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清华大学自主招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自主招生 思维能力 知识储备
自主招生是中国高等教育招生改革扩大高校自的重要措施。自主招生选拔由高校自行组织,一般由笔试、面试两部分组成。通过自主招生选拔的考生必须参加高考,在高考录取时可获得20分或不等的优惠。自从2003年开始,我国就通过实施高校自主招生探索人才选拔制度改革,允许部分高校拿出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额,以选拔那些由高考不容易被发现的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根据教育部要求,自主招生人数不能超过试自主招生面试点学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5%。
同时,为了维护高考的相对公平,去年教育部联合五部委适时地下发文件,奥赛和部分科技类竞赛的高考加分项目做了积极的调整。在高中阶段,参加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得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的学生,应届毕业当年由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决定是否在其高考成绩基础上增加不超过20分向高校投档,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获得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一等奖的学生,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和高考加分资格。有关获奖学生拟参加试点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考核的,在同等条件下高校应优先考虑给予参加考核资格。
随着竞赛加分的淡化,众多学生及家长把目光投向自主招生。一个学生的学业水平,应该得到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这是肯定的,也是我国教育方针所要求的。因此,各大高校纷纷加入自主招生的队伍,去年出现了以北京大学为首的13所综合性大学组成的“北约”,以清华大学为首的7所工科大学组成的“华约”,北京市“学院路五校”及以天津大学为首的众多工科大学组成的“卓越”自主招生联盟现象。自主招生考试俨然成为大高考下的下高考。为了选拔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学生,自主招生考试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内容及难度均接近竞赛,所以学生要想参加高校自主招生并取得优异成绩,必须要进行相关学科竞赛知识的培训。
根据历年各校自主招生情况,笔者搜集整理部分高校自主招生录取步骤,希望对要参加自主招生、保送生招生的学生有所帮助:
1、首先是考生和家长注意收集参加自主招生高校的相关政策,通过学校推荐或者自我推荐等方式报名,一般来讲,学学推荐的成功机率要大很多。报名一般是网上进行,但是需要考生将有关证明材料通过快递等方式邮寄到学校招办。
2、通过学校对考生材料的审查以后,公布有资格参加高校自主招生选拔考试的考生名单。
3、报考高校自主招生考生参加高校组织的笔试和面试。
4、根据笔试及面试成绩,笔试成绩占到60%,面试成绩要占到40%。通过考试的学生可获得5-60分的高考加分。
5、参加当年高考,达到高校录取分数线的考生既可录取。
学生要想在自主招生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复习的过程中要对以下几点特别注意:
(1)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对问题的理解及应用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综合成绩必须名列前茅。
(2)学习基础较扎实,特别是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学科是每所高校的考点。理科生还要考察物理化学,文科生考察政治历史。平时主要准备知识和素质,课内知识应对笔试,个人素质应对面试,课内知识和个人素质是长期以来积累的结果。
(3)考前注重数理化三科的训练,历年自找招生考试中学生普遍反映数理化考试难度接近竞赛,所以学生应当重视数理化三科的竞赛知识训练。主要准备题型和思维,自主招生笔试题型不同于高考,笔试和面试都更注重思维的考察,所以在临近考试的时候要进行突击性短期准备。
(4)面试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笔试成绩占到60%,面试成绩要占到40%。面试考察个人的基本情况和对高校的了解及常识与时政。一般情况下面试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是否牢固,也能看出他是否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由于自主招生不仅考察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在自主招生的笔试面试准备上,一定要选择一些信息比较全的参考资料,比如自主招生直通车的《中国高校2012年自主招生保送生考试指南》,针对相关的信息、政策和题目,提前进行分析和研究,在面对2012年自主招生考试时,才能既省心,又省劲,做到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 梁胜军,全国化学竞赛命题特点解析
在民权一中采访期间,我们获悉,该校在校长张文同的带领下,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牢牢抓住“教育质量是生命,德育工作是灵魂”这一主题,全方位认真开展对师生的思想教育,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内在动力,学校呈现出教风正、学风浓、校风好的良好局面,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在科学管理工作中,学校党支部、校委会制定出具体措施,要求广大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团结合作、明确职责、增强工作责任感,不仅要在学习上关心学生,更要在生活上爱护学生!要求各位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发火、不体罚,以教育感恩为主,坚持微笑教学,定期不定期地同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家长沟通交流!在采访中,我们看到,一位学生不舒服,被一位女老师发现后,立马他带到办公室观察,这位女老师忙前忙后,又是为学生倒水,又是联系他的家长,直到这位学生被其家长接回家,这位女老师才去工作。在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坚持人性化管理,实施“校园净化工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家、校教育网络,形成育人合力,教育学生“远离网吧”,引导学生“文明上网”。
民权第一初级中学通过大力加强实施规范、科学的管理,使教师富有团队合作精神,使得素质教育扎实开展。从这里走出的一批批学生以综合素质高、思维活跃、富有创新精神而著称!参加历年的全国中学生数理化竞赛,有多人获奖,受到省市教育部门的肯定,每年有30-50人升入省级示范性高中,有300-500名升入市级示范性高中。先后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为“文明学校”、被商丘市委市政府评为“学校工作先进单位”。几年来,民权第一初级中学的毕业生,多名同学免试升入或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全国著名重点大学。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民权第一初级中学坚持科学管理、在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下结出了累累硕果:
就招生制度而言,自主招生是对统一录取制度反思的结果。自主招生的最大特点是将部分招生份额的裁度权交给了大学,所体现的原则是:让属于大学的,回归大学。“卓越联盟”的成立则是应着这一目标产生的新思路。
自信,指的是招生自信。就实力而言,“卓越联盟”成员虽非普通大学,但在世人眼中仍与清华、北大稍有差距。结盟,是展示自信的特别手段,这是团队自信。当这一自信建立在我国高校工科学科发展势头良好的基础之上的时候,自信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各大学自主招生所带来的效益是把双刃剑。对于考生来说,利,是上大学的道路多了;弊,是自主招生考试路上的辛苦多了,家庭支出增加了。因此,虽然大学在根据自身办学特色选拔人才方面功不可没,但却在另一方面造成了考生和家长的四处奔波之苦。联盟招生,可谓有效缓解了这一压力。
“卓越联盟”与其他联盟类似,通过联盟实施集体营销,既压缩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率。它与“华约”“北约”(分别指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为首的高校自主招生联盟)相比,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在于联盟学校综合实力强,招生基础雄厚,受考生和家长青睐。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卓越联盟”成员高校学科特色相对一致,水平不相上下,都是发展势头良好的中国高水平大学。
“卓越联盟”高校,以工程建筑等学科为特长。就建筑学而言,大多数联盟高校是“建筑老八校【1】”,大连理工大学的建筑学也出身不俗,被誉为建筑“新八校”之一。北理工的学科特点也很明显,她以通讯工程专业为主,相关学科齐头并进。学科专业特点的相近,是“卓越联盟”区别于“华约”“北约”的最大特征。
其次,“卓越联盟”高校的综合实力较为接近,没有“华约”中的清华,也找不到“北约”中的北大,所以它更像是一个圆桌会议,没有一家独大的帮主,只有邦联,易于协商。就联盟的粘合度看,“卓越联盟”十所高校在学科方面的合作更为密切,在专业特色方面也更为一致,可谓现阶段高校联盟中最具发展前途的。
其三,卓越联盟的成员校,在我国高校改革和转型(合并、重组、更名等)最剧烈的20年中,很少有走下坡路的,从哈工大到华南理工,她们在创建自己的学科品牌和特色方面,都走在我国大学的前列。通俗一点说,这是一个阵容最为整齐的联盟或团队。
然而,联盟,毕竟是联盟,在其运作过程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挑战。我们担心的是:第一,“卓越联盟”是否会因为自我否定而走向灭亡;第二,“卓越联盟”是否会因为市场竞争法则而走向式微。
关键词:高考制度改革;自主招生;招生能力建设
中图分类号:G4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5-0056-05
大学自主招生已历经了10年改革历程,自主招生从报考要求、考试形式、考试内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自主招生作为落实大学招生自和改革考试招生制度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作为一种新的制度设计,自主招生仍然面临许多改革难题,招生中的自主性、科学性、公平与效率方面都在不断凸显新的问题需要突破。2012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纷纷为自主招生改革建言献策,他们一致认为应基于10年实践总结经验、聚焦问题、凝聚共识,突出改革的重点难点,顶层设计,积极稳妥地推进自主招生改革。面对自主招生的新发问题与改革需求,大学应始终扮演主体角色,通过加强自身招生能力建设,使得自主招生中的各项难题得以破解,从而从实质上推进自主招生制度的改革完善。
一、自主招生改革依然面临的难题
