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科技发展论文范文

现代科技发展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科技发展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科技发展论文

第1篇:现代科技发展论文范文

关键词:教学评价统计学

传统的评价观的重心在于获得结果。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常常采用这样一种做法:确定一个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一套评价用表,由特定的人或群体对某堂课进行打分,然后综合统计,计算出总分,取得一个评价结果,以量化分数定质量。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以评价对象的发展为目标,更强调解释评定分数的内涵,寻找和分析评价对象的发展优势及阻碍其发展的问题所在,要求开展多元评价,以质性评价整合量化评定,这就是所谓的发展性评价。但如何进行发展性评价,一直是校长最关心的问题。领到了新的任务而又一时找不到完成任务的方法,的确是使人焦虑的事。尽管如何进行发展性评价,目前还处于探索之中,笔者还是愿意将自己的探索贡献给校长们。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应引入现代统计学的一些理念和方法来解决这个难题。

一、“多值估量法”适用于多元评价

多元评价是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思想,评价者是多元的,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乃至被评价的任课教师本人都可以参与评价。多值估量法是对多元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的一种较好的统计方法。多值估量法是由多位评价者对同一评价对象的各个因素在各个等级上的属于程度进行评判的方法,它可以避免评价者因所站的角度不同而给评价带来的误差。已往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多采用二值判断,如就学生课堂的情绪状况进行评判,我们设定几个等级——很好、较好、一般、不好,评价者就某一个等级的判断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属于(自信度是10),要么不属于(自信度是0)。而事实上,当该评价者认为其属于“很好”的等级时,可能并不认为完全“很好”(感觉不够完美),但又不属于“较好”的等级,所以只有划在“很好”的等级里。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利用二值判断易导致某些判断结果不十分准确。多值估量则有了较好的改进,同样是判定“很好”,却可以表达出属于程度,如从0到10,这样就可以使评价更准确。试举一例,说明使用多值估量法的操作程序。为了计算简便,我们选取两类评价者(实际评价中可能会有多类)。这两类评价者是5位教师和7位专家。他们对某教师的3种因素进行评价。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处理数据。上表是评价时评价者的评价结果:由上表可知,该评价者认为:“Ⅰ”因素处于较好等级且自信度分数为10,故评为“较好”;“Ⅱ”因素处于差的等级且自信度分数为5,其认为比差还要低一点或高一点,故评为“差”;“Ⅲ”因素处于很好等级且自信度分数为9,故评为“很好”。计算时,分这样几步走:1.计算某一个评价者的评价结果,用自信度矩阵Ci表示,计算的结果是这个人的评价结果。之后,将每一个评价者的评价结果用自信度矩阵表示出来。2.同类评价者的自信度矩阵求和,以获取同类评判者综合的模糊评价矩阵。3.将多类评判者求模糊矩阵,求得各类人员的综合评价结果。这一运算过程可以由计算机统计软件完成,将每个评价者的评判数据输入,编制程序,输入表达式,则可获得结果。

二、“程度分析法”确定影响因素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以鉴别和选拔为主要功能,所以不论通过何种方法,只要按照预先制定的评价标准,由评价者按评价因素打分,最后取得一个最终结果,能使被评课堂区分出优劣就可以了。发展性的课堂教学评价强调改进和发展的功能,需要发现被评价者存在的问题,以便提出改进意见;也需要了解被评价者的优势,以便发扬光大。这样就需要采取程度分析的方法,了解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对此,统计学上可利用多值估量法计算出的结果,再使用综合模糊评价矩阵,获得各因素的程度分析。这一过程同样也可以通过输入表达式由计算机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再以这位教师的教学评价结果为例说明:通过运算我们可以求得评价后各因素的程度系数,对照等级赋值表,获取的评价结果信息为:“Ⅰ”因素处于较好的程度,“Ⅱ”因素属于一般,甚至偏差,“Ⅲ”因素很好。“Ⅱ”因素存在问题,也可以说这就是该教师课堂教学的薄弱点,也是我们找寻的关键因素。发现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在“Ⅱ”因素上,还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按照学科特点及学生情况等将“Ⅱ”因素进行分解,再发现更具体的问题。

第2篇:现代科技发展论文范文

纳米科技将引发一场新的工业革命

笔者: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纳米科技却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纳米科技对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白春礼:纳米科技的受关注度升高,不仅仅是其尺度的缩小问题,实质是由纳米科技在推动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变革方面具有的重要意义所决定的。

纳米科技是多学科交叉融合性质的集中体现,我们已不能将纳米科技归为哪一门传统的学科领域。而现代科技的发展几乎都是在交叉和边缘领域取得创新性突破的,正是这样,纳米科技充满了原始创新的机会。而一旦在这一领域探索过程中形成的理论和概念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将极大地丰富我们的认知世界,并给人类社会带来观念上的变革。

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知的革命,纳米科技将引发一场新的工业革命。比如,在纳米尺度上制造出的计算机的运算和存储能力,与目前微米技术下的计算机性能相比将呈指数倍提高,这将是对信息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一场深刻的革命。同样,生命科技也面临着在纳米科技影响下的变革。所以,人们认为纳米科技是未来信息科技与生命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共同基础。美国《新技术周刊》曾指出:纳米技术是21世纪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的发动机,其作用可使微电子学在20世纪后半叶对世界的影响相形见绌。

纳米科技也将促使传统产业“旧貌换新颜”。比如,纳米绿色印刷制版技术,完全摒弃了化学成像的预涂感光层,因此版材不再怕光、怕热;由于不需要曝光、冲洗等流程,因而杜绝了污染的产生,并且理论上是传统版材涂布成本的20%。

国际纳米科技发展趋势呈现三个新特点

笔者:那么目前国际纳米科技的发展有哪些新变化呢?

