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建设的意见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民间社会规范 社区 社会秩序 构建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对世界和社会的看法,有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建立在文化价值观念基础上的道德规范、宗教规范、民间法和社会资本统称为民间社会规范,这些民间社会规范长期以来一直维持着传统社区的社会秩序。城市化进程中,社区由传统封闭社会向现代开放社会转变,虽然现代社会因素正在解构着传统社会因素,但是传统社会的制度和观念在社区治理过程当中仍然发挥着作用。①历史传承下来的这些民间社会规范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它们在社区城市化进程当中仍然在调整着社区的社会关系,构建着社区的社会秩序。
道德规范构建社区社会秩序
道德规范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关系基础之上,以善恶作为评价是非的标准,依靠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来约束人们的思想行为,调整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总称。
道德规范构建社会秩序的特征。一是从价值观念上为人们提供判断事物对与错的标准或尺度,人们依此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当或合理,受到赞成或反对,受到惩罚或奖励,是否会与他人发生矛盾、冲突或纠纷。
二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随着经济社会关系的发展而变化,但变化的速度较慢,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在经济社会变革或转型时期,多种文化价值观念矛盾、冲突,没有形成主流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治理手段空缺的情况下,道德规范起到了调整经济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三是以义务为主体配置应然性的权利和义务,强调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不损害他人的利益和集体利益,在考虑自己利益的同时,也考虑他人的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四是在人们长期生产生活中非建构性自发形成,存在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内容比较原则、抽象、模糊,它不仅规范人们的外部行为,还引导人们的动机和内心活动。
道德规范构建社会秩序的功能。一是教育功能构建社会秩序。道德依靠赏罚、评价、舆论等方式,形成社会风尚和道德观念,塑造社会群体成员的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这些道德品质。道德品质塑造的过程是一个培养有道德的人,使其成为道德纯洁、理想高尚的人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社会秩序的过程。
二是认识功能构建社会秩序。道德通过原则、习惯和规范,提倡或宣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且得到人们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为人们评价是非提供依据或标准,引导人们认识对国家、社会、家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从而依照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正确处理与他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避免出现破坏社会秩序的越轨行为。
三是调节功能构建社会秩序。道德作为调整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对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调节功能,对社会生活秩序有改变或维护的作用。道德调节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社会调节,即社会以道德原则、道德规范为尺度来评价人们的道德行为,协调人们之间的道德关系;另一种是自我调节,即个人以社会道德原则、道德规范为尺度来要求和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有道德调节的社会是一个有秩序的社会,有道德调节的个人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人生活在有秩序的社会中,很少与他人发生危害社会秩序的矛盾、冲突或纠纷。
宗教规范构建社区社会秩序
宗教是人们信仰、崇拜超人间与自然力量的社会意识行为以及因此而形成的思想行为规范体系,它以神灵的威名,利用信仰约束人们的思想行为,从内在思想和外在行为两个方面控制社会矛盾冲突,维持社会秩序。
宗教的组织规范功能构建社会秩序。宗教组织规范是用于维护僧侣和信众团体统一的行为规范和要求,主要包括宗教道德规范、团体生活规则和共同信仰要求。从宗教规范来看,其包含有社会公共道德的内容,有调整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促进形成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从来看,其以超世的眼光看待世界,认为世俗社会都不完美,应超越世俗社会去改变人,而不要去改变世俗社会,这样的世界观使宗教采取与世俗社会相容与合作的态度,这种处世态度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宗教的心理调节功能构建社会秩序。能抚慰人们的心理,调节人们的精神、行为和生理到相对平衡状态,达到有益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程度。其心理调节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宣扬宗教理论,坚定人们的内心信念,来调节人们的心理;另一方面是举行各种宗教仪式活动,慰藉人们的精神痛苦和紧张情绪,来调节人们的心理。就第一方面来说,宗教宣扬超世论,将人的现实社会困难处境归结为是由神安排的,劝告人们要甘愿接受苦难,不要因为苦难而危害社会,这种主张转换了现实社会的价值观念,使生活痛苦的人们在虔诚信仰来世生活中创造出有权有力的意境,抑制了人们在苦难处境中的反抗精神。此际的宗教是人们苦难生活的一种解脱,转移了信仰者自身内部的某种能量,否则,这种能量会冲击破坏社会系统的生活秩序。②就第二方面来说,信仰者在宗教仪式活动中向神灵祈祷、忏悔,将内心的痛苦与烦恼宣泄出来,在此过程当中,他们平等交往、相互关心,感受着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与关爱,调节紧张不安的心情达到有益于自己和社会的适度状态。
宗教的社会整合功能构建社会秩序。宗教用共同的信仰把人们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宗教共同体。为了加强宗教团体内部的团结,宗教为建立在共同信仰基础上的价值目标,提供了非理性而有合理化的解释,通过宗教仪式和神启的方式来巩固这种价值目标,赋予其神圣的意义和高于个人价值目标的地位,成为宗教团体成员都能接受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以此为依据将零散无序的个人联结起来,整合成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统一整体。因此,可以利用活动在城市社区各种宗教组织的社会整合功能,凝聚多方力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出力。
民间法构建社区社会秩序
与国家制定法相对应,民间法是某一地域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划分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处理各类民间纠纷,具有强制性、权威性、规范性和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包括习惯、习俗、礼节、仪式、舆论、禁忌、乡规民约、家族法规、民族规约、行业规章等。③
