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公司企划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根据本年度工作情况与存在不足,结合目前公司发展状况和今后趋势,计划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1、进一步完善公司的组织架构,确定和区分每个职能部门的权责,争取做到组织架构的科学适用,保证公司的运营在既有的组织架构中运行。
2、完成公司各部门各职位的工作分析,为人才招募与评定薪资、绩效考核提供科学依据;
3、完成日常人力资源招聘与配置;
4、做好员工激励工作,建立内部升迁制度,做好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培养雇员主人翁精神和献身精神,增强企业凝聚力。
5、大力加强员工岗位知识、技能和素质培训,加大内部人才开发力度。
6、弘扬优秀的企业文化和企业传统,用优秀的文化感染人;
7、建立内部纵向、横向沟通机制,调动公司所有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和谐、融洽的企业内部关系。集思广益,为企业发展服务。
8、做好人员流动率的控制与劳资关系、纠纷的预见与处理。既保障员工合法权益,又维护公司的形象和根本利益。
9、公司形象建设工作。
10、公司市场营销活动的参与和服务工作。
二、工作原则
1、人力资源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人力资源部在设计制订年度目标时,按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如果一味追求速度,人力资源部将无法对目标完成质量提供保证。
2、人力资源工作对一个不断成长和发展的公司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也是需要公司上下通力合作的工作,各部门配合共同做好的工作项目较多。因此,需要公司领导予以重视和支持。自上而下转变观念与否,各部门提供支持与配合的程度如何,都是人力资源工作成败的关键。所以人力资源部在制定目标后,在完成过程中恳请公司领导与各部门予以协助。
3、此工作目标仅为人力资源部今后工作的基本文件,而非具体工作方案。鉴于企业人力资源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针对每项工作人力资源部都将制订与目标相配套的详细工作方案。但必须等此工作目标经公司领导研究通过后方付诸实施,如遇公司对本部门目标的调整,人力资源部将按调整后的目标完成年度工作。同样,每个目标项目实施的具体方案、计划、制度、表单等,也将根据公司调整后的目标进行具体落实。
三、目标分解
(一)完善公司组织架构
1.目标概述
组织架构建设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目前公司的组织架构还有待完善的地方。鉴于此,人力资源部在未来的时间内应该首先应完成公司组织架构的完善。基于稳定、合理、健全的原则,通过对公司未来发展态势的预测和分析,制定出一个科学的公司组织架构,确定和区分每个职能部门的权责,使每个部门、每个职位的职责清晰明朗,做到既无空白、也无重叠,争取做到组织架构的科学适用,保证公司的运营在既有的组织架构中运行良好、管理规范、不断发展。
2.实施目标注意事项:
(1)公司组织架构决定于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决定着公司组织的高效运作与否。组织架构的设计应本着简洁、科学、务实的方针。组织的过于简化会导致责权不分,工作负荷繁重,中高层管理疲于应付日常事务,阻碍公司的发展步伐;而组织的过于繁多会导致管理成本的不断增大,工作量大小不均,工作流程环节增多,扯皮推诿现象,员工人浮于事,组织整体效率下降等现象,也同样阻碍公司的发展。
(2)组织架构设计不能是按现有组织架构状况的记录,而是综合公司整体发展战略和未来一定时间内公司运营需要进行设计的。因此,既不可拘泥于现状,又不可妄自编造,每一职能部门、每一工作岗位的确定都应经过认真论证和研究。
(3)组织架构的设计需注重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因为公司组织架构是公司运营的基础,也是部门编制、人员配置的基础。
(二)各职位工作分析
1.目标概述:
职位分析是公司定岗、定编和调整组织架构、确定每个岗位薪酬的依据之一,通过职位分析既可以了解公司各部门各职位的任职资格、工作内容,从而使公司各部门的工作分配、工作衔接和工作流程设计更加精确,也有助于公司了解各部门、各职位全面的工作要素,适时调整公司及部门组织架构,进行扩、缩编制。也可以通过职位分析对每个岗位的工作量、贡献值、责任程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以便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提供良好的基础。详细的职位分析还给人力资源配置、招聘和为各部门员工提供方向性的培训提供依据。
2.实施目标注意事项:
1、职位分析作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在信息搜集过程中要力求资料翔实准确。因此,人力资源部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应注意员工的思想发动,争取各部门和每一位员工的通力配合,以达到预期效果。
2、整理后的职位分析资料必须按部门、专业分类,以便工作中查询。
3、职位分析必须注意:搜集的信息可能仅局限于公司现有编制内职位信息。但向董事会提交的公司职位分析资料必须严格参照公司组织架构对架构内所有职位进行职位分析。未能从职位信息调查中获取到的职位信息分析由人力资源部会同该职位所属部门进行撰写。
4、该目标达成后将可以与公司组织架构配合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减少人力资源工作中的重复性工作,此目标达成需公司各部门配合,人力资源部注意做好部门间的协调与沟通工作。
(三)人力资源招聘与配置
1.目标概述:
人力资源的招聘与配置,不单纯是开几场招聘会如此简单。人力资源部要按照既定组织架构和各部门各职位工作分析来招聘人才满足公司运营需求。也就是说,尽可能地节约人力成本,尽可能地使人尽其才,并保证组织高效运转是人力资源的配置原则。所以,在达成目标过程中,人力资源部将对各部门的人力需求进行必要的分析与控制。考虑到公司目前正处在发展阶段和变革时期,人力资源部对
人事招聘与配置工作会做到三点:满足需求、保证储备、谨慎招聘。2.实施目标注意事项:
(1)招聘前应做好准备工作:与用人部门沟通,了解特定需求;招聘广告(招聘职位与要求)的撰写熟悉;公司宣传品;一些必需的文具;招聘用表单。招聘人员的形象。
(2)安排面试应注意:面试方法的选定;面试官的选定;面试题的拟定;面试表单的填写;面试官的形象;面试结果的反馈;
(四)员工激励
1.目标概述:
员工激励是福利政策的延伸与补充,福利政策事实上仅是员工激励的组成部分。其物质激励落实到具体政策上即成为员工福利,而员工激励则涵盖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大部分。做好员工激励工作,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稳定性、向心力、凝聚力、对企业的忠诚度、荣誉感等问题。人力资源部在工作中必须一以贯之地做好员工激励,确保公司内部士气高昂,工作氛围良好。
2.实施目标注意事项:
员工福利和激励是相辅相承的关系,工作的认真与否直接影响到员工士气、人才流动率、企业凝聚力和吸引力、公司整体人才层次、企业运作效率和公司的长期发展方向。人力资源部应站在公司长远利益的立场上,做好员工激励工作。
(五)员工培训与开发
1.目标概述:
员工培训与开发是公司着眼于长期发展战略必须进行的工作之一,也是培养员工忠诚度、凝聚力的方法之一。通过对员工的培训与开发,员工的工作技能、知识层次和工作效率、工作品质都将进一步加强,从而全面提高公司的整体人才结构构成,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对员工培训与开发的投资不是无偿的投入,而是回报颇丰的长期投资。人力资源部计划对员工培训与开发进行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地进行,使公司在人才培养方面领先一步。20__年主要是根据公司整体的思路,围绕“1234”工程和时间管理来进行。同时,针对年轻同志进行一些业务知识的讲座和业务竞赛活动。
2.目标实施注意事项:
(1)人力资源部平时注意培训课题的研究与开发,及时搜集国内知名顾问咨询和培训公司的讲师资料、培训课目资料,结合公司需要和部门需求,不定期地向有关部门推荐相关培训课题信息。
(2)培训不能形式化,要做到有培训、有考核、有提高。外派培训人员归来后必须进行培训总结和内容传达宣贯,并将有关资料交人力资源部。人力资源部应注意培训后的考评组织和工作绩效观察。其结果存入员工个人培训档案,作为员工绩效考核、升迁和调薪、解聘的依据之一。
(3)人力资源部在安排培训时一要考虑与工作的协调,避免工作繁忙与培训时间的冲突,二要考虑重点培训与普遍提高的关系,尽可能避免某一部门某一个人反复参加培训,而其他部门却无机会参加培训的现象,综合考虑,以公司利益和需要为标准,全面提高员工队伍素质。
(六)人员流动与劳资关系
1.目标概述:
协调处理好劳资双方关系,合理控制企业人员流动比率,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基础性工作之一。人力资源部将把此工作作为考核本部门工作是否达到工作质量标准的项目之一。要制订人员流动控制年度目标。
劳资关系的协调处理目标:完善公司合同体系,除《劳动合同》外,与相关部门一些职位职员签定配套的《保密合同》《廉洁合同》《培训合同》等,熟悉劳动法规,尽可能避免劳资关系纠纷。争取做每一个离职员工没有较大怨言和遗憾。树立公司良好的形象。
2.实施目标需注意事项:
(1)劳资关系的处理是一个比较敏感的工作,它既牵涉到企业的整体利益,也关系到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劳资双方是相辅相承的关系,既有共同利益,又有相互需求的差距,是矛盾中统一的合作关系。人力资源部必须从公司根本利益出发,尽可能为员工争取合理合法的权益。只有站在一个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才能协调好劳资双方的关系。避免因过多考虑公司方利益而导致员工的不满,也不能因迁就员工的要求让公司利益受损。
(2)人员流动率的控制要做到合理。过于低的流动率不利于公司人才结构的调整与提高,不利于公司增加新鲜血液和新的与公司既有人才的知识面、工作经验、社会认识程度不同的人才,容易形成因循守旧的企业文化,不利于公司的变革和发展;但流动率过高容易造成人心不稳,企业员工忠诚度、对工作的熟悉度不高,导致工作效率的低下,企业文化的传承无法顺利持续。人力资源部在日常工作中要时刻注意员工思想动态,并了解每一位辞职员工的真正离职原因,从中做好分析,找出应对方法,确保避免员工不正常流动。
(七)其他工作目标
1.目标概述:
人力资源部的工作涉及到各个部门和公司工作的各个层面,日常工作中人力资源部还有许多不可预见的工作任务。此处其他目标是部门工作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包括:建立公司内部沟通机制;企业文化的塑造和宣贯等。
