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危重病人护理管理范文

危重病人护理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危重病人护理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危重病人护理管理

第1篇:危重病人护理管理范文

【关键词】 排痰困难; 护理

由于受意识、麻醉、外科手术、长期卧床、虚弱、原有基础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危重病人常存在呼吸道分泌物自净能力降低或消失[1],出现排痰困难,并发肺部感染。准确全面评估病人状况,及时分析排痰困难的原因,根据个体采取适当有效的排痰方法,既能达到保持呼吸道通畅的目的,又能避免因不必要的负压吸痰造成的气道损伤和痛苦。加强危重病人排痰的管理,可以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2003年1~12月我科共收治危重病人205例,有165例存在排痰困难,经及时发现和处理,转危为安,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65例,男性98例,女性67例,年龄12~89岁,平均58岁,均为危重病人。其中85例为呼吸系统疾病,49例为脑出血,另31例为其它疾病。定期听诊双肺痰鸣音(1~2h/次),惠普多功能监护仪24H动态监测SpO2。

2 观察与护理

2.1 及时发现呼吸道分泌物潴留,患者出现下列情况视为存在排痰困难:(1)双肺听诊闻及痰鸣音;(2) SpO2吸下降;(3)意识障碍加重;(4)面色发绀,呼吸困难;(5)心率增加>20次/分。

2.2 正确全面评估病人个体状况,分析排痰困难的原因,采取适当有效的排痰方法。

2.2.1 存有咳嗽、排痰反射的意识障碍患者,可能过气道刺激,诱发咳痰。(1)大拇指指腹深压并环形按摩气管环状软骨处;(2)吸痰管刺激咽喉部;(3)气管内插入吸痰管或气管内注入35ml0.9%生理盐水。使气管内痰液咳在口腔内再经负压吸痰充分吸出。

2.2.2 昏迷、呼吸衰竭、咳痰无力的患者取肩下垫软枕的头颈过伸位,在患者吸气的瞬间将吸痰管深插入呼吸道吸痰。

2.2.3 痰液多不易一次吸净时,吸痰与给氧交替进行,吸痰前后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防止吸痰造成的低氧血症[2]。必要时纤支镜吸痰或建立人工气道吸痰。人工气道吸痰应注意以下两点[1]:(1)吸痰管直径小于内套管直径的1/2,避免过粗吸痰管产生高负压带来的损伤及缺氧[2]。(2)从气道内快速插入吸痰管,有阻力时轻轻上提再松开负压,边旋转边上提吸痰,避免对气管粘膜的损伤。

2.3 辅助排痰的应用,如翻身叩背、手法震动胸壁、雾化吸入等。

2.4 密切观察病情,一旦出现排痰困难应严密监测SpO2、呼吸、紫绀、面色、心率及意识的变化,加强心电监护,随时备好氧气,负压吸引装置,急救药物,及时予以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3 体 会

危重病人出现排痰困难,护士应高度警觉,及时、正确、全面评估病人状况,据个体施以适当的排痰方法。吸痰是护士最基本的护理技术,也是一种有创性操作,只有当护士赋予吸痰操作以灵性,才能将两者有机结幌起来,体现抢救危重病人排痰困难中的人文关怀和完美。

参考文献

第2篇:危重病人护理管理范文

胃肠营养管是经鼻置空肠营养管行肠道营养,营养时间1周-3周,肠道营养支持被认为是减少重症胰腺炎并发症,促进病人康复的重要措施。开始肠内营养前要告知其目的、配合的要点等以取得配合。在开始营养阶段要反复尝试,由于个体差异患者可能会出现胃肠道反应,加上疾病的痛苦和各种治疗所带来的不适会引起患者厌烦情绪,应耐心做好解释工作。

营养管的护理 要妥善固定营养管,经鼻置管者将鼻管固定于鼻部,做好标记,加强巡视,注意营养管脱落、移动、扭曲。输注前先确认营养管在胃肠内,且通畅,才可以注入营养液,营养管放置不当、质硬或过粗,可压迫十二指肠和空肠引起穿孔。营养液现配现用,以防变质,严格无菌操作,温度在38℃左右,冬季在40℃~50℃。各种营养液要交替滴入,这样可利于消化吸收营养均衡供给。输前后均用20-30ml温开水冲洗营养管后封管;暂停输注时,营养管外端用无菌纱布包裹妥善固定。

肠内营养液的浓度、剂量、速度、温度开始要遵循浓度由底到高,容量由少到多,速度由慢到快的原则,以达到患者所需的量及浓度要求,使患者有一适应耐受的过程。注意肠内营养液的温度以接近体温,患者能耐受无明显胃肠道反应为宜,寒冷季节输注应加温,可用加热器准确调节温度。滴入时取半卧位,防止液体反流,注意观察反应,如出现腹胀、腹痛、腹泻、恶心、呕吐时应及时报告医生,仔细观察找出原因,予以解决。

第3篇:危重病人护理管理范文

1一般资料

2016年1月~12月在我科住院患者980例,每月客服部针对出院患者发放《出院患者调查问卷》,现场收回并统计,计算出每月住院患者最满意率和总满意率。护理部每月质控小组进行护理质量检查,对家属健康教育宣教知晓率、三基三严考核,并对相关结果进行同期比较。科室医护发放互评表,由科室小组统计,内容有该护士对病情观察到位程度、抢救配合、病情处理及时、反馈病情等给予综合评价。

2人本位整体护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实施

2.1转变服务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整体服务意识

组织科室人员认真学习张中南教授《唤醒护理》一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病人为中心,以患者的需求为导向,树立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理念,充分认识到优质护理的重要性。

2.2改革护理服务模式,实行扁平化护理责任制

2.2.1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实行分组责任制护理,每位责任护士分管8例患儿,责任组长在做好自己所管床位患儿的护理的同时,负责本组工作的落实和督导。护士实行分层级管理,遵循层级责任制管理模式[3],护士对患儿进行生活护理、病情观察、治疗、健康教育、康复指导等全程、连续、全面护理,以满足患者需要,保障护理安全。

