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主义理论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般而言,完善的水利档案管理制度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档案室的管理需要和限制
对于档案室应当做到,始终保持档案室的整洁和卫生状况,防止因为火灾,潮湿,尘土,强光照射,高温,虫害和鼠患以及盗窃等形成的对档案原件的损坏。档案室内部应当严格禁止对于其他物件的存放,做到一室一用。同时,管理人员要注意出入时要将档案室的电子设备全部关闭,同时注意关门落锁。
2.档案室的档案保密准则
如果工作人员要进入档案室,必须携带相关的证件和身份资格证明,通过审查后,到指定的钥匙存放地点取出要查阅的档案所在档案室的钥匙;如果是内部文件,必须出示上级批注以及该工作与档案的密切关系证明。
3.档案室的借阅准则
一般情况下,档案室的资料查阅要在管理人员的监督下进行,只能阅读有批准资格的档案部分,不得外借。不准对任何档案进行毁损和复制。如有需要将档案外带或复制,必须经过上级批准。
4.档案的鉴定和销毁
工作人员应当根据相关准则和规章制度,定期对档案进行鉴定,如发现过期档案应该按时进行登记造册,向上级打销毁报告,批准后进行销毁。毁损过程仍然要注意确保保密,不使档案外泄。这样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能够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水务建设时时刻刻有据可查,且所查内容真实可信,工作内容不会泄漏。这对水务档案的管理人员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首先,管理人员应当意识到农村水务档案管理对于村民生活的密切关系和重要作用,强化保密意识和服务意识。更新观念,从而实现水务档案管理的多层次管理和制度的严格遵守。其次,要对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巧进行培训,保证其能够对档案进行定期审查和养护。同时充分提高其对信息的驾驭能力和道德意识,从而防止监守自盗的情况发生。
二、水务档案管理与其它技术部门的密切配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保障
水务档案管理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水利建设的准备和改进工作的支持,其和工程管理部门,其他技术人员,甚至是上级部门的配合程度都会极大的影响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因此,应当从以下角度加强水务管理部门和他人的配合工作:
1.水务档案管理部门与工程管理部门的配合
水利工程属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的一种,因此水务档案管理部门应当服从于工程管理部门。在工程计划开始施行之后,确定本档案管理部门的的管理范围和归档标准。在工程的图纸完善和审查时积极参与,从档案管理的角度提出对专业资料格式和内容的具体意见,做好保障工作。工程预验收的时候,档案室的管理人员应当参与进去,通过信息审核系统,查看文件材料数据的真实性,工程项目的完善性,资料整理的规范性,从而确保各单位竣工档案的编制合理合格,施工职责划分明确。检出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档案管理人员应当立即向工程管理部门汇报,要求按照标准进行整改,以便整体工程的归档能够达到预期要求。
2.水务档案管理部门与技术部门的配合
在一个完善的水利工程中,档案人员主要负责归档的制度制定和审核,而技术人员则是形成该档案的中坚力量。水利工程的特殊性导致其档案的形成过程中需要大量技术人员的参与,档案内容包括了较多的专业名词,对于不熟悉该项目的人来讲往往难以理解,更难审核。因此,档案管理人员要充分学习水利工程的基础知识,在审核过程中通过对技术人员的询问确保理解的正确性和审查的规范性不因专业难度而受到影响。对于技术人员来说,往往对于档案的格式不甚了解,则应该配合档案管理人员的要求,保证水利工程档案的完整和准确。
3.水务档案管理部门与建设单位的配合
档案工作人员的任务之一就是拟定档案的建立标准和管理规范。这一点必须与建设单位的要求相互配合,帮助其一起制定技术文件的编制要求,争取做到不重不漏,相互依仗。保证档案管理符合水务建设单位的后期要求。同时这也可以确保档案的规范制定和后期审核符合建设单位的基本情况。
4.水务档案管理部门与上级部门的配合
在税务档案管理过程中,往往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协调,这离不开上级部门的支持。只有遇到问题及时向上级部门进行反应,在可控范围内对问题进行解决,防止其最终影响整个工程的完工。同时,一些新出台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内容都需要上级部门及时反馈给水务档案管理部门对其进行更新和完善。因此,主动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对水务档案管理部门极为重要。
三、水务档案管理的创新意识是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效率的基础
当今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对于水务档案管理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完善的档案信息库,是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信息的硬件基础建设和软件使用
必要的硬件基础设施是现代化档案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何保证资金利用的合理性,设备使用的正确性,软件购买的高效性以及后期培训的必要性,是水务档案管理的新的内容。
2.加强水务档案数据库的建设
为了将水务信息进行更好的分析和共享,需要建立数据库。首先要对档案室中的档案进行数字化,通过扫描技术等实现从纸质档案到电子档案的转化。通过数据结构的建立和完善,保证信息的查询和分享愈发便利。
3.培养新型档案管理人才
现代化的档案管理和创新意识需要高素质高能力的档案管理人才。通过对其的业务知识培训和基本信息技术的使用培训,才能充分应对水务档案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信息化要求。
四、结论
论文关键词:社会建构主义 美国 多元文化教育
论文摘要:多元文化政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倡导多元文化、社会和谐和教育平等。教育心理学领域的社会建构主义对多元文化教育有着指导意义。以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为蓝本,从社会学习、最近发展区、认知学徒和中介性学习这四个原理出发探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启示。
多元文化并存是当今世界各多民族国家共有的现象,但各种文化在同一社会中所处的社会地位各有不同。在西方,由于少数民族对主流文化同化的抗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很多国家开始实行多元文化教育。
笔者发现,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提倡的一些教学观可以应用到多元文化教育中。他主要依据社会相互作用和文化环境来解释学习,认为社会相互作用、文化工具和活动影响个体的发展和学习。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借鉴该理论中社会学习、最近发展区、认知学徒和中介性学习这四个原理的启示可以改善多元文化教育,尤其是少数民族及移民的教育问题。近年来美国教育界对多元文化教育这个主题给予了较多关注。本文主要以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为蓝本,探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启示。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定义及其维度
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有多种定义。一般而言,广义的多元文化教育是通过学校的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公平;狭义的多元文化教育则是通过学校教育促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和特殊学生的教育平等。(靳淑梅,2010)
美国著名多元文化教育学者詹姆斯·A·班克斯(James A. Banks)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是:(1)一种教育思想或理念:所有学生,不论他们属于哪一类群体,譬如在性别、民族、种族、文化、社会阶层、宗教信仰等方面各不相同或属于某种特殊群体(例如有精神障碍、失聪、失明的儿童或天才儿童),他们在学校中都应该享受平等的教育。(2)一场教育改革运动,它规划并引起学校的改革,以保证少数民族学生取得成功的平等机会。(3)一个持续的教育过程,说明它努力去实现的理想目标,例如教育平等和废除所有形式的歧视——在人类社会中短期内不能完全取得,需要一个过程。(白亮,2009)由此可见,多元文化教育目的在于改变整体学校的环境,使来自不同种族的不同性别的学生、身心残障学生和各个社会阶层的学生,在学校教育中享有均等教育机会。而且这种教育理念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不仅需要学校,还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才可以实现。
