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工生产实习学生自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目前,化工联盟已在中石化武汉分公司、湖北宜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20家石化、化工企业建立了挂牌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化工人才协同培养提供基础保障和人力资源。1.是实施工程教育,践行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本科生培养计划中实践性课程占全部课程的15%,其中校外实习学时又占实践性课程学时的40%。没有稳固实习基地作为保障,本科生培养计划显然无法全面落实。因此,化工联盟内实习基地建设为本专业实施工程教育,全面落实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保障。高校教师通常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往往缺乏工程实践经验。而企业指导教师恰恰又存在着教育教学理论的局限,他们一般具有十多年的化工行业经历,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在实习过程中,校企指导教师通力合作、互为补充、协同指导,为实施工程教育提供了切实的师资保障。2.能有效解决高校实习经费紧张的困境。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高校实施了大规模的扩招。高校大规模的扩招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又是提高国民素质和教育水平的必由之路。近10年来,高校用于学生实习的经费几乎没有提高,但物价的飞涨致使学生的实习费﹑路费﹑食宿﹑实习材料费等加起来大大超出预计的花费,这无疑加重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化工联盟内高校学生到实习基地实习,实习基地的企业不仅不收取任何实习或管理费用,同时为实习学生提供工作餐,还为实习学生提供住宿方面的优惠或帮助。学校通过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综合素质,企业通过学生实习又能及时观察和了解需要的人才。实习基地的人文关怀和优惠政策给同学们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实习基地日益成为学生就业的重要选择对象。实习基地建设只有坚持校企双方共建、共享、互惠共益的原则,才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3.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摇篮。高校扩招以后,原有的师资力量显得捉襟见肘,于是高校大量吸收从高校或研究院毕业的博士以补充自己的师资。高校的青年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的拔尖人才,缺少在化工企业从业的经历,工程能力普遍较低。因此,我校制定了“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计划”。青年教师(含博士)必须到企业挂职锻炼一年,以熟悉化工生产过程的操作与控制,深化学科理论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提升工程能力。这既有利于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又有利于在专业课的讲授中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效果。4.是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的实战主场。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工程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传统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模式由于多种原因已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实习基地生产装置为背景,采用真题真做的毕业设计模式,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提高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我校化工专业毕业设计真题真做最近4年的比例大约是:2009届34%,2010届35%,2011届37%和2012届39%,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校企指导教师有效合作,优势互补,协同一致,共同指导学生,产生了“1+1>2”的协同效应。
校企教师协同指导“三实一设”,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是一个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实践环节,是结合专业课程、融合专业知识、贯穿化学工程与工艺3化工专业联盟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专业四年工程教育与工程实训的纽带。在各类实习中,学生是实践的主体,扮演着“参与者”的重要角色。但化工行业的“高危性”和“严格规范性”严禁实习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实习车间只能处于“动口、动眼、动脑、不动手”的状态。因此,在不同的实习阶段,校企指导教师为实习学生制定了不同的实习指导方案和培训计划,以满足不同实习阶段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实训的要求。
“校-企-研”协同合作,培养学生工程能力与创新思维
21世纪急需的是卓越工程师和复合型的人才,具有创新思维能力更为重要。“校-企-研”协同合作,作为推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企业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在高等院校本科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据统计,近3年有15%的学生参与了老师的科研活动。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在“校-企-研”科研小组的协同指导下,亲身感受到科学家在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的环境与氛围,激发了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知某个化工产品从实验阶段到工业生产过程所经历各个阶段,提高了自身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通过论证后被采纳,从而激发了他们表现自我的参与精神。学生通过文献检索、实验操作和论文撰写,初步掌握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或进一步深造奠定了基础。在工程设计中,学生丰富了社会知识,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企业的专家或工程生接触,在充满学术氛围的群体中,自己的个性品质得到了锻炼;另外,指导教师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对工作认真的踏实作风、对工程问题注重细节的工作方法、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团结协作精神,都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卓越工程师奠定坚实基础。
