厂家—送奶上门—消费者
奶站的作用是征订牛奶、就地发放牛奶。奶站的工作往往由居委会或靠近生活区的小店或个人担任,它往往不配送牛奶。征订的品种主要是低价的玻璃瓶装或塑料袋装牛奶,它的特点是新鲜。在订奶渠道的销售活动中,厂家是经常先收牛奶款,再按日配送给奶站发送,财务风险小。订奶渠道在光明乳业公司发展初期为光明乳业公司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随着近年商业格局的发展与变化,诸多因素开始对“老通道”产生冲击。一是便利店、超市等开进生活小区抢占市场空间,造成了市场竞争态势混乱与无序的局面;二是大城市紧张忙碌的生活节奏,购物的便利使得消费者们也开始不愿意到发奶点取奶了;三是由于液态奶企业竞争的加剧,使得很多厂家降低筹码与奶站交易,而奶站也借机提高要求等,使交易磨擦时有发生。为能掌握订奶奶站的主动权和控制权,更好地服务订户,不少企业开始自建奶站,自建送奶团队。但仍存在着一个费用大、管理难,需要企业较强实力的问题。目前这方面,光明乳业是做得比较成功的企业之一,例如:在上海,光明乳业把这一块通道分八个区域,每个区域下设2—5个块长,每名块长一般负责6—10个奶站,由块长管理牛奶送到户。目前整个上海地区每天50多万户的保鲜奶订户主要是由他们做出来的。
3、网络渠道模式——电子商务渠道
应用互联网提供可利用的产品和服务,以便使用计算机或其他能够使用技术手段的目标市场,通过电子手段进行和完成交易活动。表现形式为:生产厂家互联网消费者。
消费者通过互联网向液态奶生产厂家订奶,液态奶生产厂家通过互联网获得消费者的订单信息,并通过互联网反馈消费者定单信息。使企业与顾客之间建立起了一条最直接的通道。营销成本降低,周期缩短。电子商务渠道正日益发展与成熟,但目前开展网上订奶的厂家不多或销量很少,但不能忽视不断成长与发展的新兴互联网渠道。电子商务渠道未来竞争核心的问题将是互联网平台的运用,它以总成本最低和差异最大化的优势实现以往无法达成的服务,因此也是未来渠道发展的关注点所在。
液态奶渠道呈现多元整合的态势主要由于各渠道各具优势。在分销渠道模式中,超市与食杂渠道是品牌的主战场,渠道中陈列、排面、铺市率等营销手段在竞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餐饮酒店是高端品牌的市场,品牌、口味、促销在这一渠道中是取胜的关键因素。订奶模式主要是一些地方厂家拾遗补缺的销售低档保鲜奶,或者是一些实力厂家通过奶站等获取送奶到户的销量。电子商务订奶模式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发展,并且目前有客户群体窄、配送不经济等缺点。
二、光明液态奶渠道多元整合模式
光明乳业近年尽管抹兵励马向全国市场进军,但是光明液态奶近80%的销量还集中在华东的上海、江苏、浙江三地。江、浙、沪是光明的最主要市场,也是目前国内现代渠道最发达的地方,其发达的主要标志是城市市场中大卖场、便利店、超市的迅速发展和铺货到位。根据AC尼尔森公司的调查数据,在2002年,光明在上海市场的液态奶占有率达84%,江浙两省也达75%以上的份额,基本已处于市场垄断地位,所以光明乳业的产品在各渠道的销售结构基本上可反映液态奶市场渠道多元整合模式。
1、光明乳业保鲜奶渠道多元整合模式
选择最有代表性的上海、宁波、南京为例:在保鲜奶的渠道销售结构中,分销渠道(现代渠道+传统渠道)占了70%以上的保鲜奶销售量,其中现代渠道中比例最高,且逐年增长。订奶渠道模式在保鲜奶的销售中占有重要地位,电子商务渠道模式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如表3所示。
表3 光明乳业主要城市保鲜奶渠道分布表:
年份 地区 现代渠道 传统渠道 订奶渠道 电子商务 合计
2001 宁波 40.2% 25.9% 33.9% 0% 100%
2001 南京 43.8% 31.4% 31.4% 0 100%
2001 上海 46.2% 17.9% 35.4% 0.5% 100%
2002 宁波 41.2% 24% 34.8% 0 100%
2002 南京 44.7% 31% 24.3% 0 100%
2002 上海 47.3% 17.1% 35% 0.6% 100%
2、常温奶渠道多元整合模式
常温牛奶的销售更是分销渠道占明显优势,但传统渠道占最大的份额,如表4。
表4 光明乳业主要城市常温奶渠道分布表:
年份 地区 现代渠道 传统渠道 订奶渠道 电子商务 合计
2001 宁波 36.1% 62.5% 1.4% 0 100%
2001 南京 31.1% 67.1% 1.8% 0 100%
2001 上海 44.6% 54.9% 0.5% 0 100%
2002 宁波 33.2% 60.4% 6.4% 0 100%
2002 南京 39.1% 59.2% 1.7% 0 100%
2002 上海 45.6% 53.6% 0.8% 0 100%
3、常温奶与保鲜奶渠道多元整合模式分布差异的原因
在光明乳业的销售结构中,常温奶比例大于保鲜奶,如表5所示。从下表中可看出:光明乳业在宁波、南京、上海的销售中,保鲜奶在现代渠道、订奶渠道中占比最大;常温奶几乎都在传统渠道、现代渠道中销售;在销售结构中,保鲜奶份额在逐年增大。这表明在城市市场中,液态奶在现代渠道中销售比例在逐年增大,而保鲜奶在订奶渠道中也毫不逊色。传统渠道是常温奶销售的最主要阵地,常温奶的消费群还主要集中在最广泛的农村市场。常温奶比例大于保鲜奶的主要原因是:
(1)现代渠道的迅猛发展主要集中在县级城市以上的城市市场,广大的农村市场还依赖传统渠道。
(2)保鲜奶作为冷链的产品,依赖冰箱、冷柜销售,农村市场还进入较少。
(3)占最大人口比例的农村市场人们的喝奶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而作为联接农村市场的传统渠道在常温奶的销售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4)订奶渠道对于拉近消费者距离、教育消费者特别是对于进入新市场有重要作用。
表5 光明乳业主要城市常温、保鲜奶比例表:
年份地区常温牛奶保鲜牛奶
2001
宁波59%41%南京66%34%上海55%45%
2002
宁波53%47%南京61%39%上海51%49%
4、光明乳业实施多元整合渠道模式的效果
光明乳业在中心城市市场以积极嫁接和进入现代渠道为主。一方面加强了企业的产品和品牌宣传,提高了对此类渠道的掌控力度;另一方面通过改进管理水平提高效能,加强与现代渠道的协同能力,同时以传统渠道为辅,覆盖某些差异化细分市场和深入社区营销等。不仅提高中心城市市场的占有率,在一定程度上还制衡某些大型现代渠道。
其次,光明乳业在二三级农村市场上以传统分销渠道为主,积极导入销售联合体的管理模式,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管理型营销价值链。通过深层次的战略协同以及运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和手段,提高了整体的分销效率和增值服务功能,增强了与现代渠道的竞争力,同时更好地覆盖差异性巨大的二三级区域市场。
第三,光明乳业通过现代渠道与传统渠道进行有效细分和合理定位,充分发挥其互补性。