民间法构建社会秩序的特点。民间法产生于特定民族地域社会,由于民族地域所处的自然、经济、社会、历史条件不同以及的差异,形成具有民族地域特点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模式,构成民间法的核心部分。从民间法的内容来看,其构建社会秩序有两个鲜明的特点:其一,民间法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自愿选择产生的结果,不需要设置专门的机构强制实施,人们就能自觉遵守和服从,能以较低的司法投入成本获得较大的社会收益效果,且其覆盖的范围广泛,包括民事、经济、治安等案件或纠纷都在民间法的调整范围之内。其二,民间法与国家法一样都有强制性,但民间法具有外在强制与心理强制相结合的特点,而且更注重心理强制,它对违法者不总是实施经济处罚和人身处罚,而是经常实施开除群藉或与世隔绝的处罚,让违法者深刻体会到违法带来的心理痛苦,促使其改正违法行为。
民间法构建社会秩序的效力基础。民间法有自我约束效力、行为尺度效力、正义观念效力和内在强制效力。就自我约束效力来说,初民社会,人们被各种自然灾害和疾病所困扰,各种矛盾缠身无法解决,为了生存,希望借助自我约束来控制神秘力量,将其转化为“护已”、“利已”的武器,抵抗可能会遭到的惩罚,这是民间法最初的效力基础。就行为尺度效力来说,人们一生都浸润于各种各样的民间规则之中,这些日常生活规则逐渐潜入意识的深层,成为评价人们行为的标准,指引着人们行为的动机和方向;人们日常生活中,也理解、认同和尊重这些常识化了的习俗、惯例等民间规则,并据此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和他人交往与互动,维护着自然和谐的民间社会秩序。就正义效力来说,在传统和习惯依然根深蒂固的乡土社会,民间法融合法意与人心,符合最基本的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代表着公平和正义,是基层社会秩序的有效安排。就内在强制效力来说,民间法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既有类似于国家法的外在强制性,又有国家法不具有的内在心理强制性。心理强制性表现为社会公意、舆论的压力和民情的制约,这使违法者陷入强大的舆论包围之中,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缺少归属感与安全感,成为放逐者,无法在群体中正常生产和生活。民间法的这种心理强制效力,有力地约束和规范人们向着符合民间社会秩序的方向行为。
民间法构建社会秩序的作用。民间法来源于特定地域人们的民族精神、价值观念和社会生活,为这个地域的人们所选择、共享、传承和发扬,有集体认同感和一定的权威性,与社会日常生活更为接近,普通人民群众明确知道它的内容和指向,这使它比国家制定法有更强的秩序构建作用。民间法的秩序构建作用通过其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作用来实现。就指引作用来说,民间法为人们提供行为模式,指引人们可以这样行为,必须这样行为,不得这样行为。就评价作用来说,民间法是判断、衡量和评价人们行为的标准或尺度,为人们指明正确的行为方向。就预测作用来说,人们可以依据民间法预知他人应当如何行为及行为的意义和后果,并以这种预知为依据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合理的计划与安排。就教育作用来说,民间法,一方面贴近日常生活,深入人们的心理,教育人们遵守社会公共道德;另一方面寓理于法,鼓励合法行为,惩罚违法行为,对社会群体的行为有示范和警示作用。就强制作用来说,民间法不但以人身、物质制裁的手段外在规范人们的行为,还以民间权威、社会舆论的压力,通过心理、道德、精神、文化等内在约束人们的行为。
社会资本构建社区社会秩序
社会资本是指信任、规范和网络等社会组织的特性,这些特性能促进合作行为,提高社会的效能。④与“第一生产力”之称的科学技术相似,社会资本渗透到经济、社会、政治秩序的内在结构要素中,推动经济、社会、政治的有序运行和发展;但它最重要的影响力不在经济层面上,而是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⑤
信任社会资本构建社会秩序的作用。信任是人们对其他人能做出符合制度规范行为的预期。⑥“信任像剂一样,有了信任,群体组织运作得更有效。”⑦信任是一种社会资源,能增进社会团结,提高人类群体的凝聚力。人们之间的信任关系可以内化到社会组织制度和文化价值观念中,引导和规范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符合公共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减少危害社会秩序的风险行为。信任在现代社会已经超出了个人修养的范畴,社会作用更为广泛。对于群体组织来说,信任维持着社会规范要求的正常社会交往行为,抑制群体利已主义行为、机会主义行为和违反规范的行为,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没有恐惧感、摩擦和冲突,有利于群体组织内部的团结与稳定。对于社会来说,信任是国家、社会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以信任为基础从事经济、社会和政治活动,人们大多会选择合作而非对抗,矛盾、冲突较少出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条件。
规范社会资本构建社会秩序的作用。社会资本构成要素的规范,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各种行为规则。这些“规范为人们所遵守,他们将获益;如果人们违背规范,他们将受到伤害”⑧。社会和谐,国家长治久安,需要全体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规范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信任和互惠为核心为遵守国家法律规定提供伦理基础;通过促进合作与互动,有效调整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降低了人们之间的交往成本;在正式管理制度缺乏的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填补管理手段的空白,约束人们的行为,促进人们相互沟通、理解和协同,将各种社会力量黏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和谐稳定的社会经济秩序。
网络社会资本构建社会秩序的作用。公民参与网络是支撑经济、社会、政治发展的社会力量,是社会团体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相互联结的组织形式,其有助于促使形成其他社会资本的构成要素,可以使政府、社会、市场、公民相互之间建立起平等的合作关系。在公共事务管理网络中积累信任资本,能为社会主体之间的进一步合作创造条件;在人们相互信任和互惠的交往网络中培育规范资本,能填补规范的不足与空缺,协调群体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解决集体行动中存在的各种困难问题。⑨无论是以垂直为主的关系网络,还是以横向为主的关系网络,都能构建社会秩序。垂直关系网络将不平等的社会主体联结到不对称的等级依附关系中,让他们参与政治活动、管理公共事务,提高公民的公共责任意识,促进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政治参与使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中,与社会公众对话、协商与沟通,了解公众的需求,尊重公众的意愿,采取社会治理措施,在政府与公民社会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达到和谐治理社会的目的。横向关系网络把相同地位的社会主体联系在一起,是跨地域、跨组织、跨人群的网络,这种网络有利于解决集体行动中容易出现的“搭便车”、“坐享其成”等困境,能有效地增强社会合作,把社会矛盾、社会分歧和社会冲突消解于社会组织内部之中。⑩
(作者分别为南昌理工学院城市化与法律治理研究所所长、副教授,南昌理工学院教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法律纠纷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BFX070)
【注释】
①范愉:“社会转型中的人民调解制度―以上海长宁区人民调解组织改革的经验为视点”,《中国司法》,2004年第10期。
②[美]塞雷纳・南达:《文化人类学》,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283页。
③于语和:《民间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3页。
④R.D.Putnam, R.Leonardi, R.Naetti, 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 in Modern Ital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p167.