举办化工联盟大赛,激发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成才的热情
2012年5月武汉工程大学举办了首届化工联盟内的化工设计创业大赛。这次化工设计创业大赛共吸引了16所高校的39支队伍参与角逐,最终产生一等奖4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16名。化工设计创业大赛的作品通常以化工专业为主体,以土木工程、自动化、机械、市场营销和动画等专业为辅助,多专业协调合作、共同完成。在设计过程中,同学们还需到化工设计院专门学习Aspen软件进行流程模拟、DMS软件实现三维配管设计和3DMAX软件模拟厂区漫游。化工设计创业大赛打破了高校教育原有的“课堂、课本、教师为主”的被动教育模式的突破,是对“学习、实践、学生为本”的主动教育模式的积极探索,使学生由以往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这对学生工程技术能力方面的培养和多专业交叉融合也起到了推动作用,是对化工人才工程教育培养的一个重要补充。
联盟内高校在教研项目、教材编写方面开展合作,建设具有化工特色的教材体系
【关键词】化工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特色 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224-01
1.现状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一个老牌的专业,长久以来为行业输送着新鲜血液,促进着经济的长足进步。但是近年来,由于高校的扩招,挂靠化工专业的热门方向此起彼伏诞生,专业师资的整体能力跟不上等等原因,使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有所下降,而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异常迫切。高校要抓住机遇,善于利用地方资源,促进专业办学特色, 提升人才综合能力, 提振专业的就业水平与竞争力。因此高校培养既有专业理论能力,又有动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尤为重要。
因此,新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尤显突出。我校于2010年着手修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计划,新培养方案于2011届开始实施。
2.新培养方案的特点
2.1 培养目标明确,突出专业特点,体现专业应用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够掌握化学工程与工艺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和知识,能在石油化工、煤化工、化工工艺、工业催化、能源、医药和环保等部门从事生产、服务、研发以及设计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执行宽专业,厚基础的教学指导方针,在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科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掌握化工领域工艺设计与设备设计、模拟优化方法、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基本能力。学生在专业课学习阶段,通过专业实习等途径,紧密联系石油化工、煤化工的生产实际,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及创新的初步能力”。
我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有两个方向,即石油化工方向和煤化工方向。我校地处辽宁化工城,素有“煤都”之称,既有石油化工的研发和生产优势,又有煤化工的产业与科研依托,发挥优势,凝练特色,致力于教学理念和方式的创新,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强大的优势。
2.2注重培养规格,强化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首先,强调德、体。“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素养”。
其次,强调外语和计算机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属于工具型能力,会广泛应用于将来的工作和学习。
重点强调专业能力。获得专业基本知识,具备在专业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基本能力;掌握专业领域内工艺与设备的基本设计能力;了解专业学科前沿,了解新装置、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动态;具有对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理解、运用和掌握的初步能力。
再次,强调了学生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要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2.3优化课程体系,体现厚基础、宽专业的培养特色,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意识,加强基础教学,培养通才,增强人才的适应能力,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首先,新培养方案提高了原来要求的规定修满教学学分,其中适当增加了实践教学学分。
学校前两年实施通识教育,不分专业,基础教育课程一致性,后两年体现专业特色,突出学科优势。
其次,在专业基础课设置上,强化了四大化学的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同时整合了两个培养方向在《化工原理及实验》、《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设计》、《专业外语》、《仪器分析与实验》、《电工学》等课程的一致性,体现了厚专业基础,宽专业口径的特点,增强了人才强大的理论基础。
在专业必修课设置上,既要突出两个方向的特色专业,又要体现我们学校的办学特点,扬己之长,使培养的人才具有特色,满足化工不同行业的需要。因此,我们将两个专业方向的部分特色课程交叉选修。如:石油加工方向选修《煤化工基础》、《洁净煤技术》,煤化工方向选修《石油化学》、《石油加工基础》,使所有的学生,既懂得了本专业的知识,也跨入了另一个相邻领域,扩展了知识面,也强化了就业优势。
2.4重视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锻炼和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最终成为具备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化工人才
新培养方案中,在实践教学环节,除了传统实习之外,引入了仿真教学,综合实验和综合能力素质训练,强化了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我们学校先后与地方6个化工企业及科研院所签订了实习协议,每年都有学生去进行不同类型的实习,同时,我们也鼓励学生到企业委托实践,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的培养。
