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海上的风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A:主要的食材是来自欧洲,歌诗达的供应商以船运的方式送达各港口,给予补给。因为菜式有欧洲精选、亚洲菜品,所以通常是欧洲莱的食材来自欧洲、具有地域特色的莱品食材来自当地。新鲜的蔬果,还有像大米、面条之类都是从中国来补给的。
Q:邮轮上的菜单是如何变化的?是否提供特殊餐单?
A:菜单是根据季节来更换的,也会根据不同的节日、假期做出一些不一样的安排,所有的菜单都是上海总部的餐饮方面的管理层来设计的,然后给到我们,整个行程四天里的早午晚都不一样。
我们也会在这个菜单大纲上做出相应的调整,比如说根据当天食材新鲜的程度,这个食材需要搭配某种蔬果,而这种蔬果最近没有供应到,我们就会做一个相应的调整。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根据客人口味的喜好做出调整,比如说北方客人喜欢吃重口味,我们的菜就口味做的重一些;如果是上海、广东区域的客人,喜欢吃清淡的、水煮的,我们也会相应地加入一两个清淡的莱式。如果碰到圣诞节、新年等不同的节目,我们也有节日的菜单。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包船,对接的旅行社在来之前会告知一些客人的信息,比如西北的客人、西南的客人喜欢吃辣味,会提前告诉我们的上海总部,我们会根据总部的指示对菜式的口味做出一些调整。而且在包船的时候,我们也会有试菜这个环节,如果客户觉得不满意,我们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
Q:邮轮上最特别的用餐体验?
A:我们是意大利的公司,除了一般的免费的餐饮外,我们有一个地道的意大利晚餐,是个付费的项目,所有的餐品都是由总厨亲手制作的。那个晚餐的用料和莱式只有意大利菜,如果你是希望品尝到正宗的意大利菜又对餐食追求完美的客人,建议不要错过,花费也不高,一百多人民币一位。整套菜单都是意大利菜,用餐的环境与氛围都很好,穹顶之下,有星空晚宴的感觉,现场有乐队唱歌。
Q:如何保证邮轮上24小时不间断的餐饮?
A:我们是尽量覆盖到24小时,中间当然也有一个收拾、清洁的时间。船上的餐饮是这个餐厅开着,另外一个可能就会稍微延后一点开,这个要关了,另外一个就开了,尽力覆盖到24小时。而且食材最多会被放置两个半小时,如果没有被消耗完,就会被丢弃掉。
Q:对于中国客人,菜单上有什么特别体现?
A:过这些年的包船合作,客人们给我们很多建议,把这些建议反馈到上海总部,所以在我们的菜单里也做了一些相应的调整,增加了像红烧肉、鱼香茄子、上海酱鸭等菜品。除此之外,还增加了火锅餐厅――海上捞,让大家在国外的船上,可以品尝到家乡的美味。
如今,小南国集团拥有五种业态,当别人在为单一的市场而拼命争夺的时候,它已经抢占了五份市场,并正在努力将市场最大化。比如,海之源温泉SPA,这种餐饮娱乐相结合的娱乐类餐饮业态使消费者在就餐的同时,享受到美容、美发、按摩等于一体的服务。把多业态经营和多品牌打造结合一起,由于每个品牌的定位不同,消费群体不同,给消费者提供的餐饮服务不同,在一个城市,甚至在一条竞争激烈的商业街上,可以出现多个业态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份额,降低市场竞争可能产生的经营风险。
克服中餐发展瓶颈
中餐正餐是小南国集团的重点业务,如何在这一传统的行业中寻求新突破、焕发崭新的生命力,是小南国多年来孜孜以求的探索。25年间,小南国克服了中餐正餐企业发展的瓶颈,实施了标准化策略,并且成功引入了连锁行业内的顶尖人才打造了职业化管理团队,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并结合小南国原有的经验,综合提炼出适应于中餐正餐的制度流程和规范体系,为中餐行业带来了全新的理念。
小南国的标准化策略包括方方面面,包括贯穿原材料供应及食物烹制过程各阶段的严格质量控制程序。小南国的餐厅卖的不仅仅是美味的菜肴,而是一种生活体验。餐厅的业务不应仅局限于餐桌上,而应该拓宽周边的业务,形成上下游结合、立体的产业发展。现在消费者能够买到各种小南国品牌商品,比如正在热卖中的招牌虾仁。另外,小南国还利用社会资源,与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优秀厨师合作,共同开发新菜。这些也将是小南国大力发展的方向:利用品牌影响力以及专业生产力,为中餐正餐产业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勾勒小南国创新蓝图
小南国在创新研发方面,会根据运营的情况与市场报告来判断。小南国有一套以项目为基准的产品开发系统,根据消费者需求的搜集、市场研究来进行新菜开发的立项,然后由外部厨师平台来为小南国开发制作菜品,最后从众多菜品种挑出最适合小南国的莱品,在一定的门店试卖。根据试出品期间所产生的销量调整新菜生产计划的规模,并于正式出品后继续追踪销量及收集客人的反馈,以评估市场对新引入菜单的莱品的接受程度。并在试卖过程中不断调整系统,最终形成SOP,进入菜品库。
小南国的创新不拘泥于形式,更不是为了推新菜而推新菜,因此,除了正常的新菜研发之外,小南国更打造了一个创新的平台,传递餐饮文化。小南国会用社会资源在全国范围内邀请好的供应商、合作伙伴共同在这个创新平台上发挥作用,或者邀请某个领域的专家,为小南国消费者量身打造菜品。比如上海小南国创立25周年特别推出的大师系列——鲁菜大师孙成顺,将京鲁文化在小南国这个平台上呈现。小南国的餐饮创新更多的是源自于其自身对于中餐的使命感,希望能够让人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推广中餐文化。
开创全新“一泊二食”休闲体验
小南国集团之前正式推出旗下五星级酒店品牌“WH Ming Hotel小南国花园酒店”并同时宣布其首家旗舰店上海小南国花园酒店为中国首家“一泊二食”都市度假酒店。
“一泊二食”是指度假酒店一晚住宿含两顿美食。这一概念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亚洲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当时人们在工作生活中承受巨大压力,亟待放松身心,但又没有连续多日的假期。“一泊二食”只需客人住宿一晚,便可休闲放松,还能享用一顿汇集当地时令美食的晚餐,第二天早餐后,就可以精神饱满地回到都市。非常适合快节奏、高强度的现代都市生活,而且酒店只收取一个相对优惠的固定价钱,所以受到极大追捧。
上海小南国花园酒店在原有“一泊二食”概念基础上,推出了更适合现代消费习惯的“一泊二食+水疗”的全新度假概念。客人踏入酒店,将置身于一个湖光与绿意交相辉映的清新世界。下榻当晚,厨师会根据当季当天的食材,度身定制精致可口、搭配得当、地道怀旧的上海美食。客人还可以享受60分钟按摩理疗项目,无需移步他处,就可以在自己的客房里安然酣睡;一早醒来,享用富有上海传统特色的精美点心,神清气爽地迎接全新的一天。
这一全新概念展现了王慧敏女士对海派精致生活与现代消费习惯的深刻理解与远见卓识,同时结合了小南国集团25年来在精致美食与时尚生活方面的优势,将打造出一个集美食、养生、休闲为一体的完整度假体验。
晚餐:地道怀旧的时鲜美食客人入住当晚将享受一份最值得期待的定制时鲜美食。这份晚餐分“春夏秋冬”四个菜单,汇集用当季当天食材精心烹饪的地道怀旧美食,让客人的味蕾流连于春天的腌笃鲜、秋天的大闸蟹、冬季的全家福沙窝……从而体察四季的转换,享受自然的馈赠,感悟厨师的用心,充分领略舌尖上的上海。菜单还配以诸如南汇水蜜桃、崇明甜芦粟等上海本地水果,将唤醒客人纯真而美好的儿时记忆,带给他们怀旧而隽永的上海美食体验。
早餐:弄堂风情的上海早晨酒店早餐汇集了最经典的上海点心。客人在此可以回味“四大金刚”传统早点,品尝小馄饨、锅贴、糍饭糕、小笼包、酒酿园子等各式精致点心,体验独特的上海石库门弄堂风情;客人不仅可以观赏厨师现场制作美食,还能在厨师的指导下学包小馄饨或小笼包,把自己的成果带回家,与家人分享。客人还可以在此享用各种西式美食,领略上海东西交融、海纳百川的独特魅力。
芳华绝代的上海梦
小南国于7月4日在港交所正式挂牌交易,总募集资金约为5.12亿港元,成功引入多家基石投资者认购新股,获得超额认购,并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上市餐饮品牌。小南国餐饮控股董事长王慧敏表示:“感谢客户对我们过去25年的支持,才使得我们能成功于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而上市带来的资金优势,有助于顺利实践扩充大计,促进了公司的各项营运数据继续稳定增长,并提升公司的企业形象及在顾客与投资者中的知名度,从而将有利于本公司的日后增长及发展。”
正文:有人说,人一生下来就开始透支母亲的生命。可我一生下来就是为了报复父亲。我永远不会忘记他和妈妈离婚的情景。判决时,我最终还选择了父亲,我要让他难过一辈子。没过多久,父亲又结婚了,这更加深了我对他的仇恨。
虽然继母总是竭力地想讨好我,我却从来没有对他笑过一次。父亲常被我气得青筋暴起,每每这个时候,我的心里总会燃起一丝可怕的喜悦。几年后,他们有了自己的小孩,不过他只是个病秧子,三天两头得送医院,我经常半夜醒来,看见父亲开车送弟弟去医院,继母在门前鬼哭狼嚎的场面,我变成了一个麻木的观众,没有一丝担心。
那天,我接到了重点中学的通知书,这是我十几年来除了报复父亲之外最大的心愿了。回到家,我把通知书朝桌上一扔,“我考上重点中学了,明天报到,先交三千!”父亲拿过通知书,眼角稍微扬一下,但马上又恢复了沉重。我知道,这几年来,弟弟的病几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但我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只见父亲慢慢地起身,来回地踱着,最后他下决心,走到继母面前说:“小伟的病要治,萌子的书也要读”。“家里就剩这三千了,医生说小伟随时可能要动手术,这钱可不能用啊!”继母哭着说。“可咱也不能误了萌子的前程啊!”说完这话,父亲冲出了家门。看着这一切,我有了一点心酸。
第二天,医院来通知说,弟弟可能不行了,要我们有心理准备,那一刻,我第一次有了一丝震撼,那一天,我怀着一颗惭愧的心看了弟弟一眼,是分别后的第一眼,也是最后一眼。
我去重点中学的前一晚,父亲把我叫进了他的房间,语重心长地说:“萌萌,其实我不是你生父,当初他抛弃了你们母女俩,我为了保住你母亲的名声才跟她结婚的,我们约好等你长大一点后再离婚,没想到你当初选择了跟我……”
这番话犹如晴天霹雳,我怎能相信自己一直报复的父亲,居然是我最大的恩人,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干却白白养了我十几年的人……看着眼前未老先衰的父亲,我的那些仇恨变得不堪一击了,我扑进父亲的怀里,大声哭着说:“爸,我对不起你!”父亲拍了拍我说:“父亲是永远不会责怪自己的儿女的!”
