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王昌龄的诗范文

王昌龄的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王昌龄的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王昌龄的诗范文

关键词:王昌龄 送别诗 感伤情结

王昌龄是盛唐杰出诗人,流传至今的诗歌190余首。诗歌内容丰富,其边塞诗、女性题材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及深沉的思考,历来备受人们的关注,而约占诗歌总数三分之一的送别诗则并未引起人们太多的重视。“诗言志”,诗歌是情感的载体,内心的坦露。然而由于题材的限制,无论是边塞诗还是女性题材诗,都无法直接表露诗人的身世之感。而送别诗则是面对友人抒怀,更易于表现诗人的心灵。离别是中国诗歌传统题材之一,离别的伤感是送别诗情感的主要基调。王昌龄的送别诗既有传统写法中对感伤情绪的描写,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独特的视角使王昌龄送别诗在唐代送别诗中独树一帜。

人生有聚必有散,有合必有分。离别是人生经常需要面对的一种遭遇,不论是外出求学、四处游历、远赴任所、漂泊经商,抑或是征战沙场、戎守边陲、迁谪贬戍、承服劳役,都要面临背井离乡、辞亲别友的分离。不管分离的时间是长是短,分别的伤感总是萦绕在人们心头,构成送别诗的情感要素。情感要素是诗歌选景取材、抒发胸怀的基础,是诗歌意象选择的导向。王昌龄一生交游广泛。年轻时曾漫游西北边塞,游历泾州、萧关、临洮、玉门关等地。高中进士踏入仕途之后,遭际坎坷,两次贬谪,颠沛流离,其间多与友人相聚分别。特殊的经历不仅使他在肉体上受尽摧残,而且使他在精神上饱受折磨,内心充满强烈的自我感伤情绪。这种情绪投射在诗歌中,使他的送别诗具有独特的风格。

1.善于用阴冷、萧瑟、暗淡、孤寂的意象营造离别氛围,表现感伤情怀。

王昌龄送别诗的构图境界阔大而广袤。色彩灰暗而萧瑟,整个画面仿佛笼罩在迷蒙苍茫的烟雾之中,缥缈而凄迷。“寒”、“清”、“萧条”、“幽”、“阴云”等,是他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如“竹映秋馆深,月寒江风起”(《巴陵别刘处士》),“别馆萧条风雨寒,偏舟月色渡江看”(《别辛渐》),“寒江绿竹楚云深,莫道离忧迁远心”(《送人归江夏》)等。显然诗人感伤的情绪外化于自然界的景物中,移情于景的自然景物在诗人眼中都具有感情,仿佛与诗人同悲楚。自然景物阴暗、清冷、孤寂的一面得到强化,而清新、秀丽、明快的一面被忽略。“言为心声”,王昌龄的迷茫、失意在其送别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当然,与其他文人一样,在盛唐气象的影响下,王昌龄亦曾渴望建立功业,立身扬名,“天生贤才,必有圣代用之”(《上李侍郎书》)。开元十五年,王昌龄中进士第,授秘书省书郎之职。这样一个官职显然无法实现王昌龄的宏图大志。他慨叹道:“子为黄绶羁,余忝蓬山顾。”(《郑县宿陶大公馆中赠冯六元二》)“蓬山”即指代秘书省。此后王昌龄的仕途更加坎坷,先迁汜水尉,之后先后两次遭贬。史书上对王昌龄遭贬的原因只以“不护纲行”含糊了事,具体原因已不得而知。这对孤洁恬淡的王昌龄或许只是构陷之辞。但一系列的打击使原本激情洋溢、满怀信心的他对前途充满迷茫,理想在他的观念中如置于云雾中的楼阁。虽满腹治国经纶,却不得不听从天命安排。诗人对理想前途的迷茫,充分表现于诗歌的意境中,他往往选取远山、大江作为构图的基本意象,并赋予景物一日暮、苍茫、迷蒙之感。“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巴陵送李十二》),“天地寒更雨,苍茫楚城阴”(《别刘》),“春江秋送君,蕙草生氛氲”(《送别》)等。王昌龄眼中之景因其心中的感伤迷茫都蒙上了黯淡的色彩,映射出他对前途的茫然和失望。