班克斯(1999)在他的《Historical Development,dimensions,and Practice》一文中探讨了多元文化教育的五个主要维度,即内容整合(content integration)、知识建构(knowledge construction)、减少偏见(prejudice reduction)、公平教育(equity pedagogy)及授权式多元文化(empowering school culture)。内容整合是指教师使用各种不同文化的实例、数据和信息。例如讲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作出的贡献,选用教材中包含大量非主流群体的作品及女性作品等。知识建构指教师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是如何产生及如何受到种族、民族和社会地位等因素影响的。减少偏见是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它包括在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学生之间建立积极的关系,包括更民主宽容地对待他人。公平教育则是采用各种有效教学手段促进不同民族和社会阶层的学生获得学业成功。有证据表明,某些民族和种族群体,尤其是墨西哥裔和非裔美国学生,采用积极合作的方法进行学习效果最好。授权式校园文化指学校机构设置和实际运转能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业水平及促进其情感发展。例如,取消分轨制和能力分组,接纳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而非对他们乱贴标签。
二、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教育的现状
曾有数次学业成就测验研究表明,非裔美国学生、拉美学生及土著印第安学生的测验分数明显低于欧裔和亚裔美国同学,这与上述群体在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差异非常一致。
现在,非裔美国人、拉美人及白人儿童之间的学业差距正在以缓慢的速度缩小。在20世纪70年代,这一差距明显缩小。但是从80年代初期开始,不同民族的儿童在阅读和数学成绩上的差异基本稳定。同时,他们在SAT上的成绩差异也在减小,但速度同样很慢。
为什么非主流群体家庭的学生成就测验成绩远落后于欧裔和亚裔的美国学生?原因有经济、社会、家庭、文化及学校对他们不公正的对待等。许多非主流群体居住的社区普遍存在着长期失业、无业及工薪微薄的现象,对其家庭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另一个不利条件是他们所能进入的学校,如市郊、私立学校、教会学校甚至乡村学校教学质量欠佳、合格教师过少且学生人数过多。通常,少数民族学生之所以表现差是因为他们所受的教育与其文化背景不一致。而学业成绩出众也很可能不被学生所在的群体认可。相关研究发现,在许多非裔美国学生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他们中努力学习的孩子会被同伴指责为“模仿白人”。相反,许多亚裔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取得出色的学业成绩,因此会给孩子施加很大的压力。于是,许多亚裔儿童在学校里表现非常出色。非裔美国人、土著印第安人和墨西哥裔美国人一般喜欢与他人合作,他们在合作条件下比在传统竞争条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现。如果学生的母语和方言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则他们可能会降低对学校的认可度。另外,由于对非主流群体家庭的学生抱有低期望,同时也是出于好意,教师或管理者将这些学生不恰当地安置在低能力组中或进行分轨,或让他们接受某种特殊教育。学校的低期望导致了学生的低学业成就。
非裔美国学生、拉美学生及土著印第安学生的低学业成就也许只是暂时的。近几十年来,随着非主流群体逐渐有了稳定的经济保障并跨入中产阶层,其后代的学业成就将有望与其他群体保持相当。而学校这个中产阶层机构具有打破贫困的恶性循环的功能,它所要做的就是为贫困儿童多提供成功的机会。学校若要提高非裔美国学生、拉美学生和土著印第安学生的学习成绩,则应实行全面的教育改革或采取一些已被实践证明的有效措施。
三、社会建构主义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启示
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是当代建构主义的一个分支,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开展有很多有益的启示。他强调个体学习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社会可以对个体学习发展起到支持和促进作用。该理论中有四个重要的基本原理,即社会学习、最近发展区、认知学徒和中介性学习,它和多元文化教育的五个维度:内容整合、知识建构、减少偏见、公平教育、授权式多元文化等,是内在统一的。
1.社会学习
维果茨基强调学习的社会性,指出儿童的学习是通过与成人及有能力的同伴的交互作用来进行的,故主张学生间、师生间的合作学习。不同种族、民族、社会阶层的学生之间应该消除偏见,将学习内容进行整合后合作学习。因此多元文化教育应该倡导双语教育、公平教育,反对能力分班,使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能充分接触多样文化的合作学习。
2.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介于儿童自己实力所能达到的水平(如学业成就),与经别人给予协助后所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儿童对处于最近发展区中的概念学习得最好。例如,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一起学习时,他们中可能有这样一个同伴,该同伴能在稍高的认知水平上完成一项特定的任务,且在最近发展区内,则他可以帮助或影响其他同学完成一项他们自己单独不能完成的任务。可见,比起和学生处在不同认知水平线上的教师,水平大致相同的学生之间互相协助使得学生更容易在最近发展区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取得较快的进步。此外,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在学习中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解决方式。
3.认知学徒
认知学徒是指学习者通过与某个专家的相互作用,逐渐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这里的专家既可以是成人也可以是比自己优秀的同伴。让学生当老师的“学生教学”是认知学徒的一种形式。让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合作性的学习小组中活动,使较优秀的学生帮助不太优秀的学生完成复杂的任务。例如,来自亚洲的学生对亚洲文化有比较直观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可以向其他非亚洲文化背景的学生讲解亚洲文化并在讲解中加深对本族文化的理解。
4.中介性学习
中介性学习即提供支架的情境性学习。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应该给学生提供复杂的、困难的、现实的任务,然后给予他们充分的帮助以完成这些任务,而不是只教授点滴知识,并期望某一天学生能够完成复杂的任务。情境性学习主要是指现实生活中、真实活动中发生的学习。多元文化教育中应利用学校的多元种族特色,让学生置身于和多种族、族群直接接触的情境。身处白人、拉丁美裔和非裔为主的学校或社区的学生,十分缺乏与不同种族和社会阶层团体直接接触的机会,因此可利用影片、录像带、照片等替代性方式。另外,还可以在多元文化校园中举办民族集会或某个团体的特殊庆祝活动,在学习他族文化的同时还能联络感情,消除成见。
综合上述四个基本原理,笔者认为,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时,在社会学习的前提下,鼓励学生间在最近发展区内,扮演认知学徒的角色,进行中介性的学习。这样可以更好地进行内容整合、知识建构、授权式多元文化,以达到减少偏见、公平教育的教育目标。
四、结语
多元文化教育越来越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多民族文化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实行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文化歧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及通过文化教育的平等实现政治权利的平等等。总之,多元文化教育倡导多元文化、社会和谐和教育平等,类似于中国自古以来倡导的“和而不同”的人际观念。为了能实现上述目标,各国也做了很多多元文化的教育实践,其中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研究较多。班克斯在1999年提出了多元内化教育的内容整合、知识建构、减少偏见、公平教育及授权式多元文化五个维度。这就为多元文化教育制定了一个较完备的研究框架。
笔者在分析了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现状及来自非主流群体家庭的学生在成就测验上的分数远远落后于欧裔和亚裔的美国学生的原因后,认为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中,社会学习、最近发展区、认知学徒和中介性学习等四个基本原理对多元文化教育有很好的启示作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与班克斯的关于多元文化教育的维度相辅相成,对改善多元文化教育,尤其是少数民族及移民的教育问题及多元文化教育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Dennis M.Mclnerney,Valentina Mclnerney.Educational Psychology:Constructing Learning(Edition 4)[M].Sydey:Prentice-Hall,2006.
