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材启动会会议总结范文

建材启动会会议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材启动会会议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材启动会会议总结

第1篇:建材启动会会议总结范文

他就是济南大学党委书记――范跃进。

学习工作――博学躬行、厚积薄发

1958年8月,范跃进出生于山东省冠县的一个普通干部家庭。1975年5月,高中毕业后的他进入社会这个大熔炉,先后担任过乡村赤脚医生、公社中心中学代课教师、公社多种经营管理员。恢复高考制度,成为范跃进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机遇。已经参加工作的他重拾书本埋头学习,于1978年顺利考入聊城师范学院政治系。

再进校园,范跃进倍加珍惜这难得而宝贵的学习机会。四年间,在老师们的指导下,他勤学苦读,博览群书,拓展了知识面,开阔了自己的视野,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2年7月,范跃进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在此后的十余年间,他担任过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助教、讲师、副教授,担任过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上世纪80年代初,备课都是手写教案,讲课也没有多媒体,他开设的《政治经济学》课程又是一门比较抽象的理论课,讲好课对每位青年教师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他迎难而上,严谨治学,对每堂课都精心准备,讲的课深受学生欢迎。

1985年,学校举办处科级干部培训班,作为授课教师之一,他为全校管理干部讲授《管理学》课程。他在管理方面的独到见解,引起了学校领导的重视,培训班结束后不久,他就被任命为学校刚刚由原总务科和绿化科合并组建的新总务科副科长,负责全校绿化工作。

到任后,范跃进不负所托,在管理方面初步展现出了能力和水平,仅用一个学期就迅速改变了校园面貌。8个月后,因工作表现突出,范跃进被任命为学校综合服务公司经理。当时的综合服务公司设有六个科级建制的企业,有300多名职工,包括汽车驾驶员培训学校、劳动服务公司、印刷厂、农场、养鸡场五大板块,分布在聊城市的不同区域。由于原公司班子接受审查多时,公司经营状况不佳,人心涣散,亏损严重。他到岗后,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到了工作上,奔波于各个单位,深入调研,研究出路,制定对策。在他的带领下,综合服务公司迅速扭亏为盈,这再次展示了他在经营管理方面的才华。

1988年4月起,范跃进先后被任命为院长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兼政策研究室主任,1993年,又兼任学校新组建的科技产业开发办公室主任,成了学校名副其实的“大管家”。在他的努力下,学校各项行政事务扎实推进。那段时间他常说,“虽然办公室主任没啥大事,但忘一件事都可能会酿成大事。”

1995年,由于业绩出色,范跃进又被任命为院长助理,分管办公室、后勤处、基建处、实验设备处、外事处等学校的后勤保障工作。一段时间后,他对学校的各类数据了然于胸,张嘴就来,即便手头没有任何资料,也能准确无误地列举大量数据,条理清楚地分析问题,颇具说服力。他认为,作为高校的领导,要时刻关注学校外部发展形势,充分掌握学校内部信息,谁掌握得多,谁就会在定政策、作决策时言之有据、游刃有余。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聊大期间的学习工作经历,使范跃进积累了丰富的高等教育管理经验,为他日后领导高校改革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高教管理――改革创新、追求卓越

1996年,范跃进被任命为山东工程学院副院长,成为当时山东省属普通高校最年轻的副校长之一。两年后,1998年9月,他调任淄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当时学院党委书记由淄博市委副书记兼任),全面主持淄博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山东建材学院分院、淄博市职工大学、淄博广播电视大学四校合并工作。

根据学院四校合并、分区办学的实际,范跃进提出了“稳定、继承、创新、统一”的合并建校指导方针,短短半年时间,学院就基本实现了“五个一”的实质性合并目标。之后,他又提出了“上档次、上水平、创特色、建名校”的工作指导思想,团结带领学院师生员工,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大基本建设、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力度,努力培育办学特色,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学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1年3月,山东省人民政府研究决定,由山东工程学院和淄博学院合并组建山东理工大学。范跃进担任学校党委书记兼第一副校长、学校法人代表,全面主持合并组建工作。期间,他团结带领一班人,迅速、平稳地实现了两校实质性合并。合并组建后,他按照省委、省政府确立的“用5~10年时间,把山东理工大学建成省内一流、国内外有一定影响、以理工为主的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主持制定了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基本建设等重要规划,确立了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框架,提出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特色鲜明”的学科发展体系,“有所为、有所不为、强化重点、突出特色”的学科建设方针,“汇聚人才、培育团队、成就大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针以及“教学第一、科研第一、学生第一”的办学要求,有效地激发了全校上下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热情和干劲。

