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经济社会水平的提高,推进了我国社会转型的进程。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的教育取得了十分迅速地发展,然而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我国的高校在学生工作方面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巨大难题。传统枯燥、单一、僵硬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很难发挥良好的作用,极大地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与发展,将新兴的、有效的学校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以促进高校学生在人际交往、社会适应以及毕业就业等能力上的提高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而本文将对此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
一、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结合的可行依据
1.做好学校社会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上的补充与完善
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学校社会工作已经持续开展了多年,并取得了十分不错的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然而,由于经济社会以及其他一些影响因素的限制,我国在近几年才开始在高校内实行这一工作机制,并且事业的发展还处于不成熟的初期状态,没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随着我国专业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上海、深圳等一些东南沿海发达城市也已经开始了将学校社会工作应用到了中小学的校园中。例如深圳市的盐田区各个中小学已经基本实现了“一校一社工”的全面覆盖,这一学校社会工作机制在盐田区内中小学的实行,对于提高学校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与推动作用。
学校社会工作其实在工作的性质与工作的具体内容与方法上和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不是一致的,而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别,然而作为一种先进的工作方法,学校社会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处于社会转型期与课程教育改革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完善与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现阶段,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通过实践锻炼、理论灌输与自我教育和榜样树立等方法来实现,然而这种有目的的建议方法即呆板生硬、缺乏活力又十分枯燥,而且还存在着对学生个性心理的忽视问题,因此不但不能起到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搞的过于刻板、教条,打消学生们学习思想政治知识的积极性。
而学校社会工作却具有十分灵活的工作方法,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学校社会工作还可以通过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与个案工作等形式来对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与疑惑进行界定,并根据问题提出几种具体的工作方法,这种人性化、专业化、系统化的工作理论与工作方法是建立在对学生们个人的尊严与价值观尊重与照顾的基础上的,并对学生们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行了明确,十分符合高校学生们的需求,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进行补充,从而有效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与整体水平。
2.学校社会工作有利于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延伸和项目范围的扩展
现阶段,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利用课堂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参加社会实践这两种方式来对高校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政治观等思想政治素质进行培养,在之前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的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提高高校学生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高校大学生们的学习压力与工作压力与社会压力等也随之加大,因此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而人际交往问题与毕业就业等问题都极大地困扰着他们,这些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新问题的出现,进一步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二、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整合
1.问题学生对症下药――个案辅导
辩证唯物主义中有这样一条原理:矛盾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特殊性,要想促进问题的解决,就应该以普遍性原理为指导,对矛盾的特殊性进行研究。高校在进行学生工作时也应该适当地对这一工作原理进行借鉴与利用。对于那些“问题学生”,用对待普通学生的方法去教育是很难起到良好效果的,高校的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利用学校社区工作中的个案辅导方式来加强对这些“问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细心研究这些学生的特点,然后对症下药,从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与展开。
通常来说,教师可以通过直接与学生们进行交流与沟通,利用一些专业的社会技术与知识对这些学生进行辅导,从而有效地提高这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与能力。而且个案辅导这一工作主要以帮助学生们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为目的,从而使学生们能够在以后遇到问题时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自主的探索求知指导工作方式,能够有效地促进问题学生人格的健全与行为的完善,促进其自身能力的充分发挥。
2.矫正学生的心理偏差――小组工作
作为学校社会工作中的一种重要工作方式,小组工作的主要工作对象为个人,小组中的人通过互相帮助与协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小组内成员的素质与能力,促进小组内个人、整个小组以及整个社区的进步与发展。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利用小组工作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辅导与教育,能够激发小组内工作成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他们畅所欲言、相互帮助、相互扶持,为其他人提供各种积极有效的建议与意见,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网络,提高小组内成员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创新能力,学生们能够在小组的持续互动中不断提升各自的能力与素质。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可以通过组织小组内成员进行集体性的学习、娱乐活动,或者加强各个小组间的交流与沟通的方式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有效提高。并且这种工作方式十分受大学生们的欢迎。
3.创建和谐健康的生活环境――社区工作
社会学中将居住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生活共同体称之为社区。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完全可以把学校看作是一个社区。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将重点放在对学生公寓的管理上,而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则是对学生整体的忽视。而学校社会工作则主要将高校的学生整体作为其工作对象,通过计划与举办各种集体活动来推动高校学生各种问题的解决,满足学生们的需求。在集体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学生们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也会越来越强烈,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助与互助的能力也会逐渐增强。
三、结束语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校社会工作;可行性;创新
学校社会工作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工作机制,学校社会工作以其个案、小组和社区三种基本工作形式,对在校学生出现的个体和群体性问题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而这种新的理论体系的对于不断要求创新的高校学生工作而言,无疑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和理论基础。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在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组织架构方面,大部分设有党委领导下的学生工作部和校团委。党委学生工作部下设:学生事务管理办公室、思想政治教育办公室、招生办公室、学生资助服务中心,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等职能部门。党委学生工作部领导各二级学院(系)学生工作并配备一定数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由辅导员担任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等主体工作。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相对单一保守
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多以灌输式的集中教育为主,而这种集中教育的教育主体主要由各学院(系)的辅导员来担任,形式主要依托班会、集体活动、第二课堂等。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多以目标性任务和短期的实效性工作为主而缺乏成体系有系统、长期的工作模式。