2.送别诗中浓重的自我色彩。

王昌龄在抒发离别惆怅、表现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时,选取独特意象――“孤舟”,虚实结合,以“孤舟”表现自己的心境。“青山隐隐孤舟微,白鹤双飞忽相见”(《送万大归长沙》),“平时孤帆心,步晚济代策”(《岳阳别李十七越宾》),“副职守兹县,东南榴孤舟”(《留别岑参兄弟》)。“孤舟”既指朋友离去时所乘之舟,又虚指自己漂泊、孤寂、悲凄的心境。下文且以一首诗来分析王昌龄“孤舟”般的心态。

留别武陵袁丞

皇恩暂迁谪,待罪逢知己。

从此武陵溪,孤舟二千里。

桃花遗古岸,金涧流春水。

唯识马将军,忠贞抱生死。

诗人屡屡遭谗被贬,身处蛮荒之地,形单影只,此其形之孤;胸中饱含治国大志和建功立业的理想,位卑无权,屡遭贬斥,满腔热忱无人能识,此其心之孤;不论道路多么坎坷,环境多么艰难,忠贞之志、高洁之操不变,此其意之孤。名为送友人归舟,实则写个人心境,以宾为主,别具特色。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云:“唐人好诗,多是征戎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王昌龄亦在其论诗之作《诗格》中写道:“诗者,书身心之行李,序当时之愤气,气来不适,心事或不达,或以刺上,或以化下,或以申心,或以序事,皆以中心不决,众不我知。由是言之,方识古人之本也。”王昌龄仕途不顺,两次遭贬,身处偏远之地,胸中原有之志受到强烈冲击,内心情感与思想观念被迫转变,忧愁伤感的情绪郁结于心。他的送别诗中的种种情感都透露出这种气息。

1.亲友离别的伤感。

王昌龄由于特殊的人生经历,一生到过许多地方。他生性不羁。颇有才华,结识了许多朋友,与李白、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王之涣等都有交往。他极为看重朋友间的友情,对友人更充满了关注,一旦与友人分别,怅然不舍之情便油然而生。“津头云雨晴湘山,迁客离忧楚地颜”(《送薛大赴安陆》),“晓夕双帆对鄂渚,愁将孤月梦中寻”(《送人归江夏》),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打动人心。“荆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送胡大》),凄凉之景更衬凄凉之情。友人离去后,思念之情难抑,牵挂之心随友人而去,遥想友人旅途中的情景,“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情猿梦里长”(《送魏二》)。多情自古伤离别,别时别后的情感饱含着他对友谊的挚热之心。

第2篇:王昌龄的诗范文

主题: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 、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王昌龄的诗范文

中旺集团,1999年9月9日创建于河北隆尧,旗下拥有五谷道场、三太子、拉面一族、中旺面馆、华夏粮仓等系列方便面品牌,凭借五谷道场“非油炸,更健康”的广告定位运动,其销量和品牌美誉度一路飙升,成为方便面行业中的黑马。

2006年营销创新

凭借“非油炸,更健康”清晰的核心价值主张,中旺集团旗下的五谷道场利用差异化的产品实体和包装识别区隔,几乎一把火把所有油炸方便面企业逼到了死胡同──不救,自己会愈加被动;救,却正中五谷道场的下怀。

无论诉讼企业是否情愿,消费者在油炸和非油炸之争中没有记住孰是孰非,反倒记住了五谷道场所倡导的“道法自然、返璞归真”的饮食理念,对五谷道场形象代言人陈宝国的演绎更是记忆犹新。在传统的方便面企业在“口味”上玩滥概念、日显疲态之后,五谷道场的非油炸逆向思维利用概念区隔有效地建立了市场壁垒,并且借助官司和新闻营销赚足眼球,与传统强势品牌叫板,抢位消费者心智,利用媒体和公关炒作,颠覆方便面领域传统的品质主张和口味感受,四两拨千斤,巧妙地达到了市场重新洗牌的最终目的。五谷道场以独特的定位不战而屈人之兵,在几乎水泄不通的方便面市场演绎和诠释了一场“定位理论”和“横向营销”的经典之战。

