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职业认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职业能力;会计专业;课程教学
本文系中国商业会计学会2013年度课题《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素质教育有效实施的探究》(编号:KJ201337)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9月5日
在全球化、信息化发展的今天,在我国经济不断推进,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和职业更加多样化的形势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与社会需求保持一致,学生才能在人才需求多样和多变的社会中生存和发展。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要想和本科生、研究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一决高下,就必须具备企业青睐的独有的职业能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才能有立足之地,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取得长远发展。
一、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分析
(一)对会计职业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会计工作的分工就越细,为会计人员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从现代会计职业的发展趋势看,可以将会计行业的职业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做会计的”,即狭义上的会计人员,主要从事会计核算及会计信息披露;第二类是“查会计的”,包括注册会计师、审计部门的审计人员及资产清算评估人员;第三类是“管会计的”;第四类是“研究会计的”。从社会对会计职业及会计人员的需求状况来看,管会计的人员需求量小且竞争激烈,而查会计的人员和研究会计的人员就业门槛高、培养周期长,不可能作为高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现阶段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定位于培养做会计的专职人员。
(二)对会计数量的要求。据中国财会网显示,财会人才的市场需求量仅次于营销人才的需求,屈居第二位。而中国新闻网公布的国家工商总局最新的一项统计表明,全国中小企业每年增加近30万户,会计行业每年需要增加40多万名会计从业人员。而且中小型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量呈逐年增加趋势。据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调研分析,75%的高职院校将中小型企业作为毕业生就业去向,而近两年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中,企业占91%,其中中小型企业占79%。学生就业去向反映了社会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需求程度,同时也反映了学生择业倾向。由此可见,财务人才的就业前景较为乐观,且用人单位在人才的使用上逐步趋于理智,用人浪费的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中小企业对高职会计人才的需求成为了这类企业人才需求的主体。
(三)对会计岗位的需求。据调查资料显示,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主要有会计核算、财务分析、财务管理三类岗位。其中,会计核算岗位主要负责填制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编制报表、纳税申报等工作,主要职业岗位有出纳、资金管理员、核算会计、税务会计等岗位;财务管理岗位主要负责资金筹集与管理、税收筹划、财务预测、财务预算等工作,主要岗位有财务会计、预算会计、财务主管等。因此,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应紧紧围绕社会对会计岗位的需求,真正实现高职的职业特色。
(四)对职业素质的要求。一般企业往往把会计人员视为企业的“内部人员”,考察的周期比较长,要求会计人员能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希望毕业生能认同企业的文化和发展前景,能和企业共生共荣。但目前部分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眼高手低,不能安心工作,跳槽现象比较严重,有些毕业生心理素质差,经不起批评和挫折,有些则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为此,高职院校必须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以各种方式和适量课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对学生生存竞争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使学生真正能够爱岗敬业,维护职业尊严,抵制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诱惑,树立会计信誉,将会计职业道德作为自己会计工作的底线。
二、高职会计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分析
会计职业能力是人在会计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能使人正确地驾驭会计专业活动,成功地完成会计职业活动。以“能力本位”的高职会计专业应该从以下四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专业胜任能力。专业能力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方面。在求职过程中,招聘方最关注的就是求职者是否具备胜任岗位工作的专业能力。会计专业学生要有牢固的财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摸索,从实践中不断提高。另外,会计学只是经济学科的一个分支,所以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对于财务会计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相关的学科也应相当熟悉。调查中企业一致认为“如果一个人只懂会计,他实际上不懂会计”,在一个信息社会,会计工作是实践知识的应用,还要了解和学习财政税收、经济管理、企业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具备开阔的专业视野、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包括最基本的按照会计基础规范熟练操作会计流程,会计业务核算能力、会计信息分析整理能力和一定的管理财务能力等。
(二)职业品质与能力。职业品质与能力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和职业判断能力方面。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是会计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企业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普遍比较看重:要求会计人员要有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世界现,时刻保持自信乐观的心态,能及时地进行自我心理调控,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要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迎接挑战,适应市场经济激烈竞争。职业道德虽不具有强制性,但却是所有会计从业人员最大的共识和其执业的重要因素。
职业判断能力是建立在会计专业基础上的一种判断,它是会计人员面临不确定会计事项的情况下,按照会计法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依据企业自身经营环境和经营特点,利用所掌握的信息资料,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逻辑分析能力和职业经验,采用准确的会计处理原则、方法等对会计主体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合法合理的判断和选择的能力。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会计人员经常面临来自四面八方的诱惑,因此要求会计人员要时刻保持冷静,戒骄戒躁,以较强的责任心和优秀的品德来抵制这些诱惑。
(三)人际交往与团队协作能力。会计部门作为企业的一个重要部门,与企业内部的计划、采购、生产、销售、仓储等众多部门以及与外部其他企业之间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能否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直接影响到会计人员工作成果的好坏和未来职业的发展,企业要求会计部门的人员应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和沟通的能力,工作时不仅能处理好办公室内的日常账务工作,与本单位本部门和本单位其他相关部门人员处理好关系,还要能在企业与外界发生联系时发挥作用,要与工商、税务、银行、审计等部门进行广泛的联系,如替企业办理工商年检、税务登记及纳税申报、参与向银行筹资、配合做好外部审计等,具备很强的平衡协调能力。人际交往、团队协作和沟通的管理能力既是会计人员的基本素养,也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计算机应用和外语应用能力。首先,信息化、国际化的时代,电脑和网络的普及使会计行业也改变了传统的运作模式,信息化、网络化是会计工作的工具,会计人员必须学会电脑操作,会运用相关软件,学会制电子表格,学会网络互联等。据调查显示,现在绝大部分企业已经实现了部分或全部的会计电算化,因此从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和会计电算化技能的要求来看,对学生除了要求他们熟练操作计算机外,更应重点培养学生对会计软件的操作、运用、二次开发以及软硬件的日常简单维修、维护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其次,会计人才应该掌握外语,要懂得国际会计惯例,要看懂外语账目,熟知国际经济运作规律。当然,大中型企业和外资企业在这方面要求更高些。但所有的企业均认为会计人员应粗通一般英语,一般企业对此要求不太强烈。对高职院校而言,外语能力的培养或许不是第一位,或者说还不是最重要的,但从企业发展需求看,会计专业英语的教学应该被重视,注重对学生进行会计专业英语的读、说能力的培养。