2.辅导员在解决学生问题方面方法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
目前我校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方法主要是集中灌输和个别谈话,在辅导员工作过程中潜意识地希望全体学生能够在认知方面达成普遍共识,而忽略了甚至打压学生的个性发展;当学生出现行为偏差时,辅导员会以严厉批评、谈话、联系家长等方式来处理,缺乏一套完整的工作体系,并且很容易给部分存在行为偏差的学生贴上“标签”,进而导致学生的抵触情绪愈演愈烈,进而发生“越轨”行为。
3.新时期大学生问题多样化、特点更突出
新时期的大学生生活在信息更为开放的时代,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通过通信、网络了解和吸收了来自各方面的资源和信息,思想上和行为上也呈现出新特点和新问题。例如抑郁症、焦虑、急躁、不安、失眠甚至自杀的学生数量在高校群体中呈现上升趋势,个体在校园中缺乏外部环境支持,导致学生难以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
二、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
社会工作以其自身的科学方法,形成了一套特有的理论体系,并在实践中得以有效验证,学校社会工作的特点即通过三种工作方法,帮助学生调动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有效资源,提高学生自主能动性,发掘自身潜力,提升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走出困境,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
1、学校社会工作理论更为专业化
学校社会工作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比较系统和更为专业化的理论体系,并且基本涵盖了高校学生在校期间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的解决方式。比如再社会化理论主要针对学生的适应性问题,该理论更适用于解决大一新生在入学期间的环境适应性问题,角色理论和互动理论用于解决个体困扰问题,标签理论适用于学生偏差行为等等,这种理论体系使得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更为专业化和规范化。
2.学校社会工作更注重以人为本
现代教育逻辑支点的核心,是不断提升学生自身建设的水准,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价值理想和思维原点。在高校当中实现“以人为本”的学生工作理念,就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尊总学生特点。社会工作则一直秉持着着“以人为本”的专业价值观念,遵循客观规律,发掘学生自身潜能去解决问题,如同一剂良药,治标治本。
3.学校社会工作的方法基本涵盖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目前我国高校中所普遍运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其特点是:(1)擅长抓住时间节点和实效性,缺乏系统性和长期规划。(2)主要运用学校的现有资源开展教育工作,缺乏对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3)仍然以“抓两头,促中间”的粗狂式教育管理方式为主,缺乏针对性。以上的几种工作方法都可以归纳在学校社会工作中的个案、小组工作的范畴,但在运用方式上相比于学校社会工作就稍显片面。
三、学校社会工作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行性
通过对我国大部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了解和探究,其工作特点与学生社会工作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因此学校社会工作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形成的高度契合,为这种嵌入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保障。
1、学校社会工作有其特有优势并与传统模式互补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注重思想及理论灌输,在助人方面,他更强调外界的作用力度和作用效果;而学校社会工作的工作重心在于受助者本体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他更注重受助者自身能动性。学校社会工作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着相反的方向性,各有侧重,进而达到互补。
2.使辅导员成为学校社会工作的主力军
辅导员肩负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责任,国家对高校辅导员提出了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职业发展路径,要求辅导员需要具备完备的理论知识体系。学校社会工作不但包含了心理咨询师方面的知识,而且在实务方面更侧重于实践与操作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三种工作方法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高校也为辅导员提供了优良的社会工作环境,辅导员的职业定位使嵌入成为可能。
3、社会环境为学校社会工作的嵌入提供了制度契机
在当今教育制度背景下,无论是高校自身发展需求还是辅导员职业技能拓展,都对学生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学校社会工作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制度创新带来了契机。反过来制度的创新要求也为学校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了空间,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嵌入将会创造一种双赢的局面,在不断创新思路的大背景下,学校社会工作的嵌入将在未来高校中成为一种主流趋势。
参考文献:
[1]孙 跃.(2009).我国高等院校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研究.
[2]刘 毅.(2013).高校学生工作与学校社会工作的关系研究.
[3]闫广芬;苌庆辉.(2008).美国学校社会工作体系架构及其启示.
【关键词】高校学生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相互关系;联动机制
一、高校学生工作和学校社会工作的相互关系
(一)高校学生工作与学校社会工作的共同点
1.角色重合性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成长的知心朋友,其角色定位已向管理、教育与服务等综合角色转变,这与学校社会工作者所扮演的助人者、支持者、治疗者、沟通者、指导者、咨询者、管理者和教育者具有重合性。
2.对象相似性
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教育体系中全体学生,特别是处境困难的学生。而高校学生工作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大专院校和高职院校中所有的研究生、本科生和大专生。两者的服务对象相似度高,学校社会工作服务对象包涵高校学生工作的服务对象。
3.价值关联性
学校社会工作坚信学生都值得尊重,人格地位上是一样的。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也逐渐从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事务性工作向综合服务转变,传统的管理主义价值理念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学生工作的实际需求。因此,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与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的价值理念与高校学生工作理念的发展具有内在的关联性。
(二)高校学生工作与学校社会工作的差异
1.专业化与非专业化
高校学生工作者来源广泛且专业各异,非专业化、非职业化特征凸显,日常工作转变成就事论事和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校学生工作者成为“接受-分解-布置”工作的机器,教导、心理问题疏导、职业规划辅导、人际关系训练等专业技术严重缺失。
2.能动式与灌输式
学校社会工作者为帮助大学生提供建议而非忠告,对于是否接受帮助,接受何种帮助,由帮助对象自己决定。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体现出较强的能动性。而现行的高校学生工作依然没有摆脱传统的管理主义理念,其工作模式多数仍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集体管理为主要方式,工作方法侧重于“灌输式”教育和“规范式”约束,客观上忽视了大学生的平等性、主体性和能动性,对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主体意识缺乏应有的尊重。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人格独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全面性与片面性
传统高校学生工作主要是通过说服教育、关心感化、劝说引导、榜样示范等方法来开展,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将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化,过分强调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按统一标准与方式行动,导致过于注重平均发展而忽视个性发展,以平均发展代替全面发展,缺乏对当事人的延伸服务和全面服务,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雷同的问题和矛盾层出不穷。
二、高校学生工作和学校社会工作的联动机制初探
(一)高校学生工作的缺失与学校社会工作的嵌入
我国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集体管理为主要方式,工作方法偏重于灌输式教育和约束的模式,结果往往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忽视对学生个体的辅导和服务,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首先,以管理主义为主的高校学生工作缺失人本、服务的核心理念和思维。其次,目前的高校学生工作以“政府主义”特征的工作模式开展工作,主要从条例和制度规范上约束学生,缺乏对当事人的延伸服务和全面服务,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雷同的问题和矛盾层出不穷。
(二)高校辅导员的角色霞塑:从高校学生工作者到高校社会工作者