[2]James A.Banks.Dimensions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revised from:James A.Banks,“Historical Development,Dimensions,and Practice”)[M].New York:Simon & Schuster Macmilan,1999.
[3]白亮.美国多元文化教育运动的困境与反思[J].外国教育研究,2009,(2).
[4]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
[5]靳淑梅.多元文化教育及其实施途径探析[J].黑河学刊,2010,(11).
[论文摘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社会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我们要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劳动价值论,用的基本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的基本理论。本文阐述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看待劳动价值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
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分配制度原理
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经济运行中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并存,与之相适应收入分配采取按劳分配为主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制度。
(1)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决定的: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和公有制经济的相互结合,决定了在公有制经济中只能采取按劳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并存,共同参与创造财富,要求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指各种要素都应根据其在再生产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的大小来参与收益分配,获得相应的报酬。基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只有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才是现阶段唯一公平的分配方式,这种分配方式在形式上是平等的,因而也是公平的。在公有制经济中,由于国家和集体是除了劳动以外的一切生产要素唯一的所有者,因此全体社会成员只能是劳动者而不能是其他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即按付出劳动量的多少来决定应该获得的收入的数量。但是这种分配方式也存在不平等的一面,由于人的天赋、能力、所承担的责任和风险、担任的工作的难易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对社会、生产做出的贡献也是不一样的,如果采用同一种分配方式同等的对待必然产生新的不平等。
(2)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的创造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决定的。马克思曾经在《资本论》和《哥达纲领批判》等文献中多次指出劳动并非一切财富的唯一源泉。现实的常识告诉我们仅仅有劳动者而没有资本、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的参与,是不可能创造价值和财富的,在生产过程中三者缺一不可。对此马克思曾经论述到:“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原材料。”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技术、信息和管理才能等过去不被重视的要素在现代的生产和经营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他们也要求参与分配。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由于“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所以应该允许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参与分配,这样有利于生产要素向更有效的领域流动,有利于技术进步的加快,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社会主义经济中劳动价值的认识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人力资本创造的价值也越来越多,现代生产中体力劳动所占比重不断降低、劳动复杂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不少学者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了怀疑。在这种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该如何看待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不重视脑力劳动,认为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指的就是体力劳动。因而在知识经济到来的时候他们提出:商品中所含的体力劳动的成分越来越少了,因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不再适用了,商品价值应该从由劳动和劳动时间决定变为由“知识含量”决定、由知识来计量。事实上,马克思从来就没有忽略过脑力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清楚地论述到:“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也就是说,无论是生产何种商品,都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生产的,只不过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所占的比例不同罢了。由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体力劳动居于主体地位的时代.
三、当今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工作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
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效率的提高,这不仅仅是生产工人的劳动支出的增加,更多的是包括了科技工作者和经营管理者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所付出的大量的复杂的脑力劳动。由于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才能是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能否大大加强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对科学技术工作者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劳动做出全面的评价,提出相应的激励措施。科技工作者作为生产性劳动者,他们自身的劳动创造价值。
关于科技工作者的劳动的价值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方面,科技力的承担者也被列在生产工人的概念下。“由此可见,马克思把科学技术工作者和经营管理者也看作是生产劳动者,从而也参与了价值的创造。而且由于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是一种复杂劳动,因此在同样的时间内,他们可以创造出比一般劳动者更多的价值。另一方面,科技工作者的劳动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创造社会财富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科技工作者将先进的科技应用到生产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增加产品的数量,还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因而,在评价科技工作者劳动的价值的时候,不应该仅仅根据他们的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的多少来衡量,还要看到他们在创造社会财富中的作用。
【关键词】会议 文献 数据库 数字化 资源共享
一、研究背景
会议文献是指在各类学术会议上宣读的论文、论述、总结等形式的文献,包括会议前参加会议者预先提交的论文文摘、在会议上宣读或散发的论文、会上讨论的问题、交流的经验和情况等经整理编辑加工而成的正式出版物[1]。文献是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知识资源,大多数会议文献都具有独到的学术见解和新颖的学术观点,学术质量较高。许多会议文献还公布科研人员取得的新进展与新成果,并提出新的研究课题和新的研究设想。因此,会议文献往往具有专业性强、学术水平高、内容新颖、信息量大、可靠性强、出版速度快及发行方式灵活等特点[2]。