白春礼:2000年美国率先了“国家纳米技术计划”(NNI)。迄今,国家级纳米科技发展规划的国家超过50个,呈现出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例如,美国2011年在纳米科技方面的预算达17.6亿美元。2011年11月30日,欧盟委员会对外公布了欧盟第八个科技框架计划——《地平线2020:研究与创新框架计划》,这份科研计划的周期为7年,预计耗资约800亿欧元。

目前国际纳米科技发展呈现出三个趋势:

一是从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技术转移转化一体化研究。例如美国尝试建立一个由多所大学与大企业组成的研究中心,希望借此使纳米技术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紧密结合在一起,以便及时有效地将纳米科技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产业界。同时,整合各学科的研究力量,集中解决重大的科学挑战问题或孕育重大突破的应用技术。

二是专业平台支撑的纳米技术研发。纳米技术的特点是多学科交叉技术集成,以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发的集成。美国建立了14个国家级的纳米科技研究中心,法国建立了3个国家级实验室,加拿大在阿尔伯塔大学建设了国家纳米技术研究所,日本建立了12个纳米技术虚拟实验室,韩国建立了3个国家纳米科技平台。

三是全球大型企业越来越重视纳米技术。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惠普公司、英特尔公司等,都在用纳米技术开发10纳米以下的器件和工艺。日本关西地区已有近百家企业与16所大学及国立科研机构联合,建立了“关西纳米技术推进”专门组织,东丽、三菱、富士通等大公司更是斥巨资建立纳米技术研究所,开发碳纳米材料吨级量产技术。

我国已成为世界纳米科技研发大国

笔者:我国纳米科技发展的情况如何?

白春礼:应该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纳米科技研发大国,部分基础研究跃居国际领先水平。目前,我国纳米科技方面的SCI论文数量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09年,我国发表纳米科技SCI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同时,论文质量大幅度提高,SCI论文引用次数跃居世界第二位。反常量子霍尔效应、亚纳米分辨的单分子光学拉曼成像等工作,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影响。

近年来,我国纳米科技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的成效也已初具规模。

在专利申请量方面,我国已位于世界前列,从1998年到2009年底,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在纳米技术标准化方面,我国已与世界同步,积极参与并部分主导了国际纳米技术标准工作,在国际纳米标准化工作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颁布了一批国家纳米技术标准,初步形成了纳米标准化体系;研制了多项国家标准物质及标准样品,填补了国内空白,为我国纳米科技的产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第3篇:现代科技发展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科技发展 高校德育

20世纪的科技革命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也引起了社会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进入21世纪,面对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更加复杂多变的世界,高校德育也将受到强烈震撼,其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都是空前的,高校德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一、科技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积极影响

爱因斯坦曾指出:“科学就其意义来讲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具有道德性质,因为科学发现的成果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影响人类的命运。”新的科技发展对道德的影响更加深刻,对高校德育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1.科技发展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德育工作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科技发展一方面为高校德育工作不断提供新的物质载体,从静态的笔墨纸砚到动态的音像资料等,都跟科技发展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电脑等高科技产品的出现,更为新时期的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使大学生在受到学校提供的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自我学习,获取信息,不断完善自身、发展自我。另一方面,科技发展也为增强德育效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例如,现代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通过揭示生命形成过程的内在机制,使人们对近亲婚姻有害性的认识深入到分子水平,以这种认识为基础来进行禁止近亲婚姻的道德教育,较之仅凭经验或习俗来进行的道德教育更具有说服力。

2.科技发展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条件。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在各领域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高校在德育工作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运用以视听为主体,集声、像、图、文于一体的材料技术,把理性的内容具体化,把抽象的道德直观化,把抽象的理性内容通过真实可靠的、活生生的形象表现出来,达到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大大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互联网正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阵地,它拓宽了德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通过网上的互动交流来解决大学生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收到在班会、课堂或面谈中难以达到的良好效果,网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3.科技发展促进了高校德育工作过程中德育观念的转变。科技发展在改善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推动了思想观念的进步,反映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突出表现为德育主客体的变化。在传统的德育过程中,基本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在知识的占有量方面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随着科技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大学生可以更多地通过自我学习来掌握所需要的知识,教师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正由主体向主导方向转变,学生主体性的增强,也更有利于他们在同教育者和德育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道德观念,培养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习惯,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和意志,促进个体个性品质的积极发展。

二、科技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消极影响

尽管科技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有诸多积极的影响,但是,科学技术对道德的影响也是具有两面性的。它从来就是一把“双刃剑”,既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积极影响,也能带来消极影响,反映在高校德育工作领域也是如此。高校德育工作正面临科技进步与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

1.科技发展使高校德育工作环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伴随科技迅猛发展而来的是经济和信息的全球化,我们居住的星球正在变成一个“地球村”,各种思想都可以跨国界交流,科技发展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现在的德育工作环境日趋开放,西方文化的长驱直入,给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带来了极为复杂的影响。特别是一些文化糟粕的消极影响,造成年轻人价值观念的迷乱和道德心理的困惑。因此,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信息传播方式的现代化,正使德育工作的社会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形势更加严峻。如何充分发挥德育优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和批判腐朽落后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校德育工作在开放的条件下需要认真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2.科技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容选择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科技发展带来的新事物层出不穷,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伦理道德问题,如科技广泛应用造成的自然资源不当开发而带来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环境道德问题;对传统生命伦理关系带来冲击的器官移植、遗传工程、生殖技术和无痛苦死亡等新生命伦理问题;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与信息安全和隐私相关的网络道德问题等。对这些问题的讨论都深刻地影响着人类道德观念的扩展和进步。大学生作为科学知识的主要拥有群体,其科技道德素质状况对于他们正确使用和传播高科技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与传统的德育相比,在科技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内容也亟待拓展,这样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3.科技发展给德育对象的主体性和人文精神带来冲击。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德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这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德育效果;但另一方面,它又可能导致人们盲目崇拜科学技术,导致人的主体性降低,依赖性增加。特别是在道德监控中,过多地强调技术的作用,会使得人的德行不再靠自我意识深层的良心来支撑,靠人们发自良心的舆论的力量来监督和调控,而是靠可操作的物质技术来强制性地加以规范,从而耗竭道德自觉的生命力,使得人的主体性降低、依赖性增强。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交通和通讯更加方便快捷,这为人们之间的交往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但是,这种技术工具的发展,却容易导致人们的交流更多地依赖于科学技术手段,直接交流减少,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造成人性的淡漠,容易使人格发生扭曲,作为社会人的当代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冲击。

三、科技发展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对策

在科技全球化成为经济全球化重要表现形式的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要积极吸取有利因素,努力消除负面因素影响,进一步提高针对性、预见性和实效性。当前,要在以下方面给予加强和改进:

1.进一步解放德育工作思想,更新德育工作观念。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在科技发展背景下,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先导。面对新的挑战,高等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应从根本上突破落后的、保守的旧观念,以宽广的视野、活跃的思想、敏捷的思维应对国际风云变幻。一方面,要改变过去简单、机械地向大学生灌输某些信条和观念,在德育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判断。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是新时期高校对大学生成才的客观要求和培养方向,大学生也认识到了创造精神是跨世纪人才的必备条件,因而他们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敢于质疑、批判和创新。高校德育工作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提高。

2.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道德需要是指个体自觉遵守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践行一定的道德要求的心理倾向。它是激发个体的道德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动力,是大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内在动力。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德育工作中如果忽视个人的道德需要,就会使学生失去自觉接受外在道德影响的内在动力,而且会使他们把德育视为一种外在于个人需要的、来自国家的被迫要求,疏远甚至拒绝德育。这也恰恰是高校过去在德育工作中所忽略的地方。因此,在德育工作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把人作为德育的主体和根本,尊重学生道德教育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挖掘潜能,彰显个性,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

3.应对科技发展的要求,把德育工作融入学科教学中。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主要依托“两课”教学,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不断完善,出现了一种注重由专门学科解决道德教育问题、忽视其他学科的德育功能的倾向,其实这既是道德教育社会化程度不高的表现,在实践中也不利于道德教育。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把德育工作融入学科教学中,注意道德教育的“学科方法多样性”。一方面,各学科在进行本学科的基础理论探讨的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本学科与道德教育的内在联系。尤其是与道德教育联系非常密切的一些人文学科,如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在进行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从本学科的角度研究道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探索道德教育的新途径,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各学科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贯穿道德教育的思想。德育蕴涵于文化知识的传授之中,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德育工作与教学、科研等业务活动的有机结合,体现了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的德育观,是当今科技进步与发展的内在要求。

4.加强科技道德教育,充实更新德育内容。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引起了道德领域内某些观念、规范和行为方式的变化,高校德育工作的要求和内容,也应及时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其中深入开展科技道德教育,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迫切需要。在科技道德教育别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环境道德教育。由于滥用科技成果导致的生态恶化已严重危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指导大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养成生活方式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德习惯。二是加强生命伦理教育。科技进步使机器代替了人的部分劳动,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体现为人与机器的关系,这容易导致人的异化。因此,要加强生命伦理教育,教育大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学会关心和珍爱生命。三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发展也会导致人际关系淡漠、道德相对主义盛行等方面的负效应,因此,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强化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他们的网络公德意识。

5.吸收科技发展新成果,积极探索德育工作新途径。科技进步使得网络日益迅猛发展,这也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环境,拓展了德育工作的新渠道和新手段。加强网络建设,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可以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网络正日益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载体。因此,一方面,要主动占领网络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德育工作主动权。如通过建立“红色”网站,构筑高校德育建设重要阵地。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有效开展德育工作,如通过电子信箱、BBS、聊天室等,加强网上互动交流,及时解决大学生关心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从而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增强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银德辉.现代科技对道德影响之我见[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2]刘天阁.科技发展与道德进步[J].许昌师专学报,1999(4).

第4篇:现代科技发展论文范文

关键词:河南;R&D投入;R&D人员;R&D经费;R&D经费投入强度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河南省R&D投入与产出的现状研究

收录日期:2014年7月19日

R&D是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以下简称R&D)的英文缩写,也是国际上开展R&D统计调查的规范称谓。R&D投入主要有R&D人员投入和R&D经费投入两个方面;R&D产出主要有专利申请、科技和科技著作出版等三个方面。

一、河南省R&D人员投入现状

R&D人员是指直接从事研究与发展(R&D)的所有人员以及为其提供直接服务的人员,诸如研究与发展(R&D)经理、管理人员及全体办事人员。R&D人员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极为重要的财富,是一个地区发展最宝贵的战略资源,没有R&D人员,R&D活动就无法进行,也就更谈不上进行技术创新了,其现状与发展趋势可从某一方面反映一个国家科技竞争力的水平。因此,研究和分析河南省R&D人员投入的现状,对于河南省准确把握R&D人力资源政策方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R&D人员总量明显增加。2012年,河南省共有1,720个企事业单位开展了R&D活动,参与R&D活动的人员达到18.5万人,比2000年(3.7万人)增加了近15万人;按实际工作时间计算的全时当量为12.8万人年,是2000年的3.7倍。由表1可以看出,2001~2012年期间,河南省参与R&D活动的单位逐年平稳增长,平均每年增加近59个单位。同时,2000年到2012年期间,R&D人员也得到了迅猛发展,按实际工作时间计算的全时当量,除2003年和2004年有所下降以外,每年都保持上升势头,年均增长率为11.5%。(表1)

从2010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可以得到:2009年中国每万名从业人员中R&D人员28.71人年,而同时公布出来的几个发达国家的每万名从业人员中R&D人员均在100人年以上,其中日本为133人年,法国为137人年,德国为127人年。与这些国家相比,中国R&D人力的密度还相差甚远。2009年河南省每万名从业人员中R&D人员为15.56人年,比我国的平均水平低13.15人年,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更是相差甚远了。可见,河南省的R&D人力资源密度相当低,长此以往势必影响河南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应该积极地引导更多具备科技知识的人投入到R&D活动中。

(二)河南省R&D人员结构仍需调整。上述分析得到,河南省R&D人员总量明显增加,但河南省每万名从业人员中R&D人员数仍处于较低水平。除了总量指标以外,结构特征指标也相当重要。2013年《河南统计年鉴》中数据显示:2012年河南省R&D项目(课题)参加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为11.392万人年。其中,基础研究人员全时当量0.327万人年,占2.87%;应用研究人员0.513万人年,占4.5%;试验发展人员10.552万人年,占92.63%。在R&D活动中,试验发展活动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更为密切,河南省在试验发展活动中投入的人力资源占了整个R&D活动的绝大多数。在快速发展经济阶段,河南省R&D人力集中在试验发展方面,比较适合现阶段的发展现状。但是,基础研究是科学事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石,并对R&D活动的整体发展起着支撑作用,逐渐加强基础研究对于河南省创新能力的长期提升及科技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希望相关部门采取适当的措施使企业和社会增强对基础研究的先导性、重要性认识,增加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

