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普通话考试说话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普通话 智能测试 策略
一、熟练智能测试流程
在上机进行智能测试的过程中,会出现测试失败的情况,主要原因是:(1)考生不熟悉电脑或考试系统的操作,造成耳机佩戴错误、话筒关闭、输错准考证号等失误;(2)考生在试音或正式考试时音量小,导致试音或评测失败;(3)考生读完一题不主动点击“下一题”,造成测试时间过长;(4)个别考生在读字词时速度不均匀,有漏行错行现象;(5)考生第四题“命题说话”的时间不足3分钟;(6)计算机在考试过程中突然故障,造成测试失败。
这些情况会导致测试失败,因此有必要在考前培训中加强对测试流程和测试操作的熟练,安排考生在参加正式考试之前进行模拟测试,模拟的内容包括测试环境、计算机操作、测试系统的操作等,考前认真检测每台机器的性能,将系统不稳定的计算机及时更换,以确保考试时硬件的正常运行。
以上就是普通话水平智能测试的流程,考前培训可以有针对性地分别列出注意事项:(1)耳机配戴好之后不要用手扶或握住话筒,耳机线上的话筒开关也不要随意关闭;(2)试音时应保持较洪亮的声音和正常的语速,并且跟测试过程中的音量保持一致;(3)测试过程中不要说与测试内容无关的话,“说话”题要等到系统结束测试才能停止;(4)结束离场时要马上安静地离开,不能与同场考生交流或大声喧哗,以免影响他人的正常测试。
二、克服紧张心理,轻松应考
考生在考试之前往往心情很紧张,根本原因一般是考前准备不充分,对考出合格或优异的成绩没有信心。“台下十年功,台上三分钟”,要想从根本上调整好心态,还是要考生平时多努力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全过程对考生来说也是考前的必修课,考生要对每一个环节都能熟练操作并做好相应的准备。
1.多听多练多写。听要听标准普通话,比如新闻联播、散文朗诵等,听的时候要把握一些自己平时容易读错的音并作记录,有针对性地加以纠正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听的同时可以跟着一起读,达到练习的目的,平时也要多用普通话读文章找语感;写是要写一些规定题目的提纲,根据提纲展开话题,然后逐步的锻炼出打腹稿的能力。
2.多交流多请教。考生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用普通话与周围的人交流,养成用普通话表达的习惯,若常说方言则会影响普通话的语感,对语音面貌的改善有弊无益;请教普通话好的同事、同学或朋友,让他们指出自己说普通话时的不标准之处,并给予一些帮助或指导。
3.测试之前参加考前培训,认真听培训老师讲解测试过程和注意事项,把陌生环节都记下来,以便在模拟测试中进一步熟知和理解;参加模拟测试,并在心理上将模拟测试当成真实测试,以便更加适应测试过程。
4.进入考场要尽量地放松心情,可以深呼吸调整紧张情绪;测试开始时要专心听系统提示,按步骤进行考试;平常心对待说话题,看准系统页面的时间提示条,防止提前结束说话内容。
三、应试技巧
考生应熟悉测试题目的要求和评分细则,下面就以测试内容的顺序分别介绍一下相应的应试技巧。
1.读单音节的字词。要求考生横向朗读,不错行不漏行不跳读;考生不能过慢也不能过快,过慢会超过题目要求的时间从而扣分,过快则会影响每个字读音的完整性造成语音缺陷;若读错一个字可以再更正一遍,系统按第二次的读音评分,但切勿改读隔字或隔行的字;遇有多音字时考生读正确其中的一个音即可,无需读出所有读音;每一个字都要读到位再下一个字,切勿字与字在声音上的“藕断丝连”;读时声音要洪亮清晰,切勿含糊不清以免影响系统评分。
2.读多音节的词。除了与第一题相同的要求和注意事项之外,读时还要注意词语的轻重音格,即词语一般是“中重”格,轻声词语则是“重轻”格;该读轻声地音节一定不要重读,勿把儿化音节中的“儿”独立出来读,并注意发音要到位;不嘣字不嘣词不读破词,若遇不熟悉的词语不要放弃,能读对一个也要坚持读出来。
3.朗读。在朗读文章时不仅要有正确的语音而且应流利顺畅传情达意:首先应做到不错读漏读,语速正常、语调合理、停顿和重音正确到位;若有读错和漏读的字也不要重读词语或者句子加以改正,应忽略此处继续下文,以免影响整篇文章的流畅程度。
4.说话。“说话”的分数最高,当然扣分比重也较大,在应试“说话”项时,考生应从以下一些方面入手:语音正确语调自然,用平时练习普通话时较的正确语音,按照正常口语的语调来“说话”,不能以背诵、演讲或者朗诵的腔调来考试;多用短句少用或不用长句,让说话方式口语化,减少书面用语或总结式的句子;用标准词汇不用时髦语、方言词和口头禅,社会上流行的一些时髦词汇往往是不规范的,直接“翻译”过来的方言词只能削弱表达影响语音面貌,过多的“嗯、哈、是的、那么”等口头禅会让说话内容显得匮乏无力,也让语句的流畅大打折扣;说话时应全局构思且思路清晰,切勿在说话中间发现话题无法进行转而选择另外一个题目和内容;在说话过程中勿停顿过长的时间,评分细则规定是四秒钟之内不计入缺时,若超过则累计计入“缺时”中;注意系统的显示时间,不要提前结束说话。
凸显传媒专业特色
思维敏捷、活跃是新闻传媒专业学生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生的一个特点,然而普通话作为实践比例较大的课程并不利于新闻传媒专业学生去发散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掘出符合该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帮助他们提高普通话水平。1、增加课前说新闻实践环节开展课前说新闻的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普通话表达能力的重要一步,每堂课开始之前请五六个学生上讲台上播报一条新闻,教师针对学生的语音、语气、语法进行评价和打分,这可以作为期末总成绩的一部分,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普通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个过程中会不断加深学生的新闻敏感度,在教师的点评下明白自身普通话的不足之处,极大的提升了口语表达水平。2、充分利用广播、影视资料的相关素材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有声有色的学习资料,帮助学生学习普通话各方面的规范,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的代表作《普通话与方言》就是很好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区别;《新闻联播》作为我国影响力最大的电视新闻栏目,其对普通话的要求是极高的,给学生分析主持人的语气和语态,为其提供极佳的例证。CCTV每年的新年新诗会也可以作为教学素材播放给学生,为学生讲解朗读的技巧。3、邀请传媒从业人员为学生进行普通话实践教学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邀请有实践经验的主持人、播音员等传媒从业人员为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普通话的重要性和实践功能,同时看到传媒从业人员极高的普通话表达水平,在这个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明白自身的不足,增加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这是针对新闻传媒专业学生的有效举措之一。