⑤⑦[美]弗兰西斯・福山:《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8年,第368页,第125页。
⑥董才生,张宝祥:“引发社会危机倾向的制度分析”,《长白学刊》,2004年第2期。
⑧[美]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284页。
⑨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58~159页。
关键词:编译原理;教学反馈;课程结构;实践方案;网络社区;课程设计
0.引言
编译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专业课,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程序的本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求解问题的能力。学习编译原理需要的背景知识很多,可以说这门课是对学生前阶段计算机知识的一次大检阅。无论从课程的理论性还是实践性来看,要求都是非常高的。对于这样一门难度极高的课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经常互动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并给予解答。
那么,如何保证教学质量?一方面,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去琢磨教材,思考采取何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另一方面,需要采取合适的方式,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对他们课后的学习进行引导。事实证明,在很多情况下后者相对于前者更显重要。随着Internet的发展,网络社区和社交平台的使用在学生中非常普遍。如果为学生在课后提供一个学习材料和信息非常丰富的网络社区,让大家在这个平台上积极讨论,能有益于解决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难点问题。笔者与同事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本文中对此做了一些总结。
1.“项目开发式”授课
传统的教学体系中,无论采用“龙书”“虎书”“鲸书”“陈火旺”版,或是其他版本的教材,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主干基本是相同的,比如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和中间代码的产生、属性文法与语法制导翻译、运行时存储空间的组织和管理、代码生成、代码优化等。编译原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实战性非常强的课程,如果教师仅仅是把所有的主干内容在课堂上讲完,通常来说效果不会太好。学习编译原理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练了很长时间的基本功,如果到了这门课程我们还是强调基本功练习,就失去了这门综合课程的意义。根据课后调查,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编译原理的知识除了做高级语言到低级语言的翻译器以外还能干什么。由于今后从事与编译器相关工作的人数毕竟不会很多,很多学生因此认为本课程没什么大不了。如果让学生能够在本门课中得到专业能力的综合提高,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1.1“软件工程”框架
笔者认为,教学内容的选取应强调对编译原理和技术的宏观把握以及触类旁通的综合运用,教学中突出主要框架,避免把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到一些细节的算法和过程上。整个教学过程的主要部分可以按照软件工程中的步骤对各个部分逐步求精,让Top Down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把握全局的作用。具体说来,可以按照软件工程里需求、设计、编码、测试等几个主要步骤来组织教学内容。
(1)需求分析阶段: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将要处理的任务,然后对任务进行详讲,制定出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步骤。
(2)任务的设计阶段: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对每一章节的知识点有明确的把握,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设计任务。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分配每个小组具体的任务并挑选出专人负责,小组工作将严格按照设计的任务和进度来进行。学生对给定的任务需要详细分析出具体知识点,对于没有学过的知识点可以通过教材预习一课堂听讲一课后讨论等方式掌握,最终带着任务在工程中加以应用。
(3)编程实现阶段:这个环节直接关系到最终的教学效果。在任务实施之前,教师要对每组制定的计划进行检查,及时纠正计划中的错误或漏洞,尽可能避免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出现错误。教学中,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该如何做,而是通过适当地引导和指点,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是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则需要在全班统一指导和讲解,从而确保任务的正常进行。
(4)任务评价阶段:学习过程是以任务为核心的,当所布置的任务完成后,学生要学会如何及时评价自己的任务完成情况。自评、、组内互评以及教师的综合点评可以有机结合。通过评价训练,可以更深层次地加深对知识的把握。
1.2引用多领域实例
编译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系统地了解编译程序设计的基本理论、编译系统的结构及编译程序各部分的设计原理和实现技术。理想的结果是学生既能掌握编译理论和编译方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又具有设计、分析、实现和维护编译程序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编译原理理论知识包括形式语言、有穷自动机理论等抽象内容及大量的算法,较难理解和掌握。因此,深化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和编程水平更显重要。
教学中我们发现,仅仅将书上的实例讲给学生听,学生并不好掌握,能运用这些理论解决问题的就更少了。如果在讲完理论之后适当引进一些实例,例如:将状态转换图在硬件设计中的应用——设计状态机模型介绍给学生,并给出相关学习资料和网站介绍,如此下来,通过对状态转换图的实例运用,使得原来非常抽象的正则表达式概念学起来就具体多了。另外,由于Windows的普及以及微软提供的强大技术支持,人们使用电脑非常方便了,但也使很多人误认为学计算机就是学Windows;甚至许多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也都被局限在了Windows平台,一些教师也不愿意花过多的精力在其他的操作系统。坦白地说,Windows平台虽然方便好用,但同时也阻止了初学者进一步接触操作系统的内核,所以教学中不妨结合操作系统的内容,引进Linux的概念。学生在接触了Linux操作系统之后,会发现Linux上的很多操作或表述都要用到正则表达式等相关知识。总之,学习编译原理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其本身的理论体系,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这些思维方式和方法去解决问题,以及知道应用前景。
2.编译原理网络社区的建设
上面说的道理可能很多同行都已经想到了,如何做到呢?尤其是教百人以上的合班课,建立专门的网络社区对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行实时跟进是个很好的选择。此外,教学中我们还会收到这样的反馈:很多学生听老师讲课似乎很明白,但自己转述起来就很难。诚然,在学生的理解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似懂非懂的问题,讨论是一个帮助达到透彻理解非常有效的方法。然而在课堂上甚至在课后教师也难以找出适合而充足的时间来组织这样的讨论。网络社区可以有效地克服地域和时间上的困难,让大家方便地交流意见和看法,教师也能及时发现问题加以指导。
2.1分专题组成“聊天室”
不同的学生感觉到的学习困难不一样。教师可以按不同的专题设立讨论社区,同时附上相关的课外材料、实验计划和步骤,以及供参考的实验例程源代码。好学的学生一般希望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其他同学的学习兴趣。教师也要及时地对学生的留言进行评议,进行肯定和纠错,使他们在激励中主动去思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针对典型问题,教师可以挑选出众的学生到课堂上作简单的讲解,让他们自己制作PPT,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学生阐述问题的方式和语言虽然没有教师那么精炼准确,但往往能让他们的同龄人更容易接受;另一方面,这种形式可以使学生明白网络社区是和课堂紧密相连的,是课堂的延续。网络社区的积极活动很容易被量化,成为重要考评成分。
2.2课前问题的提出和课后讨论
这里分为课前和课后两方面:教师在课前提出问题,让学生提前预习教材。编译原理课程很多内容乍一看会让人一头雾水,学生带着问题上课,效果要比教师直接灌输好得多,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自学的能力,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课后讨论可以集思广益,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答方法,这样不仅让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问题,而且教师也可以在学生回答时发现不足,及时纠正错误,同时也能让教师打开思路给出一些更接近于学生的解释和实例。如果单个学生对于问题的深入有困难,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这种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通过团队合作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您好,您最近工作忙吗?身体好吗?我想一定很好吧!
最近,我发现楼道里的小广告越来越多,而且小广告乱贴乱画,把楼道变成了小广告的基地。有的小广告还塞到了居民的家里,只要一打开门,一大堆的广告就掉了下来,居民不看广告也不行。这严重地干扰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尽管我们绞尽脑汁,有的把小广告扫出居民楼,有的把小广告集中烧毁,但是小广告还是日益泛滥。虽然楼道里增加了广告板,但广告板起不了什么作用,而且有的开锁广告电话号码也写进了楼道里。
这些都是由于社区管理不当造成的!