上海话其实是很“雾里看花”的。
上海话其实是很“性命交关”的。
不过,上海话又是风情万种的。
“上海话托福考试”
曾看到过一张可称为“上海话托福考试”的卷子,名为《上海话专业八级》。还煞有介事地分AB卷。择其一二,“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吧……
单选题有:
上海话里的“棺材板”是一种( )。
A.家具样式 B.昆虫 C.刑具
D.骂人的话
上海话里形容“出师不利”的形象化说法为( )。
A.头一只蟋蟀就输掉 B.头一个女朋友就跑掉 C.头一只炮仗就不响
D.头一笔买卖就蚀掉
上海话里形容生气之极的象声词
为( )。
A.啊噜啊噜 B.啊兀啊兀
C.啊咕啊咕 D.啊扑啊扑
上海话里通常管“今天”叫( )。
A.今日 B.今夜
C.今朝 D.今天
上海话里通常管“昨天”叫( )。
A.昨日 B.昨夜
C.昨朝 D.昨天
上海话中与“金刚钻”相对的是( )。
A.阿三头 B.阿屙卵
C.阿诈里 D.阿屈西
“四马路的女人”在上海话中指( )。
A.蛮横无礼的女人 B.见过世面的女人
C.失身柳巷的女人 D.猥琐卑鄙的女人
“真倒霉,又被黄牛斩了一刀。”这里的黄牛指的是( )。
A.屠夫 B.黄色的牛
C.票贩子 D.穿着黄色牛仔服的
“伊老坍板格。”坍板可以用( )代替。
A.邱 B.洋盘
C.十三点 D.贼忒兮兮
“阿拉夜饭吃格是油焖落苏。”落苏就是( )。
A.番茄 B.西红柿
C.茄子 D.萝卜
多选题有:
在上海话中,“我受骗了!”可以用( )代替。
A.我中刀了! B.我上伊老当了!
C.我被噱进了! D.我闷掉了!
以下短语不是上海人用来嘲讽近视眼的为( )。
A.嘎梁 B.横梁
C.木梁 D.书蠹头
在父亲训斥儿子时,下列哪些说法不能最好地替代北方人所说的“我揍你!”?( )。
A.我拷侬! B.我喇一记!
C.我打侬! D.我请侬吃生活!
吴地方言中,表意为“总共”的副词有( )。
A.夯拨郎当 B.半幅郎当
C.角落山门 D.醉打山门
E.一塌刮子 F.一天世界
上海话中“吃的洋籼米”这句话的下半句不是( )。
A.发的糍饭嗲 B.发的糯米嗲
C.发的泡饭嗲 D.发的烂污面嗲
E.发的糖糕嗲 F.发的油条嗲
上海话中形容倒霉的短语是( )。
A.霉头触到印度国 B.额角头碰到棺材板
C.霉豆腐干 D.霉头触到哈尔滨
E.霉遭星 F.额角头碰到天花板
是非题有:
在上海话中“我吃他的干醋”与“我吃他的老酸”不是相同的含义。( )。
上海话中“横竖横”的歇后语为“拆牛棚”。( )。
上海话中形容诋毁别人的做法为“触bi脚”,形容被老师罚站为“立bi角”,形容亲子遗传为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掘bi洞”中的“bi”是同一个字。( )。
列举题有:
举5个带三的贬义词汇,如垃三、瘪三。
举5个带头的贬义词汇,如冲头、寿头。
问答题有:
“竹笋烤肉”是上海一道家常菜,颇受人欢迎。但是小明一听爸爸要请他吃“竹笋烤肉”就小脸发白,十分恐惧,为什么?
这是当不得真的,因为从来就没有什么“上海话国家考试”,更何况什么四六八级了,就连“汉语水平考”(HSK)也局限在一个并不大的范围内,上海话还远没有这么大的能量,更不能与英语“搭脉”(相较量)。而且,这些带有明显戏谑成分的题目,很多既不严密,也不科学,作为“托福考”是很勉强的。更要命的是:似乎有意挑选了一些比较“促狭”的题目,好像存心要让“考生”过不了关。如果把它们交给一些老上海来考,也是很费踌躇的,很容易“烤”糊的。
不惜工本的“重重叠叠”
只需稍稍回忆一下我们的习惯谈话,就能发现在我们嘴边曾有过数量惊人的重叠词汇。
比如,后重叠ABB式以及更加特殊的前重叠AAB式的名词:
蚕宝宝 鸭里里 东爿爿 草棚棚
叫哥哥 痒兮兮 洋娃娃 洋囡囡
嗲妹妹 洋泡泡 门框框 金金鱼
泡泡纱 苏苏头 泡泡糖 碰碰车
毛毛雨 边边头 喜喜底 洞洞眼
比如,前重叠AAB式的形容词:
血血红 墨墨黑 火火烫 贼贼精
晶晶亮 喷喷香 滚滚壮 煞煞齐
答答滴 碰碰响 米米小 慢慢叫
比如,后重叠ABB式的形容词:
气呼呼 滑答答 甜蜜蜜 空荡荡
慢吞吞 老茄茄 冷冰冰 急匆匆
昏道道 瘦刮刮 嗲里里 戆噱噱
比如,插入性半重叠(A里AB)的形容词:
促里促刻 乌里乌苏 疙里疙瘩
下里下作 邋里邋遢 挖里挖塞
比如,修饰性半重叠ABAC式的形容词:
滑头滑脑 嚎头嚎脑 寿头寿脑
木知木觉 投五投六 行情行事
比如,双重叠AABB式的名词:
角角落落 坳蚴塘塘 日日夜夜
比如,分体双重叠AABB式的形容词:
服服帖帖 规规矩矩 吃吃力力
开开心心 适适意意 实实惠惠
笃笃定定 顺顺当当 跌跌冲冲
清清爽爽 野野豁豁 的的刮刮
比如,整体双重叠ABAB式的形容词:
雪白雪白 碧绿碧绿 笔挺笔挺
滚壮滚壮 石硬石硬 冰阴冰阴
席嫩席嫩 火烫火烫 阿浦阿浦
比如,单音节形容词前面加上三音节的修饰词语,成为BCD加A:
笔笃势+直 格撩势+白
活脱势+像 彻骨勒+新
碧绿生+青 石骨铁+硬
煞辣势+齐 煞辣势+清
比如,单音节形容词后面加上三音节的类后缀,成为A加BCD:
杂+格咙咚 呆+拨咙咚
呆+拨落笃 淡+结刮辣
矮+结刮辣
比如,双音节形容词前面加上修饰词语,成为CD+AB:
的粒+滚圆 刮辣+松脆 的角+四方
比如,双音节同义形容词相加,成为CD+AB:
滑塌+精光 金光+彰亮 墨赤+乌黑
比如,双音节形容词后面加上类后缀,成为AB+CD:
“八拉”:作孽八拉 腻心八拉
危险八拉 龌龊八拉 花里八拉
“的答”:戆大的答 厚皮的答
外行的答 十三点的答
“式气”:小囡式气 戆大式气
寿头式气 老茄式气 猪头三式气
比如,双音节的副词按照AABB的方式重叠,表示对程度的强调:
交交关关 邪邪气气
正正好好 老老早早
也可以重叠后加上后缀,构成新词:
眼眼叫 好好叫 辣辣叫 偷偷叫
扣扣叫 静静叫 定定叫 明明叫
特特里 白白里 慢慢点 眼眼调
比如,有四个音节的副词:
一时上头 立时三刻
一塌刮子 一共拢总
一塌糊涂 再三再四
呆板煞数 亨白冷打
角碌山姆 辣末生头
譬如勿如 着生头里
比如,ABA式的三音节副词:
乖做乖 好做好 灵做灵 动勿动
碰勿碰 先勿先 扣克扣 硬碰硬
啥叫啥 为只为 横竖横 呆做呆
还有四音节拟声词:
踢里踏啦 叽里呱啦
惊零工龙 别里驳罗
还有三音节拟声词:
壳落咄 笃落落
这些拟声词有时还有象征的修辞作用,比方用“蓬嚓嚓”代表交谊舞,用“叭叭呜”代表汽车,用“叮叮当”代表有轨电车……
随手翻开徐烈炯和邵敬敏所著的《上海方言语法研究》,从该书所举的以上这些并不完整的实例里,只要不抱偏见,人们就可以明明白白地发现,上海话是那么富有生气、与众不同,那么声声入耳、灌注全身,那么蓬蓬勃勃、洋洋洒洒,那么饶有童趣、出人意表。在这里,上海话完全显示出一派倒海翻江、堂哉皇哉、恣肆的不凡气势,表现出一种兴致勃勃、不遮不掩、无法遏止的直率质朴。
别出心裁说“俚语”
上海城市生活非常活跃,上海人的心绪十分玲珑,每天都会有大量的俚语从各个角落或者什么“沙龙”、“派对”中奔涌而出。它们就像弥漫在空中的气体分子,渗透了这个城市的方方面面。而这些词语的表达方式又是那么多种多样、别出心裁,令人如入山阴道中,目不暇接,简直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首先,它们是那么富有想象力:
吃皮榔头――指用拳头打人
吃竹笋烤肉――指杖打屁股
五根雪茄烟――指打记耳光
吃外国火腿――指黄包车夫或中国雇工被外国人踢一脚时的自嘲或他嘲
开荷兰水――指喝倒彩(荷兰水是以前上海人对汽水的又一种称呼,打开汽水时气泡的声音与喝倒彩很有几分相像)
开无线电――指眉目传情
卖野人头――指以伪劣商品骗人,或假话、空话(当年一些落魄洋人用人体模型加以改造,讹称为“野人头”,赚取喜欢看新奇的上海人的钱财)
拆穿西洋镜――指露馅
捞锡箔灰――指索取不正当的钱财,讥笑某人行窃到鬼身上
捏鼻头做梦――指异想天开
压勿煞――指“千斤顶”(一种顶起重物的工具)
阴司鬼――指惯于暗中盘算、表面不露声色的人
开年礼拜九――指无指望的;遥遥无期的日子
十三块六角――指骂人乌龟,乌龟的背上有十三块六角形的图案
凹进凸出――指吃得过饱或装得过满
空心大老倌――指外强中干的人(此语曾在2002年由上海某著名足球教练用来形容一位同样著名的足球运动员,引发了一场兄弟阋于墙的火爆的另一种意义上的德比之战)
缩货――指无能的人
弹眼落睛――指东西好.使人眼睛一亮
粒粒屑屑――形容细细碎碎
清汤光水――指莱肴中没有什么东西
上门不见土地―――指到他人家作客,恰遇主人不在
这些词语只能诞生在上海这个外来文化的滩头阵地,只能在依然散发出黛瓦粉墙特有的古朴秉性的老城厢里蔓延。
聪明的文字游戏
上海话里有不少在玩文字游戏,它们时刻考验着上海人的智商,印证着上海话聪明度曲线的顺畅。
三礼拜六点钟――指吃醋
因为三礼拜共廿一日,拼为“昔”,六点钟则为“酉”时,合为醋字。此乃拆字格。
十一点八刻――十三点
八刻,自然是两点钟,加起来就是“十三点”。“十三点”简称“十三”,是指痴头怪脑、愚昧无知的人,女性很喜欢用它来骂人,上海话叫“寻相骂”,而这“十三”也似乎是专门为女性度身定制而预备的。它的出典说法不一,一说是来自《圣经》,耶稣在举行“最后的晚餐”时,共有13个人,而在这一天耶稣被出卖而被捕,故13很不吉利;一说“十三点”是英语hysteria(歇斯底里、癔病)的洋泾浜语;而比较令人信服的,是说“痴”字有13笔,故上海人用“十三”隐指“痴”。后又有一些与“十三”有关的骂人的词语,如“电话听筒”(老式电话听筒有13个孔)、“B拆开”(该属于“象形文字”范畴了)、“福熙路”(现延安中路,三字均为13笔)。
长命牌牙刷――一毛不拔
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华义牙刷厂为其生产的“长命牌”牙刷征求广告语,最后录用的是“长命牌牙刷,一毛不拔”,这是套用“铁公鸡,一毛不拔”的俗语,用来比喻牙刷不易掉毛,遂成为上海滩上一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语,以后演变成了针对吝啬鬼的歇后语。
猪头三――指初来上海对上海情况很陌生而又不懂上海规矩的乡下人
这是“猪头三牲(生)”的藏尾语,旧时上海祭祀时最普遍的是猪头一只、鸡(或鸭或鹅即“白乌龟”)一只、鱼一条,三牲中以猪为首,故合称“猪头三牲”。上海话就隐去最后的“牲(生)”字,直接用“猪头三”取代“生”,以表示陌生、生疏之意,专指那些不谙上海诸事的乡下人――也就是后来所称的“巴子”。后人不解这段“典故”,因其有一“猪”字,就简单地喻为笨蛋――即“猪猡”,如说一个人因为过分讲究礼节而谢绝他人宴请的好意,就是“有吃勿吃猪头三”。
拍案叫绝的修饰
上海话很热衷于使用一些修饰手法。有的是比喻、借代等,它们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更加精彩万分。玩味时,总是令人拍案叫绝:
鸡毛菜 荷包蛋 粽子糖 海瓜子 珍珠米(玉米)
蜡烛包 兰花节头 黄牛(掮客) 黄鱼脑子(没有记性)
黄牛肩胛(喻不负责任的人,因为黄牛肩坍,如同没有肩月甲)
芋艿头(喻头发稀疏)
和尚头(指光头)
板刷头(北方话“寸头”)
牛踏扁(一种大而扁的青豆)
叫哥哥(即蝈蝈儿)
大肚皮(指怀孕)
饭碗头(指职业)
咸酸饭(指菜饭)
空心汤团(喻没有兑现的许诺)
鸳鸯(喻东西不相同而配成一对)
蜡烛(喻人不知好歹、不识抬举,“不点不亮”,即北方话“敬酒不吃吃罚酒”)
老油条(喻人油滑到极点)
胡绞百叶结(指胡乱行事)
烂糊三鲜汤(意为乌七八糟、乌合之众,也指做事马虎)
小儿科(指气派小的人)
桥归桥路归路(喻互不相干)
吃萝卜干饭(指学徒生涯)
老虫奶奶(指瘊子)
老虎肉(指物价贵的商品)
硬装斧头柄(喻诬陷)
牵丝扳藤(喻做事不痛快、纠缠不清)
软脚蟹(胆小鬼)
关门落栓(喻定下算数,言行严谨)
大眼睛(汽车)
和大眼睛碰鼻头(指出车祸)
拍半身照(指站柜台的商店售货员)
标点符号(喻粗鲁、下流、趣味低级的切口或口头禅)
焐酒酿(喻人挨着人,致使空气闷热不透气,令人窒息)
六点零五分(喻头歪的人)
柏油桶(喻腰壮者)
一号门(指厕所,上海的机关楼每层都设有厕所,位置多在楼面的第一间或最后一间)
黑炭(喻皮肤黑的人)
排门板(喻肥硕者)
电灯泡(喻光头)
长脚鹭鸶、电线木杆、晾衣裳竹竿(喻高瘦者)
大块头、烂大块头(指胖子)
赤豆粽子(指脸上有粉刺、雀斑者)
众家娘舅(指街坊上长一辈的男子)
毛脚女婿(指未举办婚礼的女婿)
在运用的修辞手法中,上海话有的还利用谐音或和韵使语言显得非常生动活泼:
王伯伯(指健“忘”者)
饭泡粥(话太多太“烦”)
宝大祥(指“保”证笃定稳拿)
希奇勿煞,烂泥菩萨,一脚踢煞(讽刺、诅咒喜欢炫耀的人)
上海话的修辞还免不了“夸张”这个强有力的重磅炸弹:
霉头触到哈尔滨(指倒霉)
碰到七十二个大头鬼(指不顺利)
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指变化太快)
额角头碰到天花板(指侥幸)
走油(指热到极点)
买块豆腐撞死(指找个死不掉的方式自杀,喻大河大江没淹死,却在阴沟里翻船)
隔夜饭也要呕出来(指某人某事令人倒胃口)
门槛精到九十六(指精明万分)
顺便一说,这个“门槛”是上海人用来指“窍门”、“诀窍”,或指掌握窍门和诀窍的本领。门槛本是门框的一部分,用来遮挡门缝。在封建社会里,门的大小规格与等级制度有关,门槛高低则是社会身份地位的象征,门槛越高,表示身份越高,呈正比例关系。但门槛太高则进出不便,故有的人家备有各种规格的门槛,有贵客上门,则用矮门槛迎接,或者干脆拆掉门槛,叫“活络门槛”。这就包孕着做人的窍门,于是,在上海话里就用“门槛”替代“窍门”、“诀窍”了。如果精到“九十六”(上海话里本来就多数字,而九十六又是一个很大的数目),那么可以肯定的是,这个人的窍门就很多了,已经足以应付各种事物、事务了。上海话里还有一句“潮州门槛”,则是与潮州人的精明有关,因为鸦片生意主要由广东人、潮州人操纵,而尤以潮州人在经商的精明上首屈一指,令上海人十分佩服,所以把潮州人的智慧称为“潮州门槛”。
回味无穷的专用词
上海话中还有许多富有形象性的词汇专门用来描述某些人物或行为,读来很有回味的余地:
刮皮(指贪小利者,连皮都要刮一层,堪称厉害)
拆烂污(指做事情不负责任,都办成“烂污”了,岂不一团糟)
戳壁脚(喻背后挑唆的行为,这等于把屋子的墙壁的底脚都戳坏了)
牵头皮(指数落人家的过失,或因别人过失而挨骂,头皮一牵,自然很痛苦)
打回票(喻退回,上海话里又一交通词汇)