理论教学紧贴普通话测试,强化说话训练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语言不需要以十分飘渺的形式存在,它作为人们日常交流沟通所用的形式出现。”普通话教学对于高校新闻传媒专业学生来说不是一门单纯的课程,更应该在理论指导的基础上强化说话训练,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语气、语态等方面的培养。广播电视编导等新闻传媒专业都要求学生在报考大学前进行普通话考试,新闻传媒专业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处于中上层,流畅朗读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大问题,但是口语表达能力还远远不够,这和缺乏一定量的说话训练有着密切的关系。总结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差的原因,首先是缺乏思路,无话可说,再次是说话形式在但是感情缺乏。说话难关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克服,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教师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的比例。学生在说话过程中思维和情感都会引起一定的活跃度,这种活跃度要保持高昂的话就必须充分把握住技巧,起到相辅相成的效果,这和学生的事物认知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就是指在实际交流过程中的语言表达能力。通常情况下,给说话者一些词语或关键字就能激发其语言表达的思路。一般人们喜欢讨论购物和消费的话题,但是毫无目的的谈论只会让整个对话繁琐,有些时候还会无话可说。但是一旦将话题分类清楚,谈论话题就显得清晰多了,将消费分为网上购物、商店购物、电视购物等形式,帮助学生培养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这对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也显得至关重要。教师可以给学生指定一个话题或新闻热点,让其用正确的语态来发表对这个话题的看法,让普通话水平在日常表达中提高。教师在新闻传媒教学中要紧贴普通话教学的标准,通过多方面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普通话表达能力,学生在日常交流沟通中要注意说话方式和语气,不断扩展自身口语表达的思路,这对于一个新闻传媒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必须具备的。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更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调整普通话教学方式,为社会输送高素质、高水平的传媒人才。
本文作者:张鲁萍工作单位:新余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1、先报名参加普通话考试,经报名核准后,应试者应在规定的日期,凭本人的准考证和身份证,进入指定的考场,并按指定试卷上的内容进行测试。每个试场有2-3位测试员负责对应试者的普通话水平进行判定。总时间在15分钟左右。
2、普通话水平测试一律采用口试方式进行。应试人在运用普通话口语进行表达过程中所表现的语音、词汇、语法规范程度,是评定其所达到的水平等级的重要依据。
3、首先抽签朗读作品和说话题目,约有十分钟的准备时间,进入考场后首先报自己的单位、姓名,然后按照四项(五项)内容先后进行测试:100个单音节字词、50个双音节词语、(判断测试)、作品朗读、说话。测试全程录音,测试完成后方可离开测试现场,25天左右可进行成绩查询,并得到相应的普通话水平等级证书。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文化适应;普通话学习;农村籍大学生;教育人类学;
Accultur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from rural area in mandarin study---
The Viewpoint based 0n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Zhang Shufeng
(Yuxi normal university ,Yuxi,Yunnan ,653100, China)
Abstract: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accultur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from rural area in mandarin study.On the visual angle of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Mainly from the mandarin testing as a point for analysis, put forward the factor influencing acculturation of the rural area students. The paper finally proposes measures that would reduc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acculturation” on the mandarin education.
