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发展规划范文

社会发展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发展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发展规划

第1篇:社会发展规划范文

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经过30年农村改革和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农业和农村发生许多深刻变化。如农产品供求格局、农村劳动力结构、农村社会结构和农业农村政策体系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的思想观念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者,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发展现代农业,尤其要注重第一线务农劳动者的培养。在我国已进入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阶段,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把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特别是纳入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制定有力政策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把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解决我国谁来种地,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未来的大事来抓紧抓好。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应适应现代农业发展

“十一五”期间,国家重视教育发展,高等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都发展很快。但面向留在农村真正种地的农民的教育和培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

要研究农民教育培训的规律和特点,大量农民工不可能都集中在大城市、关在校园里培养。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要求,让农民教育培训更加方便、快捷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一些地方和部门正在探索送教下乡的方式,探索农民教育的新途径。

农民教育培训要接地气。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应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农村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应立足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和各地农业发展实际,将培养内容与地方主导产业紧密结合,围绕各地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及市场信息等开展教育培训,同时开展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培养,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还应结合农业生产特点、农民教育规律和学习特点,采取送教下乡、教师进村等农民易于接受的方式,把教育培训办进农村、办进田间、办进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实现就地就近培养,农民需要什么学什么,实现不离乡不离土,方便、快捷地让农民接受教育培训,开创农民培训模式。

第2篇:社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市政;工程规划;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一、我国市政工程规划的现状分析

对城市进行可持续规划的前提是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因此在市政规划中要综合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及其他相关的科学知识与方法,充分考察城市生态功能和环境资源的特点,结合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来对整个城市市政建设进行把控,通过合理的市政建设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及生态平衡,增加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统一,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促进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极大的促进了城市迅速发展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要保证城市和谐迅速的发展,我国政府各级部门都不断的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我国市政规划水平的提高。近几年,我国的市政工程设计和建设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市政工程规划的合理发展极大的推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市政工作起步较晚,同时受到国情影响,管理体制十分落后,规划思想不够先进。因此,各级市政部门要不断的推进机制创新,找到新的规划路子,从而推进我国的市政工程稳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市场工程规划存在的问题分析

1. 我国的市政工程规划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

最近几年,我国很多城市发展的速度都在加快。随之而来的是城市规模的扩大,市政规模的压力不断增加,这就造成城市市政建设中不可避免的出现很多环境问题,这是人们需要高度重视和反思的问题。在市政工程建设过程中,经常会伴随着灰尘、噪音、污染物和废弃物,这些问题都对周边市面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很多不好的影响。而相关的市政工程施工中对环境问题的漠视,在增加工程施工时间的同时也增加了工程的成本。例如市政工程施工不当造成冲蚀,出现这种情况就会造成河流的污染和额外的工作,而在工程施工中的污染物和垃圾都很容易引发地下水污染。如果处理不当,既浪费了财力,也会引发环境污染,这些问题都伴随着市政工程的发展。所以,在市政规划的过程中这些问题都要认真的思考解决。

2. 在进行市政规划的过程中并没有对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进行考察

对于城市来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城市资源的承载能力和人口的数量,城市的开发程度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因为市政规划过程中忽视了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的分析,特别是对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分析不足,导致了城市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的巨大压力。城市的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是有限的资源,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我国当前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很快,城市用地规模不断的增加。但是市政规划中对长远土地资源的利用规划不合理,造成了城市结构使用的不合理,必然带来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低,极大的浪费了土地资源。因此,合理使用土地资源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以香港为例,香港的水资源使用十分紧张,很多的水资源都是从外部引入的,大多来自广东,而土地的利用则主要是通过合作来不断的增加城市用地。所以,市政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以资源的承载力为前提,综合资金、技术等各种因素来推进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

3. 在市政工程规划中资源循环利用明显不足

通过相关的调查发现,我国城市垃圾不断增加,给社会和群众的生活带来了不便,同时对环境的污染也不断的增强。但是在规划中,大多数都没有对这些垃圾的使用和回收进行规划和控制。所以,大量垃圾的对方以及相关处理措施不当的问题造成地下水、地表水及土壤的污染十分严重。而且资源的循环利用了很低,这些都是由于公众的循环利用的意识淡薄有很大的关系,这些跟城市的规划和资源的合理开发等相关的宣传都是不可分割的。

在国外,城市垃圾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已经达到6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已经成为一种资源进入了资源循环利用的层面。在市政工程中,对于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应该坚持“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的行为原则,“减量化”是避免过度包装以及很多一次性武平的大规模使用。“再利用”是人们可以对很多废物垃圾进行二次使用,“资源化”则是对人们在垃圾资源的循环再利用方面进行指导,引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到垃圾的循环再利用的重要性。对于实际中,如何对垃圾资源进行循环再利用,则要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在市政规划中建立资源回收利用的公司和废品交换中心,不断增加对废弃物循环利用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引入国外先进的废弃物再利用技术,与掌握这些技术的公司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借鉴国外的经验,增强对资源循环利用的教育。通过宣传,让广大群众提高废物循环利用率。

4. 大力推进市政工程的持续发展

在城市发展中,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治理问题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两个方面互相依存和制约,进行可持续的城市规划需要健康的经济环境和结构。因此,推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大力发展三大产业。产业结构是经济的主体,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功能。所以要改善城市的生态结构,推进物质和能量的合理流动,就要不断的完善城市的产业结构。城市的发展与市政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所以要推进市政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改变思路。引进先进的理念,更多的重视城市资源的承载力和废物垃圾的循环利用,倡导绿色交通,保护生态环境,全面推进市政发展的可持续性。

5. 要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整个工程的出发点

推进市政工程规划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整个工程的出发点,同样的保护环境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城市而言,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城市的生态环境。只有稳定和谐的生态,才能推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例如对城市污水的处理就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市政工程的规划中就要努力做好对污水进行相关处理的规划。在施工中,可以通过天然生物的方法来进行,也可以利用土壤和水中的微生物进行。在自然环境中,生物化学的过程可以推动水污染的净化,例如灌溉田、生物塘等。与此同时,城市发展带来的交通污染也严重的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规划中,应该大力提倡绿色交通的观念。防止大量废气的出现对换,进而造成很大的危害,避免空气质量的恶化,保证人们的生活舒适和社会的和谐。

三、结语

对城市而言,市政设计和研究对于城市工程质量都有很大的影响,也关系到我国城市发展是否合理健康的关键。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推荐了城市的程式化发展不断加速。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通过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市政规划的科学发展势在必行。市政规划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合理的规划对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极大的推进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各种工程的运行更加需要合理的科学的市政规划。总而言之,我国的城市规模不断的发展,各种投资不断的完善。通过合理的市政规划,能够为居民创造良好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市政工程规划。

参考文献

[1]孙志军.城市规划应高度重视水环境保护―― 以抚顺市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2006(11).

