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健康干预策略范文

健康干预策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健康干预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健康干预策略

第1篇:健康干预策略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接触密切人群 心理健康 教育干预 策略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部门都开始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新任务。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他接触人群的心理健康程度密切相关。什么样的师傅,教出什么样的徒弟;家长性格暴躁,孩子就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班风不好,学生往往也很难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为此,我们认为,要想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必须通过适当的措施对小学生接触密切的人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环境育人,小学生接触的人群健康水平提高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阻碍也就减少了。

一、以学习为入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组织学习。是知识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教师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施者。打铁还需自身硬,所以首先要教师认真学习,调整心态。只有教师本身心理健康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得到提高。工作中,我们采取理论学习、问题讨论、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经验总结等方法,丰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为进一步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打下思想认识和理论基础。

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就有了保障。我们把课堂作为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的主渠道。学校各个班级每周都安排有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心理健康知识讲解和行为干预,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心理、明确自我人生价值观,学习心理问题的应对技巧,自觉维护和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

为了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我们还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深入浅出地讲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传授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我们的心理咨询师也为家长开通了热心电话,随时为他们释疑解惑。

二、以宣传为手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1.利用黑板报、广播站和宣传橱窗

学校宣传橱窗开辟每月一期的心理宣传专刊。学校广播站专门开辟了“知心话题”栏目,及时传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解决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各班的黑板报要求认真收集资料,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有关栏目,如开学初,设计“展示自我,认识朋友”;考试前,设计“考前心理调节”等栏目。这些做法,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使专刊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健康知识的园地。

2.为家长发放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单

为了使广大的学生家长更多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家庭和睦、子女教育、邻里和谐的重要性,提高家长的综合心理素质,我们经常向学生家长发放心理健康宣传单。宣传单就如何克服不健康心理,如何塑造心理环境,如何缓解情绪紧张等问题提出了可行性建议。活动中,许多家长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使自己进一步认识到心理保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向我们保证今后保持一颗健康的心态,同时也要让孩子健康的度过每一天。

三、以活动为载体,渗透心理健康知识

1.“社团活动”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社团活动”,是我们众兴镇中心小学的办学特色。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社团中的一员,让他们的兴趣爱好在社团活动中得到提高和张扬。丰富的社团活动提高了他们的审美修养,使人身心愉悦、积极向上。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风貌。特别是在各种活动中,调整自我融入集体,消除自闭,懂得交往与合作,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2.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书可益智,书可怡情。”读书可以修身养性。研究中,我们通过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引导学生在经典名著和文学作品中接受熏陶,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3.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快乐一辈子。”我校坚持每天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活动内容以体育项目为主,活动采取班主任负责、值日领导监督的方式进行。充分利用每天的大课间活动时间,让学生积极参加不同的体育户外活动,在大自然中陶冶情操,放飞心情,缓解学习压力。

4.主题班队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各班级充分利用班队活动课,每月进行一到二次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班主任老师根据学期计划及学生的特点,积极有效的开展活动,进行团体辅导,在活动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先后进行了“成长中的我”“培养良好的心理”“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如何交往”“面向社会”“抵抗诱惑”“正确面对人生挫折”“如何自我表现调整”“如何面对考试”“解除考试心理压力和焦虑”等主题班会活动,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四、以沟通为方法,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1.生生沟通

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家长与老师都处于强势,学生即使有怨气,也是敢怒不敢言。心理健康问题的爆发,绝大部分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学生往往就动起粗来,同学之间缺乏必要心理交流。为此,我们通过各种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通过班队活动、心理健康课等平台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

2.亲子沟通

家庭是孩子最温暖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的最亲爱的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父母教育观念、教养方式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逐渐进入青春期,心理上有了逆反的心理。如果这个时期家长行为粗暴、方法简单,学生很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所以我们积极倡导家长与孩子要平等交流,经常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

3.师生沟通

第2篇:健康干预策略范文

关键词:人际冲突;解决策略;干预训练

人际冲突主要指的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接触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双方出现不同的见解和争论,造成双方关系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状态,而且双方都能感觉到的一种现象。这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出现的比较频繁的一种现象,如果大学生的人际冲突处理得不够恰当,不但会将彼此之间的矛盾激化,还会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不良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合理的处理人际关系,不但能提高大学生的合作能力、个人处事能力和选择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尽早让大学生接触社会,还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研究

人际冲突解决策略主要指的是彼此双方在发生意见分歧或者冲突时,为了避免矛盾引起的危害,经过心理方面和行为方面的付出而采取的一种行为方式。在研究过的人际冲突解决策略模型中,影响最为广泛的就是托马斯提出的两维空间五因素模型。托马斯在划分人际冲突解决策略内容时,根据“合作”与“武断”两个维度分为以下几种:

(1)回避方式(avoiding),在既不符合对方的利益又不满足自己的利益的情况下,尽量不做处理,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毫不关心;(2)强迫方式(competing),以考虑自身利益为主,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可以将他人的利益忽视;(3)迁就方式(accommodating),为了实现对方的利益可以牺牲自身的利益;(4)合作方式(collaborating),通过协商,可以达成一致建议来保证双方彼此的利益,使得双方都能达到满意;(5)折中方式(compromising),冲突双方都能有所退让,提出一个都可以满意的中间意见。在众多关于人际冲突和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的研究中,有不少研究者参考和修订了托马斯关于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的模式,虽然表面上语言有所变动,但是托马斯模式的本质内涵并没有真正改变。

研究表明,大学生在面对人际冲突问题时,使用最多的策略为合作协商方法,其次就是迁就方式和回避方式,使用最少的就是竞争攻击处理方式。只是大学生在面对不同的情景、个体性格的差异、性别的差异、年龄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所采取的冲突解决策略也不一致。姜美霞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在发生冲突的时候,应对方式主要以容忍退让或者以理抗争的形式为主,而冲突发生以后,应对方式以沟通或者反思为主,基本上寻求他人帮助的情况很少。这种现象的发生表明,关于大学生人际冲突问题的研究,可以再进行更加详细的分析,比如冲突可以分为冲突发生时和冲突发生后,冲突发生时和冲突发生后的两种情况所采取的应对策略也是有区别的,而且大多数调查研究主要针对的是大学生个体在发生冲突后的处理方式。冲突发生时的处理方式更多与大学生个体的社会认知能力相关,而冲突发生后的处理策略更多反映大学生个体的社会技能水平。大多数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认同在发生人际冲突时采用合作处理方式效果比较好,竞争攻击处理方式较差,回避忍耐处理方式和迁就处理方式处于中等。

不同的大学生群体在面对人际冲突时采用的策略是不同的。采用什么样的解决策略主要由大学生个体的性别、年龄、性格特征、冲突双方关系是否良好、学生生源和家庭子女数等因素的差异来决定。

