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影像技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世界名牌大学的办学理念中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是其主要内容之一,如哈佛大学教育理念包含有:“学校致力于创造培养学生自我依靠和终身学习习惯的平台”。剑桥大学的办学理念也含有“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即“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2]”同样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继续医学教育(continuingmedicaleducation,CME)是医学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适应现代医学飞速发展,为技术人员从业后获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所建立的终身教育制度[3]。
1医学影像学现状与发展趋势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放射学发展为诊断和治疗兼备的医学影像学,包括普通X线诊断学、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X线计算机成像(computerradiography,CR)、数字X线成像(digitalradiography,DR)、超声学、发射体层成像(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SPECT)以及两种影像技术的融合如PET/CT、PET/MRI、SPECT/CT、DSA/CT等一次检查获得多种影像信息的成像技术和介入影像学,包括介入放射学和介入超声学等。传统X线摄片已逐步被CR、DR取代。CT不断更新换代,如螺旋CT(SCT)、多层CT,现已发展到128层CT等。MRI发展趋向于高场强、实时成像、功能MRI(fMRI)、显微结构成像、波谱分析(MRS)以及同质同性抑制技术等。CT、MRI成像速度和分辨率均明显提高,灌注、弥散、仿真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超声向超声造影、三维超声成像和介入超声学发展。核医学主流发展方向是分子核医学。
影像学诊断由大体形态学为主的阶段向生理、功能、代谢和分子/基因成像过渡,出现了分子影像学和功能影像学。图像分析由定性向定量发展。诊断模式由胶片采集图像和阅读逐步向数字采像和电子传输方向发展。信息科学的进展,促进了医学影像存档及传输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和远程放射学(teleradiology)的发展,网络影像学(networkimaging)以及计算机辅助诊断(computeraideddiagnosis,CAD)将成为可能[4]。介入放射学的迅速发展和临床应用,介入治疗及其与内镜、微创治疗、外科的融合发展改变了影像学实践和服务方式,影像诊治手段日益先进,影像诊治水平明显提高,使医学影像学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学科创建于1935年的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放射科。在7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科技的进步,紧跟学科发展,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创建了医学影像学科技创新团队,通过学科建设、医学领军人才、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项目和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等措施,将“医学影像学与介入放射学”学科建设为江苏省135工程医学重点学科(2001年),放射科建设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2002年),“医学影像学科”获准为江苏省医学影像学科质量控制中心(2004年),“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创建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006年)。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创建于1990年,当年开始培养医学影像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经采用特色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改革、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课件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和教学名师培养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现已创建为江苏省普通高校特色专业(2006年)和江苏省高校成人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点(2007年),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实验室获准成为江苏省重点实验室(2007年)。本专业1984年开始招收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2003年成为江苏省唯一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单位。
2医学继续教育的范畴与其在重点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医学影像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新知识和新理论不断涌现,医学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社会对从医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医疗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仅从医学院校教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医学工作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人才培养和学科队伍建设是关键。为了使医学影像学专业医技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保持高尚的医德医风,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工作能力,跟上医学科学发展脚步,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5],我们在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