会议论文作为仅次于科技报告的十大情报源之一,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期,在相关学术领域内取得的最高学术水平,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文献信息保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情报价值,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必备文献之一。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加工、处理技术及信息检索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大图书馆以及数据库商开始将会议论文数字化,以期为受众提供更加便捷的数据服务。目前,国内综合性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主要有三个:CNKI的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的《中国学术会议文献数据库》、上海图书馆的《全国学术会议篇名数据库》。
本文通过对这三个数据库的统计调查,对国内主要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的建设和利用状况进行了初步分析,特别关注了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并给出了相应对策与展望。
二、国内主要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开发所处的环境
(一)政治环境
近年来,政府在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引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为企业研发中心服务,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坚定不移地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倡导学术诚信、鼓励独立思考、保障学术自由、弘扬科学精神”。在政策的保障和推动下,学界的主动性明显增强,学术交流活动日见活跃,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二)经济环境
目前,整个市场经济正步入转型升级的阶段,各领域之间的渗透交融越来越明显。科研人员、教育界人士、政府机构对学术会议转化的成果需求日益旺盛,愿望日益迫切。传统图书情报机构对于会议文献的揭示已经难以满足受众的需求,需要寻求更为高效、精确的揭示途径和呈现模式。
(三)社会环境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会议文献数据库》的总部在北京,《全国学术会议篇名数据库》总部在上海。京沪两地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在上海能感受到海纳百川的思想碰撞,北京更是汇聚了大量优质的教育文化资源,国内高质量的学术会议有很大部分都选择在这两地召开,办会条件成熟度高,具备明显的资源优势。
(四)技术环境
数字化加工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会议文献的揭示和服务提供了良好的支持,数据库开发者得以运用这些成熟的技术,来构建会议论文资源,成为采集、加工、保存、服务的技术平台。并通过互联网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提供学术会议论文数据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三、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建设和利用的现状
《全国学术会议篇名数据库》由上海图书馆上海科技情报所制作。该库建库时间早,早在1958年零星的资料收集就已出现。该数据库正式始建于1982年,最初以微缩胶片形式全文,1998年开始建立光盘及网络版数据库。《中国学术会议文献数据库》由北京万方数据有限公司制作,始于1983年,于1995年建光盘库,1997年通过Chinainfo出网络版文摘库,2002年网络版全文库。万方数据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一家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为基础,直属科技部的股份制高新技术有限公司。《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由清华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制作,教育部主管,该数据库始于1999年,能实现多库并行检索,具有强大的综合优势。(参见表1)
(一)会议论文收录量
万方《中国学术会议文献数据库》以250多万篇的数据量独占鳌头,CNKI《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以200多万篇紧随其后,上图《全国学术会议篇名数据库》为120万篇,数据量较少。
(二)z索功能比较
基本的字段检索、高级检索和专业检索功能均无太大差异。万方和CNKI 均提供相似文献推荐服务,万方还提供与互动百科的词条链接服务;CNKI的分类导航、论文集导航和会议导航均做得较为出色,使用体验较佳。
(三)全文服务
万方和CNKI 均提供会议论文全文下载,会议论文索引免费获取,上图库仅提供篇名服务,需线下联系以获取全文。
学科导航(大类数量) 基本按照中图法,A大类不单列 分为十大专辑: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工程科技Ⅱ、农业科技、医药卫生科技、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Ⅰ、社会科学Ⅱ、信息科技、经济与管理科学。十专辑下又分为168个专题。 无
(四)数据库收录会议情况抽样比较
通过对三个数据库5年内的收录数据进行统计,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类目进行抽样比较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五)会议论文收录情况比较(参见表2)
2008~2012年,万方收录论文集12593种,年均2546个会议;CNKI收录7897种,年均1379个会议;上图收录3076种,年均613个会议。
(六)会议论文收录学科分布情况比较
万方会议论文收录科技类占总量的83.58%,其中工业技术比例最大,占39.07%;CNKI科技类占总量的73.80%,其中工业技术占30.00%;上图科技类占总量的68.40%,工业技术占30.92%。万方会议论文科技类占比是三个库中最高的,工业技术也是三个库占比最高的大类。上图会议论文中社科类占比为三个库中最高。
(七)收录会议重复情况比较
从5年内的抽样统计结果看,万方收录的会议论文集数量与上图收录的论文集数量重复率在大约是上图的50%。同时,万方和CNKI的重复量也基本上占CNKI的二分之一。
从上述调研及统计中发现,在建设力度方面,公益机构(上图)对会议文献数字资源的建设力度并不大,开展的服务力度非常有限,利用率不高;在加工深度方面,仅仅停留在对文献的数字化扫描的数字化还原层面,远未达到资源的深度揭示。相比较公益机构的迟缓,嗅觉灵敏的商业机构却在资金技术人力方面加大投入,采用全文扫描识别技术,力图深度揭示文献内容的内在关联,为受众提供更加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
四、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比较,我们发现,目前三个国内主要会议论文数据库之间数据体量差异较大,有一定的重复率。同时,因为数据库制作者的不同,制作标准不一,对同一种会议文献,不同的单位可能按不同的文献类型来处理,规范程度也不尽如人意[3]。由此影响了会议论文数据的查全率和查准率,给受众的正常使用带来诸多不便。学术会议是新研究成果的重要场所。据统计,有近1/3的学术成果是在相关会议上首次公布的;学术会议对本学科领域重大事件的首次报道率也是最高的。可以这么说,只参考期刊文献,不参考会议文献,科研的开创性将不复存在。因此,各大数据库应以读者的利益为出发点,达成共识,分工协作,不断提高兼容性,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
(一)增进沟通,统筹规划
会议文献数量巨大,任何一家机构都不可能独立收全所有的学术会议文献。这就首先需要全国各文献情报机构精诚协作,整合分布在各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情报机构、数据公司中的会议文献资源,将资源进行充分的梳理、组合;其次要借鉴运作模式相对成熟的数据公司的力量,依托公益机构专业的分类标引手段,将公众资源和商业力量进行统一的运作规划,联合共建从而合理分配使用社会资源。如此,必然可以减少重复建设,从而提供更丰富优质的服务。
(二)规范制作,深度揭示
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有必要建立规范的会议文献数据库,将不同出版形式的会议文献统一纳入该数据库,按照会议文献的特征和著录规范进行著录。同时,对会议文献的开发不能停留在全文提供的层面,应认真调研,做好深层次开发的准备,以深度标引为基础,提高资源揭示的深度与内在关联性,进一步完善会议文献的数字化建设工作。在服务平台相关功能上,论文数据的精准定位、深度标引以及全文的可检索途径已成为服务平台不可或缺的功能之一,必须充分考虑并挖掘这一功能。
(三)丰富内容,深化服
新一代的会议论文服务平台,不应当仅仅是提供论文检索的数据库,更应当以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为着力点,将服务延伸至会前、会中和会后。从会议预告到相关新闻,从篇目揭示到文献传递,从单向提供会议信息到支持用户相关信息,资源共享、开放协作将是未来会议文献数据库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王冰,曹开玉. 军事情报网络资源检索理论与应用[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508-512.
