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司理财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字:财务决策;公司价值;公司治理结构;外部环境;
一、公司理财目标的概念和特征
公司理财目标是公司财务管理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是财务决策的准绳,同时也是评价公司财务管理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公司理财目标推动一切,它决定公司的资源分配以及未来规划等一切决策。我国公司的理财目标所具备的特征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整体性。科学的理财目标是对公司全局的一种总体规划,是对公司的高度概括,是公司整体决策的综合反映;(2)长期性。理财目标是一项长期目标,它是一种长期的任务,需要全体公司员工相当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实现;(3)可分性。理财目标作为一种总目标,可以被分解为一些具体指标、具体要求。人们经常将这一长期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多个目标,使得财务目标更易实现;(4)挑战性。目标本身具有一定的激励性,特别是当公司目标充分体现公司员工的共同利益时,员工会有更大的积极性来完成各项任务。
二、公司理财目标
我国公司所制定的理财目标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观点: 公司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公司价值最大化、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
(1)公司利润最大化理财目标。利润最大化是指企业的投入与产出的选择目标是获得最大的经济利润,即收入与成本的差额最大。利润最大化的理财目标之所以受到许多管理者的喜爱,其原因大体上可归纳为以下几点:其一,利润是一个直观且易于计算的指标;其二,评价企业没有一个客观、统一的标准,利润就成了评价企业业绩的依据;其三,利润是国家征收所得税的基础。其四,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热点仍是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该企业是否连续三年盈利,利润就更加重要。但是利润最大化目标没有充分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也没有考虑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2)股东财富最大化理财目标。该观点认为:公司存在的目的是为所有者创造财富。因此,公司的理财目标应定位于股东财富最大化。如果公司不能为股东增加财富,那么他们就不能获得股东的资金支持,没有股东的资金支持,公司也就不可能存在了。这种理财目标常常采用的评价指标是股票市价。对于非上市公司来说,由于没有股票价格这一衡量标准,那么,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理财目标便失去了基础。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假设具有不合理性。因此,虽然这种观点考虑了风险因素,但它只适合上市公司,在非上市公司中很难使用。
(3)公司价值最大化理财目标。公司价值是指企业全部资产的市场价值。公司价值最大化侧重的是公司潜在的获利能力,并不是公司已经获得的利润水平。它常以未来一定期间归属于股东权益的现金流量,按考虑风险报酬率的资本成本折算为现值。MM理论这种观点把公司稳定放在首位,使公司总价值达到最大,同时强调兼顾各方利益。然而,这种理财目标的可操作性并不很强。首要原因在于公司价值难于计量。
(4)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理财目标。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理财目标体现了公司的利益是所有参与签约的各方的共同利益,而不仅是股东的利益或局限于公司。这样定位理财目标,既考虑了出资人的利益,又兼顾了其他利益相关的要求和企业的社会责任。但实际上, 企业实现的利润仅仅是一个"蛋糕"而已,不管其有多大,在分配时,必然会出现此多彼少的问题,不可能实现全部最大化,很可能导致分配平均化,阻碍企业的发展。因此,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只能在理论上讨论, 在现实工作中无法运用。
三、影响公司理财目标实现的因素分析
(一)公司治理结构
首先,在"公司制"中,公司理财是体现公司治理的主要方式,也是规范公司治理的主要手段。公司治理模式取决于公司目标,而公司理财目标又是公司目标,是价值角度的再现,所以只有确定与公司治理结构相一致的公司理财目标,才能促进公司治理效率的提高,进而实现公司目标。其次,无论以哪种方式作为公司理财的目标,都必须通过建立一套相应的公司治理结构来实现。
(二)管理决策因素
管理决策包括公司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以及利润管理等各方面。这些管理决策因素可以具体归结为以下两大方面:其一,项目投资和资本结构。项目投资的效果好坏直接影响到公司理财目标的实现。资本结构简单说就是所有者权益与负债之间的比例关系。其二,投资报酬率与风险。收益与风险直接相关。公司在作出各项管理决策时,要在报酬和风险之间做出权衡,并设法控制风险, 以实现公司理财的整体目标。
(三)外部环境因素
外部环境因素包括,经济环境因素、法律环境因素、金融环境因素等。
经济环境。公司要能正确的预见政府经济政策的导向,充分利用国家对经济行为的优惠政策和有利政策,才能趋利避害。通货膨胀、利率波动等外部经济环境,都将对公司的销售收入、存货库存、债券投资等方面产生严重影响。为实现公司理财的目标,公司必须及时调整生产经营,适应经济政策,以迅速提高应变能力。
法律环境。公司的理财活动,无论是筹资、投资还是利润分配,都要和公司外部发生经济关系。财务人员应该了解、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在守法的前提下完成企业财务管理的职能,实现公司理财。
金融环境。影响公司理财的主要金融环境因素有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利息率等。公司总是需要资金从事各种投资和经营活动,除了自有资金外,主要通过直接融资或者间接融资的方式从金融市场取得。金融政策的变化必然影响公司的筹资、投资和资金运营活动。所以,金融环境是公司最为主要的环境因素。
四、公司理财目标的选择思路
不同的公司理财目标之间并没有优劣之分。一般来说, 即使把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公司理财目标,并不意味着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始终围绕这一目标开展,也不意味着公司的各利益相关者的行动能够符合这一目标。公司理财目标的选择应考虑多种因素:其一,要考虑公司发展阶段和公司发展导向。公司的发展阶段不同就应该有不同的理财目标,理财主要是要获得公司发展的原动力,不同的公司发展导向造成公司在不同阶段所要做的事存在很大不同,目标应与此相一致;其二,要考虑公司的管理水平。理财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管理工作,在整个公司的管理水平没有达到应有水平的时候,如果选择的理财目标使得公司决策者难以驾驭,结果可能无法实现目标;其三,选择要考虑公司的发展战略阶段。公司战略是公司在竞争中取得长期持续发展的根本,一个公司的理财目标必须与公司的发展战略衔接,为实现公司战略服务。所以,在公司战略的不同发展阶段,可以采用不同的理财目标。
总之,各种公司理财目标本身也许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但与公司发展实际相适应的相对合理的理财目标应能把公司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使理财主体既重视公司的规模,又重视公司的生存能力和发展潜力。因此,选择公司理财目标时既要考虑财务活动本身的特点,又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和企业的客观实际,使之真正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张先治.基于价值的管理与公司理财创新[J].会计研究.2008.8
[2]余明江.论公司理财目标及其选择[J].铜陵学院学报.2007.5
[3]孙险峰.我国公司理财的风险管理研究[J].商业研究.2013.1
信息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是基于一定的目的,经过加工处理,可以加以利用的消息、资料和数据的统称。信息本身是可以传递、复制、共享、增值的,而且其作用和意义也只有通过传递才能表现出来。同一信息,可以为许多人所利用。但对于不同的信息接受者来说,信息所表现出的含义和作用可能不尽相同。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彭斯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正是运用了“信息理论”分别从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保险及资金市场等领域探讨并提出了“信息不对称理论”。他们因此获得了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他们在“使用不对称信息进行市场分析”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
所谓“信息不对称”,就是指相互影响的经济人之间,信息分布的不均衡。其实,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卖方能向买方推销低质量商品,就是因为市场双方各自掌握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还很可能进一步导致整个市场瘫痪或是形成对劣质产品的逆向选择。信息不对称理论对于公司理财也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和作用。
二、信息不对称与公司理财
一般认为,公司理财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实现这一目标必然需要科学有效的理财政策。但是,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是一个极度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市场不能准确估计企业价值等逆向选择的问题,阻碍了企业价值最大化理财目标的最终实现。为此,有必要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入手研究公司资本结构决策、股利政策等各方面的理财政策,希冀向市场发送准确的“信号”,弱化甚至是抵消信息不对称对公司理财目标实现的消极影响,实现理想的公司理财效果。
三、信息不对称在证券市场的表现