获奖企业自我总结(前中旺集团五谷道场常务副总经理 任立)

与油炸方便面阵营作对,所有的人都担心做了先烈──自己开拓的市场,被第一品牌进入后分割掉。但是五谷道场有自己独特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已经强大起来的品牌,这是别人取代不了的。即使对手另建一个非油炸品类与五谷道场竞争,也不是那么容易,因为很多事情都是有阶段性的,对手很难在同一时间同时做好两个品类和品牌。市场竞争的目的是赢,胜利是什么样子的,只有活着才可以看到。

专家点评

第4篇:王昌龄的诗范文

关键词:王昌龄 《诗格》 真伪 创作时间

一.王昌龄诗论集《诗格》真伪考

最早记录王昌龄有诗学论著的是《新唐书?艺文志》。在其记录王昌龄有《诗格》二卷,《崇文总目》记载与此相同。时至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记载《诗格》一卷,《诗中密旨》一卷,且陈振孙将《诗格》两卷统编为一卷,另编《诗中密旨》一卷。《宋史?艺文志》《艺文志》八)在其集部文史类中记载与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相同。北宋末年蔡传编撰明代陈应行重新编排《吟窗杂录》,卷四至卷五部分收录题名王昌龄的《诗格》,卷六收录题名王昌龄的《诗中密旨》。“伪托”一说始现于清朝,清代官修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完全否认《诗格》出自王昌龄之手,至此,“伪托”一说开始被后人接受并在学术界占主流地位,后来研究者多避开这个敏感问题。但如不能力证《诗格》由王昌龄编著,单以他的诗歌解读王昌龄的诗学理念则如无源之水,迟早干涸。下面我们可从一些细微处分辨《诗格》一书是否系后人假名伪托。

1.中日文化交流据载是通过佛教这一纽带建立而来的。日本佛教大师空海的佛教法号为遍照金刚,生于公元774年,卒于公元835年。他于桓武天皇延历七年(788),即十五岁时入唐留学。由此可知,王昌龄生活的年代与遍照金刚在唐留学年代是十分临近的。那遍照金刚的论说是足以使后人信服的,他在《遍照发挥性灵集》四《书刘希夷集献纳表》记载:“此王昌龄《诗格》一卷,此是在唐之日,于作者边偶得此书。古代《诗格》等,虽有数家,近代才子切爱此格。”空海在这里说《诗格》系他在入唐求法时偶然所得,但在这里他并未提及《诗中密旨》,并且在《日本见在书目》一书中也只著录《诗格》,所以弘法大师所征引的王氏论文必定是出自《诗格》。

2.遍照金刚在中日文化交流中,做出最卓越的贡献便是著有《文镜秘府论》这一伟著。在《文镜秘府论》天卷序言中写道:“沈侯、刘善之后,王、皎、崔、元之前,盛谈四声,争吐病犯,黄卷溢箧,缃帜满车。”文中提到的沈侯为沈约,刘善为刘善经,王、皎、崔、元分别指王昌龄、皎然、崔融、元兢。后遍照金刚在《半江暇笔》中又说:“唐人论诗,久无专门,其数见于载籍,亦仅仅如晨星;独我大同中,释空海游学于唐,获崔融《新唐诗格》、王昌龄《诗格》、元兢《髓脑》、皎然《诗议》等书而归,后著作《文镜秘府论》六卷,唐人卮言,尽在其中,但惜不每章题曰谁氏之言,便后世茫乎无由采择矣。”遍照金刚后来后悔当初没有将《文镜秘府论》中每一章的题目具体注明为哪一家之言,以致于后世无法辨清有所取择,但我们可确信王、皎、崔、元确有《诗格》、《诗式》之类的诗学论著,并且遍照金刚在唐留学时曾亲眼见过并在归国之后收录于《文镜秘府论》一书中。