关键词:市场社会主义者;公平;平等
中图分类号: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一、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公平观和平等观的发展
西方市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资本主义不尽相同,也与某些计划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体制有差异。它本身固有的特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制度不影响资源配置的实现形式。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认为,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只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形式,与社会制度的性|没有关系,不存在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第二,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一切经济制度的基础。生产资料公有制体现了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趋势,西方市场社会主义将市场与社会主义结合,主张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第三,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这点是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的最显著的特征。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这一实际情况,不仅是社会主义理论和现实的急切需要,也是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表明,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不存在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其本身并不能完全地表示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但是存在在不同经济制度的社会中,经济制度必然会受到不同的社会阶级的影响和制约。在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原则下,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然性,又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公平性与平等性的影响
(一) 市场经济对公平性与平等性的促进
社会主义市场,公平性与平等性这三者的统一,是所有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积极探索并且努力实现的根本目标。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认为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将效率最优化并且完全实现公平与平等的制度。民主自由,收入分配平等,权利实现与社会公正等,这一系列积极结果都表现了,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公平与平等性这几者的有机结合,市场经济对公平性与平等性的促进作用还在其未来的实现效果上:1.充分实现收入分配平等;2.权力机会的平等;3.公民政治经济地位的平等;4.消除等级差异,消灭剥削,民主自由;5.个人价值实现。虽然现在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并没有完全实现最终的目标,但是只要把握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平与平等关系的辩证统一,改变由于私有制和阶级剥削带来的社会隐患。
(二) 市场经济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公平性与平等性的破坏
1.市场社会主义反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忽略了合理的物质利益追求。市场社会主义从本质上讲,是对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调整,肯定个人物质利益的本身,就是调动和发挥人的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下,既要肯定和尊重个人正当物质利益的现实,又要发扬社会价值的无偿实现。
2.由于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造成了对公平性与平等性的破坏。首先,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市场上就有可能产生一些不正当的经济行为。其次,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单个的商品生产者和单个经营者不可能具体掌握社会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因为这种盲目性会造成价格的波动和资源的浪费。另外,市场调节还有一定的滞后性。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没有及时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平性与平等性的最终实现就会遭遇到阻碍,甚至市场经济的缺陷会完全背道而驰,比如实现公平和平等是为了缩小差异,达到社会主义本质目标,然而市场的自发性会造成两极分化。
3.西方的市场社会主义者们虽然主张一致公有制,但总的说来,他们对国有经济大多数都持否定态度,而且大多数的模式都是重视收入平等并且关心所有制内容。这样一来,就很难保障实现收入平等分配的社会平等,更谈不上对社会公平与平等的实现。
三、对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公平观与平等观探索的启发
(一)市场社会主义的发展以资本主义为基础,而又优于资本主义
这就必须要求市场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始终保持着“摒弃”的态度,需要进行清楚的了解,市场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的重新认知,它从实现手段实现目标上是由于资本主义而又不同于资本主义的。
(二)不再是为统治管理阶级服务的手段,它是最大限度的从公民角度出发来探索公平和平等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有了公平和平等,社会才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才有保障,从而调动自身的积极性,维持社会持续发展。
(三)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效率、公平与公平正义者辩证统一的结合起来
第一,经济体制如果是市场经济。因此,我们就必须确立市场经济的公平效率观,即“机会公平原则”与“规则公平原则”。市场经济的动力来自于经济人对利润的追求,追求自身利益的驱动和外在竞争的压力,各利益主体必然要提高自身经济活动的效率,从而带动整个社会效率的提高。每一个经济人的活动都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
第二,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因此我们的公平效率观中必须包含社会主义的基本要素,必须保证一定程度的结果公平。仅仅“机会公平原则”与“规则公平原则”是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的,因为它无法保证结果的公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导致结果的不公平。而第一轮竞争结果的不同,必然影响到第二轮竞争的起点是否公平。
参考文献:
[1]孙来斌;市场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
英文名称:Journal of Anhui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 Industry(Natural Science)
主管单位: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安徽省合肥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6-4540
国内刊号:34-1142/TU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关键词:医学专业生;思政课;概论;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学校各级领导及思政课教师共同研讨,提出了“专题教学、问题导入、中班授课、小班研讨、实践解读”的教改模式要求。为研究“概论”课程,学校开展了本次问卷调查。调查于2015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大一学生、大二学生中进行,采取学生自愿参加的方式、当场发放并回收问卷,共发出问卷418份,回收有效问卷418份。其中,大一学生295人、占70.57%,大二学生123人、占29.43%;八年制学生278人、占66.51%,五年制学生107人、占25.60%,四年制学生33人、占7.89%。
结果与分析
1.近四成学生认为自己了解“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但是同时又有近八成学生感觉自己不了解“纲要”和“概论”两门课程之间的关系
参加调查的学生中有59.09%认为“自己不了解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认为“自己了解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学生高达 40.91%。其中,认为自己了解“纲要”和“概论”两门课程之间关系的学生只有21.53%;而回答不了解的学生占78.47%,提示教师对教材第二章至第四章的内容[1]要给予特别的重视,使学生了解“概论”是“纲要”的必要延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以中国近现代史为基础展开的。关于教材,在三个选项中,希望“教师上课主要讲专题,同时用少量时间指导学生理解教材”的学生最多,占59.81%;主张“教师上课完全按照教材体系和内容来讲,以利于学生全面、完整掌握教材内容”的学生占31.82%;而认为“教师上课只讲专题就好,教材完全可以由学生课下自学”的学生只占8.37%。近六成学生希望上课主要讲述专题内容,同时也有三成学生更为重视全面、完整掌握教材内容。教师在重点讲授专题的同时,也要重视指导学生掌握教材体系。
2.专题教学是学生非常喜欢的教学方式,他们希望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导入对理论的解读