这期间,恰逢中国高等教育进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时期,他深入研究高等教育理论,密切关注中外教育改革发展,发表了多篇教育方面的论文,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和观点,在全国教育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深化教学改革方面,他领导山东理工大学在全国高校率先实行了以“通识教育与专精教育相结合”“强化素质、张扬个性、注重能力”为目标的完全学分制改革,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全国几十家媒体予以报道,学校因此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2007年调任济南大学党委书记后,范跃进深入分析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于2008年便提出了高等教育全面转向内涵发展的思路,并将“定位、质量、学术、人才、机制、文化”作为高校内涵建设的战略抓手。根据这一思路,他对济南大学的发展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推进:

首先,加强顶层设计。在范跃进看来,高校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首先要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结合济南大学发展实际,他在科学调研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济南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和“一二三四”的中长期发展思路。其次,全面深化改革。在他的领导下,济南大学先后启动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教育教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等,经过几年的坚持与努力,激发了全校上下的内在动力,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学校的快速发展。再次,加强制度建设。范跃进认为,制度也是生产力,是管长远、管根本的,要站在形成长效运行机制、保障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高度来系统推进制度建设。最后,推进大学文化建设。范跃进提出,大学文化建设要抓住三个层面:一是物质文化,二是制度文化,三是精神文化。

在他的带领下,济南大学全校上下的精神面貌很快焕然一新,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标志性成绩,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继2009年实现省市共建之后,2014年3月,学校又顺利成为山东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同建设的大学,实现了办学体制的新突破;顺利通过博士学位授权单位验收,3个一级学科、26个二级学科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化学、工程、医学和材料学等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的综合实力迈上了新台阶;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顺利成为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和山东省首批学分制改革试点高校,学校的大部分本科专业进入一本招生,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实现新跨越;连续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2013年国家级科研立项总数比2007年增长了8.5倍,科研经费总额增长了467%,科技创新能力有了长足发展。

面对成绩,范跃进非常冷静和低调,他说,“我们自己和自己比是有成绩,但和兄弟院校比,我们更应该看差距,我们还没有资格和资本坐在既有的成绩上沾沾自喜,决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自满情绪。”为此,他常常以“青蛙效应”“行百里者半九十”来警示和勉励广大干部。

教研一线――孜孜不倦、著作等身

尽管身上的行政担子不轻,但范跃进一直坚持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他认为,作为教师,应树立三大价值追求:“传授知识,培养人才,从中收获欣慰;科学研究,创造新知,从中收获愉悦;独立的批判精神,自由的探索,从中收获惊喜。”

教学中,范跃进善于钻研教学艺术,注重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的课深入浅出,结合实际,以丰富的信息量和精湛的讲课艺术而深受学生欢迎。他说,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老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教是手段,学是目的。教师要研究掌握教学的方法和艺术,着重在促进学生“学”上下工夫。他坚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他主持的教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他关于学分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在国内高校中引起较大反响,中央电视台“名师名校”栏目对其进行了专访。

在学术研究方面,他说自己是一个“杂家”:大学四年学的是师范,毕业后一直讲授的是政治经济学,长期从事的是经济学、高等教育管理等学术领域的研究。在经济学领域,他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软科学项目1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1项,在《世界经济》《管理世界》等国内外学术报刊上6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6部,获得了第十二届“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优秀论文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并担任中国新兴经济体与全球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世界经济学会会长、山东经济学会副会长等社会兼职。在高等教育领域,他先后在《中国高等教育》《光明日报》《山东社会科学》等发表关于高校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省、部项目多项,提出的相关理论在国外高教界引起较大反响,对省内外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他本人也先后被评为山东省从事高教30年高教研究有重要贡献学者、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山东省社会科学人才库成员、山东省“百人工程”理论人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并兼任山东省高等教育管理科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等职务。

他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源于他对学术的执著追求和发自内心的热爱,“心向往之”而“乐此不疲”。他说:“我们这一代人,上过山,下过乡,吃过苦,咽过糠,上小学时就赶上了,上中学没有学到多少东西,恢复高考后才有机会进入大学。所以,对物质方面的东西不怎么看重,而对读书做学问等精神方面的追求更加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