性别因素是发生冲突行为和影响人际冲突处理策略的重要因素,关于性别因素的研究比较多,不同研究的研究成果也不相同。其中,有不少的研究成果说明人际冲突在性别差异方面表现突出,但是也存在某些特殊情况,说明人际冲突在性别差异方面并不突出。Meurling,Ray和LoBello也认为,在影响人际冲突行为和解决策略方面,性别因素占有了重要的地位。他们在研究中提到,女性与男性在处理问题和认知能力方面存在差异,在处理冲突的过程中,男性比较倾向于负面竞争策略。这个研究结果是与其他研究者的研究结果相同的。但是在樊富珉和张翔的研究中,性别因素对于大学生冲突行为和冲突处理策略方面的影响并没有明显的差异。笔者认为,这种情况的发生可能是因为男大学生与女大学生在认知水平、个人特质等因素方面的差异而导致处理策略有所不同。

年龄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的选择。Adams.R发现,年龄的差异性对选择冲突处理策略影响较大,年纪大点的学生多会采用口语协调和妥协策略,而年龄较小的学生则较多采用肢体应对策略来解决问题。相关的国内研究提到,不同年龄段的大学生在应对人际冲突问题时采取的对策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比如大一新生以合作处理策略为主,大二学生以迁就处理策略为主,大三和大四的学生相对比较成熟稳重,多以合作处理方式来解决人际冲突矛盾。不过从大一到大四,学生整体上都认为效果最好的就是合作处理方式。

其他影响人际冲突的因素也比较多,比如社会信念、学生生源地、家庭子女数等。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多会选择“容忍退让”的处理策略,而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大多会选择“以理抗争”的处理策略。另外,研究者推测,非独生子女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能够与人和平相处,为此,在处理人际冲突问题时更多应用选择协作策略。

二、人际冲突解决策略干预训练研究

在理论研究日渐完善的前提下,研究者们对冲突解决策略中的干预训练越来越关注。L.Stevahn认为,冲突解决策略在能力构成要素方面与团队合作比较类似,比如,互相合作达成共识的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换位思考能力和倾听能力等,如果没有对学生进行细致的培养和训练,将会有不少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对大学生进行干预训练之后,大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和冲突解决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不但帮助大学生在校期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让他们踏上社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研究者开展冲突解决策略干预训练的方式主要以团体辅导和课程教学渗透为主。

1.课程中渗透冲突解决策略干预训练

在课程中渗透人际冲突解决策略干预训练时,由于管理课、经济课、历史课和政治课中有不少冲突案例,这样就不需要教师再耽误时间去准备教学材料和学习材料,而只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重点强调和分析这些冲突的有效解决策略就可以,这也是课程中渗透冲突解决策略干预训练的优势所在。然而,在课程教学中开展冲突解决干预训练也存在一些缺点,主要是:(1)由于课程课时有限,对冲突解决策略干预训练的覆盖面不够大;(2)课程在结束后,不能及时进一步更深入的干预训练,训练程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在课程中渗透冲突解决策略多以理论教学的形式为主,关于校园冲突的现实模拟比较缺乏,实践与理论不能及时有效地结合;(4)由于每门课程的教师在教学安排上存在差异,所以他们在课程中的冲突解决干预训练也难以达成一致性。

在课程中渗透冲突解决策略干预训练的过程中有几点注意事项:(1)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实际模拟教学,学生之间必须保持融洽的关系,相互支持相互信任,营造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非常重要;(2)要界定冲突,帮助大学生更清楚地意识到课程内容中哪些情境归属于人际冲突,通过分析能够清楚地了解到主人公是如何解决这种冲突,避免判断人际冲突问题时出现模棱两可的现象;(3)在教授协商合作的冲突解决策略中,主要分为5个过程:我希望什么-我认为什么-我选择这样解决问题的理由是什么-我的想法和期望时什么-所以我提出来几种解决问题的办法;(4)通过干预训练理论教学后,要指导学生进行练习;(5)引导学生在与他人实际相处的过程中应用正确的解决策略,进而处理好人际关系问题。

D.W.Johnson等的研究表明,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冲突解决策略干预训练,使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开展有效的讨论和模拟情景,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激发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还能让学生可以有意识地掌握建设性的冲突处理方式,就是说,在协商合作的情况下争取双方利益都能实现。同时,在课程教学中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冲突解决策略的干预训练,使得学生能够掌握有效的人际关系处理技能和知识,还能在干预训练中帮助学生提高文化知识学习的效率,对改善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

2.冲突解决策略干预训练团体辅导

除了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开展渗透式的干预训练,还有一些研究者在开展人际冲突解决策略干预训练中采取团体辅导的形式。分析多种团体辅导式干预训练的研究成果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1)掌握冲突行为、冲突问题和冲突解决策略的相关知识;(2)掌握协商合作式冲突处理的基本技巧,比如,懂得拒绝别人、“我语言”、同理心等;(3)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期望,能够感受到他人的期望,并且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冲突;(4)能够提供最少3个解决冲突矛盾的方式并达成一致意见。以团体辅导的形式进行冲突解决策略干预训练的方法有多种,如案例分析、情景演练、拓展活动、讨论分析、资源共享等。对学生进行干预训练前后的测试可以得出,有效的干预训练对培养大学生的人格尊严、自信心、冲突解决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辨别是非能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1.增加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的内容

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当前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课程教材的内容包含了很多关于培养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案例和理论知识,例如大学生自我为中心、心理脆弱、自卑心理、畏惧心理等问题。实际上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质量的重要因素是人际冲突,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可将大学生人际冲突和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等知识作为一个独立的重点章节,通过课堂小组讨论、网络交流、校园活动、情境教学等多种途径让学生明白人际冲突的定义、识别和解决对策,并能够准确掌握协商合作解决策略的实施要点,然后引导其在实际生活中有意识地进行应用。对大学生个体的耐心指导和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与沟通能力,对构建和谐校园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2.针对不同特质的学生开发针对性训练方案

在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影响下,有不少高校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甚至一些走在教学改革前沿的高校在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课程中采取团体辅导的方式。关于冲突处理策略的研究表明,影响冲突处理策略选择的因素很多,如学生生源地、性格特征、年龄、性别、家庭子女数等,所以,在组织大学生进行团体辅导之前,需要对参与调查的群体进行个体分析,并针对不同个体的差异设计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辅导方案,因材施教。

3.对干预训练的迁移效果进行跟踪

很多研究者认为,在人际冲突处理策略干预训练中,对干预训练结果的迁移属于最大的难题,如何将训练中学到的协商合作的冲突解决方式及时、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研究者普遍关心的重点问题。学校可以对干预训练的迁移结果进行跟踪调查,认真探讨被试能否迁移训练效果的背后原因,通过分析总结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对训练方案进行修改,进而不断完善对大学生冲突处理策略的干预训练方案,提高学生人际冲突解决能力,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涂平晖.人际冲突及其解决方法[J].长江论坛,2004(3):

55-56.

