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成功格言范文

成功格言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成功格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成功格言

第1篇:成功格言范文

人才是利润最高的商品,能够经营好人才的企业才是最终的大赢家。

如果有一个项目,首先要考虑有没有人来做,如果没有人做,就要放弃,这是一个必要条件。

成功之道: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成功格言范文

1、人活着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像草一样活着,虽然同样享受着阳光雨露,美丽着环境,但是永远长不大。人们可以踩过你,却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感到痛苦,因为人们本身没有看到你。另一种是像树一样成长,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你被踩进泥土里,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成长起来。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就是在遥远的地方,人们都可以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给人们一片绿荫,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也依然是栋梁之才。

2、听不到批评是一种危险,听不到奉承是一种幸运。

3、有一个梦想不容易,坚持梦想更不容易。

4、大型企业看文化,中型企业看行业,小型企业看老板。

5、产品试销快不得,全国推销慢不得。

6、每个人一定要学会走出自己的生活和思维逻辑去思考问题,这样才能走更远。

7、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要找到自我原因。

8、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而连士兵都做不好的也不会成为好的将军。

9、产品的好坏,就是人格的好坏。

10、小胜凭智,大胜靠德。

11、经营的九十八是人心,品牌的九十八是文化,矛盾的九十八来自误会,资源的九十八靠整合。

12、创业永远没有终点,我们永远在路上。

13、心中无敌,无敌于天下。

14、一定要记住,永远是企业最好的时候去融资,去改革。

15、成功是优点的发挥,失败是缺点的积累。

16、创业者多去看看失败人的经历,成功的原因千千万万,失败的原因就那么几个。

17、一个团队,战略不正确,靠战术调整是很困难的。

18、千斤重担人人挑,个个头上有指标。

19、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问题多。

20、巨大的成功不是来自力量,而是来自韧性。

21、要学会向竞争者学习。

22、上当,不是因为对方太聪明,而是因为自己太贪。

23、创业者要懂得左手温暖右手,要懂得把痛快当做快乐,去欣赏去体会,你才会成功。

24、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而后天会很美好。大部分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

25、创新在于成为你自己。

第3篇:成功格言范文

关键词 大工程观 工程教育 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1.018

2014年6月3日,在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指出工程科技是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发展科学技术是人类应对全球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工程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撑起强国富民重任的脊梁,而工程教育就是工程科技人才成长的摇篮。我国的工程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基本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对多层次、多专业、多类型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据统计,目前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有1047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1.5%;高校共开设工科本科专业14085个,占全国本科专业总数的32%;高等工程教育本科在校生452.3万人,研究生60万人,占高校本科以上在校生规模的32%,①我国工程教育的规模居世界第一,但是,从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和应对日益严峻的挑战来看,我国的工程教育创新和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着不少问题和挑战,如工程教育与社会脱节、工程教育体系不够健全、课程体系相对陈旧、教师体系缺乏经验等,相当一部分工科毕业生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差、专业面窄,难以满足社会需求等。由此可见,我国的工程教育亟需改革。要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树立“大工程观”是工程教育改革的重点和关键。

1 大工程观产生的背景和内涵

“大工程观”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潮,是美国工程教育与科学教育进行比较后提出的一个概念。社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求我们在实现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充分考虑文化、环境、道德等多方面因素,实现同步发展,而大工程观就是一种以整合、系统、应变、再循环的视角看待大规模复杂系统的思想。②“大工程观”的产生顺应了时代的变化,具有必要性和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工程教育的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工程技术模式、工程科学模式和工程模式。工程技术模式主要是侧重于技艺技能与工程经验,侧重于工程技术知识的掌握,工程技术本身的研究与运用;工程科学模式,由“技术型”向“科学型”的转变,主要发生在欧洲大陆以外的国家和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中国,主要聚焦于理工学科,培养过程中注重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科学性”的工程知识体系以及它所造就的“分析型”工程师,在各国的工业界始终是受到质疑的,这可能就是所谓企业文化与学术文化的冲突;工程模式,即“大工程观”,在20世纪80年代,正当中国的工程教育由“技术型”工程学科向“科学型”转变的时候,美国却听从了一大批有识之士的告诫,改变其原有的工程教育发展方向。《美国工程教育与实践》和《本科的科学、数学和工程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报告,拉开了整个美国工程教育大改革的序幕。1989年,MIT的报告指出,战后的工科课程向着工程科学方向演变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合理的,但是今天已然是“过度科学化”。1994年,MIT院长乔尔・莫西斯提出了《大工程观与工程集成教育》的长期规划,1995年,《重建工程教育》等一系列报告使得美国的工程教育发生了重大转变,但并不是由“科学性”退回到“技术型”,而是“回归工程”,形成在新的水平上综合了科学和技术的新范式,即“大工程观”。

2 大工程观的要求

大工程观的“大”不能只从简单的大小来理解,“大”是用来修饰“观”的,是更加注重工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这个“大”把现代工程的领域扩大、意义增长、使命加强和价值提升突出地表达了出来。

工程环境的丰富性和工程技术的复杂性,对工程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21世纪的工程师须是集知识、素质和能力于一身的高水平人才,不仅要求他们拥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和精湛的技术能力,能创造性地解决有关专业的技术难题,还要求他们善于合作和协调,处理好与工程活动相关联的各种社会关系。同时,工程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应该打破技术眼光的局限,对工程活动的全面社会意义和长远社会影响有自觉的认识,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基于“大工程观”观的工程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认知方式,不仅仅强调单个的专业科学技术知识和实践能力,更强调各个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间的关联性和整体性。大工程观指导下的工程教育培养的应该是优秀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但具备从事复杂工作的能力,也具备良好的较宽领域的适应能力。

