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欧也妮葛朗台读书笔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名著;提要钩玄;赏析精彩;以写促读;读写结合
新课标将名著列为高考必考内容,其目的之一在于强化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超功利的语文文学阅读观,提升高中毕业生的文学素养。但由于课时有限,不少人把它定位为课外阅读,安排学生在课外自读。由于各科学习任务繁重,名著阅读任务在课后难以完成。为了探寻一条适合学生的名著阅读之路。我们尝试着将今年福建高考必考的六部名著引入课堂,列为高中三年的必修课程。同时,为了更好地提升阅读效果,将名著阅读与写作训练联结起来,
读写联动提升文学素养。
一、示范引路:通读文本——圈画标注、提要钩玄
这一阶段是名著阅读的起始阶段,一般先介绍作家、写作背景以及经典评论,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尽快进入角色。此后,放手让他们直接在课堂上阅读文本。名著有魅力,但开头阅读难。名著开头不像流行小说那样一下子吸引眼球,大多较为琐
碎。所以,不能把名著阅读全部放到课外,而应借助学校课堂教学阵地,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文本阅读,以克服学生的浮躁心理。实践证明,多数学生在强制阅读一二节课后,能够进入到小说情节中去,并被小说里的人物命运所吸引。
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列出一周的课外阅读计划,每天按序推进。这样就会看到有的学生除了晚自习和周末双休日时间阅读名著外,还会挤出午睡前、晚饭后等时间进行阅读的情景。通过创设原生态的阅读氛围,引导学生心平气和地沉浸在阅读之中,进入阅读状态,他们就会与作家同喜同悲同呼吸共命运,从而对名著进行整体的品味、涵咏和熏陶,把作品的语言艺术、表达技巧和人文内涵内化吸收。这是写作的基础,是语文素养的源头之水。此阶段对写作要求放得比较低,只要学生能圈画标注、提要钩玄就行。也就是把文本中那些难理解的字词、精彩的语段或者自己阅读时偶然所得,顺手记在本子上就行了。可以写些表面看来笼统的感觉,或者写在名著阅读中不可言传的体会,这是文学阅读中可贵的语感。几节课之后,翻看学生用书,各种观点散见其中,一路风景令人欣慰。比如,《三国演义》的空白处,有“有奶便是娘(指吕布)”“可怕的人性”“残忍啊(指厮杀)”“可悲可叹的女性(貂蝉)”等批注不时出现。这一阶段,看似浅显简单,实则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对学生而言,一次实实在在的阅读体验,远胜于老师那一遍又一遍的空洞说教。只有经历了那带着感情的艰难阅读,才会有渐入佳境的幸福愉悦。若干年后,这些自悟自得的生命活动印记,这些阅读的痕迹、思想的火花是多么的珍贵
啊!也许,这就是他们语文学习生涯中最美好、最深刻的记忆。所以,一方面,教师要敢于花上时间让学生直接阅读文本,另一方面要巡视检查,还有同学之间互动交流,教师督促和鼓励。这样才会有良好的效果。
二、重点突破:赏析精彩——问题导读、试做笔记
此为第二阶段,在学生通读文本的基础上赏析精彩部分。为避免肢解原著,教师可用大问题导读的方法进行指导。如阅读《复
活》,引导学生探究“聂赫留朵夫真的爱玛斯若娃吗?”通过这一问题,将学生的阅读深入到文本中。同时,在阅读指导上可以充分体现“专”字,突破一点,带动其余。如,《复活》的心理描写、《三国演义》的人物刻画技法、《欧也妮·葛朗台》的环境描写效果、《红楼梦》的主题探讨、《巴黎圣母院》的美丑对照、《家》中觉慧为什么要出走上海等都是很好的切入点。一节课一个专题,学生的鉴赏水平就能得到稳步的提升。
此阶段,为巩固鉴赏成果阶段,要求学生将课堂鉴赏要点记在读书笔记上,不要求写多少字或文体有多么的严谨,但观点要明
确,思路要清晰,为给学生做好示范,教师要以身作则,与学生一起再读名著,重新走进文本里头,并把思考体会写在读书笔记上,适时展示出来与同学分享。这样,阅读输入与写作输出两个链条就对接在一起,阅读水平自然就提升了。
六部小说读下来,学生人人都有一本厚厚的读书笔记,其中的每一个(处)字句,都是从学生的心田里流淌出来的,每一个(处),都是他们咀嚼过的,可谓含英咀华。比如,在《巴黎圣母院》的读书笔记上,学生见仁见智。刘芳写道:“世上丑的人很多,但和卡西莫多一样善良勇敢的却很少。外表的漂亮终有一天会消失,内心的美丽才能长久。”还有的写道:”我们在批判弗罗洛虚伪残忍扭曲的同时,是不是也该给一丝同情呢?弗罗洛的心理是不正常的,但这也不能全怪他,他是当时封建教会阴影下千千万万牺牲者中的一个,他可恨可悲也可怜。”这种悲悯情怀,不正是当今网络暴力下的年轻一代所急需补充的营养吗。有的同学看法可能更深入一些“生活中有几人能像卡西莫多,为了心中的爱,为了人世间最后的一点本真性情,毅然抛弃‘至高至上’的恩人兼父亲弗罗洛,把丑恶亲手