Key words: acculturation;mandarin education;ethnic students;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 A
一、农村籍学生普通话考试命题说话的学习现状
“命题说话的考题是从《普通话水平测试用话题》中选取的,由应试人从给定的两个话题中任意选取一个为考题,单向、连续说一段时长为三分钟的话,目的是对应试人在无文字凭借的情况下测查其对普通话的掌握程度”。命题说话重点测查应试人的语音标准程度、词汇语法规范程度、自然流畅程度等,从普通话运用的角度看,命题说话是真正能反应学生普通话水平的考题,同时也是普通话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很多学生,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反映对命题说话“又怕又恨”,因为“无话可说”或“想说却无法表达”。笔者在对命题说话部分进行测评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同学考分低的原因是“缺时”,缺时的主要原因是“无话可说”或“无从表达”。是什么原因让曾经“饱读诗书”的学子“无话可说”呢?笔者从普通话教学过程中观察到,造成学生语塞和语顿的主要原因是“文化适应”问题。
二、普通话学习中的文化适应
“教育人类学认为,文化适应是人生过程,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于学生而言,学校教育是文化适应的重要阶段,由于学校是促进一种符合和支持主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规范与社会目标的教育,部分学生,尤其是来自偏远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在学校教育中会感到因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压力,出现不同程度的文化适应困难现象。”在普通话教学过程中,文化适应困难体现在学生无法用标准书面语进行沟通和对话,学生说方言时可以侃侃而谈,但一说普通话就“无法表达”,或者用“半方言半普通话”表达,出现暂时的语塞、语顿和失语现象,比如形容天色已晚,有学生用“黑漆麻洞”形容、也有学生用“天色老实晚”表达。普通话的含义: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由于学生多来自农村和民族地区,他们与成长环境以外的社会环境接触不多,且从小接受的教育多以方言教育为主,家庭中的亲属也以方言为主要交流工具进行交流,诸多原因造成农村和民族地区学生对普通话语境的文化适应困难。下面笔者将从学生、学校、家庭三方面对此进行讨论。
三、影响文化适应的主要因素
1、学生的生长环境对认知风格产生的制约作用
“环境是指与有机体发生联系的外部世界。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教育环境等”,我校大部分农村学生的成长环境为“欠发达、多民族地区”,经济的欠发达也造成了教育的欠发达:缺乏优良师资、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等,这些因素影响了学生对普通话的习得。“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加工信息的方式,即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场独立性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笔者认为,场独立性的学生要想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必须具备一定的图示、例证,否则难以形成准确的自我参照;如果缺乏参照资源,认知结果就有可能是错误的,而且难以利用正确图示自行纠正。“场依存性者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把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语言学习是潜移默化的过程,业界将语言习得关键期大致限定为2岁到青春期之间,这段时期接受到系统而标准的语言训练将会受益终身,否则形成错误习惯就难以纠正。
2、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对普通话学习的影响
“智力是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是个人有目的地行动、合理地思考、有效地应付环境的一种综合能力”。加德纳的多元智力观包含了八种智力,其中就有语言智力,其表现方式为读书、写文章、小说或诗歌,理解口头言语等,交际时的突然失语和语塞,以及很多同学在命题说话时无法流畅、准确表达主题都是语言智力较差的表现。布劳和沃尔夫的文化贫乏观认为造成特殊群体某方面能力欠佳的原因在于“文化贫乏”,也就是政治、经济、教育、宗教以及实际生活水准等方面的贫乏造成文化刺激的贫乏,从而导致某些方面的能力缺失。大学是各种思想交汇融合的场所,农村籍学生从文化、经济欠发达地区来到大学,接受到多元文化的洗礼,文化和学习环境的改变让学生难以适应,学生反映,从前中小学教师上课基本用方言,现在却需要听普通话、说普通话和考普通话,“一点都不习惯”。非智力因素,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道德等,与文化适应中的心理适应直接相关,有研究表明,学生对所处文化的认同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成绩。从普通话学习来说,学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也影响到他们学习普通话的效果。
3、学校环境对普通话学习的影响
要想说好普通话,必须多练习。农村学生想要克服方言音,光靠每周两个课时远远不够,所以必须在课后勤练、苦练,学校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为普通话学习者创设“学习园地”,进行“一帮一”、小组练习、情境会话、小组模拟考试等训练,让众多学子置身普通话语境中耳濡目染。各科授课教师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普通话水平,让学生不单有一位普通话老师,而是无论上哪门课都能学习到标准的普通话发音。场依存性学生的认知态度和自我知觉容易受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而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就是具备专业身份的权威人士,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极大。在评价机制方面,可以从班级编排到评价制度都进行调整,比如学生入学时就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普通话自查,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普通话存在哪些问题,然后在选课时针对性地选择指导教师;普通话测评时适当放低民族地区和农村籍学生的评价标准。