(1)借鉴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即“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结合国情让全体教师和职工树立终身教育、自主学习的理念,即“活到老、学到老”。其特点决定了在高校从事教学、医疗和科研的教师和职工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充实自我,把终身学习作为自我提高的一种方式。
(2)配合继续教育学院进行脱产、非脱产形式的成人学历教育,对象涉及本院医护人员与全国成人教育考生。
(3)配合研究生院进行在职职工研究生学历教育,对象涉及本院职工与江苏省乃至全国考生。
(4)与国外著名大学、学术团体保持密切合作,每年不定期邀请国外知名专家来院进行学术讲座和交流2~3次,对象涉及本院相关医护人员和研究生、本科生。
(5)学科学术地位决定了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申报和开展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就要求本学科及学术水平在本专业领域中处于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在同行中具有领先地位,这样才能吸引众多的医技人员来院学习或进修。我们利用“中华医学会实用介入技术推广培训中心”基地,每年认真组织申报并开展继续医学教育项目2次以上,对象涉及本院医技人员和全国需要参加培训的各层次医技人员。在实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中,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申报和开展是学科学术地位和水平的具体体现,也是展示推广学科成果、宣传自我、扩大影响、构建学科品牌的优势,同时也是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水平的主要体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
(6)常年接受国内各单位进修生来院学习、工作,积极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和职工到国内外著名大学或医院进行短期进修、考察或进一步深造。
(7)切实加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执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和年轻医师五年住院医师轮转培训制度。科室每月组织一次青年医师读书报告会,以督促年轻人好学、向上。
(8)参加学术会议、撰写学术论文是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鼓励并支持教师参加国际性和中华医学会组织的高质量学术年会或专题学术会议以及省市年会,并制定了《参加学术会议及差旅费使用的规定和的奖励办法》。凡在放射学全国年会上进行大会发言的论文第一作者、在省市年会进行专题讲座或被评为大会优秀论文者,科室承担参加会议的所有费用,包括差旅费、住宿费、会务费和资料费。每年根据北京大学版“医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凡在目录内期刊上所发表的论文及SCI上所发表的论文,在单位奖励的基础上,科室根据影响因子再进行不同幅度的奖励,以此鼓励教师、职工多撰写、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科科研、教学质量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规模决定着学科和专业的发展规模,人才结构决定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层次,人才梯队决定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后劲,故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学科、专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学科建设中,师资队伍是前提,学科带头人是核心,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根本[6]。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重点攻关项目,既是学科水平的体现,又是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同时也是人才培养、梯队建设、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取得高水平科技成果、确立学术地位的基础[7]。
坚持推进科技创新与培养、聚集创新人才相结合,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与建设科技创新团队相结合。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教师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将人才资源作为提高学科自主创新能力的最大优势,形成科技创新与教师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密切结合、互相促进的良性机制。多年来,我们本着“用好现有人才,培养青年人才,引进优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的原则,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促进学科发展的根本大计来抓,并采取主动培养、积极引进、大胆使用、热情关怀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
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学科具有一支政治思想素质好,学科力量雄厚,学术造诣较深,结构合理,集教学、科研和医疗为一体的专业队伍。教师队伍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发展趋势好,形成了具有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的科技创新团队。35人中正副教授/主任医师18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1人,博士10人,硕士22人。近5年在研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际合作1项,省部级以上课题20项。获《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技成果奖14项;发表科研论文250余篇,其中SCI收录16篇、中华级期刊46篇;出版教材和专著16部,卫生部视听教材2部。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一贯注重于教学改革的研究,近5年来,主持教学改革课题14项,获教学成果奖15项。其中《面向21世纪医学影像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和《创建特色专业,培养医学影像学创新人才》分别于2001年和2005年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教改论文20余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Practical Radiology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单位:西安市医学科学研究所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陕西省西安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2-1671