[2]张晨,班兰美,李彩娜.人际关系困扰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

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2).

[3]Thomas,K.W.,Pondy,L.R. Toward an “intent” model of

conflict Manag- ement among principal parties[J].Human

Relations, 1977,l(30).

[4]樊富珉,张翔.人际冲突与冲突管理研究综述[J].中国矿业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5]邓小龙.大学生同学间人际冲突事件及应对方式[D].石家庄:

河北大学,2003.

[6]经素.大学生宿舍中的人际冲突现状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

大学,2006.

[7]容丽芬.高职学生人际冲突问题的调查研究[D].武汉:华中师

范大学,2006.

[8]姜美霞.大学生同学间人际冲突及应对[D].长沙:湖南师范大

学,2007.

[9]LoBello. The effect of conflict resolution in training oil Turkish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A usai―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flict Management,1999,10(3):

32-41.

[10] Black, K.A.Gender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s behavior during

conflict resolution tasks with BestFriends[J].Adolescence,

2000,35(139):499-512.

[11]Laursen B.The organization and dynamics of adolescent conflict

with parents and friend[J].Journal of Marriage&Family,2001,63

(1):14-97.

[12] GraziaIlo, WiⅡiam G. Perceiving Interpersonal Conflict and

Reacting to It:The Case for Agreeableness[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70(4).

[13] 陈丽娜,张建新.大学生一般社会信念与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杂志,2004(2):151-153.

[14]Laurie Stevahn. Integrating Conflict Resolution Training Into

the Curriculum[J].Theory into Practice,2004,43(1):50-58.

[15] 王海荣.人际交往团体训练对改善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实效

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研究,2010,18(2):194-195.

[16] David. W Johnson.The Impact of Conflict Resolution

Training on Middle School Students[J].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1997,137(1).

[17]王延.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活动课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

业,2012(33).

[18]廉欢.基于气质评定的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策略促进研究[D].

吉林:辽宁师范大学,2012.

[19]邓先丽.大学生人际冲突解决策略及干预训练研究综述[J].

社会心理科学,2014(9).

[20]经素.大学生宿舍中的人际冲突现状研究[D].南京:南京师

第3篇:健康干预策略范文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干预性研究;评价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R 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 0-9817(2007)10-0917-02

伤害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威胁儿童健康及生命的主要问题[1]。 学生伤害事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已日益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有关统计表明,我国5 ~14岁人群中城市和农村地区伤害死亡分别占该年龄组死亡总数的46.3%和51.7%[2] 。为了客观评价健康教育干预对伤害预防的效果,笔者进行了为期1 a的干预研究,结果 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2005年调查的8所基线小学作为本次干预和调查对象。干预结 束后共发出问卷1 000份,考虑到资料的可比性,剔除不完整问卷,经审核、复查后,有效 调查问卷958份,问卷有效率为95.8%。

1.2 方法 基线调查结束后采用以健康教育课为主、宣传为辅的干预策略, 根据在校小学生的特点,通过实施有利于增加学生伤害知识、提高学生防止伤害技能的学校 健康促进策略,于2006年4-7月对在校小学生开展集体干预活动。干预结束后于2006年12月 随机选取2所小学一~六年级的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均有填表说明和注意事项, 由儿童和家长或其抚养人共同完成调查问卷的填写。调查项目主要包括一般情况、伤害发生 情况和伤害认知情况。

1.3 伤害的判定 有下列3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即作为伤害的统计对象 [3-4]:(1)到医疗单位诊治,诊断为某一种损伤 ;(2)由家长、教师、同学或同 伴对受伤者进行紧急处置和陪护;(3)因伤请假0.5 d以上(包括0.5 d)。

1.4 统计学分析 将所有合格的调查问卷利用Epi Data进行数据录入,采用 SPSS 11.0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1.5 质量控制 (1)预调查:由本中心学校卫生工作人员使用调查问卷进 行预调查,发现问题经讨论修正后正式使用。(2)培训:调查正式实施前,对各学校校医 及保健教师、班主任进行培训并进行模拟调查,以便于他们在调查中更好地回答和解释相关 问题。(3)现场的质量控制由各班主任进行问卷的审核验收,对不合格问卷及时返回重填 。(4)由专门人员不定期访问各个学校,督促各类干预宣传材料的使用和发放。(5)调查 问卷录入时采用即时逻辑审核。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伤害的发生情况比较 干预后伤害发生人数为508人,伤害发 生总人次为768人次,伤害人数发生率为53.0%,与干预前伤害发生率(62.2%)比较明显 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伤害发生率的高低,常见的伤害种类依次 为跌落伤或坠落伤、碰伤或砸伤、扭伤、昆虫或动物咬伤、刀割伤或锐器伤、交通事故等。 与干预前比较,常见的伤害种类相同,伤害发生率明显下降。见表1。

2.2 干预前后昌平区小学生伤害知识了解情况比较 在玩耍中想到可能会发 生伤害、能正确识别交通标志和知道雷雨天不应该在高楼金属门窗或树下避雨的比例与干预 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伤害知识的了解情况较干预前有所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见表2。

2.3 干预前后伤害危险行为的发生情况 吃饭、喝水时经常与同学打闹、经 常玩刀具、剪刀类东西的发生情况与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危险行为的发生情况均 有所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常骑车带人上路、去野外的池塘游泳 、经常与猫狗等小动物玩耍下降的比例较大。见表3。

2.4 儿童伤害相关因素分析 在伤害的影响因素中,母亲的文化程度是其保 护因素(OR=0.47),但性别、家庭人均月收入、父亲文化程度、家庭类型、父母亲职 业与伤害的发生无显著统计学关系。这可能与本次调查样本量较小,并且调查对象均是经过 干预后的对象有关。

3 讨论

3.1 开展学生伤害干预的必要性 在我国伤害对人民身心健康的危害不仅表 现在常见、多发,死亡率、致残率高,更主要的是危及儿童青少年的生命,造成早死而使潜 在寿命减少,伤害已经成为1~14岁儿童的首位死因[5-6]。因此及时有效地探讨学 生伤害干预的方法势在必行。