建立内部沟通机制,促进公司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劳资双方的了解与合作,建立健康、和谐的内部关系,避免因沟通障碍而导致的人际关系紧张、工作配合度低、缺乏互信等不良倾向;企业文化的塑造与宣贯,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累积、不断传承、不断发扬光大的过程,在一个拥有良好企业文化的企业,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会不断增强,企业的团队精神和拼搏精神也非常明显。
(八)企划工作
1.目标概述:
服务于公司的战略部署,服务于公司的业务需要,将公司不同的业务范围统一于公司整体的战略框架下,形成多元化经营的合力优势。为此,公司的企划工作要通过统一的对外形象设计、运用整体传达沟通系统,将公司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和企业经营活动传递出去,以传达企业个性、品格和企业精神风范,与社会公众建立双向沟通的关系,并形成相应的核心竞争力,为公司创造效益。企划工作将侧重于内部形象建设、外部形象展示、服务体系的形成以及对外广告宣传。
2.实施目标需注意事项:
(1)公司的内部形象系统建设:主要是设计制作完整的视觉形象手册(企业VI系统),制作完成公司统一的办公用品,着重统一信封、信纸、便签、行文纸、礼品等;
(2)公司的外部形象展示系统建设:在形成了公司统一的视觉
形象后,必须向外界进行推广,显示公司的整体性和规范性。重点形成公司的宣传片及各业务部门的宣传片等。
“非凡雇主”以创新的“work different”为核心理念,摒弃了对企业评判的传统维度,是中国人力资源领域极具权威性的评选活动。整个评选历经近4个月时间,来自知名行业组织、学术机构、投资机构、猎头机构的50位专家,对几千家候选企业进行评审打分,最终筛选出“非凡雇主”,真正做到千里挑一。安踏集团凭借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人力资源的真正价值,从而成为“千分之一”。
安踏成立于1991年,从工厂起家到打造安踏品牌,最终成长为一家优秀的集团公司,靠的是人才的驱动、内部的变革和组织的建设,而归根结底,还是靠人才的支撑。
北京奥运会过后,中国体育用品行业进入调整期,中国运动品牌面临着高库存、业绩下滑等多重压力,企业们纷纷吹响战略转型的号角,“整合终端、提高店效”成为大多数运动品牌的调整方向。2012年初,安踏觉察行业问题后,率先提出并实施了零售转型战略,从原来的品牌批发模式转型升级为品牌零售模式。
安踏集团战略转型是在内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和压力下,由内部驱动的主动性变革,没有案例可参考。来自人力资源方面的推动和促进是此次变革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为员工提供全链条式发展空间
安踏集团副总裁、人力资源负责人杨勇透露,和其他初创公司一样,安踏在成立之初,也主要通过社会招聘、从其他优秀的企业引进成熟人才等方式招揽人才。但随着业务的增长、文化的形成,部分空降兵出F水土不服的现象。因此,从2005年起,安踏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校园招聘,形成以内部培养为主的人才培育策略。目前,安踏员工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85后、90后成为公司主力军。大部分总监级、经理级的职位都是通过内部晋升。
作为垂直整合供应链模式的企业,安踏有自己的工厂、运营品牌的部门和分销零售的部门。因此,公司有条件为员工提供全链条式发展空间。“比如电子商务,现在已经成为公司增长最快的板块之一,电商部门非常适合新生代员工施展和发挥,他们在电商平台也能被激发出更高的工作热情。”杨勇表示。
安踏已经形成人才梯队培养计划等一系列员工成长方案,并构建了科学的晋升体系,全体员工通过自身努力工作享有公平晋升的权利,经过绩效考核与评估,均可通过内部竞聘的方式晋升。安踏集团每季晋升人数高达300-400人。
HR懂专业还不够,
还要懂业务
安踏在2007年上市,上市后业务增长迅猛。为了适应逐渐增大的业务需求,人力资源部门开始从幕后走向前台。经历了被动驱使到主动推进,人力资源部门开始参与企业并购、项目调研,站在战略层面推动业务发展。
现在的人力资源部不再以专业者自居,而是以业务伙伴的身份,连接各个部门。人力资源部同样有业务指标,倒逼HR去思考人才结构的设置、激发人员工作热情等问题,HR不只坐在办公室里,不再只盯着完成六大模块的指标,他们像业务人员一样,走店、调研、访谈、分析数据。
人力资源部门把更多功能权限赋能给业务部门,让所有的HR懂业务,让更多的业务人员懂专业。杨勇说:“HR把专业做好,只是成功一半,只有把业务捆绑在一起,成为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其自身价值才能真正地发挥出来。”
思维用户化,
以消费者为导向
相比互联网企业,传统企业拥有的是客户,而非用户。在互联网时代,想固守一块市场、一个客户群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安踏提出“以消费者为导向”,每年做大量市场调研、问卷访谈、销售数据分析。根据数据分析汇总,做出精准的销售目标人群定位、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创造价值。
为快速推出新产品、新服务,公司内部建立了企划设计、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体验、客服物流等生态体系,以满足消费者需求。此外,安踏还成立了国内第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运动科学实验室,致力于运动产品安全性、舒适性的研发及技术创新。
用企业文化将所有安踏人
拧成一股绳
纵观世界优秀企业,它们之所以能成为百年企业,企业文化是其内在驱动力。安踏企业文化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凝聚了所有志同道合的草根族。这些人有梦想,有追求,敢于拼搏、务实工作,不断自我否定、自我创新。
中华民族讲究寻根文化。安踏生在闽南,在闽商的文化基因里,除了“爱拼才会赢”,还有开放、包容、踏实。在安踏,90%的高管来自五湖四海。他们不仅看中安踏的平台,更认可安踏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能够按照既定思想和原则的指导,朝着总体目标分阶段有步骤的实施,就成为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所在。因此,制定一个全面系统可行的企业文化建设规划就成为了每一个企业文化建设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本文站在企业的角度,借鉴中国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普遍经验和常用做法,从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实施步骤、工作分工、保障措施等方面归纳和阐述制定企业文化建设三年规划的通用方法和策略。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继承”、“学习”、“创新”、“发展”为总体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坚持把创新和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紧紧围绕企业愿景和使命,不断传承企业的优良文化传统,努力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符合现代企业制度需要、具有企业自身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为实现公司发展战略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2总体目标
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逐步建立起适应“文化管理”时代要求,与公司总体发展战略协调统一,具有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激发员工创造力,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探索文化管理,推动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健康发展,逐步实现从经验管理、制度管理到文化管理模式的发展变革推进节约、学习、创新、和谐型企业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3基本原则
3.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就是始终把员工作为合作伙伴、关注员工成长、建设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和谐一致。一方面,公司要通过尊重员工、理解员工、做到“人尽其才”,不断激发员工热情,开发员工潜能,确保文化管理更加科学,更加具有生命力。另一方面,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文化,它需要强调对人的管理,强调员工的忠诚奉献精神,强调员工与企业树立共同目标和价值观,强调认同公司文化、富有责任感、具有合作精神、善于学习和敢于创新的员工是人才的用人标准。
3.2坚持继承发扬、突出特色的原则。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关键在于继承和发扬公司优良文化传统,培育出适应时展的、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企业历史和现状,展望未来,挖掘提炼出具有企业鲜明特色的文化内涵,走出一条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之路。
3.3坚持循序渐进、创新发展的原则。开展以文化管理为目标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按步骤、分阶段、有重点地不断推进,注重质量,务求实效坚持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在发展实践中不断赋予企业文化新的内涵,在创新上不满足,真正使企业文化建设能够为公司管理水平的提升和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服务。
3.4坚持精神文化与制度行为文化相结合的原则。以规范管理为基础,把精神文化建设与制度行为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软”、“硬”管理相互支撑、相互渗透、优势互补。以核心理念为指导,全面开展制度文化体系建设以健全完善的制度为保障,整体推动行为文化体系建设以树立企业员工和谐统一的价值观为根本,深入开展精神文化体系创建活动。
3.5坚持全员参与的原则。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着力培育学习型组织,广泛集中群众智慧,调动起全员积极性、创造性。必须做到每一个环节都有员工参与,每一项政策出台得到广大员工认可,努力打造和谐进取的文化氛围,从而实现员工价值升华与企业蓬勃发展的有机统一。
4实施步骤