我的建议是:可以在楼道里安一个广告箱,小广告一泛滥,居民们可以把小广告放进箱里,定期送到废品收购站去。如果这个办法不行,我们建议社区成立一个组织,来管小广告,严惩传播小广告的人。
以上是我的建议请您采纳。
最后,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解放小学五年一班
张宁
关键词:生态移民;李毛庄;参与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3-0083-03
目前,有关生态移民的研究很多,综观这些研究,多数都是在阅读文献资料基础上,从宏观层面上对生态移民的定义、类别、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论述。本文欲采用实地研究方式,运用参与式方法,对宁夏盐池县李毛庄生态移民过程进行全面考察,从当地移民成员的立场发掘生态移民之后新村建设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发动移民成员的智慧,提出有效解决措施,为宁夏继续推进生态移民工程以及促进移民新村的长久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宁夏生态移民项目背景
所谓生态移民,是指在生态系统之中,由于多种原因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自然资源的枯竭,导致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激化,人类为了生存而主动调整其自身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保持生态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相对平衡所进行的人口迁移[1]。“生态移民”这一概念的明确提出,是在当代生态问题引起人们极大关注的情况下产生的。
“十二五”期间,宁夏提出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的目标,决定启动历史上最大的民生工程——西海固生态移民工程,下决心解决西海固地区35万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2]。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国家易地扶贫移民开发试点项目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生态移民来源主要是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区、重点干旱风沙治理区和水库淹没区的贫困人口。根据国家的统一安排,2003年又扩大到地质灾害发生区。根据各县摸底调查,宁夏回族自治区需要实施搬迁的总人口为302 794人,其中: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区167 764人、重点干旱风沙治理区104 490人、地质灾害发生区30 540人[3]。本文的调研对象李毛庄就属于重点干旱风沙治理区,包含于此次国家生态移民项目的范围中。
二、李毛庄移民区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花马镇四墩子行政村李毛庄自然村位于宁夏吴忠市盐池县西南方向,距离县城4公里,属于黄土高原向鄂尔多斯台地过渡地带。本村气候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干旱、风沙大,常年降水量少,年降水量仅有270毫米左右。本村共有51户,200人,常住户43户,150人左右。从2002年开始,李毛庄村开始进行移民,将旧李毛村的2 000亩滩地(贫瘠的草地)规划出来,作为移民居住区域,并给予建房补贴每人1 000元,统一构建四间瓦房、羊棚等,并重新分配扬黄水地每人3亩。目前已转入新村户口的农户约有30户,剩余的13户仍住在老村①。
生态移民后形成的新村,从发展趋势看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特别是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更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是,笔者通过调研之后发现,随着农业开发和移民搬迁的深入实践,各种影响移民新村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此次调研运用参与式方法,通过村领导访谈、农户访谈(36户)、座谈会、社区资源图等方式,发现李毛新庄在新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在经济发展规划上缺乏周密性和长远性
李毛新村的整体规划仍然是将开发土地、安置移民、增加粮食产量、解决村中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作为移民区的首要任务,经济发展难以突破低层次封闭循环的经济模式。在新村,全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业、养殖业和副业(外出打工)。随着禁牧政策进一步实施,单个农户的养殖规模逐渐缩小。在县政府的引导下,李毛新村将主要劳动力由饲养绵羊转向了种植大棚蔬菜。虽然大棚蔬菜的种植已经跳出了“开地种粮吃饱肚子”的框框,开始在发展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但是种植模式还是处于低水平运作中。首先,村中没有大棚蔬菜合作社,全靠农民自己解决蔬菜种植的各种问题,难以形成规模化种植;其次,在蔬菜销售方面,也是农户单独面对市场,缺乏议价能力,无法规避价格波动的风险;在收入方面,种植蔬菜的收入仅占新村农户收入的小部分,还没有成为村庄的支柱性收入。每个大棚的收益平均在1 000元左右,只能解决村民部分生计问题;此外,李毛新村及邻村周边,都没有相关农产品的加工企业。由此看来,李毛新村仍以发展初级农业为主,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难以形成农业产业链条,整个经济模式的发展还处于低水平层次。
2.移民区用水矛盾突出
李毛新村村民在用水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用水成本偏高。在新村,耕地主要靠扬黄水和机井水灌溉。由于当地沙地、盐碱地面积较大,水资源相对稀缺,加上当地农民使用最原始的灌溉技术,使得新村生产用水量与用水成本都偏高。在新村,每年灌溉扬黄水5次,每次约50分钟,一亩地一次25元,约浇灌130立方水,但是在除去流失后,实际灌水量只有80立方左右(流失比约40%)。机井水使用泵抽水,一个泵购入成本3 000—5 000元,每度电0.25元,一亩地大概用约20元的电费。由此可见,尽管每户村民重新分得了更多的扬黄水地,但是高额的水费大大增加了他们的种植成本,这些水费导致一些作物种植基本不赚钱,或仅获得微利;二是水资源不足导致部分荒地无法开发利用。由于受到原水利设计扬水能力不足的影响,村里约20%的可利用荒地无能力开发;三是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新村有五口井,但都是八、九十年代开掘的。机井中使用的水泵多数也是九十年代配备的。当前这些设施严重老化,经常出现损坏,大大降低了灌溉效率。同时,修理费用的增加对于村民来说也是一种负担。
3.移民区出现贫困反弹现象
生态移民区是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区域。李毛新村的移民户多是贫困农户。搬迁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削弱了他们的经济能力,由此出现了贫困反弹现象。一方面,搬迁后的建设费用给移民增加了负担。在新村,每户分得四间宅基地后必须统一构造四间房。政府的建房补贴是每人1 000元,远低于房子的造价。很多村民为了建房,把家里仅有的积蓄全拿出来,有些农户甚至为此背负了沉重的债务;另一方面,主要生计方式的改变使村民收入水平降低。李毛庄村民在搬迁之前,多数家庭以养殖业(多数以养羊为主,少部分家庭养猪)为主要收入来源。在移入新村之后,由于政府给予统一大小的宅基地、庭院,加上禁牧政策的严格执行,村民只能缩小其养殖规模,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收入水平。政府从去年开始鼓励村民进行大棚蔬菜种植,但是由于资金投入很大(每个大棚总建设资金约5 500元,国家补贴3 500元,每个大棚需投资2 000元),加上首年收益不高,每个大棚仅收入约1 000元。村中只有三成农户选择大棚种植。很多村民不适应从养殖到种植大棚蔬菜这种生产方式的转变,从而变得更加贫困。这样,面对搬迁时所承担的高额成本,原本经济基础很薄弱的村民逐步陷入更加贫困的境地。
4.移民区缺少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在新村,除了水泥路外,看不到其他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由于撤点并校,村中没有小学,村民只能每天去县城接送孩子上下学,这样浪费了家长很多时间精力;村中没有医务室或其他诊所,村民就医只能到县城去。虽然新村离县城不远(约4、5公里),但是一些急诊、小病等还是无法获得便捷有效的治疗;村中没有公共借阅室和公共娱乐设施,村民缺少新型文化娱乐活动;村中虽然已经修了水泥路,但是没有配套安装路灯等设备,这使得村民的夜间活动很不方便。
三、解决李毛庄移民区所出现问题的建议
李毛庄移民区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由多方面的因素所造成。但追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可以归为这一点:宁夏生态移民项目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规划,是以目标为导向的规划,注重的是自上而下的决策的执行。从地区发展的角度来说,国家决策必须结合基层经济、技术、文化现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并修正规划方案。生态移民项目总体规划是好的,但是具体规划实施过程中,缺乏对移民区村民的实际需求的考虑,没有进行以移民需求为导向的新农村规划。这不能说是唯一原因,但至少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采用一种自下而上的方式,充分考虑移民的实际需求。参与式方法就是这样一种方式。参与式发展规划是发展的利益相关群体不断地分析问题,利用当地资源确立发展目标和发展活动,并在实施发展活动过程中通过监测和评估界定新的问题、新的发展目标和新的发展活动等一系列持续不断的循环过程。它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决策过程和行动过程。参与式发展规划强调的是由发展主体参与,以解决问题和行动为导向的,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4]。