三、高职会计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分析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教育部周济也确定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要牢牢把握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办学方向”。作为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让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会计的基本技能、增强动手能力,缩短上岗周期,具备企业青睐的职业能力,才能增强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
(一)以就业为导向,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会计专业的社会需求是高职会计专业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风向标。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首先应以就业为导向,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紧密结合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服务。结合各地区专业现状调查、人才需求状况、毕业生就业岗位分析等情况,从行业、企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出发,把行业和企业的知识技能要求转化为教学中的具体目标,尽可能实现毕业与就业零距离。
(二)充分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当充分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日益拓展的会计职业能力做准备。美国会计教育委员会认为,会计教育目标不应是让会计学生在刚刚从事会计职业时便成为合格的会计工作者,而应是使学生具有作为一名会计人员所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终身能从事学习。同样,我国高职会计教育也不应只着眼于一些立即有用的具体知识和技能培养,而应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融合到素质教育之中,将知识内化成做人和做事的基本心理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业务、身体和心理素质,教给学生终身学习的本领,使学生具有驾驭处理复杂事务的基本才能。
(三)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要突出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突出对学生进行以职业道德为核心的人际关系适应和协调能力培养;二是要突出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三是要突出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以上要求,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培养地方中小企业所需,具有熟练的会计操作技能、较强的会计职业判断力、较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较高个人综合素质的初级会计人员。
四、培养会计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的对策
(一)构建全新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高职教育是全新的课程类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建设和改革应根据会计人员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的职业需求,参照会计人员相关资格考试标准,工学结合,与行业和企业合作,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课程设计与开发应以会计专业能力为基础、以会计工作结构为框架、以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以会计工作实践为起点、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最终目的。具体地说,课程设计与开发包括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三个方面。
1、基于会计职业的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当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摸清企业会计工作岗位(群)的设置情况和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具体要求,组织行业专业(财务部门会计主管、财务总监)、课程开发专家(有企业工作背景的专业骨干教师)、课程开发顾问(从事课程开发研究的专家学者)开展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明确会计岗位的工作项目、工作任务、工作行为三条主线,细化工作行为应用的知识和技能、难易程度和使用频率的高低,合理定位核心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把握能力本位和全面职业素质培养的协调,按从新手到专家的工作过程构架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并确定学习领域课程。
2、课程内容的选取要基于对会计职业情境和岗位的分析。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选取应当基于工作过程,打破课程界限,设计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应适当精简,为学生的实践活动、自主学习提供时间;另外,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学习内容还应当符合相关会计法规的规定。
3、课程内容的组织以会计工作逻辑和学生认知规律为主线。要大胆分解学科知识,抓住会计实践需求,找出知识结合的结合点,改变传统会计教学中“理论+实践”的模块组合课程,融必要的理论知识于具体的工作任务之中,实现“教、学、做”合一的基于会计工作需要的知识应用课程。
(二)实施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教学
1、实现教学环境的职业化。在校内仿真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建立相关会计教学的实训室,模拟各种真实的企业环境,为学生提供高度仿真的模拟情景和背景资料,提高学生对企业的感性认识和对会计工作的领悟能力。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社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坚持产学研结合,主动与企业合作,成立“校企联盟”,共建“双赢”平台,为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打通渠道。
2、建立实践导向、融“学习与工作”于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从理论到理论的学究式学习方式,克服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端,建立“做中学、做中做、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体系;突出直观性,将岗位理论教学与岗位实训教学同步结合;体现系统性,将过程性的岗位实训与电算化模拟实训相结合。笔者在近年的《会计基础》教学实践中以一个企业的实际会计工作任务贯穿于全课程,“拆散”原有的学科理论知识体系,围绕工作过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课程内容重新架构,通过学生从凭证的编制、审核、汇总、装订、登账到编制报表整个会计核算程序的模拟操作和对实践操作结果的讨论分析,使学生在“工作性”的学习中掌握会计主要工作岗位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效果良好。多数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独立自主判断并手工处理完成一个业务简单的小型工作企业的各项会计核算工作。
