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前教育实习个人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丹麦社会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设置
丹麦社会教育专业学制是三年半,分为7个学期,共计210学分,课程结构包括必修课(1.教育理论,2.语言、文化与交流,3.个体、学校与社会)、选修课(1.艺术、自然与技术,2.身体、健康与运动,3.表达、音乐与戏剧)、专业领域课(1.社会问题者的相关领域,2.身心残疾者的相关领域,3.幼儿和青少年的相关领域)、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五个部分[2]。其中,选修课和专业领域课学生可以三选一,至于学生如何选择课程主要是要考虑自己的实践与毕业方向。目前,丹麦社会教育专业中约有50%的学生会选择幼儿和青少年的相关领域与表达、音乐与戏剧课程(丹麦教养员职前教育课程),毕业后从事教养员工作。其中教育实践课程中的教育实习为74学分,占总学分的35.2%;毕业论文为12学分,占总学分的5.7%;课程结构中所有实践类课程共占总学分的40.9%。
(二)丹麦社会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内容
1.教育实习
丹麦教养员职前教育课程中的教育实习是贯穿职前培养全过程的,其中第一学期有3个月的初步实习,第三个学期和第六个学期分别有6个月的深入实习。教育实习通过为作为专业活动基础的专业理论知识、理解力与能力提供框架来实现教学目标。教育实习与在学校学习是两个独立但又彼此支持的学习环境,通过两者互动获得的知识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习得。学生学习的起点在于参与,对体验的系统习得以及对社会教育工作者、学校与职业之间互动的反思。它为学生的实践练习以及个人对教育职业及其使用群体的观察提供框架。三个教育实习的难度会逐步提高并且逐步涉及教学工作的多种领域,这些都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职业及其活动的整体领悟意识。第一学期的3个月初步实习期主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关系;在第三学期的6个月实习中关注重点扩大到学校的视角;在第六学期的6个月实习中,学生体验社会变化中的教学工作。丹麦社会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有明确的职业目标:第一个实习期的目标旨在使学生在实践基地参与日常教学实践;参与并发展有意义的关系,增强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能力;参与计划、执行与评估等教学过程;从实践中获得体验并反思;伦理性与批判性地反思自己的实践;展示对建立关系与社会能力等自身先决条件的个人见解。第二个实习期的目标旨在使学生参与并为组织日常教学工作出力;参与创新与变化的过程;计划、执行、记述并评估教学过程;记述并告知教学实践;批判性地对自己的实践及实践基地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第三个实习期的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教学实践并为职业的发展与创新出力;集中致力于满足特定幼儿的需求;解释针对特定目标群体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如何能用于优化一般范围内的教学工作;以科学理论前提条件与方法论技能为基础,通过对实践的参与、分析及反思来产生知识;结合职业情况与发展描述个人的职业认同。
丹麦社会教育专业明确规定了教育实习中要获得的核心知识与能力领域,在三个实习期都适用的是实践基地的教学与社会目的及功能、目标及教学实践;教学实践的文化与社会条件的重要性;实践基地的目标群体与需求、生活质量、发展与学习;伦理观、价值观以及人性观点;以记述与发展教学实践为目的的参与、对体验的系统收集及反思。第一个实习期主要是了解与掌握教育关系,具体包括在教学过程中,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与关系;互动对个体生活质量与发展的重要性,包括个体自身对关系的影响与重要性;关系中的交流、互动与冲突;关系中的权力与伦理。第二个实习期主要是了解学前教育机构,具体包括作为社会机构与公益的教学实践;机构照护、成长与发展;实践基地的组织、文化与管理、内外合作;制度框架中的权力与伦理。第三个实习期主要是了解与掌握教育职业,具体包括职业的工作与任务领域;教学工作与方法;职业理论、核心概念与术语,包括其科学基础与方法;社会现代化过程与职业的历史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职业意识与认同;教育职业为解决跨行业任务做出的贡献。丹麦社会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是与在校上课、学习与管理有机结合的,3个月的初步实习中有5天要回校辅导,6个月的深入实习中也有10天要回校辅导。平均每天在教育实践基地工作6小时,包括回校辅导的学习日。在每个教育实习前,学校都要为学生参加实习做好准备,包括实习期间的学习方法与目标,要详细描述教育目标。在每个实习前,学生准备一份实习文件袋,文件袋里含有学生对实践基地的具体期望和问题,对即将到来的实习的个人想法以及实习与本科学习的关系;文件袋中还有学生为实习做的其他准备,包括学生所做的与实习相关的文献阅读笔记。在实习开始时,学生基于三个职业目标具体阐述实习的教育目标,实习基地必须根据学生实习期的教育目标提供管理。
2.本科论文
丹麦社会教育专业学生在第7学期的最后半段时间进行本科论文写作,本科论文写作为期10个星期,为12学分。本科论文可以由学生个人独立撰写,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撰写(每组最多不超过4名学生)。学生选定一个获学校通过的与专业领域相关的具体问题作为毕业论文选题,撰写时必须要在论文中展现科学理论方法知识,论文必须包含学习与体验或其他形式的实践知识。(三)丹麦社会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评价丹麦社会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课程测试与评估形式是按照丹麦政府文件中的评估规定进行的。整体而言,评估形式必须符合教学目标并且必须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接触过的形式。而且,评估形式必须确保是对受试者的个人评估,评估是个人化的,因此必须由个人通过。三个教育实习对学生的评价最晚应在实习期进行三分之二时段的时候进行,在实训基地由实习机构的导师与学生和学校导师举行会谈之后做出,学校导师有最终决定权,评价成绩为通过或未通过。本科毕业论文采取外部测试,外部测试中的外部考官由教育部委派,论文最后以个人的口头考试结束,对学生按7分制进行评估。
二、丹麦社会教育专业教育实践对我国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启示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贯彻实施,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正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丹麦教育经验表明,幼儿园教师质量决定着学前教育质量,而完善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体系,是影响学前教育师资质量的关键。目前,我国政府对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高度重视为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却表现出与理论教学关系不明确、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建立等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广泛借鉴国内外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优势,积极改革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调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践的时间安排
丹麦社会教育专业在第一、三、六学期共安排三次教育实习,总计15个月;毕业论文在第七学期,共计10周。而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模块中,基本上是:安排军训(2周)、教育见习(2周)、教育实习(8周)、毕业论文(8-10周),教育实践课程学分为20学分,按总学分180学分计算,教育实践只占11.1%。与丹麦教育实践占总学分40.9%相比,相差极大。教育实习是教师教育院校培养高素质师资人才的必由之路,是教师职业养成的关键环节[3]。而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实多安排在第七学期或者第八学期。这种滞后的教育实习时间安排,既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不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知识、获得感悟和进行实践的教学反思。因此,学前教育师资培养院校要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增加教育实践课程的学时比例,合理安排学生的教育实习时间,还要把教育实习与在校学习紧密结合起来,规定教育实习过程中回校辅导的具体时间,以使学生通过教育实践与在校学习的互动来增强对专业理论知识的习得,增强学校与职业之间的互动反思。
(二)丰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践的学习内容
丹麦社会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课程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学习内容,三个不同层次的教育实习都详细规定了实习中要获得的核心知识与能力领域。而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见习仅仅是观摩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教育实习也仅仅是从事一些基本的保育与教育工作。过于单一的教育见习与实习内容削弱了学生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因此,要想使准幼儿教师具有突出的实践能力,灵活地把学前教育理论知识与保教实践有机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就要明确规定学生在教育见习与实习中必须获得的教育实践核心知识与能力领域,在已有规定的见习与实习内容基础上,增加教育实践的文化与社会条件的重要性;实践基地的目标群体与需求、生活质量、发展与学习;伦理观、价值观以及人性观点;职业理论中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幼儿园的组织管理制度;社会现代化过程与职业的历史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教育职业为解决跨行业任务做出的贡献等内容。
(三)改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践的教学模式