3 基于大工程观的工程教育改革对策

3.1 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依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提出的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学校的高等工程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都应该是不一样的,但总体来说我国各高校工程人才具体培养目标趋同,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目标模糊,具体定位不清晰,无法充分体现现代工程教育理念,对于“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个问题缺乏清晰的认识,基本上凭经验或者模仿别人办学。③我国工程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获得必要的工程师训练的高级工程科技人才。这个培养目标的特点是突出了“工”,强调为工业、工程第一线培养人才。从大工程观的视角来看,不同类型的高校必须认清自身现阶段的主要发展空间,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但各目标中应该要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的知识背景、工程实践能力以及整体性的思维方式,还要注意学生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的工程师不仅要具备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科学知识、精湛的技术能力,还应该注重其他非技术能力的培养,包括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商业能力等。

3.2 专业设置

建国初期,我国在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下,专业多是按照岗位进行设置,随着时间的发展,专业的种类逐步减少,专业口径不断拓宽,专业的设置更加规范、科学。但是总体上来说专业设得过多、过细、过窄,行业色彩过浓局面还是未曾得到很好的改善。学生基础知识不够宽,视野比较窄,难以适应大工程环境下多项技术工作的需要,工程毕业生对社会适应性不强,缺乏必要的创新的精神与能力。“技术上狭窄”和“狭窄的技术”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工程师的要求。高等工程教育应该要树立“大工程观”的教育思想,注重工程知识教育、能力教育以及素质教育,尽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各工科院校要根据“大工程观”的需求,结合自身学校的特点,设置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

3.3 课程设置

“大工程观”的核心是“工程系统学”,要求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科学与基础理论修养,形成对宏大或复杂工程的系统视野;又能从多学科的视角审视,同时还有具备人文情怀和工程组织素养,具备集成的知识结构。在对工程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尊重工程教育的特殊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是工程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明确21世纪工程师的素质要求,进行扎实的适合工科的课程改革是工程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大工程观”需要宽的知识面,工程教育应打破学科壁垒,整合教育资源,实现多学科之间的融合,使学生获得更加广泛的知识,更好的适应社会对工程人才的不同需求。工程教育的课程设置不仅要注重学生工程理论知识的培养,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学生创造力、领导力等非技术能力的培养。总之,学校对学生跨学科、综合化的知识体系和结构的建构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3.4 教师队伍建设

高水平工程师资队伍是我国工程教育的又一重点,但是,目前我国工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存在种种问题,亟待进一步提高,例如:教师数量不足;缺乏工程实践经历;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实践教学能力较差;重视教学不够;缺乏完善的评价机制等一系列问题,由此可见,现有的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根本无法满足“大工程观”对教师的需求,建设具有创新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迫在眉睫。“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还要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且不断接受专业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建立“双师型”的教师队伍,首先要改变“重理轻术”的理念,重视教师工程技能和实践的训练,同时也要侧重学科交叉,文理渗透,扩大教师视野,拓宽其知识面和能力结构等。教师队伍建设的改革是整个教育教学改革最重要的支撑,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点,不容忽视。

注释

① 王栋.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获国际认可.光明日报,2013-08-21:006.

第4篇:成功格言范文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现状;课程体系改革

“土木工程施工”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土木工程施工中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和应用,掌握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各主要分部工程的施工技术和组织规律,具有发现并有效处理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一般性技术和组织计划问题的基本能力。本课程具有知识面广、工程实践性强、交叉性强、发展迅速等特点。要求教师们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以满足综合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一、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先进的施工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不断涌现,对工程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厚基础、宽专业、大土木的背景下,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扎实掌握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工艺要求、组织管理控制要点,提高实践能力,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是教学过程中应重点考虑的问题。但长期以来,该课程在实际教学环节,仍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滞后。

随着我国基础建设规模的扩大,针对土木工程施工方向的研究越来越多,涌现出大量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并且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国家和地方的标准、规范、规程等也不断更新、完善。由于各高校教材使用周期的原因,其内容更新较慢,缺乏新意和特色,部分内容是现在施工中已经淘汰或者相对滞后的工艺与标准,很多现阶段比较成熟的设备、技术、工艺没有在教材中体现。例如,现在很多教材在砌筑工程中仍然以介绍黏土砖的砌筑方法为主,在教材设置中对绿色建筑的介绍较少。这造成了完全依靠教材,学生不能学以致用。

2.实践教学环节少。

由于土木工程施工综合性、实践性强,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要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而且还要具备综合分析和实践能力。但是,目前高校“土木工程施工”教学仍采用课堂式教学为主导,教师对各分项工程进行施工工艺流程讲解时,学生缺乏现场的实践经验,不能对老师讲授的要点知识进行深入掌握。事实上,若不重视实践教学的安排,即使在课堂教学中穿行有限的施工现场观摩学习对学生能力培养起不到太大作用。因为若干次脱离的现场观摩,学生只看到的是某一时段的施工过程,无法对全局的施工控制进行把握,导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仍存在脱节现象。

3.教学模式单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板书为主,此种教学模式针对理论性强的课程有较好的效果。但针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仍然采用传统模式教学,授课内容缺乏直观感和立体感。教师“讲”,学生“听”,师生间缺乏互动,学生处于被“灌输”知识状态,学习热情不高,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欠佳。

二、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施工组织课程设计以及生产实习三个环节。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各个环节有机紧密的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1.实地调研为先导。

我校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安排在学生大三阶段进行学习。大二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测量等专业课程,有一定的专业基础。教师可以根据土木工程施工的具体实际,编制与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相关的数百道题目,作为学生假期调研的方向。在大二春季期末放假前,动员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参与施工管理的现场调研,每一位学生从题目库中选择一个调研方向,假期期间完成调研工作。