3、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大胆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推行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法。采用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采用模拟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心理素质、应变能力;采用技能应用竞赛法,除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外,重点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能力,如表达能力、思维反应能力、与人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总之,要利用一切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从而使学生毕业后就基本能顶岗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序化的教育学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
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职业教育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契合的,其教育目的具有更大的实践价值和应用价值,这种教育属性被很多人理解为与人的教育价值背道而驰,不符合教育价值初衷。笔者认为,现代职业教育除了要与国家宏观政策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高科技研发创新的需要相结合,还应该关注人的价值的提升,关注人综合素养的提升。而综合素养则表现在多个方面,包括个人的素质、文化涵养、职业精神等,尤以职业精神为甚。职业精神是通过职业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气质,每个行业有不同的职业精神。
具体到会计行业,因为行业具有专属性、技术性和社会性,其整体职业精神的需要更为迫切。职业精神的发挥最终还是会计人员通过职业行为体现出来,具体体现在从业人员的信仰、职业理性、操作行为上面。会计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根据社会上会计及相关岗位对从业人员的需求,对其进行专业技能、职业精神的培育,考取会计专业从业资格证书,达到行业准入资格,以此满足求职的基本需要,自身价值同步提升,最终通过个人努力及其职业规划,实现个人最终价值的全面提升以及社会整体价值的最大化。这个过程也即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实施路径。
二、高职会计教学中职业精神培育现状分析
( 一) 专业感知度低,学习兴趣不高,职业精神意识不够
在大学伊始,大部分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不高,大部分停留在自我想象的层面,把会计认为简单的记账工作,对职业精神的认识更无从谈起。因此,如何提升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度,成为学生日后专业学习深度的重要影响因素。
( 二) 实践教学中缺乏职业精神的培养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特色之一,实践教学可以分层次教学。目前,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还停留在比较基础的基本技能、综合技能的培养上,着重职业技能的训练,对职业精神、素养的考虑甚少。
( 三) 考核机制单一,注重专业技能的考核,缺乏职业精神因素考核
目前来看,高职院校财经专业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主要有笔试、机考和实践技能操作等,现阶段,高职院校对学生学业的评价除采用闭卷笔试外,还采用开卷考试、上机考试、实践操作考核等形式。这些考核方式主要针对的是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考核,涉及职业精神的考核几乎没有。三、高职会计专业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相融合的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 一) 专业课程及实践教学中融入职业精神的培育
首先,应加大公共课的课时,包括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增加人文类职业素养课程。其次,专业课程中融入职业文化、职业责任、职业态度的考核,融入价值观的培育,在专业课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考核评价上融入企业文化。在实践课和顶岗实习中用企业文化引导学生,用企业的行为规范、守则要求学生。在平日的校内实训课和校外顶岗实习中就应该让学生意识到爱岗敬业、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勇于承担、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感受所在企业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通过真人真事感染学生,用企业成功人士的榜样、事迹感染学生,让职业精神始终贯彻在实训教学和社会实践中。
( 二) 多元化提升专业认知度和兴趣度,加强职业精神的感知
学生入学伊始,可以考虑由会计专业教师进行专业入学教育,包括专业的认知、专业能力和素质能力要求、专业名人记、专业大事要览等。同时,会计专业是一门证书导向的专业,如何提升学生专业考证的动力也应该是入学教育中重要的内容。
( 三) 推动校企文化融合,实现职业教育育人价值
教育部鲁昕副部长曾强调,要把工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可行的途径是将企业文化理念引入学校文化的构建中,渗入日常教学的育目标中。在学校向企业的过渡中,不仅实现职业技能的无缝对接,而且实现价值观和理念的趋同。
一、传统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
传统高职会计专业一般实行5+1模式,即在学校学习五个学期,第六学期去实习单位顶岗实习半年。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容易操作,但也存在缺陷。
(一)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的提高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从事的工作有直观的认知,知道自己以后要做什么,明白自己有哪些不足,确定努力的方向。而5+1模式直到最后一学期才有企业实践的机会,企业实践教学相对滞后,不符合认知规律,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二)难于管理 会计专业5+1人才培新模式在最后一学期进行顶岗实习,这是学生唯一的企业实践教学环节。最后一学期学生普遍面临找工作的严峻现实,时间和经历上很难保证企业实践学习,学校和实习单位难以管理和约束,从而造成很多学生只实习几个星期或几天,或干脆处于自由状态,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学习,远远没有达到实践教学的预期目的。学生没有会计实践经验将很难找到会计相关工作,所以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很多都找非财会的工作,专业对口就业率低。
(三)企业与学校达不到双赢 实习企业培养学生,都希望学生能在企业实习服务3到4个月,为企业完成一些工作,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但因为校企双方难以对毕业生进行管理,很多实习生学会一些知识后,因为找工作的原因,就单方面结束实习工作,离开实习单位。这导致企业不愿意招实习生或不愿意教实习生,学生得不到实习单位的真诚帮助和指导,严重影响了企业实习实践的效果。
(四)缺少反馈环节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很多问题需要回到学校请教老师,而5+1人才培养模式实习完即毕业,没有反馈环节,学生没有解决疑难问题的机会。更为重要的是,学校老师得不到反馈信息,不了解学生问题的所在,难以改进教学质量。
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难点
会计专业5+1培养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式下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创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引进中期企业实践教学环节,工学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创新会计人才培新模式的实施仍存在难点。
(一)会计专业学生人数多 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人数普遍较多,一届有两三百人,甚至更多,人数多客观上造成工学结合实施困难,难以找到那么多企业满足全部学生进行中期实践学习,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单个企业难以接收大规模的实习学生 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寻找愿意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双方合作的基础就是实现“双赢”。由于受专业性质的限制,对大规模的会计专业的学生实施工学结合是不现实的。首先,各单位会计从业人员不多,多的有10~20人,少的只有1~2人,不可能接受太多实习学生;其次,会计工作涉及到商业机密,很多单位根本就不想接受实习生,更不可能大规模的安排了;第三,会计工作岗位技术性要求高,学生真正要在工作岗位上独当一面,需要较长的适应期,这也是会计部门不愿意接受实习学生的原因;第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接受实习学生缺乏主动性,有时尽管学校主动出击,但企业在配合方面也总打折扣,不能进行有效合作,只停留在“表面”上。一般情况下,一个中小企业仅能接受1~2个会计专业学生实习。如果每个学校平均有300个会计专业的学生,就意味着至少要与150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此,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行业、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的配合。