4、家庭环境对普通话学习的影响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常听学生说“最尊敬的人是父母、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是妈妈”等,父母给孩子的影响将伴随其一生。孩子首先通过父母接受社会规范、、价值观、世界观等,而父母对于文化的态度与追求也将是孩子对于文化的态度与追求。孩子出生后接受的母语就由父母传授,如果父母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注重普通话的表达,那么孩子在普通话语境中成长也将说得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换个角度看,现在的普通话教学正是为下一代能说标准的普通话而打基础。
四、提高农村籍大学生普通话水平的策略
1、在普通话教学中实施文化关怀
农村籍学生在进入大学教育后,由于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改变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文化适应困难,为了有效改善和缓解相关症状,对适应困难者实施文化关怀必不可少。针对普通话的学习方面,对学生进行大学文化介绍、普通话语境创设与导入,普通话日常沟通与交流等,通过文化关怀安抚学生紧张、抑郁的情绪,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以建立积极、健康的学习态度。
2、开展文化适应训练
文化适应训练是让学生了解和体验与先前所处文化不同的文化,以便他们在遭遇不同文化时能减少压力并有效学习和生活。大学是小型的社会,有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老师,他们带来了不同的思想、见闻、观念和习惯,学生从单一的成长环境步入多元文化环境,难免遭遇不适应,有些学生说来到大学不愿意说话了,因为自己说的方言别人听不懂,继而想念家乡、亲人和朋友,最终影响自身的交际能力。农村籍学生开展文化适应训练,可以从收集与自己关系亲密的同学的相关文化资料开始,教师可以利用搜集到的文化资料进行普通话口语训练,让同学们相互介绍。还可以创设情景体验不同文化等。
参考资料:
1、李怀宇《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文化适应――基于教育人类学的认识》【J】 贵州民族研究 2006,(4)
2、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525,552
3、刘振前《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研究评述》【J】当代语言学,2003,(5)
4、严希洪《普通话水平测试实用读本》【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15
2、词组的发音,词组是由单字组成,读词组时要注意连贯。特别注意轻声、儿化音等特殊语法。
3、文章段落的朗读,在朗读段落的时候要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以及有感情的朗读。
4、自由说话,根据选定的话题进行即兴说话。要保证语音标准、词汇语法规范以及语言自然流畅。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素质和技能。职业学校的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较差,结合他们的实际以及社会的需要,利用语文课堂阿教学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显得十分必要,而话题的选择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口语课堂现状
从职教课堂目前的表达实情来看,口语交际也是十分必要的。由于直接面临就业和社会的选择与竞争,作为一名职校生,是否具备良好的口才,已是衡量其全面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毕业生双向选择会上,常见到招聘人发问时,我们的学生表达迟钝,甚至语无伦次,因此失去了很多良好的就业机会,而这必须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特色是教师一言堂,这就导致了学生懒于动口,再加上中小学并没有把说设为考试的内容,因此学生都不重视说。另外,职业学校的部分学生他们自卑、消沉,心情比较压抑,说话的心理障碍较大。另外,又由于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他们发音不准,普通话水平较低,又缺少说普通话及相互交流的环境,所以大部分学生平时往往“不敢说”、“不愿说”、“不好意思说”,这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表达交际等能力的发展。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努力寻找合理的方法,开放的形式,以及各种渠道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这需要语文教师在口语交际课的话题选择和组织形式上多下点工夫,因为好的话题和多样的形式能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能让他们克服本身的心理障碍畅所欲言。除此之外,在发言的过程中,由于中学阶段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会形成良性循环,再加上教师不断的引导、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定会不断增强。
二、提高口语能力
(一)选择恰当话题
教师在选择口语课的内容时,有时为了考虑学生的实际就故意设立一些简单的话题让学生来参与,而结果究竟如何呢?学生真正学到的东西甚少,根本无实在内涵可言。笔者在学生进入职校的第一节口语交际课往往都会安排学生自我介绍,这一内容本身其实很切合学生的实情,而且也很有必要。但正因为面对的是职高学生,很多学生在初中也许根本就没有过这样的机会,即使有,他们也只是很自卑地轻描淡写,根本不会用一些个性化的语言来描述自己;或者他们即使有优点,他们也不会说出自己的特长和能力。那在第一节口语课安排这样的内容学生大多数只是走过堂,根本不会认真对待,大多数同学只会简要介绍自己的姓名、出生地以及大致的性格,这就达不到上这节课的目标,其实这时可以寻找另一个切入点,改变一下内容,可以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个人,可以是亲人,也可以是朋友,介绍一下那个人物,这样学生可能更有话说,然后再让学生采用类似的方法来介绍自己,学生有了前一次经验的积累,在介绍自己时会自信很多。另外,在具体表达时一定要让学生尽可能地说普通话,应该让学生意识到普通话的重要性。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普通话口语表达,通过放录音、师生朗读、学生点评、多媒体演示等方式,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有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口语听力能力。在这基础上,让学生懂得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对象时,应该具有灵活地调整说话内容的能力。