国内刊号:61-1107/R
邮发代号:52-9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实用放射学杂志》(月刊)创刊于1985年,由西安市医学科学研究所主办。本刊坚持以术性为前提,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面向基层,突出实用的办刊宗旨,全面报道X线、计算机X线摄影(CR)、数字X线摄影(DR)、DSA、CT、MRI、介入放射学、影像技术学等医学影像学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是医学影像学发展和学术交流的良好平台。本刊受到广大医学影像医务工作者的普遍欢迎和喜爱,读者和作者遍布全国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本刊现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临床医学"特种医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选入期刊,《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来源期刊,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来源期刊,波兰《哥白尼索引》来源期刊。
英文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3-3289
国内刊号:11-1881/R
邮发代号:82-509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SA 科学文摘(英)(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1996)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简称CMSCI)数据库,选择21种临床医学类核心期刊2004-2008年的发文和引文作为基本统计数据源,从4个方面展开讨论:临床医学期刊引用网络概况、临床医学学科内期刊引用网络、临床医学期刊与其他学科期刊引用网络、临床医学期刊引用外文期刊。
由于CMSCI的数据量异常庞大,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数据错误。笔者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包括:⑴期刊更名问题,例如:《检验医学》原名为《上海医学检验杂志》,《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原名为《中国临床康复》;(2)外文期刊全称和缩写并存,例如:NEnglJMed简称为NEJM;(3)原始数据自身谬误,例如,将《中华检验医学杂志》误标注为《中国检验医学杂志》,《检验医学》误标注为《检验医学杂志》等;(4)数据加工过程中的人为错误,例如,将图书、会议论文等类型的引文标注为期刊类型。笔者对这些数据均进行二次加工处理,最大程度减小误差,以保证数据的公平性、客观性和结论的科学性。
一、临床医学期刊引用网络概况
笔者从两个角度分析21种临床医学期刊引用网络概况:(1)通过引用次数考察其他期刊对临床医学期刊形成的引用网络结构以2)通过被引次数分析临床医学期刊对其他期刊形成的引用网络结构。由于本文讨论的是期刊引用网络,主要考察期刊相互间的引用情况,所以,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本文中的引用和被引用的期刊均指《要目总览2008版》所收录的医药卫生类来源期刊。
一般来讲,某种期刊的引文量越大,自引率越低,涉及的学科范围越广,该刊受其他期刊的影响就越大,对应的期刊引用网络也越复杂。统计了2004-2008年临床医学期刊引用文献的情况,并按5年引文量降序排列。根据5年引文量可以分析出以21种临床医学期刊为起点的引用网络概况:(1)《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的引文量远远大于其他临床医学期刊,自引率略高于学科平均值(6.85%),而且该刊涉及临床医学各个研究领域,由此不难推断出该刊较为重视对其他期刊所刊发成果的吸收,以其为起点的期刊引用网络较为复杂。(2)5年引文量在30000-36000之间的有3种期刊,其中:《中国全科医学》涉及的学科范围较广,引文量也较高,但是偏高的自引率导致该刊的引用网络结构较为松散;《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的5年引文量均在3万以上,自引率也较为正常,但是较窄的学科范围影响了期刊引用网络的复杂度。(3)20000-26000之间的有3种,其中:《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中华护理杂志》的引文量较高,但是自引率偏高,导致期刊引用网络的复杂度下降;《中国实验诊断学》的学科范围较窄,尽管引文量较大,自引率较低,但是期刊引用网络结构并不会十分密集。《中国急救医学》、《中华检验医学杂志》、《护士进修杂志》和《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等期刊虽然主要涉及临床医学的单一研究领域,例如:急救、检验、护理等,但是引文量较高,自引率也在正常范围内,因此对应的期刊引用网络仍然会较为复杂〇《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的引文量较大,涉及的学科范围较广,但是自引率过高,影响力受到削弱。(5)其余期刊均在15000以下,其中:《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中国超声医学杂志》的引文量在21种临床医学期刊中处于中等偏下的位置,期刊引用网络的复杂程度相对接近,均较为简单;《中国输血杂志》、《检验医学》、《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临床检验杂志》的引文量较低,涉及的学科范围较窄,因此,期刊引用网络必然相对稀疏。