“建构”概念的实质是强调社会工作对于社会关系、社会服务制度及受助对象能力的建构目标和建构功能。就高校学生工作而言,它实际上赋予了高校学生工作一种制度与机制创新的涵义。可以说,嵌入是建构的前提,建构是嵌入的目标,服务项目则是建构的平台与载体。转型时期的高校学生工作,本质上是建构性的,是对目前学生工作的继承与发展。因此,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工作,本质上是要帮助高校学生工作建构一种既旧又新的高校学生工作机制及其基础上的高校学生工作支持体系、高校学生工作服务体系和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体系。具体而言,“建构”具有两重性,分别为“人的建构”和“工作模式建构”两部分,就具体方法来说,笔者认为有一下三个方面:①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②培育高校辅导员社会工作价值理念;③提高和完善高校辅导员自身素质与知识结构。
(三)高校学生工作的模式建构:从“矩阵式配备”到“全员化参与”
笔者认为,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拓展高校学生工作的职能,重塑辅导员的角色。但是,改变高校辅导员“非职业化”、“非专业化”的现实不是一蹴而就的,高校学生工作新工作模式的建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全面实施的。首先,高校学生工作社工功能建构要从“矩阵式配备”开始。高校辅导员矩阵式配备是指把负责学生群体对象管理的高校辅导员和负责学生工作职能管理的高校辅导员纵横交错地配置,形成网络化管理的配备模式。具体而言,就是在对高校辅导员岗位进行科学定位的基础上,根据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特点、个性特质和学生工作特点及岗位职责,有倾向性地分工。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8.
[3]陈瑾良.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关键词:思想工作; 以人为本; 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社会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其社会成员实现思想政治理论和伦理道德知识影响的过程。中职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规范性、有序化、高效化的德性和思想素养培养过程,在社会转型期更是担当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所以,我们国家培养的人才要有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取决于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指明方向的就是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作为科学的发展观对我国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针对中职学生在各项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反映出来的现实思想间题,随时随地进行的教育疏导工作。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如何在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中落实、贯彻和体现以人为本思想尤为重要,如何依托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来解决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和矛盾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一、中职学校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情况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包含以学生为本和以教师为本两个方面。同时,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是联系教师与学生的中介,是贯彻教育目的的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得以产生作用和维持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要素。因此,学生、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课三者缺一不可。
中职学校日前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是青年教职工和学生。这些年轻人出生在80后,并且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他们重视物质利益,轻视理想追求;重视自我价值,轻视社会价值;善于接纳新鲜事物,但易受外界因素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这些变化对我们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方面中职学校管理模式死板,例如各中职校都很重视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但实际情况常常是管理机构设置得越多、规章制度越严厉,学生出现的问题和学生管理本身出现的漏洞反而越多。同时,管理者为了完成任务,往往喜欢采取容易操作的行政管理手段,通过“压”、“控”等方式对待学生,至于工作是否到位,管理效果是否明显,学生是否有进步,管理者反而没有去关注。
另一方面忽略了个体差异。由于不同的学生,天赋有差别,行为习惯、兴趣也有差别。由于客观社会现实对人才需求的多极性、各类中职校的层次性,都显示出中职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要求实事求是,不应该也不可能有统一的培养标准。这就要求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因材施教。
目前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普及,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生活,改变着这些年轻的职工和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也影响着他们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因此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教职工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带倾向性的新问题进行的思想教育和工作。结合当前这些新的变化、新的挑战,改变传统的思想工作方法手段。
二、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对策
(一)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师生和谐平等关系
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做到充分尊重学生,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使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育人这一中心来开展。建立师生平等关系,拼弃传统的师道。承认学生选择学习的权利和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人意识,为学生兴趣的发展、眼界的开阔、能力的发挥提供广阔空间。注重学生个性和创造性发展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独立性。在中职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由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人,自然应当以人为中心,以疏导人的思想、转变人的观念、塑造人的灵魂为目的,以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完善人、发展人为宗旨。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落实到中职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求发展,不断满足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用科学务实的态度重视学生个体差异
做好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握实质,用科学务实的态度培育和教育学生。用以人为本的观念,立足中职校实际,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心理健康等特点。在中职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既要注重全体学生知识获得的教育,又要注重中职生个体发展的差异,而不是把中职生困于定呆板的框框之中。给中职生创造一个自主的发展空间,让中职生充分发挥其独特个性优势,使中职生形成独立和谐的人格.真正解决做好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问题。
注重学生心理健康。中职生人际交往、求职、恋爱心理困惑等心理问题不断增多。因此,中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注重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发掘学生的潜在思想和心理问题,通过采用课堂教学、课外教育、心理咨询等多种途径引导中职生。
(三)用实在的办法正面激励中职生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重视采用各种奖惩的措施来调节、激发、鼓励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受教育者通过权衡利弊得失决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提高自身行为的积极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从而形成一种“无为而治”的状态,创设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的教育环境。
综上所述,加强中职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必须贯穿落实在整个教育的始终,同时一定要注意中职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真正落实好、贯彻好以人为本;只有真正把学生作为受教育对象,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而且由于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接受教育影响的积极性、自觉性和能动性,使得学生更加注重发挥自主学习的精神,通过积极思考和客观分析,从而把外在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真正内化为自身内在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逐渐培养自身崇高的思想道德境界,最终使中职生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发展,而中职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才能够得到切实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化.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J].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学报,2006,(2).
