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全科医学概论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126-02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专科医疗已难以满足基层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要。全科医学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了临床医学、预防和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等于一体,涉及各种年龄、各个器官系统以及各类疾病,是一个综合性的临床二级学科[1]。作为基层的医疗保健体系,全科医疗已得到医学界和公众的普遍认可。我国目前合格的全科医师匮乏,提高专业技能的诉求迫在眉睫。近十年来,虽然在全科医学教育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对于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全科医师尚缺乏统一、有效的教学模式。本文试图就全科医师培训中循证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和基本途径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我国全科医师培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00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试点工作,自2010年起又将全科医学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27个学科之一。但到目前为止,培训的具体方法和内容尚缺乏统一的标准。我国全科医师的培养现处于过渡期,主要的途径包括基层在岗医师转岗培训、强化全科医师的技能培训、提升基层在岗医师的学历层次、鼓励大医院医师到基层服务。
目前注册的全科医师仅占执业总数的4.3%,而在发达国家,可占到总数的1/3甚至1/2以上。现有的全科医师来自不同的社区和基层医院,年龄跨度大,虽然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总体学历偏低、业务素质薄弱,知识更新较慢,最突出的特点是临床思维缺乏系统性,显著阻碍了专业技能的不断提高。
二、循证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21世纪的医学进展日新月异,仅仅依靠医学院校教育远不能满足临床实践的需要。因此,院校教育结束之后,延续的职业培训和持续终身的继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循证思维模式的培养在临床决策的制定以及继续教育中都起了相当关键的作用。长期以来,传统的经验式教学偏重灌输具体的知识和技能,以教科书或专家意见为指导制定医疗决策,却忽视了临床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以至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2],与传统医学相比,循证医学以科学严谨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为基础,不断获取最新、证据级别最高的临床研究,使临床决策的依据更加可靠[3],同时以问题为先导,“循证—评价—决策”的思维模式更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4],是一种高效的终身学习的临床教育模式。运用循证思维解决临床问题是快速提高全科医师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5]:首先,促进了诊疗决策的合理化,避免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其次,可以督促专业知识的不断更新,也有助于自我继续教育能力的提高。
三、如何训练循证思维
在教学查房和病例讨论中,临床思维的培养可以针对循证医学的各个环节,有目的、有计划、分步进行系统化训练。
1.发现并提出临床问题。以“病人为中心”是循证医学的精髓,本阶段需要引导学生详细了解患者的教育程度、、心理状态、对疾病诊疗的期望值等,结合病史、体征和辅检,针对不同的病人,帮助学生准确地寻找疾病流行病学、诊疗和预后中的特殊情况,提出针对性的临床问题。不断产生的问题激励创新,创新思维的成果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能成为新的证据。
2.搜集临床证据。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在课下需提前做大量的自学和预习工作,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演变过程及后果,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进行检索,包括书籍、期刊、电子光盘以及一些未发表的学术报告、会议论文等,选择性、批判性地寻找出最可靠的证据,证据的来源可以是研究原著、系统评价报告、实践指南以及针对指南的综合研究证据或者专家共识。查阅文献的过程,既加深了对疾病的认识,也培养了追求知识更新的自觉性,锻炼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证据的可靠性及实用性评价。证据搜集完毕,需要对检索结果进行系统性评价,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的科学性,是否盲法比较,样本有无代表性等。不同类型的研究有不同的评判标准[6],治疗性研究需强调前瞻性及随机、双盲、对照的原则。预后性研究则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随访的完整性、结果评定标准的科学性。Meta分析法对用统一评价体系筛选出来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可定量并能及时更新,体现了最佳的证据等级;临床诊治指南是专家讨论制定的关于疾病诊治及预防的原则,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评估临床证据的过程,既增强了评判性循证思维能力,也有助于培养科研意识。
4.研究结果的应用和评价。循证研究的成果用以指导疾病的诊疗和预后,是医疗实践和循证思维的重要阶段。循证证据与临床的结合,既积累了自身的临床经验,也加深了对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理解。同时,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在不违反医学原则的前提下允许患者参与诊疗方案的制定;还要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提高诊疗的依从性。
循证决策的利弊,可从疾病确诊率、疗效评定、预后判断和患者的依从性4个方面评价,但要兼顾时效性、地域性和科学的局限性。
四、展望
全科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全科医师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中坚力量。建立以高素质全科医师为核心的基层卫生服务团队,将直接关系到重大疾病的有效防控、国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医疗费用的合理控制。
循证医学不仅推动了临床实践和决策的科学化进程,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循证的思维模式,是临床教育的必然趋势。作为一种全新的医学教育模式,它有助于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自学能力、提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全科医师培训中融入循证思维的教育理念,必将为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杨秉辉.全科医学概论[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2]詹思延.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循证医学革新传统医学实践模式[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9,17(5):391.