第3篇:社会发展规划范文

安置残疾人集中就业、维护残疾职工合法权益,是各级政府鼓励和支持社会福利企业的根本目的。社会福利企业是国家鼓励社会各界为帮助残疾人劳动就业而举办的各种生产经营单位,是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特殊企业。发展社会福利企业不仅能解决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安置问题,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精神文明建设,而且还能充分发挥残疾人的智慧与力量,为国家创造财富。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我市社会福利企业发展,保障国家利益和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推动残疾人集中就业工作,满足残疾人走向社会、劳动就业的要求,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提高残疾人社会地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现就进一步促进我市社会福利企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提高残疾人集中就业水平

(一)社会福利企业为安置义乌市户籍残疾人职工所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企业缴纳部分,由市财政在下一年度按照企业缴纳部分的50%给予补贴。

(二)鼓励社会福利企业多安置残疾人。社会福利企业集中安置义乌市户籍残疾人员及引进的优秀残疾人才按每人每年2000元的标准给予企业提供残疾人就业岗位奖励。

享受上述补贴、奖励政策的社会福利企业必须按规定与残疾职工签订一年及以上劳动合同或服务协议,依法为其缴纳社会五项保险,且残疾人的月工资收入(应发工资)必须在全市最低工资标准的120%(含)以上,并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安置的每位残疾职工发放工资。社会福利企业享受上述优惠政策后,安置的残疾人不再享受市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和低保政策。

(三)社会福利企业要稳定残疾职工队伍,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对残疾人集中就业工作成绩显著的社会福利企业进行表彰奖励。

(四)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社会福利企业,进一步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五)以上补贴和奖励资金由市财政予以保障,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专款专用,经民政部门认定后拨付。

二、减免社会福利企业有关税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一)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属380V/220V供电的为残疾人办的企业的生产用电按照“非工业用电(部队、狱政用电)”计价标准执行。

(二)社会福利企业生产用水价格按非经营性用水执行。

(三)社会福利企业如按规定缴纳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可按照税收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减征或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四)按每名残疾人定额减免500元水利建设专项基金;符合水利建设专项基金相关减免条件的,按减免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减征或免征水利建设专项基金。

三、其他政策支持

(一)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确定适合残疾人生产、经营的产品、服务或项目,作为社会福利企业等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单位的专产、专营产品、服务或项目。政府采购中,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采购社会福利企业专产、专营产品或服务。

(二)大力支持社会福利企业引进各类人才,对社会福利企业引进人才在培养、使用、激励、保障等各方面优先按照我市各项人才政策予以落实。

(三)对社会福利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品牌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有关部门应予以高度重视,在土地使用、物质、资金、技术、银行贷款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扶持。

(四)政府各部门组织的创优评比活动,应将社会福利企业纳入具体考核之中,发挥社会福利企业的积极性和参与社会融合,以推动社会福利企业和残疾人员的竞争参与。

四、加强监督管理,促进社会福利企业健康发展

(一)加强对社会福利企业的指导和监管,提高福利企业管理水平。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依法兴办社会福利企业,并通过开发公益事业就业岗位、改(扩)建适合残疾人就业的设施设备等,增加残疾人就业容量,千方百计满足残疾人就业再就业的需要。要严格掌握新办、转办社会福利企业的条件,对国家限制发展和不适合残疾人就业的行业,不得兴办社会福利企业。要加强对社会福利企业的日常监管,对有群众举报或发现社会福利企业存在重大违规问题的,应及时调查并做出相关处理决定。涉及福利企业资质的,民政等有关部门应予以警告、暂扣《社会福利企业证书》、责令限期整改直至撤销社会福利企业资格。

(二)加强对社会福利企业的日常稽核督查,着力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认真抓好社会福利企业年检年审资格认定等服务、监督工作。要加强对社会福利企业的日常稽查工作,重点稽查社会福利企业残疾人员的用工数量、安全防护和权益保障等情况。对残疾职工要实行“同工同酬、有所照顾”的原则;在企业章程中应赋予残疾职工相应的职责与权益,并做到权责利一致。民政部门应建立社会福利企业残疾职工政策咨询及维权网站,公布举报电话,实行公开有效监督;要完善信息渠道,努力确保残疾职工、社会福利企业与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畅通。

(三)加强财务监督管理和稽查审计工作,确保社会福利企业享受国家政策有法可依。社会福利企业要加强财务管理及成本核算,健全财务制度。要严格按照国家减免税的有关规定,福利企业减免税资金、政府奖励、补贴资金要依法合理使用,社会福利企业管理部门要依法对该资金的使用合理性进行监督。自觉接受民政、税务、监察等部门的稽查和审计。社会福利企业要依法申报纳税,按有关规定享受国家减免税政策。减免税金和利润分配使用必须严格执行相关财务制度,减免税资金要专款专用,主要用于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和改善适合残疾职工就业的公共设施,以进一步巩固、提高和发展社会福利企业。

第4篇:社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发展;社会问题

1、前言: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也是城市政府指导调控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本手段。当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39%,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新时期。如何保证我国城市发展沿着健康的道路快速推进,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城市政府必须认真研究和回答的重大课题。

城市规划既是经济规划,又是环境规划,也是社会规划,它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规划。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城市社会问题的不断出现、解决和城市规划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总是在不断地寻求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取得发展,现代城市规划对实现城市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西方城市规划与城市社会问题:

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源于西方城市的社会改良运动。在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西方城市为不断解决城市社会问题,采取了相应的规划对策,城市规划也从只注重物质形态规划转向了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普遍关注,从理想化的“社会城市”设想逐渐演变为对现实的社会问题的理解和解决。

西方城市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忽视城市发展内在规律,过分追求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张而引发很多社会问题,如城市规模的过度膨胀、城市的过分拥挤和贫民窟的出现,缺少对城市郊区化的有效控制而导致社会分化和内城衰退现象。

随着西方城市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划中已十分注重公众参与和社会公平,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体现社会发展的“民主化”特征,城市规划在推动社会进步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

上个世纪末, 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该文件充分肯定了城市规划作为政府宏观调控重要手段的地位和作用, 要求各级政府切实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 切实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调控作用, 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要求在城市发展上改变以往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发展模式, 走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集中统一管理的道路, 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通常情况下,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的重点在于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 城市规划的着眼点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在有关城市规划的法规中提出了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保证措施和有效的实施手段,往往忽略了资源和环境的问题, 而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与此同时,在许多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诸如水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废弃物污染、大气环境质量恶化、中心区人口过密、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严重滞后等现代城市通病,这些问题一方面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现实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转和今后的长期发展埋下了不容忽视的问题。

4、城市规划的对策:

4.1科学的规划方法

寻求科学的规划方法与手段对解决城市社会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要改变中国城市规划只注重“形体规划”(Physical Planning)而忽视社会、经济规划和重实践轻理论的现状,注重城市规划理论研究对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的作用,注重研究城市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城市发展的根本目标在于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其次要注意下列问题:

城市规划应积极关注公众利益,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尽可能实现社会公平。在城市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长远利益,城市改造和开发应兼顾多数人的利益,以期合理地解决城市开发与公众利益的矛盾。

城市规划应结合城市用地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政策,重点解决居民就业和住房问题,这是城市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关键。