在课设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大胆创新,允许学生参与教师或者企业的科研课题,发散思维,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挑战杯”、“创新实践”、“科技小论文大赛”“资格认证”、各种论文和实验等大赛、以及参与各种培训及调查报告等,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在仿真教学环节,学校引入了化工仿真实训软件,提供计算机房,使学生足不出户,在计算机上就可以模拟实际化工工艺路线与实际化工装置,自己动手操作,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处理问题相结合,既巩固了专业知识,也应用了专业知识,同时提升了动脑和动手能力。
在专业实验环节,既体现两个专业方向的共性,也强化了专业方向的特色。比如;石油化工方向学生开设化学工艺学专业实验与石油加工专业实验,而煤化工方向学生开设煤化工专业实验的同时,也进行石油加工实验,这样既淡化了专业方向性,强化了大化工的概念,也使学生在就业中更具备了竞争力。
3.新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
新培养方案从2011届开始实施至今,效果明显。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学生对学习的课程感兴趣程度增强,理论课学分普遍提高,受学业警示率明显下降。
学生在假期的实践机会增多,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了其就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灵武;职业中学;中职生;职业现状;顶岗实习;对策
灵武市职业中心学生的顶岗实习是在完成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校内专业实训以后进行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它是学生将专业课程内容由理论到实践系统转化的过程。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的“2+1”教育模式,即在校学习2年,第3年到专业相应对口的指定企业,带薪实习12个月,然后由学校统一安排就业。以下就我校学生在江苏南通和上海合璧顶岗实习为例,进行分析。
一、顶岗实习的现状
1.学生的自身问题
由于年龄较小,加之在学校没有进行过劳动锻炼,所以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理论素养不高,对于专业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部分学生从小娇生惯养,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其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动手能力等都较弱,难以适应竞争激烈的职场需求,所以到企业顶岗实习明显地表现出不适应,怕苦怕脏。还有一些学生就业观念滞后,存在盲目的乐观或悲观情绪,择业观、价值观、人生观尚存偏差。
2.企业对学生的要求高
大部分企业在挑选中职学校顶岗实习的学生时,是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再结合企业的生产性质、工作环境和生产情况来决定的,但在实际选人的时候也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一些企业为了满足企业对员工的需求,解决员工短缺问题,适当地放宽了性别限制和身体素质的要求。一些企业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为了压缩企业人才成本,更愿意录用那些有相关实际工作经验、可以直接投入工作的应聘者。
二、对策与建议
1.健全法律法规
完善我校学生顶岗实习权益的法律保障体系,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部分实习单位缺乏社会责任意识,把学生看做廉价劳动力,经常要求学生加班而不付加班费,克扣实习生工资、不容许实习生辞职、以各种理由延长实习生试用期,在实习期内不与实习生签订相关的劳动合同,不为其办理相关的社会保险,学校虽然为每个实习生购买了保险,但实习生的人身安全、岗位安全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这就要求一方面学校、家长、企业加强实习生的安全教育,另一方面应尽快出台中职生顶岗实习期间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
2.利用企业资源,培育“校企文化对接”的教育环境
学生在顶岗实习时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社会适应能力差,没有责任感、不能给自己正确定位,没有从学生角色转变为员工角色,究其原因是我校没有将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企业文化有效融合。随着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不断实施与推进,学校校企文化对接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职业观,可以锤炼学生全面的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化学;专业实践;教育基地; 创新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应用化学是将化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的学科,其所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因此结合地方特色,各个院校的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也不同。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和我国经济结构、人才市场需要等,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的重点高校;二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一些地方高校。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学院而言,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地方特点,应用化学专业的两个方向――工业分析与检验和环境两个方向――与锦州本地的石化企业相适应,并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的教改成果。
一、实践教学改革途径
1、 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是实践教学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教学执行力的体现。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步优化了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验和综合素质”四大模块的“模块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以全面提高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
1.1基础实验,包括四大基础化学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强调实验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对应每一门实验课程,应总结出一些实验经验,学生考核过程必须严格把关。