有高达73.68%的学生喜欢专题教学方式,希望能够按照教材目录讲授教材内容的学生占比只有26.32%。专题教学方式具有内容集中、主题鲜明、深度探索的优点[2],有利于从更宏观的背景上阐述理论问题。从这组数据来看,专题教学方式不仅是教师重视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喜欢的授课方式。92.34%的学生希望“教师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导入对理论的解读”,只有 7.66% 的学生主张“教师上课直接切入主题讲授理论”。对于学生来说,“概论”课程的理论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因此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导入对理论的解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于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如区域经济、三农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以及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如食品安全、环保、看病难、上学难等,问卷设计了四个选项:A. 不了解也不关心,教师上课不必介绍;B.很了解,教师上课不用再介绍;C.不了解但是很关心,希望教师上课加以介绍;D.不了解但是很关心,可以先布置作业自己查资料思考,然后上课跟教师交流。四个选项当中,选择C的学生最多,关于重大理论问题选此项的占 72.73%,社会热点问题此项占比75.84%。选择D的学生均超过一成,重大理论问题此项占 12.20%,社会热点问题此项占14.11%。C和D两项相加,两个问题的数据都超过八成,说明绝大多数学生不是很了解这些重大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但是他们对此抱着非常关心的态度。选项B中选择重大理论问题的学生只有 2.39%,社会热点问题占5.98%,两者都不多。但是选项A两个问题的数据却表现出差距:重大理论问题占 12.68%,有超过一成的学生对此不仅不了解、甚至也不想了解;而社会热点问题这个选项却只有4.07%。这表明:即使对理论问题完全不感兴趣的学生中,也还是有学生愿意了解鲜活的社会热点问题。
3.多数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学内容应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背景,学校学生对医学相关社会问题或新闻事件,有较高的知晓度
调查中,认为“思政课教学内容应该结合所学专业背景”的学生占到了89.47%,而认为不应该的学生占到10.53%。医学院校思政课如果能够结合医疗卫生领域的热点问题组织教学,会更加受到学生的欢迎。有96.65%的学生听说过“非典”、96.41%的学生知道“三鹿奶粉事件”、“医闹”的知晓度90.67%,知道“毒胶囊事件”的学生有 81.10%、知道 “医保”的学生也有80.14%。认为思政课应该关注这些问题的学生占到97.13%,只有2.87%的学生选择了“否”。作为医学相关专题,高达79.90%的学生认为“概论”课程可以引入“医患关系”问题,“医学生职业素质”也占到60.53% ;“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紧随其后占56.46%;“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比例相近,有54.31%。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可以适当向这些内容倾斜,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更多关心关系到全社会的“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等内容。有68.66%的学生愿意以医学热点问题为内容进行网络学习、完成课外作业并开展课堂讨论。总体来说,52.87%的学生感觉这些医疗卫生热点问题对自己的影响是积极的,“我对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未来更有信心了”; 而47.13% 的学生感觉是消极的,“看到这些消息后,对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前途感到迷惘”。超过五成的学生感觉是积极的,这让笔者稍感安慰;同时,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也有近五成的学生感觉是消极的。解决学生的这些疑惑,是思政课教学必须面对的。
4.小课堂讨论颇受欢迎,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是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方法
关于讨论课人数,选择规模为 “20人” 的学生占38.04% ,选择 “40人”的为 33.73%,而认为“80人”规模合适的只有 15.31%,“120人”的也只有 12.92%。从数据中可以看出,20人~40人的小课堂讨论是颇受欢迎的。关于开展社会实践的方式,83.97% 的学生同意“概论”课程可以利用网络进行社会实践,认为不可以的学生只有16.03%。因此,通过网上相关资料的收集、分析来解读重大理论问题、开展社会实践,是“概论”课程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方法。此外,94.26%的学生认同医学院校“概论”课程进行社会实践,可以邀请医院及卫生管理部门的专家介绍相关情况,占压倒性多数;不认同的只有5.74%。以笔者多年的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经验来看,“概论”课程很多理论内容都可以与医学管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经济学等社会实践相联系,学生们希望可以直接与医院或卫生管理部门的专家接触,听到第一手的情况介绍。
讨论与建议
1.讲好“概论”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是帮助学生理解后续课程内容的基础
“纲要”和“概论”两门课程的内容重叠度相当高。“概论”教材中(高教版),第二章新民主主义论,是对“纲要”课程主体内容的回顾与总结;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端。讲清楚这三章,才能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前三十年摸索的基础上开始的,才能理解今天很多社会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与艰巨性。根据本次调查数据,不了解“纲要”和“概论”两门课程关系的学生占78.47%,因此对教材第二章至第四章的内容更要给予特别的重视,使学生了解“概论”是“纲要”的必要延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以中国近现代史为基础展开的。
2.专题教学是“概论”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应不断加以凝练和完善
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如区域经济、三农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是组织专题教学的很好选题。超过七成学生对这些问题不了解但是很关心,并且希望教师上课加以介绍。如果再加上愿意先自己查资料思考,然后上课跟教师就这些问题交流的学生,总数超过八成。从前面的数据中可以看出,认为自己很了解重大理论问题的学生只占极少数,绝大多数学生虽然不是很了解这些问题,但是他们对此还是很关心的。组织专题教学还可以借鉴以往思政课“请进来”的传统做法,发挥各校专业所长,邀请一线专业人士到学校介绍、讲解涉及重大理论的现实问题。例如: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也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的一部分,在这些方面医疗卫生管理机构及工作人员比思政课教师更了解具体情况,邀请他们参与到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中,会使医学院校思政课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有超过九成学生特别在意专题教学过程中教材的作用。在组织专题教学时,也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专题与教材内容之间的关系。
3.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导入对理论的解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如食品安全、环保、看病难、上学难等,“不了解但是很关心、希望教师上课加以介绍”的学生,以及“愿意先自己查资料思考、然后上课跟教师交流”的学生,总数占到九成。与前组数据相类似,绝大多数学生不是很了解这些社会热点问题,但是他们对此抱着非常关心的态度,这是专题教学非常好的切入点。与此相应,同样超过九成的学生希望教师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导入对理论的解读。对于学生来说,“概论”课程的理论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因此,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导入对理论的解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
4.思政课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背景,有助于提高课程吸引力
本次调查中89.47% 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学内容应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背景。作为医学生,他们对“非典”“三鹿奶粉事件”“医闹”的知晓度都超过九成。以这些公共卫生事件为切入点来组织“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患关系”“医学生职业素质”等专题教学,可以更好地使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相关理论问题。近十年,为落实思政课“05方案”,学校“概论”课程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一些探索。在部分课堂的教学中引入了公共卫生事件,通过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分析透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迁,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绩以及面对的新问题、新挑战。思政课教学如果能够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组织教学,会更加受到学生的欢迎。
5.思政课社会实践可以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
借助网络平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网上相关资料的收集、分析来解读重大理论问题是思政课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方法[4]。学校已经连续多年以命题论文的方式,要求学生在网络中查找相关资料、开展小组讨论、撰写课程论文和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收到了较好效果。此外,思政课社会实践也可以考虑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就医学院校思政课社会实践而言,可以邀请医院、社区及卫生管理机构介入学生的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深入社区,感受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社区是社会最基层的组织形态,它是联系普通群众与卫生管理机构和医院的桥梁,每天的工作内容映射着医疗卫生系统跳动的脉搏。社区及工作人员对我们国家和社会的理解,与思政课教师有着不同的观察视角,将他们的工作内容引入思政课的教学中,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本文系首都医科大学校长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5JYY48)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40-107.
[2] 郭凤志. “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教学的基本思路[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9):70-73 .