第四,在发展传统商业渠道营销模式的基础之上,发展订奶渠道,它立体地提高了光明乳业的市场覆盖率,加强了对终端、消费者的服务,增加了销量。
第五,虽然电子商务渠道除了虚拟的市场,还必须结合结算系统和送递系统,但是光明乳业通过引入电子商务逐渐适应21世纪营销发展新趋势,开辟了新的渠道模式。
学生没有找到工作,就没有资格参加毕业论文答辩?这显然是一个非常荒唐的规定。按理说,只要学生修满了所学专业的学分,提交了毕业论文,就有资格参加答辩。可是,如今在就业率的高压之下(教育部去年规定连续两年就业低于60%的高校专业要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一些高校居然“创造性地”把学生就业与毕业答辩硬生生地挂起钩来。
面对这样的“霸王条款”,学生如果实在找不到工作,就只能退而求其次,签约造假了。一般而言,他们会先与空壳公司签订协议,或找个单位挂名就业,交完签约协议后再继续找工作。显然,高校逼迫学生造假签约,不但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而且危害甚大——从微观层面说,给大学生的毕业、就业制造了人为的障碍;从大的方面说,给国家的大学招生和就业政策的及时调整提供了虚假的数据。
为了防止高校逼着学生“被就业”,教育部办公厅去年就发出通知,明确提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四不准”:不准以各种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教育部明确要求各高校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及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防止就业造假。但是,一些高校却明目张胆地违背国家规定。
[关键词] 财会类 岗位需求 就业 核心竞争力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提高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正处在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区域间、行业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许多岗位仍然被传统型劳动力所占据,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难、对口就业更难,高职院校财会类毕业生找工作就是如此。在现阶段,如何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不断提高职院校财会类毕业生质量,关键在明确财会类毕业生岗位需求特点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三岗”系统工程,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职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轨,以此提高财会类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一、明确财会类毕业生岗位需求特点
1.财会类毕业生岗位需求特点是由社会分工所决定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发展,各个行业的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财会类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对口就业岗位也越来越细,比如会计岗位目前就大致分为了以下具体岗位;(1)总会计师岗位;(2)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岗位;(3)稽核岗位;(4)资本、基金核算岗位;(5)资本、支出、债权债务核算岗位;(6)工资、成本费用、财务成果核算岗位;(7)财产物资的收发、增减核算;(8)总账岗位;(9)出纳岗位;(10)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岗位;(11)会计机构内会计档案管理岗位等。不同的岗位要求工作人员具有不同的岗位能力,因此,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应该围绕具体岗位要求的能力结构设置教学课程,安排教学内容。
2.财会类毕业生岗位需求特点是以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为前提
专业是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接口”,是保证人才培养适销对路的重要环节。教高[2000]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对专业设置、建设、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高专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要的关键环节。要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因此,财会类毕业生岗位需求特点是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重要前提。
3.财会类毕业生岗位需求特点具有现实性
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在对多届财会类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走访分析得知:往届毕业生普遍认为岗位能力是他们安身立命、找到理想就业岗位地根本,只有具备了做好某一具体岗位的能力,才能很好的做好本职工作;应届毕业生认为就业竞争力包括多方面内容,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毕业生认为岗位能力是成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用人单位在招聘财会类人才时也都普遍认为具备岗位能力是其选择人才的关键因素。所以,笔者认为财会类毕业生岗位需求特点具有现实性。
二、实施“三岗”系统工程,提高财会类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针对财会类毕业生岗位需求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手实施“三岗”系统工程,即岗位课程开发工程、岗位课程教学工程和岗位就业实习工程,大力提升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1.实施岗位课程开发与建设工程