3.在《文镜秘府论》地卷所收的《十七势》,日本东方文化学院影印宫内省图书所收藏《古钞本》、高野山《三宝院本》、京都尾高野寺《无点本》,在开篇即曰:“王氏论文云”,另在《文镜秘府论》南卷《论文意》中,《古钞本》旁注曰:“王氏论文云。”由此可知,《十七势》及《论文意》的作者乃是王姓。在《宋史・艺文志》八中记载王维有《诗格》一卷,但新旧《唐书》中却均未载录,说法存疑,很可能就是伪托。再则在《十七势》与《论文意》中屡屡引及王昌龄的诗歌来印证其诗学论点,统共总计三十三处之多,且引及王昌龄的诗句,均言“昌龄诗云”,提名而为言姓,后便紧接着王昌龄所作的诗句,而引及王维的诗歌仅有一处,存在于《十七势》中第九感兴势:“王维《哭殷四》诗云:“泱漭寒郊外,萧条闻哭声。愁云为苍茫,飞鸟不能鸣。”文中引证王维诗歌时则姓名全举,从这个侧面我们也可间接推测出《诗格》的作者乃是王昌龄。

4.《诗格》一书本身便是诗学论著,讨论的是作诗的规则和评诗的标准,那以自己亲自创作的诗篇来加以佐证才显得更具说服力。《十七势》与《论文意》中所引证的诗人诗作,王昌龄遥遥领先于其他诗人,位列第一位。在《十七势》中每一势中基本都会提及王昌龄诗作支持论点,显而易见,他的创作与理论相映互衬,相得宜彰,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统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王昌龄为《诗格》作者的不二人选。

5.较之日僧遍照金刚,中唐著名诗僧皎然所生活的年代距王昌龄更为接近。在皎然的诗格著作《诗式》中的《作用事第二格》中提到:“王昌龄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谓一句见意为上。”此句乃是引用王昌龄的原话来证明皎然的诗论,在遍照金刚的《文镜秘府论》南卷《论文意》开篇便记载了王昌龄确有对这首诗的论述:“或曰…自古文章,起于无作,兴于自然,感激而成,都无饰练,发言以当,应物便是。古诗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当句皆了也。”由此可知,遍照金刚在唐求学时期所收录的王昌龄的诗论绝非杜撰或是后人借王昌龄之名伪托,而是确有诗学论点留存于世。综上所述,我们可知《诗格》确为王昌龄编著。

既然我们已经收录方方面面的证据论述了王昌龄确系《诗格》的真实作者,那能否可以断定《文镜秘府论》与《吟窗杂录》中所收录《诗格》里的内容一概出自王昌龄之口呢?下面我们可就两本书分别探讨,准确找出答案。

首先,在《文镜秘府论》天卷《调声》中引及到皇甫冉、张谓等人的诗句,他们在出生年代上均晚于王昌龄,并且在文中所涉及到的诗作据史料考证是在王昌龄卒后所作,所以我们可以推测出有两种情况存在:其一、《文镜秘府论》所收录的诗学论点确源于《诗格》。遍照金刚在撰写《文镜秘府论》天卷《调声》一节时开篇可证确为王昌龄《诗格》之语句,因为在发端“或曰”二字之后便开始讨论调声之法,涉及到了清浊轻重、意高格高等问题,这与《文镜秘府论》南卷《论文意》一节所谈论的观点相互契合,与《吟窗杂录》所录《诗格》的文句也大致相仿,但在开篇之后便开始引证皇甫冉、钱起等人的诗句,这大概是遍照金刚在收录了王昌龄谈论的声韵观点后,觉得单列一节过于单调,遂援引后人于唐代诗歌范围内谈论到的声韵的材料,与王昌龄的调声之法集录在一起,编撰了调声一章;其二、《诗格》一书如同《论语》一般,文本并非本人亲自编撰,而是后来其学生收录王昌龄平日教学创作过程中的诗学言论,以语录体的形式笔录编撰《诗格》一书。

其次,在《吟窗杂录》卷四至卷五部分所收录《诗格》言论较之《文镜秘府论》编录内容,或是文字与诗例大致相仿,或是文意相仿而文字、诗例存异,或是文字相仿而文意、诗例存异,亦或是列举诗句相同但文字、文意大相径庭,当然也有多于《文镜秘府论》所辑录的一部分言论,这部分内容真中有伪,真假难辨。文镜秘府论》收录王昌龄《诗格》言论与《吟窗杂录》中所载《诗格》内容均是真中存伪,经过了后人的篡改重整,流存情况十分复杂。