2.课堂教学多开花。

课堂教学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形式,教学效果的好坏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自身的特点,授课过程必须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探索课堂教学的新形式。(1)教材内容整合、更新。结合现在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完全依靠教材学习,无法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样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重新整合教材资源,多与现行的国家标准、规范相结合,备课中引入典型工程案例,对教材中没有的工艺、方法进行讲解。结合国家的政策方向,引入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确保教授内容不过时,切实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2)多媒体教学与工程案例相结合。在教学环节中,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手段。教师在讲解施工工艺、施工工法时,可通过多媒体教学将自己在工地现场搜集到的视频、图片与课程进度相结合,直观的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具体的施工工艺能有直观的认识。在理论性较强的知识讲授时,比如模板设计介绍时,该部分涉及模板的选型、选材、荷载计算、组合设计等相关知识,可以采用传统教学法,使学生对其基本原理进行深入掌握。在教学中,注重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进行土方工程降排水施工时,集水井降水部分,先以动画形式引入,使学生对该种工法基本施工工序有初步认识,接着对该种工法的具体施工要点与控制要点进行讲解;对集水井降水缺点的分析引出产生流沙现象的原因以及防止措施;作为一种预防流沙的降水方法引出井点降水法;结合实际施工现场的操作视频,轻型井点设备工作原理的动画播放,对轻型井点设备组成及各部分技术要点进行讲解;轻型井点的布置要求与井点计算主要采取课堂讲授与实例分析的方法进行。结合现场施工视频对井点施工工艺流程进行介绍。

3.专题研讨贯穿理论教学。

学生通过假期的课外调研,对各自调研的主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可以按照教学单元组织学生进行专题研讨。我们按照教学基本章节为主线,每章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首先由参与相关内容调研的学生结合调研情况谈谈自己对本章内容的看法,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观点进行评价、补充。通过专题调研,能使学生对假期调研内容进行印证,其他同学在讨论过程中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很好的复习,不但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设计师、施工现场管理专家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结合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针对工程实际建设当中常遇到的问题,提出他们各自的看法。一方面使学生获得了与现场相关的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指引了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

4.生产实习进行理论知识升华。

前期调研主要侧重于“问”,课堂学习重点在“学”,生产实习更加强调“做”。在学期末,组织学生进行为期4周的生产实习,可以使学生亲自参与到施工管理工作中去。我校注重学生实践环节的培养,学院与南阳市的多家建筑公司建立了合作联盟,成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利用资源优势,在生产实习环节,将学生分以10人左右为单位分散到学校周边的各个工地现场中去,要求学生以工地技术人员助手的身份,参与工地现场的组织与管理工作。任课教师、实习教师与建设施工单位技术人员组成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生产实习前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培养学生安全生产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在生产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全程指导,带领学生查阅施工图纸、参与施工现场放线工作及各分项工程质量检查工作,保证学生全程参与,引导学生对项目质量控制、进度控制等问题进行讨论,使学生能主动融入到现场管理的工作中去,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实习结束之后,要求学生根据实习工程特点与自己实习经历撰写生产实习报告,对工程中技术管理的要点和质量控制的要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学习做总结。通过生产实习环节,使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整合,从而达到从“学”到“用”的升华。

三、结语

由于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飞速发展,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能力需求提升,对传统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教学方法多样可行、理论紧密贴合实际已成为课程改革的方向。教师应该在实践经验、知识储备、业务能力等方面不断提升,多管齐下,强化教学效果,通过不断开拓创新,努力培养出专业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创新能力高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宗仁.土木工程施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何双华,曾桂香.“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2(2):60-61.

[3]戎贤,崔武文,闰西康.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2(1):9-13.

[4]谢攀,陈存恩.基于CDIO理念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4(5):125-127.

第5篇:成功格言范文

    片段一

    口算:3/8×8/3  5/6×4/5  7/15×15/7  8/9×3/4  4/5×1/2   3×1/3   15/14×7/5  1/80×80

    学生很快的口算出结果后,我问:"你能抓住算式的某些特点将它们分类吗?为什么这样分?"

    生1:"按计算结果可以分为两类,得数为真分数的为一类,得数为1和带分数的为一类。"

    我笑着表扬了该同学能够认真观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这个意见颇有见地和启发性!

    接着我问:"大家再想想,还有没有其它的分类方法呢?"

    生2:"得数为1的是一类,得数小于1的为一类,得数大于1的为一类。"

    该生的回答马上招来了全班的同学的一致反对!好几个同学等不及我指名,便按奈不住地说:"分两类更好!"好多同学们的手仍举得高高的,胸有成竹的,我说,我说……

    生3:"我来帮他完善一下,得数为1的分为一类,得数小于1和大于1的都可以归为得数不为1的,所以再分为一类。"

    刚才跃跃欲试的场面一下子平静下来,所有的手都放下去了,等待着我对他们的思维成果做出"评判"!

    我带着满意的神情说:"同学们真不错!不仅善于观察,而且还善于比较、归纳,特别是能借鉴并完善别人的意见,这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学习能力,请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

    我又问:"大家再观察得数为1的这一组算式,看看它们还有什么特点?"

    生1:"它们都是乘法算式,而且乘积为1。"

    生2:"它们都有两个因数,而且每题中的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是反过来的。"

    生3:"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刚好倒过来了。"

    ……

    后面的回答基本大同小异,我趁机问道:"你们能给具有这种特征的两个数取个名字吗?"

    生1:"我觉得可以叫反数。"

    生2:"我想叫它倒数。"

    很多同学都在下面附和叫倒数,叫倒数!

    我说:"这两个名字我认为都不错,你们都觉得倒数好一些,是吗?既然这样,那听你们的,就叫倒数吧!"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倒数吗?"

    ……

    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创设"了"将多个算式按特点分类"这一问题情景,抓住教学中"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出倒数的意义。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成果,于"求异"中"求优",学生不仅参与积极,而且还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片段二

    出示:1 、27、1、0、

    提问:这几个数中,你最喜欢求哪个数的倒数?为什么?