教育实践能力是教师对幼儿施以积极影响、引导幼儿发展的基础。丹麦社会教育专业的三个教育实习有着各不相同的职业目标,三阶段的教育目标层层递进、螺旋式上升,通过循序渐进的体验式教育实习活动,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而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践课程,虽然也有明确的教育见习与实习任务,但是任务往往缺乏层次性与全面性,实现任务的最佳方法也不够科学。因此,我们要借鉴丹麦社会教育实践课程中三个层次的职业目标,运用“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即学生在完成相关理论教学后,学习者在相关实验室、实训基地、实习单位等实践场所进行实践活动过程中,作为体验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对实践活动的认知、情意方面的总结与归纳,注重学习者对自身所从事活动的反思、回味、深化等内省过程的教学,注重学习者今后职业生涯的心理和人格的完善[4]。这样,学生才能够做到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四)发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践的主体作用
丹麦社会教育专业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每个教育实践前,都由学生提出对实践基地的具体期望和问题,对即将到来的实习的个人想法以及实习与本科学习的关系,实习基地要根据学生的目标提供管理。而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见习与实习过程中,基本上都是由所在院校统一提出实习要求,学生只是被动执行,而且每个实习基地也并不一定会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高质量地完成指导工作。因此,我们要借鉴丹麦的做法,在教育见习与实习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制定教育见习与实习规划,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专业发展意识与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并不断进行反思。同时高校也要与政府教育部门沟通,强化教育基地对学生教育实践指导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供根据学生和学校实践工作目标的管理,提前完成对学生实习评价工作,留出学生反思提高的时间,促进准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五)改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践的评价方式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高职院校;模拟教学模式;实施步骤;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177-01
为进一步对社会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过硬,教学技能良好的幼教人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学生中开展了模拟教学模式的实训活动,目的在于通过实施促进学生结业后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能尽快在幼教工作岗位上找准位置,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并能适应满足于当前教育事业提出的更高要求。在此,笔者谈一谈自己对实施此种教学模式的个人观点,供教育同仁交流参考。
一、模拟教学模式的概念界定
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中开展实施的模拟教学模式,通常情况下是指教学思想指导以行为导向为主,将模拟角色和扮演角色有机相结合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其主要是通过人为的创建与设计一个模拟仿真的幼儿园的情景以及心理氛围,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这种情景及氛围下,按照既定的情境扮演主要和配合的角色互动,进行心理模仿和行为表现的训练,达到职业技能的教学目的。
二、实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模拟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办学的生命线是培养满足于社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而学习与发展的关键还得是想法提高学生自我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训中,由于一些实习单位负责人怕因实习学生的教学失误,造成对正在成长发育的幼儿及其家庭一定显性或者隐性的责任损失。因此,对某些实践教学训练活动进行了参与人数、场所条件的限制,更有甚是直接否决其实践活动,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被有所剥弱。而在高职院校中推行的学前教育专业模拟教学模式恰好避免了此种现象,它在给学生提供一个参与教学技能实践的广阔空间下,在不承担任何风险、法律责任等的前提下,让学生能完全放开手脚去进行自主职业技能的训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在创设和实施模拟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大量教育资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依据教学任务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设计并组织实施技能训练方案,从中体会自我发展。另外通过模拟教学模式,也可以有效地解决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师资和基地的不足,职业技能训练不到位的问题,成为适应长期反复大批量职业技能训练的“真正场所”,而且成本较低。
三、实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模拟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步骤和注意事项
做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模拟教学模式的实施,须按照一定的操作步骤进行,在操作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些事项,现分别阐述如下。
1、实施模拟教学模式的具体步骤
实施模拟教学模式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模拟教学模式的事前筹备工作。在这期间,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些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然后结合教学任务,按照教师的指导,精心设计课时方案,方案中须做好主角试讲教案和环境布置,配角要设计好配合方案。二是组织实施模拟教学方案的训练。在此过程中,通常情况下,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课程方案进行模拟教学,但也可有所创造行为。教师要随时抓住细节进行点评,总结优点和缺点,控制好整个教学方案实施的过程与质量,以备后期学生学习时可借鉴参考。三是及时交流评价模拟教学方案的训练成果。课程结束后,学生之间要及时组织交流,相互评价,开展讨论等多种方式,形成对模拟教学成效的书面报告,老师对上报的材料,在坚持客观评价的基础上,以鼓励学生为主的原则,进行点评和总结。四是学生对模拟教学结果进行自我反省总结,找出自己存在的不足地方,分析原因,以便在后期工作中或者实践活动中能扬长避短。
2、实施模拟教学模式的注意事项
为了使学前教育专业模拟教学模式的职业技能训练,在实施中准确到位且收到良好的实施效果,因此,我们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五个问题”,即:一是加强对指导教师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训练能力的提高。在实施活动教案中,学生虽为主体,教师却是引导者,他们的素质与能力直接决定着整个模拟教学方案的成功实施,贯穿在整个模拟的实训中;二是教案前期筹备工作的准备要充分。学生都要抱着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对学前教育的专业理论知识要学以致用,同时通过在实习基地与幼儿亲身接触,直接获得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言行举止,心理和生理特点的感性经验;切忌将模拟教学变成个别学生的“表演舞台”。三是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确保训练能达到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课堂模拟教学训练的机会;四是学院要全方位对模拟教学提供支持。提供优质教学服务,教学场地设备等等;五是教学后须完善评价和反思模式。只有在老师的评价与学生自我总结的基础上,才能找到模拟教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通过改进逐渐提高。
总而言之,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施模拟教学模式,能很好的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也能更好的实现学生就业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前教师;学前教育;教育实践课程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156-02
随着我国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职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教育实践课程备受重视。教育实践课程是培养优质幼儿教师的重要环节,是提升幼儿教师队伍专业素养的基础。美国,极为重视教育实践课程的学前教育发展,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课程改革,其学前教育实践课程体系非常完善且极具特色,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多样性的显著特点,对我国学前教育实践课程改革具有重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中美学前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比较
(一) 实践课程目标的比较
1.“专业型”、“全面型”的人才培养定位。美国侧重“专业型”的人才培养定位来塑造合格优秀的学前教师。在全教协会的幼儿教师专业准备标准的六大核心标准中提及:促进幼儿的发展和学习,成为专业人员。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以幼儿为视角,这种“专业型”的定位为培养训练有素的合格学前教师提供规范的衡量标尺,铺垫出可持续的专业发展道路。
我国学前教师教育课程总体来说定位于“全面型”的人才培养。在我国,没有统一的幼儿教师教育实践标准作为蓝本,培养目标主要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各自拟定。课程目标力求全面性,从思想品德到创新能力设计广泛,这种培养定位与我国传统对教师作用的认识关系密切,极易导致高师院校与实践基地对所培养的学前教师人才缺乏针对性。