论证出《吟窗杂录》卷四至卷五部分所收录《诗格》内容遭到了后人的添加整理,那卷六《诗中密旨》是否为王昌龄撰写?答案亦是否定。《诗中密旨》中仍留有《文镜秘府论》已收录的《诗格》内容,如《句有三例》一节与《文镜秘府论》南卷《论文意》中语句大同小异,诗格编撰者创作的缘由是向后世介绍如何作诗,既是为学诗者服务的工具书,就难免有论述重复之处,但《吟窗杂录》中所载为《诗中密旨》文中内容不但重复记述前卷《诗格》所载王昌龄已有的诗学观,更是将元兢《诗髓脑》、崔融《唐朝新定诗格》、皎然《诗议》等诗学专著中的诗歌论点相互杂糅、拼凑而成《诗中密旨》。

二.《诗格》的创作时间和地点考

第5篇:王昌龄的诗范文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他善于把错综复杂的事件或深挚婉曲的感情,加以提炼和集中,使绝句体制短小的特点变成优点:言少意多,更耐吟咏和思索。他的边塞诗充满了积极昂扬的精神,乡思和送别之诗,节奏明快,而抒情风格更以诚挚深厚见长。

正如《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比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如: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扩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如: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第6篇:王昌龄的诗范文

1、王昌龄:唐朝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王昌龄,生于南京,是写作七言绝句的圣手。和李白同为唐诗七绝之冠,被誉

为"诗家天子王江宁";

2、曹雪芹:中华伟大文学巨星、《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于康熙50年(1771年)出生在江宁织造府(今南京市内);

3、郭秉文:江浦人郭秉文被称为"东南大学之父";

第7篇:王昌龄的诗范文

关键词:《唐诗绝句演歌》 双向 回流 民族化

翻开任何一本论及中国和越南关系史的著作,我们都会惊讶地发现,其实中越之间有着绵长悠久的交流历史和传统。唐朝盛世--不仅是中国各方面繁荣的见证,也是中越文学交流史上辉煌的有力见证,而作为盛唐标志的唐诗,则更无可取代地成为了中越交流的主要内容。可以说,越南人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唐诗的学习、翻译和介绍,但《唐诗绝句演歌》一书的出版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为展开后文论述的方便,下面先对《唐诗绝句演歌》作一介绍。

《唐诗绝句演歌》是一百多年前由越南无名氏从唐诗中选取56首而成的,原文为汉喃文对照,诗歌体式为六八体,巴黎法国图书馆有抄本,此抄本有26页,所选诗皆为七言唐诗,书中题有"后学东山居士校"字样。所选的56首诗为:《蜀中九日》(王勃)、《铜雀台》(刘廷琦)、《送梁六》(张说)、《凉州词》(王翰)、《清平调三首》(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早发白帝城》(李白)、《苏台览古》(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李白)、《殿前曲(春宫曲)》(王昌龄)、《西宫春怨》(王昌龄)、《西宫秋怨》(王昌龄)、《长信春词》(王昌龄)、《闺怨》(王昌龄)、《从军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庐溪别人》(王昌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春思》(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贾至)、《苜蓿峰寄家人》(岑参)、《逢人京使》(岑参)、《山房春事》(岑参)、《赠花卿》(杜甫)、《绝句》(杜甫)、《送宇文六》(常建)、《别董大》(高适)、《凉州词》(王之涣)、《桃花溪》(张旭)、《寒食》(韩枭)、《枫桥夜泊》(张继)、《江村即事》(司空曙)、《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宫怨》(张益)、《石头城》(刘禹锡)、《乌衣巷》(刘禹锡)、《十五夜望月》(王建)、《汉苑行》(张仲素)、《登楼》(羊士谔)、《闻白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元稹)、《雨淋铃》(张祜)、《渡桑乾》(贾岛)、《夜雨寄托》(李商隐)、《泊秦淮》(杜牧)、《杨柳枝》(温庭筠)、《江楼书怀》(赵瑕)、《客有卜居不遂薄游天陇因题》(许浑)、《宫怨》(司马礼)、《华清官》(崔鲁)、《边词》(张敬忠)、《西施石》(楼颖)、《淮上别友人》(郑谷)、《无题》(崔护)。