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要按照全面规划、分步推进的原则分阶段进行,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建设企业文化体系和运行机制。
第一阶段:全面启动推进阶段(第一年)
重点工作:建立健全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保障机制、工作指导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普及企业文化知识,开展企业核心文化理念提炼工作,开展部门文化建设,开展视觉识别系统建设,健全和完善制度文化体系,加强激励机制建设,加强节约文化建设。
阶段性目标:完成企业核心文化理念提炼工作,完成公司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和宣传工作,初步实现制度“硬”管理与文化“软”管理的有机结合,逐步建立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管理体系,着力塑造节约、学习、创新、和谐的企业形象,营造公司上下理解包容、和谐统一的文化氛围。
第二阶段:深化完善阶段(第二年)
重点工作:在重点领域进一步深化完善企业文化体系建设,狠抓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转化,全面普及企业文化理念,深入开展制度文化体系梳理和完善工作,全面推广企业视觉识别系统,深化部门文化建设,持续开展节约、学习、创新、和谐型企业建设。
阶段性目标:实现企业文化理念深入人心,部门文化日趋完善和成熟,员工的人文和职业素养普遍增强,企业形象明显提升,组织效能得以提高,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成果的制度化,初步形成与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的管理和运营机制,逐步实现从经验管理、制度管理到文化管理模式的过渡。
第三阶段:巩固提高阶段(第三年)
重点工作:全面持续地开展企业文化体系建设,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进行全面分析评价、总结成果并巩固成绩,建立企业文化管理长效运行机制,持续完善与公司发展战略相适应、具有丰富内涵的企业文化管理体系。
阶段性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文化体系,提出企业文化建设战略规划,企业凝聚力和员工创造力明显提升,管理效率显著提高,经济效益稳步增长,公司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明显增强,公司阶段性战略发展目标得以实现。
争做优秀企业公民,把塑造和谐企业文化生态,实现企业和员工共同富裕,树立企业员工协调统一的价值观,培育确保企业基业长青的文化基因作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远景目标,而坚持不懈地努力。
5企业文化全面启动阶段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第一年企业文化建设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布局谋篇的关键作用,第二、三年的工作要以第一年工作的效果为基础进行制定和完善,因此本文在此重点介绍企业文化建设全面启动阶段的工作:
5.1工作原则
总体原则:紧密围绕公司生产经营实际情况,为生产经营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遵循和坚持的以下基本原则:
5.1.1系统性原则。企业文化是一个完整科学的体系,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在观念形态文化、制度行为文化、物质形态文化等层面上重点突破,全面推进。
5.1.2全员参与原则。构筑企业文化,要充分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上下联动,全员参与,充分调动全体干部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1.3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既要继承中华民族和公司发展的优良传统,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又要以超前意识进行创新和超越。
5.1.4个性化原则。从实际出发,突出企业特色,构建具有时代气息又富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个性企业文化理念。
5.2主要工作内容
5.2.1企业文化核心理念提炼工作。精选各岗位了解企业情况有文采的人员成立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小组,依据公司总体发展战略,利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广泛征集各方面意见,深入开展关于核心理念的调研讨论,总结提炼出具有时代特征和企业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企业文化理念宣讲、刊印企业文化理念手册、开展企业文化征文、演讲比赛、辩论会等核心理念宣传推广活动,确保核心文化理念得到深入贯彻推广。
5.2.2开展亚文化和部门文化建设。组织企业内部各单位开展亚文化和部门文化建设,以“建设和谐企业”、“打造高效能团队”和“增强工作执行力”等主题作为亚文化和部门文化建设的核心和导向,并把宣传发动、思想教育渗透于生产、业务竞赛中,有计划地做好总结经验、树立典型、表彰先进的工作,形成积极进取、争先创优的良好文化氛围。
5.2.3开展节约型企业建设。建设节约型企业,是指在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一个时期,公司的各项工作都必须把节约作为一种企业理念长期坚持下去,加强节约文化建设,使每一位员工养成节约意识,形成人人厉行节约的良好习惯。逐步建立起一整套奖励节约、惩罚浪费的管理机制,以激发和调动各方面厉行节约的积极性,培育无论富裕或是贫穷都要厉行节约的思想。倡导节约文化旨在追求生产最优化前提下,培养更加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把节约当作一项战略举措,贯穿于生产经营和发展的全过程。
5.2.4建立和完善制度文化体系。在全员范围内开展制度文化体系建设工作,全面梳理完善和提升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建立诊断监测机制,在日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结合实际,依照企业文化理念,开展自我检查,规范企业和员工行为修订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把员工认同的文化理念用制度规定下来,使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制度化,用核心理念梳理企业规章制度、程序和工作流程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运行保障机制,实现文化管理与制度管理刚柔并济。
5.2.5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加强激励机制建设。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把企业的人才理念作为干部选拔、干部评价和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本着人员与岗位匹配的原则,体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干部任用导向,将合适的干部调整至合适的岗位上,同时要结合干部任职情况,分阶段、有步骤的开展干部交流工作对现有机构情况进行适度调整,实现机构的合理安排和人员的科学配置加强激励机制建设,重点出台一些专项奖励政策,激励各岗位涌现出一批典型和模范,如:生产标兵、营销能手、先进工作者等。
5.2.6开展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建设。为提高企业标准化管理水平,实现规范化、系统化管理,企业应开展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建设工作。总体可以分为二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视觉系统导入阶段第二阶段:理念与行为识别系统导入阶段。旨在最终提炼出一套具有企业特色的理论精华,整合出企业的精神优势,描绘出企业的形象特征,以推动和激励员工行为,全面塑造和展示企业形象。
5.2.7着力开展企业文化宣传工作。为确保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得到深入地展示和传播,企业文化宣传工作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围绕组织开展的德育活动、公益工程、文化传播等,加大力度开展企业文化宣传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不断拓宽思路,优化宣传方法,积极发挥企业文化宣传工作的作用,运用先进文化培养员工的文化意识,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塑造文化环境、培育文化网络、增强文化传播效果。
5.3实施步骤和工作分工
第一阶段:制定企业文化工作方案,组建工作机构。
制定并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方案和计划,组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机构,公司领导亲自挂帅统筹安排,行政、人力资源、企划、文化建设部等相关部门为联合责任主体分兵把守各负其责,各单位积极参与和配合,建立本单位的领导小组。
第二阶段:企业文化理念制定和宣传阶段。
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利用网站、内刊、宣传栏、条幅、标语等工具和载体广泛宣传企业文化相关理念和知识将行政系统例会建设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日常工作模式和途径,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进行研讨和交流。
人力资源部门通过围绕职工福利、特殊津贴和奖励等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以培训为平台面向全员宣讲企业文化理念。
企划部门将各单位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纳入企业工作计划和考核负责提出公司定位、使命和愿景初步方案。
企业文化建设部门负责走访各单位提出企业精神、口号和核心文化理念初步方案组织开展节约型企业建设等活动。
各单位积极配合公司企业文化的座谈和研讨工作,建立本单位企业文化领导小组,并开展本单位的企业文化理念的提炼工作并形成初步方案。
第三阶段:企业文化理念贯彻和推广阶段。