3.2 学生伤害集体干预的效果与特色 目前利用健康教育手段进行学生伤害 预防是基本的方法[7]。与成人不同,儿童健康教育方式应该是多样的、易于接受 的[8]。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干预措施实施后学生伤害发生率明显下降(下降了9.2 个百分点),学生关于伤害知识的知晓率也有所提高,学生伤害危险行为的发生率有所下降 ,且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利用学校环境进行学生伤害集体干预的优势与可行性 本次活动的特点 是不脱离学生日常生活的场所,充分利用健康促进策略,尤其强调学校创造有利于控制学生 伤害的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通过适合学生的健康教育活动,激发学生自觉预防伤害的积极 性,增强对伤害的认识,使其在自然条件下逐渐养成避免危险行为发生的习惯,进而从根本 上达到控制伤害发生、促进健康的目的。本项目的干预结果也充分证明了进行学生伤害集体 干预的可行性。

3.4 利用学校环境进行学生伤害集体干预的启示 干预前和干预后调查结果 显示,健康教育干预措施能够减少伤害结局,降低干预对象的伤害发生率;但是学生伤害的 预防不应仅局限于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应做到医务人员、家长、学校三结合[9], 强化儿童的安全卫生教育,提高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9-10]。同时,加大社会宣传 力度,提高家长、教师以及全社会的安全卫生知识,普及全民安全卫生教育。

4 参考文献

[1] 叶广俊,主编.现代儿童少年卫生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28.

[2] 殷大奎.伤害: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疾病控制杂志,2000,4(1):1-3.

[3] 李安乐,郑琳,马彦,等.小学生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 3,24(6):470.

[4] 李丽萍,黄革.伤害儿童的相关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疾病控制杂志,1999,3(4) :256-257.

[5] 林汉生,王声氵勇.小学生常见伤害类型及其 原因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5):375-377.

[6] 邱厚兴,蒋邵伦.滕州市小学生家长意外伤害公共卫生知识调查.中华流行病学 杂志,2000,21(1):40.

[7] 卢关平,周春洪,吴霭玲,等.江门市中小学生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中华流行 病学杂志,1999,20(3):170-173.

[8] 韦湘.儿童意外伤害现状及预防对策.疾病控制杂志,1999,3(4):67-70.

[9] 成艳珍,陈素云.低年级小学生突发事故有关知识调查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0, 21(2):155.

[10]LARAQUE D,BARLOW B,DURKIN M.Prevention of youth injuries.Natl MedAssoc,1999,91(10):557-571.

第4篇:健康干预策略范文

1.1社会营销理念的提出与应用20世纪70年代,Kotler和Zalman首次提出社会营销的理念,他们试图将成功的商业营销策略用于推广对社会和公众有益的观点、态度和行为,并将这种理念称为“社会营销(socialmarket-ing)”。社会营销通过使用市场营销的原理与技术影响目标受众,让他们自愿地接受、拒绝、改变或放弃某种行为,从而促进个人、集体或社会整体利益。社会营销将健康行为、健康服务理念看做“产品”,要想让目标受众接受这些产品,就必须以消费者为中心,围绕他们的需要和想法开展营销策略。社会营销通过行为改变策略、营销组合的运用等,影响受众群体的观念和行为,并通过受众细分等方法,按照不同受众群体对资源的需求合理配置资源,将有限的资源分配给最需要的群体。近几十年来,社会营销被社会学和心理学工作者成功地运用于一系列社会运动和公共健康活动,如促进母乳喂养,减少高脂肪食品的消费,控制吸烟,减少酒后驾车,预防艾滋病等。这些成功案例说明社会营销是一种改变目标受众行为的有效工具,也促使我们思考社会营销理念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可能性。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也可以看作学校为学生提供的一种心理健康服务。这里我们将心理健康工作看作一个大的范畴,其中不仅包括个体和团体心理咨询,也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朋辈辅导、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等活动,以及其他可能开展的心理健康促进形式。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服务条件为学生提供最有帮助的服务,是本文关注的重点问题。

1.2社会营销理念和心理健康服务的共通性社会营销与传统的市场营销的本质区别在于,社会营销的价值导向是目标受众的利益,而非营销者的利益。所有社会营销策略都是为了让受众最大限度地接受某种有益的观念或行为。它和心理健康工作的方法和原则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些天然的联系为社会营销理念应用于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契机。首先,前者的立足点是目标受众的利益,而后者以学生的利益作为核心价值和工作导向,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获得个人成长,达到心理健康。其次,两者都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心理健康服务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为他们提供服务,最大限度地尊重和满足每个个体独特的需要。同样,社会营销要求服务提供者根据不同受众对象的需要、价值观、能力、兴趣、文化背景等,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这样才能激发受众接受和保持期望行为的兴趣,最终改变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态度和行为。最后,两者都遵循自愿原则。一般而言,学生是否接受心理健康服务、接受何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服务完全出于自愿。对于有必要接受咨询但本身不愿求助的学生,不适于采用强制手段(除按照《精神卫生法》需实施非自愿住院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外)。社会营销利用行为改变的原理和技术,通过转变观念,提升动机,最终改变行为,相比于法律、政策等强制手段,是一种更为温和、更为人性化的行为改变方式。社会营销理念与心理健康服务之间的上述共通性,为将其引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奠定了基础。

2社会营销的工作原则

社会营销是传统的市场营销理论和方法在一个新领域里的运用。在商业领域里所采用的市场营销的原理和技巧,大多都可以运用于社会营销。概括地说,社会营销的工作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行为目标(behavioralgoals):社会营销关注的基本问题是行为改变。为了使营销计划切实有效,营销者要始终关注自己的策略能否影响目标受众,以及怎样影响。对受众知识和态度的改变是通往切实的行为改变的手段之一,因此社会营销可以和教育、宣传工作相结合,以便发挥长期作用,使某种观念、态度深入人心,但社会营销更关注如何将观念、态度转化成行为。为了达到行为改变的目标,营销者可以将最终目标划分成一些易于实现的行为步骤,并根据不同的行为目标发展出相应的营销策略。受众细分(audiencesegmentation):社会营销不提倡“为所有人做所有事”。根据受众细分原则实施目标行动,来达到营销目的,让社会营销者能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得最大限度的成功。受众细分的过程是将庞大的异质性群体划分成同质性相对较强的亚群体,划分依据就是那些会影响他们对营销策略的反应的特质,如年龄、性别等人口统计学变量,而更常用的划分标准是受众目前的行为、未来的计划、改变的意愿、产品忠诚度,以及心理统计学特征,如生活方式、价值观、人格特征等。这种将服务对象细分的方式,有利于根据不同亚群体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将资源有效地分配给最需要的群体。竞争分析(competitoranalysis):任何妨碍受众群体产生目标行为的因素都可以看做竞争,具体通常指能满足受众群体需求的其他行为选择或产品。社会营销者必须了解自己的产品面临哪些竞争,使自己的产品具有吸引力,比其他产品更能满足受众的需要。心理健康服务面临的竞争通常是其他解决心理障碍的途径,比如就心理咨询而言,其面临的竞争有求助于亲友、自我心理调节等,每种途径都能满足大学生特定的心理需求,对解决问题也有一定帮助,营销的关键是揭示其他方法不具备的心理咨询的特有优势。虽然在直接提供行为指导方面,心理咨询不如求助亲友,在降低污名和求助风险上,心理咨询不如自我调节,但心理咨询的优势在于让求助者获得人格的成长,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这些作用是其他方法难以企及的。营销组合(themarketingmix)的运用:营销组合是指营销策略实施的核心要素,这些要素主要包括产品(product)价格(price)地点(place)和推广(promotion),因而又被称为4P营销理论。从心理健康服务代价与获益的角度理解4P理论,心理健康工作者需要提升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活动的获益(产品策略),降低代价(价格策略),确保服务可以方便的获得(地点策略),并以有说服力的方式向学生呈现以上信息(推广策略)。