综观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是一个普遍现象,研究分析证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促进公司理财目标的顺利实现、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与保护国家与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证券发行者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证券市场最显著、最普遍、最难控制,同时能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产生实质性影响的信息不对称。发行公司作为证券的出售方和市场信息源,对自身的财务状况、信用能力、实际盈利水平等影响证券质量的信息有着最真实的了解,在一级市场上的交易中拥有完全的信息。在众多公司同时发行证券的情况下,投资者无法辨别每一证券的真实价值,因此,投资者只愿按所有证券的平均价格来购买。在这个平均价格下,绩优的公司不愿以被低估的价格出售自己的证券,只有劣质公司才愿意出售证券。投资者知道市场上出售的证券一定是劣质证券,则继续降低出价,直到市场上只有劣等股被提供。这就是“劣股驱逐良股”现象,证券市场成为典型的“柠檬市场”,绩优公司都无法从证券市场上获得融资。
面对这种不利局面,公司必须对自己的理财策略做出相应的调整,使投资者能够把自己和劣质公司区别开来,以克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消极影响。
四、公司理财策略
(一)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增加信息传播通道。信息不畅通是信息不对称的重要原因。持续的信息公开制度,一方面有利于市场投资者深入了解公司的整体风险,另一方面也可为政府监管者提供更多的信息,逐渐减少证券市场的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实现证券市场的透明与规范。企业除在指定报刊上披露财务报告并置备于证券经营场所等传统方式外,还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实行电子化媒体信息披露。现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和上网人数的急剧增长,互联网已经成为投资者获取市场信息的一条快捷通道。采取信息上网披露,既可以发挥电子媒体时效性强、容量大的特点,又可以解决以往全国各地投资者查阅上市公司信息不方便的困难。这对于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增强市场透明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建立信誉机制。信誉是指在交易双方中,信息优势方对信息劣势方作出的一种保证和承诺。在证券市场上,它主要指企业经理对投资者作出的不滥用资金的保证和承诺。如果企业经理的信誉很高,即使市场信息是不对称的,投资者也会相信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是高的,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对市场交易活动的影响,减少逆向选择行为的发生。同时,如果企业经理能对未来盈余或产品质量作出保证,那么经理在经营管理中的道德风险也将减少。但是,建立信誉机制,不能仅靠股份公司的自圆其说,还必须依靠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等中介部门的评估和监督。
(三)利用资本结构传播信号。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投资者无法直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只能通过企业传递的信号间接地评价企业价值或质量。此时,企业的资本结构决策将发挥很好的“信号”作用。高质量的企业就可以有条件选择较高的负债融资,向投资者传递企业利润分布、未来现金流量的信息;而低质量的企业因没有能力产生足够的未来现金流量以支付固定的债务利息,在给定的债务水平上具有较高的边际期望破产成本,意味着这些企业的模仿成本高于其可能的筹资收益。因此,优质企业可以通过较的高负债型资本结构政策传递信号与劣质企业进行有效区分,便于现在的和潜在的投资者的分辨选择,以降低资本成本,实现最佳资本结构和企业价值最大化。
以医药、半导体等高科技行业为例。其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要远远高于零售、运输等传统行业。因为这些行业的成功往往取决于企业内部不公开的研究开发活动。公司经理比外部投资者和分析家具有更多的内部信息,因而这些公司的资本结构决策更倾向于向外部传递企业价值和发展前景的信息。但是,研发活动等类似信息不能直接向市场传递,以避免商业秘密的泄露或吸引潜在的行业进入者来分割超额利润。在这种情况下,采用高负债的融资政策就成为一个较好的信号。
(四)利用股利政策传递信号。稳定增长的股利政策说明公司的财务状况比较正常,这样会增加投资者的信心,降低公司迫不得已时发行新股的过高成本。虽然管理层运用高股利向投资者传递有关信号会使公司承担一定的成本,包括由于发放股利导致资金缺乏而发行新股的成本、丧失优良投资机会的成本、现金股利相对于资本利得的税收差额成本等。但是很多时候正是这种高额的信号成本才使得股利政策真正具有企业价值方面的信息内涵,以高额的信号成本向投资者表明信号的真实性。同时,它也会增加低质量企业的股利模仿成本,因为这些公司没有能力支付相应的现金股利,从而区分了低质量的公司,使之成为“高质量”的信号。当然,如果公司面临良好的投资机会不能推迟,或者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或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线比较平滑,意味着负债融资的边际成本较低,那么,就应该制定较低的股利支付政策,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
五、对我国上市公司相关问题的现实思考
证券市场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对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及其理财政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第一,信息不对称之所以能够影响上市公司,主要是因为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有关企业价值、风险或前景信息的分布不均衡,从而导致投资者对企业价值的不准确评估。投资者不能有效地区分优质企业和劣质企业,只能根据平均水平(期望值)进行投资,结果导致绩优企业的资本成本上升,其企业价值必然不能实现最大化。
关键词:公司理财 风险管理 研究
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司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重视公司的理财。公司对理财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公司资金的使用效果,决定着公司的资金能否保值增值,制约着公司的长远发展和市场开拓。面对着市场和公司中的各种风险,公司的管理者必须认真研究公司理财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公司应当通过培训业务人员、处理好公司的治理模式、结构和理财目标之间的关系、注意并有效防范有些金融机构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风险,制定和完善风险报告制度,建立风险管理体系,最大程度的确保公司理财目标的实现。
一、常见公司理财面临的风险
(一)常见公司的治理模式和结构制约理财目标的实现
长期以来,许多公司的治理结构都遵循着股东至上的原则,在这种公司的治理模式下,作为公司管理部分的财务管理自然是要为实现股东的利益最大化而倾斜。但是在现代企业中,一般的员工、债券人和管理者都成为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都对公司的发展承担着很大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的理财目标就需要做出调整,不能单纯地以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而要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否则会分裂他们与公司之间的利益纽带,导致员工离心离德,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以人为本理念的实现。因此,需要对公司的理财目标适当做出调整。
(二)常见公司的理财规划缺失带来的理财风险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公司理财的功能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理财的功能由核算型跃升到了管理型,又由管理型拓展到了战略型,战略型正在向价值型演进。也就是说,对于现代企业,理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未来发展。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公司就必须结合自身的发展状况,制定合乎自身发展的理财规划目标。
(三)一些公司的“投机”投资带来的理财风险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以获得赢利为主要目的,在这种观念支配下,一些企业利用市场经济的漏洞,热衷于追求违规带来的高收益,还有一些金融机构盲目开发保底承诺的理财产品,利用这种理财产品进行高息揽储,对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非常不利。除此之外,公司的财务管理还存在着一些误区,重视公司的短期收益,忽视公司的长远发展;忽视资金自身运作的规律;缺乏一定的风险分散意识,对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过高估计;
(四)一些理财机构道德风险的转移
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公司往往委托理财机构来对公司的财务进行管理,在选择理财机构的时候,一些公司往往把理财机构的理财收益率作为考虑的重点,而忽视了理财机构的风险度。对于委托公司,应当注意区分风险是来自自身的指令还是理财机构的失误操作。除此之外,还要特别注意理财机构将自身经营失误和损失转移给委托公司,注意防范和监控一些理财机构可能会出现的道德风险。
二、常见公司理财的风险管理
(一)处理好公司的治理模式、结构和理财目标的关系
公司的治理模式和结构与公司的理财目标并不排斥,理财目标的实现是公司的治理模式和机构成功的表现。在现代企业的治理模式下,公司的财务管理应当处理好股东的利益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公司的财务管理目标应当随着公司的治理模式和结构的变化而改变;同时,公司的治理模式也应当不断创新,积极开拓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治理模式,均衡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
(二)公司应当定期诊断自己的财务管理,化解风险危机
每一个公司的理财都有着一定的规律,这就要求理财管理者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理顺理财的思路,进行自我诊断,及时发现理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要组织相关人员研究讨论,做出准确的判断,根据判断的结果,及时做出调整,完善理财的程序,调整理财的战略目标。
(三)建立行之有效地理财风险报告制度