[3]SackettDL,St raus SE,Richardson WS,et al. Evidence based medicine:how to p ractice and teach EBM[M].New York:Churchill Livingstone,2000:1-2.
[4]黄丽虹,樊毫军,李晓雪,等.循证医学、创新意识与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0,5(6):547-549,553.
[5]边琪,宋彬,郭志勇,等.在诊断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循证思维[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60-61.
1961年出生于安徽。
1978年考入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专业学习。
1983年继续在安徽医科大学学习,攻读流行病学硕士学位。
198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
1990年在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升任副院长、院长。
1991年成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1994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97年初做为跨世纪人才被引进到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预防医学系做教授,组建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后出任主任、副院长、院长等职。
1998年派去美国University of Illinios at Chicago 和加拿大University of Toronto 做访问学者,研习预防医学。
2000年考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2001年起任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
2003年4月在防治“非典”的特殊时期,调任北京市卫生局任副局长。
曾荣获北京市跨世纪人才、北京市防治非典先进个人称号。
梁万年在流行病学、全科医学、社会医学、卫生管理学等方面有较深造诣。现为《中国全科医学》杂志主编、《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的常务编委、中国全科医学培训网络理事长、中华预防医学会社会医学专业委员会北京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预防医学会副会长。曾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安徽省科技成果一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现主持承担国家863计划以及国家卫生部、北京市卫生局、科委、教委、世界银行等资助的科研课题20余项。主编《临床医学研究方法》、《现代医学教育基本方法与技术》、《卫生事业管理学》、《全科医学概论》、《临床流行病学》等多部学术专著和教科书。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从产品到品牌,医疗服务最终上升为一种文化和精神
⒈医院并非越大越好
很多医院院长在介绍自己医院时,会自豪地说:我们有多少张床,有多少门诊量,有多少教授等等。实际上,医院首先展示给人们的应该是医院的文化、医院的价值观和使命。我们的医院为什么要存在,医院的理念是什么?办院目标是什么?行业范围在哪儿?患者特点是什么?
医院大、教授多说明不了什么,门诊量多不表示挣钱多。可能你的门诊量是5000人次,但利润极低;而有的门诊量只有500人次,但这些患者都是增值患者。显然是后者更可取。因此,医院并非越大越好。
⒉医院最怕模仿和盲目扩张,要在差异上做文章
”我们服务的差异性是独特的,我们能提供的服务别人不能。“这种差异,既可以体现在质量上,也可以体现在方便度、舒适度和价格上。一个基层医疗机构,怎么体现差异呢?技术无法与大医院相比,但服务的方便性却可以比大医院好,如北京的二龙路医院,以肛肠科著称,这就是差异。
任何一所医院不可能满足所有患者的需要。一味扩张的结局就是什么都能,什么都不能,核心竞争力就差。但现在仍有不少医院盲目扩张,如此下去十分危险。
⒊院长要建立营销意识
无论是营利性医疗机构还是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都是要挣钱的。要挣钱的核心就是占领市场。无论是大医院还是小医院,都要首先问问:谁是我的“顾客”?谁是我最主要的“顾客”?谁是最能给我带来利润的“顾客”?从而针对最重要的顾客而组织生产。
⒋医院要用文化凝聚自己的团队
正像美国人喝可口可乐、中国人喝“二锅头”一样,已经从钟爱某种品牌上升到一种文化。我们要强调医院文化,强调医院的使命和价值观,要用文化凝聚自己的团队,要讲使命和精神,用这种精神把医务人员、患者紧紧地凝聚住。过去靠各种规章制度,而今应该靠一种文化。这才有发自内心的动力。
正确定位创造竞争优势
⒈了解自己
医院院长要通过横向比较了解自己。目前不少医院院长都喜欢做纵向比较,即我院与前十年相比,营业额有很大提高;今年比去年门诊量提高了多少等。这是片面的,做比较要纵横结合,要强调横向比较。你进步了,而你的竞争对手比你进步得更快。
明确什么是核心竞争力。医院有几十个科室,提供上百种服务,哪几个服务是医院最核心的服务?做优势、劣势分析。有哪些机会?有哪些致命的弱点?要知己知彼。要做到每个医务工作者,包括清洁员,都知道本医院的优势和劣势,形成共同的理念。
⒉了解患者
主要分三类患者:第一类是能给我带来利润的患者。第二类是负值的患者,他来看得越多,你挣的钱越少。第三类是未来能够带来巨大增值的患者。基本医疗服务必须满足所有患者,但特需医疗这部分可以仔细斟酌,医院的发展战略关键是要瞄准未来增值型的患者。医院院长应经常到门诊去问一下,在100名患者中,有多少位是“常客”,一生病就到你医院来的。有多少位患者是“新客”。有多少位患者过去是“常客”,现在不来了,为什么?仅仅数医院有多少个门诊病人,没有价值。
⒊了解竞争对手
哪些是竞争对手?对竞争对手分类,如果你处于劣势,你要想办法改变游戏规则,创造新天地。另外,还要分析自己的利益相关者,即与自己的医院有直接关系的是谁。医院应有顾客(病人)、供应商(药品公司、医疗器械公司)、医务人员、股东(对公有制医院来说股东即政府)。你要了解,病人是什么需求,股东是什么需求等等。在分析各自需求的基础上,将他们共同的需求挖掘出来,给自己定位,根据最优先的目标,设立发展项目。
⒋明确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作为医院院长,要分析一下,针对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资源配置,而不是将资源撒芝麻。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千方百计地让最优势发挥得更好,从而占领市场,用这种核心竞争力带动其他资源。如一所医院最强的是神经外科,最弱的是血管科,此时的资源配置重点仍应为神经外科。
⒌培养忠实的患者
培养忠实的患者,就是培养义务宣传员。他会扩大医院的市场份额,最终给医院带来利润。对患者进行分类,如对慢性病人你要了解他,叫出名字,了解他的家庭,让他对你有信任感。
⒍鼓励和欢迎投诉
过去的院长最怕病人投诉,现在应鼓励投诉,要尽快发现不满意的病人,以挽回损失。尽快发现和识别不满意的病人,对他们进行“营销”和服务,让其变成满意的病人。
⒎用文化来占领市场
医疗服务要强调病人导向,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医院如果只考虑为病人服务,那么健康人就不会到医院去,实际上医院应是一个健康管理中心。如很多精神病人不愿意去看病,为什么?去看病就会让大家感觉自己有精神病。如果精神病院是精神健康管理中心,正常人也可以去,这样就诊率就高了。
院长要变革,医院要再造
中国当今的医院要再造,不是业务流程再造,而是管理理念、制度改革的再造,要强调持续改革。
⒈优秀可能正是进一步成功的障碍