自主招生作为高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被“委以重任”,另一方面也饱受诟病,争议不断。“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的招生计划、标准、办法等都由政府统一规定,命题、评卷等由政府统一组织,大学不能按照自身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选拔录取学生,严重地削弱了大学的办学特色和竞争力。”起初,自主招生被认为是改变这一局面的破冰之举。人们期望该制度的付诸实施能够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现状,然而各种担心和质疑也蜂拥而至。关于自主招生背离了初衷、影响了高中教学、增加了考生负担、强化了应试教育、演变成了“小高考”、制造了新的教育不公、成为“掐尖大战”的议论和报道铺天盖地。自主招生联盟的粉墨登场更使人们对自主招生的关注达到巅峰。围绕自主招生中不断出现的问题,政府和大学积极地予以回应,通过政策调整和出台措施来解决实际问题。毋庸置疑,这些措施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自主招生实践中的问题,但由于高考和自主招生的复杂性、高利害性和高敏感性使得改革中不断生发新的问题。
1.如何切实发挥大学的自主性
自主性是实施自主招生制度的本质要求,是落实大学招生自的现实体现。起初,教育部希望“试点学校根据创新人才选拔和专业培养需要,积极探索以统一考试录取为主、与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学校自主选拔录取、自我约束,政府宏观指导、服务,社会有效监督的选拔优秀创新人才的新机制。”这一指导思想是对自主性的清晰解读,大学在自主招生中的功能角色一目了然。但是,因为多种原因大学在招考中的自主性未能充分发挥。
首先是长期在“大一统”的高考体制下习惯于简便录取新生的许多大学,不太愿意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组织复杂多样的自主招考工作。其次是招生目标仍然不够明确,很难看出大学究竟要招考什么样的学生。各个学校招生简章中“有创新”、“有学术潜力”、“综合素质优秀”等表述可以适用于任何高校,并未体现出各自特色。最后是大学尚未建立完善的招考机制,制度不够健全,专业招考人员缺乏,科学招考的能力有限,相关监管机制仍需健全。招生政策也过于多变,每年都推出新的措施,有些让人捉摸不定。一个如此重要的制度一直处于变幻莫测中,势必引起人们的担心和质疑。
2.如何提高考试选拔的科学性
考试招生是一项对科学性要求极强的工作。科学性在招考中主要体现在制度设计、招生目标和标准设定、综合招考选拔指标体系制定、命题和面试等环节。目前,有关自主招生科学性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第一,在目前的制度设计下,考生要多次参加文化课考试。考生要参加由招生院校组织的文化课测试和面试,通过选拔的学生仍然要参加高考,以高考成绩是否达到一定要求为录取依据,这意味着考生至少要参加两次重复的文化课考试。而报考多所大学的考生则要多次参加文化课考试。第二,由于招生院校的综合选拔体系尚未形成,致使招生院校试题的测试目标、测试的整体性、测试功能等颇受质疑。10年来尽管自主招生试题可谓形式多样,却被社会诟病为“偏”、“难”、“古”、“怪”。试题之间的关联度和相对独立性相对模糊,其所要测试的目标、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不够清晰。另外,现行的制度设计仍然以学业成绩优秀为核心指标,不利于那些有发展潜质和特长但又通过高考考不上大学的学生。第三,招生院校尚且没有建立起一支专业化招考队伍。在试点自主招生制度后,国家级(教育部考试中心)一省级(省级招办)一校级(招生院校)三级考试招生体系日渐形成,大学也成为招生工作中的重要一级,开始承担报名、资格审查、命题、面试等之前未承担的工作。但目前大学缺乏一支专业的考试招生专家队伍去承担这些任务。
3.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
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是自主招生改革的难题之一,也是被社会诟病较多的方面。自主招生中的公平问题:一是指机会公平,大学的自主招生报名条件明显有利于教育资源发达地区的学生。2012年,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等推出的面向农村考生的“自强计划”、“圆梦计划”也被认为是“杯水车薪”,真正受益者甚少:二是指微观层面的考试内容与形式对农村学生的不公平。首先,自主招生考试的题目和内容带有明显的城市气息,这对于信息闭塞、沟通欠缺的农村学生很不利。其次,受条件所限,农村学生缺少自我表达和展示的训练,面对自主招生面试不知如何更好地表达和展示自己:三是指对自主招生监管不够,过程不够透明,暗箱操作、递条子、权钱交易等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危害自主招生公平。
在保持公平的同时如何兼顾效率也是对自主招生改革的一大挑战。自主招生中的效率问题指向考生应考的精力、物力投入和招生院校人力、物力投入两个方面。一方面,招生院校为了录取5%的学生,要投入远高于录取其他95%的学生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另一方面,在现有制度设计下,考生面临多次应考的挑战。考生要参加自主招生考试,报考多所大学的考生还要参加多次考试,但最后都要参加高考。自主招生联盟的出现并未彻底解决多次应考的问题,反而被指加大了考生负担。由此,考生多次应考不仅是自主招生制度设计的科学性问题,也是招考效率问题。
总之,在改革发展10年之后,自主性、科学性以及公平与效率方面又生发出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是自主招生改革的难点,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自主招生制度的完善也必将以这些问题的彻底解决为目标。
二、关于自主招生改革的建议
社会在质疑和指责自主招生的同时,也在积极围绕改革中的难点建言献策。在改革试点10年后的当下,社会对自主招生的态度也日趋温和和理性。在种种评议中也不乏真知灼见,值得大学参考。
在统一高考制度框架下,如何处理高考与自主招生的关系一直是改革的焦点问题。关于这一关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提出了两个选择与构想,一是基于社会化联考基础上的大学完全自主招生,考生不再参加统一高考:二是以高考成绩作为文化课成绩,招生院校不再组织文化课考试,只组织面试。在熊丙奇看来,自主招生与高考的关系应该是上述两种关系中的一种,而不是现在考生既要参加自主招生文化课考试,又要参加高考。关于这一点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也认为,“自主招生不是你考一次我再考一次,两个成绩一叠加再录取,不能搞得学生很累,负担很重。”就当前大学的招生能力和实际而言,第二种关系模式可作为当前的实践模式,而第一种关系模式可作为自主招生未来的改革方向。
关于自主招生科学性的改革建议集中于以下三点:第一,既然自主招生的目的是选拔综合素质优秀的考生,那么就不能过分倚重以文化课分数为主的评价机制,而是应建立包括综合素质发展、学校推荐、个人表现、高中学业水平成绩、大学测试面试等信息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这一体系应突出对考生文化课之外的道德素养、发展潜质、创新能力、心理素质等基本素养的考察,应切实有利于选拔综合素质较高的考生。第二,大学应加强自主招生命题研究,或者建立第三方专业化考试机构,逐步开发类似于美国的ACT(American CollegeTest)、SAT(Scholastic Aptitude Test)考试;大学应规范面试命题,提升面试题目的整体性与科学性,充分发挥面试作用。第三,大学应将招生与培养相结合,设计针对自主招生类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方案,而不是与统一高考类学生混合培养,从而提高自主招生制度的效果。
自试点以来,社会对自主招生公平与效率的改革建议最多。对招考公平的建议集中于以下三点:第一,自主招生的报考条件和名额投放应充分考虑到农村和教育发展落后地区的考生利益,所有招生院校都应制定类似于“圆梦计划”这样的专门针对农村考生的计划。第二,自主招生的考试形式和内容设定应考虑到农村教育实际,也有人建议为农村考生设立专门的自主招生考试。第三,加强对自主招生的监管和社会监督,建议大学公开自主招生过程,公布考生基本信息,实施阳光招生;对效率问题的建议主要是应优化制度设计,协调好高考与自主招生、自主招生与联考、联考与各大学组织的考试、自主招生与高中教学的关系,不应让考生在短期内重复、多次考试,不应加重考生负担。
教育部在2012年工作要点中已对自主招生作出安排,“规范录取行为”成为改革方向。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进一步明确了自主招生改革的内容,总结经验教训、建立科学的评价选拔体系和试点高校的准入退出机制、维护招生公平将成为工作重点。
由此看来,在试点10年之后,自主招生改革已进入关键期。自主招生工作的难点已经凸显,政府和社会已对自主招生改革达成共识。进一步优化制度设计、规范录取、提高科学性、促进招考的公平与效率将成为自主招生改革的重点任务。
三、加强大学招生能力建设
回顾自主招生的改革历程,面对自主招生改革的难题,提高大学招生能力成为改革的根本突破口。大学招生能力是指大学能够招到自己想招的学生的能力,包括明确的招生理念和目标、专业化招生考试专家队伍、稳定科学的选拔指标体系、高效的管理制度、严格的监管办法等方面。大学应积极发挥自主性,主动担当改革重任;应加强招生研究,提高招考科学性;应优化制度设计,保证招考公平,提高招考效率,从而提高自身的招生能力。
1.明确招生目标
招生目标是大学对想要“招什么样的学生”的清晰表达,是结合自身的办学传统、学校类型、学科专业优势、人才培养特色等因素而确定。只有招生目标明确,才能在自主招生中贯彻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选拔理念,才能使自主招生的制度设计、选拔标准研制、命题与面试等有清晰的方向。目前,试点自主招生的大学不同程度地存在对自主招生的理念认识不够深刻、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撑和招生目标不够明确等问题。如北大2012年自主招生目标的表述是“综合素质优秀、特长突出、品学兼优”,清华大学是“学科特长、综合素质全面、具有创新潜质的优秀应届高中毕业生”,等等。尽管各校用词不一,但基本都强调综合发展、创新潜质、特长突出、优秀高中生。招生目标趋同化显而易见,很难看出各校人才选拔的独特性。
自主招生制度是对高考制度的重要补充,其初衷是打破“一考定终身”模式,探索多元化的选拔录取机制,为大学选拔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因此,自主招生与统一高考的选拔目标应有所不同,而不同大学的招生目标也应有所不同,这才能充分体现,“多元录取”精神。这就要求大学应以自主招生改革为契机,利用好招生自,充分发挥自主性,立足学校实际,综合考量学校类型、学科专业优势、人才培养特色等因素,紧紧围绕“想招什么样的人”和“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两个人才培养命题,树立独特、清晰的人才选拔理念和招生目标,指导自主招生实践。
2.组建考试招生专家队伍
在国家级一省级一校级三级考试体系日趋明朗化的背景下,大学也成为一级考试机构,开始承担命题、笔试、面试等招考任务。由于大学招生是对专业性和科学性要求较高的工作,这就要求大学必须组建一支专业化考试招生队伍,承担考试招生研究、制度制定、命题、面试等任务。专家队伍应由大学招生办公室负责组建,人员可从各个学院遴选产生。选拔要求是对本学科专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有较充分的了解和一定研究,对考试招生有兴趣,能保证时间投入。对组建起来的队伍,招办应组织对其进行考试、命题和面试的专业化培训,了解高考和自主招生考试招生现状,学习掌握考试、命题和面试的相关理论与技术,提高考试命题能力。专家队伍的工作职能是开展考试招生研究,定期向学校提交有关自主招生考试的研究报告、自主招生类学生学习发展状况报告,为招考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参与制定自主招生综合选拔指标体系,规范自主招生行为,提高自主招生的科学性:承担自主招生的命题和面试工作,根据学校的招生目标和要求,命制高质量试题,组织高水准的面试,为学校招到适合的、高素质的学生。总之,只有组建起了考试招生专家队伍,大学自主招生的各项工作才会有依靠力量,规范考试、提高选拔的科学性的任务才能落到实处。
3.研制综合选拔指标体系