所以,我们在进行生态移民新村建设的过程中,采用了多种参与式的具体方法,充分发挥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与村民共同协商,诱发他们集体讨论共同提出以下措施来解决李毛庄的问题。
1.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产业链整合水平
李毛村村委和村民需要改变观念,将原来的“政府拿钱、农民种田”传统模式转变为政府投资搞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引入外商投资和移民自筹等多种方式,建立具有经济实力和开发能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使得这些企业在新村中生根发芽,成为带动移民区产业开发的坚实力量。另外,要特别重视培养当地龙头企业和中间力量,建立合作经济组织,为移民进行各种生产提供加工、物流、销售等服务。
2.建立节水高效农业体系
对于李毛庄的用水矛盾,笔者发动村民集体讨论,通过共同协商,提出以下建议:第一,修建蓄水池调节季节性水量不均的问题;第二,由村委会牵头成立用水基金,该基金主要由政府补贴、村中集体经济、村民集资组成,用来满足村民各类有关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资金需求;第三,引进并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第四,成立用水小组,自我管理扬黄水和机井水。村民提议用水小组由政府的代表支渠长和村民代表共同组成,主要负责协调机井的使用,监督扬黄水浇地。这一组织必须得到上级领导的认可、赋权和村民的承认,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用水小组的成立有助于培养村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意识。
3.解决贫困反弹问题
生态移民后,生产方式的转变导致一些农户出现贫困反弹的现象。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政府和村民两方面采取措施。一方面,县、乡各级政府应首先了解村民所处的现状,所拥有的技术与资源,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措施。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强农民技术培训,组织农民学习先进技术,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尽快掌握种植大棚蔬菜的关键技术。具体来说,政府应该为大棚种植及时提供一些后续服务,如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指导、销售出路问题、蔬菜再加工企业的建立等,以引导更多的村民接受这一蔬菜种植这一生计方式。另一方面,村民本身要改变依赖国家援助、政府补贴来过日子的心态,积极更新观念,自主学习主动与村领导沟通、协调,将自己需求表达出来,使政府提供的有益资源高效利用,使政府政策充分发挥其优势。
4.加强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建设
在李毛新村,村领导应该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各项措施解决村民生活的不便:一是村支部可以将有孩子在外上学的家长组织起来,鼓励他们共同出资,专门雇车接送孩子,以解决家长接送难的问题。村支部如果有经济能力可以提供一些补贴;二是在村中设立基础的医疗门诊,以解决村民看病难问题。村支部可以向上级领导部门申请建立医疗门诊,如果建立医疗门诊有困难,可以组织村中有医学背景的人在村中建设小型门诊站点,为村民的急诊提供就医便利;三是村支部中可以经常组织举行些健康的娱乐活动,以培养良好的村风;四是村支部在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应该尽快解决道路配套设施的修建问题。根据村中的财力,先在主干道上修建路灯,并请村民监督工程的实施。村支部应该向上级部门申请财力支持来修建路灯等设施。
四、小结
通过对宁夏李毛庄新村建设的调研,我们发现新村中存在农业生产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用水紧张、贫困反弹、配套基础设施不健全等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做到以村民自身需求为中心,以村民利益为导向,与村民协商共同制定规划方案并实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生态移民”这一政策内在的目标和要求,才能真正推进移民区的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宁,龚世俊.论宁夏地区生态移民[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1.
[2]宋丽燕.生态移民与宁夏西海固地区的扶贫攻坚[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4.
[3]宁夏区发展改革委地区处.宁夏生态移民搬迁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DE/OL].sdpc.省略/dqjj/fpkf/ydfpb
关键词 ;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规划建设;思考;建议;
中图分类号: G3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农村居民点规划工作已经融入农村现代化建设之中,成为我国土地规划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通过对现有农村居民点重新进行规划、改造、迁村并点、整治空心村、合理调整结构等,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点用地效率和集约化程度,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和其他农用地面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
一、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的规划背景
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布局改革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然而,由于我国农村建设受到缺少必要的规划性意意识观念、建设资金短缺、建设力量薄弱、缺乏长期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普遍存在着建设无序、公共设施建设滞后、建筑质量存在安全隐患、生活观念落后、土地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以及农民增收乏力限制了规划建设的开展等问题。
因此,新农村社区规划应以农民为核心,促进农村地区发展为目标,从经济、产业、土地、社会伦理、地域文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多角度综合思考和人手,以农民利益为出发点,始终贯彻农民是使用者、受益者的思想,同时结合乡村、地域文化特色的创造,规划设计配套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
二、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2.1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的规划选址和建设方案不科学
在居民点选址上,没有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很好衔接,很多居民点的选址在基本农田保护范围之内,导致居民点无法开工建设;没有充分考虑居民点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以及交通状况,使居民点难以建成具有农村特色的生态田园农庄。没有充分考虑农民当前生产的便捷,有的居民点距农田太远,农耕不便。另外,在规划建筑设计方案上,有些居民点方案没有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不注意吸纳地域文化、建筑形式,风格没有特色,过分强调土地的节约,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生产生活居住习惯。
2.2新型农村居民点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健康发展,需要强有力的产业作为支撑,否则农村社区居民点建设不可能持续,即使建成,也留不住人,将变成“空庄”、“死庄”。在本轮规划中,各镇大都只注重建筑设计规划,没有考虑居民点未来产业发展布局和产业发展规划,更没有为未来产业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
2.3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建设资金投入了重不足
多方筹集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建设资金机制尚未建立。上级划拨的农村专项建设资金没有向居民点建设倾斜,财政资金投人不足,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民个人均没有投入。启动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规划建设以来,只投入资金建住宅房,没有投入资金同步配套建设基础和公共设施。调查显示.43.3%的村民因为新农村居民点基础、公共设施不完善,不愿意到居民点选房,更不愿意搬到居民点。
2.4与相关规划工作未进行有效衔接
