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成功格言范文

成功格言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成功格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成功格言

第1篇:成功格言范文

人才是利润最高的商品,能够经营好人才的企业才是最终的大赢家。

如果有一个项目,首先要考虑有没有人来做,如果没有人做,就要放弃,这是一个必要条件。

成功之道: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成功格言范文

1、人活着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像草一样活着,虽然同样享受着阳光雨露,美丽着环境,但是永远长不大。人们可以踩过你,却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感到痛苦,因为人们本身没有看到你。另一种是像树一样成长,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你被踩进泥土里,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成长起来。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就是在遥远的地方,人们都可以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给人们一片绿荫,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也依然是栋梁之才。

2、听不到批评是一种危险,听不到奉承是一种幸运。

3、有一个梦想不容易,坚持梦想更不容易。

4、大型企业看文化,中型企业看行业,小型企业看老板。

5、产品试销快不得,全国推销慢不得。

6、每个人一定要学会走出自己的生活和思维逻辑去思考问题,这样才能走更远。

7、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要找到自我原因。

8、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而连士兵都做不好的也不会成为好的将军。

9、产品的好坏,就是人格的好坏。

10、小胜凭智,大胜靠德。

11、经营的九十八是人心,品牌的九十八是文化,矛盾的九十八来自误会,资源的九十八靠整合。

12、创业永远没有终点,我们永远在路上。

13、心中无敌,无敌于天下。

14、一定要记住,永远是企业最好的时候去融资,去改革。

15、成功是优点的发挥,失败是缺点的积累。

16、创业者多去看看失败人的经历,成功的原因千千万万,失败的原因就那么几个。

17、一个团队,战略不正确,靠战术调整是很困难的。

18、千斤重担人人挑,个个头上有指标。

19、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问题多。

20、巨大的成功不是来自力量,而是来自韧性。

21、要学会向竞争者学习。

22、上当,不是因为对方太聪明,而是因为自己太贪。

23、创业者要懂得左手温暖右手,要懂得把痛快当做快乐,去欣赏去体会,你才会成功。

24、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而后天会很美好。大部分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

25、创新在于成为你自己。

第3篇:成功格言范文

关键词 大工程观 工程教育 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1.018

2014年6月3日,在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指出工程科技是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发展科学技术是人类应对全球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工程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撑起强国富民重任的脊梁,而工程教育就是工程科技人才成长的摇篮。我国的工程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基本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对多层次、多专业、多类型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据统计,目前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有1047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1.5%;高校共开设工科本科专业14085个,占全国本科专业总数的32%;高等工程教育本科在校生452.3万人,研究生60万人,占高校本科以上在校生规模的32%,①我国工程教育的规模居世界第一,但是,从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和应对日益严峻的挑战来看,我国的工程教育创新和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着不少问题和挑战,如工程教育与社会脱节、工程教育体系不够健全、课程体系相对陈旧、教师体系缺乏经验等,相当一部分工科毕业生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差、专业面窄,难以满足社会需求等。由此可见,我国的工程教育亟需改革。要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树立“大工程观”是工程教育改革的重点和关键。

1 大工程观产生的背景和内涵

“大工程观”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潮,是美国工程教育与科学教育进行比较后提出的一个概念。社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求我们在实现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充分考虑文化、环境、道德等多方面因素,实现同步发展,而大工程观就是一种以整合、系统、应变、再循环的视角看待大规模复杂系统的思想。②“大工程观”的产生顺应了时代的变化,具有必要性和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工程教育的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工程技术模式、工程科学模式和工程模式。工程技术模式主要是侧重于技艺技能与工程经验,侧重于工程技术知识的掌握,工程技术本身的研究与运用;工程科学模式,由“技术型”向“科学型”的转变,主要发生在欧洲大陆以外的国家和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中国,主要聚焦于理工学科,培养过程中注重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科学性”的工程知识体系以及它所造就的“分析型”工程师,在各国的工业界始终是受到质疑的,这可能就是所谓企业文化与学术文化的冲突;工程模式,即“大工程观”,在20世纪80年代,正当中国的工程教育由“技术型”工程学科向“科学型”转变的时候,美国却听从了一大批有识之士的告诫,改变其原有的工程教育发展方向。《美国工程教育与实践》和《本科的科学、数学和工程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报告,拉开了整个美国工程教育大改革的序幕。1989年,MIT的报告指出,战后的工科课程向着工程科学方向演变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合理的,但是今天已然是“过度科学化”。1994年,MIT院长乔尔・莫西斯提出了《大工程观与工程集成教育》的长期规划,1995年,《重建工程教育》等一系列报告使得美国的工程教育发生了重大转变,但并不是由“科学性”退回到“技术型”,而是“回归工程”,形成在新的水平上综合了科学和技术的新范式,即“大工程观”。

2 大工程观的要求

大工程观的“大”不能只从简单的大小来理解,“大”是用来修饰“观”的,是更加注重工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这个“大”把现代工程的领域扩大、意义增长、使命加强和价值提升突出地表达了出来。

工程环境的丰富性和工程技术的复杂性,对工程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21世纪的工程师须是集知识、素质和能力于一身的高水平人才,不仅要求他们拥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和精湛的技术能力,能创造性地解决有关专业的技术难题,还要求他们善于合作和协调,处理好与工程活动相关联的各种社会关系。同时,工程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应该打破技术眼光的局限,对工程活动的全面社会意义和长远社会影响有自觉的认识,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基于“大工程观”观的工程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认知方式,不仅仅强调单个的专业科学技术知识和实践能力,更强调各个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间的关联性和整体性。大工程观指导下的工程教育培养的应该是优秀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但具备从事复杂工作的能力,也具备良好的较宽领域的适应能力。