2.“成长型”、“适应型”的职业生涯定位。美国对学前教师的职业生涯定位在终身的“成长型”教师。以全教协会等的标准来看,要求准教师不仅是要成为某一学科的专家,而是要成为教育专业的学者。在各项标准中,侧重于实践方面的发展,“如何做、如何教”是经常会用到的字眼,其将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的状态。
中国对教师的定位自古便有传授性的色彩,对准教师的定位上体现出“适应型”的特点。在我国教师的培养目标中,“要求”、“应”等强制性词汇的出现频率很高,准教师往往采取被动的态度来适应新环境、新要求,以便达到所谓的“合格”,在这种拘谨的条条框框中,遭到压制和打磨,逐渐沦为教学机器。
(二) 实践课程内容的比较
1.内容设计侧重点存在差异。美国的教学内容偏重于实践方面,强调实用性,不仅考虑培养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教师,而且考虑作为人的个体成长。实践课程的设计反映出与时俱进的思想,设计形成多元文化、种族教育、全纳教育的实践内容,为准教师丰富教育实践经验,以期让其可以灵活地应对自己的职业生涯。
我国的教学内容偏重理论性,倾向于知识素养取向,在于教师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大致分为课堂教学、主班教师工作、实习汇报公开课三部分,显现出偏重教学法理论的特点。具体实施情况并不理想,准教师没有机会参与管理和教研活动,只能在相对狭窄的环境中接触理论化的教学与管理。
2.内容组织方法存在“渗透、整合式”与“分割式”之别。美国课程内容在组织上体现出渗透式、整合式的特点。这种方式将教育实践课程的内容以“渗透式”的形式自然地融入准教师的整个教育实习阶段,可以使其尽早地熟悉教师的日常工作职责和内容,为最后的集中式实习做好充足的准备。例如,上完学前语言教育理论课程后,他们紧接着会安排准教师去相应的幼儿园语言教育实习。这种及时强化实践能力的形式,有利于准教师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增进交流,共同营造专业化发展的前景。
我国课程内容的组织呈现出“分割式”的特点。作为准教师培养过程的终结性课程,实践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实施在时间和空间等方面全然分开,运用传统的“理论―应用”的单向路径,在高师院校开展理论知识教学,在学校外设置实践课程,两个主要场所之间没有相互配合与协调,缺乏支持和帮助的平台与机制。
(三)实践课程实施的比较
1.“合作者”与“配合者”的角色反差。在美国,准教师是班级教师的合作者、支持者。每天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准教师都可以参与。这种轻松的、合作伙伴式的关系,有利于准教师快速地适应环境,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与对职业的美好展望,学会与上级、同事合作,互相学习,在合作中成长、反思、批判,成为一名批判反思型的发展型教师。
我国准教师通常承担着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角色,在具体的实践情境中,根据不同要求转换角色。扮演教师角色时,要求为人师表,配合指导教师完成幼儿一日的生活起居等;扮演学生角色时,要求服从幼儿园的管理和安排。在这里,班主任和准教师并非合作者的平等关系,而是一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2.主要实施模式不同――延伸模式与“3+1”模式。当前美国学前专业本科生的实践课程采取延伸模式。这种模式将教育见习、实习、演习等安排在整个5年的教育计划中,便于将实践理论和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准教师在整个实践课程中可以有效地整合理论知识和亲身实践,促进反思能力与专业意识的形成。这种模式为全美的准教师提供更高层次、高品质的教育实践活动,对未来发展具备充分准备的适应能力。
相对而言,我国的学前本科实习主要采用“3+1”模式,也被称作“应用型”模式。以四年制本科为例,前三年主要学习理论知识,会在大四的时候安排实践课程安排,采取集中实习8~10周的方式。大学四年明显分割为两个阶段,前三年的集中理论学习与第四年的实习呈现出分离的趋势,中间跨度较长,相应的理论知识不容易被迁移到新的教学情境中,使得准教师难以做到学以致用。
(四)实践课程评价的比较
1.评价方式存在差异――“发展性”和“终结性”评价。美国在课程评价上采取“发展性”评价,其教育实践课程强调“标准本位”理念。整个评价是一个动态发展、层层递进的过程,致力于准教师的发展性、进步性,强调准教师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价值。准教师会建立成长档案袋来进行自我评价,搜集能够体现自身专业、实践能力成长的相关资料,在进行自我评价时,接纳来自多方教师在实践理论、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建议。
我国在实践课程评价时往往采用终结性评价的方法。在教育实习的期中和期末评价中,一般由个人总结、组内评定、指导教师评分以及高效指导教师评分四部分组成,很少进行准教师的自我评价,让其常常处于“被评价”的地位。这种倾向于“总结性”的评价方式,导致许多有利于准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信息被忽视。
2.评价主体不同――“全方位”评价和“单一性”评价。美国侧重于全方位的实践评价,全美教师教育评估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NCATE)是全国性的教师教育评估机构,整个教育实践过程的所有要素都作为评价对象的范畴,而统一规范的标准,着眼于整体的全面发展。
相比较而言,我国的评价对象较为集中和单调,是以实习指导教师为主体,局限在准教师个人的知识、技能方面,缺乏对准教师创新能力、批判反思能力等专业发展的评价,严格地说,只能是“评定”而不能说是评价。真正的评价是双向乃至多向互动的动态过程,强调准教师参与评价,吸取评价的精华,从而实现自我提升。
二、对我国的启示
1.科学定位发展性的培养目标,为教师专业化起导向作用。培养目标的制定应着眼于当代教育所需的人才,将准教师与作为“人”的基本生长需要紧密结合,将目标导向于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而不是仅仅打造出所谓合格教师的“半成品”。新时代的教师要学会质疑“为什么”,通过自身的主动学习,从“合格教师”发展到专业型的“反思批判型教师”,对本职业有着高度的认同,不断向乐于教、善于教、精于教的方向迈进。
2.发挥实践内容整合作用,真正促进准教师实践能力的发展。实践课程内容要重视准教师真正的需求和必备的专业发展素养。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形成专业发展意识、职业认同、职业情感,切实学到实践技能,这对今后的专业化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3.高效优化实施环节的内部要素,增强实践课程的适应性与弹性。学前教育实践课程必须着眼于实施过程中的所有要素。在为准教师个体成长提供丰富资源的同时,营造一种愉悦平等的合作氛围与关系。改良实践课程的关键参与者之间的传统三角模式,有效促进三方随时对话,增强课程的适应性与弹性及因地制宜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支持准教师不断地从合格走向专业,扩宽准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
4.建立多元化的实践评价标准,鼓励准教师进行自我评价。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致力于准教师的自我评价,形成批判性的反思意识。对教育实习的评价,应该以诊断性的发展评价为主,辅之以总结性评价,并用全面、发展的视角做出科学、专业的评价。借鉴美国经验,可采取他评和自评相结合的方式,使评价主体多元化,如帮助准教师建立自查评价表,鼓励准教师进行自我反思。
参考文献:
[1]刘颖.NAEYC早期教育专业人员培养标准及启示[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
[2]唐荷意.对当前我国高师教育实习评价的思考[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02).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顶岗实习;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104-02
在高职学前教育教学中实行顶岗实习,既是响应教育部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号召,也是学前教育教学发展的需求,是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在顶岗实习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及时解决。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
1、心理落差严重
(1)一些学生对实习幼儿园期望过高,都把目标集中在当地一类幼儿园上,而这些幼儿园对学生的素质要求较高、录用程序较复杂、能够提供的机会也十分有限,导致一些学生没有得到“理想”的实习机会,从而产生心理落差。
(2)学生在实习中给自己的角色定位是幼师,而实际上很多幼儿园要求学生从保育员开始做起,让学生心理上难以接受。
(3)一些学生认为自身在实习阶段与其他正式教师做同样的工作,就应该“同工同酬”,然而幼儿园给学生提供的薪资待遇与学生自身的要求不符,这也会让学生心理产生落差和不满。
2、适应能力差
(1)一些学生无法实现自身角色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不能主动从工作中吸取经验、积累教训,实现自我提高。受学校中被动接受知识的惯性思维模式的束缚,在工作中缺乏自信心、责任心和主动性。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和管理工作、履行幼师职责,大大降低了实习效果。
(2)一些学生面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缺乏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导致对工作产生厌恶、抵触甚至惧怕情绪,而这种负面情绪又反过来影响他们的工作进展,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实习效果。
3、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幼儿园的工作对学生的体力和精力消耗都很大,并且要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一些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能战胜疲劳、紧张、委屈等负面情绪,出现擅自离岗或者消极怠工现象,影响了实习效果,错失了学习机会。
(二)学校方面
1、考核制度不完善
高职院校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活动地点在幼儿园,而不是学校,导致学校无法随时掌握学生动向。针对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往往通过上交实习报告、编写教案等方式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过于死板和单一,明显不够客观和全面。因此,针对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考核机制还有待完善。
2、管理制度不完善