如今的大医院还没有真正的危机感,因为它现状很好,很多大医院目前状况是太好了,病人很多。其实,恰恰是这一点,可能是医院发展的最大障碍。因为太优秀了,容易满足现状,很难变革。当年在大学时一些优秀的学生,20年后是最差的,而那些当初分配最差的同学,现在变成最好的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太舒服了,在大医院,比别的同学都优越,不想再改变,而分配到很差环境的人却要变。
⒉变烟囱式服务为格子式服务
一个糖尿病人到一家医院就诊,看的是内分泌科,大夫看完后病人就回去了。这时医院只提供了烟囱式服务,造成很多空白。而格子式服务应该是,病人看完了,大夫会提醒说,你的病已到了中晚期,你的眼睛可能出现问题,我帮你联系一下,你到眼科去看看。病人到了眼科,看完后,眼科医生说,你的眼底受损了,你的神经系统要注意,我介绍你去神经内科看。这样就发生了几次服务,本来是一个病人,最后形成了数个病人。
⒊变医疗模式为超市模式
现在的医院业务流程是以供方为导向,病人进入医院,特别不方便:挂号、排队、交费、病人楼上楼下来回跑,要排若干个队才能完成一次看病。实际上应考虑如何让病人用最短的距离完成看病过程,要用办超市的理念来办医院。这种医院超市是以健康为中心的健康管理超市。走进“超市”,有一系列健康产品、运动产品、心理咨询产品、保健服务,最后才是治疗疾病。采用会员制和一卡制,所有流程以方便病人为中心。卖的不仅是治疗,而是健康,要让老百姓主动到医院“玩”健康。
⒋做有人格魅力的院长
中国的医院院长分为6个阶段:
鹦鹉式的院长:计划经济时代。按上面红头文件办事,不变的院长。
冒险式的院长:改革开放以后。胆子大,敢干,但不具备政策法律意识。
专业型的院长:专家当院长。往往心系两头,总惦记着当专家,管理能力相对较差。
管理型的院长:MBA当院长。在国外已经落后,一个不懂医院业务流程的MBA,无法领导专业性极强的医院。
创新型的院长:医院竞争力增强了,需要的是创新。这是当前最需要的。谁有新的idea、新的项目,谁就是最好的院长。
人文型的院长:这是最终医院院长的理想状态。当今医学应是从治愈医学变为照顾医学,衡量医学的标准不再是治愈率的高低,而是患者满意度,生命的质量。院长要有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能力。
关键词: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现状;政府职能
1 政府推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重要现实意义
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国家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国基本国情相适应,能有效减轻医疗费用给政府财政带来的压力,有利于构筑防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和防线,是满足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的最佳方式,在提供优质、价廉、方便、快捷、连续、综合的卫生服务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政府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1]。
1.1是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必然要求 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社区卫生服务提供的是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这种特殊服务的宗旨是提高广大居民的健康水平。从社区卫生服务的性质考察,无论是属于公共产品的社区公共卫生,还是属于准公共产品的社区医疗,政府都应当重视从各个方面对其进行资金和政策的投入,这也是政府真正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必然要求。
1.2是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优化卫生服务结构的必然途径 现阶段民众享受不到高覆盖面、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的原因之一就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失败以及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在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同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却无人问津。长此以往,必将导致一种恶性循环,造成服务质量的下降、医患关系的紧张以及卫生资源的极度浪费。而社区卫生服务强调采用符合成本效益的适宜技术而不是昂贵技术,其预防疾病的成本远低于治疗成本,有利于扭转服务机构靠向患者收费赚取收入,希望患者越多越好的错误激励机制,有利于患者合理分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能避免大医院的重复建设和重复购置,从而减少政府的重复投资,使居民享用低医疗成本的服务,并可通过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培养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发病,从而能够有效地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减轻政府财政的压力。但是,完善卫生服务体系的结构、布局、功能,使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能够发挥其最大的效用,在很大程度依赖政府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合理地引导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可以使卫生服务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优化,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2]。
1.3是政府工作"以人为本"、保证社会公正的重要体现[3]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人为本"的理念应该贯穿于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我国已经进入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时期,然而医疗卫生服务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同时,考察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看病贵、看病难"的现象也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居民健康水平的重大问题。社区卫生服务关注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最基本的健康问题。政府投入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彰显了其"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保证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同时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与政府职能概述
2.1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属性和分类[4-5]