关键词:高校宿舍;宿舍辅导员;宿舍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28-02
高校宿舍是大学生生活、成长、成才的重要园地,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做好宿舍区学生的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然成为众多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课题。学生宿舍辅导员岗位的设置及其工作职责的确立,是对如何高效开展宿舍管理工作的重要探索。宿舍辅导员重在教育引导学生遵守校规校纪,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深入宿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深入细致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对切实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维护宿舍安定,创建和谐宿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新生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有着较为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这使得他们从小缺乏必要的家庭劳动体验及生活常识,动手能力较差,缺乏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动性,有较强的生活依赖性。当他们在生活中遇到麻烦时,首先表现出来的是焦虑、紧张和不知所措。如果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将严重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大学生的这些特点对宿舍辅导员的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切实做好宿舍管理工作不能仅停留在书面的理论上,而是要在实际工作中将思想政治工作做细、做实、做到学生生活中去,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生活观、价值观、人生观。这就要求宿舍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要有三心——爱心、耐心、细心,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才能创建和谐安定的宿舍环境。
宿舍辅导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的核心在于:辅导员主动行动,学生自主配合。宿舍辅导员的管理工作首先应当是主动出击、以“爱”为主导,切实做好宿舍日常管理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一开始接触学生,辅导员就应采取主动态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宿舍辅导员的主导作用。通过定期、不定期地走访学生宿舍,深入、切实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思想政治状况。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到心里有底,能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宿舍辅导员在时刻关心着他们,通过多与学生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谊,这种师生情谊将为宿舍辅导员日后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主动走近学生,切实解决学生所遇到的生活、思想问题
宿舍辅导员进入宿舍区的第一件事,就是必须主动、全面地把握好学生的整体概况,尤其要重点了解、把握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这方面的实践工作,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走访宿舍。宿舍辅导员首次进入宿舍区后,务必在每个宿舍都“留下脚印”,给每个宿舍的学生留下自己的电话及办公地点,以便学生能及时联系老师。通过与学生的谈心,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对大学的适应情况,学习情况,思想状况及就业情况等等,适时地给予适当的指导,并用心留意发现存在问题的学生和宿舍,以便日后加强关注和做好思想引导工作。
在学生入住宿舍区当晚,笔者便与系书记及其他几位辅导员走访学生宿舍,相互认识,了解学生情况,针对共建和谐宿舍向学生们提出几点希望,同时给学生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和办公地点,方便学生联系老师,及时反映相关情况。实践证明,在学生宿舍“留下脚印”这种方法是可行且必要的。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遇到厕所堵塞、热水供应不足等问题时,总是会第一时间致电求助。通过电话求助,学生所遇问题往往能得到及时解决。多数学生因此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表示充分的肯定,无形之中增强了学生的爱校之情,有利于宿舍和校园的和谐与稳定。
某次与学生郑某的谈话中得知她正在为学院某项征文比赛的决赛做准备,且正为如何以PPT的形式展示作文内容而苦恼时,笔者根据自己以往制作PPT和参加PPT多媒体课件比赛的经验,给予了她一些有关PPT制作的注意事项,比如要注意字体颜色与背景色的搭配对比、字体大小、声音动画、页面内容设计等。当天傍晚,该生在其QQ空间上写着“非常感谢老师,即使是简单聊天,也能学到很多东西,**一定会好好努力的。”看到这句话时,笔者从心底里感到惊喜和欣慰,这也使笔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与学生深入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通过网络平台的学生论坛和QQ空间等方式与学生交流互动,使得笔者能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适时地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二、重点培养学生干部,多渠道了解学生及宿舍信息
学生干部的角色定位原本就是作为老师的帮手,协助老师进行管理工作。因此,学生干部的培养对宿舍辅导员做好宿舍管理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学生干部可以形成宿舍辅导员的“眼线”。他们本身就是学生,以学生身份去了解学生,最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最能了解到同学的思想变化,最能切实感受到宿舍生活的变化。辅导员通过培养学生干部,密切与学生干部做好交流工作,最大程度地及时了解学生动态。笔者从事宿舍辅导员工作以来对此的具体实践就是:每周定时召集学生干部开会、讨论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和宿舍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从实际效果来看,效果很显著。学生反映的问题能及时解决,物业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能及时改进,学生对此感到很满意,从未出现学生因宿舍区管理工作等问题而聚众吵闹的情况。更值得一提的是,到后来学生干部能养成主动报告的良好习惯,让笔者能及时解决更多实际问题,避免重大事故发生,保障宿舍安全。例如本学期以来,宿舍区数次在周末断水断电,多数是由学生干部最先通(下转第30页)(上接第28页)知笔者,使得笔者能第一时间上报领导,联系维修人员进行抢修,确保宿舍的供电供水正常。又例如本学期以来社会人员多次进入宿舍区推销产品,对于行径可疑者,学生及学生干部都能及时报告笔者,使笔者能及时联系学校保卫人员进行处理,保障学生财物安全。
三、重点关注个别群体,用“爱心”做好学生思想引导工作
在学生群体中,不可避免的会有个别学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对于这样的特殊群体,宿舍辅导员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他们、关注他们、引导他们,想方设法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能和其他同学一样正常学习生活。
去年国庆假期过后,宿管人员向笔者反映,本宿舍区有一位女学生经常独自行动,国庆期间宿舍仅有她一人留宿,且半夜总因感到惧怕而失眠。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笔者立即对该生的情况展开调查。在了解到其本人性格孤僻,不善交往,内心长期压抑并有很强的厌学和退学情绪后,笔者随即找准时机与其约谈,并作出适当引导。在初次谈话后,该生开始主动找笔者交谈,并多次表示对老师的帮助的感激之情。通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引导,该生的生活和学习态度有了一定改观,能以较为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认真上好每节课。
四、细心用心,做实做细,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细心用心,让学生感知被关注。笔者在与学生初次通话后总会记下学生的姓名及电话号码,再次通话时,笔者总能在接电话时叫出学生姓名。这看似细小的举动,却每每让学生感到惊喜。他们感觉到的是老师对其重视的态度。这样的举动(叫得出学生的名字)无形中拉近师生了之间的距离,加深熟悉度,增进感情,也更容易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老师的建议或意见,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做细做实,正确引导学生。个别学生遇事容易钻牛角尖,这个时候需要辅导员把工作做到细处、实处,用合适的语言传递正确的思想认识,使其对事情有一个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学生黄某借备用钥匙后,该钥匙因故丢失,宿管人员要求黄某自费赔付一把,而黄某却坚持她当时用完已将钥匙归还,责在宿舍管理员,不愿赔付,双方为此争执不下。在弄清事情来龙去脉之后,笔者开始做学生的思想工作,通过深入交谈后,笔者诚恳地告诉学生“我相信有着豁达的心胸的人才能成就大事,不论是在学校读书还是在社会工作,做人肚量大一点总是好的。”学生听后立即改变原来态度,当即表示“老师,就冲您这句话,我去打。”于是,双方之间的争执很快就解决了,很自然地化解了矛盾。