规范自主招生、提高选拔科学性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应着手研制自主招生综合选拔指标体系,使大学、社会和考生对自主招生有更清晰的认识,使选拔内容确定、命题和面试有据可依。综合选拔指标体系的研制应充分体现大学的办学和招生理念,体现人才培养和招生特色,应有助于大学实现招生目标,清晰明了、简便易行。综合选拔指标体系的内容应包括制定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指标选择的依据、指标构成、指标权重、每一指标的功能、指标间的相互关系、次级指标内容、每一指标的评价方法、分数的合成方法等内容。具体到自主招生中,就是究竟应考察考生的哪些因素、每一因素能体现考生的哪方面素质、多个因素之间是什么关系、每一因素占多大权重、通过什么方法评价每一因素以及最后如何合成总分数。制定指标体系应全面收集自主招生类大学生的中学、大学甚至毕业后的学习及综合发展信息,应系统总结改革10年来自主招生的问题和经验,应基于对高考专家、高中教师、命题专家、大学招办负责人等的深入访谈调研,使指标体系有充分的依据和大量的数据基础。有了指标体系。大学就可明确自己的招生目标是通过哪些方面和什么途径去实现,社会和考生也就清楚每个大学自主招生的侧重点,命题和面试专家也就有了命题的方向和依据。
4.优化制度设计
关键词: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考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0—044—03
一、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改革的背景
教育部为了解决高考所暴露的种种问题,提出了一套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改革思路:高端多元,中端稳定。末端放开。所谓高端是指“211工程”的名牌院校,他们的招生方式应日趋多元化;所谓末端,指的是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要逐渐放开对于这一层级院校的招生方式管制;而剩余的高校处在中端,他们的招生模式仍然以高考为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近年来,随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评选的“尘埃落定”,入围的全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纷纷获得了自主招生资格,由教育主管部门批准依法自主进行入学测试、自主确定选拔标准、自主实施录取的招生方式。考生参加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测试合格后,可直接被录取,不用再参加高考。
二、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改革的意义
(一)高考制度改革的有益探索
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其人学考试主要还是依托统一的高考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在培养目标上有很大区别,而高考的形式和考试内容相对单一,凭同一套试卷区分学生的能力和文化水平,从而分流到不同的高校是不合理的。因此,高职院校入学考试改革也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高职院校自主招生作为最新在高职教育中试行推广的一种选拔人才方式,是高考制度改革的有益探索。它打破了长期以来高职与普通本科同一试卷的尴尬局面,有益于探索高职教育相匹配的考试评价和选拔方式。
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考试,其真正实现的效果及意义需进一步进行检验,但其在招生改革模式上已经成功跨出了第一步,这给高考制度改革做出有益的探索与尝试,有助于高职招生模式的完善。
(二)国外招生模式的有效尝试
综观整个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大学招生考试,基本上都是统考与高校自主招生相结合。美国的教育由各州和地方负责,标准化大学入学考试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学术评估测验(SAT),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学习能力。人们常讲的美国高考主要指SAT。二是美国高校测验(ACT),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日本的高考模式分为两次考试:第一次为全国统考;第二次为各大学的自行组织的考试。韩国的高考也有两种形式:一是与美国SAT相仿而设立的大学修学能力考试;二是各大学的单独考试。
由此可见,国家统考与各大学自主招生相结合是当今世界高考改革的趋势,统一考试可以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可比性强,具有规模效益,节省人力、财力、物力,但却不能顾及有差异的个性化要求,而高校组织的自主考试正好弥补了统考的缺陷,充分体现高校选拔人才的差异性、弥补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等,但同样也存在着不少缺点。所以,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逐渐成为各国的选择。我国在高职院校中开展自主招生考试制度也是对国外先进选拔人才模式很好的借鉴与尝试。
高职院校是自主招生的主体,也是最大受益者。高校为了谋求自身利益,也要采取有力措施保证招生质量,同时还要接受政府与社会的监督。
三、高职院校与重点名牌高校自主招生的异同点
(一)相同点
名牌高校和高职院校开展自主招生的目的都是为了选拔适合本校办学特色、适合高等教育的人才。
(二)不同点
1.主体不同
开展自主招生的高职院校主要是被评定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全国百所学校。普通高校开展自主招生的大多是全国“211”的重点名牌高校,诸如清华、北大之类的名校。他们在培养目标上有很大区别,高职院校主要选拔适合高职教育特色、动手能力强的学生。
2.报名对象不同
报考参加重点名牌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大多是成绩优秀的“尖子生”或是在某方面颇有造诣的“怪才”、“专才”。按目前普通高校招生的批次来看,报考参加高职自主招生考试的大多是考取专科批次的普高生或中职生。
四、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考试暴露的不足
自主招生是对高考制度的一种探索与尝试,是打破“一考定终身”高考制度的一种有益补充。但高职院校开展自主招生考试时间较短,还处于试行阶段,没有比较成型的模式借鉴,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就暴露出诸多不足。
(一)相关职能部门暴露的不足
1.效率较低
高职院校采用自主招生的方式来选拔优秀学生,整个程序是非常严肃的,相关职能部门在组织审批时,经过层层把关,耗时较长。但是每年此项工作启动时,计划性不强,审批效率低。但文件审批下来,留给招生院校探讨招考方案、进行宣传和组织报名的时间已经非常紧迫,工作开展受到限制。
2.统筹力度不够
由于自主招生讲求的是高校的自主招生权,政府部门直接放权给学校,不能起到有力的协调与控制。各个学校组织考试的时间、报名方式不尽相同,因此在招生过程中,出现许多考生多头报名、重复录取的现象。另外,学校也在组织考试、出卷改卷、试卷保密等方面感到压力过大,本来由政府承担的责任,学校在操作过程中就显得如履薄冰。
(二)具体实施部门暴露的不足
1.招生成本
在以“不用再参加统一的高考”为标志的自主招生改革中,高职院校选拔考生的各个环节所耗费的成本是个相当大的负担。在试点中,高校自主招生在命题、试卷印制、保管、考试组织等环节都需要以“高考”的标准来执行,致使耗费的各种招生成本大大增加,对学校来说不堪重负。另外,在命题过程中,要找到既熟悉高中、中专、职校教材、教纲,又要了解高校选拔人才的标准,同时又要有丰富命题经验的教师,对学校来说也是个难题。另外,考试组织成本的大量投入也会降低学校参与自主招生改革的积极性。
2.评价手段
(1)公正性。改革实践发现“综合素质评价”和“面试”两个环节较易引发公正性的问题。
在自主招生中,一般都会对考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这在理论上可行,但实际操作难度较大。近年来,浙江省开展自主招生考试的高职院校对考生“综合素质评价”依据的材料大多是根据考生提供的高中阶段获得的各类荣誉证书。对这些证书进行量化评价难度颇大。同时,这些证书的真实性与“含金量”判断难度较大。人的综合素质的复杂性、内隐性和表征的多样性,使得这个环节评价的合理性始终是个难题。
“面试”是“自主招生”中常用的评价手段。在面试中,考官对评价标准把握的尺度不一,面试结果难以量化评分,各面试小组评分系统差异较难消除。面试试题的规范性与灵活性的矛盾也是客观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虽然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制度规范予以避免,但由于主观因素对面试结果影响较大,也常常使面试的公正性被质疑。
(2)招生考试办法科学性与合理性。在改革试点中,发现各校选拔人才的方案与手段大同小异,如在文化测试中均选用语文、英语、数学等传统科目,在选拔过程中大多都设置了面试。相反,各所学校依据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同所设计的个性化选拔手段与办法却相对单一,例如:有的以“一面定终身”,考试过于简单;有的则又沦为变相的高考,学生的压力较大,而实际意义又不大。自主招生考试既要有别于统一高考,又要实现选拔功能,这需要下功夫认真进行探讨和研究。另外,大部分学校在选拔中,文化测试比重偏高,往往会忽略了对学生可持续发展潜力、职业素养、综合能等因素的评价,难以反映高职院校在人才选拔标准上与普通高校的本质区别。
五、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考试模式创新的思考
通过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几年实践探索与对国外经验的借鉴,对目前的不足进行分析与思考,提出以下考试模式创新:
(一)相关职能部门的组织协商
1.总体统筹
为避免各高职院校重复录取,考试院校可以牵头统一开发自主招生报名数据库,规定统一文化考试时间。政府介入后,可以降低高职院校在组织自主招生考试中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
2.导向性宣传
政府要倡导媒体积极对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工作进行导向性宣传,让学生了解进高职后有两种选择:一是可以参加高考;二是直接报名自主招生。
(二)第三方机构的评估
支持教育中介机构提供社会性考试服务,其鉴定的成绩可供开展自主招生考试的院校进行参考。目前,浙江省普通高中生统一进行会考,其会考成绩衡量高中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但目前浙江省中职学生没有统一的学业水平考试,高职院校对中职生的甄别与录取存在困难。因此,建议模仿美国SAT考试,由独立的中介机构研发评估中职生(普高毕业生也可自愿参加)学习能力潜质的测试,其成绩可供自主招生时参考,或直接纳入到自主招生评价系统。
(三)高职院校创新考试模式
为实现高职自主招生选拔适合职业教育特点,具有可塑性、创新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学生的目标,必须进行考试模式创新,探索多元化的自主招生模式,使招考方式更加灵活。目前,可以在自主招生的“校考单录”的基础上,采取以下方式:
1.“学校(中职)推荐+校考”
该方式主要针对中职学校,南中职学校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推荐,如技能尖子选手、特长生,由学校进行面试考核后择优录取,真正实现与中职学校招生衔接,提升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另外,还可以参照现行普通高校招收保送生政策,在教育部等国家部委举办的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的考生,可通过自主招生方式免试保送就读高职院校相关或相近专业,而在全省职业技能大赛获奖的技能尖子,在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中,也可以采取政策上的“倾斜”,灵活性地使考生在公平、公正的自主招生过程中脱颖而出,而不受政策加分上限的限制。