2.2.2责任护士全面落实护理职责,注重护理专业内涵建设,加强医护团队合作和患者沟通交流,为患者提供规范、专业、人性化的优质护理服务,促进患者及早康复。

2.3加强护理队伍管理和专业素质管理

2.3.1科学人员管理 为了使新生儿病房护理工作正常运转,提高护理质量,应选择工作责任心强,专业技术水平高,熟悉专科护理理论及技术操作和有良好心理素质、职业道德修养好的护士在新生儿病房工作。按照普通新生儿病房床护比1:0.6及危重新生儿床护比1:2.5,合理配备责任护士,足够的人力应对高强度、难度大的护理工作。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弹性派班,实行老中青搭配,同时在中午、夜间、节假日护理人员相对不足,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派班,设立机动班、二线班、三线班,对患儿实施连续、系统的整体护理。

2.3.2 组织管理 护理工作时效性强,分工严密。为此我科制定了护理规章制度、各项技术标准、各级各类人员职责制度等, 以达到各级护士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依章管理的目的。

2.3.3 业务技术管理 根据新生儿病房危重患者多、病情急、急救仪器设备多等特点,科室重点培训护士的急救技术,提高急救成功率。内容包括吸痰的护理、胸外心脏按压的正确方法、气囊加压给氧、气管插管、简易 CPAP 的使用、氧气疗法、各种监护仪的应用及数据评价等,培训合格率100%。实践证明,全科护士在新生儿急救时表现出的主动、从容、冷静、有条不紊, 为患儿的急救成功赢得了宝贵时间。

其次根据专科特点及需要, 由护师及以上人员, 轮流每月进行一次小讲课, 要求全科护理人员都参加,内容包括: 危重新生儿的呼吸管理、早产儿营养管理、新生儿换血术的护理、各种疾病相关知识及容易出现的并发症、本专业的新技术和新知识等。

2.4 完善护理制度和流程,细化护理规范

根据人本位整体护理的要求,进行了工作职责的重新修订、细化工作流程、改变健康教育指导时间及方式,将医护同组分管患者同组查房常态化等,重新制定各项护理工作制度及常见病的护理规范,对患儿的病情观察、用药护理、健康教育、康复指导等给予了细致的要求,同时规范护士行为,如晨会交接班规范、床边交接班规范、急诊转科交接规范、患者转入转出规范等,对护士的工作做了流程化的要求,使护士工作更加有序开展,备药、配药流程、出入院流程等使护理工作从简单的任务完成变为以患者为中心多方面、全方位、全程的护理[4]。

2.5加强新生儿安全风险管理,强化护士责任意识

2.5.1启用入院评估单,关注患儿的需求,更好的给予患儿个性化的护理。

2.5.2 更细致的查对制度,完善出入院交接流程、手腕带使用与管理、外出检查及探视,严格双人核对患者,入院时将患儿足印印在患儿身份确认书上,并將患者床号、姓名、性别、体重、入院日期等写在手圈和床头牌上,以便查对,特别是双胞胎、多胞胎或同时入院几个患者时,严格双人核对。给患者沐浴、给药、哺喂、外出检查、出院时都要严格查对。

2.5.3实行不良事件网络上报,提高护士责任意识,防止新生儿意外事故的发生。新生儿护理中必须加强责任感,新生儿喂养是安全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如喂养不当可造成窒息,要求喂奶时将患者头部略抬高,喂奶后头侧卧位,注意观察,以防呕吐物吸入引起窒息。护理中注重个性化安全护理,科室针对照蓝光的患儿制作实用安全的护脚套、使用保护透明贴等措施,防止患儿皮肤擦伤,保障患儿安全。

2.6注重护患沟通

让患者满意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5],本科室针对人本位护理要求进行护患沟通技巧培训,对沟通内容、方式、语气、仪表、针对性的进行学习,不同病种有不同的沟通内容,同时采用现场模拟、实际场景示范等方式展开比赛,很好的提高沟通效果,患儿家属对无陪护管理模式认可,对患儿治疗和康复的依从性、以及出院宣教等知晓率较以往有很大的提高。同时护士积极开展延伸护理服务,将医院内护理服务延伸至家庭,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用药指导等服务,收到家属的认可。

2.7细化的绩效考核方案

体现护理人员价值,将护士的工作量、工作质量、工作能力、以及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团队协作精神、护士之间的满意度、患儿家属对护士的满意度等综合评定护士,更多地倾向于一线,更注重培养优质护士,体现多劳多得,充分地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体现护士的自身价值,使护士有成就感和归属感,更好的利于护士身心健康。

3实施效果

我科实施人本位整体护理近一年以来,根据护理部质量检查及客服部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护理质量各项评估指标包括患者家属对疾病宣教知识知晓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质量考核合格率及对护士的各项评估指标包括护士三基专科考试合格率、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护士对职业的满意度均得到改善,病房满意度调查由原来的90.20%提高到现在94.50%,护理不良事件明显减少,实施人本位整体护理后的护理投诉和纠纷为0,见表1。

4讨论

4.1人本位整体护理的开展,规范了护理流程

各项护理工作实施流程化管理,使各项护理工作在细节上有更明确的规范和要求,例如入院接待新生儿需要精细到首问如何问,2 min观察面色,5 min全身查体,核对性别,如何称体重都一一作了规范的要求。同时这些流程列入护士日常工作,作为常态化、常规化进行,从而避免了护理工作随意性和盲目性。

4.2增强护士责任意识

使责任护士明确自己的责任,了解自己的工作重点,促进护士对分管患者的观察和治疗。使得护士更多的关注患者,保障患者的安全。同时流程化的护理模式,使得新入科护士能够更容易掌握和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大大缩短适应期,减少了由于带教水平的差异导致到护士工作能力不均。