二、河南省R&D经费投入现状

(一)河南省R&D经费投入逐年递增,但投入强度仍然偏低。近十年来,河南省对于研究与发展活动资金的投入总量呈现出逐年递增趋势,且增长率均在15%以上。2000年R&D经费投入量为24.8亿元,到2012年增加为310.8亿元,共增长了11.2倍。2003年到2012年,各个部门投入到R&D活动的资金都不断增加。2012年的政府资金投入量是42.7亿元,是2003年的5.7倍;2012年企业资金的投入是2003年的12倍。

R&D活动是科技活动的核心,R&D经费的增长率应当高于GDP的增长率,只有这样,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发展的实力才能得到长期保持和不断加强。尽管河南省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呈现递增趋势,到2012年增加到1.05%,但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8%)。可见,河南省R&D投入强度仍有较大的提高空间。

(二)R&D经费的来源分析。R&D经费的来源由政府和事业单位、企业、金融机构贷款、国外资金和其他国内资金组成。第二次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资源清查数据显示,2009年河南省R&D经费主要来自于企业资金,全省174.76亿元经费中,有143.89亿元来自于企业,占82.34%。而政府资金仅有27.76亿元,占15.89%。可见,在河南省,企业是R&D活动的主要投资者。这与发达国家比较相近,这也说明河南以企业投入为主渠道的全社会多渠道科技投入格局正在逐步形成,且河南省并不存在经费来源失衡的现象,企业已经承担起了主要投资者的角色。(表2)

三、河南省R&D产出现状

R&D人员研究成果主要用专利、论文和著作来衡量。由2013年《河南统计年鉴》数据可知,2012年全省专利申请数为15,788项,发表科技论文60,665篇,出版科技著作2,086部。同年全国专利申请数为1,255,138项,发表科技论文151.78万篇,出版科技著作46,751部。

从整体上看,河南省R&D产出占全国的比重偏低;特别是专利申请仅占1.26%。可见,河南省在专利申请方面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甚远。

2012年河南省15,788项专利申请中,12,792项为企业申请,约占81.02%;同时,企业的发明专利申请数为3,607项。2012年河南省有4,099家企业参与了R&D活动,平均每家企业申请专利3.12项、发明专利申请0.75项。2012年,企业发表科技论文8,019篇,占13.22%。通过以上数据显示,河南省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足,水平不高。这也许是因为河南省科学研究支出所占的比重不高,导致科技发展的根基还不够坚实,原始创新能力不足。

高等学校发表科技论文47,556篇,占78.39%;出版科技著作1,820部,占87.25%。科研机构发表科技论文3,488篇,占5.75%;出版科技著作118部,占5.66%。可见,发表科技论文和出版科技著作方面,高等学校是绝对的主力。但高数量并不代表高质量,杨宏进等曾在论文《我国R&D人力资源配置分析》一文中讲到:“我国论文的总体水平还很有限。虽然高校的论文多,但由于高校大多是有导师带研究生做研究,而且许多学校都要求研究生在毕业前至少要发表1~3篇论文,由于学生在校时间短、流动性高,所以论文的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这样的情况在全国比较普遍,当然河南也不例外。

四、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1、近十年来,河南省开展R&D活动的企事业单位从2000年的1,017个增加到2012年的1,720个,参与R&D活动的人员从3.7万人增加到18.5万人,增加了近15万人。但河南省R&D人力资源密度仍然偏低。2012年河南省每万名从业人员中R&D人员为29.42人年,尚达不到我国的平均水平(47.82人年)。

2、河南省R&D人员分布结构不太合理。基础研究投入的人员数量偏少。基础研究活动中投入的人力和财力都相当匮乏。2012年我省基础研究人员全时当量仅为0.327万人年,占2.87%。基础研究为7.57亿元,只占R&D经费支出的2.43%。

3、河南省R&D总经费正以较快速度增长,但R&D经费投入强度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4、河南省R&D产出中,专利申请数量较少,且专利授权数量在全国的排名也比较靠后。企业对R&D活动重视不够,相关投入不足,导致企业专利申请数量偏少。

(二)政策建议

1、加大对R&D经费投入强度。政府应该加大对R&D经费投入的力度,并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加大对R&D的投入,以增强河南省的科技投入水平。政府和企业投入充足的资金,是促使研发活动开展的重要保障,加大对R&D经费投入强度,会给国家和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也是一个国家技术创新不竭的动力。

2、改善R&D经费来源结构,加大政府资金比重。因为R&D投入具有高度风险性和收益的不确定性,只有政府提供有力支持,技术创新才能稳定、持续发展,河南省在不挤压企业应占的R&D投入资金来源结构比重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政府R&D投入力度,增加R&D经费来源中政府资金来源。

3、优化R&D人员和经费投入结构,提高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河南省的R&D经费投入结构不平衡,需进一步加强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人员和经费投入。河南省在基础研究活动的人员和经费投入都相当匮乏,这对于经济的长期快速增长相当不利,应该及时做出调整。同时,河南省政府应该更好地引导企业参与到基础研究中。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技术生命周期在某些技术领域发生了巨变,基础研究与试验开发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与某些技术领域相关的企业逐步开始增加自己所在领域的基础研究投入。因此,河南省政府应利用此契机,鼓励企业开展与自己产品技术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4、进一步加强对企业创新的鼓励措施,优化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全省科技事业发展。在两院院士会议上说:“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面对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科技创新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通过现有科研院所的结构调整,逐渐把河南省科技创新体系建成为一个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科研机构和高校为创新源泉和后盾,中介机构和科技园区为纽带,市场为导向,创新为核心,应用为目的,符合科技全球化要求,适应市场经济规律,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和金融机构有效结合,科技资源优化、人才辈出、运行高效、富有竞争力的新体系。政府的资金向运行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投入,将促进河南省科技事业的大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曹文娟,黄秀蓉,陈丽.广东省企业R&D投入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18.

[2]陈静.山西省R&D人力资源投入现状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5.

[3]贾辛欣.山东省R&D投入现状分析与对策[J].科学与管理,2008.4.