另一方面,期刊被引次数与期刊引用网络结构的复杂度之间存在密切关系。通常情况下,被引次数越大,期刊引用网络结构越复杂,但是过高的发文量和自引率往往会对引用网络结构产生不良影响,为此,笔者引入篇均他引强度指标进行分析。篇均他引强度=2004-2008年度临床医学期刊被其他期刊引用的总次数/2004-2008年度临床医学期刊的发文量。表2给出了2004-2008年临床医学期刊总被引次数,并按降序排列。从期刊5年被引合计进行分析可得:(1)5000以上的有5种期刊,其中:《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位列临床医学期刊首位,但是篇均他引强度并不高,说明该刊对其他期刊的影响较大,期刊引用网络较为复杂,但是网络结构不够稳固;《中华护理杂志》、《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和《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的5年被引次数和篇均他引强度均较高,说明这些期刊的期刊引用网络结构不仅复杂而且非常稳健;《中国全科医学》的5年被引次数在21种临床医学期刊中排在第五,但是篇均他引强度只有0.27,远低于学科平均他引强度(0.83),因此,由其他期刊指向该刊形成的网络较为复杂,但是结构尚显脆弱。(2)2900-3900之间的有7种期刊,其中:《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中国超声医学杂志》、《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的篇均他引强度均大于平均值,可见以这4种期刊为终点所形成的网络相对复杂,结构稳固;《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的5年被引次数分列第八、九和十二位,但是篇均他引强度不高,说明以他们为终点的期刊引用网络有一定的复杂度,但是稳固度有待进一步加强。⑶1600-2700之间的有5种期刊,分别是:《中国急救医学》、《护士进修杂志》、《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临床检验杂志》、《中国输血杂志》,篇均他引强度也不高,可见以这些期刊为终点的网络相对简单,而且结构尚待加固。(4)《检验医学》、《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中国实验诊断学》排在最后四位,涉及的学科范围较窄,篇均他引强度较低,以其为终点的引用网络极其简单,结构薄弱。
二、临床医学学科内期刊引用网络分析
1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抓好落实
要提高超声诊断质量, 必须做好规范化建设, 建章立制。严格执行国家《执业医师法》、《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应用管理暂行办法》、《医疗技术操作常规》等法律法规, 持证上岗。设立完备的医疗设备管理制度、监督机制、故障应急预案、维修档案等质量管理制度, 使影像管理工作制度化、科学化有章可循。对各项检查以《超声技术操作规范》为指导, 规范操作规程, 对操作步骤、方法、程序、结果、图片质量、报告书写规范等检查设立绩效考评机制, 有效进行质量控制, 量化管理, 科学地统计、规范各脏器及常见疾病的检查范围。
2 学科基础建设, 人才是关键
2. 1 无论超声设备如何发展, 科室的持续发展, 取决于高素质的专业团队及合理的梯队建设。医学是一门经验学科, 人才的成长是一个晚成熟期。必须分析科室人员的构成及其优势, 做好职业规划及培养方向。从事超声医学工作的人员来源于临床医学及医学影像专业, 专业的不同, 知识结构会存有差异, 临床医学毕业生临床知识相对丰富, 但影像理论基础原理欠缺, 而医学影像专业毕业生影像专业理论知识较为熟悉, 但临床知识存在不足。不同的院校、不同的专业有其不同的专业理论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优势。针对不同的人员采取不同的要求, 对医学影像专业毕业生, 强调临床技能的学习;鼓励参加医院临床知识学术讲座, 增加临床知识。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 强调超声基础理论知识及其他影像专业知识的学习, 打牢基础。活跃的学习氛围, 形成专业互补, 强化了综合素质提高。
2. 2 加强在职培训, 全面开展医学继续教育, 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提高专业技术。①打牢基础是关键, 对新入职影像专业毕业人员, 采取岗前临床科室轮转 , 学习临床知识, 拓宽视野, 建立临床思维方式, 了解临床不同专业超声检查的目的所在, 了解本院临床科室发展水平及开展的新技术;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 在了解超声专业的基础理论、超声解剖、仪器操作检查方法后, 采取到其他影像专业短期轮训, 了解其他影像专业特点, 诊断优势, 建立大影像概念, 充实和拓展思维模式。在强调理论培训的同时 , 突出实际操作能力的规范与提高, 要求大家勤于实践, 规范操作并不断熟练。②适时选派工作作风扎实, 安心本职工作, 有上进心的技术骨干到技术力量雄厚的大医院进修, 进行系统的规范化训练, 并根据个人的专业特长及科室专业的发展需要, 选派参加不同的专题学习班或提高班, 将让个人的成长与科室的发展前景结合, 激励其发挥更大的工作、学习热情, 使科室人员“人人有专业, 人人有特长”, 既避免了内耗, 又提高了科室整体技术力量。③加强对外学术交流, 鼓励在职人员进行工作经验的总结, 撰写论文。撰写论文的过程也是对一个疾病深入学习的过程。中级以上职称的工作人员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全军或全国专业学术会议, 让大家及时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动态、发展方向, 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知识, 开阔视野。④聘请上级医院的专家教授指导工作, 举行专题讲座等。以多种多样的培训方式, 提高技术水平。
3 强化随访工作
超声诊断的正确性必须通过随访临床的最终诊断来印证。通过随访, 进行回顾分析, 总结经验教训, 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平时将个人随机随访与科室集体随访纳入常规工作, 统筹安排,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科室安排专人、专门时间, 下病区或病案室, 针对不同的临床科室、某个病种等进行统一的随访, 并统计分析随访结果,根据超声诊断阳性符合率指导科室的下一步工作;个人随访随机性比较大,尤其是个案,只有共享才能共同认识该疾病, 所以随访结果的回报交流, 共同提高尤为重要。完善的随访制度纳入科室质量控制体系,每月进行随访工作的检查与考核,才能确保随访顺利实行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利用随访结果分析超声检查的符合率, 评价超声检查质量。如果超声诊断与病理或手术结果相符, 则总结经验,加深印象, 增强信心。如超声诊断与临床不符, 则分析误诊原因, 提高鉴别诊断水平。
4 规范化留图
超声检查中普遍存在存图的随意性, 尤其患者较多时。为了提高超声质量, 必须规范化存图, 与诊断有关的阳性或阴性切面, 应做图像储存, 记录并存档。图像质量要清晰, 掌握仪器各项物理参数的调节, 熟悉已设置的不同脏器专用软件, 根据个人习惯及患者条件, 调节图像在最佳状态。在眼球或产科检查时, 严格按照规定的安全声功率输出。对于异常图像保留相互正交的两个切面, 杜绝了以往随意性存图检查中因漏查器官结构而造成的漏诊, 对异常的动态变化和前后对照分析提供了直观的图像资料, 同时为处理医疗纠纷提供证据, 规范化存图使规范化检查真正落到了实处, 规范化存图成为超声检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5 规范书写报告