4.3人本位整体护理实施医护一体化查房

实行医护互评,使得护士在查房中不断的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开拓视野。医生是护士最好的老师,查房中不懂的,也可以在医护一体化查房中得到提升和掌握,查房后遇到护理疑难问题,促使护士翻阅最新护理书籍,提高护士的综合能力,为患儿提供更为全面的治疗和护理,促进患儿的康复,提高疗效。

4.4加强医护沟通

使得医疗和护理密切结合,护士运用沟通技巧,以专业的能力分析、观察、汇报病情,使患儿的病情得到及时的救治,避免了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从中护士的职业成就感得到了提升,体现了护士价值,护士在医生的治疗水平中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我科医护互评实施后,护士为了得到医生的认可,更加认真的做好各项工作,无形中约束规范了护理行为,提高了护理质量。

4.5人本位整体护理

第4篇:危重病人护理管理范文

【关键词】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050-01

2010年经市政府决定我院与强戒所合作成立特殊病违法犯罪人员隔离管理中心,强制收押治疗违法犯罪男性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职业暴露是指医务工作者、实验室工作人员及有关监管人员由于工作的需要,在从事HIV/AIDS诊断、治疗、护理、预防、检验、管理工作过程中,暴露于含有HIV的血液、体液和实验室培养液的情况【1】。这类特殊群体既是违法人员,又是HIV感染者或患者,在强戒所我们称他们为“专区学员”,他们在心理行为上更具有敏感冲动,报复攻击。有的多次服刑、强制戒毒,几乎完全丧失良知和人格。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风险很高。现将近2年职业暴露的防护经验进行报告。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11年11月~2013年11月专区学员320例,全为男性;年龄23~59岁,平均年龄42.5岁;吸毒者318例,非吸毒者2例。平均每日静脉穿刺人数21人、肌注1.5人、伤口换药1人。

1.2 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 医护人员4次,干警2次。

1.3专区学员健康教育讲座8次。

2 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2.1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

2.1.1 医护人员每半年一次培训,干警一年一次培训。包括艾滋病的流行病学、传播途径、发病机制、治疗护理,职业安全防护措施,职业暴露危险评估,暴露后的局部处理、预防用药、报告程序与监测等。

2.1.2 职业暴露的途径 针刺伤,利器损伤,不完整的皮肤或黏膜接触暴露源,其它如咬伤、抓伤。针刺伤是职业暴露最常见途径。确定具有传染性的暴露源包括血液、体液、和阴道分泌物。脑脊液、关节液、胸腔积液、腹水、心包积液、羊水也具有传染性,但其引起感染的危险程度尚不明确。粪便、鼻腔分泌物、唾液、痰,汗液、泪液、尿液及呕吐物通常认为不具有传染性,除非含有血液。

2.1.3 职业暴露的风险 如暴露源为血液,经针刺暴露感染HIV的风险为0.3%,经黏膜暴露为0.09%,经不完整皮肤暴露的危险度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比黏膜暴露低【2】。深度针刺伤(尤其是空心针),污染器械直接刺破血管,暴露量大(晚期AIDS患者或未经治疗者,体内病毒载量高),感染风险会增高。

2.1.4 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1)局部处理:如果是血液、体液等污染皮肤黏膜表面,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的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如溅入口腔,眼睛等部位,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如发生皮肤黏膜针刺伤、切割伤或咬伤等出血性损伤,应立即在伤口旁边轻柔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然后用流动的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再用75%酒精,0.5%碘伏消毒和包扎处理。(2)预防用药:职业暴露后进行危险评估,根据评估确定预防用药方案。一级暴露采用基本用药方案,二级暴露如患者VL低采用基本用药方案;如VL高强化用药方案 ,三级暴露采用强化用药方案。基本用药方案为AZT+3TC;TDF+3TC,强化用药方案为基本用药方案+克力芝或EFV【2】。在发生职业暴露后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尽可能在2h内)进行预防性用药,最好不超过24h,如超过24h,也建议预防性用药。服药疗程28天。由于抗病毒药不良反应比较重,医院准予休假28天。(3) 报告登记,随访监测。暴露后立即、4周、8周、12周、6个月、1年检测HIV抗体。(4)心理辅导 发生职业暴露后由于害怕感染HIV,可有焦虑、恐惧等心理,甚至发生行为和职业改变。及时给予心理疏导。

2.1.5 一般安全防护措施 (1)保护屏障:手套、口罩、防护目镜,隔离衣、围裙等。(2)手:保护皮肤完好,操作前戴好手套。操作后脱了手套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手皮肤如有破损应用防水止血贴或绷带包扎,最好不进行穿刺和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如回避不了,操作时戴双层乳胶手套。(3)锐器:尽量使用一次性锐器,使用后的一次性锐器直接放入利器盒。不是一次性的锐器,使用后处理过程中要十分小心以防刀剪等锐器损伤皮肤。采血时使用安全式静脉采血针和真空采血管。

2.2 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的健康教育

2.2.1宣讲艾滋病知识及政府关怀政策,使其对治疗、对生活有信心,能积极配合诊疗护理。

2.2.2心理辅导:吸毒者心理的畸形和病态是导致其复吸的主要因素,也是构成场所不安全的因素。给予一对一心理辅导达到心理康复。

2.2.3 同伴教育:选择有一定文化和一定交流技能、能为其他吸毒者所接受、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的目标人群人员作为同伴教育者。然后邀请专家和接受过培训的干警直接对同伴者进行培训,提高同伴教育者实施教育能力【3】。选12人为同伴教育者,每月一次集中培训。同伴教育者对其他学员正确指导,如发现不良行为、消极情绪等异常表现及时与干警或医护人员联系。