高校宿舍是大学生学习之外的重要园地,它不仅是学生休息的场所,更是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纽带,是学生知识、思想交流与碰撞的重要场所。宿舍管理和宿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此显得尤为重要,它关乎学生生活、学习等多个方面,关乎学校稳定的大局。切实做好宿舍区的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宿舍辅导员付出真心与爱心,保持细心与耐心,切实把握好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才能创建出和谐、稳定的宿舍环境。
参考文献:
\[1\]赵佳晶.公寓专职辅导员谈高校公寓管理\[J\].机械职业教育,2009,(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毕业实习模式;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1-0229-02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还要用于指导实践,认识才会起到真正意义上的作用。大学生通过3年的理论学习,在最后1年里通过毕业实习,才能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更深的理解和巩固,也是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工作平台的一个必要阶段。非师范类的学生需要到各个企业工厂或者政府工作岗位实习,师范类学生则需要到各个中学参加实地教学工作的实习。为了能够进一步得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类学生毕业实习更加有效的模式,我们就传统意义上已经实施的实习模式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实习模式。
一、传统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实习的模式
从时间上,大多数学校将毕业实习的时间定在了大学四年级的第二学期,实习的时间为3—4周,基本上以1个月为标准时间,从3月中旬开始,到4月中旬结束。以实习基地的值班时间为标准,早晨出早操时间到学校,中午12点到14:30休息,下午17:30以后下班。近一两年以来,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各个学校又将毕业实习的实践作了进一步调整,由1个月延长到1个学期,在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里结束所有的课程,大学四年级第一个学期全部用于毕业生的实习。
从内容上,主要有批改作业、听课、授课和班主任工作实习等几个方面的实习内容。
批改作业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实习内容相对简单一些,没有数学、化学、物理和语文等科目那么多的作业需要批改。从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方面来讲,实习单位一般不会给毕业实习生安排毕业班的授课,大多数都是初中一二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初中一二年级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要以思想品德为主,大多数作业和问题都在课堂上当堂处理和解决了。因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批改作业的任务相对要少一些。
听课方面。除了批改作业以外,实习生还有一个听课的环节,基本上都是围绕所在中学的指导教师随堂听课。这个环节是思想政治教育实习生的所有实习环节中最完整的一个环节,基本上只要是有指导教师的课,都会随堂去听,指导教师在哪个班上课,实习生就会到哪个班听课,从中会感受到指导教师如何在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群体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从感官上,实习生会有一个宏观的感受和收获。指导教师负责的话,也会安排实习生去听听实习单位其他它较为出色的教师的课程,或者跨学科听课等。
授课方面,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一般都会因为害怕打乱了自己的教学计划或者影响了自己的教学效果,很少给实习生安排讲课,基本上都是在实习时间快要结束的一两节课里,让实习生讲一到两节课。有的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较为负责,会在实习生听课一两周后,把所有的教学任务都交给实习生,这种情况下,有些指导教师会随堂听课,随时给实习生提出各种指导意见,也会出现一些指导教师,把教学任务交给实习生后,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把空余出来的时间用于自己的私人事情上,而忽略了指导实习生的重要任务。尤其在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毕业实习时间的延长,实习单位会出现很多类似“全权放手”的指导教师,最后导致的结果是,通过一个学期的实习,毕业生除了锻炼了自己上讲台授课的胆量以外,没有多大的收获和进步。
班主任工作的实习方面,毕业生只能是体会和间接的实习,不论是一个月的实习还是一个学期的实习时间,毕业生都会因为是实习教师,而被学生忽视。班主任的日常工作是建立在与学生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展开的,再加上有些日常的班级事务工作,学生都会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班主任才能“做主”,例如请假、打扫卫生的安排、班级纪律的维持和管理等。而指导教师一般都只是领着实习生在早晚自习的时间里感受一些如何管理班级方式和方法。也有些指导教师会安排实习生随堂参加班会,或者让实习生组织开展主题班会。班会也是实习生在班主任工作实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无论从直观还是从感官方面,都能够给实习生带来很大的收获和进步。而有些指导教师却在放手与不放手之间徘徊或者游离,让实习生一会儿是观众,一会又是演员,从而得不到实习的成长和进步。还有些指导教师则会袖手旁观,把所有的日常班级管理工作都交给实习生,这种方式也能够给毕业生的实习带来微小的收获,但也会由于缺乏及时的指导而没有多大的进步。
综上,传统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实习模式有变化,但仅仅是延长了实习的时间,没有从实质上改变实习的模式,因而,这种实习模式还不能够顺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教育教学发展。
二、新课改背景下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实习模式的创新
根据以上传统实习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类毕业生实习的实效性,提出了LGM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围绕听课(Listen)、指导(Guide)、操作(Manipulate)等三个环节建构的一种实习模式。具体的实施流程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Listen(听课阶段)。按照目前1个学期的实习时间为标准,毕业生到实习单位的前1个月的主要任务是听课。听实习指导教师的课程,同时也听相同专业和不同专业教师的课程,感受不同教师的上课方式,同一教师在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群体中使用的不同教学方法。从感官上接触并熟悉各种上课过程中使用的不同教学方法,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让实习生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风格爱好、讲话方式和语气等,借鉴实习单位各个教师的教学方法,尝试着建立适合于自己并能发挥更优效果的教学方式和风格。
在班主任管理的实习工作中,同样也要让实习生接触每一项班级管理工作,在接触各项班主任管理工作过程中,实习生主要以听为主,听实习指导教师讲解各项班主任管理工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和操作方法。
在这个环节当中,实习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和接触到讲课和班主任管理工作,初步在实习生思维中,建立粗略的操作(Manipulate)印象。
第二,Guide(指导阶段)。在指导阶段里,需要将Manipulate(操作)、Guide(指导)和Listen(听)3个环节结合到一起,让实习生根据已经粗略建立起来的上课印象,亲自给学生讲课,在实习指导教师的安排下,先就某一个固定的班级,让实习生持续讲课即操作,指导教师随堂听讲,课后根据实习生讲课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进行详细的指导,另外,安排实习生在同一个星期里,除了自己上课以外,还要跟随指导教师听指导教师给其他班级讲课,或者安排实习生听其他不同专业和不同班级老师的讲课,结合自己的讲课感受,进行比较,在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逐步熟悉讲课的流程,建立完整的上课思维模式和自己最优的上课风格。总体来讲,就是操作(讲课)、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听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其他专业老师的讲课、再自己讲课,即M—L和G—M的往返循环模式。在这个环节里,可以让实习生逐渐纠正自己在实习上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也可以让实习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关于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实习任务,同样也按照这种模式逐步开展,逐步熟悉和提高实习生的班主任管理能力。