    一个成绩很平常的同学站起来说:"我最喜欢求2/5的倒数,只要把它的分子分母调换一下就是5/2,2/5×5/2=1,所以2/5的倒数是5/2。"

    这个数太普通了,我来说,我来说……

    一个女同学站起来,很得意地说:"我最喜欢求1的倒数,因为1可以看成1/1,把1/1的分子分母调换一下,还是1/1,不就是1吗,所以1的倒数还是1。"

    没等她坐下,一个男同学"腾地"站起来说:"这样想还是挺麻烦的,因为1×1=1,所以我们就说1的倒数是1,不用像别的数那样倒来倒去,更方便!因此我最喜欢求1得倒数!"

    在一种强烈表现欲的驱使下,同学们将1的倒数是1的道理讲得既清楚,又透彻了,我也悄悄地将这一结论写在了黑板上。

    一股不甘示弱的情绪还在课堂上持续着!一些平时较有挑战意识的同学更是把手举得高高的,唯恐没有发言的机会。我示意其中一个同学,他说:"我喜欢求0的倒数,因为0可以看成0/1,把它的分子分母调换一下,就得到1/0,0不能做除数(分母),所以1/0不存在,那么0也就没有倒数了。"

    真不愧是我们班的"数学王子"!能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今天的问题,我翘起了大拇指,着实表扬了他一番。正当我还沉浸在这个同学得意表现的时候,一个一向不太爱发言,但成绩不错的女同学红着脸站起来说:"我也最喜欢求0的倒数,但我和刚才那位的意见有些不同,我是这样想的,因为0×(0、1、2、3……)≠1,所以0没有倒数。"

    课室里响起了哗哗地掌声,我也不禁鼓起了掌声!没有想到,真的没有想到,这个同学还用到我们未曾学过的不等式来说理,而且说理是那么的精辟、透彻,用"言简意赅"四个字来形容都不为过,而且哗哗地掌声也在无言地告诉我,她的回答比我刚才欣赏的答案更能让同学们信服!

    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不仅给所有听课者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而且还改变了许多老师对我们整个班集体的看法,认为我们六(一)班非但不是数学"最差"的班,好像应该是"最好"的班!回顾自己接班时那种极不情愿而又不得不接的感受,领导老师们的评价以及课堂上每一个精彩的片断都似乎在狠狠地鞭挞着我的灵魂!

第6篇:成功格言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信息时代;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管理技术;

现在中国的大地上,建筑工程随处可见,尤其是在一些二三线城市,正处在城市的成长期,都处在建设之中。比如说武汉,这几年发展得很好也很快,但是已经俨然成为一个大工地,现在目前绝大多数的处于发展上升期的城市都有着很多的建筑工程,那么,这些建筑工程应该如何管理呢?这是建筑企业正在思考的问题,也是很多先关的从业者们在思考的问题。建筑工程中也会自然而然的应用到信息技术,无论是在施工的过程中还是在管理的过程中,都会引进信息技术。建筑工程的管理也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搞好建筑工程的信息化建设成为现在建筑企业的当务之急。因为信息化的管理意味着高效率,而对建筑企业来说,高效率就意味着高收益。

一、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内容

建筑工程项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但是我们往往看到的只是一个表面,那就是在施工过程中各种多且杂的事务。但是结果是我们的建筑工程每天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施工,每天的进度都安排的十分合理,然后在某一天,你会突然间发现它竣工,富丽堂皇的出现在你的面前,丝毫没有了施工时的杂乱。一个建筑工程之所以能够顺利的完成施工,是因为有着科学合理的计划和管理。在建筑工程中的管理,指的是企业运用系统的观点、理论和科学技术,对施工项目进行的计划、组织、监督、控制、协调等全过程的管理。建筑工程类型各异,所以所有不同的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法。而即便是同一个项目工程,处在不同的阶段,管理方法也是不相同的,在管理上的任务、内容和目标都各有侧重。在IE时代下,我们可以将信息技术引入来更好的实现项目工程管理。现场工程管理需要创新,需要的是多种复杂的创造性活动。这里的“创新”其实就是“革新”,指的是新构想、新观念的形成和运用。企业要想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就需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断创新的过程其实就是企业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即核心竞争力培养的过程。

二、建筑工程管理及信息集成化建设

1、建立工程管理信息系统(PMIS)

在IE时代下,将信息系统引入项目工程管理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为手段,突出运用信息系统的方法,对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各类信息进行收集、传递、存储、处理、分发的人机系统。对于建筑企业来说,他们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管理也是方方面面的,建设和开发相应的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涉及到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组织件,意思是说在这套管理系统中应该对企业内部的项目目标管理部门有着是非常明确的分类,对于项目管理的工作流程进行细化和规范,同时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项目信息管理制度,以保证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使用。其次,是硬件,指的是计算机设备。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上实现的,企业中需要配备一些小型机、微机网络、微机等于计算机使用有关的硬件。再次,是软件,计算机的使用除了需要硬件支撑,还需要配备相应的软件,这里的软件指的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操作系统、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最后,是教育件。意思是说,有了完善了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之后,还需要有专业人员来使用它。那么,由于对于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以前从未接触过,所以需要对企业中使用该系统的人员进行培训,比如有对计算机操作人员的培训,对项目管理人员的培训,对领导的培训。做好以上几个方面,就基本完成了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2、信息系统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作用

建筑工程管理是项目工程管理的一种,主要指的是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管理。工程项目过程管理主要是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以及工程建设全过程各参与方的管理。那么对于建设企业来说,他们主要负责的是施工项目的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在项目施工管理中不,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任务是收集、存储及分析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有关数据。通过信息系统的分析,可以将准确的分析结果反馈给决策者,以供参考。辅助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和决策者都需要依这些信息进行规划决策、检查和监督。信息系统应用在工程管理中,一个核心功能是对项目目标实施有效控制。无论是项目的进度、成本或者是质量、合同目标都是需要依靠项目工程在管理的规划和控制的,当然也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撑。