2.3规范护理操作流程

2.3.1 在治疗护理患者时要求干警在场。

2.3.2 在进行护理操作前,穿好工作服、隔离裤、隔离鞋,戴好帽子、口罩、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戴防护目镜。操作环境光线充足。用后的注射器、刀片、针头等锐利器具及时放入利器盒,拔针后的输液管及时放入一个坚固的容器中。严禁使用后的锐利器具相互传递,严禁使用后的针头复帽或从注射器上拔下。被血液体液污染的手套及时更换。操作完毕脱手套后认真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3.3 艾滋病房穿刺最好一次成功,如果第一针穿刺失败,应拔出针头并更换新的无菌针头,待穿刺针眼血液已凝固且患者情绪稳定再重新穿刺。禁忌事项:第一、一针穿刺不成功,针头在皮下来回抽动找血管(易损伤血管和组织,导致针眼处溢血),第二、未穿刺成功的针头不更换,而持针头递与他人寻求帮助(易导致刺伤他人,发生职业暴露)【4】。

2.3.4 处置室随手锁门,以防学员拿注射器,针头等去伤害自己或者他人。

2.4严格消毒隔离制度

2.4.1 实施血液/体液隔离。 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防止病原体传播。

2.4.2 病房内备有专用清洁用具,如拖把、抹布。每日用84消毒液擦拭地面与物体表面。

2.4.3 污染被物应置于朔料袋内,并标上“隔离”二字,尽量高压消毒;如污染严重,焚烧处理。

2.4.4 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地板等外环境用次氯酸钠液消毒。

3 结果

通过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健康教育,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增加了防护意识,患者能主动配合诊疗护理工作,未发生交叉感染及职业暴露等问题。

4 讨论

艾滋病吸毒患者血管穿刺难,职业暴露风险大,而且有的不服管教,情绪不稳定,甚至有报复社会、恶意伤害倾向,更增加了职业暴露的风险。

患者在干警的陪同下看病、治疗、护理。增强自我安全防护意识。医护人员要树立标准职业防护意识,必须进行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干警也需要艾滋病职业防护知识做好自我保护,应对突发事件。学习艾滋病知识消除对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的误解,避免过度防护。

加强专区学员健康教育,矫正错误认知和行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对不合作的患者或污染危险性较大的操作应由技术熟练的二人配合。

相关资料分析证明,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事件大多因工作中的疏忽所造成,若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及安全防护措施,医务人员暴露事件基本上可以避免【5】。在隔离管理中心近2年虽无一例职业暴露的发生,但职业暴露的防护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需要细心、耐心、娴熟的技能、职业防护意识,管理上要合理安排人员、职业培训到位、制度规范健全、相互督导。

参考文献: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艾滋病临床治疗与护理[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139.

[2] 张福杰. 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3] 白俊,刘发荣.在劳教场所对男性吸毒劳教人员艾滋病性病的有效干预和预防[J]. 卫生软科学,2006,20(3):200-202.

第5篇:危重病人护理管理范文

【关键词】危重患者;转运;安全护理;防范对策

急诊危重患者经过急诊科急救、复苏、早期处理后,转运至检查科室、手术室或病房,途中虽然只有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仍然存在许多可以加重病情的因素,如剧烈震荡、呕吐物致呼吸道阻塞、氧气供给不足、静脉输液管脱出、突然心搏骤停、内脏二次出血、脑疝形成、坠床等,所以护送急诊危重患者不是一个简单的运送过程,而是一个监护治疗过程,因此做好危重病人途中的观察和护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对提高抢救成功率尤为重要。为了保障急危重病人的转运安全,减少护理纠纷,我院制定了一系列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科2008年1~12月共成功转运76例,无一例在转运途中发生意外。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危重病人共76例,男性42例,女性34例;年龄12~78岁,平均47岁;其中脑血管疾病10例,心血管疾病18例,呼吸系统疾病12例,一氧化碳中毒29例,颅脑外伤5例,其他创伤疾病2例。

2 护理

2.1转运前的护理

2.1.1畅通绿色通道转运前要和相关的科室进行联系,做好准备,便于接收。电话及时通知电梯管理人员,减少等待时间,为病人的救治争取时间。

2.1.2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了解病人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尿量,了解静脉穿刺的部位,各种管道的衔接状况,等病情相对稳定后转入相应的科室。应由参与抢救的医生和护士护送,根据患者的病情备好途中各种抢救器材及药品,若途中发生病情变化能及时抢救,与接收科室严格交接。

2.1.3不同病人的护理对意识清醒的病人,要做好解释,给予心理安慰,说明转送的必要性及途中需要病人配合的要点,以取得病人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昏迷病人应调整好,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躁动的病人应适当使用床档或约束带给予保护。

2.2转运途中的护理

2.2.1患者移动时的护理搬动患者时动作要协调,避免因拖、推、拉或用力过猛造成的院内损伤。转运时拉起床栏,保持安全合适的转运。一般置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上下坡时保持头高位,防止窒息,头部置于平车大轮端,途中推车速度平稳安全,避免剧烈震动,如有骨折的病人,注意保护患肢;椎体骨折的病人体下垫一块木板。

2.2.2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神志、瞳孔、呼吸、脉率及末梢血氧饱和度、静脉药物治疗等情况,以及各种引流管的固定及引流情况;机械通气患者注意观察气道、呼吸机运转及氧气供应情况。

2.2.3做好应急处理转运途中突然出现呼吸心搏骤停,立即就地抢救行心肺复苏,同时呼叫附近医务人员协助救护;做好转运中记录,包括监测指标数值,意识活动状态,检查或治疗期间情况,转运过程中救治处理情况等。

2.2.4安排家属做好对患者的护理危重症患者转运途中多由家属陪同,家属对稳定患者情绪有一定作用。转运时,安排患者家属跟随,有助于消除患者对陌生环境、检查治疗的不安,树立患者安全转运的信心。

2.3转运后的交接到达目的地后必须与病区护士严格交接。我科设有危重病人护送交接登记表,内容除一般项目外,还包括病人的皮肤情况、特殊检查报告单、护理记录单、途中抢救记录等,由双方护士签字备查,缩短双方交接时间,保证护理治疗的连续性,提高抢救成功率。