城市规划应体现城市生活的多样性原则,避免规划建设不当而引发社会分化和内城衰退现象,尽可能减少城市的大拆大建现象。

4.2改进城市规划编制工作

1) 完善规划编制体系。

a.开放规划编制市场,引入公平竞争机制,通过招标方式确定设计单位。

b.打破以前规划中“ 关门搞论证”的局面,建立申请方自主组织论证规划调整的新模式。即各级地方政府以及投资企业可以自行组织符合资质条件的规划编制单位进行项目论证,规划主管部门对项目论证进行最终评审,按照“ 阳光规划” 的相关要求, 把所有规划编制成果及规划调整方案或成果向社会公示。

c.加强规划编制基础资料收集工作,实施包括规划制定前的公开征求意见,规则执行过程中的听证等规划公众参与制度。

2) 科学编制同本地经济、文化相适应的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应适应城市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同时城市规划又不应被城市经济现状所困, 要关注未来, 适度超前,编制规划力争一次成型,实施规划可以根据城市经济条件分步进行。总体规划要科学确定城市的性质,把握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准确预测城市的未来规模,详细规划、专业规划要及时修编到位,项目规划更应力求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要处理好总体规划、专业规划、具体项目规划建设之间的关系。

4.3做好城市交通规划,改善交通拥堵现状

1) 高起点做好城市交通规划。要在交通调查的基础上,对现状城市交通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定性和定量的科学分析手段,对包括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城市道路网络、公共交通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地规划研究,并充分考虑城市土地开发和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加强交通发展战略与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的结合, 以及城市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布局的协调。

2)加强对交通的宏观控制。通过城市规划布局和结构模式的变化,尽量削减交通源的产生和吸引量,在系统上平衡城市交通,改变市中心交通过分集中的状况。控制市区土地使用布局和开发强度,在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土地使用性质时, 必须同时考虑交通设施条件,交通设施无法满足时,不应建设交通量生成强度大的公共设施。

3) 道路设计应考虑与交通工程设计和交通规划二者的有机结合问题。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道路的红线、停车场的位置和规模,并在交通流量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道路设计和交通工程设计,充分发挥城市交通系统的功能。

5、结束语

城市规划应积极倡导公众参与,充分发挥公众在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中的作用,鼓励民众参与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的全过程。应该看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与社会发展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必须注重对城市社会问题的研究,城市社会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科学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政策。

参考文献:

[1]熊威.在城市规划编制中融入科学发展观[J].山西建筑.2006,32(7)

[2]王伟.和谐城市与中国城市规划的功能取向――基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的梳理与启示[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彭阳.中国城市规划中的社会规划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第5篇:社会发展规划范文

一、完善制度,努力建立规范管理长效机制

2012年以来,我县出台了4个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文件,分别是以县委、县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意见》,以县编委会文件出台了《机关事业单位编制使用程序》,县委组织部、县编办、县人社局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中层干部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借调人员管理办法》。通过出台文件,统一认识,强化措施,规范程序,使机构编制规范管理常态化、长效化。

一是坚持机构编制集中统一管理。严格执行机构编制管理的“三个一”审批制度:即凡涉及机构、编制、领导职数调整及单位职能变化的事宜,经县编委集体研究决定后由县编办一个部门承办、县编委主任“一支笔”审批、县编委一家行文。

二是严格编制使用程序管理。各单位每年底向县机构编制部门申报下一年度编制使用计划,县机构编制部门审核汇总制定全县编制年度使用计划,经县编委核准后上报审批。机关事业单位选调、招录、安置人员等,均要向机构编制部门申请核准使用编制,并在批准的年度编制使用计划内进行。

三是加强中层干部管理。建立全县中层干部台账,各机关事业单位任命、调整中层干部,须向县委组织部、县编办、县人社局事前汇报、事后备案。县编办主要审核各单位中层干部的职位和职数,与“三定方案”中批准的内设机构名称和核定领导职数是否一致,不一致的不予备案,不列入上一层次领导干部提拔范围。

四是注重借调人员管理。规定了机关事业单位借调工作人员时,单位必须有空余编制,且工作任务较重,本单位工作人员确实不足。由借用单位主管部门,向县机构编制部门、调配部门提报借用人员申请,由机构编制和调配部门审批后,被借用人员方可到借用单位工作。借用期限一般不超过半年,最长一年。避免了单位间随意借调人员,造成混编混岗、在编不在岗现象发生。

二、规范运作,不断提高机构编制管理效益

近两年,国家和省分别出台了《关于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通知》(厅字〔2011〕22号)、《关于印发山东省机关事业单位编制使用审核与人员经费管理办法的通知》(鲁编办发〔2011〕3号)等一系列政策规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借助召开县编委会及其他一些时机,注重宣传“四个严禁”、编制和经费联合约束机制等精神要求,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切实通过规范运作,充分发挥机构编制管理效益。

一是坚持总量控制。凡需新设机构,一律本着机构整合、资源共享、“撤一建一”或“撤二建一”的原则;凡需补充人员,严格执行“空编进人”。近两年期间,我县共合并撤销6个单位,核减348名编制。

二是注重动态调整。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注重根据事业发展调整机构, 根据职能变化调整编制, 根据人员余缺调整人员,对全县机构编制资源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配置,实行机构编制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特别是在“实施三年突破平阴计划”中,充分发挥机构编制的杠杆调控作用,真正把有限的编制资源用好、用活、用在刀刃上。从超编较多的县直学校调剂40人,充实到县域经济发展一线急需人员的单位;撤销了职能弱化的县成人教育办公室,成立了急需的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根据餐饮服务许可职能由县卫生部门移交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情况,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卫生监督所)调剂了8名编制充实到县食品药品稽查大队;从乡镇(街道)选调20人到县直部门工作,形成了新招录人员到一线锻炼成长、优秀人才在基层选拔推荐的用人新机制。

三是实行综合约束。狠抓机构编制实名制数据库建设,目前,我县的实名信息入库率达100%,做到了实名制数据库与编制台账、实际情况相一致。基于实名制数据库这一平台,建立了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与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的综合约束机制,规定只有纳入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机构和人员,组织、人社部门才能配备人员、核定工资、办理有关社会保障手续,财政部门才能列入预算并核拨经费。

三、加强督查,切实维护机构编制管理权威

有效加强对机构编制管理的监督检查是克服和预防违规现象发生的有效手段,也是落实机构编制规范化管理的根本保证。为此,按照中央编办、监察部《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要求,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开展了一系列的监督检查活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机构职责任务落实情况检查,保证政府高效运转。结合全方位目标考核,通过要求单位提报材料、登门现场检查等方式,每年开展一次机关事业单位职责任务落实情况评估,对职责任务落实不到位、超职责任务开展活动、向下属单位延伸和委托任务的单位,书面指出问题,并向县考评办公室通报相关单位情况。为确保食品安全、安全生产、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等涉及多个部门的职责任务落实好,通过出台政府文件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指定信息联络员等方式,建立了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机制,保证了政府的高效运转。

第6篇:社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思想;社会背景;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制度;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 P261 文献标识码: A