吃豆腐(喻、猥亵)
掉枪花(喻做更而舞弊、耍花招,舞枪自有定法,岂可有乱)
听壁脚(指窃听他人秘密,窃听听到趴在墙壁脚跟)
木太太(指动作迟缓的妇女,几分叹息,几分无奈)
老法师(指精通老规矩、老于世故的人,有贬有褒)
赖学精(指不肯上学或经常逃学的孩子,赖学已成精)
碰哭精(指动辄便哭的孩子,哈,谁敢试试)
百有份(指什么事情都喜欢插一脚的人,也有“百搭”这一麻将用词与之配对)
盘嘴舌(指挑唆,三寸不烂之舌的效法)
牛皮糖(形容软磨硬缠,纠缠不休,或言行不爽快,吃过牛皮糖,不忘其粘韧)
塞狗洞(指把钱花到不值得花的地方去,那是狗洞,不齿于人类)
抢羹饭(指饥不择食、狼吞虎咽、迫不及待,旧日,丧家为送殡者备席,叫“羹饭”,分好几档,其中最低档的是为“哭丧班”准备的,数量少且质量差,而“哭丧班”大多由流民组成,为填饱肚皮而不得不抢吃抢喝)
拖黄包车(喻不会跳舞的人在跳舞时被人拖着或拖着别人,自然吃力得很)
蓬头痴子(指头发乱蓬蓬的人,想起了衣冠不整的)
垃圾瘪三(骂人做事不合情理,瘪三已经很没有档次,何况是拣垃圾的)
脱底棺材(喻吃光用光者,“棺材”在上海老话里是半嗔半喜的称谓,但如胡乱花钱、不会持家,则被人笑骂是必然的了)
睬侬白眼(喻不理睬,白眼对人,其冷淡可知)
捏鼻头做梦(喻白日做梦、异想天开,鼻子捏住,不可能入睡,连做梦也难)
现炒现卖的“影视语言”
有一些上海话的由来是从影视剧作品中得来的,上海人很会现炒现卖:
比如“黑猫警长”,这是比喻门卫、保安人员。动画片《黑猫警长》里有这么一个角色,虽然英勇机智,但由于冠了个“黑”字,上海人就用来替代那些并不怎么惹人喜爱的门卫、保安了,颇有几分贬义在内。
再如“三六九”,紧连着就是一句“捞现钞”。看过或听到过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的,谁也忘不了杨华生先生饰演的那个代号“369”的警察,他虽肩负赶走众房客的使命,但却乘机猛敲房客的竹杠,大捞现钞,暴露了极其卑鄙的内心世界。上海人对《七十二家房客》耳熟能详,对杨华生先生家喻户晓,对“三六九”刻骨铭心。这已经等同于歇后语了。
再如“汤司令”,称在食堂里经常买廉价的清汤下饭的人。20世纪50年代八一电影制片厂有一部名为《战上海》的电影,里面有一个的淞沪警备司令部的“汤司令”,即历史上的汤恩伯,侍从一声“汤司令到”的吆喝,令人记忆犹新、深入骨髓。明明以清汤下饭,窘迫得很,却冠之于堂皇的“司令”,自然喜噱的成分居多。
海派的特点是思想的活跃,风格的领异标新,上海人在创造新词时往往利用思维的跳跃,形象的通感,巧妙地表现生活。19世纪末直至20世纪30年代是上海话新词产生和活跃的第一个时期。那时,随着社会生活的充满活力,一大批的充满生命力的新词语应运而生,并迅速地传播开来。
活灵活现的“上海成语”
成语一般用于书面,文雅而精当,形象而浓缩。但在常以口头语为表现方式的方言中并不占优势。可偏偏上海话中四字成语相当多,这也是一大特色。这是指普通话中不用的方言成语,而现在大都还在口语中使用的、有一定生命力的,大约有600个以上。这是一个不容小觑的数目。也许,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它们可能与标准的成语还有一定的差异,但它们却有着细腻、精致的“文人成语”所没有的泥土气息,犹如汉代乐府民歌与“古诗十九首”的差异。
其中有略带夸张和幽默描写丑陋习的:
胡天野地 昏头落冲
神智胡志 死样怪气
假痴假呆 夹嘴夹舌
嬉皮塌脸 辣手辣脚
有作形象比喻的:
绣花枕头 橡皮饭碗
猢猁屁股 笃定泰山
有描写贬义行为的:
炒冷饭头 唱独脚戏
着连裆裤 热大头昏
硬吃硬做 自说自话
哭出无赖 死样怪气
有夸张地描写频繁的动作与行为的:
爬死爬活 投五投六
求苦恼 极出乌拉
也有生动描写的:
新年新世 老清老早
时辰八字 吓人倒怪
我的心上溢过暖暖的溪流,
我俯下身子,抱住她柔软的小身体,
抱住漫漫红尘里离我最近的温暖。
天晚,有雪,好友邀我去火锅城,她说满腹心事要让火锅来涮一涮。因为不肯做母亲,她与老公已成水火之势,欲借我这个过来人做灭火器,所以令我安置好女儿后速速赴约。
当初她也极力劝过我,说做母亲投资太多风险太大。那时我笑她,现在却觉得她句句都是金玉良言。
幼儿园门前熙熙攘攘,我牵着女儿的手,老师踌躇着说:“这孩子含羞草似的,上音乐课嘴闭成一枚坚果,舞蹈课总比别人慢半拍,就连做游戏时也是独自在角落里张望。”我似乎感冒了,全身发冷,头痛欲裂。女儿将脸藏在我的大衣里,不安地蹭来蹭去,我愈发烦躁。一出世就得到病危通知的女儿,在这群活泼可爱的宝宝中间不仅身量不足,性格也甚是木讷。
老师斟酌再三,又说了一件愈发让我尴尬的事:女儿这些天用餐控制不住食量,常常吃到胃痛还要求添饭。旁边有位家长擦肩而过,他好奇地回过头,望望女儿,脸上的表情似笑非笑。我在老师面前兀自强撑着微笑,心里却暴躁得想找谁大吵一架。
终于头晕目眩地到了家,泥一般的软在床上。女儿推开门,期期艾艾地要我教她什么,我极力克制着恼怒,闭上眼睛不去睬她。可不一会儿,我刚昏昏欲睡,门又发出刺耳的吱呀声,她的脑袋在门边闪闪缩缩,心力交瘁的我终于爆发了,狂怒地指着她喊道:“滚出去,我不想再看到你。我怎么会生下你这个!”
女儿惊骇地缩到墙角,过了好一会儿才瑟瑟发抖地问:“妈妈,一个人杀了自己的手,她会死吗?”我气急败坏地将她藏在背后的手拉出来,头立时嗡嗡作响,那么多的血,那么深的伤口!连淘气都笨得险些杀了自己,老天啊,你到底给了我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我们跌跌撞撞地往医院走,雪大起来,女儿没有哭也没有要我抱,一声不响地在我身后紧慢赶,看来她也知道自己闯了大祸。
到了医院,医生说伤口太深,为了防止感染,缝合后要输液,而且可能会留下永久的疤痕。医生责备着我的疏忽,女儿默默地听着,将瘦小的脸深深埋起来,长久不肯抬起来。
输上液体后,女儿睡了,我才想起好友之约,急急回电说明原因,她幽幽地说:“看来不要孩子是对的,太难了。”
一句话触痛我所有的暗伤,泪猛然间决堤。这些年来,丈夫远在外地,我独自在病弱的和繁琐的工作间奔走,巨大的压力几乎碾我为尘,皱纹天罗地网般自心底罩到脸上,哪里还有香如故?当初我认为孩子是上天赠送我最好的礼物,现在才知道,这礼物有那么多叫人承受不起的附加品。
握着电话,我忍不住向好友倾诉自己的委屈与懊恼,说得泣不成声,好友连连劝我,说千万不能让孩子听到这些话。
我回头看女儿,她紧闭眼睛,睫毛扑簌簌地抖,像蝴蝶湿了的翅膀。
到家已经很晚,一进门就听见电话铃响,女儿轻手轻脚去了卧室。我接起电话,是女儿的老师。她说她今晚一直在给我打电话,如果打不通她会内疚得连觉也睡不着。
原来,那位听到我们谈话的家长去找了老师,他说他的孩子告诉他,我的女儿拼命吃那么多饭,不是傻,也不是贪吃,是因为她说妈妈工作很辛苦,她要吃得饱饱的就不会老是生病,会快快长高变聪明,会给妈妈做饭,帮妈妈拖地,妈妈就不会再烦了。
说着说着,老师突然哽咽了,她低声说:“您的孩子还说,妈妈最爱吃苹果,她一定要学会削苹果。”
放下电话,我猛然看到茶几上的水果盘里,有一个已经干皱皱的苹果,被削得坑坑洼洼的,上面有淡淡的血渍。
我的心痉挛着,电光火石间忽然明白,她第一次进来是想让我教她削苹果,我却没有睬她。她把自己伤得那么重,只是试图学着为我削一只苹果!