3社会营销理念下心理健康工作的具体措施

3.1现状和需求调查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服务,首先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和心理服务需求进行调查。社会营销者认为,“不要急于向受众强调意识、接受程度和知识,而是应该先搞清楚人们需要什么服务,想从服务中获得什么益处,以及我们面对什么样的障碍[16]。”细致全面的调查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宣传和干预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查,心理健康工作者需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的状况如何?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状况如何?是什么因素阻碍或促进了学生利用心理健康服务?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帮助我们了解心理服务的潜在需求和资源配置的侧重点,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便于针对学生的需要制定相应的干预形式和措施,对第三个问题则能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提供依据。现阶段国内心理健康工作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了解主要是凭主观经验,实证数据大部分来自已经接受咨询的学生,样本缺乏代表性,难以了解学生总体情况。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应尽量使调查对象能够代表某范围内的学生总体。如果大范围的调查难以实施,则可以通过严格控制抽样方法的小范围调查结果推测总体。对心理服务的需求所包括的内容有: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接纳和认可程度;希望从心理健康服务中获得的益处,需要的心理服务方式,如个别咨询,心理健康课程,朋辈心理辅导,团体咨询等。以上调查内容需要结合学生的人口学特征、心理障碍的特点等展开。综合以上各因素,心理健康工作者可以将工作范围内的学生总体拆分成同质性较高的亚群体,然后针对每个群体的特点进行宣传和干预。

3.2有针对性的宣传有时候,心理服务的潜在使用者并不清楚他们需要什么服务,他们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帮助,还可能拒绝帮助,这使得心理健康服务的宣传工作至关重要。社会营销理念下的宣传不仅包括告知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存在以及获得途径,更应该告诉学生如何明智地利用有限的服务资源选择适合自己的心理服务。基于现状和需求调查结果,心理健康工作者可以根据亚群体的特点制定宣传策略。例如,就心理咨询服务的宣传而言,有些学生并不了解咨询如何工作,也不知道如何识别心理障碍,这时要重点宣传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如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判别,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工作方式、有何作用等。有些学生对咨询有基本了解,但因为对咨询工作的水平缺乏信任而选择不求助,这时强调咨询的专业性和咨询效果是宣传的重点。有些学生本身已经有较高求助意愿,研究表明,对这样的学生可以通过建构积极的求助网络,强调平等人文的咨询关系,尝试提高他们作为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降低他们对咨询风险的预期,来促进专业求助行为。

3.3层次化的心理健康干预心理健康状况和服务需求的调查将学生细分为不同的亚群体后,层次化干预即针对这些亚群体的特点,给予不同强度、不同形式的干预。国外一些高校以心理障碍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为划分标准实施分级干预,其工作模式值得借鉴。例如,美国一些高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分级制度,将学生的心理障碍划分为不同级别,并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日本大学的心理辅导由三级不同的心理援助构成,一级心理援助的服务对象是全体学生,援助的特征是预防性的,其目的是促进发展和适应环境;二级心理援助的服务对象是在学习、心理、社会和升学就业等方面出现问题的学生,援助的特征是预防和早期发现;三级援助服务的对象是有特别援助需求的学生,如那些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由于每个学校的情况不同,并非每个学校都要开展相同的活动。鉴于国内高校普遍人手不足、资源有限,可以用面向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总体心理素质和健康水平,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讲座和知识普及解决学生的发展性问题;用团体辅导、朋辈辅导解决一般心理问题;对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提供个体心理咨询和治疗。要适时开展我国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循证研究,提高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规范性,克服当前普遍存在的干预实务工作的随意性。循证心理咨询会使接受心理健康服务的学生获得有关咨询目标、咨询过程、咨询时长等方面更多、更确切的信息,这将促使他们变得更加主动,从而有效增强来访者的自我改变动机,同时降低阻抗发生的概率。循证心理咨询也能帮助初级心理咨询师更清晰咨询目标与干预策略间的关系,即使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咨询师,也能通过循证心理咨询提供跨流派的、更为灵活的专业技术支持。

3.4层次化的分工和专业技能训练针对大学生心理障碍性质和特点的层次化干预,需要心理健康工作者具备相应水平的专业技能。心理健康工作涉及的范围和内容比较广泛,为了保证服务的质量和专业性,不同的工作内容之间应该形成层次明确的分工体系。在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很多高校,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注重多学科整合,形成了专职心理咨询师、辅导员、专业辅助人员、教师、学生朋辈辅导员、社会工作者相结合的心理辅导网络。现阶段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心理咨询师兼任心理健康课程教师、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兼任心理辅导老师的现象。工作内容的杂糅,使得心理健康工作者很难发展精深的专业技能,因此服务质量也难以保证。为了提高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专业素质,首先有必要厘清各个岗位主要针对哪个层次的心理健康问题,而后针对该层次心理健康问题所需的专业技能,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提供不同的培训。例如,专职和兼职的心理咨询师应该具备识别各种心理障碍的能力,心理咨询,包括危机干预的知识和技术;根据服务对象和形式的不同,团体咨询师和个体咨询师,发展性咨询和障碍性咨询的技能培训也各有侧重;心理健康教师主要的工作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心理素质;而对于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工作,本身即存在专业能力薄弱、针对性减弱、角色定位模糊和管理模式限制等弊端,并不适于开展专业的心理咨询,因此对辅导员的培训重点可以放在有能力识别心理障碍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并及时转介。