(1)岗位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原有的财经类专业课程体系是建立在“三段式”教学模式基础上的。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分段排列,习惯于先学理论知识,再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时,由于缺乏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对抽象的专业知识只能“死记硬背“,学生的学习谈不上“深入理解”、“举一反三”。而到进入专业技能实训教学阶段,学生虽较感兴趣,但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已遗忘甚多,往往局限于模仿性操作训练,而无法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去形成系统的综合技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造成学生的专业兴趣得不到激发,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结果是越学越乏味,逐渐失去了学习专业的信心,专业学习也就成了学生的负担,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改革传统的课程开发模式,实施符合社会岗位需求的岗位课程开发与建设势在必行。
(2)岗位课程开发的设想
①岗位课程开发的总体思路:打破传统的以专业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教学相互分开、单独制定教材、各自授课的传统方式,按财会类具体岗位任务要求分解、整合教学内容,重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具体岗位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②岗位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具体设想:岗位调研――确立岗位系列课程培养目标――构建岗位系列课程知识技能体系(主要包括基础单元、能力单元、实训单元)――开发岗位系列课程。岗位系列课程培养目标:依据岗位能力需求确立并为岗位能力培养服务。单元目标:岗位系列课程体系中每一个单元均应达到具体的培养目标。基础单元:是岗位系列课程培养知识体系的根基;能力单元:本单元知识技能体系构建应直接为实现岗位能力需求服务;实训单元;本单元岗位系列知识技能体系的综合应用,其单元目标应尽量与岗位系列课程培养目标接近。
(2)岗位课程教学工程
岗位课程在教学过程必须强调岗位任务要求,形成岗位知识和技能体系,须明确每门课的教学重点,特别是实验、实训及课程设计等项目内容。课间内容有联系但一般不重复。岗位系列课程教学次序为:职业课――技能课――实训课。
①职业课。职业课主要传授岗位(群)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大类专业平台课之一。教学方法一般采用问题教学法,教学方式可采用边讲边练方式进行,强调职业基本知识讲授和基本技能训练结合过程。
②技能课。技能课主要进行岗位核心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岗位专门技能训练,是岗位系列课程的核心课程,是一门或多门整合课程。教学方法一般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学方式可采用项目组及校企合作方式进行,强调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
③实训课。实训课主要进行职业岗位技能、技术应用能力的综合训练。是岗位系列课程的岗位综合实践课程,是职业平台课与岗位技能课的综合和提升。教学方法一般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学方式可采用项目组及校企合作方式进行,强调岗位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实训项目的综合性和实用性。
(3)岗位就业实习工程
为保证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毕业生岗位就业的适应能力,实现毕业生上岗就业的“零过度”目标,在教学计划中设立岗位就业实习制度,取代以前教学计划中传统的毕业实习。通过用人单位招聘,学院有目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推荐学生到校企合作基地,以准员工或正式员工身份进入企业岗位,既实习,又工作,而且都有一部分工资收入,这样既促进学生迅速进入岗位就业实习,同时又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对财会类高职人才的急需。在岗位就业实习期间,学生与岗位“零距离”对接,角色转变,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独立履行岗位职责。一方面,学生面对岗位工作任务,严格遵守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并在企业团队精神文化熏陶中学会与人相处、与人共事。由于带薪上岗,增强了学生岗位就业实习工作责任感,迅速提高了职业素质;另一方面,学生融入企业市场竞争氛围,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与企业丰富的实践活动,学习企业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方法,迅速提高了岗位适应能力。使毕业生的岗位就业实习成为高职院校与社会的“结合部”,成为学校与社会对接的最有效、最紧密、最宽广、最直接的“平台”。
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经过岗位需求调研,依据岗位所需的能力构建岗位系列课程,并通过工学结合方式或其他产学结合方式实施的“三岗”系统工程,迎合了社会岗位的实际需求,增强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必将大大增强财会类毕业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夏建国: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及评价[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
[2]郭奇斌等:构建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课程结构[J].中国高等教育,20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