1.2专业实验,包括化学分析实验、仪器分析实验、无机分析实验、有机分析实验等,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技能,并巩固基础实验所养成的良好习惯和规范操作,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验的习惯。
1.3综合实验,包括水泥分析实验等一系列综合实验等,以课程设计、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等为主。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提出实验方案,经指导老师审查修改后进入实验室操作,完成后提交实验报告。综合实验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
1.4综合素质则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各种竞赛和创新性实验等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的专业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是实践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也是教学过程的难点。而贯穿整个大学,各种竞赛(包括“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化学检验工竞赛、职业技能鉴定考证、暑期社会实践、课程设计等)、创新性实验项目以及教师的科研课题等都是学生们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这些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1.5大力鼓励并支持教师将科研项目中一些合适的技术方法等子项目引入到综合实验和综合素质等课程中让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实验研究。
二、 完善实践教学设备体系
校内,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基础化学实验室建设,加强化学分析实验室、仪器分析重点实验室等建设,保证实验课程的顺利进行。校外,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即加强与本地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等。根据应用化学新的专业定位,可以与锦州石化公司分析测验中心、大连泰瑞海铭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
1、加强实践教学师资能力建设
鼓励和支持教师向“双师型”和“双证型”教师方向发展,鼓励青年教师深入企业、市场亲身实践并提升自身的实践技能和指导水平,引导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基础实践教学中。
2、将毕业论文与生产实践及产学研项目相结合,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开放实验室为产学研项目及应用化学专业实习提供良好平台。实验室与大连泰瑞海铭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产学研项目协议书,甲乙双方本着互利互惠原则,高校服务企业,满足产业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集成各类资源,提升创新能力为目标,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含 Ln-W-Zn 光催化功能材料研制及其在环保中应用”项目的合作。该项目开发成功将为公司废水的处理开辟新途径,并促使污染物降解以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该项目将在大连泰瑞海铭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推广应用,进行技术转让、中试、工业化生产。这必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社会效益。总体说来这种做法构建了将毕业论文与生产实践及产学研项目相结合,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新体系。
3、 利用共建开放实验室进行化工实训,提高学生工程动手能力
应用化学专业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资源,例如与大连泰瑞海铭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开放实验室《应用型研究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工程动手能力。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就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到该企业拜工程师、技师为兼职导师,让学生参与实践基地教学、生产、科研和管理等工作,提前熟悉该单位现状和未来职业技术岗位要求,促进精神内涵与知识水平同步提高。并且,将该实验室作为化工实训基地,以便培养学生的化工工程能力,全面增加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该实验室是我院实践实习教学平台和创新实验平台,在科研上是化工生产中试系统,由 2 × 100 L 的反应釜及产品性能分析测试仪组成; 又是化工反应放大设备系统,由系列反应放大设备组成,可对化工产品和材料进行工程放大,具备在不同放大倍数研究过程规律和工艺参数变化功能; 在实践教学方面具备应用化学专业专科生完成设计综合实验、实习、科学训练等学习功能。该实训基地具有全面、灵活、充分动手的优势。学生在该基地可以进行实验装置拆装、化工生产实际操作,从而构建了利用共建开放实验室进行化工实训,提高学生工程动手能力的新体系。
4 、通过生产实习和各类创新大奖赛,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为了提高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工程能力,充分利用 8 周专业实习,组织学生去锦州酒厂实际锻炼,让学生虚心向工人学习,通过实习掌握白酒发哮、酿造工艺,玻璃配料、融化、铸造工艺条件、生产流程以及所有设备的名称和作用,并按照事物画出工艺流程图; 我们鼓励学生和工程技术人员交谈,提倡学生用自己学过的化学、化工等方面理论知识及实验知识帮助工厂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如何快速在线检测白酒中杂醇含量? 如何除去杂醇? 如何快速在线检测白酒中重金属含量?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资料文献检索、实验方案设计、实施,并参加大学生创业大赛及其他技术创新活动,从而掌握应用化学工业化的各种技能,有效培养了学生和青年教师的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依托开放实验室及省级特色专业构建了应用化学专业实践教育基地创新体系: 依托共建开放实验室,培养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结合产学研项目,将毕业论文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依托共建开放实验室作为实训基地进行化工实训方面的训练,提高其工程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唐振龙.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本科经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创建[J]. 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09.