这种模式的推行可以引导中职学校加强技能教学与训练,激励广大中职学生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有利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职业学校学生多样化成长,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形成合理的教育结构,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2.“企业推荐+校考”试点或“企业推荐+高考”试点
随着企业的产业升级,员工技能水平、文化素质也会有提升的愿望,该种模式由企业进行推荐,学校负责考核与培训,达到企业培训员工的目的,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员工,实现员工自我增值,培养员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实施过程中要强化对考生专业实践技能的考核,对于已经取得高级技能证书、获得技术能手称号的企业员工给予政策照顾,如以技能水平证书考试、技术职称直接取代专业理论考试,或者直接折合分数进录取总分。
这种方式不仅拓宽了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生源选择范围,还将推进探索“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岗位成才”全新教学模式的新路子。
3.“联考单录”试点
联考指高职院校联盟组织考试,根据各院校所设置的专业特色和考生意愿进行录取。该方式可以仿照名牌大学自主招生的方式,如以北京大学为首的11所高校组织的“北约”自主招生,以清华大学为首的6所高校组成“华约”联盟自主招生,一些普通的高职院校的优势学科或热门学科的专业技能考试,可联合几所学科相同或类似的高职院校共同组织命题、考试。在考试内容方面,不仅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尤其是地方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需求来设置,而且还可以突出高职院校的专业特点,增强对考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考查。自主招生院校可以共享考试成绩。考生可以根据专业方向报考填报学校,所报考的高校互为平行关系,志愿不分先后。各校根据考生提交的材料独立进行初审。各高职院校根据办学特色不同、专业选材理念不同,对高中的成绩结构使用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初审合格者获得参加自主选拔录取联合考试资格。考试通过后,再根据情况参加各高职院校的综合素质测试或面试,这一点上,各高职院校可以错开测试时间。
关键词: 国内外高校 自主招生 心理测评现状
一
为了选拔、培养出一大批能够适应现代社会迅速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部分高校已经打破传统的仅凭分数论高低的招生录取模式,开始实行“自主招生”。自主招生不仅是扩大部分高校招生自的集中体现,是深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而且是对合理、公平选拔优秀创新型、实践型人才的新探索。
从2003年教育部首先在北京大学等22所高校实行自主招生开始,到2009年,全国已有76所高校具有了自主招生资格。国内的自主招生评价机制日趋多元化,选拔录取方式也趋于多样化。然而,纵观多年实践,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有的不能完成学业,有的出现心理危机,这与学生的学习动机、认知态度、学习能力与学科的潜在适应度及心理健康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根据这一现状,自2003年起,北京师范大学率先在“自主招生”内容中引入心理测验,通过对学生的压力承受能力、情绪倾向、成就动机及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测查,有效地选拔出能力强、潜力大、心理健全的学生。但在具体实践中,高校自主招生的心理测评方式与内容缺乏大量的理论研究,同时也未能形成一整套具备良好信、效度的心理测评工具,以及缺乏适合实际工作的考评体系,这一系列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心理测评模式更好地发展和进一步完善。
目前国内的高校自主招生计划仍处于探索阶段,学术界尚无专著对高校自主招生进行系统研究,只是在相关著作的部分章节中有所论述。对中国高校自主招生的相关研究多偏重于现实分析、问题探讨,既有对自主招生模式实施的利弊评价,又有对自主招生模式发展趋势的探讨,而从整体上、理论与实证层面深入研究的较少。而关于在自主招生中如何应用心理测评以有效选拔生源的专项研究领域基本仍处于空白,系统化的心理测评机制和内容还没有成型。由于上述原因,各个高校在实际工作中采用了不同的流程和形式,但这些方式是否能真正测查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能力倾向性还是个值得思考和验证的问题。迄今为止,国内较为领先的研究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车宏生教授主持的一个专项跟踪研究,但至今未见有专门的文献可供查阅。
通过查阅各高校的自主招生简章,我发现:实行自主招生的高校都不约而同地将中学学习成绩、创新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专长、奥赛获奖等作为申请的必备条件。如北京大学在其简章中明确指出申请者必须是省(区、市)著名重点中学综合成绩名列前茅者,或具有超常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科技创新方面有优异成绩者,或在文学、艺术等方面具有特殊才能者。而华中科技大学则表示其申请者必须是在某学科学习成绩特别优秀,表现出特殊才能且实际的高考相关成绩突出的考生,或在文学创作方面有专著的特殊人才和经学校专家组认定的专利、科技发明的获得者,或高中阶段参加全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学五个学科竞赛,同时获得两个学科省级二等奖获奖者。
在评估形式上,有些院校采用笔试加面试,在面试中进行心理方面的评估;有些院校还组织申请者参加冬令营,以期更加全面的对申请者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估。如清华大学通过举办不同类型的冬令营活动,对申请者进行测试,在此基础上,通过专家面试对申请者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状况、思维能力等进行评估。
综观目前国内高校的自主招生心理测评,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各高校的心理测评侧重点各有不同,并呈现出测评不全面的特点,有些高校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及社会适应力,有些高校则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潜能;第二,各高校的心理测评工具主要采用一般情境下的心理量表,而针对紧张性较为强烈的招生考试应激情境设计的心理测量工具较为缺乏。一些测量的题目仅仅是从题库中随机抽取,或者几份量表简单地拼凑在一起对申请者进行施测,然后取得数据进行分析,这样的工具从信度和效度来看都有待进一步检验。
二
在英国、美国等高等教育高度发达的国家,高校自主招生政策与内容中均包含心理测评这一项目。心理测评门类齐全,针对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校方采用针对性强、信度与效度高的心理测评工具对申请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质进行评估。其中,各所高校采用的工具可能并不尽相同,但却很好地体现了专业―能力―潜力的一致性。
在英国,针对不同的招生录取方式,高校分为选拔型和招生型两种。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是选拔型高校的典型代表。这类精英大学的竞争非常激烈,选拔标准严格而且过程复杂。他们不仅评估申请人的学术能力与潜力,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以及接受新思想的能力,而且考察选择申请专业的动机,以及自身对所申请专业的适合度。此外,招生委员会还要进一步考察申请人的责任感和自律能力。首先,高校通过申请人所在中学的推荐意见评估其学术能力和学习潜力;其次,通过个人陈述评价申请人对他们选择的专业的期望程度和动机、参加课外活动的经历和所取得的成绩、个人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技能和素质情况、工作经历情况等;再次,以单独考试或者联考的形式测试申请人的特定能力,比如思维能力评价(TSA)、生物医学大学入学测试(BMAT)等;最后,如有需要,学校还会要求申请人参加学校组织的面试。面试侧重于评价申请人的学术潜力、学习动机、是否适合所选的专业、测评申请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接受新思想和信息的能力、智力的灵活性和分析推理能力。而招生型的院校多是一些技术院校,这类学校在招生录取时,除学术成就外,还对申请者对申请专业的学习动机和努力程度、以前的工作经历、对所选专业的未来职业的热爱程度、申请的专业与申请人的兴趣和就业倾向是否适合、清晰的思考力和理解力等一系列指标进行评估。
美国高校的提前录取(Early Admission)类似于我国的自主招生,提前录取包括两种形式:提前决定(Early Decision,ED)和提前行动(Early Action,EA)。有100多所四年制学院提供提前招生计划,几乎所有的选择性私立大学都提供提前录取的机会。一般来说,提前决定的录取率比正常录取率高,其中校友子弟和体育特长生占较大比例。美国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院校的录取标准也不尽相同。大多数美国选择性高校招收录取新生的综合选拔因素包括:中学修课状况及取得成绩,统一考试SAT或ACT成绩,提高性课程AP成绩,任课老师推荐信,其它一些因素如特长、获奖,等等。各因素在招生录取中的比重存在校际差异。SAT-Ⅰ――通用考试(又称推理考试)对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行评估,SAT-Ⅰ考试成绩是美国大学录取学生的主要依据,它对录取与否及奖学金多少的影响非常大。ACT考试由美国大学测验组织机构(ACT)主办。ACT考试不是单纯的语言考试,而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测试,它致力于帮助学生向大学展示独特的自我。比如哈佛大学的招生标准分为学术因素和非学术因素,学术因素以SAT考试成绩为主,而非学术因素考虑个性、课外活动、体育运动等,并且对它们赋值后进行排名。
国内外现状提示我们:首先,在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心理测评中需要加强测评全面性和有针对性的探索与建设,同时也需要我们开发出在应激情境下更具信度和效度的心理测评工具。其次,心理测验所测量的应该是学生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指现有的成就,而且必须包括个体具有的潜力和可能性。最后,能力的本质是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应把这种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置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看待。能力的结构是多维的和开放的,每一个个体的智力是独特的和具有差异性的,能力应该是有待于环境和教育激活和培养的潜能。这为我们今天的高校自主招生和自主招生的心理测评提供了理论层面上的新支点、新视角和新思路。
参考文献:
[1]翟居怀.对我国自主招生制度改革的理性思考[J].职业与教育,2008,(5).