(1)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有些高职院校没有与学生的实习单位(幼儿园)建立有效联系,导致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出现“真空”状态,弱化了顶岗实习的有效性。
(2)很多学校没有专门的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实习,对学生在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缺乏对实方向的把握和细节的控制,影响了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
(3)顶岗实习期间学生不在学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学习(工作)纪律、集体活动、寝务卫生等方面的行为只能靠幼儿园的制度来约束,容易纵容学生形成自由散漫、任性妄为的习气。
(三)幼儿园方面
1、漠视学生权益
学生在实习期间进行的是全日制工作,但是由于还没有毕业,不是幼儿园正式员工,一些幼儿园以此为理由,克扣学生工资、延长工作时间,使学生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引起学生不满。
2、给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较少
一些幼儿园由于对学生的工作能力持怀疑态度,所以表面上接纳了学生来学习,实际上却只是让学生负责打扫卫生、维护安全这一类的工作,学生接触不到幼教的核心工作,没有得到实质性的锻炼与提高,使实习活动流于形式。
二、提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质量的对策
要想切实提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质量,需要学生、院校、实习单位和政府等多方面的努力与合作。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要想保障实习活动高效有序开展,需要发挥政府职能,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使顶岗实习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顶岗实习活动提供法律保障。
1、要完善和健全与顶岗实习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学生、院校和实习单位行为的约束,使顶岗实习走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
2、政府要适时出台一些优惠政策,提高企业参与和配合顶岗实习的积极性,为顶岗实习提供更多、更好的平台,为顶岗实习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政策支持。
3、为了保障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学校要与实习单位签订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书;为了保证学生实习期间也遵守院校规章制度、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与学生签订管理协议书。加强对学生和实习单位的约束与管理。
(二)建设教育实践基地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实践离不开幼儿园的支持。同时,幼儿园的办学质量和师资力量的强弱也直接影响着顶岗实习的质量。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从数量上和质量上给学生顶岗实习提供保障。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合适的实习岗位,并且保证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幼教理念、管理水平、工作态度、职业素养等方面都有所提高。
(三)加强课程改革
要想提高顶岗实习质量,仅仅从实习阶段入手是不够的。在日常教学中就应该加强课程改革,优化课程配置,为学生顶岗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在日常教学中树立夯实基础知识、拓宽专业领域、提高适应能力的教学目标,为学生的实习从理论水平、动手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做好准备,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力。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有备而来”、“有的放矢”、“满载而归”。
(一)课程设计理念
高职教育所有课程的设计都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同时也要适应我国技术进步和更新的要求,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课程理念设计中,我们始终坚持理论知识学习,侧重能力培养,融“教、学、做”为一体,立足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和职业性四项原则。作为一门集幼儿五大领域(科学、健康、艺术、社会、语言)教育教学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我们要充分发挥《学前教育学》课程自身综合性的优势和亮点,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师生合作,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同时选取与幼儿园五大领域相对接的教学内容,在安排学生动脑动手活动(如探索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活动方式与内容、幼儿游戏活动创编规则和形式、制作幼儿园教学课件、儿童歌曲舞蹈视频化、儿童文学创编故事化、手工教具制作卡通化)、幼儿园教学实践模拟演练(如模拟幼儿课堂、故事角色扮演)方面给予倾斜,努力做好教育与“生产”的对接,从而满足职业岗位需求。
(二)课程目标设计理念
《学前教育学》课程作为一门理论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我们将其情感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儿童观,具备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的职业精神,勤奋钻研的敬业精神,严谨负责的责任意识和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等。将其知识目标设定为:引导学生了解现代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掌握科学的学前教育观和教育方法,了解学前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掌握科学的学前教育规律、方法以及育儿知识等。在能力目标设计上,我们要求学生能够具备运用所学学前教育理论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具备科学的育儿能力;优秀的学前教学、管理、教研能力和评价能力,可以科学合理编制幼儿园课程,制定教育计划,并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与形式,有效设计组织幼儿教学和游戏活动,科学评价幼儿园课程方案和幼儿发展水平,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三)课程思路设计理念
1.课程内容项目化。选择对学生未来从业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内容作为课程的具体内容,用综合性的项目串联、反映、优化知识,将知识、能力相互联系和衔接,做到理论、知识、能力相辅相成,用理论催生能力,在能力培养过程中巩固知识,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我们将课程划分为五大项目:学前教育基础知识项目,学前教育基本要素项目,学前教育教学项目,学前教育衔接项目,幼儿教师必备技能项目。
2.任务分配具体化。在每一个项目下,具体、明确地设置任务。如:项目二——学前教育的基本要素项目,设置学前儿童观、学前教育观、幼儿教师角色、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如何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幼关系等五项任务;项目三——学前教育教学项目,设置幼儿园课程、幼儿园游戏、幼儿园教学、幼儿园日常活动、幼儿园环境创设等五项任务;项目四——学前教育衔接项目,设置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衔接、与社区的合作、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等三项任务;项目五——教师必备技能项目,设置教师观察能力、沟通能力(与幼儿、家长、幼儿之间的沟通)、制定教育活动方案能力、组织教育活动和反思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等共七项任务。
3.教学方法多样化。主要教学方法包括:传统授课法和示范教学法以及以此为基础而衍生的案例分析法,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驱动法、社会实践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法及角色扮演法等方法。要做到授课精练;观摩学习,善总结反思;模拟练习,多强化实践。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案例分析——设疑:小组讨论——讲解/模拟——指导/实践——巩固提升”,或“任务驱动实践——发现问题——小组讨论——讲解/示范——实践巩固”,或“观摩——重新创编——情境/角色表演——自评/他评——讲解总结——强化巩固”等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提高课程效率。
4.能力培养过程化。在课程项目教学中始终强调教学做一体化,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以学前教育教学项目——幼儿游戏任务为例,教学过程由幼儿游戏概念、功能引入——游戏观察记录方法学习——自己动手设计游戏活动方案——指导小组模拟游戏活动等组成。再如,以学前教育教学项目——幼儿园日程生活为例,教学过程由教授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内容理论——观看附属幼儿园一日生活实例录像——自己写出心得感想——幼儿园实践——反思——写一份幼儿一日生活安排的建议等组成。通过项目任务的模块化、具体化,将“教学做”贯穿在课程教学的每一项任务中,确保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5.考核评价阶段化。作为基础理论课,需保证期末书面闭卷考核60%的比例,以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案例分析和教案撰写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将其余40%的分值科学合理地运用到课程教学的各个阶段,课堂出勤率、课堂表现、小组作业、个人作业分别占考核成绩的10%,充分调动学生日常学习的积极性,以此督促学生认真准备小组讨论和情境模拟、实践活动等作业任务。
二、《学前教育学》课程设计理念