[2]胡扬剑. 应用型材料化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 科技视界,2012,20.
精细化学品涉及的领域广,传统教学法“粉笔+黑板”费时费力,事倍功半,还吸引不了学生的眼球和兴趣。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优势在于能够实现“动态的问题形象化”、“微观的问题宏观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表达的方式多元化”。依据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引入最新动态和相关图片,部分工艺流程利用Flash进行效果渲染。
2实行开放授课
由于精细化学品这门课程内容较多,涉猎领域广,单独一位老师难于样样精通,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除了主讲教师外,还邀请别的教师来客串讲课。这样可发挥各位老师的研究专长,结合介绍最新的科技成果及动向,提高课程质量,使学生能接触到最新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同时,又提前接触各位老师的课题,为毕业设计(论文)及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分小组分课题进行调研,并作报告
精细化学品种类繁多,发展迅速,更新频繁,为使学生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掌握精细化工的前沿领域和发展方向,培养学生独立寻找问题、确定问题、解决问题、评价问题的综合能力,采取让学生分组讨论并作调研报告的方法。每个单元都留有2个学时,让学生自己讲。讲解内容由教师指定或学生自己选择相关的感兴趣的知识。要求学生自己利用课下时间,分小组搜集材料,并形成书面材料。在课堂上报告后,其它同学和老师可以自由提问,并进行讨论。这样可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锻炼了即将就业的学生如何准备专业知识及如何展现自我。
4精心选择课内实验,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针对课程内容以及实验室设施情况,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课上理论,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于课时有限,我们设计了薄层层析板的制备、液体香波的配制、市售胶水的制备、抗氧剂双酚A的合成、环保固体酒精生产工艺五个实验。这五个实验的设计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加强感性认识;另一方面这些实验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精细化学品的制备实验,学生在制备完成后可以得到实用的产品,更有成就感。
5带领学生进入工厂观摩学习,积累生产实践经验
为使学生获得更加直接的生产实践经验,本课程还设计安排了工厂实习的机会。联系当地精细化学品的公司,带领学生参观生产线,了解实际生产过程的设计、流程及经营、服务等一条龙的生产销售过程。这种实习过程既能培养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继专业课的学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通过生产实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感性认识,把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学到从书本学不到的专业知识,并获得本专业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的最新信息,激发学生向实践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为今后的学习和将从事的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钳工 生产实习课 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a)-0234-01
在钳工生产实习课的运用中,就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融合的方式,在全面加强实习理念的基础上,教师有针对性的综合每一个实习环节,通过感知技能、动作技能以及心智技能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全面掌握钳工的专业技能与技巧,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
1 明确实习目的,提升整个学习兴趣