这也可以先安排一节激发学生说普通话的口语课。这样学生既能意识到普通话的重要性,也能在潜意识里明白自己方言的缺陷。除此之外,学生在平时也会注意多说普通话,同时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也能大大提高,也就不再像以前一样对他人漠不关心,素质也会渐渐提高。
(二)结合就业情况
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学习语文的目的更多的应该是能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加以运用,而口语课则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如果我们在选择话题时只是从兴趣出发,不能和学生以后的就业情况加以结合,那学生在面试时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在面对一些突况时就会无从下手,惊惶失措。因此教师应该多利用口语交际课的时间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尽量在课堂上给他们创设情境,平时让他们多练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进这些话题,如“求职信”(可以让学生平时搜集,再结合自己的专业和特长),“介绍自己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课前学生肯定会多渠道地去了解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这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对专业课的兴趣,而这也正是他们以后面试时所必备的),“说明书”等等。这话题都是紧密结合学生以后就业的实际情况所设置的。通过平时课堂的训练,很多学生对这种情境会十分熟悉,而在以后的正式面试时学生的恐惧心理定会大大减弱。当然每个学生都是有正确的判断力的,能充分认识到这些话题对他们的帮助,必然会积极地参与进来。此外,在组织教学时,教师还必须正确引导,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要在训练学生口语表达的基础之上,让学生懂得如何通过语言的语音语调和身体姿势等辅助方式与别人进行人际沟通和交往,提醒学生注意口语表达时应声音响亮、吐字清晰、语言得体,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不要闹出笑话。
(三)引用现实案例
大部分职高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得到老师重视,因此他们对待周围的人和事都存在着一种冷漠的心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于社会上的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事情或者是不良现象,他们都不会特别关注,而这种心态很不利于他们以后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师除了利用一些优美的文章来感化他们之外,还得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多关注社会以及国家和世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并作出评价。因此,在口语课上可以设置这样一些话题,如“评价一种社会现象”,当然也可以采用讨论这种形式,各抒己见,让他们在自己的论述中得到启示。
在选择社会和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时,我们教师平时也要有意识地积累,如今,电视、网络这些媒体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素材,而信息化技术的推进也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我们可以通过电台设置的很多节目来选择材料,从这些学生也比较感兴趣的例子里让学生自己来挖掘其内在的东西,从而有所感触,最终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美化学生内心的目的,久而久之,学生的个人素质也就能得到提高了。
另外,通过口语交际这一形式,我们语文教师也应该让学生多关注国家大事,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当然,在学生分析事情或者人物时,我们应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并作出正确的评价,正确引导他们,形成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师只有明确口语交际的目标和要求,才能调整一些惯性思维,明确训练重点,把一个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视为其语文能力的一部分,并在课内课外指导学生。仅仅抓住口语交际几堂课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口语交际的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需要平时加强锻炼和培养。
参考文献:
听说能力是语文基本功的重要组成部分,听说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环节。由于以往考试形式及旧的教学观念的影响,农村小学存在重读写、轻听说的不良倾向,严重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事实上,“说”和“写”相辅相成,教师应在“说”上做文章,以说促写,提高学生语文成绩。
(1)培养讲普通话习惯,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促进书面表达水平。作文应从由说到写的顺序逐步提高要求,这是因为口头语言的发展走在书面语言前面,说是写的先导和基础。可见说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写得好不好。翻开农村学生的作文本,文章的文句不通,文理不顺,词语单调,“土话”多,是突出问题。可以这么说,当前广大农村学生说话训练远远不够,说话能力必须加强。口头语言是在直接的交际中形成的,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让学生有充分的说话环境。因此,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形成用普通话交际的良好风气,对提高农村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起根本作用。而普通话的推广工作在农村小学一直实施不好,大多数的学生不论在家中或是在学校里都是使用家乡话,笔者是个农村小学教师,对此深有感触。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生活环境对学生的阻碍,一方面却是教师的努力不够,甚至是不以为然。推普工作是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教师应有深刻的认识,下工夫排除推普工作中的困难,教育学生认识到讲普通话的重要性,让学生养成用普通话交际的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加强说话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水平。