[2]王继波,李准.对新形势下高校自主招生的几点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2007,24,(1).
[3]王立科.英国剑桥大学自主招生的实践及其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08,6,(2).
[4]陈绣丽.自主招生的心理学思考[J].文教资料,2006,(27).
首先要弄清楚自荐信的作用,然后就可以用成绩和事实来恰如其分地介绍自己了。注意在自荐信中要凸显出自己的亮点。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自主招生自荐信范文亮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主招生自荐信范文亮点1尊敬的老师:
您好!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看我的自我介绍。
我是一名来自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三学生,在学校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得贵校的自主招生校荐资格,而我对贵校仰慕已久,希望能通过本次机会向贵校的大门迈出坚实的一步。
我的家乡是农村,家庭条件并不怎么好,我的父母经济收入并不高,所以我从小便养成了艰苦耐劳的性格,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我从未轻言放弃,即便是在全无希望的境地下,我仍有试一试的勇气。其实能获得贵校的校荐资格也是运气,本来已经没有我的位置,我正好被前面一位同学顶下去,不过正因我的没有放弃,才会幸运的重新拾起这次难得的机会,我还清晰的记得我们王主任对我说的“等待总是有收获的”。我想如若我当时放弃了继续等待希望的到来,可能就真的与贵校的这次机会失之交臂了。
刚上高中时我的成绩在级部里排名还不到前200名,那时候的我根本没有获得贵校的肯定的可能,可是我不甘心屈于人后,从我的成绩单上不难看出,我一直是进步的,我想如果再给我一些时间,我获得这次校荐绝不会再凭借运气,而是用稳稳的实力拿到我所应得的。
我的同学中有的给我说:“兰大地方这么偏僻,条件又不好,报那里干什么?”我微微一笑:“地方偏僻不要紧,人少了反倒安静,我们上大学是为了学习又不是去享福去的。”是的,我认为大学应该是人生中向上跳跃的助推器,选择一个好学校就是选择了一个高品质的助推器,我希望能在贵校中获得更深奥的知识与更长足的发展。是的,贵校在某些排名上比不上清华北大,但是兰大有兰大的骄傲,兰大的强势科目不虚任何国内高校,而且兰大地处西北,没有沿海高校的虚荣浮华,学风相当严谨,是求学、治学的上佳去处,这也是为什么我选择兰大。
我知道,现在的我还很稚嫩,没有经历大学四年的风雨,不足以踏入中国建设的前端,但我希望我能将我未来的一切都献给这片养育我的中华大地,为此,我会加倍努力,我希望我能在兰大中深造,成为一个对学校,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我希望在未来我的努力能为中国的进步做出哪怕一丝的贡献。我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可是我不怕,因为我已经经历过昨天,我又热爱今天,那么我便不怕明天。希望我未来的成长道路能铺在兰大这片土地之上。
此致
敬礼
自主招生自荐信范文亮点2尊敬的厦门大学招生领导:
您好!非常感谢您能拨冗阅读我的来信。
我是来自__第x中学____届应届的高三学生。我的名字是__x。
我喜欢她的文化
第一次走进厦门大学,是在烟雨朦胧的天气里,我竟有了“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感觉。在参观厦门大学图书馆时,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她温柔似海、有容乃大的气质。从这里的每一本书中,我仿佛看到了厦门大学不断发展壮大的轨迹。
这里有过我崇拜的人。在这里,我肆意触摸前人逝去的温度,感受他们韵味十足的坎坷。当作是时隔n年的际会,当做是忘年之交的耳语,我会涵养自己的胸怀,直至它像前人一样伟岸。我期待在厦门大学与伟人共舞的自己。
离开厦大时,我在想,这所大学为什么让人如此不舍。在某个时候,我猛然明白,是因为她自由而不显苍白的学习氛围。我不知道这些拙见能否引起各位的共鸣,然而,我却能清晰地意识到,一所大学对于一个人一生的意义。
“本大学之主要目的,在博集东西各国之学术及其精神,以研究现象之底蕴与功用,同时阐发中国固有之美质,使之融会贯通,成为一种最新最完善之文化。”《厦门大学校旨》如是阐发。
是的。我喜欢她的文化,多元自由、奋斗不息的文化。而恰恰是因为她的文化,我得以尽情抒发自己的理想,完成自己对未来的规划。
我是这样的我
我是校篮球队的队长。打篮球,不过是出于对运动的单纯的热爱。我却总是想把每件事情都做到极致。所以,我从未间断过练习,从未放弃过那份追求卓越的热忱。在匹克杯的篮球赛中,我拿下了冠军奖杯;在校三人篮球赛中,我带领我们班斩获冠军;在市青少年赛中,我勇而争先。
闲暇之余,我也有着其他的兴趣。拉过小提琴,拿过“足球赛最佳守门员”,得过“市诗歌比赛优秀奖”。我喜欢为目标而拼搏的自己。
作为班级的副班长,我是纪律的奉行者。我学习态度端正,严格要求自己,每天我都不放过自己的丝毫懈怠,每天我都尝试着小小的进步。成绩名列班级前列的我获得过“吴长榆教育基金会学习进步奖”的殊荣,而我所在班级更荣获“省优秀班集体”的称号。
我有着过硬的心理素质,有着强大的应变能力,有着敢作敢为的组织能力。我不想列举诸多例子来论证我看似自吹自擂的“大话”,如果有机会,我更希望您当面考察。诸君且信,这不仅仅是一句滑头的话。我真诚地希望您成全一个孩子上进的心。
这样的我一定适合这样的她
我的目标坚定而真实。厦门大学。我要定你了。(请允许我在这里做狂妄的宣誓。)
谁说人高马大的同学就不适合柔情似水的大学了?
谁说楚地之狂人就不能爱吴地之烟柳繁华?
当英雄与美人,在这样美丽的地方相遇,我相信,这样的我一定适合这样的她。
我的名字是__x。劳烦您记住这个热爱厦大的同学的名字。因为厦大即将迎来一生最美的相遇。
再度感谢您的阅读,期待您的回复。
最后,请允许我以此拙诗作结。
枹鼓关山动,号角青云开。
东门辞酒毕,西市出城来。
立马寒弓泣,横刀饮血哀。
曷惜七尺躯,杀敌焉可再? --《将军令》
此致
敬礼
自主招生自荐信范文亮点3西南大学自主尊敬的考官:
您好!
我是一名申请参加西南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很荣幸有机会向您呈上我的自荐信。我出生于一个教师之家,母亲是一位优秀的小学教师;父亲是也曾经是教师,后来经历了人生的第二次选择,考入法院,成了一名法官。父母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人生挫折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形成了我自强不息、不轻言败的性格。
中考的教训,让我懂得了什么叫脚踏实地,什么叫不图虚荣,什么叫谦虚谨慎,什么叫取长补短……高中三年,我努力夯实学科基础知识、掌握学习方法、提高操作实践能力、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广泛地涉猎大量书籍,不但充实了自己,而且培养了自己多方面的技能。夷陵中学严谨的学风塑造了我朴实、稳重的学习态度,更重要的是在这样一个精英云集的地方,我学会了在竞争中挑战自我,在合作中欣赏他人。这样一步一个脚印走来,我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成绩逐年上升,我看到了自己身上蕴藏着的无限潜能,它让我相信——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也能撬起整个地球!