[3] 林兴龙. 社会热点问题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途径分析[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1, 32(3):133-135.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10-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主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还有相应的其它理论课程。肩负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对大学生进行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综合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责;起着教化人、培养人、塑造人的作用。
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普遍存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乏味。多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师主讲为主,这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少,学生主体性难以体现;教学针对性不强,联系实际不够。忽略青年学生自身特点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不能解释和阐明现实社会现象和问题;教学内容不精练,重复现象比较严重;教学理论性强,对理论观点泛泛而谈,与现实生活脱节。教学普遍缺乏新鲜感、吸引力和感召力等问题。这使得许多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抽象、空洞,远离自己的生活实际,因此在学生中,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大多是上课不投入,考前背重点,考后全忘记的状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要求相去甚远。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做了一些探索,采用“案例启发教学法”、“课堂交流讨论法”、“问题引入讲解法”、“情感疏导教育法”,力求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努力推动同学们将所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进心、进脑”,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1案例启发教学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其学科体系的特点,本身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科学性、教育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转化行为的教学任务,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它不仅要解决学生“知与不知”的问题,还要解决学生“知与信”“知与行”统一的问题。教学不仅要注重讲清理论,更要思考如何能让学生理解它是科学理论,对认识现实社会,对自己的人生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并落实在生活实践中。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要克服教材内容的繁琐,要求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蕴含着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事例,使学生透过这种范例,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案例”本身源自生活,又具有典型性,讲起来,既形象又生动。在教学活动中,要讲某一理论时,先从案例分析入手,会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增强对理论的理解力和可信力。注重从案例分析再到基本理论的阐述,循序渐进,逐步深化,使课堂教学更具有感染力、生动性。启发式教学,源于古代教育家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一说,其精神实质在于强调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不断探求新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培养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想觉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互动。
通过案例启发教学法的运用,力求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原理通俗化,枯燥的理论趣味化。这一方法的运用,强调了教书与育人、解决具体问题与系统学习、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课堂交流讨论法
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多采用课堂交流讨论法。讨论法是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围绕某一理论或实际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论辩,以求得正确认识得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能使信息多向传递反馈迅速,能调动每一个参与者的积极性,集思广益。
我们常采用在每次课堂教学开始之始,先由教师提出与该堂课要讲的主要内容相关的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将所学理论和现实结合起来,谈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说出理由。教师再对学生的发言做适当点评,由师生共同对话来完成教学任务。
目的:首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过程当中来,使课堂能更广泛吸引学生。使学生在自由讨论、激烈争辩的气氛中求得共识,获得新知,激发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其次,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独立思考和求异性思维的能力,学生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将会运用到很多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的生活观察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第三,学生通过争论,在教师的引导下求得共识,者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把握并且真正相信有关的理论观点和科学结论。有利于促进懂、信、用的统一。第四,能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能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将实际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通过这样的教与学互动形式,使学生学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真正达到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活动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与信仰。
3问题引入讲解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从问题引申出一系列要讲的内容。在讲解过程中,联系学生举出的典型例子和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分析,同时,将理论与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进行讲解,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问题和吸收内容。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每一章都选择若干实践的话题进行探讨,或通过同学们课后准备的小品、游戏再现生活中的某种困境或需求,从而引发思考。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开展“读懂课本,演绎精彩”的教学活动,任课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将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分配给各小组。各小组通过自学、讨论交流,按照老师的教学进度,分别在课堂上演绎学习内容。演绎形式可多样化(如拍摄VCR、制作PPT、现场表演等)。
目的:让学生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吸收更多的知识,使教学互进的作用充分发挥:即教师可融入学生的观点进行分析,学生可吸收教师的新观点;学生一边听老师讲,一边结合自己的思想思考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互相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综合素质,撞出思想的火花,让学生找到灵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并使教学互动形式多元化,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4情感疏导教育法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注重根据思想教育的特殊性,采用思想教育“灌输与疏导”相结合的方法,既要毫不动摇地向学生进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和道德观的正面灌输。通过这种正面的宣传教育,使受教育者接受理论的基本观点,并用以指导行为。同时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在方法上又要符合学生身心特点,要遵循教育规律,对他们想不通的问题或错误的认识进行启发和开导,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向正面转化。坚持教学中的民主精神,循循善诱,积极疏导,创造条件,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注重课后教师与学生情感的交流,在班级中设立“导师制”,即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并派教师给予指导。更密切的关心学生思想和生活状况,尽全力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付出真情与爱心,学生会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在生活中教师以身作责,以行为、知识和人格力量,引导、培养学生道德自律精神,用理论指导自己的生活。
总之,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使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纯理论讲授。使授课内容更科学、内涵更丰富,理论教授更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社会实际、学生思想实际。教学更受学生欢迎。通过教学形式的转变,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通过互动式学习,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深化认识。并使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真正能让学生获得真知,能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提高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最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由纯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参考文献
[1]何善亮.教育的本质:基于有效教学的分析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 (1)
[2]廖伯琴.例析课程改革中探究式教学的功能[J].中国教育学刊,2008 (1)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教学设计 创新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由于缺乏制度保障、资金保障、创新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在其教学中存在内容设计简单、行程流于形式等情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阻力重重。当代大学生大多属于90后, 90后的大学生是个性。他们年轻、活力,具有创新精神,但是更喜欢标新立异,喜欢与众不同。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活力,但透射出冷漠;他们身上体现出创新,但透射出搞怪。90后是孤独的一代, 90后是缺少情感感化的一代[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经常以团队、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这种教学方式需要学生在运作理论知识的同时,更需要团队合作精神、和谐共赢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兼顾理性知识和非理性知识教育,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创新