近年来,各种实施中没有与新农村社区建设有机结合,危房改造大都在原宅基地上翻新、重建,易造成重复建设,浪费资源,村庄整治后村民因条件改善。更不愿意搬迁至新农村社区,影响新型农村社区人口集聚.延缓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程。士地利用规划与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布点规划存在矛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中,没有充分考虑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建设用地,目前,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大都处于农田甚至是基本农田范围,导致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建设因土地间题难以启动建设。鼓励引导农民退出农业、走出农村以及搬出现有村庄,进入居民点的政策体系没有建立。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建设工作责任机制没有建立。
三、解决农村居民点规划问题的方法
3.1以合理的规划为龙头, 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
(1)制定规划: 农村居民点整理, 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 依据农村实际, 本着方便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宗旨, 编制规划。规划要按照 “ 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村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要求, 实现 “ 三个集中”的空间布局调整, 即居民向中心村和小集镇集中, 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 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
(2)加强规划管理: 建新村, 奔小康, 这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新村建设摆上议事日程, 做到有布置、有目标、有措施、有考核; 特别是村两委干部, 要重视村建规划管理, 常抓不懈, 一届抓一届, 传好接力棒。有关部门要依法办事, 严格执行“无规划, 不批地”、“先规划,后批地”政策, 杜绝 “以罚代批”行为。
(3)各农村居民点用地 规划工作队必须公示用地规划结果,广泛接受群众监督,虚心听取意 见。用地规划实行镇、村、组三级签字盖章,一式四份,国土所严格 审核上报。填写相关表册,绘制图纸应有国土所专业人员指导,严格 审查,按时上报,县国土资源局审查审批后开始实施。最后是做好农 村居民点用地规划图纸、表册、档案的整理工作,妥善保管。
3.2编制科学的农村居民点规划, 并建立一套规范的整理程序;
农村居民点规划要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充分利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闲置地, 能利用废弃地、 坡地、 山地的就不要占用耕地, 还必须控制村庄盲目扩张。宅基地的布局形式, 既要考虑村庄的整体性, 又要注重村民从事各种生产、生活的实用性。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农村居民点规划的要求,在明确划定村镇建设用地的基础上, 制定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同时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逐步推进整理进程。土地整理是一项涉及工程技术、 经济、 法律、 行政、 管理等多个领域的系统工程。对整理区域必须建立一套规范的程序, 比如项目前期进行基础调查、系统分析、效益论证、项目评估等工作, 然后可行性分析可行后要筹集资金并组织实施土地整理, 项目完成后要及时进行土地变更调查, 绘制变更后的土地利用现状图等一系列工作。
坚持“节约、合理利用土地”的原则,按照省、市、县农村宅基标准面积规划用地,重视对村组道路的规划。严格按照宅基标准面积规划用地,从源头上消除违法隐患,按标准科 学合理规划村组道路,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兼顾未来发展等。坚决杜绝低效能利用土地的行为。
严格设定村组规划红线,坚持群众建房放线制度。空心村改造结合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进行,严格红线控制,找出最科学、最合理的规划方案,动员地质灾害隐患区的群众向规划区内迁址新建,严禁在地灾隐患区内规划建房。
3.3做好调查、管理、监督工作;
尽量利用闲置地、劣质地,坚决不准占用基本农田。土地管理人员应在镇村组干部的配合下,对居民占用地进 行现场调查,土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对照农田保护图纸选址规划, 尽量利用“刀把拐角”、闲置地、劣质地,坚决不能贪图安置户数多、交通便利等占用基本农田。
另外,对建房户实行跟踪管理,动态监督,对照放线记录和规划图纸进行定期检查,严厉打击私自改变规划、破坏 规划建房的违法行为,维护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权威,逐步实现农村 建房高效能用地、科学用地、合理用地、节约用地。
结束语
总之,对新型农村社区进行全面的规划,是建设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规划设计时,一定要从农村的实际出现,设计出百姓放心的满意工程。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载体,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途径,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加速器,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出最合理、最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居民点规划。
参考文献
[1] 龚达麟.农村居民点规划布局的集中与分散问题.《建筑学报》.2003.
[2] 黎逸科;曾宪川;梁少华;;阳东县平地村新农村规划的实践与探索[j];城市规划;2007.
(一)主题:“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原创:“组织起来,切实维权”是新世纪新阶段工会的工作目标,把它作为我社区工会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主题,就是要求工会紧紧围绕“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和“最广泛地把职工群众组织到工会中来,最充分激发工会活力”的精神,最大限度地将广大职工群众组织到工会中来,最大程度地发挥工会作用,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目标:按照“建立工会无例外,发展会员无遗漏”、“家家有工会,维权能力强;人人是会员,权益有保障”的要求,今年,我社区新发展工会会员748人,做到工会组织规模进一步扩大,规范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维权能力明显增强。
(三)重点工作任务
1、抓好进城务工人员组建工会工作。进城务工人员工会组建和发展会员工作已成为社区工会组织建设的新领域和新的切入点,任务非常繁重。要以开拓创新的精神,采取分类实施、先易后难、先集中后分散的办法做好这项工作。在进城务工人员中组建工会和发展会员工作,要本着“先建会,后规范”的原则,首先是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组织到工会中来。
2、加强基层工会规范化建设。规范化建设的内容是落实《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的各项规定。基层工会要将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与建设职工之家活动结合起来,以加强维权机制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健全完善工会的各项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创新基层工会工作运行机制和方式、方法,使基层工会充满活力,切实发挥作用。要解放思想,以改革的精神,积极推进工会组织的领导体制、工作运行机制、活动方式的创新,切实提高工会工作质量和水平。
(四)、制定措施,确保各项工作目标的落实
1、加强组织领导。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我社区已成立了以宋先荣为主席、原创:罗学华为副主席的活动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活动的组织领导。
2、落实目标责任。将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各项工作目标分解、落实到人,明确责任,确保完成。
3、培育基层组织建设示范点。计划确定适合我社区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找准活动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开展特色活动。要注意培养2—3个典型,作为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示范点,总结经验,以点带面。
4、建立情况通报制度。每季度对活动开展的情况进行一次检查通报,每月向上级领导汇报工会活动情况信息。
5、评先树优。认真搞好“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评先树优工作,认真进行总结。
(五)、明确参加工会的各种措施及活动意见细则
1、农民工不论其户籍地域或工作时间长短,都有依法组织和参加工会的权力,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阻挠和限制。农民工只要承认工会章程,本人自愿申请,经村(社区)或务工单位工会批准,都可以加入工会成为会员;农民工可以在输出地的行政村(社区)工会入会,也可以在输入地的务工单位工会入会。由于农民工流动性大,推行输出地入会为主的原则。
2、、以小组为单位,有工会会员25人以上的,建立社区工会基层委员会。集中管理的专业批发市场、写字楼,旅馆、饭店,文化娱乐、商品零售、个体工商户等社会服务机构,可以单独建立工会基层委员会,也可以按区域、行业、性质或管辖隶属关系建立联合基层工会,归属村(社区)工会管理。
关键词:畜产品;养殖小区;措施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186-1