第5篇:现代科技发展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我国传统艺术的现代化引发了争论,中国艺术界只有立足当下,正确理解“现代性”,客观地对待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区别对待西方的现代科技文化与文化艺术。将西方现代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辩证、有机的结合起来,方能实现传统艺术真正的现代化。

前言

由于“现代性”的内涵是随着时代、地区、民族等因素而产生不同,所以我们要将这个概念运用到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化问题中时,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用辩证、发展的方法将西方的“现代性”与中国的传统艺术中“民族性”的有机的结合起来。

一、艺术“现代性”的产生与发展

对于什么是“现代性”,福柯在其《什么是启蒙》中说:“我不知道我们是否可以把现代性想象成为一种态度而不是一个历史时期。所谓态度,我指的是与当代现实相联系的模式;一种有特定人民所作的资源的选择;最后,一种思想和感觉的方式,也是一种行为和举止的方式……”。因此,“现代性”实际上是一种超越、发展传统的行为或观念。黑格尔更认识到了现代性对于艺术的现实意义:艺术家拥有创作的自由:

l9世纪中后期至今的现代、后现代主义艺术运动,就是艺术家们自由的进行艺术创作,不停突破传统、进行各种艺术实验的表现。但是,二者所表现出的“现代性”含义又是有所不同的。现代主义艺术中的“现代性”与欧洲工业革命引起的社会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动荡有着不可磨灭的关系。工业革命导致尼采所说的“上帝死了”,宗教神话思维被现代科技理性所取代。这种宗教整一性意识遭到彻底破坏,必然带来了全社会性的困惑、混乱和焦虑。艺术领域中先后出现了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野兽派、立体主义以及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等各种我行我素的实验艺术,就是艺术家面对这种社会剧变所作出的反应。而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痛苦以及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后,艺术家们开始将自己完全淹没在现代科技文化的浪潮中,不再象19世纪的痛苦挣扎,通过回归自我来对抗科技压力,而是开始满心喜悦的享受了,后现代主义也就是因此现了。虽然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与风靡,标志着统治西方200多年的“现代”世界观的危机,但实际上“后现代”又何尝不是一种新的“现代”观呢,它们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了与传统更多更大的不同而已,他们是有着本质的联系的。因此,当我们借鉴西方的“现代性”观念时,必须用辨证和发展的眼光来看,而不可断章取义。

二、西方“现代性”的扩张

除了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去看“现代性”,还要注意由于发展先后、经济基础不同、社会制度差异等因素所造成的东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强势和弱势之分。注意到这个因素,就不会迷失自我而盲目的被他人所左右。

发端于经济全球化的文化全球化,就是这么一个源自西方世界的强势文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以其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不仅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也成为“文化全球化”的主导;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扮演着弱势的角色,传统文化不得不面对着伴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西方现代、后现代文化的猛烈冲击。“全球化”的美国文化被形象地概括为“三片”,即代表美国饮食文化的麦当劳“薯片”、代表着美国电影文化的好莱坞“大片”、代表美国信息文明的硅谷“芯片”。而在艺术领域,美国在二战后借助其霸权化的科技、经济、政治地位向满目疮痍的欧洲推广美国式艺术,先后树立起了滴洒抽象表现主义、集合主义、波普艺术、极少主义、观念主义等符合美国意识形态需求的艺术流派,并使之随着经济全球化扩张到世界各地。在二战后3O年内,美国式艺术成为世界性艺术,成为世界艺术发展的风向标。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认为,相对于政治经济的硬力量,文化是一种软力量,但是它对社会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却是持续不断的。英国学者汤林森更认为这是一种新的文化殖民,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在全球的扩张。虽然汤林森说的看起来有点偏激,但是文化全球化传播的力度和强度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其发展势头不容忽视。

因此,面对从西方蜂拥而来的现代、后现代艺术文化,作为发展中国家同时又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成就的中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是相当重要的,既不要盲目崇拜,也不要自菲薄。

三、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化

如何实现中同传统艺术的现代化,现在存在三种观点:一,立足于过去。赞同这种选择的人主张用“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部分”去“抵制随着改革开放而来的西方腐败的意识文明,保持民族固有的美德与自尊”。二,立足于未来。赞同这种选择的人,强调“中同画可以推向世界,为了世界性、历史性的需要,让世界接受中国画”,立足于现在。这批论者倾向于中国美术的现代化,面对严峻的现实,对传统进行深刻的反思。

很明显,前两种观点不仅忽略了传统的实践性或延续性,把传统看作静止的、凝固着的东西,还属于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观,是不明智的,也是行不通的?而第三种观点是较为符合现实需要的,冈为它是以发展和辩证的方法去看待和解决我国艺术目前面临的问题。首先,我国艺术必须是要发展的,而来自外部的促动和营养是必不可少的素。比如,被中华民族视为悠久历史传统的象征的“塔”这种建筑形式,其实是来自印度的舶来品,是随着佛教在东晋传人后才在中困遍地开花的。中世纪时期的伊斯兰围家之所以获得在科技文化上的巨大发展,是因为他们翻译了大量卉希罗的文化典籍,而欧洲的文艺复兴也是以这些著作作为启蒙和基奠的。现代的美国文化之所以能在全世界迅速传播,除了其科技、经济高度发达的原因外,其本身的文化“杂合”性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一。此,并没有什么纯粹的文化可供民族主义膜拜;文化艺术的发展,除了在自身寻找发展规律外,寻求外来文化的帮助是不可避免的。其次,在吸收外来文化的时候,以何种态度对待随经济、科技、传媒浪潮奔袭而来所谓“强势文化”,是传统艺术现代化的一个关键:美同在世界上确实占有领先地位是科技文化,此,正如有史论家所说的“美国当代艺术与其说是艺术,不如说是技术的表现”在它的后现代艺术里,从集合主义、波普、超级现实主义、构成主义、大地主义、装置艺术以及广泛化的观念主义艺术,无不充斥了美国科技文化语境中的图像和技术产品,科技文化的产物成为艺术家创作的表现对象和手段以新奇体验代替审美,混迹于生活取代艺术的精英意识成为艺术的新内涵此,这种艺术已经完全脱离艺术的文化传统只是高度发达的科技、经济甚至政治的产物。以这种认识为前提,就不会将“非艺术化”的后现代艺术与发达的科技文化混为一谈,不会盲目的崇拜或反对外来的现当代文化一以“拿来主义”的方式,对于我围经济科技发展有利的先进的科技文化可以全盘接受,而对不符合我闰发聪现实,与我周艺术传统形式或意识完全割裂的后现代芝术.就要小心谨慎,只能吸收其“合理内核”了。