我来到她的房间,她居然换上了夏天才穿的公主裙,默默站在红地毯上,似乎一个小小雪人,仿佛太阳一出即会融化。一见我,她眼里闪过浓浓的歉疚,一下子,我的鼻子酸起来。
她喃喃地说妈妈别哭,她要给我跳舞,跳她刚刚学会的《风信子开了》。
我发现她右脚的袜子有些异样,她说,袜子破了一个洞,昨天脱掉鞋子进舞蹈教室时,有小朋友笑她露出的大脚趾,她便自己拿针线来缝,缝好后却成了一个小包。
我蹲下来,摸着那个疙瘩,硬硬地硌着手,也硌着我的心。她的脚被磨了一整天,我却不知道。她只有4岁半,自己苦苦琢磨着补上了这个破洞,妈妈却嫌她笨。
她轻轻唱着,缓缓摆动手臂,合拢的双手如一枚含羞紧闭的花苞。在灯光底下,花苞怯怯地打开,风来了,雨来了,她的黑眼睛一直看着我。她举在头顶的左手还裹着厚厚的绷带。花瓣一点一点展开,女儿如同一个小小的勇敢的伤兵,在这个大雪纷飞的夜晚,终于将自己开成了一朵比雪还洁白的风信子。
风信子低声说:“妈妈,小朋友们都笑我开得太慢了。还有人说我是。”我一震,心被烫了似的猛一缩。
她顿了一下,静静地说:“舞蹈老师告诉大家,我不是,我是白色的风信子,很安静很怕羞,比紫色、蓝色和红色的风信子要开得慢一些,可等到开好了会最美丽。”
全世界的雪都在瞬间融化,我的心上溢过暖暖的溪流,我俯下身子,抱住她柔软的小身体,抱住漫漫红尘里离我最近的温暖。
她伏在我的胸前,我看见窗外路灯暖暖的光里映着一个纤尘不染的琉璃世界。温柔的屋檐上,慈爱的树枝间,静默的巷子里,每一处都盛放着白色的风信子。每一粒种子都拼尽力气,自遥远的天边赶来,匆匆赶赴一场花的盛会。从天上到人间,只为让自己那一颗小小的心,开出一树一树的繁花。
他和朋友急匆匆地赶往海滨浴场附近的一个大排档。夜幕降临,彩灯炫目,大排档里,坐满了来这个海滨城市旅游的饕餮食客。他和朋友把音响从车上取下来,调试好,然后,抱着吉他,一边弹,一边唱歌。
空气中,飘满了动人的旋律。
很快,食客中就有叫好的,他们漾着酒嗝,拍着肚子,高喊着要点歌。食客们喜欢什么,小宁和朋友就唱什么。习习的海风,似乎已经熟悉了他们演绎的美丽旋律,俏皮地追逐过来,然后,和着节奏,又迷离地轻拂而去。
风也醉,人也醉。
今晚运气不错,小宁和朋友挣了二百多块钱。然而,收摊的时候,小宁吓了一跳。他一摸衣袋,坏了,没带手机。他顿时有些慌,心里嘀咕,她会不会给我打电话呢?
小宁火急火燎地赶回家,舅母已经为他热好了晚饭。他拿起遗落在床头的手机一看,她果然来过电话,只是,已经接过了。看来,电话是舅母接的。
“舅母,小薇来过电话?”他问。
“嗯,来过。”舅母应了一声。
“那你和她说什么了?”小宁心里有些忐忑。
“就一句话,以后不要给我们家小宁打电话了,他已经另有女朋友了。”舅母的声不大,但很刺耳。
“你怎么能这样呢?!”小宁有些急了,脸色骤变。
舅母一看他这个样子,咆哮起来:“赵小宁,我这都是为了你好。”
赵小宁自小就没了父母,一直在舅舅家长大。舅舅舅母含辛茹苦供他上学,直到大学毕业。毕业后,他留在市环保局工作,待遇也不错。然而,为了赚钱给小薇治病,傍晚的时候,他都要和朋友到海滨去卖唱。
小薇是他的大学同学,也是他的女友,大学快毕业的时候,查出了尿毒症,而且到了中晚期。舅母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坚决反对小宁和女友来往。舅母的意思是,从小没了父母的小宁已经够苦了,她不想让小宁继续苦下去了。
舅母也是为了他好。
小宁不愿和舅母顶嘴。现在,他要做的就是赶紧往医院赶。一路上,他想了许多。他最担心的是女友的身体。本来,小薇能坚持着配合医生接受治疗,就是因为有他在,他已经成了她的精神世界中惟一的支撑。而现在,舅母的一句话,会不会让小薇绝望到崩溃呢?
病房里静悄悄的,小薇正在打点滴,她好像睡着了。小宁静静地坐在小薇身边,他轻轻地抓住她的手,心疼地看着她。
“小宁,你来了。”小薇醒了过来,她微笑着,“你不要再去唱了,我不想让你那样。”小薇攥紧了他的手。
“哦,今天晚上不错……不错……我没去。”小宁把她的手缓缓地贴在了自己的脸上,“你今天……身体感觉好吗?”
“很好,只是,睡了很长时间。”小薇又是一笑,一脸的恬静。
赵小宁有些疑惑。从小薇这里,他并没有感觉到有任何异常。难道,是小薇故意做给他看的?因为,小薇曾经也说过不想连累他的话。小宁太想知道小薇此刻的真实心情了。毕竟,舅母的那句话,堪比重磅炸弹,会把一颗爱的心灵炸得粉碎的。
“小薇,今晚,你,电话……”话一出口,小宁紧张得要命。
“哦,她的电话,一直静悄悄的。”这时候,同病房另一病床叫雅轩的病友缓缓地转过身来说。雅轩和小薇年龄相仿,因为同病相怜,彼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小薇姐本来说要给你打电话,但,但一直睡到现在。”
“是的,我本来想给你打的。下午的时候,我还和雅轩说,今晚,我一定要给你打一个电话的,可,我睡得太沉了。”小薇说完,又是浅浅一笑。
小宁站起来,他向雅轩问了声好,雅轩应了一声,随即递给他一个眼神。小宁心领神会。
小宁借机从病房出来,雅轩悄悄地跟了出来。雅轩说:“电话是我打的。我看小薇姐睡得很沉,就拿她的手机给你打了一个电话,怕你惦记着她。哪料,接电话的,是一个女的,还凶巴巴地说你另有女友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哦,是这样的,我把电话落在了家里。接电话的,是我舅母。你是知道的,我舅母并不同意我和小薇的交往。”
雅轩长长地松了口气,说:“好嘛,差点吓死我,我就知道,你是爱小薇姐的。不过,我没和她说打电话的事,她什么也不知道的。让我们共同保守这个秘密吧。” 随后,雅轩和小宁一击掌,两人相对一笑。
小宁惊悸的心,终于一块石头落在地上。小宁说:“雅轩,谢谢你,谢谢你佑护我们的爱情。”
“不要谢我,两颗真爱的心,是谁也分不开的,就是上天,也会佑护你们的。不过,你还是要看护好你的手机,那可连着小薇姐的心啊。”雅轩的话中不无揶揄。
[关键词]海上风电;运维市场;出质保;智能化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9063
随着我国建设智能电网的进程不断深入,新能源得到了更好的开发与利用,海上风电产业获得了蓬勃发展。随着时间推移,很多初期投运的风机逐步磨损,需要进行深度维护,海上风电运维市场呈现出巨大的契机,并成为风电行业激烈市场竞争中新的业务增长点。
1我国海上风电运维市场现状分析
经过近年来的深度调整,风电行业已经走出了低谷期,国家不断出台利好政策,着力扶持风电行业发展,海上风电产业环境逐步回暖。目前,我国“十三五”规划已经基本确定了上调新能源比例,风电行业的整体发展目标将比“十二五”有所提高,预计到2020年,风电装机含量将达到25亿~28亿千瓦。海上风电具有风速大、来源稳定、环保效应好等突出优势,成为风电行业发展的新宠。在风电行业整体发展前景向好的大环境下,海上风电的市场潜在空间巨大,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在建和已投产的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达到了1000万千瓦,巨大的装机容量带动海上风电运维市场发展,海上风电运维已经成为新能源装备制造行业新的增长点,随着近年来很多现役海上风电机组出质保期,运维市场后劲将被大量释放。
海上风电运维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巨大的发展潜力吸引了大量的运维厂商,但与此同时,海上风电的运行和维护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海上风电面对潮湿、盐雾、台风等恶劣环境,其运行和维护面临众多的技术难题与困难,运维成本约为陆上风电的两倍。
2海上风电运维市场呈现新契机
综合分析海上风电运维市场,虽然还面临一定的技术难题,但随着行业对海上风电运维技术的重视不断升温,市场呈现出巨大的发展契机。
1风电运维开启智慧时代,市场潜力巨大
我国致力于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智能电网以智慧、低碳、高效为特点,大量应用了新技术,被应用于新能源领域。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控制、智能传感等技术被应用于风电运维领域,开启了海上风电运维的智慧时代。
以大数据技术为例,目前海上风电运维主要包括海上风电的集中监控、风电场群的运行管理、风电机组的状态评价和故障诊断、相关的备品配件供应、机组检修和运维等工作,涉及海上风电的运行、管理、维护、故障分析等领域,利用智能传感技术能够将风机运行数据通过互联网,上送监控中心,形成运行数据库,大数据技术能够有效应用于海上气象分析、地理环境数据整合、卫星图像数据整理和分析等领域,大数据技术通过收集和整理庞大的海上风电场运行数据,结合数据挖掘和系统监测技术,实现海上风电运维的智能化,有利于及时发现并排除风电机组可能出现的故障,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降低风电运维成本,提升海上风电的运维效率。