行政部门提出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建设的工作方案并实施通过企业之歌创作、公司标识设计、举办企业运动会等活动宣传贯彻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开展退休老职工联谊活动制定生产经营专项奖金使用办法并组织执行提出公司组织机构调整和人员配备的工作方案。
企划部门组织开展公司管理制度的梳理和完善工作,对各单位前期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提出考核和奖励方案。
企业文化建设部门组织开展各单位企业文化评比活动汇总各单位的延伸文化理念,形成公司企业文化理念体系。
各单位负责按照公司统一安排,提出本单位企业文化理念方案并开展相应的活动和建设工作,并按要求及时总结和汇报。
第四阶段:企业文化深化和总结完善阶段。
行政部门编辑出版企业内刊或者企业文化建设专刊,并利用年度总结大会、文体活动等机会深入贯彻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部门通过年度评优工作,组织开展先进典型人物的评比和宣传工作通过年底走访慰问宣传公司企业文化。
企划部门通过组织ISO9000年审,对公司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对各单位本年度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开展情况提出考核意见将各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纳入新一年度工作计划,列入考核指标。
企业文化建设部门对公司企业文化理念进行总结和完善形成公司企业文化手册并刊印。
各单位全面总结本单位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开展情况,将企业文化建设的有关工作列入下一年度工作计划中。
6保障措施
6.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有创新、有建树,要做企业文化建设的倡导者、示范者和推动者。建立公司层面的企业文化建设委员会和各单位层面的企业文化建设领导机构,各级机构按照工作职责负责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策划与实施,形成各条战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6.2企业文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有重点、分层次地逐步推进。各单位应结合自身实际,根据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措施,有计划有组织地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开展。
6.3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要与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结合起来,要站在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每年都要重点解决几个突出问题,坚持不懈地扎扎实实推进。
6.4要以塑造企业形象为重点。要着重在品牌形象、员工形象、环境形象、视觉形象、社会形象等方面塑造和展示企业形象。要以服务国家、奉献社会、回报股东为主旨,努力奉献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打造企业品牌影响力。
6.5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内部各单位要妥善处理好日常工作和开展企业文化工作的关系,要致力于管理理念的更新和企业精神的塑造,致力于通过陶冶情操,使企业文化得到升华。
6.6各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组织要对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推进情况进行总结,并在每个阶段结束后向企业文化建设委员会上报书面总结材料。
诸子百家,真正留名于后世者,只有十家,分别是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和小说家。后来,小说家被去除,剩下九家,俗称“九流”。叶敦明认为,若是把现今的咨询与诸子百家对应的话,阴阳家、儒家、道家,属于战略咨询的范畴,立足点高,贩卖的是思想,只画蓝图,却不为国家强盛负直接责任。法家、纵横家,则对应于营销咨询,既要搞定君王的思想,更好管好干部、军队和经济,一句话要对王国的经济和军事强盛负责任。而墨家、农家、医家,则是广告传播,形而下的具象服务,就事论事,要么一拍即合,要么一拍两散,简单直接的很。
作为营销咨询师,叶敦明深感此行的苦与乐。高谈阔论是必须的,要与企业老板站在一个高度;营销执行更是根本,从营销战略、策略到执行方案,缺一不可,而且效果还得好。能文能武,通天通地,营销咨询师真的不好干。近日,有幸与联纵智达的何慕作一席谈,他的娓娓道来,有见地、有真情,难能可贵,值得我们这些营销咨询师们深思、反省。
1、策略形成:专业功底见分晓
策略是营销咨询服务的上层建筑。没有策略的高度,就失去跟客户对话的基本权利。对行业的深度研究、对营销传播专项职能的精深应用、对客户个性问题的深刻把握,见证了一个咨询团队专业功底。
何总把调研、战略分析、营销诊断、品牌传播策略、品牌表现,诸如此等的案头工作,统统装进策略包里。策略是一个软性的东西,而且好客户的策略思考力也很强。叶敦明认为:营销咨询的价值,如果能够走出“唯策略论”的小天地,就能更好地融入到客户企业的运营当中。
智慧碰撞之后的火花,就能激发出更好的执行方案。有了客户的主动参与,策略与行动力之间,距离大为缩短。从体外循环,到体内循环,策略终于有了生根发芽的土壤了。
2、营销组织咨询:有人,就有可能
策略,只是营销咨询的一个开端。以营销组织为中心,从组织架构、岗位设置,到流程再造,在到高级营销人员的猎头服务,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营销组织咨询模块。有了正确的方向,再有一只能征善战的营销团队,客户企业的成功几率大增。
营销组织咨询,乍一看好像是人力资源咨询公司的活。其实不然。营销咨询属于咨询金字塔的中间层次,与人力资源、财务、法律同属一个层面。叶敦明认为,像这种“跨界”行为,能体现出一家咨询公司的综合实力。因为,人才与队伍,是企业高管最为关注的大事。还有,通过咨询公司介绍的营销高管,能够对策略方案心领神会,执行起来自然有力、到位。更有,这些营销高管,很有可能成为你的终身客户,他们走到哪家企业,你的咨询业务就能如影相随。
3、策略落地:效果胜于雄辩
策略,只是一种可能性,而且还是多选一的把戏。营销组织咨询,把策略这种飘忽不定的可能性,变成了有组织保障的执行力。然而,一些高难度的营销策略,光靠客户自身的探索,风险还是蛮大的。此时,需要营销咨询公司俯下身段,把自己变成营销组织中的骨干力量,带领客户往前冲。这就是业界常说的“贴身服务”。
贴身服务,也分为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全贴身,几个咨询师全程贴身,成了客户营销组织的实际担当者,身份可能是营销总监、大区总监或者企划总监,除了不拿客户企业的工资之外,基本上就是企业的员工了。
多年来,由于工作的原因,笔者走访了上百家的区域家电零售企业,这其中有不少企业非常优秀,管理手段也已经比较先进,也有很多企业尚处于长成期,管理并不是那么太完善。对于正处于成长期的企业来讲,随着企业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的规模逐步发展壮大,组织结构也必须要进行相应地调整。因此,他们经常会问笔者一些问题,如何设置企业的组织机构,怎么样才能够对调整后的组织进行有效授权,突破成长瓶颈,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等。在此,笔者将这些成长型企业关于组织架构设置中经常问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为企业所帮助。
如何画组织架构图?
对于区域家电零售个来讲,应该如何画组织架构图呢?
首先,企业的组织架构图分为两种:部门架构图和岗位架构图。部门架构途中仅有部门,表达企业的部门设置及上下级关系。岗位架构图中,即在部门架构图中,各个部门内部标注本部门的各岗位。部门结构图和岗位架构图中示例如图一、图二所示。
采销体系如何规划?
在企业组织架构的规划中,很多企业经常会问笔者,连锁企业应该实行采销合一,还是采销分离呢?其实,企业是一个整体,所有的部门最后都要合作的,都是“合一”的,但对于连锁企业来说,一般都实行统一采购,采购和销售是“分离”的。因此,“采销合一还是采销分离?”这个问题实际上问的是比较含糊的。
笔者依据对家电连锁企业的研究,认为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理解成,是否要为采购、销售两个部门设置统一管理的岗位?如果设置,那么就可以称为“采销合一”,否则,这两个部门都直接对总经理负责,那么就可以称为“采销分离”。
采销分离,带来采销的矛盾很多,工作配合不畅。这就需要总经理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协调。使总经理无法将宝贵时间花费到对全局来讲更重要的事情上。
采用采销合一同样也会有一些问题,具体来讲,采销合一的问题主要有两个:
一是采购和销售都是需要持续地做的。对于一个有2亿销售的企业,大概要销售10万件商品,按照每次进货每型号批量5件计算,就需要进货2万型号次,平均一天要50型号次。每一次进货,都需要仔细思考,判断。另外,厂家关系也要持续地维护。如果采销合一,人的精力不足,可能会顾此失彼。销售有突发事件,就会忽略采购。采购有资源,就会只想着销售,很难有精力去做好服务。
二是采购和销售的工作性质是有相当的差异的。采购部人员要求更为精细,和厂家打交道时要求较高素质。而营运人员需要很强的执行力和判断力。采销合并在一个岗位上,会带来人员选择的困难。
因此,笔者认为对不同规模的企业,采销的分工合作的方式有不同的设计:
单门店的家电零售企业,每一个品类设置正副部长,分别侧重采购、现场销售;对于3~10家门店的家电零售企业,最佳方案是按照品类设置采购经理,每一个门店设置柜组长,实行采销分离,但设置一位副总经理,主抓采购、企划、销售;对于门店超过30家更为大型的企业,要把每一个分公司变成为实际的运行实体,按照前述的方式设置机构。但在总部,分别设置采购、销售的机构,负责规范制定和人才培训。
门店定在哪个级别更好?
在企业的组织架构中,把门店定在哪个级别更好呢?首先我们要明白,“级别”这个词有两重含义,一是行政级别,二是工资级别。行政级别是指在指挥树上的位置,工资级别是指薪酬的高低。一般情况下,中国人认为行政级别决定薪酬,这是不正确的观念。是人才市场决定了薪酬,而不是行政级别。
一部分企业,将门店作为营运部的下级部门。门店店长的级别也要比营运部长低一级。但这往往带来一些问题:
一是店长已经要求很强的综合素质了。营运部长作为店长的直接上级,能力肯定要比店长高出一块才可以。这样就带来了营运部长人选很难找到。
二是总经理是营运经理的上级,营运经理又是店长的上级,这样,总经理就不应和店长发生直接的领导关系。但如果门店店长反映的问题只到营运部长那里,就会造成营运部长要和总部各个部门协调解决。而营运部长和总部各部长平级,根本就没有足够的权威来协调。
因此,笔者认为,店长的级别,是应该和总部各部平级,而营运部执行的是职能管理,和财务部一样,不是门店的行政上级。因此,门店店长的行政上级,是总经理,而不是营运部经理。
门店管理部何时设置为佳?