教材资源包括李生兰教授的《学前教育学》,桂景宣的《学前教育概论》和黄人颂的《学前教育学》。其他课程资源主要有《幼儿游戏与表演》《儿童文学欣赏与表演》《幼儿舞蹈与创编》等。数字化资源包括省级、院级精品课程网址中的素材,国家及各省学前教育网等网站中的课程、活动视频及附属幼儿园实践教学提供的光盘案例素材。实践资源包括学院专业项目活动实训室、校内外两大综合实训基地及附属幼儿园实习资源。
三、《学前教育学》课程建设思路
(一)努力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课程改革向深度推动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多参加国内外各级培训,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为课堂教学对接学生未来的幼儿园实际教学管理提供助力。
(二)推进院校教材编订改革
在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已编订的精品教材《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儿童文学鉴赏创编讲演》《儿童歌曲弹唱》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从学院实际、理论教学需要和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出发,编订学前教育理论专业教材,以项目为模块,以具体任务作为完整课程学习的过程,重点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育教学能力和幼儿园组织管理能力。
(三)高职院校与幼儿园合作深度发展
关键词 中职 学前教育 体育教学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1问题的提出
中职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部分,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 。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中职教育的核心。
职业能力指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某种特点技术、技能和素养。新时期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幼儿园教育事业发展要求,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素养和能力,能胜任幼儿教育工作的劳动者和中初级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幼儿教育教师职业能力是指在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学前儿童教育教学的相关知识与经验促使儿童学习,达成学前教育目标的一系列行为方式。幼儿教师的体育教学能力则是在幼儿园体育教育教学中所必须具备的体育观、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等。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入职后能否较好地承担起幼儿园体育教学。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体育运动是儿童成长的最佳途径,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应该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所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2幼儿体育教学能力的概念与结构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能胜任幼儿教育工作的劳动者和中初级实用型人才。因此,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教育需要让学生具备幼儿体育教学能力。幼儿体育教学能力是指以教师一定的生理(身体素质)和心理(个人职业价值取向)为支持,以幼儿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为必要条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完善,逐步提高的外显的能动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幼儿教师身体素质、幼儿体育观、幼儿体育知识、幼儿体育教学技能。
2.1幼儿教师身体素质
幼儿教师身体素质主要包括健康素质与运动素质两个方面,健康素质是运动素质的基础。健康素质是指具有健康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的身体状态;运动素质则是在健康素质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运动能力,使自己具有能够适应从事多种体育锻炼的能力。这是从事幼儿体育教育教学的前提。
2.2幼儿体育观
幼儿体育观是指体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地位、价值的根本看法的总和。幼儿园各项教育教学必须把健康放在首位,而在幼儿园教养活动项目中,体育居于首位,运动是孩子成长的最佳途径,儿童生来就是好动的,对幼儿来说,运动好比吃饭。
2.3幼儿体育知识
幼儿教师所具备的体育教育教学知识主要包括幼儿生理卫生常识、体育人文知识、幼儿体育锻炼常识三方面。幼儿生理卫生常识主要涉及到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生理特点和发展规律,了解体育活动对人体生理、心理健康的作用, 能够科学地、有计划地安排体育锻炼以及体育卫生保健;体育人文知识则要求幼儿教师了解和掌握当地民俗体育、体育资源等,同时具备对重要体育赛事的欣赏能力和初步评价能力,对重大体育事件有所了解;幼儿体育锻炼常识,如幼儿参与体育活动前应进行必要的健康体检,对发现不适合参与体育运动的要格外注意,体育活动中要加强对幼儿的安全保护与安全指导,体育活动中要注意幼儿的运动卫生等。
2.4幼儿体育教学技能
幼儿园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为幼儿体育课、户外体育活动、早操、远足及短途旅行、体育节等形式。幼儿教师体育教学技能水平关系到体育教育教学的开展,是体育教育教学的核心,主要包括幼儿体育教学活动设计能力,幼儿体育教学组织能力和幼儿体育游戏创设、支持与推进的能力三个方面。
3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策略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需要培养适应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教师,所以在入职前的学校学习中必须与这一目标相适应。这就要求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必须根据幼儿园实际教学为准绳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教育也必须以这个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和运动素质
现代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较之以前,往往表现为学习基础差、学习方法差、学习习惯差,但是动手能力强、可塑性强,对新鲜事物兴趣高。根据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如篮球课、健美操、排球、武术等正式的体育活动,课余时间也可以开展跳绳、踢毽子、拔河等趣味活动项目,同时也应该组织学生进行短途旅行、体(下转第91页)(上接第87页)育节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满足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兴趣,能够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维护学生自身的健康素质,提高运动能力,为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开展幼儿体育教学的能力。
3.2更新学生的幼儿体育观
观念在《汉语大辞典》中的解释主要侧重于三层意思,即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形象;关于某方面的认识和觉悟;经历后的思想上的一种总结。幼儿体育观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主要特指学生对体育在幼儿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等的认知的总和。作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通过幼儿园见习、观摩幼儿园体育活动、体育理论课的学习等形式,给予学生丰富的素材,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更新学生的幼儿体育观。
3.3丰富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
幼儿体育知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幼儿生理卫生常识、体育人文知识、幼儿体育锻炼常识。幼儿生理卫生知识学生是通过学习幼儿卫生保健这一门专业理论课,获得幼儿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特点与规律,但是仅仅通过课堂的学习学生往往只局限于课本,所以中职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活动时要有意识地融入教学中,加深学生的认识与理解;体育人文知识则需要中职体育教师开设选修课的形式,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国家体育赛事,让学生形成一定的体育人文素养,同时也可以通过“体育人文知识竞赛”等形式,丰富学生的体育人文知识;体育锻炼常识是指体育锻炼卫生、安全等,中职体育教师在上体育课时要结合幼儿园体育教学开展的实际,有意识引导学生注意,提高学生体育锻炼意识。
3.4增加学生幼儿园见习、实习机会
关键词:学前教育;教育见习;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教育见习是职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前教育学生零距离接触幼儿园,形成对幼儿园及幼儿教师的第一印象,树立坚定的专业信念及训练实践技能的契机。本人组织学前教育学生到各个幼儿园见习,以个别和集体的形式与见习生、幼儿园管理者、指导老师、见习学生进行访谈。发现在见习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些问题,比如缺乏指导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见习的目的性不强;见习时间安排不合理等。并在此提出一些解决的策略。
一、教育见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缺乏指导教师的有效引导
在访谈中了解到,有的同学反映被分到幼儿园某班之后,老师就很少指导,尤其是对于男生。觉得男生是本科生以后会进国办园,看不起民办幼儿教师的身份及大中专的学历,从而产生心理隔阂,在实际交往和互动中不自觉地产生抵触心理。加之,见习学生不主动询问或请教指导老师,且幼儿老师要组织和照顾幼儿的一日生活比较繁忙,疏忽对见习生的指导。
(二)学生对教育见习认识不清