风电运维行业中智能化技术的普及和应用,通过对海量大数据的智能调取与分析,为风机运行参数共享、远程实时监控、数据整合与连接、风机预测性维修、风电运维管理的专业化与标准化等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海上风电管理平台,获得良好的商业价值,降低风电运维成本,推动风电运维向着预测、预防、智能方向推进。
2大量风机走出质保期,运维市场被释放
近十年来我国风电行业呈现“井喷式”发展,大量的风机出质保期,目前,我国2010年之前建设的风机多为2年质保期,2010年之后建设的风机为3~5年质保期,因此,进入2016年,大部分2010年前后建设的风机已经走出了质保期,海上风电也是如此,随着风机运行年限的增加,越来越多风机出现漏油等故障,初期投入的一些制造技术不成熟的风机尤其如此,在此背景下,海上风电的运维市场被大量释放。
根据《2015年中国风电叶片设计制造与运维技术高峰论坛报告》的统计,2015―2016年间,我国每年将有1800万千瓦的风电装机容量的风机出质保期,随着时间推移,这个规模还在呈现增长趋势,预计到2022年,累计将有超过20000万千瓦装机容量的风机出质保期,风机出质保释放出的运维市场无疑是巨大的。
3以旧换新和机组退役,大幅拓宽市场空间
目前,我国海上风电的发展与陆上风电相比,还相对滞后,很多技术尚不成熟,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检测、制造、安装、施工、运行和维护体系,产业机制尚有待健全,尤其是在海上风电的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尚未实现国产化,6兆瓦及以上的大容量风机还处于试点运行和尝试阶段。
在此背景下,随着海上风电技术的逐步成熟、优质风资源的逐步减少、海上风电管理机制日益流畅,风机的以旧换新和机组退役成为必然趋势,技术先进、大功率的机组将替代过时的小功率机组。此外,海上风机的普遍使用年限为25年,部分风机技术性能也日益落后,发电量不断降低,运行和维护成本日益增加。机组的更新换代给风电制造和施工带来广阔的市场,大幅拓宽了海上风电的市场空间。
3抓住运维市场新契机,投身风电运维市场
海上风电运维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海上风电工程施工企业应当积极利用自身优势,抓住发展良机,投身运维市场。
1从单纯施工向施工、运维、服务一体化过渡
伴随我国海上风电技术的发展,配套设施和服务水平也日益提升,相关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因此,要做大做强企业,必须打破单纯从事某一领域的局限,从单纯施工向施工、运维、服务一体化过渡,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
目前,包括维斯塔斯、华锐风电等在内的风电企业,都在筹备建立专业的风电运维公司,将风电运维市场作为发力点,抢占新的风电运维市场。可见,单纯的某一技术领域服务已经不是未来风电行业发展的趋势,能够提供从施工到运维和配套服务的企业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2从事后运行维护发展到体系化运维方式
传统的风电运维服务采用事故后修复的形式,对风机故障的发生属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预见性,而且基本采取谁家风机故障谁家修的策略,未建立规范化和系统性的运行和维护体系。目前继电保护行业已经较多地推广了状态检修,今后海上风电运维市场的发展趋势也是如此。
因此,风电施工企业有必要推动自身技术和管理升级换代,逐步从单一的事后运维方式过渡到体系化运维方式,推广状态检修的方式,建立系统的监测和运维平台,进行设备健康管理,对智能传感系统收集到的大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对可能出现的故障进行预判,并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以整个风电场的价值最大化为最终目标,提出运维策略。
3准确把握海上风电运维市场发展态势
目前,国内海上风电运维市场呈现三足鼎立之势,第一类市场参与者是业主单位,他们会基于自身需求,建立专业负责风机运维服务的子公司,与总公司一起进行协同运维,这类运维方式的优势在于管理方便,中间环节少,合作和协调方便;第二类运维市场参与者是海上风电风机的整机制造商,这类方式是海上风电运维团队的中坚力量,因为在风机制造方面具有较好的经验积累,因此在运维市场具有技术优势;第三类是第三方的运维团队,这些运维团队提供独立的第三方服务,其成本相对较低,运行管理专业化,制度较为灵活,但在运维技术上相对欠缺。
目前,维斯塔斯、华锐风电、金风科技、东方电气、明阳风电等都建立了专业的运营维护子公司,还有很多相关施工企业也正在组建自身的运维团队,这对于海上风电施工企业形成了巨大的挑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施工企业应当准确把握海上风电运维市场发展态势,在当前运维市场三足鼎立的局势下,利用自身在海上风电施工方面的经验积累和规模优势,积极发展海上风电运行和维护技术,借助智能运维技术发展的东风,不断完善自身的风电运维体系,把自身做大做强。
4结论
随着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的增加,相关的运维业务还将持续增长,海上风电施工企业应当紧抓新契机,积极拓展运维业务,推动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靓海上风电发展近况调研[J].风能,2013(2):46-49
[2]韩仲卿,孟海燕浅谈海上风电场电气系统[J].华北电力技术,2010(12):26-28
[3]赵群,柴福莉海上风力发电现状与发展趋势[J].机电工程,2009,26(12):5-8
展场24000平方米、为期5天的艺博会无疑是其中份量最重的活动,也是令貌似业内的人们态度最为纠结的活动:一边唧唧歪歪“档次不高”、“门槛太低”,一边照样呼朋唤友,相聚红辣椒下――今年的主题雕塑《幸福探戈》,俨然成为世贸商城附近临时“地标”,吸引着业内人士,也吸引着单纯的艺术爱好者们。
非“内行”逛法
标榜学术,标榜高端,标榜品味,标榜专业,是近年国内艺术和艺术品相关展会普遍采取的姿态。
当艺术成为小圈子文化,“合理”的逛法似为:腔调十足的行家们更多不是“出现”在展会现场,而是“出席”;更多不为看作品,而是被人看。对热点艺术家名单如数家珍,远远扫一眼便能认出是谁的大作,嘴边常挂“资本”、“市场”、“观念”等宏伟词汇――这是一种标配的能力,表示:“我内行!”真有外行大胆闯来,只能格格不入地屏住呼吸,对着标价默默数零。
然而,艺术不应也不可能只是小圈子文化。在今年上海艺博会,民众重新找到了与艺术自由恋爱的可能。
最美好的爱情,是不问身份背景,近乎本能的喜欢。艺博会现场,可以观察到越来越多的人,体验着这份单纯。中产阶级打扮的观众结伴而行,步履轻松,毫无目的地闲逛,偶尔看到件作品,轻轻和伙伴分享一声:“这件我喜欢。”快走几步上前,细细打量,再瞧眼标签上的作者,最后数零――这是一幅很美的画面,不学术,不高端,不内行,但却流露出一种久违的真实。
换个角度看,183个不同规格的展位,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哥斯达黎加、奥地利、加拿大、西班牙、丹麦、日本、韩国等12个国家的155家画廊,以及雕塑、水墨、油画、陶瓷等各个领域的独立参展商,这种规模的博览会,其实会有很多乐趣可寻,看不看得到好东西,除了和展会招商能力有关,更和参观者自己发现美、享受美的能力有关。艺术品市场飞速膨胀的这几年,我们这种能力,正在削弱,特别是所谓的“内行”们。由此,本届艺博会为业内所诟病之处,恰恰也是其可爱之处。
转角遇见爱
爱情并非单方面的。与前两年相比,除了观众态度的变化,今年上海艺博会上的作品也明显亲切了许多。无论外国艺术家的雕塑、上海本地水墨艺术家的绘画,还是东方卫视艺术人文频道那一组彰显年轻人创意的1分钟影像,都让现场空气去掉了自诩高人一等的矫饰与狂傲,艺术品正在走下神坛,与“人”平等对话。
外国雕塑是上海艺博会历届亮点,也是彰显上海艺术时尚和国际化气质的重要方面。来自新加坡艺术家的辣椒、鸭梨系列,浓情蜜意地依偎、相拥、起舞;来自法国艺术家的大手长腿人形,孤独着,寻觅着,盼望着;来自犹太艺术家的母子、夫妻,全无面部细节,却散发出强烈的柔情、温暖――那就是家,那就是爱,它们,会让家更象家,会让痛苦得到安慰,会让沮丧重新找到一丝希望。而这,不正是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真谛吗?