第5篇:健康干预策略范文

【关键词】中老年人高血压;护理;干预策略;干预效果

高血压是中老年群体中的常见病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表明,高血压患者除了要积极的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更需要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1-2]。本文旨在分析中老年人高血压患者护理干预策略和干预效果,特收集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间诊治的80例中老年人高血压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间诊治的80例中老年人高血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名,试验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39岁-75岁,平均年龄(50.25±10.16)岁,病程1年-9年,平均(4.28±0.37)年;对照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37岁-76岁,平均年龄(50.33±10.43)岁,病程1年-10年,平均(4.45±0.41)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包括常规口头健康教育、遵医用药等等;试验组患者采用实际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包括:(1)健康教育,积极通过集中讲座、健康手册等方式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病情发展、危害、影响因素等方面知识的认识,从而提高患者对病情防治的重视;(1)饮食干预,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建立合理的饮食方案,叮嘱患者多进食清淡、低盐、易消化、低脂类的食物,日常饮食尽量多选择新鲜蔬菜、水果等等,患者应戒烟戒酒;(3),运动护理,根据患者的居住环境、体质状况等方面为患者建立合理的运动计划,叮嘱患者持之以恒,每天进行运动,运动类型可选择慢跑、散步、打拳等有氧运动,应确保每天活动至少半个小时;(4)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消除患者悲观、焦虑等不良心理,详细为患者讲解饮食控制、运动锻炼的意义的作用,帮助患者树立治疗和生活的勇气。

1.3效果判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病情控制情况及满意度情况[3]进行分析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使用(`x±s)表示本实验的计量资料,并应用配对t检验;使用χ2检验统计计数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用药依从性为97.5%,血压控制率为92.5%,护理满意度为97.5%,对照组患者用药依从性为77.5%,血压控制率为80.0%,护理满意度为82.5%,试验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血压控制率和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临床表明,由于近年来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的变化,高血压患者不断增多,并逐渐倾向于年轻化。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则可能引发脑卒中等严重后果,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乃至生命安全。而高血压的发病与日常饮食、运动、心理因素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疾病的控制上需要积极做好患者的饮食指导和运动干预,加强患者的心理干预,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同时要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以提高对病情的认识和重视,并掌握正确的自我护理方法[4]。本文主要对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间诊治的80例中老年人高血压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加强中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干预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参考文献:

[1]陶晓葆.循症护理在脑梗死伴发高血压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26:552-553.

[2]王金泉.基于PubMed数据库的高血压护理研究热点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13,06:713-714.

第6篇:健康干预策略范文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more and more colleg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enter to higher institute. At present, the "90s after"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social thought change, the change of family structure affects the "90s after" students' psychology.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mechanism has become the key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t present, because the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causes a series of events, it drew the attentio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and the competen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Combined own work practice,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mechanism, hoping to provide certain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future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mechanism.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构策略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ical crisis;intervention mechanism;construction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4-0263-02

0 引言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的成长阶段,在这样的一个阶段当中,对于学生而言往往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学生产生心理的疾病。由于高校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来自多个方面的原因的影响,比如生活的压力、学习的压力、就业的压力、经济的压力等等,这些都容易使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问题。面对这样的一种现状,了解和认识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及时有效地进行干预这样就能够引导处于大学生心里危机之下的大学生走出这样的一种阴影。不断地提升大学生面对生活压力的能力,对于今后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能够积极健康的成长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1 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现状分析

就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现状来看,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充分的重视,这种状况最开始是来原于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出台以后,全国各个高校都加强了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以及教育工作。一项调查显示出,全国高校的大学生因为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导致的休学、退学的人数,占据到了休学和退学人数的30%左右。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来自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危机的影响。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出现的人数远远高于这些数字。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就是来自于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以及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所接收的教育的影响。其次就是来自于高校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压力,这些压力主要表现在了以下几个方面;有来自于家庭的经济因素、有来自于学习的学习压力、有来自于自身的就业压力等等。这些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来自于自身的人格不够健全,心理的承受压力的能力相对较差。众所周知,在应试及教育的大环境下面,我国的大多数的家长和老师对待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的教育的时间相对比较少,加上有的家庭教育的缺失都是引起大学生人格不够健全、心理素质相对较差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所在。当前的大学生由于自身的家庭生活条件较好,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面受到家长的宠爱,因此在面对生活的压力的过程中,难免就不能够有效的承受这样的压力,导致了学生的心理危机的产生。

2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构策略

面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存在的现象可以看到,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所产生的危害越来越大,不仅仅是对于自身的伤害,更多的时候是对于家庭和其他人的伤害,因此在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的过程中,就应该搭建起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构。鉴于这样的一种现状最重要的就是需要建立应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出现的预防机制,帮助大学生能够将这种心理危机的伤害降低到最低点。减少心理危机对大学生的身心的损伤。

首先,就是要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一切都是新的。面对这样的一个新的环境,高校的心理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老师,都应该给大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的教育,这个教育的过程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或者是课外进行教育指导的模式进行。高校应该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的渠道和基本的环节进行教育。使其能够形成一种有效的机制,不断的去解答和完善高校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以及在心理上的一些困惑,及时的给予解答这样的话就能够有效的提升和完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素养。

其次,就是需要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这种预警机制的建立能够尽可能早的发现学生中出现心理危机的情况,做到早有准备、早发现、早解决。心理危机预警机制致力于心理危机的形成、爆发前的预测和干预,是一种超前的干预机制,是通过预警系统对预警对象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或现实的危机因素,进行系统评估,采取防范措施,减少心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突然性和意外性,将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的一种系统和机制。这样的话就能够在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出现之前,就将其解决掉。

最后,就是要加强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了解和掌握,真正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让所有的心理危机还没有能够出现就能够解决好,做到未雨绸缪的进行高效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晶.灾后大学生心理危机现状调查[D].西南大学,2010年.

[2]唐继红.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第7篇:健康干预策略范文

关键词:高职贫困生;心理危机;积极干预策略

一、 心理危机

1. 心理危机实质

心理危机的实质包含三个基本部分:一是发生的危机事件;二是当事人感知危机事件后出现主观上的痛苦;三是对当事人而言,由于习以为常的应对方式不能成功,与突发事件l生前相比,其行为、心理和情感等方面功能会下降。这一定义较全面、准确地概括了心理危机的过程和实质,得到了许多研究者和临床工作者的认同。

2.高职贫困生常见心理危机

高职贫困生心理危机主要是指高职贫困生由于无法克服心理冲突或者外部的刺激,而按照平时的应对方式又不能处理好,由此对所遇到的内外部应激事件所产生的一种反应。从心理社会转变模式来看,高职贫困生的心理危机同样源自个体内部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高职贫困生常见的心理危机主要源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格缺陷,这在高职贫困生中最为常见,表现为环境适应不良,自我认识出现偏差;二是人际关系冲突;三是恋爱受挫;四是学业、就业压力;五是经济困难;六是家庭重大事件。