门店管理部,是随着门店数量的增加而需要分离出来的职能,其管理对象是门店形象、服务等面对消费者的层面。刚开始企业规模不大的时候,笔者建议其职能先附属在企划部。由企划部的职能延伸出去。待人力充足后,再逐步地独立出来。
中心制和部门制的优劣?
有些企业实行扁平化的部门制,即总经办直接管理设10个部门。有些企业采用中心制,即有中心管理部门。在实行中心制的企业中,采购、销售(门店)、企划、团购,联系非常密切,而与其他部门的关系相对较少,因此,这四个部门能够构成一个独立的单元。财务部升级为采购中心,其各个组升级成为部。物流、售后可以归并为一个服务中心。
行政、后勤、人力资源,可以归并为行政中心。根据一些区域家电零售企业的实际操作情况来看,这种中心制实行后,各个部门的情况是有差异的。
经营的几个部门成为中心,原则上问题不大。但物流、售后归并为服务中心后,由于两者间的联系不十分密切,因此,基本上物流仍然会管物流的事情,售后管售后的事情。这就造成中心这个层级是虚的。而财务本来就是个部门,是否叫做中心,仅仅是级别的问题,并无实际意义。只不过是名称既然叫了中心,会感觉级别高了,自我评价更容易高一些而已。
而行政人事成为中心后,问题反而更为复杂。由于行政权和人事权都在这个部门的负责人手里,可能导致该部门权力比较大,容易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个不懂业务的常务副总了。
因此,对于区域家电零售企业来讲,管理岗位的设置,需要非常仔细地在以下因素中综合权衡:
一、该岗位设置的必要性;
二、人才的可获得性;
三、对该岗位工作质量的可监督性。
如果该岗位必要,但人才很难获得,一定要将该岗位设置为更为简单的多个岗位,更为简单的岗位,人才一定更容易得到。如果该岗位的工作质量难以监督,比如财务部门或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一定要通过提升企业主导者的文化水平,来理解该岗位的贡献,分析出其产出来,从而找到合适的考核指标。
团购部应如何设置?
在家电零售企业中,团购业务近几年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由于团购业务的地域性是根本的,因此,笔者建议每一个门店都应设置团购部,总部并不设置团购部,而由门店管理部进行支持,对团购部的人才、流程予以专业化的训练和支持。
推广部应如何设置?
在区域家电零售企业中,推广部更多的是负责小区宣传的部门。由于小区的地域性,因此,小区同样应该划分给门店,由门店负责宣传,总部是由企划部(广宣)负责管理的。
区域连锁企划部的功能是什么?
区域连锁的企划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是设计、监督企业和消费者之间互动、服务的部门。因此,企划部具有相当多的职能:
一是消费者的分析。通过市场调研,将消费者分为各类,并分类掌握消费者的需求;并分析本企业在该类客户中的市场占有率及其原因,从而达到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目标。
二是服务的设计、执行及监督。根据不同种类消费者的偏好,设计产品、服务组合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三是企业形象的设计,即CIS的设计及监督;
四是促销活动的设计、执行。
论文摘要: 随着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已成为当今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热点问题。作为农垦企业从长远发展战略目标出发,更应重视人力资源的绩效管理。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核心。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当今企业成功的关键。然而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与绩效管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随着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在企业经营中地位的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己成为当今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热点问题。作为农垦企业从长远发展战略目标出发,更应重视人力资源的绩效管理。
2我国农垦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缺乏科学的绩效指标体系
由于缺乏科学的绩效指标的分解工具,中国农垦企业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没有形成统一关联的、方向一致的绩效目标与指标链。很多企业没有从战略的高度去理解、设计考核指标体系,结果在考核指标收集上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偏差。同时,不同管理职能与层级的员工对战略目标的驱动力大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有的对战略目标的实现只具有间接的驱动力,这对于职能部门和支持部门及基层员工而言尤为如此,他们在战略实现驱动力的间接性,部分工作内容无法完全量化。由于绩效管理技术的匾乏,中国很多企业无法科学、准确地设置这一类别指标,在实际的操作中大多用一些模糊、无准确定义的指标来考核员工,导致考核者无法正确地指导与准确地评估,最终导致绩效流于形式。
2.2缺乏日常有效的绩效指导
由于上下级员工之间绩效的有效沟通不足,导致上级与下级对实现工作目标的要求在理解上就产生了很大偏差。而在日常的工作中,对于下级员工完成一项工作任务的是否进行事前与事中指导,完全只是和管理者个人的管理风格有关。
2.3个人回报未能与绩效挂钩
目前,几乎有70%中国农垦企业在员工个人绩效奖金的确定上并没有真正和个人绩效挂钩,有的只是凭评估者印象发放,有的干脆在分配中采取平均主义,没有真正发挥其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同样在固定薪资增长,也没有考虑个人绩效成绩。
2.4实施中人员的问题
高层管理人员仅仅将其视为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没有好的工具将公司的战略目标与绩效管理相连接中层管理人员缺乏员工绩效管理的技术,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不能掌握必要的技巧以及对不同绩效结果的处理手段基层员工没有意识到自身的绩效和整体组织的绩效之间的关系,人力资源部将员工绩效管理局限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日常工作来进行开发和实施,而且自身的专业人员缺乏应有的培训,并且过分着眼于文档管理。
3我国农垦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存在问题对策分析
3.1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忽视了系统的思想
绩效管理首先是一个科学的管理系统。该系统由五个重要部件组成、绩效计划—设定绩效目标、绩效沟通与辅导、建立员工业绩效档案、绩效考核与反馈、绩效诊断与提高。绩效管理与被人们广泛了解的绩效考核有着明显的不同。通常,绩效考核只有两个部件组成一是,设计绩效考核量表一是填表考核。这并不能算是一个系统,当然也就不能称之为体系,很多人喜欢把绩效考核叫做绩效考核体系,这种提法是错误的,绩效考核不能独立成为体系,充其量也只能算是绩效管理系统的一个环节和组成部分。也有人喜欢把绩效考核称为绩效考核管理体系,这也是不妥的,因为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有明确的先后顺序,是不可以颠倒的。
(2)忽视了合作伙伴的思想
绩效合作伙伴的思想不仅仅体现在绩效计划这个环节里,而是与绩效沟通一样,贯穿于绩效管理过程的始终。要沟通就要以合作伙伴的关系进行,要想把绩效合作伙伴的关系维持好和发展好,不断提高员工的绩效,就要进行持续不断的双向沟通,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另外,绩效合作伙伴不仅仅体现在经理和员工之间,也体现在经理和直线经理之间。人力资源经理作为绩效管理政策的制定者和表格工具的提供者,应作为直线经理的绩效合作伙伴,帮助他们不断掌握绩效管理的思想、方法和工具,为他们解答实施过程中的问题,通过与直线经理保持和发展绩效合作伙伴关系,使他们的绩效管理技能不断得到提高,更好地理解和执行企业的绩效管理政策,使之落到实处。
(3)忽视了持续改进的思想
成绩管理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当你把绩效管理推入了运行轨道以后,它就不该停下来了,它会随着企业的战略一直运行下去,并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这一点,从绩效管理系统的最后一个部件也可以看得出来,即绩效诊断与提高。绩效诊断与提高即是上一循环的终点又是下一循环的始点。作为两个绩效管理循环的连接点,绩效诊断与提高起着桥梁作用,通过对前一个循环的诊断,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然后制定期工程应该改善计划,放入下一个循环,使之得到改进,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息。
3.2发展对策