中国古代城镇从起源到发展完善以至成熟经历了长达两千年的历史长河,是一个发展、融合完善、再发展、再融合完善以至升华的一个螺旋上升的连续发展过程,也独立发展出其一脉相承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这使中国古代城镇建设艺术表现出东方文化的鲜明特点,成为世界文明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而这一独树一帜的规划思想与其深刻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要想了解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就不得不从分析中国古代的社会背景开始。

1中华民族生息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的影响

1.1对城市选址思想的影响

中国古代城市的选址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其规划指导思想是:靠近水源地,地处周边有山脉围护的平原等地势起伏低的地区。从大的范围和早期的城市选址来说,城市多数在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如陕西西安和浙江杭州等。

中华民族栖息生活在北半球的东亚大陆,太平洋西岸,地处地球的北温带,既无严寒,又无酷暑,气候宜人,众多的江河湖泊,使广阔的土地可垦可耕,供人们衣食。因此,与世界上各古老文化相比,中华文化产生和延续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

中华文化最重要的发祥地是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即中原地区。华夏先民在这块富饶而美丽的土地上生活觅食、狩猎、放牧,进而发展农业,最早形成了大片的农业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因而,奴隶社会及早期封建社会的城市大多出现在当时较发达的黄河中下游一带。

1.2对城市布局思想的影响

1.2.1城市整体布局形态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中国古代城镇布局形态可以分两大类型:

a.城市整体布局方正规则:这类城市数量最大。北方或南方平原地形的城市许多都是方形,也有矩形,有的基本上是方形,只是局部城墙不规则。方位多正南北或接近正南北。

b.城市整体布局不规则:多由于河流山川等地形条件而成,有的类似圆形,如嘉定、青浦等,有的沿河成一字形发展,如江西的玉山、景德镇等。有在两河分会处成果仁形的,如江西会昌、赣州等。沿江河的较大的城市多位于江河的交汇处,如四川的宜宾、湖北的武汉、广西的梧州等。也有跨河两边发展的城市,如江西抚州、湖北襄樊。

1.2.2城市空间构架

中国城市规划思想中运用最多的便是中轴线的布局手法,由建筑群以“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串联起来构成古代城市空间,而之所以运用中轴线来构架古代城市空间,与中国的历史地理环境也有着一定的关系。

1.3对城市道路系统思想的影响

受地理环境的制约,道路网规划也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呈现出相应的特点,在平原地区,道路网规划为“棋盘式”,大多数为方格形,如曹魏邺城、隋唐长安、洛阳等。而在南方多河地区还有水乡道路系统及河道系统形成互相配合密切的道路系统,如苏州的前路后河格局,河道交叉口与道路交叉口的桥头小广场往往形成交通及商业中心。

2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的影响

2.1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演变概况

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中国远较欧洲为早,封建社会的时期长达2000余年,在这漫长的时期中,不断改朝换代,经历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但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是缓慢的,封建生产关系始终占统治地位,因此,中国古代城市都是封建社会型的城市。

中国的封建社会中虽然也有过几次分裂的局面,但大部分时间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有一套完整的庞大的官僚机构。封建统治的中央政权有着对全国的控制,可以役使广大的人力物力来按照加强政治军事统治的目的在各地修建城市。

2.2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的影响

2.2.1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影响的概况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与中国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整个时期中政治、经济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在中国封建社会,城市规划主要体现统治者的主观意图,由帝王亲自拟定和主持规划工作,而城市的发展则更多地依赖或受制于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要求与愿望,也会对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起相当的影响。可以说,隋唐长安是反映帝王意志,而宋东京则是符合市民世俗生活的。

2.2.2对城市选址思想的影响

中国古代城市的选址分为两类情况:

一类是出于政治及军事上的原因,如隋唐长安城的选址,就像秦咸阳、汉长安城一样,是由于关中地区便于防守,又可东出潼关控制中原的战略位置。

二类是具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雄厚的社会经济基础,如苏州,位于农业手工业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中心,大运河流经城市,从春秋吴国建都后一直是东南地区繁华的都市。

2.2.3对城市布局思想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政治制度的更替,城市布局也呈现出相应的特点。

2.2.3.1农业经济结构下的“井田制”城市布局

中国是一个素称“以农业立国”的国家,从新石器代起,一直到夏、商、周三代,统治者都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并把农业里的土地制度运用到了规划思想上,就像田中的阡陌一样把城市划分成不同等级的“井”字,想套组合成方格网平面布局。这一布局手法在隋唐以前都得到了广泛使用,在其后的历史朝代也得到一定的延续和发扬。

2.2.3.2政治皇权制度下的“中轴线”城市布局

古代城市规划布局中,宫城多居中布置并位于中轴线上。“前后三朝”和“东西二宫”分别作为以“实”或“虚”作为中轴线,它们的目的都是表达以皇帝为中心的思想。因此,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中轴线”布局手法其出发点就是体现皇权制度,以突出统治阶级为根本目的。

2.2.3.3商品经济下的“街巷制”城市空间格局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日益繁荣,到了宋东京,终于打破了集中市制和封闭的“里坊制”,代之以“街巷制”的城市开放空间的格局,使城市的发展迈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一格局的规划不是统治者或者任何人能左右的,而是由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的。

2.2.4对城市道路系统思想的影响

中国古代城市道路根据其政治及经济的原因,道路的宽度先是由小变大,再由大到小。如在唐长安时道路宽度达到了顶峰,其道路功能主要用于举行皇帝出巡、郊祭等人数庞大的仪仗队通行。而后到了宋东京,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于实际情况的考虑,其道路宽度明显缩小,道路的功能也发生了改变,变为商业街。

中国古代城市道路宽度及效果演变规律,即唐长安:广场式,封闭到宋东京:商业街,开敞。

3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礼制、儒家、道家等思想以及风水文化都在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上有着深刻的体现,这是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是思想的精髓所在。可以说,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撑,就没有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辉煌。因此,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的研究旨在发掘其内在的中国传统文化。

影响中国古代城镇建设的思想体系分为三种,即体现礼制的思想体系、注重环境求实用的思想体系和追求天、地、人合一的思想体系。此外,还有独特的风水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神秘色彩的一支奇葩。

3.1体现礼制的思想体系

核心内容包括《周礼考工记》,儒家文化的以礼为中心的文化思想,“别尊卑、明贵贱,区别上下、左右、男女”。规划特点是以明确的等级制思想,贯穿于城市规划的每个环节。

a.城市布局

“择中立宫”,以宫城为中心,宫城中轴线作为城市中轴线,其他建筑对称环绕布置周围,而中是最为尊贵的一个方位,在历朝历代都城建设中均有体现,借以体现居中为尊的礼制思想。

b.道路系统

追求正南正北,垂直相交的道路系统,棋盘式布局。严格的道路分级,“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都反映了礼制的等级思想。