(2)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让学生乐于说,说得好。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成功的提问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中心思想,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发挥。课堂提问切忌太深或太浅。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于概括性较强的题目,学生的思维难于一步到位。教师可以将题目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引导学生由分及总,寻找答案。②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面对较复杂深奥的问题,学生的思维难免“卡壳”。有的教师索性把答案说白后让学生死记硬背。如此一来,学生得不到锻炼,容易丧失积极主动性。此时,教师可以把题目暂放一旁,设计有关性质相同,且较易理解的题目,以达到贯通、启发的效果。③改变角色,置身情境。如果学生把回答问题当成一种任务、一项测试,那么,紧张感必定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反之,如果把回答问题当做一次展示知识或个性的机会,则会兴趣盎然,积极发言。④巧设谬误,引发驳论。教师故意提供一个错误的答案,以引发学生的反驳,说出理由,这也是激发学生说话兴趣的方法。
(3)掌握说话的恰当时机,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①课前预习检查,有备而说。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不必局限于字或词,可以从更多的方面着手。如“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你能提出几个问题吗?”这样,很好地培养学生课前自学的习惯,养成做好说话准备的习惯。②课后总结,有感而发。课后总结的任务通常都是由教师来进行,这样既不利于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让学生失去一个表达、交流的机会。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表现空间,如设计“口述课文内容”“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不同看法?”“联系生活实际,你有什么感想?”等说话题目,鼓励学生大胆说,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③感受激奋情境,一吐为快。语文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刺激学生的说话欲望。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教师先进入角色,以哀伤、沉重的感情感染学生,让学生入情,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在学生说话过程中,教师应不吝啬自己的表扬,及时给予学生鼓励,让他们有成就感,有说话的乐趣。同时应带头示范,鼓励学生多使用成语、古诗句、歇后语、格言等,以培养积累、运用词汇的能力,增强说话的生动性――对于农村学生而言,我们担心的不是他们会存在堆砌辞藻的问题,而是词汇太贫乏了!
总之,听说能力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把学生的说话训练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来抓,只有这样长期训练,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从而写出好文章,把语文课程学好。
关键词:口语交际能力 意义 现状 对策
辽阳技师学院为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特色,在就业班中开设了口语课,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以便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为学生将来踏入社会、成功融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与人沟通、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是听话、说话能力在实际交往中的应用。它是一种可感性较强的显性素质,是诸多隐性因素(如思想、道德、情操、文化、学识、修养等)的物质外化。
1、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在教育部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是: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掌握听话和说话的基本方法。听话时做到耐心专注地倾听,能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观点和意图;说话时有礼貌,尊重对方,表达清楚、完整、有条理;学会介绍、交谈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做到语言文明得体、简洁清楚、内容恰当、符合主题。能够根据学习、生活和职业工作的情境与目的进行恰当的表达和交流。
2、口语交际能力的内容:口语交际能力的内容包含很多,但需要中职学生掌握的有交谈、演讲、求职应聘、介绍、复述、辩论、解说、接待、洽谈、调解等内容。
二、中职学校开设口语课的意义
1、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交际能力,一个人的交际能力的高低,往往关系到学习、工作、生活的成败得失。人们常说,一个人的成功,三分靠能力,七分靠交际,可见交际能力对人们的影响是多么的大。
2、语文教学的需要。《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以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在初中的基础上,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所以中职语文学科教育的目标决定了加强中职语文教学中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3、学生成长的需要。中职学校培养的目标是应用型、复合型的技术人才,不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所以在中职学校开设口语课,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中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现状