2.1.1社区卫生服务的属性 明确界定社区卫生服务的属性是研究该领域政府职能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按照其内容的不同性质将社区卫生服务中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性质及范围划分明确,才能进一步确定政府、集体、市场、个人在社区卫生服务领域中的相应责任,有利于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其中应当承担的职能。从总体来说,社区卫生服务具有以下属性:①社区卫生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双方信息不对称,社区卫生服务的主动权掌握在全科医生手里;②社区卫生服务消费是基于维护生命健康权利的基本消费,需要社区从解决疾病向解决居民健康问题发展,不仅要求诊治常见病,而且要满足健康教育、康复保健等多方面的需求,预防性、干预性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比重逐步加大;③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增多,供给方式日趋多样化、个性化,社区卫生服务市场却是有限的。随着人们卫生观和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以及社会发展和经济生活的提高,不同背景的社区和人群其需求层次也是不一样的,而在一个社区内开展卫生服务,其服务时间和范围、对象和病种是有限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供给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竞争性和排他性。④社区卫生服务提供的目标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把公益性放在首位。在社区卫生服务领域中,卫生产品信息的不对称性可能直接导致"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存在医生谋取"垄断利润"的可能,影响了医疗市场的公平,侵犯患者的利益。因此,要求政府必须干预,强化有计划的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
2.1.2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分类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提供的是"六位一体"的综合性基层卫生服务,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两部分。根据卫妇社发(2006)239 号"关于印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卫生信息管理、健康教育、慢性病预防控制、计划生育技术咨询指导等,并协助处置辖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公共卫生服务;提供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包括一般常见病诊疗护理、社区现场应急救护、家庭医疗服务、转诊服务等,以及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其他适宜的医疗服务。按照这些内容,可以将社区卫生服务分为公共卫生服务、准公共卫生服务和私人卫生服务三类[6-7]:①公共卫生服务:具有公共产品特点,受益面大、具有明显社会效益和外部效应,主要用于防范和化解公共卫生风险,但个人不愿购买和私人机构不愿或难以提供的卫生服务。从经营的角度看,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个人对这类公共卫生服务的主动需求很小,供给者提供这类产品也不会获得理想的利润。同时,由于消费人数的增加一般不导致成本的增加,而且一经提供就有众多的人享受,所以从社会角度上考虑,公共卫生服务会产生很高的经济效率;然而,在市场机制下这种具有高经济效率和很强公益性的公共服务是没有人愿意主动提供的。这是医疗卫生服务领域中市场完全失灵的领域,自由市场机制并不能实现卫生资源的有效配置。主要包括卫生监督执法、重大疾病控制与预防、以及健康教育等[8]。②私人卫生服务:个体根据自己的健康需求、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其提供的特殊而非必需的卫生服务;受益者主要为个体,且不具有外部效应的卫生服务,可由个人、补充医疗保险、商业保险付费。比如,病因明确、疗效明显的急症就诊、外科手术等,有着价格弹性小、成本--效益好等特点,随着经济发展,可以逐步纳入准公共产品进行提供;而有的病种,价格弹性大,没有确切的治疗和防病效果,成本--效益差,就属于私人卫生服务。③准公共卫生服务:介于公共和私人卫生服务之间,具有明显社会效益和一定外部效应,但根据现阶段国家或各地区的财力和卫生资源状况,还不能完全由政府保障,需要由政府和个人共同承担的卫生服务。这类服务如果完全按照市场规则来配置资源,必然会出现市场失灵,不能完全依赖市场机制,也不宜完全采用市场提供方式。如果为数众多的低收入群体得不到这类应有的正常的服务,对公民健康、劳动力资源供给的潜在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对于家庭、社会、国家都是一种损失,严重影响社会和国家的稳定,因此,对于这些具有"公"、"私"两种属性相结合的社会效益较高的公共产品,虽然它具有部分私人产品的性质,但由于是在社区这样一个特殊具体的环境下,涉及到广大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也具有公共产品的特质,宜归属于准公共产品的范畴。
2.2政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主要职能[9-11] 政府职能是,根据社会需求,政府在国家和社会管理中承担的职责和功能。从市场经济发展史来看,发达国家政府职能演变的规律是:从以经济为主逐步扩展到以社会性公共服务为主[12]。
在国外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宏观调控和信息服务是国外社区卫生服务中政府的主要职责。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主要职责在于制定"游戏"规则,加强宏观调控,提供信息服务。具体就是管执照、管规划、管考核、管监督;以及协调疾病基金或保险公司等医疗保险机构和医师协会的关系,做出最终裁判;此外政府还可以为居民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以利于患者更好地选择卫生服务。
而在我国,就目前的现状来看,由于社区卫生服务领域中存在市场失灵的现象,社区卫生服务又具有基础性、综合性、连续性、协调性、可及性、公平性、公益性等特点,从而决定了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注定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领导者和主导者。因此,政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所履行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政府是建设者。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是卫生改革和发展的战略要点,是实施区域卫生规划的基础,是切实加强预防战略,增进健康的重要环节,在社区卫生服务的起步阶段,政府应成为卫生事业筹资主体、卫生机构建设主体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费用支付主体。②政府是组织者。社区卫生服务活动是由多种要素有机构成的复杂的运行系统,政府是这个系统高效公平运行的组织者和调控者。为实现这一职能,政府需要完成一系列的经济行为,包括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基本的医疗保障制度,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培育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为系统运行提供良好的环境。③政府是管理者。政府通过政策、法规和行政力量对社区卫生服务实施管理。颁布与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与实施计划、社区卫生服务行业标准与社区卫生服务指标体系、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监督与评估制度、社区卫生服务行业职业技术支撑与队伍建设等政策法规,把握其可操作性、稳定性、导向性原则[13]。