3.2注重环境求实用的思想体系

常出现在地方小城、地形变化大、气候多样的地方。规划思想追求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确立起来,完全放弃西周时期追求形式、注重礼制的城市规划思想,其代表作是《管子》。

a.城市选址

“凡国立都,非于大川之下,必于广传之上。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与传统的择中论有本质区别。

b.城市规模

通过对城市人口、城市大小,城市周边土地的多少三者的平衡,来权衡城市的规模,主张将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统一协调起来,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这一规划思想在当时非常先进。

c.城市布局

“因天材,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对城市布局从实际出发,不拘一格,不注重形式的规划思想,同时,还采用功能分区制度,提出把城市分为圣地、公共建筑、住宅三个区。

3.3追求天、地、人合一的思想体系

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道是“天地之本,万物之根”,反映了一种朴实、辨证的自然观。以天象作为规划依据,效法大地,这是中国古代“象天法地”的思想,对打破礼制思想营建城市死板和仅重实用的管子思想是有力的补充。

a.城市平面布局

典型的是唐长安城,由于认为大地是东西长南北短,所以都城也是东西长南北短,其平面中宫、皇城不居中,而居于北面正中的位置,是效法北辰即北极居天心,众星拱之的意匠。皇城南面百宫衙署是效法紫微垣,一百零八坊也象征天上一百零八星象。太极殿即皇上正宫,效法太极皇,宫内二殿也称二仪殿,象征太极生两仪。其后历代都城许多也建有太极宫,效法唐代。但也有朝代效法不同,如元大都效法太微垣,清明效法紫微垣。

b.道路系统

道路方格网的布局,也称九宫格,九宫中实,就源自“象天法地”的思想。

3.水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

风水,即堪舆,其理论基本取向就是关注人的居住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及建筑空间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客观上形成了特殊的生态观念。

3.4.1.城市选址

土地平旷:众山环抱,成漫坡状。山系:一方面要有周围群山阻挡寒风,形成良好的小气候;一方面,保持水土,能够提供各种生活必需品;一方面,是防御体系的一部分;一方面,提供周围良好自然景观资源。水系:是城址选址的根本,提供城市用水和排水途径、漕运、物产、农业用水。

3.4.2.城市景观

a.封闭、围合的景观

b.中轴对称的景观

c.富于层次感景观

d.曲线美、动态美

第7篇:社会发展规划范文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一直处于快速扩张阶段,特别是大规模的居住区开发建设。在欣欣向荣的城市发展背后,一些城市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比如城市特色减少、活力降低、原有居民的生活方式与邻里关系被打破。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以人为本”“生态文明”,要求城市发展由粗放式向内涵式生态文明城市转变,从重“量”到重“质”的转型,这种转变既是国家层面城市发展建设战略问题,也是城乡规划学科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居住作为城市第一主要功能,其规划建设该如何以人为本,体现当前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既是规划实践者面对的问题,也是规划教育者应思考应对的问题,即如何培养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的规划人才?

一、时代背景特征

(一)“增量规划”向 “存量规划”转变

近年来,深圳、上海等一些大城市提出“存量规划”的概念,其城市规划的重心已由空间扩张的增量规划向城市建成区功能优化调整的存量规划转变。各城市七八十年代建设的居住区面临着内外功能与外貌形态不适应当前城市发展节奏与居民生活要求,急需新一轮更新改造。而中国现行各大院校规划教育主要服务于空间扩张的增量规划,基本是以新开发为主的居住区规划理论与方法教学为主,大多数教材中不包含旧居住区更新改造相关内容,因此,这样的教学体系不能满足社会发展趋势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

(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对老龄化社会的定义通常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2014年末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1%。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表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2050年老龄人口将超过4亿,2051年老龄人口将持续稳定在31%左右。

可见,中国老龄社会已不可逆转之势迅速到来。居住区作为老年人生活依托的主要空间,如何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求,居住区规划教学应对此作出专业教育与应对。

(三)居住市场需求转变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居住观念从追求“生存性居住”向“高品质居住”转变,对居住区的景观环境、绿化生态环境、配套设置、社区邻里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人们

购买的不再仅仅是一个住房而是一个完善的社区。而当前的居住区规划教育主要侧重于让学生掌握居住区住宅的规划布局,而关于居住区景观环境与空间环境设计无论从理论教学还是课程设计都未引起足够重视,景观设计更是缺乏系统性,基于满足使用者实际需求的设计意识和理念还未形成。

二、原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原理教学与课程设计脱节

城乡规划学科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特征,因此,主干课程一般都制定了原理、课程设计实践两个教学环节。课程设计是规划原理学习的深化与知识体验。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拿到居住组团设计任务书一脸茫然,无法将居住区规划的基本原理在设计中实现,更难以实现知识的活学活用,即出现原理到设计断层的现象,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较差。

(二)景观设计缺乏创意

学生缺乏系统的景观设计知识体系支撑,特别是针对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知识体系,因此,在学生做完规划布局后,对于景观设计往往无从下手,缺乏创意。此外,担任课程设计的专职教师大都有城市规划的专业背景,对于居住区景观设计他们更多地是评价,对于指导学生设计往往深度不够,最终出来的景观环境多为一片绿地,缺乏多样化,从而影响最终方案的效果,达不到应有的功能需求。

(三)教学手段缺乏多元化路径

信息化正不断影响和改变着我们,对于城市规划教学也同样如此。而很多科任教师,特别70年以前出生的中老年教师,他们利用信息化平台辅助教学的能力偏弱,而90后的年轻一代深受现代科技的影响,他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很高,思维活跃、自我意识较强的学生更希望、更接受与教师实时互动的学习形式。而当前的教学仍然以面对面单向传输的课堂教学为主,因此,已经远远不适应当前信息化时代的要求。

三、教学思路调整与探索

(一)完善教学内容

首先,增加旧居住区更新改造知识内容,重视这部分知识在居住区规划原理中的作用。在教学中完善旧区更新知识体系,不仅是旧区规划的理念教育,同时,还包含设计策略与规划方法等具体知识体系的建立。重视传统居住文化与社会问题的思考,通过旧区更新改造,提升各个城市旧城区的功能与品质,特别是1998年之前住房实物分配政策下建造的住区。

其次,加强老龄化社会城市规划应对教育。社区养老是中国养老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居住区规划教学中,针对老人群体的居住需求,从行为心理学角度分析其空间需求,加强规划设计应对措施。

再次,加强住区景观设计知识体系教育。如将景观设计相关课程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之前开设,将以如何实现图面表达为主的景观设计转变为以如何被居民使用与感受的空间设计,以适应当前“高品质住宅区”的要求和居民的生活需求。

最后,在修建性详细规划课程设计环节,转变以新开发为主的居住区规划设计为住区新开发、旧区更新、老龄住区(或者特定群体住区)规划三种形式并存的设计任务形式,让学生自行选择,后期通过成果汇报,完善不同选题知识体系的建构,如表1。

(二)教学环节设计程序改革

教学环节由“理论实践”变为“理论体验实践”。“体验”环节的设置,不仅是用活生生的案例进行现场教学或让学生体验实景带来的视觉冲击,更主要的是通过从物质空间与居民需求和物质空间与居民精神归属两??层面设置问题与教学目标,让学生带着疑问与任务去现场体验与调研。在最终汇报环节,可以邀请专业物业管理人员与住户代表共同参与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进入课程设计和做出更好的设计作铺垫,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和社会调查能力(表1)。