3 安全转运的防范对策

3.1坚持预防为主重视事前控制事前预防是保证护理安全、降低护理风险的重要环节。在转运急危重病人前,护理人员应认真评估病人的生命体征及在途中有可能发生的突发病情变化,准备相应的抢救药品及器材,进行相应的预处理,合理配备护送人员,有助于降低途中突发性意外事件的发生,杜绝护理安全隐患。

3.2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完善转运流程风险管理是指对病人、工作人员、探视人员面临的潜在伤害的风险进行评估、识别,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首先针对以往出现的问题和教训,识别并确定在转运急危重病人过程中存在和潜在的护理风险。根据我院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我科制定了《护理紧急风险预案》及转运工作流程,完善了急危重病人转运交接记录,并成立了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组织护士学习相关制度和流程,进行模拟演练。护理部不定期抽考护士对预案流程的熟悉程度,检查督促急危重病人转运护理风险预案的落实。

3.3加强急救技能培训,提高护士应变能力容易发生技术性护理纠纷的基本原因是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低,临床经验不足。随着医疗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加之危重病人疾病的复杂性、特殊性、多变性,护理人员即使采取了许多方法来保障护理安全,有时仍不能完全排除护理风险问题。因此,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是护理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由于加强了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急救技能和水平,从根本上防止了危重病人转运过程中技术性护理风险的发生,促进了护理安全工作的落实。

第6篇:危重病人护理管理范文

关键词:危重病人;转运、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345-01

引言

对于危重病人,经常需要到院内转运,而在院内转运过程中会使得患者不同程度上出现生命体征变化,进而导致病情的进一步加重,最终引发各种并发症。笔者从有关数据中看到,院内转运时会大大提高转运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并且,病死率相对而言也要比平日高出百分之九以上。所以,应制定行之有效的转运方式,确保转运病人的安全,这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主要对危重病人的按准转运管理进行了一番详细的论述。

1 资料以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院共有300例危重病人需要进行院内转运,其中,男性患者达到了199例,女性患者达到了101例,平均年龄在16岁到85岁。他们主要表现为患有单个或者多个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其中,肺炎与呼吸衰竭严重者有74例,农药、蛇伤等中毒者有25例,脑出血有22例,肺栓塞有17例,急性心梗死有15例,严重创伤并伴有休克症状达到来看19例,重症胰腺炎达到了14例,上消化道出血与失血性休克达到了27例,脓毒血症休克为23例,脑梗死为24例,重型颅脑外伤20例,其他20例。应将上述患者送入CT室、纤维胃镜室、手术室等中全面检查、治疗,医护人员护送转运。

1.2 方法:凡是进入到CT室、纤维胃镜室、手术室等中检查及治疗的危重病人,都要做详细的编号记录,具体要记录的有患者的名字、诊断与外出检查内容、地点、患者生命体征、管道情况等,转运过程中要每隔十分钟记录一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发生并发症应及时的采取措施,以确保转运成功。该记录由负责转运患者的主管护士填写,然后,交给专业人员核对并作统计分析。

2 有效的安全转运措施

2.1 做好转运前的准备工作

一,对危重病人的床号、姓名、外出检查项目以及目的地进行详细的核对。告知清醒的患者外出检查的最终目的和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对病人当前心理状态加以了解,以得到其的配合。二,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评估,比如生命体征、意识状态、血氧饱和度、转运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等。评估完后,由医生向患者家属说明可能会发生的风险,让患者或者家属在转运同意书上签字方可转运。正确对病人病情进行评估,预计转运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以保证问题发生时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抢救。三,事先和需要转送的部门交流协调,以缩短病人达到目的地后各项检查、治疗的等候时间。和电梯操作人员及时联系,降低等候时间,防止并发症发生率的提高。四,准备好用物、急救药品;转运过程中不可缺少药物,比如肾上腺素、洛贝林、地塞米松、多巴胺等。应按照患者实际病情来准备,比如,降压药物、过敏药物、升压药物、脱水利尿剂等。准备好抢救机械,比如面罩、氧气、气管插管包、脉搏血氧计等。五,搬运前,应对各种引流管的通畅性进行检查,同时,加以固定,护送人员的动作应科学合理,要轻、稳、快,不可出现震动。对于颈椎骨折外伤患者,应采用硬性颈围或者颈托,头部固定沙袋,和脊椎要时刻保持在一个直线上;对于胸椎、腰椎损伤患者,固定硬板和脊椎保持在一个直线上,搬运人员同时用力,不得将患者抱起或者背起。对于四肢骨折患者,应先将骨折部位固定好,由专人托扶病人肢体,然后搬运。

2.2 转运

一,对于休克患者,应以仰卧中凹位为宜;二,对于呼吸困难患者,应以半卧位或者半坐位为宜,便于呼吸;三,对于颅脑损伤患者,应以侧卧位或者头偏向一侧为宜,避免舌根后坠;四,对于胸部外伤患者,应以半卧位或者伤侧向下的低斜坡位为宜,缓解呼吸困难;五,对于腹部外伤患者,应以仰卧位膝下垫高为宜,保证腹部的松弛,避免伤口有太大的疼痛感。

2.3 转运过程中

一,时刻关注病人的生命体征,重点注意其呼吸、循环情况,比如,血氧饱和度、血压,患者意识、末梢循环等。对于重型颅脑外伤、严重创伤并伴有休克、急性心肌梗死、脑出血的患者转运过程中极易发生并发症,医护人员应加以重视。二,确保各管道的通畅性,防止扭曲、受压,同时固定好。在使用微量推注泵时,要保证药物速度的均匀性,尤其对于血管活性药物,防止因速度不均匀而导致血压出现波动情况。三,科学给氧;氧疗是危重病人转运过程中抢救所需的重要工具,结合患者实际病情以及SPO 情况将氧流量加以适当调节。由于氧气枕受到了使用方法以及时间的限制,笔者不建议使用。转运过程中,可以用小氧气钢瓶吸氧,适当调整氧流量,以确保其的的稳定性,使患者得到良好的氧疗。四,详细记录下转运过程中的患者病情,比如记录下转运中各项指标数值、检查治疗情况等;五,如转运时出现了并发症,应就地进行抢救,同时和相关科室及时联系,以确保患者得到专科救治。比如,对于呼吸困难病人,应取半坐卧位,将呼吸道中的分泌物清楚干净,确保气道的通畅性,将氧流量调高,对于机械通气患者,应对呼吸机各参数加以调节,时刻注意病人的呼吸情况等。