3 西山区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处于研究的需要,对西山区居民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情况以及西山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
3.1资料与方法
3.1.1一般资料 采用非概率随机抽样方法,分别在前卫、福海、金碧、永昌、棕树营、西苑、马街、海口、碧鸡、团结10个街道办事处抽取1个总中心共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调查。而在每个办事处抽取 30个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3.1.2调查内容 ①西山区居民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情况;②西山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情况
3.1.3方法
3.1.3.1 查阅相关资料 统计报表,年度总结等。
3.1.3.2 问卷调查 采用研究者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调查社区居民和前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患者。 总共调查人数为300 人,回收有效调查表297 份,回收率 99%。
3.1.3.3 现场调查和访谈 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基本情况,资金投入和财务收支情况,医疗服务项目开展与提供情况以及人力资源配置等情况做了详细的调查。 调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0个。
3.1.4分析方法 问卷调查资料采用 EXCEL2000 建库。 另外,也对一些资料直接进行总结、归纳和分析。
3.2调查结果
3.2.1西山区卫生机构、床位、人员数和运营情况(含驻区省、市医疗机构) 截止2010年底。辖区内共有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176家,民办医院23家,个体医疗机构488家;辖区内医疗机构总床位数6505张,其中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设置床位数5388张,营利性医疗机构设置床位1117张。辖区内共有医务工作人员13220人,其中:执业医师7204人,护士3437人,药剂人员366人,管理人员563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623人,乡村医生135人,非卫生技术人员892人。全区共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77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7个,服务站50个。公办38个,民办28个,国有企业转型11个,卫技人员1302名,执业医师172名(全科医师108名),,护理人员485名(全科护士67名)。
3.2.2西山区居民卫生需求和利用情况
3.2.2.1调查居民的就医可及性 在所调查的人口中, 有近 68%以上的居民最近的医疗点在 2 km以内,有11%左右的居民看病要到 4 km以外的地方;有接近 45%的居民可在 15 min内到达最近的医疗机构,有近 20%的居民前去就诊要耗时 30 min以上。综合上述两项指标可以看出,15min社区医疗服务圈:即居民从家中步行 15min均可到达一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享有方便、快捷的社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构建规模尚未很好形成。
3.2.2.2居民医疗服务需求、利用及费用情况调查 在所调查人口中, 有70.4%的居民患病后都首选市区级及以上的医院就诊, 只有 27.3%的居民患病后选择社区卫生机构。 同时,还了解到其实有近 80%的患者的病因都是一些常见病、慢性病和康复治疗,完全可以在社区得到解决。 而患病的居民选择就诊单位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按比重大小分别是医疗技术好、离家近和价格便宜。由表3、表5可以看出,在这次调查的 297 名居民中, 只有81 名居民利用过社区医疗服务,占 27.3%,患者平均每次就诊费用约为 180 元。
3.2.2.3社区医疗服务满意度评价 在所调查的人口中,居民对社区医院最不满意的方面主要是技术水平差,普遍反映在社区医院看病不放心,担心误诊,耽误了治疗。 除此以外,也有部分居民反映社区医院有时会提供一些不必要的服务,导致医疗费偏高。
3.3西山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调查结果
3.3.1基本情况 所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很多都是由原城区卫生院拆分或由部分中小型企业职工医院变身而来,成立时间都有十几年以上。但以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时间为准,都是在 2006~2008年建立的。 10间社区医疗机构中,均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均属于非营利性机构;由公立医院办的有2间,民营资本办的有 1间,由卫生院转型的有6间,由厂矿医务室办的1间。
3.3.2政府对社区卫生机构的资金投入和社区医疗机构的财务收支情况[14] 所调查的 10 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用房只有 6所为当地政府部分提供使用, 而其余的 4 所卫生机构的业务用房的资金来源全部是自筹。从区卫生局有关负责人了解到,2006~2008年,按城镇人口每年人均8元标准,由市级财政投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从2008年开始,按照农村人口每人年均6元标准,市级财政投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2009年开始,中央和省级财政增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增加到人均15元。到2011年达到25元,由各级财政共同承担。在所有被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不同程度的得到政府的财政补助,其中,政府提供财政补助最多的达到了 40余 万元,最少的也有 5万余元。 所调查的 10 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日常运作的过程中, 据卫生局报告统计,2012年我区社区医疗的财务收支情况为盈利。
3.3.3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服务范围 所调查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平均服务半径 3.1 km,最小服务半径为 0.6 km,最大服务半径为9.7km;平均服务人口49351人, 最少服务人口 26722 人, 最多服务人口为 99871人,服务人口在 4.00 万~5.00 万的较普遍,有 5 个,占 50%。
3.3.4所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项目的开展与提供情况 所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作以来,都是以开展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为主,而其它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开展不理想甚至没有开展,特别是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双向转诊"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只有社区医院单方面向上转诊,而大医院的下转患者次数为零。