第三,Manpulate(操作阶段)。在剩下的1个月里,实习指导教师专门指定一个班级,让实习生当班主任并亲自上课,指导教师没有必要再花时间给实习生指导或者要求实习生听课。在这个环节里让实习生单独担任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任务,让实习生根据听课和指导阶段的印象,亲身经历并操作每一项工作任务,逐步建立自己的最优上课方式和风格。
三、LGM模式的实践
LGM模式的具体实践需要高校实习生带队指导教师、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和实习生的共同配合才能够发挥最佳的效果。当师范类院校和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合作协议以后,实习单位必须要按照LGM实习模式合理安排时间和任务,高校带队指导教师同样也要定期检查和监督实习工作的开展,实习生也可以将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实习指导教师或者高校实习带队指导教师,力求在三方共同的协作下提高毕业生实习的实效性。
为了确保LGM模式发挥最优实效性,实习生在最初的两个环节里,必须要配备一个笔记本,及时记录各种有益于提高自己能力的知识点、方法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在不断积累和反思中,最后在操作阶段加以实用和巩固,全面提高毕业生实习的时效性。
经费方面,高校和实习单位可以考虑给实习生提供一些车费、伙食费和教学必需品的相关费用,提高实习生实习的积极性和进去性,同时也能够让一些家庭较为贫困的实习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实习工作当中去,从而能够更进一步提高实习的时效性。
综上所述,新课改实施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应该结合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围绕Listen、Guide和Manipulate三个环节做好实习工作,只有在LGM模式的运行下,才能成为真正具有时效性的实习,从而使毕业生参加工作后,无须再通过培训就能胜任各种教学工作和任务。
参考文献:
[1] 卢金钟,博迪.基于就业导向的毕业实习创新模式探索——以内蒙古工业大学商学院为例[EB/OL].论天下http://
/product.free.10033462.4/,2010.9
[2] 唐陶富,魏冬云.创新医学实习管理模式 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J].转化医学杂志,2012,(1).
[3] 清新职校创新实习模式提升就业质量[N].清远日报,2012-10-09.
作为高校的中心工作之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是让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剧烈变迁而顺利成才,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解决的是全校学生的问题、群体学生的问题以及个体学生的问题,社会工作方法作为一种手段,完全能够契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不仅为具体事务的解决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而且符合了接受理论“以人为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诉求。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工作方法相结合的目标诉求
社会工作作为近年来兴起的专业助人活动,其区别于其他各类助人活动之处在于其宗旨彰显“助人自助”的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贯彻“助人自助”的精神,在学生思想状况趋于复杂的当前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指导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生活,能够帮助学生合理规划大学四年的生活,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是向走上工作岗位迈出的重要一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通过接受教育,获得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为大学生提供综合素质锻炼平台,使用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综合分析内外各种因素,设计实践并实践自身今后的发展路径,因此,结合社会工作方法开展德育工作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目标诉求的实现。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工作方法相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社会工作从本质上来说是实践的,实务性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属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涉及的就业指导、心理咨询、人际关系等不是几场报告、几次讲座就可以解决的,它必须通过较长时间的分析、研究、指导和实践过程才能对学生产生作用。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仅停留在讲座、报告、咨询的层次,而是要通过专业实践、社会实践来进行。在高校中,专业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但对该专业学生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是有区别的概念,前者是对学生的非专业素质要求,如对身体状况、性格、心理、交际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后者则是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要求。因此,学生的具体事务工作除了务虚的工作方法外,强调实践的社会工作方法才是达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目的的必由之路。在当前的历史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是通过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来实现的,但是,在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重宏观政策宣讲、少微观心理探究;随意性大而稳定的专业研究甚少。要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必要结合社会工作方法,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工作方法相结合的实践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注重利用宿舍群体结构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大学生有2/3的时间待在宿舍里,特别是民办高校的学生,在宿舍里待着的时间更久,因此形成了宿舍文化群体。以长春大学旅游学院的学生为例,宿舍群体总共有四种类型。学校公认的主流群体是发展型群体,也是理想的宿舍群体。这种类型的宿舍群体具有积极向上的主流目标,群体成员入学成绩高、学习成绩好、各项活动积极参加,群体成员多半都是学校、学院活动的积极参加者,党员、学生干部的人数占了相当的比例,这种宿舍群体成员主要是该校特色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和睦型宿舍群体在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占大多数。和睦型群体同发展型群体既有共同之处,也存在着差别。和睦型宿舍群体的人际关系虽然融洽,但是这种群体缺乏上进心,其和睦是表面化、生活型的,缺乏共同的奋斗目标。在长春大学旅游学院,环境设计、视觉传达等专业学生基本上属于松散型群体。受所学专业的影响,群体成员各自为政,人际关系冷淡。通过调查走访,冲突型群体也是学生中大量存在的:宿舍平时人际关系冷淡,一位品质较差的学生偷了同宿舍同学的钱并栽赃诬陷另一位沉默、孤僻、内向的同学。此事闹得沸沸扬扬,给被诬陷的学生造成难以言喻的身心痛苦以致后来不得不把宿舍中的四个成员拆散,分到四个宿舍中去。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就是把宿舍群体目标引向正轨,让宿舍群体成员都能接受主流的价值观。社会工作方法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充分调动学校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积极因素、构建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在群体目标设立过程中坚持群体成员的主体地位。同时,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宿舍群体的目标是不一样的,必须在总目标的指引下对各种具体的目标灵活对待,尽力使群体目标向高层次发展。由于学科专业的差异性,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宿舍群体目标存在着明显差异,就是同一宿舍群体在不同学年的目标也明显不同,针对这种情况,要构建和谐的宿舍文化,就需要通过深入调研走访,采取适当的方法。由于宿舍群体的特征,群体中形成的规范往往具有潜隐性、自发性、不可控性,对于群体规范引导的具体思路应是:1)辅导员要经常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及时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宿舍群体规范的情况,对群体规范进行选择、发扬和过滤。2)辅导员在构建宿舍文化当中要发挥指导性作用,引导宿舍文化制度化,使之以文字的形式出现,使之纳入正式规范的渠道。3)对于潜在的还没有被群体成员明确意识到的但对学生有着积极作用的规范要指出,使其成为显性的规范。4)由群体成员采取民主的形式制定群体规范,使其和个人的需求、利益相联系,成为全体成员认同的东西。5)将具有普遍性的群体规范纳入学校正式规范的渠道,形成正式的管理制度。