(三)增加方案科学评价方法教学内容

大数据时代的带来,对城市规划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引导城市规划与建设,学者需要数据的可视化研究,以及对物质空间的评价。当前对新的方案生成的量化评价分析主要以软件模拟、数据预测、与相关规范限值的比较为主。对于旧区改造环境的分析主要通过仪器检测或监测,分析内容涉及声、光、热、风、空气品质、土壤等。这些量化评价知识体系与方法可以更好地指导实践,使方案与设计更具有说服力与科学性,因此,城市规划教育应适当引入相关知识体系。

(四)适应信息化时代多元教学手段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与人民物质水平的提高,为多元化的教学提供了良好基础。借助于网络,利用电脑、手机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辅助教学尤其适应当前的教学环境。如网络教学平台、微课、微信群、QQ群等。网络教学平台可以针对一些普适性问题(图1),以固定格式的模板来回应学生常见问题与困惑;对于一些用文字表述不清楚的问题,可采用微视频辅助网络教学来解决(图2);而微信群、QQ群则相对比较灵活(图3),可针对学生突发问题随时答疑。

第8篇:社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广西十三五规划;规划数据;规划移动应用

一、现状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公众意识不断提高,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传统规划业务办理、数据存储与展示的弊端逐步显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规划展示的内容不够丰富以往的规划更多的都是展示已成稿的规划全文,很少有对规划进行解读后再展示,其他的规划内容如规划的项目、数据都少有涉及;而且展示的形式基本上就是文字或者是图片,没有更多新颖的展现方式去吸引读者去了解。2、规划展示的渠道比较单一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兴起,使用手机进行上网的人越来越多,移动互联网的使用人数都超过了传统互联网,所以仅在电脑上展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已经不能满足更多社会用户的需求。3、民众不能有效的进行参与互动政府做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之后不能仅停留在宣传的层面上,还需要让社会各界给出他们的意见,让社会各界人士可以对规划的实施进行监督,这是目前各类规划展示系统所没能做到的。4、不能有效的辅助决策目前大部分的规划展示类系统都是在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文本或统计图表调整后进行展示,展示的信息是五年规划实施完成后的成果,这就导致了一项规划只有到了实施完成后才能知道规划的效果如何,没有能够及时的对方向进行微调,从宏观上减低了规划的可控性。

二、建设内容

规划立标: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内容繁复、形式多样、关联复杂,对于展示和应用不能起到很好的帮助,所以首先要解决的是对规划的梳理。所谓立标就是建立一套完整的规划展示和应用的标准,方便以后的继承和发扬。数据保障:根据已经确定的规划数据体系,由广西各级发改部门整合自身的资源,整理归纳现有规划数据,同时按规划纲要数据标准对规划文本进行数据转换,形成有效的规划纲要数据,为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展示应用管理系统提供数据支持。统筹管理:由自治区发改委统筹各区县发改部门的数据采集、转换工作,统一调配资源,保证各项数据采集的顺利进行;通过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展示应用管理系统对各类规划数据进行统一的管理,提高数据管理的效率。动态管理数据:由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展示应用管理后台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其中,通过接口管理可以有效管理各类接入的接口,并为接入系统配置不同的调用权限;通过数据源管理可以显示各系统采集得到的数据,方便对数据的管理与调用。

三、总体架构

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展示应用管理系统建设采用多层技术架构,分为表现层、应用层、数据资源层、数据支撑层、基础设施层、标准与规范体系、安全保障与运维体系。1.表现层,针对用户而定,将用户分为社会公众和规划管理人员。社会公众可以利用PC、移动设备或微信查看规划信息;规划管理人员可以通过PC对规划信息进行管理与。2.应用支撑层,主要针对功能进行分类,按照功能的使用场景,分为规划移动应用子系统、规划数据展示子系统、规划数据库子系统。规划移动应用子系统用于管理移动端应用,并在移动端应用上展示规划信息。规划数据展示子系统用于规划信息的与PC上的展示。规划数据库子系统用于规划管理人员进行规划信息的采集与管理。3.数据资源层,主要针对数据库的应用,按照数据类型的分类,将数据库分为规划数据库、运行管理数据库、项目数据库、资讯数据库。

四、总体业务流程

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展示应用的业务主要包括数据的整理、采集、转换、、管理和统计分析。第一步,规划数据采集。由各级发改部门收集规划数据,如规划文本、规划视频、规划图片、规划解读等数据,收集完成后按照自治区规定的规划数据标准体系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标准的规划数据后上报到区级发改委部门。第二步,规划数据管理。数据采集完毕后集中进行录入,整理并丰富数据库的数据,同时对部分不符合要求的数据进行转换和优化。第三步,规划数据展示。从规划数据库中抽调数据,按照规划模板的样式进行微调,到各终端上,终端包括PC客户端、移动端应用和微信端。

五、功能架构

1.规划数据展示子系统利用地理信息、数据、图像、视频、动画、全景、虚拟现实技术和互联展示技术,以科学、直观的表现手法,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三五”规划及规划历史过程进行展示管理。2.规划数据库子系统对规划相关数据内容进行规划、采集、加工、管理、分析及共享,实现规划表现形式由文本向数字化转变,按照以规划信息为主体,关联地理信息、项目信息、图文视频信息的思路,完成规划大数据库的建立。实现规划信息展示和规划数据库管理的移动化应用,以富媒体的展现方式向社会公众展示“十三五”规划体系的内容信息。主要展示渠道包括:公众服务移动端应用、公众服务微信端。后台主要管理功能包括:微信关注管理、数据分享管理、数据订阅管理、交流互动管理、移动应用终端管理、系统管理。

六、建设要点

1、规划数据体系业务梳理广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内容复杂,从它引申出来的各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及市县规划更是数量繁多,同时规划还涉及到其他专家的意见和解读内容、各种工程项目,这些都是规划展示过程中需要进行梳理的重点,梳理出来后才能作为标准用于规划的展示与应用。2、规划展示移动化历来的规划都是以PC端的应用为主,很少有移动应用上的突破,本次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展示应用管理系统就采用了移动应用和微信端作为移动化的突破口。建设过程中,针对规划内容如何在移动设备上能够完美展现,设计人员采用了当前主流的移动系统框架进行开发,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移动应用的兼容性进行差异性的调整。3、规划数据个性化定制为了让各地市的规划数据能够更好的被社会各界接收,系统将采集到的规划数据进行整理后,专门对其进行了一轮个性化定制,主要包括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各章节内容进行单独的解读和包装,让数据更为精炼,同时专门对展示效果进行调整,使其更符合内容主旨。同时还对广西14个地市进行了专业的地图数据制作,让规划展示能够落到地图上,增加展示的感染力。