三、“双轨制中期实习,定向培养”模式及其实施难点
广东农工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会计信息化专业作为广东省高职教育示范性专业,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提出会计专业的“双轨制中期实习,定向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双轨制中期实习,定向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总体实施情况如图1所示:
(一)“双轨制中期实习,定向培养”模式的实施现状 具体安排:(1)三学期的校内学习:第一、二学期侧重专业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培养,第三学期侧重专业核心能力及职业素质培养。(2)根据会计师事务所和税务师事务所上半年业务多,需要大量实习生的特点,选择第四学期安排专业学生去事务所中期实习。因学生数量较多,为保证实习效果,第四期把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学生第1~9周先期实习,第10~18周回校学习。另一半学生第1~9周在校学习,第10~18周去事务所中期实习。(3)签订就业意向书:在第四学期末,引入用人单位到校对学生进行就业选拔,根据双向选择原则。由用人单位与被选中的学生签订就业意向书。指导和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自行与用人单位接触,签订就业意向书。(4)企业模块学习:根据就业意向书,按重点就业单位实际岗位的能力要求,划分教学班级,开设农垦班、银行班、会计师事务所班和中小企业班等。不同班级和合作企业一起设计课程(如农业企业会计、农场预算会计、企业纳税实务、审计实务、点钞、社交礼仪等)和教学内容,进行企业模块课程学习。这样第五学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就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事先按照培养目标设计好的课程(约占60%),另一部分是结合就业意向书的具体就业单位实际要求的课程(占40%)。没有签订就业意向书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将来就业志愿,选修相关专业教学班的课程。这样,学生在第五学期的学习活动是60%按原教学班上课,40%按就业岗位的实际要求开课。岗前培训班课程主要聘请用人单位的业务骨干到学院授课,根据需要也可集中时间将学生送到用人单位进行现场教学,直接解决实际要求的知识,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要求的零距离对接,为学生走向实际工作岗位创造更有利的条件。(5)顶岗实习:第六学期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经过企业模块课程学习,学生可直接走向实际工作岗位,进行顶岗实习。通过以上措施,使学生熟练掌握实际工作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从容接受用人单位的选择,实际工作直接上手,实现零距离上岗的目标。
(二)“双轨制中期实习,定向培养”模式实施难点 一是地域性的问题。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要求学院能够联系一定数量的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主要是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较多,而一些中小城市很少。这就客观上造成该模式只适合于地处大城市的高职院校。而现在大城市的高职院校普遍选择城市偏远地区办分校区,一、二年级的学生普遍都在分校区就读。二是教学课程安排的问题。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根据企业的需要来安排企业实践学习,不可避免地会打破传统的教学安排,甚至可能会改变原来的学期安排,寒暑假可能会进行调整。而有时企业的需要存在不固定性,这就更加大了教学安排的困难,科学的教学安排是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三是教师知识和能力要求问题。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求教师要联系实习单位,组织管理实习,收集整理实习反馈问题,课堂教学答疑解惑,而且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调整教学内容,这就对教师有更高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客观上加大了教师工作量。四是管理上的问题。因为会计学生人数多,并且单个企业接受实践的学生人数较少,所以学校要把学生派到近百家企业中去,这就带来管理上的难题,如何更好地进行实习管理,保障实习学生的安全成为难题。
四、“双轨制中期实习,定向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如果高职院校因实习单位少,难以满足学生中期实习的需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
(一)加强专兼职教师教学团队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通过引进企业财会人才,专任教师参加挂职锻炼、各类进修培训及科研项目的开发,充实和提高师资队伍的层次和水平。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实行专兼职相结合的结构形式。兼职教师可建学院教师资源库,实行动态管理的模式,教学需要时可随时从教师资源库中选择,满足教学需要。专职教师要提倡“双师“型,满足不同专业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实行专兼职相结合的模式,既可补充高职院校专业课师资不足的问题,又能促进学校“双师型”教师快速成长。通过该模式的实践,解决学院师资不足,为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二)加强校内实习实训 (1)课内实训。课内实训主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每门专业课程都围绕具体实训项目来展开,课程学习的过程也是实训项目开展的过程,课程最终完成整个项目的实训任务。(2)课程实训。在专业课程后面安排两周的实训教学周,对该课程的实践技能进行综合提升练习,对理论教学进一步深化。课程实训要求相关课程设计综合实训项目,涵盖课程主要的知识点。(3)综合实训。在第五学期开设《企业经营沙盘实训》课程,由学生组成虚拟企业,分别担任企业的总经理、财务经理、营销经理、生产经理和采购经理等角色,共同完成企业经营活动,从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开设《职能技能训练》、《会计模拟训练》和《会计电算化模拟训练》课程,实施项目选取一套真实的企业会计核算资料,采用真实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根据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对学生进行实操训练。(4)顶岗实习。 第六学期开展半年顶岗实习,主要选取会计师事务所、商业银行和其他中小企业做为顶岗实习单位,最终达到零距离就业的目标。
(三)建立校内仿真实训室 由于会计专业学生到实际业务部门实训和实习存在诸多限制,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校内实训基地要满足专项技能训练和专业综合实训的需要,以仿真实训为主,努力营造仿真环境,模拟真实的业务流程,开发基于企业业务过程的训练项目,建立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同时,提倡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在校内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而把实践教学提高到新的层次,使工学结合落到实处。
(四)创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学院自身的条件,创办财务咨询公司或会计师事务所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创一种新型全真实践教学模式。财税咨询公司对外是开展记账、财税咨询、审计等业务,对内是训练学生会计职业经验的实训基地。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财税咨询公司实践,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企业实际会计工作,亲自动手操作,训练学生的实战经验。
(五)引进企业入校 学院所筑之“巢”,是学院为企业创造的发展条件。主要包括:一是以优惠条件提供土地和房屋使用权,吸引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和在校内直接进行经营;二是与企业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学校为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三是教师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践,与企业相关人员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学院所引之“凤”,是引进的资金、设备、人才、管理、市场等要素及其配置,接受师生进行生产性实训,解决实践教学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因专业不同而差别很大,即使相同的专业,也因地域、学校特色和学生规模人数不同,会有比较大的区别。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人才;职业能力;框架