3.3.5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人力资源状况 在所调查的 10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虽然全科医生配备都符合标准; 但每家都有不同程度的人员兼职情况,从而制约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和服务功能的开展。
总之,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约医疗成本和医疗资源,从根本上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必须合理分工,各司其职,目前,政府虽然提出各医疗结构分级负责并努力推行,要求大医院发展高技术,负责疑难杂症,社区负责预防、保健、康复和基本医疗,以真正实现"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目的,但现实是,居民的医疗保健观念还存在滞后和误区,同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身建设也存在硬伤,理想和现实差距很大。一方面,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了解不够深入,对社区医院所提供的服务认同度还不够高,担心被延误病情或误诊而难以放心托付。居民们往往无论大病小病都到大医院,导致大医院人满为患、门庭若市;虽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做了大量的努力,也得到一些居民的认可,但社区医院在人群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仍然十分微小。另一方面,由于主客观因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硬件、软件建设均存在一定问题,居民缺乏对机构的信任,直接导致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率低下。随着人们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医疗保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卫生人员素质、软硬件设施、服务水平不能得到有效的质的提高,很难让居民放心就诊。
在调查中,充分反映出医疗安全问题与服务需求的矛盾。如患者在大医院配好的注射类药物,要求社区医院上门注射,其中部分药品为易于发生药物反应的生物制品、抗生素类药物等,社区医师出于医疗安全的考虑往往难于满足患者的要求,虽然经过解释大多数患者能够接受,但也有不少患者表示不满。在研究过程中也发现,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而且相互交织,相互制约,如:由于区卫生公共服务的筹资机制不合理,而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分配不均,致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运行成本得不到合理的补偿,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的改善、基本医疗设备的购买、人员的培训、职工工资与福利待遇的提高;进而又导致了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稳定性差、高素质人才难以引进、服务质量偏低、服务功能无法进一步拓宽、预防保健工作难以真正落实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在社区居民中的声誉,导致居民满意度不高,最终减少了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
以上调查的结果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要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的和谐发展,健全和规范"六位一体"功能,除政府给予政策、财政等外部大力支持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需苦练内功,增强自身软实力,提高服务质量,特别是培养大量具有优秀资质的卫生人员、拥有可靠的医疗设备和过硬的服务能力;还需要加强宣传引导,更新观念,提高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还需要各级职能部门结合实际制定合理、有效、可行的规章制度,来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的运转。
4 西山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过程中政府职能履行现状分析
4.1宣传引导机制的缺失导致社区医疗出现严重的"信任危机" 由于长期以来,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及"双向转诊制度"缺乏有效的广泛宣传,导致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信任度一直较低。
在本次调查当中,有近64%的居民在选择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最担心的选项中都选择了"技术水平低"。在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同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却无人问津,居民们通常只是感冒发烧的小病才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或者先在大医院确诊后到社区医院进行治疗和后期康复。很多患者担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设备、药物配备和医生的资质等方面都不如大医院,担忧在社区就诊会延误病情。一般而言,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居民们都希望能够到医疗条件好得多的大医院去就诊。
4.2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考核兑现机制不合理、投入分配不均[15] 西山区在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中,主要采取的方式是每年对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两次量化考核,然后根据考核结果兑现相关经费。但是,在考核过程中,区卫生局只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总中心进行考核,总中心又对所辖区域内的分中心和服务站进行交叉考核。这样一来,考核标准的把握程度就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最终往往会因考核中的主观因素过多而导致政府兑现经费在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分配不均,多的可兑现到几十万,少的则只有几万甚至几千。调查表明,仅2012年的兑现款中,政府提供财政补助最多的达到了40余万元,最少的却只有 5万余元甚至几千元。