在钳工生产实习课中,首先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钳工生产实习的重要性,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对钳工的综合兴趣。因此,要采用多种有趣的实习课程安排,综合学生的综合特点,进行兴趣点的引导。当前,在一些学生中,对于钳工学习,有的只是单纯的获取一张文凭,在文化课的学习上没有认真态度,更不上说在钳工实习课,加之钳工生产需要一定的专业操作技能,有些学生存在懒散的心态,对于实习课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因此在整个生产实习中没有端正态度,怕吃苦,怕累。所以,教师在钳工生产实习课之前,要不断培养学生的个性精神,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钳工技术学习的专业性特点,帮助学生进行吃苦训练等,让学生真正掌握钳工方面的专业技能。因此,在具体的实习课中,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的实施中,可以实施“双证制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在毕业之前要取得劳动部门颁发的技能等级证书,并根据学生在学校的整体成绩,然后颁发毕业证。同时,在机械行业人员要求增多的背景下,加强钳工技能学习,是一门求生之道,也是为自己就业创造条件,为以后走上社会岗位,谋求生存之道的重要方式。在钳工生产实习教学中,采用多种有趣的方式,不要急于将专业知识进行讲解,而是召开专业知识实习动员大会,让学生在思想上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从主观上认识到钳工生产实习的重要性,真正从内心认识到学好钳工的必要性,并主动的参与到钳工技能锻炼之中。
2 突出生产实践,对实训目标进行分解
在钳工生产实习中,最主要的就是要突出实践综合能力,注重在生产实习中的每一个实践操作能力训练。因此,教师要从课程的整体设计上下功夫,围绕实习的具体操作进行实践操作方面的综合训练。尤其是一些学生对钳工知识的理解相对分散,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知识形成,这样,学生在整个生产实习课中,就缺少相应的系统化操作规程。对每一节实习课的具体技能训练不是相对的理解,只是一时的新鲜感。所以,在具体实习课中,教师要对每一个阶段的实习内容进行全面把握,将钳工实习课的具体内容进行分解,将每一项实训内容进行进度表的安排。在制定实习计划的基础上,充分突出就业导向的引导功能,从企业的用工需求出发,结合企业的相应需求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安排。在实习课之前,教师将以往学生的技能鉴定以及各种工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实习之前了解到工件的形状、尺寸等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在钳工专业知识中的形位公差、配合精度以及公共方法、过程等均有详实的了解,在这样的基础上,对每一项实训内容进行详细的分解,对技能培训排出相应的时间进度,明确每一个阶段要掌握的整体技能。譬如,在具体的实习课程中,可以进行生产实习课的具体的安排,在第一周让学生掌握锯割练习,要求学生在一周时间内掌握好锯割练习中的一些方法运用等,将锯割练习中要熟知到每一个尺寸的误差性,控制在一毫米之内,并保证锯缝与基准面垂直的误差,也要控制在一毫米之内。在这个基础上,对第二周的任务进行安排,主要提升整个锯割练习中误差控制的力度,最好能实现控制在小于半个毫米,并对整个要求逐渐提升,这样,学生在不断的操作与认识中,感受到整个综合钳工实习课的循序渐进,提升钳工操作的专业技能,收到理想的实习效果。
3 注重基本操作技能,夯实基础训练
在钳工生产实习课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在对实习任务进行分解之后,对每一个项目要形成具体的操作指导,在不断熟练与总结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刻感受到钳工知识的进步。教师采用讲解、示范动作要领等方式,在学生机械化模仿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作,在实践操作中摸索出更多的经验,实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的各种误差与错误,并及时的给予纠正。在学生综合实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初步掌握技能的基础上,形成动作上的连贯、协调一致。在具体的实习中,钳工操作主要包括有划线、锯割、锉削、錾削、钻孔、扩孔铰孔、攻丝等多项综合技能的运用,在整个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操作步骤,形成正确的锯割练习方法,从锯条的安装、起锯的方式、锯弓的握法、站立的部位等方式,并注重在操作过程中身体、胳膊等的配合,注重速度的整体控制以及眼睛的注视部位等。因此,学生在具体的实习操作中,要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注重整个动作的协调性,避免出现生硬的方式。譬如,在实习过程中,锉削加工时,学生对锉刀的握法、站立部位与姿势动作、操作用力、锉削方法等几方面的掌握也都需要大量的反复练习。锉刀能否端平,更是一个需要反复观察、反复纠正的训练,学生对自己姿势是否正确往往会“当局者迷”,通常要安排两人一组,互相检查。只有当随手端起进行锉削都能基本做到水平,才能进行更高的练习。
4 结语
在钳工生产实习中,最主要的是培养血红色呢个的感觉技能,在反复训练中形成熟能生巧的技能,并增强整个锻炼的敏感度,掌握基本的技能,并不断更新教材内容,注重学生综合技能的需要相融合,加强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实践的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跟上时展的步伐。这样,有助于培养与时展相适应的钳工人才,培养高素质的钳工队伍。
参考文献
[1] 丁元生,庄志军,杨英杰,等.提高工科院校生产实习教学质量的探索[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8(5).
[2] 刘志强.创新钳工实习教学的“三个突破”[J].职业,2008(12).