与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对见习的认识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有些同学认为见习仅是院系布置的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按时来按时回就行。有人认为见习只是在某个学期院系集体组织下进行,其他时间不用见习。也有人这样看待见习,见习就是完全听从指导老师的安排,自己不主动争取锻炼的机会,于是便成了一个没有主动融入这个班级的旁观者。也有的同学反映,见习的确让大家见识了幼儿园教师的多才多艺,同时也反衬出自己的五项技能和组织活动能力的薄弱,滋生出自卑感。受前面经历过见习、实习与支教过的同学的影响,还有一些学生认为见习不如实习支教重要。
(三)见习时间安排不合理
文科师范生认为教育见习学校安排的不合理或有限、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师范生的要求。主要反映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见习时机安排不恰当。许多学生见习后反映,他们去幼儿园见习,真正学习和观摩的时间并不多,因为学校安排的见习时间正遇上幼儿园忙碌的时期。以往见习都是安排在12月前后,此阶段幼儿园正进入年末的总结评估阶段,处在忙碌期的幼儿老师们忙于准备年终总结汇报和迎接各种考核,忙于组织孩子们编排和训练元旦节目,幼儿园管理者则忙于准备接受上级教育部门领导的检查工作及年终的工作汇总工作,因此无暇顾及对见习学生的指导和培训。
其次,见习时间太短。学前教育专业集体教育见习只在大二和大三各安排一次,大一和大四不安排集体见习。且每次见习从周一到周五,学生只能对自己未来可能工作的环境――幼儿园,及自己未来可能担任的角色――幼儿教师有粗略的了解和体验。
(四)教育见结工作有待改进
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见习生普遍反映的另一个问题是,较重视教育见习前的宣传和要求,忽视对教育见习的有效评估及总结。学生普遍在教育见习前期待很多,比如,以前都是在课堂中零星地接触到一些学前教育的理论知识,终于有机会亲自进入幼儿园感受和体验真实的幼儿教育。但是教育见习以后感觉并没有太多的收获,有的甚至只看到当幼儿园老师的负面,看不到其积极的一面。见结的主要以学校指导教师个人组织的报告会的形式进行,缺乏集体形式多种性的汇报总结活动。学生的见结也只是上交,并没有针对见习中的一些情况作进一步的调查和个别访谈。
二、提高学前教育本科生教育见习的对策
(一)建立院系与上级主管部门及幼儿园的合作关系
高师和实习基地学校之间的双向互动不仅加强了双方的了解和沟通,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而且还促进了双方的共同进步。因此,应努力建立院系与幼儿园之间的广泛、长期而稳定的联系,建立起平等互利、互帮互助、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关系。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院系主动邀请当地主管幼教的部门负责人,幼儿园园长及骨干幼儿教师以座谈会的形式共同协商讨论。在学前教育课题申报、中期检查及结题方面,及近期出台的一些新的学前教育相关文件的学习方面,院系可以以讲座、专项培训等多种形式为一线幼儿教育工作者输送新鲜的知识和信息及提供理论和技术上支持与保障。针对教育见习这一部分,建议可以以协议的方式明确各自的职责与义务。
(二)完善教育见习前的准备工作
第一,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见习
遇到学生正确看待教育见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调动其参与见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首先,让学生明确教育见习的重要性。其次,让学生明确教育见习的内容,包括观察幼儿教师在来园接待,一日生活活动、自由活动及离园等各个环节如何组织和开展的,并在幼儿教师的指导下尝试组织一些游戏或活动。第三,明确见习的方式可以是多元的、灵活的,除了学校组织的集体见习外,自己还可以利用空闲时间进行分散见习。
第二,明确指导教师的权责
将指导教师的职责和义务以文本的形式将其制度化、规范化,加入教育见习的相关制度中。幼儿园指导教师的职责与义务着重落在实践上对见习生的引导,比如引导学生熟悉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环节与常规,五大领域集体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幼儿老师所具备的基本才艺与技能。院系专业指导教师的职责与义务重点是培训学前教育学生记录并观察教育见习的内容并进行反思,每天与学生交流并检查布置的见习任务的完成情况,然后有针对性地解疑答惑。
第三,适宜地安排并延长见习时间
建议将教育见习常态化,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即在大学四年每学期都开展教育见习活动。见习的时间尽量避开幼儿园忙碌的时期。比如可以在开学的第三个星期组织和开展见习工作,那时开学迎接新生工作刚结束,正式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已经步入正轨的时候安排见习的时机最佳。除了集体的教育见习外,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分散见习,多利用空闲时间去幼儿园观摩学习。
(三)做好教育见结及评价工作
关键词: 能力本位教育 岗位对接 职业能力评价
一、课程改革背景
2016年2月2日,福建省教育厅颁布了“关于实施‘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的通知”(闽教职成〔2016〕10号)。根据文件精神,“转变教学方式,采取‘校企双主体、工学一体化’教学方式,校企对接技能岗位要求,共同制定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由行业(企业)与学校采取校企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集中与分时授课等模式共同培养学徒,主干专业课合作行业(企业)参与率达到100%”。
我校是一所被教育部批准为改革发展示范建设项目的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招生数近三年来排在专业招生数的前三,是本校的主干专业。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存在音乐能力培养与幼儿园岗位能力要求不对接的情况,音乐教研组深入幼儿园调研,通过科学论证,决定实施“校”(中职学校)、“园”(幼儿园)合作音乐能力培养与岗位能力要求对接的教学模式。
二、“校”、“园”合作音乐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及定义
能力本位教育认为:“能力本位教育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核心是如何使学员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它是以从事某一具体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来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评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思想与实践模式。”
所谓“校”、“园”合作音乐能力培养与岗位能力要求对接的教学模式,即中职学校与幼儿园建立合作机制,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按照幼儿园的岗位能力要求,明确幼师生的音乐能力培养目标,优化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在模拟的教学实践环境中培养幼师生的幼儿音乐教学实践能力;幼师生以“准幼儿教师”定期到幼儿园观摩、听课,或者直接参与音乐教学实践,幼师生在“学生”(中职学校)和“准幼儿教师”(幼儿园)的“二元”身份中提高自己的幼儿音乐教学实践能力,实现与幼儿园岗位能力要求对接。
三、实施“校”、“园”合作音乐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的原因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包括乐理视唱练耳、声乐、钢琴、舞蹈等,综合艺术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专业课程;而幼儿园音乐教学包括幼儿乐理视唱、音乐活动课、弹唱活动课、舞蹈律动、音乐欣赏、打击乐等。前者着重于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学习,后者强调在实际教学环境中实施教学实践,鉴于二者的区别,在教学研究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培养目标缺明晰,能力定位不准确。
幼师生是未来的幼儿园教师,音乐课教学目标是培养她们具备一定的幼儿园音乐教学实践能力,而不是未来的音乐家、钢琴家、歌唱家、舞蹈家等。以我校为例,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只强调基础理论学习、基本功训练、应付竞赛等,忽视幼师生的幼儿音乐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学习与就业缺乏必然联系,不是建立在以就业为指向的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目标上。
(二)课程设置高大上,能力要求不对接。
我校音乐教师大多数是毕业于音乐院校的大学生,由于缺乏幼儿园教学实践经验,授课大多采用“学院派”、“高大上”的教学手段,过于强调技巧性、专业性。以声乐课为例,美声唱法强调声音的位置、共鸣、咬字、表情等,但幼师生由于缺乏实际教学实践历练,出现实习时授课不会使用这些技巧,或者应用过于夸张吓着幼儿的窘态,殊不知,幼儿教师“银铃般”,充满童真的“天籁之音”才能激发幼儿的歌唱兴趣。
在处理教学内容上,各学科知识不能相互渗透,教材处理方式单一乏味。以学校视唱练耳课为例,两个升降号内的视唱曲目就有280条,而音乐教师仍采用“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手段,即教师弹唱-幼师生模唱-教师纠正-幼师生再唱,日复一日的这种授课方式,幼师生的耳朵早已经“长茧”,对上课的兴趣也“渐行渐远”,闹出实习时连简单幼儿歌曲《数鸭子》拍子数都不清楚的笑话。
(三)教学评价较片面,能力评价不对接。
学校对于幼师生音乐能力的评价采用单科考试办法,成绩高低不能客观反映实际工作能力,是否达到岗位能力要求,出现了“高分低能”,“低分高能”的“怪”现象,即音乐成绩突出的不一定能很好地组织幼儿课堂教学,组织能力突出的音乐成绩一团糟,因而在能力评价上单一片面。
鉴于存在这些问题,我们研究采用“校”、“园”合作音乐能力培养与岗位能力要求对接的教学模式,实现幼师生音乐教学实践能力与幼儿园的岗位能力要求对接。
四、实施“校”、“园”合作音乐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的优点
中职学校与幼儿园通过合作机制,联合培养幼师生的幼儿音乐教学实践能力,优化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提高办学质量,幼师生以“学生”(中职学校)和“准幼儿教师”(幼儿园)的“二元”身份参加教学实践,实现音乐能力与幼儿园工作岗位能力要求对接,为幼儿园提供优质人力资源储备,疏通了幼师生就业渠道,保障了“校”(中职学校)、“园”(幼儿园)、“生”(幼师生)三方互利共赢,如图1。
五、“校”、“园”合作音乐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德国著名作家、诗人歌德说:“音乐家必须不断地反身自省,培养自己最内在的东西,以便使它转向外界。”歌德尚有中国人“吾日三省吾身”的情怀,更何况是我们这些执掌教鞭的音乐教师呢?