3、信息系统在项目工程管理控制中的作用

在实施现场工程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常用的方法也主要方法是控制,而控制的基础是信息。在项目工程的整个实施过程中,都离不开信息。信息时组织生产的出发点,生产的整个过程都需要依靠信息的指导,包括反映生产过程的变化、调节生产节奏、控制生产过程等。信息系统的引进,使得项目的现场管理能更有效的进行,信息系统的结构和维护为项目工程管理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在信息系统的支撑下,来实现现场工程管理信息集成化建设,这样可以整体提升现场工程管理的水平。在建设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实现信息集成化建设,指的是在信息使用的过程中做到一体化、规范化、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在现场工程管理的信息系统集成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建立在工程化和系统化的基础上的。信息化的项目管理系统应该包含几个方面内容,分别是现场相关业务处理系统、综合办公系统和决策系统的一体化。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信息管理软件的升级以及功能的不断完善而不断的深入,在项目工程管理中也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开发工程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要实现项目工程的信息化管理,首先需要的是开发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在IE时代下,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也是日新月异。在此基础上,开发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已经是技术条件完全成熟了,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施工企业在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时需要网络硬件平台和成熟的软件做基础。那么,对于施工企业来说,他们要搭建网络硬件平台时,大多会选择局域网,而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一般不会选择自己开发,而是选择成熟的商品化软件。工程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完成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编制项目实施计划。编制项目工程计划需要考虑到合同、有关参数和文件资料等。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是编制工程计划。因为在工程计划中涉及内容众多,包括时间管理、范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风险管理和整体管理等多个专业方面的信息。在这众多的信息中,编码体系、信息内容、信息流及内部信息管理制度又是重中之重。对于一个建设企业来说,他们所管理的工程项目规模越大,一方面意味着应、盈利越大,另一方面意味着风险越大。而对于风险管理来说,最为有效的手段就是加强现场工程管理的信息集成化建设。在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再定义项目管理与运行控制模式,将现场工程管理中的各项业务结合起来,实现联合监控,这样每个业务要进行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良好的信息互通,在进度控制上能够做到有把握,各项事务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达到实时沟通。在项目运行的过程中,项目关系人也需要加强联系,实现信息的良好交流,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积极合作,使得整个团体都能成为一体,来实现项目目标的有效控制。

三、总结

建筑工程管理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现在在IE时代下,就是将复杂的事情变简单。信息技术应用在建筑工程管理中无疑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能将项目工程管理变得更加的科学、合理、有效。笔者认为,在这样一个信息技术日益成熟的时代,革新建筑工程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我们在关注工程管理的管理技能的创新的同时,更需要强调的是工程管理在艺术方面的创新,艺术性的创新一定程度上是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撑的。建筑业企业积极推进现场工程管理信息集成化建设,不断改进现场工程管理,建筑产品的质量就会不断地提高。

参考文献:

[1]赵道致,郭成升,廖华.论现代工业工程在建筑业企业信息化中的应用[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5(3):1-21.

[2]赵锦锴,牟永善.基于成组技术的钢筋工程专业化施工[J].土木工程学报,2004(8):93-97.

第7篇:成功格言范文

关键词: 《安全系统工程》 教学改革 案例启发讨论法

1.引言

《安全系统工程》课程是安徽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核心课程,可为后续的《安全评价》、《安全人机工程学》、《安全管理学》等课程学习打下理论基础。它是大部分安全工程专业院校研究生入学考试或复试的必考课程,在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评价师资格考试中占有较大比重,更是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在将来从事安全方面工作所必备的基本功。由于该课程的涉猎面非常广泛,知识抽象繁杂,且与《安全学原理》、《安全评价》等课程内容存在一定的重复,如何强化教学效果显得非常重要。文章从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改革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安徽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的《安全系统工程》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研究。

2.优化教学内容

安徽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选用吕品教授主编的《安全系统工程》(修订版)作为课程的教材,该教材主要内容包括绪论、系统安全分析、事故树分析、危险有害因素及危险源辨识、系统安全评价、系统安全预测、系统危险控制等[1]。为了避免《安全系统工程》课程内容与《安全学原理》、《安全评价》的内容过多重复,任课教师应统筹协商,突出各门课程的重点,合理制定各课程的教学大纲,并科学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比如事故致因理论应着重放在《安全学原理》里讲解,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应作为《安全评价》的一个重点内容,这些内容在《安全系统工程》中不应作为重点介绍。结合我校的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情况,应重点讲授四大模块,即系统安全分析、系统安全评价、系统安全预测、系统危险控制。

3.改进教学方法

大多数教师采用的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但是《安全系统工程》知识较为抽象难懂,如果一味采用讲授法,学生就会慢慢失去听课兴趣,学习主动积极性会降低。鉴于《安全系统工程》课程对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及考研的重要性,授课教师应该在讲授法的基础上,结合问答法、案例启发讨论法,主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讲授法是教师利用多媒体或板书,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这也是本课程最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针对学生较易理解知识点的讲授。问答法主要针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部分,教师可将这些知识点与已学知识点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并以一系列问题的形式提出,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思考后回答,应用问答法可以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案例启发讨论法主要针对那些特别抽象的难点部分,教师可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安排学生课堂分组讨论、相互启发,以学生回答问题及教师的总结剖析为结尾,案例启发讨论法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是整个课程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除了考核学生是否掌握课程基本知识外,还应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传统的一次性闭卷考核方式仍然是大部分课程采用的主要考核方式,这就难免造成学生只重视课程理论知识,忽视自身综合能力的锻炼。《安全系统工程》课程采用了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传统的闭卷笔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笔试题目里应设置1~2道实际案例分析题,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平时成绩除了作业成绩外,还应考查学生的课堂出勤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及课堂案例分析情况。这种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经过实践后发现,学生反响较好,也能被学生普遍接受,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5.结语

《安全系统工程》是安徽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核心课程。由于该课程涉猎面广泛,知识抽象繁杂,且与后续一些专业课程存在一定的重复,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显得十分重要。要讲授好这门课程,教师应优化教学内容,避免与其他课程重复,在传统讲授法基础上引入问答法、案例启发讨论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在考核方面采用闭卷笔试、作业测试、课堂回答问题及案例分析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8篇:成功格言范文

关键词:软件工程;案例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3-3230-03

Teaching Reform and Research for Course Software Engineering

ZHANG You-wei1, MA fei2, MA Deng-wei1, HOU Yi-fan1, QI Xu-yan1

(1.Surveying and Mapping Institute,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52, China; 2.Nanyang V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Nanyang 473000, China)

Abstract: Software Engineering is an important course to foster the students' capability of software development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qualities, which is significant for student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engaging in software development and step into project practice as soon as possible. In this paper, by proceeding from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s of teaching, the teaching actualities and difficulties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have been analyzed. Furthermore, several issues on the course have been discussed, namely, system of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ode with practice and way of check.