3 基于大工程观的工程教育改革对策

3.1 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依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提出的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学校的高等工程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都应该是不一样的,但总体来说我国各高校工程人才具体培养目标趋同,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目标模糊,具体定位不清晰,无法充分体现现代工程教育理念,对于“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个问题缺乏清晰的认识,基本上凭经验或者模仿别人办学。③我国工程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获得必要的工程师训练的高级工程科技人才。这个培养目标的特点是突出了“工”,强调为工业、工程第一线培养人才。从大工程观的视角来看,不同类型的高校必须认清自身现阶段的主要发展空间,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但各目标中应该要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的知识背景、工程实践能力以及整体性的思维方式,还要注意学生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的工程师不仅要具备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科学知识、精湛的技术能力,还应该注重其他非技术能力的培养,包括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商业能力等。

3.2 专业设置

建国初期,我国在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下,专业多是按照岗位进行设置,随着时间的发展,专业的种类逐步减少,专业口径不断拓宽,专业的设置更加规范、科学。但是总体上来说专业设得过多、过细、过窄,行业色彩过浓局面还是未曾得到很好的改善。学生基础知识不够宽,视野比较窄,难以适应大工程环境下多项技术工作的需要,工程毕业生对社会适应性不强,缺乏必要的创新的精神与能力。“技术上狭窄”和“狭窄的技术”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工程师的要求。高等工程教育应该要树立“大工程观”的教育思想,注重工程知识教育、能力教育以及素质教育,尽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各工科院校要根据“大工程观”的需求,结合自身学校的特点,设置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

3.3 课程设置

“大工程观”的核心是“工程系统学”,要求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科学与基础理论修养,形成对宏大或复杂工程的系统视野;又能从多学科的视角审视,同时还有具备人文情怀和工程组织素养,具备集成的知识结构。在对工程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尊重工程教育的特殊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是工程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明确21世纪工程师的素质要求,进行扎实的适合工科的课程改革是工程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大工程观”需要宽的知识面,工程教育应打破学科壁垒,整合教育资源,实现多学科之间的融合,使学生获得更加广泛的知识,更好的适应社会对工程人才的不同需求。工程教育的课程设置不仅要注重学生工程理论知识的培养,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学生创造力、领导力等非技术能力的培养。总之,学校对学生跨学科、综合化的知识体系和结构的建构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3.4 教师队伍建设

高水平工程师资队伍是我国工程教育的又一重点,但是,目前我国工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存在种种问题,亟待进一步提高,例如:教师数量不足;缺乏工程实践经历;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实践教学能力较差;重视教学不够;缺乏完善的评价机制等一系列问题,由此可见,现有的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根本无法满足“大工程观”对教师的需求,建设具有创新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迫在眉睫。“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还要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且不断接受专业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建立“双师型”的教师队伍,首先要改变“重理轻术”的理念,重视教师工程技能和实践的训练,同时也要侧重学科交叉,文理渗透,扩大教师视野,拓宽其知识面和能力结构等。教师队伍建设的改革是整个教育教学改革最重要的支撑,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点,不容忽视。

注释

① 王栋.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获国际认可.光明日报,2013-08-21:006.

第4篇:成功格言范文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现状;课程体系改革

“土木工程施工”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土木工程施工中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和应用,掌握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各主要分部工程的施工技术和组织规律,具有发现并有效处理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一般性技术和组织计划问题的基本能力。本课程具有知识面广、工程实践性强、交叉性强、发展迅速等特点。要求教师们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以满足综合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一、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先进的施工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不断涌现,对工程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厚基础、宽专业、大土木的背景下,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扎实掌握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工艺要求、组织管理控制要点,提高实践能力,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是教学过程中应重点考虑的问题。但长期以来,该课程在实际教学环节,仍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滞后。

随着我国基础建设规模的扩大,针对土木工程施工方向的研究越来越多,涌现出大量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并且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国家和地方的标准、规范、规程等也不断更新、完善。由于各高校教材使用周期的原因,其内容更新较慢,缺乏新意和特色,部分内容是现在施工中已经淘汰或者相对滞后的工艺与标准,很多现阶段比较成熟的设备、技术、工艺没有在教材中体现。例如,现在很多教材在砌筑工程中仍然以介绍黏土砖的砌筑方法为主,在教材设置中对绿色建筑的介绍较少。这造成了完全依靠教材,学生不能学以致用。

2.实践教学环节少。

由于土木工程施工综合性、实践性强,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要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而且还要具备综合分析和实践能力。但是,目前高校“土木工程施工”教学仍采用课堂式教学为主导,教师对各分项工程进行施工工艺流程讲解时,学生缺乏现场的实践经验,不能对老师讲授的要点知识进行深入掌握。事实上,若不重视实践教学的安排,即使在课堂教学中穿行有限的施工现场观摩学习对学生能力培养起不到太大作用。因为若干次脱离的现场观摩,学生只看到的是某一时段的施工过程,无法对全局的施工控制进行把握,导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仍存在脱节现象。

3.教学模式单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板书为主,此种教学模式针对理论性强的课程有较好的效果。但针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仍然采用传统模式教学,授课内容缺乏直观感和立体感。教师“讲”,学生“听”,师生间缺乏互动,学生处于被“灌输”知识状态,学习热情不高,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欠佳。

二、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施工组织课程设计以及生产实习三个环节。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各个环节有机紧密的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1.实地调研为先导。

我校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安排在学生大三阶段进行学习。大二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测量等专业课程,有一定的专业基础。教师可以根据土木工程施工的具体实际,编制与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相关的数百道题目,作为学生假期调研的方向。在大二春季期末放假前,动员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参与施工管理的现场调研,每一位学生从题目库中选择一个调研方向,假期期间完成调研工作。