除了纯艺术领域,在应朋艺术领域也要特别注意防止中国本土文化识别特征的丧失、从西方传到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由于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以及它本身所具备的易推广、易操作等的特性,使其在短短几十年内广泛进入了我们的生活。然而,这种“繁殖”迅速的现代艺术设计,却会因为他的标准化、可量化、科学化的特性却极容易使一个国家民族的传统艺术设计丧失殆尽。在现代艺术设计刚刚在欧洲推广的时代,莫里斯的新工艺美术运动就是欧洲传统手工艺在遭到几乎是灭顶之灾时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反抗。我国目前的艺术设计正在重蹈覆辙,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已被许多开口包豪斯、后现代的现代设计师抛掷脑后,难怪一位日本设计师看过了浦东蔓延的摩天大楼后说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中国没有现代设计!”。因此,在学习利用西方现代艺术设计时,不仅要看到它的优势,更要认识到他的局限:过于注重功能和形式而没有文化底蕴,放之各国皆准却而没有民族特色。这种统一的设计思路和模式将会使我们的现代文化完全失去中国的民族特色。只有采取双赢的结合战略,将源自西方的“现代性”与我国的“民族性”相结合,将西方现代艺术思想和中国传统艺术有机的结合,才既能实现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化,又能保持了艺术的中国身份。将西方现代艺术设计注重功能、标准、量化的特点与我国传统设计中的注重感性、象征的审美特色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中国传统艺术设计的现代化;认清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实际上是西方工业革命、现代科技革命的产物这个事实,就会知道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化不仅要吸收西方现代艺术思想,更要考虑到我国的当下社会发展阶段,更要考虑我国本身的艺术传统。

只有这样,才既不会陷入设计领域的狭隘的民族主义,又不会失去艺术的中国身份。

第6篇:现代科技发展论文范文

STS是科学.技术.社会(Sciens_Technology_Society)的简称,介绍、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然而物理又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代科技发展和科技教育中,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物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与科学素养呢?笔者根据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在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供业界同仁探讨。

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探究和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渗透STS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中做起,要突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科学家名人轶事与物理史教学

物理发展史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物理发展史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与故事,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物理史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物理学史材料,如“伽利略观察教堂吊灯的摆动而发现单摆的等时性原理”、“牛顿观察苹果总是落到地上从而创立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向学生介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例如近年的“神舟系列飞船与杨立伟太空旅行”、“神威与曙光超级计算机”等。此外也可由学生讲讲各自所知的一些科学家小故事,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与人文精神教育。

2、突出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例如在讲解声现象中的“双耳效应”内容时,我让学生分别聆听单声道和立体声录音机,播放同一首乐曲的效果,然后让学生谈感受,进而讲解利用“双耳效应”原理在技术上实现立体声效果的应用等物理知识;例如在讲解光的直线传播时,我让学生举出生产生活中,应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具体例子等。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3、强化探究与实验教学

加强实验与探究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体会科学原理与技术的实现之间的关系。根据笔者这些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强化实验与探究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⑴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⑵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教学。对学生探究实验的教学,教师要先提出要求或问题,然后让学生采取“自设方案─讨论方案─选择方案─实验验证─总结报告”的程序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⑶加强在探究实验基础上的科研小论文写作教学。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科学素养。从而体会科技与社会的联系,真正领悟STS的价值。

二、联系实际联系社会、积极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物理课外活动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渗透STS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1、趣味课外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瓶子吞鸡蛋”、“水透镜取火”、“纸锅烧开水”、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科技小制作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如自制电铃。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针孔照相机。制作潜望镜。自制量筒。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让学生真正体会科学和技术的孪生兄弟关系。

3、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并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

4、举办科普知识讲座

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举办科技讲座时,要认真选择材料,或根据有关资料撰写讲稿,根据平时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学习,可以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还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还可以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及物理知识的应用。

5、组织社会调查活动

物理知识的延伸,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知识,结合实际去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学习“能源的利用”后,可组织学生调查当地能源使用情况、环境污染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调查噪声污染、热机的使用、农村用电等情况。

第7篇:现代科技发展论文范文

关键词:国家重点实验室;特点;作用;不足;改进措施

一、引言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研人员、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科研装备研发的重要基地。[1]

二、国家重点实验室特点分析

(1)大学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特点。大学类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托各类大学、研究院、所的优势领域建设的相对独立的科研实体。大学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科技发展方针,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培养创新性人才,其目标是获取原始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

(2)企业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特点。企业类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托各类重点央企、重点企事业单位、军工企业等研发中心建设的相对独立的研发实体。企业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面向社会和行业未来发展的需求,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竞争前共性技术研究,研究制定国际标准、国家和行业标准,聚集和培养优秀人才,引领和带动行业技术进步,是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

三、国家重点实验室作用分析

(1)大学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作用。大学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核心力量,承担并完成了大量的“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计划项目、科技攻关项目、国防预研项目等国家级科技研究任务,在科学前沿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到2013年我国已有大学类国家重点实验室270多个,基本覆盖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重点学科。

(2)企业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作用。虽然我国企业类国家重点实验室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到2013年末我国已建设企业类国家重点实验室达115个,已成为我国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着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自2006年以来,企业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共主持和承担“973”、“863”等国家级课题1500余项,获得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发表SCI、EI等高水平研究论文1100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6800余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100多项。

四、国家重点实验室存在的不足

(1)大学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存在的不足。大学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至今成果丰硕,但依然存在着以下各种问题:第一,实验室与高校的关系不清晰,导致任务目标发生偏差,部门依托单位在建设实验室时,不是遵从国家科技发展目标要求,而是从自身发展出发,以项目和经费争取为重点,功利性过强,结果致使一些领域重复建设严重,而一些国家迫切需要的新兴领域发展相对缓慢,一些领域甚至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发展而错失建设最佳时机,最终这些实验室因失去特色而面临淘汰。第二,实验室管理与运行机制不完善,严重影响实验室的功能发挥,实验室管理与运行机制不完善,导致开放功能发挥不够,未能更大程度实现科研资源和信息共享,未能有效发挥实验室的带头和辐射作用,导致流动渠道不畅,效率不高,影响研究队伍的结构优化和创造能力,导致联合效果不理想,实质性联合少等情况,科研优势不明显,竞争能力不强。第三,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在我国,尽管高校每年的国家级科研成果8000多项,但是真正能够成功转化却不到1/10,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科研成果转化率达到70%左右的水平有着较大差距(2011年统计数据)。