二、 心理危机的积极干预

1.心理危机积极干预的理论基础

加拿大病理生理学家Hans Selye认为,应激是机体对内部或外界各种刺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面对同样强度、同样性质的应激源,每个人的反应会不同,有些人能从危机情境中自我解救出来;而有些人难以自拔,陷于心理危机。

积极心理学发起者、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Seligman)认为,心理学要将人固有的美德作为出发点,他提倡用积极的眼光解读人的心理现象,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以期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力 。这是与现代教育精神一脉相承的心理教育理论,能够很好地诠释和解决当前高职贫困生的心理危机、矛盾、冲突和困惑,同时为干预高职贫困生心理危机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视野。

2.高职贫困生心理危机的积极干预方法

高职贫困生心理危机在高职校园中不具有普遍性,但一旦高职贫困生出现心理危机,若得不到及时干预,危害性极大。当外界提供支持、心理治疗性干预或注入新的力量时,能更好地帮助危机状态的当事人渡过危机,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高职贫困生心理危机积极干预并不只是短期的应急处理,而是一个长效、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应该关注危机发生前、中、后各个阶段的处理,多层次、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

三、高职贫困生心理危机积极干预策略

1.完善体系

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制订贫困生心理危机积极干预实施方案或办法,编印《高职贫困生心理危机积极干预指导手册》,完善贫困生心理危机积极干预体系,包括发现、监控、转介、紧急干预和善后处理五大体系,从制度、人员、机制建设等方面不断完善高职贫困生心理危机积极干预工作。

2. 预防教育

做好高职贫困生心理危机积极干预工作应立足教育,要在预防体系上加强探索。建立心理危机预防系统,加强学生自我调控体系的建构,做到提前发现,及时报告,跟踪评估,及早治疗,将心理危机学生状况控制在萌芽状态。

第一,开学后,可以通过向每位新生发放心语卡,制作宣传横幅,利用网站、微信等方式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

第二,把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必修课,并保证足够的学时,普及和宣传心理知识,引导学生树立心理健康观念,增强心理健康意识。

第三,利用讲座、班会、团课等专题活动,进行危机预防与应对教育,提高贫困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

第四,对需危机干预学生进行危机评估和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教师在工作时间内正常接待贫困学生的咨询(特殊情况例外),处理来访贫困生的心理危机问题。

3.预警机制

高职贫困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主要针对高职贫困生心理危机出现前的预测和干预,是一种超前的干预机制,通过预警系统对预警对象有关信息进行研究和分析,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危机因素,进行系统评估,进而使用相关措施,以减少心理危机的发生概率,将危害和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

4.应急处置

遵循“预防为主、迅速反应、重点突出、长期监控”的贫困生心理危机积极干预方针,坚持以下原则进行应急处置。

一是生命第一,出现贫困生校园危机时,应立即采取保护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贫困生的人身安全;二是亲属参与,以最快的速度通知学生家长或亲属;三是全程监护,实施危机干预过程中,安排专人(由领导小组指定人员)对干预对象全程监护;四是事件第一, 出现危机时,校园干预组相关人员应立即全力投入危机事件工作中;五是分工协作,相关部门在实施危机干预过程中,要协调配合,履行职责,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六是事后干预,危机干预后期,班主任、辅导员、心理教师等必须做好班级、宿舍相关同学的安抚疏导教育工作。

5.制度建设

做好贫困高职生心理危机积极干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以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为保障来开展工作。

第一,学习制度。学校应该定期组织心理教育管理者、贫困生工作人员、学生骨干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全员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能力。

第二,备案制度。全面了解贫困生信息,一旦学生因心理问题等出现明显症状时,该学生所在系部必须将其个人所有信息材料上报心理中心存档备查。贫困生自杀(含已遂和未遂)等危机事件出现并处理后,学生所在系部更要及时将危机贫困生的所有信息和资料上报心理中心备案,包括日记本、书信、遗书等纸质复印件和QQ聊天记录、手机信息、邮件等电子信息材料。

第三,鉴定制度。如果贫困生因复学、转学、退学或休学而引起心理问题,应由精神科医生作出评估与诊断。

第四,保密制度。从事危机干预的所有工作人员必须对危机处理和工作中涉及的所有资料如危机对象的各种信息等严守保密。

高职贫困生心理危机积极干预工作必须从全局、系统角度,做到工作制度化、经常化、专业化。学校各部门要通力合作,协调配合,深入贫困学生中间,提升贫困生心理危机积极干预工作水平,最大限度减少突发事件的危害,维护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第8篇:健康干预策略范文

【关键词】 集束化护理策略; ICU; 压疮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8-0119-02

doi:10.14033/ki.cfmr.2016.28.066

ICU患者由于疾病较为严重,住院时间较长,易出现压疮情况,而压疮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以及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对于疾病治疗及预后有一定的阻碍。为有效预防、改善ICU患者术后压疮情况,采取集束化护理策略有较好的临床意义[1]。本文通过比较常规护理干预与集束化护理干预对于ICU患者压疮发生情况的影响,就该问题探讨集束化护理策略在ICU患者压疮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ICU患者200例,排除患者出现下肢动脉病变,且所选取的200例ICU患者其压疮风险评分均低于16分。根据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中男63例,占63.00%,女37例,占37.00%,年龄13~82岁,平均(56.23±5.24)岁;观察组中男66例,占66.00%,女34例,占34.00%,年龄13~81岁,平均(56.35±5.45)岁。两组ICU患者的一般资料(如性别比例、平均年龄、疾病类型、疾病程度及身体状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对照组ICU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主要措施为加强对患者的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的需要适当使用翻身靠背、海绵气圈及气垫床,定期帮助患者更换衣物,保持患者床单被褥干净整洁等。而观察组中ICU患者则采取集束化护理干预,主要策略为评估(根据患者每日具体情况进行疾病记录以及评估)、分析(可根据患者的压疮发生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处理(给予患者相应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配合(医生与护理人员之间的配合)、评价(定期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护理效果进行评价总结)等。