参加自主招生就是想给自己一个机会,寻找一个“支点”,选择西南大学我有以下几个理由:
一是西南大学是一所国家教育部直属的,拥有研究生院,本科专业涵盖了理、工、文、经、管、法、教育等学科门类的全国著名综合性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大学,是一所有着坚实的学术基础和严谨的治学传统,校园环境优美的大学。在这样的学习环境里,无论是在知识能力,还是在个人素质修养方面,我会受益匪浅。
二是西南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的大学,这符合了我的学科兴趣,我是一个理科生,尤其以数学、物理学科见长,这次推荐我参加自主招生的就是我的数学老师和物理老师。我喜欢在这样自主开放的环境里学习,希望可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是西南大学坚持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计划,在教学中注重创新能力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实施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新措施包括:名师上讲台工程、中英文双语教学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工程、本硕连读制度等,还有一系列的完善学分制管理的制度,包括主辅修制、弹性学制、第二学位制、优异生培养制度等。
现在有很多的大学生毕业后面临就业难的问题,这也将是我今后不能回避的,但我想,这是一个适应社会的问题。大学是一个可以接触并尝试众多领域的独一无二的场所,是一个沟通社会的平台。我希望这里掌握生活技能,培养自己的社会角色,使自己能承担社会责任,权利和义务,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现在的科技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我的学习是要掌握最基本的学习工具和方法,将来利用这些工具和方法,再去学习新的东西。我们不可能靠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来维护一生的,以后如果不再学了,照样会落后,所以,本科读什么专业不能完全决定毕业后的工作方向。我希望根据我的学科特长,选择适合我的专业,但是我不会太在意专业的趋向,绝对服从学校根据我的情况进行专业调剂。
无论您是否选择我,尊敬的领导,希望您能够接受我诚恳的谢意!自主招生只是一次机会,无论这个机会是否垂青于我,我都不会气馁,我会全力以赴,备战高考,去迎接六月的彩虹(我的六月不是黑色)!
此致
敬礼!招生
自主招生自荐信范文亮点4尊敬的中国政法大学自主招生领导:
您好!我是__x。我希望能够通过贵校的自主招生实现在中国政法大学学习的梦想。
我出生在一个小城市,父母都是普通工人。我的父母都没有实现他们的大学梦,因此特别重视对我的培养。我从幼儿园时就开始学习声乐,十二岁时获得了中国音乐家协会电子琴哦九级证书。从很小的时候我就很喜欢看书,广泛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历史等各个方面,后专心于文学和历史,经常关心政治。高二时我选择了文科,始终坚持把培养综合素质放在第一位,力求做一个严谨、认真、稳健、高素质的学生。我坚持每天看《参考消息》等报刊杂志,关心国计民生,关注国际政治和中国的法制化进程。努力完成校内和校外的各项工作。
我对学习一直秉着严肃认真的态度,慎重对待学习的每个环节。我的父母是普通工人,但都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成人自考大专学历。从很小开始,父亲就在辛苦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下刻苦学习。在父母的陪伴和影响下,我在求知路上更加刻苦,更加认真,也越来越有动力。
我是一个纪律性和原则性很强的人,然而“规矩”的背后是一些习惯,一些准则或原则,更是对自己行为的克制和个人信念的坚守。我习惯于用严肃的态度看待生活中的问题,通过理性批判的思维对事物进行深入认识。“对于事实问题的健全的判断是一些德行的真正基础。”对待一些违反规则或有悖于道德的事,我总是保持着一种自发的反感。文人的心灵通常比较纯洁,对这种纯洁也有一种偏执的狂热,而我一直希望能通过规则来解决一些尚未纯粹的事情,并非一种妥协的秩序。我对法律一直怀有一种崇敬的心情,我希望法律可以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
百年以来,中国政法大学一直秉承着“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的信念,严谨治校、规范办学,为我国输送了大批政法专业人才,为我国法律事业的发展和法律体系的完善做出了巨大贡献。法大的精神也深入到了法大的每一位学子心中。我倾心于贵校的校风和政法专业,希望贵校可以给我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让法大的明天更辉煌!让祖国的明天更辉煌!!
恳请贵校领导能够慎重考虑,接受我的申请,帮助实现我的理想,也使未来的我因法大而拥有一个更加光明的明天!
此致
敬礼!
自荐人:
20__年__月__日
自主招生自荐信范文亮点5尊敬的武汉理工大学招生办:
您好!我是__省__市高级中学理科实验班的__x,和其他的同胞或者说是竞争者们一样,我也希望通过贵校的自主招生来实现我一直以来的梦想——考入武汉理工大学,首先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审阅我的申请材料。
相信在此之前,您已经阅读过了无数的自荐信,对省、市三好学生,校学生会主席,团支部书记等也已经见怪不怪了。很可惜,这些耀眼的荣誉和职位我都没有,我有的是对武汉理工大学全面的了解,有的是始终如一的热爱与向往,有的是勇气与决心。更重要的是,我有着诚实、实事求是的品质,我不会为了得到您的青睐而夸大事实,虚张声势,而且我觉得一个人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和协调能力并不是只有靠这些职位才能体现出来的,毕竟校学生会主席只有一个,但具有多方面能力的高中生远不止这些。
从小就热爱旅游、喜欢开拓视野的我也算是游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各名牌大学也基本都参观过,而且还在去年先后参加了清华大学的冬令营和同济、复旦大学的夏令营,但在众多高校中,唯有自由、开放、享有“东方mit”美誉的武汉理工大学深深吸引了我,而且我也听到武汉理工大学的学长陈蕾介绍说,武汉理工大学非常适合那些“有想法”的人,只要你有想法,武汉理工大学都会尽全力帮你实现,我觉得我就是那种有想法、有创新意识的人,这也使我更加坚定了“将来一定要到武汉理工大学读书”的决心。凭借着十几年如一日的努力,我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中考更是以全市第二十八的成绩考入__市重点高中理科实验班。到了高中,我并没有骄傲,而是更加努力的学习,成绩也有了进一步的飞跃,每次考试成绩均稳定在年级前十名,发挥好时还会进入前五名,我坚信自己是有资格进入武汉理工大学的。
做事果断,善于规划是我的另一优点。说到规划,我对自己的未来也已经做好了初步的打算: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汽车已经走入了寻常百姓家。由于汽车工业的进步,这方面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随之增长。这对从小酷爱汽车,7岁就能识别数十种车标的我,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激励,我也励志将来要进入一家汽车公司,参与设计制造一部性能优异,而且安全节能的汽车。据我所知,现今中国汽车在发动机的节油耐用,稳定性能上仍有一定的提高空间,而伴随着油价的上涨,增压直喷等技术也已走下神坛,进入乘用领域。在车身结构方面,人们对于安全舒适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所以有了碰撞吸能设计,有了更优秀的悬架,有了铝材,甚至碳纤维的应用。我愿把我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这些领域中,让中国的汽车有朝一日也能展示在世界的大舞台上。这一切看似虚幻的梦想,一旦进入武汉理工大学,就都很有可能变为现实。众所周知,武汉理工大学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车辆工程等专业都是当前国内最一流的。除此之外,贵校的密歇根学院不仅包含机械类专业,而且如果前两年在校成绩突出,还能出国到密歇根大学继续深造,学习国外先进的理念,这些都非常有助于实现我远大的理想。我保证,如果我能进入武汉理工大学,一定会本着“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努力学习机械方面的专业知识,培养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成为像__、汪道涵、钱学森、吴文俊、茅以升那样的武汉理工大学的骄傲。
自主招生只是一次初选,最终能否进入武汉理工大学,主要还得靠200天后的高考。但同时,自主招生也是一条捷径,一条通向成功彼岸的捷径。所以我非常希望贵校领导能够接受我的申请,同意我参加贵校的自主招生考试。我坚信,在考场上我的能力会更加充分的展示出来,您也一定不会后悔今天的决定。
此致
敬礼!
2009这一年,来自民间的、官方的、高校的,大大小小的涉及高考的改革方案络绎不绝,各方都在为高考改革建言献策。综合比较不同版本的方案,改革的核心似乎都指向一点:改变一考定终身的传统模式,实行多元化的人才选拔方式。
遗憾的是,这一年,尽管高考改革的热度不断升温,来自不同方面的政策与声音不断涌现,但是依然延续过去的路数,并缺少亮点。
民间方案:
有理念,可操作性不强
民间对高考的议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有不满意者,把现行的高考制度批得体无完肤,甚至强烈呼吁取消高考,取消教育部;也有不满意却认可现实者,认为按照中国现阶段国情,高考制度是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各方对高考改革的建议多,却无整体方案。
2009年6月,继2007年给出一个初步的高考改革方案后,21世纪教育研究院公布了一个更详尽的民间版高考改革方案。这个民间方案有两个宗旨,一要“以学生为本”,二要促进教育公平。
与其他民间高考改革建议不同,这套方案的设计者希望突出可操作性,但实际上,方案依然过于理想化:它希望打破现有的高考利益集团的平衡,而这个平衡却不是教育部门一家可以决定的。
比如,民间方案明确提出降低英语分数的权重,提高对母语的要求。但它的执行难度相当大。一位曾经参加过某省自主命题的老师说,有一年,教育考试部门曾经有过降低英语权重的想法,并拿出方案讨论,最后因反对声音太大,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简单得不能再简单:靠英语吃饭的人太多了,谁愿意丢掉这个大饭碗呢?