宿舍是学生交流思想、谈论政治问题的最佳场所,所以辅导员要利用学生在宿舍中谈话比较自由、随便,气氛比较轻松的特征,将宿舍作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场所,经常性地深入宿舍召开小规模的座谈会,以此为契机拉进同学的距离,将部分党团组织活动改在宿舍进行,使组织生活的时效性大为提高。有意识地让系、班骨干、学生党员担任室长,由他们组织开展各种政治学习与讨论。这种学习与讨论范围小、效果好,且随时可以开展。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党在群体建设中的政治导向作用,强化群体的政治意识。再次是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独立学院的学生学习习惯差,极少能够做到在宿舍自主学习,因此,要由任课教师牵头,引导学生成立“学英语小组”、“读书会”、“沙龙”等,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自助学习习惯,使宿舍成员之间在学习上互帮互助,有利于加强团结、增进感情。
一、加强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文件中确立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生教育中的首要地位,明确了具备高文化素养和高道德品质的人才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理念。研究生培养教育的目标就是为国家培养更多这样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研究生不仅要具有高水平的学术知识,还需要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新时期的研究生的思想政治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由于研究生群体特点相对复杂,个体差异性大,其价值取向也趋于多元化,同时承受着来自学习、生活、就业等各方面的巨大压力。研究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的是自己的导师,因此,导师不仅在学术科研上为研究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在培养高素质研究生的过程中,加强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也尤为重要。首先,导师应充分认识到“育书”先“育人”这一观念的重要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导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时刻关注研究生的政治取向、思想动态以及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对研究生进行正确的、因人而异的引导,使研究生在学术科研工作上树立积极、端正的态度,保证学术研究的有效进展,有助于良好学术氛围的形成。其次,导师要严于律己,有较高的道德修养,严谨的治学态度,使研究生从心底产生认同感和钦佩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道德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研究生,从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再次,导师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的学习相结合,在指导研究生进行科研工作的过程中,留意他们的思想动态,关心与研究生密切相关的生活、工作等方面,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与研究生建立和谐的关系,引导他们在思想、生活、心理、事业各方面健康发展。
二、加强导师在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也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点。导师是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第一负责人,在研究生的学术研究上起着最直接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课程学习阶段,很多研究生以获得学分为目的,往往不能合理地选择课程,导致他们在从事具体研究工作时出现相关知识缺乏的问题。对专业知识掌握不牢,选题不恰当,论文写作能力不过关也都会影响毕业论文的进度和质量。因此,为了使研究生较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有针对性地选择课程,从而做好两个学习阶段的衔接,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并在相关研究领域内有所创新,导师应指导研究生合理安排课程,培养论文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首先,要根据研究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课程。对于基础薄弱的研究生或跨专业考研的研究生,可以安排专业相关的本科课程,并进行重点辅导;对于基础较好的研究生,则可以重点选择实际应用的专业课程,因材施教;还应把课程学习和实践工作进行有机的结合,学以致用;同时鼓励研究生选修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前沿性、交叉性课程,为以后的研究拓宽视野,更有助于创新。其次,在研究课题选定上,导师应对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学习能力有较好的了解,尽早确定他们的研究方向,充分考虑研究设想的创新性和可行性,选择一个最适合研究生自身特点的研究方向。在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导师除了要在内容上进行严格把关之外,还应重点对论文的框架和结构有整体的把握。在学术论文的习作时,锻炼研究生文献查询和分析的能力,强调创新的重要性,鼓励研究生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最后,导师应强化研究生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包括构建丰富合理的知识结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敏锐的洞察力,使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深化对专业的认识,活化所学的知识,真正掌握知识和研究方法,具备严谨创新的科研精神。
三、加强导师在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
研究生的就业问题始终是一个社会焦点问题,在当今世界经济危机的大形势和研究生不断扩招的现状下,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研究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除了外界环境的改变,研究生自身质量的下降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导师作为研究生学习生活的全面指导者,对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能力最为熟悉,同时也对该行业的就业趋势有较好的了解,对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导师首先应该着重培养研究生的专业技能,专业能力是其就业能力的核心来源。同时将专业知识与具体应用相结合,学以致用。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研究生在今后就业竞争中最有力的砝码。然后,导师还应在有意识地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加强与研究生在就业方面的沟通,了解其就业意向,更有针对性地提供指导和帮助。另外,对于学有余力的研究生,导师应鼓励他们主动了解国家相关就业政策信息,积极参与社会工作和社会实践,全面培养研究生的各项能力,尽快与社会接轨。最后,导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在其研究领域中的资源优势,通过就业推荐的方式帮助研究生就业。当然,在研究生求职的道路上,导师并不是要为他们铺好所有的路,而是起到引导的作用。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是否能成功,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还是研究生本身的素质和能力。