【关键词】双体系教学模式;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
1双体系教学模式的内涵
“双体系教学模式”是现代学徒制的一种具体教学模式的实现形式,是在工学结合人才模式下,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和企业人才需求标准为参照基准,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核心,利用课程教学和项目教学两种不同的学习形式,共同实现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双体系教学模式由课程体系和项目体系构成,课程体系是基于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素质教育构建的,学生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主要学习专业知识、技术和技能;项目体系由真实生产过程为载体进行构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涵养。每部分体系内容都是连续和递进关系,课程体系和项目体系相辅相成,相互融通。
2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双体系”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构建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过程中,专业教师通过对行业企业调研,由能工巧匠指导,对生产过程自动化学科领域进行课程内容合理设计,并辅以所在学校专业特色,科学完成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使课程体系与项目体系有效结合,让学生在掌握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供动手技能,使其能够顺利胜任企业对员工的需求,并根据目标岗位群设立课程学习和项目学习领域内容。
2.1课程学习领域
本专业领域面向生产过程自动化,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并具有自动化行业领域实践技能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参考行业企业标准,重新对原有课程系统划分成4个层次:在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主要设置军训、思政、心理健康,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和优良的品德;在专业课学习领域,以化工生产过程自动化实际生产为载体,主要设置电学科、化工过程控制学科和计算机学科课程。在这个学习领域中,主要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素养,为以后的学习和生产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拓展学习领域,主要学习本领域内前沿专业知识和科技,用于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思路和创业创新能力;在实习实训领域,开设单片机实训、电气控制与PLC实训、化工过程控制实训等环节,同时配合企业顶岗实习和企业就业实习,培养学生胜任企业工作的专业知识技能、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等。通过上面4个领域的学习,学生已经完全满足企业对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的需求。
2.2项目学习领域
在这个领域内,设置在企业工作过程中的实际工作情景和任务为内容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团队合作、领导决策等能力。根据学生在不同学期,分别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场景,同时,在大一、大二下学期,分别举办针对工作场景的技能大赛,实现学生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的培养,以专业技能大赛的形式,实现“以赛促练、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目标。“项目学习领域”设置电子技术识图与CAD、电子设备装配、单片机和PLC实训、集散控制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毕业设计等五个环节。
3教学效果
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实施“双体系”教学模式以来,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老师设计好相关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降低专业门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荆宇,宋连喜.农业高职教育“双体系”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6(5):12~14.
[关键词]高职;校企合作;“双师型”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52-0233-01
1 高职院校教师“双师”素质的形成离不开企业环境
1.1 教师实践经验从企业获取
国内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长年固定教授一两门课程,少有下企业实践经历。学校组织一批教师深入到企业生产中,通过接触实际、接触社会、接触企业,了解当前生产最前沿的新工艺、新的设计理念,从中填补教师专业知识方面的一些空白,使教师真正成为具备实践操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
1.2 教师根据企业人才需求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教师进入企业,了解到企业的第一手人才需求,重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在教学环节上尝试不同的新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和案例法,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1.3 激发教师“产、学、研”创业机制
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中,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工厂的实际应用紧密地结合起来,与企业进行课题研究、项目开发、技术攻关等方面的合作,争取获得企业的横向科研成果,回校后利用学校的已有科研力量和技术设备,为企业解决实际生产方面的问题,全面提升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
2 教师在校企合作中的衔接作用
2.1 指导学生进行生产顶岗实习
教师挂职锻炼的企业,一般是学生生产顶岗实习所在地,应该积极配合带队老师指导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注重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锻炼学生的吃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秉着对家长、学校和企业负责原则,经常深入到学生分布的车间与工厂管理人员了解和关心学生的工作生活情况。
2.2 担当校企信息交流的“桥梁”
教师在企业与学校之间充当“桥梁”作用,负责传达双方的想法、意见,以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教师可以邀请双方领导不定期进行高、中层人员之间的友情互访,参加对方的各种联谊会以及学术活动。双方随时随地的电信联系以及双方网站之间的网站链接,方便更多的在校师生和企业人员沟通和交流。
2.3 科研成果应用到实践
教师通过下厂为企业解决生产难题,为企业创造价值,从而达到企业和学校的“双赢”。教师真正参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或完成相关课题,获得的企业课题专家评价和答辩,利用个人的科研知识与企业科技人员一起进行技术攻关,参与企业新产品的开发和技术的推广活动,真正将科研成果产业化,服务整个社会。
3 学校企业建立深层次合作机制
3.1 聘请合作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到校兼职
学校应积极引进相关企业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有一定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通过设置新专业、筹建专业实验室和教研活动等共同进行教学活动,创造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交流的机会,促进学校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