2.课堂教学多开花。

课堂教学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形式,教学效果的好坏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自身的特点,授课过程必须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探索课堂教学的新形式。(1)教材内容整合、更新。结合现在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完全依靠教材学习,无法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样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重新整合教材资源,多与现行的国家标准、规范相结合,备课中引入典型工程案例,对教材中没有的工艺、方法进行讲解。结合国家的政策方向,引入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确保教授内容不过时,切实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2)多媒体教学与工程案例相结合。在教学环节中,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手段。教师在讲解施工工艺、施工工法时,可通过多媒体教学将自己在工地现场搜集到的视频、图片与课程进度相结合,直观的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具体的施工工艺能有直观的认识。在理论性较强的知识讲授时,比如模板设计介绍时,该部分涉及模板的选型、选材、荷载计算、组合设计等相关知识,可以采用传统教学法,使学生对其基本原理进行深入掌握。在教学中,注重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进行土方工程降排水施工时,集水井降水部分,先以动画形式引入,使学生对该种工法基本施工工序有初步认识,接着对该种工法的具体施工要点与控制要点进行讲解;对集水井降水缺点的分析引出产生流沙现象的原因以及防止措施;作为一种预防流沙的降水方法引出井点降水法;结合实际施工现场的操作视频,轻型井点设备工作原理的动画播放,对轻型井点设备组成及各部分技术要点进行讲解;轻型井点的布置要求与井点计算主要采取课堂讲授与实例分析的方法进行。结合现场施工视频对井点施工工艺流程进行介绍。

3.专题研讨贯穿理论教学。

学生通过假期的课外调研,对各自调研的主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可以按照教学单元组织学生进行专题研讨。我们按照教学基本章节为主线,每章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首先由参与相关内容调研的学生结合调研情况谈谈自己对本章内容的看法,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观点进行评价、补充。通过专题调研,能使学生对假期调研内容进行印证,其他同学在讨论过程中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很好的复习,不但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设计师、施工现场管理专家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结合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针对工程实际建设当中常遇到的问题,提出他们各自的看法。一方面使学生获得了与现场相关的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指引了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

4.生产实习进行理论知识升华。

前期调研主要侧重于“问”,课堂学习重点在“学”,生产实习更加强调“做”。在学期末,组织学生进行为期4周的生产实习,可以使学生亲自参与到施工管理工作中去。我校注重学生实践环节的培养,学院与南阳市的多家建筑公司建立了合作联盟,成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利用资源优势,在生产实习环节,将学生分以10人左右为单位分散到学校周边的各个工地现场中去,要求学生以工地技术人员助手的身份,参与工地现场的组织与管理工作。任课教师、实习教师与建设施工单位技术人员组成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生产实习前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培养学生安全生产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在生产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全程指导,带领学生查阅施工图纸、参与施工现场放线工作及各分项工程质量检查工作,保证学生全程参与,引导学生对项目质量控制、进度控制等问题进行讨论,使学生能主动融入到现场管理的工作中去,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实习结束之后,要求学生根据实习工程特点与自己实习经历撰写生产实习报告,对工程中技术管理的要点和质量控制的要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学习做总结。通过生产实习环节,使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整合,从而达到从“学”到“用”的升华。

三、结语

由于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飞速发展,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能力需求提升,对传统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教学方法多样可行、理论紧密贴合实际已成为课程改革的方向。教师应该在实践经验、知识储备、业务能力等方面不断提升,多管齐下,强化教学效果,通过不断开拓创新,努力培养出专业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创新能力高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宗仁.土木工程施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何双华,曾桂香.“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2(2):60-61.

[3]戎贤,崔武文,闰西康.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2(1):9-13.

[4]谢攀,陈存恩.基于CDIO理念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4(5):125-127.

第5篇:成功格言范文

    片段一

    口算:3/8×8/3  5/6×4/5  7/15×15/7  8/9×3/4  4/5×1/2   3×1/3   15/14×7/5  1/80×80

    学生很快的口算出结果后,我问:"你能抓住算式的某些特点将它们分类吗?为什么这样分?"

    生1:"按计算结果可以分为两类,得数为真分数的为一类,得数为1和带分数的为一类。"

    我笑着表扬了该同学能够认真观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这个意见颇有见地和启发性!

    接着我问:"大家再想想,还有没有其它的分类方法呢?"

    生2:"得数为1的是一类,得数小于1的为一类,得数大于1的为一类。"

    该生的回答马上招来了全班的同学的一致反对!好几个同学等不及我指名,便按奈不住地说:"分两类更好!"好多同学们的手仍举得高高的,胸有成竹的,我说,我说……

    生3:"我来帮他完善一下,得数为1的分为一类,得数小于1和大于1的都可以归为得数不为1的,所以再分为一类。"

    刚才跃跃欲试的场面一下子平静下来,所有的手都放下去了,等待着我对他们的思维成果做出"评判"!

    我带着满意的神情说:"同学们真不错!不仅善于观察,而且还善于比较、归纳,特别是能借鉴并完善别人的意见,这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学习能力,请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

    我又问:"大家再观察得数为1的这一组算式,看看它们还有什么特点?"

    生1:"它们都是乘法算式,而且乘积为1。"

    生2:"它们都有两个因数,而且每题中的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是反过来的。"

    生3:"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刚好倒过来了。"

    ……

    后面的回答基本大同小异,我趁机问道:"你们能给具有这种特征的两个数取个名字吗?"

    生1:"我觉得可以叫反数。"

    生2:"我想叫它倒数。"

    很多同学都在下面附和叫倒数,叫倒数!

    我说:"这两个名字我认为都不错,你们都觉得倒数好一些,是吗?既然这样,那听你们的,就叫倒数吧!"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倒数吗?"

    ……

    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创设"了"将多个算式按特点分类"这一问题情景,抓住教学中"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出倒数的意义。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成果,于"求异"中"求优",学生不仅参与积极,而且还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片段二

    出示:1 、27、1、0、

    提问:这几个数中,你最喜欢求哪个数的倒数?为什么?