Key words: software engineering; case-based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

目前,软件工程作为我院各专业的一门选修课,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软件危机、软件工程、软件过程、结构化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软件测试、软件项目管理、软件维护与软件质量保证等。本课程对培养研究生在掌握软件工程基础理论,传统的软件方法学、面向对象的软件方法学,以及软件项目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得研究生掌握软件工程的理论知识及基本的研究方法,了解传统的软件方法学、面向对象的软件方法学的区别和优势,增强软件项目开发的能力,及时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状况及前沿研究领域,从而使其具备在实践中能够正确、熟练地运用软件工程中技术、方法和工具的能力。

由于软件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现行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实践等环节上都存在很大不足,且直接影响了课程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开展本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1 教学现状与困难

目前本课程的教学现状主要有如下两个特点:

一是传统的内容多,新技术新方法少。在目前的教学中,基本是按照软件生命周期各阶段的顺序来进行内容组织和讲授,对于UML语言、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XP极限编程、RUP、Rational Rose、CVS等这些新的方法、技术和工具涉及很少。随着这些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日益广泛,有的甚至成为主流,如果不及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容易造成教学和实际运用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很快融入到导师的项目研发工作中;二是理论教学内容多,实践教学内容少。本课程教学时数为40学时,大部时间都在进行理论教学,仅仅安排了6学时进行试验,由学生独立完成,最后提交项目源程序和开发过程中各阶段的文档、报告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过多的理论内容,只能使学生被动地听课,学生感到讲课内容抽象枯燥,常常是似懂非懂,有的学生甚至觉得本课程没什么实用价值,不太喜欢学,所以教学效果也不好。软件工程是一门工程性的科学,学生不可能靠听讲软件工程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就学会开发一个实际的软件,而是要在实际的“动手做”和“真正练”中去体会软件工程思想,掌握软件开发方法和技术,最终才能熟练运用到真实的软件项目开发中。

目前本课程的教学难题主要有三点:

一是软件工程理论发展日新月异,教学内容更新速度跟不上发展。尤其是近10年来,随着IT技术日益深入到现实社会的方方面面,软件工程的新概念、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涌现,教学没能及时跟上软件工程理论、技术的发展。因此,如何实现学生所学知识与未来实际工作的无缝衔接,教学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是本课程的一个教学难题。

二是教学缺乏实际项目背景,过多的理论教学容易陷入说教。完成本科阶段学习的学生,一般只学习过一些编程语言,编写单个程序的代码很少能够超过5000行,编写程序的数量和时间很是有限,大部分学生缺乏实际的项目开发经历和较正规的开发训练。然而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内容是针对较大规模的软件开发而设计的、是全世界优秀软件工程师的经验教训总结,如果照本宣科,只进行书本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很难理解该课程的精髓,很容易对该课程产生虚无缥缈的感觉,使得教学流于形式,该课程变成了需要背诵记忆的课程,学生学无所获。因此,如何将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与热情,是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难题。

三是培养的学生缺乏团队开发意识,难以满足导师对研究生软件开发能力的需求。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飞速发展,软件开发技术不断提高,软件复杂程度和代码行数呈指数级别增长。因此,一般工程项目或软件开发都必须以团队形式进行,个人英雄主义和黑客独来独往的思想对工程化的软件开发是很不利的。然而,目前本课程的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主要还是以学生个体为主,即使有一些团队训练项目,从检查验收结果看,往往还是由那些开发能力强的学生独立完成,最后进行成果分享。缺少对学生团队开发能力和职业素养行之有效的训练方式,培养的学生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脱节。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软件团队开发能力和软件开发职业素养,缩小教学与导师对研究生软件开发能力需求之间的差距,是软件工程教学中的又一难题。

2 教学改革与措施

2.1 构建先进的教学内容体系

结合学院各专业理论需求和测绘软件开发特点,我们构建在理论、应用、实践三个层次上的软件工程教学内容体系。理论部分主要讲解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实现、软件测试、软件演化、软件过程、软件质量、软件配置管理和软件项目管理等软件工程课程核心内容。应用部分以当前流行的统一开发过程、面向对象技术和UML语言为核心,融入实践教学案例,覆盖RUP、Rational Rose、CVS、Junit等软件工程工具和环境,使学生掌握当前先进的软件工程方法与技术。实践部分要求学生以团队的方式协作开发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软件系统,建立支持小组开发的支持环境,让学生从“可实践”软件工程角度学习和运用先进的软件工程思想、技术解决软件开发中遇到的问题。

2.2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1) 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构建先进的教学内容体系以及课程内容精心组织,突出各知识点之间内在联系,建立软件工程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实践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梳理软件工程的历史发展脉络、揭示隐藏在知识点背后的思想深度,激励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学习热情。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走上讲台――学生讲解、教师总结,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习热情。对遇到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启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与热情。