(2)企业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存在的不足。企业类国家重点实验室起步较晚发展迅速,在研究目标、运行管理等方面存在各种问题。第一,依托单位与实验室定位矛盾。企业是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一种组织形式,实验室则是科学研究的原始性创新基地,在投入巨大的情况下短期内难以取得实质性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不同,导致企业与依托其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定位矛盾。第二,人员配置不合理。引进高级人才需要耗费大量资金,短期内难见成效,而企业自身人才培养往往更倾向于技术设计、营销、生产等主要利润获取部门。随着实验室科研工作的开展,明显出现实验室人员能力不足的情况,导致了实验室发展缓慢,获得技术成果比较困难。第三,缺乏可持续性研究内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研究内容。目前,实验室所处的政策体制环境不完善、缺乏足够的运行经费支持,研究课题缺乏系统性和自主性,研究方向分散,难以集中力量开展技术攻关。

五、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改进措施建议

(1)建立健全三方共建机制,处理好各方关系。无论是大学类国家重点实验室还是企业类国家重点实验室,要能发挥其特点,实现实验室目标任务,首要的是建立可延续、可控制、可扩展的有效科研管理机制,处理好国家宏观管理部门、部门行政主管部门、依托单位与实验室的关系,不断完善三方领导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国家宏观管理部门负责统筹指导、总体规划,行政主管关门负责聘任实验室和学术委员会主任,依托单位提供人财物等方面的条件,管理和保障实验室的运行,实现共赢互动和良性发展。

(2)确定实验室在依托单位运作管理模式中的定位。大学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首要任务是为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服务,要从国家层面整合多方优势资源,在凝聚科技人才、支撑依托单位学科建设、促进学术交流、提供创新成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企业类国家重点实验室需要结合依托单位发展制定中远期技术发展规划,研究的内容和成果应尽快形成产业化、系列化,建立自身造血机制,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动力,成为企业产品技术进步的研发支撑系统,在一定投入下,得到相应的技术成果和经济效益。

(3)加快探索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快探索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步伐,联合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攻关;面向市场需求,共同转化科技成果,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发挥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联合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培养;围绕双方研发的共同需求,加强合作共建重点实验室条件建设。

六、结束语

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被赋予担当国家持续发展、长治久安的重要责任。只有不断探索和继续创新国家重点实验管理和运行机制,才能充分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平台,使国家重点实验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8篇:现代科技发展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教学;物理实验;改革实践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a multifacet reform in the teaching materials,methods,and environment of college physics experiments and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teaching system commensurate with modern scientific developments. These will help meet students different needs,motivate their initiative,and enhance their quality.

Key words: college teaching; physics experiment; reform practice

从21世纪科技发展和对人才科学素质要求的角度考虑,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必须建立一种适合当代科技发展、有利于培养具有深厚的基础知识的创造性人才的教学新体系。教学内容应反映当代教育思想和高科技成果,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改变过去的单一模式,建立多级开放实验室,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独立进行学习和研究的需求,采用CAI\,Internet网等现代教学手段,改善教学条件,形成多元化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中国科技大学“理科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组,在认真研究了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以及教学方法存在的主要弊端的基础上,对物理实验教学进行了系统的改革,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一、发展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模式

教育资源的缺乏是长期困扰教学质量提高的难题,也是制约教学改革深化的瓶颈。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教学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一种趋向个性化的教学,需要比普通公共教学占用更多的教育技术、创新教育手段来解决。在这些方面,中国科技大学天文与应用物理系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与研究,研究和开发了一批物理教学软件。其中,1996年他们在国际上首创开发出第一套仿真实验教学软件,1998年升级为Windows版本,其规模和虚拟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999年又推出了《大学物理虚拟实验》的Internet网远程教学系统,在国际和国内物理教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赞扬。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开创了物理实验教学的新模式,该成果利用计算机把实验设计、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教师指导和学习者的思考、操作有机融合为一体,形成了一部可操作的、活的教科书,为物理实验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同时克服了实验教学长期受到课堂、课时限制的困扰,使实验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2)为网络教育最难实现的远程实验教学开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3)开拓了CAI研究的新思路,带动了国内CAI的发展,同时为学校开创了新的教学模式。

1. 实验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对有利于深化物理学概念,发现、总结规律并对规律本质做出解释的典型实验,通过仿真软件的虚拟实验环境用于教学中,将实验的方法引入新的概念和规律,把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对一些典型的知识点,通过CAI教学软件介绍它的应用。

2. 利用CAI软件教学,开设“物理思想进化启迪”Seminar课程。按照物理学的发展,从机械观的兴起、场与相对论到量子观,针对物理概念的重大革新和在其中起过重要作用的著名实验为线索来探索物理学发展的规律、理论与实验的关系,以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素质。

3. 在提高公共物理实验教学水平与质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上,对一些难度高、操作复杂的实验,项目组采用虚拟实验、远程教学(在校园网上完成虚拟实验)与实际实验相结合的二段、二段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堂内独立完成实际实验。同时,合理配置教学资源。针对实验课量大质低的状况,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精简实验项目,整合实验教学内容。适当扩大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的单项实验安排5~8学时,大量的一般性实验通过仿真实验进行。通过上述努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二、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建立物理实验课程新体系

新实验课程的组成分为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科学小实验等,形成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前沿、从接受知识到培养综合能力,逐级提高的一、二、三级基础物理实验课程新体系。每一级物理实验大致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完成,不同的级别标志着不同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水平。这样,基础物理实验课不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和验证,也不再是把力、电、光、近代物理等独立学科的实验简单地串联起来。使学生从较高起点上进入大学物理实验,逐级走向科学的高峰。

1. 一级物理实验为普及性实验,主要包括基本物理量的测量、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和基本测量方法与误差分析等。涉及到力、热、电、光、近代物理各个学科,适合于理、工、文、商学院各专业学生的学习和基本训练。