七、运行方式

各自整理,分别采集。由广西各地市发改委部门各自收集本地市的规划展示数据,并根据自治区规定的规划数据标准体系进行数据转换,形成各地市完整的规划数据,最后提交区级发改委部门。集中录入,统一管理。区级发改委部门负责收集各地市上报的规划数据,通过接口获取更多的规划项目数据,连同区级的规划数据一起录入到系统中,并安排专人按制度对这些数据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维护。专人,多端展示。在获取完数据后,由区级发改委部门抽取相应的数据进行,人员要熟悉业务,了解系统,过程中要保证数据展示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必要时能对数据进行适当的优化和美化,展示的内容将同步显示在PC端、移动应用和微信上,实现多端展示的目标。

八、结束语

第9篇:社会发展规划范文

一、职责调整

(一)新增的职责

1、市重大项目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市重点项目建设

办公室职责。

2、指导和协调全市招投标工作,对全市重大建设项目工程招投标进行监督检查的职责。

(二)划入的职责

1、原市物价局的物价政策制定和价格政策监督实施,制定、调整市管重要商品价格和重要收费标准等职责。

2、原市经济委员会承担的除工业和通信业以外的节能减排综合协调、发展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职责。

(三)划出的职责

1、将工业和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职责,划给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包括研究提出全市工业发展战略,拟订工业行业技术规划和产业政策并组织实施;指导工业行业技术法规和行业标准的执行;按规定权限审批、核准或审核规划内和年度计划规模内工业和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2、将库区移民工作职责划给市水务局。

3、将市政府投资项目代建管理职责划给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四)加强的职责

重点是拟订和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年度计划;搞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维护经济安全;加强投资宏观管理,调控全社会投资总规模;完善价格宏观管理,做好价格总水平调控;加强产业政策在经济调控中的作用,强化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增强全市经济协调发展的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统筹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协调推进专项经济体制改革;加强能源宏观管理,推动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促进全市开发区建设发展;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工作的指导和协调。

二、主要职责

(一)拟订并组织实施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分析经济形势,提出国民经济发展、价格调控和综合平衡、优化重大经济结构的目标和政策建议,提出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和政策的建议,受市政府委托向市人大提交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二)负责监测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态势,承担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的职责,研究经济运行、总量平衡、经济安全等重大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三)承担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推进全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职责,研究全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大问题,组织拟定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审定专项经济体制改革方案;指导协调全市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

(四)拟订并组织实施全市价格和收费政策及管理目录,依法进行监督管理;负责制定和调整市管价格和收费标准,组织开展全市价格与收费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价格违法行为和价格垄断行为;组织开展全市价格成本调查和监审、市场价格监测、涉案财物价格鉴定和价格认证;承担全市价格评估机构资质和人员资格审核;指导全市价格和收费管理工作。

(五)承担规划重大项目和生产力布局职责,提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安排市级预算内建设资金,研究确定和管理重大建设项目,协调解决重大项目建设中的问题,组织开展重大建设项目稽察;按照规定权限审批、核准、备案、审核重大建设项目、利用外资项目、境外投资项目;按照规定权限负责全市政府投资类项目(工业和通信业项目除外)即全部或部分使用了中央预算内投资、省市级预算内和预算外、国家批准设立的基金(债券)等建设资金以及政府承担偿还或担保责任的国外贷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及概算审批、核准、备案、审核、竣工验收工作;引导民间投资方向,指导全市工程咨询业发展。

(六)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组织拟订综合性产业政策建议,负责协调第一、二、三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并衔接平衡相关发展规划和重大政策,做好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的衔接平衡,协调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会同有关部门拟订服务业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建议,拟订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组织拟订高技术产业发展、产业技术进步的战略、规划和重大政策建议。

(七)贯彻落实国家、省上关于西部开发的方针、政策,研究提出全市开发战略、发展规划、重大问题和有关政策、法规的建议;承担组织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并协调实施和进行监测评估的职责;组织拟订全市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规划和重大政策建议,研究提出城镇化发展、工业结构调整、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战略和重大政策并协调实施;负责地区经济协作的统筹协调;统筹规划、指导全市开发区建设与发展工作。

(八)研究分析市场供求状况,做好重要商品供求的总量平衡,组织制定重要农产品、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发展规划、调控政策;搞好粮食宏观调控,制定市级粮食储备和物资储备计划。

(九)负责全市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衔接,组织拟订社会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参与拟订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教育、卫生、文化、广电、旅游、体育、民政等发展政策,推进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提出促进就业、调整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牵头负责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导协调全市国民经济动员工作。

(十)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负责节能减排的综合协调工作。组织拟订并协调实施发展循环经济、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规划及政策措施,参与编制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规划,协调生态建设、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重大问题,综合协调环保产业和促进清洁生产有关工作;组织实施应对气候变化重大战略、规划和政策。

(十一)起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关规范性文件草案,制定部门规章;负责协调参与分析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情况,参与提出财政金融政策建议;指导和协调全市招投标工作,对全市重大建设项目工程招投标进行监督检查。

(十二)提出全市利用外资战略、规划、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的目标和政策建议;提出全市利用外资的总规模和投向,指导和监督国外贷款资金的使用。搞好各类项目的前期储备,推介招商项目,职责权限范围内的项目评估、咨询服务工作。

(十三)拟订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中长期规划及年度计划,搞好项目方案的审查、上报及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验收,促进扶贫开发工作。制定全市贫困乡村、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发展方向、战略目标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十四)承办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物价局)设9个内设机构:

(一)办公室

组织协调机关日常政务,负责文电处理、秘书事务、会议组织、机要、信息、督查等政务工作,承担电子政务、档案、保密、、接待、机关安全保卫等工作,组织办理人大、政协建议和提案;负责机关有关规章制度的制定和组织实施;负责机关财务、财产管理等工作;负责办理机关及所属单位人员工资、干部考核、人事调配、编制管理、学习培训以及车辆调度等后勤服务工作;负责机关离退休人员的服务管理工作;负责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

(二)国民经济综合科

提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生产力布局的建议及目标和政策;研究编制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统筹协调需报市政府审批的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并组织评估;提出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安排意见;研究并编制、分解、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提出全市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和措施建议;组织开展经济形势分析和宏观经济预测、预警;组织研究提出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对策建议;提出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总规模及投向和结构优化目标,编制利用外资、外贸和境外投资年度计划;负责政府国外贷款项目审批和全过程管理工作;按照规定权限申报、核准外商投资项目和境外投资项目;负责审核办理内资项目进口设备免税确认申报工作;负责审核办理外资项目进口设备免税确认申报工作;协调财政金融工作,组织推进资本市场发展;负责委内重要文件、报告的起草。

(三)固定资产投资科

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有关投资宏观调控政策、规定,积极引导投资方向;提出投资宏观调控政策和投资体制改革建议;拟定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编制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度计划及重点建设项目投资计划;负责全市基本建设计划和项目管理工作;负责城镇基础设施、党群机关、政法系统、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及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的审批及管理;汇总下达中央预算内资金,省下达的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和省资本金基金计划,申报或安排国家投资、预算内和预算外投资项目;向省发展改革委汇报、争取、落实建设资金;综合指导和协调全市招投标工作,核准政府投资项目招标方案。