2) 采用案例式教学。目前在软件工程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多的理论内容讲授,这使得学生缺乏对软件工程知识的感性认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将近年来主持研发的一些专业软件项目和开发经验进行总结、抽取,梳理相关设计方案、技术文档和源代码等内容,形成一个个独立工程项目案例;同时也收集国内外经典软件工程教学案例(比如微软公司和IBM的),进行消化吸收。将这些案例(包括成功与失败的)提供给学生作为素材,实施案例教学。部分案例由教师在课堂上讲解,部分案例由学生分析、讨论、讲解。学生对项目成功与否,哪些地方符合软件工程思想,哪些地方违背了软件工程理论,怎样改进等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丰富了教学手段。

3) 制作高质量电子课件。高质量的电子课件对学生专心听课、提高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都有很大帮助。因此在制作课件时,要尽量使其具有动态性,尽量用图、表等来表现讲课内容,使整个课件具体生动。避免过多的文字堆砌,更不能将大段大段的课本内容搬上课件,否则只能使学生看着PPT就感觉“头大”,不愿意听课。能用鲜活事例、动画、图表的地方尽量不要出现过多的文字,这样既能讲清楚问题,也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对讲课内容的掌握也当然就更加牢固,对提高教学效果和授课质量也大有好处。因此,我们准备用OFFICE2007+FLASH重新制作电子课件和教案,下发给学生中文版课件和教案,而上课时采用英文版电子课件和教案。

4) 开展双语式教学。为了逐步培养学生适应英语授课和英语思考问题的意识,我们准备采用外国原版英文教材,课堂板书和作业都采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教师进行英语提问,并鼓励学生使用英语回答。在讲课过程中,对易于理解的内容采用全英语讲解,不易掌握的部分用汉语讲解。同时给学生提供英文软件工程课外阅读资料,以使他们及时了解国际上软件工程的最新发展和动态。这样做既能活跃学生思路,开阔学生眼界,同时也能深挖掘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5) 使用英文原版教材。为配合双语教学,同时满足研究生课程教学要求,在众多软件工程英语教材中,我们选择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软件工程――理论与实践》(第三版影印版),由Shari Lawrence Pfleeger博士主编,Pfleeger博士是世界顶级软件工程专家。该书完美体现了软件工程的两个重要方面――实践者的经验和研究者的理论,并将这两个方面进行了完美结合,而且针对软件工程中的关键问题,讨论了该如何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案。书中介绍了目前最新的软件工程技术和工具,引用大量实例研究和文献中的例子,讨论了他们如何影响我们构建和使用最终软件工程产品。

2.3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课程实践主要内容是按照先进的项目管理和开发模式,由团队独立完成一个软件项目的开发,使学生得到较全面、系统和规范的软件工程实践训练,培养创造性的软件设计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的设想如下:

1) 以案例为导向。大多数学生一旦进入到真实的软件开发项目中,往往不能快速下手、进入状态。因此我们结合学生专业方向进行了案例设计,案例分析过程引入“Learning by doing”的先进教学理念,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提出案例的解决方案。目前我们已经建成了一定规模的案例库,具体包括:软件演化过程支撑工具、专业人才数据支撑平台、支持软件并行开发的CASE系统、云雾剔除软件系统、科研论文平台软件系统、Linux应用软件开发工具、嵌入式GIS公共数据平台、月球表面地貌三维模拟系统、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医院病房监护系统、银行网络ATM系统和高速公路三维信息化系统等等。案例库的建成为学生项目实践打下了基础。

2) 结合兴趣选题。实践项目命题原则是:尽量结合教学、科研的实际课题,反映学院专业需求,以获得更好的工程设计训练。由于项目受到时间、开发环境、条件等限制,命题应从实际出发,确定课题的大小规模和难易程度。要求学生自愿组合开发小组,结合专业需求与兴趣选题。三十多命题为学生自主选题提供了不同应用领域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开发实践的积极性。

3) 进行分段实施。实践过程按照真实的项目管理和开发模式进行,重点放在软件需求和软件设计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各安排1-2次项目方案讨论,小组内部交流与协作,考察方案对需求变更的适应能力,要求开发过程反复、迭代进行,从而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的意识。

通过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协作性学习和团队精神的一种很好的模式。

2.4 改变考核验收方式

在考试方式上,我们准备改变以往的做法(卷面考核和项目实践考核并重),改为以项目实践考核为主,卷面考核为辅。最终课程成绩考核包括平时考核(10%)、项目考核(60%)和卷面成绩考核(30%)。平时考核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及出勤等;项目考核包括项目的完成情况、项目各阶段的文档和报告,源代码,可运行软件等;卷面考核采取闭卷笔试,主要考察学生对软件工程理论内容的掌握。同时对课堂学习表现优异的学生额外可以有一定数量的附加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项目考核成绩则由各阶段文档及其规范层度(20%)、软件功能及其是否可运行(40%)、学习态度与独立编程能力(20%)和项目设计报告(10%)组成。项目成绩由小组之间互评(40%)和任课教师评分(60%)共同确定,这样既保证了最终学生成绩的合理性,又激发了各组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促进学生将理论学习与能力培养紧密结合。

3 结束语

由于软件工程一直在不断变化与发展,新的方法和技术也会不断出现,因此对软件工程的课程教学也应该不断进行改革、调整。目前,在学院相关教学部分的大力支持下,软件工程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计划与方案已经得到批准,我们准备从2011年下学期开始,对研究生的软件工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了上述一些改革和探索,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夯实学生软件工程素养和软件开发能力。

参考文献:

[1] 沈各军,顾春华.软件工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5(1).

[2] 沈各军,居德华,顾春华.探索软件工程硕士的课程教[J].计算机教育,2004(8).