毁灭。”
三、展示成果:升华感悟——以写促读、读写结合
一部作品已经读完,学生对名著的整体思想艺术有了一定的
感受。
此时开始第三阶段的名著阅读教学训练,接下去,可以兼顾语言与文学两个板块,引导学生自我梳理,深入思考感悟,将阅读体验形成文字(此与前文所述做笔记不同),并通过同学之间的成果交流展示,提升他们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针对高中生的学习特点,这一学段的时间至少可以安排四至
六次针对性的写作训练,分别从人物赏析、小说主旨、艺术手法和创新运用等方面进行练笔。学生习作内容丰富而深入。人物赏析话题的优秀习作有《另眼看曹操》《永远的爱斯梅拉达》等。小说主旨方面有《从〈复活〉看西方的赎罪意识》《〈家〉的爱情观之我见》等。艺术手法方面有《从〈家〉和〈欧也妮·葛朗台〉看中外小说的异同》等。同时,还可引导学生将文学名著相关内容提炼为写作素材创新运用,运用到作文中去,增添文章的文化意蕴。
这样,以写促读,逼着学生赏析原著,既能加深他们对小说的理解,又能提升他们鉴赏水平和思辨能力。同时,这种半自由的(半命题的)作文训练形式,能使学生无拘无束地思考、真实自然地表达,从而达到文质兼美的理想效果。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可将学生的优秀习作制成
课件,展示给全班学生赏析。也可以选出写得好的文章,让作者到讲台前朗读,然后由学生自由点评该文的优点与不足,提出修改建议。如童伟峰同学的《再见了弗罗洛》:每一个人都有七情六欲,而当某个落后刻板的信仰要扼杀它时,它被摧残的心灵在无法自我抑制时,必然变得极端自私邪恶,并为获得变形的私欲时而不择手段。这样的人地位越高,对社会的危害也越隐蔽越严重。难能可贵的是,学生继续拓展,用王熙凤、杜竹斋、葛朗台、高老太爷等人物予以证明。最后结合现实生活提醒“当今个人主义盛行,功利思想成为众多团体或个人的终极目标,一个弗罗洛死去,许多弗罗洛又涌了出来。呼唤让弗罗洛的魂灵与肉体一起死去,让时间来净化这一方天地吧。”
还有其他同学的《〈家〉与〈红楼梦〉的比较》《从〈三国演义〉》看兄弟情义》《巴黎圣母院的幸福观》。作文观点明确新颖、思路清晰、语言简练、纵横捭阖,精彩纷呈,是难得一见的好文章。
稍后,收集学生作文编辑《名著赏析集》若干集。这样的集子鲜活真实,远胜从书店买来的作文书,让学生更有成就感。
建立班级博客,能将课堂写作之路延伸。因为博文有发表功能,拥有更多读者。将学生优秀习作上传博客,学生自己亦可上传博客。奇文共赏,同学可发帖互动,将网络优势引进名著学习之中。多元化评价更让学生个性才气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词】读书 游学 写作
“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教师和学生本来就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在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的修业的精进而走到一起来的,因此,老师和学生就应该不计短长而一起前行。
放下教师的“架子”,和学生一起修业修德。不做高高在上、习惯于动口的君子。
一、和学生一起读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写到――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童话,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叶圣陶《稻草人》、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等。
寓言,如中国古今寓言、《伊索寓言》等。
故事,如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各民族民间故事等。
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艾青诗选》、《革命烈士诗抄》、中外童谣、儿童诗歌等。
长篇文学名著,如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老舍《骆驼祥子》、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夏绿蒂・勃朗特《简・爱》、高尔基《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教师可根据需要,从中外各类优秀文学作品中选择合适的读物,向学生补充推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写到――