    一个成绩很平常的同学站起来说:"我最喜欢求2/5的倒数,只要把它的分子分母调换一下就是5/2,2/5×5/2=1,所以2/5的倒数是5/2。"

    这个数太普通了,我来说,我来说……

    一个女同学站起来,很得意地说:"我最喜欢求1的倒数,因为1可以看成1/1,把1/1的分子分母调换一下,还是1/1,不就是1吗,所以1的倒数还是1。"

    没等她坐下,一个男同学"腾地"站起来说:"这样想还是挺麻烦的,因为1×1=1,所以我们就说1的倒数是1,不用像别的数那样倒来倒去,更方便!因此我最喜欢求1得倒数!"

    在一种强烈表现欲的驱使下,同学们将1的倒数是1的道理讲得既清楚,又透彻了,我也悄悄地将这一结论写在了黑板上。

    一股不甘示弱的情绪还在课堂上持续着!一些平时较有挑战意识的同学更是把手举得高高的,唯恐没有发言的机会。我示意其中一个同学,他说:"我喜欢求0的倒数,因为0可以看成0/1,把它的分子分母调换一下,就得到1/0,0不能做除数(分母),所以1/0不存在,那么0也就没有倒数了。"

    真不愧是我们班的"数学王子"!能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今天的问题,我翘起了大拇指,着实表扬了他一番。正当我还沉浸在这个同学得意表现的时候,一个一向不太爱发言,但成绩不错的女同学红着脸站起来说:"我也最喜欢求0的倒数,但我和刚才那位的意见有些不同,我是这样想的,因为0×(0、1、2、3……)≠1,所以0没有倒数。"

    课室里响起了哗哗地掌声,我也不禁鼓起了掌声!没有想到,真的没有想到,这个同学还用到我们未曾学过的不等式来说理,而且说理是那么的精辟、透彻,用"言简意赅"四个字来形容都不为过,而且哗哗地掌声也在无言地告诉我,她的回答比我刚才欣赏的答案更能让同学们信服!

    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不仅给所有听课者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而且还改变了许多老师对我们整个班集体的看法,认为我们六(一)班非但不是数学"最差"的班,好像应该是"最好"的班!回顾自己接班时那种极不情愿而又不得不接的感受,领导老师们的评价以及课堂上每一个精彩的片断都似乎在狠狠地鞭挞着我的灵魂!

第6篇:成功格言范文

一、学生张扬个性,可以激发潜能,开发智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如此,学生一旦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接受,并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独到的理解,最终获取知识。前不久听了特级教师薛法根的一节课,我真切感到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尤其是在朗读教学这一环节上,薛老师的精心点拨和热情鼓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的手臂一次又一次地高高举起,全班充溢着朗读的渴望:有的是尝试性的,有的是模仿性的,有的是背诵式的,还有的是表演式的,一个比一个积极,一个比一个踊跃,个个读得有感情有韵味。

看到薛老师这些个性鲜明的学生,我想到了自己曾经教过的一名女生,她资质很好,语文知识也很丰富,只是成绩并不突出。我帮她分析原因,因为她过于内向,不愿发言,游离于学习氛围之外,以至于潜能无法正常发挥。于是我鼓励她大胆尝试,有意制造机会,让她发言。一次次的成功,让她丢掉了胆怯,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慢慢地,她越来越自信,文化成绩有了显著提高,在一次作文竞赛中获得了全国二等奖,高考语文考出了理科126分的好成绩,而且做什么事都干练、果断起来。她目前正在重点大学读本科,并且是学校活动中的佼佼者。我认为,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她个性的改变和大胆张扬个性有很大关系。

因此说,学生张扬个性不只体现了“快乐语文”的理念,也为他们以后走上社会、成就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教师张扬个性,可以体现教育艺术,提高教学水平

我始终认为,肩负着培养合格接班人重任的人民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思想触觉十分敏锐的人,对生活有着诗意的追求,对人生有着独特的感悟,对课文内容的感受、领悟、解读等,也应深深地打上其精神世界独一无二的烙印。这种敏锐,这种感悟,这种烙印,就是他的个性。这种个性与先天的性格气质有关,更受后天的学习生活体验的影响。

任何教师的个性都是不可模仿的,只能是特殊的“这一个”。所以始创“随文识字”实验教学法的斯霞只有一个,推行“民主+科学”学习模式的魏书生只有一个,提倡“人文教育”思想的于漪也只有一个。他们平时勤耕不辍,不断汲取新的科学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自身具备了良好的个性化知识储备,同时又有着较强的自信心和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他们运用独特的教学方法,在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同时,还注意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去构建学生语文素养的合理结构,这种与众不同的“自己的”教学方法就是个性化的教学艺术。

在课堂教学中,张扬个性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但作为主导地位的教师,其个性的显现直接影响到学生个性的展示。只有教师定位正确了,才能对学生的个性进行正确的引导。目前,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想体现有益的个性张扬,首要的是完成自己新旧角色的转换,在个性思想上,尽可能地贴近新课标要求。

1.语文教师要由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转变为教学过程中的对话者,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进行交流,倡导民主教学。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特别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平等对话、自主探索的乐趣。

2.教师要着力突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和被动性,加强学生与社会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使语文课面向生活、面向世界,这样才能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易于接受,也乐于接受。

另外,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要关注“人”的发展,鼓励学生运用洋溢着灵气和才情的个性化语言,发表虽不成熟却经过独立思考得出的独特看法,尤其是那些有建设性和创新性价值的新见解、新观念,更要极力表扬,使学生为满足教师心灵期待而释放出潜在的激情能量。有人说“每个人的潜能远远超过已经实现的那一半,你的大脑就像一个沉睡的巨人,成功的关键在于需要用火种去点燃。”那么教师就应用自己鲜明的个性化教学,唤醒学生头脑中的“巨人”,激发出他们潜在的个性能量。