多元化的人才选拔方式是这套方案的重心。方案提出,要实行多轨道、分层次的统一考试,将高考科目分为多种组合,包括普通文科、理科、工程技术类、生物医学类等,每科考试内容区分不同难度,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与能力,选择不同类别、层次的考试。研究型大学、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专科院校,可分别采用不同的考试科目。
方案忽略了一个客观事实:人往高处走。无论是学生和家长都希望能进最好的学校学习,他们不会仅仅把自己定位在普通本科院校,或者说,把自己定位为工程技术类就不考理科或者生物医学方向。他们都希望有更多的选择。按照这个方案,学生的考试成本会大大增加。
方案也提出院校录取方式的多元化,设计了“全国学业能力水平测试+高校自主招生”模式、“统一学科知识考试+集中录取”模式、自主考试等不同模式。不同层次的院校可采取不同的录取模式,放大了高校的选拔录取权。
这个主意不算新。在2008年年底,浙江省提出自己的新课改高考方案中,就有类似的制度设计:对报考一本、二本和专科院校的学生,在三门主科相同的背景下,设置不同的附加科目的选择方案。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千帆带着一个团队,从宪法的角度去考虑大学招生制度。他认为,宪法第33条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在广义上国家的任何公权力机构不得对公民给予没有正当理由的区别对待。但是现行的招生指标体系违反了宪法平等的原则。最简单的事实是,各个高校在决定各省的生源比例时,都在为照顾本地考生提出一个可以接受的站得住的理由。
“中国各地的高校招生都陷入了不可自拔的‘囚徒困境’。”张千帆说。他认为,在普遍歧视、人人自危的现实环境下,任何放弃自我保护、实行地域平等的省市显然都是“傻瓜”。无论是地方高校,还是部属院校,除了没有太多人关心的民办大学之外,每一所高校的招生方案都是地方保护主义的翻本。时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的徐显明曾经试图改变这一状况,并在2006年提出“中国政法大学不是北京的政法大学”这样响亮的口号,建议根据各地人口的多少来配置高校在各地的生源数量,但是当年,中国政法大学在北京的招生数量也只是略有减少。
在张千帆看来,招生体制改革需要中央出手。这听起来有些不“与时俱进”:就高考而言,中央逐渐放权给地方,自主命题的省份越来越多,高校自己确定每年的招生人数。中央所做的,主要是确定当年全国的招生人数并进行总量控制。
依然是民间高考方案的理想状态:让更有力的部门来打破已经形成的高考利益平衡。当高考已经集中了太多的关注,尤其是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在年终总结时,都把高考当作自己的一项政绩的时候,一旦这种平衡要被打破,被损害的利益群体,比如说,减少北京、上海这些高教资源集中的城市的招生名额,当地如何安抚利益受损的本地考生?
官方方案:保守地前行
2004年,广东、海南、山东和宁夏四省区率先开始高考新课改实验。2007年,四省区执行了新课改后的高考改革方案,2009年底,北京、黑龙江、吉林、陕西、湖南也相继公布自己的方案,至此,全国有15个省市区公布了新课改后的高考改革方案。
纵观这些实行新课改省份的高考改革方案,其宗旨与民间改革方案基本一致:改变一考定终身,实行多元化的人才选拔方式。
2007年,广东、海南等4个省区的高考改革方案基本奠定了以后改革方案的基础。在这一年,从科目设计而言,宁夏的科目设置是“3+小综合”,山东是“3+X+1”,海南是“3+3+基础会考”;宁夏、广东和海南都把综合素质评价列入参考行列。海南则规定,基础会考的成绩有10%计入总分。
这个基础会考,在以后各省市区的方案中基本都被称为学业水平测试。在2008年江苏的方案中,学业水平测试均按等级划分,分ABCD 4个等级。4门必修科目必须达到C级以上才能参加高考,两门选修科目必须达到B级以上才能报考本科。
这套方案在江苏引起轩然大波。据媒体报道,从江苏省来说,2008年参加高考人数为50.8万人,一本招生人数4.1万名,二本6万多人。全省达到二本要求的2B资格考生共有183594人,占总考生人数的36%,也就是说,64%的考生因为在选测科目中失利,直接被拦在了二本之外。
在进入录取阶段,新方案就遇到了麻烦。录取进行到一半时,江苏省教育厅紧急修改录取方案,规定1A、1C的考生只要进入投档线就可以投档,只要总分达到了学校最低录取线,学校必须无条件录取。为了解决一部分A、C型考生,教育部紧急追加了近5000个录取名额,才解决了改革带来的问题。
随后,实行新课改的各地在制定高考改革方案时,都吸取了江苏的教训,对学业水平测试的成绩进行不同的规定,一般都是分级以后,达到一定级别就可以报考相应的高校,而不是像江苏那样复杂的计算。
各地在小心翼翼地进行着高考改革的创新:2008年,福建在提出下一年的改革方案时,把省属“211高校”也纳入自主招生的试点范围。高职高专则也在学业水平测试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招生。这一年浙江的方案则把一本、二本和专科的录取标准进行区分,除了语文、数学和外语3门主课及综合素质评价都是一样的之外,一本和二本都要求考文综或理综,专科则是技术类,一本还增加了一个自选科目。
纵观2009年五省市新公布的方案,基本是前三年10省市区方案经验的累积和延续,并无创新之处――所有的科目设置都是一种类型:“3+文综或理综+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而最能体现多元化评价方式改革的综合素质评价部分,各省基本都采用了相同的做法:不记分,供高校录取时参考。
黑龙江省对重点高校有放权,允许他们在高考基础上,以综合素质评价和高校的自主考试做参考,自主招生的学校可自行规定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等级。陕西的做法是高校可以对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有自己的要求,但是在招生中必须说明。黑龙江、北京和湖南则都对高职招生进行改革。湖南效仿福建的做法,把自主招生的范围,从部属高校扩展到省属“211高校”。此外,湖南今年实行平行志愿。
有人评价,高考改革并没有迈出实质性步伐。上述改革的所谓“三位一体”录取,仍是将原来的高考科目拆分与重组,但集中录取制并没有变,学生与高中仍以分数为最高奋斗目标。
高校方案:基本与农村考生无关
高校能在高考改革中有作为的余地不大。实际上,现在对高考改革有发言权的,主要还是76所拥有自主招生特权的一本院校。2010年,这个数字增加到80所,教育部又新增了云南大学、广西大学、贵州大学和苏州大学4所大学的特权。
这个“特权”涉及的群体不大,按照规定,自主招生的比例不应该超过高校每年本科招生人数的5%。这个改革如同官方和民间的改革方案一样,也是在给多元化人才选拔模式探路。
2009年年底,这个探索到了白热化的阶段:拥有自主招生权的高校各出奇招延揽人才,名校对尖子学生的争夺提前开始了。
其中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北京大学推出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北大的校长推荐制每到一个阶段,都会引来舆论的关注,公众要看看这个实名推荐到底推荐了什么人?名单结果出来后,引来一声叹息:中学校长们小心翼翼,学习成绩依然是最重要的衡量标杆,最后仍然以推优为主。
有统计说,随着自主招生高校不断增多,自主招生名额在各高校招生计划中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通过自主招生考试跨入大学门槛的考生也在6年间翻了6番。
全国有近2000所高校。自主招生所占的名额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是这个制度从执行之初,倾向性就很明显:这个政策基本与农村学校无缘,与农村考生无缘。
从2003年教育部决定在22所高校开展自主招生试点开始,各个高校谨慎地选择参与自主招生的中学。最保险的,当然莫过于直接选择那些一直是生源大户的高中,而这些中学在各地基本都是城市的重点中学。当年,中国政法大学要求,选拔对象必须出自省级以上重点中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把范围缩得更小,指定了若干所中学。实际上,为了慎重起见,当年几乎所有的试点高校在生源上都是一种选择――由指定的重点高中推荐。
2006年这种推荐到达“极致”:复旦大学的举动被称为创高校自主招生的“破冰之旅”,符合条件的上海学生可以自行报名,只要通过专家组的面试,就可以成为复旦的学生,尽管他们必须参加高考,但是成绩对他们的录取没有影响。
这一年的结果是,复旦大学录取的298名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上海各重点高中,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所占比例很低。而同样进行自主招生的上海交通大学录取的300名幸运儿中,无一人不是重点高中学生。
为了彰显公平,很多学校都纷纷表示,中学生还可以选择自我推荐或者老师推荐的途径。问题是,这个看似公平的政策对农村学生却毫无意义:这套在城市里尚显时髦的推荐制,农村地区如何学得来呢?就算老师推荐,重点高校会认可一所农村普通中学没有名气的老师的推荐信吗?自主招生也是要算经济成本的。在推荐信之外,入选的学生还要到各地去参加各种形式的考试,要准备路费、食宿费。对农村学生而言,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一位资深教育记者感慨:这是城市化过程中必须付出的成本。
几位在教育界工作多年的资深人士表示:2009年高考方案这么多,却让人失望,大家不过是在重复过去的老话题。他们希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尽快出台,能从国家层面给高考改革更多的制度支持,早日让有才者通过各种渠道彰显才能,让高考不再成为百姓的负担。
评论
高考改革为何总走回头路
新年前夕,2010年广东高考报名工作结束。尽管还未举行,但这次高考注定要在高考史上留下一笔:2010年,广东将实行新的高考方案。实行了11年的X科考试,退出了历史舞台。
除了广东的师生,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这一变化,更无从知晓这意味着什么。但只要翻翻32年来的改革历程,就会明白,广东这次调整高考科目,实质上是宣告了被教育界寄予厚望的“3+X”科目设置改革的终结,高考基本上又回到了文理科各考6门的“大文大理”时代。