(1)由企业的企划人员根据公司领导的战略构想,对国家的发展战略及有关政策,对外部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内部的资源状况作出充分地分析研究后,提出具体的发展规划和各阶段、各年度的总目标及实施方案,经专家论证和集公司领导批准后加以实施。在制定所属企业的目标任务时,借鉴现在国际上流行的平衡记分卡的方法,既设定近期一个年度的财务指标,也设定一些影响企业长期发展的指标,如流程设计、客户管理、员工发展等方面的目标。而下达给管理人员的目标任务,则尽可能“量化”、“硬化”,通过具体规定数量、质量、时限、成本等方面的要求,使指标更具可衡量性、可操作性。
(2)让绩效考核思想深入员工。绩效考核不是主管对员工挥舞的“大棒”也不应成为无原则“和稀泥”式的每人都好。考核不是为了制造员工间的差距,而是实事求是地发现员工工作的长处,短处,以扬长避短,有所改进、提高。绩效考核要以尊重员工的价值创造为主旨,它虽是按行政职能结构形成的一种纵向延伸的考核体系,但它也应是一种双向的沟通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考核者与被考核思想上的沟通,使他们在思想上达成共识,绩效考核是公司管理制度的一部分,是实现公司战略发展规划的必要手段。绩效考核不是为了考核而考核,考核是手段不是目的如果考核不能激发员工发展并整合为公司成长,那考核结果可想而知。企业主管若只想运用绩效考核来控制员工,往往令员工惊讶、反感和对抗。因此,尤其要提升担当考核者的主管们的现代经理人意识和素质能力,真正使他们在公司的各个管理层次发挥牵引力。强化企业经理人的管理能力开发,是企业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课题。
(3)建立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建立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就是要建立绩效管理的流程从管理流程的角度加以解决。使绩效考核融入到管理流程之中,成为管理者自然接受的事情,成为检验管理者管理效果和评价员工工作成绩的有效工具。通常,一个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必须具备几个流程设定绩效目标持续不断的沟通,收集绩效资料,形成文档记录,实行绩效考核,绩效管理体系的诊断和提高。这几个流程从绩效目标的设定开始到绩效管理的诊断结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良性循环。目标有了,过程的沟通和业绩辅导有了,绩效记录有了,再做员工的绩效考核就是顺其自然的事情,绩效考核的反馈沟通也就不再是令管理者头疼的事情。
(4)考核要有个性化。根据每个员工的岗位不同工作内容不同,从岗位说明书出发,综合考虑公司的远景、战略和任务所设计的考核表是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设计的结果。每个人因为岗位说明书不同而持有不同的绩效目标,目标是什么就考核什么标准是什么就按什么标准去考核。这样考核的工作就都化解到管理者的工作中去都是通过员工和管理者的沟通去达成、去实现,只要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尽职尽责了,考核就是自然的事情,就不用再害怕绩效考核会造成与员工的对立关系。
参考文献:
[1] 李小东,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浅析,科技创业周刊,2005
其实中小企业发展相对大企业最大的优势就是其人员少、灵活高效便于管理,而其致命硬伤也同样是过分强调业务的重要性,忽视了企业流程化责任管理。针对企业内耗产生的诸多问题,不妨引入“全员营销”机制。
何为“全员营销”?就是充分调动每位员工的积极性和突出能力,参与到企业的日常经营工作当中,打破固有的销售和综合脱节的弊端,将企业人力资源优势发挥到极限,从而提升经营效率。
1、建立全员营销的意识
首要的就是要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良好的认识,不要只是把销售看成是业务人员的事情,而应该将公司所有员工都纳入公司的销售体系。 例如,我们可以建立企业内部的员工良性流动机制,鼓励员工实现岗位流动,把最合适的人放在最适合的岗位,不合适的人逐步淘汰出公司员工队伍,来充分发挥员工的优势,实现优胜劣汰。同时,也可以经常组织各种与销售相关的内部活动或研讨会,真正的把整个公司融为一个有机整体,鼓励大家多关注公司的业务开展进程,了解整个行业的情况和先进的模式,同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进行探讨,从而为公司的销售会诊把脉。
2、合理规划部门和职责
在公司内部的构架划分上,首先避免业务部和后勤部等明显的划分,应该逐渐整合成大部制!将企划、售后服务等与销售联系紧密的部门逐渐编制到一起,统称营销部,统一接受营销总监或销售总经理领导,实现与销售业绩挂钩的考核模式,最大限度的提升相关部门的公司积极性。
同时,也可以创造性的使用特殊部门配置机制。由于中小企业人员较少,部门建制也不全面,可以实行部门兼职的模式,来提升业务相关部门的实际操作能力,也可以变相的提升相关部门人员的工资待遇。如医药招商企业,对于其中的企划部等辅助业务部门而言,经过对公司销售区域的重新定位划分,选择招商业务人员无暇估计,市场销量很少或空白的区域2-3个,直接由企划部门来操作。这样做,不仅可以提升企划部门对市场的把握程度,为以后的市场服务提供更为有效的方案。也可以解决因为企划部门员工与业务部门员工因为工资待遇落差较大的心理问题。同时,对于现有市场来说,销量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专业化的运作,无形中得到了加强。
3、提升员工的专业程度
做任何工作,首先你得做成专才,然后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对于参与全员营销的所有员工来讲,也需要做成专才,也会在这样一个营销会战中取得成功。作为医药企业的员工,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就是产品方面,这个方面无论是业务部门员工还是其它部门的员工,都是必须要牢固掌握的。产品方面的知识很多,既包括公司自己品种的规格、装箱、适用病症、服用天数、疗程、不良反应等基础知识;也包括所治疗病症的病灶反应情况,如何使用获得最佳疗效;也包括竞品的优缺点等相关信息。
其次,是关于行业政策法规、发展动态、行业趋势等信息。这些信息会直接影响产品的渠道、价格等方面,是企业策略调整适应的依据。同时,对行业重要信息的把握,也可以在与客户或同行交流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程度。
再次,就是掌握企业产品所在渠道方面的专业知识。药品根据自身定位,无论是临床品种、OTC品种、普药品种等,不同的渠道有其完全不同的操作模式和渠道特性。作为参与全员营销的药企员工,自身得时刻关注相关渠道的情况。掌握渠道变化趋势,了解先进的渠道操作模式,关注渠道中优势产品和优势企业的市场经营情况,并对照自己企业的情况予以改进调整。而作为企业来讲,做创造机会请有丰富经验的渠道专家做培训,同时增强相关营销人员接触市场的机会,都是对员工自身素质和能力提高的有利保证。
4、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
要使得公司员工真正理解“全员营销”的内涵,并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合适、高效的激励机制必不可少。这种激励是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保证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在平安集团董事长兼CEO马明哲的心里,有两座“中国第一高楼”。
有形的那座,平安国际金融中心,115层,将于2014年竣工,位于深圳福田CBD中心区,届时将成为“物理意义”上的中国第一高楼;无形的那座,也在建设中,按照平安的内部规划,或将完成于2015年,届时中国平安(SH.601318,HK.2318)可能超过工商银行(SH.601398,,HK.1398),成为中国最大的金融机构。
这是平安最新的愿景。而目前从规模上看,工行是平安的12.2倍;从盈利能力上看,工行是平安的9.97倍。
如果马明哲的愿景成真,中国平安将会成为一个囊括保险、银行、证券、信托、资产管理、基金的全牌照金融巨无霸。
对于一个巨无霸来说,能否具备与其规模相匹配的管理能力,能否在多元化业务条线之间进行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资源配置,以及在宏观经济发生改变的时候仍然保持灵敏的市场嗅觉,是平安航行在综合金融道路上绕不开的礁石。
枣核型金融帝国
平安综合金融的核心是整合资源,降低成本,打造无可复制的竞争优势。
对于马明哲来说,平安金融帝国的蓝图早在十年前就已经呼之欲出,不然他不会斥资逾十亿建设上海张江后援中心。综合金融,后援先行,这是他的根本逻辑。
即使是在成功收购深发展的今天,马明哲仍然强调要先推动中后台业务集中,为深化交叉销售提供支持。在中后台业务集中,流程改造完成之后,下一步才是轰轰烈烈的交叉销售“业绩演习”。
未来的平安帝国将呈现一个枣核型的结构:前端实现销售集中,后台实现IT及运营后援集中,是各专业公司的产品条线和风控等职能部门,要做到相互独立并且有牢靠的防火墙,整体呈现前后紧,中间宽的枣核型结构。
目前,枣核的后端,基础的IT和运营集中已经完成;枣核膨胀的中部,是各专业公司,在其中急需整合消化,弥补短板的是银行业务;枣核的前端,是以平安客户经理为核心的销售集中。
在马明哲的设想中,未来的中国平安前端销售人员将掏出一张统一的名片:平安客户经理。