1.3 观察指标

护理结束后观察比较两组ICU患者的压疮发生率、压疮程度及压疮时间等。压疮分期标准:(1)Ⅰ期:患者的完整皮肤出现局部不可变白的红色,且多为骨隆突处,患者深色的皮肤可能无变白的情况,但肤色会与周围皮肤不同;(2)Ⅱ期:患者的部分真皮以及表皮组织出现缺失情况,表现为无腐肉、红色或粉红色基底的开放性浅层溃疡,也可表现为皮肤完整或已破溃的含血清的水泡;(3)Ⅲ期:患者出现全皮层缺失,且患者的伤口可及皮下脂肪组织,但未达肌腱、骨或肌肉;可存在腐肉,但不遮蔽组织破损的深度,存在坑道或潜行;(4)Ⅳ期:患者的全皮层缺失,可见暴露的肌肉或骨头肌腱,焦痂或腐肉出现于某些溃疡部位,常有窦道和潜行;(5)怀疑深层组织损伤期:患者的皮下组织受压或出现剪切力损伤情况,局部皮肤变为褐红色或紫色,患者的皮肤完整或呈现为充血的水泡,且该部分组织于前期可能会出现坚硬、疼痛、柔软潮湿或与相邻组织比较为较冷或较暖;(6)无法分期:患者全皮层缺失,但其溃疡基底被棕褐色、黄色、绿色、灰色或棕色的腐肉所掩盖,或有褐色、棕褐色或黑色的焦痂于伤口基底。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得数据采取SPSS 21.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中100例ICU患者,术后有10例患者出现压疮情况,占10.00%,压疮发生时间为(5.03±2.04)d;而对照组中术后有23例患者出现压疮情况,占23.00%,压疮发生时间为(8.98±2.13)d。观察组压疮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压疮发生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ICU患者多为疾病情况严重,需长期卧床休养治疗,因而易导致出现压疮情况。在对ICU患者进行临床疾病护理时,需有意识针对压疮情况进行相应的临床护理干预,而相比较于常规的护理干预策略,采取集束化护理策略能有效降低ICU患者术后压疮发生率,缩短患者的压疮发生时间,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集束化护理干预是指一组护理干预策略,包括3~6个元素,经证实各个元素对于患者的结局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2]。在对ICU患者进行集束化护理干预时,第一,为患者建立跟踪记录表,对患者的疾病改善情况以及日常情况进行记录,便于采取ICU护理时能根据患者每日具体情况进行疾病记录以及评估,便于对压疮情况进行评估和记录[3]。第二,对每个ICU患者的压疮高发原因进行分析,可根据患者的压疮发生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4],从而有效提高临床护理质量。第三,给予患者相应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即对患者进行定期正确的翻身处理,辅助翻身时,护理人员应注意动作轻柔,不能过于粗暴。同时,对患者的皮肤进行护理干预,应避免患者的皮肤处于潮湿的状态,保证患者皮肤洁净[5]。对于患者的大小便进行及时处理,需要时可通过合理使用保护具或适当采用药物对患者的肛周皮肤进行保护,从而有效避免压疮的发生。另一方面,需加强对患者的营养支持,可通过控制患者的日常饮食对患者的营养进行加强,从而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情况。并且,应有意识的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压疮的原因及预防疾病的注意事项,同时告知患者术后出现压疮于临床较为常见,需以平常心面对,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避免出现不良情绪。告知患者疾病相关注意事项,以避免不必要的并发症发生,并帮助患者掌握减轻或避免压疮的方式,使患者能够更好的配合疾病治疗以及护理。第四,加强护理人员之间、医生与护理人员之间的配合,从而有效提升临床护理质量。第五,定期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护理效果进行评价总结,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治疗、护理计划进行适当调整,从而保证临床治疗及护理的有效性。

本次试验结果数据亦显示,对ICU患者采取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术后压疮发生率为10.00%,显著低于常规护理干预的23.00%,压疮发生时间(5.03±2.04)d,显著短于常规护理干预的(8.98±2.13)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对ICU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时,为有效预防、改善患者的压疮情况,相较于常规临床护理干预,采取集束化护理干预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洁琼,郭成,王学良,等.集束化护理策略在ICU患者压疮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5):36-37.

[2]李兰香,李绮慈,李杏崧,等.集束化护理策略在ICU患者压疮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9):4542-4543.

[3]周玉华,宋娟娟,王九娟,等.集束化护理策略在ICU患者压疮管理中应用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2):234-235.

[4]赵秀翠,纪闽霞.集束化护理策略在ICU患者压疮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24(7):4000-4001.

[5]李大一.ICU患者压疮管理中集束化护理策略的应用探析[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4(2):931-932.

第9篇:健康干预策略范文

【关键词】心理干预;围术期;初产妇;自尊;应对方式

        初产妇面临剖宫产手术,心理会产生焦虑、紧张、恐惧等负性情绪,容易产生心理障碍[1],不敢面对后续的治疗,严重影响初产妇的心理健康。因此,我科通过对初产妇围术期采用心理干预,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80例择期在椎管内麻醉下行剖宫产初产妇,年龄21~33岁,孕28w~42w,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所有初产妇无其他严重的躯体疾病和妊娠并发症,学历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精神、心理健康。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心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①建立和谐护患关系:护理人员术前一天到病房访视初产妇,了解病情特点、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耐心回答初产妇的疑问,初步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②心理健康教育:对初产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其了解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如心理健康、心理素质、心理品质等,增加患者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建立积极而稳定的情绪、高尚的情感、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积极而乐观的心态等;③心理护理:针对初产妇剖宫产的心理特点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措施,疏导不良心理,关心、同情、体贴、爱护初产妇,协助树立进行剖宫产的信心和勇气。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初产妇围术期护理前(术前1天)、后(术后1周)自尊水平和应对方式变化。自尊水平采用rosenberg量表进行评分,自尊感与分数呈正比;应对方式采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量表进行评分,问卷包含面对、回避、屈服三种应对策略,分数越高,越倾向于这种应对策略。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自尊水平

        初产妇因对妊娠的认识水平不高和对胎儿健康的担心,心理容易失衡,产生不健康心理,自尊心不高,护理前两组患者的rosenberg量表评分不高,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rosenberg量表评分明显比对照组升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自尊水平rosenberg量表评分变化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应对方式

        护理前,两组初产妇不敢积极面对手术,mcmq量表中面对评分较低,而回避、屈服评分较高,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面对评分明显比对照组上升,而回避、屈服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初产妇妊娠、分娩是一次强烈的生理、心理应激过程,初产妇精神、心理障碍导致妊娠压力增加,产后发生抑郁和焦虑,影响产妇的心理健康[2]。随着医学发展和社会进步,医疗工作不仅要治疗患者的躯体疾病,而且更要关怀患者的心理健康[3]。因此,围术期加强初产妇躯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护理对初产妇的全面康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rosenberg量表是评价自尊水平的常用指标,而良好的应对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机体的应激水平,提高患者的身心健康[4]。初产妇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缓解妊娠压力,改善不良心理情绪,降低应激反应的不良后果。观察组针对初产妇的心理特点采取心理干预后,初产妇的rosenberg量表评分明显较对照组上升,而且mcmq量表中面对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回避、屈服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说明心理干预能有效消弱不良情绪,改善心理状态,提高了rosenberg量表评分,同时,心理干预提高初产妇的积极应对方式,降低消极应对方式,从而改善心理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心理干预能够有效增强剖宫产初产妇的自尊感,强化积极应对方式,消弱消极应对方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