公司的理财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应当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和管理,除了建立和理财规模相适应的理财制度外,还应当积极完善和建立理财风险报告制度。一是要求理财管理者对发现的理财风险及时报告,并做出有效迅速反应;二是要求理财管理者必须对汇总的理财风险进行分析总结,对可能产生的结果及时报告。
(四)加强理财管理者的风险观念
面对着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如何有效的应对各种理财风险,这就要求理财管理者应当具备很强的风险观念,面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观念,保持一颗防范之心,审时度势,对于风险及时作出反应,采取有效地措施,保证公司的资金运作安全,实现企业的理财目标。
三、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中,不同的公司结构模式、理财规划以及理财理念等都会对公司的正常发展带来不确定性;除此之外,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也会对公司的理财带来多种风险,面对着市场和公司中的各种风险,公司的管理者必须认真研究公司理财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制定和完善风险报告制度,建立风险管理体系,最大程度的确保公司理财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孙险峰.我国公司的风险管理研究[J].商业研究,2009(179)
[2]于海蓉.公司理财风险防范策略研究[J].企业研究,2012(90)
前阵子市场“钱荒”闹得沸沸扬扬,但这并不意味着上市公司同样会闹“钱荒”。实际上,因为频繁创造条件高价“圈钱”,诸多上市公司不仅没有出现钱荒,处于“闲置”状态的自有资金或募集资金反而数额巨大,上市公司用于投资理财的资金大多来自于此。
为了提高自有资金或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合理规划与使用处于闲置状态的资金,如果能在保证流动性与安全性基础上进行投资理财,为上市公司全体股东创造最大的效益,当然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上市公司热衷于投资理财已经从最初的“变调”慢慢“变质”了。
上市公司投资理财呈现出多个特点。其一是涉足的上市公司数量众多、金额巨大。如去年上市公司披露的半年报显示,在其时披露中报的2455家公司中,共有903家上市公司涉足证券投资,占公司总数的36.78%,合计投资金额为5317.85亿元。无论是参与上市公司的数量、占比还是投入的金额,显然都不是小数目。
其二是投资理财常常演变为“一窝蜂”的态势。截至2013年6月21日,沪深两市共有156家上市公司545份关于利用闲置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公告,涉及金额高达531.06亿元人民币。而在“钱荒”发生后,仅6月24日-7月8日,就有近20家上市公司宣布百亿资金在未来的一年内将要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以图牟取高收益。
其三是投资理财标的开始多样化。原来证券投资为上市公司理财的最主要方式,如今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逐渐成为“主流”, 甚至有上市公司通过委托贷款的方式赚取主营业务之外的额外收益。而随着市场的发展,今后门类更多的理财产品或理财方式的出现应该是预料之中的事情。
自去年底《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2号—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管要求》后,上市公司投资理财变得更加积极。而在此前,上市公司如果欲投资理财,只能使用自有闲置资金,而《指引》的,则为上市公司利用闲置募集资金理财打开了方便之门。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但即使你理了财,财同样可能不会理你。就上市公司本身而言,因投资理财引发的诸多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上市公司投入资金理财,并不意味着收益会被锁定。相反,既然想获取收益就要承担风险。近年来,银行系理财产品异军突起,但在其漂亮的浮夸式的宣传下,介入其中者巨亏出局的比比皆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者不乏其例。这也凸显出上市公司理财的背后,并非只有“盛宴”。实际上,通过委托贷款方式理财的上市公司中,去年以来也频频被曝光贷款收不回来的事例。如果连资金的安全性都没有保障,这样的财不理也罢。
【关键词】公司理财教学;案例;选择;运用
1 案例的选择与效果评价
《公司理财》案例的选择与运用可以形式多样,对于案例的选择与运用效果,可以按照如下三个标准加以评价。
1.1 引人入胜的标准
财务案例和案例的运用要能够引人入胜。所谓引人入胜,,不仅仅是保证案例教学课堂形式的生动活泼,而更多的是指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行动意愿。
1.2体现理论的价值
财务案例的选择和运用要能够体现理论的价值。对于MBA 学生而言,教师不止是教给他们理论知识和分析思路,更要让他们了解,这些财务知识来自于对千千万万的实践的总结和提炼,因而可以反过来升华实践,是可以解决实际财务问题的利器。
1.3模拟真实的决策
理论应用于实践绝不是简单的公式套用,对于财务知识的透彻理解和对于实践问题的
深刻认识缺一不可。财务案例的选择和运用要充分地让学生在无法直接接触实践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模拟真实情境下的财务管理决策,体会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
2 案例在教学中应用原则
2.1以有代表性的本土案例为主
大学经济类本科生毕业后绝大部分要服务于我国的各类企业或者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各类部门,因此,公司理财教学不能一味地追求国际化,忽略本土化。对于高职学院学生而言,本土化案例的信息更容易获取,更容易让学生有切身感受,从而产生更为深刻的认同感。从 这个角度来看,教师可以选择关于国内知名企业或本地熟悉企业的相关案例。需要注意的是,
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较晚,企业的管理水平与国际著名企业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管理决策上也有着复杂而又独特的经济和社会背景,在财务管理方面当然也不例外。可以说,我国的公司理财实践与财务理论知识之间有一条鸿沟,要架起案例这座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如若处理不当,就会让整个课堂在这条鸿沟中迷失。所以,教师应当时刻提醒自己,通过案例学习财务理论知识才是案例教学的本质所在,既不能简单地把企业实务作为成功模式介绍给学生,也不能把教材中的公式生搬硬套地强加于案例情境。
总之,教师应以本土案例为《公司理财》教学的主要内容, 但由于驾驭本土案例比直接使用相对单纯的附有教学指南的国外案例难度更大,教师一方面要透彻地掌握财务理论,另一方面要深刻地分析案例所描述的企业实践,务必在拟定周全而巧妙的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展开案例教学。
2.2以经典的外国案例为辅
在以本土案例为主的基础上,也要辅以国外经典案例的使用。
首先,应当让学生认识到:财务理论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一个好的分析工具在不同的情境下都可以解决问题,不同情境下的决策方案可能各不相同,但分析思路却是一脉相通的。
其次,经济全球化要求当今大学生的视野更加国际化,外国案例不仅帮助他们了解外国公司的理财运作,也有助于他们解决本土的财务问题。
第三,我国的本土案例不可避免地被烙上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痕迹,而在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中,一切都是在变化的,教师不能要求学生复制个别公司的成功经历,却可以让他们了解在任何时候都有用的管理智慧,这就要求案例来源的多样化。比如,,我国的本土财务案例多来源于上市公司,我国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特别是股权结构)上的特殊性使得几乎每个财务案例的分析最终不得不落在公司的治理制度上,而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进行,我国的股权结构乃至整个公司治理结构都正在发生变化,当外部制度逐渐规范之后,财务决策将会如何?教师可以从国外案例集中找到更加纯粹的财务案例,让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
第四,国外经典案例的内容结构规范,而且附有供教师使用的教学指南,使用这些案例可以在不知不觉间有效地提升我国教师组织案例撰写、 引导案例讨论、 控制案例现场以及进行案例评价的能力。
2.3 以自行撰写的特色案例为穿插点缀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践越来越丰富,为《公司理财》的教学案例提供了难得的优质素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结交企业界的人士,通过访谈、调研和考察获取第一手的公司财务管理资料,对几个行业的不同公司进行长期的跟踪分析。教师还可以通过有意识地接触企业实践,训练自己运用财务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保持对财务案例的敏感性,并在此基础上,有计划地安排财务案例的撰写,随时进行案例信息的更新。当然,为了保守商业机密或提升案例的典型性,教师还需要在不改变实质内容的情况下,对实际数据加以掩饰和调整,让改编后的案例进入课堂。将自行编写的案例穿插于、《公司理财》教学中,可以更自如地帮助学生架起财务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还可以有效地激发教师本人的信心和激情,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
2.4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安排案例
在 《公司理财》教学中, 案例讨论只是一种教学方法,它应当服务于《公司理财》的教学目标服务。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的选择与运用在形式上应当不拘一格、灵活多样,但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案例的选择与运用在内容上一定要具有内在的系统性和一致性。以教学大纲为主线,教师可以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循序渐进地安排案例讨论。在上课的不同时段上,也可以安排形式灵活的多样化案例,如上课伊始以短小而富有趣味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课程中段以局部性的难度适中的案例刺激学生思考,针对性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课程结束时布置综合性的大案例促使学生融会贯通,全面适应真实的财务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冬伟,李建良,王芸.案例教学中审计案例选编新探[J].会计之友,2006(11):62-63.