在结构之外,平安的愿景是用十年的时间,实现保险、银行、投资业务三足鼎立均衡发展的格局。
根据平安2010年半年报,保险业务净利润贡献占集团净利润的77.7%,银行业务净利润贡献占的11.19%,投资业务净利润占集团净利润11.38%。
重构大平安银行
作为一个综合金融集团,没有一个强大的银行是很难想象的。
收购深发展,仅仅是马明哲打造大平安银行的开端,目前平安银行和深发展的结构重组正在推进,下一步将要实现银行的区域制。
“这是一个新东西。”平安集团副董事长兼平安银行董事长孙建一说。
平安银行将在东西南北划四个区域,成立四个小总行。四个小总行的管理幅度缩小,权利下放。
“举个例子,现在深发展所有的贷款审批都在总行。可能一个星期批下来,也可能一个月。总行审批贷款,不比当地的机构了解得更清楚,时间还长。”孙建一说。”
未来平安银行总行的功能是制定政策制定流程,日常经营的权利将下放到小总行。
除了结构上“重心下沉”,平安也正野心勃勃和监管层进行着博弈。
对于金融企业来说,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客户资源。平安要做的是通过合并银行和寿险的“核心系统”――客户基础数据库进入集团的后台共享系统,让集团其他业务开发新客户的成本无限降低。
“这从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风险。因为平安会对每一个客户非常了解,有这个客户最全面的金融服务记录。”春华资本董事长胡祖六说。
“现在我们还在跟监管部门沟通,监管部门的想法是不应该把核心系统并入,要求我们把核心系统和集团共享系统分开。但是我要实现综合金融的核心竞争力,我必须这样做。”孙建一表示。
由于监管部门还没有松口,平安目前的操作模式是:用关键业绩指标(KPI)下达交叉销售任务到各业务板块。业务板块之间会横向联系交换客户数据,包括客户需求。同时在内部系统上线客户基本信息。
“现在还没有做到用后台将客户数据牵引过来,目前还是一个初级阶段。监管层没有松口,我们这一块还没有放开。”孙建一说。
另一方面,平板电脑ipad的风行也让平安管理层开始思索另外一条实现银行超速发展的路径。
“我们正在考虑送给每一个高端客户一个ipad,成本也就3000元。而设置一个社区终端的成本还要几十万。”孙建一说,“如果以后要是有这个东西,客户可以把平安拿在手上。”
但迄今为止,平安银行北京网上分行的运行效果尚不特别理想,网上客户资料还有可能被窃取,所以大规模的业务仍旧没有通过网上分行来开展。
“万佛朝宗”
平安银行某高层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独家透露:马明哲这几年一直在琢磨,怎么样才能让平安银行实现超常规发展,世界上有没有一个后来居上快速发展的银行模式。
自2010年年初开始,平安集团就陆续从产险、寿险抽调了五六十名精干的B类以上干部组成项目组,研究如何实现银行的超常规发展。平安给这个项目起了一个非常宿命的名字――“万佛朝宗”。参与项目组的干部,需要完全调离原来的岗位,重新定岗至平安银行。
“项目组成员以后的全部工作就是推动项目进展。发展得好不好,就全靠项目的进展,不给他们留后路。”某平安高层表示。
2010年,平安的合作伙伴麦肯锡终于为马明哲找到了一个超常规发展的样本――印度排名第二的ICICI银行。ICICI在2001年是印度排在50名之后的一家小银行。经过9年的超常规发展,现在已经是印度第二大银行。
4月,马明哲率队去ICICI银行考察发现,ICICI的银行柜员都用类似平安的寿险营销体制做银行产品的销售,并且管理模式也几乎一模一样,管理水平还要落后十年。
不过,经过与ICICI支行行长的交流,马明哲发现,ICICI就是采用底薪加佣金的制度,卖的是银行所有的产品,包括存款、贷款、信用卡以及理财产品。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佣金比例,底薪保温饱,佣金无上限,做得越好挣得越多。
“马董很兴奋地认为,这就是银行业最大的突破,销售渠道的突破。”某平安人士说。
而平安42万寿险营销员就是平安银行零售业务的未来。马明哲在内部讲,平安的人团队,现在有42万人,2010年底目标是51万人,将来还会增加到80万、100万。光靠卖保险就可以养活这只队伍,同时兼卖银行的产品,除去佣金不需要投入更多的固定成本。
平安人士透露,马明哲计划通过寿险团队实现对银行板块的跨越式推进,目标是零售银行8年内超越招商银行,15年超过工商银行。
不过,目前,“万佛朝宗”项目遇到了新问题。
11月初,银监会发文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允许保险公司人员派驻银行网点”后,平安的“超常规”发展路径又面临着政策挑战。
“我们的模式受到了限制,但我们正在和银监会沟通。因为银监会的根本目的不是要限制我们的模式,而是其他的一些问题。”将于2011年3月19日担任中国平安总经理、现任集团副总经理兼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的任汇川说,“我们的保险顾问只有5000人的规模,一直做得特别慎重。主要是在建设银行和平安银行。”
消息人士透露,银监会和保监会将于12月就银保业务更明确的指引,对时间、区域进行更明确的界定。
“从法律上讲,目前银行或者其他渠道是可以保险产品的,但是银行的产品包括存贷款,是不能用其他销售渠道去的,其他渠道只能起到推介的作用。”任汇川说。
通过“推介”绕过政策障碍是目前平安采用的做法:由寿险或产险的营销员,介绍客户给银行的客户经理,再由平安银行的客户经理完成产品和服务的最终销售。
根据中国平安2010年中报,平安银行通过推介模式的“交叉销售”拉回的存款占了公司业务新增存款的22%。
但是平安管理层承认,通过“推介”绕过政策障碍只是平安的中短期过渡,对于马明哲的大梦想来说,还需要更多的“政策”例外。
渠道整合
对于平安来说,目前的销售渠道有点混乱。
集团成立负责交叉销售的综合拓展部,由任汇川负责;各专业子公司都有自己的销售团队和与集团综拓部对接的综拓团队。
客户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联系方式等已经在平安内部共享上线,不同权限的销售人员可以查看。
而目前,除了电销系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渠道跟踪不同业务单位营销员对同一个客户的销售记录。正是因为这样,在交叉销售中,客户被N+1次重复骚扰以及营销的有效性都存在问题。
“我们希望每一个客户都有且只有一个平安客户经理。”任汇川说。
在任汇川的设想中,未来的平安就像是一个大超市,而最前端的平安客户经理就像是一个导购员。这个导购员对各个产品有比较初步的了解,能够提供大概的解决方案。在充分了解客户需求的基础上,由销售专员再进行更清楚的说明,并推动销售。最后导购员和销售专员再按照比例分配销售佣金。
“接下来将会有一个大的变革。”任汇川说。
按照任的规划,前端渠道将按照个人客户和团体客户的属性分出泾渭分明的销售团队。
平安目前在做的工作是进行渠道的清晰划分,并在渠道的规整工作进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把组织架构也依照对应的客户群类别进行改组。第一步是先把客户按行业类别按大小划分好。
个人交叉销售的主渠道是寿险,团体客户的交叉销售则是各专业公司互为产品和渠道方。
个人客户的销售是1+6的模式:寿销银,寿销产,寿销证,寿销信,寿销养,寿销健,主要的渠道方就是寿险人团队,银行、产险、证券、信托、养老险、健康险为产品方。
而团体客户的销售就复杂些,有诸如产销银、银销产等互为产品和渠道方的32个链条。
“有些链条现在已经比较完善,如寿销产,我们做了很多年。从专业支持,产品设计上都很成熟。寿险还把代销产险写入了基本法,如果你寿险销售不够可以销售产险保级。寿销产的链条很完整,但是32个链条中还有很多不完整的。”任汇川说。
第二步,是理顺交叉销售的前中后台。整个链条的前台,是与客户直接接触的客户经理;的前台是产品支持,的后台是产品设计和风控;后台是IT和运营集中。
“我们现在要求各子公司改变观念,思考综合金融情况下,你要怎么去支持前台。以前你只支持本公司的业务员,现在你要支持这么多不同公司的业务员。任汇川说。
而对于交叉销售的产品,在的后台,产品设计上也应有所改进。“寿险的业务员对于责任险、工程险理解有困难,应该给他们设计更简单标准化的产品。”任说。
纯化集团功能
市场对于平安最大的忧虑是平安做成“无所不能”的巨无霸之后,管理能力能否与其规模匹配。
平安有一个非常强势的管理层。
一方面,平安集团高度控股各子公司;另一方面,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也给了管理层最大限度的自由。管理层对子公司的高控是通过一个简单利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集团”来实现的。
2010年,平安集团进行了干部调整,将集团600人的队伍精简至300人,将大量专业化岗位“下放”到子公司。
“我们希望纯化集团功能,集团只做三个层面的工作:战略规划、日常监控、资源配置。”孙建一说。
集团的日常监控主要是纠偏,每个月各子公司召开运营经营分析会。各子公司的董事和集团的领导会按期与会,监督各子公司五年规划的执行情况。
“就是说,专业公司需要每个月在经营分析会上把当月的情况做一个上报,董事会和集团层面的管理层再进行纠偏。下一月经营分析会,要对上一月会上董事们提出来的问题的改进情况做一个追溯。”孙建一说。
除了日常机制,集团对子公司的管控,是通过牢牢掌握人力资源来实现的。
“平安每一次的收购,首先换掉的就是对方的人力资源执行官。无论在银行、证券、信托、资产管理,集团派来的人占比最大的部门都是人力资源。”平安内部某人士说。
在管理结构上,“矩阵化管理”是平安应对产品多元、市场分散、部门庞大所采用的模式。
按照平安的矩阵化管理模式,平安的每一个员工都有两条汇报路线,一条是垂直的专业条线,在集团层面,形成行政管理、财务企划、人力资源、内控四大中心,分别对接;另一条是其子公司的行政条线。