看完《唐诗绝句演歌》的内容,我们不免会产生一系列疑问:为什么其只选这56首而不是更多?为什么只选取了七言绝句?为什么将之译为六八体?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并结合《唐诗绝句演歌》内容的特点及越南诗歌发展的特点,来对中越文学交流加以简要地探讨。

首先,中越文学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自秦汉至隋唐,越南一直处在中国封建统治之下,是古代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原的文人也多到越南旅居并进行文学交流活动,唐诗对其影响之大可想而知。尽管968年越南独立前,这种一国境内的文学之间的往来或许还谈不上"交流"二字,但毋庸置疑,那一段历史为之后的中越文学交流开启了一个良好的传统,这一点至少可以解释越南无名氏为何选取唐诗的疑问。

其次,越南人对中国文学的态度是有选择的吸收。《全唐诗》录有唐诗四万多首,而越南无名氏仅选取其中56首,且尽心选取了七言绝句,从中我们便可对这种选择性吸收略见一斑。而更有意思的是那些我们中国人从小就背、耳熟能详的诗句却被抛弃,反而选取了一些即使是了解中国文学史的人也不一定会熟知的诗句,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警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几乎人人都知道,但《唐诗绝句演歌》却选取了其《蜀中九日》,诸如此种情况还有很多,如选李白的《苏台览古》、王昌龄的《西宫春愁》等,更有一些诗人及作品是我们在文学史当中所根本没见过的,如羊士谔的《登楼》、楼颖《西施石》。

第三,强烈的民族化倾向。一方面,开头已提到说《唐诗绝句演歌》原文是汉喃对照的。首先我们来略为了解一下越南喃字。喃字是一种模范汉字会意、假借、形声等造字方法,用汉字字形来拼写越语语音的文字,也称作"字喃"。由此可见,喃字也属于汉字体系,汉字与越南俗语乡语相结合的产物;另一方面,《唐诗绝句演歌》中已把七言绝句的唐诗译成了六八体式,六八体是一种富有越南民族特色的韵文题材,讲究格律和平仄变换,以六言八、言相间为主要句式,有"六八六八"和"七七六八"两种,无论哪种句式,都只有28个字,这与唐诗七绝的字数是一致的。

第四,文学交流总是双向的,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通常意义上的双向是指一国文学流传至他国,同时,他国文学也流传至本国。从传播过程上看,《唐诗绝句演歌》仍符合这一路线。《唐诗绝句演歌》原文为汉喃对照,新出版的则是中文、喃字、现行越语三种语言的对照,而且每首诗都增加了注释,由此我们便可对中越语言文化的交流有所了解。

第五,翻译者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越南无名氏选译唐诗与中国学者注译《唐诗绝句演歌》的目的不同。《唐诗绝句演歌》是由北京大学颜保教授在巴黎法国图书馆发现的,他精通越南文和喃字,这使得他能比别人更好地翻译此书,并且还为每首诗作了注释。译者及其自身的素质在文学翻译交流中的作用是不可小视的。

第六,中越两国的交流集中在文化方面,文学交流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这对推动两国的政治、经济及其他方面的交流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意义重大。今年正值中越建交62周年,中越两国不仅在政治上取得了一番成就,在工农业方面都有广泛的技术合作;文化方面,两国也进行了一系列广泛的的交流,举行了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这些都是现实的很好的例证。

参考文献:

李未醉:《简论近代中越文学交流》,贵州社会科学

第8篇:王昌龄的诗范文

【关键词】尚唐;唐诗诗体;李杜优劣

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体裁、题材、风格多样,盛况空前,仅目前留存的唐人诗作有五万余首,有姓名可考者两千多人,散佚、失传的可能会更多。唐诗作为人类文化艺术的瑰宝,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当之无愧的。唐诗的巨大成就,迷人的艺术魅力,具体可感的艺术情境,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趣味,引起古今中外诗评家的广泛关注,刻苦钻研。“可以说,唐诗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项专门的学问——唐诗学。它也和古典文学领域里的诗经学、楚辞学、乐府学、词学、曲学等一样,在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课题范围、工作方法和学科体系。”[1]不同情趣的读者可以从唐诗中各得所爱。朝鲜诗家南龙翼(1628—1692)就对唐诗有自己的一番认识,在其理论批评体系中形成了独具韵味的“唐诗学”。