[2]厉以宁,曹凤岐.中国企业管理教学案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张丽华.管理案例教学法[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科学而严谨的概念体系是一门学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现代公司理财学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逐渐成为管理学科中最具时代性、最具实用性而又最具挑战性的一门成熟学科。资本成本是现代公司理财的第一概念,是公司理财学术研究的基本核心点,也是公司理财行为实践的基础出发点。在这个概念中,隐含了公司理财目标、投资者利益保护、财务政策制定等丰富的内涵。在公司财务理论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学术界始终围绕着资本成本这一概念进行着锲而不舍的分析与研究。甚至可以说,资本成本的学术发展史几乎就是公司理财学的学术发展史。
正确地理解资本成本概念是公司进行科学理财的基本前提。然而,在我国公司财务理论界与实务界,漠视资本成本理念、扭曲资本成本概念是一种长期普遍存在的现象,且这一极不正常的现象一直没有引起重视,特别是没有引起公司理财实务界的高度重视,而将其视为一种常态。毋庸置疑,资本成本在公司理财活动中的重要价值是不会受到我国公司理财观念的漠视与扭曲而磨灭或是有丝毫改变的,相反,随着人们认识的逐渐深化,这一重要价值日益凸现出来。
从某种意义上讲,系统而连贯的、科学而合理的资本成本估算可以稳定诸多公司理财、金融乃至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在资本成本不能真实计量的情况下,许多财务问题的解决就没有客观、可靠的起点与基础,甚至失去科学、正确的目标与方向。仅就公司理财这一微观层面,资本成本及其估算值在很多领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基础作用。例如,在财务决策中,只有能够实现股东财富增加的决策才是正确的决策,换言之,只有能够创造出等于或者超过资本成本水平的价值的财务决策才是科学的决策;再如,从收益权保护的角度讲,只有实现了投资者所提出的报酬率要求,才意味着投资者利益得到了真正保护;又如,为企业创造价值是公司理财的根本目标,一个具有良好绩效的企业必须具备超过资本成本水平的价值创造实力,资本成本成为企业绩效评价的基本标准。
可见,资本成本水平的合理估算是众多财务问题科学解决的根基所在,是提高财务决策质量和管理效率的重要前提,是公司理财行为的基本技术起点。
二、资本成本:公司理财目标的根本反映
理财目标是公司理财行为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的,它是界定财务政策取舍的根本标准,也是对公司理财行为的理性化牵引。从国际范围内来看,关于公司理财目标,目前在财务理论界已达成共识――股东财富最大化是世界企业界公认的主流财务目标。事实上,古往今来,利益与财富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话题。美国著名经济学家Milton Friedman曾经直言,“公司的社会责任就是为股东赚钱”。世界各国的公司,无论其身处哪个国家,也无论其所有权性质如何,更无论其规模大小,理财目标都表现出极强的趋同性,即股东财富最大化。公司理财就是为股东理财,公司财务人员要高度关注股东财富,要为股东财富的不断增加而开展理财活动。而在这个过程中,资本成本成为理财目标实现过程中的一个核心的数量约束。
资本成本是现代公司制的产物,是伴随着两权分离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Shleifer和Vishny(1997)认为,公司治理的中心任务是要保证资本供给者包括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从而为公司投资者获取投资报酬提供保护机制。在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分离的现代公司中,理性的投资者会在风险与报酬相互权衡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满意的报酬率,并以此作为对经营者让渡经营管理权的基本要求。“在公司治理体系中,管理者的基本义务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创新性活动,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带来足以使股东满意的收益,实现股东财富的持续增加。为了顺利履行这一管理义务,管理者必须寻找理想的资本投资机会,这种投资项目所创造的现金流量在弥补了股东的要求报酬之后最好还有必要的剩余,以推动企业的发展。”资本成本概念正是这种投资者利益要求与企业实现价值创造的一个综合体。
因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考虑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与对投资者承担风险报酬的尊重是资本成本的体现。没有科学的理财目标理论,便不会有理性的公司理财行为;没有科学的资本成本观念,便不会有科学而实用的理财目标理论。科学合理的资本成本估算直接了决定企业价值的创造以及股东财富的转移。
三、资本成本:公司理财行为的技术起点
其一,资本成本是公司投资行为的财务准绳。经营活动创造的现金流量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惟一源头,因此决定企业价值的根本因素只有一个,就是投资决策。投资决策是与理财目标契合得最为完美的财务决策,又被称为公司理财的第一决策。企业通过科学的投资决策获得大量的、规划中的现金流量,从而保证企业价值的持续增长与股东财富的不断增加。其他的财务决策均应当保障投资决策的顺利实施和投资目标的有效实现。
早在20世纪30年代,Fisher(1930)提出了“净现值最大化原则”(Principle of Maximum Present Value),又称为“回报高于成本原则”(The Principle of Return over Cost),从而奠定了现代估值方法的理论基础。他指出,投资机会原理要求选择最大现值的项目,即通过对项目的收入流与成本流做贴现值比较,使得收入流能够覆盖成本流的贴现率至少等于市场利率水平,才是可以接受的投资机会。这是企业投资行为的最基本、最简单规则。Fisher所指的贴现率就是投资者所要求获得的最低收益水平,意即资本成本,当时简化使用市场利率水平进行替代,在新古典模型中,外部市场利率通常是资本成本的一种直接代替。Modigliani和Miller(1958)进一步证明了,在任何情况下,公司投资的截止点都是,当且仅当投资项目的收益率等于该公司的资本成本。
按照现代财务理论,资本成本的水平决定于企业投资风险的大小,以此为基础,资本成本是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率,这是定义资本成本的关键。资本成本估算的最根本动因在于确定投资者的要求报酬率,为企业的投资行为提供客观财务标准,因此,资本成本在企业投资行为中扮演异常重要的角色。公司财务人员以资本成本作为贴现率,将投资项目预测的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只有项目的净现值大于零,即该项目的投资报酬率超过资本成本,企业才会进行投资,这是财务理论中的第一法则――“净现值”法则。股东投资的基本动机就是该企业能够创造并提供给他们满意的报酬,而这个报酬水平是股东依靠其自身能力实现不了的。
资本成本是沟通公司、投资者与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财务概念。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存在一定的风险,投资者是风险的最终承担者,投资者所要求的报酬率会随所投资企业或项目的风险水平而异。显然,资本成本水平的提高会导致公司盈利空间的降低,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也就降低,企业投资水平随之降低。科学地估算资本成本是公司投资行为的技术起点。