“校”、“园”合作音乐能力培养教学模式以能力本位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中职学校与幼儿园建立合作机制明确音乐能力培养目标,优化中职学校音乐教师资源、课程设置等,实现幼师生音乐教学实践能力与幼儿园岗位能力要求对接。
(一)联合制定培养机制,明晰培养方向目标。
“教学模式”实施前,音乐教研组深入幼儿园调研,与多家幼儿园讨论合作培养的利弊关系,在充分交流和论证的基础上,最终统一意见,以省教育厅颁布的“关于实施‘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的通知”为契机,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由点到面,以联合培养幼师生的音乐教学实践能力与岗位能力要求对接入手,从培养目标、培养内容、以“准幼儿教师”作为人力资源服务基础、就业渠道、师生激励机制、经费保证等方面签订培养合同书,保障“校”(中职学校)、“园”(幼儿园)、“生”(幼师生)三方互利共赢。
(二)合作优化师资队伍,提高实践指导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应当引导学生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即“自己动手”,“在做中学”。“校”、“园”合作音乐能力培养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重视音乐教师“双师型”建设、学习国外先进音乐教学法等优化教学手段,提高实践指导水平。
1.下幼儿园参加教学实践,提高实践指导水平。
音乐教师应按要求主动下幼儿园参加实践,深入研究幼儿园音乐课程教学,开展幼儿音乐教学观摩课,虚心邀请幼儿园学科代表、教研组长等听课评课,总结教学经验,用亲身体验的方式、介绍真实教学环境中的各种感受,撰写详细实践报告,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引国外先进音乐教学法,优化实践教学手段。
音乐教师在授课时就应当有意识地运用各种国外先进音乐教学法,比如达尔克罗兹、奥尔夫、柯达伊等,培养幼师生“自己动手”、“做中学”的良好教学观。以乐理视唱练耳课为例,音乐教师在上第一堂课介绍七个基本音级C、D、E、F、G、A、B时,要结合柯达伊手势与幼师生进行课堂互动,并鼓励幼师生运用到将来的岗位工作上。
(三)优化音乐课程设置,对接岗位能力要求。
在音乐课程设置上,以中职学前教育音乐教学大纲和幼儿园音乐教学大纲为指导,以培养幼师生幼儿音乐教学实践能力为目标、良好儿童观和教学观为原则、就业为指向等,确定对接音乐课程设置上实施项目教学,校内、外项目实训相结合,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教学评价体系,全面提高幼师生音乐教学实践能力。
1.以幼儿园音乐课程为内容,实施项目教学。
在音乐课程设置上,以幼儿园的乐理视唱练耳、音乐游戏活动课、弹唱活动课、幼儿舞蹈律动、音乐欣赏、打击乐等课程内容作为项目实训内容,采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形式等,实施项目实训教学。以幼儿音乐活动课《粗心的小画家》为例,如表1:
2.校内、外项目实训相结合,对接实践能力。
项目实践教学上,以“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的原则,学校定期聘请幼儿园专业带头人、学科代表、教研组长等到学前教育专业模拟实践室里现场示范,中职音乐教师定期组织幼师生到幼儿园教学环境中实践,通过立体、交叉的项目实训,促进幼师生教学实践能力提高。
3.构建职业能力的教学评价,完善能力评价。
“职业能力是劳动者从事一项职业所必备能力,也称为从业能力,包括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等”。学校与幼儿园合作构建幼师生音乐能力培养评价体系,注重幼师生音乐能力培养过程性评价、岗位能力对接过程性评价、个人总结性评价三方面相结合原则,分别由中职学校音乐教师评价、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评价、个人评价等组成,结果作为幼儿园择优录用依据。同时,中职学校根据幼师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转差”教学策略,保证幼师生全员就业,疏通就业渠道,如表2:
总之,实施“校、园合作”音乐能力培养与岗位能力要求对接的教学模式,保障“校”(中职学校)、“园”(幼儿园)、“生”(幼师生)三方互利共赢,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质量,实现幼师生音乐能力与幼儿园岗位能力要求对接,为幼儿园提供优质人力资源,疏通幼师生的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袁大鹏.二元培养模式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建设研究.
[2]张倩.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集体课表演唱教学探析.
2012年底,我带着学校的嘱托和期待,来到有着一百零五年校史的师范类知名学府福建师范大学,参加国家教育厅首次举办的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2013年底,我怀着空杯心态,来到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再次参加学前教育国培。江西大虽地处革命老区,但有着显赫的前身,我国学前教育奠基人陈鹤琴先生就在这里创建了我国第一所公立幼师。如果说,去年的福建培训就像把我这个饥肠辘辘的“门外汉”,引进了摆满色香味俱全的学前教育菜系的豪华大厅,让我大开眼界、目不暇接,但每道菜只能浅尝辄止;今年的江西培训则像奉我为座上宾,让我系上餐巾,慢条斯理地品尝着学前教育菜系的每一道菜那萦绕在舌尖上的真滋味。
有着多次承办国培任务经验的江西科技大学把培训安排得有条不紊。特意聘请了富有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和幼儿园园长给我们讲课;联系了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和学前教育富有成效的国家重点学校给我们参观和实践。听课期间,教授们的观点总能点拨开我们原来禁锢不化的思维,碰出智慧的火花。下面我把两个感受深刻的观点和大家一起分享。
教授观点一:学前教育专业如果把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放在首位,是绝对错误的培养目标
现代儿童教育学家陈鹤琴协会理事胡青和黄烈教授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的非常重要,只有目的明确,方向正确,才能培养出社会需求的学前教育人才。”
(一)正确的培养目标
尽管目前有些不懂幼儿教育真谛的幼儿园园长在面试时还注重应聘者的唱歌、跳舞、弹琴、绘画等艺术技能,但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领导,绝不能和无知者一样,把艺术技能放在培养的首位。社会不缺会唱歌、跳舞、画画的幼师,缺的是学前教育理论扎实、职业道德认同感(专业承诺感)强、真正了解儿童认知发展规律、能实施有效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有一定文化学科素质,心理、身体健康的幼儿教师。实践证明,如果一个幼儿教师的艺术技能太专业化,往往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有限的用武之地也让这类老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淡化了艺术技能的重要性,可以给大部分因没有艺术特长而很自卑的学生重树自信心,让其轻松选择奋斗目标,增强学习主动性。教授们认为如果要提高学前专业入门门槛,富有爱心、喜欢孩子、多血质型、身高155cm左右、容貌端正者是比较合适的人选。
(二)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特色人才
作为中职学校要明白,中专学历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是无法考取幼师资格证的;为提高就业率,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方向上,要考虑构建学生差异性(特长)发展特色课程,确定以下几个特色方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学前儿童双语教育、学前儿童体育游戏教育、学前儿童保育、婴幼儿营养与保健、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护理。学前专业学生在经过两年扎实的学前教育理论学习基础上,通过推荐和考核的方式,在第五个学期集中进行选修课程的学习和训练,有目的地突出特长。注意在特色方向中,每个方向学生数目控制在3~5人,因为通过培养特色人才可以为中职学前专业树立良好的社会效应,打响专业品牌。
教授观点二:从智商来说,中职生普遍不低于重点高中生;他们在“盼望被认可、成长、成才、挣钱养家”等方面的情商比高中生还高。只要我们老师把学生内心的渴望变为学习的内在动力,相信他们,经过三年的培养,一样可以成才
特级教师曹树华先生认为,不少中职老师把教不好学生归罪于学生的底子和本质差,很少从自身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上找问题,造就了不少本来充满期待成才的学生在学校“混”了两三年后,带着对学校、对老师的失望和不信任懵懵懂懂地走进企业、走向社会。作为老师,回想这些可怜的孩子,有没有愧对良心的不安?