对于会计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的研究从世界范围看起步时间较早,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后的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开始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研究。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也在2003年了通行全球的《IEP2》,为世界范围内的会计专业人士的职业能力勾勒出相对清晰的框架并且随着全球经济、行业等的发展变化不断补充完善。
一、会计信息化人才职业能力需求特点
在经济市场化发展程度不断深入的当下,人才作为唯一具有无限增值潜力的生产力要素是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最为活跃的元素之一。作为所有行业、企业须臾不可离的专业,会计信息化人才在人力资源市场上需求变化的情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前这一专业人才能力框架构成的大致特点。根据2015年上半年主要网络招聘网站上较典型的会计专业人才招聘内容显示,当前用人单位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招聘预设条件概括起来具有以下两个较典型的特点:
(一)关注信息实践能力、学历情况、从业经验
信息化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中,会计专业人员掌握信息技术并可切实应用于工作实践的能力倍受用人单位关注。具体而言就是对诸如用友财务软件、金蝶财务软件等专业会计软件的掌握程度。越是管理岗位的招聘条件中对信息实践能力的关注度越高,超过六成用人单位要求主管财务岗位必须具备以上各类软件的应用能力,超过五成用人单位则对会计岗位提出了以上要求,出纳岗位要求稍低,但也超过了四成。
除了对会计人才实践操作能力的关注,学历也是众多用人单位招聘的关键条件。尤其是主管岗位招聘要求具备本科学历的单位超过了八成,普通会计需要具备至少大专学历的单位过半数等。与学历相关的职业资格也是许多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对普通出纳、会计岗位求职者提出了资格要求的用人单位接近九成,而近半数单位则要求主管级别求职者有中级和以上职业证书。
会计岗位关联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众多环节的特点也决定了用人单位对求职者工作经验的关注。越是高阶岗位对经验要求越高,例如主管级别岗位的招聘要求求职者拥有一定期限工作经验的单位比重超过九成,即使只是普通会计岗位的招聘中也有超过七成的单位提出了工作经验的要求。
(二)重视专业素质及价值观
除了以上相对具体的职业能力,众多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求职者的专业素质与价值观的重视程度也有了大幅提高。特别是到达主管级别的岗位招聘中,用人单位十分看重求职者在分析管理、风险控制、筹资融资等各方面的专业素质,有近四成单位明确提出了主管财务须有足够的财务分析能力等。
此外,岗位责任意识、职业道德水准、严谨的工作态度、遵纪守法的职业认知等也是不少单位在价值观层面提出的用人要求。
二、会计信息化人才职业能力框架分析
因此,从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特点可以明晰当前构成会计信息化人才职业能力框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分别是专业知识与技能、工作与学习方法和社会交互能力,此三方面具有从相对具体到更高素质层层递进的特征。
(一)专业知识与技能
这是可以相对量化的职业能力构成,比如专业学历、职业资格证书、网络与信息实际操作能力等。从以上人力资源市场对会计专业求职者职业能力需求特点可以发现,用人单位其实是按照初级、中级、高级三种层次对求职者提出了相应的招聘要求,而这三种分级也是会计信息化人才按类型区分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的主要形式。比如初级会计人才基本掌握会计、金融等理论知识,能够熟练应用各类会计软件与办公软件,中级会计人才则需要在前者基础上拓宽理论知识面至税收、审计等专业,还应进一步发展其控制与核算能力,加强财务管理能力并培养和不断提高思考与执行力等。而高级会计人才则须在前二者基础上向管理会计倾斜,比如更加深入融合到决策与分析过程,加强风险控制、业绩管理、资本管理、财务支撑、重组、并购等全方位能力的提升等。
(二)工作与学习方法
市场经济环境中,行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必须时刻紧随市场发展变化而迅速调整策略,这就注定了企业内部各部门、环节处于永恒的变化过程中。作为工作内容关联到整个企业方方面面的会计岗位,无论是主管、会计、出纳都需要在变化中不断适应,特别是根据自身所处行业、企业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又极富针对性的工作与学习方法。
强调工作与学习方法的本质乃是强调对岗位的适应性和超越性。没有一套具有个人特点又能充分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的办法将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就如同固守一个奶酪仓库的后果必然是出现“谁动了我的奶酪”的后果。而只有自己掌握了发现奶酪的手段、方法,才能在无论是奶酪自行消减还是被人为移走后都足以自保、发现新的奶酪。
在飞速发展变化的创新2.0时代中,行业、企业、岗位都需要人力资源不断挖掘和贡献出潜在的能力与价值。要达到这种要求,会计信息化人才就需要在持续、积极、主动的学习中提高自适应性,无论是迫于职业内容变化的压力还是自己拓展职业生涯的动力。而这种自适应性的提高过程其实也是自我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原因在于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其实是自身推陈出新的结果,也就是超越旧方法、旧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三)社会交互能力
这其实是信息时代对各行各业人才提高团队协作能力的要求。后工业化时代中单打独斗式的工作理念和模式只能被迅速淘汰和湮灭,只有积沙成塔、滴水石穿的合作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夺取一块阵地。
从微观层面看,一个企业内部绝不止一个部门,会计的工作牵涉企业每个生产经营环节,自然需要与所有部门打交道,因此提高社会交互能力,顺畅沟通和交流渠道从企业内部经营来说是根本需求。
而从宏观层面看,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一个企业固步自封式的生产经营理念和模式显然早已被积极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大环境所取代,这就使会计岗位与金融机构、行政管理单位、上下游供应链乃至客户、审计、海关等外部单位、机构、个人等的接触越来越多。与人打交道必然需要足够高超的交互技巧,会计信息化人才必须不断提高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各方面能力,还需不断加强观察、判断、分析、逻辑思维和随机应变诸多能力。倘若企业开始逐渐深入国际市场,则与异域文化、他国文明打交道将成为必然,那么会计人才还需要掌握和提高跨文化交互能力等。
三、会计信息化人才职业能力框架的应用
分析会计信息化人才职业能力框架不止于一种专业理论的总结和概括,而是需要落到应用层面,也就是对企业选人、用人、经营、管理提供更加系统、详尽的理论指导。同时,来源于实践经验的分析和归纳也需进一步深入应用到未来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就是职业教育领域。
有工会计信息化人才职业能力框架的分析结果,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目标将更加明确。比如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注重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结合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内容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依循职业能力框架调整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等。
将会计信息化人才职业能力框架应用于职业教育领域并非仅仅用于提高未来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而是在为中国会计专业教育的高水平、国际化发展奠定基础,更是为中国经济、社会在后危机时代实现顺利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储备足够的人才资源。
四、结束语
中国关于会计信息化人才职业能力框架研究的全面推进标志着国内的研究领域与职业发展领域正在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也标志着中国专业会计人才的职业能力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正逐步与世界先进国家的最高要求接轨。随着研究的持续推进,中国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职业能力将不断得以提高,这不仅是对各行各业转型升级极大的助益,也是提高国内会计职业教育水平的辅助力量,是实现社会经济与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怡.会计专业本科生职业胜任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财会通讯,2013(01):36.
[2]蒋海燕.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4):112-113.
[3]殷治平.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信息化能力需求分析[J].财会通讯,2015(10):28.