其二,资本成本是公司融资行为的财务约束。资本成本产生的原始动因并非公司的融资行为,但是在理性的资本市场中,投资者具有强烈的资本成本意识,其投资的前提就是获得自己满意的投资回报,这一满意的投资回报的最低标准就是投资者要求的报酬水平,因此,公司融资行为的约束条件是公司给予投资者的最低回报必须达到投资者要求的报酬,即资本成本,否则公司根本无法获得投资者的青睐。也就是说,资本成本对于公司融资决策具有强硬的约束力,公司的融资行为必须以对资本成本的满足为出发点,资本成本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融资方式,进而有效约束了企业的融资行为。
现代公司财务理论说明,公司融资行为取决于公司投资需要。按照Myers和Majluf(1984)提出的“啄食顺序理论”(Peaking Order Theory),企业的内部现金流和对外负债能力应该与其投资行为具有相关性,当内部现金流相对充足时,企业应避免向外部融资以减少逆向选择成本,当尚存在一定的资金缺口时,如果企业具有较强的对外借款能力,应该使用负债获得融资支持,最后,企业还可以从资本市场获取股权资本来满足投资需要。也就是说,公司为了资本性投资而进行融资时,首先是使用内部留存收益,其次是向外部举债筹资,最后才是发行股票。公司偏好内源融资,而在外源融资中,公司偏好资本成本更低的债务融资,发行股票由于其资本成本相对较高成为公司的最后选择。这种融资约束从根本上表现为资本成本的约束。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自身制度性缺陷以及上市公司治理无效,阻碍了资本成本对上市公司融资决策的约束,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我国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认为股权融资的资本成本低于债务融资的资本成本,甚至一些公司根本无视股权资本成本,认为发行股票可以获得“免费的资本”。这一融资行为无法从资本成本视角进行科学的诠释。公司各项财务决策不是彼此孤立的,融资决策、投资决策、股利决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系统。因此,在我国企业根本无视资本成本观念的情况下,这种融资决策的短视进一步导致了我国企业的一系列问题,如低支付政策和股利政策的随意性。
其三,资本成本是公司股利支付行为的财务依据。前文已述,股东财富最大化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公司理财目标。在所有的财务决策中,投资决策是与理财目标契合得最为完美的财务决策。按照MM(1958)资本结构无关论中的圆饼理论(Pie Theory),惟有正确的投资决策才能真正实现股东财富的增加,才能做大企业价值。虽然股利政策的制定只是财务人员对于企业价值的某种分割与派出,与企业价值的创造毫无关系,但是,股利政策恰恰是通过管理当局对待股权投资者的态度,反映了股东财富最大化理财目标是否得以贯彻的一项财务政策。
公司增加股东财富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向股东支付股利;二是提高股票的市场价格,给股东带来超过其投资成本的收益。二者共同形成股东所获报酬:前者称为股利利得,后者称为资本利得。
即:股东报酬=股利利得+资本利得
因而:股东报酬率=股利报酬率+股价增长率
这一公式可以清晰地反映出股票价值(股东财富)、股东要求报酬率(股权资本成本)和公司股利支付行为(股利支付率)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股东会根据风险――报酬的配比关系按照风险程度随时调整其要求的报酬水平,股东预期获得的报酬(现金流量)应该足以补偿其要求的报酬,即达到资本成本水平;另一方面,在确定股利支付率时,公司必须在盈余的“去”与“留”――支付股利还是留存收益再投资――之间做出权衡。股利支付水平的高低反映了前述股东报酬率中股利报酬率的高低,并进而决定了留存收益再投资的规模,而留存收益再投资的基本规则依然是以资本成本为准绳的净现值法则,因此无论公司盈余是“去”是“留”,均要满足投资者的必要报酬率,即资本成本。资本成本这一核心概念将盈余的“去”与“留”达成了完美统一――无论是支付股利还是留存收益,都以资本成本的满足程度作为重要财务依据。股利的发放和留存收益的未来再投资,都是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重要途径。
从股利政策的角度来讲,董事会与管理层必须将股东要求报酬率的满足放在第一位,并以此为基础合理调整股利支付与资本利得之间的数量关系,借以科学处理股东利益与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比如,在股市高昂时期,鉴于股票价格的高企,投资者可以获得足够的资本利得以满足对报酬率的要求。这种情况下,公司可以适当地降低股利支付率,以增加内部融资,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相反,在股市低迷时期,公司即使在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也要适当地提高股利支付,保障股东财富的适当增加。
综上,资本成本是公司理财学的第一概念,任何公司理财行为都要以资本成本水平的合理估算作为技术起点。资本成本概念作为股东财富最大化理财目标的本质反映,将公司的融资行为、投资行为和股利支付行为紧密地结合成一体:公司融资时受到资本成本约束,通过降低资本成本水平为公司获取更多的可融资金,然后以资本成本为准绳衡量未来投资机会的优劣,将有限资金投放于最大化股东财富的投资项目中,并依据资本成本进行合理的盈余分配,借助资本成本确定科学的股利政策,以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追求。
四、结论
在现代公司财务理论中,资本成本的核心地位与作用早已毋庸置疑。资本成本的估算数值被广泛应用于公司理财的多个相关领域,估算资本成本是公司理财行为的基本前提和技术起点。因此,必须在数量上根本解决资本成本的估算问题。然而,在这方面,目前学术界和实务界尚存在着重大的分歧。这一分歧主要体现在股权资本成本的估算技术上。学术界强调技术性,要求估算技术与概念分析相吻合,而实务界则倾向于使用简单方便、易于操作的估算技术。因此,股权资本成本的估算仍然是公司财务理论界与实务界未来亟需解决的关键性技术问题。
在我国公司理财实践中,对资本成本观念的漠视与应用的混乱已经成为极不正常的现实。仅就股权资本成本估算技术的使用而言,有李悦、熊德华等(2007)调查研究显示,我国上市公司将“普通股股票的历史平均收益率”(重要性63.77%)和“参考银行的贷款利率”(重要性61.54%)这两种资本成本的简单替代视为最重要的估算方法。而CAPM和股利贴现模型这两种标准公司财务理论中所推荐的方法则显得不太重要,其重要性分别只有39.69%和36.72%。这一不正常的现实必将严重阻碍我国公司理财水平的提高。资本成本理念的缺乏、资本成本估算技术的落后不利于我国公司理财行为的完善与发展。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将来很长一段时期里,深入系统地研究资本成本估算技术,探索适合我国公司、方便使用且更为高效的资本成本估算方法,是我国公司理财学术界与实务界亟待完成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Milton Friedman.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 [J]. New York Times Magazine,1970,(9):13.
[2]Andrei Shleifer, Robert W. Vishny. 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J]. Journal of Finance, 1997, 52(2): 737-783.
[3]汪平:《财务理论(修订版)》.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
[4](美)菲歇尔:《利息理论》,陈彪如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5]Modigliani F., Miller M.H.. The Cost of Capital, 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s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8,(48):26l-297.