在独具教学个性的教师的影响和熏染下,学生的个性怎能不彰显呢?在恰当的引导下,有个性的学生会受别人思路的启示,在自由挥洒的想象空间里,摆脱惯性思维的束缚,形成立体的、发散的多维思维模式。这些既体现出语文创新教与学的好处,更推动了学生探索新天地的脚步。

当然,个性不是反叛,不是新潮,不是特立独行,它必须遵循普遍的教育教学规律,在遵循共性的基础上体现出个性,才能够自信地张扬起来,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无限的魅力。

第7篇:成功格言范文

关键词: 《安全系统工程》 教学改革 案例启发讨论法

1.引言

《安全系统工程》课程是安徽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核心课程,可为后续的《安全评价》、《安全人机工程学》、《安全管理学》等课程学习打下理论基础。它是大部分安全工程专业院校研究生入学考试或复试的必考课程,在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评价师资格考试中占有较大比重,更是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在将来从事安全方面工作所必备的基本功。由于该课程的涉猎面非常广泛,知识抽象繁杂,且与《安全学原理》、《安全评价》等课程内容存在一定的重复,如何强化教学效果显得非常重要。文章从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改革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安徽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的《安全系统工程》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研究。

2.优化教学内容

安徽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选用吕品教授主编的《安全系统工程》(修订版)作为课程的教材,该教材主要内容包括绪论、系统安全分析、事故树分析、危险有害因素及危险源辨识、系统安全评价、系统安全预测、系统危险控制等[1]。为了避免《安全系统工程》课程内容与《安全学原理》、《安全评价》的内容过多重复,任课教师应统筹协商,突出各门课程的重点,合理制定各课程的教学大纲,并科学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比如事故致因理论应着重放在《安全学原理》里讲解,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应作为《安全评价》的一个重点内容,这些内容在《安全系统工程》中不应作为重点介绍。结合我校的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情况,应重点讲授四大模块,即系统安全分析、系统安全评价、系统安全预测、系统危险控制。

3.改进教学方法

大多数教师采用的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但是《安全系统工程》知识较为抽象难懂,如果一味采用讲授法,学生就会慢慢失去听课兴趣,学习主动积极性会降低。鉴于《安全系统工程》课程对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及考研的重要性,授课教师应该在讲授法的基础上,结合问答法、案例启发讨论法,主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讲授法是教师利用多媒体或板书,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这也是本课程最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针对学生较易理解知识点的讲授。问答法主要针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部分,教师可将这些知识点与已学知识点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并以一系列问题的形式提出,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思考后回答,应用问答法可以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案例启发讨论法主要针对那些特别抽象的难点部分,教师可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安排学生课堂分组讨论、相互启发,以学生回答问题及教师的总结剖析为结尾,案例启发讨论法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是整个课程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除了考核学生是否掌握课程基本知识外,还应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传统的一次性闭卷考核方式仍然是大部分课程采用的主要考核方式,这就难免造成学生只重视课程理论知识,忽视自身综合能力的锻炼。《安全系统工程》课程采用了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传统的闭卷笔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笔试题目里应设置1~2道实际案例分析题,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平时成绩除了作业成绩外,还应考查学生的课堂出勤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及课堂案例分析情况。这种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经过实践后发现,学生反响较好,也能被学生普遍接受,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5.结语

《安全系统工程》是安徽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核心课程。由于该课程涉猎面广泛,知识抽象繁杂,且与后续一些专业课程存在一定的重复,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显得十分重要。要讲授好这门课程,教师应优化教学内容,避免与其他课程重复,在传统讲授法基础上引入问答法、案例启发讨论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在考核方面采用闭卷笔试、作业测试、课堂回答问题及案例分析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8篇:成功格言范文

关键词:软件工程;案例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3-3230-03

Teaching Reform and Research for Course Software Engineering

ZHANG You-wei1, MA fei2, MA Deng-wei1, HOU Yi-fan1, QI Xu-yan1

(1.Surveying and Mapping Institute,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52, China; 2.Nanyang V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Nanyang 473000, China)

Abstract: Software Engineering is an important course to foster the students' capability of software development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qualities, which is significant for student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engaging in software development and step into project practice as soon as possible. In this paper, by proceeding from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s of teaching, the teaching actualities and difficulties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have been analyzed. Furthermore, several issues on the course have been discussed, namely, system of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ode with practice and way of check.

Key words: software engineering; case-based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

目前,软件工程作为我院各专业的一门选修课,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软件危机、软件工程、软件过程、结构化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软件测试、软件项目管理、软件维护与软件质量保证等。本课程对培养研究生在掌握软件工程基础理论,传统的软件方法学、面向对象的软件方法学,以及软件项目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得研究生掌握软件工程的理论知识及基本的研究方法,了解传统的软件方法学、面向对象的软件方法学的区别和优势,增强软件项目开发的能力,及时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状况及前沿研究领域,从而使其具备在实践中能够正确、熟练地运用软件工程中技术、方法和工具的能力。

由于软件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现行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实践等环节上都存在很大不足,且直接影响了课程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开展本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1 教学现状与困难

目前本课程的教学现状主要有如下两个特点:

一是传统的内容多,新技术新方法少。在目前的教学中,基本是按照软件生命周期各阶段的顺序来进行内容组织和讲授,对于UML语言、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XP极限编程、RUP、Rational Rose、CVS等这些新的方法、技术和工具涉及很少。随着这些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日益广泛,有的甚至成为主流,如果不及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容易造成教学和实际运用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很快融入到导师的项目研发工作中;二是理论教学内容多,实践教学内容少。本课程教学时数为40学时,大部时间都在进行理论教学,仅仅安排了6学时进行试验,由学生独立完成,最后提交项目源程序和开发过程中各阶段的文档、报告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过多的理论内容,只能使学生被动地听课,学生感到讲课内容抽象枯燥,常常是似懂非懂,有的学生甚至觉得本课程没什么实用价值,不太喜欢学,所以教学效果也不好。软件工程是一门工程性的科学,学生不可能靠听讲软件工程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就学会开发一个实际的软件,而是要在实际的“动手做”和“真正练”中去体会软件工程思想,掌握软件开发方法和技术,最终才能熟练运用到真实的软件项目开发中。