超声检查报告书写质量体现了检诊水平。报告单作为一次检查的结论, 必须将实际情况用图文的形式报告给临床和患者。一般项目要齐全, 真实, 必须实名制。必要时, 加填仪器型号、探头类型与频率, 检查方法与途径(如:经直肠法)。描述检查内容时术语应科学化、标准化, 文字简练, 描述全面、客观, 严禁加入任何主观判断, 既不武断地以图像诊断疾病, 也不要过于随附临床资料, 杜绝先入为主, 先有结论再有图像描述的思维模式。超声提示或诊断明确提示物理学诊断, 除十分明确的病例外, 不做病理学诊断, 可以提示数种需鉴别的诊断。
6 树立服务意识
超声检查主要是为临床诊断疾病提供客观依据, 要树立为临床服务的理念, 多与临床医生沟通才能避免主观臆断, 其实与临床医生交流的过程也是学习临床知识的过程, 只有结合临床才能开展新技术、新业务, 才能谋求正确答案, 达到为患者负责的目的。
关键词: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流程改进、电子病历
一、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功能
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医嘱信息与医疗记录管理,护理信息管理,临床检查信息管理,临床检验信息管理,医学影像信息管理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医嘱信息与医疗记录管理
医嘱信息管理系统是以医师的医嘱为主要管理内容的计算机系统。医嘱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作用是自动生成药疗单、治疗单、膳食医嘱、护理医嘱等处置单,减少核对的工作量和差错。同时将医嘱信息通过网络传往收费处代替手工进行自动划价,传往检查科室代替手工申请检查项目。
医嘱信息系统的功能包括:医嘱数据的输入与核对处理;药疗单、治疗单、膳食医嘱、护理医嘱、检查申请和医嘱病历的自动生成处理;根据医嘱、治疗单、检查申请、护嘱生成每天的收费记录处理。
(二)护理信息管理
1.护理信息子系统:是在搜集大量的医疗信息的基础上,按标准化以及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统一性的要求整理成护理信息。护理信息主要包括:护理分级记录;病人状况记录;入院护理记录;出院护理记录;病房护理记录。
2.护理管理子系统:完成护理活动中对护理资源管理、护理人员管理以及护理实践中的文秘等工作。
3.护理支持子系统:用于责任制护理,辅助护理诊断和制定护理计划,以及为护理科研和教学提供有关的医疗信息等。主要包括:辅助护理诊断、辅助制定护理计划、检索各种医疗信息、护理科研、护理教学。
(三)临床检查信息管理
临床检查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作用就是用计算机采集、存贮、传输这些检查的结果记录。充分发挥出辅助诊断治疗的作用。临床检查信息系统不仅解决了医疗中的问题,同时也为收费等管理工作提供了原始数据。临床检查信息系统通常由:申请处理、结果采集、报告生成、结果存贮与传送和结果查询等几个部分组成。
(四)临床检验信息管理
临床检验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包括:1.检验申请的输入。当病人需要进行各种检验时,医师能够在计算机上选择所需的项目,由计算机将这些申请单传往检验科室。2.标本采集与编号处理。在采集样本时从计算机中调出检验申请并对将进行的检验项目进行编号,如果使用了条形码,此时将条形码贴在试管上。3.检验与结果数据采集。将检验结果录入计算机系统。目前很多检验项目已使用自动分析仪进行处理,分析完成后能自动将结果传回计算机。4.检验结果的传输。5.检验工作登记。计算机将上述检验申请和结果记录下来,既能够作为检验科室的工作登记记录,又能够根据这些记录进行自动划价并传往收费处。6.检验科室的质量控制。通过计算机记录下质量控制的数据,使检验科室能够随时掌握检验设备的工作情况,计算机绘制出的质控图形使质控情况一目了然。7.检验结果的查询与打印。主要是使临床医师能够很方便地查到所需要的检验结果。
(五)医学影像信息管理
医学影像信息的管理是医院辅诊检查信息管理的一种。但由于医学影像的数据量比一般文字信息大几个数量级,这给医学影像的管理带来了许多技术问题,主要是影像的存贮、传输、显示都与一般文字信息有很大的区别。系统建成后,医院的影像检查设备可与计算机管理系统联网,临床医师可以在每个病房中使用联网的微机显示出所需的图像,包括:CT图像、核磁共振图像、超声图像、内窥镜图像、病理切片和电镜图像、血管造影图像、核医学检查图像、X光图像等。
二、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一)正确无误的综合信息统计分析是领导和管理部门的决策依据
医院医疗信息通常可归为二类:一类是效率管理指标,一类是质量管理指标。效率指标包括伤病员流动情况,床位周转和使用情况等。质量指标包括治疗情况、手术情况、床位周转和诊断符合情况等。这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真实反应一定时期内医院的收治情况、伤病员的人员结构情况、床位周转使用情况,同时从管理上掌握目前治疗水平高低和病种分布情况,经过计算和统计分析,院领导和职能部门可根据这些信息和数据作出一系列相应调整措施,出台一些适应当前情况的政策,使医院在收治上适应病人分布,在经费使用上减少流失和浪费,药品采购上少占资金,技术力量调整上渐趋合理。因此,准确、及时、可靠的信息反馈及综合分析是领导决策不可缺少的依据。
(二)医疗信息的计算机处理对各个管理环节进行实时监控计算机是医疗信息处理必不可少的工具。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解决了涉及钱、财、物等环节的管理,对这些数据的流向从根本上加以控制和管理,使各级管理部门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这些重点环节实施监控。因此,信息管理的计算机网络化是对管理环节实时监控的重要手段。
(三)病案信息是科研、教学、总结经验、提高医疗质量的最好资料
病案是病人住院期间的全部检查治疗过程的真实记录。病案信息的管理既为科研教学提供原始信息资料,又为医疗质量控制提供依据。同时也反映了医疗质量水平的高低。
(四)提供优良的医学期刊信息服务也能为提高医疗水平和业务技术建设发挥作用
医学期刊是医学科技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报道科研成果的主要途径。它不仅可以推动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交流,而且在医院业务建设上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这是因为医学期刊是传播新技术、新创造、新信息、新科研设计及医学发展新动向的主要媒体,它为科学研究的交流和推广提供了园地。
论文关键词:专业结构;市场需求;对策
安康卫生学校位于经济、文化欠发达的陕西南部,经过4O多年的艰苦创业,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实力的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回顾学校的发展历程,我们体会到教学质量、教学改革、专业结构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3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在这3个因素中,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的根本,教学改革是学校发展的动力,专业结构是学校发展的关键。鉴于对专业结构重要性的认识,近年来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1专业设置与学校发展的历史回顾