1、心理障碍,张不开嘴。由于中职学生大部分存在自卑心理,不自信,因而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话,总怕说错话,这样就会导致越不敢说就越不说,越不说就越难张开口,长此以往,即使有表达的愿望也不愿意说了。有时被教师鼓励,大胆走到讲台前,也会表现出脸红、不敢直视同学、手脚不知怎么放才好等现象,根本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
2、思路不清,不知所云。许多中职学生在一些正规而又陌生的场合,如求职现场,面对主考官时,表现出讲话或缺乏条理,或抓不住中心,或词不达意,这是学生思路不清的表现。面对陌生的环境、严肃的考官,学生往往大脑一片空白,或沉默寡言,或语言生硬,不知道运用礼貌语言,或打断对方的话,或是听话时注意力不集中,左顾右盼,漫不经心。
3、受方言影响,普通话说得不准确。辽阳地处辽宁中南部,属北方方言,接近普通话,但地方色彩仍很浓重,比较典型的问题如调值不准,职(zhí)专念成职(zhǐ)专,档(dàng)案念成档(dǎng)案;平翘舌不分;含有满族语成分(割能——垃圾的意思、埋汰——脏的意思等等),致使学生的普通话说得不够准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意思的表达。
四、中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与提高的教学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学生对口语交际训练重要性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是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先导。中职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对中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要求提高了。教学中,要多以鲜活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口语交际能力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从而调动他们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
2、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设计口语交际训练。根据中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现状以及中职语文课时少的特点,对中职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应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学生认知规律和技能形成规律,结合不同专业的内容、特点,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地设计口语交际训练。
3、凸显口语交际技能训练,让学生掌握口语交际技巧。
(1)听话技能训练。提高中职学生的听话能力,可以从听完整、听明白、听深入等方面入手,对他们进行听话技巧训练,如听记训练、听辨训练、听测训练。
(2)说话技能训练。提高说话能力,可以从说得对、说得清、说得好着手,主要抓好复述、介绍、面试等口语表达形式的训练。①复述训练。复述是一种凭借文字材料的口语表达。复述训练要求学生必须做到:把握要点,忠实原材料的内容;条理清楚,注重各部分连接;通俗易懂,发挥口语化的优势。 ②介绍训练。介绍,主要是要说清被介绍对象的特征、介绍的顺序和介绍的语言。介绍训练,要求学生力求说得准确、说得明白、说得有趣。③面试训练。求职面试是检验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测试。面试以谈话为主,只有熟练地掌握求职面试的说话艺术,才能在求职竞争中过关斩将,获得成功。
4、改革语文考试方法,促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中职语文要注重以能力为本,尤其注重口语交际,所以要把口语交际能力的考核纳入考试考核的范畴,并应占有相当比重。口语交际能力的考核可以围绕听话、朗读和说话,具体进行听录音并简要概括其内容(侧重听力和理解力考核);朗读(侧重考核普通话和识字);老师提问,学生作答(语言组织和应变能力);自由话题(综合能力考核)。中职语文的特殊性、差异性,决定了各专业对口语交际能力考核的侧重点不同,评价标准也有差异。所考核的话题范围要尽量贴近学生的专业和职业实际,真正把中职语文的考核与生活、工作密切联系起来,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听说训练是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以往考试型式及旧的教学观念的影响,农村小学严重存在着重读写、轻听说的不良倾向。事实上,“说”和“写”相辅相成,教师应在“说”上做文章,以说促写,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一、培养讲普通话习惯,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促进书面表达水平大纲提出,作文应当以说到写的顺序逐步提高要求,这是因为口头语言的发展走在书面语言前面,说是写的先导和基础。叶圣陶的语文教学思想也指出“作文和说话本是同一目的,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在说话的经验里可以得到作文的启示。可见说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写得好不好。翻开农村学生的作文本,文章的文句不通,文理不顺,词语单调,“土话”多,是突出问题。可以这么说,当前广大农村学生说话训练远远不够,说话能力必须加强。口头语言是在直接的交际中形成的,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让学生有充分的说话环境。因此,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形成用普通话交际的良好风气,对提高农村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起根本作用。城市学生的书面表达水平普遍比农村学生好,这与他们都能使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不无关系。而普通话的推广工作在农村小学一直实施不好,大多数的学生不论在家中或是在学校里都是使用家乡话,笔者是个农村小学教师,于此深有感触。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生活环境对学生的阻碍,一方面却是教师的努力不够,甚至是不以为然。