目前本课程的教学难题主要有三点:

一是软件工程理论发展日新月异,教学内容更新速度跟不上发展。尤其是近10年来,随着IT技术日益深入到现实社会的方方面面,软件工程的新概念、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涌现,教学没能及时跟上软件工程理论、技术的发展。因此,如何实现学生所学知识与未来实际工作的无缝衔接,教学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是本课程的一个教学难题。

二是教学缺乏实际项目背景,过多的理论教学容易陷入说教。完成本科阶段学习的学生,一般只学习过一些编程语言,编写单个程序的代码很少能够超过5000行,编写程序的数量和时间很是有限,大部分学生缺乏实际的项目开发经历和较正规的开发训练。然而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内容是针对较大规模的软件开发而设计的、是全世界优秀软件工程师的经验教训总结,如果照本宣科,只进行书本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很难理解该课程的精髓,很容易对该课程产生虚无缥缈的感觉,使得教学流于形式,该课程变成了需要背诵记忆的课程,学生学无所获。因此,如何将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与热情,是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难题。

三是培养的学生缺乏团队开发意识,难以满足导师对研究生软件开发能力的需求。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飞速发展,软件开发技术不断提高,软件复杂程度和代码行数呈指数级别增长。因此,一般工程项目或软件开发都必须以团队形式进行,个人英雄主义和黑客独来独往的思想对工程化的软件开发是很不利的。然而,目前本课程的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主要还是以学生个体为主,即使有一些团队训练项目,从检查验收结果看,往往还是由那些开发能力强的学生独立完成,最后进行成果分享。缺少对学生团队开发能力和职业素养行之有效的训练方式,培养的学生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脱节。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软件团队开发能力和软件开发职业素养,缩小教学与导师对研究生软件开发能力需求之间的差距,是软件工程教学中的又一难题。

2 教学改革与措施

2.1 构建先进的教学内容体系

结合学院各专业理论需求和测绘软件开发特点,我们构建在理论、应用、实践三个层次上的软件工程教学内容体系。理论部分主要讲解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实现、软件测试、软件演化、软件过程、软件质量、软件配置管理和软件项目管理等软件工程课程核心内容。应用部分以当前流行的统一开发过程、面向对象技术和UML语言为核心,融入实践教学案例,覆盖RUP、Rational Rose、CVS、Junit等软件工程工具和环境,使学生掌握当前先进的软件工程方法与技术。实践部分要求学生以团队的方式协作开发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软件系统,建立支持小组开发的支持环境,让学生从“可实践”软件工程角度学习和运用先进的软件工程思想、技术解决软件开发中遇到的问题。

2.2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1) 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构建先进的教学内容体系以及课程内容精心组织,突出各知识点之间内在联系,建立软件工程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实践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梳理软件工程的历史发展脉络、揭示隐藏在知识点背后的思想深度,激励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学习热情。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走上讲台――学生讲解、教师总结,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习热情。对遇到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启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与热情。

2) 采用案例式教学。目前在软件工程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多的理论内容讲授,这使得学生缺乏对软件工程知识的感性认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将近年来主持研发的一些专业软件项目和开发经验进行总结、抽取,梳理相关设计方案、技术文档和源代码等内容,形成一个个独立工程项目案例;同时也收集国内外经典软件工程教学案例(比如微软公司和IBM的),进行消化吸收。将这些案例(包括成功与失败的)提供给学生作为素材,实施案例教学。部分案例由教师在课堂上讲解,部分案例由学生分析、讨论、讲解。学生对项目成功与否,哪些地方符合软件工程思想,哪些地方违背了软件工程理论,怎样改进等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丰富了教学手段。

3) 制作高质量电子课件。高质量的电子课件对学生专心听课、提高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都有很大帮助。因此在制作课件时,要尽量使其具有动态性,尽量用图、表等来表现讲课内容,使整个课件具体生动。避免过多的文字堆砌,更不能将大段大段的课本内容搬上课件,否则只能使学生看着PPT就感觉“头大”,不愿意听课。能用鲜活事例、动画、图表的地方尽量不要出现过多的文字,这样既能讲清楚问题,也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对讲课内容的掌握也当然就更加牢固,对提高教学效果和授课质量也大有好处。因此,我们准备用OFFICE2007+FLASH重新制作电子课件和教案,下发给学生中文版课件和教案,而上课时采用英文版电子课件和教案。

4) 开展双语式教学。为了逐步培养学生适应英语授课和英语思考问题的意识,我们准备采用外国原版英文教材,课堂板书和作业都采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教师进行英语提问,并鼓励学生使用英语回答。在讲课过程中,对易于理解的内容采用全英语讲解,不易掌握的部分用汉语讲解。同时给学生提供英文软件工程课外阅读资料,以使他们及时了解国际上软件工程的最新发展和动态。这样做既能活跃学生思路,开阔学生眼界,同时也能深挖掘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5) 使用英文原版教材。为配合双语教学,同时满足研究生课程教学要求,在众多软件工程英语教材中,我们选择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软件工程――理论与实践》(第三版影印版),由Shari Lawrence Pfleeger博士主编,Pfleeger博士是世界顶级软件工程专家。该书完美体现了软件工程的两个重要方面――实践者的经验和研究者的理论,并将这两个方面进行了完美结合,而且针对软件工程中的关键问题,讨论了该如何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案。书中介绍了目前最新的软件工程技术和工具,引用大量实例研究和文献中的例子,讨论了他们如何影响我们构建和使用最终软件工程产品。