面对现实中接连不断出现的幼儿园事件,面对社会对幼儿教师水平的质疑,学前专业老师不妨经常自我反思这几个问题:幼儿园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我打算教会学生什么?我应该怎么教?
(一)幼儿园需要什么
很多人片面地认为幼师只要会唱会跳会弹就吃香,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幼儿园清醒地认识到,艺术技能好的幼师只会给本身带来更多,只有专业知识扎实的幼师才能给幼儿园和孩子带来更多,所以实习期满后最终被录用的往往是后者。从后续个人发展来看,专业知识扎实、具有观察能力、学习反思能力、自觉追求专业发展的幼师都能成长为复合型学前教育事业人才。这就提醒我们,基于专业的视角和归宿,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要从“建立行业意识、明确成长目标、强化专业技能训练”这三方面合力培养学生。
(二)教什么
据调查,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新生中真正喜欢幼师这一职业的不足30%,很多学生对专业缺乏了解,因此新生入学伊始,就业指导工作就应开始启动,首先解决思想上的问题:通过《马背上的摇篮》《幼儿园的一天》电影视频、优秀校友讲座,参观幼儿园等形式接受“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职业理想熏陶与教育,初步了解幼儿园岗位环境、幼儿日常表现和就业形势;通过写观后感、日记和总结明确行业方向和自己的努力方向。在第一学年,就业指导要融于各学科教学中,突出以诚实守信教育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的感恩意识、诚信意识,增进学生的行业责任感;以习惯养成教育为主线,从最基本的文明素养抓起,对学生的坐、立、行等仪表行为做严格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这样不仅使学生端正就业态度,还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社会竞争力。
职业对象的特殊性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幼儿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还要灵活运用幼儿教育的教学方法,这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各学科老师要有整合的意识和行动,以形成专业教学的合力。拥有合力的老师会把这种合力演变成自己独特的魅力,魅力又会促进教学更加有效,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学前教育专业各科老师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就业工作的指导者。老师应经常深入幼儿教育第一线,了解本学科知识在幼儿园各领域的运用情况,并以此制订教学计划,在传授本学科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传授与本学科相关的幼儿园教学法,如钢琴――教儿歌弹唱;视唱――教幼儿歌曲;美术――教幼儿简笔画、蜡笔画、教具制作和环境设计;体育――教幼儿体育游戏;英语――教幼儿英语教学技能;幼儿活动设计――模拟幼儿园课堂;卫生学――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和纠正心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各学科教学内容和幼儿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学生在校期间,不仅掌握了学科知识,又学会了幼儿教育方法,为今后求职就业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在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方面,在校期间学校要主动掌握本土专业活动动态,了解各幼儿园的家长开放日、早教机构免费接待日、教师比武、骨干教师观摩课的安排时间,积极主动地带领学生参加学习和观摩;在“六一”儿童节前主动联系幼儿园和早教机构,组织学生协助他们编排幼儿表演节目和游戏活动;对学前专业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特长意味着在就业上更具竞争力,所以学校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展示才艺、发现自我、找回自信,活动内容包括讲故事比赛、主题墙布置比赛、手工比赛、幼儿歌曲弹唱比赛、幼儿舞蹈创编比赛、幼儿体育游戏设计比赛、学生五项全能比赛等。
第二学年开始,学校要每学期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见习起码两周;第五学期末期和第六学期期间,一定要由专门老师带队到幼儿园或教育基地实习。实践证明,让学生了解自身缺陷,检验学习成果的最有效的方式是让学生下园进行教育实践活动,让他们真正了解只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积累幼儿教学组织技巧和提高教学能力。通过对有经验的教师进行观察模仿,培养良好的教姿、体态和表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反复操练,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与能力,让幼儿教学技能实践能力达到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
遗憾的是,目前有很多中职学校不太重视多方面、多时段对学生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只考虑第六学期的实习,但实践证明这个决策时间点对学前专业学生来说,已经太晚了!很多毕业生能力与幼儿园的要求相脱节,毕业生的“成熟期”大大延长。
(三)怎么教
虽然“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俗话让很多老师听起来很不舒服,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也因授课进度而听到不利的评价,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运用能力也产生过怀疑。但在培训后期,在国家级培训大师石科明教授悉心传授下,有幸让自己从“雾里看花”领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也明白老师在不容乐观的中职课堂教学质量现状中,的确需承担着绝大部分的责任。
新课堂教学过程:
石科明教授说:“让不懂教育的人大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评价一个老师、一节课堂是大笑话。”所以作为老师,首先,要弄懂“教育”的含义;然后,弄懂“教学”的含义,在深刻理解“教学”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的过程后,形成正确的课堂教学理念――“学生为主、先学后教、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延伸未来”;接下来,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要(认可、参与、成就),熟悉尽可能多的教学方法(现在比较倡导的有案例、模拟、小组讨论、竞赛与评比、分层递进、行为导向等教学法),掌握语言、非语言和教具的使用技巧;最后就是拿着准备充足的备课设计,怀着相信自己的自信心,通过清晰的逻辑支持授课论点,运用三种以上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参与学习,并把教学气氛推向,以小结和回顾方式结束授课过程,达到课程专家眼中的“好课”标准(高效、智慧、默契、直观、难忘、满足、快乐、成长)。
石科明教授认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能力是老师掌控课堂能力的直接体现。因此他教我们掌握一些利用视频、小游戏吸引学生注意力以控制课堂气氛的例子,如:板书5551=24(要求学生思考,怎样通过对5551这四个数字运用颠倒顺序和“加减乘除”等方法让这个等式成立);板书5+5+5+5=555(要求学生思考,怎样通过在5+5+5+5 这部分“添加一笔”的方式让这个等式成立)。他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各科任老师提出,要主动掌握多种在幼儿园里用于赞美和表扬幼儿的肢体和语言方式,并在教学中毫不吝啬地运用起来。因为这种方式不仅满足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认可、享受成功”的需要,还教会学生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必备的技巧。
国培三个月来,除了胡青、黄烈、石科明教授和曹树华先生的观点让我对“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合力培养方式”以及“学前教育专业新课堂教学”有了更多思考,陈水平教授让我深刻了解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和评价的五大要素;袁玖根教授提高了我制作课件的水平;毛淑娟教授通过指导论文写作坚定了我在学前教育领域的钻研决心;幼儿园特级教师李静通过让我亲手制作手工作品,让我挖掘出自身潜伏已久的美术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