[6]Myers, S. C. and N. S. Majluf. 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 have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4, 13: 187-221
【关键词】公司理财双语教学存在问题应对措施
一、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各国经济的关联度日益增强,竞争趋于国际化,因此对各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今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之一。中国政府在2010-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了要实施教育国际化的方针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教育国际化主要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和和教学手段的国际化;二是教育的国际流动,即师生出国交流和引进外教和留学生,双语教学是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国际化的主要手段,又是国际流动的必要条件。
根据《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的定义,双语教学是指用一种外语或第二语言作为非语言学科的教学语言,其内涵因国家、地区而不同。在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是指用两种语言进行学科教学,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同时用母语和外语进行思考,能根据交流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灵活选择所用语言,成为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国际化人才。
二、《公司理财》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应用型本科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宗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资企业、跨国企业等需要大量既懂财务专业又熟练掌握外语的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双语教学采用国际经典的英文原版教材,这些教材案例丰富,深入浅出、语言纯正,表達生动,使学生在学习公司理财知识的同时掌握了专业国际术语,了解国外的文化,提高外语应用能力。双语教学也为学生考取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打下良好基础,比如报考国际注册会计师ACCA、英国皇家特许会计师ACA,注册管理会计师CMA,特许金融分析师CFA等,由于本科在校生不能参加中国注册师的考试,很多学生选择考国际职业资格证书。不少高校还专门设置了相关的国际职业资格考试实验班或特色班。
三、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公司理财》课程双语教学实践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商学院的《公司理财》双语教学已有15年的历史。在2012级之前《公司理财》课程针对经管类中澳国际合作班国际贸易、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专业大二的学生开设,作为合作教学的中方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自设置以来一直实行双语教学。从2013级开始,财务管理专业的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实验班开设了《公司理财基础(双语)》课程,教学内容与原来的《公司理财》相近。
在教材的选择上我们先后用过詹姆斯·C.范霍恩和小约翰·M.瓦霍维奇著的财务管理基础,罗斯的《公司理财》英文精要版,现在实验班用的是罗斯的《公司理财》英文完整版教材。整本教材我们分为《公司理财基础》(双语)和《中级公司理财》(双语)两门课在2个学期完成。
四、《公司理财》课程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能胜任双语教学的专业教师。由于财务管理应用性强的特点,实务界对财务管理专业高端人才需求量大,这使得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教师本身就很缺,能胜任双语教学的就更缺了。教师人数的不足,使现任教师承担了繁重的教学工作量,没有时间和精力提高自己,提高专业外语应用能力。
2.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专业英语基础薄弱,影响教学效果。应用型本科学生往往存在偏科的情况,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虽然能阅读英文专业教材,但大部分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上课能基本听懂英语授课不足三分之一,再由于学生缺乏对生活中理财的体念,课程专业内容的学习就存在一定的困难,加上语言的障碍,使教学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
3.实践中双语教学形成了英文教材,中文授课的“双语”模式。双语教学改革的要求使各校纷纷开设双语课程,而师资力量的不足和学生英语水平的制约使在大部分课堂上基本用中文授课。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对专业知识的学习问题不大,但是对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效果欠佳,部分学生虽然掌握了公司理财的知识和技能,但是不能应对英文的考试,在考试中经常出现因不能正确理解题意而出错的现象。
五、应对措施
1.加大引进培养双语教学师资的力度。把双语教学胜任能力作为引进师资的重要考虑因素,引进优秀留学归国人员。鼓励原有教师实现转型,因双语教学同一门课教师的投入比纯中文教学要大得多,对双语教学的教师在考核制度的设计上进行倾斜,比如在计算教学工作量和绩效时乘一个系数。学校为教师提供出国学习、交流的机会和英语培训的机会。
今年新增委托理财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如何进行风险控制受到高度重视。据统计,在进行委托理财的上市公司中,有半数上市公司称,委托理财的投资方向将是国债,包括购买国债、国债回购等。有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认为,相对于股市二级市场来说,国债投资的风险明显较低。同时,今年的国债市场趋于火爆,有望带来较为可观的收益。如一家上海公司在3月底决定,将2亿元的资金进行国债投资,公司称“要获取高于银行存款利息的收益”。另外,对委托资金的风险管理更加细化,例如沪昌特钢明确要视首笔资金委托的具体情况,再来决定是否要延续或加大委托理财的资金投入。
另一个特点是,委托理财的受托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过去,大多数的委托理财是通过券商和各类投资公司进行的,现在进行这一委托理财的受托主体在不断拓宽,例如日前沪昌特钢选择信托公司进行委托理财,而据了解,基金公司也在积极研究如何帮助企业进行资产管理等委托理财事宜。
同时,保底收益的做法依然普遍存在。如外高桥决定委托上海富宝科技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5000万元投资国债,受托方承诺上述资金的年收益率为9.5%,如实际收益率不足将予以补足。即使没有保底收益,不少公司对委托理财的收益率仍然有较高期望,最低的也达到了8%。如首创股份拟将1.5亿元委托北京巨鹏投资公司进行资产管理,双方约定,委托资产的年收益率小于或等于8%时,不计提业绩报酬;年收益率大于8%时才开始计提报酬。这种完成预定收益率才收取报酬的做法目前已被多家上市公司所采用。
引人关注的是,除新增委托理财外,不少上市公司在以前的委托理财无法按期收回,从而不得不延期。西部的一家上市公司在1月初称,一笔4000万元的委托理财只收回400多万元,余额延期6个月。同时,该公司还有一笔3000万元的委托理财更是将延期1年。初步统计,上市公司目前延期的委托理财约占到了去年委托理财总额的三成左右。
既然委托理财在上市公司中如此广泛,如火如荼,形式多样,那么委托理财及其投资收益如何核算呢?这似乎并不成为问题,但仍有探究的必要。
一、委托理财行为是长期投资还是短期投资
企业将自有闲置资金进行适当的委托理财,一般而言,期限不会超过一年。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短期投资,是指能够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不准备超过1年(含1年)的投资,包括股票、债券、基金等。长期投资,是指除短期投资以外的投资,包括持有时间准备超过1年(不含1年)的各种股权性质的投资、不能变现或不准备随时变现的债券、长期债权投资和其他长期投资。因此,委托理财属于短期投资。
当委托理财到期,对于不得不延期的委托理财,或是自愿延期的委托理财,即使前后期累计投资时间已超过一年,延期部分亦均可视为一次新的理财行为,即为短期投资。
二、委托理财投资的运作形式
在实际操作中,委托理财一般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委托方在受托方开设资金专户,委、受双方就资金流向及其余额定期(如按月)或随时沟通,受托方向委托方提供交易及资金余额清单。
2、委托方在受托方开设资金专户,委托方对受托方进行全权委托,受托资金封闭运行,受托方不向委托方提供交易及资金余额清单。
3、委托方并不在受托方开设资金专户,而是将资金交付受托方后进行专项委托,受托方向委托方提供交易及资金余额清单。
4、委托方并不在受托方开设资金专户,委托方对受托方进行全权委托,受托资金与受托方自有或其他资金混合使用,受托方不向委托方提供交易及资金余额清单。
三、委托理财投资的核算
(一)委托理财投资核算的一般原则:
委托理财投资,属短期投资,一般应当按照以下原则核算:
1、短期投资在取得时应当按照投资成本计量。短期投资取得时的投资成本按以下方法确定:
委托理财均为现金方式。以现金购入的短期投资,按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包括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当单独核算,不构成短期投资成本。
已存入证券公司但尚未进行短期投资的现金,先作为其他货币资金处理,待实际投资时,按实际支付的价款或实际支付的价款减去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作为短期投资的成本。
企业向证券公司划出资金时,应按实际划出的金额,借记“其他货币资金”,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企业购入的各种股票、债券、基金等作为短期投资的,按照实际支付的价款,借记短期投资(××股票、债券、基金),贷记“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等科目。如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单独核算,企业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价款减去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后的金额,借记“短期投资”(××股票、债券、基金),按应领取的现金股利、利息等,借记“应收股利”、“应收利息”科目,按实际支付的价款,贷记“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等科目。