从建校初期到1984年,学校主要开办医士和护士2个长线专业,间断开办过中医、放射、药剂、妇幼等专业,每年的招生专业数一般为3个左右,招生规模维持在600人以内。从1985年起,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学校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大了专业调整和创办新专业的力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学校现已形成两部一院(大专部、中专部和附属医院)的基本办学格局,学校大专部设有临床医学、社区定向医学、中西医结合、麻醉医学、护理、助产、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8个专业;中专部设有护理、助产、卫生保健、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计划生育技术、眼视光技术、IZ:l腔工艺技术、康复技术、医学生物技术、中医康复保健、药剂、中药制药、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卫生信息管理15个专业。专业结构的拓展扩大了学校的办学规模,促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学校2006年与1984年同期规模相比,在校学生由600余人发展到2600余人,增加了3.3倍;校舍建筑面积由3000m扩大到58246m,固定资产由138万元增加到6000余万元,实验室资产由40余万元增长到近1600万元。1993年我校被评为省部级重点中专,2000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2调整专业设置的基本做法
2.1保持优势专业,创建自身品牌
对于就业市场需求量相对较大、自身优势明显的长线专业,如护理专业、临床医学专业,我们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加大了教学改革力度,在教学手段现代化和学生能力培养上下工夫,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学校的办学优势,以良好的教学质量赢得了社会信誉,树立了自身形象。
2.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开拓新专业
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特别是对医学相关学科人才的需求,我们在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适时开办新专业。如针对本地区医学影像技术、麻醉医学、眼视光技术、口腔工艺技术方面人才缺乏的情况,及时开办了医学影像技术、麻醉医学、眼视光技术、口腔工艺技术等专业;针对基层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需要,开办了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和计划生育技术专业;根据一些制药企业、医疗单位和药品市场的需要,开办了医学生物技术、药学、中药制药等专业,并从师资、设备、管理等诸方面予以倾斜,以促使其健康发展。
2.3增强趋前意识,避免盲目开馥
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周期性,卫生人才市场的需求在不同的领域也有其周期性变化,因此开办新专业不能盲目追求“热门”,要注意其专业特点与未来人才市场需求的衔接,尽可能缩短培养周期,快出人才,争取“短平快”效应。我校挑选部分医学相关学科开设了高中起点的两年制高中专(包括医学文秘、卫生信息管理等专业),对有一定市场需求的短线专业,如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眼视光技术、口腔工艺技术、医学生物技术、药学等专业则采取隔年招生和轮流开办的方式,对一些已不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市场需求渐趋疲软的专业,则逐步压缩招生规模,适时淘汰或停招,这样既满足了社会需求,又没有造成培养过剩,避免了资源浪费。
3加强协作.纵向联合.拓宽办学渠道.提高办学层次
目前,中等医学教育的专业结构已趋于完善,要更好地适应人才市场需求,还应在拓宽办学渠道、提高办学层次上下工夫。我校从1986年开始,先后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四军医大学、延安大学联合开办医学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由原来单一的临床医学发展到现在的社区定向医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麻醉医学、药学、护理、助产、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9个专业,并开办了初中起点五年制医学高职高专教育,目前高职高专在校生人数已占在校生总数的75%以上。这种依托高校联合办学的方式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全方位地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实力,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我们还与上述学校以及省内外其他高等院校协作,开展了专升本的成人教育、自考、函授、远程教育等,与相关行业和部门联合开展了所需专业人才的继续教育等,拓宽了办学渠道。扩大了学校的生存空间。
4专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4.1开办新专业.6论证与决策问题
新专业的开办要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在可行性分析论证的基础上适时决策,不失时机,抢抓机遇。
4.2锞程馥置与散学计划制订
围绕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搞好课程的优化组合,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是开办新专业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质量。对于国家尚无指导性计划的专业,先组织人力进行专题调研,及时制订出能体现本专业特色的教学计划,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予以完善。
4.3妥善解决师费问题