3.2 促进校企“订单班”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师下厂学习企业的工艺流程后,在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班级任教,进一步缩短课程讲授与生产实际的距离,使教学最大程度贴近实际。通常这类班级教师根据企业的需求,对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修改,添加一些企业所需的专业课程,促进“订单式培养”的校企合作顺利开展。
3.3 完善“需求―培养―就业”办学模式
培养符合社会所需的人才是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关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总体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选择和制定将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本文以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 ,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进行构建,希望能给大家以借鉴,并欢迎大家提出不同意见和建议。
一、我院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基础上,以能源动力方面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把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相结合,探索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合职业岗位需要的高素质专门型人才。
(一)以“人才”为根本,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热能动力设备及应用专业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激发起学生在研究能源动力技术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以人才为本”,不能用整体划一的模式、整体划一的课程、整体划一的思维方式、整体划一的原则方式方法去塑造人,强调学生的学习责任感,自律、自控、自强。
(二)以“实践”为关键,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高等职业教育的具体培养目标,就人才类型而言,主要是技术型人才,技术型人才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技术创新的竞争成为未来世界竞争的主要焦点。
热能动力设备及应用专业是传统技术产业,我们在设计课程结构、课程体系时,注重现今成熟新技术与课程的开发,使学生的学习贴近新的能源动力技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真正感受、理解知识的实际应用成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以“应用”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以应用为目的。本专业是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重视加强能力训练,加强实践。通过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具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三、我院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教学模式的构建
我院针对热能动力设备运行的特点和能源生产企业对高职人才能力的要求,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载体,共同实施“6学期3阶段”的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
(一)第一阶段主要完成专业通用能力的培养
本阶段在第一、二学期进行。在学校进行公共基础领域、专业基本学习领域课程的理论学习及专业通用能力训练。让学生学习相关的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及国防教育基地完成热力设备基本技能操作训练,在企业进行专业认知实习,了解专业具体产品生产组织、生产工艺,加强学生间的交流、合作与自我学习等能力的培养,将职业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遵纪守法、吃苦耐劳、踏实工作、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将校园文化与军工文化相融合,实现学生达到化工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目标。
(二)第二阶段主要完成专业核心能力培养
本阶段在第三、四、五学期进行。第三、四学期,完成专业核心领域课程的理论学习,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专业核心能力技能训练、课程综合仿真训练。充分利用校内实训资源,选择典型的设备做为教学载体,开展教学活动。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交替,虚拟仿真与技能实操交替,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加强热力设备操作及控制、设备维护等专业技能训练,熟悉产品从制造到运行的整个生产流程,完成能力的进阶,获取专业技能证书,实行“双证书”制。第五学期,利用两周在热力公司进行生产实习,利用12周完成专业拓展课程学习,拓展专业视野,为就职可能面临的转岗、转业做好准备。后7周进行毕业设计,也可在企业边进行生产实习边完成,在校外实训基地根据岗位实际生产进行选题,通过实操,进一步掌握热 能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流程、岗位操作、生产过程控制、品质控制和设备维护等相关知识,进行企业产品生产操作、工艺控制、获取企业上岗证书。或利用前13周在订单企业结合企业热能生产工艺完成专业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学习。
(三)第三阶段主要完成专业综合能力培养
本阶段在最后一学期进行。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或订单企业顶岗实习,校企共同制订顶岗实习标准,将就业与实习有机结合,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学生与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参与企业生产,企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专职教师负责实习辅导和学生管理。在实习过程中企业与学校联合对学生进行质量教育、成本教育、保密教育和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及国防精神。
三、总结
我院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结合国家能源发展与优化利用政策,面向电厂热能动力及自动化、民用采暖与工业用汽、能源与环境工程等领域,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在工程一线从事热能动力设备运行、技术管理、技术改造、制造和销售等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我们将根据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要求变化不断修正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一定要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理论扎实、技术过硬和道德高尚的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的高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战洪仁,张建伟,李雅侠,王翠华,寇丽萍.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探讨 [J].化工高等教育,2008(01):19-21.
[2]欧阳建友,曾旭华.高职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13):21-22.
[3]王玲花,张川.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思路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09):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