4.3西山区在城、郊两个区域的社区卫生服机构设置不均衡 据本次调查表明,西山区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77家,其中城区7个办事处共61家,三个郊区办事处共16家。由表8可以看出,从服务人口来看,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多出5个百分点,即至少多设置了4家。而郊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不足5个百分点,以城区为标准,即在郊区至少还需设置4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服务区域来看,出现严重比例失调。这也是导致西山区尚未很好形成"15min社区医疗服务圈"的主要原因。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2方面,①政府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布点布局上,未出台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意见和相关政策文件;②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引导有失偏颇,致使社会资本筹资举办方考虑经济效益问题而不愿到郊区投资[16]。
4.4政府对社区的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健全 在调查中,许多居民反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常提供不必要的服务和医疗费用过高等问题。而同时,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却认为运行资金不足,只能以开展基本医疗服务来维持日常开支,导致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生指导等社区卫生服务功能项目只能开展部分甚至不开展。 但从其财政收支状况来 100%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处于盈利状态,而他们的盈利基本上都来源于基本医疗服务。由此判断,居民所普遍反映的一些问题确实存在。这与政府对社区的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有很大关系。
目前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和监督手段主要是考核,但在实践中,只是把考核作为体现政府主管部门的权力体现方式,把考核指标的设定以及考核的操作作为平衡多方利益的重要手段,而没有真正把综合评价体系的设置与评价作为干预、引导社区卫生服务方向的指挥棒;考核内容及指标设置不尽科学,容易误导形式主义。同时,比较重视强调政府的投入与支持力度,但对如何细化内部运行规程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微观管理的合理度和科学性等缺乏系统的思考。比如对健康档案的管理,往往只重视健康档案建档率的指标考核,却忽视档案信息变更率,从而容易误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重视表面文章,弱化服务实质,重建档,轻管理,出现健康档案从建档之日起就成了死档案的现象。同时,由于缺乏有力的监督和制衡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转诊制度形同虚设,导致在城市两级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工作机制一直未真正形成[17]。
4.5政府缺乏吸引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优秀人才的激励机制 本次调查表明虽然现在社区都在加强全科医师及其他人员的配备,但由于资金问题,全科医师除了工资以外不能享受其他福利和保障,再加上根据政府的规定补贴只针对岗位而不对人,以致退休后也不能享受应有的待遇,所以很难吸引优秀人才。
5 现阶段西山区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中政府职能实现的途径
5.1明确政府责任,强化管理和监督职能 要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及从业人员的行为符合居民的利益,明确政府责任,制定规则和严格监管非常重要。
5.1.1合理提出本地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规划布点的原则。重点以满足区域范围内群众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原则,可以充分考虑结合城市的大小、原有卫生资源的设置、人口的密度、交通状况、居民的经济收入等来综合考虑。同时,也不能片面强调几分钟服务路程的要求,既体现工作的原则性,又要有相对的灵活性。
5.1.2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加强宏观管理,实现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行业的有效监管。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在准入方面,凡是申请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要具有能够提供"六位一体"综合的能力;实行年检制度,对年度评估不合格的或受到行政处罚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摘牌和取消医保定点单位资格等措施,直至取消举办者的资格;通过公开招标重新建站[18]。
5.1.3理顺服务价格体系。社区卫生服务内容非常广泛,有些项目如家庭护理、代请会诊等,按现行医疗收费标准难以套用,需要建立一套适合于社区卫生服务的价格体系。社区卫生服务是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的结合,疾病的诊治费、药品费等为个人提供的卫生服务,,应该实行非营利性的有偿服务,按照服务成本收费;而健康档案建立费用、健康教育、卫生保健、疾病预防等为公众提供的卫生服务应实行无偿服务,但也要按核定成本,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得到合理的补偿[19]。
5.1.4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双向转诊"制度。强调两级医疗卫生网络机构的责任。要将双向转诊制度的执行纳入两级机构的职责范围;建立合理的转诊机构和工作流程,双向转诊单位要制定双向转诊制度实施细则,明确服务流程,确保服务的连续性;强调对"双向转诊"情况的监管和考核,将"双向转诊" 工作纳入考核指标,与医疗机构负责人个人绩效考核挂钩[20]。
5.2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居民的认同感 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宣传,要让居民明确其定位、特色以及发展方向。 明确社区卫生服务和大医院在功能方面是不相同的,除了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外,还提供居民的保健服务。因此,现阶段政府有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能就是制定更多的惠民政策用来引导居民的就医方向,并且对我们所做的工作进行宣传,让更多的居民了解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的各项便民优惠政策,能够通过亲身体验真正感受到社区卫生服务带来的便捷与实惠[21]。
5.3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建立健全科学的补助机制 就目前情况来看,政府对社区卫生机构的房屋、设备、人员进行的大力投入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居民没有得到切实的实惠,社区卫生机构的效率依旧低下。因此,有必要改变社区卫生投入的方向,在加大对社区硬件设施和人才投入的同时也重视对社区参保人群的投入。另外,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在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量化考核时,提前培训好一批专业素质强、与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直接利益关系的考核专家组,由经过培训的专家组统一对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考核。避免因考核标准把握不一致及人情关系影响最终的考核兑现经费。