随着新专业的开办和办学层次的提高,学校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师资问题。我们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有能力的教师从事第二专业的教学工作;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或脱产进修学习,提高学历,拓宽知识面,加强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培养;积极引进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同时充分发挥当地其他大中专学校、科研、医疗单位和工厂的优势,实行校院联合、校企联合,进行联合办学,聘请兼职教师,满足教学需要。
4.4实验、实习问题
随着新专业开办和办学规模的扩大,出现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实验、实习问题。这既有实验设备和实习场所不足的问题,也有带教师资匮乏的问题。除学校自身应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改善实验、实习条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以满足教学需要外,还应走校院联合、校企联合的协作办学道路,实行联合办学,挖掘教育资源,实行资源共享、效益分享的办学模式,扩充和完善实训基地建设。如我校开办的部分短线专业(包括医学影像技术、眼视光技术、口腔工艺技术、医学生物技术、药学等专业),除学校先期进行基础投资外,都是采取走出校门、寻求协作单位联合办学的方式。这样既充分利用了现有的教育资源,又避免了学校大量财力的重复投入。
【关键词】虚拟手术;网络教学;认知反馈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7―0127―03
前言
虚拟手术是集医学、生物力学、机械学、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数学分析等诸多学科为一体的新型交叉研究领域,目的是使用计算机技术来模拟、指导医学手术所涉及的各种过程。它在时间段上包括术前、术中、术后,在实现的目的上有手术计划制定、手术演习、手术教学、手术技能训练,术中引导手术、术后康复等。
在传统手术教学中,主刀医生是在自己的大脑中进行术前的手术模拟,以确定手术方案。作为结果,手术方案质量的高低,只能依赖于医生个体的外科临床经验与技能,很难被手术小组的其它成员及临床医学学生所共享。虚拟手术则利用各种医学影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在虚拟空间中实现三维手术模拟,以制订出较为完善的手术方案,且可供手术全体医生每一位成员共享[1],并应用于医学类院校医学教学当中。
临床医生的培训是一项投资大、时间长、且具有一定风险性的工作,在病人身上练习手术风险大且不可重复,在标本上练习则存在数量有限、成本昂贵的缺点。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构建了三维虚拟手术实验网络教学系统,较好的解决了手术实验解剖教学的问题,使临床医生可以在虚拟手术环境中,对计算机生成的人体器官反复进行手术模拟,研究手术方案,练习协同手术。该系统快速提升了对医学院的学生及低年资医生的培养水准,极大的缩短了医生培训周期,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一 虚拟手术实验系统的体系架构
我院是全国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拥有美国分会GE Hispeed NX/i多层螺旋CT、美国综合GE Signa T核磁共振仪(MRI)等高精尖诊断治疗仪器,为有效的利用现有医疗影像,结合影像特点,构建了本院的三维虚拟手术实验系统,医生可以方便快捷的将三维手术模拟和手术计划的资料输入到临床教学系统中,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科研课题的学术交流等。图1为三维虚拟手术实验网络教学系统架构图。
虚拟手术实验网络教学系统采用分布式网络结构,可同时支持100个以上不同权限用户并发操作,能够将CT,MR,3D超声及其它医疗设备获得的DICOM (医学数字影像通讯)3.0文件或影像重建为多种影像格式(slice影像,MPR影像,曲面影像等等)。它支持3D医学模型的创建、存储、编辑、手术计划、手术模拟等功能,并可以方便的为网络中的师生提供观摩和实验操作。
Fig.1 Virtual Surgery network teaching system framework
二 系统功能
本系统利用医学影像数据,重建三维模型,通过三维手术交互操作来帮助医生及医学院校学生在计算机上模拟手术的过程、预测手术的效果,最终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并可辅助观察者对靶区和周围组织进行分析和显示,可以准确地在确定靶区体的空间位置、大小、几何形状以及与周围生物组织之间的空间关系。它包括如下功能:
(1) 容积重建(VR):提供交互式的操作方式,医生可以自由的添加和去除各种组织,动态调整各种组织的透明度。
(2) 快速表面重建(SSD):依据所用的数据不同,根据组织的密度或组织的信号差别和空间位置,定义不同的重建目标,重建后的各个对象可以任意的组合、旋转、平移、切割等。
(3) 任意平面(曲面)重组(MPR,CPR):将多个连续的平面断层图像组成三维模型,再将模型沿冠状面、矢状面或者任意斜面甚至曲面断开,并形成新的断层图像。
(4) 虚拟内窥镜(Endoscopy):使用先进的分割、重建、显示和自动路径规划算法,使用医学影像数据,生成器官的3D内表面模型,模拟视频内窥镜的功能。
(5) 最大(小)密度投影(MIP):类似X线透视的效果,可以任意的选择角度进行观看,模拟出三维的效果。
(6) 手术模拟(Surgery):手术模拟是在SSD的功能基础上,可以让医生方便的对各种组织进行切割和组合,完整的实现手术过程的展示,过程中会给出精准的手术数据。
(7) 测量(Measure):系统提供方便的测量功能,可以测量距离、面积、容积和角度等。对于容积,系统会根据目标自动计算,也可以手工选取的面积进行复杂结构的容积计算。
系统同时提供师生在线交互功能,学生在观摩手术实验的同时,能够自行反复进行虚拟手术入路模拟,研究手术方案,练习协同手术,并将结果动态保存,反馈给老师,以便于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提供不同指导,增强教学互动性,提高临床教学效果。
三 虚拟实验中的师生
1 虚拟手术实验中的学生
虚拟手术实验中的学生是虚拟实验活动的主体,根据手术的相关要求,选择手术器械、设计模拟手术方案、进行虚拟手术实验操作,观察每一步手术实验的现象、环节,分析实验过程数据,得出虚拟手术结果,确定真实手术的方案,并能做出手术评估,从而培养了医学学生的实验能力。在虚拟手术实验活动中,影响学生实验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内部的和外部的因素、认知的和非认知的因素[2]。外部因素有:系统的真实还原性、稳定性、反馈环节、探索空间、教学组织形式等;内部因素有: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动机、自我监控等。
在虚拟手术实验活动中,学生在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对实验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明确手术实验的要求,设计模拟手术实验的方案,选择变量参数,实现自我调节和管理;系统则根据学生的实验活动过程予以反馈,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手术实验的任务,以便使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实验。学生在虚拟实验过程中的行为结果借助外部反馈返回到认知系统中,以便学生调整实验参数,重新生成手术实验方案,通过这些过程的多次反复,最终获得与实验要求相匹配的实验结果。