(四)社会发展科

研究提出全市社会发展战略,组织拟订和协调社会发展规划、年度计划。衔接国家和省上安排我市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文化、文物、教育、卫生、体育、民政、广播影视、旅游等社会事业项目专项资金。协调社会事业发展政策,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协调社会事业发展和改革的重大问题;负责安排和管理政府投资的社会事业项目;负责综合分析全市就业与人力资源、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的情况,提出促进就业、调整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建议;推进相关体制改革,协调解决相关重大问题。

(五)工业经贸科

组织拟订需上报审批或跨部门的综合性产业政策建议,协调解决第一、二、三产业发展重大问题,提出推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产业协调发展的重大思路和政策措施建议,协调推动重大产业基地建设和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负责工业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的编制及跨行业、跨领域重要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负责组织拟订科学技术及高技术产业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以及政府投资的重大信息化设施建设的战略、规划和政策建议;负责申报和审批、核准、备案自主创新、高技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项目;负责全市经贸流通等计划和建设项目;负责全市粮食宏观调控,协调粮食购销政策和储备库建设;负责权限内服务业项目的核准、备案、审批;监测和分析市场状况;提出全市经贸发展战略和规划;负责粮油、成品油等商品的总量平衡和宏观调控;编制重要农产品、工业品和原材料进出口总量计划;提出物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负责全市粮油储备宏观管理;负责全市加油(气)站、油库的规划和布局建设;核准、备案、审批、上报权限内经贸流通项目。

(六)交通能源科

提出全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和改革思路,编制交通中长期规划,衔接平衡相关行业规划,研究全市综合交通运输产业政策及改革措施,监测和分析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建设状况,规划重大交通项目的布局,组织协调全市综合交通运输项目前期及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等。研究编制全市综合交通运输、邮电、农村能源中、长期规划,上报下达年度综合交通运输计划;编报综合交通运输、邮电、能源建设项目计划,农村能源建设计划;申报、审批、核准、备案综合交通运输、邮电、能源(含水能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协调有关综合交通运输、能源、邮电等业务工作,收集分析综合交通运输、能源、邮电信息,提出全市能源的发展和改革思路,编制能源专项发展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衔接平衡相关行业规划,研究产业政策及改革措施,监测和分析能源发展建设状况,规划重大能源项目的布局;研究节能措施,指导协调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农村能源发展、水能资源开发、能源行业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

(七)农村经济科

研究分析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关问题及政策建议;组织编制和实施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农村小康建设和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战略。衔接平衡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发展规划和计划,衔接统筹全市农村经济发展项目及资金支撑。负责权限内项目审批、指导、协调、建设项目实施。负责农村经济信息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

(八)经济体制改革科

依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研究提出全市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大问题;研究提出投资宏观调控政策建议;组织、协调汇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改革情况;负责研究提出全市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和政策建议等。

(九)地区经济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科)

拟订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政策,指导区域经济协作,协调制定国土开发和保护政策,参与编制生态建设与环境整治规划,组织实施重点流域综合整治规划项目、主体功能区规划,参与编制申报、下达农用地转用和基础测绘计划,协调空间地理信息系统;负责编制申报、下达民族乡村专项资金计划,组织实施资源型城市申报、转型方案及接续产业政策协调;承担市开发区建设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拟订实施节能、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规划、年度计划和政策措施,参与编制环境保护规划;负责城镇道路排水、垃圾污水处理及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循环经济、重点污染治理和重大节能减排示范工程的组织实施;协调环保产业发展和清洁生产促进工作;拟订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规划和工作方案建议,组织实施清洁发展机制工作。

纪检、监察机构按有关规定设置。

四、人员编制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物价局)机关人员编制37名,其中行政编制30名、事业编制7名。

领导职数:主任1名、副主任5名,纪检组长1名,科级领导职数14名。

非领导职务职数按有关规定另行核定。

五、其他事项

(一)将市以工代赈办公室(市以工代赈易地搬迁办公室)更名为市以工代赈易地搬迁办公室(市生态移民办公室),事业单位,正县级建制,隶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设业务科。核定事业编制5名,其中主任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副主任2名、科级领导职数2名。

(二)市项目办公室(市重点项目稽查办公室、市铁路航空项目建设工作办公室),事业单位,副县级建制,隶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设业务科。核定事业编制7名,其中主任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副县级副主任2名、科级领导职数3名。

(三)保留市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事业单位,副县级建制,隶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设业务科。核定事业编制4名,其中主任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副县级副主任1名、科级领导职数2名。

(四)保留市经济动员办公室,事业单位,副县级建制,隶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设业务科。核定事业编制2名,其中主任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副县级副主任1名、科级领导职数1名。

(五)将市物价局价格监督检查分局更名为市价格监督检查局,副县级建制,隶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设综合科、物价检查科、案件复议审理科。核定人员编制13名(行政编制7名、事业编制6名),其中副县级领导职数3名(局长1名、副局长2名)、科级领导职数5名。

(六)保留市工农业产品成本调查队,副县级建制,隶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设综合科。核定人员编制7名(行政编制4名、事业编制3名),其中副县级领导职数2名(队长1名、副队长1名)、科级领导职数1名。

(七)保留市灾后重建办公室(市深圳对口援建办公室),事业单位,正科级建制,隶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定事业编制21名,其中科级领导职数2名。

(八)保留市经济信息中心(市经济信息管理办公室),事业单位,正科级建制,隶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定事业编制5名,其中科级领导职数1名。

(九)保留市国家投资项目评审中心,事业单位,正科级建制,隶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定事业编制5名,其中科级领导职数1名。

(十)保留市价格认证中心,人员编制执行陇机编办〔〕70号文件的规定,自行聘用,自负盈亏,自主管理。

(十一)将市库区移民办公室整建制划给市水务局。

(十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

1、工业行业规划的职责分工。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承担工业行业规划职责;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工业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的编制及跨行业、跨领域重要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负责工业规划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

2、工业结构调整的职责分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提出推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产业协调发展的重大思路和政策措施建议,组织拟订需上报审批或跨部门的工业发展政策、综合性产业政策建议,提出并组织协调跨县(区)、跨部门的重大生产力布局和重大产业基地建议;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通过制定实施行业规划等推动结构调整。

3、节能减排综合协调、发展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的职责分工。工业、通信业的节能减排综合协调、发展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的职责,由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承担;除工业、通信业以外的节能减排综合协调、发展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的职责,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担。

4、成品油库的网络布局和成品油市场监管的职责分工。全市加油站、成品油库的网络规划和布局建设职责,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担;成品油市场监管职责,由市商务局承担。

5、指导、监督和管理市级粮油储备、轮换和投放的职责分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市级储备粮油的宏观管理;市粮食局负责储备粮油的收储、轮换和投放。

6、与市交通运输局有关职责的分工。一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审批、综合运输体系的规划协调、对全市铁路民航进行行业管理、以工代赈扶贫交通建设项目的立项、计划、实施管理的职责,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担;市交通运输局主要负责组织实施。二是在全市铁路民航建设和行业管理方面,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全市铁路民航发展专项规划,衔接国家和省上相关部门争取国家铁路民航项目支持,组织协调铁路航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承担市铁路航空建设工作办公室的工作;市交通运输局会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编制综合运输体系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