近年来,伴随艺术投资的火热升级,与之相对的“艺术消费”理念也悄然为大家接受。面对艺术品,只需要考虑一个问题:“我是否喜欢?”购买艺术品的行为,单纯得像谈恋爱,喜欢她,想要拥有她,愿意邀请她进入自己的生活,相信自己的生活和生命,因着她的介入而更加美好。
“喜欢已足够。”艺博会现场,一位关注上海本土水墨作品多年的藏家如是说。“它们现在的确升值了,但我不会卖掉,我只是挂在自己家里,自己欣赏。当然,让我开心的是自己眼光不错。”
事实上,使他成为藏家的是他已经购买的作品规模和体系,但就对待艺术品的方式而言,他与一个月薪五六千的年轻小白领并无差别:艺术爱好者,艺术消费者。
正是在艺术消费的轻松氛围中,我们会看到艺博会场馆里,普通上海市民象对待明星一样请艺术家签名,看到饶有兴致的小年轻用熟练的英语和外国艺术家讨论雕塑创作――他们或许现在还买不起,但他们被允许谈恋爱,被不功利、不势力的艺术家所接纳,分享共同的兴趣,交流各自的生命体验。
爱的能力与权利
上海艺博会期间,一位业内知名台湾女策展人正在微博上与网友讨论艺术大众化问题,精英占有资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而这意味着,艺术欣赏的话语权,也正在回归民众。今年上海艺博会上,这一信号相当强烈。
艺术消费能够得到认可,其根源在于中国人终于开始重拾审美自信心。“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态度,中国人有中国人的眼睛。”此言不假。从去年开始,敏锐的市场人士们就已经察觉:水墨在复兴。经历过资本运作带起的所谓“当代艺术”风潮之后,民众渐渐学会用自己的心去判断什么是美,什么是艺术。
今年,张桂铭、肖谷、何曦等人的作品受到了广泛关注,他们的共同特点在于:用传统的媒介,表达着现代人的思想与观念;用现代的手法,流露出传统的内在气质。“那么中国,那么当代。”这是知音人对艺术家们的赞誉,其核心在于,活在21世纪大都市的中国人,终于可以通过创作和欣赏这些作品,彰显出自己的存在。
人人都有欣赏美的能力和权利,这是近代中国从时代就倡导的理念,直到今天,才稍稍得以发芽。从历史宏观角度看,文化自卑感对于中华文明似乎不可思议,但这却是事实。其结果,就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民众被认为不具备审美判断力,当然也不具备拥有艺术品的权利和能力。民众必须仰赖专家和权威,依靠证书、依靠头衔、依靠市场价,就好似人们被婚姻法条款搞得没法谈恋爱。
今日艺术品市场上的种种乱象,与其说是个别“坏胚子”天性不良,不如说是大众审美集体自卑的产物。
被东西方共同奉为智者的纪伯伦(Khalil Gibran)在《先知》中写道:“美,是生活揭开面纱、露出神圣尊容的样子。而你就是生活,你就是面纱。美,是永恒在镜中注视自己。而你就是永恒,你就是镜。”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本是中国最最古老的智慧。每个人都可以感知美,感知爱,感知伤痛,感知医治,无论你是什么学历,什么职业,什么修养。天生万物,本无所谓善恶美丑,是因为每一个独立的“人”的介入,才有了美。
细心观察,会发现时代毕竟在变。上海艺博会现场,越来越多低调的藏家与朋友分享自己的眼光,越来越多中产年轻人满脸痴迷欣赏自己喜爱的作品,越来越多艺术家和画廊拿出适合美化家居、启发温情的创作。当然,面对艺术消费和民众审美自觉,来自业内的支持声和批驳声也越来越强烈。
2.5平方米的书报亭曾是他们的家
周菲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高才生,一年前已经留校当了老师,她的父母也都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而她的家竟是如此贫寒,真是很难想象。家虽然小,也显得有些陈旧了,但对周菲全家来说,这还不是他们住过的最差的房子,现在的家对他们来说已经比过去好了很多了。
周菲的爸妈年纪相差17岁,爸爸今年已经64岁了。25年前,周菲的爸妈在上海第九人民医院里相识,那时,他们两人都是九院里的护工,工作很累,还是临时工。尽管周菲爸爸只是个杂务工,但他还是很有文化的,喜欢看书,是个文艺积极分子,会拉二胡,讲话风趣幽默,而周菲的妈妈性格内向,话语不多。爸爸的坦直、仗义执言给妈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平时在工作中,爸爸总是有意无意地帮妈妈一把。渐渐,两人从相熟到相知。当时年近40岁的爸爸曾走过一段曲折的人生道路,这让妈妈对他的遭遇深深同情,同情很快就转化成为了爱情。可他们的恋爱是艰难的,他们要面对的不仅是经济上的压力,更要面对由于年龄差异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排斥。最终,妈妈为爱离开了自己家,住进了爸爸不到8平方米的房子。没有婚纱,没有结婚礼仪,没有人来祝贺,妈妈就这样嫁给了爸爸,过起了日子。
因为种种原因,周菲的爸妈结婚后都离开了九院,他们只能靠做些小生意为生,所以直到今天,爸妈都没有医保。这也是让周菲家的经济条件一直没有好转的原因。
周菲两岁的时候,因为他们家的老房子要改造动迁,而动迁最初阶段需要拆迁户自行过渡。别人家有钱,有单位,有亲友帮助,周菲家却什么都没有,眼看着一家三口要睡马路了。爸爸向有关部门提出了困难,终于被允许在23路电车终点站旁搭起了一个铁皮的书报亭。这个2.5平方米,还没有一张大床大的书报亭就是他们一家三口吃喝拉撒睡、安身立命的地方。车站的工作人员同情他们的境遇,让他们到车站的卫生间里用水洗漱。
别人或许很难想象这是生活在上海的一家三口,而且都是地道的上海人。白天他们在这个书报亭卖报,晚上就挤在这个书报亭里,周菲的爸妈连腿都伸不直。他们在这个2.5平方米的空间里,春去冬来,熬了3年。冬天寒风凛冽,到处透风的铁皮屋,让人仿佛睡进一只冰袋。他们全家经常半夜冻醒,然后紧紧搂作一团盼着天亮。夏天,更让人难受,太阳把铁皮屋晒得像个大烤箱,到了晚上,只能全家睡在马路上。遇到狂风暴雨的时候,书报亭在晃动,他们在一片漆黑中祈祷着他们的“家”不要倒。虽然周菲对那时的记忆已经有些模糊,但那种恐惧和茫然,让她至今还不寒而栗。
后来,周菲的爸妈积攒了些钱,他们就租了间又破又小的农民房,但这对他们全家来说已经比过去好太多了,至少有了个挡风遮雨的地方。
1993年,周菲家终于搬进了新公房,也就是现在住的这间房。虽然只有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房间,但这是他们真正的家了。房间里放不下两张床,爸妈只能给周菲买了张能翻折的沙发,白天是沙发,晚上翻下来就是周菲的床了。晚上躺在自己的小“床”上,周菲的头几乎就跟爸爸的头靠在了一块儿。虽然空间的狭小,让人有些压抑,却也反而增进了他们父女间的交流。爸爸十多年来,养成了习惯,每晚要躺在床上问问女儿一天的情况,适当地给女儿一点建议,讲些为人处事的道理。
读好书才是唯一的出路
那段日子,爸妈卖过水果、蔬菜、水产,有什么卖什么,日子过得还不算太差。周菲记得最清楚的是,上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爸爸每天骑车送她去学校前,总会带她去吃小馄饨、小笼。她后来才知道,这些都不算便宜,所以爸妈自己从来也不吃,班级里的很多同学也只是偶尔才吃这些。周菲吃多了小笼,也就不觉得好吃了,有时反而会想吃泡饭。可让她想不到的是,有一天吃一顿小笼也会变得那么困难。
爸爸生病了。起初,爸爸检查出患有胆囊炎,之后又查出有心脏病和高血压。爸爸没有医保,看病全部要自费,所以他能不上医院就不上医院。1995年的时候,爸爸又患上了糖尿病,必须常年服药,可是为了节约钱,他就挑最便宜的、有副作用、效果不那么好的药。渐渐的,爸爸的身体越来越差,几乎没有办法出去做生意了。这个家的重担就全都落在周菲妈妈一个人的身上。家里的收入少了,开销增加了,这个原本就没多少积蓄的家,很快就变成今天赚的钱今天花,没办法有任何的积蓄。
周菲初三那年,过年的时候,她突然很想吃小笼,她已经记不得有多久没吃过小笼了。当她跟妈妈说的时候,妈妈愣了一下,没多说什么,就带她去了。那次,她吃得很开心,妈妈看着她吃,也一直在笑,可是妈妈却没有吃,妈妈说她不喜欢吃。周菲现在回想当时,妈妈该是怎样的心情,一定心疼着自己的女儿,连吃顿小笼都成了奢侈的梦。