虚拟手术实验成功与否,一方面取决于学生的认知活动,同时也取决于虚拟手术实验所提供的环境。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虚拟实验环境持有正确的认识,有助于学生重视虚拟手术实验中的体验和手术过程,有助于促进虚拟手术与真实手术情境迁移的有效发生[3]。
2 虚拟手术实验中的教师
本网络教学系统的使用可以让教师从仪器设备的准备、设备的使用指导、实验演示等环节中解放出来。然而虚拟的手术并不能完全代替真实的手术,如果学生在虚拟手术实验中学习和经历的东西不能与实践相联系,就有可能将虚拟与真实之间的差距拉大。因此,教师要发挥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提高学生对支持这些虚拟手术实验的概念、技术和原则意识,从而对自己所处的每个实验环节都有一个较直观的了解,在虚拟手术实验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
在虚拟手术实验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使用虚拟手术实验的目的,及在真实手术过程中应注重的关注点,以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计划、观察和调控。同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提出相应的实验要求,因材施教[4]。
虚拟实验系统的使用,是在训练学生掌握实验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学生通过实验与观察获取的感性认识和实验技能,通过探索与总结获得科学知识,通过应用与延伸使知识得到巩固和深化。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综合应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类推或计算论证,以培养医学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延伸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的深度和广度上的探索能力。
四 虚拟手术实验教学的相关结论
虚拟手术实验与真实手术相结合共同构成了较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医学实验教学发展的需要;虚拟手术实验网络系统的应用,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业务知识的更新,使得医学实验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在虚拟手术实验中学生独立自主思考、主动参与的程度较高,有利于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同时虚拟手术实验的应用,使原来枯燥无味的手术解剖课程变得生动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拓宽了实验方法和设计思路,提高了知识的应用能力,为今后的医疗工作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此外,三维虚拟手术实验网络教学系统的应用,使虚拟手术实验辅助医学实验教学,打破了传统实验教学的束缚,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实验设备和空间,节约了资金,改善了实验条件;虚拟手术与真实手术的有机结合,能有效的克服真实手术过程中盲目操作的现象,为真实的手术工作提供了良好的辅助工具。同时虚拟实验结果具有良好的可重现性及可逆性,允许学生对同一手术进行重复不同操作,增强了临床手术实际应用能力 [5]。
针对医学院实验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院引入三维虚拟手术实验网络教学系统,根据病人的放射影像资料的二维片,比如CT、核磁共振等成像设备采集来的信息源,通过网络中心服务器的智能处理,真实的还原成三维动态的医学影像资料,让临床医学系的学生通过网络做虚拟手术实验,模拟各种复杂的切割手术,尝试解决临床医学诊疗过程中遇到的真实的各种问题[6]。系统的交互性和快速响应足以保持学习者的兴趣,替代真实的医疗实验环境,同时可以为真正的实验做准备,是真实实验的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曼.虚拟手术系统对实践教学的作用探讨[J].东南亚纵横,2007,3:72-73.
[2] 吴奇,程薇曦.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手术中的实现与应用[J].重庆医学,2008,21:2489-2492.
[3] 罗伟,李珊珊,田夫,罗胜涛.虚拟现实技术在医疗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12):837-838.
[4] 杨铁路.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J].信息与控制,运输,2003,6:251-255.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主要课程 主干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模拟电子技术》、《脉冲数字电子技术》、《医用传感器》、《数字信号处理》、《微机原理及应用》、《医学图像处理》、《医用仪器原理》、《医学影像仪器》、《检验分析仪器》。
以及《临床工程学》、《正常人体形态学》、《生物化学》、《生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实践课程:电子工艺实习、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生理学实验、电子技术综合实验、专业实践综合训练、生产实习、论文综合训练等。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可以在医疗仪器企业的研发机构、生物医学工程及相关学科的科研单位、大型医院的设备中心、高等院校等地方工作,也可以做国家公务员。相关行业(如IT,仪器仪表等)。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医疗设备、护理、制药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医疗设备/器械;
2 医疗/护理/卫生;
3 制药/生物工程;
4 新能源;
5 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6 其他行业;
7 计算机软件;
8 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算法工程师、售后工程师、销售工程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 算法工程师;
2 售后工程师;
3 销售工程师;
4 硬件工程师;
5 维修工程师;
6 注册专员;
7 技术支持工程师;
8 产品经理。