2. 二、三级物理实验逐步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及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前由教师排好实验、准备好仪器、学生做现成实验的做法,变为在教师指导下自己设计方案完成实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创造能力的目的。通过做设计实验,学生从成功与失败中受到训练,素质得到提高。

3. 四级物理实验以科学小实践方式,围绕基础物理实验组织若干课题,以科研方式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研究、开发应用能力。

在课程安排上,一级物理实验面向全校各学科专业学生开课,二、三级物理实验对理工类专业开课,四级物理实验为物理类各专业学生必修课、理科非物理类各专业学生选修课。)

三、注重实物实验的时代性与先进性,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物理实验必须与现代科学技术接轨,才能使现代科技成果渗透到传统的经典课程内容之中,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对全校工、商、文科学生一、二年级所开设的物理实验中,已涉及光谱技术、真空技术、磁共振技术、核物理技术、X光衍射的技术、光纤技术、传感器技术、光学信息处理技术等。开设这些项目是为了从物理实验的设计思想、实验方法、仪器的设计原理、结构及其应用等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综合实验能力。

四、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教学环境

目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设的实验类型有公共必修实验、选修实验、仿真实验、远程网络实验、开放实验等。

1.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设“大学物理实验远程教学”

自开设远程网上物理实验教学以来,学生利用校园或Internet网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便于学生充分地学习和掌握实验教学的内容。通过开设网上虚拟物理实验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在任何地点自主地进行学习,这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开设开放服务实验室

在每级物理实验中,开设开放服务实验室,它不仅在时间上对学生开放,而且在实验内容上也对学生开放。近两年开放实验的项目有:摆的运动规律及应用研究、电学仪器的设计与制作、光学仪器的设计与制作、波的特性研究、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开发等。在开放服务实验室中,学生可利用实验室提供的设备自己设立题目,教师只是指导和审核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与题目,最后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在Seminar课中上台宣讲,讨论和总结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自己的创新点等。

3. 仿真实验室

第9篇:现代科技发展论文范文

[摘要]以学生为主体的角度出发,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和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了基础光学课程改革的几点见解,第一、基础光学教学内容改革的必要性及具体措施,第二、注重教学步骤的完整性,第三、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

引 言

光学是高等院校物理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物理学中最古老的一门学科之一,同时也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不可估量的发展前途。光学对原子物理学的学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光学是近代物理的生长点,量子论、狭义相对论都起源于光学。所以,学好光学无疑对相关课程的学习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有关光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呼声日益高涨,人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光学的教学改革进行着积极而有益的探索[1-6]。本文借助于罗洋城对北师大和韶关学院学生的问卷调查[6],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他人的先进成果,广泛征集学生见解,对光学课程的改革进行积极了的探索,提出了基础光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见解,供大家鉴借和分享。

教学内容的选取

现流行的光学教材,对几何光学和波动光学的基本理论的讲解是详细的,完善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几何光学的内容占的篇幅过大,以华东师大姚启钧编的《光学教程》为例[7],仅几何光学的基本原理这一章,公式大大小小就有45个,有些问题中学已经讲过,没有必要重复讲授。适当精简几何光学内容,使内容在满足系统化、条理化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取舍。第二,光的量子性部分的历史,如“紫外灾难”和“两朵乌云”等故事完全可以放到物理学史中去讲授。第三,现代光学部分涉及面较广,学科的内容非常丰富,学科体系十分庞大,而光学课程的学时有限,所以现代光学部分则应该单独罗列出去,建议在大三再开设现代光学基础,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飞速发展的光学科技。基础光学部分在讲授时应该适当融入前沿科技内容,避免单纯概念的枯燥,使教学别具一格,既深化了概念,同时将光学基本原理与其在科技前沿中的应用结合起来,大大深化了基本原理教学,开阔了视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求知欲和探索物理奥妙的精神,同时也增加了课程的魅力。但是,在讲授前沿科技与古老光学原理的结合时一定要注意突出光学基本原理的描述,达到用科技前沿实例讲授并深化课程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目的。同时,基础光学部分在讲授时还要注重课程内容的条理化,虽然波动光学和几何光学看似联系不十分紧密,但是至始至终都离不开两个概念就是光程和相位差,所以在整个基础光学部分的教学中要始终贯穿这两个基本概念使教学内容浑然一体。

注重教学步骤的完整性

注重教学步骤的完整性有力的保证了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由于教学体制特点,很多学生依赖于课堂,所以确保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学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除了借助于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外,从内容的选取和语言描述上需下足功夫,充分地把教师的个人魅力展现出来,并且把这种魅力融入到教学中,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业批改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作业细致批改几乎可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状态。课后答疑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形式,也是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此外,光学和其它物理学学科一样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物理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实验,经过认真的思索总结出来的。实验教学不仅仅是学生动手的过程,更是动脑思维的过程。注重实验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端正的实验态度,获得一些感性认识,经过进一步引导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为光学课程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验证性实验所占比重过大[8],大学阶段的实验教学应该不只是“验证”,通过增加一些设计性实验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注重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发展和应用提高了单位学时的信息量,多媒体技术中实例分析和动画演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我们在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教学过程中,还是遇到了许多新问题,如过多依赖于ppt教学,以至于学生感觉象放电影一样,条理性、逻辑性和系统性体现不到位。所以,我们还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从而使现代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得以更充分地发挥作用。此外,加强与国内兄弟院校的了解和交流,使我们能够开阔眼界,增加知识,有效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最好能够让教师走出去,同时也能把相关教学经验丰富的人事请进来,借鉴和学习兄弟院校光学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成功经验。总之,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学阶段的学习是很多人接受系统学习的最后一站,基础光学课程的学习对今后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方面完善教学过程,强化基础教育,紧跟现代科技发展步伐,积极大胆地尝试现代科技教学手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高艳霞.面向21世纪光学课程改革的探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21(1):112-115.

[2]冯学斌,刘兴波.光学投影媒体教学体系及内容和方法改革[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0(4):102-103.

[3]王形华等.高师院校光学教材内容改革的几点设想[J].中国西部科技,2006,10:67-68.

[4]李玉红.“光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成果[J].高等理科教育,2006,2:97-99.

[5]于国萍,游璞.改革光学教材适应社会需要[J].光电子技术与信息,2005,18(2):101-102.

[6]罗洋城.光学学习困难的调查与分析[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3(6):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