周菲知道家里的经济情况不好,但她从来也没觉得自己家的日子要过不下去了,只是要节约一些过。上高中后,周菲跟学校申请了免除学费。学校考虑到她的家境,批准了。只是没想到,高二开学了,周菲家连她的书费也凑不出来。爸爸让周菲去跟老师申请,是否能晚点交。周菲跟班主任说了这个情况。她的班主任是个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老师,老师很同情周菲的情况。只是让周菲料想不到的是老师接下来做的事情。
一天,班主任走进教室,跟全班同学说,班里有个同学家境困难,付不出书费,希望大家捐款,帮帮这个同学。一听老师这话,周菲当时就觉得脑子轰地一下,整个人都闷了,她低着头不敢看老师,更不敢看周围的同学是什么反应。虽然老师没有说出她的名字,但她知道说的是她。老师怎么能让每天跟自己在一起同学为她捐款呢,那让她以后如何面对同学们,怎么在这个班待下去。这时,周围有同学在嘀咕,是谁连书费都付不出,好意思让同学捐款。一瞬间,周菲觉得自己的自尊完全没有了。她家是穷,可是还没有穷到要同学为她捐款的地步。爸妈只是希望学校能拖延几天。
这天,周菲哭着回到家,把这件事跟爸妈说了。爸爸整整沉默了有十分钟那么久。最后爸爸让她接受同学的捐款。周菲不明白了,爸爸一直教育她,人要自尊、自强,怎么现在要她接受别人的捐款呢。周菲哭得更厉害了,可是爸爸坚持让她这么做。周菲从小到大最听爸爸的话,从来也不敢不听。爸爸说,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虽然这样的做法没有考虑到周菲的自尊心,但这也为未必不是件好事。贫寒不是错,不应该觉得丢脸。周菲心里还是揣着委屈,但她照爸爸说的做了。有些事情真的面对了,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同学们知道交不出书费的是周菲,闲言碎语都没了。很多好朋友都捐了100元。周菲看得出,他们是真心想帮她,根本没有看不起她的意思。周菲过了这道坎,反而能坦然地面对家境贫寒这个事实了,她也不会再抱任何的幻想。既然家里穷是事实,哭也改变不了,何不开开心心地面对。
周菲知道要改变家里的经济状况,只有靠她好好地念书,将来为爸妈创造好的生活环境,而她也知道这一切要靠她自己去努力才能获得,父母除了在精神上,给不了她任何的帮助。别的同学可以请家教补课,可是她只有靠自己。
上海音乐学院曾经是爸爸年轻时的梦想,当年爸爸没有考上,所以很希望周菲能代他完成梦想。可是音乐学院招的大都是有音乐专长的学生,周菲从来也没学过任何乐器,家里根本没这个条件让她学。周菲发现有个艺术管理专业,只要凭高考成绩,不需要音乐专长。周菲填报了这个专业,也如愿考取了。
大学里5块钱过10天
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当老师已经有一年了,可周菲看上去还像个在校的大学生,扎着个辫子,素颜朝天,全身唯一的修饰就是她灿烂的笑容。她笑着说,身上的衣服和自己用的包都是别人送的,她自己一年不过买一两次衣服,而且都不会超过100元。很难相信这是一个上海女孩说的话,何况她已经工作,还是一份不错的工作。
每天路过上海最繁华的地段,看着琳琅满目的商店。周菲也爱漂亮,也会想买衣服,可是看看衣服上的吊价牌,她又把衣服放下了。有次她看到一件小外套打折了,才100元。可她还是觉得贵。又过了段日子,她看到那件衣服只卖80元了,她还是忍着没下手。等到这件降价到50元的时候,店里的营业员已经认识她了,跟她说不用考虑了,已经很便宜了,她才开心地买下了这件小外套。过去的一年里,她才买了这一件衣服。当别人诧异的时候,她还是一脸的笑,她觉得这样没什么不好。有的同事、朋友常常会很冲动地买了些衣服,之后一次也没穿过,有合适周菲的,他们就会送给周菲。周菲很开心,也很感激,她的确没有太多的钱用在买衣服上。想想现在的日子已经比读大学的时候好太多了。
考进大学是件值得开心的事,但一想到每年1万元的学费和其他的开销,周菲就跟爸妈一起陷入了苦恼。周菲跟学校打申请,学校最终免了她第一年一半的学费。但是老师告诉她,免学费只能有这一次,以后想免学费就要靠自己本事考奖学金。老师的话,激励着周菲,她决心靠自己。
为了节省开支,周菲没有选择住校,每天走读,虽然这样辛苦很多,家在浦东,学校在浦西,相隔很远,却省了一年1500元的住宿费。周菲每天早上骑10分钟自行车到离车站不远的超市,把车停在那里,然后等一辆没有空调的普通车,花一块钱。下了车,她还要走20多分钟才能到学校。周菲一直没有换别的车,只因为不想多花车费。春夏秋冬整整四载,下雪天,她曾在这条路上摔倒好几次,暴雨天曾在这条路上湿透了衣服和鞋子。她不止一次湿淋淋地回到家,妈妈总是会把她抱在怀里,爸爸总是摸摸她湿透的衣裤摇摇头。周菲知道爸妈舍不得她,爸妈为无力为女儿挡风遮雨而愧疚。每次,周菲都笑着说没事,到家就好了,换身衣服就行了。的确,回到家就好,湿了也不要紧。最难受的是早上到学校,浑身被雨水打湿了,有时候一整天,她的衣服、鞋子都还没干透,只能湿嗒嗒地过一天。
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周菲申请了学校勤工俭学的岗位,8元一小时,每月能拿到200多元。这200多元就是周菲一个月的生活费,包括车费、手机费、饭钱,有时还要买书。四年大学,周菲没有问妈妈要过一分钱的零用钱。200元怎么过?别的同学一顿快餐就是二三十元。而她只能算着钱吃饭,因为饭钱是她唯一能省的了,她的每顿饭都不超过2块5角。就算如此,到了月末她还是会出现饭钱不够,这时候她就靠馒头度日,馒头几毛钱一个,就能吃饱。一般她买一个淡馒头再加一个菜包。先吃淡馒头把肚子塞饱,再吃菜馒头,让嘴里有点味道。大学好友给她起了个名号叫“馒头公主”。
有次月底,扣除车费,她只有5块钱了,算算离拿工资的日子,还有10天。即便这样,她也愣是没有跟妈妈开口要钱。妈妈还问过她,身上钱够不够用,她总说有。那十天,她每天午饭就是一个淡馒头,真的靠5块钱过了10天。等拿到勤工俭学的工资了,她才回家笑着跟妈说,她有多厉害,5块钱过了10天。可是她不知道妈妈听了她的话,背着她眼泪都流了下来。
或许在别人看来,周菲过得太苦了。可是她自己并不觉得。她觉得靠自己,这种感觉让她很充实很满足。学校食堂里1块8角的番茄炒蛋加青菜白饭是她吃得最多,也是最喜欢吃的了。经济紧张的时候,学校超市里1块5角一包的饼干也能混一两顿。有一次,她看到面包房里有打折的3元一袋的小餐包,她买了一袋捱了三顿。有时过了一个月,算算自己用这200多元做了多少事,她会开心地有些骄傲,这可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因为长时间缺乏营养,160厘米高的周菲体重一直都没有超过45公斤,面色也一直不太好。大二时,学校组织义务献血,周菲报名参加了,但结果因为体重不达标,医生不允许。
除了如何省吃俭用,周菲把所有心思都用在了学习上。要拿全额的奖学金,整个系四个年级只有两个名额,太难了。可是这对别人而言这是努力的目标,对周菲而言却是不得不做到的事,不然她下一年的学费就不知道去哪里找了。周菲的努力没有白费,她不仅两次获得了学校全额的奖学金,一次5000元的二等奖学金,还获得一次全国性的奖学金1万5千元。爸爸替周菲算了算,周菲大学四年不但没有花父母一分钱,反而为家里挣了二三千块钱。
由于周菲的突出表现,毕业后她被留校,成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老师。如今工作一年多了,她每月的工资全数交给爸爸,确切地说是她把工资卡交给了爸爸,拿到的工资根本不经她的手。爸爸每个月给她500元的零用钱。500元对很多上海女生来说吃顿饭、买件衣服或者做个头发就没了,可是周菲要用一个月,这当中包括了她一个月所有的开销。周菲没有一点抱怨,反而觉得很开心,这点钱比过去多了多,她甚至还能有结余。她还是坚持每天走很长一段路,只坐一辆车。每天回家的路上路过琳琅满目的服装店,她也只是看看,身穿的依然是朋友、邻居送的衣服,有些衣服、裤子似乎短了些,但是她的志气从来也没短过。
刚工作时,她是担任班主任的工作。她班里有个学生成绩一直上不去,她就利用课余时间给这个学生补课。到学期结束的时候,这个学生的家长执意要给她1000元的学费。这1000元对周菲来说是很大的数字,但她拒绝了。这个学生是她班里的学生,教好他是自己作为老师的责任,怎么能额外收钱呢。后来这个家长把钱送到她家,看到周菲家的经济情况,那个家长不忍心地哭了。可周菲跟她的父母仍然坚持不能收这笔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