推普工作是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教师应有深刻的认识,下功夫排除推普工作中的困难,教育学生认识到讲普通话的重要性,让学生养成用普通话交际的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加强说话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水平。义务教育教材的说话训练,中高年级在低年级的基础上作了系统安排。当然,说话训练仅靠基础训练中的安排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充分采用多种形式,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训练,以求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让学生乐于说,说得好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成功的提问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中心思想,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发挥。课堂提问切忌太深或太浅。太深的提问让学生感到压力大,学生绞尽脑汁,不得其解,心中无数如何能大胆发言、并说得好?而太浅的提问让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面对“是不是”“有没有”“对不对”式的满堂问,学生想都不用想,习惯性的答案脱口而出,难有展现能力的空间。所以,课堂提问应精心设计,才能发挥作用。1、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于概括性较强的题目,学生的思维难于一步到位。教师可以将题目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引导学生由分及总,寻找答案。例如在《亲人》一课中,我把问题“老奶奶为什么说你们真比我的女儿亲啊?”分成几个小问题:(1)妈妈怎么帮助老奶奶?(2)“我”为老奶奶做了哪些事?(3)老奶奶高兴吗?(4)老奶奶怎么说?这样,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找到答案,给学生信心,使学生乐于说,又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课文内容。2、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面对较复杂深奥的问题,学生的思维难免“卡壳”。有的教师索性把答案说白后让学生死记硬背。如此一来,学生得不锻炼,容易丧失积极主动性。此时,教师可以把题目暂放一旁,设计有关性质相同,且较易理解的题目,以达到贯通、启发的效果。如在教学《题西林壁》一课中,要让学生说说该诗所蕴涵的生活哲理确有一定的难度。我在教学时,手中拿着一个球,左右两边颜色各不相同,通过提问“这个球是什么颜色?”“为什么两边的同学会有不同的答案?”引发学生讨论得出了“同一事物,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眼光看待,就会生不同的结果”的道理,然后再把学生的思路引回课文中,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生活当中,有什么相同的情况?”学生的思路打通了,“话匣子”也就打开了。3、改变角色,置身情境。如果学生把回答问题当成一种任务、一项测试,那么,紧张感必定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反之,如果把回答问题当做一次展示知识或个性的机会,则会兴趣盎然,积极发言。如在《参观人民大会堂》一课中,我把“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人民大会堂的哪些地方?”这个提问改变成“老师没有去过人民大会堂,你能告诉老师人民大会堂有哪些漂亮的地方吗?”尽管答案是一样的,但产生的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却截然不同。前者是“作者”向“我们”介绍。后者是“同学”向“老师”介绍,学生仿佛到过人民大会堂一样,兴高采烈地介绍起人民大会堂的各个地方,并加于生动的描绘,而老师不时穿插一些提示、赞叹声,学生们更是争着发言,得意而自信的神态溢于言表。同一问题,改变口吻,采用诸如“我们一起来……”“你知道………”“如果是你……”等形式,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能激发学生轻松愉快地说话。4、巧设谬误,引发驳论。教师故意提供一个错误的答案,以引发学生的反驳,说出理由,这也是激发学生说话兴趣的方法。例如在教学《揠苗助长》一课中,教师有意说出“农夫想出了揠苗助长的办法,禾苗一天之内就长高了一大截,这样子,过不了几天就能得到丰收,农夫真是个聪明的人!”班级顿时哄的一笑,学生纷纷表示反对,说出理由,讲明道理,并联系到生活之中。
三、掌握说话的恰当时机,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1、课前预习检查,有备而说。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不必局限于字词,可以从更多的方面着手。如“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你能提出几个问题吗?”这样,很好地培养学生课前自学的习惯,养成做好说话准备的习惯。2、课后结束总结,有感而发。课后总结的任务通常都是由教师来进行,这样,既不利于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让学生失去一个表达、交流的机会。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表现空间,如设计“口述课文内容”“学了这篇幅课文,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不同看法?”“联系生活实际,你有什么感想?”等说话题目,鼓励学生大胆说,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3、感受激奋情境,一吐为快。语文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刺激学生的说话欲望。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教师先进入角色,以哀伤、沉重的感情感染学生,让学生入情,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此时,学生对穷苦人民的深深同情、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的强烈不满充满了胸膛,当教师提出“小女孩的不幸遭遇表现在哪里?”“小女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悲惨命运?”“联系你的生活实际,你应该怎样珍惜幸福生活?”学生情绪饱满,你一言我一语地畅吐心声。在学生说话过程中,教师应不吝啬自己的表扬,及时予学生鼓励,让他们有成就感,有说话的乐趣。同时应带头示范,鼓励学生多使用成语、古诗句、歇后语、格言等,以培养积累、运用词汇的能力,增强说话的生动性——对于农村学生而言,我们担心的不是他们会存在堆砌辞藻的问题,而是词汇太贫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