为保证畜产品质量,保持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吉林省牧业管理局提出了健康养殖的理念。所谓健康养殖:一方面是要追求数量的增长,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和经济利润的提升;也要高度关注产品的质量和生态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健康养殖小区已成为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健康养殖势在必行。
1 健康养殖小区建设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养殖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首先集约化养殖带来环境的污染问题。集约化养殖改变了传统养殖的饲养周期长、利润低以及无法进行科学管理的弊端,使畜禽饲养周期缩短,出栏率大大提高,数量增幅快。但集约化养殖也存在饲料报酬低、疫病蔓延快、滥用药物、环境污染等问题。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已经成为我国农村污染的主要来源,集约化养殖场大量的粪便污水和有毒有害污染物集中排放在有限的土地上,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延长了生态恢复周期。畜牧业产生的粪污对环境的危害主要体现在水质下降、空气质量下降、导致疾病传播、影响畜产品安全等几方面。所以对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的防治迫在眉睫。其次是我国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有些养殖场为了片面追求利润,超量或违禁使用矿物质、抗生素、防腐剂和类激素等,以促进生长,控制疾病和提高瘦肉率等,这些超量或违禁的药物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直接危害了人体健康。其中,为使肉猪体形丰满而违禁使用的“瘦肉精”导致大量人员中毒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不仅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制约了畜禽产品的出口,给动物性食品安全带来隐患。畜禽产品出口受阻,畜禽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成为影响出口的主要障碍。畜禽产品的安全已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只有实现畜禽健康养殖,才能保障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健康养殖小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小区选址布局不合理
有的小区为工作人员方便把地址选在离村庄较近的地方,由于人员车辆流动性大,给动物防疫带来极大困难,有的小区建在低洼地,离水源较近,极易造成水源污染。有的小区把不同日月龄的动物混养在一起,不利于防疫。
2.2 管理水平低
养殖人员水平低,不具备专业知识或者知识缺乏,致使粪便随意堆放,病死畜禽乱扔,污水排放不畅。场区外人员随便出入,有的人家也养着与小区同样的畜禽等。由于小区饲养密度高、技术、水平差、环境污染严重,人员管理不严,一旦发病很难控制。
2.3 防疫人员不专业
有的养殖小区只是简单的把许多规模饲养户集中在一起。只是把养殖地点从各家各户搬到了小区,饲养人员既是管理员又是饲养员,又管理清理卫生和消毒,还管畜产品运输。这些人员没有专业知识,又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很容易造成疫病传播。
2.4 免疫程序混乱
有的小区没有固定的免疫程序,各家各户的免疫程序不一样,免疫时间不统一,疫苗来源混乱等,造成有的做这种免疫有的做那种免疫,免疫效果不佳。
2.5 消毒存在误区
小区门口无消毒池,小区没有严格的消毒措施等,有的养殖户长期用一种消毒剂,使病原微生物产生抗药性,消毒效果大打折扣。有人认为消毒浓度越大越好,采取高浓度消毒,对畜禽的呼吸道、皮肤等造成了危害,使呼吸道疾病和皮肤过敏等疾病增多。还有人认为不发生疾病就不用消毒,致使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越积越多,疾病发病率很高。
3 解决措施
3.1 畜禽舍选址布局合理
选择符合动物防疫要求的,地势高燥,排水良好和背风向阳、水源充足、水质良好、土质坚实、渗水性强的沙质土壤的地方,远离村庄、位于居民区下风口或偏风向和水源的下游/布局合理,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生产区要管理科学,各种舍要分开,设计和建筑要科学合理,符合防疫要求,采光,通风和污物污水排放设施齐全。兽医室设在小区偏风区一角。生产区的清洁通道与污染道分设,且不交叉。另外还应设病死禽畜专用圈舍和无害化设施设备。生活区包括办公室、宿舍、车库及其他用房。由于与社会发生联系,因此应安排在小区的一角,独成一院,门口设消毒设备设施。
3.2 人员培训
通过专家讲座、现场指导、播放教学光盘、实验室操作等各种方式,对养殖人员、管理人员等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兽医防疫知识及科学饲养管理方法。增强饲养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兽医卫生防疫水平。
3.3 组建专业的防疫队伍
根据小区规模大小,组成相应规模的防疫队伍。他们专职对整个小区的动物进行免疫注射、预防接种及消毒等工作。要求人员专业水平高,防疫意识强,责任心强。
3.4 建立健全防疫制度
根据小区具体情况,建立自己的防疫制度。
3.5 建立严格免疫计划
根据动物种类不同,制定出合理的免疫计划,并严格执行。
3.6 做好疫情监测工作
由当地动物防疫机构,依照法定的检验方法和标准,对小区饲养的畜禽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和监测,及时了解畜禽健康状况和免疫效果。对一些重大疾病要进行定期监测、彻底净化,保障养殖小区安全生产。
3.7 消毒措施
小区门口应设有消毒池和消毒设施。
3.8 无害化措施
对养殖小区内的动物排泄物,污水污物,病死畜禽等应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
一、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尽快选址建设一至两个较大型农贸市场正迫在眉睫。因我县现有的五丰、客家、城南、沿江等农贸市场都因各种客观原因,难以满足近几年来城市扩张、人口增多带来的压力,特别是五丰农贸市场,面积只有4000多㎡,却承载了县城乃至25个乡镇蔬菜批发、零售、中转等功能,加上所处交通不便,三个交易棚,实际同在一个死角,前往采购、供货、自产自销的人只有一个通道进出,根本无法满足全县农产品贸易的需求,因此,尽快建设一至两个农贸市场,是与会人员也是全城市民的共同心愿。
二、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近年来县委政府对加强农贸市场建设高度重视,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会上县城建局领导介绍了我县近远期贸易市场的建设规划,大家认为城建局根据县委政府的研究并聘请建设规划设计单位提出的近远期建设规划而设置的市场网点,是科学的、合理的。尤其是对近期拟动工兴建的大圣寺后建设点、和睦片区建设点、经济开发区大型农贸市场建设点等布点情况认为布点合理,切实可行。
三、部分商户代表认为:近期建设的农贸市场拟应考虑批发兼零售布局。理由:一是五丰市场交通不便,场地太少,应尽快疏散到其他位置兴建;二是就目前状态只搞专业批发市场条件暂不成熟,商户必须批发零售兼营才能生存;三是批零兼营型农贸市场建设考虑在、布置一个或先行在布置较为合理,以方便的交通为前提,避免商户因贸易采购穿城而过造成交通拥堵、耽误采购时间的问题。
关键词:实训基地建设;建设误区;职业素质培养
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都将职业教育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实训基地作为职业教育实训教学的重要场所,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保障;是职业学校提升办学质量的保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无锡市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5-2020年)》都将实训基地列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重点,同时也将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作为职业教育投入的重点,以我省为例,每年投入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达到数亿元。但是各校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缺乏先进理念的引领、缺乏系统规划、缺乏规范制度和有效落实等问题,笔者通过交流学习和调查研究,对实训基地建设的误区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对职业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一点思路。
一、实训基地建设的误区
1.只为评建而建,不为专业发展建设
在实训基地建设前期,学校没有正确理念的指引,将实训基地建设当作是独立于人才培养之外的一项工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团队不知道实训基地怎么建设,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的团队不考虑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者的思路,两者脱钩,不知道怎么做好实训基地建设的规划,更没有做好前期调研与系统规划,也缺乏对本地行业做的基础调研,基地建设走一步算一步,往往在得到上级实训基地申报通知后才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临时拼凑申报,将实训基地建设当作是阶段性的工作,为获取项目资金,临时组队,短时突击申报立项,有时直接照搬或仿照其他学校或企业的设计方案,将实训基地建设当作学校获取资金支持的手段。
2.只重硬件设备投入,不重软件内涵建设