2.3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课程实践主要内容是按照先进的项目管理和开发模式,由团队独立完成一个软件项目的开发,使学生得到较全面、系统和规范的软件工程实践训练,培养创造性的软件设计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的设想如下:

1) 以案例为导向。大多数学生一旦进入到真实的软件开发项目中,往往不能快速下手、进入状态。因此我们结合学生专业方向进行了案例设计,案例分析过程引入“Learning by doing”的先进教学理念,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提出案例的解决方案。目前我们已经建成了一定规模的案例库,具体包括:软件演化过程支撑工具、专业人才数据支撑平台、支持软件并行开发的CASE系统、云雾剔除软件系统、科研论文平台软件系统、Linux应用软件开发工具、嵌入式GIS公共数据平台、月球表面地貌三维模拟系统、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医院病房监护系统、银行网络ATM系统和高速公路三维信息化系统等等。案例库的建成为学生项目实践打下了基础。

2) 结合兴趣选题。实践项目命题原则是:尽量结合教学、科研的实际课题,反映学院专业需求,以获得更好的工程设计训练。由于项目受到时间、开发环境、条件等限制,命题应从实际出发,确定课题的大小规模和难易程度。要求学生自愿组合开发小组,结合专业需求与兴趣选题。三十多命题为学生自主选题提供了不同应用领域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开发实践的积极性。

3) 进行分段实施。实践过程按照真实的项目管理和开发模式进行,重点放在软件需求和软件设计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各安排1-2次项目方案讨论,小组内部交流与协作,考察方案对需求变更的适应能力,要求开发过程反复、迭代进行,从而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的意识。

通过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协作性学习和团队精神的一种很好的模式。

2.4 改变考核验收方式

在考试方式上,我们准备改变以往的做法(卷面考核和项目实践考核并重),改为以项目实践考核为主,卷面考核为辅。最终课程成绩考核包括平时考核(10%)、项目考核(60%)和卷面成绩考核(30%)。平时考核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及出勤等;项目考核包括项目的完成情况、项目各阶段的文档和报告,源代码,可运行软件等;卷面考核采取闭卷笔试,主要考察学生对软件工程理论内容的掌握。同时对课堂学习表现优异的学生额外可以有一定数量的附加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项目考核成绩则由各阶段文档及其规范层度(20%)、软件功能及其是否可运行(40%)、学习态度与独立编程能力(20%)和项目设计报告(10%)组成。项目成绩由小组之间互评(40%)和任课教师评分(60%)共同确定,这样既保证了最终学生成绩的合理性,又激发了各组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促进学生将理论学习与能力培养紧密结合。

3 结束语

由于软件工程一直在不断变化与发展,新的方法和技术也会不断出现,因此对软件工程的课程教学也应该不断进行改革、调整。目前,在学院相关教学部分的大力支持下,软件工程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计划与方案已经得到批准,我们准备从2011年下学期开始,对研究生的软件工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了上述一些改革和探索,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夯实学生软件工程素养和软件开发能力。

参考文献:

[1] 沈各军,顾春华.软件工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5(1).

[2] 沈各军,居德华,顾春华.探索软件工程硕士的课程教[J].计算机教育,2004(8).

第9篇:成功格言范文

关键词:发酵工程实验技术 教学改革 下企业生产实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b)-0218-03

Exploration on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of 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Zhang Jiang bo Tian Guangwe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Xianyang Shaanxi, 7121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of fermentation, more and m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 course of 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making it becoming a compulsory core curriculum of many engineering majors, such as Bioengineering. 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is a very practical course. In order to better train the hands-on skills of students, the course of 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experiment technology was set up separately. Different teaching contents were adopted in different majors: enterprise production practice was adopted in the major of bioengineering, and various fermentation experiments were adopted in biotechnology and other majors. Several years of teaching practice proved the good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experiment technology; Teaching reform; Enterprise production practice

l酵工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非常高,而“动手能力差”现在几乎是很多高校本科生的一种普遍评价[1]。基于这个特点,发酵工程课程一般都会附带一定的实习实验课程,用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发酵工程实验课程的实践性强,特点是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有很好的锻炼效果,而且可以与理论课形成很好的呼应,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发酵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我们在课程开设伊始,也为其设置了实验课,内容为赖氨酸发酵实验。随着授课的进行,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主要是发酵设备只有一套,虽然体积不小,为70 L发酵罐,但是学生得到的动手机会实在有限,操作机会有限,操作的是少数人,多数人只能通过观察学习。而且因为课时有限,没有重做第二次的时间,所以为了防止实验失败,很多关键操作,如接种,都是有教师完成,学生只能作为看客围观,虽然有教师的讲解,但是与亲身实践相比教学效果还是有差距的。

1 发酵工程实验技术课程的独立设置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随着授课面的不断扩大,发酵工程理论课针对不同专业分成了3个方向:生工专业,主干课程;生技专业,辅助课程;其他院系相关专业,作为补充的选修课程。以此为契机,发酵工程实验技术课程正式从理论课程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具有自己的学分和考核体系。其中生工专业主要进行下企业的生产实习,生技和其他专业主要进行校内的发酵实验。

2 生工专业的生产实习

发酵工程与工业生产实践联系非常密切,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显著特点。发酵工程实验技术作为其实验课部分,理应提供学生起身到发酵生产企业体会锻炼的机会。而作为生工专业,本身是工科,发酵工程实验技术又是主干课程,因此课程内容设置成下企业实习是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方向。