关键词: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胜任能力;途径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所谓职业胜任能力,是指工作人员对于其所从事的某项职业的胜任情况及其能按照预定目标完成某项工作的程度,而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是指作为一名会计工作者通过利用已有资料对于会计信息的供给程度和处理效果。当前经济社会大背景下,如何提升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是正确衡量经济效益、确保财务信息有用性的重要条件,对利益相关者进行重要决策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缺乏职业胜任性,则会对相关企事业单位带来严重危害,对其发展造成阻碍。
一、当前会计从业人员自身特点
(一)会计从业人员整体上具备较高的工作责任心和认真严肃的职业精神,但仍存在部分工作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性。
会计人员的敬业爱岗是会计人员的一种意识活动,是敬业精神在其职业活动方式上的有意识的表达。具体表现为会计人员对自己应承担责任和义务所表现出的一种责任感和义务感。会计人员的这种责任感和义务感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在履行自己的职责时会将“不得不为”的行为转变为“自觉自为”的行为,形成自动干好本职工作的一种动力。一个有很强责任感的会计人员会千方百计干好本职工作,去履行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而一个责任感不强或没有责任感的人,就会把工作当儿戏,也谈不上做好本职工作。
(二)会计从业人员基本上能够具备必备的会计基础知识和相关业务常识,但对于新形势下会计领域电子化操作和办公自动化(特别是上世纪60、70年代出生的会计人员)处理掌握能力欠缺,对于相关领域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存在一定欠缺。
(三)当前我国会计人员多数可以圆满完成份内业务工作,但在对业务钻研能力和精益求精的能力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
(四)会计从业人员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但部分从业人员仍存在会计方面法律意识淡薄现象。
如果说爱岗是职业道德规范的前提和基础,那么敬业就是整个职业道德的核心,敬业与爱岗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会计人员如果没有敬业精神,就做不到刻苦耐劳,兢兢业业;不刻苦钻研业务,就无法具备与其职务相对称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更谈不上维护企业利益,为企业承担责任。有的会计人员不学法律知识,处理经济业务比较随意,法律意识淡薄。
二、当前会计从业人员工作环境
(一)国家相关部门不断加强会计领域法律法规建设,各项会计制度日益健全,为会计从业人员进行日常业务处理提供了良好的准则和标杆。如修订后的《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
(二)社会各界加强对会计行业重视,对于会计职业社会需求不断增多,在该领域竞争日益激烈前提下也促进会计精英的出现和注会行业发展。
(三)部分企业仍存在内部控制缺乏
现代企业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日益走向完善,但部分企业仍存在内部控制缺乏乃至失控的情况,为会计人员弄虚作假造成信息失真埋下严重隐患。
内部控制机制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权关系不明。在我国现阶段,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甚至是有形无实。根据有关抽样统计资料统计,在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中,公司内部董事占22.1%,董事长和总经理一人兼任的公司占47.7%,由此可见,公司董事会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内部人手中。这种责权不分的公司治理结构,导致所有者对经营者不能实施控制。二是监督机制不健全;货币资金管理混乱等。
(四)对于会计人员的入职后继续教育工作持续开展中并取得良好效果。另一方面,企事业单位工作日益复杂也促成会计从业人员工作难度加大,工作压力加大,有时仅仅通过继续教育已无法满足会计人员职业胜任性的要求。
三、增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国家有关部门为会计从业人员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会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必然要要受到社会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营造一种良好的会计环境成为了提升其职业胜任性的重要前提。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通过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和社会关于“诚信”等友好氛围的营造为从业人员工作创造良好平台。
(二)建立完备的道德教育体系。从大方向上来讲,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任重而远道。这不仅需要国家社会为会计行业职业道德体系构建提供必要监督、维护和保障,也需要每个会计人员长期不懈努力。为保证教育效果,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应从会计专业学生抓起,使其充分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在其走上岗位之前就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为以后正确对待自己所从事的会计职业,做到敬业、乐业、勤业,为其良好的道德品质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企事业单位内部要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本规范,各单位应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结合本部门或系统的实际,自行制定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会计控制制约机制。具体来说就是要明确会计工作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工作规程和纪律要求,做到按章办事,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防范经营风险的发生。
(四)增强继续教育的推广力度和实施效果。应形成会计专业在校生教育、岗前教育和后续教育多层次的、完备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机制,尤其要注重继续教育的开展。应通过倡导从业人员学习的伦理观。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职业道德观。使其在专业素养、道德意识和业务行为方面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及自我改造中得到升华,得到提高,使其具有强烈的道德义务感和坚定的道德信念和工作理念。
(五)会计从业人员自身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学习新鲜事物适应复杂的职业环境需求,并要通过专业知识和法律意识的增强,进一步提升自我责任感和职业谨慎性。
总之,在当前大形势下,只有国家、社会和从业人员自身共同努力,才会真正实现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提升,为其在工作领域发挥其重要财务分析、信息提供职能提供必要保障。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会计专业 工学结合 特色教材 实训基地 转变观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183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高等职业教育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和环境,让学生在工作实践中为适应岗位的需求进行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学习。目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应体现高等性、职业性、一线性以及应用性等特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推行工学结合,在良好的校企合作模式下进行强而有力的实践性教学,以便培养适应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关于在高职会计专业中如何更好地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下将对此作出具体性的分析:
1 开发工学结合的特色教材