2、短期投资的现金股利或利息,应于实际收到时,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但已记入“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科目的现金股利或利息除外。
企业取得的作为短期投资的股票、债券、基金等,应于收到被投资单位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息等收益时,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短期投资”(××股票、债券、基金)。
企业持有股票期间所获得的股票股利,不作账务处理,但应在备查账簿中登记所增加的股份。
3、企业应当在期末时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对市价低于成本的差额,应当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应在期末时按短期投资的市价低于成本的差额,借记“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贷记“投资收益”。
4、处置短期投资时,应将短期投资的账面价值与实际取得价款的差额,作为当期投资损益。
企业出售股票、债券、基金或到期收回债券本息,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科目,按已计提的跌价准备,借记“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科目,按出售或收回短期投资的成本,贷记“短期投资”(××股票、债券、基金),按未领取的现金股利、利息,贷记“应收股利”、“应收利息”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投资收益”科目。
企业出售股票、债券等短期投资时,其结转的短期投资成本,可以按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个别计价法等方法计算确定其出售部分的成本。企业计算某项短期投资时,应按该项投资的总平均成本确定其出售部分的成本。企业计算出售短期投资成本的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如需变更,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5、“短期投资”应按短期投资种类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
6、“短期投资”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持有的各种股票、债券、基金等短期投资的成本。
(二)委托理财投资特殊情况的核算:
1、企业在委托理财时,如上述“运作形式”所述,并不一定能够获取交易清单,亦不一定知晓在受托方购入股票等证券时实际支付的价款中是否包含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向证券公司划出资金时,应按实际划出的金额,直接借记“短期投资”,贷记“银行存款”科目。而不再通过“其他货币资金”、“应收股利”、“应收利息”科目等核算。
在这种情况下,委托理财运行过程中,对于实际发生的现金股利或利息,因收于受托方券商或投资公司,并且无及时的交易纪录,亦不予核算和反映。
2、企业在资金委托运作期内出售股票、债券、基金或到期收回债券本息,如无法获取交易清单,企业不予核算和反映。运作期内某一清算期满后统一清算,如跨年度时年底结算一次。但如果能够获取交易清单,应该及时确认损益。有些企业在运作期内已经处置所购证券并能计算处置所得,但并未确认和核算投资收益,而是一律全额直接冲减“短期投资”。理由是尚在运作期内,运作期未满。这是对相关制度的误解。企业只有短期投资的现金股利或利息,于实际收到时,才可能予以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
3、对于企业与券商签订保底收益协议的,企业一般的做法是将清算时所得款项超过短期投资成本的差额部分,全部计入投资收益。这种做法值得探讨。这里暂且不论保底的做法是否合乎法律法规的要求并受到法律的保护。如果保底收益率超过实际收益率,超额收益其实来源于受托方的捐赠。如果能够从交易清单中分别确认实际收益和超额收益,该超额收益存在着计入投资收益还是资本公积两种选择。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计入资本公积。但是,这种收入又确实是委托理财行为本身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流入,而不是凭空产生。计入资本公积,似乎是难以接受的。笔者认为,两种选择都是可行的。
同样,如果双方规定在超过某一预定的投资收益率时,企业将一定比例的超额收益支付给受托方。那么,超额收益分成的部分,其实来源于委托方企业的捐赠。如果能够从交易清单中计算确认该部分超额收益分成,该超额收益分成,也存在着计入投资收益(减项)或营业外支出两种选择,也都是可行的。
4、企业无法按月或随时获取交易明细清单的,“短期投资”应按受托单位而不是按投资种类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
四、委托理财投资举例说明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年报披露如下:
1、董事会对股东大会决议的执行情况,包括:报告期内,公司董事会依据2000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风险投资批准权限的专项授权,于2001年7月31日召开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公司使用不高于人民币三亿元的资金投资国债精品源自政治科的决议。2001年8月12日,公司董事会就上述决议作出修改决议,公司只使用1亿元人民币资金购买国债,另外委托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管理2亿元人民币资金进行委托理财。
2、会计报表附注,短期投资:
项目2001年度投资金额成本(人民币元)跌价准备(人民币元)
委托投资-委托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190,500,000[注1]
债券投资41,655,2042,679,155
存放于西部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委托管理债券投资款50,000,000[注2]
合计282,155,2042,679,155
报表日债券投资包括以下债券:
库存数量库存债券成本
债券名称手人民币元
96国债(8)34,76941,655,204
债券投资已按成本和市值孰低原则计提了跌价准备,报表日的市价是根据《中国证券报》公布的2001年12月31日股票交易收盘价确定。本公司债券投资的变现无重大限制。
注1、本公司于2001年8月12日与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委托资产管理协议书,委托其管理资金共计人民币200,000,000元。根据该协议,该证券公司在本公司指定的证券账户名下,在不违背本公司利益的原则下,有权自主运用和操作资金专用账户的资金买卖及持有在中国境内合法的金融证券交易市场公开挂牌或即将挂牌交易的股票、认股权证、基金、债券以及其他的上市投资品种。本次资产管理的委托期限为12个月,自2001年8月13日至2002年8月12日。本公司于本年度已收回部分委托管理资金计人民币9,500,000元(另注该公司在公司重大合同及其履行情况“委托资产管理事项”,披露:公司向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支付委托资产的1%作为管理费用。如投资收益率在10%以上时,本公司将超额盈利部分的20%支付给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其业绩报酬。2001年12月25日,公司收到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提前支付950万元投资收益的函件,2001年12月26日公司收到此笔投资收益款项。公司未来尚无委托理财计划)。截至2001年12月31日,本公司存放于该证券公司资金账户中仍未使用的证券投资现金余额为人民币549,556元,于2001年12月31日,该委托投资证券的市值为人民币206,958,431元,因此本公司于该委托投资于2001年12月31日的投资成本(已扣除年末仍未使用的现金余额)与市值的差异为人民币17,007,987元。
注2、本公司委托西部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就本公司的国债投资款提供管理服务,本公司已就该国债投资投入人民币50,000,000元,于2001年12月31日,本公司并无通过该证券公司持有任何国债,而本公司存放在该证券公司资金账户中仍未使用的国债投资现金余额为人民币50,640,291元。
3、会计报表附注,投资收益(部分):
项目2001年度(人民币元)
投资国债收益(详见短期投资注(2))(2,959,933)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详见短期投资注(2))2,679,155
从该公司年报所披露的的情况来看,该公司对于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款项200,000,000元为全权委托理财方式,对西部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则仅为委托管理债券投资。
1、支付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款项200,000,000元借:短期投资200,000,000贷:银行存款200,000,000
2、从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收回950万元投资收益借:短期投资9,500,000贷:投资收益9,500,000该公司将收回的950万元直接冲减短期投资,值得商榷。因为按8月中旬投入4.5个月计算,投资收益率达12.67%,该收益不太可能是收取的股利或利息,而且上市公司在8月中旬以后支付股利的情况很少。那么应该是证券(包括认股权证)的处置收益。处置收益应该计入投资收益。
3、支付西部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款项50,000,000元,该公司并无通过该证券公司持有任何国债,而本公司存放在该证券公司资金账户中仍未使用的国债投资现金余额为人民币50,640,291元。
借: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50,000,000贷:银行存款50,000,000该公司将5000万元直接核算为短期投资,而不是反映为其他货币资金,亦值得商榷。现金余额为人民币50,640,291元,多出的640,291元应该为存款利息。
借: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640,291贷:财务费用640,291
4、国债投资成本41,655,204元,不清楚运作方式如何、在哪家券商购买,在此不予举例核算。但跌价准备2,679,155元,减少投资收益。
关键词:会计利润;现金流量;差异;关注