而在这样的管理结构下,沟通成本会变得非常之高,建立独特的平安文化是解决沟通成本的唯一路径。
平安企业文化的核心之一是强大的执行文化,这也是平安成功的关键要素。而执行文化的落脚点,正是以KPI(Key Performance Index)为核心的绩效问责体系。
KPI是平安企划部设定的年度任务考核指标。是一个自上而下的体系,年初集团企划部会给各子公司下达KPI任务,各子公司企划岗再将公司KPI指标拆细到每一个人头上。
每年年末,整个平安集团除了马明哲之外的所有高管、员工都需要进行强制排名。KPI指标排在后面,无法晋级。通常KPI指标排在最末十分位的员工,会扣发当年奖金。
严格公平的绩效问责制度是平安成为巨无霸之后仍能保持战略有效实施的关键。
资源配置:ROE导向
“未来的一段时间,平安集团对子公司的投入将完全基于公司的战略。综合金融看哪一块比较短就补哪一块。”孙建一说。
而在更长的时间区间里,平安仍会遵循资本收益最大化的纯粹商业逻辑。
“平安很关注资本回报率,关注ROE、ROA。”任汇川说。比如现在的养老金公司就很紧张,他们老不赚钱,怕公司哪一天给他们关了。
虽然年金的前景非常好,但是年金本身是亏钱的。包括公司的内部员工调动,大家都有踟蹰,担心养老金公司被关掉,搞得工作都没了。
“公司管理层永远认可经营公司就是经营股价。你ROE高,集团有资源就会给你。”任汇川说。
不过在交叉销售的背景下,一个产品的低利润率可能是为了其他产品更高的利润率。
[关键词]平安上市经营ac管理
2004年6月24日,平安集团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融资143.37亿港元,平安的发展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时至今日,回顾平安上市两年来的发展情况,可见上市对平安的经营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带来了显著的变化。
在这些变化的背后,是一系列的经营管理举措,这些举措推动着上市后的平安阔步向前,可供其他险企借鉴。
一、公司治理结构更趋完善,决策机制更加健全
应当说,平安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得天独厚,有其他公司不能比拟的优势。员工持股基金的建立,海外战略投资者的引进,国有股的逐渐淡出,海外上市引入H股,平安的股权结构步步优化,使平安的经营更加理性和富有生机。
此番上市,平安在全球发行13.8789亿股H股,约占公司股份总数的22.4%,平安的股权进一步分散。2005年,汇丰收购了高盛和摩根斯坦利持有的平安10%的股份,股份总数上升到19.9%的上限,成为平安的第一大股东。2005年8月25日,汇丰派驻平安的董事AnthonyPhilipHOPE被任命为副董事长。
由于接受了外资股东及海外公众投资者的监督,平安的管理效率大大提高,决策机制更趋完善。目前,平安集团董事会下设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常委由集团CEO、VCEO、CFO、CHRO、CIO等核心管理层担任,集团内战略、投资、人力资源、稽核及主要业务线执行官皆由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担任,这些高管大多都有海外工作经历,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享有较高的声誉。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平安决策体系的完善和科学。
二、经营目标明确,利润导向更加旗帜鲜明
上市后,来自投资者和股价的压力,迫使平安的管理层更加关注公司的盈利能力,公司在战略决策和KPI考核上更强调盈利性。公司继续强调“品质优先”和“利润导向”,并以利润的达成情况作为后线管理人员奖励的依据。
为确保集团整体利润目标的达成,集团人力资源部会同企划部等相关部门力推“问责制”,将集团的经营目标逐级、层层向下分解,并纳入各级管理干部的考核,跟薪酬及奖金直接挂钩。针对指标的达成情况,上级问责下级,形成自上而下的经营压力和动力。
此外,在每月的经营报告会上,利润指标成为分析的重点,对亏损的产品、机构、渠道,子公司管理层需要向集团管理层解释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并由专人负责跟踪落实。
通过这些举措,使得利润和每一个员工的利益都密切相关,追求盈利的观念深入人心,并转化为动力和执行力。
三、追求长期经营目标,关注价值增长
当公司进入资本市场后,业务经营的决策原则从根本上讲还是没变,但公司的管理活动复杂多了,因为公司管理者还得同时应付资本市场,要管理投资者预期,以期实现股价的稳定上涨。
公司上市后,投资者和投机者之间的交易活动确定了股价。股价是基于投资者对股票价值的看法决定的。股票的价值等于其内在价值,内在价值以市场对公司未来业绩的期望为基础,取决于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和收益能力,期望的变化对股价的决定作用,超过了公司的实际业绩所起的作用。从实质上讲,投资者购买的是公司未来可能取得的业绩,而不是过去的成果。
作为公司管理者,其任务就是要使公司的内在价值最大化。上市后的平安集团就特别注意这一点,其对下属寿险子公司的考核尤其强调内含价值(EmbededValue)和新业务内含价值(NewBusinessEmbededValue)的增长,从而有效管理市场预期。
四、关注法律法规,经营管理更加透明
上市后,公司需接受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机构和公众投资者、中介机构的监督,要定期公布业绩和随时披露重大事项,这些都对公司的法律合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顺应上市的需要,平安集团先后成立了法律合规部和战略拓展部,前者专门负责集团法律事务,后者专门负责投资者关系管理。集团的所有对外信息,都要严格审核,,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同时与分析师保持密切联系,分析和模拟市场反应,为保证分支机构的合法、合规经营,集团改革了稽核体系,成立东、南、北三个稽核分部,各分部配备大批审计、财务和业务专才,保证对辖区内各分支机构的常规、专项、离任及案件稽核,省级机构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常规稽核。与此同时,为配合总公司制度化建设,在各级机构开展制度审计,以保证经营管理制度的标准化。
通过对法律事务的集中处理,对信息披露的管理,以及对分支机构高覆盖率的稽核,平安增强了守法经营的观念,提高了经营的透明度,管理更上一个平台。五、注重发展研究和战略规划,积极拓展业务领域
2004年初,原平安集团财务企划部和总精算师办公室合并,成立平安集团企划精算部,协同集团战略发展中心负责集团的战略规划,同时专司资源配置及价值管理。上市后,凭借企划精算部强大的企划能力,平安完善了滚动三年规划机制,并着手编制集团“十一五”规划。
为追求股东价值的不断提升,上市后的平安开始拓展业务发展领域,积极寻找新的业务增长机会,先后涉足信用卡、电话销售、企业年金、专业健康险、资产管理、小额消费信贷、银行收购等业务领域。
2005年11月,来自花旗银行的RichardJackson出任平安集团首席金融业务执行官。2006年3月,平安人寿董事长梁家驹被任命为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加之负责平安投资业务的平安证券董事长叶黎成,平安集团的保险、金融和投资三大业务线的管理轮廓已经非常清晰,一个现代综合金融服务集团的模型已经展现在世人面前。
六、倡导节约,强化成本控制
美国著名管理专家迈克尔·波特分析,企业经营中存在两种基本类型的竞争优势:成本领先和别具一格。通俗地讲,成本控制和差异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就保险行业来讲,由于产品和渠道的高度同质化,差异化无非体现在服务和管理上。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里,由于服务方式的可复制性,服务方面的差异化不能够建立长期的竞争优势,剩下的就只有管理。而管理的差异化最终要通过灵活高效的运营流程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所以对于保险企业来讲,核心竞争力归根结底只有一个:通过控制成本建立成本领先优势。
平安一直以来倡导节约,上市之后更是如此。上市后的平安,开展成本节约工程,发动广大员工,广开言路,征集成本节约方案和建议,在进行可行性分析后立即付诸实施,迅速转化为成本优势。
成本控制不仅基于股东回报的要求,更基于公司战略发展的考虑。上市后的平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战略规划和计划预算,这是平安精打细算、未雨绸缪的战略方针。从长期来看,平安对发展战略的重视和规划,将使成本的投入符合业务发展的节奏,并满足利润目标的实现,从而少走弯路,这是最大的成本节约。而通过严格、制式、高效的费用控制和成本管理,平安将在内生变量上建立竞争对手无法复制、短期内无法超越的竞争优势。
七、不折不扣,深入贯彻“执行”观念
平安上市后,作为公众公司,政令的畅通,行动的统一,对于维护公司品牌,提高运转效率至关重要,这当中最根本的就是企业的执行力。
上市前后,平安内部旋起了“执行热”,从CEO到普通员工,从集团总部到最基层的营业部,都在讲“执行”,管理人员几乎人手一本《没有任何借口》和《致加西亚的一封信》。
平安的执行讲究不折不扣,决议一旦形成,便要落实为行动,并且一追到底。这种对执行力的要求环环相扣、层层监督,使得平安的决策效率非常高,行动力非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