(1)授课教师确定选题,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者寒暑假进行研究,完成调查论文,调研报告。最后教师根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这种实践教学形式适用于社会中存在的现象、政策贯彻实施及效果等问题的调查研究。从经费计算的角度来时,最为经济实惠。从组织管理的角度,也最为简单轻松。但是,这种实践教学方式有赖于学生高度的自觉性、敏锐的观察力和高素质的科研能力。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组织的带领大学生到社会重点行业、企业、街道或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等等地方进行考察调研,完成调查报告。这种实践教学方式有利于加强教学与社会生产的联系,与第一种实践教学相比,具有更高的纪律性要求,可获得教师的现场指导。但是,参加活动的人数有限,活动成本相对较高。
(3)情景模拟。根据教学内容,模拟一定的场景,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从中获得启示。这种实践教学形式可以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看问题,扩大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造力[2]。
(4)专题讲座、座谈。邀请社会知名人士、成功人士或先进人物等,到学校做专题报告,就社会热点、学生关心的问题与学生现场互动。
(5)课堂讨论、辩论。在教师主导下,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6)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勤工俭学、志愿者服务等活动联系起来,开展实践性教学。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创新的条件保障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保障主要包括:组织领导、指导力量、经费条件、基地建设等方面。
2.1组织领导
教育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中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由“学校党委直接领导”,“分管校领导具体负责”。并成立“直属学校领导的、与学校其他二级院(系)行政同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二级机构”,负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任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表现出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高度重视。
当前,由于生源问题,高职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学校的领导者都“聚焦”在不可回避的生存发展问题。但是目前中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国际形势复杂,不能放松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各级领导也应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3]。
2.2教学管理
关于实践性教学的学时学分问题,《关于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完善实践教学制度。要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提供制度、条件和环境保障”。教育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也同时规定“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落实学分(本科2学分,专科1学分)、教学内容、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覆盖所有学生。”各高职应根据这些文件的精神,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真正地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落到实处。
2.3经费条件
关于实践性教学经费,教育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明确规定应设立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实践性教学经费主要包括交通费、差旅费、讲课费、门票费、场地费。随着实践性教学参与学生数的增加,实践性教学成本也会越来越高。这笔教学资金最主要的来源是学校设立的专项经费,但在具体的实践性教学中,利用自身优势积极争取外援,增加实践性教学收入来源。如: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获得企事业单位的资金资助,同企事业单位双赢[4]。例如,同移动公司的合作,可以使学生身穿带移动宣传标语的T恤从事实践活动,宣传移动公司的形象的同时获得移动公司经费的支持。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长效机制的建立,需要学校有关部门的关系和支持,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关系和支持。
2.4基地建设
柳礼泉在《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一文中指出:“基地教育,就是利用地方教育资源优势,建立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到基地参观学习,在现场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这是一种基于认识与感受的实践教学环节。”基地建设是开展基地教育的前提。基地建设要体现本地化、规范化的原则,深入开展基地建设。本地化是指基地建设要积极利用学校所在地的人文地理、历史文化等特征。规范化是指基地建设中教育基地的合法化、规模化,合作关系的稳定性、长期性,教育内容的代表性、指向性。随州职业技学院在基地建设包括随州高城镇“傅本发残疾人自强基地”,广水“单身母亲养殖基地”等在本地具有影响力的基地。
三、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创新的路径
3.1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思政”课各章节也存在重复的内容,必须进行优化整合。如:第一章可以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必然性、科学内涵、成果、意义”的线索进行整合,把中国化各大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放在其他专题重点介绍;第一章和第六章都涉及“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可以只在第一章重点介绍;第六章、第十章和第十一章都涉及“科学”、“教育””等内容,一定要避免重复;第八章和第十一章都有“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内容,也要避免重复。可以把重复的内容集中在某专题重点讲解[5]。
3.2将理论热点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
近年来出现了一些理论热点问题,如:“六个为什么”、“四个划清”、“七个怎么看”等,这些问题既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如能充实到“思政”课精彩教案中,将使教学更具时效性和针对性。“六个为什么”可以与第一章、第三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和第十章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四个划清”可以与第八章、第九章和第十章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七个怎么看”可以与第八章、第十一章和第十五章的教学内容相结合。
3.3课程评价与管理学相结合。
现有的“思政”课教材是章节式的教学体系,这种体系为了照顾结构的逻辑严谨性、章节的均衡性和前后呼应性以及内容全面覆盖性、学术权威性和表述的准确性等,存在着内容重复的情况,非常不利于教学。因此,精彩教案不能照搬教材体系,必须将其转化成教学体系。
为了突出重点难点,增强教学实效性,“思政”课精彩教案可以把章节式的教材体系转换成专题式教学体系。具体来说,就是围绕中国化的主题、中国化的主线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点,把十五章设置成十五个专题,这十五个专题又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即:总论部分、思想核心理论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部分。其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部分又可以分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基本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政外交政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领导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评价是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对教育对象及实施过程所进行的价值评判[6]。“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政”(简称“思政”)课精彩教案,对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增强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着重分析了“思政”课精彩教案的价值、特点、结构和内容。
3.4精心设计“思政”课精彩教案的结构
在把章节式教材体系转换成专题式教学体系以后,“思政”课精彩教案每一个专题的结构都可以从教学简况、教学过程和教学小结三个方面进行设计。
首先是教学简况。这是对教学基本情况的简要认识和把握,包括授课对象、学时安排、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课后作业、阅读书目等。授课对象要把本专科区别开来,以此了解不同授课对象的总体情况;学时安排是指对每个专题教学任务完成所需时间的总体把握;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预期要达到的结果,对整个教学活动起着统贯全局的作用;重点难点是教学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教学的主要方面,包括教材要求的重点和一些热点、难点和疑点;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采用的策略、方法和手段;课后作业是教师教学任务完成后为学生布置的学习任务;阅读书目是教师为学生布置的拓展学习任务,除了一些经典选读外,还可以推荐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文学作品。教学简况最好安排在每个专题的最前面,以表格形式呈现,简洁明了。
其次是教学过程。这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布局,也是精彩教案的主体部分,包含了各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步骤,实际上把整个教学流程都进行了安排,包括告知、导入新课、讲授、视频、案例、提问、讨论、自学、教师归纳或点评、知识链接、时间分配和板书设计等。告知是告诉教学对象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导入新课是教师在新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它能引起学生注意和激发学习兴趣,既可以通过复习提问自然过渡到新课,也可以通过案例、名言、图片、视频等导入新课;讲授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它是教学过程的重点环节,也是时间分配最多的部分;视频与案例是指通过播放视频资料、分析教学案例进行辅助教学的环节;提问、讨论及自学等,是指教学中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而设计的师生互动环节;教师归纳或点评是指在视频、案例、提问、讨论、自学等环节完成以后,教师对其进行简要的概括和指点,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和理解;知识链接是指教学内容中涉及的知识点,通过专门的介绍以加深教师和学生的理解;时间分配是指教学过程中各环节所分配的时间;板书设计是对板书的内容、形式布局的设计,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展示。
最后是教学小结。这是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总结和思考,包括教学效果、教学经验分析和改进措施等。教学效果是对教学活动所达到的效果进行总结与评价;教学经验分析是在对教学效果总结与评价的基础上,对如何安排教学内容和运用教学方法进行经验总结,发现优点,找出不足;改进措施是对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整改措施。
参考文献:
[1]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柳礼泉.教学研究与教学设计[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3]柳礼泉.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4]吕志,黄紫华.面向社会 实践育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5]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