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课外读物包括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庄子》等;
小说,如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鲁迅《呐喊》、茅盾《子夜》、巴金《家》、沈从文《边城》、塞万提斯《堂吉诃德》、雨果《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海明威《老人与海》、莫泊桑短篇小说、契诃夫短篇小说、欧亨利短篇小说等;
诗歌散文,如郭沫若《女神》、普希金诗、泰戈尔诗、鲁迅杂文、朱自清散文等;
剧本,如王实甫《西厢记》、《雷雨》、老舍《茶馆》、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等;
语言文学理论著作,如吕叔湘《语文常谈》、朱光潜《谈美书简》、爱克曼《歌德谈话录》等;
当代文学作品,建议教师从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
科学与人文方面的各类读物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
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量及阅读书目都有明确的规定。可是,师生们执行了吗?中小学生的阅读现状究竟怎样?
带着这些问题,我查阅了很多资料,也走访了一些老师,得到以下一些结论:
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随着年级的上升而下降。也就是说年级越高,课外阅读量越少,高中生很少进行课外阅读。原因是:课业负担越来越重;阅读,对于考试没有明显的帮助。
再想一想,没有任何学科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要完成这么多的文字阅读量,唯独“语文”。
再深入想一想:我们的文化靠什么传承?我们的精神家园靠谁去守望?这样一想,阅读的重要性、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就全出来了。
正因为如此,我们应当积极鼓励教师和学生一起读书。
师生一起读书,可以形成阅读的良好氛围,在这个氛围里,能够互相督促,提高阅读效率。
师生一起读书,可以找到共同话语,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开读书报告会、读书交流会,形成研究风气。
师生一起读书,可以促进师生一起动笔,写一些读书笔记,留下成长的足迹。
……
对教师而言,重读一些书籍,并不意味着浪费。基本的道理是:重读,也会有新的收获。和学生一起读书,会逼着教师思考更多的问题,对自己也是个提高的过程。
二、和学生一起游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建议语文教师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且明确告诉我们: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相关配套阅读材料、其他图书、报刊、工具书、教学挂图,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场所,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行路是互补的,一味地读书,那是“读死书”。通过读书,能够获得丰富的学养,如同一个财迷看到了金山银山,但要拥有金山银山,还得走出书本。
行万里路,既是在验证所读的书本知识,又是在换一种方式在读书。不同的是,这本书是无字的,他叫自然、社会、风俗、世态……
举个例子吧。
2008年,我和部分学生去登东梁山。山不高,很快登顶。俯看滚滚江水,眺望对面的西梁山,顿时觉得东、西梁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不禁吟起《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忽然,就有学生提出疑问了:“李白怎么看到了‘碧水东流’,这江水不明明是浑浊的吗?”是啊,我们看到的江水,的确浑浊不堪。于是,围绕“碧水”我们就讨论开了:
有人说“唐代的时候,这江水就是碧蓝的。白居易还写‘春来江水绿如蓝’呢”;有人说“这是环境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碧水才成了浑水”;还有人说“唐代人口稀少而现在人口太多,江水不混才怪呢”……
七嘴八舌中,大家讨论起了环境变化的原因,大有世易时移的感慨。大家都深信李白诗中的“碧水”是真的,要不,他怎能将离此山不远的青山作为魂归的地方呢?
去年,这个班同学聚会,还跟我回忆起这次游历。我意识到,这才是真正学习《望天门山》!