3 讨论

综上所述可知,在本组30例危重病人中,有299例安全转运,转运效果较为理想。对于循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转运中存在较大风险,应时刻注意着他们的病情,一旦发生并发症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处理,同时,和相关科室联系,以确保病人得到专科救治。制定高效的安全转运管理措施,能够使得危重病人转运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林涵真,危丽华,董馨.急诊危重病人的院内转运体会, 2007(07)

[2] 李素玲.机械通气患者院内转运呼吸道的安全管理.护士进修杂志, 2009(16)

第7篇:危重病人护理管理范文

关键词: 急诊患者;安全 ; 院内转运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246-02

急诊危重患者病情危重且复杂,院内转运途中虽然只有几分钟至十几分钟,但仍然有存在许多加重病情的因素。如剧烈震荡、呕吐物致呼吸道阻塞、氧气供给不足、静脉输液管脱出、突然呼吸心搏骤停、脑疝形成等,患者随时会出现各种病情变化而危及生命。转运是否得当,起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护理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护士在患者搬运环节中起主导作用,现将本院急诊科2011年4―11月接诊246例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1年4月~2011年11月,我院急诊科完成急危重症病人院前急救和院内转送共246例。其中男132例,女114例,年龄16~78岁,平均58岁。颅脑外伤64例、脑出血38例、脑梗塞33例、创伤并休克32例、急性心肌梗死17例、肺心病38例、酒精中毒14例,其他10例。

1.2 方法

转运工作主要由专职医生、护士共同完成,搬运过程根据病情备齐相应的急救药品和器材,如便携式简易呼吸机、呼吸气囊、多功能监护仪、便携式吸痰器、急救药品箱等。

2讨论

2.1急诊患者院内安全转运职业素质培养医院定期举办职业道德教育的学习班、座谈会,以强化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做到处处为患者着想,遵循全心全意为病人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服务的道德准则,使他们的工作目标价值与医德情感保持稳定与持久,激发工作使命感、责任感、同情心,增强对转运环节与疾病转归关系的认识,使护理行为达到规范化、科学化。

2.2 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预见性急诊科急危重症病人因病因、伤情的未知成份较多,需要检查和治疗的迫切性较大,临床医护人员为了明确诊断,往往重视仪器的辅助检查,对疾病缺乏预见性判断,该环节操作不当,不但影响危重病人的诊断及治疗,还可能发生意外或导致死亡,既影响病人救治,又恶化医患关系还可能产生法律纠纷。

2.3 危重病人院内转运前风险评估 危重病人院内转运其救治效果机会和风险是并存的。文献中高达70%的转运病人在转运途中或检查过程中发生轻微至严重的并发症。原因是急诊科的危重病人伤因、伤情的未知成分较多,需要检查和治疗的时效性更大,因此无论是医生的需要或要面对家属,无论是转运前或是转运中更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目前数据主要来自于如血压、脉搏、心率、呼吸及动脉血氧饱和度。转运前应评估危重症病人的转运可能发生的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如窒息、心搏呼吸骤停、休克等;以及管道脱开,输液中断等护理意外,做好相应对策和准备好必要的急救设备。转运风险较大的病情主要涉及中枢神经和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的病人,必要时应和专科医生一起进行风险评估。对途中出现生命体征的明显变化,对症处理无效时要立刻终止转运。

2.4 危重病人院内转运中预处理 负责转运的医护人员既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还要有准确的判断力,独立工作和应急处理问题的能力护送的护士还应熟知途中的路程、所需时间。若患者生命体征不平稳,转运途中要求医生、护士共同护送。转运前对气道内分泌物及误吸物的清除,呼吸困难或血氧饱和度较低患者应预先气管插管保持气道通畅,出血部位的有效包扎止血及输血,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扩容,,颅内高压病人的脱水剂的使用,血气胸状态下的胸腔闭式引流,骨折部位的固定等;转运中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处理气道分泌物,通过这些预见性的处理,明显提高危重患者转运安全系数.

2.5健全转运环节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量化考核建立运程序、注意事项、转运工具维修及保养等制度,务必使转运环节的有关工作做到规范化、标准化,做到有章可循。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离不开相关科室的协作。详细记录了患者转运前的生命体征、用药情况、初步诊断、各管道在位情况、液体出入量、转送目的科室及交接人员的签名,并随时记录转运中的病情变化防止法律纠纷危重患者在转运、检查中存在很大风险。医护人员在转运病人前应与接收部门联系并充分交流,确保接收部门已获知病情并做好准备,护士应估计至前往科室的路程和所需的时间,联系好运送的电梯。搬运前应向患者家属交待病情及风险,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并签字,并根据病情备齐相应的急救药物和器材,整个搬运过程有医护人员的参与与陪伴,防止医患纠纷的发生。

3 小结

护送急诊危重患者不是一个简单的运送过程,而是一个监护治疗过程,是整个抢救过程的延伸,存在一定的风险。成功护送对降低危重患者的病死率及伤残率有着积极意义。切实做好转运过程中的每项工作关系到患者的治疗及其预后。而制度规范化、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途中对急诊危重患者的生命支持,是安全转运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我们值得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第8篇:危重病人护理管理范文