当然,教育部门不会作出这样的宣告,甚至还会否认这一结论,称现在的高考还是“3+X”模式。现在各地普遍实行的“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高考模式的确还挂着“3+X”的外衣,但其实质早已背离了“3+X”科目设置改革的宗旨。
1999年2月,教育部推出“3+X”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方案,当年先在广东试行,之后试点范围逐步扩大,2002年起在全国普遍实行。本着“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等学校扩大办学自”三项原则而推进的这项改革,最大的亮点就是“X”科目。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中这样解释“X”科目:“X”指由高等学校根据本校层次、特点的要求,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个科目或综合科目中自行确定一门或几门考试科目;考生根据自己所报的高等学校志愿,参加高等学校(专业)所确定科目的考试。
有人评价,这个方案的最大特点是开放性,高校和学生都可以自由选择考试科目。但在实践过程中,大部分省份都选择了“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模式,所谓综合,不过只是3门课程的拼盘而已。
只有广东和河南采用过改革设计者最推崇的“3+大综合+1”的方案,但河南只实行了3年便改为“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模式。据媒体当时的报道说,虽然教育部门和教师都认为“大综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学生偏科,但客观上加重了学生负担,9门课程都要考,各科老师都想方设法挤占学生的时间。
此后,改革先锋广东一直孤独地扛着“3+X”的大旗,但2007年,该省也最终放弃了“大综合”,改为“文科基础或理科基础”,随着2009年高考的结束,在一片批评声中,被认为最能突出个性的“X”科走到了终点。
现在35岁以上参加过高考的人可能都还记得当年的高考科目,文科考6门,理科考7门,除了文理科都必考的数学、语文、外语和政治外,文科还要考历史和地理,理科要考物理、化学和生物。这一模式从1977年恢复高考一直沿用到1992年。如今的“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和这一模式貌似不同,但对于考生而言并无太大区别,文科综合是历史、地理和政治共用一份试卷,理科综合是物理、化学和生物共用一份试卷。
至此,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高考科目改来改去,又回到了老路上。
其实,32年来,高考改革没少走这样的回头路。2007年,在纪念30周年的时候,众多媒体和一些研究者曾经对此做过梳理。
比如,肩负着“打破一考定终身”使命的春季高考,2000年开始在北京和安徽试点时,曾经备受关注和期待,可走过10个年头之后,春季高考已经无声无息。当年参与试点的省份,只有上海还在坚守。前不久,上海媒体报道说,2010年上海春季高考招生计划数为580名,比2009年又减少了三分之一左右,再创新低。而2009年春季高考,考生实际报到率只有 22.22%。
标准分制度,也是在广东率先实行。在当时的国家教委极力推广下,全国有不少省份也逐渐采用了这一制度。但由于换算复杂,家长和考生意见较大,这些省份又陆续改回了原始分。2007年,先行者广东也走了回头路,改回原始分。目前,全国只有海南一省还在使用标准分制度。
高考英语增加听力测试也是1999年发起的新一轮高考改革的重要内容,旨在引导中学英语教学重视听说能力培养。广东也是最先试点,2003年在全国普及,但因为听力测试实施过程中事故频出,所以2005年起出现了部分省区取消或淡化高考英语听力的现象。
这种从终点又绕回原点的改革还有保送生制度、广西的二次高考等。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在回顾后的改革进程时曾总结道:和技术相关的改革,大部分比较容易取得成功,而制度性的改革往往历经反复,走的是比较曲折的路。
俗话说,开弓没有回头箭,高考改革时不时要射出回头箭,难免伤及自身。
江苏被认为是高考改革最频繁的省份之一,从该省考出来的江江和刘璐都戏称自己是拿来做实验的“小白鼠”,并认为高考套路的变化影响了自己的高考成绩。
而处于高考这座独木桥两端的中学和大学对于高考改革也是怨声载道。譬如,在“3+X”改革前,有段时间高考科目设置是“3+2”模式,文科不再考地理,理科不再考生物。在指挥棒的引导下,中学自然把地理生物打入冷宫,这两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只能赋闲。“3+X”实施后,很多中学一时间难觅教师,又急慌慌去师范院校对口专业找人。而生物在高考中的缺席则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物系的招生和生命科学的持久发展,以至于1996年8月,7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联名呼吁务必重视生命科学,提出“必须立即恢复理科高考中生物学应有的地位”。
高考改革为何如此曲折反复?2007年,纪念恢复高考30周年的中青特刊曾经刊文分析说:掌握话语权的精英阶层和由民间呼声构成的大众力量都在推动高考改革的试验,但“‘呼声’常常只代表某一个利益阶层的愿望,它不太可能有完整的系统性考虑,在‘呼声’推动下的改革,比较容易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式的,决策偶然,上马仓促,轰轰烈烈推出,撑不了几年,悄无声息结束”。
2009年,要求改革高考的呼声仍不绝于耳,各种版本的民间改革方案也纷纷出笼,据说,正在起草的《中长期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在制定高考改革方案。看来,新一轮的高考改革又将启程,在此,有必要提醒改革的设计者和决策者,好好总结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不要反复折腾。比如,现在全社会都在讨论“高中是否应该取消文理分科”,事实上,在推行“3+大综合+1”高考模式的时候,广东和河南都取消了文理分科,但最终没能成功。个中原因,社会大众可以不探寻,但改革者必须深究。
2013年3月4日,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新一期世界大学声誉排行榜。前三甲分别是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英国剑桥大学。中国内地有两所大学入围百强,分别是名列第35位的清华大学和名列第45位的北京大学,但和去年相比均有所下降。亚洲排名最高的是第9位的日本东京大学。从国家来看,前百名高校中,美国有43所,随后是英国9所、澳大利亚6所,日本、荷兰和德国各有5所高校入围。
复旦“千分考”公布成绩 浙江11位学生拿到最高分
备受优秀考生关注的2013年“千分考”,也就是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能力水平测试,前不久公布成绩,浙江省共有11位同学获最高分(标准分800分)。他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寒假里花了半个月时间准备。每天两三个小时,从真题做起,做累了,就看高一的文科笔记,换换脑子。准备非常重要。”杭二中的柯宁告诉记者。柯同学看的书很杂,她说这也是千分考取胜的一个因素。温州中学的陈小帖认为是平常的积累发挥了作用。“我给自己制订了严格的学习计划,而且我还有易错题知识点摘录笔记。这个方法很多人知道,但坚持下来的人很少。”
以题目“偏”“怪”“好玩”著称的千分考进行了好几年,虽有争议,但也是有益的尝试,鼓励高中生拓宽知识面、均衡发展。有兴趣的话,你也可以找些真题来检验一下自己。
特殊的寒假作业 修家谱理家训
“我们的家族最早可以追溯到雍正时期……”“我外公是钱王后代 ,曾是浙江大学教授……”这些是过去这个寒假,杭州学军中学的同学们千辛万苦搜集来的家谱、家训故事。这份特殊的寒假作业的要求是,续写家谱,或者走亲访友,了解家庭的历史,看看曾祖父、祖父都经历过什么。
花的功夫虽多,但同学们普遍认为收获不小。高二学生陈启航说:“和祖辈交流,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人生经验对一个人的影响力。阅历越丰富,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越强。”
麻省理工学生开发3D电脑桌面
最近,在美国加州举行的TED(技术・教育・设计)大会上,麻省理工学院在读研究生Jinha Lee展示了他与微软合作设计的SpaceTop 3D 桌面。该桌面是一个虚幻的“盒子”环境,由透明LED、两个摄像头等构建而成。摄像头识别手势,同时追踪用户的眼球运动。用户的手则在LED后方,进行键盘输入或 “抓取”操作等。 这项技术让人们可以将手“伸进”计算机屏幕的内部,以操纵现实世界物体的方式去操作程序。
他们说
@张颐武 年轻时无论如何还是要有志向。最怕一,什么事都懒得做,只要混着有吃喝就行。二,什么都不屑,觉得别人庸俗可憎,只有自己不俗。一肚子的火气。没心气有火气就没法真做事。古语说:“志立则心定,心定则事成。”有志气要放下来,从具体事开始。
来自腾讯微博
@古天乐 最近有美国科学家研究说,“聪明”会传染给身边的人,我的解释是一种感染力,正如我们古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用研究也知道,但当中要懂得取舍,因为变得聪明不代表就是善良,相对被视为愚蠢的人,也绝非一无所取,做人还是品行最重要。
来自腾讯微博
@毕淑敏 所有的动力都来自于内心的沸腾。如果你做不到一件事,无论是搞好人际关系、寻找爱人还是减肥,都是因为你还没有真正想做。
来自网易微博
@郭宇宽(媒体评论员) 有个马来大学的同学跟我讲,他们对于辩题已经理解到位了,但是害怕对手反驳所以没有把一些道理阐释出来,我觉得很遗憾。演讲与口才那些小儿科路数太误人子弟,如果辩论有技巧,最大的技巧就是直面问题并且透彻地阐释它,要相信如果你对一个问题能阐释透彻,本身就已经足够雄辩了。
来自搜狐微博
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