1 学诗之法,一生攻唐

历代诗家对于怎样学诗、作诗,有自己的一番认识。杜甫认为应“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宋代吴可《藏海诗话》曰:“看诗且以数家为率……如贯穿出入诸家之诗,与诸体俱化,便自成一家,而诸体俱备。”清代王渔洋说:“为诗须要多读书,以养其气;多历名山大川,以扩其眼界;宜多亲名师益友,以充其识见。”[2]对于怎样学诗、作诗,朝鲜南龙翼则有如下论述。“余思学诗之法,李、杜绝高,不可学,惟当多读吟咏,慕其格调,思其气力。五律则学王摩诘,七律则学刘长卿;五绝则学崔国辅,七绝则学李商隐;五言则学韦苏州,七言则学岑嘉州。”南龙翼在这里详尽地阐释了他的“学诗之法”,五律应该学习王维、七律学习刘长卿、五绝学习崔国辅、七绝学商隐、五言学习韦应物、七言学习岑参,这是就诗歌体裁方面而言的;而对于诗歌的本质内涵,南龙翼则主张学白、杜甫,“慕其格调,思其气力”。[3]

南龙翼崇尚唐诗,以唐诗作为学诗之标的,是与朝鲜李朝时期的大文人李睟光、许筠崇尚唐诗一脉相承的,但在李、许二人的基础又有所突破、有所发展。南龙翼把唐(下转第103页)诗作为自己的学诗标准,更加看到“我朝诗名家,各有所尚”,指出朝鲜诗人把唐诗作为自己的“学诗之法”。具体来说,孤竹(崔庆昌)、荪谷(李达)、芝峰(李睟光)等12人是崇尚唐诗的,他说:“李芝峰一生攻唐,闲淡温雅,多有警句。”“郑东溟……至若七言歌行,则仿佛李杜,我国前古所未有也。”[3]

2 诗家各体,至唐大备

诗至唐代,古今体制尽备,百花齐放,蔚为大观。如果把古典诗歌比作一座宫殿,那么,体制宏伟、风格缤纷的唐诗就犹如重梁迭栋的大殿。南龙翼对唐诗体制有相当精辟的论述,值得深入研究。“唐诗各体中压卷之作,古人各有所主。而以余之妄见论之,五言绝则王右丞‘人闻桂花落’、七言绝则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五言律则杜隰城‘独有宦游人’、七言律则刘随州‘建牙吹角不闻喧’等作,似当全篇之完备警绝者。若求于李、杜,则五七绝当尽在李,五七律当尽在杜,此则不敢论。”[3]“人闲桂花落”,语出王维《鸟鸣涧》;“黄河远上白云间”,诗出王之涣《凉州词》;“独有宦游人”,诗出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建牙吹角不闻喧”,语出刘长卿《献淮宁军节度使李相公》。在这里,南龙翼对唐诗各体中压卷之作分析后认为它们是“完备警绝”之诗,而李白的五、七言绝句和杜甫的五、七言律诗则是同类诗体中的佼佼者。

朝鲜李朝的李睟光在《芝峰类说》中说诗人很难众体兼备,五律、五绝应推举孟浩然,七绝应推举王昌龄。他说:“李白之七言律,杜甫之绝句,古人言非其所长,至如孟浩然盛唐之高手,而五言律绝外,七言律不满数首,亦不甚警角,长篇则绝无所传。王昌龄之于七言绝句,亦独至者,各体不能皆好矣。”[3]

清代王士祯在其著作《唐人万首绝句选序》中说:“故王之涣‘黄河远上’、王昌龄‘昭阳日影’之句,至今艳称之。而右丞‘渭城朝雨’,流传尤众,好事者至谱为《阳关三叠》。”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云:“七言绝句少伯(王昌龄)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叶燮《原诗》云:“七言绝句推李白王昌龄。”严羽《沧浪诗话》推举崔颢的《黄鹤楼》为七律的代表作,胡应麟《诗薮》推举杜甫的《登高》为七律的代表作、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为五律的代表作。[4]