1方法

1.1护士在急救通道中的作用:急诊科护士必须具备训练有素、技术娴熟、职责明确、坚守岗位、能胜任挽救各种危重病人的综合能力。

1.1.1定期业务学习、训练及定期理论和技能考核:科室每天早会后进行理论知识提问、定期业务学习和技能训练。全科护士都能熟练掌握心肺复苏、心电监护、人工呼吸的应用、胸外电除颤,自动洗胃机洗胃法等仪器的使用、消毒、保养,熟练掌握危重病人的各种抢救程序。每月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各考核一次。每月一位高年资的护士进行论文交流,年青护士参加护理部组织的五年规范化培训。全科护士又参加护理部组织的业务学习及定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考核。

1.1.2预检分诊护士必须有高度责任心和丰富临床经验:我院急诊科日就诊人数约500人次,预检分诊护士工作量大。规定护士要做好病人的解释工作、各科病人的分诊工作,特别要注意病人的病情观察和体检,发现危重病人直接进入抢救室急救。到急诊科就诊的病人都心情特别急躁,护士必须对病人及家属做好必要的心理疏导,减轻病人的心理恐惧,还要与病区、检验科、药剂科、B超室、放射科、CT室、后勤支持中心等科室进行沟通,保持急救绿色通道的畅通。

1.1.3抢救病人时,岗位明确、责任到人、相互协调、相互合作:每个班次都由高年资的护士带低年资的护士,每班都有两位护士上班。如遇到呼吸衰竭病人就诊时两位护士分成甲、乙两组,甲负责给病人氧气吸入及心电监护,乙负责呼叫内科医师及建立静脉通道。甲准备气管插管物品、协助医生支管插管及给病人吸痰,接呼吸机辅助呼吸;乙执行医生的口头医嘱,并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记录。病人的各种检查、治疗都由绿色通道执行。病人病情稳定后送ICU时由低年资的护士护送,高年资的护士负责整理用物和接待新病人。两位同志工作有条不紊,相互合作,密切配合。

1.2急救通道的制度与管理

1.2.1急诊抢救室的仪器及所有物品为抢救危重病人的专用设施,不得挪作他用:一切抢救物品,实行“五定”制度(定人保管、定点放置、定量供应、定期检查、定期消毒),基本设备和仪器设备由专人保管、定期检查,维护性能良好呈备用状态。护士长定期督查,并及时反馈,确保抢救器械、仪器的完好率达100%。

1.2.2人员的管理:急诊科执行首诊负责制。如疑难病例须请相关科室人员参加抢救时,必须在5分钟内到达。危重病人到来时,必须平车门口接诊。病情危重的病人都执行床边B超检查,床边X线照片,床边心电图检查,护送危重病人到ICU、手术室、病区重病室,都由医、护人员共同护送,以确保病人安全。医护人员分工明确,协调合作,确保24小时在班在岗。

1.2.3抢救通道相关医技、收费、挂号、窗口张贴绿色通道病人优先的标识:急诊检查单盖有“急”字章并发放绿色通道卡,保证各项措施优先。对危重病人实施先抢救后挂号、先用药后付费等便捷措施。每月组织召开一次会议及时反馈通道的运行情况,对存在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做到防范于未然,切实保证通道畅通。

2效果

自从我院建立急诊绿色通道以来,护士积极参与了通道的建设与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注重总结经验,注意调整方式,对多发伤、颅脑外伤、脑出血及妇科宫外孕破裂出血等需急诊手术的危重病人,及时诊断、治疗并术前准备,直接送病人入手术室行各种急诊手术。改变了过去把病人送病区再送手术室的流程,为抢救病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护士分工合作、业务娴熟,保证急救设备、药品完好,极大地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增加了病人及家属的满意率,提升了医院的整体形象。我院“三级乙等医院”的评审和复审,我院急诊科护理组都受到各评审组专家的一致好评,受到医院领导的充分肯定。

3体会

3.1现代急救医学要求急诊护士对危重病人做到快速评估、果断决策,各种操作要求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通过对绿色通道的管理,锻炼了护士在应急状态下将实力、技术、心智、意志调整到最佳状态,保证了护士在抢救病人的紧张环境中能够正常发挥技术水平。

3.2提高了急诊科护士的沟通、管理能力。在抢救工作中,急诊科护士必须与医生、护士、工勤人员、挂号、收费、其他临床科室保持密切的沟通和协调,以保证绿色通道的畅通,从而提高了护士的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

3.3提高了急诊科护士的急救意识及综合能力。当急诊病人就诊时,护士首先要明确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通知哪些科室,上报哪一级领导,准备哪些抢救药品,使用那种抢救仪器。同时要想方设法解决抢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绿色通道的建设与管理,本身就是对护士急救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实践。

第9篇:危重病人护理管理范文

[关键词] ICU;危重病人;营养支持;临床护理;新进展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8(a)-159-02

营养管理分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临床上许多危重病人需要EN支持,肠外营养对于输液量较少的病人,采用经周围置入中心导管(PICC)输注营养液[1]。PICC可避免中心静肠胃置管并发症,营养支持降低并发症,缩短入住ICU时间,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降低住院费用,维持肠黏膜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保护肠黏膜的屏障作用,而且还能调节免疫功能,参与机体生理功能和器官组织的修复。临床营养支持是21世纪现代外科的重要进展之一,也是ICU病人三大生命支持治疗手段之一。它不仅能加速缓解肠道炎症,还能有效地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在实施肠内、外营养过程中,切实做好各个环节的护理工作及营养液配制管理十分重要。

1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训练及营养支持的监护

1.1肠内与肠外营养液的配置、中心静脉置管与护理、营养液输的监测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对经中心静脉实施PN的病人如有不明原因的发热寒战,要考虑导管感染可能。及时拔除导管并作血、导管尖端及剩余液体培养,对症处理。