一、会计利润,易受主观因素影响的账面数据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企业作为营利主体,获利无疑成为其核心目标。但是,许多企业尽管账面上表现出丰厚的利润,却因无力支付和清偿到期债务而陷入财务困境,仍然摆脱不了破产清算的厄运。相反,有些企业则可能账面利润表现并不突出,但因其现金流量状况良好,支付能力强,而获得投资者、债权人的“青睐”,得以不断地发展。这难免给人们带来困惑,也打击了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信心。通过对其深层次因素的剖析,从中得出结论,这主要是因为利润与现金差异的存在。
作为评价企业经营业绩、衡量企业财富增长状况的一项指标,会计利润,是遵循一定的会计原则,按照一定的会计程序与方法,将企业在一定期间所实现的营业收入及其他收入减去为实现这些收入所发生的成本与费用而得来的。在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完全是以现金形式进行交易,且不存在任何资产折旧以及费用摊销的情况下,利润与现金是完全相同的,收入的增加引起现金的流入,费用的增加造成现金的流出,这也就体现出利润与现金的一致性。然而,这只是一种理想的假设,在企业现实经营活动中无法实现,企业利润与现金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主要根源于:
(一)利润与现金的记账基础不同产生的差异
即利润与现金的确认与计量基础不同。利润的计算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而现金的计算则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由于这种差别的存在,在商业信用广泛采用以及固定资产普遍存在的情况下,企业收入的增加并不是必然引起现金的流入。同样,费用的增加也并不一定等于现金的流出。于是,作为衡量企业财富增长状况的一项指标,由于确认与计量基础的差别,利润与现金既存在着一致性,又存在着差异性。例如受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资产减值准备、信用政策引起的应收与应付、付现性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权益法核算的投资收益以及预提与待摊费用等因素影响,都会产生会计利润与现金的差异。
(二)会计方法选择以及会计估计应用产生的差异
在利润的计算过程中,会计方法选择的差异以及会计估计的应用,也都会对企业会计利润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对于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就折旧方法来说,涉及到是采用直线折旧法还是加速折旧法,而会计估计则涉及到折旧年限长短以及预计净残值大小的问题,都会影响企业各期计入折旧费用的金额大小,进而影响企业各期的会计利润。
由此可见,会计利润仅仅是一个账面数据,易受人为因素的干扰与操纵。而现金流量则表现为企业实实在在的现金流入与流出,是企业现金流量的真实反映,从而体现出客观性。从这个角度分析,目前公司经理人对净利润、主营业务利润、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指标的重视程度大大超过了对现金流量指标的关注,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二、现金流量,企业决策与经营管理的首要变量
从经营角度看,企业任何日常经营活动均始于现金而终于现金,现金以及从现金到存货、应收账款,然后再回复到现金的及时转换,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血脉”。企业现金流转的顺畅与否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任何环节的不畅或阻滞,都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后果,轻则造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陷入困境,重则引发企业财务危机的出现,造成企业陷入破产清算的境地,而直接威胁到企业的生存。一个企业现金流入的“管道”其实只有现金性收入、现金性融资等几条,而现金流出的“管道”却实在太多,可以说,有经营业务的地方可能就是现金流出的“|管道”。如何调节现金流入与流出的失衡并尽可能维持其均衡,是公司理财的难点之所在。
现金流量作为一项财务指标,在企业价值管理与行为管理中展现出利润指标所不具有的优势,其意义主要表现为:
(一)惟有现金性收入作支撑的利润增长才是财务理念上追求的增长
强调现金和现金流量表,只是提醒利润表的局限性,账面利润可能异化公司决策和歪曲经营业绩。比如,一个公司如果通过价格战、广告战实现了销售额和市场占用率的迅速提高,在短期内很容易形成一种“欣欣向荣”的增长景象,但是如果这些景象没有现金流入作支撑,很难说这种景象不会因“贫血”而昙花一现。这类只在市场上“潇洒走一回”的企业并非个案。由此可见,没有现金性收入的增长其实并不是财务理念上追求的增长。在公司内部业绩评价中,收益性指标如果单纯从利润表取数,尽管用“主营业务利润”来计算,也不能真实反映收益质量,因为极有可能主营业务利润也是以“应收账款”为基础的。在企业内部业绩评价中应该提倡使用“现金性利润”来计算考核收益性指标,以达成财务目标、财务决策和财务评价的一致性。
(二)惟有现金流量才能提升企业价值
通俗地说,企业价值是指企业本身值多少钱,来源于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现有资产创造收益的能力。利润及现金流量作为评价企业经营业绩、衡量企业财富增长状况的指标,自然成为衡量企业价值的标准。由于利润代表企业新创价值的一部分,因而,利润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企业价值的增长。但是,企业价值不仅仅包括新创价值的一部分,而且还包括其未来创造价值的能力,因而,以利润作为指标衡量企业的价值,其局限性十分明显。在企业持续经营的情况下,企业价值主要由其每年现金流量和贴现率决定,现金流量的增加代表着企业价值的增长。企业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现有资产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最终形式则表现为一系列现金流量。企业现金流量的数量和速度决定了企业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价值最大化即是现金流量最大化。
(三)现金流量是企业维持增长和控制风险的关键因素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追求收益的强烈愿望与客观环境对流动性的强烈要求,使两者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企业发展规划一般都反映其经营战略,以获利为目标,通常包括更高的经营规模、市场占用率和新的投资项目等内容,其实需以更多现金流出为前提,一旦现金短缺,其发展规划无疑就成了“无源之水”。因而,企业规划、战略风险都必须以现全流量预算为轴心,把握未来主流量的平衡,以现金流量规划作为其他规划调整的重要依据,尤其是对资本性支出应该遵循“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的基本原则。公司发展与扩张也应该负债经营,但是负债经营的规模,也应该以未来现金流量为底线。突破底线必然会导致财务风险的扩大。所以,维持增长也罢,控制风险也罢,现金流量规划是关键制约因素。
(四)经理人在关注企业财务报表信息中,应把现金流量表信息放在首位
资产负债表最关键的是“结构”和“风险”问题,而利润表最重要的是“规模”和“收益”问题。但是能够总览公司“结构”和“风险”,“规模”和“收益”问题的却只有现金流量表,只有现金流量表才能提供企业的现金流量状况,从整体上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并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做出合理预测。经营者不把握现金流量表的内在信息,就不可能通过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对企业财务状况做出快速和准确的判断,从而做出相应的决策。
综上所述,现金流量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犹如企业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器”。公司经理通过对现金流量规模与结构等的密切关注,能够正确分析企业在不同时期的支付能力,客观评价企业经济实力,优化企业决策行为,从而达到未雨绸缪,防范和化解破产风险,提升企业价值。在现财环境下,关注现金流量应该成为公司经理人关注经营运行的重点。
三、现金流量在企业理财活动中的应用
现金流量分析,对企业理财具有多方面的影响:
(一)现金流量对企业筹资决策的影响
企业筹集资金额根据实际生产经营需要,通过现金流量表,可以确定企业筹资总额。一般来说,企业财务状况越好,现金净流量越多,所需资金越少,反之,财务状况越差,现金净流量越少,所需资金越多。
(二)现金流量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
现金流量是企业评价项目可行性的主要指标,投资项目可行性评价方法有动态法和静态法,动态法以资金成本为折现率,进行现金流量折现,若现金净流量大于0或现值指数大于1,则说明该投资项目可以接受,反之该投资项目不可行。静态法投资项目的回收期即原始投资额除以每年现金净流量,若小于预计的回收期,则投资方案可行。否则,投资方案不可行。
(三)现金流量对企业资信的影响
企业现金流量正常、充足、稳定,能支付到期的所有债务,公司资金运作有序,不确定性越少,企业风险小,企业资信越高;反之,企业资信差,风险大,银行信誉差,很难争取到银行支持。因此,现金流量决定企业资信。
(四)现金流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在有效资本市场中,企业价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者对企业资产如股票等的估价,在估价方法中,现金流量是决定性因素。也就是说,估价高低取决于企业在未来年度的现金流量及其投资者的预期投资报酬率。现金流入越充足,企业投资风险越小,投资者要求的报酬率越低,企业的价值越大。企业价值最大化正是理财人员追求的目标,企业理财行为都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
(五)现金流量对企业破产界定的影响
我国现行破产法明确规定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严重亏损,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可依法宣告破产,即达到破产界限,这与以往的“资不抵债”是两个不同概念,通过现金流量分析,若企业不能以财产、信用或能力等任何方式清偿到期债务,或在可预见的相当长期间内持续不能偿还,而不是因资金周转困难等暂时延期支付,即使该公司尚有盈利,也预示企业已濒临破产的边缘,难以摆脱破产的命运。因此理财人员对现金流量要有足够的重视,未雨绸缪,透过现象看本质,将信息及时反馈到公司管理层,当好公司的理财参谋。
【参考文献】
[1]喻欣.现金流量表编制中几个具体问题的探讨[J].财务与会计,1999(2).
[2]陈红.现金流量表取代财务状况变动表的理性分析[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1999(7).
[3]朱福田,等.现金流量表编制初探[J].黑龙江财专学报,1998(5).
[4]朱木金.现金流量表编制中的若干问题及其改进意见[D].[硕士论文].中国人民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