高职会计专业围绕着课程建设进行教材方面的改革与完善,在校企充分合作下编辑教材,能够为工学结合模式的活力作用的发挥奠定扎实的基础。详细来讲,首先,教材应以项目为导向,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方面,要以会计职业能力的形成、会计岗位要求以及满足就业需求为导航仪,围绕着会计资格考试的相关要求和企业会计工作的现实需求进行教材内容的编写,将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现代教育理念融入到教材内容的编写上。其次,在编排教材内容时,要体现出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会计岗位工作的基本特点进行每个学习任务的安排和设计,根据活动项目的特点编排,这种模式是将会计实际工作任务作为纽带,将具体化的工作项目作为载体,可以逐步地引导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践,不断地加强学生会计职业技能的培养。再次,开发符合工学结合特色的教材,不仅需要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充分合作,更重要的是要遵循学生的个性成长特征以及学习习惯等,这就要求教师经常性地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了解和掌握他们最新的学习情况以及思想动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地说出自己对教材编写等方面的意见和看法,从而在集思广益的前提下促使新型的教材更加符合教学工作需求。
2 工学结合,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众所周知,实践出真知。高职会计教学的重点就是实践性教学,校内外良好的实践基地建设能够促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具活力。具体来说,其一,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教学工作的发展实际,建立比较完备的会计实训中心,该中心要涵盖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会计基础实训室、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室等,让“教、学、做”融为一体,为会计教学提供活力。其二,学校可以在和企业进行完善的沟通与协作的基础上,引企入校,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地点最好设立在学校内部或者附近,这样既可以对内承担学校会计方面的实践教学任务,又可以对外承接企业部分的实际记账工作,让学生在比较真实的环境中对所学的知识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其三,为了充分发挥出工学结合的特色,企业可以选派相应的业务骨干到学校去当兼职教师,同时学校也可以选拔优秀人才到企业进行顶岗挂职,并且开设合适的讲座或者课程,这样可以全方位地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训以及课程实训,在更大的程度上拓展学生对会计行业的了解,督促他们更好的学习。与此同时,鼓励每位教师在教学工作之余,积极地与企业进行合作,开展各类具有意义的课题研究,同时承担企业的记账、财务咨询等工作,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及教学工作的完善提供更扎实的师资力量基础。
3 转变观念,解放思想,达成共识
从总体分析来看,人们对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认识逐渐得到了统一,但就会计专业来说,仍然存在较大的疑虑和争议,认为会计专业实行工学结合的模式不符合会计专业发展的实际,难以真正地落实。要想改善这一不正确的认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第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领导者要主动迎接挑战,比如以科研项目和教改为载体,积极开展会计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探索和系统研究等;第二,对高职院校管理的决策者、会计专业的管理工作者要有组织、有计划以及分层次地进行专项学习培训,在认真领会上级部门要求的前提下,不断地通过各种交流和培训措施提升领导者的思想认识和领导水平,为工学结合模式在会计专业的顺利推进做好扎实的铺垫,同时要经常性地组织教师开展主题会议式的讨论,就教学观念和现状作出有意义的总结;第三,除了高职院校自身的努力之外,政府部门也要给予强而有力的支持,比如国家主管行政部门可以就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更多的优惠政策,为其发展提供一个更好的大环境;第四,各相关部门要默契配合,必要的时候采取强制手段,为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等提供更强大的外部支撑。
4 结束语
全国各地高职院校都顺应了时展的潮流,相应政府的号召,积极地进行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和探索,并且获得了不少卓越的成就。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会计专业中的推行势在必行。我们要总结更多的实践经验,借鉴精华,探索更多的途径,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会计专业中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和成效。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会计政策 会计方法 会计职业判断 会计职业责任
近年来由于我国会计准则和制度受国际会计准则的影响越来越大,表现较为突出的一点是,对一些交易或事项不再规定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而是给出判断的标准。因而在实务中,会计人员常常要针对综合情况做出职业判断。然而在判断过程中,由于受所处环境、职业道德水准、专业素养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职业判断的结果会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较好地体现会计的“客观中立性”,维护“公众利益”,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责任提出了严格要求。
一、会计政策、会计方法选择的必然性,加大了会计职业判断空间
1.会计准则、制度和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由于各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具体业务存在个性,准则的制定不可能包罗各种现象,只能对企业工作提出基本原则和规范,并留有一定选择余地,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会有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方法,它们成为会计政策选择的对象。而随着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经营范围的扩大和外在环境的日趋复杂,同类会计事项的个性化异常明显,法定会计政策也趋向于为企业提供更大的会计准则选择范围,为会计职业判断带来空间。此外,会计准则较会计实践发展存在一定的时滞,当新情况、新领域、新行业出现时,一时很难找到匹配的会计准则作为会计操作的依据,这就使会计实践出现暂时的政策断层,也为会计处理选择会计政策和方法提供了空间。但问题的关键是哪种方法才能做到“如实反映”,我们不能说对同一事物的同一方面有多个不同却都是真实的反映,所以不同会计职业判断结果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2.会计法规之间的错位,增大会计职业判断空间。对比发现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之间,具体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之间,会计准则与财务通则之间,会计准则、制度与税收制度之间都存在不协调甚至矛盾、冲突的地方。这些错位使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带有了很大的弹性,增大会计职业判断空间。
3.会计事项的模糊性,会引发会计政策的选择及变更。会计事项的模糊性主要表现在不确定的计量结果,需要根据经验判断做出估计;不确定的计量方法,使会计确认和计量工作不得不借助于假定和估计的方法。如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可以采用年限平均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可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会计人员只有在工作中运用自身的职业判断,在诸多可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中,选择适合本企业具体情况的会计处理方法,以使会计信息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经营状况。
4.受国际会计准则的影响,使我国会计规范对会计职业判断的要求逐步提高。长期以来,国际会计准则留给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余地一直较大。原因是国际会计准则将处理重要项目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对于非重要项目,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一般不够细致;同时,国际会计准则的宗旨是协调各国会计准则和实务,而各国的会计准则和实务又大相径庭,为了尽量做到准则的普遍可接受性和可操作性,就会对同一交易或事项的处理确定多个备选方案。近年来我国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制定受国际会计准则的影响越来越大,面对日益复杂和个性化的交易或事项,准则和制度不可能也无必要事无俱细,所以对会计职业判断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二、会计职业判断水平和出发点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所谓会计职业判断,是指会计人员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按照会计准则、制度等现有的财务会计法规要求,根据企业理财环境与生产经营特点,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日常会计事项的处理和财务报表的编制应采用的原则、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的选择、认定和判断的过程。