5.4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培养社区卫生服务人才 要解决好社区医疗人才的瓶颈问题,首先应该对社区医务人员继续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同时加强高等医学院校的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科教育,积极为社区培训全科医师、护士,鼓励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机构服务,完善全科医师、护士的任职资格制度。同时,采取物质奖励的方式激励医务人员下基层,如给在社区卫生中心服务的医务人员适当的补贴,并将根据实际情况对在社区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晋升,给予适当倾斜。 再者,要加强人员和技术交流,有计划地组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到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进修学习、参加学术活动,提高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22]。
6 结论
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和发展,是社会和谐发展赋予政府的重大政治责任。政治责任是指政府官员制定符合民意的公共政策并且推动其实施的职责,与公共权力密切相关。政府对健康负有不可推卸的政治责任,保证每个公民都享有最基本的健康保健,保证公民共享社会文明成果,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影响了健康的公平性和医疗服务利用的均衡性,由于区域间、各社会阶层间的收入和基本公共卫生都存在一定的差距,社会成员之间依靠自己的力量享受到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肯定存在差距,政府的政治责任就是要从政策上主导,建立公平的卫生服务体系,努力缩小这种差距,提高人居幸福指数,力求实现居民间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保障公民健康公平。社区卫生服务中预防的功能是防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重点;而且,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发挥街道、群体、各社会团体、医务人员、家庭的优势,依托严密的组织网络结构,作出快速敏捷的反映,在控制传染病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方面构筑起三道防线;还可以建立有效的防范、治疗、保障机制,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公共卫生体系的基础环节,在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卫生监督执法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加强社区卫生工作,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要求各级政府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加快整合卫生资源,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强化综合一体化服务,拓展社区卫生服务领域,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坚持质量效益优先,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努力为居民提供"低成本、广覆盖、高质量"的社区卫生服务,发挥其双重网底功能,最终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鲍勇.社区卫生服务导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2]杜乐勋,张文鸣.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崔树起,杨文秀.社区卫生服务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李士雪,曹艳民.政府在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中的角色定位[J].实用全科医学,2005,3(41).
[5]马智容.基于昆明市某区社区卫生服务状况的调查分析[C].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崔运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韩子荣.中国城乡卫生服务公平性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8]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9]王瑜.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中的政府职能[D]. 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0]史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构建中政府职能研究[D]. 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1]卢 希.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的政府职能[C].长沙: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2009.
[12]曹闻民.政府职能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3]娄成武,孙萍.社区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4]西山区卫生局.2008-2012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总结报告,2012.
[15]屈凡伟.云南省城镇社区卫生服务试点补偿机制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昆明医学院,2004.
[16]昆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山区社区医院设施布局布点规划(2010-2020),2010.
[17]鲁文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障碍因素研究-以昆明市五华区为例[D].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8]孔毅.云南省部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评价指标研究[D]. 昆明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06.
[19]龚幼龙,庞连智,施永兴.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框架构思[J].中国全科医学,2002(12).
[20]昆明市卫生局.昆明市发展社区卫生文件汇编[C].昆明:昆明市卫生局,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