第9篇:成功格言范文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针对不同专业特点选择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结合三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实际情况、学生自身基础,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研究与探索,精选符合专业特点的教学内容,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对本专业融合激发学生兴趣的工程实例;实验教学由传统的验证性过渡到综合设计研究型,取得了一定效果。

关键词:

数字信号处理;理论教学;课程实践;探究式教学

1.引言

数字信号处理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的地位相当于电气时代的“电工基础”。作为专业的技术基础课,要求学生通过本门课程学习建立“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概念;掌握数字信号处理基本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训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技能,这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应用型人才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三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进行数字信号处理教学研究和实践进行探讨。

2.教学特点与内容设置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众多专业课中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其课程内容涉及到很多数学知识,如复变函数、差分方程、Z变换和矩阵理论、离散傅里叶变换等,同时,与工程实际又紧密相连,且技术手段发展也非常快。结合三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实际情况,并充分体现“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理论内容丰富、实用性强而基本概念抽象难理解等特点,进行如下的教学内容设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大部分的学生“信号与系统”、“微积分理论”课程基础较好,“数值计算”、“复变函数”基础相对差一些。“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是本专业学生的一门重点必修课。本课程设置64个学时,理论52学时,实验12学时;理论增加4个学时专门介绍数字信号处理中涉及的数学知识,以便后面理论学习更加自如;删除部分因课时受限而课堂不讲授的内容;压缩了一些与“信号与系统”课程重叠的章节;因通信与信号处理领域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多采样率数字信号处理;同时,课堂增加利用MATLAB软件进行释疑与实现及LABVIEW图形编程环节,使一些难理解的抽象理论和概念得到直观演示解释,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对于实践环节部分,由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改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且增加课程设计这个教学环节。经过几年的该课程教学研究总结,教学应该遵循这样一个原则:以讲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基本技能为主,兼顾内容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现将课程内容归纳分为三大块:

(1)基础理论和概念部分。对已在“信号与系统”课程中学过的内容(离散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离散信号与系统的频域分析)课时进行适当压缩,重点讲述利用傅里叶变换、Z变换对信号和系统进行频谱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信号变换的重要性,它是分析信号与系统重要工具;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傅里叶变换(FFT),都是描述信号的频域离散化,并能利用DFT对数字谱进行分析,注意适时信号处理过程中出现的(栅栏效应、泄漏效应、混叠现象)现象;FFT的讲述是个难点,这是一个数学算法的优化过程,学生很难接受,那么引导学生理解DFT运算量成为了关键,即让学生关注信号分析实时处理过程的时间问题,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逻辑性一般较强,能较好理解,并为下一步学习DSP打下基础。

(2)数字滤波系统设计部分。数字信号处理实用性是从滤波器的设计开始,只要有信号就会存在干扰,从现实生活中手机使用接收信号有强有弱及杂音,引导学生认识滤波器设计的重要性及必要性。I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脉冲响应不变法、双线性变换法);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线性相位、窗口设计法、频率采样法、最佳逼近法);数字滤波器的实现结构。这部分内容学生理论计算比较困难,利用MATLAB软件或结合LabVIEW图形语言可以更形象的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通过ppt演示滤波器设计和信号的滤波过程,加强学生对滤波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3)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实现及应用部分。通信与信号处理领域的快速发展,增加多采样率及实现方法;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语音系统中的应用(包括语言的识别、语言的理解、语言压缩、语言合成等等,为智能计算机的发展提供基础);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应用举例。实践表明,通过对电子信息工程中数字信号处理的应用实例进行具体分析,更能体现出来数字信号处理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联系,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课程实践改革

(1)课程一体化实践。“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实践改革:通过程序编写实现与本课程知识点的相关算法,从而加深对该课程基本理论理解和基本技能掌握。根据我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对课程实践部分做出如下改革。教师给学生布置实验任务时给出其详细的程序流程图,及实验的主框架程序(如程序初始化部分,基本函数,绘图语句),学生根据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对照程序流程图,实现完成整个实验,这种改革方式促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实践环节的自信心,不再是面对题目无从下手的状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形象生动,达到“先帮后扶再放手”的目的。实践证明,采用这种实践改革模式,我专业大部分学生能结合理论知识对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和分析。

(2)独立开设课程设计实践。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各行业大都需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而且就业中对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方面能力的提升体现的是理论分析能力和计算机编程分析能力的综合过程。课程一体化的实践过程只是针对独立的知识点进行,加上学时限制,验证性实验占大多数。为此改变教学计划,为电子信息专业学生开设“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实践”课程,这样使得学生对软硬件设计都较熟悉(原本专业只有电子技术方面的独立课程设计),更易于满足现代信息企业对电子信息人才方面的需求。

(3)探究式学习课外实践。数字信号处理的课后练多是理论计算分析,学生做起来觉得很枯燥也没有兴趣。对此,本专业进行课程改革的另外一方面就是以课外作业的形式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即围绕课程中重要知识点,遵循一定的步骤开展探索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确定探究方向、搜集并整理资料、组织探究、得出结论、总结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本课程所学到的知识,探索和解决现实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要求学生在课程结束后的一周内,提交一份研究报告,作为期末总成绩的一部分。具体操作为:以2—3人为一个小组,自主搜集与本课程内容相关、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课题。在计算中心实验室调试MATLAB程序或LabVIEW程序。实践证明,这种探究式课外实践拓宽了学生视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了解,加强了MATLAB及LabVIEW软件的应用。探究式学习可以督促学生发挥自己的探究精神,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际。

4.结束语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一般都工作在电子信息和电力系统等高科技行业,这些行业的迅速发展,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对本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逐步兴起的5G和物联网战略、电力系统向智能化发展,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是基础之一,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将大有用武之地。技术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应及时反映时代的特点并能体现科技发展的前沿方向,理论上古今并重、技术上厚今薄古,以适应客观形势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多媒体技术能创造出虚拟的现实世界,让情景教学成为现实;利用电子课件的“辅助”教学,其信息量丰富、可减少重复性劳动、提高教学效率;加强实践性环节教学能激发学生主动地学习、创造地思维,加强实践性环节教学对知识体系的构建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汪西泉.“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5.63(5):95-98

[2]高西全,丁玉美.数字信号处理[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3]陈丽华,程耕国.“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两课的优化整合[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