1.2成立营养支持护理专业组,认真对病人进行营养支持的系统护理

提供安全规范、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减少营养支持过程中的机械性、代谢性和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2]。准确记录输入排出量,尤其是尿量和胃肠道丢失量,以作为次日输入量的参考。营养支持护理组护士的主要任务是:肠外与肠内营养液的配制、营养液的输注、配制室无菌环境的管理、药品的管理、中心静脉导管及喂养管护理、营养支持病人的监测及并发症的防治、营养支持护理研究、营养类药物临床验证、对病人、家属以及其他护理人员进行营养支持知识宣教并提供咨询服务等[3]。营养支持开始时测血糖1~2次/h,平稳后3次/d。如血糖高,则可减少糖的用量或增加胰岛素的用量;EN病人可采用糖尿病膳食。人体测量指标,营养指标测定,对ICU住院病人肠内、外营养综合多项指标来评定,(严密监测胃肠道症状和活动能力等的改变,PN支持+EN支持+生长抑素)如血电解质、肝、肾功能、动脉血气分析,及时了解有无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以便及时处理。每日测定24 h尿素氮、肌酐、电解质,每周测定血浆蛋白、体重、测定上臂臂围等参数,以评估营养状态。

2特殊药物及营养物质应用的护理

2.1生长抑素或生长激素的应用

在实施营养支持过程中,有些疾病的治疗需要应用生长抑素或生长激素,应用中注意药物剂量的准确性。生长抑素6 mg/d,用生理盐水稀释后使用微量泵24 h匀速缓慢静脉注入,用药过程中如中断3~5 min应重新推注250 μg以保疗效。停药时要逐渐减量,防止反跳现象。生长激素在抽吸时要用1 ml或2 ml注射器,排气时需注意勿使药液外溢,以保剂量准确,并严格按时给药。

2.2谷氨酰胺(Gln)的应用

Gln可促进肠黏膜增殖,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Gln水溶液不稳定,故Gln粉不可加入营养液中慢滴。如病人不宜口服给药,则应用少量生理盐水稀释,经喂养管缓慢推注,每6小时1次。谷胺酰胺二肽溶液可加入营养液中输注,因其系高浓度溶液不可单独静脉输注,需加入5倍的可配伍的载体溶液中慢滴。输注浓度过高,速度过快,可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2.3喂养管的护理

保持喂养管通畅、固定、定时冲洗管道、管外端清洁、护理人员应熟悉各种喂养液的理化特性,利于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

3讨论

ICU病人营养支持可改善生活质量,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而且还能诱导和维持疾病缓解。营养支持能在诱导缓解的同时改善营养状况,这是其他任何药物都不具备的优点。在营养支持过程中,应注意避免过度喂养,以免加重临床症状和器官负担影响营养物质的代谢。(在病因治疗的同时,特别强调生命体征的稳定,为此施行全身管理,如循环、呼吸、水电解质和营养支持等通过营养管理,来保障重危病人的摄入总热量、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并保障营养的质和量)。通过营养支持,保障细胞和脏器的功能,增加免疫力,使创伤愈合,进而使并发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和病死率下降,减少住院天数和降低费用。

临床营养支持的护理,是21世纪现代护理重要进展之一,对ICU很多危重病人因有营养支持获得抢救机会得以康复。遵循“损伤控制性外科”的理念,积极地运用手术等各种治疗措施,制订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案,取得满意的效果,提高了ICU病人肠内、外营养的整体水平。总之无论是PICC或CVC,在置管时均需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我们应用涤纶套静脉导管将导管脓毒症的发生率由18%降低到2.94%;隔日用浸有碘伏的敷料覆盖在导管口,延长杀菌时间,能有效预防导管脓毒症的发生;对橡皮胶布过敏者可使用透明敷料封闭置管口;输液管道每日更换,导管末端以肝素帽连接输液管,预防连接处污染;改用3 L袋配制TNA可预防瓶装营养液在输注过程中空气污染;输液完后用0.1%的肝素稀释液1ml封闭导管,防止导管堵塞;如发生导管感染或相关性感染,应及时拔管,并留取导管尖端血作培养。PICC应选择弹性好的前臂静脉或颈外静脉,穿刺尽量一次成功,以防止管道损伤引起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妥善固定,防止管道脱出。经周围静脉营养要选择管径较细、质地较软的套管针,选择较粗的外周静脉穿刺;套管留置在血管内≤4 d为宜,防止静脉炎的发生。如局部有红、肿、热、痛、感染等症状应立即拔除套管,给予消炎活血治疗,严格执行工作区域的划分与管理,了解工作发展整体目标和步伐相融合,并于ICU危重病人营养支持中发挥专业作用。肠外营养对于输液量较少的病人,采用经周围置入中心导管(PICC)输注营养液。PICC可避免中心静肠胃置管并发症,如血胸、气胸、血管[4]神经损伤[5]等并发症的发生,而且操作简便安全,穿刺成功率高。有利于间歇性治疗多学科纵向结合和交叉显得日益重要等优点,它立足于医学发展前沿,融医疗、教学与科研为一体。

随着重症监护学科的发展和进步,新的监测技术和护理方法在我院ICU病房逐步开展,充分加强护理人员及时了解国内外重症监护方面的最新动态和最新进展,逐渐掌握重症监护的相关理论,熟练各种抢救技术,不断提高ICU护士专业技术水平。在ICU病人营养支持除能供应营养外,还寄希望于营养素能改善病变的进展,更重要的是采用经周围置入中心导管(PICC)输注营养液。肠黏膜有病变,消化吸收功能有障碍,预经消化的要素膳,膳食纤维、营养支持谷氨酰胺能促进肠黏膜细胞生长,也具有促进免疫功能和蛋白质合成的作用,免疫营养、要素饮食、低脂肪或低长链脂肪酸控制剂,控制急性症状和治疗穿孔、出血和狭窄等并发症,营养支持需要研究改进的问题很多,有待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彭南海,隋芳,孙锦梅,等.经外周置入中心导管营养及并发症的防治[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2,9(4):255-256.

[2]朱志庭.临床肠内营养支持.[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303-329.

[3]喻荔琳,陈荔华,林丽英,等.外科危重病人早期肠内营养的监护与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0):1.

[4]崔键,刘轶男,刘大仲,等.肠内营养在食管破裂病人治疗中的应用[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7,14(2):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