(1)基地建设不根据学校、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脱离实际,盲目借鉴。近几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大了实训基地的投资力度,有些学校为了获取项目资金或顺利通过项目验收,在建设实训基地时,缺乏调研论证,脱离人才培养目标,简单仿照某个或某类特定的企业设计方案,造成实训基地的建设不能适应相应专业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的需求,造成实训基地配置固化,缺乏灵活性。
(2)只注重规范使用资金,没有考虑合理发挥资金效益。基地立项后,为方便完成资金使用,完成验收要求,学校往往将资金用于购买高价设备,没有考虑基地建设的需要,同时还存在购买高价设备时,缺乏有效论证,流程简单、参与面窄的误区,特别是对一些三重一大的投入缺乏严格的规范制度和流程监控,这也导致实训基地后期使用中出现高成本低效益的现象。
(3)没有将基地软建设提到足够高度,只停留在制度建设和资产管理层面,没有与师资队伍建设、实训项目建设、基地文化建设、教学模式与课程改革等方面深入融合,校企合作、产教结合、赛训一体、服务研发等功能没有得到充分考虑,实训基地建成后仍然不能体现功能性、先进性和服务性。
3.只关注创建评审和验收,不注重实际使用效益
基地建设的中心工作围绕验收开展,基地验收后的使用、管理不再受到重视,建成基地的功能和作用没有得到进一步发挥,实训基地利用率低,效益差。
二、实训基地建设的建议
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应坚持“高起点建设、低成本管理、优效益运营、强特色示范”的要求。实训基地建设按照其建设进度,可以分为筹建、建设、建成三个阶段,其中筹建阶段重思路,建设阶段重实施,建成阶段重提升。为此,针对实训基地这三个阶段的建设提出三个建议:
1.理念引领,规划先行,论证立项,按步推进
职业教育需要先进教育理念的引领,基地建设也需要在先进理念的引领下开展建设,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应围绕人才培养的需求而建设,兼顾产教融合、区域服务和科技创新。
各校应抓住2016年“十三五”规划年的契机,抓住江苏省现代化实训基地建设的契机,结合学校实际,做好系统规划,做好地方经济产业调研,结合学校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目标,多方论证,确定本校的基地建设规划。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应分校系两级开展,校级通过论证立项,排定专业按序推进,逐步提升各实训基地的建设;系级层面对专业规划论证,制订基地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目标,保证在各级基地建设申报中顺利完成相应申报工作。
以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为例,该校近年来在“积极教育、幸福人生”教育理念引领下,确立了“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目标,初步构建了“一体两翼、三维互动”的“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基本建成了一套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在平时的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中对各个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做了充分的前期调研与设计准备工作,本校计算机应用和机电技术应用两个省级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积极教学”的理念,在基地建设中根据课程、实训项目、教学场景、工位布置等方面合理规划场地设施;有效使用资金,按使用紧迫性排序立项采购实训设备;考虑基地软建设,投入较多资金用于专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这些资源建设由专业教师主持,一方面契合学校自身发展理念的特色,另一方面提高了师资队伍的业务能力。
2.规范流程,合理分配,软硬皆施,综合提高
实训基地建设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以综合实训项目为教学载体、以学习型教学团队为教学主体、以职场环境为主要特征来建设。在建设实施阶段,根据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实训基地建设的任务要求,一般分为硬件基础建设和软件提升建设,其中硬件建设主要涉及实训教育仪器设备的购置、教学软件购置等,相对容易实施;软建设主要包括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实训项目建设、文化建设等几个方面,两者既有不同又相互关联,只有通过全局设计,合理分配,协调共建,方能实现基地建设的效益最大化。
实训基地软建设方面,应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实训基地制度建设。完善的管理制度既能保证基地建设的规范合理,又能保障基地运行的效益最大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包括组织机构、成员职责、“三重一大”执行规定、仪器设备申购规定、设备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经费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进出库管理规定等。
第二,做好实训场所规划设计。基地建设围绕学校育人理念和培养人才的能力目标,结合专业建设长远目标,依据专业实训项目开设要求,按照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设计规划具有生产功能的专业实训场所。
第三,促进实训课程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随着基地硬件条件的提升,专业实践教学的实训项目也必须修订,实训基地的主要训练方式是综合性项目训练,项目主要来自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教学项目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小(综合)到大(综合),由教师团队共同设计、筛选,符合人才培养需求。同时,随着实训基地建设中信息化技术的高度融入,还需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通过这两项建设锻炼专业师资团队,提高专业教师的课改能力。
第四,做好实训基地的文化建设。综合实训的教学环境应为真实或仿真的职场环境,通过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沉浸在复杂、真实的生产问题里,寻找解决办法。在实训基地文化建设时,须考虑建成包含有逼真的企业理念、质量管理框架、产品技术(工艺)流程、生产安全须知等内容的企业文化氛围。
实训基地硬件建设主要是在制度框架下,按照时间节点,规范执行流程,保证资金使用安全合理。同时,实训基地硬件建设要根据实际需要考虑设备投入的必要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区域符合性,要从实训教学需要、技能竞赛需要、技术引领需要、区域服务需要等方面考虑教学仪器设备的添置。
3.提升管理,深度融合,开拓创新,示范引领
实训基地建设的效益体现在基地建成后的辐射服务功能,因此,基地建成验收通过并不意味着结束,还要体现实训基地“三服务四中心”的功能,要依托基地平台,实现专业(群)建设服务、产学研服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成为区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心、技能教学研究中心、技术创新推广中心和创业孵化中心。为此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持续加强制度建设和执行监控力度。为充分发挥基地功能,要根据基地发展动态修正管理制度,强化落实管理制度,依赖制度创新和精细管理来提升基地使用效益。
(2)不断深化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以学校为主体,基地为平台,高质量对接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对接职业岗位群和专业技术领域,推进“互联网+”,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共建共享。积极推进“校中厂”“厂中校”的建设;鼓励专业教师与地方企业开展横向科研课题研究;设立毕业生创业孵化中心,并予以政策与经费支持。
(3)创建技术教育研发中心。鼓励教师在各类培训、竞赛、技术服务、科技创新中积累产品、技术、经验,研究开发转化为专业实践教学中可用的实训项目,实现成果转化,并物化为实训教学讲义、活页和校本教材,培养师资团队,在研发中积累,在积累中提高。
(4)建设网站平台。依托平台服务地方,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开展实训基地社会化培训和企业化生产;承担地方技能竞赛赛事活动;提供兄弟学校专业技能实训支持。通过平台一方面有效提高基地设备使用率,另一方面也体现基地建设的资源共享和区域服务功能。
三、结语
实训基地是职业教育中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也是职业教育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性建设。基地建设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必不可少,对服务地方经济、科技创新、技术服务提供了技术平台,在当前的职业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如何做好系统规划,如何做到合理化建设,如何实现高效能运行,是每一位职教人都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马秋,徐正来.实训基地建设的误区及对策[J].江苏教育,2015(12).
[2]林智慧,唐亮.关于职业教育的实训基地建设探究[J].中国电子教育,2015(3).
[3]吴学敏.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理念与策略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3).
[4]赵建勋.浅谈中职示范校校内实训基地的软件建设[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