四、加强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研究生社会阅历的扩展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职业规划等各个方面都会遇到或产生心理问题。心理问题若不能得到及时恰当的解决,将会对研究生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近些年来,研究生因心理问题导致的各类恶性事件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导师作为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不仅要在科研上发挥指导作用,对研究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导师应对研究生的心理问题有足够的重视,对自己学生的心理状况有较好的了解。这就需要导师在平时多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及时关注有可能引发研究生心理问题的各类事件。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征,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强化心理素质,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另外,导师应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使效果更加显著。有学者认为,无论是社会科学类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还是体育艺术类课程,虽然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认知内容,但也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因此,导师要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其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式施以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靳诺,郑永廷,张澍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2]王军.新时期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0(1)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学生党员人数增多,如何在新时期充分发挥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将大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机融合,本文以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为例在融合的模式上做了具体的探索和尝试。
一、社会实践能有效促进学生党建工作
(一)社会实践能发挥学生党建工作效能
高校党建的根本目标是“以育人为本”,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材,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是大学生党员真正成为党的事业可靠接班人的坚强保证。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活动在全面育人过程中能起到催化作用,强化了学生党建工作必须融合“实践育人”的新理念。大学生党员在社会实践中参与学生党建工作,形成了学生集体中的核心力量,能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党建工作政治核心的效能。
(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课堂
真知源于实践,社会实践能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它是学校第一课堂的延伸,具有直接性、现实性和及时性的特点,社会实践所带来的感性认识积累加速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吸收,而其平等渗透的教育形式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社会实践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正因如此,社会实践成为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最为有利的手段,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打上更深的烙印。
在学校团委和学院党委的重视和领导下,园艺学院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或“三下乡”,队伍和人数越来越多,学生党员更成为其中的主要力量,通过实践,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增强了党性修养和政策理论水平。
二、社会实践为载体,探索学生党建工作新机制
(一)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主体意识
所谓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观念的表现。在社会实践中,学校或学院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机会、舞台和方向,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进行活动。
为了更好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的骨干作用,在学校及学院举办的重大活动中,我院组织学生党支部协办或主办各类活动,要求学生党员积极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党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极大体现。此外,在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努力促进社会实践的活动主体多样化,充分利用党团组织、学生会、社团等学生团体的力量,创造一定的条件,营造良好的、积极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氛围,支持学生自觉组队、自主立项,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开展社会实践的途径和内容
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条件,应将校内社会实践应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渠道,尤其要发挥党支部和学生党员的作用,将党建工作贯穿于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如:在日常管理中,安排下班党员到各个班级中,深入了解各班具体情况,协助做好班级党、团建设工作;安排学生党员进行志愿服务;开展帮困助学;协助辅导员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登记等工作;协助做好文明离校;率先带头到偏远地方实习、就业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院结合专业特色,承办茶文化节、花艺文化节、果蔬文化节等具有园艺特色的活动。在校园文化节的各项活动中,都活跃着学生党支部的身影,学生党支部积极承办或组织各大文化节的主要活动,正是由于他们的积极努力和参与,这些文化节已成为我院的品牌活动。如:茶文化节,由本科生第五党支部(茶学专业党员组成)主办;花艺文化节由本科生第二党支部(花卉与景观设计方向党员组成)协办;果蔬文化节由本科生第一、三、四党支部(园艺专业党员组成)主办;学院团委实践部的“百花园”,也成为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个重要实践基地。通过积极投身社会工作,锻炼与提高了能力,用劳动与工作为同学们提供服务,最终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大学生活早已远离“围墙”的模式,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多,校外社会实践也成为大学生课余的重要生活内容。在学生党建工作中,必须充分重视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全面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党员应先走一步,在社会实践中起骨干作用,学院党委根据学生党建工作的需要设立专项实践调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方案的制定等,重视培育大学生党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先进性意识、学习意识和模范意识,激发他们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奋发向上的热情。
学院党委十分重视校外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的作用,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活动。2006年暑假期间,园艺学院共有138人参与社会实践或“三下乡”活动,占学院总人数的15.42%。其中三四年级参与的人数占总人数的92.34%;2007年,学院共有197人,共11支队伍参与社会实践或“三下乡”活动,占学校队伍的近11%。参与人数占学院总人数的18.45%,其中三四年级所占比例为93.42%。实践内容丰富多彩,有科技下乡、支教、结合专业实习、社会主义新农村、志愿者服务、受灾调查、挂职锻炼、社会调研等等,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专业,涉及面广。在这些社会实践中,队员们更多的收获是走进了社区,走进了农民,深入生产过程,将专业理论运用于实际,即提高了专业技术水平,又服务了社会。同时,学院党委也积极鼓励同学们走进第二课堂,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仅在2006年,就申报了34项科技创新课题,为全校之最。超级秘书网
(三)强化社会实践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