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准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这依赖于社会每一个会计人员的长期不懈的努力。由此,非常有必要把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上升到理论学习的层面,将其作为一门课程渗透到具体的会计学习内容之中。完善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必须要将道德教育、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的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鉴于此,会计职业道德培训建议从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开始抓起,使其充分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在其走上岗位之前就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为以后正确对待自己所从事的会计职业,做到敬业、乐业、勤业,为其良好的道德品质打下扎实的基础。形成会计专业在校生教育、岗前教育和后续教育多层次的、完备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机制,通过学习的伦理观。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现和职业道德观。使会计人员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及自我改造中得到升华,使着会计人员具有强烈的职业道德义务感和树立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
三、完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思考
1.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培训和教育俗话说的好“非学无以德”,由此,任何人员职业道德的提高都依赖于日常孜孜不倦地学习,要在不断地教育和培训中逐步提高。目前,针对国内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严重的现状,必须要在会计人才引起的同时,做好职业道德的培训和教育。一方面要引导会计人员意识到加强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性,帮助广大会计人员正确处理“大我”和“小我”的关系,坚决不做假账,对于会计事务的处理秉承客观、公正的原则。另一方面学以致用,将道德学习的理念落实到日常工作之中,加强道德行为约束能力,实现个体道德行动模范带动整个区域行业群体职业道德行为提升的目标。
2.切实将会计职能发挥到实处有言道:“有为才能有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提升不是口头上的“号令”,而是在企业工作中实实在在的体现。将会计职业道德落实到实处,必须要充分发挥会计人员对企业的有所“为”,发挥其自身职业职能。一方面,本着“主人翁”的态度,扩大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通过数据将企业成本支出、费用消耗、利润所得层层分解到位,为企业的长期战略规划出谋划策。另一方面,发挥会计监督企业各类经济活动的职能监督作用,从专业角度,为企业经营管理,谋求生存发展出谋划策。
3.洋为中用,探索独具中国特色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比较国内外会计整体水平,国内水平要稍逊于西方。这种水平上的差距不单单体现在会计准则方面,而且还体现在个体职业道德水准上。为了提高国内会计人员整体职业道德水准,又必须要借鉴先进的国外理念,洋为中用,探索独具中国特色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同时,制定属于中国自身特点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也可杜绝外界不良影响对整个会计行业的影响,避免少走弯路。
4.完善会计监督机制完善会计监督机制,要发挥社会各阶层的力量。首先,要强化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制定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完善惩处机制,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一个推崇会计职业道德良好的政策和社会环境。其次,要加强对会计事务所的监督管理,尤其是对于哪些违规操作的会计事务所及会计师,更要毫不手软,这样可起到以儆效尤的效果,较好的解决国内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问题。最后,要建立会计行业自律机构,机构设置最好能够与政府接轨,实现行业自律与政府行为的一致性,实现行为约束的法律效力。
【关键词】幸福感 会计领域 从业人员
一、前言
(一)调查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一直以来,幸福度调查在企业内部有所开展,但在会计行业做的调查不多,可正是幸福度决定着我们之后的职业选择。
“为何新的会计从业人员流动率大?四大为何被称为‘跳板’?”离职,跳槽的人群中尤其是离校三年内的员工问题特别突出。毕业三年对大多数会计行业的员工是一个转折点,我们调查这个即将面临的问题,调查具有很大的实用性。
(二)调查研究对象和内容。
这项研究的总体是,我们根据分层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具体的说,即先根据性别、从事职业、工作单位进行问卷的平均分配,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随机抽样,每个被抽到的个人就会发送一份问卷。
本调查样本对象为从事会计工作三年内的人员,本调查目标是建立会计从业人员幸福度评价指标体系。
(三)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并用访谈法深化分析,然后利用spss软件系统对调查数据进行汇总,搜集相关资料,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四)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时间:2013.03-2013.07
问卷的发放及回收情况:在实际发出的100份问卷中,共收回有效问卷84份,回收率为84.0(84/100)。
调查区域:上海市,其中男42人,女42人。
二、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经过了综合分析后,我们得出结论:总体上会计从业人员还是比较幸福的,但还有一些不幸福的地方。我们针对这两点在下面具体阐述。
(一)与幸福度正相关的因素。
审计和会计工作人员对薪资待遇、通勤时间、办公环境、同事相处方面比较满意。办公条件良好,工作中人际关系和谐,薪资待遇也是不错的。
(二)与幸福度负相关的因素。
但是另一些方面,他们抱怨比较多的方面是个人时间太少,没时间陪伴家人;另一方面是社交活动缺乏;还有由于这两年的经济形势不太好,他们升职压力比较大。
(三)各因素所占权重比例的数学模型。
我们用软件分析得出,会计从业人员的幸福度可以由有几个重要的因素影响,用数学公式表示如下,各因素前是其加权系数。
Y=幸福度;X1=本人和家庭成员的健康;X2=收入;X3=家庭和睦;X4=晋升渠道畅通;X5=团队氛围;X6=培训机会良好。
三、 会计从业人员幸福度因素综合分析的启示及建议措施
(一)会计从业人员幸福度因素综合分析的启示。
1.通过这次调查,我们深刻体会到审计这个职位的重要性。股东和投资者要依赖审计过的报表来作出投资决策,这影响到一个公司的发展;审计也会对公司组织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地方给出建议,长期来看,这有利于社会进步。
2.我们认为改善会计从业人员的幸福状况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他们在工作中感觉不幸福,那么审计的出错可能性变大;相反,如果他们幸福感提高,他们会更加积极、负责地完成工作,提高审计质量。
3.经过调查,我们找出了影响幸福度的敏感性因素,这些因素有薪资待遇、通勤时间、办公环境、同事相处、个人时间、社交活动、升职压力,并在以上基础上建立了数学模型。
(二)增强会计从业人员幸福感的措施和方法。
综合调查,我们提出了四个能提升幸福感的措施,分别从个人方面,公司方面,整个社会也就是会计行业方面提出。
1.工作中巧用方法,尽量缩短工作时间
审计人员在忙季一班是10点上班,晚上12点下班左右,那么一天的工作时间高达14个小时左右,有时甚至要凌晨2、3点下班。
但是这些时间中,并不是所有时间都是有效的工作时间,之前面试德勤的时候partner告诉我们,如果高效的工作,加上合适的审计方法,除了忙季项目比较多的情况,其他情况审计工作人员也可以过“朝九晚六”的日子。
2.组织社交活动,搭建社交平台
事务所可以适当组织一些社交活动,如所内员工联谊、与其他事务所的同事联谊等,形式可以是座谈会、聚餐。通过活动,能让员工与身边的同事更好的沟通交流,也能认识熟悉更多的同事,扩大自己的交际圈。我们更希望的是,能在社交中解决员工由于繁忙而无法找到另一半的问题,这将会使员工的幸福感有所提高。
3.上层及时反馈,肯定员工工作
上层的及时反馈,对于员工来讲非常重要。所以经理层需要意识到及时给与员工反馈。
一方面,员工在工作中可能出错,一个项目做完了,经理层可能觉得错误不是很重要,自己改正了,但未告知员工。员工并不能自己发觉,下一次可能会出现同样的错误。另一方面,同样地,如果经理层不说,员工也并不知道自己表现出色。上层的及时沟通反馈,可以提升员工的自信心。这种口头的激励方式,让员工觉得自己被重视,幸福度也会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Rajen Mookerjee.Krista Beron. Gender, religion and happiness.The 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2005,(34).
[2](美)马斯洛,马良诚.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