经过选择,实习合作企业选定为离学校所在地杨凌西侧毗邻的眉县金渠镇太白酒厂。这样选择的原因一是白酒生产是传统的发酵工程产业,各项理论课中讲授的发酵基本知识都能在生产中得到实践检验;二是传统白酒生产劳动强度较大,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实际企业工人生产生活的艰苦,在锻炼了学生吃苦精神的同时也对其正确的职业理想的树立大有好处。在工厂,学生参与了从制曲、蒸料、入窖发酵、蒸酒、储存、罐装、包装、检验等白酒生产的全流程的所有环节,不仅向工人师傅请教,而且亲身参与生产,体会各个环节工作的要点。在为期一周的实习中,学生不仅参与生产实践,而且和工人师傅一起,吃住都在工厂,在实习过程中还与工人进行文艺汇演联欢,并听取工厂领导做的关于太白酒生产情况和酒文化的报告。几年的实习表明,这种集中一段时间下企业实习锻炼的形式不仅对生工专业本科生发酵工程实验技术课程的课程学习起到很好的效果,而且对学生的吃苦精神、动手能力、沟通能力等都有一定的好处。此外,学生在车间工作是分组进行,有组长,有分工,正如贾彩凤等的报道一样[2],这也锻炼了他们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学生的反响也非常好,这在学生的实习报告中的实习体会中的得到很好的反映。经过摸索,我们对这门课程的评价体系也进行了改革,从单纯由教师根据实习表现和实习报告评定成绩改进为在带队教师根据实习表现和实习报告评定成绩的基础上再参考车间工人师傅的评价,并且要求学生完成一份答卷,内容为实习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原理等,如蒸酒采用的老五甑的原理。

3 生技和其他专业的发酵实验

发酵工程理论课针对这些专业要求较低,仅作为补充,旨在开阔学生视野,因此在教学大纲上这些专业的发酵工程实验技术课程也没有安排下企业的生产实习,而是安排了在学校实验室进行发酵实验。课程开设之初的赖氨酸发酵实验的授课经验使我们认识到,能让每名学生都参与实验,都获得动手机会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设置实验时我们因地制宜,根据实验室的条件设计了多个课时较少的小实验。实验内容的选择上,则是突出“接地气”。发酵工程生产的产品多种多样,有高精尖的药品,如各种干扰素、激素等,也有像酱油、腐乳等日常生活就能接触到的食品。发酵工程实验技术这门课,与其花时间给学生将那些没条件做的高精尖实验,不如让学生在做一些“接地气”的实验,对学生掌握发酵基本原理、锻炼动手能力同样能有很好的帮助。因此,除了一个比较长的发酵全流程实验――柠檬酸发酵(包括了菌种扩培、发酵、检测等各个环节),我们设计了几个比较有趣的小实验,包括药品虫草的固体发酵,农产品平菇的固体发酵、食品酸奶、红茶菌的液体发酵。另外,虽然学生不进行生产实习,我们还是设计了一个参观学院生工实训中心发酵车间的实验,通过参观讲解从发酵罐到板框压滤机到精烘包各个设备各个车间的结构和运行原理,让这些非工科的学生也有机会能接触一下真正的发酵设备。通过几年的授课实践证明,学生对发酵工程实验技术这门课的实验很感兴趣,作为农学、理学等学科的学生,他们在习惯了试管摇瓶等玻璃器皿后第一次见到了庞大的发酵罐,感觉非常新奇;同学对自己辛勤“栽培”的平菇、虫草非常自豪,互相比较看谁的“收成”好;对于自己酿造的酸奶、红茶菌饮料,学生也很期待,到了发酵结束争先恐后的品尝各自“产品”的风味。古语云:“能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对实验投入了很大的热情,其中的发酵原理自然也就深刻的印在了他们的脑海里。实践证明,这些根据实验条件设计的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还发现,正如吴根福等[3]在报道中指出的,发酵工程实验还有一个其它实验课程一般不具备的有点――对学生的责任心的培养很有帮助。因为很多发酵实验周期长,需要每天都来维护或检测,一次操作出错往往前功尽弃。所以学生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把这个实验真正放在心里,时时记挂着,也就锻炼了他们的责任心。

4 展望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是发酵工程实验技术这门课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还学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的方向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针对生工专业的生产实习,未来有条件的话应该尽量再多去一些其他企业,白酒生产虽然是经典的发酵工程,但是毕竟是传统技术,如果能去一些采用目前先进的发酵工程技术的企业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比如啤酒厂、抗生素工厂、一些采用工程菌的药厂等。其次是其他专业的发酵工程实验,今后软硬件条件达到了,可以再为这些学生加开一个真正上发酵罐并进行提取,且没人都有动手机会的发酵大实验。目前一拖五的小罐正在采购,如果能达到两人一组,每组一套发酵罐将使这成为现实,而且目前我院教师正在华东理工大学培训土霉素发酵全流程技术,这将成为该实验软件部分。但是这样的改革势必要增加课时量,所以还需根据整个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全局的考虑和协调。另外,许波等的把传统教学中的“实验”转变为“试验”的思路也非常有潜力[4]。结果不再设计好,不再一成不变,这样学生就会对按自己想法进行的“试验”结果更有期待。不管怎样,发酵工程实验技术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将会对高校本科生的培养提供更好的支撑,对他们了解真正的工业生产、工厂生活,对他们接触社会、毕业后走向社会、融入和适应社会都会提供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Zhang XS, Xu DJ. Reflections on the reform of 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 local universities[J].Researchand Explorationin Laboratory, 2013,32(4):124-127.

张祥胜,许德军.地方院校发酵工程实验课改革与实践体会[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4):124-127.

[2] Jia CF, Chang ZY, Ye XY, et al. Reform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experimental course of 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J]. Microbiology China, 2009,36(3):453-457.

Z彩凤,常忠义,叶希韵,等.发酵工程实验的改革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9,36(3):453-457.

[3] Wu GF, Yang ZJ, Lin XQ, et al. Setting up 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experiment,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J]. Higher Education of Sciences, 2005(2):93-96.

吴根福,杨志坚,林小清,等.开设发酵工程实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高等理科教育,2005,(2),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