可是,随着应试教育的不断强化。现在的师生们紧紧守着课堂,紧紧地盯着分数,苦苦地奋斗着。更有甚者,打着安全的旗号,把师生全部圈在校园里,实行“半军事化”管理。走出校园都需要校长、班主任签字,即便想走,还能走多远?
我以为,这种现象的存在,其实是侮辱了教育。
不久前,马鞍山二中周老师带着班级学生游学琅琊山,其做法值得借鉴――
首先,争取领导支持。他在游学之前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包括请示报告、游学计划书、游学预案等,因为这样,他得到了相关领导的认可,学校同意了他的游学方案。不妨看看他的“安全预案”吧――
安全预案
1.召开家长会,征求家长意见,采取自愿原则。发放此次活动的《告家长书》,必须征得家长签字同意后,学生才可参加此次活动。
2.欢迎家长志愿者参加此次活动。参加活动的家长编入学生小组,负责安全事务。
3.与家长志愿者一起与旅行社协商。协商内容有:交通工具、行程、价格、保险、服务项目等。协商好之后,报学校相关部门备案。
4.请学校领导出面与旅行社协商。要求一切从学生的安全出发,选派出最好的车辆和驾驶员。
5.活动前,再次召开专题家长会。学生分组,每组确定责任老师、家长和学生安全员。强调安全教育,签订安全责任承诺书。
6.活动时,开通24小时联系电话。只要遇到需要帮助的事情都可以直接拨打。
其次,要有游学内容。游学的目的要清楚,要有针对性。为此,他安排了以下内容,见下表:
最后,要有总结。游学中,师生围绕六个方面的游学内容进行过交流,归来后,都形成了文字,修改后印刷成册,名为《寻梦》。周老师为之写序。
为了真正落实《课程标准》的精神,也为了一个教育者的责任,我们应该与学生一起游学,哪怕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只有一次,我们也应该坚持这样做。
三、和学生一起写作
作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软肋。
表现在高考作文中,写磨难,则拿自己的亲人开刀,让父母离异、遭灾;论反抗,终究是屈原沉江、李白不事权贵、窦娥刑场发愿;说旷达,绕不开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普遍的问题是:语言上以华美掩饰贫乏无味、内容上以唱高调来掩饰内心的空虚、情感上以做作来掩饰无病。
追究这种现象的根源,与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有关,与市面上大量的《作文宝典》有关,但最重要的,还是平时的“作文教学”出了问题。
校正的办法有很多,“和学生一起写作”就是一种很好的做法。
刘国正先生说:“你要教会学生写文章,自己要先乐于和善于写文章,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犹如游泳教员自己要专于游泳,钢琴教师自己要精于弹琴,道理是很简单的。”他还说:“但看我们的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无一不是文章能手,他们的教学艺术和文章艺术是相辅相成,水融的。如果在不久的将来,从我们语文教师的队伍中涌现出一大批文章能手,很值得我们为此开一个庆祝会,因为这正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乃至提高整个语文教学质量的一项基本建设。”刘国正先生呼吁教师写好“下水作文”,看似要求高了一些,实则是一种科学的建议,是一个起码的要求。
教师和学生一起写作,有以下好处:
1.有利于平等观念的确立。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是:老师出题,学生写作。现在,有了共同的“作业”,有了共同的思考。教师不再高高在上,只管动嘴不动手了。师生之间通过同题作文相互理解更深,情感上也更融洽。
2.有利于评讲。师生作文可以进行比较,可以畅谈写作体会,可以分享成功的快乐与不足的教训。
3.有利于师生共同提高。教师下水作文,可以给学生示范;学生的作文,也可以促进教师思考。教学相长,师生互利。
我还以为,教师下水作文,应该强调:与学生“一起”,即应该与学生写一样的题目、用同样的时间、满足同样的写作要求――不得宿构、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等等。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经常动动笔,或是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遗憾的是,我们很多教师还停留在“君子动口不动手”的阶段。
如果一定要说教师是“蜡烛”的话,那么,这蜡烛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随着学生的不断进步,教师也在不断进步,这不是很好的事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