从中可以看出,南龙翼和历代诗家在论述诗歌各体代表诗人诗作时,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都推举杜审言的“独有远游人”(《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为五律的代表作;不同点:南龙翼推举刘长卿的“建牙吹角不闻喧”(《献淮宁军节度使李相公》)为七律的代表作,历代诗家推举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为七律的代表作。

3 李杜优劣,自古未定

李白与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位星悬日月、高山仰止的伟大诗人,古今论诗者必称李杜,称李杜者则又不免要论及两人的优劣,这便是所谓的“李杜学”。李阳冰《草堂集序》称李白为“千载独步,惟公一人”,杜甫自然排在李白之后。殷璠《河岳英灵集》没有收录一首杜诗,此时杜甫已有《饮中八仙歌》《兵车行》等作品问世,可见其抑杜的程度之深。第一个标举杜甫超过李白的,是元稹,开了尊杜抑李的先河。他的《杜君墓系铭并序》对李、杜的诗歌进行比较后认为“(李白)诚亦差肩于子美(杜甫)”。到了宋代,“扬杜抑李”者就更多了。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说:“杜甫诗唐朝以来一人而已,岂白所能望耶!”李杜并重者也不乏其人。唐代韩愈、宋代严羽是其中的代表。韩愈《调张籍》诗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严羽《沧浪诗话》说:“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4]

南龙翼《壶谷诗评》认为李杜优劣,从古到今,并没有定论。他说:“李杜优劣,自古未定……弇州评李、杜曰:‘五言古、七言歌行,太白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子美以意为主,以独造为宗,以奇逸沈雄为贵。味之使人飘扬欲仙者,太白也;使人慷慨激烈嘘唏欲绝者,子美也。五言律,七言歌行,子美神矣,七言律圣矣。五七言绝,太白神矣,七言歌行圣矣,五言次之。太白之七言律,子美之七言绝,皆变体,不足法也。’此诚不易之定论,而余犹有释然者,李、杜之五言古,如古风纪行可以相埒。而如杜之,李固不可敌;《北征》、《赴奉先》二长篇,又胜于《忆旧游》、《五屋山人》;则五言杜实优矣,而不论于神圣之中,至若七言歌行,李之《远别离》、《蜀道难》、《天姥吟》、《忆秦娥》诸篇,杜亦无可敌,岂有神圣之别欤?”[3]

南龙翼先论述了一则关于李、杜优劣的论争之事,最后通过弇州评李、杜的一段话,得出他对李杜优劣的看法,他认为李杜无优劣之分乃“不易之定论”,并且从自身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举杜甫的《石壕吏》、《潼关吏》、《无家别》、《新婚别》、《遣怀》等篇,认为“李固不可敌”,五言诗杜甫要比李白优秀一些,“《北征》、《赴奉先》二长篇,又胜于《忆旧游》、《五屋山人》”;但是李白的七言歌行《远别离》、《蜀道难》、《天姥吟》、《忆秦娥》等篇,杜甫也不可比拟,所以得出结论:没有神圣之别。

4 结语

南龙翼对唐代诗歌的论述,可以看出他对唐诗的高度重视。他结合自己的诗评活动,对历代诗篇进行取舍、筛选,编选了诗集《箕雅》,反映了朝鲜历代汉文诗作的精华,为后代的读者与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箕雅序》中他道出了选诗的标准,可以和他的唐诗论相得益彰,他说:“东文选,博而不精,续则所载无多,青丘风雅,精而不博,续则所取不明,近代国朝诗删,颇似详核,而起自国初,迄于宣庙朝,首尾亦欠完备,余皆病之。”作为当时主管文坛的重臣,他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必然对当时及后世文坛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伯海.唐诗学引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2]里克.历代诗论选释.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

第9篇:王昌龄的诗范文

1、杂兴意思是有感而发,随事吟咏的诗篇。

2、引证解释,杂兴(杂兴)唐朝,宋朝都有以“杂兴”为题的诗篇。如:唐李颀《杂兴》,唐储光羲《田家杂兴》,唐王昌龄《杂兴》,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等。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